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1525B - 檢查用插槽 - Google Patents

檢查用插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1525B
TWI821525B TW109104985A TW109104985A TWI821525B TW I821525 B TWI821525 B TW I821525B TW 109104985 A TW109104985 A TW 109104985A TW 109104985 A TW109104985 A TW 109104985A TW I821525 B TWI821525 B TW I8215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erminal
cover
inspection
lat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4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2781A (zh
Inventor
宮明潤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一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一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一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49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152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2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2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1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1525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Abstract

IC插槽(2)具備:第一接觸端子(15a),係與IC器件(1)之鷗翼型引線端子(1b)接觸;第二接觸端子,係與J型引線端子接觸;凸輪部(3d)及滑動部(15c5),係使第一接觸端子(15a)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接觸;以及閂鎖(6),係使第二接觸端子與J型引線端子接觸。進行以下的非同步動作:於由閂鎖(6)所致的接觸動作之後進行由凸輪部(3d)及滑動部(15c5)所致的接觸動作。

Description

檢查用插槽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例如在檢查封入有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晶片之IC封裝體(IC package)時所使用之檢查用插槽,更具體而言是關於一種檢查具備不同種類的引線(lead)端子之IC封裝體之開頂(open top)型IC插槽(IC socket)。
通常,半導體器件(semiconductor device)為了保護成為核心(core)之IC晶片不受外部影響,於由合成樹脂所構成之封裝體內封入有IC晶片。因此,半導體器件中設置有用以將IC晶片與外部連接設備予以電性連接之端子部。該端子部係配合封裝體之裝配方法而準備各種形態。作為一例,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QFP(Quad Flat Package;四面扁平封裝)型之半導體器件。QFP型之半導體器件是引線端子被從封裝體之四個側面抽出之表面裝配型之半導體封裝體,具備J字狀之J型引線端子(專利文獻1)或L字狀之鷗翼(gull wing)型引線端子(專利文獻2)。
伴隨IC晶片之小型化及高性能化發展,要求半導體器件自身之小型化,但當將半導體器件小型化時,必然產生引線端子之高密度化的課題。然而,因引線端子之高密度化存在物理性極限,故最近有在一個封裝體中組合複數種引線端子而成之混合型的半導體器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至專利文獻5) 被提出。藉此,能夠在一個封裝體中高密度地配置引線端子,結果,半導體器件之小型化與高性能化成為可能。
