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9266U - 拉緊器 - Google Patents

拉緊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9266U
TWM469266U TW102215009U TW102215009U TWM469266U TW M469266 U TWM469266 U TW M469266U TW 102215009 U TW102215009 U TW 102215009U TW 102215009 U TW102215009 U TW 102215009U TW M469266 U TWM469266 U TW M46926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und
tensioner
hole
piece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5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n-qi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han-qing Hu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qing Huang filed Critical han-qing Huang
Priority to TW102215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9266U/zh
Publication of TWM469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9266U/zh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Description

拉緊器
本創作涉及物品的綑綁領域,特別是指一種能夠牽引繩索箍緊物品的拉緊器。
在綑綁的場合,常見物品外部纏繞著一條橡皮帶或麻、繩之類的器材。
橡皮帶一頭固定在承載用具側邊,另頭附帶一鈎子可以勾住承載用具對邊,利用橡皮本身的伸縮特性,取得物品的束緊作用。可惜,拉緊橡皮帶的力量,源自於一使用者的手部力量,不僅吃力,而且不易找到合適的勾掛位置,導致原本的箍緊效果鬆動。
麻、繩之類的器材,通常會以中間部份繞著物品外圍,兩頭交錯繫成繩結,卻因繫結期間缺乏有效的壓制力量,以致繫緊程度略微鬆弛。
因此,如何有效地完成物品的綑綁作業,就成為本創作亟待解決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深入探討先前技術之問題,依多年從事相關產業之研發與製造之經驗,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終於成功開發出一種拉緊器,改善習用物品所產生的問題。
本創作主要目的在於:採用簡單的構造,達到操作簡單容易的效果,兼具安全性高、使用命壽長等特點。
緣於上述目的之達成,本創作之拉緊器包括:一基座; 一擺動件,該擺動件係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該擺動件係以可轉動之方式裝設於基座,該擺動件之第二端係具有一間隙,該間隙係可供至少一帶子之自由端穿設;一拉緊機構,一閂鎖裝置,該閂鎖裝置係結合於擺動件之第一端,該閂鎖裝置係可選擇性的限制擺動件與基座間之轉動關係;其中,該閂鎖裝置之操作端係朝向擺動件之第二端,俾使其不易因誤觸而開啟,而更具有操作使用上之安全性。
當第一動力源帶動調整架相對主桿擺動時,每一擺臂在一最高位置和一最低位置之間位移,改變腳踏桿沿橢圓形軌跡運動的行程或坡度。因此,這款拉緊器的可變行程裝置,相當簡單,也能取得可變行程的相似效果,不僅組裝容易,而且行程改變後的拉緊器,同樣能夠符合眾多使用者的需求。
以下,基於圖式詳述相關實施例之目的、構造及特徵,相信本創作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功效,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瞭解。
10‧‧‧拉緊器
11‧‧‧拉緊機構
12‧‧‧圓棒
13‧‧‧頭部
14‧‧‧結合段
15‧‧‧軸片
16‧‧‧圓孔
17‧‧‧契合孔
18‧‧‧凸部
20‧‧‧基座
21‧‧‧底板
22‧‧‧側片
23‧‧‧樞孔
24‧‧‧弧緣
25‧‧‧缺口
26‧‧‧勾部
