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310B - 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化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310B
TWI837310B TW109106044A TW109106044A TWI837310B TW I837310 B TWI837310 B TW I837310B TW 109106044 A TW109106044 A TW 109106044A TW 109106044 A TW109106044 A TW 109106044A TW I837310 B TWI837310 B TW I8373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compound
group
parts
compound represen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6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3194A (zh
Inventor
淺津悠司
小澤昭一
小橋亜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310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1-0001-108
式(I)中,R3、R4及R5各自獨立地表示拉電子性基;R1、R2、R6及R7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雜環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羥基、硫醇基、羧基、-SCF3、-SF5、-SF3、-SO3H、-SO2H、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R1及R2、R1及R6、R6及R7、R4及R5各自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Description

化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化合物。
以往為了守護人體或樹脂材料免受紫外線所帶來之傷害破壞,係在各種用途及製品中使用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吸收劑大致上可分為無機系紫外線吸收劑與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無機系紫外線吸收劑之耐光性或耐熱性等耐久性良好,然而亦有吸收波長的調控或與有機材料之相溶性為差之傾向。另一方面,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就耐久性之點而言較無機系紫外線吸收劑差,惟由於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中之分子結構的自由度,所以可調控吸收波長或與有機材料之相溶性,而被使用在防曬乳或塗料、光學材料或建材、汽車材料等廣泛的領域中。
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一般可列舉出具有三唑(Triazole)骨架、二苯基酮(Benzophenone)骨架、三嗪(Triazine)骨架、氰基丙烯酸酯骨架之化合物。然而,具有前述骨架之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的多數,由於具有波長360nm以下的極大吸收波長(λmax),所以無法有效率地吸收波長380至400nm之紫外線至近紫外線區域,為了充分地吸收此區域的光,用量必需非常多。此外,具有前述骨架之化合物的多數係具有寬廣的吸收光譜,在充分地吸收波長380至400nm的 光時,不僅波長380至400nm的波長區域,於420nm以上的光亦發生吸收,因而存在著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組成物著色之課題。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之手段,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提出一種具有以下述式表示之部花青素(Merocyanine)骨架之化合物作為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含有具有以下述式表示之部花青素骨架之化合物的膜於波長390nm附近的光穿透率低。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02-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11823號公報
然而,具有部花青素骨架之化合物的耐久性(尤其是耐候性)低,難以適用在要求嚴苛的耐候性之用途。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效率地吸收波長380至400nm的光、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可利用作為紫外線至近紫外線吸收劑之具有部花青素骨架之新穎 化合物。
[1]本發明係包含以下的發明。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03-6
式(I)中,R3、R4及R5各自獨立地表示拉電子性基;
R1、R2、R6及R7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雜環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羥基、硫醇基、羧基、-SCF3、-SF5、-SF3、-SO3H、-SO2H、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該脂肪族烴基或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可置換為-NR1A-、-SO2-、-CO-、-O-、-COO-、-OCO-、-CONR2A-、-NR3A-CO-、-S-、-SO-、-CF2-或-CHF-;
R1A、R2A及R3A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至6的烷基;
R1及R2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R1及R6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R4及R5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2]如[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3為硝基、氰基、-F、-OCF3、-SCF3、-SF5、-SF3、-SO2-R222(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氟烷基或氟芳基。
[3]如[1]或[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3為氰基。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選自R4及R5之至少一者為氰基、硝 基、-OCF3、-SCF3、-SF5、-CO-O-R222、-SO2-R222(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氟烷基或氟芳基。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選自R4及R5之至少一者為氰基。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4及R5兩者為氰基。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1及R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脂肪族烴基。
[8]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1及R2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9]如[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1及R2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為不具有不飽和鍵之環。
[10]如[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04-7
該式中,R1、R2、R3、R4及R5表示與上述相同涵義;
環W1表示具有至少1個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且不具有芳香族性之環結構。
[11]如[1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環W1為5至7員環結構。
[12]如[10]或[1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環W1為6員環結構。
[13]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λmax≧370nm(λmax表示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nm])。
[14]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滿足式(B),
ε(λmax)/ε(λmax+30nm)≧5 (B)
該式中,ε(λmax)表示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之極大吸收波長[nm]的克吸光係數,ε(λmax+30nm)表示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之(極大吸收波長[nm]+30nm)之波長[nm]的克吸光係數。
[15]一種組成物,其係含有如[1]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對於波長380至400nm之短波長的可見光具有高吸收選擇性之具有部花青素骨架之新穎化合物。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候性。
本發明之化合物為具有以式(I)表示之結構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
〈化合物(I)〉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05-8
[式(I)中,R3、R4及R5各自獨立地表示拉電子性基;
R1、R2、R6及R7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雜環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羥基、硫醇基、羧基、-SCF3、-SF5、-SF3、-SO3H、-SO2H、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該脂肪族烴基或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可置換為-NR1A-、-SO2-、-CO-、-O-、- COO-、-OCO-、-CONR2A-、-NR3A-CO-、-S-、-SO-、-CF2-或-CHF-;
R1A、R2A及R3A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至6的烷基;
R1及R2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R1及R6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R4及R5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於本說明書中,碳數不含取代基的碳數,例如在-CH2-或-CH=置換為上述般地之情形,意指置換前的碳數。
以R3、R4及R5表示之拉電子性基可列舉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羧基、鹵化烷基、鹵化芳基、-OCF3、-SCF3、-SF5、-SF3、-SO3H、-SO2H、以式(X-1)表示之基。
* -X 1 -R 222 (X-1)
[式(X-1)中,X1表示-CO-、-COO-、-OCO-、-CS-、-CSS-、-COS-、-CSO-、-SO2-、-NR223CO-或-CONR224-;
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
R223及R224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6的烷基或苯基;
*表示鍵結鍵。]
鹵素原子可列舉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鹵化烷基可列舉出三氟甲基、全氟乙基、全氟丙基、全氟異丙基、全氟丁基、全氟二級丁基、全氟三級丁基、全氟戊基及全氟己基等氟烷基等,較佳為全氟烷基。鹵化烷基的碳數通常為1至25,較佳為碳數1至12。鹵化烷基可為直鏈狀, 亦可為分枝鏈狀。
鹵化芳基可列舉出氟苯基、氯苯基、溴苯基等,較佳為氟芳基,更佳為全氟芳基。鹵化芳基的碳數通常為6至18,較佳為碳數6至12。
X1較佳為-COO-或-SO2-。
以R222表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可列舉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三級丁基、二級丁基、正戊基、正己基、1-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正辛基、正癸基、2-己基辛基等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之碳數1至25的烷基。R222較佳為碳數1至12的烷基。
以R222表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可具有之取代基,可列舉出鹵素原子、羥基。
以R222表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可列舉出苯基、萘基、蒽基、聯苯基等碳數6至18的芳基;苄基、苯乙基、萘甲基等碳數7至18的芳烷基等。
以R222表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可具有之取代基,可列舉出鹵素原子、羥基。
以R223及R224表示之碳數1至6的烷基可列舉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三級丁基、二級丁基、正戊基、正己基、1-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等。
R3較佳為硝基、氰基、-F、-OCF3、-SCF3、-SF5、-SF3、-SO2-R222(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氟烷基(較佳為碳數1至25的氟烷基)或氟芳基(較佳為碳數6至18的氟芳基),尤佳為氰基、-F、-OCF3、-SCF3或氟烷基(較佳為碳數1至25的氟烷基),更佳為氰基。
選自R4及R5之至少一者較佳為氰基、硝基、-OCF3、-SCF3、-SF5、-CO-O-R222、-SO2-R222(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氟烷基(較佳為碳數1至25的氟烷基)或氟芳基(較佳為碳數6至18的氟芳基)。尤佳為氰基、硝基、-CO-O-R222或-SO2-R222,更佳為氰基。
R4及R5較佳為相同結構。
R4及R5可相互地鍵結而形成環。R4及R5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為單環,亦可為縮合環,惟較佳為單環。此外,R4及R5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含有雜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等作為環的構成要素。
R4及R5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通常為3至10員環,較佳為5至7員環,尤佳為5員環或6員環。
R4及R5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結構。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08-9
[式中,*表示與碳原子之鍵結鍵;R1E至R16E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取代基。]
R4及R5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具有取代基(上述式中的R1E至R16E)。
以前述R1E至R16E表示之取代基例如可列舉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等碳數1至12的烷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2-氟乙基、2,2-二氟乙基、 2,2,2-三氟乙基、1,1,2,2-四氟乙基、1,1,2,2,2-五氟乙基等碳數1至12的鹵化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戊氧基、己氧基等碳數1至12的烷氧基;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丁硫基、戊硫基、己硫基等碳數1至12的烷硫基;單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2-氟乙氧基、1,1,2,2,2-五氟乙氧基等碳數1至12的氟化烷氧基;胺基、甲基胺基、乙基胺基、二甲基胺基、二乙基胺基、可經甲基乙基等碳數1至6的烷基取代之胺基;甲基羰氧基、乙基羰氧基等碳數2至12的烷基羰氧基;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等碳數1至12的烷基磺醯基;苯基磺醯基等碳數6至12的芳基磺醯基;氰基;硝基;羥基;硫醇基;羧基;-SF3;-SF5等。
前述R1E至R16E較佳各自獨立地為碳數1至12的烷基,尤佳為碳數1至6的烷基,更佳為甲基。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可列舉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三級丁基、二級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正己基、異己基、正辛基、異辛基、正壬基、異壬基、正癸基、異癸基、正十二基、異十二基、十一基、月桂基、肉豆蔻基、鯨蠟基、硬脂基等碳數1至25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的烷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等碳數3至25的環烷基;環己基甲基等碳數4至25的環烷基烷基等。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較佳各自獨立地為碳數1至15的烷基,尤佳為碳數1至12的烷基。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可具有之取代基,可列舉出鹵素原子、羥基、硝基、氰基、-SO3H、硫醇基、胺基等。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所含有之- CH2-或-CH=,可置換為-NR1A-、-SO2-、-CO-、-O-、-COO-、-OCO-、-CONR2A-、-NR3A-CO-、-S-、-SO-、-CF2-或-CHF-。