而且,半導體器件於製造完成後會進行預燒測試(burn in test)或電性特性檢查等動作檢查。通常,該動作檢查係使用專用之治具(IC插槽)來實施。例如專利文獻6中揭示有一種具有鷗翼型引線端子之半導體封裝體用的IC插槽之一例,專利文獻7中揭示有一種具有J型引線端子之半導體封裝體用的IC插槽之一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5-19102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7-022572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平6-224354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平6-085142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平11-233709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特開2007-149514號公報。
[專利文獻7] 日本特開2009-158384號公報。
然而,當試驗上述混合(hybird)型的半導體器件時,存在如以下般之技術性課題。亦即,不得不同時使接觸端子與抽出形態按每個種類而不同之引線端子接觸,以確實地導通。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一次檢查中同時檢查具備不同種類的引線端子之混合型的半導體封裝體時,能夠確實地得到引線端子與接觸端子之導通的檢查用插槽。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具備:第一接觸端子,係與檢查器件之第一引線端子接觸;第二接觸端子,係與種類不同於前述第一引線端子的前述檢查器件之第二引線端子接觸;第一接觸機構,係使前述第一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接觸;第二接觸機構,係使前述第二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二引線端子接觸;以及非同步機構,係進行非同步動作,前述非同步動作係於由前述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之後進行由前述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
藉由非同步機構,於由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之後進行由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藉此,能夠於使第二接觸端子與第二引線端子接觸而確實地確保導通之後,使第一接觸端子與第一引線端子接觸,因此即使第一引線端子與第二引線端子種類不同,亦能夠對各個引線端子確實地得到導通。
另外,所謂的接觸動作不包含接觸端子僅接觸引線端子的情形,而是指相當於檢查時的狀態之接觸狀態。例如,在與引線端子接觸後壓入接觸端子而開始得到相當於檢查時的狀態之接觸狀態的情形下,壓入後會進行接觸動作,在 夾入引線端子的狀態下開始得到相當於檢查時的狀態之接觸狀態的情形下,於夾入後會進行接觸動作。
作為檢查器件,典型而言可列舉半導體封裝體,更具體而言可列舉IC封裝體。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非同步機構係於解除由前述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之前,解除由前述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
於解除由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之前,解除由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藉此,於使第二接觸端子與第二引線端子接觸之狀態下,能夠首先解除第一引線端子與第一接觸端子之接觸狀態,因此能夠在解除接觸狀態時盡可能地防止對各端子造成損傷。
進而,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係具備:基底,係設置於收容有前述檢查器件之設置側;第一罩,係以相對於前述基底接近或離開之方式設置;以及第二罩,係以與前述第一罩獨立地相對於前述基底接近或離開之方式設置;前述第一接觸機構及前述第二接觸機構係因應前述第一罩及前述第二罩之動作而驅動。
藉由相對於基底接近或離開之第一罩及第二罩,使第一接觸機構及第二接觸機構動作。藉此,能夠使第一接觸端子及第二接觸端子之接觸動作與第一罩及第二罩之動作連動地進行,能夠實現由簡便的操作所致的檢查。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第一罩係具備收容前述第二罩之第二罩收容部。
