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1283U - 後照鏡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後照鏡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51283U TWM451283U TW101221332U TW101221332U TWM451283U TW M451283 U TWM451283 U TW M451283U TW 101221332 U TW101221332 U TW 101221332U TW 101221332 U TW101221332 U TW 101221332U TW M451283 U TWM451283 U TW M45128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view
- view mirror
- coupled
- rotating shaft
- mirror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後照鏡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具有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並且連結於轉動機構而轉動之後照鏡裝置。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演進,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車輛不僅是人們外出的代步工具,也是許多人的生財器具。目前汽車業者不斷努力開發改進各項配備,希望能提供消費者更好的產品,其中,在油價高漲及永續發展意識提升的狀況下,如何節能成了現今車輛發展所重視之課題之ㄧ,因此,業界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法,例如以一般車輛來說,業界所提出之方法大多係以引擎的改善以及車身主結構的流線型設計為主,而以電動車來說,目前提出的方法則多是以增加電池容量以及改善引擎為重。
然而,目前所提出之方法中,普遍沒有提出對後照鏡進行改善而達到省油或省電之方法。後照鏡的設置係為了保護人們的行車安全,車輛後照鏡之功能在於輔助駕駛人觀看側後方之狀態,藉以增加車輛行駛中的安全性,駕駛者可藉由後照鏡之鏡面反射,觀看左、右二側後面之環境,特別是在車輛行進間能由後照鏡的鏡面觀看左、右二側後面活動之人、車輛、機車和腳踏車,確保行進間與其之安全距離,保持彼此的安全,特別是在行進間的左、右轉向,更必須藉助於後照鏡的反射觀看功能。
然而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由於後照鏡的設置,車輛行駛時左右後照鏡的展開,會產生一定的風阻,因此造成車輛需要在更耗油或更耗電的狀況下行駛,而無法進一步達到省油或省電的需求。
然而,目前所提出之方法中,普遍沒有提出對後照鏡進行改善而達到省油或省電之方法。後照鏡的設置係為了保護人們的行車安全,車輛後照鏡之功能在於輔助駕駛人觀看側後方之狀態,藉以增加車輛行駛中的安全性,駕駛者可藉由後照鏡之鏡面反射,觀看左、右二側後面之環境,特別是在車輛行進間能由後照鏡的鏡面觀看左、右二側後面活動之人、車輛、機車和腳踏車,確保行進間與其之安全距離,保持彼此的安全,特別是在行進間的左、右轉向,更必須藉助於後照鏡的反射觀看功能。
然而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由於後照鏡的設置,車輛行駛時左右後照鏡的展開,會產生一定的風阻,因此造成車輛需要在更耗油或更耗電的狀況下行駛,而無法進一步達到省油或省電的需求。
本創作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與目的:
有鑒於在習知技術中,普遍存在由於左右後照鏡的展開造成車輛行駛時,會產生一定的風阻造成車輛需要在更耗油或更耗電的狀況下行駛之問題。
緣此,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後照鏡裝置,其主要係具有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且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連結於轉動機構而可轉動,使得車輛在高速行駛之狀況下,可藉由轉動後照鏡總成以降低風阻而達到省油或省電之效果,又同時可利用攝像裝置取得車輛後方影像,維持行車安全。
本創作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創作為解決習知技術之問題,所採用之必要技術手段係提供一種後照鏡裝置,係用以設置於一移動載具,包含一轉動機構、一後照鏡總成以及一攝像裝置。轉動機構係連結於移動載具,包含一第一轉件組以及一第二轉件組,第一轉件組係可沿一第一方向轉動,第二轉件組係可沿一第二方向轉動。後照鏡總成係連結於第一轉件組,藉以使後照鏡總成沿第一方向轉動,並具有一後照鏡總成外型,後照鏡總成外型沿一第一長度方向具有第一長度、沿一第一寬度方向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沿一第一厚度方向具有一第一厚度,且後照鏡總成包含一鏡面以及一鏡殼,而鏡殼係連結於鏡面。
攝像裝置係連結於第二轉件組,且可轉動地連結於後照鏡總成,藉以使攝像裝置沿第二方向轉動,並具有一攝像裝置外型,攝像裝置外型沿一第二長度方向具有一第二長度、沿一第二寬度方向具有一第二寬度以及沿一第二厚度方向具有一第二厚度,且攝像裝置用以拍攝至少一影像,而攝像裝置包含一鏡頭以及一機身,且機身係連結於鏡頭。其中,移動載具設有一控制單元,控制單元係電性連接於轉動機構,用以控制第一轉件組沿第一方向轉動,並且控制第二轉件組沿第二方向轉動。
較佳者,上述之後照鏡裝置中,第一寬度以及第一厚度間之大小係第一寬度大於第一厚度,此外,在後照鏡總成與攝像裝置中之至少一者轉動,而使第一寬度方向平行於第二寬度方向時,後照鏡總成外型與攝像裝置外型係組成一流線型外型。另外,攝像裝置外型係為球狀。
較佳者,上述之後照鏡裝置中,後照鏡裝置更包含一拆卸式鏡面,拆卸式鏡面係設置連結於攝像裝置,且拆卸式鏡面係為拖車鏡(tow mirror)、倒車鏡以及廣角鏡中之其中一者。另外,攝像裝置更包含一無線傳輸模組,無線傳輸模組係依據影像產生並傳送一影像信號,以使設於該移動載具之一顯示單元接收影像信號而藉以顯示影像。
較佳者,上述之後照鏡裝置中,第一轉件組包含一第一馬達以及一第一轉軸,第一馬達係連結於第一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一轉軸係連結於後照鏡總成,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一馬達驅動第一轉軸轉動,據以使後照鏡總成沿第一方向轉動。此外,第二轉件組包含一第二馬達以及一第二轉軸,第二馬達係連結於第二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二轉軸係連結於攝像裝置,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二馬達驅動第二轉軸轉動,據以使攝像裝置沿第二方向轉動。
另外,較佳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中,轉動機構更包含一第三轉件組,第三轉件組係連結於移動載具,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用以使控制單元控制第三轉件組沿一第三方向轉動。而第三轉件組包含一第三馬達以及一第三轉軸,第三馬達係連結於第三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三轉軸係連結於移動載具,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三馬達驅動第三轉軸轉動,據以使後照鏡總成以及攝像裝置沿第三方向轉動。
有鑒於在習知技術中,普遍存在由於左右後照鏡的展開造成車輛行駛時,會產生一定的風阻造成車輛需要在更耗油或更耗電的狀況下行駛之問題。
緣此,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後照鏡裝置,其主要係具有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且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連結於轉動機構而可轉動,使得車輛在高速行駛之狀況下,可藉由轉動後照鏡總成以降低風阻而達到省油或省電之效果,又同時可利用攝像裝置取得車輛後方影像,維持行車安全。
本創作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創作為解決習知技術之問題,所採用之必要技術手段係提供一種後照鏡裝置,係用以設置於一移動載具,包含一轉動機構、一後照鏡總成以及一攝像裝置。轉動機構係連結於移動載具,包含一第一轉件組以及一第二轉件組,第一轉件組係可沿一第一方向轉動,第二轉件組係可沿一第二方向轉動。後照鏡總成係連結於第一轉件組,藉以使後照鏡總成沿第一方向轉動,並具有一後照鏡總成外型,後照鏡總成外型沿一第一長度方向具有第一長度、沿一第一寬度方向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沿一第一厚度方向具有一第一厚度,且後照鏡總成包含一鏡面以及一鏡殼,而鏡殼係連結於鏡面。
攝像裝置係連結於第二轉件組,且可轉動地連結於後照鏡總成,藉以使攝像裝置沿第二方向轉動,並具有一攝像裝置外型,攝像裝置外型沿一第二長度方向具有一第二長度、沿一第二寬度方向具有一第二寬度以及沿一第二厚度方向具有一第二厚度,且攝像裝置用以拍攝至少一影像,而攝像裝置包含一鏡頭以及一機身,且機身係連結於鏡頭。其中,移動載具設有一控制單元,控制單元係電性連接於轉動機構,用以控制第一轉件組沿第一方向轉動,並且控制第二轉件組沿第二方向轉動。
較佳者,上述之後照鏡裝置中,第一寬度以及第一厚度間之大小係第一寬度大於第一厚度,此外,在後照鏡總成與攝像裝置中之至少一者轉動,而使第一寬度方向平行於第二寬度方向時,後照鏡總成外型與攝像裝置外型係組成一流線型外型。另外,攝像裝置外型係為球狀。
