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8468B - 輪轂馬達履帶車 - Google Patents

輪轂馬達履帶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8468B
TWI828468B TW111147386A TW111147386A TWI828468B TW I828468 B TWI828468 B TW I828468B TW 111147386 A TW111147386 A TW 111147386A TW 111147386 A TW111147386 A TW 111147386A TW I828468 B TWI828468 B TW I8284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wheel
crawler
hub motor
wheel
operating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7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顯禎
宋俊廷
劉敦仁
徐孟輝
盧春林
Original Assignee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filed Critical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Priority to TW111147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846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46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輪轂馬達履帶車,包含第一履帶式組件、第二履帶式組件和操作平台。操作平台設置於第一履帶式組件與第二履帶式組件之間且由第一履帶式組件與第二履帶式組件所支撐。操作平台具有處理單元及深度感測器,其中深度感測器配置為取得前方場景的深度資訊,且處理單元對深度資訊進行運算以得到包含線速度值與角速度值等數據,並將此數據轉換為第一履帶式組件和第二履帶式組件中各個驅動輪之轉速,據以控制第一履帶式組件和第二履帶式組件的作動。

Description

輪轂馬達履帶車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行動機器,且特別是指一種適於在各種地形和地面下穩定進行作業的輪轂馬達履帶車。
現今的行動機器,例如:耕耘機和工程車等,主要分為輪式和履帶式兩種。輪式行動機器具有高行進速度、高效率和低噪音等效果,但其對行進地面的要求較高,且迴轉半徑大以及越障能力不佳,其應用範圍因而受限。相較之下,履帶式行動機器具低轉向半徑,且具有可原地轉向和越障能力佳等優點,因此對於行走路徑彎曲、地形複雜、路況差的適應性更好,故可應用在許多領域,例如:建築業、農業等。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輪轂馬達履帶車,其適於在各種地形和地面下穩定進行作業。
根據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輪轂馬達履帶車,其包含第一履帶式組件、第二履帶式組件和操作平台。第一履帶式組件包含第一循環履帶、第一驅動輪及第二驅動輪,其中第一驅動輪與第二驅動輪分別裝設於第一循環履帶環繞之內部空間的前後兩側,且第一驅動輪與第二驅動輪中的每一者具有輪轂馬達。第二履帶式組件包含第二循環履帶、第三驅動輪及第四驅動輪,其中第三驅動輪與第四驅動輪分別裝設於第二循環履帶環繞之內部空間的前後兩側,且第三驅動輪與第四驅動輪中的每一者具有輪轂馬達。操作平台設置於第一履帶式組件與第二履帶式組件之間且由第一履帶式組件與第二履帶式組件所支撐。操作平台具有處理單元及至少一深度感測器,其中此至少一深度感測器配置為取得前方場景的深度資訊,且處理單元對深度資訊進行運算以得到包含線速度值與角速度值等數據,並將此數據轉換為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第三驅動輪和第四驅動輪之轉速,據以控制第一履帶式組件和第二履帶式組件之作動。
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上述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第三驅動輪與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的輪轂馬達為無刷直流(brushless direct current;BLDC)馬達。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第三驅動輪與第四驅動輪中的每一者更包含減速機(reducer),用以降低對應之無刷直流馬達的轉速和增大對應之無刷直流馬達的轉矩。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第三驅動輪與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之無刷直流馬達和減速機分別具有1.5千瓦之功率和1/60之減速比。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第三驅動輪與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之無刷直流馬達和減速機分別具有3千瓦之功率和1/30之減速比。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操作平台更包含供電單元,其配置為對處理單元、深度感測器、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第三驅動輪和第四驅動輪提供電能。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供電單元包含鋰離子電池或磷酸鋰鐵電池。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供電單元設置於操作平台之中心點或前端。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供電單元之最大輸出電流至少為200安培。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上述至少一深度感測器為兩個深度感測器,此些深度感測器分別裝設於操作平台之前後兩側。
