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3241B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3241B
TWI823241B TW111103399A TW111103399A TWI823241B TW I823241 B TWI823241 B TW I823241B TW 111103399 A TW111103399 A TW 111103399A TW 111103399 A TW111103399 A TW 111103399A TW I823241 B TWI823241 B TW I8232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information
aforementioned
terminal
information field
random ac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3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0483A (zh
Inventor
岩井敬
浦部嘉夫
高田智史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0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0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3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324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8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2Hybri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04W74/085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Image Generation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 Color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Reduction Or Emphasis Of Bandwidth Of Signal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在AP中,觸發訊框生成部會生成指示上行訊號的發送之觸發訊號,前述觸發訊號包含終端資訊欄位,該終端資訊欄位包含終端ID子欄位與資源單元分配資訊子欄位,無線發送接收部會發送觸發訊號。觸發訊框生成部在觸發訊號具有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情況下,在第1終端資訊欄位中,設定未被使用的未使用ID作為終端ID。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發明背景 在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802.11 Working Group(工作小組)的Task Group ax(任務小組ax)中,正在進行IEEE 802.11ax(以下稱為「11ax」)的技術規範制訂,以作為802.11ac的下一期規格。在11ax中,已規定有OFDMA(正交分頻分重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基礎的隨機存取(RA:Random Access)之導入。
存取點(AP:Access Point。也稱為「基地台」)是將指示上行OFDMA訊號的發送之控制訊號(以下,稱為觸發訊框(Trigger frame)),發送至該AP所收納的複數個終端(有時會稱為「STA(站,Station)」)。
在觸發訊框中,定義有共用資訊欄位(Common Info field)及使用者資訊欄位(User Info field),該共用資訊欄位包含以OFDMA進行多工的複數個終端中共通的資訊,該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以OFDMA進行多工的每個終端各自特有的資訊(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4)。
在包含於共用資訊欄位的觸發類型子欄位中,會指示作為觸發訊框的種類(AP發送到終端的訊號種類別)之觸發類型(Trigger Type)(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2、非專利文獻3)。
在包含於使用者資訊欄位的AID12子欄位中,會通知關聯(Association)時分配給終端之唯一的ID,即關聯ID(AID)。在以下,將藉由通知已分配給終端的AID,來對特定的終端分配頻率資源(RU: 資源單元,Resource Unit)的方法,稱為「排程的存取(Scheduled access)」。又,在11ax中,可藉由設定作為未使用AID的值之一的AID=0,而達成下述協議:將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RU分配子欄位(RU Allocation subfield)指示的頻率資源(RU)為RA用RU之情形對各終端進行指示(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
此外,在11ax的集會中,已重新達成下述協議:在觸發訊框中導入RA專用之新的使用者資訊欄位(以下稱為「變形使用者資訊」)(非專利文獻5)。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是以1個使用者資訊欄位,來對終端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RA用RU。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IEEE 802.11-15/0132r17 “Specification Framework for TGax” 非專利文獻2:IEEE 802.11-16/0024r1 “Proposed TGax draft specification” 非專利文獻3:IEEE 802.11-16/0806r0 “HE Variant HT Control - Buffer Status Report” 非專利文獻4:IEEE 802.11-16/0617r1 “Remaining Topics in Power Control” 非專利文獻5:IEEE 802.11-16/1516r1 “CIDs for: Section 9.3.1.23 Random Access CIDs” 非專利文獻6:IEEE 802.11-16/0725r3 “CIDs for: Trigger Frame Format Comment Resolution - Type Dependent Per user information section 9.3.1.23” 非專利文獻7:IEEE 802.11-16/0938r1 “Resolution for CID 1589, 1590, 2668,and 2669 on Multi-TID Aggregation in Sub-clause 25.10.4”
發明概要 但是,針對觸發訊框中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之適用方法並未充分地檢討。
本揭示之一態樣是提供可以在觸發訊框中適當地設定變形使用者資訊之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通訊裝置,具備:觸發訊號生成部,生成指示上行訊號之發送的觸發訊號,前述觸發訊號包含終端資訊欄位,該終端資訊欄位包含終端ID子欄位與資源單元分配資訊子欄位,且前述觸發訊號生成部是在前述觸發訊號具有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情況下,在前述第1終端資訊欄位中的前述終端ID子欄位中,設定未被使用之未使用ID作為終端ID;及發送部,發送前述已生成的觸發訊號。
再者,這些全面的或具體的態樣可以利用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者記錄媒體來實現,亦可藉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的任意組合來實現。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可以在觸發訊框(Trigger frame)中適當地設定變形使用者資訊。
本揭示之一態様中的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從說明書及圖式中將可清楚地了解。雖然所述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一些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式所記載之特徵來分別地提供,然而並不一定需要為了得到1個或其以上的相同特徵,而全部都提供。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並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在各實施形態中,對相同的構成要素是附上相同的符號,且由於其說明重複故省略。
(實施形態1) [觸發訊框] 圖1是顯示在11ax中所檢討的觸發訊框(Trigger frame)的格式之一例的圖。在觸發訊框中,定義有共用資訊欄位(Common Info field)及使用者資訊欄位(User Info field),該共用資訊欄位包含以OFDMA進行多工的複數個終端中共通的資訊,該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以OFDMA進行多工的每個終端各自特有的資訊(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
圖2是顯示觸發訊框的共用資訊欄位的格式之一例的圖(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在觸發類型子欄位(Trigger Type subfield)中,會指示觸發類型。作為觸發類型而定義的有圖3所示的類型(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2)。又,目前已在檢討的是,除了圖3的定義之外,另追加指示終端的發送緩衝區資訊之報告的觸發類型(以下稱為緩衝狀態報告輪詢(Buffer Status Report Poll (BSRP))(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3)。又,可以在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子欄位(Trigger Dependent Common Info subfield)中,包含適合於(依存於)觸發類型之終端共通資訊。
圖4是顯示觸發訊框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一例的圖(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4)。圖4是將在非專利文獻1中仍為未定的目標RSSI子欄位(Target RSSI subfield)的尺寸,依照非專利文獻4的提案而反映為7位元(bits)的格式。在AID12子欄位中會通知AID。藉由設定AID=0,以指示在使用者資訊欄位所指示的RU為RA用RU(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又,可以在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Trigger Dependent User Info subfield)中,包含適合於(依存於)觸發類型之終端特有資訊。
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與變形使用者資訊作區別,而將以1RU單位來指示終端的無線資源之使用者資訊欄位稱為「一般使用者資訊」。又,有時也會將一般使用者資訊與變形使用者資訊一起稱為「使用者資訊」。
又,在11ax中,作為觸發類型而規定有不限定上行訊號的形式之基本觸發(Basic Trigger)(參照例如圖3)。在基本觸發中,可進行藉由排程的存取(Scheduled access)進行的回應、以及藉由隨機存取進行的回應。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中,可包含顯示圖5所示之上行訊號的發送時的約束之資訊(約束資訊)(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6、非專利文獻7)。
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於類型相依的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Type dependent Per User Info subfield)中可包含:2位元的「MPDU MU間隔因數(MPDU MU Spacing Factor)」,顯示AP可處理的MPDU(MAC協定資料單元,MAC protocol data unit)的最小間隔;3位元的「TID聚合限制(TID Aggregation Limit)」,顯示參數,且該參數是顯示包含於MPDU的最大TID數;1位元的「AC偏好等級(AC Preference Level)」,顯示是否指示AP建議的存取種類(Access Category)(AC,發送資料的種類)之旗標;及2位元的「偏好的AC(Preferred AC)」,顯示參數,且該參數是顯示AP建議的AC。這些是利用已連結有複數個MPDU的A-MPDU(聚合MAC協定資料單元,Aggregate MAC protocol data unit)用的參數、或指示進行發送的AC用的參數,來作為相對於觸發訊框的上行訊號。
[變形使用者資訊] 圖6A是顯示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格式之一例的圖。
在利用了一般使用者資訊的觸發訊框中,是以1個使用者資訊欄位來指定任意的1個RU。亦即,在利用了一般使用者資訊的觸發訊框中,要指示複數個RA用RU時,是利用複數個使用者資訊欄位。
相對於此,變形使用者資訊是將要指示的RU之配置限定於一個連續頻帶中。藉由如此進行,可以利用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欄位來指定複數個RU。例如,在圖6A所示的變形使用者資訊的RU分配子欄位(RU Allocation subfield)中,是指示作為連續頻帶之RA用RU的開始RU之位置、及RU尺寸(參照圖6B)。又,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是藉由將RA用RU的發送時之空間多工流數限定為固定值‘1’(亦即,不適用MIMO),而讓圖6A所示的SS分配子欄位(SS Allocation subfield)取代指示空間多工流數,而指示將以RU分配子欄位所通知的RA用RU設為開始RU的RA用RU的數量(連續RU數)(參照圖6B)。再者,各RA用RU的RU尺寸是設為以RU分配子欄位所通知的RU尺寸。又,設定於圖6A所示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之編碼類型(Coding Type)、MCS、DCM、及目標RSSI子欄位(Target RSSI subfield)的資訊,在藉由RU分配及SS分配所指示的複數個RA用RU中是設為共通。