第二罩能夠收容於設置在第一罩之第二罩收容部並進行往復移動。藉此,能夠緻密地構成第一罩及第二罩。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具備閂鎖(latch),前述閂鎖係在按壓位置與離開位置之間往復移動,前述按壓位置是將前述檢查器件中之與設置面為相反側的背面向前述設置面之方向按壓的位置,前述離開位置是離開前述檢查器件之位置;前述閂鎖係因應前述第一罩及/或前述第二罩之動作,於前述檢查器件之檢查時位於前述按壓位置,於前述檢查器件之設置時及取出時位於前述離開位置。
藉由以閂鎖按壓檢查器件之背面,檢查時能夠確實地得到接觸端子之接觸。而且,當設置或取出檢查器件時,藉由使閂鎖離開檢查器件而能夠使檢查器件之更換作業變得容易。進而,閂鎖因應第一罩及/或第二罩之動作而驅動,因此能夠使檢查作業變得簡便。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閂鎖係藉由前述第二罩而動作;前述第二接觸機構係藉由前述閂鎖位於前述按壓位置而進行接觸動作。
作為第二接觸機構,藉由第二罩進行閂鎖之按壓動作,使第二接觸端子與第二引線端子接觸。第二罩能夠與第一罩獨立地對基底進行動作,故能夠實現第一接觸機構與第二接觸機構之非同步機構。
作為第二引線端子,例如可列舉設置於檢查器件的背面側的周圍之J型引線端子。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閂鎖係藉由前述閂鎖位於前述離開位置而解除前述第二引線端子與前述第二接觸端子之接觸。
當第二罩動作時,第二引線端子與第二接觸端子之接觸則因閂鎖之退避動作而解除。藉此,能夠與第二罩之動作連動而簡便地進行第二引線端子之接觸解除。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第一接觸端子係具備:一面側接觸部,係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一面側接觸;另一面側接觸部,係與該第一引線端子之另一面側接觸;以及臂部,係以夾入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方式使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接近前述一面側接觸部;前述第一罩係具備:凸輪(cam)部,係供前述臂部接觸並且規定該臂部的動作;前述第一接觸機構係伴隨前述第一罩對前述基底之動作,藉由因應前述凸輪部而動作之前述臂部來進行接觸動作。
在相對於基底接近或離開之第一罩設置凸輪部,並設置具有臂部之第一接觸端子,前述臂部的動作係由凸輪部所規定。當臂部動作時,藉由臂部所驅動之另一面側接觸部係接近一面側接觸部。藉此,能夠以一面側接觸部與另一面側接觸部來夾入第一引線端子,能夠得到良好的接觸狀態。
作為第一引線端子,例如可列舉向檢查器件之側方延伸之鷗翼型引線端子。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臂部係以如下方式驅動:使已夾入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離開前述一面側接觸部而解除接觸;前述第一接觸機構係伴隨前述第一罩對前述基底之動作,藉由因應前述凸輪部而動作之前述臂部來解除接觸。
當臂部因應凸輪部動作時,由臂部所驅動之另一面側接觸部係離開一面側接觸部。藉此,能夠使另一面側接觸部平順地離開第一引線端子。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凸輪部係具備:動作阻力部,係使與該凸輪部接觸而動作之前述臂部的動作阻力增大;前述非同步機構係藉由前述臂部與前述動作阻力部接觸而進行前述非同步動作。
當使第一接觸端子之另一面側接觸部動作之臂部與設置於凸輪部之動作阻力部接觸時,臂部的動作被暫時地延遲。藉此,得以實現非同步動作,前述非同步動作係在由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之後進行由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
作為接觸阻力部,例如可列舉例如設為凸形狀之卡合部、或使摩擦阻力增大之摩擦部等。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凸輪部係具備:第一凸輪部,係隔著前述動作阻力部來規定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接近或離開前述一面側接觸部之動作;以及第二凸輪部,係規定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維持已離開前述一面側接觸部的狀態之動作。
