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9489B - 光感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感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9489B
TWI829489B TW111150227A TW111150227A TWI829489B TW I829489 B TWI829489 B TW I829489B TW 111150227 A TW111150227 A TW 111150227A TW 111150227 A TW111150227 A TW 111150227A TW I829489 B TWI829489 B TW I8294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ensing device
optical structure
cavity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50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6183A (zh
Inventor
沈劍瑀
許嘉良
Original Assignee
進康醫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進康醫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進康醫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8/089,73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30207581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26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6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9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948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案揭露一種光感測裝置。光感測裝置包含基板、殼體、光接收器以及光學結構。殼體設置於基板之上表面,殼體與基板共同定義腔體。光接收器設置於第一腔體內,並被殼體圍繞。光學結構設置於光接收器之上,光學結構包含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交錯設置而構成一陣列,凹部之光穿透率高於凸部之光穿透率。

Description

光感測裝置
本申請有關一種光感測裝置,特別關於一種光感測裝置之結構。
因工業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人類生活更加舒適以及更加長壽,但人類也因此需要面對伴隨生活型態改變以及老化而來的疾病,這些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病、動脈硬化、腫瘤、肝硬化之慢性肝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臓病、慢性腎衰竭之腎炎、骨質疏鬆症、中風及肥胖症等等,其中大多屬於慢性疾病。若能有一個手法可以更精準、方便、舒適且長期地監測人體的生理數據,醫生可以給予病患更即時或早期的治療建議。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健康檢測裝置包括手錶、手環、耳機、手機、便攜式檢測裝置等電子產品。雖然多種生理數據量測技術已應用於各式電子產品,但目前量測技術尚有檢測精準度不足之問題存在,還未能提供醫師可靠數據以作為診斷參考。因此,考量醫療裝置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有效提高檢測裝置之檢測精準度,例如提高訊雜比,是必須解決的課題。
本申請案揭露一種光感測裝置,包含基板、殼體、光接收器以及光學結構。殼體設置於基板之上表面,殼體與基板共同定義腔體。光接收器設置於腔體中,並被殼體圍繞。光學結構設置於光接收器之上表面,光學結構包含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交錯設置而構成一陣列,凹部之光穿透率高於凸部之光穿透率。
本申請案揭露另一種光感測裝置,包含基板、殼體、光接收器、透光材料以及光學結構。殼體設置於基板之上表面,殼體與基板共同定義腔體。光接收器設置於腔體中,並被殼體圍繞。透光材料填充於腔體中,透光材料之上表面與殼體之上表面共平面。光學結構設置於透光材料之上表面,光學結構包含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交錯設置而構成一陣列,凹部之光穿透率高於凸部之光穿透率。
圖1係本案之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1之剖面示意圖。光感測裝置1可貼附於生物體的皮膚組織901表面,用於辨識生物體、或是利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PPG),偵測生物體的生理資訊,例如血氧、肌氧、腦氧、心率、血壓、乳酸、心房顫動、水分、血糖、體溫以及血流速度。
如圖1所示,光感測裝置1包含基板103、殼體106、光接收器101以及光發射器102。殼體106設置於基板103之上表面,殼體106與基板103定義出兩個相互分離的腔體105。光接收器101以及光發射器102分別設置於兩個獨立之腔體105中,光接收器101以及光發射器102分別被殼體106圍繞。兩個腔體105分別被蓋體104覆蓋。蓋體104可以保護光接收器101以及光發射器102免於直接承受外來的衝擊或防止水氣的滲入。蓋體104可以永久地或暫時地固定於腔體105上,若蓋體104是暫時地固定於腔體105上,當蓋體104受損時可以被更換。在一實施例中,腔體105內填充透光材料1051;在另一實施例中,腔體105可抽真空或充填惰性氣體,例如氮氣。
在一實施例中,基板103可以為可撓性電路板。基板103包含絕緣材料以及電路結構,其中絕緣材料包含聚醯亞胺(Polyimide)、聚酯薄膜(PET)、雙馬來醯亞胺三氮雜苯(Bismaleimide Triazine;BT)、或是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基板103的基板電路結構用以與光接收器101、光發射器102及/或其他電子元件電性連接。
殼體106可以為不透光結構,以防止環境雜光自側向入射至腔體105中。殼體106材料包含鍺布(Germanium Fabrics)、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酯薄膜(Polyester Film)、矽橡膠(Silicone Rubber)、雲母片(Mica Sheet)、熱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鐵氟龍(Polytetrafluoroethene;PTFE)、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過氟環丁烷(perfluorocyclobutane;PFCB)、環氧樹脂(epoxy)、Su8光阻材料、或旋塗玻璃(Spin-On Glass;SOG)或矽膠(Silicone)。