較佳者,上述之後照鏡裝置中,後照鏡裝置更包含一拆卸式鏡面,拆卸式鏡面係設置連結於攝像裝置,且拆卸式鏡面係為拖車鏡(tow mirror)、倒車鏡以及廣角鏡中之其中一者。另外,攝像裝置更包含一無線傳輸模組,無線傳輸模組係依據影像產生並傳送一影像信號,以使設於該移動載具之一顯示單元接收影像信號而藉以顯示影像。
較佳者,上述之後照鏡裝置中,第一轉件組包含一第一馬達以及一第一轉軸,第一馬達係連結於第一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一轉軸係連結於後照鏡總成,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一馬達驅動第一轉軸轉動,據以使後照鏡總成沿第一方向轉動。此外,第二轉件組包含一第二馬達以及一第二轉軸,第二馬達係連結於第二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二轉軸係連結於攝像裝置,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二馬達驅動第二轉軸轉動,據以使攝像裝置沿第二方向轉動。
另外,較佳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中,轉動機構更包含一第三轉件組,第三轉件組係連結於移動載具,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用以使控制單元控制第三轉件組沿一第三方向轉動。而第三轉件組包含一第三馬達以及一第三轉軸,第三馬達係連結於第三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三轉軸係連結於移動載具,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三馬達驅動第三轉軸轉動,據以使後照鏡總成以及攝像裝置沿第三方向轉動。
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相較於習知技術中,由於後照鏡的設置,左右後照鏡的展開造成車輛行駛時,會產生一定的風阻,而使得車輛需要在更耗油或更耗電的狀況下行駛,進而使得車輛無法進一步達到省油或省電的要求。
緣此,本創作所提供之後照鏡裝置中,由於具有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且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連結於轉動機構,藉以取得車體後方的影像,進而使得車輛在高速行駛之狀況下,可藉由轉動後照鏡總成以取得車輛後方的影像並同時降低風阻,進而達到省油或省電之效果。
本創作所採用的具體實施例,將藉由以下之實施例及圖式作進一步之說明。
相較於習知技術中,由於後照鏡的設置,左右後照鏡的展開造成車輛行駛時,會產生一定的風阻,而使得車輛需要在更耗油或更耗電的狀況下行駛,進而使得車輛無法進一步達到省油或省電的要求。
緣此,本創作所提供之後照鏡裝置中,由於具有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且攝像裝置以及後照鏡總成連結於轉動機構,藉以取得車體後方的影像,進而使得車輛在高速行駛之狀況下,可藉由轉動後照鏡總成以取得車輛後方的影像並同時降低風阻,進而達到省油或省電之效果。
本創作所採用的具體實施例,將藉由以下之實施例及圖式作進一步之說明。
由於本創作所提供之後照鏡裝置中,其相關組合實施方式不勝枚舉,故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僅列舉四較佳實施例加以具體說明。
請一併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第一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一示意圖,第一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正視示意圖,第一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俯視示意圖,第二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轉動機構示意圖,第三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二示意圖。如圖所示,後照鏡裝置1係用以設置於一移動載具(圖未示),移動載具例如是電動車、油電車以及其他汽機或機動車輛中之其中一種,移動載具可設有一控制單元(圖未示)以及一顯示單元(圖未示),其中,控制單元以及顯示單元係為習知技術,控制單元例如是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電腦或其他控制裝置,顯示單元可以是監視器、顯示器、螢幕、屏幕、平面顯示器等顯示裝置,在此不再予以描述、繪製,特此敘明。
後照鏡裝置1包含一轉動機構11、一後照鏡總成12、一攝像裝置13。後照鏡總成12包含鏡面121及鏡殼122。鏡面121可為具至少部分光反射功能之鏡體,鏡殼122可為保護鏡面121之殼體,而鏡面121可固定於鏡殼122,或能與鏡殼122產生相對運動之方式間接或直接固定於鏡殼122。攝像裝置13包含鏡頭131及機身132,鏡頭131可為標準、廣角、變焦等鏡頭,機身132係收納產生、處理、儲存、傳送鏡頭131所捕捉影像之光學及/或機械及/或電子元件的結構,其中,鏡頭131係連結於機身132。攝像裝置13可以是攝影機、紅外線攝影機、夜視鏡攝影機、球狀攝影機、照相機之一或其組合,或是其他類型之影像或視訊擷取裝置,不為上述所限。
在其他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所拍攝之影像可傳送至後照鏡總成12之鏡面121、或鏡面121之一部分區域或另一附加於鏡面121之區域,以將該影像顯示於後照鏡總成12,使如駕駛人或乘客之使用者能在後照鏡總成12上同時觀察鏡面121之反射影像及攝像裝置13所拍攝之影像。轉動機構11係連結於移動載具(未繪示),並且包含機構本體111及至少ㄧ轉件組。以本實施例而言,轉動機構11可包含機構本體111、一第一轉件組112、一第二轉件組113以及一第三轉件組114。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在其他實施例中,至少一轉件組112或113或114可間接連結於機構本體111,例如,第二轉件組113可連結於第一轉件組112,使第一轉件組112作動時能驅動第二轉件組113。此外,轉動機構11係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藉以使控制單元控制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轉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可各自獨立轉動,或是至少二轉件組可同時轉動,舉例而言,馬達1121、1131、1141可獨立或同時受到控制單元之控制。此外,轉動機構11可電性連接於ㄧ車載電源。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之轉動可為手動,詳細而言,至少一轉件組112或113或114可受如駕駛人、乘客或技工等使用者之直接控制而轉動;再者,轉動之功能可透過其他機械結構致動轉動機構11之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或第三轉件組114轉動而達成,舉例而言,移動載具之控制單元可電性連接於移動載具之其他機械結構,而該其他機械結構係以油壓式、機械式或電子式連接於轉動機構11,藉此使轉動機構11受到控制。
此外,轉動機構11可設於移動載具之任何一部位,使後照鏡裝置1發揮本創作之功效,例如,後照鏡裝置1可設於車輛之傳統後照鏡位置,如其可與車門總成連接,或是與前柱組成連接,或是與車側其他部件連接,使如駕駛人或乘客之使用者能觀察到後照鏡裝置1之鏡面121,及/或使攝像裝置13能捕捉如朝車後、朝車側、朝車前、朝地面等之車輛週遭的影像。轉動機構11與移動載具之連結關係可以是轉動機構11直接連接於移動載具,例如,轉動機構11直接作為後照鏡裝置1之鏡座(未繪示);或者如前述,轉動機構11可間接連接於移動載具,例如,轉動機構11連接於既有後照鏡鏡座,即本創作可取代車輛之既有後視鏡。再者,轉動機構11可被具有如防塵、防雨之保護功能之外殼(未繪示)所遮蔽或包覆。
第一轉件組112係可沿一第一方向L1轉動,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方向L1係為鉛直平面(即圖中座標系之xz軸平面)中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即可以y軸為轉動軸心),但不限於此。更具體來說,第一轉件組112包含一第一馬達1121、一第一轉軸1122以及一可選擇性設置之連結固定件1123,第一馬達1121係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及第一轉軸1122,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而連結固定件1123係自第一轉軸1122延伸。
第二轉件組113係可沿一第二方向L2轉動,且第一方向L1與第二方向L2係為同向(如均為順時針或均為逆時針)以及異向(如一者為順時針,另一者為逆時針)中之其中一種或其組合,第二方向L2可為鉛直平面(即圖中座標系之xz軸平面)中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即可以y軸為轉動軸心)。更具體來說,第二轉件組113包含一第二馬達1131以及一第二轉軸1132,第二馬達1131係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及第二轉軸1132,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