隔著動作阻力部設置第一凸輪部與第二凸輪部,以第一凸輪部規定另一面側接觸部接近或離開一面側接觸部之動作,以第二凸輪部規定另一面側接觸部維持已離開一面側接觸部的狀態之動作。藉此,能夠明確區分另一面側接觸部的開狀態與閉動作,能夠確實地進行非同步動作。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係具備:第一端子用閂鎖,係因應前述第一罩之動作,以使前述第一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接觸之方式按壓;前述第一端子用閂鎖係作為前述第一接觸機構使前述第一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接觸。
作為第一接觸機構,藉由第一罩進行第一端子用閂鎖之按壓動作,使第一接觸端子與第一引線端子接觸。第一罩能夠與第二罩獨立地對基底進行動作,因此能夠實現第一接觸機構與第二接觸機構之非同步機構。
進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檢查用插槽中,前述第一端子用閂鎖係因應前述第一罩之動作來解除前述第一引線端子與前述第一接觸端子之接觸。
當第一罩動作時,藉由第一端子用閂鎖之退避動作,第一引線端子與第一接觸端子之接觸得以解除。藉此,能夠與第一罩之動作連動而簡便地進行第一引線端子之接觸解除。
根據本發明,能夠使接觸端子確實地與具備不同種類的引線端子之混合型的半導體封裝體的引線端子接觸,且能夠在一次檢查中完成。
1:IC器件(檢查器件)
1a:封裝體本體
1b:鷗翼型引線端子(第一引線端子)
1c:J型引線端子(第二引線端子)
2:IC插槽(檢查用插槽)
2a:收納凹部
3:第一罩
3a:開口部
3b:收容凹部(第二罩收容部)
3c:長孔部
3c1:上端
3c2:下端
3d:凸輪部(第一接觸機構)
3d1:第一凸輪部
3d2:第二凸輪部
3d3:卡合部(動作阻力部、非同步機構)
4:第二罩
4a:開口部
4b:導肋
4c:圓孔
5:基底
5a:裝配面
5b:凸部
5c:引導部
5c1:內引導部
5c2:外引導部
5d:(引導部之)頂部
5e:外表面
5f:內表面
5g:第一螺旋彈簧插入孔
5h:第二螺旋彈簧插入孔
5i:基底開口部
5j:第一接觸保持部
5k:第二接觸保持部
5l:卡止孔
5m:引導孔部
5n:引導槽部
6:閂鎖(第二接觸機構)
6a:框體
6a1:擺動臂
6a2:引導臂
6a3:按壓部
6b:軸部
6c:銷插通孔
7:支持板
7a:卡止爪
7b:上表面
7b1:凸部
8:掛載器(第二接觸機構)
8a:設置用凹部
8b:設置面
8c:引導部
8d:爪部
10:鎖銷
11:E型環
13:鉚釘
15:第一接觸端子群
15a,15a’,15a”:第一接觸端子
15b:基部
15b1:第一基板側端子
15c:上部接觸部
15c1:漩渦部
15c2:接點側臂部
15c3:驅動側臂部
15c4:第一上側接點(另一面側接觸部)
15c5:滑動部(第一接觸機構、非同步機構)
15d:下部接觸部
15d1:第一下側接點(一面側接觸部)
15e1:第一上側接觸部
15e2:第二上側接觸部
16:第二接觸端子群
16a,16a’:第二接觸端子
16b:基部
16b1:第二基板側端子
16c:蜿蜒部
16d:第二接觸部
16d1:第二接點
18:台座螺旋彈簧
19:第一螺旋彈簧
20:第二螺旋彈簧
22:第一端子用閂鎖
22a:擺動臂
30:推動器
A:主要部分
O1:中心
[圖1A]係IC封裝體之俯視圖。
[圖1B]係圖1A之IC封裝體之側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IC插槽之立體圖。
[圖3]係圖2之IC插槽之分解立體圖。
[圖4A]係圖3之基底之立體圖。
[圖4B]係圖3之基底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圖3之第一接觸端子之前視圖。
[圖6]係表示圖3之第二接觸端子之前視圖。
[圖7]係表示圖3之支持板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圖3之掛載器(mounter)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圖3之閂鎖之立體圖。
[圖10A]係表示圖3之第一罩之立體圖。
[圖10B]係圖3之第一罩之縱剖視圖。
[圖10C]係圖10B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1]係圖3之第二罩之立體圖。
[圖12A]係表示IC插槽之自由(free)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一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2B]係表示IC插槽之自由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二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2C]係表示第一上側接點與第一下側接點之部分放大圖。
