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8869U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78869U TWM478869U TW102217374U TW102217374U TWM478869U TW M478869 U TWM478869 U TW M478869U TW 102217374 U TW102217374 U TW 102217374U TW 102217374 U TW102217374 U TW 102217374U TW M478869 U TWM478869 U TW M47886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 substrate
- electrodes
- touch panel
- gri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網格電極的觸控面板。
近年來,隨著資訊技術、無線行動通訊和資訊家電的快速發展與應用,為了達到更便利、體積更輕巧化以及更人性化的目的,許多資訊產品已由傳統之鍵盤或滑鼠等輸入裝置,轉變為使用觸控面板(touch panel)作為輸入裝置。觸控面板依照感測形式的不同大致上可區分為電阻式觸控面板、電容式觸控面板、光學式觸控面板、聲波式觸控面板以及電磁式觸控面板。由於電容式觸控面板相較於其他類型的觸控面板具有反應時間快、可靠度佳以及解析度高(high definition)等優點,因此被廣泛的應用於各類手持電子裝置上。
現有的觸控技術除了藉由透明導電材料(例如是銦錫氧化物(ITO))製作成透明電極之外,也有部分觸控技術是藉由金屬導電材料製作成網格(mesh)電極。一般而言,應用於觸控面板上的網格電極具有特定的網格形狀以及週期,例如是大小一致
的矩形網格或六邊形網格。然而,當此類觸控面板應用於顯示裝置時,觸控面板的網格電極與顯示裝置中具有特定週期的畫素結構產生重疊,使得顯示裝置產生亮暗條紋,也就是疊紋(moire)效應。此時,顯示裝置的亮暗條紋容易被使用者以肉眼察覺,進而影響顯示裝置的視覺效果。
雖然目前已有部分技術可用來改善具有網格電極的觸控面板的疊紋效應,例如是調整網格電極的週期,或是相對於顯示裝置的畫素結構旋轉網格電極。然而,面對具有不同畫素尺寸的顯示裝置,上述的技術都必須針對單一顯示裝置重新設計,且難以預估更改設計後是否能有效改善疊紋效應。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觸控面板,能降低疊紋(moire)效應。
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多個導電電極。導電電極配置於第一基板,且各導電電極包括至少一個網格電極。網格電極各自包括多個導電圖案,且同一網格電極的導電圖案彼此連接。導電圖案各自具有一中心點,且各導電圖案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導電圖案呈現不規則排列。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電電極更包括多個第一導電電極以及多個第二導電電極。第一導電電極配置於第
一基板的一側,且各第一導電電極包括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連接的網格電極。第二導電電極配置於第一基板的一側,且各第二導電電極包括沿一第二方向排列且彼此連接的網格電極,其中第一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與第二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彼此電性絕緣。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電圖案為一圓形線圈或一弧形線段。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電圖案彼此相切或重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導電圖案與相鄰的導電圖案的半徑相同。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導電圖案與相鄰的導電圖案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半徑不相同。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與相鄰的第二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藉由位於其間的導電圖案被截斷而彼此電性分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與相鄰的第二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藉由介於其間的導電圖案於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疊而彼此電性分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導電電極與第二導電電極配置在第一基板的同一側。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導電電極與第
二導電電極配置在第一基板的同一表面上,且第一導電電極與第二導電電極彼此電性分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絕緣圖案,其中沿同一方向排列的網格電極彼此電性分離,而任兩相鄰網格電極之間具有沿同一方向連接兩網格電極的一連接線。絕緣圖案配置在第一導電電極與第二導電電極之間,而連接線位在絕緣圖案上並且連接沿同一方向排列的網格電極。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連接線為一線狀連接線或由多個導電圖案連接而成的一鍊狀連接線。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絕緣層,配置於第一導電電極與第二導電電極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導電電極的各網格電極與相鄰的第二導電電極的網格電極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重疊部分,而鄰近重疊部分的導電圖案分別為一弧形線段。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對應於重疊部分的網格電極更包括多個擬線段,配置在對應於重疊部分的導電圖案的一側,並與導電圖案對應構成多個圓形線圈。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導電電極與第導電電極分別配置在第一基板的相對兩側。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膠層。第二基板配置於第一基板的一側,其中第