光接收器101以及光發射器102設置於基板103的表面。光接收器101包含光電二極體、光敏電阻、可見或非可見光感測器。光發射器102包含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ED;OLED)、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光源。在一實施例中,光發射器102用於朝向生物體的皮膚組織901發射一光線,以實施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之測量(例如發射波長介於500~580nm之間的綠光,或波長介於610~700nm之間的紅光,或波長介於700 nm~2000 nm之間的紅外線)。光線可以穿透皮下組織、肌肉、體細胞、動脈、靜脈等。當光線穿過皮膚進入生物體,例如人體,被人體細胞和血液散射或反射後再從皮膚射出,被光接收器101所接收。通過分析散射或反射的光線,提取出心律、血氧水平、血糖水平、血壓等生理資訊。為了獲取準確的生理資訊,必須提高散射或反射的光線信號訊雜比(Signal-to-noise ratio),其中,提高訊雜比的方法包含提高光發射器102的發光強度,以及抑制環境雜光。
透光材料1051及蓋體104允許光接收器101射出的光線以及被生物體散射或反射的光線通過。透光材料1051或蓋體104的材料可以包含矽膠(Silicone)、環氧樹脂(Epoxy)、聚醯亞胺(Polyimide;PI)、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過氟環丁烷(Perfluorocyclobutane;PFCB)、SU8光阻、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酯薄膜(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氧化鋁(Aluminium Oxide;Al 2O 3)、矽氧烷聚合物(SINR)、旋塗玻璃(Spin-On Glass;SOG)。
如圖1所示,光接收器101以及光發射器102設置於腔體105內,而殼體106阻擋了部分環境雜光的入射。如圖2A~圖2B顯示,在一實施例中,為了提升光感測裝置1對環境雜光的抑制效果,在光接收器101的光接收面1011上設置光學結構204以增加收光效率。
圖2A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覆晶(Flip Chip)式光接收器101。覆晶式光接收器101包含一半導體疊層1014具有光接收面1011、第一電極墊1012以及第二電極墊1013。第一、第二電極墊1012、1013位於半導體疊層1014的同一側。光接收面1011與第一、第二電極墊1012、1013位於半導體疊層1014的相對側。光學結構204設置在光接收面1011之上。如圖2A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封裝層205選擇性地被設置於光學結構204上,用於保護光學結構204,避免光學結構204遭受外力而損傷。在另一實施例中,封裝層205更具有透鏡的功能,可以調整入射光的入射角θ。
圖2B顯示根據一實施例之垂直式的光接收器101。垂直式光接收器101包含一半導體疊層1014,其具有一光接收面1011以及一底面相對於光接收面1011、第一電極墊1012以及第二電極墊1013,分別設置在半導體疊層1014的相對兩側。第一電極墊1012設置在半導體疊層1014的一底面下,第二電極墊1013設置在光接收面1011的一頂面上,光學結構204設置在光接收面1011未被第二電極墊1013所覆蓋部分的表面上。
光學結構204可以由光吸收材料或光反射材料所組成,其中,光吸收材料包含吸光物質或吸光物質與基質的混合物,其中,吸光物質例如石墨以及碳黑,基質例如聚醯亞胺(Polyimide)、矽樹脂(Silicone-Based Resin)、環氧樹脂(Epoxy)。光反射材料包含反光物質或反光物質與基質的混合物,其中,基質例如聚醯亞胺(Polyimide)、矽樹脂(Silicone-Based Resin)以及環氧樹脂(Epoxy),反光物質例如金屬或氧化物。氧化物例如為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矽(Silicon Dioxide)、氧化鋁(Aluminum Oxide)、偏鈦酸鉀(Potassium Metatitanate;K 2TiO 3)、氧化鋯(Zirconium Dioxide;ZrO 2)、硫化鋅(Zinc Sulfide;ZnS)、氧化鋅(Zinc Oxide;ZnO)、氧化鎂(Magnesium Oxide;MgO)、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金屬可選用反射率大於50%的金屬,例如金、銀、鉑等。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可能直接接觸人體,光學結構204可採用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例如符合ISO 10993標準的醫療級材料),包括醫療級彈性體或矽膠,以防止皮膚過敏、腐蝕或刺激等副作用。
在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具有微米級或奈米級的圖案化結構。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在巨觀上可以是具有平坦表面而沒有圖案化的薄膜結構。如圖2A、圖2B所示,光學結構204僅允許將入射角θ小於特定角度的入射光引導進入光接收器101。換言之,入射角θ大於一特定角度的光線會被光學結構204吸收及/或反射,而不會穿過光學結構204。在一實施例中,特定角度為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或60度。一般來說,環境雜光的入射角θ通常較大,因此在光接收面1011上設置有光學結構204的光接收器101可以消除環境光雜訊,從而提高光感測裝置1的訊雜比。
光學結構204包含多種不同的結構樣態,如圖3A及3B分別顯示根據不同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A、204B的剖面圖。如圖3A所示,光學結構204A包含多個凸部2041,其離散地設置於光接收面1011上,相鄰的凸部2041之間為凹部2042。於一實施例中,凸部2041可以為具有圓頂之圓柱體,且凹部2042的底部為平坦表面,也就是光接收面1011的一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在一上視圖中,凸部2041的外輪廓可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邊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或以上形狀之組合;在一側視圖中,凸部2041的外輪廓可為長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半圓形、圓形之部分、或以上形狀之組合。
如圖3B所示,光學結構204B包含一透明底板2043與多個凸部2041。透明底板2043具有一表面2043S,多個凸部2041位於於透明底板2043之表面2043S上。
