CN203933897U - 红外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红外线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3897U
CN203933897U CN201420149335.5U CN201420149335U CN203933897U CN 203933897 U CN203933897 U CN 203933897U CN 201420149335 U CN201420149335 U CN 201420149335U CN 203933897 U CN203933897 U CN 203933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earphone
sensing module
ear
reflection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933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拓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EYINTE TECHNOLOGY CORP
Jetvox Acoust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IEYINTE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EYINTE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JIEYINTE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14933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3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3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38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一种红外线耳机。红外线耳机包括喇叭护盖、扬声器单体、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及耳垫。喇叭护盖包括本体、凹陷部及槽孔。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及位于第一区域的周缘的第二区域。凹陷部位于第一区域。凹陷部的内侧面低于第二区域的表面。槽孔位于凹陷部的内侧面。扬声器单体位于第一区域,且扬声器单体相邻于槽孔。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位于槽孔并耦接于扬声器单体。耳垫组装于喇叭护盖。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与耳廓之间存有反射距离。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控制单元依据反射距离而产生红外线反射量,并依据红外线反射量以驱动扬声器单体的开启或关闭。

Description

红外线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耳机,特别是一种红外线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从早期的音响及随身听,渐渐演变到笔记型电脑及智能手机上,处处可见具有音乐播放功能的结构。并且,为了提供消费者不被外界噪音打扰,或者不打扰旁人的情况下,更是必须通过耳机来与上述电子产品结合,让使用者能尽情地自我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公知耳机静音功能不是通过电脑控制,就是利用设置在耳机上的按键来切换。据此,当使用者戴着耳机时,因为无法直接目视静音功能按键,以致于必须用手摸索其位置、或者将耳机整个取下后才顺利按压功能键。如此的设计对于使用者而言因造成操作上的不方便,相当不友善。
再者,使用者有时暂时离开,或暂时将耳机从头上取下来,但此时耳机因未关闭声音而依旧维持工作状态。如此一来,便造成耳机的电源无意义的消耗。
因此,如何改善耳机结构,并能考虑使用者本身使用状态,同时使其可增进使用上的效能、便利,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本案的发明人以及从事此相关行业的技术领域者亟欲改善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线耳机,其结构能够依据红外线反射量而自动开启或自动关闭红外线耳机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外线耳机。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使用者的耳部。使用者的耳部包含耳廓。红外线耳机包括喇叭护盖、扬声器单体、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及耳垫。喇叭护盖包括本体、凹陷部及槽孔。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的周缘。凹陷部位于第一区域。凹陷部的内侧面低于第二区域的表面。槽孔位于凹陷部的内侧面。扬声器单体位于第一区域,且扬声器单体相邻于槽孔。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位于槽孔并耦接于扬声器单体。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包括控制单元。耳垫组装于喇叭护盖。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与耳廓之间存有反射距离。控制单元依据反射距离而产生红外线反射量,并依据红外线反射量以驱动扬声器单体的开启或关闭。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喇叭护盖还包括:一组装部,位于该第一区域且倾斜于该凹陷部,该扬声器单体位于该组装部;及多个出音孔,位于该组装部的周缘。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喇叭护盖还包括:一第一凹槽,位于该凹陷部的表面而相邻于该组装部;一第二凹槽,位于该凹陷部的另一表面,该槽孔贯穿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及一RF射频元件,位于该第一凹槽。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喇叭护盖还包括:一外环部,凸设于该第二区域的表面周围,该外环部包含相对的一第一侧表面及一第二侧表面,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一侧表面的距离小于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二侧表面的距离。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一侧表面的距离与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二侧表面的距离比为1:3。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反射距离与该红外线反射量成反比。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从该红外线耳机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至未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的过程中,该反射距离逐渐增加,而该红外线反射量逐渐降低,该控制单元随着该红外线反射量的逐渐降低而逐渐降低该扬声器单体的声音直到关闭该扬声器单体。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从该红外线耳机未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至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的过程中,该反射距离逐渐降低,而该红外线反射量逐渐升高,该控制单元随着该红外线反射量的升高而逐渐提高该扬声器单体的声音。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还包括:一发光模块,耦接于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随着该红外线反射量而驱动该发光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控制单元包括:一音乐闪烁器,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而控制该发光模块的亮度。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红外线耳机包含一蓝牙红外线耳机,该蓝牙红外线耳机包括一无线通讯模块,该控制单元包括:一蓝牙电力开关,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以开启或关闭该无线通讯模块。
