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135B - 立式滑鼠 - Google Patents

立式滑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135B
TWI822135B TW111123299A TW111123299A TWI822135B TW I822135 B TWI822135 B TW I822135B TW 111123299 A TW111123299 A TW 111123299A TW 111123299 A TW111123299 A TW 111123299A TW I822135 B TWI822135 B TW I8221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mouse
mouse body
base
communic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3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1214A (zh
Inventor
林中堯
蔡和錦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32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135B/zh
Priority to US18/320,493 priority patent/US1201398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13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1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121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3Mice or puc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3
    • G06F2203/0332Ergonomic shaped mouse adjustable to suit one of both ha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3
    • G06F2203/0334Ergonomic shaped mouse for vertical grip, whereby the hand controlling the mouse is resting or gripping it with an attitude almost vertical with respect of the working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8
    • G06F2203/0384Wireless input, i.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tails of wireles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for poi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立式滑鼠,包含底座及滑鼠本體。底座包括立式容槽。滑鼠本體包括外殼。滑鼠本體可分離式地容置於立式容槽內,外殼抵靠於立式容槽,滑鼠本體具有第一使用模式及第二使用模式,第一使用模式為滑鼠本體以第一方位容置於底座內,第二使用模式為滑鼠本體由第一方位分離於底座並轉動後以一第二方位容置於底座內。

Description

立式滑鼠
本案與電子裝置的輸入裝置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立式滑鼠。
立式滑鼠為一種減輕使用者手部負擔的電子輸入裝置,其主要目的是根據人體工學設計整體立式滑鼠的外觀,供使用者能透過手掌以立式握持的方式操作之。
市面上透過右手使用滑鼠的使用者仍佔多數,多數業者通常僅推出適用於右手使用的立式滑鼠,適於左手使用的立式滑鼠通常只能透過訂製取得,因此,市面上的產品對於左手使用立式滑鼠的使用者來說並不友善。
依據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立式滑鼠,包括底座及滑鼠本體。底座包括立式容槽。滑鼠本體包括外殼,滑鼠本體可分離式地容置於立式容槽內,外殼抵靠於立式容槽,滑鼠本體具有第一使用模式及第二使用模式,第一使用模式為滑鼠本體以第一方位容置於底座內,第二使用模式為滑鼠本體由第一方位分離於底座並轉動後以第二方位容置於底座內。
依據一些實施例,立式滑鼠可提供使用者以手掌成為直立的方位置於操作面進行立式操作,減輕操作上的手腕壓力,此外,使用者只需將底座及滑鼠本體各別轉動角度後即能適用於左手操作或右手操作,同一立式滑鼠即能適用於左右手使用,使用便利性極高。
一些實施例中,立式滑鼠更包含第一通訊單元及第二通訊單元,第一通訊單元設置於底座且對應立式容槽的位置,第二通訊單元設置於滑鼠本體且對應背面的位置,第一通訊單元與第二通訊單元訊號連接。
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的外殼的背面沿第一對稱軸及垂直於第一對稱軸的第二對稱軸對稱成形,外殼的側面沿背面的輪廓設置,且背面及側面分別抵靠於立式容槽。
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對稱軸與第二對稱軸相交於對稱中心,滑鼠本體選擇性地以多個方位之一容置於立式容槽內,滑鼠本體以對稱中心為中心轉動成為多個方位。
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更包含操作結構、切換電路及切換結構,操作結構設置於外殼的正面,切換電路電性連接切換結構及各操作結構,切換結構用以控制切換電路切換前述操作結構的功能。
一些實施例中,底座更包含二感測部,該滑鼠本體更包含二操作結構、切換電路及傳感器,操作結構設置於外殼的正面,傳感器位於第二對稱軸的一側,在第一使用模式時,傳感器的位置對應其中一個感測部,在第二使用模式時,傳感器的位置對應另一個感測部,當傳感器感測的感測部改變時,切換電路切換前述二操作結構的功能。
一些實施例中,傳感器為霍爾感應器,感測部為磁鐵。
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更包含電池及第二無線通訊單元,電池與第二無線通訊單元電性連接。
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訊單元及第二通訊單元為對應的非接觸式通訊結構。
一些實施例中,底座的立式容槽更包含第一定位部,滑鼠本體的背面更包含第二定位部,滑鼠本體透過第二定位部可滑移地套設定位於第一定位部。
