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3959U - 貼合治具 - Google Patents

貼合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3959U
TWM453959U TW101221040U TW101221040U TWM453959U TW M453959 U TWM453959 U TW M453959U TW 101221040 U TW101221040 U TW 101221040U TW 101221040 U TW101221040 U TW 101221040U TW M453959 U TWM453959 U TW M45395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outer frame
bonding
base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1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uang Hu
Zhan-Zheng Han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M453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3959U/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貼合治具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治具,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以將觸控面板與外框之表面的貼合區域作貼合的貼合治具。
現今,觸控面板已廣泛地運用於各式電子產品之中,例如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中,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行動電話,以及手機等可攜式電子產品皆已廣泛使用具有觸控式面板(touch panel)作為其資料溝通的界面工具。搭配有觸控面板之顯示螢幕,可以讓使用者直接以手指或操作筆點選、按壓螢幕畫面進行操作,藉此提供更為便捷且人性化的操作模式。再者,由於目前電子產品的設計皆以輕、薄、短、小為方向,因此在產品上無足夠空間容納如鍵盤、滑鼠等傳統輸入裝置,尤其在講求人性化設計的平板電腦需求的帶動下,搭配觸控式面板的顯示裝置已逐漸成為各式電子產品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現今所發展出之觸控面板技術眾多,例如電阻式、電容式、超音波式以及紅外線感測式等觸控面板,且由於技術層面與成本有所差異,因此這諸多種類之觸控面板便運用在各種不同領域。舉例來說,電容式面板係為運用人體靜電變化感應電容變化來達到觸控之功能,其可應用於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自動提款機(ATM)、公共查詢機(KIOSK)或工業用設備等。
在傳統的觸控面板與外框之貼合製程中,一般會使用 例如雙面黏合片或光學樹脂等進行貼合,若沒有良好的貼合技術及設備亦無法達到準確貼合,不利於貼合成品控管。
本創作提供一種貼合治具,用以將外框之表面的貼合區域與觸控面板相貼合。
本創作提供一種貼合治具,包括底座、固持件、至少兩個推動件以及壓合件。底座具有主體、固定部以及至少兩個定位部。固定部用以固定觸控面板於主體上方,而所述至少兩個定位部分別位於觸控面板的第一側邊以及相鄰於第一側邊的第二側邊。再者,所述至少兩個定位部的內壁面分別抵靠於第一側邊以及第二側邊。固持件設置於底座,用以支撐外框並固定外框於觸控面板周圍。
所述至少兩個推動件設置於底座,且分別位於觸控面板的第一側邊以及第二側邊。推動件用以推動外框,使外框抵靠於定位部的外壁面,並使外框的貼合區域固定於觸控面板上方,其中外壁面相對於內壁面。壓合件設置於底座上方,用以壓抵於外框,以將外框的貼合區域與觸控面板相貼合。
根據本創作實施例,上述的貼合治具可使觸控面板之兩相鄰側邊分別抵靠於所述兩個定位部之內壁面,並使外框抵靠於定位部的外壁面。藉此,上述的貼合治具可使觸控面板與外框定位,以減少觸控面板與外框相貼合之製程中產生定位偏移。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同時參照圖1、圖2以及圖3A,圖1是繪示依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貼合治具101的使用狀態立體示意圖,圖2是繪示依據圖1中之貼合治具101沿AA線的使用狀態剖面示意圖,而圖3A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AA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如圖1、圖2以及圖3A所示,貼合治具101是用以固定觸控面板102與外框103,並將外框103之表面S1的貼合區域P與觸控面板102相貼合。所述貼合治具101包括底座100、固持件200、至少兩個推動件300及300’以及壓合件400。
底座100具有主體110、固定部120以及至少兩個定位部130及130’。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0的主體110為大致四方體形狀的平台,並具有上表面111以及相對於上表面111的下表面112。主體110的下表面112為大致平坦,使底座100能水平地放置於桌面或其他工作檯面上。主體110的上表面111之尺寸大於觸控面板102的尺寸。底座100的上表面111可具有工作區113,工作區113位於上表面111的中心位置,且工作區113的尺寸與形狀與觸控面板102的尺寸與形狀大致相同。
於本實施例中,主體110的材料例如為塑膠或金屬,使底座100可穩固地放置於桌面或其他工作檯面上。底座100可通過鎔鑄金屬或射出成形塑膠而得到。主體110可為實心,也可透過將多根支桿交錯排列成網格狀而形成。主體110的形狀、材料或尺寸是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實際需求而設計,故本發明之實施例並不限制。