於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B的製造方式是形成多個凸部2041在一預先提供的透明底板2043上。在另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B的製造方式係先形成多個凸部2041於一表面,例如,光接收面1011或一暫時載板,再灌注一定高度之透光材料於凹部2042內以連接多個凸部2041之多個下方部分並形成透明底板2043。若光學結構204B係形成於暫時載板上,圖光學結構204B可以先預製後再貼附於光接收器101的光接收面1011上。
圖3C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A與204B的俯視圖。如圖3C所示,凸部2041於光接收面1011或表面2043S上交錯排列。圖3D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A’與光學結構204B’的俯視圖。光學結構204A’及光學結構204B’之凸部2041為條狀。
圖3E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A及光學結構204B的剖面圖。光學結構204A及光學結構204B之凸部2041具有高度X與寬度Y,凹部2042具有寬度Z。參考圖2A與圖2B,在一實施例中,入射角θ=tan -1(Z/X)。例如,θ=45°,tan -1(Z/X) =45°。
圖4A~4E顯示另外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C、204D的剖面圖及俯視圖。圖4A顯示光學結構204C的剖面圖,圖4B顯示光學結構204D的剖面圖,圖4C顯示光學結構204C的俯視圖,圖4D顯示光學結構204C的俯視照,圖4E顯示光學結構204C的立體照。
如圖4A所示,光學結構204C包含一片凸部2041形成在光接收器101的光接收面1011上,以及複數個凹部2042露出部分的光接收面1011,凸部2041的頂部為平坦面,凹部2042的輪廓為底部具有圓角之柱狀體。如圖4C所示,凹部2042的輪廓為圓形。在其他實施例中,於上視圖中,凹部2042的輪廓可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圓形、圓形之部分、或以上形狀之組合。如圖4C所示,複數個凹部2042以交錯陣列(Staggered Array)型態排列。如圖4D所示,光線可直接穿透凹部2042。
如圖4B所示,光學結構204D更包含具有一表面2043S之透明底板2043,一片凸部2041位於透明底板2043之表面2043S上,複數個凹部2042位於凸部2041之中並露出透明底板2043的表面2043S。如圖4C所示,複數個凹部2042以交錯陣列(Staggered Array)型態排列。光學結構204D可以先製作完成後再貼合至光接收器101上,或者在光接收器101上完成製造步驟。
圖4F顯示光線朝向圖4A及圖4C顯示之光學結構204C、204D之入射角θ與穿透率之關係圖。圖4F之橫軸為光線之入射角θ;縱軸為光線之穿透率。圖4F以不同曲線呈現光線在圖4C之XZ平面及YZ平面上入射光學結構204C、204D的情況。參考圖4C,由於凹部2042呈現圓形,因此圖4F中沿X軸方向的曲線與沿Y軸方向曲線相同。換言之,對於光學結構204C、204D,光線自不同方向入射,只要入射角θ相同,穿透率即相同。當光線自垂直於光學結構204C、204D方向入射(即垂直於圖4C紙面方向),入射角θ為0度且穿透率最高,隨光線入射角θ增加穿透率降低,且當入射角θ大於等於45度時穿透率為0。從而光學結構204C、 204D對於大角度入射的環境雜光達到抑制效果。
圖4G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C’及光學結構204D’的俯視圖。光學結構204C’、204D’的凹部2042為條狀,以一定的間距排列。圖4H顯示光學結構204D’的俯視照,圖4I顯示光學結構204D’的立體照。圖4J係光學結構204C’與204D’之入射角θ與穿透率之關係圖。圖4J之橫軸為光線之入射角θ;縱軸為光線之穿透率。圖4J中的實線表示光線圖4G之XZ平面入射光學結構204C’與204D’的情況。圖4J中的虛線表示光線在圖4G之YZ平面入射光學結構204C’與204D’的情況。如圖4G所示,光學結構204C’、204D’之凹部2042為長條狀結構(凹部2042的長邊平行於Y軸,短邊平行於X軸),因此X方向與Y上的穿透率不同。當光線垂直入射光學結構204C’與204D’(即垂直於圖4G紙面方向),入射角θ為0度且穿透率最高,隨光線入射角θ增加穿透率降低。在一實施例中,在XZ平面上,當入射角θ大於等於45度以及小於等於-45度時穿透率為0;在YZ平面上,當入射角θ等於90度或-90度時穿透率為0。從而透過改變凹部2042的尺寸,光學結構204C’與204D’可以抑制不同角度雜訊光線。
圖5A~圖5C顯示根據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接收器101之製造流程示意圖。以下實施例以在覆晶形光接收器101上形成光學結構204A、204B作為例示說明,然相同製程亦可適用於垂直式光接收器101。
圖5A顯示根據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A之製程。如圖5A所示,光接收器101之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具有圖案化的光學結構204A。形成光學結構204A的方法可以採用3D列印製程、微影製程(Photolithography)、電鍍製程、網印製程(Screen Printing)、沉積製程、模具成型製程、噴墨印刷製程或奈米壓印光刻製程(Nanoimprint Lithography)。如圖5B所示,待光學結構204A成型後,利用晶片切割器902將半導體疊層1014分割而形成獨立且覆蓋有光學結構204A之光接收器101。
圖5C顯示根據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204B之製程。本實施例係預先形成圖案化的光學結構204B,再將其貼附於光接收器101之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舉例而言,參考圖3B,先提供透明底板2043,再將多個凸部2041形成於透明底板2043表面。其後,將已經具有多個凸部2041的光學結構204設置於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例如,使用光學膠將光學結構204貼合於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以完成光學結構204B。其後,參考圖5B,利用晶片切割器902將半導體疊層1014分割而形成獨立且覆蓋有光學結構204B之光接收器101。
圖6A~圖6D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接收器101之製造流程示意圖。以下實施例以在覆晶式光接收器101上形成光學結構204C作為例示說明,然相同製程亦可適用於垂直式光接收器101。如圖6A所示光學材料層2044被塗佈於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光學材料層2044之材質可以參考前述光學結構204的材料。
圖6B顯示調整光學材料層2044高度之製程。利用滾壓器903將光學材料層2044輾壓至預設高度,例如圖3E所示之凸部2041之高度X。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2044可以選用具有較佳延展性之光學材料,例如,包含但不限於樹脂。在其他實施例中,利用研磨方式將光學材料層2044打磨至預設高度。