在前述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置換之情形,較佳係以-O-、-S-、-COO-或-SO2-置換。
在前述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O-置換之情形,該脂肪族烴基較佳為以-O-R111(R111表示可具有鹵素原子之碳數1至24的烷基)表示之烷氧基。此外,以可為聚乙烯氧基或聚丙烯氧基等聚烯氧基。
前述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S-置換之情形,該脂肪族烴基較佳為以-S-R111(R111表示可具有鹵素原子之碳數1至24的烷基)表示之烷硫基。
在前述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COO-置換之情形,該脂肪族烴基較佳為以-COO-R111(R111表示可具有鹵素原子之碳數1至24的烷基)表示之基。
在前述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SO2-置換之情形,該脂肪族烴基較佳為以-SO2-R111(R111表示可具有鹵素原子之碳數1至24的烷基)表示之基,可為-SO2CHF2、-SO2CH2F等。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可列舉出苯基、萘基、蒽基、稠四苯基、稠五苯基、菲基、蒯基、聯三伸苯基、四苯基、芘基、苝基、蔻基、聯苯基等碳數6至18的芳基;苄基、苯乙基、萘甲基等碳數7至18的芳烷基等,較佳為碳數6至18的芳基,尤佳為苯基或苄基。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可具有之取代基,可列舉出鹵素原子;羥基;硫醇基;胺基;硝基;氰基;-SO3H基等。
以R1、R2、R6及R7表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可置換為-NR1A-、-SO2-、-CO-、-O-、-COO-、-OCO-、-CONR2A-、-NR3A-CO-、-S-、-SO-、-CF2-或-CHF-。
在前述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置換之情形,較佳係以-O-或-SO2-置換。
在前述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O-置換之情形,該芳香族烴基較佳為苯氧基等碳數6至17的芳氧基;苯氧基乙基、苯氧基二乙二醇基、苯氧基聚烷二醇基之芳烷氧基等。
在前述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經-SO2-置換之情形,該芳香族烴基較佳為以-SO2-R112(R112表示碳數6至17的芳基或碳數7至17的芳烷基)表示之基。
以R1A、R2A及R3A表示之碳數1至6的烷基可列舉出與以R223表示之碳數1至6的烷基為相同者。
以R1、R2、R6及R7表示之鹵素原子可列舉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
以R1、R2、R6及R7表示之雜環基可列舉出吡啶基、吡咯啶基、四氫糠基、四氫噻吩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哌啶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噻喃基、噻喃基、咪唑基、吡唑基、噁唑基、噻唑啉基、二噁烷基、N-嗎啉基、噻嗪基、三唑基、四唑基、二氧雜環戊基、噠嗪基、嘧啶基、吡嗪基、吲哚基、異吲哚基、苯并咪唑基、嘌呤基、苯并三唑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喹唑啉基、喹喔啉基、噌啉基、蝶啶基、苯并哌喃基、蒽基、吖啶基、二苯并哌喃基、咔唑基、稠四苯基、卟吩基、二氫卟吩基、膽鹼基、腺苷基、甲脒基、胞嘧啶基、胸 嘧啶基、尿嘧啶基、喹啉基、噻吩基、咪唑基、噁唑基、噻唑基等碳數3至16的脂肪族雜環基及碳數3至16的芳香族雜環基。以R1、R2、R6及R7表示之雜環基較佳各自獨立地為吡咯啶基、哌啶基、四氫糠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噻吩基、四氫噻喃基或吡啶基。
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係含有1個氮原子作為環的構成要素。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為單環或縮合環,惟較佳為單環。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更含有雜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等)作為環的構成要素。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較佳為不具有不飽和鍵之環。
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通常為3至10員環,較佳為5至7員環,尤佳為5員環或6員環。
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具有取代基。取代基可列舉出與以R1E表示之取代基為相同者。
R1及R2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結構。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2-10
[式中,*表示鍵結鍵。]
R1及R6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R1及R6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係含有1個氮原子作為環的構成要素。
R1及R6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為單環,亦可為縮合環,惟較佳為單環。R1及R6相互地鍵結所形成之環可更含有雜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等)作 為環的構成要素。
R1及R6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通常為3至10員環,較佳為5至7員環,尤佳為5員環或6員環。
R1及R6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3-11
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係具有至少1個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所含有的雙鍵通常為1至4,較佳為1至3,尤佳為1或2,更佳為1。
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較佳係不具有芳香族性。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可為含有雜原子(例如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等)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之雜環。
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為碳數5至18之環較佳為5至7員環結構,尤佳為6員環結構。
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可為單環,亦可為縮合環,惟較佳為單環。
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可具有取代基,該取代基可列舉出與以R1E表示之取代基為相同者。
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結構。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4-12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5-13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5-14
[式中,*1表示與氮原子之鍵結鍵,*2表示與碳原子之鍵結鍵。]
R1及R2較佳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至25的烷基,尤佳為碳數1至12的烷基,更佳為碳數1至6之直鏈狀的烷基,特佳為甲基、乙基、正丙基或正丁基。
R6及R7較佳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至25的烷基,尤佳為碳數1至12的烷 基,更佳為碳數1至6之分枝鏈狀的烷基,特佳為異丙基、異丁基、三級丁基。
R6及R7較佳係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化合物(I)較佳為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6-15
[式中,R1、R2、R3、R4及R5表示與上述相同涵義;
環W1表示具有至少1個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且不具有芳香族性之環結構。]
環W1可列舉出與R6及R7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為相同者。
環W1較佳例如為下述所記載之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6-16
[式中,*1表示與氮原子之鍵結鍵,*2表示與碳原子之鍵結鍵;
Rx1及Rx2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取代基。]
以Rx1及Rx2表示之取代基可列舉出與以R1E表示之取代基為相同者。
化合物(I)的極大吸收波長λmax較佳為波長370nm以上420nm以下。化合物(I)的極大吸收波長λmax為波長370nm以上420nm以下時,可有效率地吸收波長380nm以上400nm以下的範圍之紫外線至近紫外線。λmax可超過波長370nm且為420nm以下,較佳為波長375nm以上415nm以下,尤佳為波長375nm以上410nm以下,更佳為波長380nm以上400nm以下。
化合物(I)之λmax下的克吸光係數ε較佳為0.5以上,尤佳為0.75 以上,更佳為1.0以上。上限並無並無特別限制,一般為10以下。λmax表示化合物(I)的極大吸收波長[nm]。
於化合物(I)之λmax的克吸光係數ε為0.5以上時,即使是少量的添加量,亦可有效率地吸收波長370nm以上420nm以下的範圍之紫外線至近紫外線。
化合物(I)之ε(λmax)/ε(λmax+30nm)較佳為5以上,尤佳為10以上,特佳為20以上。上限並無並無特別限制,一般為1000以下。ε(λmax)表示化合物(I)之極大吸收波長[nm]的克吸光係數,ε(λmax+30nm)表示化合物(I)之(極大吸收波長[nm]+30nm)之波長[nm]的克吸光係數。
於ε(λmax)/ε(λmax+30nm)為5以上時,可將420nm以上之波長的副吸收做成最小限度,故不易產生著色。
又,克吸光係數的單位為L/(g‧cm)。
化合物(I)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
化合物(I)較佳為以式(1-1)至式(1-4)、式(1-7)、式(1-8)、式(1-10)、式(1-12)、式(1-20)至式(1-25)、式(1-55)至式(1-57)、式(1-59)、式(1-63)、式(1-64)、式(1-67)、式(1-69)至式(1-76)、式(1-123)、式(1-126)、式(1-127)、式(1-129)、式(1-161)、式(1-166)、式(1-337)至式(1-404)表示之化合物;
尤佳為以式(1-4)、式(1-7)、式(1-20)、式(1-55)、式(1-56)、式(1-59)、式(1-63)、式(1-64)、式(1-123)、式(1-126)、式(1-127)、式(1-129)、式(1-141)、式(1-147)、式(1-153)、式(1-337)至式(1-404)表示之化合物;
更佳為以式(1-55)、式(1-59)、式(1-63)、式(1-64)、式(1-123)、式(1-141)、式(1-147)、式(1-153)、式(1-337)至式(1-404)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8-17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19-18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0-19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1-20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2-21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3-22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4-23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5-24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6-25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7-26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8-27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29-28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0-30
〈化合物(I)的製造方法〉
化合物(I)例如可藉由使以式(I-1)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1))與以式(I-2)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2))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0-31
[式中,R1至R7表示與前述相同涵義。]
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之反應通常是藉由混合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來實施,較佳係將化合物(I-2)加入於化合物(I-1)。
此外,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之反應較佳是在鹼及甲基化劑的存在下混合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
較佳係混合化合物(I-1)、化合物(I-2)、鹼及甲基化劑,
尤佳係將化合物(I-2)與鹼混合於化合物(I-1)與甲基化劑之混合物,
更佳係將化合物(I-2)及鹼之混合物加入於化合物(I-1)及甲基化劑之混合物。
鹼可列舉出氫氧化鈉、氫氧化鋰、氫氧化鉀、氫氧化銫、氫氧化銣、氫氧化鈣、氫氧化鋇、氫氧化鎂等金屬氫氧化物(較佳為鹼金屬氫氧化物);甲氧化鈉、甲氧化鉀、甲氧化鋰、乙氧化鈉、異丙氧化鈉、三級丁氧化鈉、三級丁氧化鉀等金屬烷氧化物(較佳為鹼金屬烷氧化物);氫化鋰、氫化鈉、氫化鉀、氫化鋰鋁、氫化硼鈉、氫化鋁、氫化鋁鈉等金屬氫化物;氧化鈣、氧化鎂等金屬氧化物;碳酸氫鈉、碳酸鈉、碳酸鉀等金屬碳酸鹽(較佳為鹼土族金屬碳酸鹽);正丁基鋰、三級丁基鋰、甲基鋰、格任亞試劑等有機烷基金屬化合物;氨、三乙胺、二異丙基乙胺、乙醇胺、吡咯啶、哌啶、二氮雜雙環十一烯、二氮雜雙環壬烯、胍(Guanidine)、氫氧化四甲銨、氫氧化四乙銨、吡啶、苯胺、二甲氧基苯胺、乙酸銨、β-丙胺酸等胺化合物(較佳為三乙胺、二異丙基乙胺等三級胺);二異丙基醯胺化鋰、胺化鈉、六甲基二矽疊氮化鉀等金屬胺化合物(較佳為鹼金屬胺化物);氫氧化三甲基鋶鹽等鋶鹽化合物;氫氧化二苯基錪鹽等錪鹽化合物;膦氮烯鹼等。
鹼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1)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甲基化劑可列舉出碘化甲烷、硫酸二甲酯、甲烷磺酸甲酯、氟磺酸甲酯、對甲苯磺酸甲酯、三氟甲烷磺酸甲酯、三甲基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2-107
鹽四氟硼酸鹽等。
甲基化劑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1)1莫耳通常為0.1至5.0莫耳,較佳為0.5至2.0莫耳。
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乙腈、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單氯苯、甲醇、乙醇、異丙醇、三級丁醇、2-丁酮、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較佳為乙腈、四氫呋喃、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二乙醚,尤佳為乙腈、四氫呋喃、三氯甲烷,更佳為乙腈。
此外,溶劑較佳為脫水溶劑。
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較佳為0.2至3小時。
化合物(I-1)與化合物(I-2)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較佳為-20至100℃。
化合物(I-2)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1)1莫耳通常為0.1至10莫耳,較佳為0.5至5莫耳。
化合物(I-1)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等。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3-32
化合物(I-2)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等。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3-34
化合物(I-1)例如可藉由使以式(I-3)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3))與以式(I-4)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4))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3-35
[式中,R1、R2、R3、R6及R7表示與前述相同涵義;E1表示脫離基。]
以E1表示之脫離基可列舉出鹵素原子、對甲苯磺醯基、三氟甲基磺醯基等。
