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8570B -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8570B
TWI828570B TW112112925A TW112112925A TWI828570B TW I828570 B TWI828570 B TW I828570B TW 112112925 A TW112112925 A TW 112112925A TW 112112925 A TW112112925 A TW 112112925A TW I828570 B TWI828570 B TW I8285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ircuit
electronic pen
mode
sine wa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2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1477A (zh
Inventor
小田康雄
原英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1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5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ctive external devices, e.g. active pens, for transmitting changes in electrical potential to be received by the digiti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夠在所受訊處理之訊號的波形為互為相異的複數之平板裝置間而共通作使用的電子筆。

係具備有:接收從電源部而來之電源電壓的供給,並產生相異波形之第1訊號與第2訊號,而將第1訊號和第2訊號之其中一者選擇性地供給至導電性之芯體側構件處之訊號發訊電路;和受理對於要將第1訊號和第2訊號中之何者從訊號發訊電路而供給至芯體側構件處一事下達指定之指定輸入之輸入受理部;和以將與藉由輸入受理部所受理了的指定輸入相對應之第1訊號與第2訊號之其中一者供給至芯體側構件處的方式來對於訊號發訊電路作控制之控制部。

Description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被與平板裝置一同作使用並對於平板裝置而送出訊號的所謂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又,本發明,係有關於由平板裝置和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所成的座標輸入裝置。
作為平板裝置用之電子筆(觸控筆),係提案有電磁感應方式和靜電耦合方式等之各種的方式之電子筆。其中,最近係出現有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此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係存在有下述之構成者:亦即是,係內藏有使用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之電源部和訊號發訊部,並且,係藉由導體來構成芯體,並將從訊號發訊部而來之訊號,從導體之芯體來對於平板裝置而藉由靜電耦合來送訊(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687398號公報))。
從此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所送出的訊號,由於係被設為振幅為例如15伏特以上一般之大振幅的訊號,因此,在平板裝置處,係能夠以高精細度來檢測出藉由電子筆所指示了的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687398號公報
另外,在此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中,雖係作為電源而使用一次電池或充電式之二次電池,但是,作為所送訊之訊號的波形,係考慮有各種的波形,例如,作為代表性者,係考慮有正弦波和矩形波。在將正弦波訊號作為送訊訊號之電子筆的情況時,由於係能夠藉由共振電路之共振用電容器來吸收浮游電容之影響,因此,係能夠將電力損失縮小,而能夠延長電池壽命。但是,反過來說,係以使用變壓器為理想,而有著電路構成會變得較為複雜之缺點。
另一方面,在將矩形波訊號作為送訊訊號之電子筆的情況時,若是將從電子筆所供給至平板裝置處之例如數位訊號設為2值化訊號,則係有著能夠將訊號產生電路之構成簡單化的優點。反過來說,起因於浮游電容所導致之電力損失係為大,而有著會縮短電池壽命之缺點。另外,為了藉由簡單的構成來從電池電壓而產生大振幅之矩形波訊號,係會有使用有利用變壓器來進行升壓之電路的情形。
如同上述一般,作為從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所送訊的訊號,關於要使用正弦波訊號與矩形波訊號的何者一事,係各自具備有優缺點。因此,作為主動靜電耦合方式之電子筆,係提供有以正弦波訊號來作為送訊訊號的型態和以矩形波訊號來作為送訊訊號的型態之雙方,而可預測到兩者係會並存。又,可以預測到,平板裝置,也會並存有從電子筆受訊正弦波訊號並進行位置檢測以及其他之訊號處理的型態和從電子筆受訊矩形波訊號並進行位置檢測以及其他之訊號處理的型態。
如此一來,利用者,係需要因應於平板裝置是身為從電子筆受訊正弦波訊號的型態或者是從電子筆受訊矩形波訊號的型態一事,來對於電子筆作改變,而會變得麻煩,並且在經濟面上也缺乏效率。
本發明,係以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之問題點的電子筆一事,作為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電子筆,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導電性之芯體側構件;和電源部;和接收從前述電源部而來之電源電壓的供給,並產生相異波形之第1訊號與第2訊號,而將前述第1訊號和前述第2訊號之其中一者選擇性地供給至前述芯體側構件處之訊號發訊電路;和受理對於要將前述第1訊號和前述第2訊號中之何者從前述訊號發訊電路而供給至前述芯體 側構件處一事下達指定之指定輸入之輸入受理部;和以將與藉由前述輸入受理部所受理了的前述指定輸入相對應之前述第1訊號與前述第2訊號之其中一者供給至前述芯體側構件處的方式來對於前述訊號發訊電路作控制之控制部。
若依據上述之構成之發明的電子筆,則係可提供一種能夠與對應於第1訊號之平板裝置和對應於第2訊號之平板裝置的雙方均有所對應之電子筆。故而,係並不需要針對各平板裝置而分別準備不同的電子筆,而能夠作共用,因此,係可發揮變得更加便利並且在經濟面上也為理想的顯著之效果。
又,本發明,係更進而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訊號發訊電路,係具備有作為前述第1訊號而產生正弦波訊號之正弦波訊號產生部,前述正弦波訊號產生部,係具備有變壓器,該變壓器,係藉由在一次卷線側處連接電容器,而形成有共振電路,並且從二次卷線側而輸出正弦波訊號,在前述變壓器之二次卷線側處,係被設置有整流電路,前述整流電路之輸出電壓,係被作為產生前述第2訊號之訊號產生部的電源電壓。
在本發明中,係可提供一種能夠與對應於作為第1訊號之正弦波訊號之平板裝置和對應於波形為相異之第2訊號之平板裝置的雙方均有所對應之電子筆。又,產生正弦波訊號之正弦波訊號產生部,係具備有藉由在一次卷線側處連接電容器而形成有共振電路,並且從二次卷 線側而輸出正弦波訊號之變壓器,而能夠產生藉由變壓器來作了升壓的正弦波訊號。又,由於係構成為藉由設置在變壓器之二次卷線側處的整流電路來產生對於第2訊號之訊號產生部的電源電壓,因此,係並不需要使用專用之變壓器等來產生第2訊號之訊號產生部用的高電壓之電源電壓,故而,係僅需要1個變壓器即可,而能夠發揮使構成變得簡單之顯著的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由於係可提供一種能夠與對應於第1訊號之平板裝置和對應於第2訊號之平板裝置的雙方均有所對應之電子筆,因此,係並不需要針對各平板裝置而分別準備不同的電子筆,而可發揮變得更加便利並且在經濟面上也為理想的顯著之效果。
又,當第1訊號係身為正弦波訊號的情況時,由於係能夠藉由在一次卷線處連接電容器而形成共振電路一事,來成為藉由設置在構成正弦波訊號產生部之一部分的變壓器之二次卷線側處的整流電路而產生對於第2訊號之訊號產生部的電源電壓,因此,係並不需要使用專用之變壓器等來產生第2訊號之訊號產生部用的高電壓之電源電壓。因此,電子筆係僅需要具備有1個變壓器即可,而能夠發揮使構成變得簡單之顯著的效果。
1,1A,1B,1C,1D:電子筆
2S,2SA: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
2R,2RA: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
11:芯體
12:電源電路
13:變壓器
14:共振用電容器
17:整流電路
30:滑動操作開關
41,42:無線通訊電路
120: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
130: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
140,140A,140B,140D:控制電路
150,150A:模式切換電路
160:受訊訊號處理電路
162:受訊訊號判別電路
[圖1]係為用以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座標輸入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之概要作說明之圖。
[圖2]係為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之電性構成例作展示的區塊圖。
[圖3]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正弦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圖4]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正弦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圖5]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矩形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圖6]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矩形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圖7]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矩形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圖8]係為對於用以對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模式切換控制處理的流程作說明之流程圖作展示之圖。
[圖9]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座標輸入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正弦波模式之平板裝置的電性構成例作說明之圖。
[圖10]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正弦波模式時的送訊訊號作說明之圖。
[圖11]係為用以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座標輸入裝置的 第2實施形態之概要作說明之圖。
[圖12]係為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2實施形態之電性構成例作展示的區塊圖。
[圖13]係為對於用以對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模式切換控制處理的流程作說明之流程圖之一部分作展示之圖。
[圖14]係為對於用以對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1實施形態中之模式切換控制處理的流程作說明之流程圖之一部分作展示之圖。
[圖15]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座標輸入裝置的第2實施形態中之正弦波模式之平板裝置的電性構成例作說明之圖。
[圖16]係為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3實施形態之電性構成例作展示的區塊圖。
[圖17]係為用以對於構成由本發明所致之座標輸入裝置的第4實施形態之電子筆與平板裝置的概要作說明之圖。
[圖18]係為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5實施形態之電性構成例作展示的區塊圖。
[圖19]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5實施形態中之矩形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圖20]係為用以對於在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的第5實施形態中之矩形波模式作說明之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以及座標輸入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作說明。首先,參考圖1,對於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筆以及座標輸入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之概要作說明。另外,在以下所說明的第1實施形態中,作為從電子筆1所送出的相異之波形之第1訊號與第2訊號之例,係將第1訊號設為正弦波訊號,並將第2訊號設為矩形波訊號。
又,在以下之實施形態中,係將作為第1訊號之正弦波訊號和作為第2訊號之矩形波訊號,設為不僅是波形為相異並且頻率以及振幅亦為相異者。例如,正弦波訊號之頻率,係設為1.8MHz,振幅係設為17伏特,矩形波訊號之頻率,係設為數十kHz、振幅係設為20伏特。又,在此第1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中,於自身與平板裝置之間而將訊號作送受訊的芯體側構件,係設為導電性之芯體11。
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與平板裝置一同構成座標輸入裝置。在此實施形態中,作為平板裝置,係如同圖1中所示一般,存在有受訊從電子筆1所送訊的正弦波訊號Ss並檢測出藉由該電子筆1所指示了的位置之第1型態(以下,稱作正弦波型態)的平板裝置2S、和受訊從電子筆1所送訊的矩形波訊號Sr並檢測出藉由該電子 筆1所指示了的位置之第2型態(以下,稱作矩形波型態)的平板裝置2R,此2個種類。
又,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具備有作為送訊訊號而產生正弦波訊號Ss之正弦波模式和產生矩形波訊號Sr之矩形波模式,並且係構成為會被切換為與平板裝置2S或平板裝置2R相對應的模式。
在此實施形態中,平板裝置2S以及平板裝置2R,係在框體20S以及20R內,具備有與電子筆1作靜電耦合並進行訊號的授受之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21R,並且,係具備有被與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21R作連接並進行訊號處理之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以及22R。