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訊單元更包含第一連接器,第二通訊單元更包含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顯露於立式容槽,第二連接器顯露於滑鼠本體的背面,當滑鼠本體容置於立式容槽內時,第一連接器抵接於第二連接器形成電性連接。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第一連接器為彈簧針連接器,第二連接器為導電接點。
一些實施例中,底座更包含第一磁吸件,滑鼠本體更包含第二磁吸件及第三磁吸件,當滑鼠本體以第一方位容置於立式容槽內時,第一磁吸件磁吸於第二磁吸件,當滑鼠本體由第一方位分離於立式容槽,並環繞對稱中心轉動180度成為第二方位時,第一磁吸件磁吸於第三磁吸件。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第三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分別位於第一對稱軸的相反側。
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的對稱中心對應位於底座的立式容槽內。
一些實施例中,立式容槽包含相銜接的第一抵靠面及第二抵靠面,第一抵靠面的延伸方向與底座的底面之間具有夾角,滑鼠本體的背面貼靠於第一抵靠面。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夾角為50至70度。
一些實施例中,立式滑鼠適於配合電子裝置使用,底座更包含第一感應模組,當滑鼠本體容置於立式容槽內時,底座的第一通訊單元將第一感應模組的感應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滑鼠本體更包含第二感應模組,當滑鼠本體分離於立式容槽時,滑鼠本體的第二通訊單元將第二感應模組的感應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
請參閱圖1與圖2,圖1為立式滑鼠的分解示意圖,為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間為接觸式電性連接之狀態,圖2為立式滑鼠的系統方塊圖,為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間為接觸式電性連接之狀態。立式滑鼠為一種電子裝置的輸入裝置,用以操控電子裝置之執行動作(例如進行游標的拖曳、上下捲動頁面或切換選單等動作);在一些實施例中,立式滑鼠包含底座10及滑鼠本體20;底座10包括殼體11、立式容槽112;滑鼠本體20包括外殼21,滑鼠本體20可分離式地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外殼21抵靠於立式容槽112,滑鼠本體20具有第一使用模式及第二使用模式,第一使用模式為滑鼠本體20以第一方位容置於底座內(如圖3所示),第二使用模式為滑鼠本體20由第一方位分離於底座10後以第二方位容置於底座10內(如圖4所示)。
當滑鼠本體20組裝在底座10而成為立式滑鼠使用時,使用者的手掌握持立式滑鼠成為直立的方位操作(如圖5、圖6所示),減輕操作上的手腕壓力;當使用者欲改變使用立式滑鼠的使用模式時,使用者得以自行改變立式滑鼠之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的方位使用,將滑鼠本體20分離於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滑鼠本體20轉動以轉變成為不同方位後(例如圖3所示的滑鼠本體20角度方位旋轉至圖4所示的滑鼠本體20角度方位),再將滑鼠本體20容置於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組成不同方位而提供不同使用模式。
參閱圖7與圖8,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包含背面211及側面213,側面213沿背面211的輪廓設置,滑鼠本體20以背面211及側面213分別抵靠於立式容槽112。此些實施例中,底座10還包括第一通訊單元13,第一通訊單元13設置於對應立式容槽112的位置,滑鼠本體20還包括第二通訊單元22,第二通訊單元22設置於對應背面211的位置,使第二通訊單元22與第一通訊單元13訊號連接。
參閱圖3,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的背面211為中心對稱圖形(如圖3與圖4所示),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在滑鼠本體20的背面211非為中心對稱形狀時,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輪廓包含滑鼠本體20背面211轉動角度前後之形狀輪廓之組合。
在滑鼠本體20的背面211為中心對稱圖形之一些實施例中,背面211沿第一對稱軸X1及垂直於第一對稱軸X1的第二對稱軸X2對稱成形,且第一對稱軸X1與第二對稱軸X2相交於對稱中心O。此些實施例中,背面211環繞對稱中心O旋轉180度後之外輪廓位置重合,且對稱中心O位於第一對稱軸X1的中心位置,對稱中心O也位於第二對稱軸X2的中心位置。
參閱圖7及圖8,在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的殼體11具有反向配置的外表面及內表面,內表面圍繞構成容置空間,外表面具有底面111及立式容槽112。底面111為平面並供以抵靠於操作面(例如桌面)位移操作立式滑鼠。立式容槽112係相對於操作面呈立式並用以供滑鼠本體20容置。
參閱圖7及圖8,一些實施例中,立式容槽112包含相銜接的第一抵靠面1121與第二抵靠面1122,第一抵靠面1121的延伸方向與殼體11的底面111之間具有夾角θ;滑鼠本體20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時以背面211貼靠於第一抵靠面1121而成為相對於底面111傾斜的立式型態。
參閱圖8,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為50至70度以貼近使用者手掌立式使用之型態,夾角θ也可以是55至65度以提供使用者更為舒適之使用型態,夾角θ也可以是55度、57度、60度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提高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的穩定性、以及提高使用者的手掌握持立式滑鼠的穩定性,底座10具有頂部10a,頂部10a位於第一抵靠面1121,滑鼠本體20的對稱中心O對應位於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內(即如圖3所示底座10的頂部10a超出於滑鼠本體20的一半(頂部10a高於對稱中心O,滑鼠本體20之背面211面積約3分之2抵靠於立式容槽112內壁),滑鼠本體20的重心約在立式滑鼠整體的中心位置,但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的對稱中心O可對應位於底座10的頂部10a(底座10的頂部10a對應於滑鼠本體20的一半)。