又,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如圖6A所示,可將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刪除。又,在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之觸發訊框中,可將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子欄位刪除。藉此來減少觸發訊框尺寸。
像這樣,變形使用者資訊能夠藉由將一般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參數之一部分在複數個RU間(複數個終端間)共通化,而以1個使用者資訊欄位來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RA用RU,並減少觸發訊框尺寸。
以上,針對變形使用者資訊作了說明。
在本揭示中,是針對上述之觸發訊框中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之適用方法作說明。
可考慮例如下述作法:為了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而在圖3的觸發類型子欄位的Reserved(保留的)中,追加用以指示RA發送之新的觸發類型(以下,稱為「RA觸發」)。藉由在觸發類型為RA觸發的情況下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可以減少觸發訊框尺寸。進而,在觸發類型為RA觸發的情況下,可以藉由在觸發訊框中刪除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子欄位及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以減少觸發訊框尺寸。
然而,由於藉由上述之RA觸發進行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指示會使用(消耗)觸發類型的Reserved(保留的)區域,因此會使將來的規格擴充的餘地減少。
又,由於RA觸發是被因變形使用者資訊而進行之指示所限定,因此以同一參數只能夠指示一個連續RU群。因此,在可預期性能劣化的RU(例如DC附近或已觀測到干擾的RU等)於系統頻帶內一部分存在的情況下,對於藉由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全部的RU,必須設定錯誤容許度較強之強健的(robust)參數(例如MCS),而導致通量(throughput)降低。
於是,在本揭示中,是針對下述方法進行說明:既維持觸發類型的將來擴充性(亦即,不須新追加RA觸發等),並且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而以小尺寸的觸發訊框來指示複數個RA用RU之方法、以及即使在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況下,仍指示RU個別的參數之方法。
[無線通訊系統的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無線通訊系統具備AP(無線發送裝置)100及終端(無線接收裝置)200。AP100對終端200發送指示RA發送的觸發訊框,且終端200接收觸發訊框,並利用觸發訊框所指示的資源將RA往AP100發送。
圖7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AP100之一部分構成的方塊圖。在圖7所示的AP100中,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生成指示上行訊號的發送之觸發訊框(觸發訊號)。無線發送接收部106會發送觸發訊框。又,觸發訊框生成部104在觸發訊框具有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RA用RU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欄位(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情況下,是在變形使用者資訊欄位中的AID12子欄位(終端ID子欄位)中,設定未被使用之未使用AID來作為AID(終端ID)。
[AP的構成] 圖8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AP100之構成的方塊圖。AP100是生成對終端200指示上行訊號(例如,RA訊號)的發送之觸發訊框(觸發訊號),且將觸發訊框往終端200發送。
在圖8中,AP100具有RA資源控制部101、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AID控制部103、觸發訊框生成部104、發送訊號調變部105、無線發送接收部106、天線107、接收訊號解調部108、及品質估測部109。無線發送接收部106包含發送部及接收部。又,RA資源控制部101、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AID控制部103、觸發訊框生成部104、及品質估測部109是構成存取控制(MAC: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部。
RA資源控制部101是根據由品質估測部109輸出的預定尺寸之每個RU的接收品質,而在系統頻帶內決定分配RA用RU的頻帶。RA資源控制部101是將RA用資源資訊輸出至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及觸發訊框生成部104,其中該RA用資源資訊是顯示分配RA用RU的頻帶之資訊。
在RA用資源資訊中可包含例如,在系統頻帶內分配的RA用RU、及用於生成RA訊號的控制資訊(包含於使用者資訊欄位的編碼類型(Coding Type)、MCS、DCM、SS分配、目標RSSI(Target RSSI))等。例如,RA資源控制部101亦可對在系統頻帶內與其他的服務所利用的頻帶重複的RU、對應於解調時基頻的DC頻率之RU、或干擾比較強的RU等之接收品質較差的RU,設定錯誤容許度較強的MCS(例如BPSK)或比較高的目標RSSI等級(例如-60dBm)。又,RA資源控制部101亦可對上述以外的預期為干擾較弱的RU,設定傳送效率更高的MCS(例如16QAM)、或對其他終端的干擾更小的目標RSSI等級(例如-70dBm)。
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是根據從RA資源控制部101輸出的RA用資源資訊,來控制構成觸發訊框的使用者資訊欄位,並將控制結果輸出至觸發訊框生成部104。
具體而言,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會決定所適用的使用者資訊欄位格式(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以及在所適用的使用者資訊欄位所指示的RA用RU。例如,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在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況下,是決定:在該使用者資訊欄位的RU分配及SS分配中指示複數個RA用RU,且對該複數個RA用RU指示共通的參數。另一方面,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在適用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下,是決定:在該使用者資訊欄位中指示1個RA用RU,且指示有關於該RA用RU之個別的參數。
AID控制部103是決定AID(觸發訊框的AID12子欄位資訊),其中該AID是用於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之資訊。AID控制部103會將顯示已決定的AID之AID資訊輸出至觸發訊框生成部104。
例如,AID控制部103亦可設定未使用的AID(在11ax的規範中,為AID=0、2008~4094之任一個)來作為用於指示RA用RU的AID,其中該未使用的AID是在排程的存取(Scheduled access)用的終端特有的AID中未被使用的AID。再者,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AID的定義的詳細內容在之後說明。
觸發訊框生成部(觸發訊號生成部)104是生成對終端200指示RA發送(例如,基於OFDMA的RA發送)的觸發訊框(參照例如圖1、圖2、圖4、及圖6A)。具體而言,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根據從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輸出的資訊,而將從RA資源控制部101輸出的RA用資源資訊所示的各參數設定於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各子欄位。
例如,觸發訊框生成部104在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下,會根據從RA資源控制部101輸出的RA用資源資訊(分配RA用RU),而在RU分配子欄位中設定連續頻帶的RA用RU的開始RU的位置及RU尺寸,且在SS分配子欄位中設定RA用RU的連續RU數。另一方面,觸發訊框生成部104在適用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下,會根據從RA資源控制部101輸出的RA用資源資訊(分配RA用RU),在RU分配子欄位中設定1個RA用RU的開始位置及RU尺寸。
又,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會根據從AID控制部103輸出的資訊及從使用者資訊控制部102輸出的資訊,將對應於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AID設定於觸發訊框的AID12子欄位。
並且,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會將已生成的觸發訊框(觸發訊號)輸出至發送訊號調變部105。
發送訊號調變部105會對從觸發訊框生成部104輸出的觸發訊框進行編碼、調變處理。並且,發送訊號調變部105會對調變後的訊號,附加下述之控制訊號(也稱為前文(Preamble)),即:在接收側(終端200)的頻率同步、時序同步中使用的引導訊號(Pilot Signal)、通道估測用訊號等之控制訊號(也稱為前文(Preamble));且生成無線訊框(發送訊號),並輸出至無線發送接收部106。
無線發送接收部106會對從發送訊號調變部105輸出的無線訊框(發送訊號)進行D/A轉換、往載波頻率的升頻轉換(up convert)等之預定的無線發送處理,且透過天線107將無線發送處理後的訊號發送至終端200。又,無線發送接收部106會透過天線107來接收從終端200發送來的訊號,且對已接收的訊號進行往基頻的降頻轉換(down convert)、A/D轉換等之預定的無線接收處理,並將無線接收處理後的訊號輸出至接收訊號解調部108。
接收訊號解調部108是藉由對從無線發送接收部106輸出的訊號進行本身相關處理等,以提取出無線訊框,並輸出至品質估測部109。
品質估測部109會利用包含於從接收訊號解調部108所輸出之無線訊框中的引導訊號,並按預定尺寸的每個RU來估測接收品質,且將估測結果輸出至RA資源控制部101。
[終端的構成] 圖9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終端200的構成之方塊圖。終端200是從AP100接收指示RA發送的觸發訊框,且從以觸發訊框所指示的RA用RU中隨機地選擇1個RU,而將RA訊號發送至AP100。
在圖9中,終端200具有天線201、無線發送接收部202、接收訊號解調部203、觸發訊框解碼部204、AID控制部205、RA資源決定部206、RA生成部207、及發送訊號調變部208。無線發送接收部202包含發送部及接收部。又,AID控制部205、RA資源決定部206、及RA生成部207是構成存取控制部(MAC)。
無線發送接收部202是透過天線201來接收從AP100發送之指示RA發送的觸發訊框,且對已接收的訊號進行往基頻的降頻轉換(down convert)、A/D轉換等之預定的無線接收處理,並將無線接收處理後的訊號輸出至接收訊號解調部203。又,無線發送接收部202會對從後述之發送訊號調變部208輸出的訊號進行D/A轉換、往載波頻率的升頻轉換(up convert)等之預定的無線發送處理,並透過天線201將無線發送處理後的訊號發送至AP100。
接收訊號解調部203是藉由對從無線發送接收部202輸出的訊號進行本身相關處理等,以提取出無線訊框(觸發訊框),並輸出至觸發訊框解碼部204。
觸發訊框解碼部204會識別包含於從接收訊號解調部203輸出的觸發訊框中的使用者資訊欄位之格式,且對該觸發訊框進行解碼,並將已解碼的觸發訊框輸出至RA資源決定部206。
AID控制部205是進行與AP100的AID控制部103同樣的動作。具體而言,AID控制部205會決定AID(觸發訊框的AID12子欄位資訊),該AID是用於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AID控制部205會將顯示已決定的AID之AID資訊輸出至RA資源決定部206。再者,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AID的定義的詳細內容在之後說明。
RA資源決定部206是根據從AID控制部205輸出的AID資訊、及從觸發訊框解碼部204輸出的觸發訊框之資訊,來決定RA用RU及用於生成RA訊號的控制資訊。RA資源決定部206會將已決定的RA用RU及用於生成RA訊號的控制資訊往RA生成部207輸出。
具體而言,RA資源決定部206是根據AID資訊,來特定對應於AID之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且該AID是包含於從觸發訊框解碼部204輸出的觸發訊框的AID12子欄位。
並且,RA資源決定部206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況下,會從RU分配子欄位中特定出RA用RU的開始位置及RU尺寸,且從SS分配子欄位中特定出RA用RU的數量(連續RU數),而對複數個RA用RU共通地適用以變形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各子欄位所通知的其他參數,且隨機地選擇複數個RA用RU之中的1個,來決定RA用RU。
又,RA資源決定部206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為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下,會從RU分配子欄位中特定出1個RA用RU的開始位置及RU尺寸,且對1個RA用RU個別地適用以一般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各子欄位(包含SS分配子欄位)所通知的其他參數。
