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590B -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590B
TWI840590B TW109124388A TW109124388A TWI840590B TW I840590 B TWI840590 B TW I840590B TW 109124388 A TW109124388 A TW 109124388A TW 109124388 A TW109124388 A TW 109124388A TW I840590 B TWI840590 B TW I8405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rotective film
chip
groove
mai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9657A (zh
Inventor
溝本康隆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9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9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590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技術,在拾取前照射使黏接力降低的光線時,可抑制晶片之元件的劣化。 本發明的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的光線,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及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半導體晶圓之分割方法包含:一體化步驟、拋光步驟、分割步驟及拾取步驟。在一體化步驟中,係使半導體晶圓的表面與支撐半導體晶圓的支撐基板之頂面相向,並藉由黏著劑將半導體晶圓與支撐基板進行一體化。在拋光步驟中,係將與支撐基板一體化後之半導體晶圓的背面進行拋光。在分割步驟中,係將與支撐基板一體化後之半導體晶圓,從背面側分割成各個半導體晶片。在拾取步驟中,係從支撐基板拾取半導體晶片。在拾取之前,係對黏著劑賦予紫外線等外在刺激,以降低黏著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4-207607號公報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提供一種技術,在拾取前照射使黏接力降低的光線時,可抑制晶片之元件的劣化。
依本發明之一態樣的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之光線,使該黏接膜的黏接力降低;及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
依本發明之一態樣,在拾取前照射使黏接力降低之光線時,可抑制晶片之元件的劣化。
10:第一基板
11:第一主表面
12:第二主表面
13:底層基板
14:元件
15:晶片
15a:表面
16:分割預定線
20:保護膜
30:第二基板
40:黏接膜
50:疊設基板
60:第三基板
61:主表面
64:元件
71:第一溝槽
71a:側面
72:遮罩
72a:開口部
73:第二溝槽
73a:側面
75:二次溝槽
75a:側面
76:溝槽
76a:側面
100:基板處理裝置
110:第一固持台
120:照射器
130:拾取部
135:移動部
140:貯存部
150:活化部
160:第二固持台
170:搬入搬出站
171:搬入搬出區塊
172:搬運區塊
173:載置部
174:搬運裝置
180:處理站
191:CPU
190:控制裝置
192:記錄媒體
193:輸入介面
194:輸出介面
201:噴嘴
202:磨石
301:刀片
302:磨石
303:噴嘴
401:刀片
C1:第一晶圓匣盒
C2:第二晶圓匣盒
C3:第三晶圓匣盒
C4:第四晶圓匣盒
L1:光線
L2:液體
L3:塗布液
L4:雷射光線
L5:清洗液
L6:雷射光線
S101~S106,S201~S207,S301~S308,S401~S408,S501~S506:步驟
圖1係顯示依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圖2(A)係顯示圖1之S101的圖式,圖2(B)係顯示圖1之S102的圖式,圖2(C)係顯示圖1之S103的圖式。
圖3(A)係顯示圖1之S104的圖式,圖3(B)係顯示圖1之S105的圖,圖3(C)係顯示圖1之S106的圖式。
圖4係顯示分割前之第一基板之第一主表面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5係顯示依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裝置的俯視圖。
圖6係顯示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之處理之第一例的流程圖。
圖7(A)係顯示圖6之S201的圖式,圖7(B)係顯示圖6之S202的圖式,圖7(C)係顯示圖6之S203的圖式,圖7(D)係顯示圖6之S204的圖式。
圖8(A)係顯示圖6之S205的圖式,圖8(B)係顯示圖6之S206的圖式,圖8(C)係顯示圖6之S207的圖式。
圖9係顯示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之處理之第二例的流程圖。
圖10(A)係顯示圖9之S305的圖式,圖10(B)係顯示圖9之S306的圖式,圖10(C)係顯示圖9之S307的圖式,圖10(D)係顯示圖9之S308的圖式。
圖11係顯示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之處理之第三例的流程圖。