以下仔細討論本發明的實施例。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實施例提供許多可應用的概念,其可實施於各式各樣的特定內容中。所討論、揭示之實施例僅供說明,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僅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例,非用以限制申請專利範圍。除非另有限制,否則單數形式的「一」或「該」用語也可用來表示複數形式。此外,空間相對性用語的使用是為了說明元件在使用或操作時的不同方位,而不只限於圖式所繪示的方向。元件也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在其他方向),而在此使用的空間相對性描述也可以相同方式解讀。
以下說明和申請專利範圍可使用術語「耦接」及其衍生詞。在特定實施例中,「耦接」可指二或多個元件相互直接實體或電性接觸,或是不彼此直接接觸。「耦接」還可指二或多個元件相互操作或動作。
圖1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立體外觀示意圖。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可以是例如耕耘機、鏟土機、曳引機或其他類似的履帶式機器。如圖1所示,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包含操作平台110和履帶式組件120、130。操作平台110具有控制履帶式組件120、130作動的功能,使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對應移動。此外,依據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類型,操作平台110還可包含對應的工作構件,例如:挖斗、推土刀等,但不限於此。
請同時參照圖2A,其為圖1之輪轂馬達履帶車100中履帶式組件120的垂直縱向剖視圖。履帶式組件120包含循環履帶121、前驅動輪122、後驅動輪123、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惰輪126A、126B、框架127、伸縮梁128和外殼129。
循環履帶121具有內表面和外表面,其中在內表面上有多個凸齒121A,而在外表面上有多個凸紋121B,其利於履帶式組件120在各種地面上行進。
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分別裝設於循環履帶121環繞之內部空間的前後兩側,且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分別具有輪轂馬達122A、123A,此些輪轂馬達122A、123A用以驅動循環履帶121滾動並主動調整循環履帶121的張力分布。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的動力、傳動和制動等傳動系統部件均整合至其輪轂內,故可進一步減少傳動系統部件的數量,進而減輕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總重量,並提升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容積效率。
在其他實施例中,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可由其它的電動馬達驅動,例如:直驅馬達(direct drive motor)、中置馬達(mid-drive motor)或其他合適的電動馬達。此外,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的外緣可分別具有多個輪齒122B、123B,此些輪齒122B、123B嚙合於循環履帶121的凸齒121A,以在驅動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時帶動循環履帶121。
接地輪124A、124B裝設於循環履帶121環繞的內部空間並位於履帶式組件120的底側,且在履帶式組件120的長度方向上位於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之間。
迴帶輪125裝設於循環履帶121環繞的內部空間並位於履帶式組件120的頂側,且在履帶式組件120的長度方向上位於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履帶式組件120的設計規格(例如:履帶式組件120的尺寸和/或循環履帶121的材質等),履帶式組件120也可不具有迴帶輪125,或者具有多個裝設在不同位置的迴帶輪125。
惰輪126A、126B可移動地裝設於循環履帶121環繞的內部空間並位於履帶式組件120的底側,且在履帶式組件120的長度方向上位於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之間。
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和惰輪126A、126B用以維持循環履帶121的環繞形狀及張力,且在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作動時,受到循環履帶121滾動的牽引而對應轉動。
框架127和伸縮梁128裝設於循環履帶121環繞的內部空間。前驅動輪122、後驅動輪123、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和伸縮梁128接附於框架127,而惰輪126A、126B接附於伸縮梁128。前驅動輪122、後驅動輪123、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和伸縮梁128可藉由使用螺栓和螺帽而固定在框架127的特定位置,且惰輪126A、126B可藉由螺栓和螺帽而分別固定在伸縮梁128的前後兩端。