第三轉件組114係連結於移動載具,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用以使控制單元控制第三轉件組114沿一第三方向L3轉動,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三方向L3係為水平平面(即圖中座標系之xy軸平面)中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即可以z軸為轉動軸心),但不限於此。更具體來說,第三轉件組114包含一第三馬達1141以及一第三轉軸1142,第三馬達1141係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及第三轉軸1142,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三轉軸1142係連結於移動載具,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三馬達1141驅動第三轉軸1142轉動,據以使機構本體111以第三方向L3轉動,進而使後照鏡總成12以及攝像裝置13以第三方向L3轉動。
後照鏡總成12係連結於第一轉件組112,藉以使後照鏡總成12沿第一方向L1轉動,更進一步來說,後照鏡總成12係連結於第一轉軸1122,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一馬達1121驅動第一轉軸1122轉動,據以使後照鏡總成12以第一方向L1轉動。此外,後照鏡總成12可容許第二轉軸1132穿過,如鏡殼122可容許第二轉軸1132穿設,而不使鏡面121或後照鏡總成12之正常運作受到影響,且第二轉軸1132係可獨立於後照鏡總成12而轉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軸1122及第二轉軸1132可為同心軸,舉例而言,第一轉軸1122可為外軸而第二轉軸1132可為內軸。
其中,更具體來說,第一轉軸1122係延伸有連結固定件1123,且連結固定件1123係連結並鎖固於後照鏡總成12,藉以在控制單元控制後照鏡總成12轉動時較為穩固,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件組112係可不具有連結固定件1123,僅需藉由第一轉軸1122連結於後照鏡裝置12即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轉件組113及第三轉件組114亦可具有連結於轉軸之連結固定件,以強化連結功能。
攝像裝置13係連結於第二轉件組113以及可轉動地連結於後照鏡總成12,藉以使攝像裝置13以第二方向L2轉動,且攝像裝置13用以拍攝至少一影像。更具體來說,攝像裝置13係連結於第二轉軸1132,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二馬達1131驅動第二轉軸1132轉動,據以使攝像裝置13以第二方向L2轉動,第二方向L2可與第一方向L1同向或異向。另外,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係可自第二轉軸1132拆卸而與後照鏡總成12分離。
此外,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更包含一無線傳輸模組(圖未示),無線傳輸模組係將攝像裝置13所產生之影像傳送給與顯示單元通信連接之車載通訊模組、車機或其他控制單元(均圖未示),俾使顯示單元顯示影像,或者,無線傳輸模組可通信連接於移動載具之顯示單元,用以使顯示單元接收影像信號藉以顯示影像。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影像可無線傳送至具有顯示器之手持裝置,如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等,不為上述所限。其中,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可不包含無線傳輸模組,而係藉由實體傳輸線將影像信號傳送至車載通訊模組、車機、顯示單元或其他控制單元。
此外,後照鏡裝置1可進一步包含一連結件14,連結件14係設置於轉動機構11以及後照鏡總成12之間,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連結件14係製作為與第一轉件組112之長度相同,用以使第二轉軸1132穿設於後照鏡總成12時,後照鏡總成12在轉動之過程中不會與第一轉件組112相牴觸,例如,連結件14等長於第一轉軸1122之長度,或是等長於第一轉軸1122及連結固定件1123之長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後照鏡裝置1可不具有連結件14。
此外,攝像裝置13可藉由裝設一般電池或充電電池來供電,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在第二轉軸1132內埋設有電力線,且電力線係電性連接於攝像裝置13,進而供給攝像裝置13攝像時所需之電力,而電源可為車載電源。
其中,在實務應用中,為了因應流場而進一步降低風阻,本創作後照鏡裝置1之整體外型可採用流線型設計,或後照鏡總成12及/或攝像裝置13之共同外形係可採用流線型設計(圖式僅以一般後照鏡總成12表示),進而使得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時更進一步降低風阻(如第三A圖所示,第三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且第三A圖係將後照鏡總成12a採用為流線型設計)。
具體而言,如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所示(標號請同時參閱第一圖),後照鏡總成12具有一後照鏡總成外型,此後照鏡總成外型沿一第一長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一長度SM、沿一第一寬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一寬度CM以及沿一第一厚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一厚度TM;攝像裝置13具有一攝像裝置外型,此攝像裝置外型沿一第二長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二長度SC,沿一第二寬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二寬度CC,沿一第二厚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二厚度TC,在此需要強調的是,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中均以最大值標示上述之長度、寬度以及厚度,實際上之尺寸應不以上述之標示為限,且為避免混淆後照鏡總成12以及攝像裝置13之長度、寬度以及厚度,因而進一步以「第一」及「第二」分別表示各長度、寬度以及厚度,以下將進一步說明。前述尺寸可為最長之距離或平均距離或中位值,例如,如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所示,第一長度SM可以是後照鏡總成12在x軸上之距離最大長度值、平均長度值或中位長度值,第一寬度CM可以是後照鏡總成12在y軸上之距離最大寬度值、平均寬度值或中位寬度值,第一厚度TM可以是後照鏡總成12在z軸上之距離最大厚度值、平均厚度值或中位厚度值。同樣地,如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所示,第二長度SC可以是攝像裝置13在x軸上之距離最大長度值、平均長度值或中位長度值,第二寬度CC可以是攝像裝置13在y軸上之距離最大寬度值、平均寬度值或中位寬度值,第二厚度TC可以是攝像裝置13在z軸上之距離最大厚度值、平均厚度值或中位厚度值。
在一實施例中,後照鏡總成12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CM>TM或SM>CM>TM。在一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CC>TC及/或CC>SC。在一實施例中,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CM>TM且CM>TC,或CC>TM且CC>TC。在一實施例中,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SM+SC)>CM或(SM+SC)>CC。在一實施例中,SM>SC。在一實施例中,CM=CC及/或TM=TC。
此外,後照鏡總成12之第一厚度TM可為一不變值,或者可依結構設計而變化。或者,後照鏡總成12之第一厚度TM可依流線型設計而有變化,例如,TM在CM之延伸方向上可先遞增至TM最大值後而遞減。又,攝像裝置13之第二厚度TC可為一不變值,或者可依結構設計而變化。或者,攝像裝置13之第二厚度TC可依流線型設計而有變化,例如,TC在CC之延伸方向上可先遞增至TC最大值後而遞減。此外,TM(或TC)之最大值與其於CM(或CC)上之位置,以及弧度、斜削(梯度)等其他流線型或流場相依設計,可依移動載具之流場(包含模擬流場)而制定,如其設計可使後照鏡裝置1具有較低之風阻,或是可使移動載具整體在行駛時具有較低之風阻。
然在此應強調,本創作之流線型之設計,其目的在於使後照鏡裝置1或裝備本創作之移動載具於後照鏡裝置1之設定下(包含但不限於第三圖、第六圖、第七圖等之設定),進一步產生更加降低風阻之效果。如配合第三圖之設定,當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位於所示之位置時,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能配合或共同產生流線型之外表而進一步降低該設定下之風阻,進一步來說,即後照鏡總成12與攝像裝置13中之至少一者轉動,而使上述之第一寬度方向平行於上述之第二寬度方向時,後照鏡總成外型與攝像裝置外型係組成一流線型外型。或者,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能各自產生流線型之外表。換言之,本創作之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其各者或其組合在後照鏡裝置1之某一設定下,能各自、配合或共同形成流線型之外表,以讓如駕駛人或乘客之使用者在可藉由後照鏡裝置1觀察到環境狀況之同時,進一步降低該設定下之後照鏡裝置1的風阻。