一導電電極與第二導電電極分別配置在第一基板的相對兩表面。膠層位在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膠層。第二基板配置於第一基板的一側,其中第一導電電極配置在第一基板的一表面上,第二導電電極配置在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並且面對第一基板相對於第一導電電極的另一表面。膠層位在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基板以及一膠層。第三基板配置於第二基板相對於第一基板的一側。膠層位在第三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基板以及一膠層。第三基板配置於第一基板相對於第二基板的一側。膠層位在第三基板與第一基板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電圖案的材料包括導電金屬、導電油墨、奈米碳管、石墨烯、奈米金屬粒、奈米金屬絲或上述材料的組合。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導電圖案的線徑介於0.5微米(micrometer,μm)至20微米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為顯示器的一基板。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的導電電極是由多個網格電極連接而成,其中每一網格電極各自包括多個導電圖案,
導電圖案各自具有一中心點,且各導電圖案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導電圖案呈現不規則排列。當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應用於顯示裝置時,藉由觸控面板的導電圖案呈現不規則排列,可以避免與顯示裝置中具有特定週期的畫素結構重疊而產生影響視覺效果的亮暗條紋。據此,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能降低疊紋效應。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00a、100b、100c、100d、100e‧‧‧觸控面板
110‧‧‧第一基板
120‧‧‧第一導電電極
122、132‧‧‧網格電極
122a、132a‧‧‧擬線段
124‧‧‧連接線
130‧‧‧第二導電電極
140‧‧‧絕緣圖案
150‧‧‧絕緣層
160‧‧‧第二基板
170、190‧‧‧膠層
180‧‧‧第三基板
A、B‧‧‧虛線
d‧‧‧線徑
d1至d3‧‧‧距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O、O1至O3‧‧‧中心點
P1、P2‧‧‧導電圖案
r、r1、r2、r3‧‧‧半徑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觸控面板沿I-I’線的剖視圖。
圖3A至圖3D是圖1的導電圖案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4A與圖4B是圖1的網格電極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6是圖5的觸控面板沿I-I’線的剖視圖。
圖7至圖10是本新型創作其他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視圖。
圖11是圖5的觸控面板的局部放大圖。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圖2
是圖1的觸控面板沿I-I’線的剖視圖。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多個第一導電電極120以及多個第二導電電極130。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各自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一側,且彼此電性絕緣。為使圖式更能清楚表達,圖1與圖2僅繪示一個第一導電電極120的局部以及一個第二導電電極130的局部作為示意,其中第一導電電極120以粗線繪示,而第二導電電極130以空心線繪示。實際上,觸控面板100具有彼此平行排列的多個第一導電電極120以及彼此平行排列的多個第二導電電極130,以藉由對應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之間的互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或是藉由第一導電電極120或第二導電電極130與參考電位所產生的自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導電電極120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彼此連接的多個網格電極122。各第二導電電極130包括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彼此連接的多個網格電極132,其中第二方向D2與第一方向D1相交,且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彼此電性絕緣。再者,第一導電電極120的每一網格電極122各自包括多個導電圖案P1,同一網格電極122的導電圖案P1彼此連接,以使單一網格電極122的各局部均電性導通。同樣地,第二導電電極130的每一網格電極132各自包括多個導電圖案P2,同一網格電極132的導電圖案P2彼此連接,以使單一網格電極132的各局部均電性導通。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沿同一方向排列的網格電極彼此電性分離而互不接觸,而沿另一方向排列的網格電極彼此電性連接。舉例來說,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沿第一方向D1排列)互不接觸,且分別位在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相對兩側,而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沿第二方向D2排列)藉由對應於任兩相鄰網格電極132本身的其中一導電圖案P2彼此電性連接。由於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分別沿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延伸,故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各第二導電電極130在第一基板110的正投影會互相交會。如此藉由將沿其中一方向延伸的導電電極(例如是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彼此電性分離並位在另一導電電極(例如是第二導電電極130)的兩側,可以避免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交會處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而使網格電極122與網格電極132互相干涉,進而影響感測結果。