[圖13A]係表示IC插槽之打開(open)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一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3B]係表示IC插槽之打開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二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3C]係表示第一上側接點與第一下側接點之部分放大圖。
[圖13D]係表示第二接點與J型引線端子之部分放大圖。
[圖14A]係表示IC插槽之閂鎖壓住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一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4B]係表示IC插槽之閂鎖壓住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二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4C]係表示第一上側接點與第一下側接點之部分放大圖。
[圖14D]係表示第二接點與J型引線端子之部分放大圖。
[圖15A]係表示IC插槽之檢查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一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5B]係表示IC插槽之檢查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二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5C]係表示第一上側接點與第一下側接點之部分放大圖。
[圖16A]係表示IC插槽之引線解除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一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6B]係表示IC插槽之引線解除狀態,且是可看見第二接觸端子之切斷面處的縱剖視圖。
[圖16C]係表示第一上側接點與第一下側接點之部分放大圖。
[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IC插槽之縱剖視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之IC插槽之主要部分之部分縱剖視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A及圖1B中示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IC插槽(檢查用插槽)而檢查之IC器件(檢查器件)1。IC器件1係內部封入有IC晶片,且具有俯視觀看時為正方形狀之封裝體本體1a。IC器件1係設為QFP型,於封裝體本體1a之四邊之各邊 設置有複數個引線端子1b、1c。L字狀之鷗翼型引線端子(第一引線端子)1b係對著封裝體本體1a之各邊正交而朝向外方設置。各鷗翼型引線端子1b係具有預定之間隔而平行地排列。J字狀之J型引線端子(第二引線端子)1c以被夾在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間的方式具有預定間隔地配置。如此,鷗翼型引線端子1b與J型引線端子1c交替地設置。
圖2中係示出本實施形態之IC插槽2。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上方是指離開設置有IC插槽2之檢查基板(未圖示)之方向,下方是指接近檢查基板之方向。
IC插槽2為在俯視觀看時具有大致正方形之長方體形狀。於IC插槽2之中央處係形成有在檢查時供IC器件1收納之收納凹部2a。
IC插槽2係具有:一個第一罩3,係構成外框;及一個第二罩4,係收納於第一罩3內。第一罩3及第二罩4係設置於基底5上。
第一罩3在俯視觀看時外形為大致正方形,且為在內部具有開口之形狀。第一罩3係以相對於基底5接近或離開的方式而能夠於上下方向往復移動。
第二罩4外形為大致正方形俾使能夠收納於第一罩3內,且為於內部具有開口之形狀。第二罩係獨立於第一罩3而相對於基底5能夠於上下方向往復移動。
基底5位於IC插槽2之下方,且為IC插槽2之基台。基底5具有被設置於檢查用基板(未圖示)上的下表面。
於第一罩3及第二罩4之中央側設置有四個閂鎖6。各閂鎖6係與第一罩3及第二罩4之各邊對應地設置。各閂鎖6於IC器件1配置於收納凹部2a內之 情形下,以將IC器件1之背面(上表面)朝向下方按壓的方式動作。藉此,IC器件1得以確實地固定。另外,閂鎖6之數量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之四個,可以是例如設置於對向之位置之兩個。