固定部120用以固定觸控面板102於主體110上方,於本實施例中,固定部120用以固定觸控面板102於工作 區113的上方,且使觸控面板102固定於大致水平面上。如圖1與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0具有四個固定部120,而固定部120皆為吸盤。固定部120的底端埋設於主體110,而固定部120的頂端可突出於主體110的上表面111,且四個固定部120分別位於工作區113的四個角落。當觸控面板102放置於主體110上方時,可接觸於固定部120的頂端,而固定部120用以吸附觸控面板102以固定觸控面板102於工作區113上方。詳細而言,固定部120可與真空設備(圖未繪示)相連接,藉由真空設備使固定部120內產生真空負壓,而吸附觸控面板102。
值得一提的是,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固定部120用以固定觸控面板102於主體110的工作區113上方,並且使觸控面板102與上表面111保持一間隙(圖未繪示)。固定部120的材質可例如為橡膠,所述間隙可作為緩衝空間,以減少觸控面板102與主體110的上表面111的直接接觸。再者,當觸控面板102受到向下的外力時,固定部120並可保持觸控面板102位於大致水平面上,且可保持觸控面板102內表面S2的平坦形狀。
所述至少兩個定位部130、130’分別位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一側邊L1以及相鄰於第一側邊L1的第二側邊L2,且定位部130、130’的內壁面131分別抵靠於第一側邊L1以及第二側邊L2。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0具有四個定位部(包括兩個定位部130以及兩個定位部130’),定位部130位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一側邊L1,而定位部130’位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二側邊L2。定位部130、130’皆為金屬薄片且突設於主體110的上表面111,定位部 130、130’的底端固設於主體110,而定位部130、130’的頂端突出於主體110的上表面111。具體而言,定位部130、130’的剖面形狀為大致L形,上表面111的工作區113可具有四個鎖固槽114,鎖固槽114用以容置定位部130、130’。定位部130、130’的底端可貼附於鎖固槽114底面,底座100可還具有四個壓塊140,壓塊140分別壓抵於定位部130、130’底端,以使定位部130、130’固設於鎖固槽114。進一步而言,定位部130、130’更能以螺絲(圖未繪示)鎖固於鎖固槽114底面,螺絲穿過壓塊140以及定位部130、130’底端以將定位部130、130’鎖固於鎖固槽114底面。值得一提的是,定位部130、130’的頂端突出於鎖固槽114。
請參考圖1、圖3A與圖4A,其中圖3A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AA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而圖4A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BB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定位部130、130’具有大致平坦的內壁面131以及外壁面132,外壁面132相對於內壁面131。定位部130、130’的厚度例如皆為0.15毫米(mm)至0.35毫米(mm),意即內壁面131與外壁面132的距離皆為0.15毫米(mm)至0.35毫米(mm)。於本實施例中,定位部130、130’的厚度例如皆為0.2毫米(mm)。另外,兩個定位部130的內壁面131皆位於相同參考平面,且定位部130’的內壁面131皆位於相同參考平面。如圖3A與圖4A所示,定位部130的內壁面131抵靠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一側邊L1,同樣地,定位部130’的內壁面131抵靠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二側邊L2。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中,當觸控面板102放置於固定部 120頂端時,定位部130可抵擋觸控面板102於第一方向X上的移動,同樣地,定位部130’可抵擋觸控面板102於第二方向Y上的移動。
值得一提的是,於其他實施例中,定位部130、130’的形狀、尺寸、數量或設置位置是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具實際需求而設計,例如可依據外框103的尺寸、形狀或者外框103與觸控面板102相貼合後之相對位置而設計,故本創作之實施例並不限制。
固持件200設置於底座100,用以支撐外框103並且固定外框103於觸控面板102周圍。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固持件200可為環繞於觸控面板102周圍之框體,且固持件200的形狀例如為大致口字形而對應於觸控面板102的外形。因此,當外框103放置於固持件200上時,外框103位於觸控面板102周圍。再者,固持件200的上表面201可具有第一凹槽202,用以容置局部外框103。當外框103放置於固持件200的第一凹槽202時,固持件200的上表面201可托頂局部外框103以支撐外框103,並可固定外框103於觸控面板102周圍。
值得一提的是,固持件200的尺寸、形狀、數量與設置位置是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實際需求而設計,例如可根據外框103的尺寸與形狀而設計,或者可根據外框103的貼合區域P的尺寸與形狀而設計,故本創作之實施例並不限制。甚者,於其他實施例中,可根據不同實際需求設計不同的固持件200以提供使用者組設於貼合治具101的底座100。所述複數個固持件200對應於不同外框103或不同貼合區域P具有不同的尺寸與形狀,藉此, 可透過更換不同的固持件200,而使貼合治具101可適用於不同規格的外框103或者觸控面板102。