其中,詳細而言,當鏡面121朝下或鏡殼122背面朝上,且攝像裝置13(即鏡頭131)朝向移動載具後方時,一較佳實施方式為,後照鏡總成12之朝上表面與攝像裝置13之朝上表面形成一流線型表面(xy軸平面上),及/或後照鏡總成12之朝下表面與攝像裝置13之朝下表面形成一流線型表面(xy軸平面上),亦即,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在此設定(位置)之下共同形成一流線型物體,在能滿足使駕駛人或使用者觀看後方等車外環境之外,尚能進一步藉以降低風阻。
在一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前緣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前緣;另一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後緣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後緣。在其他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上表面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上表面,及/或攝像裝置13之下表面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下表面。在此應注意到,前述之上、下表面並非絕對為水平表面,可因流線型設計而有弧度或厚度之變化。再者,第三圖繪示鏡頭131朝後,惟鏡頭131亦可朝前而使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之整體外形保持流線型。此外,轉動機構11可為流線型,或者,在如第三圖所示之設定下,後照鏡總成12、攝像裝置13、轉動機構11可共同形成流線型外表。
其中,移動載具設置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後照鏡裝置1時,後照鏡裝置1係可藉由控制單元控制而轉動,例如藉由控制單元控制第三馬達1141驅動第三轉軸1142以第三方向L3進行轉動,進而將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調整至所欲位置,如調整至使鏡面121能以z軸為軸心轉動至可使駕駛人觀察之角度,此外,亦可配合調整第一轉件組112及第二轉件組113,使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能以y軸為軸心轉動而調整至可使駕駛人觀察之角度。例如,移動載具以低速行駛(如停車時或於市區行駛)時,係可以如第一圖所示之狀態下行駛,此外,如在倒車時駕駛人可能產生視覺死角,因此使用者可藉由控制單元控制第二轉件組113轉動,而使得攝像裝置13之鏡頭向車後(倒車方向)或向下(朝地面),藉此將所攝影像傳輸至車內,以輔助駕駛人倒車。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時,係可藉由控制單元將後照鏡總成12控制為鏡面121向下(朝地面即第三圖所示之狀態),使後照鏡總成12與攝像裝置13在外形上形成ㄧ低風阻之流線型結構,並藉由攝像裝置13拍攝後方影像以取代原後照鏡總成12之功能,且攝像裝置13所拍攝之影像會傳送至移動載具之顯示單元,藉以供使用者觀看而了解後方車況,如此使得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下達到降低風阻之效,而在較為省油或省電之狀態下行駛,並且同時顧及行車安全。
請參閱第四圖,第四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四圖所示,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是,後照鏡裝置1b除了轉動機構11b、後照鏡總成12b、攝像裝置13b以及連結件14b外,更設有一拆卸式鏡面15b,拆卸式鏡面15b係設置連結於攝像裝置13b(可藉由在攝像裝置13b上再設有連結部連結),用以供使用者增加觀察後方環境之視野狀況,且拆卸式鏡面在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係為拖車鏡(tow mirror)、倒車鏡以及廣角鏡中之其中一者,但不限於此,而其餘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贅述。其中,在其他實施例中,拆卸式鏡面15b係可設置於後照鏡總成12b上。
請參閱第五圖,第五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五圖所示,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是,後照鏡裝置1c之攝像裝置13c係與後照鏡總成12c對調位置,更具體來說,攝像裝置13c係設置並連結於連結件14c以及後照鏡總成12c之間,而連結件14c係連結於轉動機構11c,其餘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第六圖,第六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六圖所示,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是,後照鏡裝置1d之攝像裝置13d係設置連結於後照鏡總成12d之背部,更具體來說,在實務應用時,在一般車速行駛時,後照鏡總成12d係可藉由控制單元調整至一般狀態,如鏡面(圖未示)朝向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使得攝像裝置13d之鏡頭往上或往下(朝地面),而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可將後照鏡總成12d調整為第六圖所示之狀態,如鏡面朝向地面的方向,使攝像裝置13d之鏡頭朝向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或是其他方向。其中,在第五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d設置於後照鏡總成12d之背部時,係可於第二轉軸(圖未示)再延伸有轉動構件(圖未示),使得攝像裝置13d可再以第四方向L4(即可在鏡殼表面上轉動)進行轉動,藉以供使用者調整攝像裝置13d之拍攝角度,其餘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第七圖,第七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七圖所示,在第六較佳實施例中,後照鏡裝置1e之攝像裝置13e為球狀之攝影機(即上述攝像裝置外型為球狀),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e可為其他有一個以上自由度之攝影機。其中,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時,使用者可藉由收折後照鏡總成12e後(如第七圖所示),藉由調整攝像裝置13e至所欲位置,如能使攝像裝置13e之鏡頭131e拍攝車側後方或環境影像之位置,如此進一步減低風阻。例如,將攝像裝置13e藉由控制單元調整如第二轉軸(圖未示)之轉軸而能夠拍攝後方之狀況。惟應注意到,本實施例之設定並非限於高速而可用於其他狀況,如狹巷行駛或倒車等。
本創作之轉動、移動或其他作動可受到限制,如可將鏡面121之轉動角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範圍如0度到90度、0度到140度、0度到180度、0度到360度或是其他範圍;又如,各轉軸之轉動角度可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範圍如0度到90度、0度到140度、0度到180度、0度到360度或是其他範圍。本說明所謂移動載具之速度,速度包含0 km/h,而且,低速可以是40 km/h以下,高速可以是40 km/h以上。在一實施例中,低速可以是25 km/h以下,高速可以是70 km/h以上。在另一實施例中,低速可以是60 km/h以下,高速可以是90 km/h以上。又在另一實施例中,低速可以是10、20、30、40、50、60、70、80、90或100 km/h以下。而又在另一實施例中,高速可以是10、20、30、40、50、60、70、80、90或100 km/h以上。
在其他實施例中,高低速可根據道路之規定速限來區分,或是依照當地法規來區分,或是以移動載具之規格、設定、引擎轉速、變速箱檔位、儀表顯示速度、輪胎轉速來區分。在其他實施例中,高低速可根據移動載具之風阻來區分。在其他實施例中,高低速可根據本創作之風阻來區分,或是後照鏡總成12之風阻、攝像裝置13之風阻、後照鏡總成12與攝像裝置13之風阻來區分。前述所指之風阻可為移動載具行進時之實際風阻,或可以是在工廠、實驗室、電腦模擬所測而得。
此外,需注意到,移動載具之速度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方式,亦即,舉例而言,本創作之鏡面、攝像裝置之位置,可獨立於移動載具之速度來調整,換言之,在同一速度下可以有本創作不同之實施方式或元件位置,且在不同速度下可以有本創作相同之實施方式或元件位置。另一方面,本創作可依車速而自動調整至所欲或預設定之元件位置,例如,當移動載具之速度提升至所定義之高速時,後照鏡裝置1可自動切換至所欲狀態。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單元可接收或偵測車速信號,藉此控制後照鏡裝置1。
前述說明之轉動機構之轉軸配置方式僅為說明用途,本創作可用其他轉軸配置方式或其他類型機構達成,例如後照鏡裝置1可由單一轉軸配合其他機構控制後照鏡總成及攝像裝置。又如,單一轉件組可同時驅動後照鏡總成及攝像裝置。舉例而言,後照鏡總成及攝像裝置可由額外之齒輪連結而作動。此外,機構本體可用均質材料連結於移動載具。在其他實施例中,馬達可被省略,而透過人工方式調整各元件位置,或是用其他機械元件調整。
在此需說明,本說明書所謂「連結」,係指用可拆卸方式或不可拆卸方式使被連結之元件能相互固定或能產生相對運動,例如,將後照鏡裝置1連結於移動載具時,轉動機構11可用焊接、黏著、固鎖、夾鉗、扣接等方式之一或其組合固定於移動載具;再如,將馬達連結於轉軸時,馬達與轉軸可為相互固定住,以使馬達以順時針旋轉時,轉軸亦順時針旋轉,或者,馬達與轉軸因透過連結而可產生相對運動,以使馬達以順時針旋轉時,轉軸以逆時針旋轉。亦即,本文「連結」一詞係指受連結之元件具有物理上直接或間接之接觸關係,及/或指受連結之元件能因連結而產生作動關係,如產生元件間之相對運動。