圖3中示出IC插槽2之分解立體圖。
於下方之基底5上依次安裝有支持板7及掛載器8,以包圍這些支持板7及掛載器8之方式將第一罩3及第二罩4組裝於基底5上。
各閂鎖6係經由鎖銷(latch pin)10而安裝於第二罩4。鎖銷10是設為圓桿形狀之軸體。閂鎖6以繞鎖銷10轉動之方式安裝。另外,符號11是用以將鎖銷10能夠轉動地固定於第二罩4之E型環(E ring)。
從基底5之下方插入有四根鉚釘13。鉚釘13是將基底5與第二罩4相對地固定之固定具,藉由鉚釘13來將基底5與第二罩4之自由狀態下之高度方向的距離予以定位。
基底5中,四個第一接觸端子群15從基底5之四邊之各自之外側方插入。各第一接觸端子群15係將複數個第一接觸端子15a彼此平行並列而構成。各第一接觸端子15a係用作與圖1A及圖1B中所示之各鷗翼型引線端子1b接觸而導通之端子。
基底5中,四個第二接觸端子群16從基底5之內側方以與各第一接觸端子群15對向的方式插入。各第二接觸端子群16係將複數個第二接觸端子16a彼此平行並列而構成。各第二接觸端子16a係用作與圖1A及圖1B中所示之各J型引線端子1c接觸而導通之端子。
於掛載器8之下方設置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四個)台座螺旋彈簧(coil spring)18。各台座螺旋彈簧18被用於將掛載器8相對於基底5向上方彈壓。
於第一罩3之下方設置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八個)第一螺旋彈簧19。各第一螺旋彈簧19被用於將第一罩3相對於基底5向上方彈壓。
於第二罩4之下方設置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八個)第二螺旋彈簧20。各第二螺旋彈簧20被用於將第二罩4相對於基底5向上方彈壓。
<基底5>
圖4A及圖4B中示出基底5。
基底5為合成樹脂之成形品,具有在俯視觀看時為大致正方形之外形。於基底5之底部設置有:裝配面5a,係被設為可裝配於檢查基板(未圖示)上的平面狀。於裝配面5a之四角設置有定位用之凸部5b。
於基底5之四角設置有朝向上方立設之柱狀的引導部5c。各引導部5c具備:內引導部5c1,係在俯視觀看時為大致L字形狀;及外引導部5c2,係被配置於基底5的四角。各內引導部5c1以L字形狀的頂部5d朝向基底5的中心O1(參照圖4B)的方式對稱地設置。內引導部5c1之各外表面5e係引導第一罩3之上下方向上的往復移動。各外引導部5c2係從基底5之四角立設,朝向內側之內表面5f係引導第二罩4之上下方向上的往復移動。
於引導部5c之外方係形成有:複數個第一螺旋彈簧插入孔5g,係供第一螺旋彈簧19(參照圖3)插入;及複數個第二螺旋彈簧插入孔5h,係供第二螺旋彈簧20(參照圖3)插入。
於基底5的中心O1側,亦即各引導部5c之內側設置有基底開口部5i。基底開口部5i在俯視觀看時為正方形,成為收納支持板7(參照圖3)及掛載器8(參照圖3)之空間。
相鄰之引導部5c間設置有第一接觸保持部5j及第二接觸保持部5k。
第一接觸保持部5j由保持第一接觸端子群15(參照圖3)之複數個狹縫(slit)槽所構成。第一接觸保持部5j之狹縫槽從基底5之外側朝向內側形成。狹縫槽分別與第一接觸端子15a(參照圖3)對應。第一接觸端子15a以被壓入至狹縫槽之狀態所保持。
第二接觸保持部5k由保持第二接觸端子群16(參照圖3)之複數個狹縫槽所構成。第二接觸保持部5k之狹縫槽從基底5之內側朝向外側形成。狹縫槽分別與第二接觸端子16a(參照圖3)對應。第二接觸端子16a以被壓入至狹縫槽之狀態所保持,且藉由防脫用之密封件(在本實施形態下係由支持板7兼任)來固定。
<第一接觸端子15a>
圖5中示出第一接觸端子15a。第一接觸端子15a設為導電性優良之金屬製,且具有預定間隔地並聯排列,藉此構成第一接觸端子群15(參照圖3)。
第一接觸端子15a具備基部15b、以及從基部15b向上方側分叉之上部接觸部15c及下部接觸部15d。
基部15b具備向下方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兩個)第一基板側端子15b1。各第一基板側端子15b1係與檢查基板(未圖示)電性連接。
上部接觸部15c具備:漩渦部15c1,係與基部15b連續地連接;接點側臂部15c2,係從漩渦部15c1分支並且在該圖中朝向左方(IC插槽2之內側);以及驅動側臂部15c3,係從漩渦部15c1分支並且朝向上方。漩渦部15c1形成為具有複數個曲部之漩渦狀,且在與基部15b之間對接點側臂部15c2及驅動側臂部15c3賦予彈力。於接點側臂部15c2之前端(左端)係設置有:第一上側接點15c4,係以下表面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參照圖1)之上表面接觸。於驅動側臂部15c3之前端(上端)設置有相對於後述的凸輪部3d(參照圖10B)滑動之滑動部15c5。滑動部15c5設為凸出的曲面形狀。