請參考圖1與圖5A,其中圖5A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CC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主體110之上表面111還可具有容置槽115,可用以容置固持件200,藉此可限制固持件200於水平方向上的移動空間。容置槽115為主體110之上表面111內凹所形成,且容置槽115位於觸控面板102周圍。容置槽的形狀例如為大致口字形,且與固持件200之底端的形狀可相配合(fitting)。另外,當固持件200容置於容置槽115時,固持件200的上表面201可裸露於主體110之上表面111。
另外,貼合治具101還可包括第一彈性件500,第一彈性件500的一端抵住於固持件200,而第一彈性件500的另一端抵住於底座100。於本實施例中,貼合治具101更包括四個第一彈性件500,而第一彈性件500皆為彈簧,分別位於工作區113的四周。如圖5A所示,第一彈性件500的頂端抵住於固持件200的底端,第一彈性件500的底端抵住於容置槽115的底面。
第一彈性件500用以提供彈性力至固持件200,使固持件200支撐外框103的貼合區域P於觸控面板102上方。具體而言,當固持件200容置於容置槽115時,可於大致垂直於水平面的方向上移動,而第一彈性件500所提供的彈性力可使固持件200的底端分離於容置槽的底面。藉此,放置於固持件200上之外框103可與觸控面板102在垂直於水平面的方向上保持一距離。
所述至少兩個推動件300、300’設置於底座100,且推 動件300、300’分別位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一側邊L1以及第二側邊L2。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貼合治具101具有四個推動件(包括兩個推動件300以及兩個推動件300’),推動件300位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一側邊L1,而推動件300’位於觸控面板102的第二側邊L2。如圖2所示,推動件300、300’組設於底座100的主體110,且分別相對於定位部130、130’,位於固持件200的外圍。主體110的側邊還可具有第二凹槽116以容置局部推動件300、300’,使推動件300、300’可組設於主體110。再者,推動件300可朝第一側邊L1穿過固持件200,以接觸於第一側邊L1,而推動件300’可朝第二側邊L2穿過固持件200,以接觸於第二側邊L2。
請參考圖1、圖3B與圖4B,其中圖3B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AA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而圖4B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BB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推動件300、300’用以推動外框103,使外框103抵靠於定位部130、130’的外壁面132。推動件300可於水平的方向上移動而用以推動外框103,使外框103於水平面上往相反於第一方向X的方向移動。如圖3B所示,定位部130的頂端位於外框103之所述移動路徑上,也就是說,定位部130的頂端位於外框103與觸控面板102之第一側邊L1之間,且定位部130的內壁面131抵靠於觸控面板102之第一側邊L1。因此,推動件300推動外框103可使外框103抵靠於定位部130的外壁面132,其中外壁面132相對於內壁面131。
如圖4B所示,同樣地,推動件300’可於水平的方向 上移動而用以推動外框103,使外框103於水平面上往相反於第二方向Y的方向移動。定位部130’的頂端位於外框103之所述移動路徑上,也就是說,定位部130’的頂端位於外框103與觸控面板102之第二側邊L2之間,且定位部130’的內壁面131抵靠於觸控面板102之第二側邊L2。因此,推動件300’推動外框103可使外框103抵靠於定位部130’的外壁面132。
再者,推動件300、300’推動外框103並可使外框103的貼合區域P固定於觸控面板102上方。如圖3B與圖4B所示,當外框103放置於固持件200時,固持件200可支撐外框103並固定外框103於觸控面板102周圍,於本實施例中,固持件200支撐外框103的貼合區域P於觸控面板102上方。因此,當外框103抵靠於定位部130、130’的外壁面132時,外框103的貼合區域P可固定於觸控面板102上方。
另外,貼合治具101還可包括至少兩個第二彈性件600,第二彈性件600的一端分別抵住於推動件300、300’,而第二彈性件600的另一端抵住於底座100。於本實施例中,貼合治具101包括四個第二彈性件600,而第二彈性件600皆為彈簧。如圖2所示,第二彈性件600的一端分別抵住於推動件300、300’的側邊,而第二彈性件600的另一端分別抵住於第二凹槽116的內壁。
第二彈性件600用以分別提供相對應的彈性力至推動件300、300’,使推動件300、300’分離於外框103。舉例而言,第二彈性件600可使推動件300、300’與主體110間保持一活動空間。當推動件300、300’朝向外框103移動以 推動外框103時,可壓縮第二彈性件600,使第二彈性件600產生形變。推動件300、300’可藉由第二彈性件600回復形變所產生的彈性力,遠離外框103移動以分離於外框103。
請參考圖1與圖5B,其中圖5B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CC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壓合件400設置於底座100上方,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壓合件400的尺寸與外框103之貼合區域P的尺寸相配合。壓合件400用以壓抵於外框103,以將外框103的貼合區域P與觸控面板102相貼合。具體而言,壓合件400可壓抵於外框103,使外框103向下移動而抵觸於主體110上方之觸控面板102。也就是說,壓合件400可壓抵於外框103,使固定於觸控面板102上方之貼合區域P向下移動而抵觸於觸控面板102,以與觸控面板102相貼合。