RA生成部207會根據從RA資源決定部206所輸出的RA用RU及用於生成RA訊號的控制資訊,來生成包含終端ID及終端200的發送資訊(資料或控制資訊等)的RA訊號,並輸出至發送訊號調變部208。
發送訊號調變部208會對RA訊號進行編碼、調變。並且,發送訊號調變部208會對調變後的訊號,附加下述的控制訊號(前文),即:在AP100的頻率同步、時序同步中使用的引導訊號、通道估測用訊號等;且生成無線訊框(發送訊號),並輸出至無線發送接收部202。再者,RA訊號是被頻率映射(frequency mapping)到以RA資源決定部206決定的資訊所顯示的RA用RU上。
[AP100及終端200的動作]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AP100及終端200之動作詳細地作說明。
AP100(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在觸發訊框中,將未使用AID設定於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RA用RU之變形使用者資訊的AID12子欄位(終端ID子欄位),而對終端200指示包含該未使用AID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形。
在此,未使用AID是顯示未被使用來作為排程的存取用之終端特有的AID(亦即,對已排程的終端200分配的AID)之AID(在11ax的目前規範中為0與2008~4094之任一個)。
像這樣,藉由利用未使用AID來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適用,可以既維持觸發類型的將來擴充性(亦即,不需要新追加RA觸發來作為觸發類型),並且利用該變形使用者資訊,而以小尺寸的觸發訊框來指示複數個RA用RU。
以下,針對利用未使用AID來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方法的具體例1、2作說明。
<具體例1> 在具體例1中,在指示RA用RU的情況下所設定的未使用AID為1種。
亦即,AID控制部103、205會決定用於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1個未使用AID。例如,AID控制部103、205會決定AID=0來作為用於指示變形使用者ID之未使用AID。亦即,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在AID12子欄位中設定AID=0(未使用AID),而對終端200指示包含該AID12子欄位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形。
又,在具體例1中,是將藉由一般使用者資訊進行的RA用RU之指示排除。亦即,在具體例1中,全部的RA用RU都是藉由變形使用者資訊來指示。
例如,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設定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而變得可做到按各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之參數設定。亦即,在具體例1中,是藉由利用包含變形使用者資訊之小尺寸的觸發訊框,而變得可做到接近於藉由一般使用者資訊進行的RA用RU之分配(亦即,RU個別的設定)的動作。再者,在具體例1中,RA發送是限定於空間多工數=1(無MIMO)。
以下,針對具體例1中的利用1個未使用AID(AID=0)來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具體例1-1、1-2作說明。
<具體例1-1> 在具體例1-1中,AP1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在1個觸發訊框中設定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
詳細而言,如圖10之一例所示,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將未使用AID即AID=0設定於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的AID12子欄位,以對終端200指示包含此AID12子欄位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形。
亦即,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在圖10所示的RU分配子欄位中,設定複數個RA用RU的開始RU的位置及RU尺寸,且在SS分配子欄位中是設定RA用RU的連續數,而非空間多工流數。例如,在SS分配子欄位中可採用的值為0~63(6位元)的情況下,在SS分配子欄位中可通知的RA用RU的連續數是分別為1~64。藉此,AP100就可以藉由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對終端200指示1個至64個之連續的RU。在圖10所示的一例中,是藉由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指定7個連續的RA用RU(連續RU=7)。
像這樣,由於在具體例1-1中,可藉由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指示全部的RA用RU,因此可以減少觸發訊框尺寸。
<具體例1-2> 在具體例1-2中,AP1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在1個觸發訊框中設定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
詳細而言,如圖11之一例所示,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在1個觸發訊框中包含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又,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和具體例1-1同樣,藉由將未使用AID即AID=0設定於各變形使用者資訊的AID12子欄位,而對終端200指示包含此AID12子欄位的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形。
在圖11中,AP100是在第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指示7個連續的RA用RU,且對這些RU指示MCS#1(例如16QAM)。又,AP100是在第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指示1個RA用RU,且對該RU指示MCS#2(例如QPSK)。
在此,如圖11所示,在藉由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而分別指示的連續RA用RU重複的情況下(在圖11中,為7個RA用RU當中的中央的RU),終端200的RA資源決定部206會在重複的RU中,在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當中,以通知連續RU數較小的RU之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指示為優先。亦即,在圖11中,是以在SS分配中通知1個RA用RU(連續RU=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指示為優先,且在中央的RU中是適用MCS#2。
藉此,就可以在藉由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複數個RA用RU之間分開使用複數個不同的參數。又,也變得可藉由設為以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連續RU數=1,而指示單獨的每個RU的參數。例如,在圖11中,在7個連續的RA用RU當中,對中央的RU可設定與其他的RU不同的參數(MCS)。亦即,在圖11中,在7個連續的RA用RU當中,對中央的RU以外之構成6個非連續頻帶的RU可設定相同的參數(MCS)。
例如,AP100是藉由在1個觸發訊框中設定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而變得可在如圖11所示的複數個連續的RA用RU當中,對可預期性能劣化的一部分的RU(例如DC附近的RU),設定較強健的(robust)MCS(例如QPSK)。
像這樣,在具體例1-2中,除了在全部的RA用RU中限定於空間多工數=1(無MIMO)之點以外,變得可進行每個RA用RA的參數(MCS或目標RSSI等)的指示,亦即和一般使用者資訊同樣的指示。
據此,由於根據具體例1-2,即使在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況下,仍然可以指示RU個別的參數,因此能夠在各RU中適用因應於所預期的性能之參數,以提升通量。
又,根據具體例1-2,可藉由定義有關於由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U重複的情況下優先進行的RU之規則,使得AP100能夠以較少的觸發訊框尺寸(亦即,較少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數量),來指示因應於所預期的RU的性能之參數。
再者,藉由包含於1個觸發訊框的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進行之RA用RU的分配方法,並不限定於圖11所示的例子。
例如,如圖12所示,AP100也能以包含於1個觸發訊框的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分別指示彼此不重複的RU。在圖12中,AP100是在第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指示4個RA用RU,且對這些RU指示MCS#1(例如16QAM)。又,AP100是在第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指示3個RA用RU,並對這些RU指示MCS#2(例如QPSK),且該等3個RA用RU是相鄰於藉由第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4個RA用RU之區域(亦即,不重複的區域)的RA用RU。
又,如圖13所示,AP100也能以包含於1個觸發訊框的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分別指示彼此分開的區域之RU。在圖13中,AP100是在第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指示4個RA用RU,且在第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指示3個RA用RU,且該等3個RA用RU是從藉由第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4個RA用RA遠離的區域(亦即,不重複)之RA用RU。
再者,在圖13中,雖然對於以任意一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通知的RU都適用MCS#1,但亦可按每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指定不同的參數。亦即,可以在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設定共通的MCS等之參數,亦可和圖12同樣地按每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設定不同的參數。又,如圖13所示,在藉由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分別指定之遠離的2個區域之間,也可以存在有排程的存取用RU、或未指定的空RU(非分配RU)等之任意的RU。再者,當對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通知的全部的RU設定共通的編碼類型、MCS及DCM參數時,會變得難以因應於每個RU的傳送特性等來作靈活的設定。但是,在基於OFDMA的隨機存取中,終端取得了發送權的情況下,可從全部的隨機存取用RU中隨機地選擇一個RU。因此,當在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所通知的RU中可傳送的資料量彼此不同時,會使終端必須在選擇了RU後決定發送訊框的資料量,而導致發送訊框生成處理變得複雜。據此,由於藉由在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中利用共通的參數,而使全部的隨機存取用RU中的可傳送資料量成為固定,因此可以簡化終端中的發送訊框生成處理。
又,雖然在圖11~圖13中,是針對在1個觸發訊框中包含有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作說明,但包含於1個觸發訊框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也可以是3個以上。
<具體例2> 在具體例2中,在指示RA用RU的情況下所設定的未使用AID為複數種。
亦即,AID控制部103、205會決定複數個未使用AID,且該等未使用AID是用於對指示RA用RU的使用者資訊(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進行指示的未使用AID。
AID控制部103、205是在指示RA用RU的使用者資訊之中,區別並決定對應於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未使用AID、及對應於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未使用AID。例如,AID控制部103、205會決定AID=0來作為用於指示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未使用AID,決定AID=2048來作為用於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未使用AID。
亦即,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在AID12子欄位中設定AID=0,來對終端200指示包含該AID12子欄位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一般使用者資訊之情形,並指示1個RA用RU。又,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在AID12子欄位中設定AID=2048(而非AID=0的未使用AID),來對終端200指示包含該AID12子欄位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形,並指示複數個RA用RU(連續的RA用RU)。
