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7623U - 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7623U
TWM477623U TW103200146U TW103200146U TWM477623U TW M477623 U TWM477623 U TW M477623U TW 103200146 U TW103200146 U TW 103200146U TW 103200146 U TW103200146 U TW 103200146U TW M477623 U TWM477623 U TW M47762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front cover
touch display
circuit board
tou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0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en-Ting Liao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0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7623U/zh
Priority to CN201420066813.6U priority patent/CN203706177U/zh
Publication of TWM4776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7623U/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觸控面板的觸控顯示裝置。
傳統的觸控顯示裝置,可分為外置型觸控面板與整合型觸控面板(Embedded Touch Panel,ETP)兩種。其中,外置型觸控顯示裝置是在一般的平板顯示裝置上,再貼附一層觸控玻璃板在平板顯示裝置的系統外殼上;而整合型觸控面板則是直接將觸控玻璃板嵌合於平板顯示裝置的系統外殼中。
值得一提的是,整合型觸控面板因為將觸控玻璃板嵌合於系統外殼中,因此相較於外置型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更薄且成本更低的優點,進而逐漸成為市場上較具競爭優勢的產品。
然而,將觸控玻璃板嵌合於系統外殼之過程中,卻容易發生兩零組件之交界處難以切齊的現象。亦即,觸控玻璃板的外表面與系統外殼的外表面之間有高度段差存在,進而造成畫面顯示不良,使得整合型觸控面板之製造良率下降。
本新型之一態樣就是在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以解決先前技術的問題。
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含背蓋、前蓋、觸控面板、背光模組、顯示面板以及背板。前蓋具有開口,前蓋與背蓋組合形成容置空間。觸控面板嵌合於開口中。背光模組位於容置空間內,且背光模組包含至少一光源。顯示面板位於容置空間內且配置於觸控面板與背光模組之間。背板包含底部、側壁以及頂部。底部置於背蓋上,側壁豎立於底部,頂部連接側壁且與底部平行,其中底部、側壁以及頂部形成挾持空間,光源配置於挾持空間內。彎折部自頂部靠近側壁之一端朝遠離光線之方向延伸而出,並反方向彎折而連接側壁,且前蓋承載於彎折部。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彎折部包含第一板體以及第二板體。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互相面對,且第一板體連接頂部,第二板體連接側壁。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頂部與彎折部之第一板體實質位於同一平面上,且顯示面板承載於頂部,前蓋承載於彎折部之第一板體。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前蓋具有第一抵靠部,且第一抵靠部承載於部分第一板體。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驅動電路板,位於前蓋與背蓋之間,驅動電路板與 顯示面板電性連接。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背板更包含至少一鎖附結構,與驅動電路板鎖附連接。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鎖附結構包含第一支撐壁、第二支撐壁、第三支撐壁以及鎖附板。第一支撐壁豎立於底部,第三支撐壁面對第一支撐壁,第二支撐壁連接第一支撐壁與第三支撐壁。鎖附板連接第三支撐壁遠離第二支撐壁之一端,並與驅動電路板鎖附連接。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前蓋具有第二抵靠部,第二抵靠部承載於第二支撐壁。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可撓性電路板,連接於驅動電路板與顯示面板之間,且可撓性電路板與彎折部以及部分頂部相對。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固定膠帶包覆彎折部、驅動電路板以及顯示面板。
在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固定膠帶在觸控面板與前蓋之正投影,橫跨觸控面板與前蓋之交界處。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觸控顯示裝置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藉由背板之一側邊之彎折部,使得承載於背板上的前蓋可以與觸控面板可相互切齊,提高生產製造上的良率。
10、20‧‧‧觸控顯示裝置
99‧‧‧樞軸
100‧‧‧背蓋
110‧‧‧前蓋