特別地,由於伸縮梁128為可伸縮的條狀架構,故惰輪126A、126B可因伸縮梁128的伸長及縮短而對應移動,且惰輪126A、126B之間的距離可依據循環履帶121之接地區段121L的張力而對應改變,從而調整循環履帶121的張力分布。
外殼129裝設於履帶式組件120的外邊側,其可保護位於循環履帶121環繞之內部空間中的元件。
在履帶式組件120中,循環履帶121可由耐磨、高彈性和具可恢復性的材質構成,例如:天然橡膠、丁二烯橡膠、丁苯橡膠、或其他合適材質。前驅動輪122、後驅動輪123、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惰輪126A、126B、框架127、伸縮梁128和外殼129可由高剛性材質構成,例如:鋼、碳纖維、鋁合金、鈦合金或其他合適材質。
此外,循環履帶121的內表面上還可具有兩個為環形且相互平行的凸脊(圖未繪示),此些凸脊之間溝道的寬度可大致與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的厚度相同,以避免循環履帶121自前驅動輪122和/或後驅動輪123滑出而造成脫輪。
履帶式組件120的驅動方式說明如下。於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驅動循環履帶121滾動使履帶式組件120向前行進時,依據履帶式組件120所處之地形對應調整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的轉速,從而調整循環履帶121的張力分布。舉例而言,在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的形狀及半徑均相同的條件下,當履帶式組件120所處之地形由平面變為非平面時,使前驅動輪122的轉速高於後驅動輪123的轉速,以增加頂部區段121U的張力並降低接地區段121L的張力,使履帶式組件120可適應於不同的凹凸地形;當履帶式組件120所處之地形由非平面變為平面時,使前驅動輪122的轉速與後驅動輪123的轉速相同,以降低頂部區段121U的張力並增加接地區段121L的張力。在一些實施例中,履帶式組件120的驅動方式另包含感測循環履帶121中至少一個區段(例如頂部區段121U和/或接地區段121L)的張力,且據以回授調整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的轉速。
履帶式組件120可具有反向行進的功能。履帶式組件120進行反向行進的驅動方式與前述內容相似,故在此不贅述。
應注意的是,前驅動輪122、後驅動輪123、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惰輪126A、126B在循環履帶121環繞的內部空間中的裝設位置可依據需求對應調整,而不以圖2A繪示之內容為限。
圖2B為圖1之輪轂馬達履帶車100中履帶式組件130的垂直縱向剖視圖。履帶式組件130包含循環履帶131、前驅動輪132、後驅動輪133、接地輪134A、134B、迴帶輪135、惰輪136A、136B、框架137、伸縮梁138和外殼139,其中循環履帶131具有凸齒131A、凸紋131B、接地區段131L和頂部區段131U,前驅動輪132具有輪轂馬達132A和輪齒132B,且後驅動輪133具有輪轂馬達133A和輪齒133B。履帶式組件130可具有與履帶式組件120相同或互為鏡像對稱的組合架構。舉例而言,循環履帶131、前驅動輪132、後驅動輪133、接地輪134A、134B、迴帶輪135、惰輪136A、136B、框架137、伸縮梁138和外殼139可分別對應循環履帶121、前驅動輪122、後驅動輪123、接地輪124A、124B、迴帶輪125、惰輪126A、126B、框架127、伸縮梁128和外殼129。
每一輪轂馬達122A、123A、132A、133A可以是無刷直流(brushless direct current;BLDC)馬達。此外,每一輪轂馬達122A、123A、132A、133A可另具有減速機(reducer)(圖式未繪出),例如渦輪減速機、減速齒輪組等,其可用以降低對應之無刷直流馬達的轉速和增大對應之無刷直流馬達的轉矩。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由功率為1.5千瓦的無刷直流馬達搭配減速比為1/60的減速機而帶動循環履帶121運轉,其可達到最大值為300牛頓-公尺的扭力,使得重量約為300公斤的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爬坡能力可達到30度,其不須透過離合器即可前進及後退,且不須透過變速箱進行轉速和扭矩的轉換;在承載重量約為500公斤的物品下,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行進速度仍可在3秒內從0增加至每小時3公里。上述實施例也可變更為由功率為3千瓦的無刷直流馬達搭配減速比為1/30的減速機,以在大致維持行動能力下進一步提升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操作平台110可具有控制履帶式組件120、130的功能。舉例而言,操作平台110可依據使用者操作或是自動操作指令操控履帶式組件120中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的作動和/或履帶式組件130中前驅動輪132與後驅動輪133的作動,進而驅動履帶式組件120中循環履帶121的滾動和/或履帶式組件130中循環履帶131的滾動,並調整循環履帶121和/或循環履帶131的張力分布。此外,操作平台110可依據使用者操作或是自動操作指令操控履帶式組件120和/或履帶式組件130的行進速度,使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對應進行動作,例如左/右轉、左/右彎、減速、加速等。