參閱圖3,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為兩端圓弧的長形體,因此,滑鼠本體20的第一對稱軸X1之長度與第二對稱軸X2之長度不同。此些實施例中,第一對稱軸X1之長度大於第二對稱軸X2之長度,藉此使滑鼠本體20的輪廓外型適配於使用者的手掌抓握滑鼠之型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於第一使用模式下是以第一方位容置於底座10內(如圖3所示),滑鼠本體20於第二使用模式下是以第二方位容置於底座10內(如圖4所示),立式滑鼠能供使用者以立式握持的方式使用,且還能依據使用需求轉變為第一使用模式或第二使用模式以提高使用的適用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使用模式為適用於右手使用立式滑鼠之使用模式(如圖5所示),而第二使用模式為適用於左手使用立式滑鼠之使用模式(如圖6所示),使用者只需將底座10及滑鼠本體20各別從原始的0度角度轉動至旋轉後的180度角度後即能適用於左手操作或右手操作,同一立式滑鼠即能適用於左右手使用,使用便利性極高。
參閱圖7,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更包含操作結構23,且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包含相對於背面211的正面212,背面211與正面212分別銜接於側面213的兩端。此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為雙鍵滑鼠,具體而言,操作結構23包含二操作鍵231及滾輪232,各操作鍵231與滾輪232設置於正面212並位於第一對稱軸X1(如圖3所示)的一端,且滾輪232位於二操作鍵231之間。此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的背面211、正面212與側面213之間圍繞構成容置空間以供第二通訊單元22容置,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應於右手使用滑鼠的型態來說(如圖3與圖5所示),使用者的右手食指按壓於滑鼠左鍵作為主要按鍵的控制,使用者的右手中指按壓於滑鼠右鍵作為次要按鍵的控制,在第一使用模式為右手使用模式,且第二使用模式為左手使用模式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與圖6所示),第一使用模式與一般使用滑鼠的方式無異,然而當滑鼠本體20由第一方位改變為第二方位並更改至第二使用模式供使用者以左手使用時,左手食指所按壓的操作鍵231為第一使用模式下的次要按鍵(滑鼠右鍵)。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右手使用立式滑鼠時(如圖3、圖5所示),立式滑鼠的底座10以底面111貼抵於操作面(例如桌面),且立式容槽112朝向使用者右側並容置滑鼠本體20,滑鼠本體20的背面211及側面213貼靠於立式容槽112,而正面212則朝向底座10的右側。在此狀態下,使用者的右手手掌直立於操作面,即右手手掌的小指貼靠於操作面,且掌心側遠離操作面使手掌成為不平行於操作面的直立狀態,使用者的食指及中指即能於此狀態下對應於滑鼠本體20的各操作鍵231位置進行操作,而使用者的拇指則能抓握於底座10異於立式容槽112的一側。藉此讓使用者的前臂不須扭轉90度進行操作,而是成為類似自然垂放的姿勢操作立式滑鼠,減輕使用者的手腕壓力,降低需長時間使用滑鼠的使用者的肌肉勞損。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左手使用立式滑鼠時(如圖4、圖6所示),首先將底座10位移至對稱方位,即將底座10以使用者為中心轉動180度,使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由朝右側方向轉而朝向左側方向,此時,滑鼠本體20的操作鍵231由朝向前方轉為朝向後方(圖中未示此狀態)。接著,將滑鼠本體20自底座10完全分離後環繞對稱中心O旋轉180度,使滑鼠本體20的操作鍵231由朝向後方轉為朝向前方成為左手使用模式。值得說明的是,前述說明是將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先同時轉動180度後再單獨轉動滑鼠本體20,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也可以是先將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完全分離後再各別轉動180度後再行組裝也可以完成使用模式的轉換。於此狀態下,使用者的左手掌亦能成為以立式的狀態使用立式滑鼠,即左手食指及中指對應於各操作鍵231,且左手拇指抓握於底座10進行操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的外型與底座10之立式容槽112的外型相匹配,滑鼠本體20的外型與底座10之立式容槽112的外型可依使用需求調整成多種方位後定位供使用;例如:滑鼠本體20在立式容槽112中的多種方位使用可以是從原始的0度角度(如圖3與圖5所示之第一使用模式)轉動至180度角度(如圖4與圖6所示之第二使用模式)後定位,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在立式容槽112中的多種方位使用可以是從原始的10度角度(第一使用模式)轉動至170度角度(第二使用模式)後定位,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在立式容槽112的多種方位使用可以是從原始的30度角度(第一使用模式)轉動至150度角度(第二使用模式)後定位;第一與第二使用模式不以此為限,亦可具有多種使用模式。參閱圖2至圖9,在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還包括第一感應模組S1。第一感應模組S1設置於殼體11的容置空間內並局部顯露於底面111以感測底座10的位移。一些實施例中,立式滑鼠可以是機械式滑鼠、光學滑鼠或雷射滑鼠,而第一感應模組S1則視立式滑鼠的種類而為滾輪、光學感應器或雷射感應器。
本案立式滑鼠之第一實施例請配合參閱圖1、圖2及圖9,於此實施例中,立式滑鼠之底座10、滑鼠本體20與電子裝置間的連結:立式滑鼠為有線滑鼠並透過有線連接的方式通訊連接至電子裝置,而滑鼠本體20是接觸式通訊連接於底座10。
參閱圖9及圖10,在一些實施例中,立式滑鼠的底座10包含電連接線17,電連接線17的一端連接於底座10的底面111,另一端供以連接至電子裝置(例如電腦)的接口,立式滑鼠透過電連接線17與電子裝置傳輸資訊並取得所需電力來源。
參閱圖1與圖2,此些實施例中,第一通訊單元13與第二通訊單元22間為接觸式通訊連接。此些實施例中,底座10的第一通訊單元13更包含第一連接器131,而滑鼠本體20的第二通訊單元22包含第二連接器221。第一連接器131顯露於立式容槽112的第一抵靠面1121,第二連接器221顯露於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之背面211。當滑鼠本體20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時,第一連接器131與第二連接器221相抵接,進而使第一通訊單元13與第二通訊單元22形成電性連接。
