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793B - 支撐件、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支撐件、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793B
TWI837793B TW111132542A TW111132542A TWI837793B TW I837793 B TWI837793 B TW I837793B TW 111132542 A TW111132542 A TW 111132542A TW 111132542 A TW111132542 A TW 111132542A TW I837793 B TWI837793 B TW I8377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temperature
space
temperature measur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2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6560A (zh
Inventor
村田等
中田高行
上野正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3555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53172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6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6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793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種技術,係設置有:多個支撐部,其對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空間;及溫度感測器,其設置於第一空間,並且具有用於測量基板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並且在支撐部中的至少一者支撐部,係構成為在內部形成有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二空間,並且可以將溫度測量部設置在第二空間。

Description

支撐件、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本公開關於支撐件、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作為半導體裝置的製造工程的一個工程,例如在基板上進行膜之形成的處理(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在這種情況下,在對基板進行處理時為了高精度地測量基板的溫度,要求使溫度感測器靠近基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20/59722號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本公開提供一種在對基板進行處理時可以使溫度感測器接近基板的技術。 [解決課題的手段]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態樣提供的技術,係構成為設置有: 多個支撐部,其對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空間;及溫度感測器,其設置於前述第一空間,並且具有用於測量前述基板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在前述支撐部中的至少一者支撐部,係在內部形成有與前述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二空間,並且可以將前述溫度測量部設置在前述第二空間。 發明效果
根據本公開,在對基板進行處理時,可以使溫度感測器接近基板。
以下,主要參照圖1~圖10說明本公開的一個態樣。以下說明中使用的附圖均為示意性的,附圖中所示的各要素的尺寸關係、各要素的比例等不一定與實際相符。另外,各要素的尺寸關係、各要素的比例等在多個附圖中不一定一致。
(1)基板處理裝置的構成 圖1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10具備作為被支撐的立式的反應管的製程管11,製程管11係由彼此以同心圓狀配置的作為外管的外管12和作為內管的內管13構成。外管12由石英(SiO 2)構成,並且一體形成為上端封閉、下端開放的圓筒狀。內管13形成為上下兩端開口的圓筒狀。內管13的圓筒狀中空部形成為搬入晶舟31的處理室14,內管13的下端側(開放空間)構成用於搬入和搬出晶舟31的爐口部15。如後所述,晶舟31構成為將多個基板(以下也稱為晶圓)1排列成一長列的狀態下進行保持。因此,內管13的內徑設定為大於被處理的基板1的最大外徑(例如直徑300mm)。
外管12與內管13之間的下端部被歧管16氣密地密封,該歧管16作為構成大致圓筒狀的爐口凸緣部。歧管16可拆卸地安裝到外管12和內管13,用於分別更換外管12和內管13。藉由將歧管16支撐在基板處理裝置10的框體2上,製程管11成為垂直安裝的狀態。有時,內管13從圖中的製程管11中省略。
藉由外管12與內管13之間的間隙形成橫截面形狀的寬度為恆定的圓環狀的排氣通路17。如圖1所示,排氣管18的一端與歧管16的側壁上部連接,排氣管18成為與排氣通路17的最下端部連通的狀態。在排氣管18的另一端連接有由壓力控制器21控制的排氣裝置19,在排氣管18的中途連接有壓力感測器20。壓力控制器21構成為根據來自壓力感測器20的測量結果來反饋控制排氣裝置19。
