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3197B -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3197B
TWI823197B TW110144283A TW110144283A TWI823197B TW I823197 B TWI823197 B TW I823197B TW 110144283 A TW110144283 A TW 110144283A TW 110144283 A TW110144283 A TW 110144283A TW I823197 B TWI823197 B TW I8231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mid
hole
bicycle
out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4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1100A (zh
Inventor
陳秉嘉
許哲嘉
李卓穎
Original Assignee
寰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寰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寰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42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3197B/zh
Priority to US18/058,748 priority patent/US2023009064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21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1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3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319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包含:一中置馬達的外殼及一焊接在車架上而與中置馬達對接的接合外殼。中置馬達之外殼與接合外殼上均設有數個可令兩者以螺絲緊密垂直對接的孔洞,當螺絲鎖固後,馬達外殼與接合外殼的接觸面將緊密的接合,並將兩者緊密的結合成一體。為了具讓人從接合外殼上看不到螺絲或螺帽的時尚感,接合外殼上與馬達外殼對接的螺絲孔不貫穿,而在接合外殼上與螺絲孔相交且垂直的方位挖出孔洞,以置入螺帽。此孔洞的深度恰令在鎖固螺絲時螺帽不會轉動。本發明除了具組裝後看不到螺絲或螺帽的時尚感外,馬達外殼與接合外殼將兩者緊密的結合成一體,馬達內的熱可經由緊密結合的接觸面傳遞到整個車架,因而大幅提高整體的散熱及馬達效能。此外,一旦在馬達殼或接合外殼上裝置變型量感測器時,它可避免在踩踏時因間隙所產生的各種雜訊,進而量取得精確可用的訊號。

Description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置馬達之外殼與接合外殼上均設有數個可令兩者以螺絲緊密垂直對接的孔洞,當螺絲鎖固後,馬達外殼與接合外殼的接觸面將緊密的接合,並將兩者緊密的結合成一體。為了具讓人從接合外殼上看不到螺絲或螺帽的時尚感,接合外殼上與馬達外殼對接的螺絲孔不貫穿,而在接合外殼上與螺絲孔相交且垂直的方位挖出孔洞,以置入螺帽。此孔洞的深度恰令在鎖固螺絲時螺帽不會轉動。本發明除了具組裝後看不到螺絲或螺帽的時尚感外,馬達外殼與接合外殼將兩者緊密的結合成一體,馬達內的熱可經由緊密結合的接觸面傳遞到整個車架,因而大幅提高整體的散熱及馬達效能。此外,一旦在馬達殼或接合外殼上裝置變型量感測器時,它可避免在踩踏時因間隙所產生的各種雜訊,進而量取得精確可用的訊號者。
按,基於環保與騎乘舒適的需求,故市面上具有各式電助自行車,而採踏扭力控制則為其主要的電助控制方式之一。
為提升於騎乘電助自行車時之輸出動力的穩定性,及於踩踏時之舒適性,具採踏扭力檢知裝置的電助腳踏車,每圈360度,均應有一對應腳踏曲柄於每一旋轉角度之理想扭力曲線值,而理想中之電助控制,則在於控制所提供的電助扭力,使騎士在騎乘電動車時的腳踏扭力與理想扭力曲線值相同;但目前市面上尚未發現有滿足上述理想條件的電助腳踏車;現有的,多數都只有一對位置感測器,在配合計時器與訊號處理單元後,計算出腳踏曲柄軸的轉速與旋轉角度,但無以設定該旋轉角度之原點,並令腳踏曲柄軸每轉一圈時,其旋轉角度均可以重新校準;因此,無以提供精確的電助扭力,所提供的電助扭力往往只是將量得的扭力值乘以1或小於1的分數,再加以調整。
就扭矩之量測而言,習知提供一種概如我國發明專利證書第I604992號之「利用因推、拉力造成被量測體產生變形訊號之應變檢測器的配置方法及裝置」其係藉由將應變檢測器設置於車架,藉以量測其拉力或推力數據,不會造成輔助馬達運轉時對該應變檢測器產生反饋訊號,透過乘騎者施予助動車推、拉力時,令其產生變形現象,進而量測其變化差訊號,並以該變形訊號即可控制輔助馬達施予助動車正比的助力;惟其主要係設置於車架上,其仍須對該車架之形狀及架構進行力學之分析運算,才能得出精確之扭矩,故其適用性仍具有一定限制。