圖3為輪轂馬達履帶車100之俯視圖及其操作平台110之架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操作平台110包含處理單元111、供電單元112、控制單元113A-113D和深度感測器114A、114B。處理單元111耦接供電單元112、控制單元113A-113D和深度感測器114A、114B,其配置為依據深度感測器114A、114B提供的深度資訊,且處理單元111依據深度資訊控制前驅動輪122、132和後驅動輪123、133的作動。處理單元111可以是單核心或多核心處理器(processor)、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其他合適的處理電路。處理單元111可透過RS485介面連接至控制單元113A-113D,且可透過USB3.0介面連接至深度感測器114A、114B,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供電單元112配置為對處理單元111、控制單元113A-113D和深度感測器114A、114B、前驅動輪122、132和後驅動輪123、133提供電能。供電單元112的最大輸出電流可至少為200安培,以提供輪轂馬達履帶車100進行作業所需的充分電力。供電單元112可包含電池和電力控制板,其中電池可以是可充電式電池,例如鋰離子電池、磷酸鋰鐵電池等,而電力控制板用以控制電池對元件供電和依據外接電力對電池進行充電。供電單元112可設置在操作平台110的外殼體下方,且可搭配其他功能結構而位於操作平台110的前端,使得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重心可保持在其中央處,進而提升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穩定性。或者,也可將供電單元112設置在操作平台110的中心點或附近,且可將其他較小的部件設置在操作平台110的前端,以保持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平穩。此外,也可在操作平台110額外設置電池開關(圖式未示出),以利使用者在突發狀況發生時(例如強降雨)即時關閉供電單元112。
控制單元113A-113D共同耦接處理單元111並分別耦接輪轂馬達122A、123A、132A、133A,並依據處理單元111送出的控制訊號而分別驅動輪轂馬達122A、123A、132A、133A轉動。每一控制單元113A-113D的功率可以是約為3.6千瓦,以控制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前進和後退速度。
深度感測器114A、114B均具備深度感測的功能,其分別用以取得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前後方環境的深度資訊,進而判別輪轂馬達履帶車100所在處的地形及前後方是否有障礙物等,使得處理單元111可對深度感測器114A、114B提供的深度資訊進行運算以得到線速度值與角速度值等數據,並將此數據轉換為前驅動輪122、132和後驅動輪123、133的轉速,據以控制履帶式組件120、130的作動,以利輪轂馬達履帶車100自適應於不同的地形及避開障礙物等。
舉例而言,若是深度感測器114A的感測結果顯示在輪轂馬達履帶車100的右前方有障礙物,則處理單元111可依據感測結果控制履帶式組件120中前驅動輪122和後驅動輪123的轉速及履帶式組件130中前驅動輪132和後驅動輪133的轉速,使得履帶式組件120的行進速度大於履帶式組件130的行進速度,以帶動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向左轉,進而閃避右前方的障礙物。另外,若是深度感測器114A、114B的感測結果顯示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在顛簸路面上行進,則處理單元111可依據感測結果控制履帶式組件120中前驅動輪122的轉速大於後驅動輪123的轉速及履帶式組件130中前驅動輪132的轉速大於後驅動輪133的轉速,以利於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在顛簸路面上平穩行進。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深度感測器114A、114B具有影像感測模組和深度處理器(depth processor),其中影像感測模組用以感測鏡頭前方的影像,而深度處理器依據感測到的影像運算出鏡頭前方場景的深度資訊。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應用環境和產品規格需求,可在操作平台110的四個角落均裝設深度感測器,或者可僅在操作平台110的其中一側裝設深度感測器,但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輪轂馬達履帶車100還包含張力感測器(圖未繪示),其用以感測履帶式組件120的循環履帶121和/或履帶式組件130的循環履帶131中至少一個區段(例如循環履帶121的頂部區段121U和/或接地區段121L)的張力,且將其感測結果送至操作平台110,使得操作平台110據以回授調整履帶式組件120中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的轉速和履帶式組件130中前驅動輪132與後驅動輪133的轉速,使輪轂馬達履帶車100可自適應於不同地形行進。
在一些實施例中,輪轂馬達履帶車100還包含遙控接收器(圖未繪示),其連接操作平台110,且用以接收一遙控訊號,使得操作平台110據以控制該履帶式組件120中前驅動輪122與後驅動輪123的作動和履帶式組件130中前驅動輪132與後驅動輪133的作動。遙控接收器可以是例如紅外線式遙控接收器,其用以接收遙控器發射的控制訊號,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此外,操作平台110可另包含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模組(圖式未示出),例如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或格洛納斯(GLONASS)系統,以取得操作平台110的位置資訊。處理單元111可依據操作平台110的位置資訊進行各種處理,例如軌跡數據地圖的建置、即時動態定位(real-time kinematic;RTK)、以及廣域路徑規劃等。
或者,操作平台110可另包含通訊模組(圖式未示出),例如無線網路模組、藍芽模組等。透過與資料中心的連接,包含通訊與同步程序、以及資料流傳輸等,可將操作平台110的位置資訊傳輸至資料中心,使得資料中心可依據操作平台110的位置資訊進行各種處理,例如軌跡數據地圖的建置、即時動態定位(real-time kinematic;RTK)、以及廣域路徑規劃等。此外,資料中心也可將運算結果回傳至操作平台110。