於此情況,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21R,係具備有相同的構成。但是,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以及22R,係具備有相異之構成。亦即是,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係具備有受訊從電子筆1而來之正弦波訊號Ss並進行位置檢測處理和其他之處理的電路構成,筆指示檢測電路22R,係具備有受訊從電子筆1而來之正弦波訊號Ss並進行位置檢測處理和其他之處理的電路構成。
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具備有作為模式切換操作手段之例的滑動操作開關30。滑動操作開關30,係構成輸入受理部。在此例中,如同於圖1中所示一般,於滑動操作開關30處,係藉由印刷或刻印等,而於長孔31之框體10的軸心方向上,於其中一側處顯示有「S」 之文字,並於另外一側處顯示有「R」之文字。
又,此例之滑動操作開關30,係產生模式指定訊號SE(參考後述之圖2),該模式指定訊號SE,當滑動操作按鍵32為位於長孔31之「S」側處時,係成為代表正弦波模式之例如LOW準位的狀態,當位於長孔31之「R」側處時,係成為代表矩形波模式之例如HIGH準位的狀態。
利用者,係因應於所使用的平板裝置係身為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或者是身為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一事,來對於此滑動操作開關30進行切換操作。如此一來,電子筆1,係成為與該切換操作相對應的模式,並透過芯體11而送訊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另外,電子筆1,係亦可構成為將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經由將芯體11作覆蓋的呈現錐狀之蓋10C來送出。
平板裝置2S或者是平板裝置2R,係受訊從電子筆1而來之與自身之型態相對應的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並進行藉由電子筆1所指示了的位置之檢測處理、筆壓資訊或電子筆1之辨識資訊等的檢測、其他之附加資訊之處理。
如同上述一般,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被設為不論是在平板裝置2S和平板裝置2R的何者處均能夠作為位置指示用來使用。
另外,模式切換操作手段,係並不被限定於 滑動操作開關30之構成,例如,亦可身為翹翹板式之切換開關或者是與正弦波模式及矩形波模式的各者相對應之2個的按扣開關。又,亦可為在每次對於單一之按扣開關作按下時使正弦波模式及矩形波模式作切換者。進而,係亦可構成為基於從平板裝置2S或平板裝置2R所送出的訊號來將正弦波模式及矩形波模式作切換者。
〔電子筆1之電性構成例〕
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以具備有能夠藉由簡單的構成來產生上述之2種的相異之波形之訊號之構成的方式,來作了苦心設計。於此,藉由將電子筆1設為簡單的構成,係能夠並不導致大型化地來實現能夠送出2種的相異之波形之訊號的電子筆1,此亦為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的其中1個特徵。
圖2,係為針對作為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的電性構成例之訊號處理電路的其中一例作展示之圖。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具備有用以送訊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之具有導電性的芯體11。芯體11,例如係藉由導電性金屬所構成。
又,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係構成為藉由具備有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的電源電路12,來形成電源電壓VDD。作為二次電池,例如係使用鋰離子電池等。又,亦可代替二次電池或者是與二次電池作組合地,而使用電性雙層電容器或鋰離子電容器等之蓄電元件來構成電 源電路12。進而,亦可使用太陽電池等之自律型發電元件和電性雙層電容器或鋰離子電容器等之蓄電元件,來構成電源電路12。
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的訊號處理電路,係被設為由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100和IC100之外接零件所成的構成。IC100,係具備有端子101~109。從電源電路12而來之電源電壓VDD,係透過端子101而被供給至IC100處。
由IC100和外接零件所成之訊號處理電路,係具備有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和產生作為第1訊號之例的正弦波訊號Ss之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和產生作為第2訊號之例的矩形波訊號Sr之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和控制電路140、和模式切換電路150、以及整流電路17。
模式切換電路150,係具備有正弦波模式端子Ts、和矩形波模式端子Tr、以及共通端子Cm,並藉由從後述之控制電路140之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來的模式切換訊號SW,而以將共通端子Cm與正弦波模式端子Ts以及矩形波模式端子Tr之其中一者作連接的方式來被作切換。
模式切換電路150之共通端子Cm,係透過IC100之端子102而被與電子筆1之導電性之芯體11作連接。係構成為會對於模式切換電路150之正弦波模式端子Ts而將從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而來之正弦波訊號 Ss透過IC100之端子103而作供給。又,係構成為會對於模式切換電路150之矩形波模式端子Tr而將從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而來之矩形波訊號Sr作供給。
控制電路140,在此實施形態中,係具備有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和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和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以及切換開關電路144,而構成之。
在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處,係透過IC100之端子109而被輸入有從滑動操作開關30而來之模式指定訊號SE。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係基於被輸入的模式指定訊號SE,來決定要將電子筆1之送訊模式設為正弦波模式或者是矩形波模式,並基於該決定來產生模式切換訊號SW。之後,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係將所產生了的模式切換訊號SW,供給至送訊訊號產生電路110和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之後述之切換開關電路122和控制電路140之切換開關電路144以及模式切換電路150處。
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係接收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來之模式切換訊號SW,而產生送訊至平板裝置2S或平板裝置2R處之送訊資訊。與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所產生的送訊資訊相對應的訊號本身,係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而被作切換控制,並在正弦波模式和矩形波模式中而互為相異,但是,作為送訊資訊之資訊內容,則係在正弦波模式和矩形波模式中而為相同。
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在正弦波模式時,係將正弦波模式用之訊號供給至控制電路140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又,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在矩形波模式時,係將矩形波模式用之訊號供給至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處。
在送訊資訊中,係除了位置檢測用訊號以外,亦包含有藉由電子筆1所具備之筆壓檢測機構(省略圖示)所檢測出的筆壓之資訊、被設置在電子筆1處的側開關(省略圖示)之ON、OFF資訊、被記憶在記憶體(省略圖示)中之電子筆1之辨識資訊等的資訊訊號。
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係具備有作為外接零件之變壓器13、共振用電容器14、耦合用電容器15、防逆流用之二極體16、IC100內之開關電路121以及切換開關電路122,而構成之。另外,變壓器13,在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中,係為了產生正弦波訊號而被使用,並且亦作為用以產生為了進行矩形波訊號之產生的高電壓之電源電壓者而被使用。
如同於前亦有所敘述一般,從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所送出至平板裝置2S或平板裝置2R處之訊號,係為17伏特或者是20伏特一般之高振幅之訊號。但是,從使用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的電源電路12而來之電源電壓VDD,係為低電壓。因此,變壓器13,係構成為用以產生正弦波訊號Ss,並且亦進行用以將該正弦波訊號Ss之振幅設為高振幅的升壓處理。
矩形波訊號Sr,由於亦同樣身為高振幅,因此,係有必要從電源電壓VDD來產生高電壓,一般係進行有使用變壓器所致之升壓。但是,若是除了正弦波訊號之產生以及升壓用的變壓器13以外而另外設置用以產生矩形波訊號用之高電壓的其他變壓器,則會成為在電子筆1內搭載有2個的變壓器,電子筆1係會大型化,並且亦成為難以將電子筆1細型化。為了解決此問題,在此實施形態中,係將變壓器13,構成為並不僅是作為用以產生正弦波訊號者,而亦兼用來產生為了進行矩形波訊號之產生的高電壓。
變壓器13,係具備有一次卷線13a和二次卷線13b。一次卷線13a和二次卷線13b之間的匝數比,係被設為1:n(n>1,例如n=5)。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的其中一方之端部,係被與和該一次卷線13a一同構成共振電路之共振用電容器14的其中一端作連接,並且係被與得到電源電壓VDD之IC100的端子105作連接。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之另外一方之端部,係透過端子107而被與開關電路121之其中一端和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另外一端之切換端子b之間的連接點P1作連接。
共振用電容器14之另外一端,係透過IC100之端子106而被與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共通端子c作連接。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其中一方之切換端子a,係被與得到電源電壓VDD之端子101作連接。又,此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另外一端之切換端子b,係被與開關電路121 之其中一端作連接。切換開關電路121之另外一端,係被與和接地端作連接之端子108作連接。
在此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包含有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共振用電容器14所成之共振電路和開關電路121的電路,來構成振盪電路120R。而,在正弦波模式中,係藉由使用有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共振用電容器14所成之共振電路的振盪電路120R,來進行振盪動作,並且,係藉由在適宜之時序處使開關電路121被作ON、OFF控制,而對於振盪電路120R注入能量,而構成為並不使此振盪電路120R之振盪輸出訊號(正弦波訊號)衰減地來持續振盪。
又,在此實施形態中,開關電路121,於矩形波模式中,係將變壓器13作為返馳方式之升壓變壓器來使用,並以產生與所產生之矩形波訊號之振幅相對應之量之電源電壓(高電壓HV(=HVr))的方式,而被作ON、OFF控制。亦即是,在此實施形態中,不僅是變壓器13,就連開關電路121,也是在正弦波模式與矩形波模式之雙方中被作使用。
但是,在此實施形態中,開關電路121之ON、OFF控制,在正弦波模式時與矩形波模式時係互為相異。因此,如同圖2中所示一般,作為構成控制電路140之一部分的電路,係設置有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和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並且,係設置有切換開關電路144。
切換開關電路122,係為用以將共振用電容器14,對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而以在正弦波模式中會作並聯連接並構成共振電路,並且在矩形波模式中會將共振用電容器14之對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的並聯連接切斷而並不構成共振電路的方式,來進行切換者。此切換開關電路122,係藉由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來的切換控制訊號SW,而以在正弦波模式時會使共通端子c被與切換端子b側作連接並且在矩形波模式時會使共通端子c被與切換端子a側作連接的方式,來被作切換控制。
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係藉由對於在連接點P1處而得到的電壓VC作監視,來產生以在振盪電路120R處產生正弦波訊號Ss的方式而對於開關電路121進行ON、OFF控制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又,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係產生以會從整流電路17而產生在產生矩形波訊號Sr時所需要的高電壓HV(HVr)的方式而對於開關電路121進行ON、OFF控制之矩形波用控制訊號。
又,係構成為使從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而來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和從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而來之矩形波用控制訊號,透過切換開關電路144而被選擇性地供給至開關電路121處。
切換開關電路144,係藉由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來的切換控制訊號SW,而在正弦波模式時 會被切換至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側處,並且在矩形波模式時會被切換至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側處。關於由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以及矩形波用控制訊號143所致之處理動作,係於後詳述。