習知另提供一種概如大陸專利授權公告第2441731Y號之「電動自行車的扭力感測裝置」,其主要係藉由於車架之座管設置扭力感測器,惟該扭力感測器主要係量測騎乘時,自行車之鏈條因踩踏扭力增加而上浮頂撐之扭力,其設置方式將使扭矩之量測具有高度雜訊,使難以有效應用於市場上。
多數之踩踏扭矩感測器,多數係被設置於中置馬達內部之曲柄軸、踏板或車架上,然而,其設置所量測扭矩之感測值將會具有諸多雜訊,因馬達電助扭力之提供、車身於移動時之震盪、使用者騎乘及踩踏之姿勢等,皆會影響扭矩感測器之感測值,其將導致影響扭矩量測之精確性,即使經過複雜之運算處理雜訊,仍無法快速、準確且有效的分析其量測之扭矩,其將使電助扭力之提供產生不穩定之情事,有影響騎乘安全及舒適性的疑慮。
此外,習知用以裝設中置馬達之馬達殼,多數者,係由兩個呈C字型之殼體相互樞接形成,而殼體於相對於其樞接處,係透過分別延伸設置一鎖固平面,並於該鎖固平面穿設穿孔,藉可透過螺絲貫穿於鎖固平面後,鎖固於螺帽,藉以將兩殼體予以迫緊而定位中置馬達;然其設置方式,首先就殼體間之樞接而言,其通常係透過螺栓而達致其樞接,惟其設置將會產生背隙,故於騎乘自行車時,將會令殼體間,或殼體與螺栓間產生震動,其將會產生雜訊;此外,就其鎖固平面、螺絲與其螺帽之設置,其同樣將因自行車之騎乘而有受震動之情事,不僅如此,其震動亦將會使螺帽鬆脫,使更增加雜訊的產生,使大幅影響扭力之偵測,前述者,皆將使前述設置之踩踏扭矩感測器所量測之踩踏扭力具有一定偏差,使中置馬達因應踩踏扭矩所給進之電助力亦不穩定,同樣具有前述影響騎乘安全及舒適性的疑慮之缺失。
有鑑於此,吾等發明人乃潛心進一步研究電助自行車,並著手進行研發及改良,期以一較佳發明以解決上述問題,且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修改後而有本發明之問世。
爰是,本發明之目的係為解決前述問題,為達致以上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係可適用於基於電助自行車座管及馬達殼之踩踏變型量感測器,其係透過固接元件於旋轉方向上可受定位孔限位,令鎖固時不易受晃動而致脫落,藉可確實將外殼、接合殼體及電助馬達穩固定位而不受力而有鬆脫或晃動之情事,藉使其不會產生震動之雜訊,可使本發明對於踩踏扭矩之感測更加精準,以令訊號處理單元可依據純淨的踩踏扭矩感測值而讓電助馬達補償精確的電助扭力,以提升於騎乘時之舒適性及於輸出動力之穩定性,且其設置亦可將鎖固之處隱藏,以提升整體之視覺美感者;此外,外殼與接合殼體將兩者緊密的結合成一體,使中置馬達內的熱可經由緊密結合的接觸面傳遞到整個車架,因而大幅提高整體的散熱及馬達效能。此外,一旦在外殼或接合殼體上裝置變型量感測器時,它可避免在踩踏時因間隙所產生的各種雜訊,進而量取得精確可用的訊號。
故本發明具體提供一種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包含:一馬達殼,其具有一外殼及一接合殼體,其中,該外殼設有一容置部,該容置部係用以承接容置該中置馬達;該外殼沿其徑向方向設置有至少一定位部,且所述定位部係於其垂直方向上設有至少一孔洞;該接合殼體係由徑向方向對應蓋設於該外殼,該接合殼體設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側端凹設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抵接部底端設有對應於所述孔洞及對應連通於所述定位孔之連接孔,藉使所述定位孔之方向與所述孔洞及所述連接孔之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孔洞及所述連接孔之投影方向係與該中置馬達軸向之投影方向相互垂直;該定位孔內容置有對應於所述連接孔及所述孔洞之固接元件;以及一鎖接元件, 其係分別對應貫穿所述孔洞及所述之連接孔,並對應定位於對應之所述固接元件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外殼係呈環形設置或弧形設置者,而該接合殼體係呈弧形設置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所述定位孔係於旋轉方向上限位於所述固接元件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所述固接元件為螺帽,而所述鎖接元件為對應之螺絲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馬達殼於軸向一端係形成有一開口,且該馬達殼在對應該開口之側緣處更設有至少一組接部;一蓋體,其設有對應於所述組接部之結合部,該蓋體係對應蓋合於該開口,且所述結合部係對應組接於該組接部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所述結合部為穿孔,且更包含至少一定位部件,其係分別貫穿於所述結合部以對應定位於所述組接部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更包含一自行車,其設有一車架,且該車架係對應組設於該接合殼體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更包含一自行車,其設有一車架,該車架設置有一多通管,且該馬達殼係對應設置於該多通管內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接合殼體係對應連結於一自行車之一車架,該電助馬達係設置並驅動於該自行車,且該 馬達殼之表面或內壁面設置有一變型量感測器,藉以於騎乘該自行車時於該馬達殼產生一踩踏扭矩時可被該變型量感測器量測;以及一訊號處理單元,其係電性連結於該變型量感測器及該電助馬達;該訊號處理單元係據該變型量感測器之感測值而令該電助馬達補償一電助扭力者。