應注意的是,本發明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可依據上述說明對應調整或改變,而不限於如圖1所示之架構。舉例而言,在其他實施例中,輪轂馬達履帶車可以是單履帶式機器,即輪轂馬達履帶車僅具有單個履帶式組件,並僅由此履帶式組件驅動而行進。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可依據深度感測器提供的深度資訊進行運算以得到線速度值與角速度值等數據,並將此數據轉換為前驅動輪和後驅動輪的轉速,據以控制履帶式組件的作動,以利其自適應於不同的地形及避開障礙物等,從而適於在各種地形和地面下穩定進行作業。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輪轂馬達履帶車 110:操作平台 111:處理單元 112:供電單元 113A,113B,113C,113D:控制單元 114A,114B:深度感測器 120,130:履帶式組件 121,131:循環履帶 121A,131A:凸齒 121B,131B:凸紋 121L,131L:接地區段 121U,131U:頂部區段 122,132:前驅動輪 122A,123A,132A,133A:輪轂馬達 122B,123B,132B,133B:輪齒 123,133:後驅動輪 124A,124B,134A,134B:接地輪 125,135:迴帶輪 126A,126B,136A,136B:惰輪 127,137:框架 128,138:伸縮梁 129,139:外殼
為了更完整了解實施例及其優點,現參照結合所附圖式所做之下列描述,其中: 圖1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輪轂馬達履帶車的立體示意圖; 圖2A和圖2B分別為圖1之輪轂馬達履帶車中各履帶式組件的垂直縱向剖視圖;以及 圖3為圖1之輪轂馬達履帶車之俯視圖及其操作平台之架構示意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00:輪轂馬達履帶車
110:操作平台
111:處理平台
112:供電單元
113A,113B,113C,113D:控制單元
114A,114B:深度感測器
120,130:履帶式組件

Claims (10)

  1. 一種輪轂馬達履帶車,包含:一第一履帶式組件,包含一第一循環履帶、一第一驅動輪及一第二驅動輪,其中該第一驅動輪與該第二驅動輪分別裝設於該第一循環履帶環繞之內部空間的前後兩側,且該第一驅動輪與該第二驅動輪中之每一者具有一輪轂馬達;一第二履帶式組件,包含一第二循環履帶、一第三驅動輪及一第四驅動輪,其中該第三驅動輪與該第四驅動輪分別裝設於該第二循環履帶環繞之內部空間的前後兩側,且該第三驅動輪與該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具有一輪轂馬達;一操作平台,設置於該第一履帶式組件與該第二履帶式組件之間且由該第一履帶式組件與該第二履帶式組件所支撐,該操作平台具有一處理單元及至少一深度感測器,其中該至少一深度感測器配置為取得前方場景的深度資訊,且該處理單元對該深度資訊進行運算以得到包含線速度值與角速度值等數據,並將該數據轉換為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和該第四驅動輪之轉速,據以控制該第一履帶式組件和該第二履帶式組件之作動;以及至少一張力感測器,用以感測該第一循環履帶和該第二循環履帶中至少一個區段的張力,且將感測結果送至該操作平台,該操作平台據以回授調整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及該第四驅動輪的轉速。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與該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之該輪轂馬達係一無刷直流(brushless direct current;BLDC)馬達。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與該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更包含一減速機(reducer),用以降低對應之該無刷直流馬達的轉速和增大對應之該無刷直流馬達的轉矩。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與該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之該無刷直流馬達和該減速機分別具有1.5千瓦之功率和1/60之減速比。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與該第四驅動輪中之每一者之該無刷直流馬達和該減速機分別具有3千瓦之功率和1/30之減速比。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操作平台更包含: 一供電單元,配置為對該處理單元、該至少一深度感測器、該第一驅動輪、該第二驅動輪、該第三驅動輪和該第四驅動輪提供電能。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供電單元包含一鋰離子電池或一磷酸鋰鐵電池。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供電單元設置於該操作平台之中心點或前端。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供電單元之一最大輸出電流至少為200安培。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轂馬達履帶車,其中該至少一深度感測器係兩個深度感測器,該些深度感測器分別裝設於該操作平台之前後兩側。
TW111147386A 2022-12-09 2022-12-09 輪轂馬達履帶車 TWI8284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7386A TWI828468B (zh) 2022-12-09 2022-12-09 輪轂馬達履帶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7386A TWI828468B (zh) 2022-12-09 2022-12-09 輪轂馬達履帶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8468B true TWI828468B (zh) 2024-01-01