氣體導入管22設置在歧管16的下方,並且與內管13的爐口部15連通。氣體導入管22連接有原料氣體供給裝置、反應氣體供給裝置和惰性氣體供給裝置(以下稱為氣體供給裝置)23。構成為氣體供給裝置23由氣體流量控制器24控制。從氣體導入管22導入爐口部15的氣體流過內管13的處理室14內,經由排氣通路17由排氣管18排出。
封閉下端開口的密封蓋25從垂直方向的下方與歧管16接觸。密封蓋25構成為與歧管16的外徑大致相等的圓盤形狀,並且構成為由安裝在框體2的移載室3中的晶舟蓋37保護的晶舟升降器26沿垂直方向升降。晶舟升降器26由馬達驅動的進給螺桿軸裝置、波紋管等構成。晶舟升降器26的馬達27構成為由驅動控制器28控制。旋轉軸30配置在密封蓋25的中心線上並且被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30構成為由被驅動控制器28控制的馬達29進行旋轉驅動。晶舟31垂直地支撐在旋轉軸30的上端。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旋轉軸30和馬達29構成旋轉機構。旋轉機構構成為使晶舟31旋轉並且當晶舟31旋轉時使基板1旋轉。
作為支撐件的晶舟31,係具備上下一對的端板32、33,和垂直地架設在端板之間的作為三個直立部的支柱(柱)34,多個支撐部35在長邊方向(平行於支柱34的方向)上以相等的間隔(相同的間距寬度)設置在三個支柱34上。設置在三個支柱34中的同一段上的支撐部35成為彼此面對地突出。藉由將基板1插入三個支柱34的同一段的支撐部35之間,晶舟31將多個基板1水平地並且彼此對齊中心的狀態下排列並保持。另外,藉由將絕熱板120插入三個支柱34的同一段的支撐部39之間,多個絕熱板120被水平地並且彼此對齊中心的狀態下排列並保持。基板1和絕熱板120之間可以具有不同的間距寬度。
亦即,晶舟31構成為區分保持多個基板1的端板32至端板38之間的基板處理區域,以及保持多個絕熱板120的端板38至端板33之間的絕熱板區域,構成為絕熱板區域配置在基板處理區域的下方。由端板38與端板33之間保持的絕熱板120來構成絕熱部36。
旋轉軸30構成為在從密封蓋25的上面提升晶舟31的狀態下同時進行支撐。絕熱部36構成為設置在爐口部15,並對爐口部15進行隔熱。此外,用於使晶舟31旋轉的馬達29設置在密封蓋25的下方。該馬達29成為中空馬達或中空軸由皮帶等進行馬達驅動的結構,旋轉軸30貫穿馬達29。
作為加熱部的加熱器單元40同心圓地配置在製程管11的外側,並且被設置成為由框體2支撐的狀態。因此,加熱器單元40構成為加熱由晶舟31保持的基板處理區域內的基板1。加熱器單元40具有外殼41。外殼41由不銹鋼(SUS)構成,並且形成為上端封閉且下端開口的筒形狀,優選形成為圓筒形狀。外殼41的內徑及全長設定為大於外管12的外徑及全長。
絕熱構造體42設置在外殻41內。絕熱構造體42形成為筒形狀,優選形成為圓筒形狀,該圓筒體的側壁部43形成為多層構造。
如圖1所示,作為頂部的頂壁部80覆蓋絕熱構造體42的側壁部43的上端側以封閉內部空間75。在頂壁部80上環狀地形成有用於將內部空間75的氛圍排出的作為排氣通路的一部分的排氣孔81。作為排氣孔81的上游端的下端與內部空間75連通。排氣孔81的下游端與排氣管道82連接。構成為供給到空間75的冷卻空氣經由排氣孔81和排氣管道82排出。
接下來,將使用圖2說明加熱器單元40的結構。在圖2中,處理基板被標記為“1”並且被省略。加熱器單元40在縱向上可以被劃分為多個區域(在圖2中被劃分為5個區域),從而為每個區域設置作為發熱部的加熱器,因此,構成為多個加熱器堆疊。為每個區域設置用於測量加熱器的溫度的加熱器熱電偶65。
接下來,參照圖2說明測量基板1的溫度的溫度感測器211的概略。溫度感測器211構成為隨著晶舟31旋轉和基板1旋轉而與基板1一起旋轉。溫度感測器211構成為包含:用於測量基板1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211b;以及作為容納部的電纜211c,該電纜211c捆紮並容納主體部(稍後說明),該主體部用來覆蓋構成溫度測量部211b的素線。溫度感測器211不限於熱電偶,只要是可以作為電訊號測量溫度者即可,可以是電阻式溫度檢測器等其他感測器。儘管溫度測量部211b的數量與加熱器的區域數量相同,但數量不限於此數量,優選溫度測量部211b的數量大於區域的數量,優選使溫度測量部211b和加熱器熱電偶65的高度位置對準。無需與加熱器熱電偶65比較,溫度測量部211b設置在靠近基板1的位置,溫度測量部211b設置在支撐部35的內部,電纜211c通過晶舟31的中空化的支柱34的內部被拉出到晶舟31的下部。拉出至晶舟31下部的電纜211c,係穿過設置在密封蓋25的孔中的旋轉軸30的孔,並路由連接到密封蓋25下方的發送器221。根據這樣的構成,電纜211c被配置在晶舟31內直至發送器221,由於與包含用於處理基板1的處理空間的處理室14完全隔離,所以不會發生基板1和晶舟31的旋轉導致的構成電纜211c內的溫度測量部211b的素線的斷線。另外,由於溫度感測器211不暴露於處理室14,所以溫度檢測的精度得以維持。
該發送器221固定於旋轉軸30的下部,設置在處理室14與和處理室14相鄰的移載室3的邊界,具有與基板1同樣地與旋轉軸30一起移動的結構。供電纜211c穿過的孔貫穿旋轉軸30,該結構使得可以在使用氣密密封(hermetic seal)等真空密封的同時將電纜211c拉出到處理室14外側(例如旋轉軸30的下部)的發送器221。
然後,發送器221將來自溫度測量部211b的電訊號(電壓)轉換為數位化,載置於電波上並藉由無線傳輸來發送。
接收器222固定在作為密封蓋25下方的區域的移載室3,用於接收從發送器221輸出的訊號,並具有串列通訊輸出所接收到的數位訊號的端子(輸出端子)222a,或用於將接收到的數位訊號轉換成例如4-20mA等類比訊號並輸出的端子(輸出端子)222b。在該數位訊號或類比訊號的輸出訊號端子與溫度顯示器(未示出)或溫度控制器64之間藉由電纜223連接,以將溫度數據輸入到溫度控制器64。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溫度感測器211、發送器221、接收器222和溫度控制器64構成溫度控制系統。藉由這種構成,在由溫度感測器211、晶舟31、旋轉軸30和發送器221構成的旋轉部、與固定在裝置上的接收器222之間實現了無線傳輸,是機械分離的,同時保持溫度數據傳輸路徑。此外,由於溫度感測器211、晶舟31、旋轉軸30和發送器221構成的旋轉部成為一體旋轉,所以電纜211c不會纏繞在晶舟31上。