請參閱圖1與圖2,在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透過電連接線17以有線連接的方式通訊連接至電子裝置,底座10透過第一通訊單元13的第一連接器131連接至滑鼠本體20的第二通訊單元22的第二連接器221,使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通訊連接。於此實施例中,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立式滑鼠位移操控時,底座10的第一感應模組S1透過電連接線17傳遞位移訊號至電子裝置以反映游標之位移;當使用者使用立式滑鼠並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時,操作結構23產生控制訊號並透過第二通訊單元22的第二連接器221將控制訊號傳送至底座10內電路板之微控制器(MCU)(圖中未示)的第一連接器131,第一連接器131接收控制訊號後將滑鼠本體20的控制訊號經由底座10與電子裝置間的電連接線17將控制訊號傳輸至電子裝置以控制電子裝置。
參閱圖1,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31可以是彈簧(POGO PIN)連接器或其他型式連接器(例如彈片式(blade pin)連接器),第二連接器221為能配合彈簧連接器電性連接的導電接點,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1及圖2,一些實施例中,為了符合使用者的操作習慣,滑鼠本體20更包含切換模組24,切換模組24電性連接操作結構23以切換操作結構23的功能。此些實施例中,各操作鍵231的功能之切換透過偵測滑鼠本體20方位的改變來自動切換,於此,底座10包含二感測部14,切換模組24包含切換電路241及傳感器243。
參閱圖1及圖2,此些實施例中,底座10的二感測部14設置於立式容槽112內,切換電路241及傳感器243設置於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內,且傳感器243位於第二對稱軸X2的一側並與切換電路241電性連接。在第一使用模式時,傳感器243的位置對應其中一個感測部14,在第二使用模式時,傳感器243的位置對應另一個感測部14,當傳感器243感測的感測部14改變時,切換電路241切換各操作鍵231的功能。在此,傳感器243可以是雙極性霍爾傳感器,而底座10上的二感測部14為不同極性的磁鐵。如此一來,當滑鼠本體20的方位改變時,傳感器243得以透過感知到不同極性的磁鐵判斷滑鼠本體20的方位。
參閱圖1,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更包含第一磁吸件16,滑鼠本體20更包含第二磁吸件28及第三磁吸件29。當滑鼠本體20以第一方位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時,第一磁吸件16磁吸於第二磁吸件28,當滑鼠本體20以第二方位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時,第一磁吸件16磁吸於第三磁吸件29。
參閱圖1,此些實施例中,底座10的第一磁吸件16數量為二並設置於第一抵靠面1121靠近底面111之一側,而滑鼠本體20的第二磁吸件28及第三磁吸件29的數量亦分別為二,於此,二第二磁吸件28與二第三磁吸件29相對於第一對稱軸X1為對稱設置。且二第二磁吸件28間相對於第二對稱軸X2為對稱設置,二第三磁吸件29間相對於第二對稱軸X2為對稱設置。藉此,滑鼠本體20無論以第一方位或第二方位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均得以受到磁吸定位,提高穩定性。
參閱圖1與圖2,在第一通訊單元13與第二通訊單元22為接觸式通訊連接的一些實施例中,為確保滑鼠本體20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後能確實且準確地相抵接於正確位置。底座10包含第一導引結構15,而滑鼠本體20包含第二導引結構27,第一導引結構15設置於立式容槽112的第一抵靠面1121,第二導引結構27設置於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背面211。當滑鼠本體20容置於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內,且第一導引結構15對應於第二導引結構27時,第一連接器131能正確抵接於第二連接器221,藉此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參閱圖1,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引結構15可以是凸柱結構,而第二導引結構27為可套接於凸柱結構的凹槽結構,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值得說明的是,此些實施例中,第一導引結構15與第二導引結構27除了能導引滑鼠本體20組裝至立式容槽112內並形成接觸式訊號連接的位置外,第一導引結構15與第二導引結構27間的凹凸配合更能提供滑鼠本體20與底座10間的定位效果,提高整體立式滑鼠的使用穩定性。
參閱圖1,一些實施例中,在第一通訊單元13與第二通訊單元22為接觸式通訊連接的一些實施例中,為確保滑鼠本體20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後能確實且準確地相抵接於正確位置。底座10同時設置有第一磁吸件16及第一導引結構15,而滑鼠本體20同時設置有第二磁吸件28、第三磁吸件29及第二導引結構27,藉此,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間不僅具有磁吸力亦有具體的凹凸配合導引機制,而能更為提高整體立式滑鼠的使用穩定性。
參閱圖1、圖2、圖9及圖10,在底座10透過電連接線17與電子裝置有線通訊連接的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內未設置電池,滑鼠本體20組設於底座10上使用。
參閱圖9與圖10,在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更包含線溝113,線溝113設置於底座10殼體11的底面111,且線溝113貫穿底面111之兩端。此些實施例中,電連接線17電性連接底座10的第一感應模組S1及第一通訊單元13,電連接線17由底座10殼體11的底面111穿出。具體而言,電連接線17由底座10殼體11的底面111穿出之位置位於線溝113的兩端之間。藉此,當使用者翻轉底座10以不同使用模式使用時,電連接線17可視需求彎折容置於線溝113的不同位置以由不同方向穿出,藉此便於使用者的使用。