上述的红外线耳机,其中该控制单元包括:
一主动式降噪器,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以产生一降噪信号并传送至该扬声器单体。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红外线耳机,其结构能使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感测红外线耳机是否配戴于使用者,并依据红外线反射量来决定是否驱动红外线耳机的开启与关闭,以达到自动开启或自动关闭红外线耳机的声音。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以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接露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即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喇叭护盖与耳垫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的不同视角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喇叭护盖与使用者的耳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未配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红外线耳机 11 耳垫
111 贴耳部 112 中央部
12 喇叭护盖 121 本体
1211 第一区域 1212 第二区域
122 凹陷部 123 组装部
1231 凸出环 124 出音孔
125 槽孔 126 RF射频元件
127 第一凹槽 128 第二凹槽
129 外环部 1291 第一侧表面
1292 第二侧表面 13 扬声器单体
14 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 141 控制单元
1411 单芯片微处理器 1412 音乐闪烁器
1413 主动式降噪器 1414 蓝牙电力开关
142 发射器 143 感知器
15 发光模块 16 无线通讯模块
2 使用者 21 耳部
211 耳廓 212 耳道
A1 降噪信号 D1、D2 距离
L、L1、L2 反射距离 R、R1、R2 红外线反射量
RA1、RA2 红外线光波 S1 环境声音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在本实施例中,红外线耳机1以耳罩式红外线耳机为例。在其它实施例中,红外线耳机也可以是耳道式耳机,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红外线耳机,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喇叭护盖与耳垫的立体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图2及图3都省略图1的红外线耳机的戴挂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红外线耳机1包括耳垫11、喇叭护盖12及扬声器单体13。
耳垫11是以软性材质所制成,且耳垫11的外观呈圈状。本实施例并不限制耳垫11的材质,其可视实际产品而选择不同的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耳垫11包括为贴耳部111及中央部112,其中贴耳部111位于中央部112的周缘,贴耳部111用于贴附于使用者2的耳部21。另外,贴耳部111的表面朝中央部112的方向倾斜,以使贴耳部111的外周缘高于贴耳部111的内周缘。如此设计之下,当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除了通过贴耳部111的外周缘来达到密闭性的目的之外,相较于贴耳部111的外周缘,贴耳部111的内周缘不会平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以让使用者2配戴红外线耳机1时更为舒适。
喇叭护盖12组装于耳垫11。举例来说,由于耳垫11是以软性材质所制成。因此,耳垫11能利用本身结构柔软的特性来结合于喇叭护盖12,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喇叭护盖与耳垫的组装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喇叭护盖12包括本体121、凹陷部122、组装部123及多个出音孔124。本体121包括第一区域1211及第二区域1212。第二区域1212位于第一区域1211的周缘。凹陷部122位于第一区域1211。组装部123位于第一区域1211。具体来说,凹陷部122的内侧面低于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也就是,凹陷部122的内侧面凹陷于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13位于第一区域1211的中央,借以达到良好的出音效果而不会被贴耳部111所影响。此外,当喇叭护盖12组装于耳垫11时,贴耳部111不会覆盖住扬声器单体13的位置,以确保良好的声音输出品质。
详细而言,扬声器单体13位于组装部123。组装部123例如为容纳孔,用以容纳扬声器单体13。此外,组装部123的一端包括凸出环1231,而组装部123的另一端则连接于凹陷部122。凸出环1231凸出于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使得组装部123倾斜于凹陷部122。
在本实施例中,出音孔124位于组装部123的周缘,以供扬声器单体13发出声音或调整音阶。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出音孔124的位置不会对应至耳部111的位置,举例来说,出音孔124有位在凹陷部122,也可将出音孔124设于不在凹陷部122的位置,例如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如此,当喇叭护盖12组装于耳垫11时,贴耳部111不会覆盖住这些出音孔124的位置,以确保良好的声音输出品质。
请参阅图4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红外线耳机,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的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的不同视角的分解图。在此,为了清楚描述红外线耳机1内部结构,图4及图5省略了图1的红外线耳机1的戴挂部分,且图5亦省略了耳垫11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红外线耳机1还包括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