從接收器222的輸出端子222a或輸出端子222b輸出的訊號被輸入到溫度控制器64,溫度控制器64將其作為溫度數據顯示。此外,藉由根據輸入到溫度控制器64的溫度數據對加熱器單元40進行溫度控制,則與藉由設置在外管12和內管13之間的現有的級聯熱電偶進行溫度控制相比,可以更精確地控制基板溫度。
接下來,說明晶舟裝載時的動作。當基板1被搭載在晶舟31上時,整個晶舟31位在移載室3中,發送器221位在移載室3的地板附近。接收器222固定在移載室3的地板附近的內壁上。之後,基板1在晶舟31上的搭載完成,晶舟31和發送器221藉由晶舟升降器26(參照圖1)上升。發送器221從移載室3的下部朝向頂部上升並遠離接收器222。之後,密封蓋25與歧管16接觸並固定,將晶舟31收納在處理室14內。
發送器221對輸入的電訊號(電壓)進行數位轉換,載置於電波上並藉由無線傳輸被發送到固定在移載室3的內壁上的接收器222,該接收器222遠離發送器221。接收器222藉由電纜223連接到設置在移載室3外部的溫度控制器64。
藉由使用從發送器221到接收器222的無線發送的構成,能夠根據由組裝在晶舟31的溫度感測器211檢測到的溫度,即時控制處理室14的溫度。另外,詳細情況如後述,但即使在製程中,也可以根據在溫度感測器211接近基板1的狀態下檢測出的溫度來控制溫度,因此能夠使基板1的溫度短時間內穩定在目標溫度。此外,由於從發送器221到接收器222是無線發送的構成,所以在移載室3不存在訊號線(有線)。因此,可以防止訊號線對移載機、晶舟31等的干擾,可以防止因斷線而導致的數據通訊異常。另外,即使載置有處理過的基板1的晶舟31下降到移載室3時等所導致的溫度暫時上升,由於在移載室3內是以無線方式進行傳送,因此能夠防止熱引起的數據通訊異常。
接下來,參照圖3說明作為控制部的控制電腦的控制器200。控制器200具有:電腦主體203,電腦主體203包含CPU(中央處理單元)201和記憶體202等;作為通訊部的通訊IF(介面)204;作為記憶部的記憶裝置205;及作為操作部的顯示/輸入裝置206。也就是說,控制器200包含作為通用電腦的構成部分。
CPU201構成操作部的核心,構成為執行記憶在記憶裝置205中的控制程式,並根據來自顯示/輸入裝置206的指令執行記憶裝置205中記錄的配方(例如製程配方)。製程配方包含圖10所示的稍後說明的從步驟S1到步驟S9的溫度控制。
另外,作為臨時記憶部的記憶體202係用作為CPU201的工作區域的功能。
通訊部204與壓力控制器21、氣體流量控制器24、驅動控制器28和溫度控制器64(這些可以統稱為子控制器)電連接。控制器200可以經由通訊部204與子控制器交換關於每個部件的動作的數據。溫度控制器64由控制部64a、輸入來自加熱器熱電偶65和溫度感測器211的溫度資訊的熱電偶輸入部64b、及向加熱器單元40輸出控制訊號的控制輸出部64c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4說明加熱器單元40的發熱控制。圖4是表示圖2所示的多個區域中的任意一個區域的加熱器驅動裝置80A的圖。加熱器驅動裝置80A具有驅動電路82A。該驅動電路82A包含電源84A、加熱線86A、斷路器88A、接觸器90A、作為電力供給器的晶閘管(thyristor)92A、和作為測量部的電流計94A。
電源84A向驅動電路82A供給由加熱線86A使用的電力。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用交流電源作為電源84A。儘管在本實施形態中將電源連接到每個驅動電路,但是本公開不限於該構成。例如,可以將同一電源用於多個驅動電路。
加熱線86A是在供電時發熱的構件。藉由該加熱線86A構成作為加熱器單元40的各區域的發熱部的加熱器。
斷路器88A配置在驅動電路82A中的電源84A與加熱線86A之間。該斷路器88A是在驅動電路82A發生故障或異常時切斷流過的事故電流的機器。
接觸器90A設置在驅動電路82A中的斷路器88A與加熱線86A之間。該接觸器90A是對驅動電路82A進行開閉的機器。接觸器90A的開閉動作由異常檢測控制器74控制。
晶閘管92A配置在驅動電路82A中的接觸器90A與加熱線86A之間。該晶閘管92A是控制從電源84A向加熱線86A供給的電力的機器。該晶閘管92A由溫度控制器64的控制輸出部64c輸出的訊號控制開/關(接通/斷開)。
電流計94A配置在驅動電路82A中的接觸器90A和加熱線86A之間。該電流計94A是用於測量流過驅動電路82A的電流的儀器。構成為由電流計94A測量到的電流測量值被發送到異常檢測控制器74。
加熱器熱電偶65配置在加熱線86A附近。構成為由該加熱器熱電偶65檢測出的溫度被發送到溫度控制器64的熱電偶輸入部64b。同樣地,構成為由溫度感測器211檢測到的溫度被發送到溫度控制器64的熱電偶輸入部64b。使用加熱器熱電偶65檢測到的溫度和溫度感測器211檢測到的溫度中的至少一者的溫度,控制部64a執行預設在溫度控制器64中的溫度控制程式,結果被輸出到晶閘管92A。
特別是,考慮到未來製程的溫度降低,主要使用溫度感測器211檢測的溫度中的至少一者的溫度,由控制部64a執行溫度控制器64中預設的溫度控制程式,並將結果輸出到晶閘管92A。這是因為即使測量加熱器熱電偶65的溫度,由於加熱器熱電偶65遠離基板1,所以可以容易地估計難以響應微小的溫度變化來控制溫度。另一方面,由於溫度感測器211設置在支撐部35的內部,並且配置在基板1的端部附近,因此認為即使是微小的溫度變化也能夠檢測。
溫度控制器64和異常檢測控制器74由控制器200控制。
接下來,說明由晶舟31和溫度感測器211構成的作為支撐件的晶舟組件。首先,將參照圖5和圖6說明為加深對本實施形態的晶舟組件中設置的溫度感測器和晶圓的溫度測量的理解而進行的初步實驗的結果。
如圖6所示,帶有熱電偶的晶圓101保持在設置在晶舟31的支柱34上的支撐部35上,並且使熱電偶102設置在支柱34上以便定位在帶有熱電偶的晶圓101的附近。例如,當將帶有熱電偶的晶圓101加熱到200℃時,藉由變化帶有熱電偶的晶圓101與熱電偶102之間的距離(d),藉由設置在帶有熱電偶的晶圓101的熱電偶和熱電偶102來測量溫度。圖5表示該溫度差(ΔT[℃])與經過時間(t[min])的關係的圖表。這裡,距離(d)為0mm(A)、0.005mm(B)、0.1mm(C)、0.3mm(D)和1mm(E)。如圖5所示,距離(d)越近,溫差越小,接觸時(d=0mm)變為最小。這是因為熱量藉由熱傳導良好地被傳遞。