27‧‧‧凹槽
28‧‧‧空隙
30‧‧‧擺動件
31‧‧‧側翼
32‧‧‧銜接部
33‧‧‧驅動孔
34‧‧‧長形孔
35‧‧‧前擋部
40‧‧‧閂鎖裝置
41‧‧‧滑動片
42‧‧‧彈性件
43‧‧‧支持部
44‧‧‧按壓部
50‧‧‧第一索
51‧‧‧固定部
52‧‧‧限制桿
53‧‧‧第二索
54‧‧‧通道
第1圖是本創作拉緊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2圖是拉緊器組合後的立體圖,表現擺動件在一鬆弛位置。
第3圖是拉緊器組合後的立體圖,表現擺動件在一拉緊位置。
第4圖是第2圖沿A-A線剖開拉緊器的示意圖。
第5圖是第3圖沿B-B線剖開拉緊器的示意圖。
請參閱第1、2圖,闡明一拉緊器10的具體構造。這款拉緊器10有一拉緊機構11,安裝在一基座20而可轉動。這款拉緊器10還有一擺動件30,其一端安裝一閂鎖裝置40,另端與拉緊機構11相連。以拉緊機構11為軸心,支持擺動件30移至一 拉緊位置,閂鎖裝置40能鎖住基座20相應的部位。閂鎖關係解除後,擺動件30才能朝著一鬆弛位置移動。
圖中,該拉緊機構11包括二圓棒12,每根圓棒12一端形成一頭部13,頭部13大致上是扁圓的,其端面的直徑大於棒身。圓棒12另端形成一結合段14,結合段14擁有非圓的端面,如D形。
該拉緊機構11還有二軸片15,分別位於基座20兩旁。其中之一軸片15擁有二圓孔16,允許圓棒12插入相應的圓孔16,直到頭部13抵住軸片15為止。另一軸片15形成二契合孔17,契合孔17形狀與D形相似,孔徑比棒身還小,除了結合段14以外,圓棒12其餘部份不能通過軸片15的契合孔17。因此,結合段14超出軸片15的部份宛如鉚合般往外擴張,就能讓軸片15停留在結合段14,不會離開圓棒12。此外,每個軸片15側面隆起一凸部18,凸部18是圓的,其直徑小於軸片15外徑。
所述的基座20有一對側片22,這些側片22彼此相向的立在一底板21兩旁,以致基座20擁有U形輪廓。每個側片22中間部位貫穿一樞孔23,樞孔23口徑大於凸部18直徑,卻小於軸片15外徑,才能容納凸部18並擋住軸片15剩餘部位,使整個拉緊機構11安裝於二側片22之間而能自轉運動。每個側片22一邊形成弧緣24,另邊鄰近處形成一缺口25,缺口25周圍壁面有一宛如鳥喙般的勾部26,勾部26下方到缺口25底面之間形成一單向出入的凹槽27,槽口遠離樞孔23而與缺口25相通。
另外,該底板21大致上平坦,被二空隙28隔成三部份:第一個空隙28到緊鄰弧緣24的部位界定為一固定部51,供一第一索50套在固定部51上,二空隙28之間界定為底板21的中間部份,剩餘部份視為底板21尾部。在底板21的中間部份與尾部鄰接處有一限制桿52,限制桿52位於第二個空隙28上方,其底面到底板21頂面之間會形成一通道54,允許一第二索53的端部穿過通道54,從而套在圓棒12介於二側片22之間的部位。
接著看到擺動件30有二側翼31,分別彎折於一銜接部32兩旁。每片側翼31有一對驅動孔33,這些驅動孔33形成於側翼31末尾且彼此相對,與二圓棒12受限軸片15所產生的角度一致,才能讓側翼31套在圓棒12上。每片側翼31前端形成一長形孔34,其與銜接部32毗鄰。該銜接部32寬度小於側翼31,在長邊彎折有一類似倒鈎的前擋部35。
所述的閂鎖裝置40是由一滑動片41與一彈性件42組成。該滑動片41兩旁各自伸出一扁平的支持部43,二支持部43之間形成一按壓部44。這些支持部43的總長度大於二側翼31相隔的距離,而且支持部43寬度小於長形孔34長度,只要支持部43插入相應的長形孔34且局部伸出側翼31外面,就能支持按壓部44在二側翼31之間來回移動,以致滑動片41相對擺動件30往復運動。
該按壓部44與前擋部35都是倒鈎狀,但是彎曲方向相反,構成一供彈性件42置入的容納空間,加上容納空間兩旁被側翼31擋住,就能防止彈性件42無預警地離開。
在本實施例中,該彈性件42是波形金屬條,其兩端分別抵住按壓部44與前擋部35。因為前擋部35無法自擺動件30挪開,所以它是不動的,支持彈性件42推動滑動片41朝向拉緊機構11移動,以致按壓部44局部露出銜接部32為常態。
從第2、4圖不難理解,該擺動件30橫躺在固定部51上方,使拉緊機構11用來牽引第二索53的圓棒12,落在基座20底板21上空較低的位置,造成第二索53的張力鬆懈,謂之「鬆弛位置」。此刻的支持部43,不受弧緣24拘束,使擺動件30維持在自由狀態。
相反的,該擺動件30如同第3、5圖般橫躺在限制桿52上方,連帶拉緊機構11用來牽引第二索53的圓棒12,轉動地移到基座20底板21上空比原來的高度還要高的位置,以致另一根圓棒12撐住索帶相應部位形成一定的拉緊作用力,提昇第二 索53的張力,謂之「拉緊位置」。