據上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變型量感測器係應變規或位移感測器。
1:變型量感測器
11:感測單元
2:自行車
21:座管
24:車架
3:訊號放大器
4:中置馬達
5:訊號處理單元
51:類比數位轉換器
52:馬達控制及驅動控制器
6:馬達殼
61:外殼
611:容置部
612:定位部
613:孔洞
62:接合殼體
621:抵接部
622:定位孔
623:連接孔
63:固接元件
64:鎖接元件
65:開口
651:組接部
66:蓋體
661:結合部
67:定位部件
第1圖係本發明之可應用於變型量感測器之架構示意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立體示意圖。
第3圖係本發明於另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馬達殼裝設電助馬達時之剖視示意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馬達殼組裝於車架時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變型量感測器設置於外殼外表面之剖視示意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變型量感測器設置於外殼內壁面之剖視示意圖。
關於吾等發明人之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俾供 鈞上深入了解並認同本發明。
請先參閱第1圖所示,本發明係可應用於一種基於電助自行車座管之踩踏變型量感測器,其包含:一變型量感測器1,其係設置於一自行車2之座管21處;該座管21頂端係設置有一座椅,藉以供乘坐,使騎乘該自行車2時於該座管21產生踩踏力,並供該變型量感測器1予以感測者;在一實施例中,變型量感測器1可為應變規或位移感測器,並可包含二感測單元11,其係設置於該座管21徑向之兩端處,具體而言,所述感測單元11係可設置於該座管21之內側壁面,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直接貼設於該座管21外表面者;藉此,當使用者騎車自行車2時,由於使用者係坐於座椅,而座椅係由單一之座管21所支撐,而座管21另一末端係設置於自行車2之多通管,是以,使用者於騎乘時,隨其腳踏之姿勢將造成身軀擺動,進而使座管21將隨使用者騎乘之姿勢產生型變,是以,該座管21需具有一定程度之剛性;其設置之優點在於,此量測騎乘所產生踩踏力,不易有雜訊,且不受溫度及壓力影響,使可易於準確計算及量測踩踏力,而變型量感測器1設置之位置,係設置於座管21之底端處為較佳者,因其係支撐使用者重量之支點,為主要型變產生之處,惟其僅係舉例說明,並不以此作為限定;為可精確量測變型量感測器1之訊號,故在一實施例中,係可於變型量感測器1電性連結一訊號放大器3,以利於提取變型量感測器1所量測之踩踏力。
一中置馬達4,其係設置並驅動於該自行車2,該中置馬達4較佳者為中置馬達,藉可增進自行車2整體之平衡性及踩踏力量測之精確性;以及一訊號處理單元5,其係電性連結於該變型量感測器1及該中置馬達4,訊號處理單元5係可包含有該訊號放大器3、一類比數位轉換器51及馬達控 制及驅動控制器52,藉以將變型量感測器1及位置感測裝置4所感測之類比訊號放大並轉換為數位訊號,並據以分析計算,並對於中置馬達4進行控制;此外,該訊號處理單元5係可依據該變型量感測器1之感測值而令該中置馬達4補償電助扭力,惟其僅係舉例說明,並不以此作為限定。
本發明之變型量感測器1,較佳者,係2圖至第7圖所示,設置於中置馬達4外部設置之一馬達殼6之外殼61上,亦可設置於在中置馬達4及外殼61所配置之一接合殼體62上,且中置馬達4連同馬達殼6設置於多通管內,或如本實施例第6圖所示者,將自行車2之車架24及座管21直接連結於馬達殼6,而中置馬達4則係容置於該馬達殼6內,以受馬達殼6防護,藉此,使用者騎乘時所產生之踩踏力,亦可作用於馬達殼6而令其產生型變,故藉由將變型量感測器1如第4、7、8圖所示,分別或同時設置於外殼61及接合殼體62之內壁面或外表面,皆使可量測作用於馬達殼6之踩踏力,藉可如前述,不易產生雜訊,藉可精確量測踩踏力;此外,該中置馬達4之外殼61與接合殼體62上均設有可令兩者緊密且垂直對接之孔洞,藉以於透過一鎖接元件鎖固於孔洞時,該外殼61與該接合殼體62的接觸面將緊密的接合,並將兩者緊密的結合成一體;因此,於使用者騎乘該自行車時,腳踏力經由自行車之腳踏軸,傳遞到外殼61、接合殼體62或自行車之座管21,並產生變型量,而該變型量感測器係可據以量測其變型量,變型量感測器1在取得變型量後,訊號處理單元5即可推算出騎士各腳的踩踏力。此中置馬達4馬達殼6與接合殼體62成為一體的緊密結合,一方面可避免一般以橫向掛接的結合,在踩踏時因間隙所產生的各種雜訊,進而量取得精確可用的踩踏力。此外,馬達內的熱亦可經由緊密結合的接觸面傳遞到整個車架,因而大幅提高整體的散熱及馬達效能。