111‧‧‧開口
112‧‧‧容置空間
113‧‧‧外表面
114‧‧‧第一抵靠部
115‧‧‧第二抵靠部
120‧‧‧觸控面板
123‧‧‧外表面
130‧‧‧背光模組
131‧‧‧光源
140‧‧‧顯示面板
150、250‧‧‧背板
151‧‧‧底部
152‧‧‧側壁
153‧‧‧抵接部
154‧‧‧頂部
155‧‧‧挾持空間
156‧‧‧外壁面
157‧‧‧彎折部
158‧‧‧第一板體
159‧‧‧第二板體
160‧‧‧焊接件
161‧‧‧彎折件
162‧‧‧鎖附結構
163‧‧‧第一支撐壁
164‧‧‧第二支撐壁
165‧‧‧第三支撐壁
166‧‧‧鎖附板
170‧‧‧驅動電路板
180‧‧‧可撓性電路板
190‧‧‧固定膠帶
200‧‧‧膠體
D1、D2‧‧‧厚度
為讓本新型及其優點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參考如下:
第1圖係繪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
第2圖係繪示第1圖沿著AA`剖面線的剖面立體圖。
第3圖係繪示第1圖沿著BB`剖面線的剖面立體圖。
第4圖係繪示第1圖沿著CC`剖面線的剖面立體圖。
第5圖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圖,其剖面位置同第3圖。
第6圖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立體圖,其剖面位置同第4圖。
第7圖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圖,其剖面位置為第1圖之DD`剖面線。
第8圖係繪示第5圖至第7圖中之背板立體圖。
第9圖係繪示第8圖之局部放大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新型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新型。此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為使便於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將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請參考第1圖,其係繪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如圖所示,觸控顯示裝置10係屬於整合型觸控面 板(Embedded Touch Panel,ETP),包含有觸控面板120以及前蓋110,其中觸控面板120嵌合於前蓋110中。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之外形近似矩形,包含有四個側邊,其中一個側邊可具有樞軸99,可用以樞接一些具有輸入模組的電子裝置,例如鍵盤等,但不以此限。
接著,請一併參考第2圖,其係繪示沿著第1圖之線段AA`的剖面立體圖。如圖所示,觸控顯示裝置10更包含有背蓋100、前蓋110、觸控面板120、背光模組130、顯示面板140以及背板150。前蓋110具有開口111。背蓋100具有側牆101,且前蓋110與背蓋100組合時,側牆101支撐前蓋110使得前蓋110與背蓋100組合形成容置空間112。觸控面板120嵌合於開口111中。背光模組130、顯示面板140以及背板150位於容置空間112內。顯示面板140配置於觸控面板120與背光模組130之間。背板150位於背光模組130與背蓋100之間。背板150可用以容置背光模組130與顯示面板140。
在第2圖中,背板150包含底部151、側壁152以及抵接部153,其中底部151置於背蓋100上,側壁152豎立於底部151。背光模組130以及顯示面板140設置於底部151上。抵接部153自側壁152遠離底部151之邊緣延伸而出,並朝背蓋100之側牆101與前蓋110之交界處延伸,且卡合於背蓋100之側牆101與前蓋110之間。
在部分實施例中,底部151與側壁152所夾的角度可幾乎為90度,側壁152與抵接部153所夾的角度可幾乎 為90度,且抵接部153與底部151分別位於側壁152之相對兩側。亦即,底部151、側壁152以及抵接部153可形成一近似Z字型的結構。
此外,底部151、側壁152以及抵接部153可為一體成形的結構。如此一來,只要確定抵接部153之厚度,就可以對應調整承載於抵接部153上的前蓋110厚度,使得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與前蓋110之外表面113可幾乎切齊。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承載」,可以是前蓋110與抵接部153直接的接觸,或者是前蓋110藉由其他構件間接的支撐於抵接部153上。
需說明的是,第1圖中除了具有樞軸99之一側邊外,其餘三個側邊的背板150都具有類似底部151、側壁152以及抵接部153的結構,因此觸控顯示裝置10除了樞軸99以外的三個側邊的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以及前蓋110之外表面113切齊後較不會有某一側邊特別突出或凹入的問題。
接著,請一併參考第3圖與第4圖,第3圖係繪示沿著第1圖之線段BB`的剖面立體圖,第4圖係繪示沿著第1圖之線段CC`的剖面立體圖。如圖所示,第3圖與第4圖係為觸控顯示裝置10具有樞軸99之側邊的不同位置的剖面圖。如圖所示,第3圖以及第4圖與第2圖不同的地方在於,背板150包含頂部154,而不包含抵接部153。頂部154、側壁152以及底部151形成挾持空間155。背光模組130更包含至少一光源131,且光源131容置於挾持空間 155內。在第3圖中,觸控顯示裝置10更包含焊接件160,焊接於側壁152之外壁面156,而前蓋110支撐於焊接件160上方。如此一來,焊接件160與側壁152之間將產生較大焊接公差,使得觸控顯示裝置10具有樞軸99的側邊,其觸控面板120與前蓋110之交界處難以對齊。更詳細而言,焊接件160與側壁152之間的焊接公差會使得前蓋110可能較其他沒有焊接件160的三個側邊凸出或凹入,造成觸控面板120之表面之四個側邊無法同時完美的嵌合於前蓋110中。