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的其中一端,係被與偏壓產生用之二極體16的陰極作連接,此二極體16之陽極,係被與接地端作連接,並且被與IC100之端子108作連接。又,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的另外一端,係透過偏壓產生用電容器15而被與接地端作連接,並且被與IC100之端子108作連接。
而,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的其中一端與二極體16的陰極之間之連接點P2,係被與IC100之端子103作連接,在此連接點P2處所得到的訊號,係透過端子103而被供給至IC100內。透過端子103而被供給至IC100內的訊號,係被供給至模式切換電路150之正弦波模式端子Ts處。
又,在連接點P2處,係被連接有由整流用二極體18和電容器19所成之整流電路17。此整流電路17之輸出端,係被與IC100之端子104作連接。整流電路107,係將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的其中一端側之連接點P2處所得到的訊號作整流,並產生因應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二次卷線13b之間的匝數比而被作了升壓的高電壓HV。
亦即是,整流電路107,在正弦波模式時,係 將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的其中一端側之連接點P2處所得到的正弦波訊號Ss作整流,並產生與該正弦波訊號Ss之振幅相對應的高電壓HV(=HVs)。此正弦波模式時之高電壓HV(=HVs),係作為模式切換電路150之電源電壓而被作使用。
又,整流電路107,在矩形波模式時,係如同後述一般,將藉由返馳方式而在二次卷線13b的其中一端側之連接點P2處所得到的訊號作整流,並產生在矩形波訊號Sr之產生中所需要的高電壓HV(=HVr)。此矩形波模式時之高電壓HV(=HVr),係被作為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之電源電壓,並且作為模式切換電路150之電源電壓而被作使用。
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在此實施形態中,係藉由矩形波訊號產生用之準位轉換電路131所構成。準位轉換電路131之電源電壓,係被設為藉由整流電路17所產生了的高電壓HV(HVr)。針對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係於後詳述。
以下,針對在如同上述一般所構成的電子筆1之訊號處理電路中的於正弦波訊號之產生模式中之由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所致的處理動作以及於矩形波模式中之由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所致的處理動作作說明。
〔關於由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所致之處理動 作〕
圖3,係為用以對於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之具體電路例以及在正弦波模式中之由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所致之處理動作作說明的圖。又,圖4,係為用以對於該處理動作作說明所使用之圖。
於圖3之電路例中,開關電路121,係藉由1個的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所構成。切換開關電路122,係對於正弦波模式之切換狀態作展示,共通端子c係被切換至切換端子b處,而形成有包含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共振用電容器14所成之LC共振電路的振盪電路120R。另外,在圖3中,為了簡化說明,係將開關電路144省略。
此例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係由0交叉檢測電路1421和延遲電路1422以及脈衝產生電路1423所成。
藉由包含有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共振用電容器14所成之LC共振電路的振盪電路120R,在連接點P1處,係得到有如同圖4(A)中所示一般之頻率為例如1.8MHz而振幅為2VDD的正弦波電壓VC。在此連接點P1處所得到的正弦波電壓VC,係作為0交叉檢測電路1421之輸入訊號而被作供給。
0交叉檢測電路1421,係將此正弦波電壓VC之作為正弦波的0交叉時間點、亦即是將正弦波電壓VC與電壓值VDD相交叉的時間點Zc1、Zc2檢測出來,並將 代表該檢測出來的0交叉時間點Zc1、Zc2中之從高電壓而朝向低電壓來作0交叉的時間點Zc2之訊號、例如脈衝,供給至延遲電路1422處。
延遲電路1422,係基於從0交叉檢測電路1421而來之訊號,而將代表從0交叉之時間點Zc2而作了正弦波電壓VC之1個周期T的1/4之延遲時間DL的延遲後之時間點之訊號、例如脈衝訊號,供給至脈衝產生電路1423處。脈衝產生電路1423,係基於從延遲電路1422而來之訊號,而產生特定之脈衝寬幅的切換訊號SWs(參考圖4(B))。此切換訊號SWs之脈衝寬幅係為短。此從脈衝產生電路1423而來之切換訊號SWs,係經由在圖3中省略圖示的切換開關電路144而被供給至開關電路121處,開關電路121,係在切換訊號SWs之脈衝寬幅期間中被設為ON。在正弦波模式中,開關電路121,在切換訊號SWs之脈衝寬幅的期間以外係被設為OFF。
藉由將此開關電路121在切換訊號SWs之脈衝寬幅期間中設為ON,在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共振用電容器14所成之共振電路中,係通過開關電路121而流動電流,藉由振盪電路120R所產生的正弦波電壓VC,係並不會衰減地而持續被產生。
於此,在延遲電路1422處之延遲時間DL,由於係為從0交叉之時間點Zc2起的正弦波電壓VC之1個周期T的1/4之時間長度,因此,開關電路121成為 ON的切換時間點,係如同根據圖4(B)而可得知一般,為正弦波電壓VC成為0伏特的時間點。故而,在開關電路121處的切換時之電壓損失係成為略0。
而,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側處,係因應於一次卷線13a與二次卷線13b之間之匝數比1:n,而得到正弦波電壓VC之n倍的正弦波訊號(正弦波電壓)Ss。
此正弦波訊號Ss,係透過IC100之端子103而被供給至模式切換電路150處,並且亦被供給至整流電路17處。在整流電路17處,正弦波訊號Ss係被整流並產生高電壓HV(=HVs)。而,藉由整流電路17所產生的高電壓HV(=HVs),係透過IC100之端子104來作為在圖3之例中為省略圖示的模式切換電路150之電源電壓而被作供給。
另外,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訊號,係作為致能(enable)訊號而被供給至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係成為被作致能控制。亦即是,依據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所送訊的資訊之數位訊號(參考後述之圖5),例如在「1」的區間中,係將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設為致能狀態,在「0」的區間中,係將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設為失能(disable)狀態。藉由此,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側處所得到的正弦波訊號Ss,係因應於藉由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所產生的送訊訊號(數位訊號),而如同後 述一般地成為被施加有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調變或是OOK(On Off Keying)調變者。
另外,在圖2以及圖3中,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送訊訊號,係構成為僅供給至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但是,係亦可構成為:與構成共振電路之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以及電容器14並聯地而設置開關電路,並對該開關電路,而藉由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訊號,來與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之控制相互同步地而進行ON、OFF控制。又,係亦可構成為:相對於從端子103所輸入的正弦波訊號Ss而設置開關電路,並對該開關電路,而藉由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訊號,來與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之控制相互同步地而進行ON、OFF控制,並進行ASK調變或OOK調變。
進而,係亦可構成為: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在正弦波模式時係恆常設為動作狀態,並對於與構成共振電路之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以及電容器14並聯地而作了設置的開關電路或者是相對於從端子103所輸入的正弦波訊號Ss而作了設置的開關電路,而藉由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訊號,來進行ON、OFF控制,並進行ASK調變或OOK調變。
〔關於由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以及矩形波用控制訊號 產生電路143所致之處理動作〕
在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之準位轉換電路131處,係作為送訊訊號,而被供給有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所送訊的資訊之數位訊號(參考圖5)。準位轉換電路131,在被輸入的2值訊號為「0」的區間中,係輸出0準位(0伏特),在2值訊號為「1」的區間中,係輸出高電壓HV(HVr),並產生與2值訊號相對應的矩形波訊號Sr(參考圖5)。之後,準位轉換電路131,係將所產生了的矩形波訊號Sr,通過模式切換電路150來透過端子102而供給至電子筆1之芯體11處。
圖6,係為用以對於由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所致之在矩形波模式中的高電壓HVr之產生處理動作作說明的圖。又,圖7,係為用以對於該動作作說明之圖。在此圖6之例中,亦同樣的,開關電路121,係作為藉由FET所構成者來作展示,並且係將切換開關電路144作省略。
而,切換開關電路122,係對於矩形波模式之切換狀態作展示,共通端子c係被切換至切換端子a處,相對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的共振用電容器14之並聯連接係被切斷。亦即是,係成為使得到電源電壓VDD之端子105經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開關電路121之間的串聯電路而被作接地的電路構成。
在矩形波模式中,開關電路121,係藉由從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而來之切換訊號SWr(參考 圖7(A)),而被作ON、OFF控制。而,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側處,係得到如同圖7(B)中所示一般之脈衝狀電壓VF,此脈衝狀電壓VF係藉由整流電路17而被作整流,並產生高電壓HV(=HVr)。
在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處,係透過端子104而接收從整流電路17而來之高電壓HV(=HVr)並作監視,而以使此高電壓HV(=HVr)會成為在矩形波模式中之例如20V之電壓的方式,來對於切換訊號SWr之將開關電路121設為ON的區間之時間長度作控制。
如同上述一般,在矩形波模式中,開關電路121,係構成為受到由從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而來之切換訊號SWr所致的ON、OFF控制,並從整流電路17而產生高電壓HV(=HVr)。而,此高電壓HV(=HVr),係被作為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之準位轉換電路131的電源電壓,藉由此,而產生圖5中所示之矩形波訊號Sr。又,從整流電路17而來之高電壓HV(=HVr),係被作為模式切換電路150之電源電壓,而成為能夠從模式切換電路150來將矩形波訊號Sr無變形地輸出至端子102處。
〔由控制電路140所致之模式切換控制〕
接著,參考圖8之流程圖,對於由控制電路140所致之模式切換控制動作之流程作說明。
在此實施形態中,使用者係因應於所使用的平板裝置係身為正弦波型態或者是身為矩形波型態一事,來預先對於圖1中所示之電子筆1之滑動操作開關30的滑動操作按鍵32進行切換操作。
如同上述一般,此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的控制電路140,係對於從端子109所輸入的與滑動操作開關30之切換狀態相對應之模式指定訊號SE進行判別(圖8之步驟S101)。該判別之結果,係判斷被指定有正弦波模式或者是被指定有矩形波模式(步驟S102)。
在步驟S102中,當判定係被指定有正弦波模式時,控制電路140,係將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來之模式切換訊號SW,設為將電子筆1切換為正弦波模式之訊號。之後,藉由該模式切換訊號SW,係將模式切換開關電路150,切換為會將共通端子Cm與正弦波模式端子Ts作連接,並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來將使正弦波訊號Ss產生的送訊資訊之訊號供給至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又,係構成為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而設為會將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共通端子c與端子b作連接的狀態,並在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處並聯連接電容器14而構成共振電路,且將開關電路144切換為選擇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側之狀態,而使振盪電路120R動作。藉由此,電子筆1係被切換為正弦波模式之狀態,並成為進行上述之正弦波模式的狀態(步驟S103)。