又,本說明書所謂「轉動」,係指旋轉運動,然而,若本創作能以如橫移運動等之其他維度運動達到轉動之效果,則轉動機構11之自由度不應以轉動為限,還包括其他維度之運動,舉例而言,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之各者可分別具有轉動及/或移動方式之自由度。又,本說明書所謂「電性連接」,係指受連接之元件間有電力或類比或數位信號之傳輸,且傳輸方式可為有線或無線之連接。
藉由上述之本創作實施例可知,本創作確具產業上之利用價值。惟以上之實施例說明,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說明,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本創作之上述實施例說明而作其它種種之改良及變化。然而這些依據本創作實施例所作的種種改良及變化,當仍屬於本創作之創作精神及界定之專利範圍內。
請一併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第一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一示意圖,第一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正視示意圖,第一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俯視示意圖,第二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轉動機構示意圖,第三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二示意圖。如圖所示,後照鏡裝置1係用以設置於一移動載具(圖未示),移動載具例如是電動車、油電車以及其他汽機或機動車輛中之其中一種,移動載具可設有一控制單元(圖未示)以及一顯示單元(圖未示),其中,控制單元以及顯示單元係為習知技術,控制單元例如是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電腦或其他控制裝置,顯示單元可以是監視器、顯示器、螢幕、屏幕、平面顯示器等顯示裝置,在此不再予以描述、繪製,特此敘明。
後照鏡裝置1包含一轉動機構11、一後照鏡總成12、一攝像裝置13。後照鏡總成12包含鏡面121及鏡殼122。鏡面121可為具至少部分光反射功能之鏡體,鏡殼122可為保護鏡面121之殼體,而鏡面121可固定於鏡殼122,或能與鏡殼122產生相對運動之方式間接或直接固定於鏡殼122。攝像裝置13包含鏡頭131及機身132,鏡頭131可為標準、廣角、變焦等鏡頭,機身132係收納產生、處理、儲存、傳送鏡頭131所捕捉影像之光學及/或機械及/或電子元件的結構,其中,鏡頭131係連結於機身132。攝像裝置13可以是攝影機、紅外線攝影機、夜視鏡攝影機、球狀攝影機、照相機之一或其組合,或是其他類型之影像或視訊擷取裝置,不為上述所限。
在其他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所拍攝之影像可傳送至後照鏡總成12之鏡面121、或鏡面121之一部分區域或另一附加於鏡面121之區域,以將該影像顯示於後照鏡總成12,使如駕駛人或乘客之使用者能在後照鏡總成12上同時觀察鏡面121之反射影像及攝像裝置13所拍攝之影像。轉動機構11係連結於移動載具(未繪示),並且包含機構本體111及至少ㄧ轉件組。以本實施例而言,轉動機構11可包含機構本體111、一第一轉件組112、一第二轉件組113以及一第三轉件組114。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在其他實施例中,至少一轉件組112或113或114可間接連結於機構本體111,例如,第二轉件組113可連結於第一轉件組112,使第一轉件組112作動時能驅動第二轉件組113。此外,轉動機構11係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藉以使控制單元控制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轉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可各自獨立轉動,或是至少二轉件組可同時轉動,舉例而言,馬達1121、1131、1141可獨立或同時受到控制單元之控制。此外,轉動機構11可電性連接於ㄧ車載電源。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之轉動可為手動,詳細而言,至少一轉件組112或113或114可受如駕駛人、乘客或技工等使用者之直接控制而轉動;再者,轉動之功能可透過其他機械結構致動轉動機構11之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或第三轉件組114轉動而達成,舉例而言,移動載具之控制單元可電性連接於移動載具之其他機械結構,而該其他機械結構係以油壓式、機械式或電子式連接於轉動機構11,藉此使轉動機構11受到控制。
此外,轉動機構11可設於移動載具之任何一部位,使後照鏡裝置1發揮本創作之功效,例如,後照鏡裝置1可設於車輛之傳統後照鏡位置,如其可與車門總成連接,或是與前柱組成連接,或是與車側其他部件連接,使如駕駛人或乘客之使用者能觀察到後照鏡裝置1之鏡面121,及/或使攝像裝置13能捕捉如朝車後、朝車側、朝車前、朝地面等之車輛週遭的影像。轉動機構11與移動載具之連結關係可以是轉動機構11直接連接於移動載具,例如,轉動機構11直接作為後照鏡裝置1之鏡座(未繪示);或者如前述,轉動機構11可間接連接於移動載具,例如,轉動機構11連接於既有後照鏡鏡座,即本創作可取代車輛之既有後視鏡。再者,轉動機構11可被具有如防塵、防雨之保護功能之外殼(未繪示)所遮蔽或包覆。
第一轉件組112係可沿一第一方向L1轉動,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方向L1係為鉛直平面(即圖中座標系之xz軸平面)中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即可以y軸為轉動軸心),但不限於此。更具體來說,第一轉件組112包含一第一馬達1121、一第一轉軸1122以及一可選擇性設置之連結固定件1123,第一馬達1121係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及第一轉軸1122,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而連結固定件1123係自第一轉軸1122延伸。
第二轉件組113係可沿一第二方向L2轉動,且第一方向L1與第二方向L2係為同向(如均為順時針或均為逆時針)以及異向(如一者為順時針,另一者為逆時針)中之其中一種或其組合,第二方向L2可為鉛直平面(即圖中座標系之xz軸平面)中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即可以y軸為轉動軸心)。更具體來說,第二轉件組113包含一第二馬達1131以及一第二轉軸1132,第二馬達1131係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及第二轉軸1132,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
第三轉件組114係連結於移動載具,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用以使控制單元控制第三轉件組114沿一第三方向L3轉動,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三方向L3係為水平平面(即圖中座標系之xy軸平面)中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即可以z軸為轉動軸心),但不限於此。更具體來說,第三轉件組114包含一第三馬達1141以及一第三轉軸1142,第三馬達1141係連結於機構本體111及第三轉軸1142,並且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第三轉軸1142係連結於移動載具,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三馬達1141驅動第三轉軸1142轉動,據以使機構本體111以第三方向L3轉動,進而使後照鏡總成12以及攝像裝置13以第三方向L3轉動。
後照鏡總成12係連結於第一轉件組112,藉以使後照鏡總成12沿第一方向L1轉動,更進一步來說,後照鏡總成12係連結於第一轉軸1122,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一馬達1121驅動第一轉軸1122轉動,據以使後照鏡總成12以第一方向L1轉動。此外,後照鏡總成12可容許第二轉軸1132穿過,如鏡殼122可容許第二轉軸1132穿設,而不使鏡面121或後照鏡總成12之正常運作受到影響,且第二轉軸1132係可獨立於後照鏡總成12而轉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軸1122及第二轉軸1132可為同心軸,舉例而言,第一轉軸1122可為外軸而第二轉軸1132可為內軸。
其中,更具體來說,第一轉軸1122係延伸有連結固定件1123,且連結固定件1123係連結並鎖固於後照鏡總成12,藉以在控制單元控制後照鏡總成12轉動時較為穩固,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轉件組112係可不具有連結固定件1123,僅需藉由第一轉軸1122連結於後照鏡裝置12即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轉件組113及第三轉件組114亦可具有連結於轉軸之連結固定件,以強化連結功能。
攝像裝置13係連結於第二轉件組113以及可轉動地連結於後照鏡總成12,藉以使攝像裝置13以第二方向L2轉動,且攝像裝置13用以拍攝至少一影像。更具體來說,攝像裝置13係連結於第二轉軸1132,藉以使控制單元藉由控制第二馬達1131驅動第二轉軸1132轉動,據以使攝像裝置13以第二方向L2轉動,第二方向L2可與第一方向L1同向或異向。另外,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係可自第二轉軸1132拆卸而與後照鏡總成12分離。