參閱圖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訊單元13設置於殼體11上對應於立式容槽112的位置以在滑鼠本體20容置於立式容槽112內時與滑鼠本體20通訊連接。具體而言,第一通訊單元13不限於設置於殼體11的容置空間內或容置空間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訊單元13為非接觸式通訊單元而設置於殼體11的容置空間內。
本案立式滑鼠之第二實施例請配合參閱圖7至圖12,此第二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滑鼠本體20是非接觸式通訊連接於底座10。於此,立式滑鼠的底座10之結構組態、底座10與電子裝置間的連接及通訊方式請參考前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參閱圖8、圖11至圖12,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的第一通訊單元13與滑鼠本體20的第二通訊單元22為對應的非接觸式通訊結構。此些實施例中,第一通訊單元13為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簡稱NFC)讀取器,而第二通訊單元22為內含有線圈模組的近場通訊標籤。藉此,只要將滑鼠本體20容置於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內,底座10與滑鼠本體20間即能產生通訊連接,底座10即能接收使用者於滑鼠本體20上的操作並反映於電子裝置。
請參閱圖8至圖12,在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透過電連接線17通訊連接至電子裝置(如圖9、10所示),底座10透過第一通訊單元13與滑鼠本體20的第二通訊單元22非接觸式地通訊連接。於此實施例中,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立式滑鼠位移操控時,底座10的第一感應模組S1(如圖9至10所示)透過電連接線17傳遞位移訊號至電子裝置以反映游標之位移;當使用者使用立式滑鼠並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時,操作結構23產生控制訊號並透過滑鼠本體20內電路板之微控制器 (MCU)(圖中未示)的第二通訊單元22將控制訊號傳送至底座10的第一通訊單元13,第一通訊單元13接收控制訊號後將滑鼠本體20的控制訊號經由底座10與電子裝置間的電連接線17將控制訊號傳輸至電子裝置以控制電子裝置。
參閱圖8、圖11至圖12,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更包含有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及第二感應模組S2,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設置於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內,第二感應模組S2設置於外殼21並局部顯露於背面211以感測滑鼠本體20的位移。此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可分離於底座10單獨使用,當使用滑鼠本體20的底面111抵靠於操作面(例如桌面)並進行位移時,滑鼠本體20的第二感應模組S2產生位移訊號並透過滑鼠本體20內電路板之微控制器(MCU)的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將位移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以控制游標的位移;而當使用者單獨使用滑鼠本體20並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時,操作結構23產生控制訊號,滑鼠本體20的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將控制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以控制電子裝置。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為藍牙或RF(射頻)通訊單元,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11及圖12,在一些實施例中,滑鼠本體20的切換模組24包含切換電路241及切換結構242,切換電路241設置於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內並電性連接切換結構242及各操作鍵231,切換結構242設置於外殼21的背面211。具體而言,切換結構242可以是撥鈕,透過改變切換結構242的位置觸發切換電路241,切換電路241根據切換結構242的觸發而能切換各操作鍵231的功能,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此一些實施例中,切換模組24不限於手動切換,也可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包含切換電路241及傳感器243(參閱圖1及圖2),於此,各操作鍵231的功能之切換透過偵測滑鼠本體20方位的改變來自動切換,切換模組24的配置及其運作同於第一實施例,在此述不贅述。
參閱圖11,一些實施例中,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更包含第一定位部1123,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更包含第二定位部214,當滑鼠本體20容置於底座10的立式容槽112內時,滑鼠本體20透過第二定位部214定位於立式容槽112的第一定位部1123,提高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的穩定性。此些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123為L形凸塊,第二定位部214為槽口,滑鼠本體20透過槽口型態的第二定位部214可滑移地套設定位於L形凸塊型態的第一定位部1123,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7至圖12,此些實施例中,底座10透過電連接線17與電子裝置有線通訊連接,而滑鼠本體20更包含有電池25,電池25與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電性連接並分別設置於滑鼠本體20的外殼21內。於此,滑鼠本體20可以分離於底座10轉由電池25供電、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與電子裝置通訊連接而獨立作為一般滑鼠使用。此外,立式滑鼠的電連接線17可以是可插拔的電連接線17,電連接線17的一端是可插拔地連接於底座10,另一端供以連接至電子裝置的接口。立式滑鼠透過電連接線17與電子裝置傳輸資訊並取得所需電力來源,此些實施例中,底座10內設置充電電池(圖中未示),藉此,立式滑鼠可透過可插拔的電連接線17連接至電子裝置的接口,透過可插拔的電連接線17電性連接至電子裝置以對充電電池充電來提供立式滑鼠無線使用所需之電力來源。