喇叭护盖12还包含槽孔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211包括组装部123、凹陷部122及槽孔125。槽孔125位于凹陷部122的内侧面,且扬声器单体13相邻于槽孔125。换言之,槽孔125位于第一区域1211且相邻于组装部123,而扬声器单体13位于组装部123,使得扬声器单体13相邻于槽孔125。
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位于槽孔125并耦接于扬声器单体13。并且,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其所在的位置不会被耳垫11的贴耳部111所遮挡,借以确保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的检测良好。槽孔125外观的形状略呈方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槽孔的形状,只要能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形状相互配合而可以让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装入即可。
进一步来说,喇叭护盖12还包含RF射频元件126、第一凹槽127、第二凹槽128及外环部129。RF射频元件126、第一凹槽127、第二凹槽128皆位于本体121的第一区域1211。具体来说,第一凹槽127位于凹陷部122的表面而相邻于组装部123。第二凹槽128位于凹陷区122的另一表面,而槽孔125贯穿并连通于第一凹槽127及第二凹槽128。槽孔125约位于第一凹槽127及第二凹槽128的中央,而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位于槽孔125且相邻于组装部123。
RF射频元件126可作为红外线耳机无线传输之用。RF射频元件126位于第一凹槽127并覆盖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槽孔125。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的盖体则位于第二凹槽128。第一凹槽127及第二凹槽128外观的形状略呈方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外环部129凸设于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周围,亦即,自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周缘延伸凸出于外环部129。如此设计之下,耳垫11能利用本身结构柔软的特性来包覆外环部129,以让耳垫11与喇叭护盖12组装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1通过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使用者2的耳部21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判断红外线耳机1是否配戴于使用者2,并据以决定是否驱动红外线耳机2的开启与关闭,进而达到自动开启及静音的目的。以下通过附图来举例说明之。
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喇叭护盖与使用者的耳部的示意图。并请同时参阅图5。需说明的是,为了清楚描述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使用者2的耳部21之间的位置关系,图6省略了耳垫,仅绘出了喇叭护盖12及部分设置其内的构件,并且以虚线表示使用者2的耳部21的部分。
使用者2的耳部21包含耳廓211及耳道212。当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扬声器单体13的位置对应于耳道212的位置,如此一来,不仅使用者2可以接收到更为清楚的声音,且不会被来自外界杂音所干扰,进而提高红外线耳机1声音的品质。
再者,当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槽孔125及位于槽孔125内的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邻近于耳廓211。
详细而言,外环部129包含第一侧表面1291及与第一侧表面1291彼此相对的第二侧表面1292,其中第一侧表面1291及第二侧表面1292自第二区域1212的表面周缘延伸凸出而成。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至第一侧表面1291的距离D1小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至第二侧表面1292的距离D2。如此设计之下,当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第一侧表面1291邻近于耳廓211,而第二侧表面1292远离于耳廓211。由此可知,槽孔125及位于槽孔125内的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是设于靠近使用者2的耳廓211的位置。
具体来说,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至第一侧表面1291的距离D1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至第二侧表面1292的距离D2的距离比为1:3,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设置的位置能距离耳廓越近即可。换言之,由于使用者2取下或戴上红外线耳机1,红外线耳机2的喇叭护盖12都会接触到耳廓211的位置。据此,本实施例即是将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设置在靠近使用者2的耳廓211的位置,借以确保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所感测到的范围无误,并能提高感测的精准度。
以下配合附图,说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的作动方式。
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并请同时参阅图6。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包括控制单元141。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耦接于扬声器单体13。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耳廓211之间存有反射距离L。控制单元141依据反射距离L而产生红外线反射量R,并依据红外线反射量R以驱动扬声器单体13的开启或关闭。
在此配置之下,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能够依据所感测到的红外线反射量R,来判断红外线耳机1是否配戴于使用者2,并依据红外线反射量R来决定是否驱动红外线耳机2的开启与关闭。
详细而言,控制单元141包括单芯片微处理器(Single chipmicroprocessor)1411。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包括发射器142及感知器143。发射器142发射红外线光波RA1至使用者2的耳部21。感知器143接收使用者2的耳部21反射后的红外线光波RA2。单芯片微处理器1411依据使用者2的耳部21反射后的红外线光波RA2计算出红外线反射量R,其中红外线反射量R与反射距离L成反比。
以下将配合附图,说明在不同状态之下,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耳机的红外线反射量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其中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而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未配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为了清楚说明位置关系,图8及图9省略了耳垫。