請參考圖6,圖6是繪示依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貼合治具101’的使用狀態立體示意圖。該實施例之貼合治具101’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似,而以下僅針對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間的不同之處進行詳細說明。值得一提的是,於本實施例中,貼合治具101’更可包括動力件700,動力件700連接於推動件300、300’,用以驅動推動件300、300’,使推動件300、300’推動外框103。甚者,動力件700也可連接於壓合件400用以驅動壓合件400,使壓合件400壓抵於外框103。於本實施例中,動力件700例如為汽缸,動力件700提供朝向外框103的機械壓力以驅動推動件300、300’。於其他實施例中,動力件700也可為馬達或其他驅動設備,本創作之實施例並不限制。
根據本創作實施例,上述的貼合治具101、101’透過底座100之至少兩個定位部130、130’,可使觸控面板102之兩相鄰側邊L1、L2分別抵靠於所述兩個定位部130、130’之內壁面131。上述的貼合治具101、101’並透過至少兩個推動件300、300’可推動外框103,以使外框103抵靠於定位部130、130’的外壁面132,藉此,可使觸控面板102與外框103定位。上述的貼合治具101、101’可減少觸控面板102與外框103相貼合之製程中產生定位偏移的情形,以提升產品信賴度,並有利於貼合成品之品質的控管,提高生產良率,並減少人力與工時。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實施例,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與範圍內,所作的更動及潤飾的等效替換,仍在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101、101’‧‧‧貼合治具
102‧‧‧觸控面板
103‧‧‧外框
100‧‧‧底座
110‧‧‧主體
111‧‧‧主體上表面
112‧‧‧主體下表面
113‧‧‧工作區
114‧‧‧鎖固槽
115‧‧‧容置槽
116‧‧‧第二凹槽
120‧‧‧固定部
130、130’‧‧‧定位部
131‧‧‧內壁面
132‧‧‧外壁面
140‧‧‧壓塊
200‧‧‧固持件
201‧‧‧固持件上表面
202‧‧‧第一凹槽
300、300’‧‧‧推動件
400‧‧‧壓合件
500‧‧‧第一彈性件
600‧‧‧第二彈性件
700‧‧‧動力件
L1‧‧‧第一側邊
L2‧‧‧第二側邊
P‧‧‧貼合區域
S1‧‧‧外框的表面
S2‧‧‧觸控面板的內表面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A-A、B-B、C-C‧‧‧剖線
圖1是繪示依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貼合治具的使用狀態立體示意圖。
圖2是繪示依據圖1中之貼合治具沿AA線的使用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3A至圖3B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AA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4A至圖4B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BB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5A至圖5B是繪示依據圖1之貼合治具沿CC線的使用狀態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6是繪示依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貼合治具的使用狀態立 體示意圖。
101‧‧‧貼合治具
103‧‧‧外框
100‧‧‧底座
110‧‧‧主體
120‧‧‧固定部
200‧‧‧固持件
300、300’‧‧‧推動件
400‧‧‧壓合件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A-A、B-B、C-C‧‧‧剖線

Claims (10)

  1. 一種貼合治具,用以將一外框之表面的一貼合區域與一觸控面板相貼合,該貼合治具包括:一底座,具有一主體、一固定部以及至少兩定位部,該固定部用以固定該觸控面板於該主體上方,該些定位部分別位於該觸控面板的一第一側邊以及相鄰於該第一側邊的一第二側邊,且各該些定位部的一內壁面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側邊以及該第二側邊;一固持件,設置於該底座,用以支撐該外框並固定該外框於該觸控面板周圍;至少兩推動件,設置於該底座,且該些推動件分別位於該觸控面板的該第一側邊以及該第二側邊,用以推動該外框,使該外框抵靠於該些定位部的一外壁面,並使該外框的該貼合區域固定於該觸控面板上方,其中該外壁面相對於該內壁面;以及一壓合件,設置於該底座上方,用以壓抵於該外框,以將該外框的該貼合區域與該觸控面板相貼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其中該至少一固定部為吸盤,用以吸附該觸控面板以固定該觸控面板於該底座上方。