在此情況下,為使彼此分離的網格電極122沿第一方向D1彼此連接而形成電性導通的第一導電電極120,第一導電電極120的任兩相鄰網格電極122之間具有沿同一方向(此處為第一方向D1)連接兩網格電極122的連接線124,以使網格電極122彼此電性連接。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導電電極120是由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個網格電極122以及沿第一方向D1連接任兩相鄰網格電極122的多個連接線124連接而成,而各第二導電電極130是由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個網格電極132彼此連接
而成,如圖1所示。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各第一導電電極可以是由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個網格電極彼此連接而成,而各第二導電電極是由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個網格電極以及沿第二方向連接任兩相鄰網格電極的多個連接線連接而成,或者各第一導電電極與各第二導電電極都是由網格電極與連接線串接而成,本新型創作不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側。更進一步地說,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均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表面上(如圖2所示),且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彼此電性分離。此時,雖然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彼此電性分離,且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互不重疊,但連接第一導電電極120的任兩相鄰網格電極122的連接線124可能會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重疊。據此,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更包括絕緣圖案140,配置在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之間,以使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彼此電性絕緣。此時,絕緣圖案140配置在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之間,而連接線124位在絕緣圖案140上並且連接沿同一方向(第一方向D1)排列的網格電極12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線124為由多個導電圖案P1彼此電性連接而構成的一鍊狀連接線,以串聯任兩相鄰網格電極122而使整條第一導電電極120電性導通。因此,由於
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連接線124由導電圖案P1所構成,故網格電極122與連接線124可以由同樣製程製作(例如是使用同樣的光罩)。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線也可以是一線狀連接線,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連接線的類型。
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導電圖案P1與P2為一圓形線圈,各網格電極122與132為多個圓形線圈交織而成並構成網狀。導電圖案P1與P2的材料例如是導電金屬、導電油墨、奈米碳管、石墨烯、奈米金屬粒、奈米金屬絲或上述材料的組合,且各導電圖案P1與P2的線徑d介於0.5微米至20微米之間,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導電圖案P1與P2的材料與尺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導電圖案P1與P2各自具有中心點,各導電圖案P1與P2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P1與P2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導電圖案P1與P2呈現不規則排列。具體而言,請參考圖1的第一導電電極120中繪示於右邊的網格電極122,其中一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三個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網格電極122的各導電圖案P1呈現不規則排列。在本實施例中,各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的原因在於,將導電圖案P1設計成彼此相切或重疊,且彼此重疊的導電圖案P1之間的重疊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各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與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
同樣地,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的各導電圖
案P2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P2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各網格電極132的導電圖案P2呈現不規則排列。此外,雖然網格電極122與相鄰的網格電極132彼此電性絕緣,但相鄰的網格電極122與132中的導電圖案P1與P2也具有上述特徵,例如是其中一網格電極122中鄰近網格電極132的其中一個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P1與P2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導電圖案P1與P2呈現不規則排列。據此,當觸控面板100應用於顯示裝置(未繪示)時,藉由觸控面板100的導電圖案P1與P2呈現不規則排列,可以避免與顯示裝置中具有特定週期的畫素結構重疊而產生影響視覺效果的亮暗條紋,進而改善疊紋(moire)效應。