此外,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更包含一無線傳輸模組(圖未示),無線傳輸模組係將攝像裝置13所產生之影像傳送給與顯示單元通信連接之車載通訊模組、車機或其他控制單元(均圖未示),俾使顯示單元顯示影像,或者,無線傳輸模組可通信連接於移動載具之顯示單元,用以使顯示單元接收影像信號藉以顯示影像。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影像可無線傳送至具有顯示器之手持裝置,如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等,不為上述所限。其中,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可不包含無線傳輸模組,而係藉由實體傳輸線將影像信號傳送至車載通訊模組、車機、顯示單元或其他控制單元。
此外,後照鏡裝置1可進一步包含一連結件14,連結件14係設置於轉動機構11以及後照鏡總成12之間,在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連結件14係製作為與第一轉件組112之長度相同,用以使第二轉軸1132穿設於後照鏡總成12時,後照鏡總成12在轉動之過程中不會與第一轉件組112相牴觸,例如,連結件14等長於第一轉軸1122之長度,或是等長於第一轉軸1122及連結固定件1123之長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後照鏡裝置1可不具有連結件14。
此外,攝像裝置13可藉由裝設一般電池或充電電池來供電,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在第二轉軸1132內埋設有電力線,且電力線係電性連接於攝像裝置13,進而供給攝像裝置13攝像時所需之電力,而電源可為車載電源。
其中,在實務應用中,為了因應流場而進一步降低風阻,本創作後照鏡裝置1之整體外型可採用流線型設計,或後照鏡總成12及/或攝像裝置13之共同外形係可採用流線型設計(圖式僅以一般後照鏡總成12表示),進而使得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時更進一步降低風阻(如第三A圖所示,第三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且第三A圖係將後照鏡總成12a採用為流線型設計)。
具體而言,如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所示(標號請同時參閱第一圖),後照鏡總成12具有一後照鏡總成外型,此後照鏡總成外型沿一第一長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一長度SM、沿一第一寬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一寬度CM以及沿一第一厚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一厚度TM;攝像裝置13具有一攝像裝置外型,此攝像裝置外型沿一第二長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二長度SC,沿一第二寬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二寬度CC,沿一第二厚度方向(圖未示)具有第二厚度TC,在此需要強調的是,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中均以最大值標示上述之長度、寬度以及厚度,實際上之尺寸應不以上述之標示為限,且為避免混淆後照鏡總成12以及攝像裝置13之長度、寬度以及厚度,因而進一步以「第一」及「第二」分別表示各長度、寬度以及厚度,以下將進一步說明。前述尺寸可為最長之距離或平均距離或中位值,例如,如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所示,第一長度SM可以是後照鏡總成12在x軸上之距離最大長度值、平均長度值或中位長度值,第一寬度CM可以是後照鏡總成12在y軸上之距離最大寬度值、平均寬度值或中位寬度值,第一厚度TM可以是後照鏡總成12在z軸上之距離最大厚度值、平均厚度值或中位厚度值。同樣地,如第一A圖以及第一B圖所示,第二長度SC可以是攝像裝置13在x軸上之距離最大長度值、平均長度值或中位長度值,第二寬度CC可以是攝像裝置13在y軸上之距離最大寬度值、平均寬度值或中位寬度值,第二厚度TC可以是攝像裝置13在z軸上之距離最大厚度值、平均厚度值或中位厚度值。
在一實施例中,後照鏡總成12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CM>TM或SM>CM>TM。在一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CC>TC及/或CC>SC。在一實施例中,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CM>TM且CM>TC,或CC>TM且CC>TC。在一實施例中,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之尺寸比例關係可以是(SM+SC)>CM或(SM+SC)>CC。在一實施例中,SM>SC。在一實施例中,CM=CC及/或TM=TC。
此外,後照鏡總成12之第一厚度TM可為一不變值,或者可依結構設計而變化。或者,後照鏡總成12之第一厚度TM可依流線型設計而有變化,例如,TM在CM之延伸方向上可先遞增至TM最大值後而遞減。又,攝像裝置13之第二厚度TC可為一不變值,或者可依結構設計而變化。或者,攝像裝置13之第二厚度TC可依流線型設計而有變化,例如,TC在CC之延伸方向上可先遞增至TC最大值後而遞減。此外,TM(或TC)之最大值與其於CM(或CC)上之位置,以及弧度、斜削(梯度)等其他流線型或流場相依設計,可依移動載具之流場(包含模擬流場)而制定,如其設計可使後照鏡裝置1具有較低之風阻,或是可使移動載具整體在行駛時具有較低之風阻。
然在此應強調,本創作之流線型之設計,其目的在於使後照鏡裝置1或裝備本創作之移動載具於後照鏡裝置1之設定下(包含但不限於第三圖、第六圖、第七圖等之設定),進一步產生更加降低風阻之效果。如配合第三圖之設定,當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位於所示之位置時,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能配合或共同產生流線型之外表而進一步降低該設定下之風阻,進一步來說,即後照鏡總成12與攝像裝置13中之至少一者轉動,而使上述之第一寬度方向平行於上述之第二寬度方向時,後照鏡總成外型與攝像裝置外型係組成一流線型外型。或者,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能各自產生流線型之外表。換言之,本創作之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其各者或其組合在後照鏡裝置1之某一設定下,能各自、配合或共同形成流線型之外表,以讓如駕駛人或乘客之使用者在可藉由後照鏡裝置1觀察到環境狀況之同時,進一步降低該設定下之後照鏡裝置1的風阻。
其中,詳細而言,當鏡面121朝下或鏡殼122背面朝上,且攝像裝置13(即鏡頭131)朝向移動載具後方時,一較佳實施方式為,後照鏡總成12之朝上表面與攝像裝置13之朝上表面形成一流線型表面(xy軸平面上),及/或後照鏡總成12之朝下表面與攝像裝置13之朝下表面形成一流線型表面(xy軸平面上),亦即,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在此設定(位置)之下共同形成一流線型物體,在能滿足使駕駛人或使用者觀看後方等車外環境之外,尚能進一步藉以降低風阻。
在一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前緣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前緣;另一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後緣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後緣。在其他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之上表面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上表面,及/或攝像裝置13之下表面係延伸自後照鏡總成12之下表面。在此應注意到,前述之上、下表面並非絕對為水平表面,可因流線型設計而有弧度或厚度之變化。再者,第三圖繪示鏡頭131朝後,惟鏡頭131亦可朝前而使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之整體外形保持流線型。此外,轉動機構11可為流線型,或者,在如第三圖所示之設定下,後照鏡總成12、攝像裝置13、轉動機構11可共同形成流線型外表。
其中,移動載具設置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後照鏡裝置1時,後照鏡裝置1係可藉由控制單元控制而轉動,例如藉由控制單元控制第三馬達1141驅動第三轉軸1142以第三方向L3進行轉動,進而將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調整至所欲位置,如調整至使鏡面121能以z軸為軸心轉動至可使駕駛人觀察之角度,此外,亦可配合調整第一轉件組112及第二轉件組113,使後照鏡總成12及攝像裝置13能以y軸為軸心轉動而調整至可使駕駛人觀察之角度。例如,移動載具以低速行駛(如停車時或於市區行駛)時,係可以如第一圖所示之狀態下行駛,此外,如在倒車時駕駛人可能產生視覺死角,因此使用者可藉由控制單元控制第二轉件組113轉動,而使得攝像裝置13之鏡頭向車後(倒車方向)或向下(朝地面),藉此將所攝影像傳輸至車內,以輔助駕駛人倒車。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時,係可藉由控制單元將後照鏡總成12控制為鏡面121向下(朝地面即第三圖所示之狀態),使後照鏡總成12與攝像裝置13在外形上形成ㄧ低風阻之流線型結構,並藉由攝像裝置13拍攝後方影像以取代原後照鏡總成12之功能,且攝像裝置13所拍攝之影像會傳送至移動載具之顯示單元,藉以供使用者觀看而了解後方車況,如此使得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下達到降低風阻之效,而在較為省油或省電之狀態下行駛,並且同時顧及行車安全。