因此,發現與測量對象(晶圓101)接觸是獲得熱電偶溫度檢測的準確結果的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圖6所示的溫度測量方法中,熱電偶配置在與測量對象相同的空間中,在實際的基板處理中,由於熱電偶配置在測量對象的附近,被認為會影響測量對象表面的氣體流動。另外,由於處理氣體或溫度等處理條件與測量對象相同,因此熱電偶本身必須具有高耐熱性,並且擔心熱電偶引起的金屬污染。
通常,在處理前藉由帶有熱電偶的晶圓101檢測溫度,並且利用該檢測結果,在基板處理中充分利用校正值等使用其他熱電偶來控制溫度。未來,隨著製程溫度的降低,期望著藉由將熱電偶配置在盡可能靠近測量對象的位置,從而在抑制外來干擾的同時,在基板處理過程中可以進行溫度測量的技術。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晶舟(以下也稱為晶舟組件)31中,構成為藉由將溫度感測器211的溫度測量部211b組裝在支撐部35的內部,該支撐部35是為了支撐基板1而與基板1接觸的部分,從而可以更準確地測量基板1的溫度。
將參照圖7~圖10說明本實施形態的晶舟組件。如上所述,溫度感測器211構成為包含:測量基板1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211b;以及將構成溫度測量部211b的素線覆蓋的主體部(後述)捆束並容納而成的電纜211c。如圖7所示,電纜211c通過晶舟31的多個支柱34中的一個支柱34被拉出到晶舟31的下部,在該一個支柱34的內部設置有空間(第一空間)341。拉出到晶舟31的下部的電纜211c,係容納在形成為L字狀形狀的筒部76的內部並被引導,該L形圓筒部76連接在設於支柱34的最下端的支撐部35的下方(更下方)。這樣,由於從溫度測量部211b拉出的電纜211c在與處理空間隔離的狀態下一體地安裝在晶舟31上,因此即使晶舟31旋轉時電纜211c也不會斷線,並且可以穩定進行溫度測量。另外,由於設置溫度感測器211的空間341與處理室14被支柱34和筒部76隔開,因此能夠防止處理氣體對溫度感測器211的影響。因此,可以更高精度地測量基板1的溫度。此外,可以抑制由於溫度感測器211引起的基板1的金屬污染。
密封蓋25在處理基板1時,經由歧管16和O形環111、112支撐製程管11,從而密封處理室14。在密封蓋25的中央形成有孔,晶舟承受部72穿過該孔。晶舟承受部72被O形環113密封,並且可以在保持爐內真空的同時由馬達29進行旋轉動作。
容納電纜211c的筒部76被構造成穿過在晶舟承受部72的中心開口的孔並從密封蓋25下方出來。從密封蓋25下方出來的筒部76係藉由能夠進行真空密封的固定方法固定在晶舟承受部72上。
作為晶舟31的下端部的端板33被設置在晶舟承受部72上。構成為從晶舟承受部72的中心向處理室14突出的筒部76在橫向上延伸,並且連接到內部形成有空間341的支柱34。
在作為晶舟31的底板的端板33上設置有凹部,該凹部用於豎立在內部形成有空間341的支柱34。為了固定內部形成有空間341的支柱34,而在內部形成有空間341的支柱34的上部設置凹部。構成為藉由固定構件71將內部形成有空間341的支柱34固定於作為晶舟31的頂板的端板32上。另外,構成為空間341和處理室14藉由設置在支柱34的上部的凹部而可以被隔開。這樣,在空間341內組裝有溫度感測器211的支柱34與晶舟31的主體是分離的,成為具有組裝在密封蓋25上的結構。
根據這種結構,支撐部35之間的寬度(間距),在內部設置有空間341的支柱34與在內部沒有設置空間341的支柱34之間是均等的,並且將在內部形成有空間341的支柱34固定在晶舟31上,以使設置在支柱34上每個支撐部35的高度成為均等。
如上所述,內部配置有溫度測量部211b的支撐部35與晶舟31是分離的,構成為可更換,因此,為了對被支撐的基板1產生與其他支撐部相同的影響,可以將其與內部未配置有溫度測量部211b的支撐部35任意設為不同的構造。例如,為了使向支撐部35的傳導熱相同,可以使支撐部35的材質成為不同。另外,內部配置有溫度測量部211b的支撐部35的外觀,不必與與內部未配置有溫度測量部211b的支撐部35的外觀不同,也可以相同。在本說明書中,將形成在支撐部35內的空間稱為第二空間,以將其與形成在支柱34內的空間341區分開來。稍後將說明第二空間的詳細。
成為包含溫度感測器211的晶舟31載置於晶舟承受部72之上的結構,並且藉由馬達29旋轉晶舟承受部72以使晶舟31一起旋轉。又,密封蓋25不旋轉。由於溫度感測器211一體地安裝在晶舟31,即使晶舟31旋轉之情況下溫度感測器211也可以穩定地測量溫度。
藉由將拉出到密封帽25之下方的電纜211c連接到與晶舟承受部72一起旋轉的發送器221,可以在基板1旋轉的同時測量基板溫度。
如上所述,加熱基板1的加熱器單元40被劃分為多個區域並且被控制。這是為了將載置於晶舟31上的多個基板1的溫度控制為均勻。因此,每個區域都設置有用於控制的加熱器熱電偶65。優選設置在晶舟31中的溫度測量部211b也設置有相同數量。
參照圖8(a)和8(b)說明支撐部35和溫度測量部211b之間的位置關係。溫度測量部211b被組裝在與基板1的端部接觸的晶舟31的支撐部35的內部。也就是說,構成為支撐部35以支撐部35的壁部為邊界,將處理空間與設置溫度測量部211b的空間分隔開。多個支撐部35設置在一個支柱34上,並且至少一者支撐部35具有:作為接觸並支撐基板1的外壁的第一表面351;用於設置溫度測量部211b的空間(第二空間)353;及面向空間353的作為內壁的第二表面352。即,第一表面351與包含用於處理基板1的處理空間的處理室14相對,第二表面與從處理室14被隔離的空間353相對。藉由在支撐基板1的支撐部35的內部設置溫度測量部211b,即使在製程中也可以使溫度感測器更靠近晶圓,並且可以準確地測量晶圓溫度。另外,由於溫度測定部211b配置在能夠測量基板1的端部(周邊部)的溫度的位置,因此可以準確測量相比中心的溫度對溫度變動(升溫、降溫等)的追隨性更高的基板1端部(周邊部)的溫度。藉由控制配置在與基板1的溫度非常接近的位置的溫度測量部211b的檢測溫度,能夠期待抑制升溫時的過衝。