圖3A至圖3D是圖1的導電圖案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請先參考圖3A,在圖3A的實施例中,導電圖案P1為圓形線圈,且各導電圖案P1與相鄰的導電圖案P1的半徑r相同,其中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重疊,而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相切。以位於左上方的導電圖案P1為例,上述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分別至其餘三個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1至O3的距離d1至d3不一致。據此,可以使導電圖案P1呈現不規則排列。同樣地,請參考圖3B,在圖3B的實施例中,導電圖案P1為半徑r相同的圓形線圈,且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重疊,而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相切。以位於左上方的導電圖案P1為例,上述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分別至其餘三個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1至O3的距離d1至d3不一
致。據此,可以使導電圖案P1呈現不規則排列。
類似的,請參考圖3C,在圖3C的實施例中,導電圖案P1為圓形線圈,且各導電圖案P1與相鄰的導電圖案P1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半徑不相同,其中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重疊,而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相切。以位於左上方的導電圖案P1為例,上述導電圖案P1的半徑r1最小,位於上述導電圖案P1的相對兩側的導電圖案P1的半徑r2相等且大於半徑r1,而位於具有相同半徑r2的兩導電圖案P1之間的另一導電圖案P1的半徑r3最大,亦即r3>r2>r1,而使導電圖案P1的半徑不一致。據此,上述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分別至其餘三個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1至O3的距離d1至d3不一致,可以使導電圖案P1呈現不規則排列。同樣地,請參考圖3D,在圖3D的實施例中,導電圖案P1為半徑不盡相同的圓形線圈,且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重疊,而部分導電圖案P1彼此相切。位於左上方的導電圖案P1的半徑r1最小,位於上述導電圖案P1的相對兩側的導電圖案P1的半徑r2相等且大於半徑r1,而位於具有相同半徑r2的兩導電圖案P1之間的另一導電圖案P1的半徑r3最大。據此,上述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分別至其餘三個導電圖案P1的中心點O1至O3的距離d1至d3不一致,可以使導電圖案P1呈現不規則排列。
圖4A與圖4B是圖1的網格電極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在圖4A的實施例中,各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相鄰的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藉由位於其間的導電圖案P1
與P2被截斷而彼此電性分離。具體而言,構成各網格電極122的導電圖案P1以及構成各網格電極132的導電圖案P2可以是由同一步驟同時形成於第一基板110上的網格。網格覆蓋第一基板110的整個表面,並在後續形成網格電極122與132。因此,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表面上。此時,為了使各網格電極122與各網格電極132彼此電性絕緣,圖4A的實施例採用將對應於相鄰的兩網格電極122與132之間的導電圖案P1與P2沿虛線A截斷,其中截斷導電圖案P1與P2的方法可以是雷射蝕刻或是微影蝕刻製程。據此,各網格電極122與132的對應位置不需事先設計,而直接以同一製程形成鋪滿第一基板110的導電圖案,再藉由截斷屬於不同網格電極122與132的導電圖案P1與P2而使網格電極122與132彼此電性分離。此時,被截斷的導電圖案P1與P2為一弧形線段(例如圖4A中標示出的導電圖案P1呈現「C」字型),且與同一網格電極122或132的其他導電圖案P1或P2維持電性導通,而被截斷的另一弧形線段則與網格電極122或132電性分離。據此,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表面上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彼此電性分離,網格電極122與132於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重疊,能避免影響觸控面板100的感測結果。
類似地,在圖4B的實施例中,各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相鄰的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藉由介於其間的導電圖案P1與P2於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重疊而彼
此電性分離。具體而言,構成各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的導電圖案P1以及構成各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的導電圖案P2可以是經由同樣的製程同時製作於第一基板110上,但在製作時便事先設計預定作為網格電極122的區域以及預定作為網格電極132的區域,而預定作為網格電極122的區域以及預定作為網格電極132的區域沿虛線B彼此分離,以使後續形成於第一基板110上的網格電極122與132彼此不接觸。因此,當網格電極122與132形成於第一基板110時,網格電極122與132即彼此電性分離,不需再藉由額外製程進行截斷步驟。
藉由上述的方式使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的網格而形成彼此電性分離的網格電極122與132之後,彼此電性分離的網格電極122可以利用前述的連接線124以架橋的方式跨過絕緣圖案140而連接網格電極122,以使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表面上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彼此電性絕緣而又各自電性導通,而觸控面板100可視為是單層電極結構(SITO)的觸控面板(如圖2所示)。此外,觸控面板100也可以是單層電極式(one layer solution type,OLS type)觸控面板(未繪示),其中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表面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排列方向彼此不相交,且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彼此電性絕緣,故不需使用絕緣圖案與連接線來連接網格電極122或132,且同樣可藉由對應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之間的互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或是藉由第一