Family

ID=90459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7386A TWI828468B (zh) 2022-12-09 2022-12-09 輪轂馬達履帶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846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4730A (zh) * 2013-05-22 2013-08-28 苏州大学 一种履带机器人移动平台
EP3138762A1 (en) * 2014-04-28 2017-03-08 Yanmar Co., Ltd. Travelling vehicle
US20180032081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utonomous traveling apparatus
CN107878584A (zh) * 2017-11-07 2018-04-06 山东阿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防爆型侦察机器人及工作方法
CN113002643A (zh) * 2021-03-02 2021-06-2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新型交错式高位四驱履带机器人底盘
TWM625983U (zh) * 2021-12-02 2022-04-2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床式田間半自動跟隨履帶搬運車
CN115145288A (zh) * 2022-07-29 2022-10-04 江苏大学 一种面向丘陵山区环境的升降作业平台用智能行走底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4730A (zh) * 2013-05-22 2013-08-28 苏州大学 一种履带机器人移动平台
EP3138762A1 (en) * 2014-04-28 2017-03-08 Yanmar Co., Ltd. Travelling vehicle
US20180032081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utonomous traveling apparatus
CN107878584A (zh) * 2017-11-07 2018-04-06 山东阿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防爆型侦察机器人及工作方法
CN113002643A (zh) * 2021-03-02 2021-06-2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新型交错式高位四驱履带机器人底盘
TWM625983U (zh) * 2021-12-02 2022-04-2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床式田間半自動跟隨履帶搬運車
CN115145288A (zh) * 2022-07-29 2022-10-04 江苏大学 一种面向丘陵山区环境的升降作业平台用智能行走底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31791Y (zh) 多关节型履带式移动机器人
CN104603708A (zh) 农用自动驾驶仪转向补偿
CN102802881A (zh) 移动机器人
EP1957349A1 (en) Dual tracked mobile robot for motion in rough terrain
CN206900502U (zh) 轮履复合式全地形机器人
CN110450869A (zh) 一种自适应欠驱动履带机器人
CN101428652B (zh) 冰雪面移动机器人
TWI828468B (zh) 輪轂馬達履帶車
CN112034839A (zh) 一种农机机群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云端控制设备及农机系统
US11161381B2 (en) Self-propelled robotic lawnmower comprising wheels arranged with a negative camber angle
CN114802497A (zh) 一种便携式轮履双摆臂移动机器人
KR101006185B1 (ko) 농업용 전동승용 작업기
US20220217904A1 (en) Autonomous Robotic Lawnmower Comprising Suspension Means Progressively Limiting Pivotal Movement of a Cutting Unit
CN211001610U (zh) 一种双足机器人移动底盘
TW202208219A (zh) 履帶式組件及其驅動方法與行動機器
JP7250289B2 (ja) 草刈り機
KR101141947B1 (ko) 차륜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복합 차륜 차량
CN111959632A (zh) 一种便携式地面移动平台
CN219904559U (zh) 一种小型农用机器人底盘
CN204948807U (zh) 一种割草机
CN111114637B (zh) 一种面向全域地形的陆地机器人行走机构
CN213921217U (zh) 底盘装置及自移动设备
CN220865513U (zh) 一种轮履复合驱动机构的移动底盘
Chen et al. Steering dyna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tracked mobile robot
TWM634262U (zh) 高架履帶式電動自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