綜前所述者,可知將變型量感測器1,設置於座管21或馬達殼6可簡易且有效的量測踩踏力,且不易受雜訊所干擾,藉可無須對變型量感測器1之感測值進行複雜之分析運算,即可迅速且精準的偵測踩踏力,而較佳者,為令安裝中置馬達4時,其於騎乘過程中可確實被定位,而不致其產生震動而致影響設置於座管21或馬達殼6之變型量感測器1的感測,故較佳者,如第2圖至第8圖所示,馬達殼6係包含外殼61及接合殼體62,而變型量感測器1係可設置於馬達殼6或接合殼體62之外表面或內表面,其中,該外殼61設有一容置部611,該容置部611係用以承接容置該中置馬達4;該外殼61沿其徑向方向設置有至少一定位部612,且所述定位部612係設有至少一所述孔洞613;該接合殼體62係由徑向方向對應蓋設於該外殼61,該接合殼體62於對應所述定位部612處具有一抵接部621,所述抵接部621凹設有一定位孔622,其係可如第2圖所示,由抵接部621軸向凹設,或可如第3圖所示,由抵接部621之側向方向而凹設者,而所述定位孔622內之底端,於對應於所述孔洞613處,亦設有對應之連接孔623,以與該外殼61之所述孔洞613相互連通,該定位孔622內容置有對應於所述孔洞之固接元件63;而所述鎖接元件64係分別對應貫穿所述孔洞613、623,並對應定位於對應之所述固接元件63者;藉此,透過鎖接元件64對於固接元件63之定位,藉中置馬達4可受外殼61及接合殼體62間之迫緊而定位之;為了具讓人從接合殼體上看不到鎖接元件64或固接元件63的時尚感,接合殼體62上與外殼61對接的連接孔623不貫穿抵接部621,而係在接合殼體62上與孔洞613相交且垂直的方位挖出所述定位孔622,以置入固接元件63。
就孔洞613及固接元件63之配置而言,在一較佳之實施例中,所述固接元件63可為螺帽,而所述鎖接元件64為對應之螺絲,且固接元件63係可 為非圓形之幾何形狀,如:六角形之螺帽,並於其側緣之至少一端面係恰可對應於定位孔622之內壁面,使固接元件63於旋轉方向上受定位孔622限位,藉以令鎖接元件64鎖固於固接元件63時不會轉動,且亦將不易受晃動而致脫落,藉可確實將外殼61、接合殼體62及中置馬達4予以穩固定位而不受力而有鬆脫或晃動之情事,藉使其不會產生震動之雜訊,故令變型量感測器1可精確量測踩踏力;此外,藉其設置,亦可將固接元件63隱藏於固接孔613內,而當鎖接元件64係相對位於自行車底端時,使於一般視覺方向無法直接觀及固接元件63及鎖接元件64,故可提升馬達殼6整體之視覺美感。
而就馬達殼6整體之材質而言,其係可為硬質或不易磨損之材質製成,藉以有效迫緊中置馬達4,並可令固接孔613可確實限位固接元件63,而不因鎖接元件64之鎖固而產生崩牙之情事,且於鎖接元件64鎖固於固接元件63時,其之間亦可設置有一墊片,以防止對於外殼61或接合殼體62之磨損。
而就外殼61及接合殼體62之形狀配置而言,在一實施例中,外殼61係可呈環形設置或弧形設置,而接合殼體62係呈弧形設置,而當如本實施例所示,當外殼61呈環形設置時,可知悉者,為可予迫緊中置馬達4,故外殼61將具有可塑性,藉以令接合殼體62如前述者定位於外殼61時,將可迫壓外殼61而迫緊定位中置馬達4;而當外殼61及接合殼體62皆呈弧形設置時,可知悉者,如前述鎖接元件64及固接元件63間之定位,將可使外殼61及接合殼體62迫緊夾掣定位中置馬達4,並且,中置馬達4內的熱可經由緊密結合的接觸面傳遞到整個車架,因而大幅提高整體的散熱及中置馬達4效能。此外,一旦在外殼61或接合殼體62上裝置變型量感測器1時,它可避免在踩踏時因間隙所產生的各種雜訊,進而量取得精確可用的訊號。
另就馬達殼6對於中置馬達4之軸向定位方式而言,在一實施例中,外殼61係可直接的於其軸向成型對應中置馬達4輪廓之壁面,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如本實施例所示者,透過於該馬達殼6於軸向一端係形成有一開口65,且該馬達殼6在對應該開口65之側緣處更設有至少一組接部651;一蓋體66,其設有對應於所述組接部651之結合部661,該蓋體66係對應蓋合於該開口65,且所述結合部661係對應組接於該組接部651,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結合部661為穿孔,且更包含至少一定位部件67,其係分別貫穿於所述結合部661以對應定位於所述組接部651,故可知悉者,定位部件67係可為螺絲或對應組接於組接部651之定位銷;藉此,即可軸向定位並防護中置馬達4,使防止中置馬達4受外界之水分及髒污而影響其運作。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習知等問題,並達致預期之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之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 鈞上惠予詳審並賜准發明專利,至感德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6:馬達殼
61:外殼
612:定位部
62:接合殼體
621:抵接部
622:定位孔
64:鎖接元件
66:蓋體
67:定位部件

Claims (10)