圖12係顯示圖11之S407的圖式。
圖13係顯示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之處理之第四例的流程圖。
圖14(A)係顯示圖13之S503的圖式,圖14(B)係顯示圖13之S504的圖式,圖14(C)係顯示圖13之S505的圖式。
以下,參照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又,有時在各圖式中,係對相同或是對應的構成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在本說明書中,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係互相垂直的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為水平方向,Z軸方向為垂直方向。
如圖1所示,基板處理方法包含:準備疊設基板(S101)、降低黏接力(S102)、拾取晶片(S103)、去除保護膜(S104)、活化晶片表面(S105)、及接合晶片與第三基板(S106)。又,基板處理方法亦可包含圖1所示之處理以外的處理。在比準備疊設基板(S101)更之前所進行的處理,係在之後敘述。
如圖2(A)所示,在準備疊設基板(S101)中,係準備包含第一基板10、保護膜20、第二基板30及黏接膜40的疊設基板50。準備疊設基板50,例如包含以第一固持台110固持疊設基板50。第一固持台110係將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朝上,而從下方固持疊設基板50。第一基板10包含第一主表面11、及與第一主表面11相反方向的第二主表面12。
第一基板10包含:矽晶圓等半導體基板或是玻璃基板的底層基板13、及形成在底層基板13之表面的元件14。在S101中,第一基板10已完成分割成複數晶片15。複數晶片15各自包含元件14。又,晶片15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在圖2中,由於空間所限,故圖示少於圖4之數量的晶片15。
如圖4所示,分割前的第一基板10之第一主表面11,係以互相交叉的複數分割預定線16,分隔成複數區域。複數區域各自預先形成半導體元件、電路、端子等元件14。第一基板10係被複數分割預定線16所分割,而被分割成複數晶片15。
如圖2所示,保護膜20係保護第一基板10之第一主表面11,並保護第一主表面11的元件14。保護膜20例如以樹脂形成。在S101中,保護膜20已在與第一基板10相同位置上分割完成,並針對每個晶片15分割完成。保護膜20的分割面與晶片15的分割面,宜位在同一面上。
第二基板30係支撐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30係平坦地支撐複數晶片15,並抑制晶片15的翹曲。第二基板30的厚度宜厚於晶片15的厚度。又,第二基板30的直徑宜在第一基板10的直徑以上。例如,使用半導體基板或是玻璃基板等作為第二基板30。
黏接膜40係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黏接膜40例如以樹脂形成。黏接膜40只要係能藉由透射過第二基板30的紅外線等光線而使黏接力降低者,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宜為包含藉由光線之照射而膨脹或發泡的微膠囊,或是藉由光線之照射而發泡的發泡劑等者。又,黏接膜40亦可為藉由光線之照射而昇華者。
如圖2(B)所示,在降低黏接力(S102)中,係以透射過第二基板30的光線L1,使黏接膜40的黏接力降低。光線L1係從第二基板30照射係黏接膜40。和光線L1 從第一基板10照射至黏接膜40的情況相比,由於射到第一基板10之元件14的光線L1之強度較低,故可抑制元件14的劣化。黏接力的降低可一次對整個黏接膜40進行,亦可針對每個晶片15進行。
第一固持台110為了變更黏接膜40中的光線L1之照射位置,可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移動。又,只要能變更黏接膜40中的光線L1之照射位置即可,亦可使照射光線L1的照射器120移動。又,在照射器120包含電掃描器等的情況下,亦可使第一固持台110與照射器120兩者均不移動。
光線L1的強度會因為射到黏接膜40而降低。原因在於,光線L1之能量的大部分會用於降低黏接膜40的黏接力。然而,光線L1的一部分可能不會被黏接膜40所吸收,而通過黏接膜40。
又,如圖2(B)所示,在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在黏接膜40與第一基板10之間存在保護膜20。光線L1在通過保護膜20時,光線L1的一部分會被保護膜20所吸收,而使得光線L1的強度更為降低。其結果,可降低射到第一基板10之元件14的光線L1之強度,而可抑制元件14的劣化。保護膜20的材質,可因應光線L1的波長而適當選擇。
在第二基板30為矽晶圓的情況下,作為透射過矽晶圓的光線L1例如使用紅外線,光線L1的波長例如在700nm以上1mm以下。光線L1宜為雷射光線。雷射 光線的振盪方式可為連續振盪式及脈衝振盪式中之任一者。作為雷射光線的光源,可使用半導體雷射、YAG(釔、鋁、石榴石)雷射、或是二氧化碳雷射。
在光線L1亦透射過第一固持台110的情況下,第一固持台110的材質宜為玻璃。又,第一固持台110亦能以光線L1不會射到的方式構成,例如,亦可僅固持疊設基板50的外周。此情況,第一固持台110的材質並不限定於玻璃,亦可為金屬或是陶瓷。
如圖2(C)所示,在拾取晶片15(S103)中,係以拾取部130從黏接膜40拾取「使與黏接膜40之黏接力降低後的保護膜20」與晶片15。拾取部130係從上方吸附晶片15。拾取部130之吸附面的大小係與晶片15之頂面的大小相同,或是稍大。拾取部130例如為筒夾。