此刻,該銜接部32由原來的位置來到基座20缺口25上方,連帶支持部43超出側翼31的部位,會順著勾部26頂面傾斜度的引導,轉向進入相應的凹槽27中。當支持部43順著傾斜度滑過勾部26時,會對按壓部44形成一類似於下壓的外力,以致滑動片41朝向前擋部35退縮,從而擠壓彈性件42。一旦支持部43來到凹槽27的槽口,就不會再受到勾部26頂面傾斜度的限制,進而釋放彈性件42因擠壓變形所累積的部份彈力,反推按壓部44連同滑動片41回到原來的位置,使支持部43進入凹槽27深處並制止擺動件30轉動,形成類似於閂鎖關係的卡掣作用。
一使用者只要對按壓部44施予大於彈性件42的外力,迫使按壓部44往前擋部35方向位移,連帶支持部43退出凹槽27並遠離勾部26有效的卡掣範圍,即可解除閂鎖關係,使擺動件30重新恢復自由狀態,才能朝著鬆弛位置方向移動。
如此一來,這款拉緊器的構造,非常簡單,不僅操作容易,而且安全性高,兼具使用命壽長等特點。
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創作,非為限制本創作。熟習此技藝者從上述實施例衍生之各種變化、修改與應用均在本創作之範疇內。
10‧‧‧拉緊器
11‧‧‧拉緊機構
12‧‧‧圓棒
13‧‧‧頭部
14‧‧‧結合段
15‧‧‧軸片
16‧‧‧圓孔
17‧‧‧契合孔
18‧‧‧凸部
20‧‧‧基座
21‧‧‧底板
22‧‧‧側片
23‧‧‧樞孔
24‧‧‧弧緣
25‧‧‧缺口
26‧‧‧勾部
27‧‧‧凹槽
28‧‧‧空隙
30‧‧‧擺動件
31‧‧‧側翼
32‧‧‧銜接部
33‧‧‧驅動孔
34‧‧‧長形孔
35‧‧‧前擋部
40‧‧‧閂鎖裝置
41‧‧‧滑動片
42‧‧‧彈性件
43‧‧‧支持部
44‧‧‧按壓部
50‧‧‧第一索
51‧‧‧固定部
52‧‧‧限制桿
53‧‧‧第二索
54‧‧‧通道

Claims (7)

  1. 一種拉緊器,包括:一基座,基座有一對側片,這些側片彼此相向的立在一底板兩旁,每個側片有一樞孔及一缺口,缺口周圍壁面形成一勾部,在勾部下方形成一單向出入的凹槽,槽口遠離樞孔而與缺口相通;該底板有一固定部及一限制桿,在限制桿與基座底板之間形成一通道;一拉緊機構,其包括:二軸片,每個軸片隆起一圓的凸部,凸部置入側片相應的樞孔,軸片其餘部份被側片擋在外面,其中之一軸片有二圓孔,另一軸片有二非圓形的契合孔;二圓棒,每根圓棒一端有一形狀符合契合孔的結合段,結合段通過契合孔並結合在一起,圓棒其餘部份可穿過圓孔,卻不能通過契合孔,以致圓棒另端形成一頭部抵住相應的軸片;一擺動件,擺動件有一銜接部與二側翼,銜接部有一前擋部,這些側翼立於銜接部兩旁,每片側翼有一長形孔與一對驅動孔,供圓棒通過側翼相應的驅動孔,以拉緊機構為軸心讓擺動件在一拉緊位置與一鬆弛位置之間往復運動;一閂鎖裝置,其係由一滑動片與一彈性件組成,滑動片兩旁各自伸出一扁平的支持部,二支持部之間形成一按壓部,以支持部插入長形孔且局部伸出側翼外,支持按壓部在二側翼之間來回移動,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住按壓部與前擋部,提供按壓部復位所需的作用力;一對索,第一索端部套在基座底板的固定部,第二索穿過基座的通道而套在拉緊機構相應的圓棒上;當擺動件來到拉緊位置時,滑動片兩旁的支持部會卡入勾部下方的凹槽,使拉緊機構用來牽引第二索的圓棒,維持在基座底板上空比原來的高度還要高的位置,以致另一根圓棒撐住第二索形成拉緊作用力;解除閂鎖關係後,擺動件來到鬆弛位 置,連帶拉緊機構用來牽引第二索的圓棒,落在基座底板上空較低的位置,鬆懈第二索的張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拉緊器,其中,每個側片有一弧緣,該弧緣位於側片遠離缺口的一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拉緊器,其中,該底板被二空隙隔成三部份:固定部包括第一空隙到鄰近弧緣的部位,二空隙之間界定為中間部份,剩餘部份視為底板尾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拉緊器,其中,該限制桿位於第二空隙上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到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拉緊器,其中,該圓棒結合段擁有D形端面,而且軸片契合孔亦呈D形孔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到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拉緊器,其中,該按壓部與前擋部都是倒鈎狀,但是彎曲方向相反,構成一供彈性件置入的容納空間,加上容納空間兩旁被側翼擋住,防止彈性件離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拉緊器,其中,該彈性件是波形金屬條,其兩端分別抵住按壓部與前擋部,推動滑動片朝向拉緊機構移動,以致按壓部局部露出銜接部為常態。