  1. 一種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包含:一馬達殼,其具有一外殼及一接合殼體,其中,該外殼設有一容置部,該容置部係用以承接容置該中置馬達;該外殼沿其徑向方向設置有至少一定位部,且所述定位部係於其垂直方向上設有至少一孔洞;該接合殼體係由徑向方向對應蓋設於該外殼,該接合殼體設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側端凹設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抵接部底端設有對應於所述孔洞及對應連通於所述定位孔之連接孔,藉使所述定位孔之方向與所述孔洞及所述連接孔之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孔洞及所述連接孔之投影方向係與該中置馬達軸向之投影方向相互垂直;該定位孔內容置有對應於所述連接孔及所述孔洞之固接元件;以及一鎖接元件,其係分別對應貫穿所述孔洞及所述之連接孔,並對應定位於對應之所述固接元件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外殼係呈環形設置或弧形設置者,而該接合殼體係呈弧形設置者。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所述定位孔係於旋轉方向上限位於所述固接元件者。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所述固接元件為螺帽,而所述鎖接元件為對應之螺絲者。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馬達殼於軸向一端係形成有一開口,且該馬達殼在對應該開口之側緣處更設有至少一組接部;一蓋體,其設有對應於所述組接部之結合部,該蓋體係對應蓋合於該開口,且所述結合部係對應組接於該組接部者。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所述結合部為穿孔,且更包含至少一定位部件,其係分別貫穿於所述結合部以對應定位於所述組接部者。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更包含一自行車,其設有一車架,且該車架係對應組設於該接合殼體者。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更包含一自行車,其設有一車架,該車架設置有一多通管,且該馬達殼係對應設置於該多通管內者。
  9.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接合殼體係對應連結於一自行車之一車架,該電助馬達係設置並驅動於該自行車,且該馬達殼之表面或內壁面設置有一變型量感測器,藉以於騎乘該自行車時於該馬達殼產生一踩踏扭矩時可被該變型量感測器量測;以及一訊號處理單元,其係電性連結於該變型量感測器及該電助馬達;該訊號處理單元係據該變型量感測器之感測值而令該電助馬達補償一電助扭力者。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其中,該變型量感測器係應變規或位移感測器。
TW110144283A 2021-02-26 2021-11-26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TWI8231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4283A TWI823197B (zh) 2021-11-26 2021-11-26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US18/058,748 US20230090647A1 (en) 2021-02-26 2022-11-24 Securing device for electric bicycle mo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4283A TWI823197B (zh) 2021-11-26 2021-11-26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1100A TW202321100A (zh) 2023-06-01
TWI823197B true TWI823197B (zh) 2023-11-21

Family

ID=87805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4283A TWI823197B (zh) 2021-02-26 2021-11-26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319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2200U (en) * 1999-05-19 2001-02-11 Lai Tzung Sen Electromotive bicycle allowing simple attachment of electromotive mechanism
CN201484579U (zh) * 2009-06-12 2010-05-26 张宏艳 中置驱动助力自行车
CN103661777A (zh) * 2012-09-19 2014-03-26 株式会社万都 电动自行车的马达外壳一体式轮辐及其制造方法、具有该轮辐的车轮总成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36035A (zh) * 2014-12-18 2016-08-10 株式会社万都 轮毂马达结构体
TWM591069U (zh) * 2019-08-01 2020-02-21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助力自行車之馬達托架總成