圖6C顯示將光學材料層2044加工為光學結構204C之製程。利用切割器904(例如刀片或雷射)將光學材料層2044切割而產生多個凹部2042,以形成光學結構204C。在其他實施例中,圖6B與圖6C之製程可以合併,例如,選用具有刀片或齒狀結構之滾壓器903,滾壓器903將光學材料層2044輾壓至預設高度,於輾壓過程中同時於光學材料層2044上押出多個凹部2042。如圖6D所示,待光學結構204C完成後,利用晶片切割器902將半導體疊層1014分割而形成獨立且覆蓋有光學結構204之光接收器101。
圖7A~圖7E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接收器101之製造流程示意圖。以下實施例以在覆晶式光接收器101上形成光學結構204作為例示說明,然相同製程亦可適用於垂直式光接收器101。如圖7A所示,光學材料層2044被塗佈於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2044的塗佈方式可以採用旋轉塗佈製程,使光學材料層2044均勻分布於半導體疊層1014之上表面。光學材料層2044的塗佈高度大於或等於光學結構204之高度,例如圖3E所示之凸部2041之高度X。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2044之材料為非透明之光阻材料,例如黑色、洋紅色之光阻材料。光阻材料可以選用正光阻或負光阻,視光學結構204為凹部2042或凸部2041而定。
圖7B顯示光學材料層2044之軟烤(Soft Bake)製程。軟烤可以提高光學材料層2044與半導體疊層1014間之接著力附著以及去除光學材料層2044所包含之溶劑。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2044選用SU8光阻材料,其軟烤溫度可設置為90至110攝氏度範圍內之溫度值,軟烤時間為50~70分鐘之間。
圖7C顯示光學材料層2044之曝光製程,光線通過具有預設圖案的光罩(圖未示)而照射於光學材料層2044表面,被照射部分之光學材料層2044的鍵結改變。光罩上的孔洞位置對應於光學結構204的凹部2042或凸部2041。於一實施例中,對於正光阻,光罩的孔洞位置對應於光學結構204之凹部2042;對於負光阻,光罩的孔洞位置對應於光學結構204之凸部2041。
圖7D顯示將光學材料層2044加工為光學結構204之製程。光學材料層2044完成曝光後,將對應於凹部2042的光學材料層2044去除以達成定影。舉例而言,利用異丙醇或其他有機溶劑將光學材料層2044去除,在以去離子水進行沖洗。對於負光阻,於定影前可先將光學材料層2044進行烘烤以加強材料鍵結強度後,再進行凹部2042的光阻清洗。
圖7E顯示光學材料層2044之硬烤(Hard Bake)製程。於一實施例中,半導體疊層1014的硬烤溫度高於光學材料層2044之玻璃轉換溫度。硬烤可以強化光學材料層2044之整體結構強度。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2044選用SU8光阻材料,其硬烤溫度可設置為120至200攝氏度範圍內之溫度值,硬烤時間為20~40分鐘之間。待光學結構204成型後,參考圖6D,提供晶片切割器902將半導體疊層1014分割而形成獨立且覆蓋有光學結構204之光接收器101。
參照圖8A,光感測裝置3包含殼體306、光接收器301、透明層307以及光學結構304。殼體306與透明層307定義出腔體305,光接收器301設置於腔體305內而被殼體306圍繞,且光接收器301之側面不直接接觸殼體306。於一實施例中,透明層307設置於殼體306頂部,光學結構304設置於透明層307之上表面。在其他實施例,透明層307與光學結構304先預先形成後,再將透明層307與光學結構304一起設置於殼體306頂部。透明層307可提供光學結構304與殼體306之間較佳的黏附力,使光學結構304的結構更加穩固。在一實施例中,腔體305內填充有透光材料3051,透光材料3051之上表面與殼體306頂部大體上共平面,且透明層307形成於透光材料3051之上表面。在其他實施例,腔體305內未填充透光材料3051(例如保持真空),採用硬質的透明層307有助於維持光學結構304的表面平坦。在另一實施例,透明層307被省略,而光學結構304直接形成於透光材料3051之上表面。
透明層307材料可以包含矽膠(Silicone)、環氧樹脂(epoxy)、聚醯亞胺(polyimide;PI)、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過氟環丁烷(Perfluorocyclobutane;PFCB)、SU8光阻材料、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酯薄膜(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氧化鋁(Aluminium Oxide;Al 2O 3)、矽氧烷聚合物(SINR)、或旋塗玻璃(Spin-On Glass;SOG)。
如圖8A所示,光感測裝置3採用覆晶式光接收器301。第一電極墊3012及第二電極墊3013設置於光接收器301底部,並作為光感測裝置3與電路板電連接之接點。如圖8B所示,光感測裝置3也採用覆晶式光接收器301,然第一電極墊3012及第二電極墊3013直接連接(例如,利用焊料或銀膠)至基板309上的接觸墊308。如圖8C所示,光感測裝置3採用垂直式光接收器301。第一電極墊3012設置於光接收器301底部而第二電極墊3013設置於光接收器301頂部。光感測裝置3之底部形成兩個接觸墊308,其中,一個接觸墊308與第一電極墊3012在垂直方向上部分或全部重疊並彼此電性連接,另一個接觸墊308透過打線連接(Wire Bonding)與第二電極墊3013電連接。如圖8D所示,光感測裝置3也採用垂直式光接收器301,然第一電極墊3012與基板309上的接觸墊308彼此部分或全部重疊並彼此電連接,第二電極墊3013透過打線焊接至基板309上的接觸墊308。
請參照圖9A,光感測裝置4包含基板409、殼體406、透明層407以及光學材料層4044。殼體406設置於基板409之上表面,殼體406與基板409定義出多個獨立的腔體405。一個光接收器401設置於一個腔體405內而被殼體406圍繞,且光接收器401之所有側面皆不接觸殼體406。在其他實施例中,圖9A中的光接收器401亦可置換為光發射器102或其他電子元件。透明層407設置於殼體406頂部。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4044可直接塗佈於透明層407之上表面,且光學材料層4044在經過加工後可形成光學結構404。基板在其他實施例中,當腔體405內填充透光材料4051,透明層407可以被省略,且光學材料層4044可直接塗佈於透光材料4051及/或殼體406之頂面。
如圖9A所示,於一本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2044塗佈於透明層407上之全部頂面或僅塗佈於位於腔體405正上方之透明層407之部分頂面。
如圖9B所示,藉由滾壓器903將光學材料層4044輾壓至預設高度,例如圖3E所示之凸部2041之高度X。於一實施例中,光學材料層4044可以選用具有較佳延展性之材料,例如樹脂。在其他實施例中,藉由研磨方式將光學材料層4044打磨至預設高度。
如圖9C所示,藉由切割器904(例如刀片或雷射)將光學材料層4044切割而形成多個凹部4042,以形成光學結構404。在其他實施例中,圖9B與圖9C所示之製程可以合併,例如,選用具有刀片或齒狀結構之滾壓器903,滾壓器903將光學材料層4044輾壓至預設高度,於輾壓過程中同時光學材料層4044上切押出個凹部4042。上述製程可以應用於具有多個腔體405的光感測裝置4,亦可以用於圖8A~圖8B所示之光感測裝置4製程中。舉例而言,將具有多個腔體405的光感測裝置4進一步切割,以形成多個具有單一腔體405的光感測裝置4。