化合物(I-3)與化合物(I-4)之反應係藉由混合化合物(I-3)與化合物(I-4)來實施。
化合物(I-4)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3)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3)與化合物(I-4)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乙腈、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單氯苯、甲醇、乙醇、異丙醇、三級丁醇、2-丁酮、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較佳為乙腈、四氫呋喃、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二乙醚,尤佳為乙腈、四氫呋喃、三氯甲烷,更佳為乙腈。
化合物(I-3)與化合物(I-4)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3)與化合物(I-4)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化合物(I-3)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4-36
化合物(I-4)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列舉出氯氰、溴氰、氰化對甲苯磺醯基、氰化三氟甲烷磺醯基、1-氯甲基-4-氟-1,4-二氮離子雜雙環[2.2.2]辛烷雙(四氟硼酸鹽(亦稱為Selectfluor(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的註冊商標))、苯甲醯基(苯基氫碘基)(三氟甲烷磺醯基)甲基體、2,8-二氟-5-(三氟甲基)-5H-二苯并[b,d]噻吩-5-陽離子三氟甲烷磺酸鹽、N-溴琥珀醯亞胺、N-氯琥珀醯亞胺、N-碘 琥珀醯亞胺等。
化合物(I-3)例如可藉由使以式(I-5)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5))與以式(I-6)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6))進行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5-37
[式中,R1、R2、R6及R7表示與前述相同涵義。]
式(I-5)中,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此情形的環可含有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亦可不含雙鍵。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6)之反應係藉由混合化合物(I-5)與化合物(I-6)來實施。
化合物(I-6)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5)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6)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乙腈、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單氯苯、甲醇、乙醇、異丙醇、三級丁醇、2-丁酮、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較佳為苯、甲苯、乙醇、乙腈。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6)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6)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化合物(I-5)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6-38
化合物(I-6)可列舉出甲胺、乙胺、乙醇胺、4-羥基丁胺等一級胺;二甲胺、二乙胺、二丁胺、吡咯啶、哌啶、3-羥基吡咯啶、4-羥基哌啶等二級胺。
此外,化合物(I-1)例如可藉由使以式(I-5-1)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5-1))與化合物(I-6)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6-39
[式(I-5-1)中,R3、R6及R7表示與前述相同涵義。]
式(I-5-1)中,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此情形的環可含有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亦可不含雙鍵。
化合物(I-5-1)與化合物(I-6)之反應係藉由混合化合物(I-5-1)與化合物(I-6)來實施。
化合物(I-6)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5-1)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5-1)與化合物(I-6)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可列舉出乙腈、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單氯苯、甲醇、乙醇、異丙醇、三級丁醇、2-丁酮、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較佳為苯、甲苯、乙醇、乙腈。
化合物(I-5-1)與化合物(I-6)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5-1)與化合物(I-6)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以化合物(I-5-1)表示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 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7-40
化合物(I)亦可藉由使以式(I-7)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7-41
[式(I-7)中,R3至R7表示與上述相同涵義。]
式(I-7)中,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此情形的環可含有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亦可不含雙鍵。
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之反應通常是藉由混合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來實施,較佳係將化合物(I-6)加入於化合物(I-7)。
此外,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之反應較佳是在鹼及甲基化劑的存在下混合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來實施,
尤佳係混合化合物(I-7)、化合物(I-6)、鹼及甲基化劑,
更佳係將化合物(I-6)混合於化合物(I-7)與甲基化劑與鹼之混合物。
鹼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鹼為相同者。
鹼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7)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 耳。
甲基化劑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甲基化劑為相同者。
甲基化劑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7)1莫耳通常為0.1至5.0莫耳,較佳為0.5至2.0莫耳。
化合物(I-6)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7)1莫耳通常為0.1至10莫耳,較佳為0.5至5莫耳。
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溶劑為相同者等。較佳為甲醇、乙醇、異丙醇、甲苯、乙腈。
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7)與化合物(I-6)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化合物(I-7)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8-44
化合物(I-7)亦可藉由使以式(I-8)表示之化合物與化合物(I-4)反應 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9-45
[式(I-8)中,R4至R7表示與上述相同涵義。]
式(I-8)中,R6及R7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此情形的環可含有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亦可不含雙鍵。
化合物(I-8)與化合物(I-4)之反應可藉由混合化合物(I-8)與化合物(I-4)來實施。
化合物(I-8)與化合物(I-4)之反應較佳是在鹼的存在下進行。鹼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鹼為相同者等。較佳為金屬氫氧化物、金屬烷氧化物、胺化合物、金屬胺化合物。
鹼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8)1莫耳通常為0.1至10莫耳,較佳為0.5至2.0莫耳。
化合物(I-8)與化合物(I-4)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溶劑為相同者等。較佳為甲苯、乙腈、甲醇、乙醇、異丙醇。
化合物(I-8)與化合物(I-4)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8)與化合物(I-4)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化合物(I-8)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39-46
化合物(I-8)亦可藉由使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進行反應而得 到。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之反應可藉由混合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來實施。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之反應較佳是在鹼的存在下進行。鹼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鹼為相同者。鹼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5)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與化合物(I-1)及化合物(I-2)之反應所使用之溶劑為相同者。較佳為甲醇、乙醇、異丙醇、甲苯、乙腈。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5)與化合物(I-2)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化合物(I-2)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5)1莫耳通常為0.1至10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亦可藉由使以式(I-9)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9))與化合物(I-4)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0-47
[式(I-9)中,R1、R2、R4至R7表示與前述相同涵義。]
化合物(I-9)與化合物(I-4)之反應係藉由混合化合物(I-9)與化合物(I-4)來實施。
化合物(I-4)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9)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9)與化合物(I-4)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乙 腈、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單氯苯、甲醇、乙醇、異丙醇、三級丁醇、2-丁酮、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較佳為乙腈、四氫呋喃、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二乙醚,尤佳為乙腈、四氫呋喃、三氯甲烷,更佳為乙腈。
化合物(I-9)與化合物(I-4)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9)與化合物(I-4)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以式(I-9)表示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等。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1-48
以式(I-9)表示之化合物例如可藉由使以式(I-10)表示之化合物與化合物(I-2)進行反應而得到。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1-49
[式(I-10)中,R1、R2、R6及R7表示與前述相同涵義。]
化合物(I-10)與化合物(I-2)之反應係藉由混合化合物(I-10)與化合物(I-2)來實施。
化合物(I-2)的用量相對於化合物(I-10)1莫耳通常為0.1至5莫耳,較佳為0.5至2莫耳。
化合物(I-10)與化合物(I-2)之反應可在溶劑的存在下進行。溶劑可列舉出乙腈、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單氯苯、甲醇、乙醇、異丙醇、三級丁醇、2-丁酮、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 胺、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較佳為苯、甲苯、乙醇、乙腈。
化合物(I-10)與化合物(I-2)之反應時間通常為0.1至10小時。
化合物(I-10)與化合物(I-2)之反應溫度通常為-50至150℃。
以式(I-10)表示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下述所記載之化合物等,可以市售的丙二醛二醯胺苯鹽酸鹽來取得。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2-50
〈含有化合物(I)之組成物〉
本發明亦包含含有化合物(I)之組成物。
本發明之含有化合物(I)之組成物較佳為包含化合物(I)與樹脂之樹脂組成物。
當中,上述組成物可特佳地使用在可能暴露於日光或包含紫外線之光的用途。作為具體例,例如可列舉出玻璃替代品與其表面塗覆材料;居住、設施、輸送機器等之窗玻璃、採光玻璃及光源保護玻璃用的塗覆材料;居住、設施、輸送機器等之視窗膜;居住、設施、輸送機器等之內外裝材料及內外裝用塗料以及藉由該塗料所形成之塗膜;醇酸樹脂漆塗料及藉由該塗料所形成之塗膜;丙烯酸漆塗料及藉由該塗料所形成之塗膜;螢光燈、汞燈等發出紫外線之光源用構件;從精密機械、電子電氣機器用構件、各種顯示器所產生之電磁波等的阻斷用材料;食品、化學品、藥品等容器或包裝材料;瓶、箱體、護罩、杯、特殊包裝用、光碟塗覆、農工業用片或膜材料;印刷物、染色物、染顏料等之防褪色劑;聚合物支撐體用(例如機械及汽車零件般的塑膠製零件用)的保護膜;印刷物保護膜;噴墨介質覆膜;積層消光膜;光學膜;安全玻璃/前面玻璃中間層;電致變色/光致 變色用途;覆蓋積層膜;太陽熱控制膜;防曬乳、洗髮精、潤絲精、整髮劑等化妝品;運動服飾、長襪、帽子等衣物用纖維製品及纖維;窗簾、毛毯、壁紙等家庭用內裝品;塑膠鏡片、隱形眼鏡、義眼等醫療用器具;光學濾鏡、背光顯示器膜、稜鏡、鏡子、攝影材料等光學用品;模具膜、轉印式貼紙、抗塗鴉膜、膠帶、墨水等文具;標示板、標示器等與其表面塗覆材料等。
從上述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高分子成型品的形狀可為平膜狀、粉狀、球狀粒子狀、碎粒狀、塊狀連續體、纖維狀、管狀、中空絲狀、粒狀、板狀、多孔質狀等任一形狀。
上述樹脂組成物所使用之樹脂可列舉出於一般所知的成形體、片、膜等之製造中先前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等。
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出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環烯烴樹脂等烯烴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苯乙烯-丙烯腈系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系樹脂、聚氯乙烯系樹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聚乙烯縮丁醛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物、乙烯-乙烯醇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液晶聚酯樹脂等聚酯系樹脂、聚縮醛樹脂、聚醯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聚苯硫醚樹脂等。此等樹脂可使用一種或是以兩種以上的聚合物摻合物或聚合物混合體來使用。
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列舉出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酚樹脂、脲樹脂、醇酸樹脂、熱硬化性聚醯亞胺樹脂等。
在將上述樹脂組成物使用作為紫外線吸收濾器或紫外線吸收膜之情形,樹脂較佳為透明樹脂。
上述樹脂組成物可藉由混合化合物(I)與樹脂而得到。化合物(I)只要是含有用以賦予期望的性能之必要量即可,例如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可含有0.01至20質量份等。
本發明之組成物可視需要含有溶劑、交聯觸媒、膠黏劑、塑化劑、軟化劑、染料、顏料、無機填充材等其他添加物。
上述組成物及上述樹脂組成物可為眼鏡鏡片用組成物。藉由使用眼鏡鏡片用組成物並進行成型等,可形成眼鏡鏡片。眼鏡鏡片用組成物的成型方法可為射出成型或注模聚合成型。又,所謂注模聚合成型,意指將主要將包含單體或低聚物樹脂之眼鏡鏡片用組成物注入於鏡片模具,並藉由熱或光使眼鏡鏡片用組成物硬化而成型為鏡片之方法。