本案立式滑鼠之第三實施例請配合參閱圖7、圖10、圖11及圖13,本第三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的差異在於立式滑鼠是透過有線連接的方式通訊連接至可供電的外部裝置,而滑鼠本體20與第二實施例相同為透過無線通訊連接至電子裝置。於此,滑鼠本體20無線通訊連接至電子裝置的結構組態及訊號傳輸方式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相同而不再贅述,而立式滑鼠的底座10透過電連接線17連接至外部裝置(電腦以外的可供電裝置)的接口,立式滑鼠透過電連接線17由外部裝置取得所需電力來源。
參閱圖13,於此,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立式滑鼠位移操控時,底座10的第一感應模組S1透過第一通訊單元13傳遞位移訊號至滑鼠本體20的第二感應模組S2,並透過滑鼠本體20內電路板之微控制器(MCU)的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將位移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以控制游標的位移;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並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時,操作結構23產生控制訊號並透過滑鼠本體20內電路板之微控制器(MCU)(圖中未示)的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將控制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以控制電子裝置。
本案立式滑鼠之第四實施例請配合參閱圖14,本第四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的差異在於立式滑鼠的底座10更包含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8,立式滑鼠的底座10透過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8無線通訊連接至電子裝置。
參閱圖14,此些實施例中,使用者可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也可以將滑鼠本體20分離於底座10後單獨使用。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立式滑鼠位移時,底座10的第一感應模組S1透過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8傳遞位移訊號至電子裝置以反映游標之位移;而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並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時,操作結構23產生控制訊號並透過第二通訊單元22將控制訊號傳送至底座10內電路板之微控制器(MCU)的第一通訊單元13,第一通訊單元13接收控制訊號並將滑鼠本體20的控制訊號經由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8將控制訊號傳輸至電子裝置以控制電子裝置。
參閱圖14,在一些實施例中,當使用者將滑鼠本體20組裝於底座10使用立式滑鼠位移或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時,由於滑鼠本體20設置有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因此,此些實施例中的滑鼠本體20能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地直接透過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6將位移訊號或控制滑鼠本體20的操作結構23之控制訊號傳送至電子裝置。
綜上所述,依據一些實施例,立式滑鼠可提供使用者以手掌成為直立的方位置於操作面進行立式操作,減輕操作上的手腕壓力,此外,使用者只需將底座及滑鼠本體各別轉動角度後即能適用於左手操作或右手操作,同一立式滑鼠即能適用於左右手使用,使用便利性極高。
雖然本揭露已以一些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及潤飾。因此本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底座
10a:頂部
11:殼體
111:底面
112:立式容槽
1121:第一抵靠面
1122:第二抵靠面
1123:第一定位部
113:線溝
13:第一通訊單元
131:第一連接器
14:感測部
15:第一導引結構
16:第一磁吸件
17:電連接線
18:第一無線通訊單元
20:滑鼠本體
21:外殼
211:背面
212:正面
213:側面
214:第二定位部
22:第二通訊單元
221:第二連接器
23:操作結構
231:操作鍵
232:滾輪
24:切換模組
241:切換電路
242:切換結構
243:傳感器
25:電池
26:第二無線通訊單元
27:第二導引結構
28:第二磁吸件
29:第三磁吸件
S1:第一感應模組
S2:第二感應模組
X1:第一對稱軸
X2:第二對稱軸
O:對稱中心
θ:夾角
[圖1]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為底座與滑鼠本體間為接觸式電性連接之狀態。 [圖2]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系統方塊圖,為底座與滑鼠本體間為接觸式電性連接之狀態。 [圖3]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為第一使用模式之狀態。 [圖4]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為第二使用模式之狀態。 [圖5]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為第一使用模式之狀態。 [圖6]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為第二使用模式之狀態。 [圖7]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為底座與滑鼠本體分開之狀態。 [圖8]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9]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底側示意圖。 [圖10]為立式滑鼠另一實施例的底側示意圖。 [圖11]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為底座與滑鼠本體間透過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定位之狀態。 [圖12]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系統方塊圖,為滑鼠本體透過根據切換結構手動切換操作鍵功能之狀態。 [圖13]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系統方塊圖,為底座連接於外部裝置且滑鼠本體透過根據傳感器之感測切換操作鍵功能之狀態。 [圖14]為立式滑鼠之一實施例的系統方塊圖,為底座設置第一無線通訊單元且滑鼠本體設置第二無線通訊單元之狀態。