請參閱第四圖,第四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四圖所示,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是,後照鏡裝置1b除了轉動機構11b、後照鏡總成12b、攝像裝置13b以及連結件14b外,更設有一拆卸式鏡面15b,拆卸式鏡面15b係設置連結於攝像裝置13b(可藉由在攝像裝置13b上再設有連結部連結),用以供使用者增加觀察後方環境之視野狀況,且拆卸式鏡面在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係為拖車鏡(tow mirror)、倒車鏡以及廣角鏡中之其中一者,但不限於此,而其餘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贅述。其中,在其他實施例中,拆卸式鏡面15b係可設置於後照鏡總成12b上。
請參閱第五圖,第五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五圖所示,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是,後照鏡裝置1c之攝像裝置13c係與後照鏡總成12c對調位置,更具體來說,攝像裝置13c係設置並連結於連結件14c以及後照鏡總成12c之間,而連結件14c係連結於轉動機構11c,其餘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第六圖,第六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六圖所示,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是,後照鏡裝置1d之攝像裝置13d係設置連結於後照鏡總成12d之背部,更具體來說,在實務應用時,在一般車速行駛時,後照鏡總成12d係可藉由控制單元調整至一般狀態,如鏡面(圖未示)朝向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使得攝像裝置13d之鏡頭往上或往下(朝地面),而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可將後照鏡總成12d調整為第六圖所示之狀態,如鏡面朝向地面的方向,使攝像裝置13d之鏡頭朝向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或是其他方向。其中,在第五較佳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d設置於後照鏡總成12d之背部時,係可於第二轉軸(圖未示)再延伸有轉動構件(圖未示),使得攝像裝置13d可再以第四方向L4(即可在鏡殼表面上轉動)進行轉動,藉以供使用者調整攝像裝置13d之拍攝角度,其餘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第七圖,第七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如第七圖所示,在第六較佳實施例中,後照鏡裝置1e之攝像裝置13e為球狀之攝影機(即上述攝像裝置外型為球狀),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攝像裝置13e可為其他有一個以上自由度之攝影機。其中,移動載具在高速行駛時,使用者可藉由收折後照鏡總成12e後(如第七圖所示),藉由調整攝像裝置13e至所欲位置,如能使攝像裝置13e之鏡頭131e拍攝車側後方或環境影像之位置,如此進一步減低風阻。例如,將攝像裝置13e藉由控制單元調整如第二轉軸(圖未示)之轉軸而能夠拍攝後方之狀況。惟應注意到,本實施例之設定並非限於高速而可用於其他狀況,如狹巷行駛或倒車等。
本創作之轉動、移動或其他作動可受到限制,如可將鏡面121之轉動角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範圍如0度到90度、0度到140度、0度到180度、0度到360度或是其他範圍;又如,各轉軸之轉動角度可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範圍如0度到90度、0度到140度、0度到180度、0度到360度或是其他範圍。本說明所謂移動載具之速度,速度包含0 km/h,而且,低速可以是40 km/h以下,高速可以是40 km/h以上。在一實施例中,低速可以是25 km/h以下,高速可以是70 km/h以上。在另一實施例中,低速可以是60 km/h以下,高速可以是90 km/h以上。又在另一實施例中,低速可以是10、20、30、40、50、60、70、80、90或100 km/h以下。而又在另一實施例中,高速可以是10、20、30、40、50、60、70、80、90或100 km/h以上。
在其他實施例中,高低速可根據道路之規定速限來區分,或是依照當地法規來區分,或是以移動載具之規格、設定、引擎轉速、變速箱檔位、儀表顯示速度、輪胎轉速來區分。在其他實施例中,高低速可根據移動載具之風阻來區分。在其他實施例中,高低速可根據本創作之風阻來區分,或是後照鏡總成12之風阻、攝像裝置13之風阻、後照鏡總成12與攝像裝置13之風阻來區分。前述所指之風阻可為移動載具行進時之實際風阻,或可以是在工廠、實驗室、電腦模擬所測而得。
此外,需注意到,移動載具之速度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方式,亦即,舉例而言,本創作之鏡面、攝像裝置之位置,可獨立於移動載具之速度來調整,換言之,在同一速度下可以有本創作不同之實施方式或元件位置,且在不同速度下可以有本創作相同之實施方式或元件位置。另一方面,本創作可依車速而自動調整至所欲或預設定之元件位置,例如,當移動載具之速度提升至所定義之高速時,後照鏡裝置1可自動切換至所欲狀態。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單元可接收或偵測車速信號,藉此控制後照鏡裝置1。
前述說明之轉動機構之轉軸配置方式僅為說明用途,本創作可用其他轉軸配置方式或其他類型機構達成,例如後照鏡裝置1可由單一轉軸配合其他機構控制後照鏡總成及攝像裝置。又如,單一轉件組可同時驅動後照鏡總成及攝像裝置。舉例而言,後照鏡總成及攝像裝置可由額外之齒輪連結而作動。此外,機構本體可用均質材料連結於移動載具。在其他實施例中,馬達可被省略,而透過人工方式調整各元件位置,或是用其他機械元件調整。
在此需說明,本說明書所謂「連結」,係指用可拆卸方式或不可拆卸方式使被連結之元件能相互固定或能產生相對運動,例如,將後照鏡裝置1連結於移動載具時,轉動機構11可用焊接、黏著、固鎖、夾鉗、扣接等方式之一或其組合固定於移動載具;再如,將馬達連結於轉軸時,馬達與轉軸可為相互固定住,以使馬達以順時針旋轉時,轉軸亦順時針旋轉,或者,馬達與轉軸因透過連結而可產生相對運動,以使馬達以順時針旋轉時,轉軸以逆時針旋轉。亦即,本文「連結」一詞係指受連結之元件具有物理上直接或間接之接觸關係,及/或指受連結之元件能因連結而產生作動關係,如產生元件間之相對運動。
又,本說明書所謂「轉動」,係指旋轉運動,然而,若本創作能以如橫移運動等之其他維度運動達到轉動之效果,則轉動機構11之自由度不應以轉動為限,還包括其他維度之運動,舉例而言,第一轉件組112、第二轉件組113、第三轉件組114之各者可分別具有轉動及/或移動方式之自由度。又,本說明書所謂「電性連接」,係指受連接之元件間有電力或類比或數位信號之傳輸,且傳輸方式可為有線或無線之連接。
藉由上述之本創作實施例可知,本創作確具產業上之利用價值。惟以上之實施例說明,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說明,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本創作之上述實施例說明而作其它種種之改良及變化。然而這些依據本創作實施例所作的種種改良及變化,當仍屬於本創作之創作精神及界定之專利範圍內。
1、1a、1b、1c、1d、1e‧‧‧後照鏡裝置
11、11b、11c‧‧‧轉動機構
111‧‧‧機構本體
112‧‧‧第一轉件組
1121‧‧‧第一馬達
1122‧‧‧第一轉軸
1123‧‧‧連結固定件
113‧‧‧第二轉件組
1131‧‧‧第二馬達
1132‧‧‧第二轉軸
114‧‧‧第三轉件組
1141‧‧‧第三馬達
1142‧‧‧第三轉軸
12、12a、12b、12c、12d、12e‧‧‧後照鏡總成
121‧‧‧鏡面
122‧‧‧鏡殼
13、13a、13b、13c、13d、13e‧‧‧攝像裝置
131、131e‧‧‧鏡頭
132‧‧‧機身
14、14b、14c‧‧‧連結件
15b‧‧‧拆卸式鏡面
SM、SC‧‧‧長度
CM、CC‧‧‧寬度
TM、TC‧‧‧厚度
x、y、z‧‧‧座標軸方向
11、11b、11c‧‧‧轉動機構
111‧‧‧機構本體
112‧‧‧第一轉件組
1121‧‧‧第一馬達
1122‧‧‧第一轉軸
1123‧‧‧連結固定件
113‧‧‧第二轉件組
1131‧‧‧第二馬達
1132‧‧‧第二轉軸
114‧‧‧第三轉件組
1141‧‧‧第三馬達
1142‧‧‧第三轉軸
12、12a、12b、12c、12d、12e‧‧‧後照鏡總成
121‧‧‧鏡面
122‧‧‧鏡殼
13、13a、13b、13c、13d、13e‧‧‧攝像裝置
131、131e‧‧‧鏡頭
132‧‧‧機身
14、14b、14c‧‧‧連結件
15b‧‧‧拆卸式鏡面
SM、SC‧‧‧長度
CM、CC‧‧‧寬度
TM、TC‧‧‧厚度
x、y、z‧‧‧座標軸方向
第一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一示意圖;
第一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正視示意圖;
第一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俯視示意圖;
第二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轉動機構示意圖;
第三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二示意圖;