在此,AID=2048是相當於下述之值:在12位元的AID12子欄位中,只有MSB(最高位位元)為1,其他的低位11位元為0。據此,如上所述,藉由利用AID=0或2048,終端200可以在下位11位元全部為0的情況下判斷為RA用使用者資訊,而僅以MSB來判斷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藉此,可以使終端200的處理簡便化。
在圖14所示的一例中,AP1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在複數個未使用AID(AID=0、2048)當中,將AID=0設定於一般使用者資訊的AID12子欄位,且將AID=2048設定於變形使用者資訊的AID12子欄位。又,在圖14中,AP100是藉由2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來分別指示3個RA用RU(連續RU=3),且對這些RU指示MCS#1(例如16QAM)。又,AP100是藉由1個一般使用者資訊來指示1個RA用RU,且對該RU指示MCS#2(例如QPSK)。
藉此,就可以在藉由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複數個RA用RU之間分開使用複數個不同的參數。又,變得可藉由設為以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連續RU數=1、或設定一般使用者資訊,而指示單獨的每個RU的參數。例如,在圖14中,在7個連續的RA用RU當中,對中央的RU可設定與其他的RU不同的參數(MCS)。亦即,在圖14中,在7個連續的RA用RU當中,對中央的RU以外之構成6個非連續頻帶的RU可設定相同的參數(MCS)。
例如,AP100變得可藉由一般使用者資訊或已設定有連續RU數=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來對可預期性能劣化的一部分的RU(例如中央的RU),個別地設定錯誤容許度較強之強健的MCS。
像這樣,根據具體例2,藉由組合一般使用者資訊與變形使用者資訊,而可以在各RU中適用因應於所預想的性能之參數,且可以提升通量。又,根據具體例2,AP100是和具體例1同樣,藉由利用變形使用者資訊來指示連續的RA用RU,而可以減少觸發訊框尺寸。又,在具體例2中,藉由利用一般使用者資訊,在SS分配子欄位中空間多工流數的設定(亦即,MIMO的適用)也變得可能。
再者,在圖14中,雖然是就對一般使用者資訊設定AID=0,且對變形使用者資訊設定AID=2048的情況作說明,但是設定於一般使用者資訊及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未使用AID並不限於0、2048,亦可設定為其他值。
又,在具體例2中,藉由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RA用RU並不限定於如圖14所示的連續的RU,亦可指示如例如圖15所示,彼此遠離的非連續區域的RU。
以下,針對在具體例2中利用未使用ID,來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為一般使用者資訊或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方法之具體例2-1、2-2作說明。
<具體例2-1> 在具體例2-1中,AP1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對終端200指示:以一般使用者資訊(AID=0)所指示的RA用RU、及以變形使用者資訊(AID≠0之未使用AID)所指示的連續RA用RU。
詳細而言,如圖16之一例所示,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變形使用者資訊(AID=2048)來指示7個RA用RU(連續RU=7),且對這些RU指示MCS#1(例如16QAM)。又,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一般使用者資訊(AID=0)來指示1個RA用RU,且對該RU指示MCS#2(例如QPSK)。
在此,如圖16所示,在一般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1個RA用RU、與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連續RA用RU重複的情況下(在圖16中,為7個RA用RU當中的中央的RU),終端200的RA資源決定部206在重複的RU中,會以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指示為優先。亦即,在圖16中,對於中央的RU,以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指示為優先,且可適用MCS#2。
藉此,在具體例2-1中,和具體例2(圖14)同樣,可以在藉由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RA用RU之間分開使用複數個參數。如例如圖16所示,AP100亦可藉由一般使用者資訊,來對可預期性能劣化的一部分的RU(例如中央的RU),個別地設定錯誤容許度較強之強健的MCS。
又,根據具體例2-1,可藉由定義有關於由一般使用者資訊及變形使用者資訊分別指示的RU重複的情況下優先的RU之規則,使得AP100能夠以較少的觸發訊框尺寸(亦即,較少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數量),來指示因應於所預期的RU的性能之參數。例如,在具體例2-1(圖16)中,能夠以小尺寸(更少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數量)的觸發訊框,來指示和具體例2(圖14)相同的RA用RU設定。
<具體例2-2> 在具體例2-2中,是將發送RA訊號的終端200的約束條件(終端約束條件)分別與複數種未使用AID的每一個建立對應。亦即,AP100是利用複數個未使用AID,來指示發送RA訊號的終端200的終端約束條件。
如圖17之一例所示,AID控制部103、205是決定AID=2008與2009,來作為對應於指示RA用RU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未使用AID。又,AID控制部103、205是對於AID=2008及2009,而將不同的終端約束條件建立對應。並且,AP1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藉由在AID12子欄位中設定AID=2008或2009,以對終端200指示包含該AID12子欄位的使用者資訊欄位雙方都是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形。
又,在圖17中,AP100是將終端200的連接條件指示作為每個顯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未使用AID的不同的終端約束條件。具體而言,如圖17所示,由AID=2008所指示的RA用RU,是設為已限定於與AP100連接完成的終端200(關聯的STA,Associated STA)的RA用RU。又,由AID=2009所指示的RA用RU,是設為已限定於與AP100未連接的終端200(未關聯的STA,Unassociated STA)的RA用RU。
藉此,可以將在各RU中發送RA訊號的終端200區分為關聯的STA(Associated STA)與未關聯的STA(Unassociated STA)。藉此,AP100可以按每個終端200的連接條件而設定適當的參數。
例如,由於AP100已經保持有關於關聯的STA的資訊(終端200的通訊狀況),因此可以適當地調整相對於關聯的STA之上行鏈路(Uplink)的參數(功率或MCS等)。相對於此,由於AP100並未保持有關於未關聯的STA的資訊,因此會將錯誤容許度較強之強健的值設定作為相對於未關聯的STA之上行鏈路的參數。據此,如圖17所示,AP100能以關聯的STA與未關聯的STA來區分RA用RU,且進行排程(Scheduling)以免在同一封包中進行OFDMA多工,藉此可減低例如設定有不同的參數(例如發送功率)之終端200間的干擾。又,AP100可以藉由對未關聯的STA設定錯誤容許度更強的MCS,以防止性能劣化。
又,作為其他的例子,AP100亦可將終端200的發送功率條件指示作為每個顯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未使用AID的不同的終端約束條件(未圖示)。具體而言,藉由AID=2008所指示的RA用RU,是設為下述之RA用RU,即:使所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為終端200的最小功率以上,亦即,限定於可以按照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來發送的終端200之RA用RU。又,藉由AID=2009所指示的RA用RU,是設為下述之RA用RU,即:使所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為終端的最小功率以下,亦即,限定於無法以按照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發送的終端之RA用RU。
藉此,AP100是進行排程(Scheduling),以免例如無法以按照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發送的終端200、與能夠以按照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發送的終端200在同一封包中進行OFDMA多工,藉此可以減少終端200間的干擾。又,AP100可以對無法以按照要求的上行發送功率發送的終端200,設定錯誤容許度更強的MCS,藉此防止性能劣化。
又,作為其他的例子,AP100亦可將終端200的發送資料的約束條件指示作為每個顯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未使用AID的不同的終端約束條件(未圖示)。具體而言,可在AID=2008的情況下,指示為下述的變形使用者資訊:在使用者資訊欄位中包含有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之資訊;且在AID=2009的情況下,指示為下述的變形使用者資訊:在使用者資訊欄位中沒有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之資訊。
可設想為下述情形:在使用者資訊欄位中有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之資訊的情況(亦即,利用連結了複數個MPDU的A-MPDU(聚合MAC協定資料單元,Aggregate MAC protocol data unit)的情況)下,與沒有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之資訊的情況相較之下,會讓在AP100中的處理時間變長。據此,AP100是進行排程(Scheduling),以例如因應於處理時間來區分終端200所使用的RU,藉此可以提升RU的利用效率,其中該處理時間是對藉由觸發訊框進行的指示而發送的上行訊號之處理時間。
再者,終端約束條件並非是限定於上述之終端200的連接條件、發送功率條件、及發送資料的約束條件之條件。
像這樣,根據具體例2-2,藉由對複數個未使用AID與終端200的約束條件建立關連來進行指示,AP100可以因應於終端200的狀態來適當地對RA用RU進行排程。
再者,在具體例2-2中,由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RA用RU並不限定於如圖17所示的連續的RU,例如如圖18所示,亦可指示彼此遠離的非連續區域的RU。
以上,針對利用未使用AID來指示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方法的具體例1、2作了說明。
再者,雖然在此作為由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參數之一例,是針對MCS來作說明,但針對其他的參數(編碼類型、DCM、及目標RSSI)亦可和MCS同樣地來進行指示。
[效果] 如以上,根據本實施形態,AP1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是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設定未在排程的存取中被使用的未使用AID,其中該變形使用者資訊是在觸發訊框中,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變形使用者資訊。藉此,終端200就可以根據觸發訊框之於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AID12子欄位中顯示的AID之值,來判定該使用者資訊欄位是否為變形使用者資訊。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不必為了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指示而使用(消耗)觸發類型的Reserved(保留的)區域。亦即,可以既留下將來的規格擴充的餘地,並且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據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以在觸發訊框中適當地設定變形使用者資訊。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在1個觸發訊框中設定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及至少1個變形使用者資訊),即可不受限於連續的RU,而變得可進行非連續的RU的分配,且變得可按每個使用者資訊進行不同的參數之指示。藉此,可以例如藉由適用因應於觸發訊框所指示的在複數個每個RA用RU設想的性能之參數,來謀求通量的提升。
(實施形態2) 已在探討的作法是如例如利用圖6A等來說明地,在設定有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況下,刪除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子欄位及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藉此減少觸發訊框尺寸。
但是,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參照圖3)的情況(不限定上行訊號的形式,而指示一般資料的發送之觸發訊框的情況)下,在使用者資訊欄位中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且通知圖5所示的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MPDU的連結數之限制或建議的AC等)之情形,和排程的存取發送同樣,在RA發送中也是有用的。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在發送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情況下效率良好地發送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之方法作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無線通訊系統具備AP(無線發送裝置)300及終端(無線接收裝置)400。AP300對終端400發送指示RA發送的觸發訊框,且終端400接收觸發訊框,並利用觸發訊框所指示的資源將RA往AP300發送。