眼鏡鏡片用組成物可配合其成型方法來構成為適當的組成。例如在藉由射出成型來形成眼鏡鏡片之情形,可為含有樹脂與化合物(I)之眼鏡鏡片用組成物。此外,在藉由注模聚合成型來形成眼鏡鏡片用組成物之情形,可為含有藉由熱或光所硬化之硬化性單體與化合物(I)之眼鏡鏡片用組成物。
眼鏡鏡片用組成物所含有之樹脂可列舉出上述樹脂,較佳為透明樹脂。眼鏡鏡片用組成物所含有之樹脂較佳為聚(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聚硫胺基甲酸酯樹脂中的一種,或是以兩種以上的聚合物摻合物或聚合物混合體來使用。此外,不僅聚合物,亦可含有單體成分。
眼鏡鏡片用組成物亦可為含有硬化性單體與化合物(I)之組成物。可含有2種以上的硬化性單體。具體而言,可為多元醇化合物及異氰酸酯化合物之混合物、硫醇化合物及異氰酸酯化合物之混合物,較佳為硫醇化合物及異氰酸 酯之混合物,尤佳為多官能硫醇化合物及多官能異氰酸酯化合物之混合物。
硫醇化合物只要是於分子內具有至少1個硫醇基之化合物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可為鏈狀或環狀。此外,於分子內可具有硫化鍵、多硫化鍵,且可進一步具有其他官能基。具體而言,硫醇化合物可列舉出脂肪族多元硫醇化合物、芳香族多元硫醇化合物、含硫醇基之環狀化合物、含硫醇基之硫化物等之日本特開2004-315556號公報所記載之於1分子中具有1個以上的硫醇基之含硫醇基之有機化合物。此等當中,就提升光學材料的折射率及玻璃轉移溫度之點而言,較佳為具有2個以上的硫醇基之多官能硫醇化合物,尤佳為具有2個以上的硫醇基之多元硫醇化合物、含有2個以上的硫醇基之硫化物,更佳為硫化雙(巰基甲基)、1,2-雙[(2-巰基乙基)硫基]-3-巰基丙烷、新戊四醇四硫丙酸酯、4,8-二巰基甲基-1,11-巰基-3,6,9-三硫代十一烷。此外,前述硫醇系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異氰酸酯化合物較佳為於分子內具有至少2個異氰酸基(-NCO)之多官能異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脂肪族異氰酸酯系化合物(例如六亞甲二異氰酸酯等)、脂環族異氰酸酯系化合物(例如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氫化二甲苯二異氰酸酯)、芳香族異氰酸酯系化合物(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萘二異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異氰酸酯等)等。此外,亦可為前述異氰酸酯化合物之由多元醇化合物所成之加成物(加成物)[例如由甘油、三羥甲基丙烷等所成之加成物]、異三聚氰酸酯化物、雙脲型化合物、與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丙烯酸多元醇、聚丁二烯多元醇、聚異戊二烯多元醇等進行加成反應之胺基甲酸酯預聚物型的異氰酸酯化合物等衍生物。
在眼鏡鏡片用組成物含有硬化性單體之情形下,為了提升硬化性,可含有硬化觸媒。硬化觸媒可列舉出氯化二丁基錫等錫化合物,或是日本特開2004-315556號公報所記載之胺類、膦類、四級銨鹽類、四級鏻鹽類、三級鋶鹽類、二級錪鹽類、礦酸類、路易斯酸類、有機酸類、矽酸類、四氟化硼酸類、過氧化物、偶氮系化合物、醛與氨系化合物的縮合物、胍類、硫脲類、噻唑類、亞磺醯胺(Sulfenamide)類、秋蘭姆(Thiuram)類、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黃原酸(Xanthic Acid)鹽類、酸性磷酸酯類等。此等硬化觸媒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在眼鏡鏡片用組成物為樹脂組成物之情形下,眼鏡鏡片用組成物中之化合物(I)的含量例如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可含有0.01至20質量份。此外,在眼鏡鏡片用組成物為硬化性組成物之情形下,例如化合物(I)的含量相對於硬化性成分100質量份可含有0.00001至20質量份。化合物(I)的含量相對於樹脂或硬化性成分100質量份,較佳為0.0001至15質量份,尤佳為0.001至10質量份,更佳為0.01至5質量份,特佳為0.1至3質量份。
硬化觸媒的添加量相對於眼鏡鏡片用組成物100質量%,較佳為0.0001至10.0質量%,尤佳為0.001至5.0質量%。
[實施例]
以下係顯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來更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等例。例中,表示含量或用量之%及份在未特別言明時為質量基準。
(實施例1)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7-51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Dimroth Condenser)及溫度計之5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投入5,5-二甲基-1,3-環己二酮(Dimedone)20份、吡咯啶11.2份及甲苯200份,進行5小時的迴流攪拌。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3)表示之化合物27.4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7-52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所得到之以式(M-3)表示之化合物1.0份、氰化對甲苯磺醯基2.8份及乙腈10份。於0至5℃攪拌所得到之混合物5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4)表示之化合物0.6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7-53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4)表示之化合物4.8份、三氟甲磺酸甲酯4.6份及乙腈24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丙二腈1.9份、三乙胺3份及乙腈24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2.9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
1H-NMR(CDCl3)δ:0.99(s,6H)、1.90至1.96(m,4H)、2.48至2.51(m,4H)、3.70至3.88(dt,4H)
LC-MS;[M+H]+=284.5
〈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ε測定〉
將所得到之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的2-丁酮溶液(0.006g/L)裝入於1cm的石英測光管,將石英測光管安裝於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並藉由雙光束法以每階段1nm來測定300至800nm之波長範圍的吸光度。從所得到之吸光度之值、溶液中之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的濃度、以及石英測光管的光路徑長中,算出每波長的克吸光係數。
ε(λ)=A(λ)/CL
該式中,ε(λ)表示波長λnm下之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的克吸光係數(L/(g‧cm)),A(λ)表示波長λnm的吸光度,C表示濃度(g/L),L表示石英測光管的光路徑長(cm)。
所得到之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0nm。所得到之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75L/(g‧cm),ε(λmax+30nm)為0.032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54.53。
(實施例2)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8-54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4)表示之化合物1份、三氟甲磺酸甲酯0.6份及乙腈1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氰乙酸乙基酯5.2份、三乙胺4.6份及乙腈10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0.5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60至0.994(d,6H)、1.20至1.26(m,3H)、1.93(m,4H)、2.53至2.91(m,4H)、3.77至3.81(m,4H)、4.10至4.19(m,2H)
LC-MS;[M+H]+=314.5(+H)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2.7nm。所得到之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08L/(g‧cm),ε(λmax+30nm)為0.0153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7.04。
(實施例3)以式(UVA-8)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49-55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4)表示之化合物0.5份、二甲基硫酸0.5份及乙腈5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以進行反應。然後更加入三甲基乙醯基乙腈0.4份、三乙胺0.5份及乙腈5.0份並於20至30℃攪拌3小時以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後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8)表示之化合物0.07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8)表示 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2(s,6H)、1.26(s,9H)、1.90(s,4H)、2.55(m,4H)、3.64至3.71(m,4H)
LC-MS;[M+H]+=326.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8)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77.4nm。所得到之以式(UVA-8)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0.66L/(g‧cm),ε(λmax+30nm)為0.395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68。
(實施例4)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0-56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及溫度計之3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投入5,5-二甲基-1,3-環己二酮70.0份、丙二腈10.4份、二異丙基乙胺40.6份、乙醇100.0份,進行3小時的加熱迴流攪拌。反應結束後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5)表示之化合物15.1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0-58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5)表示之化合物5份、氰化對甲苯磺醯基5.8份及三級丁氧化鉀3份以及乙醇50份。於0至5℃攪拌所得到之混合物3小時。 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3.3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1-59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1份、三氟甲磺酸甲酯1份、二異丙基乙胺0.8份及乙腈2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哌啶1.4份及乙腈20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0.5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9(s,6H)、1.60(m,6H)、2.71(s,2H)、3.80(m,4H)
LC-MS;[M+H]+=281.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5.6nm。所得到之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65L/(g‧cm),ε(λmax+30nm)為0.088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8.8。
(合成例1)以式(UVA-A1)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1-60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及溫度計之2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投入參考日本特開2014-194508號公報所合成之以式(M-7)表示之化合物10份、乙酸酐3.6份、氰基乙酸(2-丁基辛基酯)6.9份及乙腈60份,於20至30℃進行攪拌。將二異丙基乙胺4.5份於1小時內滴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並攪拌2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A1)表示之化合物4.6份。
(合成例2)以式(UVA-A2)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2-61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及溫度計之1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投入以式(M-8)表示之化合物6份、二丁胺14.2份及異丙醇31.3份,加熱迴流後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A2)表示之化合物4.6份。
(合成例3)以式(UVA-A3)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2-62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及溫度計之3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投入丙二醛二苯胺鹽酸鹽30份、米氏酸(Meldrum's Acid)18.4份、三乙胺12.9份、甲醇9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以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後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8)表示之化合物24.4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3-64
混合以式(M-8)表示之化合物6份、二苄胺21.7份及異丙醇31.3份,加熱迴流後攪拌3小時以進行反應。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A3)表示之化合物3.5份。
(合成例4)以式(UVA-A4)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3-65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及溫度計之1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混合2-苯基-1-甲基吲哚-3-甲醛5份、哌啶1.8份、丙二腈1.5份及乙醇20份,加熱迴流後攪拌18小時。將所得到之混合物加熱至80℃並在80℃保溫18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A4)表示之化合物4.9份。
(實施例5)光選擇吸收組成物(1)的調製
以下列比率來混合各成分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活化能射線硬化性組成物)(1)。
多官能丙烯酸酯(「A-DPH-12E」:新中村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 70份
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UV-7650B」:日本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 30份
聚合起始劑(「NCI-730」: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 3份
實施例1中所合成之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 2份
丁酮 34份
(實施例6)光選擇吸收組成物(2)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2)。
(實施例7)光選擇吸收組成物(3)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8)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3)。
(實施例8)光選擇吸收組成物(4)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4)。
(調製例1)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1)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A1)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1)。
(調製例2)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2)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A2)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2)。