第三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四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五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六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以及
第七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一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正視示意圖;
第一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俯視示意圖;
第二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轉動機構示意圖;
第三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第二示意圖;
第三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四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五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第六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以及
第七圖係顯示本創作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後照鏡裝置示意圖。
1‧‧‧後照鏡裝置
11‧‧‧轉動機構
114‧‧‧第三轉件組
1142‧‧‧第三轉軸
12‧‧‧後照鏡總成
121‧‧‧鏡面
122‧‧‧鏡殼
13‧‧‧攝像裝置
131‧‧‧鏡頭
132‧‧‧機身
14‧‧‧連結件
x、y、z‧‧‧座標軸方向
Claims (10)
- 一種後照鏡裝置,係用以設置於一移動載具,包含:
一後照鏡總成,係具有一後照鏡總成外型,該後照鏡總成外型沿一第一長度方向具有第一長度、沿一第一寬度方向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沿一第一厚度方向具有一第一厚度,並且包含:
一鏡面;以及
一鏡殼,係連結於該鏡面;
一攝像裝置,係可轉動地連結於該後照鏡總成,具有一攝像裝置外型,該攝像裝置外型沿一第二長度方向具有一第二長度、沿一第二寬度方向具有一第二寬度以及沿一第二厚度方向具有一第二厚度,且該攝像裝置用以拍攝至少一影像,包含:
一鏡頭;以及
一機身,係連結於該鏡頭;以及
一轉動機構,係連結於該移動載具,包含:
一第一轉件組,係連結於該後照鏡總成,並可沿一第一方向轉動,藉以使該後照鏡總成沿該第一方向轉動;以及
一第二轉件組,係連結於該攝像裝置,並可沿一第二方向轉動,藉以使該攝像裝置沿該第二方向轉動;
其中,該移動載具設有一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係電性連接於該轉動機構,用以控制該第一轉件組沿該第一方向轉動,並且控制該第二轉件組沿該第二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第一寬度以及該第一厚度間之大小係該第一寬度大於該第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後照鏡總成與該攝像裝置中之至少一者轉動,而使該第一寬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二寬度方向時,該後照鏡總成外型與該攝像裝置外型係組成一流線型外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攝像裝置外型係為球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攝像裝置更包含一無線傳輸模組,該無線傳輸模組係依據該影像產生並傳送一影像信號,以使設於該移動載具之一顯示單元接收該影像信號而藉以顯示該影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第一轉件組包含一第一馬達以及一第一轉軸,該第一馬達係連結於該第一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單元,該第一轉軸係連結於該後照鏡總成,藉以使該控制單元藉由控制該第一馬達驅動該第一轉軸轉動,據以使該後照鏡總成沿該第一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第二轉件組包含一第二馬達以及一第二轉軸,該第二馬達係連結於該第二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單元,該第二轉軸係連結於該攝像裝置,藉以使該控制單元藉由控制該第二馬達驅動該第二轉軸轉動,據以使該攝像裝置沿該第二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轉動機構更包含一第三轉件組,該第三轉件組係連結於該移動載具,並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單元,用以使該控制單元控制該第三轉件組沿一第三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第三轉件組包含一第三馬達以及一第三轉軸,該第三馬達係連結於該第三轉軸,並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單元,該第三轉軸係連結於該移動載具,藉以使該控制單元藉由控制該第三馬達驅動該第三轉軸轉動,據以使該後照鏡總成以及該攝像裝置沿該第三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後照鏡裝置,其中,該後照鏡裝置更包含一拆卸式鏡面,該拆卸式鏡面係設置連結於該攝像裝置,且該拆卸式鏡面係為拖車鏡(tow mirror)、倒車鏡以及廣角鏡中之其中一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221332U TWM451283U (zh) | 2012-11-02 | 2012-11-02 | 後照鏡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221332U TWM451283U (zh) | 2012-11-02 | 2012-11-02 | 後照鏡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51283U true TWM451283U (zh) | 2013-04-21 |
Family
ID=48801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221332U TWM451283U (zh) | 2012-11-02 | 2012-11-02 | 後照鏡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512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5497B (zh) * | 2021-02-05 | 2022-12-01 | 全崴科技有限公司 | 直驅無刷馬達管線檢測攝像系統 |
-
2012
- 2012-11-02 TW TW101221332U patent/TWM451283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5497B (zh) * | 2021-02-05 | 2022-12-01 | 全崴科技有限公司 | 直驅無刷馬達管線檢測攝像系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30800B1 (ko) | 차량 제어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차량 | |
CN203358457U (zh) | 汽车监控影像装置 | |
CN110435553A (zh) | 车载隐蔽式摄像装置、后视装置及汽车 | |
CN107719235A (zh) | 一种后视镜、车载显示系统及驾驶设备 | |
CN201300775Y (zh) | 安装在车辆外后视镜上的后视摄像装置 | |
CN102166990A (zh) | 一种用于绞接式拖挂车的外后视镜 | |
TWM451283U (zh) | 後照鏡裝置 | |
CN201268270Y (zh) | 车载智能控制摄像头 | |
CN201442550U (zh) | 车载鹰眼后视系统 | |
WO2018008007A1 (en) | Vehicular camera system for improving a driver's visibility | |
CN201054692Y (zh) | 汽车防尘倒车后视电子眼 | |
CN206485274U (zh) | 一种智能后视镜 | |
CN1964484B (zh) | 汽车监视系统 | |
CN203186238U (zh) | 车载侧视的无线摄像头 | |
CN213534594U (zh) | 一种角度可调的倒车摄像头 | |
CN205931287U (zh) | 一种无人机摄像视野扩展装置 | |
CN205131103U (zh) | 一种汽车后视镜 | |
CN202944254U (zh) | 后照镜装置 | |
CN101742250B (zh) | 可视辅助泊车系统 | |
CN201881974U (zh) | 汽车夜视反光镜 | |
CN202480969U (zh) | 一种车辆夜间弯道辅助与视觉增强系统 | |
CN202935266U (zh) | 汽车夜视刻录后视镜 | |
CN206067616U (zh) | 一种大型客车/货车电子后视镜 | |
CN2628343Y (zh) | 车辆用液晶显示后视装置 | |
CN202046255U (zh) | 用于铰接式拖挂车的外后视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K4K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