[AP的構成] 圖19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AP300之構成的方塊圖。再者,在圖19中,對於進行與實施形態1(圖8)同樣的動作之構成會附加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具體而言,AP300相對於實施形態1的AP100(圖8)不同之處在於:追加了觸發相依資訊控制部301之點、及觸發訊框生成部302的動作。
觸發相依資訊控制部301會決定因應於觸發類型的觸發相依資訊(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或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且將觸發相依資訊(上行發送資料的限制資訊)、以及顯示配置觸發相依資訊的欄位、子欄位之資訊輸出至觸發訊框生成部302。
再者,觸發訊框中的觸發相依資訊的配置是以例如規範等來規定,且在發送接收裝置間(AP300與終端400之間)互相辨識。例如,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且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為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下,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是作為觸發相依資訊而包含於觸發訊框中。再者,針對將觸發相依資訊適用於終端400的方法將在之後說明。
觸發訊框生成部302除了實施形態1的觸發訊框生成部104的動作之外,還依照觸發相依資訊控制部301的指示,將觸發相依資訊設定於觸發訊框的規定之欄位、子欄位。
[終端的構成] 圖20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終端400的構成之方塊圖。再者,在圖20中,對於進行與實施形態1(圖9)同樣的動作之構成會附加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具體而言,終端400相對於實施形態1的終端200(圖9)不同之處在於:追加了觸發相依資訊取得部401之點、及RA生成部402的動作。
觸發相依資訊取得部401是從觸發訊框解碼部204輸出的觸發訊框中,取得觸發相依資訊(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或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且將已取得的觸發相依資訊輸出至RA生成部402。
RA生成部402是根據RA資源決定部206所決定的RA用RU及用於生成RA訊號的控制資訊、以及從觸發相依資訊取得部401輸出的觸發相依資訊,來生成包含終端ID及終端400的發送資訊(資料或控制資訊等)之RA訊號。
[AP300及終端400的動作]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的AP300及終端400的動作詳細地作說明。
AP300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即使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為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情況下,仍會指示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來作為觸發相依資訊。
以下,針對包含變形使用者資訊之觸發訊框中的指示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之方法的具體例1~3詳細地作說明。
<具體例1> 如圖6A所示,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不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之觸發訊框中,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為了使終端400識別觸發訊框的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尺寸(為了掌握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邊界),必須對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AID12子欄位進行解碼,使得終端400的接收處理複雜化。
於是,具體例1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會將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也包含於變形使用者資訊中,且將上行資料的約束資訊設定作為觸發相依資訊。
亦即,AP3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302,在觸發訊框的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會將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資訊設定於變形使用者資訊。
具體而言,在圖21之一例中,在觸發訊框中混合存在有指示排程的存取用之RU的一般使用者資訊(AID=1及2)、及指示複數個RA用RU的變形使用者資訊(AID=0)。又,在圖21中,在共用資訊欄位的觸發類型子欄位中設定有基本觸發。
在此情況下,在一般使用者資訊中,是以終端個別地設定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來作為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另一方面,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是限定於設定有基本觸發來作為觸發類型的情況,而設定應適用於RA用RU的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來作為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
藉此,終端400可以在包含於觸發訊框的共用資訊之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判斷為全部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為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的尺寸(例如5位元),亦即為相同尺寸。亦即,終端400不必為了識別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尺寸而對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AID12子欄位進行解碼。
像這樣,由於根據具體例1,不論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均由觸發類型來讓全部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尺寸唯一地決定,因此可以將終端400的接收處理簡便化。
又,由於AP300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也能夠通知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之資訊,因此在終端400的RA發送中,也和排程的存取發送同樣,可以有效運用資料發送時的約束資訊。
<具體例2> 在具體例2中,在觸發訊框的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可對藉由該觸發訊框的變形使用者資訊而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RA用RU之終端400,來適用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
亦即,在具體例2中,如圖22之一例所示,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和具體例1(圖21)不同,在變形使用者資訊中並不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
再者,作為對終端400所發送的上行資料之固定的約束,亦可例如將如圖5所示的MPDU MU間隔因數(MPDU MU Spacing Factor)及TID聚合限制(TID Aggregation Limit)限定於已設想MPDU數=1之固定值(較小尺寸的單一MPDU)。藉此,可以防止AP300的回應時間之延遲。再者,對終端400所發送的上行資料之固定的約束,並不限定於已設想MPDU數=1的固定值,亦可是其他值。
藉此,在具體例2中,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可以和實施形態1同樣地進行,並以變形使用者資訊來指示複數個RA用RU,藉此既減少觸發訊框的尺寸,並且可在使用了以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之RA發送中適用約束。
<具體例3> 在具體例3中,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如圖23所示,將觸發相依的共用資訊子欄位包含於共用資訊中,且設定資料發送時的約束資訊,來作為在進行OFDM多工的全部的終端400中共通的參數。
亦即,AP300的觸發訊框生成部302,在觸發訊框的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是將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資訊設定於共用資訊。
亦即,在具體例3中,不論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變形使用者資訊及一般使用者資訊),在使用者資訊欄位中均未設定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資訊。因此,如圖23所示,即使在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下,在變形使用者資訊及一般使用者資訊之雙方中均未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
由於在共用資訊中設定有約束資訊,因此雖然在進行OFDM多工的全部的終端400中會使資料發送的約束條件成為共通,但是由於使用者資訊中未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子欄位,因此可以減少觸發訊框的尺寸。
又,由於在具體例3中,不論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於使用者資訊中都不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欄位,因此和具體例1同樣,可從觸發類型來讓全部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尺寸唯一地決定。據此,由於終端400不必為了識別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尺寸而對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AID12子欄位進行解碼,因此可以將終端400的接收處理簡便化。
以上,已針對在包含變形使用者資訊之觸發訊框中指示上行發送資料的約束資訊之方法的具體例1~3詳細地作了說明。
再者,雖然在圖21~圖23中,是針對由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RA用RU為連續的RU之情況來顯示,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和實施形態1(例如圖13、圖15、圖18)同樣,藉由1個觸發訊框來指示彼此遠離的非連續區域的RU(圖未示)。
又,本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動作,並不限定於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的情況之動作。例如,只要是可進行RA發送,且包含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的觸發類型,就可以同樣地適用本實施形態的動作,且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以上,已針對本揭示的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
(其他的實施形態) (1)如圖24所示,亦可在1個觸發訊框中,使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由變形使用者資訊或一般使用者資訊進行之RA用RU的指示、及排程的存取用RU的指示混合存在。
(2)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針對藉由未使用AID來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之方法作了說明,但亦可取代未使用AID,而利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Reserved(保留的)區域(1位元)來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例如,亦可藉由Reserved(保留的)區域的1位元,來使用於顯示為變形使用者資訊或為一般使用者資訊之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指定上。或者,亦可利用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其他子欄位來指示變形使用者資訊。例如,亦可取代以AID=0來指示RA用RU,且在RA用RU中將DCM設為禁止之情形,而藉由DCM的1位元來使用於顯示為變形使用者資訊或為一般使用者資訊之格式指定上。
(3)又,亦可在RA用RU的指示中,事先決定一般使用者資訊(以AID=0來指示)、及變形使用者資訊(以AID≠0的未使用AID來指示)之觸發訊框內的通知順序。藉此,可以將終端的接收處理簡便化。
在規範中,為了使終端的接收處理簡便化,規定有下述之通知順序:針對觸發訊框內的使用者資訊,先通知排程的存取用RU,並於之後通知RA用RU。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在使RA用RU在一般使用者資訊與變形使用者資訊中混合存在來通知的情況下,藉由也規定關於這些使用者資訊的通知順序,可以將終端的接收處理簡便化。