又,在步驟S102中,當判定係被指定有矩形波模式時,控制電路140,係將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來之模式切換訊號SW,設為將電子筆1切換為矩形波模式之訊號。之後,藉由該模式切換訊號SW,係將模式切換開關電路150,切換為會將共通端子Cm與矩形波模式端子Tr作連接,並從送訊訊號產生電路110來將使矩形波訊號Sr產生的送訊資訊之訊號供給至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之準位轉換電路131處。又,係構成為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而設為會將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共通端子c與端子a作連接的狀態,並將對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的電容器14之並聯連接解除,而成為並不構成共振電路,且將開關電路144切換為選擇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側之狀態。藉由此,電子筆1係被切換為矩形波模式之狀態,並成為進行上述之矩形波模式的狀態(步驟S104)。
接續於步驟S103或者是步驟S104之後,控制電路140,係使處理回到步驟S101,並反覆進行此步驟S101以後之處理。
〔平板裝置2S之構成例以及從電子筆1而來之送訊訊號〕
接著,針對與此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一同作使用之平板裝置之構成例,以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的情況為例來作說明。
圖9,係為對於與此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一同作使用之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的主要部分之電路例作展示之圖。電子筆1,係使用頻率為1.8MHz之正弦波訊號,而將位置檢測用訊號和身為對於電子筆1而言為重要的附加資訊之例之筆壓資訊以及側開關資訊乃至於辨識資訊(對於電子筆1作辨識之資訊),透過芯體11來送出至平板裝置2S處。平板裝置2S,係如圖9中所示一般,具備有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和筆指示檢測電路22S。
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係從下層側起而依序層積第1導體群211、絕緣層(省略圖示)、第2導體群212,所形成者。第1導體群211,係為將延伸存在於橫方向(X軸方向)上的複數之第1導體211Y1、211Y2、…211Ym(m為1以上之整數)相互離開有特定之間隔地而並列地於Y軸方向上作了配置者。
又,第2導體群212,係為使延伸存在於相對於第1導體211Y1、211Y2、…211Ym而相交叉的方向、在此例中係為相正交之縱方向(Y軸方向)上之複數的第2導體212X1、212X2、…、212Xn(n為1以上之整數)相互離開有特定之間隔地而並列地在X軸方向上作了配置者。
另外,在以下之說明中,針對第1導體211Y1、211Y2、…211Ym,當並不需要對於各個導體作區分時,係將該些導體總稱為第1導體211Y。同樣的,針 對第2導體212X1、212X2、…212Xn,當並不需要對於各個導體作區分時,係將該些導體總稱為第2導體212X。
在控制電路220和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之間,係被設置有作為輸入輸出介面的選擇電路221。選擇電路221,係根據從控制電路220而來之控制訊號,而以從第1導體群211Y以及第2導體群212X之中各選擇1根的導體的方式來被作控制。另外,選擇電路221,係亦可構成為從第1導體群211Y以及第2導體群212X之中來同時選擇複數根。
而,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係由被與選擇電路221作連接之放大電路222、和帶通濾波器223、和檢波電路224、和取樣保持電路225、和AD(Analog to Digital)轉換電路226、以及控制電路220,而構成之。
從根據從控制電路220而來之控制訊號而藉由選擇電路221所選擇了的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之導體,來輸入至筆指示檢測電路22S處。在筆指示檢測電路22S處,由從電子筆1而來之正弦波訊號的調變訊號所成之送訊訊號Ss,係藉由放大電路222而被作放大。此放大電路222之輸出,係被供給至帶通濾波器223處,僅有正弦波訊號Ss的頻率成份會被抽出。
帶通濾波器223之輸出訊號,係藉由檢波電路224而被檢波。此檢波電路224之輸出訊號係被供給至取樣保持電路225處,並在藉由從控制電路220而來之取樣訊號而被以特定之時序作了取樣保持之後,再藉由AD 轉換電路226而被轉換為數位值。從AD轉換電路226而來之數位資料,係藉由控制電路220而被作讀取並進行處理。
控制電路220,係藉由被儲存在內部之ROM中之程式,而以分別對於取樣保持電路225、AD轉換電路226以及選擇電路221送出控制訊號的方式而動作。又,控制電路220,係根據從AD轉換電路226而來之數位資料,而算出藉由電子筆1所指示了的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上之位置座標。
在此例中,電子筆1,係如同前述一般,具備有將藉由包含有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位置檢測用訊號和筆壓資訊以及側開關資訊的送訊資訊而使正弦波訊號Ss被作了調變後的送訊訊號送出至平板裝置2S處之構成。
圖10(A),係為對於從電子筆1之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所供給至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的訊號之例作展示者。如同在圖10(B)以及圖10(C)中所示一般,從電子筆1所送訊之訊號(正弦波訊號Ss),在此例中,係成為如同將以連續送訊期間和送訊資料期間作為1個周期的形態之訊號作反覆輸出一般的訊號。亦即是,從電子筆1所輸出的訊號Ss,在維持被供給至圖10(A)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的訊號之高準位的一定期間之連續送訊期間中,係如同圖10(B)中所示一般,正弦波訊號係成為作為叢發訊號而 連續之狀態者(圖10(C)之連續送訊期間)。
此連續送訊期間的長度,係被設為在平板裝置2S之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中而能夠檢測出由電子筆1所致之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上之指示位置的時間長度,例如,係被設為能夠將第1導體211Y以及第2導體212X之全部作1次以上、較理想為複數次以上的掃描之時間長度。
在此連續送訊期間的結束後,電子筆1,係將由將被施加於電子筆1處之筆壓值的資訊作成了複數位元之值(2進位碼)的筆壓資訊和將側開關之ON、OFF資訊作為側開關資訊的1位元或者是複數位元之資訊以及其他之例如辨識資訊等所成的送訊資料,從芯體11而進行送訊。
亦即是,電子筆1之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係如同圖10(A)中所示一般,在連續送訊期間之結束後的送訊資料期間中,藉由將在特定之周期(Td)中而成為HIGH準位或LOW準位的送訊資料之訊號供給至圖3中所示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處,來對於振盪電路120R作ON、OFF控制。藉由此,從電子筆1而來之送訊訊號,係成為使正弦波訊號被作了ASK(Amplitude Shift Keyimg)調變或是OOK(On Off Keying)調變後的訊號Ss。亦即是,如同圖10(A)以及(B)中所示一般,係以當送訊資料(2進位碼)為「0」時並不進行正弦波訊號之送出,並當送訊資料(2進位碼)為「1」時 進行正弦波之送出的方式來進行控制,而進行有ASK調變或者是OOK調變。
此時,連續送訊期間之後的特定之周期(Td)之第1次係絕對會設為HIGH準位,將此作為圖10(C)之開始訊號。此開始訊號,係為用以成為能夠使平板裝置2S之筆指示檢測電路22S的控制電路220正確地判定後續之資料送出時序的時序訊號。另外,代替此開始訊號,係亦可將連續送訊期間之正弦波訊號的叢發訊號作為時序訊號來利用。
在圖9中所示之平板裝置2S之筆指示檢測電路22S處,控制電路220,係根據連續送訊期間之受訊訊號,而檢測出由電子筆1所致之在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上的指示位置。之後,控制電路220,係等待連續送訊期間的結束,若是檢測出了連續送訊期間的結束後之開始訊號,則係檢測出送訊資料期間之筆壓資訊以及側開關資訊、辨識資訊等之其他的資料,並進行將該些復原之動作。之後,控制電路220,係構成為將由電子筆1所致之指示位置的檢測資訊和筆壓資訊和側開關資訊以及辨識資訊等的其他資訊,輸出至主電腦等處。
以上,係針對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的構成以及動作,而與當電子筆1係身為正弦波模式時的動作一併作了說明,但是,圖6中所示之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的構成以及動作,由於係亦可設為略相同之構成,因此,於此係省略其之詳細說明。亦即是,矩形波型態之 平板裝置2R,係具備有進行位置檢測並且亦用以檢測出筆壓資訊以及側開關資訊、辨識資訊等的筆指示檢測電路。
但是,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之筆指示檢測電路的構成,係身為對於從電子筆1所送訊而來之矩形波訊號Sr進行處理的構成,在此點上,係與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相異。於此情況,從電子筆1所送訊而來之矩形波訊號Sr,係成為與圖10(A)中所示之訊號相對應者,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的筆指示檢測電路,係被設為能夠對於該矩形波訊號Sr進行處理的構成。
〔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依據上述之電子筆1,則係能夠實現一種可對於正弦波型態與矩形波型態之相異的2種類之平板裝置2S、2R而共通地作使用的電子筆。又,若依據上述之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則藉由將用以產生高電壓之訊號的電路,包含有變壓器13地而設為在正弦波模式和矩形波模式中作共用的構成,係能夠將電子筆1之構成簡單化,並且亦能夠避免電子筆1之大型化。
〔第2實施形態〕
在以上之第1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藉由讓使用者對於滑動操作開關30進行操作,來將電子筆切換指定為正弦波模式與矩形波模式之其中一者。因此,使用者係有必 要預先知道平板裝置是身為正弦波型態與矩形波型態中之何者。但是,也會有無法得知平板裝置是身為正弦波型態與矩形波型態中之何者的情形,若是能夠因應於平板裝置之型態來使電子筆之模式自動性地被作切換設定,則係會變得非常便利。第2實施形態,係為構成為因應於平板裝置是身為正弦波型態與矩形波型態中之何者一事來自動性地進行模式切換設定之電子筆的情況
圖11,係為用以對於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之由電子筆1A和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A以及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A所成的座標輸入裝置之概要作說明之圖。在此圖11中,針對和圖1相同之部分,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
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係如同圖11中所示一般,並未具備有在第1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中之滑動操作開關30。另一方面,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A,係具備有將代表自身乃身為正弦波型態一事的型態指定資訊CMs作送出之功能,又,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A,係具備有將代表自身乃身為矩形波型態一事的型態指定資訊CMr作送出之功能。
又,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同樣的,具備有作為送訊訊號而產生正弦波訊號Ss之正弦波模式和產生矩形波訊號Sr之矩形波模式,並且係構成為會受訊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並自動性地被切 換為與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型態相對應的模式。
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平板裝置2SA以及平板裝置2RA,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平板裝置2S以及平板裝置2R同樣的,在框體20S以及20R內,具備有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21R,並且,係構成為透過此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21R來送出型態指定資訊CMs以及CMr。因此,此第2實施形態之平板裝置2SA以及平板裝置2RA,係具備有使被與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21R作連接並進行訊號處理的筆指示檢測電路22SA以及22RA,受訊從電子筆1A而來之正弦波訊號Ss或矩形波訊號Sr而進行位置檢測處理或其他之處理,並且從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以及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R而送出型態指定資訊CMs以及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功能。
電子筆1,在此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透過芯體11來送出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並且透過芯體11來受訊從平板裝置2S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從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訊號CMr。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如同後述一般,電子筆1A,係構成為將送出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之送訊模式、和受訊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受訊模式,以分時來實行之。
同樣的,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亦係構成為將送訊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 之送訊模式、和受訊從電子筆1而來之正弦波訊號Ss或矩形波訊號Sr之受訊模式,以分時來實行之。而,在電子筆1處之分時處理,係構成為藉由基於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受訊訊號而被作時序控制,來在電子筆1A與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間而使分時處理被作同步。亦即是,當電子筆1成為送訊模式時,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係成為受訊模式,當電子筆1A成為受訊模式時,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係成為送訊模式。又,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於電子筆1A之送訊模式中,係選擇正弦波模式與矩形波模式之其中一者。