晶片15直到被拾取部130拾取為止,係受到堅硬的第二基板30所支撐。和以所謂的切割膠帶等柔軟的膠帶,來代替第二基板30支撐晶片15的情況相比,幾乎不會有晶片15的位置變動,因此晶片15與拾取部130對準較為容易。
如圖3(A)所示,在去除保護膜20(S104)中,係在藉由拾取部130固持住晶片15的狀態下,將保護膜20浸漬於溶解保護膜20的液體L2中,以去除保護膜20。由於將保護膜20溶解並去除,故亦可去除附著於保護膜20的微粒。
液體L2可因應保護膜20的材質而適當選擇,但例如宜為有機溶劑。液體L2係預先貯存於貯存部140的槽內。貯存部140例如為朝上方開放的容器。在將保護膜20浸漬於液體L2時,拾取部130宜不浸漬於液體L2。如此,可抑制拾取部130的劣化。
拾取部130在拾取晶片15(S103)後,至少到去除保護膜20(S104)為止,係在將保護膜20朝下的狀態下,從上方持續固持晶片15。在將保護膜20浸漬於液體L2時,係不將拾取部130浸漬於液體L2而完成。又,由於在拾取部130與另一拾取部之間,並不實施晶片15的傳遞,故可防止在傳遞時可能產生的晶片15之破裂。
如圖3(B)所示,在活化晶片表面(S105)中,係在藉由拾取部130固持住晶片15的狀態下,活化晶片15之去除保護膜20後的表面15a。晶片15的表面15a係第一基板10之第一主表面11,並且在晶片15的表面15a存在元件14。由於活化元件14的表面,故可與後述第三基板60之形成有元件64的主表面61相向而接合。
活化部150係活化晶片15的表面15a。活化部150例如為電漿產生器,並藉由產生之電漿活化晶片15的表面15a。電漿可為大氣電漿亦可為真空電漿,但宜為不需要真空容器的大氣電漿。
電漿例如係激發氧氣或是氮氣而使其產生。電漿例如係將表面15a之分子(例如SiO2)的化學鍵結打斷,並形成官能基或是懸鍵。活化部150亦可在將晶片15 之表面15a以電漿進行處理之後,再以純水進行處理,而將晶片15的表面15a親水化。
拾取部130在拾取晶片15(S103)後,至少到活化晶片表面(S105)為止,係在保護膜20朝下的狀態下,從上方持續固持晶片15。由於在拾取部130與其他拾取部之間,並不實施晶片15的傳遞,故可防止傳遞時可能產生的晶片15之破裂。
如圖3(C)所示,在接合晶片15與第三基板60(S106)中,係在藉由拾取部130固持住晶片15的狀態下,將晶片15之活化後的表面15a,與第三基板60之形成有元件64的主表面61相向,並加以接合。將晶片15之表面15a的元件14,與第三基板60之主表面61的元件64加以接合,會獲得附有晶片15之第三基板60。附有晶片15之第三基板60,宜為所謂的COW(Chip On Wafer:晶片接合晶圓)。
第二固持台160係將第三基板60之主表面61朝上,而從下方固持第三基板60。另一方面,拾取部130係將晶片15之活化後的表面15a朝下,而從上方固持晶片15。拾取部130係在拾取晶片15(S103)後,直到接合晶片15與第三基板60(S106)為止,係在將晶片15之表面15a朝下的狀態下,從上方持續固持晶片15。由於在拾取部130與其他拾取部之間,並不實施晶片15的傳遞,故可防止傳遞時可能產生的晶片15之破裂。
圖1所示之準備疊設基板(S101)、降低黏接力(S102)、拾取晶片(S103)、去除保護膜(S104)、活化晶片表面(S105)、及接合晶片與第三基板(S106),例如係以圖5所示之基板處理裝置100來實施。
如圖5所示,基板處理裝置100包含:搬入搬出站170、處理站180及控制裝置190。搬入搬出站170與處理站180,係依此順序從X軸方向負側往X軸方向正側配置。
搬入搬出站170包含搬入搬出區塊171及搬運區塊172。搬運區塊172係配置於搬入搬出區塊171的旁邊,例如配置於搬入搬出區塊171的X軸方向正側。又,搬運區塊172係配置於處理站180的旁邊,例如配置於處理站180的X軸方向負側。
搬入搬出區塊171包含在Y軸方向上呈一列地排列的複數載置部173。在複數載置部173中係各自載置有晶圓匣盒。第一晶圓匣盒C1係收納疊設基板50,第二晶圓匣盒C2係收納第三基板60,第三晶圓匣盒C3係收納附有晶片15之第三基板60,第四晶圓匣盒C4係收納從疊設基板50將晶片15及保護膜20拾取後之殘存的第二基板30。又,載置部173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同樣地,晶圓匣盒的數量亦無特別限定。
在搬運區塊172的內部,設有搬運裝置174。搬運裝置174包含固持疊設基板50及第三基板60等的固持部。固持部可進行往水平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兩方向)及垂直方向的移動,以及以垂直軸為中心的迴旋。搬運裝置174係從第一晶圓 匣盒C1將疊設基板50取出,並載置於第一固持台110。又,搬運裝置174係從第二晶圓匣盒C2將第三基板60取出,並載置於第二固持台160。再者,搬運裝置174係從第二固持台160承接附有晶片15之第三基板60,並收納至第三晶圓匣盒C3。又再者,搬運裝置174係從第一固持台110承接從疊設基板50將晶片15及保護膜20拾取後之殘存的第二基板30,並收納至第四晶圓匣盒C4。
處理站180包含:第一固持台110、照射器120、拾取部130、移動部135、貯存部140、活化部150及第二固持台160。第一固持台110、貯存部140、活化部150與第二固持台160,係依此順序從Y軸方向正側往Y軸方向負側排列。照射器120係設於第一固持台110的下方。拾取部130可進行往水平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兩方向)及垂直方向的移動,以及以垂直軸為中心的迴旋。拾取部130的數量在圖5中為一個,但亦可為複數個。移動部135係使拾取部130移動,以使被拾取部130固持的晶片15從第一固持台110經由貯存部140及活化部150,而移動至第二固持台160。
如圖5所示,控制裝置190例如為電腦,並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91及記憶體等記錄媒體192。在記錄媒體192中,儲存有控制基板處理裝置100中執行之各種處理的程式。控制裝置190係藉由使CPU191執行儲存於記錄媒體192的程式,而控制基板處理裝置100的動作。又,控制裝置190包含輸入介面193及輸出介面194。控制裝置190係以輸入介面193接收來自外部的訊號,並以輸出介面194將訊號傳輸至外部。