此外,請參考第4圖,如圖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更包含驅動電路板170以及可撓性電路板180。驅動電路板170位於前蓋110與背蓋100之間,可撓性電路板180連接於驅動電路板170與顯示面板140之間,使得驅動電路板170與顯示面板140電性相連,進而驅動顯示面板140顯示畫面。然而,在第4圖中,由於需要另外焊接焊接件160與側壁152之外壁面156,因此容易造成可撓性電路板180被焊接件160之毛邊刮傷,進而增加可撓性電路板180損壞的機率。
由此可知,上述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沒有樞軸99的三個側邊上,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與前蓋110之外表面113切齊,但是具有樞軸99的側邊卻還是可能因為焊接公差,導致具有樞軸99的側邊之前蓋110之外表面113較其他三個側邊而言,可能會較凸出或較凹入於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
接著,請參考第5圖,其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圖,其剖面位置同第3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第3圖之實施例的不同在於,觸控顯示裝置20之背板250更包含彎折部157。此外,頂部154面對底部151且例如與底部151平行,側壁152連接於頂部154與底部151之間,使得底部151、側壁152以及頂部154形成挾持空間155,光源131則配置於挾持空間155內。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之側壁152與頂部154係藉由彎折部157連接,而非直接連接。換言之,彎折部157係連接於側壁152與頂部154之間。具體而言,側壁152豎立於底部151,且側壁152遠離於底部151之一端與彎折部157相連接。彎折部157自頂部154靠近側壁152之一端朝遠離光源131之方向延伸而出,並反方向彎折而與側壁152連接。
彎折部157可承載前蓋110,使得本實施例之彎折部157可取代第3圖之實施例中的焊接件160的功能。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承載」,可以是前蓋110直接接觸於彎折部157上,也可以是前蓋110藉由其他構件間接支撐於彎折部157上。
此外,彎折部157可與頂部154為一體成形的設計,使得本實施例之彎折部157與頂部154之間不具有焊接公差,並且可實質位於同一平面上,因此承載於彎折部157上的前蓋110以及承載於頂部154上的顯示面板140與觸控面板120較容易實質地控制在同一平面上。亦即, 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0在具有樞軸99的一側邊上,其觸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以及前蓋110的外表面113較容易對齊,並且相較於其他三個不具有樞軸99的側邊也不會顯的較凸出或凹入。因此,本實施例可避免觸控顯示裝置20因為觸控面板120與前蓋110之間的高度段差,導致畫面顯示不良的問題,使得整合型的觸控顯示裝置20在實際生產製造時可具有較高的良率。
在部分實施例中,彎折部157可包含第一板體158與第二板體159,第一板體158與第二板體159互相面對,其中第一板體158連接頂部154,第二板體159連接側壁152。此外,底部151、頂部154、側壁152以及彎折部157可一體成形。亦即,頂部154與彎折部157為同一塊材料加工形成,且頂部154與彎折部157之第一板體158間沒有間隙而且實質上位於同一平面上。顯示面板140承載於頂部154,前蓋110承載於第一板體158。
在部分實施例中,彎折部157可更包含彎折件161,連接於第一板體158以及第二板體159之間,且彎折件161具有一彎折180度的結構,使得第一板體158、第二板體159以及彎折件161在第5圖中呈現U字型的剖面形狀。
接著,請參考第6圖,其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立體圖,其剖面位置同第4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可撓性電路板180面對彎折部157與部分之頂部154。如此一來,彎折部157除了可取代第4 圖之實施例中的焊接件160的功能,且彎折部157中第一板體158與第二板體159以及彎折件161並不具有尖銳的邊緣,因此可解決第4圖之實施例中可撓性電路板180被焊接件160之尖銳邊緣刮傷的問題。
接著,請參考第7圖,其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圖,其剖面位置為第1圖之線段DD`,大約介於線段CC`與樞軸99之間。如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背板250更包含鎖附結構162,鎖附連接驅動電路板170,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新型之其他實施例中,驅動電路板170可直接與背蓋100連接或藉由其他的連接機構固設於背蓋100與前蓋110之間。
詳言之,鎖附結構162包含第一支撐壁163、第二支撐壁164、第三支撐壁165以及鎖附板166。第一支撐壁163豎立於底部151,第三支撐壁165面對第一支撐壁163,且第二支撐壁164連接於第一支撐壁163以及第三支撐壁165之間。鎖附板166連接第三支撐壁165遠離第二支撐壁164之一端,並與驅動電路板170鎖附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支撐壁164可用以承載前蓋110。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支撐壁163、第二支撐壁164、第三支撐壁165、鎖附板166與底部151可為一體成形的結構,因此不會產生第3圖至第4圖之實施例中焊接公差的問題,使得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與前蓋110之外表面113可較容易對齊。