如图8所示,当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红外线反射量R1为第一数值,且控制单元141开启扬声器单体的声音。
需说明的是,由于图8中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状态,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耳廓211是非常靠近的,但为了清楚地描述构件间关系,因而将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耳廓211之间的反射距离L1放大。
如图9所示,当红外线耳机1未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2,红外线反射量R2为第二数值,且控制单元141关闭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
于上述两使用状态中,红外线反射量的第一数值大于第二数值,而反射距离L1小于反射距离L2。举例来说,当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为最小值。因此,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为最大值,进而开启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让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足以启动所需的电压而开启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即可。
反之,当红外线耳机1未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此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所感测到的红外线反射量R2较低,而此时产生的电压相对低,便无法开启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进而达到自动关闭红外线耳机1的声音。如此一来,使用者2拿下红外线耳机1时,就不会因忘记关掉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而浪费电力,进而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
进一步来说,从如图8所示的红外线耳机1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至如图9所示未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的过程中,反射距离L逐渐增加。由于红外线反射量R与反射距离L成反比,随着反射距离L逐渐增加,红外线反射量R也跟着逐渐降低,控制单元141随着红外线反射量R逐渐降低,控制单元141所产生的电压跟着逐渐降低,进而逐渐降低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直到无法开启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借此达到自动关闭红外线耳机1的声音。
反之,从如图9所示的红外线耳机1未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至如图8所示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的过程中,随着反射距离L逐渐降低,使红外线反射量R逐渐升高,控制单元141随着红外线反射量R升高而逐渐提高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
在上述的设计之下,使用者2于拿下或戴上红外线耳机1之间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自动关闭或开启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之外,还能够随着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与耳廓211之间的反射距离L的大小来逐渐关闭或提高扬声器单体13的声音。
此外,如图9所示,红外线耳机1静音之后,使用者可经由戴回红外线耳机1的方式来重新启动扬声器单体13,使其回复到正常状态,如此可避免使用者2长时间未配戴红外线耳机1而造成红外线耳机1耗费不必要的电力。
需说明的是,上述图8至图9所绘示的反射距离L1及反射距离L2的长度仅是举例之用,其端视红外线耳机实际操作情况而定。
请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除了图1至图7所示的红外线耳机1结构及相关构件以外,在本实施例中,红外线耳机1还包括发光模块15,以供发光之用。并且,可视实际红外线耳机的需求发光模块的设置位置来设计,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制发光模块的设置位置。
发光模块15耦接于控制单元141。控制单元141随着红外线反射量R而驱动发光模块15的开启或关闭。举例来说,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8所示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为最小值。因此,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为最大值,并得产生足够的电压而来开启发光模块15。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让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足以启动所需的电压而开启发光模块15即可。
反之,如图9所示,当红外线耳机1未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2,相较于红外线反射量R1,此时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2所感测的红外线反射量R2较低,使得产生的电压相对低,而无法开启发光模块15,进而达到关闭发光模块15的功能。如此一来,使用者2拿下红外线耳机1时,就不会因忘记关掉发光模块15而浪费电力,进而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
进一步而言,控制单元141包括音乐闪烁器1412。音乐闪烁器1412能够依据红外线反射量R而控制发光模块15的亮度。举例来说,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8所示配戴于使用者2时,红外线反射量R1是最大的,控制单元141便会开启扬声器单体13及发光模块15,与此同时,音乐闪烁器1412便能控制发光模块15的亮度,以符合实际使用现场的亮度。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让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足以启动所需的电压,进而开启音乐闪烁器1412以达到控制发光模块15的亮度即可。
反之,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9所示未配戴于使用者2时,红外线反射量R2较低,使得控制单元141无法开启或降低扬声器单体13及发光模块15的功能,而音乐闪烁器1412便可逐渐调整发光模块15的亮度直到发光模块15完全关闭为止。
请参阅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除了图1至图7的红外线耳机1结构及相关构件以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41还包括主动式降噪器1413。
上述主动式降噪器1413内部设置有主动式降噪电路或主动式降噪芯片,此主动式降噪电路或主动式降噪芯片先接收环境声音信号S1,且通过内部处理运算后,产生频率相同而相位相反的降噪信号A1,将此降噪信号A1传送至扬声器单体13中。如此一来,扬声器单体13同时接收环境声音信号S1、降噪信号A1及音乐信号,通过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降噪信号A1,而能让环境声音信号S1当中的噪音成份大幅减少或甚至消除。