上述程式例如儲存於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並從該記錄媒體安裝至控制裝置190的記錄媒體192。作為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例如可列舉:硬碟(HD)、軟性磁碟(FD)、光碟(CD)、磁光碟(MO)及記憶卡等。又,程式亦可經由網際網路而從伺服器下載,並安裝至控制裝置190的記錄媒體192。
接著,參照圖6、圖7及圖8,說明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之處理的第一例。
如圖6所示,基板處理方法包含:準備第一基板10(S201)、形成保護膜20(S202)、形成第一溝槽71(S203)、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204)、薄化第一基板10(S205)、形成遮罩72(S206)、及形成第二溝槽73(S207)。
在準備第一基板10(S201)中,例如係以未圖示的固持台固持第一基板10。如圖7(A)所示,第一基板10係將第一主表面11朝上,而從下方受到固持。在第一主表面11中,元件14已形成完成。
如圖7(B)所示,在形成保護膜20(S202)中,係在第一基板10之第一主表面11形成保護膜20。保護膜20例如係以旋轉塗布法形成。噴嘴201係從上方對旋轉的第一基板10噴吐塗布液L3,以形成塗布液L3的液體膜。當將該液體膜進行乾燥後,便獲得保護膜20。又,塗布液L3的塗布方法並不限定於旋轉塗布法。
如前所述,保護膜20係在降低黏接力(S102)中,吸收通過黏接膜40的光線L1,以抑制元件14的劣化。又,保護膜20亦擔任「抑制後述形成第一溝槽71(S203)中所產生的碎屑附著於元件14」的角色。
如圖7(C)所示,在形成第一溝槽71(S203)中,係在保護膜20之表面的分割預定線上,形成比元件14更深的第一溝槽71。第一溝槽71係到達底層基板13。保護膜20之表面的分割預定線在俯視觀察下,係與第一基板10之第一主表面11的分割預定線16一致。該分割預定線16的位置,例如係以紅外線相機等拍攝第一主表面11的影像,並將拍攝之影像進行影像處理而加以偵測。第一溝槽71的形成位置係取決於偵測到分割預定線16之位置。
第一溝槽71亦能以藉由刀片所進行之切削加工來形成,但在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係以藉由雷射光線L4所進行之消蝕加工來形成。消蝕加工在元件14例如包含多孔質Low-k材料的情況等,元件14較脆弱的情況下有其效用。為了防止元件14的過熱,宜採用短脈衝雷射作為雷射光線L4的光源。
雷射光線L4的波長宜和光線L1的波長不同。原因在於,雷射光線L4與光線L1所擔任的角色不同。如上所述,光線L1係用於使黏接膜40的黏接力降低。雷射光線L4的波長宜短於光線L1的波長,例如宜為600nm以下。
形成第一溝槽71(S203)係在形成保護膜20(S202)後,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204)前進行。由於保護膜20係在形成第一溝槽71前形成,故可抑制形成第一溝槽71時所產生的碎屑附著於元件14之情形。
如圖7(D)所示,在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204)中,係以黏接膜40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由於以黏接膜40黏接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30,故第二基板30可支撐第一基板10。
黏接膜40係藉由將黏接劑塗布至第二基板30的接合面而形成,其後,載置保護膜20。如此,可抑制保護膜20之表面的第一溝槽71被黏接劑充填之情形。又,黏接膜40亦能以薄片的態樣供給,該情況下,黏接膜40可先貼附於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中任一者。
薄化第一基板10(S205)係在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204)後進行。如圖8(A)所示,薄化第一基板10包含研磨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研磨之後,亦可進一步進行拋光。由於在以第二基板30補強第一基板10的狀態下,加工第一基板10,故可抑制第一基板10的破裂等。第一基板10的研磨係藉由磨石202進行。磨石202係一邊旋轉一邊下降,以研磨旋轉的第一基板10之頂面(第二主表面12)。拋光亦以同樣的方式實施。在薄化後的第二主表面12上,並不會露出第一溝槽71。
形成遮罩72(S206)係在薄化第一基板10(S205)後進行。遮罩72係以光刻法等形成,並如圖8(B)所示,在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的分割預定線上,具有開口部72a。在俯視觀察下,第二主表面12的分割預定線與第一主表面11的分割預定線16一致。該分割預定線16的位置,例如係以紅外線相機等拍攝第一主表面11的影像,並將拍攝到之影像進行影像處理而偵測。遮罩72之開口部72a的形成位置係取決於偵測到的分割預定線16之位置。遮罩72的材質只要能承受後述蝕刻者,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8(C)所示,在形成第二溝槽73(S207)中,係在遮罩72的開口部72a蝕刻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並形成與第一溝槽71連接的第二溝槽73,以將第一基板10分割成複數晶片15。複數晶片15係藉由第二基板30平坦地支撐。蝕刻可為濕式蝕刻及乾式蝕刻中任一者,但宜為異向性優異的乾式蝕刻,例如宜為電漿蝕刻。