接著,請一併參考第5圖與第7圖之剖面圖。在部 分實施例中,前蓋110可具有第一抵靠部114(繪示於第5圖)以及第二抵靠部115(繪示於第7圖),其中第一抵靠部114承載於第一板體158,第二抵靠部115承載於第二支撐壁164。詳細來說,第一抵靠部114與彎折部157的第一板體158至少局部疊置,第二抵靠部115與鎖附結構162的第二支撐壁164至少局部疊置。由第5圖與第7圖可知,因為彎折部157之厚度約為兩倍第二支撐壁164,所以為了使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與前蓋110的外表面113可以對齊,因此第一抵靠部114之厚度D1需略小於第二抵靠部115之厚度D2,但不限於此,可視實際情況調整。
更具體而言,在產品實際應用時,背板250之第二支撐壁164、第一板體158與第二板體159之厚度例如約介於0.15毫米(mm)至0.3毫米(mm)之間。若以第二支撐壁164、第一板體158與第二板體159之厚度約為0.15毫米(mm)為例說明,第一抵靠部114之厚度D1需比第二抵靠部115之厚度D2約小0.15毫米(mm),使得在不同位置的觸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以及前蓋110的外表面113皆可互相對齊。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20係屬於膠體直接貼合(direct bonding)的方式連接觸控面板120與底下的顯示面板140。詳言之,觸控顯示裝置20更包含膠體200黏著於觸控面板120靠近顯示面板140之內表面,且膠體200黏著住大部分面積的觸控面板120,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新型之其他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20可藉由膠帶邊 緣貼合(air bonding)的方式連接觸控面板120與底下的顯示面板140,即膠帶可只黏著住觸控面板120之周圍以及顯示面板140之周圍(圖中未示)。
在部分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20可更包含固定膠帶190。由第3圖至第7圖可知,固定膠帶190可包覆彎折部157、驅動電路板170、鎖附結構162以及顯示面板140。固定膠帶190可為暗色吸光物質,且固定膠帶190在觸控面板120與前蓋110之正投影,可橫跨於觸控面板120與前蓋110之交界處,以避免背光模組130之光線由觸控面板120與前蓋110之交界處漏出。
為使更於理解,請繼續參考第8圖與第9圖,第8圖係繪示第5圖至第7圖中之背板立體圖,第9圖係繪示第8圖之局部放大圖。如圖所示,背板250可為近似矩形的板體,且其一側邊具有鎖附結構162以及彎折部157,其餘三邊則類似於第2圖為一種近似於Z字形結構。如此一來,使得應用此背板250之觸控顯示裝置20可具有外表面113、123相互切齊的前蓋110以及觸控面板120。亦即,觸控面板120之外表面123與前蓋110之外表面113之間之位差實質上近似於零。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上述實施例中,藉由背板之一側邊設計出彎折部以及鎖附結構,其餘側邊則使用近似Z字形結構,使得承載於背板上的前蓋可以與觸控面板相互切齊,進而避免觸控顯示裝置因為觸控面板與前蓋之間的高度段差,導致畫面顯示不良的問題,並使得整合型的觸 控顯示裝置在實際生產製造時可具有較高的良率。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觸控顯示裝置
100‧‧‧背蓋
110‧‧‧前蓋
111‧‧‧開口
113‧‧‧外表面
114‧‧‧第一抵靠部
120‧‧‧觸控面板
123‧‧‧外表面
130‧‧‧背光模組
131‧‧‧光源
140‧‧‧顯示面板
250‧‧‧背板
151‧‧‧底部
152‧‧‧側壁
154‧‧‧頂部
155‧‧‧挾持空間
157‧‧‧彎折部
158‧‧‧第一板體
159‧‧‧第二板體
161‧‧‧彎折件
170‧‧‧驅動電路板
190‧‧‧固定膠帶
200‧‧‧膠體
D1‧‧‧厚度

Claims (11)

  1.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含:一背蓋;一前蓋,具有一開口,該前蓋與該背蓋組合形成一容置空間;一觸控面板,嵌合於該開口;一背光模組,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該背光模組包含至少一光源;一顯示面板,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配置於該觸控面板與該背光模組之間;一背板,包含:一底部,置於該背蓋上;一側壁,豎立於該底部;一頂部,與該底部互相面對,其中該底部、該側壁以及該頂部形成一挾持空間,該光源配置於該挾持空間內;以及一彎折部,自該頂部靠近該側壁之一端朝遠離該光源之方向延伸而出,並反方向彎折而連接該側壁,該前蓋承載於該彎折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彎折部包含一第一板體以及一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互相面對,該第一板體連接該頂部,該第二板體連接該側 壁。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頂部與該彎折部之該第一板體實質位於同一平面上,且該顯示面板承載於該頂部,該前蓋承載於該彎折部之該第一板體。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前蓋具有一第一抵靠部,該第一抵靠部承載於該第一板體。