例如,如圖25所示,亦可規定依下述之順序來進行通知之作法:「排程的存取用RU的通知(在圖25中為個別地指示AID=1、2的終端之使用者資訊)」、「藉由變形使用者資訊進行之RA用RU的通知(在圖25中為以AID=2048來指示)」、「藉由一般使用者資訊進行之RA用RU的通知(在圖25中為以AID=0來指示)」。藉由像這樣規定通知順序,在如上述實施形態(參照例如圖16)所指示的RA用RU重複的情況下,可以在以一般使用者資訊的指示來將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指示覆寫之情況等之中,使終端的接收處理簡便化。
此外,作為關於包含於1個觸發訊框的複數個變形使用者資訊之通知順序,亦可規定依指示的連續RU數較多的變形使用者資訊之順序來進行通知之作法。藉由像這樣規定通知順序,在如上述實施形態(參照例如圖11),所指示的RU重複的情況下,可以在以連續RU數較少的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指示來將連續RU數較多的變形使用者資訊的指示覆寫之情況等之中,使終端的接收處理簡便化。
(4)本揭示可藉由軟體、硬體、或與硬體協作的軟體來實現。用於上述實施形態的說明之各功能方塊亦可部分地或整體地作為積體電路即LSI來實現,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各程序亦可部分地或整體地藉由一個LSI或LSI的組合來控制。LSI亦可由一個個的晶片來構成,亦可以由一個晶片來構成為包含功能方塊的一部分或全部。LSI亦可具備資料的輸入與輸出。LSI按照集成度的差異,有時會稱為IC、System LSI(系統LSI)、Super LSI(特大型LSI)、Ultra LSI(超大型LSI)。積體電路化的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利用專用電路、通用處理器或專用處理器來實現。又,亦可利用在LSI製造後,可程式設計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可再構成LSI內部之電路單元的連接與設定之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本揭示亦可作為數位處理或類比處理來實現。此外,若是因為半導体技術的進歩或藉由其衍生的其他技術而有可替換LSI之積體電路化的技術出現,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方塊的集成化。可具有生物技術之適用等的可能性。
本揭示的通訊裝置,具備:觸發訊號生成部,生成指示上行訊號的發送之觸發訊號,在觸發訊號具有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情況下,在第1終端資訊欄位中的終端ID子欄位中,設定未被使用之未使用ID作為終端ID;及發送部,發送已生成的觸發訊號。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在指示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情況下,設定於終端ID子欄位的未使用ID為1種。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在觸發訊號包含複數個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情況下,且在由複數個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每一個所指示的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重複之情況下,在該重複的資源單元中,是在複數個第1終端資訊欄位當中,優先進行所指示的資源單元之數量較少的終端資訊欄位的指示。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在指示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情況下,設定於終端ID子欄位的未使用ID為複數種。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觸發訊號生成部是在複數種未使用ID當中,在第1終端資訊欄位中的終端ID子欄位中設定第1未使用ID,且在指示1個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第2終端資訊欄位中的終端ID子欄位中設定第2未使用ID,在第1終端資訊欄位所指示的資源單元、與第2終端資訊欄位所指示的資源單元重複的情況下,在該重複的資源單元中,是優先進行第2終端資訊欄位的指示。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是對複數種未使用ID的每一個來將發送隨機存取訊號之終端的約束條件分別建立對應。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在觸發訊號為不限定上行訊號的形式之種類的情況下,觸發訊號生成部是在第1終端資訊欄位中設定顯示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的資訊。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在觸發訊號為不限定上行訊號的形式之種類的情況下,可對藉由該觸發訊號的第1終端資訊欄位而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的終端,適用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
在本揭示的通訊裝置中,在觸發訊號為不限定上行訊號的形式之種類的情況下,觸發訊號生成部是將顯示上行訊號的發送時之約束的資訊設定於包含終端共通的資訊之共通資訊欄位,而非設定於第1終端資訊欄位。
本揭示的通訊方法,是生成指示上行訊號的發送之觸發訊號,在觸發訊號具有指示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的資源單元之第1終端資訊欄位的情況下,在第1終端資訊欄位中的終端ID子欄位中,設定未被使用的未使用ID作為終端ID,並發送已生成的觸發訊號。 産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的一態樣,作為可以謀求冗長的欄位之有效利用或減少的態樣是有用的。
100、300:AP 101:RA資源控制部 102:使用者資訊控制部 103、205:AID控制部 104、302:觸發訊框生成部 105、208:發送訊號調變部 106、202:無線發送接收部 107、201:天線 108、203:接收訊號解調部 109:品質估測部 200、400:終端 204:觸發訊框解碼部 206:RA資源決定部 207、402:RA生成部 301:觸發相依資訊控制部 401:觸發相依資訊取得部
圖1是顯示觸發訊框的格式之圖。 圖2是顯示觸發訊框的共用資訊欄位(Common Info field)的格式之圖。 圖3是顯示觸發訊框的觸發類型(Trigger Type)之圖。 圖4是顯示觸發訊框的一般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圖。 圖5是顯示觸發相依的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圖。 圖6A是顯示觸發訊框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欄位的格式之圖。 圖6B是顯示由變形使用者資訊欄位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之圖。 圖7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AP的局部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8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AP的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9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終端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10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定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1-1)之圖。 圖11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1-2)之圖。 圖12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1-2)之圖。 圖13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1-2)之圖。 圖14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2)之圖。 圖15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2)之圖。 圖16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21)之圖。 圖17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2-2)之圖。 圖18是顯示實施形態1的變形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2-2)之圖。 圖19是顯示實施形態2的AP的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0是顯示實施形態2的終端的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1是顯示實施形態2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1)之圖。 圖22是顯示實施形態2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2)之圖。 圖23是顯示實施形態2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具體例3)之圖。 圖24是顯示其他實施形態的使用者資訊所指示的RA用RU的一例之圖。 圖25是顯示其他實施形態的觸發訊框的構成例之圖。
100:AP
101:RA資源控制部
102:使用者資訊控制部
103:AID控制部
104:觸發訊框生成部
105:發送訊號調變部
106:無線發送接收部
107:天線
108:接收訊號解調部
109:品質估測部

Claims (7)

  1. 一種通訊裝置,其具備:接收部,在動作中,接收觸發訊框,前述觸發訊框包含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及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第1終端ID子欄位與第1資源單元(RU:Resource Unit)分配子欄位,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第2終端ID子欄位與第2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並且第3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第3終端ID子欄位與第3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未被使用作為終端ID的第1值被設定於前述第1終端ID子欄位以用於已與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站之隨機存取,前述第1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指示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Random Access RUs,RA-RUs)的第1開始資源單元,且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更包含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1數,前述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1數指示在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資源單元的第1數,未被使用作為終端ID的第2值被設定於前述第2終端ID子欄位以用於未與前述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站之隨機存取,前述第2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指示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的第2開始資源單元,且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更包含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2數,前述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2數指示在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資源單 元的第2數,被使用作為終端ID的第3值被設定於前述第3終端ID子欄位以用於站的排程存取,且前述第3使用者資訊欄位在前述觸發訊框中是在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與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之前;及發送部,在前述通訊裝置已與前述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第1情況下,前述發送部使用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至少1個來發送上行鏈路的訊號,並且在前述通訊裝置未與前述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第2情況下,前述發送部使用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至少1個來發送上行鏈路的訊號。
  2.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藉由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與藉由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不重複。