參照圖10A,光學材料層2044為多層結構。光學材料層2044具有厚度D,且具有分層L1~LN。其中,分層L1~LN之數量及厚度可依光接收器101之厚度D及預設的最大入射角θ配置。
如圖10B所示,分層L1、分層L2及分層L3之折射率為高低交替,使特定波段的光線產生破壞性干涉而降低其穿透率。分層L2的相厚度d可以根據以下公式一計算:
d=(2π/λ)*N d(公式一)
其中λ為光線的波長,N d為分層L2之光學厚度(Optical Depth)。
圖10C顯示光學結構204之穿透率與入射光波長之關係圖。圖10C之橫軸為光線之波長(nm);縱軸為光學結構204之穿透率。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是由氧化鈦及氧化矽交替堆疊而形成的多層結構,光學結構204具有20個分層,且總厚度為2 μm,各分層之厚度可參考表1。如圖10C所示,光學結構204對於光線波長範圍小於570nm具有較高之穿透率,且入射角θ越大,對應穿透率大於90%的光線波長範圍越窄。換言之,入射角θ越大,對應穿透率大於90%的光線最大波長越小。因此,入射角θ較大、波長越長的環境雜光較難以穿透圖10C的光學結構204。
圖10D顯示光學結構204之穿透率與入射光波長之關係圖,其中,橫軸為光線之波長(nm),縱軸為光學結構204之穿透率。如圖10D所示,光學結構204對於兩個特定波長範圍的光線具有較高之穿透率,且光線的波長越短,入射角θ越大。例如,在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是由五氧化二鉭及氟化鎂交替堆疊而形成的多層結構,且具有61個分層,光學結構204的總厚度為7.25 μm,各分層之厚度可參考表2。如圖10D所示,當入射光的入射角θ大於50度時,綠光(波長為500~600nm)和紅外光(波長為900~1100nm)的穿透率較低;然而,當入射光的入射角θ為0度,綠光和紅外光的穿透率大於90%。因此,入射角θ較大的環境雜光(特別是綠光和紅外光波段)較難以穿透具有圖10D之光學結構204。
圖10E顯示光學結構204之穿透率與入射光波長之關係圖,其中,橫軸為光線之波長(nm),縱軸為光學結構204之穿透率。如圖10E所示,光學結構204對於三個特定波長範圍的光線具有較高之穿透率,且光線的波長越短,入射角θ越大。在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是由五氧化二鉭及氟化鎂交替堆疊而形成的多層結構,且具有106個分層,光學結構204的總厚度為19 μm。如圖10E所示,當入射光的入射角θ大於 50 度時,綠光(波長為 500~550nm)、紅光(波長為 600~700nm)、紅外光(波長為900~1100nm) 的穿透率較低;然而,當入射光的入射角θ為0度,綠光、紅光和紅外光的穿透率都大於90%。因此,入射角θ較大的環境雜光(特別是綠光、紅光和紅外光波段)較難以穿透圖10E的光學結構204。
圖10F顯示近紅外光穿過不同材料後的強度與光線波長之關係圖。圖10F之橫軸為光線之波長(nm);縱軸為正規化之光線強度。在本實施例中,材料A、材料B、材料C分別為可被近紅外線(Near Infra-Red;NIR)穿透之材料。材料A允許波長超過650nm以上的紅光及紅外光穿透,材料B允許波長超過700nm以上的深紅色光及紅外光穿透,材料C允許波長超過800nm以上的紅外光穿透。因此,在不同的應用情境,可採用不同材料之光學結構以去除不同波長範圍的環境雜光。
在另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包含偏振薄膜用以濾除S偏振光(S-polarize light)。例如,光學結構204是由氧化鈦及氧化矽交替堆疊而形成的多層結構,其具有21個分層,光學結構204的總厚度為2.696 μm,各分層之薄膜厚度可參考表3。由於S偏振光常出現於反射光中,而反射光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中被視為雜訊,因此濾除S偏振光等同於濾除雜訊,從而可以提升訊雜比。
如圖11A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204具有微結構層507,微結構層507具有凸部2041,而凸部2041是奈米級的圖案化結構。微結構層507的材料為金屬、有機物或氧化物,其中,氧化物例如為氧化銦錫,金屬例如金、銀、銅、鉑等,有機物例如聚醯亞胺(Polyimide)、矽樹脂(Silicone-Based Resin)以及環氧樹脂(Epoxy)。請參照圖11B,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層507的凸部2041以八個基本圖案構成一個圖案單位,該圖案單位之沿X軸方向之長度(Λ)為1440 nm,沿Y軸方向之寬度(Λ/8)為180 nm。微結構層507包含複數個圖案單位,沿X軸及Y軸方向重複性地設置。
以下公式二表示異常折射率與相位之間的關係:
(公式二)
其中nt及ni為介質折射率,θ為入射角,θ i為折射角,λ 0為真空中的光波長, 是圖案化結構所處平面上的相位梯度。依據公式二,如果 為0,則廣義折射與反射定律退化為傳統折射與反射定律;如果 不為0,則偏離傳統折射與反射定律,此時偏離傳統定律的折射光與反射光稱為異常折射光。透過異常折射光之相位 ,可以由以下公式三推導光線聚焦之位置:
(x,y)= (公式三)
其中 f為焦距,λ 0為異常折射光的波長,x,y為設計之常數。
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層507使較大入射角θ的入射光產生相消干涉,而無法穿透微結構層507,從而降低環境雜光。
如圖12A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光感測裝置5包含基板509、殼體506、光接收器501、光發射器502、電源模組511、處理器510、通訊模組512以及放大器模組513,其中處理器510、通訊模組512以及放大器模組513統稱為控制電路。處理器510、通訊模組512、放大器模組513設置於基板509上方,而電源模組511設置於基板509下方,以縮小光感測裝置5的整體尺寸。處理器510、電源模組511、通訊模組512、放大器模組513可透過導線509C耦接於基板509。殼體506設置於基板509之上表面,殼體506與基板509定義出兩個各自獨立的腔體505。光接收器501以及光發射器502分別設置於兩個彼此分離之腔體505中,光接收器501以及光發射器502分別被殼體506圍繞。在一實施例中,腔體505內填充有透光材料5051。在其他實施例中,腔體505內亦可保持真空、填充空氣或惰性氣體。在一實施例中,光接收器501上設置有光學結構504,用以抑制環境雜光,光發射器502上亦設置有光學結構514,用以校準朝向人體皮膚組織901發射的光線,其中,根據需求,光接收器501上的光學結構504與光發射器502上的光學結構514可以相同或相異。在其他實施例,光接收器501及/或光發射器502上不設置光學結構504。
基板509電性連接光發射器502、光接收器501、控制電路以及電源模組511。控制電路之電源模組511可以是適用於無線充電或有線充電。舉例而言,電源模組511具有感應線圈,光感測裝置5可以放置於充電盤上進行無線充電。控制電路之通訊模組512可以是適用於無線通訊或有線通訊。於一實施例中,光接收器501所量測之訊號在經過處理器510處理後,可以透過通訊模組512傳輸到其他電子裝置上進一步處理或顯示。對於無線傳輸之通訊模組512,其採用之通訊協定包含但不限於支援全球行動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個人手持式電話系統(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PHS)、碼多重擷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寬頻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LTE)、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或藍牙。