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電子筆1A,當身為並不受訊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或21R而來之訊號的狀態時,係恆常成為受訊模式。而,若是電子筆1A接近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並成為受訊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之狀態,則在電子筆1A處,係基於所受訊了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而判定出正在作靜電耦合之平板裝置是身為平板裝置2SA或者是平板裝置2RA之何者。
之後,電子筆1A,係基於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所受訊了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受訊時序,而開始受訊期間與送訊期間之間之分時控制。而,電子筆1A,當所判別出的型態係身為 正弦波型態時,於送訊期間中,係將自機設為正弦波模式並產生正弦波訊號Ss,並將所產生了的正弦波訊號Ss,透過芯體11來對於平板裝置2SA送出。又,電子筆1A,當所判別出的型態係身為矩形波型態時,於送訊期間中,係將自機設為矩形波模式並產生矩形波訊號Sr,並將所產生了的矩形波訊號Sr,透過芯體11來對於平板裝置2RA送出。
此時,如同前述一般,平板裝置2SA或者是平板裝置2RA,係與電子筆1A之送訊期間和受訊期間之分時時序相互同步,在該受訊期間中,係受訊從電子筆1A而來之與自身之型態相對應的正弦波訊號Ss或者是矩形波訊號Sr,並進行藉由電子筆1A所指示了的位置之檢測處理、筆壓資訊或電子筆1A之辨識資訊等的檢測、其他之附加資訊之處理。
在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中,由於係因應於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型態,來自動性地切換為正弦波模式或矩形波模式,因此,電子筆1A之使用者,係並不需要特別注意平板裝置是身為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何者,便能夠進行由電子筆1A所致之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位置指示,而為非常方便。
〔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之電性構成例〕
於圖12中,對於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之電性 構成例作展示。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之電性構成,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之間的相異之處,係在於追加有藉由受訊從平板裝置2S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從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r一事而對於事要將自身設為正弦波模式或者是矩形波模式一事自動性地作切換之部分,關於其他部分,則為相同。在圖12中,對於與圖2中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之電性構成例相同之部分,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亦即是,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如同於圖12中所示一般,在IC100處,係並未被設置有端子109。又,係代替模式切換電路150和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而設置有模式切換電路150A和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並且係設置有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在此點上,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
在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中,芯體11,係並不僅是作為從電子筆1A而來之位置檢測用訊號之送訊用,而亦作為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位置檢測感測器21S或21R所送訊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受訊用而被作使用。
模式切換電路150A,係具備有正弦波模式端子Ts、和矩形波模式端子Tr、以及共通端子Cm,並且亦具備有受訊用端子R,並藉由從控制電路140A之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而來的模式切換訊號,而以將共通 端子Cm與受訊用端子R和正弦波模式端子Ts以及矩形波模式端子Tr之其中一者作連接的方式來被作切換。亦即是,當電子筆1A為受訊模式的期間中,於模式切換電路150A處,係以使共通端子Cm被與受訊用端子R作連接的方式而被作切換。又,當電子筆1A為送訊模式的期間中,係以使共通端子Cm被與正弦波模式端子Ts和矩形波模式端子Tr之其中一者作連接的方式而被作切換。
模式切換電路150A之受訊側端子R,係被與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之輸入端作連接。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係由放大器161和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所成。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係根據從放大器161所接收了的訊號,來判別出所受訊了的訊號是身為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後,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係將是身為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判別結果,供給至控制電路140A之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處。又,受訊訊號判別電路62,係根據所受訊了的訊號,來產生用以與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送訊模式之期間以及受訊模式之期間相互同步的時序訊號,並將該時序訊號供給至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處。
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係基於從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是身為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型態指定資訊CMr的判別結果,來決定要將電子筆1A之送訊模式設為正弦波模式或者是矩形波模 式。又,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係根據從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而來之時序訊號,來決定將送訊模式之期間和受訊模式之期間以分時來作切換的時序。
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產生對於正弦波模式和矩形波模式作切換之模式切換訊號SW,並且產生用以對於模式切換電路150A進行切換控制的模式切換訊號SWA。亦即是,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模式切換電路150A,係並非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而是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A來被作切換。
模式切換電路150A,係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A,來以使共通端子Cm在受訊模式之期間中會被與受訊用端子R作連接並且在送訊模式之期間中會與所決定了的正弦波模式端子Ts或者是矩形波模式端子Tr之其中一者作連接的方式,而被作切換控制。
關於其他構成,亦即是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以及控制電路140A之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以外的電路142、143、144,由於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相同,因此係省略說明。
〔由控制電路140A所致之模式切換控制〕
如同上述一般,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之控制電路140A,係基於從平板裝置2SA所受訊了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從平板裝置2RA所受訊了的型態指定資 訊CMr,而決定要將電子筆1A設為何者之模式,並且進行包含有送訊模式與受訊模式之分時管理的送受訊模式切換管理。
參考圖13以及圖14之流程圖,對於在此控制電路140A處的處理動作之流程之其中一例作說明。
控制電路140A,係藉由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而來之模式切換訊號SWA,而設為將模式切換電路150A之共通端子Cm與受訊用端子R作連接的狀態,並將電子筆1A設為對於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受訊訊號作監視的模式(圖13之步驟S111)。之後,控制電路140A,係判別是否受訊了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步驟S112)。
當電子筆1A係身為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離開的狀態時,由於電子筆1A係並不會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受訊訊號,因此,控制電路140A,在此步驟S112中,係判別為並未受訊訊號,並使處理回到步驟S111,而持續對於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之受訊作監視的模式。
而,當電子筆1A接近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並在步驟S112中判別為係受訊了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時,控制電路140A,係判別是否藉由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而從所受訊了的訊號判別出了正弦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矩形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其中一者(步驟S113)。在此步 驟S113中,當判別為係無法判別出正弦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矩形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r之任一者的情況時,控制電路140A,係使處理回到步驟S111,並反覆進行此步驟S111之後的處理。
而,在步驟S113中,當判別為係能夠判別出正弦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矩形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其中一者的情況時,控制電路140A,係將該判別結果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其中一者,記憶在內藏於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中之緩衝記憶體(省略圖示)處(步驟S114)。
之後,控制電路140A,係決定變更為將受訊模式和送訊模式以分時來實行的狀態(步驟S115)。之後,控制電路140A,係藉由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而來之模式切換訊號SWA,而將模式切換電路150A之共通端子Cm與受訊用端子R作連接,並將電子筆1A設為受訊模式之狀態(步驟S116)。
之後,控制電路140A,係判別是否受訊了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步驟S117)。在此步驟S117中,當判別為係受訊了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時,控制電路140A,係藉由以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所受訊並判別出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來對於緩衝記憶體之型態指定資訊作更新(步驟S118)。
在步驟S117中,當判別係成為不會受訊從平 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時,控制電路140A,係判別無受訊訊號之狀態是否從受訊訊號消失起而持續了預先所制定的特定時間Ta以上(步驟S119)。於此,特定時間Ta,係設為較會被推測為雖係使電子筆1A暫時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離開但是仍會對於該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持續進行指示輸入的短時間而更長之時間。另外,此所定時間Ta,係為涵蓋1~複數之受訊模式之期間者。
在步驟S119中,當判別無受訊訊號之狀態係持續了預先所制定的特定時間Ta以上時,控制電路140A,係使處理回到步驟S111,而切換為對於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訊號的受訊作監視之模式,並反覆進行此步驟S111以後之處理。
當在步驟S119中判別無受訊訊號之狀態係並未持續預先所制定的特定時間Ta以上時,或者是接續於步驟S118之後,控制電路140A,係判別分時之受訊模式的期間是否結束(圖14之步驟S121),當判別係尚未結束時,係使處理回到步驟S116,並使受訊模式繼續。
而,在步驟S121中,當判別分時之受訊模式的期間已結束時,控制電路140A,係決定將電子筆1A設為送訊模式之狀態,並因應於正記憶在緩衝記憶體中之型態指定資訊,而藉由從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A而來之模式切換訊號SWA來對於模式切換電路150A作切換,並藉由切換控制訊號SW來對於切換開關電路122作 切換,且進而藉由切換控制訊號SW來對於切換開關電路144作切換,而實行送訊模式(步驟S122)。