優選地,如圖8(a)所示,溫度測量部211b被固定為靠近支撐部35的第二表面352。更優選地,如圖8(b)所示,溫度測量部211b被配置成接觸支撐部35的第二表面352。優選溫度測量部211b與支撐部35在熱傳導方面接觸,並且可以更準確地測量溫度。又,即使溫度測量部211b不與支撐部35接觸,因此可以考慮到誤差可能增加而進行調整。藉由這樣的構成,能夠使溫度測量部211b接近載置在支撐部35上的基板1,能夠高精度地測量基板1的溫度。
圖8(a)示出了在接觸支撐部35的第二表面時接觸支撐部35的側壁側的構成,但是優選與載置基板1的上側的第二表面接觸。換言之,在溫度控制方面,優選與靠近基板1的表面接觸。另外,第二表面的厚度係以和未設置溫度測量部211b的支撐部35和基板1具有相同的影響的方式來設定。此外,支撐部35的壁部可以在支撐基板1的表面、側面和底面上分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厚度。
參照圖9說明溫度感測器211的詳細結構。構成溫度測量部211b的熱電偶由每個位置的兩條素線211d、211e組成,它們必須彼此絕緣。因此,素線211d、211e被作為主體部的覆蓋材料211f覆蓋。使用石英細管、陶瓷管或氧化鋁套管等絕緣管作為覆蓋材料211f使素線211d、211e被絕緣。將該覆蓋材料211f捆綁來構成為作為容納部的電纜211c。構成電纜211c的主體部211f至少設置在支柱34的空間341內。在圖9中,主體部211f被設置成分割為多個,能夠實現從支柱34內向支撐部35內彎曲。另外,溫度測量部211b構成為從支撐部35附近的主體部211f取出。多個溫度測量部211b設置在電纜211c上。結果,溫度感測器211(溫度測量部211b)可以設置在支撐部35的內部,並且溫度感測器211(溫度測量部211b)即使在製程過程中也可以靠近晶圓,從而可以準確地測量晶圓溫度。又,配置在圖9所示的素線211d和素線211e之間的絕緣材料354雖是板狀,但不限於這種形狀。只要能夠使素線211d和素線211e絕緣就可以使用任意的構成,例如可以構成為,在支撐部35的內部(第二空間353),可以在素線211d和素線211e的每一個上纏繞作為容納部211c的氧化鋁套管而不設置主體部211f。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將具有多個溫度測量部211b的溫度感測器211設置在一個支柱的示例,但是溫度測量部211b可以分散配置在多個支柱。
在支撐基板1的晶舟31的多個支柱中的至少一者支柱組裝有溫度感測器211。這裡,如果將溫度感測器211組裝在多個支柱中,則可以測量圓周上的多個位置處的溫度。基板1的邊緣部的溫度通常在圓周方向上具有溫度差,在沒有晶舟旋轉機構的裝置的情況下,如果僅在一個位置處測量溫度,則測量的溫度會偏離晶圓平均溫度。然而,如果藉由將溫度感測器211安裝到每個支柱來平均溫度,則可以測量更接近晶圓平均溫度的溫度。
儘管已經說明了從處理室14引出的溫度測量部211b的溫度資訊藉由無線傳輸的示例,但是也可以構成為藉由滑環(slip ring)傳輸。
接著,使用圖10來說明作為使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10製造半導體裝置(部件)的工程之一的在基板上形成膜的處理(以下也稱為成膜處理)的序列例。
以下將說明使用原料氣體和反應氣體在基板1上形成矽膜的示例。在以下的說明中,構成基板處理裝置10的各部的動作係由控制器200和子控制器控制。
在本實施形態中的成膜處理中,藉由進行預定次數(1次以上)非同時地進行以下的工程的循環而在基板1上形成膜:向處理室14內的基板1供給原料氣體的工程;從處理室14除去原料氣體(殘留氣體)的工程;向處理室14內的基板1供給反應氣體的工程;及從處理室14內除去反應氣體(殘留氣體)的工程。
(基板搬入:步驟S1) 藉由驅動控制器28操作移載裝置和移載裝置升降器,以在晶舟31的基板處理區域中保持和裝載(晶圓裝填)多個基板1。多個絕熱板120已經被保持和裝載在晶舟31的絕熱板區域中。
然後,藉由驅動控制器28操作晶舟升降器26,將保持基板1和絕熱板120的晶舟31裝載到製程管11內,並搬入處理室14(晶舟裝載)。此時,密封蓋25成為經由O形環112(參照圖7)氣密地封閉(密封)製程管11的下端的狀態。
(壓力調整和溫度調整:步驟S2) 排氣裝置19由壓力控制器21控制,以使處理室14成為預定的壓力(真空度)。此時,處理室14內的壓力由壓力感測器20測量,排氣裝置19根據該測量到的壓力資訊被反饋控制。排氣裝置19至少在基板1的處理完成之前始終保持在動作狀態。
另外,處理室14內的基板1被加熱器單元40加熱至預定溫度。此時,溫度控制器64根據由加熱器熱電偶65和溫度感測器211中的至少一者檢測到的溫度資訊,反饋控制對加熱器單元40的通電,以使處理室14成為預定的溫度分佈。加熱器單元40對處理室14的加熱至少持續到基板1的處理結束為止。
此外,藉由馬達29開始晶舟31和基板1的旋轉。具體而言,當馬達29由驅動控制器28旋轉時,基板1隨著晶舟31和發送器221的旋轉而旋轉。由於馬達29的旋轉,晶舟31、發送器221和基板1的旋轉至少持續到基板1的處理結束為止。
<成膜處理> 當處理室14內的溫度穩定在預設的處理溫度時,依次執行以下四個步驟,即步驟S3~S6。
(原料氣體供給:步驟S3) 在該步驟中,向處理室14內的基板1供給原料氣體。
在該步驟中,從氣體導入管22導入處理室14的原料氣體係由氣體流量控制器24進行流量控制,流過內管13的處理室14,經由排氣通路17並從排氣管18排出。此時,N 2氣體同時流入氣體導入管22。N 2氣體由氣體流量控制器24調節流量,並與原料氣體一起供給到處理室14,經由排氣管18排出。藉由向基板1供給原料氣體,在基板1的最表面上形成例如小於1個原子層到幾個原子層的厚度的層作為第一層。
(淨化氣體供給:步驟S4) 在形成第一層之後,停止供給原料氣體。此時,藉由排氣裝置19對處理室14進行真空排氣,將殘留在處理室14內的未反應的原料氣體或貢獻了第一層的形成後的原料氣體從處理室14排出。此時,維持向處理室14供給N 2氣體。N 2氣體作為淨化氣體發揮作用,從而提高了將殘留在處理室14內的氣體從處理室14排出的效果。
(反應氣體供給:步驟S5) 在步驟S4結束後,將反應氣體供給至處理室14內的基板1,即供給到形成於基板1上的第一層。反應氣體被熱活化並供給至基板1。