由於藉由蝕刻將第一基板10分割成複數晶片15,故可抑制在晶片15分割時,於晶片15產生變形及損傷之情形,又,可抑制在晶片15分割時產生微粒。又,由於當第二溝槽73與第一溝槽71連接後,第一溝槽71的側面71a亦會受到蝕刻,故可去除第一溝槽71形成時所產生的變形、損傷及微粒。
去除遮罩72的時間點,可為形成第二溝槽73(S207)後的任何時間,亦可在拾取晶片15(S103)前,亦可在接合晶片15與第三基板60(S106)後。後者的情況,拾取部130係經由遮罩72而從上方固持晶片15。
接著,參照圖9及圖10,說明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的處理之第二例。
如圖9所示,基板處理方法包含:準備第一基板10(S301)、形成保護膜20(S302)、形成一次溝槽(S303)、一次溝槽的側面蝕刻(S304)、形成二次溝槽75(S305)、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306)、薄化第一基板10(S307)、及清洗及蝕刻(S308)。
由於準備第一基板10(S301)、形成保護膜20(S302)及形成一次溝槽(S303),係以和圖6所示之S201、S202及S203同樣的方式實施,故省略說明。又,由於在S303所獲得的一次溝槽,係和圖7(C)所示之第一溝槽71相同,故省略圖示。
在一次溝槽的側面蝕刻(S304)中,係蝕刻一次溝槽的側面。蝕刻可為濕式蝕刻及乾式蝕刻中任一者,但宜為可均等地在深度方向上蝕刻一次溝槽之側面的乾式蝕刻,例如宜為電漿蝕刻。如此,可去除一次溝槽形成時所產生的變形、損傷及微粒。
如圖10(A)所示,在形成二次溝槽75(S305)中,係以刀片301切削一次溝槽的底面,並將一次溝槽往深度方向延伸,以形成二次溝槽75。二次溝槽75的深度,係到達「後述薄化(S307)後的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的深度。
形成二次溝槽75(S305)係在形成一次溝槽(S303)後實施,一次溝槽係以藉由雷射光線所進行的消蝕加工而形成。如上所述,消蝕加工在元件14例如包含多孔質Low-k材料的情況等,元件14較脆弱的情況下有其效用。
一次溝槽的深度係深於元件14的深度,一次溝槽係到達底層基板13。由於預先形成一次溝槽,故可抑制藉由刀片301所進行之元件14的切削,而可抑制元件14之變形及損傷的產生。
又,根據元件14的構造,亦可不實施藉由雷射光線所進行之消蝕加工,僅實施藉由刀片301所進行之切削加工。
如圖10(B)所示,在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306)中,係以黏接膜40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由於以黏接膜40黏接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30,故第二基板30可支撐第一基板10。
薄化第一基板10(S307)係在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306)後進行。如圖10(C)所示,薄化第一基板10包含研磨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該研磨係藉由磨石302進行。研磨之後,亦可進一步進行拋光。藉由薄化(S307),而使二次溝槽75露出於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以將第一基板10分割成複數晶片15。複數晶片15係藉由第二基板30平坦地支撐。
如圖10(D)所示,在清洗及蝕刻(S308)中,係清洗二次溝槽75,並且蝕刻二次溝槽75的側面75a。由於將二次溝槽75進行清洗,故可去除第一基板10薄化時所產生的研磨屑、及二次溝槽75形成時所產生的切削屑等。又,由於將二次溝槽75的側面75a進行蝕刻,故可去除二次溝槽75形成時所產生的變形及損傷。
二次溝槽75的清洗例如為刷擦清洗、旋轉清洗或是噴灑清洗等。噴嘴303係從上方對疊設基板50噴吐清洗液L5。不僅清洗疊設基板50的頂面,亦可同時清洗疊設基板50的底面。在刷擦清洗中,係以未圖示的刷具或是海綿,擦洗疊設基板50的表面。
清洗二次溝槽75與蝕刻二次溝槽75的側面75a,可各別實施,亦可同時實施。後者的情況,係進行濕式蝕刻。另一方面,前者的情況,蝕刻可為濕式蝕刻及乾式蝕刻中任一者。
接著,參照圖11及圖12,說明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的處理之第三例。
如圖11所示,基板處理方法包含:準備第一基板10(S401)、形成保護膜20(S402)、形成第一溝槽71(S403)、第一溝槽71的側面蝕刻(S404)、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405)、薄化第一基板10(S406)、形成第二溝槽73(S407)、及清洗及蝕刻(S408)。
由於準備第一基板10(S401)、形成保護膜20(S402)、形成第一溝槽71(S403)及第一溝槽71的側面蝕刻(S404),係以和圖9所示之S301、S302、S303及S304同樣的方式實施,因此省略說明。
又,第一溝槽71的側面蝕刻(S404)係在形成第一溝槽71(S403)後,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405)前實施。可去除形成第一溝槽71時所產生的變形、損傷及微粒。
由於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405),係以和圖6所示之S204同樣的方式實施,因此省略說明。由於在S405所獲得的疊設基板50,除了第一溝槽71之側面71a已蝕刻完成此點之外,與圖7(D)所示的疊設基板50相同,因此省略圖示。