TW102215009U 2013-08-09 2013-08-09 拉緊器 TWM469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009U TWM469266U (zh) 2013-08-09 2013-08-09 拉緊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009U TWM469266U (zh) 2013-08-09 2013-08-09 拉緊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9266U true TWM469266U (zh) 2014-01-01

Family

ID=50346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5009U TWM469266U (zh) 2013-08-09 2013-08-09 拉緊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92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2719B (zh) * 2016-11-23 2018-05-01 Xie Wen Xiang Knot
US11980256B1 (en) 2022-10-27 2024-05-14 Ratchet King Co., Ltd. Strap buck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2719B (zh) * 2016-11-23 2018-05-01 Xie Wen Xiang Knot
US11980256B1 (en) 2022-10-27 2024-05-14 Ratchet King Co., Ltd. Strap buck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4019B2 (ja) カムロックバックル
KR101059775B1 (ko) 길이 조절용 버클 장치
US9162605B2 (en) Ratchet strap binder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strap in length
JP2007537378A5 (zh)
JP2014500076A5 (zh)
US20140033485A1 (en) Webbing tie down with friction roller
TWM469266U (zh) 拉緊器
US20180073296A1 (en) Chain structure for screen device, and chaining unit members thereof
JP5832577B2 (ja) 電線布設用グリッパ装置
JP5955952B2 (ja) コードロック
JP2021080812A (ja) 緩衝装置
US20120205058A1 (en) Semi-automatic sunshade device
KR200470368Y1 (ko) 복근 단련기의 탄력로프 자동 장착 구조
JP4385037B2 (ja) 上下スライド扉装置
US20160145019A1 (en) Non-slip cable tie
TWM461521U (zh) 具有包覆式勾扣的工具箱
US8267581B2 (en) Slide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3188104U (ja) テンショナ
JP6539097B2 (ja) 縦型ブラインドと縦型ブラインドの組付方法
CN209688000U (zh) 一种绳索紧固释放器
JP6008906B2 (ja) 囲み構造体
JP3080493U (ja) ワイヤーロープ張設具
US11980256B1 (en) Strap buckle
TW202017708A (zh) 驅動工具
TWI773583B (zh) 安全夾扣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