在該步驟中,從氣體導入管22導入處理室14的反應氣體係由氣體流量控制器24進行流量控制,流過內管13的處理室14,經由排氣通路17並從排氣管18排出。此時,N 2氣體同時流入氣體導入管22。N 2氣體由氣體流量控制器24調節流量,與反應氣體一起供給到處理室14,並從排氣管18排出。此時,向基板1供給反應氣體。供給到基板1的反應氣體,與在步驟S3中形成在基板1上的第一層的至少一部分反應。結果,第一層以非電漿方式被熱氮化並改變(改質)為第二層。
(淨化氣體供給:步驟S6) 在形成第二層之後,停止供給反應氣體。然後,藉由與步驟S4相同的處理順序,將殘留在處理室14中的未反應的反應氣體或貢獻了第二層的形成後的反應氣體或反應副生成物從處理室14排出。此時,與步驟S4相同,處理室14內殘留的氣體等可以不必完全排出。
(預定次數實施:步驟S7) 藉由非同時地即不同步地進行上述四個步驟作為一個循環,並且執行預定次數(n次)的該循環,可以在基板1上形成具有預定膜厚的膜。另外,優選將上述循環進行一次時所形成的第二層的膜厚設為小於預定的膜厚,並且重複進行多次上述循環直到第二層層疊而成的膜的膜厚達到預定厚度。
(淨化和恢復大氣壓:步驟S8) 成膜處理結束後,從氣體導入管22向處理室14供給N 2氣體,從排氣管18排出。N 2氣體用作為淨化氣體。藉此,淨化處理室14並從處理室14去除(淨化)殘餘的氣體或反應副生成物。同時,冷卻空氣被吹入內部空間75並且構成為冷卻製程管11,以從處理溫度有效地降低處理室14的溫度。此時,根據溫度感測器211檢測到的溫度,可以由溫度控制器64控制冷卻空氣對處理室14的冷卻,或者由溫度控制器64判斷是否停止冷卻。之後,將處理室14內的氣氛置換為惰性氣體(惰性氣體置換),將處理室14內的壓力恢復為常壓(大氣壓恢復)。這裡,基於溫度感測器211檢測到的溫度,溫度控制器64可以判斷是否移動到下一個晶舟卸載。
(基板搬出:步驟S9) 藉由驅動控制器28下降晶舟升降器26使密封蓋25下降並且製程管11的下端打開。然後,將處理後的基板1在被晶舟31支撐的狀態下從製程管11的下端搬出(晶舟卸載)到製程管11的外部。從晶舟31取出處理後的基板1(晶圓排出)。
(3)本實施形態的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以獲得以下所示1個或多個效果。
(a) 由於即使在製程中溫度感測器也可以靠近晶圓,所以可以準確地檢測晶圓的溫度。
(b) 可以檢測晶圓端部的溫度,與中心的溫度相比晶圓端部的溫度對於溫度變動(如溫度上升和溫度下降等)具有更好的跟隨性。
(c) 藉由控制由組裝在晶舟中的溫度感測器檢測到的溫度(晶圓端部的溫度),可以抑制升溫過程中的過衝,並且可以期待降溫過程中的溫度穩定。
(d) 由於即使在製程中也可以藉由靠近晶圓的溫度感測器來控制溫度,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晶圓溫度穩定在目標溫度。
(e)由於可以更準確地掌握製程溫度的影響,因此可以更準確地控制晶圓熱處理期間的溫度,並且可以提高製程的控制精度。
(f) 在低溫區域中可以更準確地並且具有良好響應性地控制晶圓的溫度。結果,可以期待在晶舟上升時或溫度上升/下降期間縮短溫度回復時間。從而可以提高生產量並減少每個晶圓的處理能量(節能)。
以上,具體說明了本公開的實施形態。然而,本公開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並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要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晶舟的支撐部的構成可以是如現有技術般在支柱中刻出凹槽(支撐部)並且將基板載置在凹槽(支撐部)中的構成。另外,無論支撐基板的端部的支撐部的形狀如何,都可以使用在凹槽中安裝有圓筒狀(例如C形環)的支撐部的形狀。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已經說明了形成膜的示例,但是膜的種類不受特別限制。例如,可以適用於氧化矽膜(SiO膜)、金屬氧化膜等氧化膜等各種膜的種類。
此外,成膜處理包含例如CVD、PVD、形成氧化膜、氮化膜或兩者的處理、形成包含金屬的膜的處理等。此外,可以是退火處理、氧化處理、氮化處理、擴散處理等處理。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基板處理裝置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能夠適用於全部半導體製造裝置。另外,本發明不僅可以適用於半導體製造裝置,還可以適用於處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裝置等玻璃基板的裝置。
31:晶舟(支撐件) 34:支柱(直立部) 35:支撐部 211:溫度感測器
[圖1]是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正面剖視圖。 [圖2]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概略構成的圖。 [圖3]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控制器的硬體構成的圖。 [圖4]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加熱器單元的加熱器驅動裝置和其控制的圖。 [圖5]是顯示基於帶有熱電偶的基板的熱電偶測得的溫度與基於配置在該基板附近的溫度感測器測得的溫度之間的溫度差的圖。 [圖6]是說明圖5所示的測量的測量方法的圖。 [圖7]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概略構成的圖。 [圖8](a)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晶舟組件的概略構成的縱剖視圖,是溫度測量部不與支撐部的內壁接觸時的圖,(b)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晶舟組件的概略構成的縱剖視圖,是溫度測量部與支撐部的內壁接觸時的圖。 [圖9]是顯示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晶舟組件的溫度感測器的位置附近的縱剖視圖。 [圖10]是本公開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工程的流程圖。