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其中該些定位部為突設於該主體之上表面的金屬薄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貼合治具,其中該些定位部的厚度為0.15毫米(mm)至0.35毫米(m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其中該固持件為環繞於該觸控面板周圍之框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其中該主體之上表面具有一容置槽,以容置該固持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更包括一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彈性件的一端抵住於該固持件,該第一彈性件的另一端抵住於該底座,該第一彈性件用以提供彈性力至該固持件,使該固持件支撐該外框的該貼合區域於該觸控面板上方。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更包括至少兩第二彈性件,該些第二彈性件的一端分別抵住於該些推動件,該些第二彈性件的另一端抵住於該底座,用以分別提供相對應的彈性力至該些推動件,使該些推動件分離於該外框。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貼合治具,更包括一動力件,連接於該些推動件,用以驅動該些推動件,使該些推動件推動該外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貼合治具,其中該動力件為汽缸。
TW101221040U 2012-10-22 2012-10-31 貼合治具 TWM45395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41891 CN202833490U (zh) 2012-10-22 2012-10-22 贴合夹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3959U true TWM453959U (zh) 2013-05-21

Family

ID=47945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1040U TWM453959U (zh) 2012-10-22 2012-10-31 貼合治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33490U (zh)
TW (1) TWM4539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3948A (zh) * 2021-03-22 2021-06-1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保压治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023B (zh) * 2013-10-31 2016-06-15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用于压合显控面板的压合工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3948A (zh) * 2021-03-22 2021-06-1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保压治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33490U (zh)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31962B1 (ko) 커버 윈도우의 제조장치 및 커버 윈도우의 제조방법
US20170344190A1 (en) Computer system having sensing function
TWI502323B (zh) 擴充基座
US8397783B2 (en) Press method and press tool
US7751671B1 (en) Optical touchscreens comprising removably connected optical members
CN207617265U (zh) 贴合设备
US9128316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170043728A (ko) 라미네이션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라미네이션 방법
US20120133608A1 (en) Touch display assembly structure
TWI416953B (zh) 具有外殼蓋板結構之觸控顯示裝置
TWM453959U (zh) 貼合治具
JP2018167537A (ja) 貼合装置
US20120307432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9768005U (zh) 保护膜及电子设备
TWM486808U (zh) 觸控顯示裝置
CN102096502A (zh) 整合触控面板的显示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05117053A (zh) 触控液晶模组的改良式贴合治具
CN104097323B (zh) 压合装置
CN102480910A (zh) 定位治具及组装治具
CN109958689A (zh) 一种高精度全贴合治具
US9753594B2 (en)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operation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operation panel, and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operation device
CN109643146A (zh) 用于显示器集成的系统和方法
CN107148183B (zh) 固定组件及具有该固定组件的电子设备
TWM482922U (zh) 定位治具
TWI475465B (zh) 具有電磁觸控模組之顯示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