亦即是,當在緩衝記憶體中被記憶有型態指定資訊CMs時,電子筆1A,在此送訊模式之期間中係成為正弦波模式,模式切換電路150A,係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A,而被切換為使共通端子Cm被與正弦波模式端子Ts作連接之狀態,並且,切換開關電路122,係藉由切換控制訊號SW而使共通端子c被切換至切換端子b處,而被設為在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處被並聯連接有共振用電容器14而構成共振電路的狀態。進而,切換開關電路144,係藉由切換控制訊號SW,而被切換為將從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而來之切換訊號SWs供給至開關電路121處並被作ON、OFF控制之狀態。藉由此,振盪電路120R係被設為進行振盪動作之狀態。
故而,在電子筆1A處,於此正弦波模式中,係如同使用圖3以及圖4而於前所述一般,成為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側處得到正弦波訊號Ss之狀態,並成為使該正弦波訊號Ss通過IC100之端子103並更進而通過模式切換電路150A、端子102而被供給至芯體11處的狀態。而,在模式切換電路150A處,將正弦波訊號Ss藉由整流電路17來作了整流後的高電壓HV(=HVs)係作為電源電壓而被作供給,正弦波訊號Ss係被設為不會產生變形地而通過模式切換電路150A來供給至芯體11處。
又,當在緩衝記憶體中被記憶有型態指定資 訊CMr時,在電子筆1A之分時之送訊模式之期間中係成為矩形波模式,模式切換電路150A,係藉由模式切換訊號SWA,而被切換為使共通端子Cm被與矩形波模式端子Tr作連接之狀態,並且,切換開關電路122,係藉由切換控制訊號SW而使共通端子c被切換至切換端子a處,而被設為使對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之共振用電容器14的並聯連接被作了解除的狀態。進而,切換開關電路144,係藉由切換控制訊號SW,而被切換為將從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而來之切換訊號SWr供給至開關電路121處並被作ON、OFF控制之狀態。
故而,在電子筆1A處,於此矩形波模式中,係如同使用圖5~圖7而於前所述一般,成為使從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130而來之矩形波訊號Sr通過模式切換電路150A、端子102而被供給至芯體11處的狀態。而,在模式切換電路150A處,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的藉由整流電路17來作整流所形成之高電壓HV(=HVr)係作為電源電壓而被作供給,矩形波訊號Sr係被設為不會產生變形地而通過模式切換電路150A來供給至芯體11處。
接續於此步驟S122之後,控制電路140A,係判別送訊模式的期間是否結束(步驟S123),當判別係尚未結束時,係使處理回到步驟S122,並使送訊模式繼續。而,當在步驟S123中判別送訊模式之期間係已結束時,控制電路140A,係使處理回到圖13之步驟S116處,並將電子筆1A設為受訊模式之狀態,而反覆進行此 步驟S116以後之處理。
〔在第2實施形態中之平板裝置2S的構成例〕
接著,針對與此第2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A一同作使用之平板裝置之構成例,以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A的情況為例來作說明。
圖15,係為對於與此第2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A一同作使用之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A的主要部分之電路例作展示之圖。在此圖15之電路例中,對於與圖9中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之電路例相同之部分,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平板裝置2SA,係如圖15中所示一般,具備有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和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並且更進而具備有切換開關電路23和型態指定資訊產生電路24。型態指定資訊產生電路24,係送出代表平板裝置2S乃身為正弦波型態一事的型態指定資訊CMs。
切換開關電路23,係為將型態指定資訊CMs之送訊時和從電子筆1A而來之正弦波訊號Ss之受訊時藉由後述之控制電路220A來作切換的開關電路,送訊側端子TX,係被與型態指定資訊產生電路24之輸出端作連接,受訊側端子RX,係被與筆指示檢測電路22S之放大電路222作連接。而,切換開關電路23之共通端子Ct,係被與身為其和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之間之輸入輸出介 面的選擇電路221作連接。
選擇電路221,係基於從控制電路220A而來之控制訊號,而以在型態指定資訊CMs之送訊時會選擇第1導體群211Y及/或第2導體群212X之中之各1根的導體或者是複數根的導體,並且在從電子筆1A而來之正弦波訊號Ss之受訊時會從第1導體群211Y以及第2導體群212X之中而分別選擇1根的導體的方式,來被作控制。另外,選擇電路221,係亦可構成為從第1導體群211Y以及第2導體群212X之中來同時選擇複數根。
控制電路220A,係如同前述一般,對於切換開關電路23作切換,而在平板裝置2SA處將送訊模式和受訊模式以分時來進行切換。而,在送訊模式中,係藉由從控制電路220A而來之控制訊號,來將切換開關電路23之共通端子Ct與送訊側端子TX作連接,從型態指定資訊產生電路24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係通過此切換開關電路23以及選擇電路221,而被供給至各1根的導體或者是複數根的導體處,並對於電子筆1A而作送訊。
電子筆1A,係如同前述一般,受訊此型態指定資訊CMs,並判別平板裝置2SA是身為正弦波型態。之後,電子筆1A,係如同前述一般,與平板裝置2SA之送訊模式和受訊模式之間之切換相互同步地,來對於受訊模式和送訊模式作切換,在送訊模式中,係將正弦波訊號Ss送訊至平板裝置2SA處。
平板裝置2SA之控制電路220A,在電子筆 1A之送訊模式中,係成為受訊模式。在平板裝置2SA之受訊模式中,藉由從控制電路220A而來之控制訊號,切換開關電路23之共通端子Ct係被與受訊側端子RX作連接,從電子筆1A所送來的正弦波訊號Ss,係從藉由選擇電路221所被選擇了的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之導體來通過開關電路23而被輸入至筆指示檢測電路22S處,並如同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一般地來檢測出從電子筆1A而來之訊號,而檢測出藉由電子筆1A所指示了的位置。
控制電路220A,係藉由被儲存在內部之ROM中之程式,而以分別對於取樣保持電路225、AD轉換電路226以及選擇電路221送出控制訊號並且對於切換開關電路23而供給對於送訊模式與受訊模式作切換之切換控制訊號的方式而動作。又,控制電路220A,係根據從AD轉換電路226而來之數位資料,而算出藉由電子筆1A所指示了的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上之位置座標。
以上,係針對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A的構成以及動作,而與當電子筆1A係身為正弦波模式時的動作一併作了說明,但是,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A的筆指示檢測電路22R之構成以及動作,係亦可設為略相同之構成。亦即是,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A,亦係具備有與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S完全相同之位置檢測感測器部21R,並且,係具備有產生矩形波型態之型態指定資訊CMr的型態指定資訊產生電路。又,係具備有對於從矩形 波模式之電子筆1A而來之受訊訊號作處理而進行位置檢測並且亦用以檢測出筆壓資訊以及側開關資訊、辨識資訊等的筆指示檢測電路22R。
另外,在上述之說明中,作為從平板裝置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雖係構成為準備有對於正弦波型態以及矩形波型態之各者作指定的型態指定資訊CMs和CMr,但是,係亦可僅準備有其中一者。例如,當雖然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會送出型態指定資訊CMs但是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並不會送出型態指定資訊的情況時,電子筆,當並未受訊型態指定資訊CMs的情況時,係將平板裝置判斷為矩形波型態。相反的,係亦可為僅有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會送出型態指定資訊CMr的情況。
〔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依據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則係藉由檢測出從平板裝置2S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從平板裝置2R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r,來判別出是成為能夠與何者之型態的平板裝置進行靜電耦合並進行位置指示,並自動性地切換為與平板裝置2S或平板裝置2R之型態相對應的模式。故而,使用者就算是並未對於平板裝置是身為何者之型態一事有所掌握亦無妨,而為非常方便。
〔第3實施形態〕
此第3實施形態,係為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亦 即是,以下所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與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係在芯體側構件之構成以及相關之部分的構成上有所相異。又,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的其他之構成,係與第2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A相同。圖16,係為對於此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B之電性構成例作展示者。於此圖16之例中,針對與圖12中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A相同的部分,係附加相同之元件符號。
作為在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中與平板裝置2SA或2RA之間而將訊號作送受訊的芯體側構件,係設為導電性之芯體11。因此,在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中,係將送訊模式和受訊模式以分時來作切換,並將芯體11兼用為送訊用和受訊用。
相對於此,在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B中,係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將芯體側構件,設為藉由導電性之芯體11和導電性之套筒構件31來構成,並構成為將導電性之芯體11和導電性之套筒構件31的其中一方作為送訊用,而將另外一方作為受訊用。
套筒構件31,雖係省略詳細之圖示,但是,係在電子筆1B之筒狀之框體的筆尖側處,以與芯體11作電性絕緣的狀態而被作設置。亦即是,套筒構件31,其外形係為圓錐台形狀,並且,圓錐台形狀之與中心線方向(軸心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之剖面係具備有環狀形狀,而為內部為中空之構件。而,芯體11,係如同圖16中所示 一般,插通於此套筒構件31之中空部內,並以使其之前端部11a從電子筆1B之框體之筆尖側突出的方式而構成。
在圖16之例中,芯體11,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同樣的,被設為送訊專用,套筒構件31,係被設為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受訊用。而,藉由套筒構件31而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所受訊了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係構成為通過IC100之端子110而被供給至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處。
另外,係亦可採用將套筒構件31設為送訊用並將芯體11設為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受訊用的構成。
而,在此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B中,係並不需要將送訊模式和受訊模式以分時來作切換。因此,此第3實施形態之模式切換電路150B,係被設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模式切換電路150相同的構成,而並不具備有受訊側端子R,並構成為使共通端子Cm會被與正弦波模式端子Ts和矩形波模式端子Tr之其中一者作連接。又,在此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B中,控制電路140B之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B,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同樣的,僅產生模式切換訊號SW。模式切換電路150B,係藉由此模式切換訊號SW而被作切換。
亦即是,在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之受訊訊 號判別電路162處,係通過放大器161來接收從套筒31而來之受訊訊號,而判別是受訊了從平板裝置2S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受訊了從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r。之後,因應於從此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而來之判別結果,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141B係產生模式切換訊號SW。而,當藉由此模式切換訊號SW,而判別電子筆1B係受訊了型態指定資訊CMs時,模式切換電路150B,係使共通端子Cm被與正弦波模式端子Ts作連接,當判別電子筆1B係受訊了型態指定資訊CMr時,係使共通端子Cm被與矩形波模式端子Tr作連接。其他之構成,係被設為與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相同。
此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B,由於係並不需要將送訊模式和受訊模式以分時來作切換,而僅需要單純地以將藉由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所產生的送訊訊號在平板裝置2S或平板裝置2R之受訊模式期間中送出的方式來進行時序控制即可,因此,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係有著能夠使模式管理處理變得簡單的效果。
〔第4實施形態〕