(調製例3)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3)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A4)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3)。
(實施例9)附硬化層之膜(1)的製作
對厚度23μm的包含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之樹脂膜[商品名稱「ZEONOR」,Zeon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的表面施以電暈放電處理,並使用棒塗佈機將光選 擇吸收組成物(1)塗佈於該電暈放電處理面。將經塗佈之膜放入於乾燥烘箱並以100℃乾燥2分鐘。將乾燥後的塗佈膜放入於經氮氣置換之箱體並於箱體內以氮氣密封1分鐘後,從塗佈面側照射紫外線而得到附硬化層之膜(1)。硬化層的膜厚約6.0μm。
紫外線照射裝置係使用附輸送帶之紫外線照射裝置[燈採用Fusion UV Systems公司製的「H Bulb」],並以積算光量成為400mJ/cm2(UVB)之方式照射紫外線。
(比較例1)附硬化層之膜(A1)的製作
除了將光選擇吸收組成物(1)取代為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1)之外,其他與實施例9相同方式而得到附硬化層之膜(A1)。
(比較例2)附硬化層之膜(A2)的製作
除了將光選擇吸收組成物(1)取代為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9相同而得到附硬化層之膜(A2)。
(比較例3)附硬化層之膜(A3)的製作
除了將光選擇吸收組成物(1)取代為光選擇吸收組成物(A3)之外,其他與實施例9相同而得到附硬化層之膜(A3)。
〈附硬化層之膜的吸光度測定〉
將實施例9中所得到之附硬化層之膜(1)裁切為30mm×30mm的大小,並設成為樣本(1)。經由丙烯酸系黏著劑(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來貼合所得到之樣本(1)與無鹼玻璃[Corning公司製的商品名稱”Eagle XG”],並設成為樣本(2)。使用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以每階段1nm來測定所製作之樣本(2)於波長300至800nm範圍的吸光度。將所測得之波長395nm及 波長430nm的吸光度設成為附硬化層之膜(1)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該結果如第1表所示。無鹼玻璃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幾乎為0,由環狀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之樹脂膜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幾乎為0,丙烯酸系黏著劑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幾乎為0。
〈附硬化層之膜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將吸光度測定後的樣本(2)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48小時,以實施耐候性試驗。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來測定耐候性試驗後之樣本(2)的吸光度。根據下述式,從所測得之吸光度中求取波長395nm之樣本(2)的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第1表所示。吸光度保持率愈是接近於100之值,愈顯示出光選擇吸收功能無劣化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者。A(395)表示波長395nm的吸光度。
吸光度保持率(%)=(耐久試驗後的A(395)/耐久試驗前的A(395))×100
分別使用附硬化層之膜(A1)、附硬化層之膜(A2)及附硬化層之膜(A3)來取代附硬化層之膜(1),並進行與附硬化層之膜(1)相同之評估。結果如表1所示。
Figure 109106044-A0305-02-0058-1
(實施例10)光學膜(1)的製作
將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住友化學公司製:Sumipex MH)70份、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PMMA)/聚丙烯酸丁酯樹脂(PBA)的芯殼結構之粒徑250nm的橡膠粒子30份、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2份、以及2-丁酮之樹脂溶液(固形份濃度:25質量%)投入於混合槽,並攪拌以使各成分溶解。
使用施用機將所得到之溶解物均一地澆注於玻璃支撐體,於40℃的烤箱中乾燥10分鐘後,進一步於80℃的烤箱中乾燥10分鐘。乾燥後,將光學膜(1)從玻璃支撐體中剝離,而得到具有光選擇吸收能之光學膜(1)。乾燥後之光學膜(1)的膜厚為30μm。
(實施例11)光學膜(2)的製作
將包含纖維素三乙酸酯(乙醯取代度:2.87)100份、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2份、以及三氯甲烷與乙醇之混合溶液(質量比,三氯甲烷:乙醇=90:10)之樹脂溶液(固形份濃度:7質量%)投入於混合槽,並攪拌以使各成分溶解。
使用施用機將所得到之溶解物均一地澆注於玻璃支撐體,於40℃的烤箱中乾燥10分鐘後,進一步於80℃的烤箱中乾燥10分鐘。乾燥後,將光學膜(2)從玻璃支撐體中剝離,而得到具有光選擇吸收能之光學膜(2)。乾燥後之光學膜(2)的膜厚為30μm。
(實施例12)光學膜(3)的製作
將包含環烯烴聚合物樹脂(JSR公司製:ARTON F4520)100份、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2份、以及二氯甲烷與甲苯之混合溶液(質量比,二氯甲烷:甲苯=50:50)之樹脂溶液(固形份濃度:20質量%)投入於混合槽,並攪拌以使各成分溶解。
使用施用機將所得到之溶解物均一地澆注於玻璃支撐體,於40℃的烤箱中乾燥10分鐘後,進一步於80℃的烤箱中乾燥10分鐘。乾燥後,將光學膜(3)從玻璃支撐體中剝離,而得到具有光選擇吸收能之光學膜(3)。乾燥後之光學膜(3)的膜厚為30μm。
(比較例4)光學膜(4)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1)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0相同方式而製作光學膜(4)。
(比較例5)光學膜(5)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1)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1相同方式而製作光學膜(5)。
(比較例6)光學膜(6)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4)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0相同方式而製作光學膜(6)。
(比較例7)光學膜(7)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4)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1相同方式而製作光學膜(7)。
〈光學膜的吸光度測定〉
對實施例10中所得到之光學膜(1)的單面施以電暈放電處理後,藉由積層機來貼合丙烯酸系黏著劑,於溫度23℃、相對濕度65%RH的條件進行7日的熟化而得到附黏著劑之光學膜(1)。接著將附黏著劑之光學膜(1)裁切為30mm×30mm的大小,貼合於無鹼玻璃[Corning公司製的商品名稱”Eagle XG”]而製作樣本(3)。使用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以每階段1nm來測定 所製作之樣本(3)於波長300至800nm範圍的吸光度。將所測得之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設成為光學膜(1)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該結果如表2所示。無鹼玻璃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幾乎為0,丙烯酸系黏著劑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幾乎為0。
將吸光度測定後的樣本(3)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以實施200小時耐候性試驗。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來測定耐候性試驗後之樣本(3)的吸光度。根據下述式,從所測得之吸光度中求取波長395nm之樣本(3)的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2所示。吸光度保持率愈是接近於100之值,愈顯示出光選擇吸收功能無劣化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者。
吸光度保持率(%)=(耐久試驗後的A(395)/耐久試驗前的A(395))×100
分別使用光學膜(2)至光學膜(7)來取代光學膜(1),並進行與光學膜(1)相同之評估。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59-68
(實施例13)黏著劑組成物(1)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70.4份、丙烯酸甲酯20.0份、以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8.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0份、丙烯酸 0.6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42萬,Mw/Mn為5.2。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
〈黏著劑組成物(1)的調製〉
相對於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之乙酸乙酯溶液(1)(樹脂濃度:20%)的固形份100份,係混合交聯劑(甲苯二異氰酸酯之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物的乙酸乙酯溶液(固形份濃度75%),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稱「Coronate L」)0.5份、矽烷化合物(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矽烷,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稱「KBM403」)0.5份、以及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2.0份,然後以使固形份濃度成為14%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上述交聯劑的調配量是有效成分之質量份數。
(實施例14)黏著劑組成物(2)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7)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組成物(2)。
(實施例15)黏著劑組成物(3)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8)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組成物(3)。
(實施例16)黏著劑組成物(4)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9)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組成物(4)。
(比較例8)黏著劑組成物(5)的製作
除了將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1)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組成物(5)。
(實施例17)黏著劑層(1)及黏著劑片(1)的製作
使用施用機,將所得到之黏著劑組成物(1)塗佈於經施以脫模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所成之分離膜[從Lintec股份有限公司所取得之商品名稱「PLR-382190」]的脫模處理面,並於100℃乾燥1分鐘而製作黏著劑層(1)。所得到之黏著劑層的厚度為15μm。
藉由積層機將所得到之黏著劑層(1)貼合於23μm的環烯烴膜後,於溫度23℃、相對濕度65%RH的條件進行7日的熟化而得到黏著劑片(1)。
(實施例18)黏著劑層(2)及黏著劑片(2)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2)及黏著劑片(2)。
(比較例9)黏著劑層(3)及黏著劑片(3)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5)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3)及黏著劑片(3)。
〈黏著劑片的吸光度測定〉
將所得到之黏著劑片(1)裁切為30mm×30mm的大小,將分離膜剝離並貼合黏著劑層(1)與無鹼玻璃[Corning公司製的商品名稱”Eagle XG”],並將此設成為樣本(4)。使用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以每階段1nm來測定所製作之樣本(4)於波長300至800nm範圍的吸光度。將所測得之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設成為黏著劑片(1)於波長395nm及波長430nm的吸光度。該結果如表3所示。環烯烴膜單體及無鹼玻璃單體之任一者於波長390nm的吸光度皆為0。
〈黏著劑片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將吸光度測定後的樣本(4)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200小時,以實施耐候性試驗。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來測定所取出之樣本(4)的吸光度。根據下述式,從所測得之吸光度中求取395nm之樣本(4)的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3所示。吸光度保持率愈是接近於100之值,愈顯示出光選擇吸收功能無劣化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者。
吸光度保持率(%)=(耐久試驗後的A(395)/耐久試驗前的A(395))×100
分別使用黏著劑片(2)及黏著劑片(3)來取代黏著劑片(1),並進行與黏著劑片(1)相同之評估。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2-69
(實施例19)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3-70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9)表示之化合物2.5份、苯甲醯基(苯基氫碘基)(三氟甲烷磺醯基)甲基體15.1份及氯化銅(I)0.4份以及二噁烷100份。於30℃攪拌所得到之混合物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10)表示之化合物1.7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3-71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10)表示之化合物1.5份、三氟甲磺酸甲酯1.4份及乙腈1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異丙基乙胺1.3份及丙二腈0.7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1.0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00(s,3H)、1.15(s,3H)、1.86(m,2H)、2.18(m,2H)、2.32至2.91(m,4H)、3.50至4.20(m,4H)
LC-MS;[M+H]+=343.3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4.2nm。所得到之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29L/(g‧cm),ε(λmax+30nm)為0.075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7.2。
(實施例20)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4-72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5份、三氟甲磺酸甲酯4.9份、二異丙基乙胺3.8份及乙腈1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甲胺5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3.1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08(s,6H)、2.42(s,2H)、2.55(s,2H)、3.40(m,6H)
LC-MS;[M+H]+=241.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79.4nm。所得到之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93L/(g‧cm),ε(λmax+30nm)為0.063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30.6。
(實施例21)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5-73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5份、三氟甲磺酸甲酯4.9份、二異丙基乙胺3.8份及乙腈1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乙胺8.4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2.9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08(s,6H)、1.39(t,6H)、2.44(s,2H)、2.58(s,2H)、3.74(m,4H)
LC-MS;[M+H]+=269.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0.5nm。所得到之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75L/(g‧cm),ε(λmax+30nm)為0.098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7.6。