10:底座
11:殼體
111:底面
112:立式容槽
1121:第一抵靠面
1122:第二抵靠面
13:第一通訊單元
131:第一連接器
14:感測部
15:第一導引結構
16:第一磁吸件
17:電連接線
20:滑鼠本體
21:外殼
211:背面
213:側面
22:第二通訊單元
221:第二連接器
243:傳感器
27:第二導引結構
28:第二磁吸件
29:第三磁吸件
X1:第一對稱軸
X2:第二對稱軸
O:對稱中心

Claims (17)

  1. 一種立式滑鼠,包含:一底座,包括一立式容槽,該立式容槽包含相銜接的一第一抵靠面及一第二抵靠面,該第一抵靠面的延伸方向與該底座的一底面之間具有一夾角,該第一抵靠面形成相對於該底面傾斜的立式型態;以及一滑鼠本體,包括一外殼,該滑鼠本體可分離式地容置於該立式容槽內,該外殼抵靠於該立式容槽,該滑鼠本體具有一第一使用模式及一第二使用模式,該第一使用模式為該滑鼠本體以一第一方位容置於該底座內,該第二使用模式為當該滑鼠本體由該第一方位分離於該底座並後以一第二方位容置於該底座內,該滑鼠本體的一背面貼靠於該第一抵靠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更包含一第一通訊單元及一第二通訊單元,該第一通訊單元設置於該底座且對應該立式容槽的位置,該第二通訊單元設置於該滑鼠本體且對應該外殼的一背面的位置,該第一通訊單元與該第二通訊單元訊號連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滑鼠本體的外殼的背面沿一第一對稱軸及垂直於該第一對稱軸的一第二對稱軸對稱成形,該外殼的一側面沿該背面的輪廓設置,該背面及該側面分別抵靠於該立式容槽。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第一對稱軸與該第二對稱軸相交於一對稱中心,該滑鼠本體選擇性地以多個方位之一容置於該立式容槽內,該滑鼠本體以該對稱中心為中心轉動成為各該方位。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滑鼠本體更包含一操作結構、一切換電路及一切換結構,該操作結構設置於該外殼的一正面,該切換電路電性連接該切換結構及該操作結構,該切換結構用以控制該切換電路切換該操作結構的功能。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底座更包含二感測部,該滑鼠本體更包含一操作結構、一切換電路及一傳感器,該操作結構設置於該外殼的一正面,該傳感器位於該第二對稱軸的一側,在該第一使用模式時,該傳感器的位置對應其中一個該感測部,在該第二使用模式時,該傳感器的位置對應另一個該感測部,當該傳感器感測的感測部改變時,該切換電路切換該操作結構的功能。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傳感器為霍爾感應器,而該感測部為磁鐵。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滑鼠本體更包含一電池及一第二無線通訊單元,該電池電性連接該第二無線通訊單元。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第一通訊單元及該第二通訊單元為對應的非接觸式通訊結構。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底座的該立式容槽更包含一第一定位部,該滑鼠本體的背面更包含一第二定位部,該滑鼠本體透過該第二定位部可滑移地套設定位於該第一定位部。
  11. 如請求項2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第一通訊單元更包含一第一連接器,該第二通訊單元更包含一第二連接器,該第一連接器顯露於該立式容槽,該第二連接器顯露於該滑鼠本體的背面,當該滑鼠本體 容置於該立式容槽內時,該第一連接器抵接於該第二連接器形成電性連接。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第一連接器為彈簧針連接器,該第二連接器為導電接點。
  13. 如請求項4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底座更包含一第一磁吸件,該滑鼠本體更包含一第二磁吸件及一第三磁吸件,當該滑鼠本體以該第一方位容置於該立式容槽內時,該第一磁吸件磁吸於該第二磁吸件,當該滑鼠本體由該第一方位分離於該立式容槽,並環繞該對稱中心轉動180度成為該第二方位時,該第一磁吸件磁吸於該第三磁吸件。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第三磁吸件與該第二磁吸件分別位於該第一對稱軸的相反側。
  1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滑鼠本體的該對稱中心對應位於該底座的該立式容槽內。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夾角為50至70度。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立式滑鼠,其中該第一抵靠面相對於該底面之間的該夾角與該第二抵靠面相對於該底面之間的一夾角不同。
TW111123299A 2022-06-22 2022-06-22 立式滑鼠 TWI8221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3299A TWI822135B (zh) 2022-06-22 2022-06-22 立式滑鼠
US18/320,493 US12013989B2 (en) 2022-06-22 2023-05-19 Mous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3299A TWI822135B (zh) 2022-06-22 2022-06-22 立式滑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2135B true TWI822135B (zh) 2023-11-11
TW202401214A TW202401214A (zh) 2024-01-01

Family