在以上之第2實施形態以及第3實施形態中,受理對於要使電子筆從訊號發訊電路而送出正弦波訊號和矩形波訊號之何者一事下達指定的指定輸入之輸入受理部,雖係設為受訊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 定資訊CMs或者是CMr的芯體側構件,但是,輸入受理部,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構成。
第4實施形態,係為將受訊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而來之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輸入受理部設為芯體側構件以外之構件的情況之其中一例。於圖17中,針對此第4實施形態的情況之電子筆1C和正弦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SC以及矩形波型態之平板裝置2RC的重要部分之構成例作展示。
此第4實施形態之其中一例之電子筆1C和平板裝置2SC或平板裝置2RC,係藉由無線通訊來進行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送受訊。因此,在電子筆1C處係被設置有無線通訊電路41,在平板裝置2SC或平板裝置2RC處,係被設置有用以與電子筆1C之無線通訊電路41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電路42。
亦即是,在此第4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C中,輸入受理部係藉由無線通訊電路41所構成。作為在此實施形態中之無線通訊電路41以及無線通訊電路42,例如係可藉由進行Bluetooth(註冊商標)規格之無線通訊的電路來構成。無線通訊電路41以及無線通訊電路42,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之構成,又,係並不被限定於電波,而亦可藉由使用紅外線等之光的其他之無線通訊手段來構成。
在此第4實施形態中,平板裝置2SC或平板裝置2RC之無線通訊電路42,係將型態指定資訊CMs或 CMr作調變而轉換為無線送訊用,並對於電子筆1C之無線通訊電路41而送訊。電子筆IC之無線通訊電路41,係將所受訊了的訊號解碼,而將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復原,並通過IC100之端子110來供給至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處。
在電子筆1C處,係設為與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或第3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或1B同樣的,藉由受訊訊號處理電路160之受訊訊號判別電路162,來判別所受訊了的訊號係身為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何者,並基於該判別結果,來切換為正弦波模式或矩形波模式。
藉由此,在此第4實施形態中,若是在無線通訊電路41和無線通訊電路42之間而成為能夠進行無線通訊之狀態,則電子筆1C,係自動性地被切換為與正在進行無線通訊之對象的平板裝置是身為平板裝置2SC或者是平板裝置2RC之何者一事相對應的正弦波模式或矩形波模式之其中一者。
〔第2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
另外,在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之說明中,從平板裝置2SA、2SB、2SC或平板裝置2RA、2RB、2RC而來之送訊訊號,雖係設為僅為型態指定資訊CMs或者是型態指定資訊CMr,但是,係亦可構成為除了型態指定資訊CMs或型態指定資訊CMr以外,更進而亦將其他之訊號送訊至電子筆1A、1B、1C處。在其他之訊 號中,係亦可包含有代表平板裝置2SA、2SB、2SC或平板裝置2RA、2RB、2RC之受訊模式的期間之開頭的時序之資訊。
〔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係為能夠相較於上述之第1、第2、第3、第4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1A、1B、1C而更進而使構成電源電路12之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的電力消耗減少的構成。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1A、1B、1C處而於正弦波模式中所產生的正弦波訊號Ss,係成為藉由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共振用電容器14之間之共振電路所制定的頻率,但是,於此情況之共振電路中,係成為亦包含有浮游電容。而,用以使藉由具備有前述共振電路之振盪電路120R所產生的正弦波訊號Ss持續之開關電路121之切換時間點,係如同前述一般,身為正弦波訊號Ss之電壓成為0的時序之時間點,電力損失係為非常小。
然而,在上述之第1、第2、第3、第4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1A、1B、1C處,係設置有對應於正弦波模式與矩形波模式之間之切換,而將共振用電容器14在與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作並聯連接的狀態和將與一次卷線13a之間之並聯連接作切斷的狀態之間作切換之開關電路122。此切換開關電路122,例如係可藉由2個 的電晶體來構成,就算是在正弦波模式中,亦成為存在有構成切換開關電路122之共通端子c以及切換端子b之間之電晶體之ON阻抗的狀態。因此,就算是在正弦波模式中,也會產生在此開關電路122中之ON阻抗處的電力損失。
又,在上述之第1、第2、第3、第4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1A、1B、1C處的矩形波模式中,開關電路121,由於係並非為在藉由變壓器13所產生之電壓成為0伏特的時間點處而被作切換者,因此,若是存在有浮游電容,則會成為產生有大的電力損失。
此第5實施形態,係為對於以上之問題作解決並以構成電力損失為非常少之電子筆一事作為目的者。圖18,係為對於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之電性構成例作展示之圖。此圖18之例,係與在圖12中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之電性構成例的情況相同地,為適用在通過芯體11來受訊從平板裝置2SA或平板裝置2RA之位置檢測感測器21S或位置檢測感測器21R而來的型態指定資訊CMs或CMr之情況中的情況。在此圖18中,對於與圖12中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A相同之部分,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之詳細說明。
如同此圖18中所示一般,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係並未設置有切換開關電路122,共振用電容器14,係被與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並聯且固定性地作連接。伴隨於此,IC100之端子106係被刪減。
又,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的控制電路140D中,係被設置有與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相異的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在此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處,係被供給有身為整流電路17之輸出的高電壓HV(=HVr),並且,在開關電路121和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之間的連接點P1處,係被供給有在矩形波模式中所得到的電壓VC(=VCr)。除此之外,係被設為與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相同之構成。
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的模式切換電路150A之控制動作或者是在受訊模式中的處理動作,係與第2實施形態的電子筆1A完全相同。
又,當送訊模式係為正弦波模式的情況時,係與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A相同。於此情況,在電子筆1D中,由於係並不存在有切換開關電路122,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第2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的情況時之開關電路122中的ON阻抗。因此,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的正弦波模式中,藉由以於開關電路121處之在正弦波電壓VC成為0伏特的時序處之切換所致的振盪電路120R之持續振盪控制動作,係能夠並不產生電力損失地而產生正弦波訊號Ss,並且能夠從整流電路17而得到高電壓HV(=HVs)。
接著,參考圖19以及圖20,針對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的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 之構成例以及當送訊模式係為矩形波模式時的動作作說明。
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由於在矩形波模式中,亦同樣的在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處被並聯連接有共振用電容器14,因此,在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開關電路121之間的連接點P1處,係得到如同圖20(A)中所示一般之正弦波狀的電壓VCr。
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的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係具備有與在圖3中所示之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相同的電路構成之0交叉檢測電路1431、和延遲電路1432、和脈衝產生電路1433,並且係具備有脈衝寬幅控制電路1434。在0交叉檢測電路1431處,係被輸入有在連接點P1處所得到的電壓VCr。又,在脈衝寬幅控制電路1434處,係被輸入有從整流電路17而來之高電壓HV(=HVr)。
0交叉檢測電路1431和延遲電路1432,係與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之0交叉檢測電路1421和延遲電路1422同樣地而被構成。脈衝產生電路1433,係為產生切換訊號SWrD(參考圖20(B)者,其並非為產生固定之脈衝寬幅的脈衝,而是具備有藉由從脈衝寬幅控制電路1434而來之控制訊號來使脈衝寬幅成為可變的構成。於此情況,從脈衝產生電路1433所輸出的切換訊號SWrD之脈衝寬幅,係被設為較從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所輸出的切換訊號SWs之脈衝寬幅而更大 者。
開關電路121,在此從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而來之切換訊號SWrD的脈衝寬幅期間中,係被設為ON,於其他期間中,係被設為OFF。而,脈衝寬幅控制電路1434,係構成為藉由對於從脈衝產生電路1433而來之切換訊號SWrD的脈衝寬幅作控制,來以使高電壓HV會成為矩形波模式之高電壓HVr的方式,而對於開關電路121之ON時間作控制。
亦即是,如同圖20(A)以及(B)中所示一般,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亦同樣的,於矩形波模式中,從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而來之切換訊號SWrD,由於係如同圖20(A)以及(B)中所示一般,於從在連接點P1處所得到的正弦波狀電壓VCr之0交叉時間點Zc2起而作了正弦波模式時之正弦波訊號Ss之周期T之1/4之延遲時間DL的延遲之時間點處,脈衝寬幅期間係上揚,因此,在正弦波狀電壓VCr成為0伏特的時間點處,開關電路121係成為ON。
但是,在此矩形波模式中,切換訊號SWrD之脈衝寬幅期間,由於係較正弦波模式時之切換訊號SWs的脈衝寬幅期間而更長,因此,係涵蓋切換訊號SWrD之脈衝寬幅期間而持續成為0伏特,如同圖20(A)中所示一般,正弦波狀電壓VCr,係成為如同使正弦波作了變形一般之波形。
之後,若是切換訊號SWrD之脈衝寬幅期間 結束而開關電路121成為OFF,則如同圖20(A)中所示一般,正弦波狀電壓VCr,係成為相較於正弦波模式時之正弦波電壓VC而更增加了與切換訊號SWrD之脈衝寬幅期間相對應之量的高振幅之波形。亦即是,正弦波狀電壓VCr,在圖20(A)中,係相較於電壓2VDD而更增高了附加斜線所標示的量。故而,此高振幅之波形之正弦波狀電壓VCr,係成為因應於變壓器13之一次卷線13a與二次卷線13b之間之匝數比而被作升壓,並藉由整流電路17而被作整流,而產生較正弦波模式時之高電壓HV(=HVs)而更高的在矩形波模式中之高電壓HV(=HVr)。
而,如同於前亦有所敘述一般,所產生了的該高電壓HV,係被供給至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之脈衝寬幅控制電路1434處。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之脈衝寬幅控制電路1434,係以使被輸入了的高電壓HV會成為矩形波模式時之高電壓HVr的方式,而對於切換訊號SWrD之脈衝寬幅期間作控制。藉由此,圖20(B)中所示之開關電路121之ON期間的長度係被作控制,因應於此,圖20(A)之正弦波狀電壓VCr的附加斜線所標示之部分的大小(面積)係被作控制。其結果,係以會使從整流電路17所輸出的高電壓HV成為矩形波模式時之高電壓HVr的方式而被作控制。
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由於係並不存在有切換開關電路122,因此,在正弦波模式中,於切換開關電路122處的起因於ON阻抗所導致的電力損失 係消失,而對於低消耗電力化有所助益。
又,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於矩形波模式中,亦同樣的,由於開關電路121係在正弦波狀電壓VCr成為0伏特的時序處而被作切換,因此,係幾乎不會有電力損失。故而,若依據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則係能夠將電源電路12之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的電力消耗抑制在最小的限度,而能夠使電池壽命長壽化。
另外,在圖18中所示之第5實施形態之電子筆1D中,係構成為將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和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分別個別地作設置。但是,如同根據上述之說明而可清楚得知一般,在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和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中,0交叉檢測電路1421和0交叉檢測電路1431、延遲電路1422和延遲電路1432,係可分別為相同之構成。故而,在第5實施形態中,藉由將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2和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143D設為對於0交叉檢測電路和延遲電路作共用之構成,係能夠使構成更加簡單化。