再者,由於薄化第一基板10(S406)係以和圖6所示之S205同樣的實施,因此省略說明。由於在S406所獲得的疊設基板50,除了第一溝槽71之側面71a已蝕刻完成此點之外,與圖8(A)所示的疊設基板50相同,因此省略圖示。
形成第二溝槽73(S407)係在薄化第一基板10(S406)後進行。第二溝槽73與圖6、圖7及圖8所示之第一例不同,如圖12所示,係以藉由刀片401所進行之切削加工代替蝕刻而形成。刀片401係切削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的分割預定線。第二溝槽73會與第一溝槽71連接,而將第一基板10分割成複數晶片15。由於預先形成第一溝槽71,因此刀片401不會切削元件14,故可抑制元件14之變形及損傷的產生。
清洗及蝕刻(S408)係以和圖9所示之S308同樣的方式實施。在S408中,係清洗第二溝槽73,並且蝕刻第二溝槽73的側面73a。由於將第二溝槽73進行清洗,故可去除第一基板10薄化時所產生的研磨屑、及第二溝槽73形成時所產生的切削屑等。又,由於將第二溝槽73的側面73a進行蝕刻,故可去除第二溝槽73形成時所產生的變形及損傷。
第二溝槽73的清洗係以和二次溝槽75的清洗(圖10(D))同樣的方式實施。又,第二溝槽73之側面73a的蝕刻係以和二次溝槽75之側面75a的蝕刻同樣的方式實施。由於第二溝槽73與二次溝槽75在「均以藉由刀片所進行之切削加工而形成」此點上為共通,因此進行相同的後續處理。
接著,參照圖13及圖14,說明在圖1之S101前所進行的處理之第四例。
如圖13所示,基板處理方法包含:準備第一基板10(S501)、形成保護膜20(S502)、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503)、薄化第一基板10(S504)、形成溝槽76(S505)、及清洗及蝕刻(S506)。
由於準備第一基板10(S501)及形成保護膜20(S502),係以和圖6所示之S201及S202同樣的方式實施,因此省略說明。
黏接保護膜20與第二基板30(S503),除了「在未對第一基板10施予溝槽加工的狀態下進行」此點之外,係以和圖6所示之S204同樣的方式實施。將在S503所獲得的疊設基板50顯示於圖14(A)。
薄化第一基板10(S504),除了「在未對第一基板10施予溝槽加工的狀態下進行」此點之外,係以和圖6所示之S205同樣的方式實施。將在S504所獲得的疊設基板50顯示於圖14(B)。
形成溝槽76(S505)係在薄化第一基板10(S504)後進行。溝槽76係形成於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的分割預定線,並貫穿第一基板10及保護膜20,而到達黏接膜40。藉由形成溝槽76,將第一基板10分割成複數晶片15,並且針對每個晶片15分割保護膜20。
溝槽76亦能以藉由刀片所進行之切削加工來形成,但在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係以藉由雷射光線L6所進行之消蝕加工來形成。消蝕加工在元件14例如包含多孔質Low-k材料的情況等,元件14較脆弱的情況下有其效用。
由於溝槽76貫穿第一基板10及保護膜20,因此溝槽76的深度係深於圖7(C)所示之第一溝槽71的深度,雷射光線L6的強度係高於圖7(C)所示之雷射光線L4的強度。因此,容易產生變形及損傷。又,在形成溝槽76(S505)後,實施清洗及蝕刻(S506)。
清洗及蝕刻(S506)係以和圖9所示之S308同樣的方式實施。在S506中,係清洗溝槽76,並且蝕刻溝槽76的側面76a。由於將溝槽76進行清洗,故可去除第一基板10薄化時所產生的研磨屑、及溝槽76形成時所產生的碎屑等。又,由於將溝槽76的側面76a進行蝕刻,故可去除溝槽76形成時所產生的變形及損傷。
又,根據元件14的構造,亦能以切削加工來形成溝槽76。此情況下,宜亦在形成溝槽76(S505)後,實施清洗及蝕刻(S506)。此情況下,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以上,雖說明依本發明的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態樣等。只要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範疇內,可進行各種變更、修正、替換、附加、刪除及組合。而它們當然亦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在圖6的S205、圖9的S307、圖11的S406、圖13的S504中,係研磨第一基板10之第二主表面12,以薄化第一基板10,但本發明的技術並不限定於此。在薄化第一基板10中,只要從第二主表面12側去除第一基板10的一部分,而使第二主表面12接近第一主表面11即可。例如,亦可對在板厚方向上分割第一基板10的分割面,聚光照射雷射光線,以在上述分割面隔著間隔而形成複數改質層,其後,將改質層作為起點而在上述分割面切斷第一基板10,以去除第一基板10的一部分。
S101~S106:步驟

Claims (11)

  1.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的光線,使該黏接膜的黏接力降低;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及在藉由該拾取部固持住該晶片的狀態下,將該保護膜浸漬於溶解該保護膜的液體中,以去除該保護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在藉由該拾取部固持住該晶片的狀態下,將該晶片之去除該保護膜後的表面加以活化;及在藉由該拾取部固持住該晶片的狀態下,將該晶片之活化後的表面與第三基板之形成有元件之主表面相向,並加以接合。