  3.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在藉由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與藉由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個別地設定編碼類型及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及編碼方式)。
  4.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觸發訊框的觸發類型為基本觸發,且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 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以及前述第3使用者資訊欄位的大小相同。
  5. 一種通訊方法,是藉由通訊裝置來實施,前述通訊方法具備:接收觸發訊框,前述觸發訊框包含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及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第1終端ID子欄位與第1資源單元(RU:Resource Unit)分配子欄位,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第2終端ID子欄位與第2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並且第3使用者資訊欄位包含第3終端ID子欄位與第3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未被使用作為終端ID的第1值被設定於前述第1終端ID子欄位以用於已與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站之隨機存取,前述第1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指示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Random Access RUs,RA-RUs)的第1開始資源單元,且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更包含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1數,前述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1數指示在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資源單元的第1數,未被使用作為終端ID的第2值被設定於前述第2終端ID子欄位以用於未與前述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站之隨機存取,前述第2資源單元分配子欄位指示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的第2開始資源單元,且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更包含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2數,前述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子欄位的第2數指示在前述 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資源單元的第2數,被使用作為終端ID的第3值被設定於前述第3終端ID子欄位以用於站的排程存取,且前述第3使用者資訊欄位在前述觸發訊框中是在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與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之前;及在前述通訊裝置已與前述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第1情況下,使用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至少1個來發送上行鏈路的訊號,並且在前述通訊裝置未與前述存取點進行關聯的第2情況下,使用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的至少1個來發送上行鏈路的訊號。
  6. 如請求項5之通訊方法,其中藉由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與藉由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不重複。
  7. 如請求項5之通訊方法,其在藉由前述第1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1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與藉由前述第2使用者資訊欄位分配的前述第2之1個以上之連續的隨機存取用資源單元中,個別地設定編碼類型及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及編碼方式)。
TW111103399A 2017-02-21 2018-02-01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823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0217 2017-02-21
JP2017030217 2017-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0483A TW202220483A (zh) 2022-05-16
TWI823241B true TWI823241B (zh) 2023-11-21

Family

ID=6325318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3612A TWI755478B (zh) 2017-02-21 2018-02-01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TW112143158A TWI848849B (zh) 2017-02-21 2018-02-01 通訊裝置及積體電路
TW111103399A TWI823241B (zh) 2017-02-21 2018-02-01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3612A TWI755478B (zh) 2017-02-21 2018-02-01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TW112143158A TWI848849B (zh) 2017-02-21 2018-02-01 通訊裝置及積體電路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4) US11071140B2 (zh)
EP (2) EP3589011B1 (zh)
JP (3) JP7075392B2 (zh)
KR (3) KR102531808B1 (zh)
CN (4) CN115499797B (zh)
AU (2) AU2018224614A1 (zh)
BR (1) BR112019013040A2 (zh)
MX (2) MX2019007669A (zh)
RU (1) RU2755679C2 (zh)
TW (3) TWI755478B (zh)
WO (1) WO2018155160A1 (zh)
ZA (1) ZA2019042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84933A (zh) * 2019-09-09 2023-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混合传输方法和装置
TWI719674B (zh) * 2019-10-16 2021-02-2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資源分配方法及資源分配系統
CN112702152B (zh) * 2019-10-23 2024-06-04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及资源分配系统
US11937251B2 (en) * 2019-11-05 2024-03-19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flexible Resource Unit (RU) allocation
KR20230011949A (ko) 2020-05-18 2023-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트리거 프레임 전송
US12058230B2 (en) * 2020-06-02 2024-08-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expans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WO2022099580A1 (en) * 2020-11-13 2022-05-1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Access point,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8012633B (zh) * 2024-04-10 2024-06-11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针对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资源分配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9130A1 (en) * 2015-01-27 2016-07-28 Chittabrata Ghosh Wireless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restriction of upload traffic in a high-efficiency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W201642690A (zh) * 2015-05-08 2016-12-01 Sony Corp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5144B2 (ja) * 2000-02-24 2005-05-11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822559B2 (ja) 2007-09-19 2011-11-24 ローム アンド ハース カンパニー (メタ)アクリル酸生成物流からのプロピオン酸の選択的減少のための改良された方法
US9515808B2 (en) * 2011-07-26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9699086B2 (en) * 2013-08-28 2017-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user uplink
US9596660B2 (en) * 2013-10-14 2017-03-14 K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ndom access preamble and device therefor
US9825678B2 (en) * 2013-11-26 2017-11-21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06797294B (zh) * 2014-10-01 2020-06-16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KR20160045023A (ko) * 2014-10-16 2016-04-26 뉴라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고효율 무선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 액세스 방법 및 장치
US9936488B2 (en) * 2014-11-18 2018-04-03 Newracom, Inc. Sounding procedure including uplink multiple-user transmission in a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LAN
US9699807B2 (en) * 2014-11-19 2017-07-04 Intel IP Corporation High-efficiency Wi-Fi (HEW) station and access point (AP) and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contention
US9942010B1 (en) * 2014-12-05 2018-04-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abling communications from a station to an access point using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communication scheme
US9930695B2 (en) 2015-02-03 2018-03-27 Intel IP Corporation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US20160249303A1 (en) * 2015-02-20 2016-08-25 Thomas J. Kenney Power Control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04702474B (zh) * 2015-03-11 2018-02-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FPGA的EtherCAT主站装置
EP3289693A4 (en) 2015-04-30 2018-12-26 Newracom, Inc.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6177089A1 (zh) 2015-05-05 2016-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指示的处理方法、处理装置、接入点和站点