導電電極120或第二導電電極130與參考電位所產生的自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另外上述的各導電電極也可僅包含單一個網格電極且各導電電極彼此電性絕緣,再藉由導電電極與參考電位所產生的自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0可以是玻璃基板、塑膠基板、薄膜基板、玻璃與塑膠的複合基板或是覆蓋板,其中覆蓋板可包括玻璃覆蓋板、塑膠覆蓋板或其他具有高機械強度材質所形成覆蓋板而具有保護、覆蓋或是美化其對應裝置的功能,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第一基板110的材質。或者,第一基板110也可以是顯示器中的一基板,並且,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可以與顯示器的顯示介質層位於第一基板110的兩對側,或者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也可以設置於顯示介質層與第一基板110之間。如此,可將觸控面板與顯示器整合,而形成一觸控顯示面板。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圖6是圖5的觸控面板沿I-I’線的剖視圖。請參考圖5與圖6,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a包括第一基板110、多個第一導電電極120以及多個第二導電電極130。有關第一基板110、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詳細描述可參考前一實施例的說明,在此不多加贅述。觸控面板100a與前述的觸控面板100的主要差異在於,觸控面板100a更包括絕緣層150,配置於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之間。具體而言,本實施的各第二導電電極13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表面上,而絕緣層150配置在第一基
板110上,並覆蓋第二導電電極130。各第一導電電極120配置在絕緣層150上,而與各第二導電電極130位在不同的平面。如此,藉由將絕緣層150配置於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之間,可以使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彼此電性絕緣。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基板110可以是玻璃基板、塑膠基板、薄膜基板或是玻璃與塑膠的複合基板,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第一基板110的材質。
另外,圖5與圖6中所描述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不限於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側。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也可以分別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對兩側,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各第二導電電極130位在不同的平面,這樣可以直接讓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彼此電性絕緣。
圖7至圖10是本新型創作其他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視圖。請先參考圖5與圖7,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b的俯視圖可參考圖5,其中觸控面板100b與圖6的觸控面板100a的主要差異在於,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分別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對兩側。更進一步地說,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分別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對兩表面,其中第一基板110可以是玻璃基板、塑膠基板、薄膜基板或是玻璃與塑膠的複合基板。此外,觸控面板100b更包括第二基板160與膠層170。第二基板16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一側並面對
第二導電電極130。膠層170位在第二基板16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據此,第二基板160可以是一覆蓋板,而以作為膠層170的光學膠貼附在第一基板110上並覆蓋第二導電電極130,其中覆蓋板例如是玻璃覆蓋板、塑膠覆蓋板或其他具有高機械強度材質所形成覆蓋板,以提供保護、覆蓋或是美化其對應裝置的功能,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60與膠層170的種類與材質。
請參考圖5與圖8,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c的俯視圖可參考圖5,其中觸控面板100c與圖7的觸控面板100b具有類似的配置方式,其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c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分別配置在不同的基板上。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電極12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表面上,第二導電電極130配置在第二基板160的一表面上,並且面對第一基板110相對於第一導電電極120的另一表面。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可以是分別製作在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60之後,再以膠層170(例如是光學膠)互相貼合而形成。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也可以分別配置在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60上並且彼此面對。此時,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60可以是玻璃基板、塑膠基板、薄膜基板或玻璃與塑膠的複合基板;此外第二基板160也可以是覆蓋板,例如是玻璃覆蓋板、塑膠覆蓋板或其他具有高機械強度材質所形成覆蓋板,以提供保
護、覆蓋或是美化其對應裝置的功能,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60與膠層170的種類與材質。