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一驅動電路板,位於該前蓋與該背蓋之間,該驅動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電性連接。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背板更包含至少一鎖附結構,與該驅動電路板鎖附連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鎖附結構包含一第一支撐壁、一第二支撐壁、一第三支撐壁以及一鎖附板,該第一支撐壁豎立於該底部,該第三支撐壁面對該第一支撐壁,該第二支撐壁連接該第一支撐壁與該第三支撐壁,該鎖附板連接該第三支撐壁遠離該第二支撐壁之一端,並與該驅動電路板鎖附連接。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前蓋具有一第二抵靠部,該第二抵靠部承載於該第二支撐壁。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可撓性電路板,連接於該驅動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之間,且該可撓性電路板與該彎折部以及部分該頂部相面對。
  10.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固定膠帶,包覆該彎折部、該驅動電路板以及該顯示面板。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固定膠帶在該觸控面板與該前蓋之正投影,橫跨該觸控面板與該前蓋之交界處。
TW103200146U 2014-01-03 2014-01-03 觸控顯示裝置 TWM4776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0146U TWM477623U (zh) 2014-01-03 2014-01-03 觸控顯示裝置
CN201420066813.6U CN203706177U (zh) 2014-01-03 2014-02-17 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0146U TWM477623U (zh) 2014-01-03 2014-01-03 觸控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7623U true TWM477623U (zh) 2014-05-01

Family

ID=51056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0146U TWM477623U (zh) 2014-01-03 2014-01-03 觸控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6177U (zh)
TW (1) TWM47762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0724B (zh) * 2019-04-22 2021-06-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式顯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6177U (zh)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2229B2 (ja) 表示装置
KR102494868B1 (ko) 표시 장치
TWI464499B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JP4945667B2 (ja) 表示装置
JP2010231021A (ja) 保護板一体型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JP6168768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047591A1 (zh) 可折弯盖板、可折弯显示模组及可折弯终端设备
US2015016392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JP4212062B1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WO2016101371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JP2017527852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電子装置
US8876308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70258198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609458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TW201823812A (zh) 顯示裝置
JP2007065855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JP2018005074A (ja) 表示装置
TWI533788B (zh) 顯示裝置
TWI718463B (zh) 顯示裝置
TWI666491B (zh) 顯示裝置
TWI472838B (zh) 顯示裝置及其保護結構
TWI662328B (zh) 顯示面板
JP2010015093A (ja) 表示装置
JP6688376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電子装置
TWM477623U (zh) 觸控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