  3.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 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的光線,使該黏接膜的黏接力降低;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在該第一基板之第一主表面形成該保護膜;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以該黏接膜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在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後,將該第一基板的一部分去除,而使該第一基板之與該第一主表面為相反方向的第二主表面接近該第一主表面,以薄化該第一基板;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且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前,於該保護膜之表面的分割預定線,形成比該晶片之元件更深的第一溝槽;及在薄化該第一基板後且拾取該晶片前,形成在該第一基板之該第二主表面的分割預定線具有開口部的遮罩,並在該遮罩的該開口部蝕刻該第二主表面,而形成與該第一溝槽連接的第二溝槽,以將該第一基板分割成複數該晶片。
  4.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的光線,使該黏接膜的黏接力降低;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在該第一基板之第一主表面形成該保護膜; 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以該黏接膜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在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後,將該第一基板的一部分去除,而使該第一基板之與該第一主表面為相反方向的第二主表面接近該第一主表面,以薄化該第一基板;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且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前,於該保護膜之表面的分割預定線,形成到達薄化後之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主表面之深度的溝槽;在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後,藉由薄化該第一基板而使該溝槽露出於該第一基板之該第二主表面,以將該第一基板分割成複數該晶片;及在薄化該第一基板後且拾取該晶片前,洗清該溝槽,並且蝕刻該溝槽的側面。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將該溝槽形成於該保護膜之表面的分割預定線的步驟中,更包含以下步驟:以雷射光線形成比晶片之元件更深的一次溝槽,並蝕刻該一次溝槽的側面,接著,以刀片切削該一次溝槽的底面,並形成到達薄化後之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主表面之深度的二次溝槽。
  6.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 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的光線,使該黏接膜的黏接力降低;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在該第一基板之第一主表面形成該保護膜;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以該黏接膜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在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後,將該第一基板的一部分去除,而使該第一基板之與該第一主表面為相反方向的第二主表面接近該第一主表面,以薄化該第一基板;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且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前,在該保護膜之表面的分割預定線,形成比該晶片之元件更深的第一溝槽;在薄化該第一基板後且拾取該晶片前,以刀片切削該第一基板之該第二主表面的分割預定線,並形成與該第一溝槽連接的第二溝槽,以將該第一基板分割成複數該晶片;及在薄化該第一基板後且拾取該晶片前,清洗該第一溝槽及該第二溝槽,並且蝕刻該第一溝槽及該第二溝槽的側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基板處理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在形成該第一溝槽後且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前,蝕刻該第一溝槽的側面。
  8.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以透射過該第二基板的光線,使該黏接膜的黏接力降低;以拾取部,從該黏接膜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在該第一基板之第一主表面形成該保護膜;在形成該保護膜後,以該黏接膜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在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後,將該第一基板的一部分去除,而使該第一基板之與該第一主表面為相反方向的第二主表面接近該第一主表面,以薄化該第一基板;在薄化該第一基板後且拾取該晶片前,於該第一基板之該第二主表面的分割預定線,形成到達該黏接膜之深度的溝槽,以將該第一基板分割成複數該晶片,並將該保護膜針對每個該晶片進行分割;及在形成該溝槽後且拾取該晶片前,清洗該溝槽,並且蝕刻該溝槽的側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從該第一基板之該第二主表面起算,並到達該黏接膜之深度的該溝槽,係以雷射光線形成。