(實施例22)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5-74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5份、三氟甲磺酸甲酯4.9份、二異丙基乙胺3.8份及乙腈1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丁胺14.8份 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2.5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9(t,6H)、1.07(s,6H)、1.32至1.46(m,4H)、1.70(m,4H)、2.40(s,2H)、2.57(s,2H)、3.32至3.85(m,4H)
LC-MS;[M+H]+=325.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2.8nm。所得到之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42L/(g‧cm),ε(λmax+30nm)為0.095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4.9。
(實施例23)以式(UVA-14)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6-75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5份、碳酸鉀3.6份、三氟甲磺酸甲酯7.7份及丁酮40份,於0至5℃攪拌4小時。將吖呾(Azetidine)2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0至5℃攪拌10分鐘。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4)表示之化合物2.6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4)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05(s,6H)、2.14(s,2H)、2.45至2.53(m,4H)、4.36(t, 2H)、4.91(t,2H)
LC-MS;[M+H]+=253.3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4)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77.2nm。所得到之以式(UVA-14)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93L/(g‧cm),ε(λmax+30nm)為0.0280/(g‧cm),ε(λmax)/ε(λmax+30nm)為68.9。
(實施例24)以式(UVA-15)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7-78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4.0份、三氟甲磺酸甲酯3.7份及乙腈4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異丙基乙胺2.9份、使甲胺經溶解於四氫呋喃之溶液40份(甲胺的濃度;7質量%)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5)表示之化合物1.9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5)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8(s,6H)、2.48至2.58(m,4H)、3.03(s,3H)、9.15(s,1H)
LC-MS;[M+H]+=226.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5)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64.8nm。所得到之以式(UVA-15)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86L/(g‧cm),ε(λmax+30nm)為0.066L/(g‧cm), ε(λmax)/ε(λmax+30nm)為28.2。
(實施例25)以式(UVA-16)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8-79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4.0份、三氟甲磺酸甲酯3.7份及乙腈4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異丙基乙胺2.9份、使乙胺經溶解於四氫呋喃之溶液40份(乙胺的濃度;10質量%)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6)表示之化合物1.5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6)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8(s,6H)、2.48至2.58(m,4H)、3.03(t,3H)、4.21(m,2H)、9.15(s,1H)
LC-MS;[M+H]+=240.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6)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64.8nm。所得到之以式(UVA-16)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80L/(g‧cm),ε(λmax+30nm)為0.074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24.4。
(實施例26)以式(UVA-17)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69-80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1.7份、三氟甲磺酸甲酯1.6份及乙腈17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二異丙基乙胺1.2份、使氨經溶解於四氫呋喃之溶液100份(氨的莫耳濃度;0.4莫耳%)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17)表示之化合物0.7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17)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8(s,6H)、2.48至2.58(m,4H)、9.15(m,2H)
LC-MS;[M+H]+=213.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17)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52.6nm。所得到之以式(UVA-17)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75L/(g‧cm),ε(λmax+30nm)為0.11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5.9。
(實施例27)光選擇吸收組成物(5)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5)。
(實施例28)光選擇吸收組成物(6)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6)。
(實施例29)光選擇吸收組成物(7)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7)。
(實施例30)光選擇吸收組成物(8)的調製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為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調製光選擇吸收組成物(8)。
(實施例31)附硬化層之膜(2)的製作
除了將光選擇吸收組成物(1)取代為光選擇吸收組成物(6)之外,其他與實施例9相同方式而得到附硬化層之膜(2)。
(實施例32)附硬化層之膜(3)的製作
除了將光選擇吸收組成物(1)取代為光選擇吸收組成物(7)之外,其他與實施例9相同方式而得到附硬化層之膜(3)。
〈附硬化層之膜的吸光度測定及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除了使用附硬化層之膜(2)及附硬化層之膜(3)來取代附硬化層之膜(1)之外,其他與上述〈附硬化層之膜的吸光度測定〉相同方式來測定吸光度。
此外,除了將往陽光耐候試驗機之投入時間設成為75小時之外,其他與上述〈附硬化層之膜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相同方式來測定實施例9中所得到之附硬化層之膜(1)及比較例3中所得到之附硬化層之膜(A3)的吸光度保持率。
再者,除了使用附硬化層之膜(2)及附硬化層之膜(3)來取代附硬化層之膜(1),並且將往陽光耐候試驗機之投入時間設成為75小時之外,其他與上述〈附硬化層之膜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相同方式來測定吸光度保持率。
此等結果如表4所示。表4中,亦顯示出實施例9中所得到之附硬化層之膜 (1)及比較例3中所得到之附硬化層之膜(A3)的吸光度之值。
[表4]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1-81
(實施例33)黏著劑組成物(6)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10)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6)。
(實施例34)黏著劑組成物(7)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11)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7)。
(實施例35)黏著劑組成物(8)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12)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8)。
(實施例36)黏著劑組成物(9)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13)表示之化合物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9)。
(實施例37)黏著劑層(4)及黏著劑片(4)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4)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 式而製作黏著劑層(4)及黏著劑片(4)。
(實施例38)黏著劑層(5)及黏著劑片(5)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6)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5)及黏著劑片(5)。
(實施例39)黏著劑層(6)及黏著劑片(6)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7)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6)及黏著劑片(6)。
(實施例40)黏著劑層(7)及黏著劑片(7)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8)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7)及黏著劑片(7)。
(實施例41)黏著劑層(8)及黏著劑片(8)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9)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8)及黏著劑片(8)。
〈黏著劑片的吸光度測定及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除了使用黏著劑片(4)至黏著劑片(8)來取代黏著劑片(1)之外,其他與上述〈黏著劑片的吸光度測定〉及〈黏著劑片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相同方式來測定吸光度及吸光度保持率。該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2-83
(實施例42)以式(UVA-20)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3-85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3)表示之化合物17份、碳酸鉀12.2份、1-氯甲基-4-氟-1,4-二氮離子雜雙環[2.2.2]辛烷雙(四氟硼酸鹽)(Selectfluor,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的註冊商標)15.9份及甲基乙基酮85份,於冰浴中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11)表示之化合物3.7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3-87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11)表示之化合物18份、三氟甲磺酸甲酯28份及甲基乙基酮9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碳酸鉀13.0份、丙二腈8.4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20)表示之化合5.8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20)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08(s,6H)、1.97(m,4H)、2.40(d,2H)、2.50(d,2H)、3.53(m,2H)、3.86(m,2H)
LC-MS;[M+H]+=260.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 以式(UVA-20)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407.5nm。所得到之以式(UVA-20)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2.30L/(g‧cm),ε(λmax+30nm)為0.041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56.0。
(實施例43)以式(UVA-21)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4-88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3-羥基哌啶5份、氯化三級丁基二苯基矽基13.6份、咪唑6.7份及二氯甲烷40份,於20至30℃攪拌4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12)表示之化合物10.5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4-89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4.0份、二異丙基乙胺3.2份、三氟甲磺酸甲酯4.0份及乙腈80份,於20至30℃攪拌4小時。將以式(M-12)表示之化合物8.3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3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21)表示之化合物6.5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21)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7(s,6H)、1.04(s,9H)、1.70(m,2H)、1.85(m,2H)、2.48(s, 2H)、2.65(s,2H)、3.72(m,2H)、3.94(m,2H)、4.13(m,1H)、7.42至7.52(m,6H)、7.61至7.64(m,4H)
LC-MS;[M+H]+=535.9
(實施例44)以式(UVA-22)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5-90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UVA-21)表示之化合物4.2份、以及氟化四丁基銨/四氫呋喃1M溶液50份,於20至30℃攪拌40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22)表示之化合物1.8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22)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0.98(s,6H)、1.59(m,2H)、1.92(m,2H)、2.67(s,2H)、3.68至3.95(m,4H)、4.97(m,1H)
LC-MS;[M+H]+=297.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22)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84.6nm。所得到之以式(UVA-22)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43L/(g‧cm),ε(λmax+30nm)為0.085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16.8。
(實施例45)以式(UVA-23)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6-91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6)表示之化合物5.0份、碳酸鉀3.6份、三氟甲磺酸甲酯7.7份、乙腈40份,於20至30℃攪拌4小時。將吖呾2.0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於20至30℃攪拌4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23)表示之化合物2.3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23)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05(s,6H)、2.14(s,2H)、2.44至2.53(m,4H)、4.36(t,2H)、4.91(t,2H)