請參考圖5與圖9,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d的俯視圖可參考圖5,其中觸控面板100d與圖8的觸控面板100c具有類似的配置方式,其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d更包括第三基板180與另一膠層190。第三基板180配置於第二基板160相對於第一基板110的一側,亦即第二基板160位在第一基板110與第三基板180之間。膠層190位在第三基板180與第二基板160之間。換言之,第三基板180以膠層190(例如是光學膠)貼附於第二基板160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基板180也可以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相對於第二基板160的一側,亦即第一基板110位在第二基板160與第三基板180之間。請參考圖5與圖10,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e的第三基板180藉由膠層190而貼合於第一基板110相對於第二基板160的一側,使得膠層190位在第三基板18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並藉由膠層190覆蓋第一導電電極120的網格電極122。在圖9與圖10的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60可以是玻璃基板、塑膠基板、薄膜基板或玻璃與塑膠的複合基板,而第三基板180可以是覆蓋板,例如是玻璃覆蓋板、塑膠覆蓋板或其他具有高機械強度材質所形成覆蓋板,以提供保護、覆蓋或是美化其對應裝置的功能,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60、第三基板180與膠層170與190的種類與材質。
由於上述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a至100e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位在絕緣層150的相對兩側或是第一基板110的相對兩側,故須分開在不同步驟中製作。相對地,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不共平面,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22與132不需要藉由截斷步驟形成電性分離,也不需要事先將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位置設計成互相不接觸即可達到電性分離。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在將網格電極122與132的導電圖案P1與P2呈現不規則排列的前提下製作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時,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中彼此相鄰的側邊可能會有部份重疊,但其影響控面板100a至100e的感測結果已經相當微小。但若要進一步考慮此感測影響或是視覺效果,可在形成第一導電電極120與第二導電電極130的同時或之後,修正上述的重疊情形。
圖11是圖5的觸控面板的局部放大圖。請參考圖5與圖11,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導電電極120的各網格電極122所包圍的部份與相鄰的第二導電電極130的網格電極132所包圍的部份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具有重疊部分,例如是圖11的斜線區域,其中圖11僅繪示圖5中的右方的網格電極122與上方的網格電極132,且圖11僅繪示上述的網格電極122與132對應於所述重疊部分的局部。在本實施例中,網格電極122與相鄰的網格電極13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具有重疊部分,而鄰近重疊
部分的導電圖案P1與P2分別為一弧形線段,如圖11右邊的導電圖案P1與左邊的導電圖案P2。此時,為弧形線段的導電圖案P1與同一網格電極122的其他為圓形線圈的導電圖案P1電性導通,而為弧形線段的導電圖案P2與同一網格電極132的其他為圓形線圈的導電圖案P2電性導通,以分別形成網格電極122與132。
換言之,為了要避免各網格電極122與正投影相鄰的網格電極13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而影響感測結果,藉由將鄰近重疊部分的導電圖案P1與P2設計成弧形線段,可以使為弧形線段的導電圖案P1與P2在重疊部分的側邊,且為弧形線段的導電圖案P1與P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重疊。如此,由於各網格電極122中的導電部分包括位在其中間的為圓形線圈的導電圖案P1與位在其側邊的為弧形的導電圖案P1,且各網格電極132中的導電部分包括位在其中間的為圓形線圈的導電圖案P2與位在其側邊的為弧形的導電圖案P2,可以避免各網格電極122的導電部分與相鄰的網格電極132的導電部分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而影響感測結果。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對應於重疊部分的網格電極122分別更包括多個擬線段122a,配置在對應於重疊部分的導電圖案P1的一側,並與導電圖案P1對應構成多個圓形線圈,而對應於重疊部分的網格電極132分別更包括多個擬線段132a,配置在對應於重疊部分的導電圖案P2的一側,並與導電圖案P2對應構成多個圓形線圈。具體而言,將網格電極122的導電圖案P1以及網
格電極132的導電圖案P2設計成同樣形狀,可以降低製程的複雜度。因此,在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a的製作過程中,網格電極122的導電圖案P1以及網格電極132的導電圖案P2都是設計為圓形線圈,且各網格電極122與網格電極132中互相交織的圓形線圈彼此電性導通。此時,如同上述的說明,為了避免各網格電極122的導電部分與正投影相鄰的網格電極132的導電部分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而影響感測結果,可藉由如同前述的截斷方式將對應於網格電極122與132的重疊部分的圓形線圈沿圖11中的虛線截斷,使得對應於重疊部分的導電圖案P1與P2如同前述為弧形線段,進而使各網格電極122的導電部分與正投影相鄰的網格電極132的導電部分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重疊。此時,被截斷的圓形線圈的另一部份,也就是擬線段122a與132a可以選擇性的留在第一基板110上不移除。由於擬線段122a與132a已與對應的導電圖案P1與P2電性分離,故即使擬線段122a與132a位在重疊部分內,也不會影響感測結果。