下部接觸部15d設置成在圖中相對於基部朝向左方(IC插槽2之內側),並且向斜上方延伸而接近第一上側接點15c4。於下部接觸部15d之前端(左端)係設置有:第一下側接點15d1,係以上表面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參照圖1)之下表面接觸。第一下側接點15d1係與第一上側接點15c4之下方對向。第一下側接點15d1具有平面部,且該平面部的面積大於第一上側接點15c4之面積。第一上側接點15c4與第一下側接點15d1係因應驅動側臂部15c3之位移而彼此之離開距離會變化,檢查時藉由夾入鷗翼型引線端子1b而電性接觸以得到導通。
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接觸端子15a係上部接觸部15c與下部接觸部15d均由一塊金屬板(導電性構件)所構成。然而,上部接觸部15c與下部接觸部15d之至少一個為導電性即可。亦即,可將上部接觸部15c與下部接觸部15d中的任一個設為導電體,將另一個由合成樹脂等例如藉由嵌入(insert)成形來形成,由這兩個來夾持引線端子。
<第二接觸端子16a>
圖6中示出第二接觸端子16a。第二接觸端子16a設為導電性優良之金屬製,藉由具有預定間隔地並聯排列而構成第二接觸端子群16(參照圖3)。
第二接觸端子16a係具備:基部16b;蜿蜒部16c,係與基部16b連續地連接;以及第二接觸部16d,係與蜿蜒部16c連續地連接。
基部16b具備向下方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兩個)第二基板側端子16b1。各第二基板側端子16b1係與檢查基板(未圖示)電性連接。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基板側端子16b1設置於兩個部位,配合第二接觸端子16a之排列順序而選擇性地選擇這些第二基板側端子16b1,藉此形成預定之端子圖案(pattern)。
蜿蜒部16c具有複數個回折部且具有以朝向上方的方式蜿蜒之形狀。藉由蜿蜒部16c對第二接觸部16d賦予與基部16b之間的上下方向上的彈力。
第二接觸部16d於上下方向延伸並且在前端(上端)之上表面具備第二接點16d1。第二接點16d1在檢查時與J型引線端子1c(參照圖1)接觸而得到導通。
<支持板7>
圖7中示出支持板7。
支持板7具有在俯視觀看時為大致正方形之外形。支持板7收納於基底5之基底開口部5i(參照圖4B)內。
於支持板7之下表面設置有向下方突出之卡止爪7a。卡止爪7a分別設置於四角。卡止爪7a插入並卡合於形成在基底5之中央之底面之卡止孔5l(參照圖4B)。藉由卡止爪7a卡合於基底5之卡止孔5l,支持板7不動地固定於基底5。
支持板7之上表面7b設為平面,於該上表面7b之四角設置有供掛載器8(參照圖3)抵接之凸部7b1。各凸部7b1之頂面以成為同一平面的方式設定高度。亦即,凸部7b1被用作掛載器8之擋止部(stopper),且規定檢查時之基準面。
<掛載器8>
圖8中示出掛載器8。
掛載器8具有在俯視觀看時為大致正方形之外形。掛載器8收納於基底5之基底開口部5i(參照圖4B)內,且設置於支持板7之上方。
於掛載器8之中央係形成有向上方開口之設置用凹部8a。設置用凹部8a為與IC器件1(參照圖1)之外形狀對應之大致正方形。設置用凹部8a之下端係由設置面8b所規定。IC器件(參照圖1)係從上方插入至設置用凹部8a內,並且設置於設置面8b上。
於掛載器8之四角係設置有向下方延伸之引導部8c。於引導部8c之前端設置有爪部8d。引導部8c插入至被設置於基底5之四個部位之引導孔部5m(參照圖4B)。藉由各引導部插入至引導孔部5m,掛載器8係相對於基底5能夠於上下方向往復移動。
掛載器8係藉由台座螺旋彈簧18(參照圖3)而被相對於基底5向上方彈壓。於無負載狀態下,掛載器8被台座螺旋彈簧18向上方彈壓而成為離開支持板7之狀態。掛載器8之上方位置係由設置於引導部8c之爪部8d所限制。掛載器8於藉由閂鎖6(參照圖3)並經由IC器件1向下方施加外力之情形下,以接近支持板7的方式移動,並於接觸到支持板7的狀態下停止。
<閂鎖6>
圖9中示出閂鎖。
閂鎖6為樹脂製,且具備口字狀之框體6a。框體6a具備:擺動臂(swing arm)6a1,係設置於兩側部;引導臂6a2,係以在擺動臂6a1之一端(該圖中之下端(左端))將兩擺動臂6a1間連接之方式設置;以及按壓部6a3,係以在擺動臂6a1之另一端(該圖中之上端(右端))將兩擺動臂6a1間連接之方式設置。
於兩擺動臂6a1之兩側部設置有向外方突出之軸部6b。軸部6b插入至形成於基底5之引導部5c之引導槽部5n(參照圖4A)。
於引導臂6a2係沿著其長邊方向形成有銷插通孔6c。於銷插通孔6c係插通有圖3所示之鎖銷10。藉由將鎖銷10插通至銷插通孔6c,將閂鎖6轉動自如地固定於第二罩4(參照圖3)之圓孔4c(參照圖11)。若閂鎖6繞鎖銷10轉動,則按壓部6a3因應軸部6b之動作而擺動。如此,軸部6b因應引導槽部5n之形狀來規定按壓部6a3之擺動動作。