ID=8932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299A TWI822135B (zh) 2022-06-22 2022-06-22 立式滑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2013989B2 (zh)
TW (1) TWI82213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8254A1 (en) * 2001-09-07 2003-03-13 Shih-Sheng Huang Wireless peripherals charged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N200986689Y (zh) * 2006-07-24 2007-12-05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鼠标
CN101126962A (zh) * 2006-08-16 2008-02-20 周逢雨 斜体鼠标系统
US20100214217A1 (en) * 2007-12-20 2010-08-26 Hao Fong Lin Theme changeable mouse for automatically matching network communities
CN101923403A (zh) * 2009-06-09 2010-12-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双头鼠标
TW201520829A (zh) * 2013-11-20 2015-06-01 Wintek Corp 電子輸入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86854A1 (en) * 2014-12-02 2016-06-09 Contour Design, Inc. Adjustable mouse
KR101625442B1 (ko) * 2015-09-26 2016-05-30 이재욱 각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마우스
US10732731B2 (en) * 2016-06-23 2020-08-04 Swiftpoint Limited Computer mous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8254A1 (en) * 2001-09-07 2003-03-13 Shih-Sheng Huang Wireless peripherals charged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N200986689Y (zh) * 2006-07-24 2007-12-05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鼠标
CN101126962A (zh) * 2006-08-16 2008-02-20 周逢雨 斜体鼠标系统
US20100214217A1 (en) * 2007-12-20 2010-08-26 Hao Fong Lin Theme changeable mouse for automatically matching network communities
CN101923403A (zh) * 2009-06-09 2010-12-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双头鼠标
TW201520829A (zh) * 2013-11-20 2015-06-01 Wintek Corp 電子輸入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13989B2 (en) 2024-06-18
TW202401214A (zh) 2024-01-01
US20230418394A1 (en)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78208C (en) Computer input device
US20020171625A1 (en) Pistol-grip trackball mouse
WO2013157052A1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H11161414A (ja) 着脱式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及び着脱式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を備えたデータ処理装置
TW200909032A (en) Three-dimensional wireless rocking lever
TWI822135B (zh) 立式滑鼠
JP4940294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操作デバイス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5685032B2 (ja) 操作デバイス
US20110281651A1 (en) Angling joystick and gaming device having same
WO2023123980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7369655A (zh) 立式鼠标
TWM376803U (en) Notebook computer with built-in detachable keyboard
JP4227744B2 (ja) コンピュータ用入力装置及び該装置におけるグリップ装置
TW201301089A (zh) 指標裝置
JP7381870B2 (ja) マウス装置
CN111045478B (zh) 电子装置
US20130027307A1 (e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apparatu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214950964U (zh) 操控组件及测量数据读取装置
CN100361058C (zh) 两用计算机鼠标
WO2006048948A1 (ja) 座標指示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213073300U (zh) 一种手持式智能终端设备及其手柄
TWI83786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EP3674855B1 (en) Pen-shaped folding mouse
WO2022151546A1 (zh) 测量数据读取装置
CN107305440B (zh) 辅助装置及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