11:製程管
14:處理室
16:歧管
25:密封蓋
29:馬達
30:旋轉軸
31:晶舟(支撐件)
32:端板
33:端板
34:支柱(直立部)
35:支撐部
71:固定構件
72:晶舟承受部
76:筒部
111,112,113:O形環
211:溫度感測器
211b:溫度測量部
211c:電纜
341:空間

Claims (19)

  1. 一種支撐件,係包含:多個支撐部,其對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空間;及溫度感測器,其設置於前述第一空間,並且具有用於測量前述基板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在前述支撐部中的至少一者支撐部,係構成為在內部形成有與前述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二空間,並且可以將前述溫度測量部設置在前述第二空間,在內部配置有前述溫度測量部的前述支撐部,係構成為可以更換。
  2. 如請求項1之支撐件,其中前述溫度測量部配置在可以測量前述基板的端部的位置。
  3. 如請求項1之支撐件,其中前述支撐部具有:第一面,其對前述基板進行支撐;及第二面,其面向設置前述溫度測量部的前述第二空間。
  4. 如請求項3之支撐件,其中前述第一面面向處理前述基板的處理空間,前述第二面面向與前述處理空間隔離的前述第二空間。
  5. 如請求項3之支撐件,其中前述溫度測量部配置成靠近前述支撐部的第二面。
  6. 如請求項1之支撐件,其中多個用於支撐前述基板的前述支撐部設置在平行於前述直立部的方向上; 前述支撐部之間的寬度構成為無論前述溫度測量部是否配置在內部都是均等的。
  7. 一種支撐件,係具備:多個支撐部,其對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空間;溫度測量部,其設置於前述第一空間,並且用於測量前述基板的溫度;及溫度感測器,其具有主體部,該主體部至少在前述直立部內覆蓋構成前述溫度測量部的素線;前述主體部設置成分割為多個,並且構成為能夠實現從前述直立部向前述支撐部彎曲。
  8. 一種支撐件,係具備:多個支撐部,其對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空間;溫度測量部,其設置於前述第一空間,並且用於測量前述基板的溫度;及溫度感測器,其具有主體部,該主體部至少在前述直立部內覆蓋構成前述溫度測量部的素線,構成為從前述支撐部附近的前述主體部取出被前述溫度測量部覆蓋的前述素線。
  9. 如請求項8之支撐件,其中多個前述溫度測量部設置在前述主體部中。
  10. 一種支撐件,係包含:多個支撐部,其對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 空間;及溫度感測器,其設置於前述第一空間,並且具有用於測量前述基板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在前述支撐部中的至少一者支撐部,係構成為在內部形成有與前述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二空間,並且可以將前述溫度測量部設置在前述第二空間,前述溫度感測器設置在每個前述直立部中。
  11.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係具備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0中任一項之支撐件。
  12. 如請求項1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進一步設置有:旋轉機構,用於使前述支撐件旋轉,前述旋轉機構構成為在使前述支撐件旋轉時使前述基板旋轉。
  13. 如請求項1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另外,前述溫度感測器具備:主體部,用於覆蓋構成前述溫度測量部的素線;容納部,用於容納前述主體部;及在前述支撐件的下端部用於引導前述容納部的筒部。
  14. 如請求項12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還具有:設置在前述旋轉機構的下部,並且構成為與前述基板同樣旋轉的發送器,前述發送器構成為將輸入的訊號轉換為數位。
  15. 如請求項14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還具有:接收器,用於接收從前述發送器輸出的訊號;及控制器,其連接到該接收器;前述接收器構成為接收由前述發送器以無線方式輸出 到前述接收器的數位訊號,將接收到的前述數位訊號轉換為類比訊號並輸出到前述控制器。
  16. 如請求項15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還設置有:處理室;及與前述處理室鄰接的移載室;前述接收器設置在遠離前述發送器的前述移載室的內壁,並且前述發送器設置在前述處理室與前述移載室的邊界。
  17.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係具有:藉由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0中任一項之支撐件來支撐前述基板的工程;及根據由前述溫度感測器檢測到的溫度,一邊控制前述基板存在的處理空間的溫度一邊處理前述基板的工程。
  18.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係具有:藉由支撐件對基板進行支撐的工程,該支撐件包含:多個支撐部,其對前述基板進行支撐;至少一者直立部,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空間;及溫度感測器,其設置於前述第一空間,並且具有用於測量前述基板的溫度的溫度測量部;並且在前述支撐件中,在前述支撐部中的至少一者支撐部,係構成為在內部形成有與前述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二空間,並且可以將前述溫度測量部設置在前述第二空間;及根據由前述溫度感測器檢測到的溫度,一邊控制前述基板存在的處理空間的溫度一邊處理前述基板的工程。