在此配置之下,本实施例的主动式降噪器1413能够依据红外线反射量R以产生降噪信号A1并传送至扬声器单体13。举例来说,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8所示配戴于使用者2时,红外线反射量R1是最大的,主动式降噪器1413所产生的降噪信号A1便足以将噪音抑制或消除,以提供给使用者较少或甚至没有噪音的音乐信号。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L1,让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让主动式降噪器1413产生足够的降噪信号A1以将噪音抑制或消除即可。
反之,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9所示未配戴于使用者2时,红外线反射量R2较低,主动式降噪器1413所产生的降噪信号A1也相对低。如此一来,使用者2未配戴红外线耳机1时,主动式降噪器1413便降低或不会提供降噪信号A1而不致于浪费电力,进而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
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红外线耳机与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的示意图。除了图1至图7的红外线耳机1结构及相关构件以外,在本实施例中,红外线耳机1包含蓝牙红外线耳机。蓝牙红外线耳机的控制单元141包括蓝牙电力开关1414。
蓝牙电力开关1414依据红外线反射量R,以开启或关闭红外线耳机1的无线通讯模块16。举例来说,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8所示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14距离耳廓211的反射距离R1为最小值。此时,控制单元141以反射距离R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为最大值,蓝牙电力开关1414借以开启红外线耳机1的无线通讯模块16,并能通过无线通讯模块16收发蓝牙信号而达到收发话之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让控制单元141以此反射距离L1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量R1,足以使蓝牙电力开关1414开启无线通讯模块16,并能通过无线通讯模块16收发蓝牙信号而达到收发话之用即可。
反之,当红外线耳机1如图9所示未配戴于使用者2的耳部21时,红外线反射量R2较低。如此一来,使用者2未配戴红外线耳机1时,蓝牙电力开关1414便关闭红外线耳机1的无线通讯模块16,而不会浪费电力,进而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
需说明的是,上述图10至图12中的发光模块15、音乐闪烁器1412、主动式降噪器1413及蓝牙电力开关1414,其可视实际需求而来选择不同或者同时搭配上述发光模块15、音乐闪烁器1412、主动式降噪器1413及蓝牙电力开关1414的模块及元件,进而能贴近使用者使用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红外线耳机,其将喇叭护盖的本体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而槽孔位于第一区域,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设于槽孔。如此配置之下,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可感测红外线耳机与使用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产生红外线反射量,进而依据红外线反射量来决定是否驱动红外线耳机的开启与关闭。因此,当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使用者的耳部时,此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所感测到的红外线反射量足以驱动扬声器单体而来达到自动开启红外线耳机的声音,反之,当红外线耳机未配戴于使用者的耳部时,此时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所感测到的红外线反射量而无法驱动扬声器单体以达到自动关闭红外线耳机的声音。
再者,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随红外线耳机与使用者耳部距离的不同,来达到逐渐降低或提高红外线耳机声音。因此,依据使用者使用状态的不同,使得红外线耳机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差异,借以改变红外线耳机声音的状态,进而能贴近使用者使用的需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红外线耳机还可以包含发光模块、主动式降噪器及蓝牙电力开关,以分别供红外线耳机不同的功能。并且,还可依据红外线反射量而来开启或关闭发光模块、主动式降噪器及蓝牙电力开关。如此一来,使用者拿下红外线耳机时,就不会因忘记关掉上述发光模块、主动式降噪器及蓝牙电力开关而浪费电力,进而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红外线耳机,配戴于一使用者的耳部,该使用者的耳部包含耳廓,其特征在于,该红外线耳机包括:
一喇叭护盖;
一耳垫;
一扬声器单体;及
一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
其中该喇叭护盖包括一本体,一凹陷部及一槽孔,该本体包含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位于该第一区域的周缘;该凹陷部位于该第一区域,该凹陷部的内侧面低于该第二区域的表面;该槽孔位于该凹陷部的内侧面,该喇叭护盖还包括一外环部,凸设于该第二区域的表面周围,该外环部包含相对的一第一侧表面及一第二侧表面,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一侧表面的距离小于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二侧表面的距离;
其中该扬声器单体位于该第一区域,且该扬声器单体相邻于该槽孔;
其中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位于该槽孔并耦接于该扬声器单体,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包括一控制单元、一发射器及一感知器;
其中该耳垫组装于该喇叭护盖,其中,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与该耳廓之间存有一反射距离,该控制单元依据该反射距离而产生一红外线反射量,并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以驱动该扬声器单体的开启或关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喇叭护盖还包括:
一组装部,位于该第一区域且倾斜于该凹陷部,该扬声器单体位于该组装部;及
多个出音孔,位于该组装部的周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喇叭护盖还包括:
一第一凹槽,位于该凹陷部的表面而相邻于该组装部;
一第二凹槽,位于该凹陷部的另一表面,该槽孔贯穿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及