更佳地,將擬線段122a與132a留在第一基板110上,可以藉由擬線段122a與132a以及對應的導電圖案P1與P2維持圓形線圈的輪廓而使觸控面板100a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內容中有關於將導電電極設置於基板表面之實施說明,並不限定導電電極須直接接觸基板表面,實際上導電電極與基板表面之間也可以依據需求而配置其他未繪示的膜層,本新型創作並不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的導電電極是由多個網格電極連接而成,其中每一網格電極各自包括多個導電圖案,每一網格電極中的導電圖案的半徑可以不相同,且導電圖案彼此相切或重疊。導電圖案各自具有一中心點,且各導電圖案的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的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導電圖案呈現不規則排列。因此,當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應用於顯示裝置時,藉由觸控面板的導電圖案呈現不規則排列,可以避免與顯示裝置中具有特定週期的畫素結構重疊而產生影響視覺效果的亮暗條紋。據此,本新型創作的觸控面板能降低疊紋效應。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觸控面板
110‧‧‧第一基板
120‧‧‧第一導電電極
122、132‧‧‧網格電極
124‧‧‧連接線
130‧‧‧第二導電電極
140‧‧‧絕緣圖案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P1、P2‧‧‧導電圖案
Claims (23)
-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多個導電電極,配置於該第一基板,且各該導電電極包括至少一個網格電極,該些網格電極各自包括多個導電圖案,且同一網格電極的該些導電圖案彼此連接,該些導電圖案各自具有一中心點,且各該導電圖案的該中心點至相鄰的其餘導電圖案的該些中心點的距離不一致,以使該些導電圖案呈現不規則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導電電極更包括:多個第一導電電極,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一側,且各該第一導電電極包括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連接的該些網格電極;以及多個第二導電電極,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一側,且各該第二導電電極包括沿一第二方向排列且彼此連接的該些網格電極,其中該些第一導電電極的該些網格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的該些網格電極彼此電性絕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導電圖案為一圓形線圈或一弧形線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導電圖案彼此相切或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各該導電圖 案與相鄰的該些導電圖案的半徑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各該導電圖案與相鄰的該些導電圖案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半徑不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各該第一導電電極的該些網格電極與相鄰的該第二導電電極的該網格電極藉由位於其間的該些導電圖案被截斷而彼此電性分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各該第一導電電極的該些網格電極與相鄰的該第二導電電極的該網格電極藉由介於其間的該些導電圖案於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疊而彼此電性分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導電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配置在該第一基板的同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導電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配置在該第一基板的同一表面上,且該些第一導電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彼此電性分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絕緣圖案,其中沿同一方向排列的該些網格電極彼此電性分離,而任兩相鄰網格電極之間具有沿同一方向連接該兩網格電極的一連接線,該絕緣圖案配置在該第一導電電極與該第二導電電極之間,而該連接線位在該絕緣圖案上並且連接沿同一方向排列的該些網格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連接線 為一線狀連接線或由多個導電圖案連接而成的一鍊狀連接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絕緣層,配置於該些第一導電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各該第一導電電極的各該網格電極與相鄰的該第二導電電極的該網格電極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重疊部分,而鄰近該重疊部分的該些導電圖案分別為一弧形線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對應於該重疊部分的該些網格電極更包括多個擬線段,配置在對應於該重疊部分的該些導電圖案的一側,並與該些導電圖案對應構成多個圓形線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導電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分別配置在該第一基板的相對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一側,其中該些第一導電電極與該些第二導電電極分別配置在該第一基板的相對兩表面;以及一膠層,位在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一側,其中該些第一導電 電極配置在該第一基板的一表面上,該些第二導電電極配置在該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並且面對該第一基板相對於該些第一導電電極的另一表面;以及一膠層,位在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基板,配置於該第二基板相對於該第一基板的一側;以及一膠層,位在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基板,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相對於該第二基板的一側;以及一膠層,位在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一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導電圖案的材料包括導電金屬、導電油墨、奈米碳管、石墨烯、奈米金屬粒、奈米金屬絲或上述材料的組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各該導電圖案的線徑介於0.5微米至20微米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基板為顯示器的一基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7374U TWM478869U (zh) | 2013-09-14 | 2013-09-14 | 觸控面板 |