如圖12B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光感測裝置6包含基板609、殼體606、光接收器601、光發射器602、處理器610、電源模組611、通訊模組612以及放大器模組613。光接收器601、光發射器602、處理器610、電源模組611、通訊模組612以及放大器模組613皆設置於基板609上方,以降低光感測裝置5的整體高度。殼體606設置於基板609之上表面,殼體606與基板609定義出多個彼此分離的腔體605。光接收器601、光發射器602、處理器610與通訊模組612、電源模組611與放大器模組613分別設置於四個獨立之腔體605中,且分別被殼體606圍繞。在一實施例中,基板609為柔性基板,光發射器602、光接收器601和其他電子元件電性連接於柔性的基板層609。處理器610、電源模組611、通訊模組612以及放大器模組613所在之腔體605內可以填充保護層607以保護其中的電子元件。另外,光發射器602和光接收器601所在之腔體605內可填充透光材料605。保護層607可為透明或不透明材質。保護層607材料可以包含矽膠(Silicone)、環氧樹脂(Epoxy)、聚醯亞胺(Polyimide;PI)、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過氟環丁烷(Perfluorocyclobutane;PFCB)、SU8光阻材料、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酯薄膜(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氧化鋁(Aluminium Oxide;Al 2O 3)、矽氧烷聚合物(SINR)、旋塗玻璃(Spin-On Glass;SOG)、聚氨酯(Polyurethane;PU)、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水合膠(水膠體)、熱熔膠、橡膠。
在一實施例中,光學結構604覆蓋於光接收器601及光發射器602所處之腔體605的上方,以消除大角度入射的環境光。在其他實施例,光學結構604僅覆蓋於光接收器601所處之腔體605的上方。於一實施例中,腔體605上方設置黏膠層608,以利於將光感測裝置6固定於皮膚組織901表面。因此,當光感測裝置6貼附於皮膚組織901表面時,光學結構604亦直接覆蓋於皮膚組織901表面,使大角度入射的環境光減少。黏膠層608可選用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例如符合ISO 10993標準的醫療級材料),包括醫療級彈性體、矽樹脂、聚氨酯、水合膠(水膠體)、橡膠或矽膠,以防止皮膚過敏、腐蝕或刺激等副作用。
在一實施例中,殼體606、光發射器602、光接收器601和其他電子元件設置於基板609的同一側,而提高了光感測裝置6的可撓性。基板609具有長軸(X軸)及垂直長軸之短軸(Y軸),其中,光接收器601、光發射器602及其他電子元件沿長軸以一定間距配置。舉例而言,通訊模組612與處理器610之間、處理器610與殼體606之間、殼體606與光發射器602之間、光發射器602與殼體606之間、殼體606與光接收器601之間、光接收器601與殼體606之間、殼體606與電源模組611之間以及電源模組611與放大器模組613之間,皆存在間隙。其中,間隙中皆不存在任何電子元件。參照圖12B,將電源模組611的配置位置移動到通訊模組612背側(垂直紙面方向)是允許的,但將電源模組611的配置位置移動到通訊模組612與處理器610之間是不被允許的。如此一來,多個間隙分別將光感測裝置6區分為數個節,使光感測裝置6被彎折時元件之間不會互相碰撞,而提升整體可撓性。在其他實施例,多個電子元件之晶片可以進行堆疊,再透過打線連接於基板609,以減少各電子元件分布在基板609上的總面積,從而提升整體可撓性。在一些實施例,電子元件採用可撓性的元件,以提升整體可撓性。如圖12C所示,光學結構604可以設置於光接收器601之表面及/或光發射器602之表面,且黏膠層608設置於光感測裝置6的側邊,使光感測裝置6彎曲後可以相互黏貼(例如纏繞於手臂),而黏膠層608不直接黏附於人體,提升配戴時的舒適度。
如圖12D所示,光學結構604可以設置於光接收器601之表面及/或光發射器602之表面,且黏膠層608設置於保護層607的上方並連續覆蓋其下方的電子元件、腔體605與殼體606。於一實施例中,黏膠層608為透光材質,且至少允許光接收器601所需感測之波長範圍的光線通過。在其他實施例中,黏膠層608僅位於殼體606的上表面,但不覆蓋光接收器601所處之腔體605以避免遮擋光線,在,黏膠層608可選用透光或不透光材質。
如圖12E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2B所示之光感測裝置6之光學結構604會接觸人體,光學結構604具有梳狀結構,梳狀結構具有複數個凸部6041。當光感測裝置6的光學結構604接觸具有毛髮的皮膚時,梳狀的凸部6041可以推開毛髮,使光接收器601更加靠近皮膚,從而降低毛髮對量測的干擾。
圖13A~圖13F係本案之不同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之應用情境示意圖。圖13A所示之光感測裝置7a應用於指甲貼片,以針對指甲下方皮膚組織901進行訊號量測。由於指甲位置較易於固定且無神經,因此具有光學穩定性較高、使用者無異物感、方便攜帶等優點。此外,即便為黑色人種,其指下皮膚顏色依然較淺。因此於指甲位置進行訊號量測具有較不受人種差異影響之優點。圖13B所示之光感測裝置應用於戒指7b,針對指部皮膚進行訊號量測。圖13C之光感測裝置7c及光感測裝置7d應用於永久式或可棄式貼片中,可依需求貼附在不同的身體部位進行量測。圖13D所示之光感測裝置7e及光感測裝置7f縫製於帽子內表面、圖13E所示之光感測裝置7g及光感測裝置7h縫製於衣褲的內表面、圖13F所示之光感測裝置7i縫製於手套內表面。光感測裝置7e, 7f, 7g, 7h, 7i可以在接觸穿戴者的皮膚組織901時,針對多點位置的皮膚組織901進行訊號量測。光感測裝置藉由結合不同的配件,可以針對如心血管疾病病人(呼吸频率、心律變異)、糖尿病病人(血糖、脱水)、呼吸中止症病人(血氧濃度)、運動使用者(呼吸频率、心律變異、脱水、血氧濃度、卡路里)等使用者之各項生理參數進行持續性地監测或生物辨識。
綜上所述,依據一些實施例,光感測裝置利用光學結構過濾雜訊光,從而提高光感測裝置的準確度。依據一些實施例,光學結構採用多層結構以過濾多波段的雜訊光,從而提高光感測裝置的準確度。依據一些實施例,光感測裝置採用可撓性結構,得以應用在服飾、首飾或其他穿戴物品上。此外,可撓性結構提高了光感測裝置與皮膚組織的貼合度,降低光接收器與皮膚組織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光感測裝置準確度。
表1、圖10C實施例之光學結構之分層
分層 材料 薄膜厚度(nm) 分層 材料 薄膜厚度(nm)
1 TiO 2 89.42 11 TiO 2 64.08
2 SiO 2 104.5 12 SiO 2 105
3 TiO 2 83.98 13 TiO 2 76.88
4 SiO 2 80.06 14 SiO 2 95.79