KR102203133B1 (ko) * 2015-05-15 2021-01-15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상향 전송을 위한 무선 통신 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US20160353435A1 (en) * 2015-05-28 2016-12-01 Chittabrata Ghosh Random access with multiple time slots in a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
GB2539277A (en) * 2015-06-12 2016-12-14 Canon Kk Backoff based selection method of channels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10966180B2 (en) * 2015-07-07 2021-03-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852204B (zh) * 2015-07-10 2022-07-01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针对ofdma wlan的统一反馈
WO2017011274A1 (en) 2015-07-10 2017-01-1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of an ofdma wlan system
GB2559884B (en) * 2015-07-10 2020-01-29 Canon Kk Trigger frames adapted to packet-based policies in an 802.11 network
CN106341847B (zh) * 2015-07-14 2019-09-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多用户传输中指示资源分配信息的方法及接入点
US10638516B2 (en) 2015-08-19 2020-04-28 Zte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s from multiple user devices via a request-clear technique
CN108200000B (zh) * 2015-09-01 2019-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无线局域网装置
TWI710272B (zh) 2015-09-11 2020-11-11 美商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無線區域網路(wlan)多使用者同時隨機存取方法及裝置
US10154520B1 (en) * 2015-09-14 2018-12-11 Newracom, Inc. Methods for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420148B2 (en) * 2015-10-30 2019-09-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619311B2 (ja) * 2015-10-30 2019-12-1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163783B1 (en) * 2015-10-30 2019-12-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138618B1 (ko) * 2015-12-24 2020-07-29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불연속 채널을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US10993259B2 (en) * 2016-03-09 2021-04-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ind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processing apparatus,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JP6583535B2 (ja) * 2016-03-11 2019-10-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lanシステム、無線lan基地局、無線lan端末、通信方法
US10277368B2 (en) * 2016-03-29 2019-04-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512047B2 (en) * 2016-03-30 2019-12-17 Intel IP Corporation Access point (AP), station (STA) and method of multi-user (MU) location measurment
US11083021B2 (en) * 2016-04-14 2021-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resource unit allocation for a multiple BSSID network
CN105828452B (zh) * 2016-05-10 2019-10-08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方法、通信装置、接入点和站点
EP3780857B1 (en) * 2016-07-07 2023-05-24 Intel Corporation Resolving acknowledgements between associated and unassociated stations
GB2552200B (en) * 2016-07-13 2021-05-12 Canon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quantity of data to be transmitted in a wireless network
GB2552192A (en) * 2016-07-13 2018-01-17 Canon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quantity of data to be transmitted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9644447B (zh) * 2016-09-08 2023-06-0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US10772138B2 (en) * 2016-09-09 2020-09-08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LAN system, wireless LAN base station, wireless LA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390645B1 (ko) * 2016-12-27 2022-04-28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Ofdma 랜덤 액세스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단말
US10904920B1 (en) * 2017-01-07 2021-01-26 Newracom, Inc. Trigger-based random access for wireless device
US20180205441A1 (en) * 2017-01-17 2018-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ort uplink feedback rel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9130A1 (en) * 2015-01-27 2016-07-28 Chittabrata Ghosh Wireless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restriction of upload traffic in a high-efficiency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W201642690A (zh) * 2015-05-08 2016-12-01 Sony Corp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網路文獻 HEDAYAT, REZA ET AL: "CIDs for: Section 9. 3. 1. 23 Random Access CIDs", IEEE 802.11-16/1516R1, 4 November 2016, 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mentor.ieee.org%2F802.11%2Fdcn%2F16%2F11-16-1516-01-00ax-random-access-cids.docx&wdOrigin=BROWSELINK; *
網路文獻 Lanante et at,: "Random Access UL MU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dication", IEEE 802.11-16/0340r1, 13 March 2016 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mentor.ieee.org%2F802.11%2Fdcn%2F16%2F11-16-0340-01-00ax-random-access-ul-mu-resource-allocation-and-indication.pptx&wdOrigin=BROWSELINK *
網路文獻 STACEY, ROBERT: "Specification Framework for TGax", EEE 802.11-15/0132R15, 25 May 2016, 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mentor.ieee.org%2F802.11%2Fdcn%2F15%2F11-15-0132-17-00ax-spec-framework.docx&wdOrigin=BROWSELIN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55679C2 (ru) 2021-09-20
TW202410729A (zh) 2024-03-01
TW201836421A (zh) 2018-10-01
US20210315003A1 (en) 2021-10-07
TWI755478B (zh) 2022-02-21
ZA201904240B (en) 2020-12-23
JPWO2018155160A1 (ja) 2019-12-26
BR112019013040A2 (pt) 2019-12-17
JP7474362B2 (ja) 2024-04-24
KR102675251B1 (ko) 2024-06-14
US20230292361A1 (en) 2023-09-14
EP3589011A1 (en) 2020-01-01
RU2019121434A (ru) 2021-03-23
AU2018224614A2 (en) 2019-07-18
RU2019121434A3 (zh) 2021-06-25
WO2018155160A1 (ja) 2018-08-30
AU2018224614A1 (en) 2019-07-18
MX2019007669A (es) 2019-09-11
KR20230070517A (ko) 2023-05-23
CN115499796B (zh) 2023-12-12
US11985698B2 (en) 2024-05-14
CN115499798A (zh) 2022-12-20
CN115499797B (zh) 2024-06-18
CN110100475B (zh) 2022-08-12
EP3589011A4 (en) 2020-03-04
MX2023003200A (es) 2023-04-13
RU2021125315A (ru) 2021-10-15
US20200146052A1 (en) 2020-05-07
KR20230169465A (ko) 2023-12-15
US11071140B2 (en) 2021-07-20
KR102531808B1 (ko) 2023-05-11
AU2023201512A1 (en) 2023-04-13
JP7265065B2 (ja) 2023-04-25
CN115499797A (zh) 2022-12-20
EP3589011B1 (en) 2024-09-18
TWI848849B (zh) 2024-07-11
JP2022097692A (ja) 2022-06-30
JP7075392B2 (ja) 2022-05-25
EP4436301A2 (en) 2024-09-25
US20240260081A1 (en) 2024-08-01
KR20190117479A (ko) 2019-10-16
KR102611624B1 (ko) 2023-12-07
CN115499796A (zh) 2022-12-20
US11696324B2 (en) 2023-07-04
JP2023080217A (ja) 2023-06-08
TW202220483A (zh) 2022-05-16
CN110100475A (zh) 2019-08-06
CN115499798B (zh) 2024-06-18
RU2021125315A3 (zh) 2022-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3241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WO2010018826A1 (ja) 基地局、ユーザ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の制御方法、ユーザ装置の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6691237B2 (ja) リソース割り当て通知方法及び装置
JP7361880B2 (ja) マルチユーザ送信における送信パラメータ値を選択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80135911A (ko) Ack를 전송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무선 통신 단말
RU279327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CN115529659B (zh) 发送功率控制报告触发方法与装置、接入点和站点
CN112423313B (zh) 传输块大小确定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