〔其他實施形態或變形例〕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電子筆之被作了IC化的訊號處理電路,雖係作為在IC100內包含有模式切換電路150、150A、150B、150C、150D者來作了說明,但是,此模式切換電路150、150A、150B、150C、150D,係亦 可設為IC100之外接零件。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電子筆之訊號處理電路的大部分,雖係作為被作了IC化者來作了說明,但是,當然的,係亦可並不作IC化,而是作為由離散(discrete)零件所成之電子電路來構成之。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120,雖係設為他勵式之振盪電路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又,當然的,整流電路17之構成,係亦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之構成。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係將第1訊號之波形設為正弦波,並將第2訊號之波形設為矩形波,但是,第2訊號之波形,係並不被限定於矩形波,而亦可為其他之波形,例如亦可為三角波或其他之波形。又,第1訊號之波形,亦並不被限定於正弦波,而亦可為其他之波形。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為了藉由送訊資訊而將正弦波訊號轉換為ASK調變訊號或者是OOK調變訊號,係構成為藉由從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而來之訊號來對於正弦波控制用訊號產生電路143作控制,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構成。例如,送訊資訊產生電路110,係亦可並不對於正弦波控制用訊號產生電路143進行控制,並代替此而構成為:設置針對在變壓器13之二次卷線13b側處作為連續波訊號所得到的正弦波訊號之調變電路(ASK調變或者是OOK調變),並藉由將送訊資訊供給至該調變電路處,來從該調變電路而得到ASK調變訊號 或者是OOK調變訊號。
1:電子筆
11:芯體
12:電源電路
13:變壓器
13a:一次卷線
13b:二次卷線
14:共振用電容器
15:耦合用電容器
16:二極體
17:整流電路
18:整流用二極體
19:電容器
30:滑動操作開關
100:IC
101~109:端子
110:送訊資訊產生電路
120:正弦波訊號產生電路
120R:振盪電路
121:開關電路
122:切換開關電路
130:矩形波訊號產生電路
131:準位轉換電路
140:控制電路
141:模式切換訊號產生電路
142:正弦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
143:矩形波用控制訊號產生電路
144:切換開關電路
150:模式切換電路
HV:高電壓
SW:模式切換訊號
SWs,SWr:切換訊號
VDD:電源電壓
VC:電壓
P1,P2:連接點
Sr:矩形波訊號
Ss:正弦波訊號
SE:模式指定訊號
Ts:正弦波模式端子
Tr:矩形波模式端子
Cm:共通端子

Claims (8)

  1. 一種電子筆,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導電性之芯體;和電源部;和訊號產生電路,係產生第1訊號和與前述第1訊號相異之第2訊號;和操作開關,係能夠成為第1之開關狀態和第2之開關狀態,該第1之開關狀態,係設定前述電子筆之第1動作模式,該第1動作模式,係通過前述芯體而將前述第1訊號對於第1平板裝置作送訊,該第2之開關狀態,係設定前述電子筆之第2動作模式,該第2動作模式,係通過前述芯體而將前述第2訊號對於與前述第1平板裝置相異之第2平板裝置作送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前述操作開關,係為當使用前述第1平板裝置以及前述第2平板裝置之中之其中一個的平板裝置時,被使用者所操作之操作開關,並藉由前述使用者之操作而成為前述第1之開關狀態以及前述第2之開關狀態之中之其中一個的開關狀態。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係更進而具備有:控制部,係以因應於藉由使用者對於前述操作開關進行操作而指定要將前述第1訊號與前述第2訊號之何者供給至前述芯體處一事來將前述第1訊號與前述第2訊號之其中一者供給至前述芯體處的方式,來進 行控制。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前述第1訊號和前述第2訊號,係具備有相異之振幅及/或相異之頻率。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前述第1訊號以及前述第2訊號,係為被施加有與送訊資訊相對應之調變的訊號。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前述第1訊號之波形的形態,係與前述第2訊號之波形的形態相異。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前述第1訊號之波形的形態,係為正弦波,前述第2訊號之波形的形態,係為矩形波。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子筆,其中,前述第1訊號,係為透過靜電耦合而被送訊至前述第1平板裝置處之訊號,前述第2訊號,係為透過靜電耦合而被送訊至前述第2平板裝置處之訊號。
TW112112925A 2016-07-22 2017-05-10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TWI828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439 2016-07-22
JP2016144439 2016-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477A TW202331477A (zh) 2023-08-01
TWI828570B true TWI828570B (zh) 2024-01-01

Family

ID=6099307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5491A TWI753909B (zh) 2016-07-22 2017-05-10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TW112112925A TWI828570B (zh) 2016-07-22 2017-05-10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TW110149444A TWI802191B (zh) 2016-07-22 2017-05-10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5491A TWI753909B (zh) 2016-07-22 2017-05-10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9444A TWI802191B (zh) 2016-07-22 2017-05-10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983610B2 (zh)
JP (2) JP7126447B2 (zh)
TW (3) TWI753909B (zh)
WO (1) WO20180164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909B (zh) * 2016-07-22 2022-02-01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US10817083B2 (en) * 2018-09-07 2020-10-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etection of pen location relative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JP7155022B2 (ja) * 2019-01-11 2022-10-18 株式会社ワコム ペン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56830A1 (en) * 2011-04-11 2012-10-11 Wacom Co., Ltd. Position pointer
TW201528064A (zh) * 2013-09-27 2015-07-16 Wacom Co Ltd 位置檢測裝置及其位置指示器
US20150309599A1 (en) * 2014-04-25 2015-10-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ata Input System, Active Styl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of Active Styl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0243B2 (ja) 1987-07-27 1995-12-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座標入力装置
WO1993008551A1 (en) * 1991-10-18 1993-04-29 Summagraphics Corporation Digitizer tablet with cordless pointing device
JPH05313809A (ja) * 1992-05-11 1993-11-26 Toshiba Corp 座標入力装置
JPH07104908A (ja) * 1993-09-29 1995-04-21 Pentel Kk 座標入力装置におけるスイッチ情報伝達手段
JP2002108552A (ja) * 2000-09-29 2002-04-12 Brother Ind Ltd 座標入力装置
US20030044069A1 (en) * 2001-08-30 2003-03-06 Yuan-Wan Ku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4622306B2 (ja) * 2004-05-17 2011-0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信号発生器
JP6021174B2 (ja) 2012-08-08 2016-11-09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位置指示器
KR102065703B1 (ko) * 2013-02-07 2020-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펜, 터치 펜 인식을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EP2959365B1 (en) * 2013-02-25 2019-12-2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tylus for a digitizer system
CA2925692C (en) * 2013-09-27 2021-09-21 Sensel, Inc. Touch sensor detector system and method
US9733731B2 (en) * 2014-05-12 2017-08-15 Atmel Corporation Timing synchronization of active stylus and touch sensor
US9632597B2 (en) * 2014-06-12 2017-04-2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figurable active stylus devices
CN111665957B (zh) 2014-07-08 2024-04-23 株式会社和冠 位置指示器
WO2016079776A1 (ja) * 2014-11-17 2016-05-2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
US9483129B1 (en) * 2015-05-12 2016-11-01 Atmel Corporation Active stylus with fractional clock-cycle timing
JP6487807B2 (ja) * 2015-08-21 2019-03-20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
US20170228050A1 (en) * 2016-02-04 2017-08-10 Jen-Chieh Lin Stylus, touch-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ipulating touch-control system
TWI753909B (zh) * 2016-07-22 2022-02-01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筆及座標輸入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56830A1 (en) * 2011-04-11 2012-10-11 Wacom Co., Ltd. Position pointer
TW201528064A (zh) * 2013-09-27 2015-07-16 Wacom Co Ltd 位置檢測裝置及其位置指示器
US20150309599A1 (en) * 2014-04-25 2015-10-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ata Input System, Active Styl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of Active Styl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16466A1 (ja) 2018-01-25
US20190146603A1 (en) 2019-05-16
JP2022103319A (ja) 2022-07-07
TW201809980A (zh) 2018-03-16
US11853488B2 (en) 2023-12-26
TWI753909B (zh) 2022-02-01
JPWO2018016466A1 (ja) 2019-05-09
US10983610B2 (en) 2021-04-20
US20220253164A1 (en) 2022-08-11
US20210208704A1 (en) 2021-07-08
US11327580B2 (en) 2022-05-10
TW202217518A (zh) 2022-05-01
JP7126447B2 (ja) 2022-08-26
TW202331477A (zh) 2023-08-01
JP7426434B2 (ja) 2024-02-01
TWI802191B (zh) 2023-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6660B2 (en) Position indicator
US20230205333A1 (en) Position indicator
JP7426434B2 (ja) 電子ペン
KR102414407B1 (ko) 전자 펜 및 전자 펜 본체부
KR102184579B1 (ko) 위치 지시기, 신호 처리 회로, 신호 공급 제어 방법 및 신호 처리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