一RF射频元件,位于该第一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一侧表面的距离与该红外线近接感测模块至该第二侧表面的距离比为1: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反射距离与该红外线反射量成反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从该红外线耳机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至未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的过程中,该反射距离逐渐增加,而该红外线反射量逐渐降低,该控制单元随着该红外线反射量的逐渐降低而逐渐降低该扬声器单体的声音直到关闭该扬声器单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从该红外线耳机未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至配戴于该使用者的耳部的过程中,该反射距离逐渐降低,而该红外线反射量逐渐升高,该控制单元随着该红外线反射量的升高而逐渐提高该扬声器单体的声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发光模块,耦接于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随着该红外线反射量而驱动该发光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单元包括:
一音乐闪烁器,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而控制该发光模块的亮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红外线耳机包含一蓝牙红外线耳机,该蓝牙红外线耳机包括一无线通讯模块,该控制单元包括:
一蓝牙电力开关,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以开启或关闭该无线通讯模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单元包括:
一主动式降噪器,依据该红外线反射量以产生一降噪信号并传送至该扬声器单体。
CN201420149335.5U 2014-03-28 2014-03-28 红外线耳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33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49335.5U CN203933897U (zh) 2014-03-28 2014-03-28 红外线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49335.5U CN203933897U (zh) 2014-03-28 2014-03-28 红外线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3897U true CN203933897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9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933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33897U (zh) 2014-03-28 2014-03-28 红外线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389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4325A (zh) * 2015-11-04 2016-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视频播放控制方法及音视频播放控制装置
CN105992087A (zh) * 2015-01-05 2016-10-0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结构
CN108495221A (zh) * 2017-09-22 2018-09-04 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10111014B2 (en) 2015-08-10 2018-10-23 Team Ip Holdings, Llc Multi-source audio amplification and ear protection devices
US10701473B2 (en) 2016-11-29 2020-06-30 Team Ip Holdings, Llc Audio amplification devices with integrated light elements for enhanced user safety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2087A (zh) * 2015-01-05 2016-10-0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结构
US10111014B2 (en) 2015-08-10 2018-10-23 Team Ip Holdings, Llc Multi-source audio amplification and ear protection devices
US10757512B2 (en) 2015-08-10 2020-08-25 Team Ip Holdings, Llc Multi-source audio amplification and ear protection devices
CN105744325A (zh) * 2015-11-04 2016-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视频播放控制方法及音视频播放控制装置
US10701473B2 (en) 2016-11-29 2020-06-30 Team Ip Holdings, Llc Audio amplification devices with integrated light elements for enhanced user safety
CN108495221A (zh) * 2017-09-22 2018-09-04 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8495221B (zh) * 2017-09-22 2020-05-19 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33897U (zh) 红外线耳机
US9348322B2 (en) Smart device including biometric sensor
JP3196968U (ja) 赤外線ヘッドフォン装置
TW201419883A (zh) 頭戴式耳機裝置
CN104739372A (zh) 生物体信息检测装置
TWM612528U (zh) 旅行式多功能充電器結構及其控制系統
US20090120429A1 (en) Solar-powered headset
JP3202433U (ja) 全被覆式保護ケース
CN206313955U (zh) 一种真无线耳机
WO2020082954A1 (zh) 终端设备壳体和移动终端
TW202121907A (zh) 耳機裝置
US20150365760A1 (en) Rechargeable Hearing Protector Having Multi-function Noise Cancellation Earphone
CN204362257U (zh) 可自动开启关断之接触式耳机
CN204090085U (zh) 一种耳机
WO2020082955A1 (zh) 终端设备壳体和移动终端
CN208056555U (zh) 一种带有音乐播放功能的踢脚线
CN207573404U (zh) 终端的盖板组件、壳体组件及终端
CN206640736U (zh) 一种可即时翻译的智能耳机
CN206698392U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207354561U (zh) 多功能耳机
CN107770661A (zh) 一种真无线耳机
CN208227009U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对讲机
CN208079327U (zh) 一种Type C接口耳机
CN203747866U (zh) 一体触控屏手机套
CN203352652U (zh) 手机扬声器声音反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