  10.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包含: 第一固持台,用於固持疊設基板,該疊設基板包含:已分割成複數晶片的第一基板、針對每個該晶片分割完成並保護該晶片的保護膜、支撐該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及黏接該保護膜與該第二基板的黏接膜;照射器,將可透射過該第二基板並使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的光線,照射至該第二基板;拾取部,拾取使與該黏接膜之黏接力降低後的該保護膜與該晶片;貯存部,儲存溶解該保護膜的液體;及移動部,為了使被該拾取部固持住之該晶片,從該第一固持台移動至該貯存部,而使該拾取部移動。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活化部,將該晶片之去除該保護膜後的表面加以活化;及第二固持台,固持與該晶片之活化後的表面接合的第三基板;該移動部,為了使被該拾取部固持住之該晶片,從該第一固持台經由該貯存部及該活化部而移動至該第二固持台,而使該拾取部移動。
TW109124388A 2019-08-02 2020-07-20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840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3300 2019-08-02
JP2019-143300 2019-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9657A TW202109657A (zh) 2021-03-01
TWI840590B true TWI840590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18980A (ja) 2016-07-28 2018-02-0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デバイス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18980A (ja) 2016-07-28 2018-02-0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デバイス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1095B (zh)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JP7149393B2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109537B2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6014477B2 (ja) 剥離装置、剥離システムおよび剥離方法
JP6064015B2 (ja) 剥離装置、剥離システムおよび剥離方法
WO2020012986A1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20057709A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7146354B2 (ja) キャリア板の除去方法
JP7187112B2 (ja) キャリア板の除去方法
TWI840590B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JP2023171405A (ja) 基板処理方法
JP7325515B2 (ja)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21100071A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20109815A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TW202422683A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系統
TW202422684A (zh) 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2421321A (zh) 改質層形成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KR20230130075A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
JP2020198367A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KR20210024960A (ko) 캐리어판의 제거 방법
JP2020198365A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21190436A (ja)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TW202022939A (zh) 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