LC-MS;[M+H]+=253.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23)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77.2nm。所得到之以式(UVA-23)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1.93L/(g‧cm),ε(λmax+30nm)為0.028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68.9。
(實施例46)以式(UVA-26)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6-92
將設置有戴氏冷凝管及溫度計之500mL四頸燒瓶內作成氮氣環境,投入丙二醛二苯胺鹽酸鹽40份、二異丙胺22份、乙腈200份、丙二腈11份,於冰浴 中攪拌5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15)表示之化合物29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7-93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所得到之以式(M-15)表示之化合物7份、二異丙基乙胺5份、乙腈56份、氰化對甲苯磺醯基7份,於80℃進行3小時的迴流攪拌。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26)表示之化合物0.1份。
進行LC-MS測定,確認到生成以式(UVA-26)表示之化合物。LC-MS;[M+H]+=221.5
(合成例5)以式(UVA-A5)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7-94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丙二醛二苯胺鹽酸鹽40份、丙二腈10.7份、乙腈200份,一面於冰浴中攪拌一面滴入二異丙基乙胺22份並攪拌4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M-90)表示之化合物28份。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8-95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90)表示之化合物5.0份、乙酸酐2.9份、二異丙基乙胺6.6份、乙腈4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吡咯啶2.7份加入於所得到之混合物並進一步攪拌1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A5)表示之化合2.6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A5)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83至2.00(m,4H)、3.37至3.40(m,2H)、3.61至3.65(t,2H)、5.39至5.45(t,1H)、7.55至7.58(d,1H)、7.84至7.87(d,1H)
LC-MS;[M+H]+=174.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A5)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79.3nm。所得到之以式(UVA-A5)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3.41L/(g‧cm),ε(λmax+30nm)為0.10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33.5。
(合成例6)以式(UVA-A6)表示之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78-96
於氮氣環境下混合以式(M-90)表示之化合物5.0份、乙酸酐2.9份、二異丙基乙胺6.6份、乙腈40份,於20至30℃攪拌3小時。將哌啶3.0份加入於所得 到之混合物並進一步攪拌1小時,從所得到之混合物中餾除溶劑並進行精製,而得到以式(UVA-A6)表示之化合2.7份。
進行LC-MS測定及1H-NMR解析,確認到生成以式(UVA-A6)表示之化合物。
1H-NMR(氘代DMSO)δ:1.72(m,6H)、3.40至3.44(m,4H)、5.44至5.70(m,1H)、6.98至7.00(d,1H)、7.19至7.25(m,1H)
LC-MS;[M+H]+=188.5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測定極大吸收波長及克吸光係數。所得到之以式(UVA-A6)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為374.7nm。所得到之以式(UVA-A6)表示之化合物的ε(λmax)為2.89L/(g‧cm),ε(λmax+30nm)為0.14L/(g‧cm),ε(λmax)/ε(λmax+30nm)為20.6。
(實施例47)黏著劑組成物(10)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23)表示之化合物,並將其含量設成為相對於丙烯酸樹脂(A)100份為0.5份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0)。
(比較例10)黏著劑組成物(11)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5)表示之化合物,並將其含量設成為相對於丙烯酸樹脂(A)100份為1.5份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1)。
(比較例11)黏著劑組成物(12)的製作
除了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變更為以式(UVA-A6)表示之化合物,並將其含量設成為相對於丙烯酸樹脂(A)100份為1.5份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3相同方 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2)。
(實施例48)黏著劑層(9)及黏著劑片(9)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0)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9)及黏著劑片(9)。
(比較例12)黏著劑層(10)及黏著劑片(10)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1)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0)及黏著劑片(10)。
(比較例13)黏著劑層(11)及黏著劑片(11)的製作
除了黏著劑組成物(1)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1)及黏著劑片(11)。
〈黏著劑片的吸光度測定及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除了使用黏著劑片(9)至黏著劑片(11)來取代黏著劑片(1)之外,其他與上述〈黏著劑片的吸光度測定〉及〈黏著劑片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相同方式來測定吸光度及吸光度保持率。該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80-97
(實施例49)黏著劑組成物(13)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2)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96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3份、丙烯酸1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至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40萬,Mw/Mn為4.8。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2)。
〈黏著劑組成物(13)的調製〉
相對於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2)之乙酸乙酯溶液(樹脂濃度:20%)的固形份100份,係混合交聯劑(甲苯二異氰酸酯之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物的乙酸乙酯溶液(固形份濃度75%),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稱「Coronate L」)0.5份、矽烷化合物(1,6-雙(三甲氧基矽基)己烷,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稱「KBM3066」)0.3份、以及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3份,然後以使固形份濃度成為14%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3)。上述交聯劑的調配量是作為有效成分之質量份數。
(實施例50)黏著劑組成物(14)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3)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甲酯60份、丙烯酸2-羥 基乙酯10份、丙烯酸10份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20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為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92萬,Mw/Mn為7.8。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3)。
〈黏著劑組成物(14)的調製〉
除了使用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3)來取代丙烯酸樹脂(A-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49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4)。
(實施例51)黏著劑組成物(15)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4)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10份、丙烯酸甲酯6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0份、丙烯酸10份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10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 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94萬,Mw/Mn為8.5。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4)。
〈黏著劑組成物(15)的調製〉
除了使用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4)來取代丙烯酸樹脂(A-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49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5)。
(實施例52)黏著劑組成物(16)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5)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20份、丙烯酸甲酯5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0份、丙烯酸10份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10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91萬。將此設成為 丙烯酸樹脂(A-5)。
〈黏著劑組成物(16)的調製〉
除了使用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5)來取代丙烯酸樹脂(A-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49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6)。
(實施例53)黏著劑組成物(17)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6)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50份、丙烯酸甲酯1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0份、丙烯酸10份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20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20萬。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6)。
〈黏著劑組成物(17)的調製〉
除了使用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6)來取代丙烯酸樹脂(A-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49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7)。
(實施例54)黏著劑組成物(18)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7)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60份、丙烯酸甲酯1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0份、丙烯酸10份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10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18萬。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7)。
〈黏著劑組成物(18)的調製〉
除了使用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7)來取代丙烯酸樹脂(A-2)之外,其他與實施例49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8)。
(實施例55)黏著劑組成物(19)的製作
〈丙烯酸樹脂(A-8)的調製〉
將作為溶劑之乙酸乙酯81.8份,作為單體之丙烯酸丁酯7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0份、丙烯酸10份及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10份之混合溶液,置入於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一面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以設成不含氧氣者,一面將內溫提高至55℃。然後全量地添加偶氮雙 異丁腈(聚合起始劑)0.14份經溶解於乙酸乙酯10份後之溶液。添加起始劑後,於此溫度保持1小時,接著一面將內溫保持在54至56℃,一面以添加速度17.3份/hr將乙酸乙酯連續地添加於反應容器內,於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35%之時點停止添加乙酸乙酯,然後從開始添加乙酸乙酯至經過12小時為止,於此溫度保溫。最後,以使丙烯酸樹脂的濃度成為20%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來進行調節,而調製出丙烯酸樹脂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得到之丙烯酸樹脂之藉由GPC所測得之經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10萬。將此設成為丙烯酸樹脂(A-8)。
〈黏著劑組成物(19)的調製〉
除了使用上述所合成之丙烯酸樹脂(A-4)來取代丙烯酸樹脂(A-8)之外,其他與實施例49相同方式而得到黏著劑組成物(19)。
〈黏著劑層的結晶析出(耐滲出性)評估〉
使用施用機,將黏著劑組成物(13)塗佈於經施以脫模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所構成之分離膜[從Lintec股份有限公司所取得之商品名稱「PLR-382190」]的脫模處理面,並於100℃乾燥1分鐘而製作黏著劑層。於此黏著劑層的另一面上更積層分離膜而得到雙面附分離膜之黏著劑層。所得到之黏著劑層的厚度為15μm。
於溫度23℃、相對濕度65%RH的條件對所得到之雙面附分離膜之黏著劑層進行7日的熟化。使用顯微鏡,對熟化後之雙面附分離膜之黏著劑層確認面內的化合物的結晶析出的有無。將無結晶析出之情形評估為a,將有結晶析出之情形評估為b。評估結果顯示於表7之「熟化後」的欄。
此外,於溫度40℃的空氣下,將所得到之雙面附分離膜之黏著劑層保管1 個月。使用顯微鏡,對保管後之雙面附分離膜之黏著劑層確認面內的化合物的結晶析出的有無。將無結晶析出之情形評估為a,將有結晶析出之情形評估為b。評估結果顯示於表7之「40℃ 1M」的欄。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取代為黏著劑組成物(14)至黏著劑組成物(19)之外,其他同樣地確認結晶析出的有無。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87-98
(實施例56)黏著劑層(12)及黏著劑片(12)的製作
使用施用機,將所得到之黏著劑組成物(13)塗佈於經施以脫模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所構成之分離膜[從Lintec股份有限公司所取得之商品名稱「PLR-382190」]的脫模處理面,並於100℃乾燥1分鐘而製作黏著劑層(12)。所得到之黏著劑層的厚度為15μm。
藉由積層機將所得到之黏著劑層(12)貼合於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後,於溫度23℃、相對濕度65%RH的條件進行7日的熟化而得到黏著劑片(12)。