CN109665040B (zh) * 2017-10-13 2020-12-22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驱动单元的安装方法及自行车用车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2200U (en) * 1999-05-19 2001-02-11 Lai Tzung Sen Electromotive bicycle allowing simple attachment of electromotive mechanism
CN201484579U (zh) * 2009-06-12 2010-05-26 张宏艳 中置驱动助力自行车
CN103661777A (zh) * 2012-09-19 2014-03-26 株式会社万都 电动自行车的马达外壳一体式轮辐及其制造方法、具有该轮辐的车轮总成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36035A (zh) * 2014-12-18 2016-08-10 株式会社万都 轮毂马达结构体
CN109665040B (zh) * 2017-10-13 2020-12-22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驱动单元的安装方法及自行车用车架
TWM591069U (zh) * 2019-08-01 2020-02-21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助力自行車之馬達托架總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1100A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6681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measurement
JP5509250B2 (ja) 自転車用ペダリング力検知アッセンブリ
EP2474343B1 (en) Crankset based bicycle power measurement
JP7220773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装置及び自転車
EP1082592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nsing power in a bicycle
TWI585379B (zh) 曲柄臂
WO2009006673A1 (en) Crank arm with strain amplifier
CN114502460A (zh) 用于自行车的踏板
TWI604992B (z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strain detector using a deformation signal generated by a measuring body due to pushing or pulling force
TWI823197B (zh) 電助自行車中置馬達的鎖固結構
TWM417320U (en) Torqu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electrical bicycle
TWI810726B (zh) 電助自行車之踩踏力感測裝置
US11066124B2 (en) Bicycle pedaling torque sensing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JP5202707B2 (ja) 電動自転車の人力駆動力検出装置
US20230090647A1 (en) Securing device for electric bicycle motor
TWI628109B (zh) 電助自行車之後車架扭矩感測裝置
US20220219779A1 (en) Force measurement sensor for a crankset
JP7355915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装置及び自転車
JP7220594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TWM453843U (zh) 電動自行車之踏力感測機構
CN111361682A (zh) 中轴扭力检测传感装置
WO2014184485A1 (fr) Pedale de bicyclette munie d'au moins un capteur
US11390346B2 (en) Shaft minimizing ellipticalization strain error
JPS5826775Y2 (ja) ボルト締付機
US20240166294A1 (en) Shaft membe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hub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wheel axl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and detection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