  19. 一種溫度感測器,係具有: 溫度測量部,用於測量基板的溫度;主體部,用於覆蓋構成前述溫度測量部的素線;及容納部,用於容納前述主體部;在支撐前述前述基板的支撐件的內部設置有前述溫度測量部、前述主體部和前述容納部中的至少一者。
TW111132542A 2021-09-28 2022-08-29 支撐件、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837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5555 WO2023053172A1 (ja) 2021-09-28 2021-09-28 支持具、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WOPCT/JP2021/035555 2021-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6560A TW202316560A (zh) 2023-04-16
TWI837793B true TWI837793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81033A1 (en) 2018-09-18 2021-06-17 Kokusai Electric Corporation Substrate Temperature Sensor, Substrate Retainer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81033A1 (en) 2018-09-18 2021-06-17 Kokusai Electric Corporation Substrate Temperature Sensor, Substrate Retainer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2796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1049742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rmocouple support
US9269638B2 (en) Temperature detecting apparatus,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605398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3282578A (ja)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製造方法
JP2009044023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US20110204036A1 (en)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US20240151591A1 (en) Substrate temperature sensor, substrate retainer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20017757A (ja) 基板処理装置、反応容器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837793B (zh) 支撐件、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US9957616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heating unit
WO2023053172A1 (ja) 支持具、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880408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メイン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783029B2 (ja) 熱処理装置及び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561148B2 (ja) 基板処理装置、継手部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654476B1 (ko) 온도 센서, 히터 유닛, 기판 처리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JP2006173531A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2007324478A (ja) 基板処理装置
KR100350612B1 (ko) 이중수직형열처리로(爐)
JP2005268689A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2008053604A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2005217317A (ja) 基板処理装置
WO2014046242A1 (ja) 温度測定器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ならびに温度制御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249456A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2006173157A (ja) 基板処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