(實施例57)黏著劑層(13)及黏著劑片(13)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4)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 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3)及黏著劑片(13)。
(實施例58)黏著劑層(14)及黏著劑片(14)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5)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4)及黏著劑片(14)。
(實施例59)黏著劑層(15)及黏著劑片(15)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6)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5)及黏著劑片(15)。
(實施例60)黏著劑層(16)及黏著劑片(16)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7)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6)及黏著劑片(16)。
(實施例61)黏著劑層(17)及黏著劑片(17)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8)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7)及黏著劑片(17)。
(實施例62)黏著劑層(18)及黏著劑片(18)的製作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13)變更為黏著劑組成物(19)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層(18)及黏著劑片(18)。
〈黏著劑片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將所得到之黏著劑片(12)裁切為30mm×30mm的大小,將分離膜剝離並貼合黏著劑層(12)與無鹼玻璃[Corning公司製的商品名稱”Eagle XG”],並將此設成為樣本(5)。使用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以每階段1nm來測定所製作之樣本(5)於波長300至800nm範圍的吸光度。將所測得之波長400nm的吸光度設成為黏著劑片(12)於波長400nm的吸光度。該結果如表8所 示。環烯烴膜單體及無鹼玻璃單體之任一者於波長400nm的吸光度皆為0。
將吸光度測定後的樣本(5)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150小時,以實施耐候性試驗。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來測定所取出之樣本(5)的吸光度。根據下述式,從所測得之吸光度中求取波長400nm之樣本的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8所示。吸光度保持率愈是接近於100之值,愈顯示出光選擇吸收功能無劣化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者。
此外,亦求取將樣本(5)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225小時之情形的吸光度保持率。
吸光度保持率(%)=(耐久試驗後的A(400)/耐久試驗前的A(400))×100
除了將黏著劑片(12)取代為黏著劑片(13)至黏著劑片(18)之外,其他亦同樣地測定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89-99
(實施例63)黏著劑片(19)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 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6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19)。
(實施例64)黏著劑片(20)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7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20)。
(實施例65)黏著劑片(21)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8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21)。
(實施例66)黏著劑片(22)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59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22)。
(實施例67)黏著劑片(23)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60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23)。
(實施例68)黏著劑片(24)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61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24)。
(實施例69)黏著劑片(25)的製作
除了將23μm之不含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變更為23μm之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環烯烴膜之外,其他與實施例62相同方式而製作黏著劑片(25)。
〈黏著劑片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將所得到之黏著劑片(19)裁切為30mm×30mm的大小,將分離膜剝離並貼合黏著劑層(19)與無鹼玻璃[Corning公司製的商品名稱”Eagle XG”],並將此設成為 樣本(6)。使用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以每階段1nm來測定所製作之樣本(6)於波長300至800nm範圍的吸光度。將所測得之波長405nm的吸光度設成為黏著劑片(19)於波長405nm的吸光度。該結果如表9所示。無鹼玻璃單體於波長405nm的吸光度為0。
將吸光度測定後的樣本(6)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150小時,以實施耐候性試驗。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來測定所取出之樣本(6)的吸光度。根據下述式,從所測得之吸光度中求取波長405nm之樣本的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9所示。吸光度保持率愈是接近於100之值,愈顯示出光選擇吸收功能無劣化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者。
此外,亦求取將樣本(6)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225小時之情形的吸光度保持率。
吸光度保持率(%)=(耐久試驗後的A(405)/耐久試驗前的A(405))×100
除了將黏著劑片(19)取代為黏著劑片(20)至黏著劑片(25)之外,其他亦同樣地測定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91-100
(實施例70)
〈眼鏡鏡片用樹脂組成物的調製〉
將二甲苯二異氰酸酯40份、三羥甲基丙烷三(巰乙酸酯)60份、以式(UVA-6)表示之化合物1.6份、脫模劑(商品名稱:ZELEC-UN、從Sigma-Aldrich公司取得)0.2份、以及二丁基二氯錫0.03份混合並攪拌。於真空乾燥機內靜置所得到之混合物1小時以進行脫氣。將所得到之混合物注入於玻璃模具,於120℃加熱1小時。僅剝離樹脂板而製作出厚度2mm、3cm×3cm的樹脂板。
〈樹脂板之吸光度保持率的測定〉
使用分光光度計(UV-245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以每階段1nm來測定上述所得到之樹脂板於波長300至800nm範圍的吸光度。
將測定後的樹脂板投入於溫度63℃、相對濕度50%RH的條件之陽光耐候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75小時,以實施耐候性試驗。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來測定所取出之樹脂板的吸光度。根據下述式,從所測得之吸光度中求取波長420nm之樣本的吸光度保持率。結果如表10所示。吸光度保持率愈是接近於100之值,愈顯示出光選擇吸收功能無劣化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者。
為了有效率地濾除容易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之藍光的光線,對於眼鏡鏡片係要求波長420nm的吸光度保持率良好者。此外,A(420)/A(480)之值愈大,愈可在更少的著色下濾除藍光。
吸光度保持率(%)=(耐久試驗後的A(420)/耐久試驗前的A(420))×100
[表10]
Figure 109106044-A0202-12-0093-101
本發明之化合物相對於波長380至400nm之短波長的可見光係具有高吸收選擇性。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即使於耐候性試驗後亦具有高吸光度保持率,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
Figure 109106044-A0202-11-0002-4

Claims (15)

  1. 一種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305-02-0096-2
    式(II)中,R3、R4及R5各自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羧基、鹵化烷基、鹵化芳基、-OCF3、-SCF3、-SF5、-SF3、-SO3H、-SO2H、或以式(X-1)表示之基;*-X1-R222 (X-1)式(X-1)中,X1表示-CO-、-COO-、-OCO-、-CS-、-CSS-、-COS-、-CSO-、-SO2-、-NR223CO-或-CONR224-;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R223及R224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6的烷基或苯基;*表示鍵結鍵;R1及R2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雜環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羥基、硫醇基、羧基、-SCF3、-SF5、-SF3、-SO3H、-SO2H、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該脂肪族烴基或芳香族烴基所含有之-CH2-或-CH=可置換為-NR1A-、-SO2-、-CO-、-O-、-COO-、-OCO-、-CONR2A-、-NR3A-CO-、-S-、-SO-、-CF2-或-CHF-;R1A、R2A及R3A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至6的烷基;環W1表示6員環結構,且為具有至少1個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且不具有 芳香族性之環結構;R1及R2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R4及R5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2. 一種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9106044-A0305-02-0097-3
    式(II)中,R3、R4及R5各自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硝基、氰基、羧基、鹵化烷基、鹵化芳基、-OCF3、-SCF3、-SF5、-SF3、-SO3H、-SO2H、或以式(X-1)表示之基;*-X1-R222 (X-1)式(X-1)中,X1表示-CO-、-COO-、-OCO-、-CS-、-CSS-、-COS-、-CSO-、-SO2-、-NR223CO-或-CONR224-;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R223及R224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6的烷基或苯基;*表示鍵結鍵;R1及R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環W1表示具有至少1個雙鍵作為環的構成要素且不具有芳香族性之環結構;R1及R2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R4及R5可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3為硝基、氰基、-F、-OCF3、-SCF3、-SF5、-SF3、-SO2-R222(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氟烷基或氟芳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3為氰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選自R4及R5之至少一者為氰基、硝基、-OCF3、-SCF3、-SF5、-CO-O-R222、-SO2-R222(R222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6至18的芳香族烴基)、氟烷基或氟芳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選自R4及R5之至少一者為氰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4及R5兩者為氰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1及R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碳數1至25的脂肪族烴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1及R2相互地連結而形成環。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1及R2相互地連結所形成之環為不具有不飽和鍵之環。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環W1為5至7員環結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11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環W1為6員環 結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λmax≧370nm,λmax表示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的極大吸收波長[nm]。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其滿足式(B),ε(λmax)/ε(λmax+30nm)≧5 (B)該式中,ε(λmax)表示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之極大吸收波長[nm]的克吸光係數,ε(λmax+30nm)表示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之(極大吸收波長[nm]+30nm)之波長[nm]的克吸光係數。
  15. 一種組成物,其係含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
TW109106044A 2019-02-28 2020-02-25 化合物 TWI837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5795 2019-02-28
JP2019-035795 2019-02-28
JP2019-126918 2019-07-08
JP2019126918 2019-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194A TW202043194A (zh) 2020-12-01
TWI837310B true TWI837310B (zh) 2024-04-01

Family

I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期刊 CHIKHALIKAR, Sandip et al., "Synthesis of Pyridin-2(1H)-one Derivatives via Enamine Cyclizatio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ol.76,No.10, ACS, 2011, p.3829-383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68643B2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材料
JP5596180B2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材料
CN113490661B (zh) 化合物
TW202204312A (zh) 化合物
TWI837310B (zh) 化合物
CN113490660A (zh) 化合物
JP2023175687A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物品及び眼鏡
KR20220142469A (ko) 화합물
TWI833915B (zh) 化合物
JP2021525720A (ja) 温度依存が低減された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インデノ縮合ナフトピラン化合物
KR20230098881A (ko) 포토크로믹 화합물, 포토크로믹 조성물, 포토크로믹 물품 및 안경
TW202248193A (zh) 化合物
CN117177966A (zh) 化合物、包含该化合物的组合物、成型体、染色物和光学层
KR100289951B1 (ko) 스피로벤조피란기-함유중합체,이의제조방법,및이를이용한광호변성스위치박막
CN117203201A (zh) 化合物、含其组合物、成型体、被染物、光学层和层叠体
WO2023145963A1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物品及び眼鏡
CN116635366A (zh) 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