5 TiO 2 85.11 15 TiO 2 67.68
6 SiO 2 85.66 16 SiO 2 126.02
7 TiO 2 79.96 17 TiO 2 56.15
8 SiO 2 113.03 18 SiO 2 144.28
9 TiO 2 63.88 19 TiO 2 55.06
10 SiO 2 119.35 20 SiO 2 54.74
表2、圖10D實施例之光學結構之分層
分層 材料 薄膜厚度(nm) 分層 材料 薄膜厚度(nm)
1 Ta 2O 5 170.54 32 Ta 2O 5 131.45
2 MgF 2 88.11 33 MgF 2 199.04
3 Ta 2O 5 38.13 34 Ta 2O 5 147.78
4 MgF 2 57.83 35 MgF 2 250.44
5 Ta 2O 5 59.54 36 Ta 2O 5 120.44
6 MgF 2 87.92 37 Ta 2O 5 1.91
7 Ta 2O 5 45.64 38 MgF 2 285.18
8 MgF 2 78.23 39 Ta 2O 5 59.42
9 Ta 2O 5 48.19 40 MgF 2 124.47
10 MgF 2 51.4 41 Ta 2O 5 61.12
11 Ta 2O 5 226.28 42 MgF 2 328.93
12 MgF 2 46.56 43 Ta 2O 5 66.39
13 Ta 2O 5 53.47 44 MgF 2 122.26
14 MgF 2 94.89 45 Ta 2O 5 71.81
15 Ta 2O 5 33.76 46 MgF 2 130.83
16 MgF 2 99.18 47 Ta 2O 5 48.26
17 Ta 2O 5 41.99 48 MgF 2 95.86
18 MgF 2 51.83 49 Ta 2O 5 222.41
19 Ta 2O 5 28.72 50 MgF 2 126.24
20 Ta 2O 5 150.83 51 Ta 2O 5 92.13
21 MgF 2 214.09 52 MgF 2 149.01
22 Ta 2O 5 124.82 53 Ta 2O 5 90.97
23 MgF 2 206.35 54 MgF 2 122.78
24 Ta 2O 5 98.61 55 Ta 2O 5 82.25
25 MgF 2 236.23 56 MgF 2 138.99
26 Ta 2O 5 126.72 57 Ta 2O 5 96.58
27 MgF 2 226.83 58 MgF 2 134.71
28 Ta 2O 5 140.22 59 Ta 2O 5 87.73
29 MgF 2 200.35 60 MgF 2 134.31
30 Ta 2O 5 129.69 61 Ta 2O 5 84.48
31 MgF 2 185.02   
表3、採用偏振薄膜之光學結構之分層
分層 材料 薄膜厚度(nm) 分層 材料 薄膜厚度(nm)
1 SiO 2 216.04 12 TiO 2 71.08
2 TiO 2 91.27 13 SiO 2 179.36
3 SiO 2 158.85 14 TiO 2 48.28
4 TiO 2 80.52 15 SiO 2 189.37
5 SiO 2 172.26 16 TiO 2 71.06
6 TiO 2 76.63 17 SiO 2 132.03
7 SiO 2 195.09 18 TiO 2 83.4
8 TiO 2 73.93 19 SiO 2 166.06
9 SiO 2 190.64 20 TiO 2 47.08
10 TiO 2 68.49 21 SiO 2 215.06
11 SiO 2 169.58   
1,3,4,5,6,7a,7b,7c,7d,7e,7f,7g,7h,7i:光感測裝置 101,301,401,501,601:光接收器 102,502,602:光發射器 103,309,409,509,609:基板 104:蓋體 105,305,405,505,605:腔體 1051,3051,4051,5051:透光材料 106,306,406,506,606:殼體 1011,3011:光接收面 1014:半導體疊層 1012,3012:第一電極墊 1013,3013:第二電極墊 204,204A,204A’,204B,204B’,204C,204C’,204D,204D’:光學結構 304,404,504,514,604:光學結構 2041,6041:凸部 2042,4042,6042:凹部 2043:透明底板 2043S:表面 2044,4044:光學材料層 205:封裝層 307,407:透明層 308:接觸墊 507:微結構層 509C:導線 510,610:處理器 511,611:電源模組 512,612:通訊模組 513,613:放大器模組 607:保護層 608:黏膠層 901:皮膚組織 902:晶片切割器 903:滾壓器 904:切割器 X:凸部高度 Y:凸部寬度 Z:凹部寬度 L1~LN:分層 D:厚度 d:相厚度 θ:入射角
圖1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感測模組之剖面圖。 圖2A與圖2B顯示根據本申請數個實施例之光學感測裝置之示意圖。 圖3A~圖3E顯示根據本申請數個實施例之光學結構之示意圖。 圖4A~圖4E顯示根據本申請數個實施例之光學結構之示意圖與照片。 圖4F顯示光學結構之入射角度與穿透率之關係圖。 圖4G~圖4I顯示根據本申請另數個實施例之光學結構之示意圖與照片。 圖4J顯示數種光學結構之入射角度與穿透率之關係圖。 圖5A~圖5C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之製造流程圖。 圖6A~圖6D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之製造流程圖。 圖7A~圖7E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之製造流程圖。 圖8A~圖8D顯示根據本申請數個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之剖面圖。 圖9A~圖9C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之製造流程圖。 圖10A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學材料層之示意圖。 圖10B顯示通過光學材料層之光線之行進路線圖。 圖10C~圖10F顯示光學結構之光線波長與穿透率之關係圖。 圖11A與圖11B顯示根據本申請數個實施例之光學結構之上視圖。 圖12A~圖12D顯示根據本申請數個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模組之剖面圖。 圖12E顯示根據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學結構。 圖13A~圖13F係本案之數個實施例所揭示之光感測裝置/模組之應用情境示意圖。
1:光感測裝置
101:光接收器
102:光發射器
103:基板
104:蓋體
105:腔體
1051:透光材料
106:殼體
901:皮膚組織

Claims (10)