CN201320705913.4U CN203588241U (zh) | 2013-09-14 | 2013-11-07 | 触控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7374U TWM478869U (zh) | 2013-09-14 | 2013-09-14 | 觸控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78869U true TWM478869U (zh) | 2014-05-21 |
Family
ID=50586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17374U TWM478869U (zh) | 2013-09-14 | 2013-09-14 | 觸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88241U (zh) |
TW (1) | TWM47886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70530A (zh) * | 2015-08-21 | 2017-03-0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 |
US10459592B2 (en) | 2017-11-24 | 2019-10-29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510833A (zh) * | 2013-09-14 | 2015-03-16 | Wintek Corp | 觸控面板 |
KR101991213B1 (ko) * | 2015-11-17 | 2019-08-08 | 미쓰비시 세이시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투과성 도전 재료 |
-
2013
- 2013-09-14 TW TW102217374U patent/TWM478869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11-07 CN CN201320705913.4U patent/CN20358824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70530A (zh) * | 2015-08-21 | 2017-03-0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 |
TWI666658B (zh) * | 2015-08-21 | 2019-07-21 | 日商柯尼卡美能達股份有限公司 |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
CN106470530B (zh) * | 2015-08-21 | 2019-08-30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 |
US10459592B2 (en) | 2017-11-24 | 2019-10-29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88241U (zh) | 2014-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510833A (zh) | 觸控面板 | |
JP3192251U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 |
US9831871B2 (en) | Touch panel comprising a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
TWI603251B (zh) |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 |
TWI476656B (zh) |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 |
JP3180898U (ja) | タッチ電極装置 | |
TWM470315U (zh) | 觸控面板 | |
TWI464656B (zh) | 觸控面板的電極結構、製造方法以及觸控面板 | |
CN104662504B (zh) | 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1510580B1 (ko) | 도전성 필름, 도전성 필름 제조 방법, 및 도전성 필름을 구비하는 터치 스크린 | |
TWI452508B (zh) | 電容式觸碰面板的佈局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
TW201516781A (zh) |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1519031A (zh) |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面板 | |
TW201617808A (zh) | 網狀電極、感測元件以及電極層 | |
KR101665906B1 (ko) | 도전성 필름, 도전성 필름 제조 방법, 및 도전성 필름을 구비하는 터치 스크린 | |
TWM467950U (zh) |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 |
TWM478869U (zh) | 觸控面板 | |
TW201604748A (zh) | 觸控面板 | |
TW201610772A (zh) | 觸控面板 | |
WO2015170677A1 (ja) | 位置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15022616A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TWI552211B (zh) | 觸控電極裝置 | |
KR102098383B1 (ko) |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TW201704951A (zh) | 觸控面板 | |
KR101219597B1 (ko) |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