  1. 一種光感測裝置,包含: 一基板; 一殼體,設置於該基板之上表面,該殼體與該基板定義一第一腔體; 一光接收器,設置於該第一腔體,該殼體圍繞該光接收器;以及 一光學結構,設置於該光接收器之上表面,該光學結構包含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該多個凹部及該多個凸部交錯設置而構成一陣列,該凹部之光穿透率高於該凸部之光穿透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凹部之最大寬度與該凸部之最大高度相同。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光學結構之多個凹部為多個孔洞,該陣列呈棋盤方式交錯。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光學結構之多個凹部為多個溝槽,該陣列呈隔行方式交錯。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光學結構包含多個第一材料層及多個第二材料層交錯堆疊,該第一材料層之折射率高於該第二材料層。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殼體與該基板更定義一第二腔體,該光感測裝置更包含一光發射器,設置於該第二腔體,該殼體圍繞該光發射器。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光學結構更設置於該光發射器之上表面。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基板為一柔性基板,具有一長軸及垂直該長軸之一短軸,該光感測裝置更具有多個電子元件,該光接收器、該光發射器及該多個電子元件沿該長軸配置且沿該長軸相互保持一間隙。
  9. 一種光感測裝置,包含: 一基板; 一殼體,設置於該基板之上表面,該殼體與該基板定義一第一腔體; 一光接收器,設置於該第一腔體,該殼體圍繞該光接收器; 一透光材料,填充於該第一腔體,該透光材料之上表面與該殼體之上表面共平面;以及 一光學結構,設置於該透光材料之上表面,該光學結構包含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該多個凹部及該多個凸部交錯設置而構成一陣列,該凹部之光穿透率高於該凸部之光穿透率。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感測裝置,其中該殼體與該基板更定義一第二腔體,該光感測裝置更包含一光發射器,設置於該第二腔體,該殼體圍繞該光發射器,該透光材料更填充於該第二腔體,該第一腔體及該第二腔體之透光材料之上表面與該殼體之上表面共平面,該光學結構設置於該第一腔體及該第二腔體之透光材料之上表面。
TW111150227A 2021-12-29 2022-12-27 光感測裝置 TWI8294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8/089,734 US20230207581A1 (en) 2021-12-29 2022-12-28 Optical sens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94524P 2021-12-29 2021-12-29
US63/294,524 2021-1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6183A TW202326183A (zh) 2023-07-01
TWI829489B true TWI829489B (zh) 2024-01-11

Family

ID=88147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50227A TWI829489B (zh) 2021-12-29 2022-12-27 光感測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948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6525A1 (zh) * 2019-08-29 2021-03-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现实的光学叠加器和相关设备
WO2021134450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6525A1 (zh) * 2019-08-29 2021-03-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现实的光学叠加器和相关设备
WO2021134450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6183A (zh) 202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4445B (zh) 包含特徵以幫助減少雜光及/或光學串擾之光電模組
CN110338815B (zh) 用于深层血氧检测的柔性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im et al. Battery-free, stretchable optoelectronic systems for wireless op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kin
US9379157B2 (en)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00192423A1 (en) Wearable Bands With Embedded Circuitry
EP3946028B1 (en) Ppg sensor having a high signal to noise ratio
TWI829516B (zh) 穿戴式光電感測裝置
JP2018037356A (ja) 発光装置、検出装置およ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829489B (zh) 光感測裝置
US9773937B2 (e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pparatus
KR102407568B1 (ko) 포토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웨어러블 생체 정보 모니터링 장치
US20230207581A1 (en) Optical sensing device
US20220015673A1 (en) Integrated optical biosensors including molded beam shaping elements
JP2013000378A (ja) 生体センサーおよび生体情報検出装置
JP6065083B2 (ja) 画像取得装置、生体認証装置、電子機器
WO2021253445A1 (zh) 生物特征检测装置及智能穿戴设备
WO2020241364A1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60296129A1 (en) Biological informa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2336344A (zh) 光学诊断传感器系统和方法
CN213551703U (zh) 生物特征检测装置及智能穿戴设备
US20240272365A1 (en) Optical module
JP2024039543A (ja) ウェアラブル電子デバイス、健康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健康管理方法
TW202424459A (zh) 生醫檢測光電模組及其製程方法
JP2023125158A (ja) 検出装置および測定装置
CN118431210A (zh) 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