按壓部6a3之下表面係藉由與IC器件1(參照圖1)之上表面抵接而將IC器件1向下方按壓。
<第一罩3>
圖10A中示出第一罩3。
第一罩3為樹脂製,具有在俯視觀看時為正方形之外形。於第一罩3之中央部係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貫通之正方形的開口部3a。IC器件1(參照圖1)經由開口部3a從上方插入、取出。以包圍開口部3a之方式形成有在俯視觀看時形成為口字狀之收容凹部(第二罩收容部)3b。能夠從上方將第二罩4收容於該收容凹部3b。收容凹部3b內,第二罩4在上下方向往復移動。
而且,如上述般,第一罩3藉由第一螺旋彈簧19被從基底5向上方彈壓。
圖10B中示出第一罩3之縱剖面。圖10B是以下的切斷線處的剖視圖:穿過第一罩3的中心並且與第一罩3之一邊平行。如該圖所示,於第一罩3之側方之下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之長孔部3c。長孔部3c成為上端3c1及下端3c2閉合之形狀。長孔部3c中插通有鎖銷10(參照圖3)。長孔部3c係對於一個鎖銷10在鎖銷10之長邊方向分開地設置兩個,以兩個部位來導引鎖銷10。藉此,鎖銷10於長孔部3c內能夠在上下方向相對於第一罩3移動。
於第一罩3設置有:凸輪部3d,係供圖5所示之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滑動部15c5抵接。凸輪部3d沿著第一罩3之四邊之各邊設置,以朝向第一罩3之外方的方式具有凸輪面。凸輪部3d具備:第一凸輪部3d1,係從下方朝向上方並且具有朝向第一罩3之外側而彎曲成凸狀的曲面;及第二凸輪部3d2,係設置於第一凸輪部3d1之上方且從下方朝向上方設置成大致平面狀。
於第一凸輪部3d1與第二凸輪部3d2之間係設置有卡合部(動作阻力部)3d3。卡合部3d3設為從第一凸輪部3d1與第二凸輪部3d2之連接位置起進一步地向第一罩3之外方突出之形狀。藉由該卡合部3d3,對在凸輪部3d上滑動之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滑動部15c5(參照圖5)賦予動作阻力。
圖10C中示出凸輪部3d之詳細情況,亦即圖10B所示之主要部分A之部分放大圖。從該圖可知,卡合部3d3設為從第一凸輪部3d1與第二凸輪部3d2之連接位置向外方突出之凸狀。
如後述般,藉由凸輪部3d規定滑動部15c5(參照圖5)之動作,藉此決定第一接觸端子15a(參照圖5)之第一上側接點15c4、第一下側接點15d1間之開閉時機。
<第二罩4>
圖11中示出第二罩4。
第二罩4為樹脂製,且具有在俯視觀看時為正方形之外形。於第二罩4之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貫通之正方形的開口部4a。IC器件1(參照圖1)經由開口部4a從上方插入、取出。
於第二罩4之四角係設置有向下方突出之導肋(guide rib)4b。導肋4b之外表面以抵接於基底5之引導部5c的內表面5f(參照圖4A)之方式配置。藉此,第二罩4能夠相對於基底5準確且再現性良好地上下移動。
於第二罩4之各部位形成有圓孔4c。藉由向各圓孔4c插通鎖銷10(參照圖3),閂鎖6轉動自如地固定於第二罩4。
如上述般,第二罩4在被收容於第一罩3之收容凹部3b(參照圖10A)內的狀態下上下移動。而且,第二罩4藉由第二螺旋彈簧20(參照圖3)被從基底5向上方彈壓。
<IC插槽2之動作>
接下來,對IC插槽2之動作進行說明。
說明IC插槽2之動作的以下之各圖中,圖號之末尾為「A」之圖(例如圖12A等)是於可看見第一接觸端子15a之位置處切斷所得之縱剖視圖,圖號之末尾為「B」之圖(例如圖12B等)是於可看見第二接觸端子16a之位置處切斷所得之縱剖視圖。而且,以下各圖中雖未示出檢查基板,但設成IC插槽2被設置於檢查基板上的構造。
[自由狀態(無負載狀態)]
圖12A及圖12B中示出自由狀態,亦即未對IC插槽2施加由推動器(pusher)30所致的外力的狀態。推動器30係對IC插槽2施加從上方朝向下方之按壓力,藉由未圖示之致動器(actuator)而上下移動。
於自由狀態下,第一罩3藉由第一螺旋彈簧19(參照圖3)被向上方上推,第二罩4藉由第二螺旋彈簧20(參照圖3)被向上方上推。此時,閂鎖6成為閉合之狀態(按壓部6a3位於下方之狀態)。
如圖12A所示,第一接觸端子15a的滑動部15c5位於第一罩3的凸輪部3d的第一凸輪部3d1的下方。藉此,第一接觸端子15a成為無負載狀態,第一接觸端子15a之第一上側接點15c4、第一下側接點15d1間成為接近的狀態(參照圖12C)。
如圖12B所示,第二接觸端子16a設為無負載狀態,蜿蜒部16c設為自然長度,藉此第二接點16d1位於上方。
[打開狀態]
圖13A及圖13B中示出打開狀態。
打開狀態係藉由從自由狀態下壓推動器30而使第一罩3及第二罩4向下方位移所得。在打開狀態下,第一罩3及第二罩4為下壓至最低之狀態。
藉由第二罩4向下方之移動,經由鎖銷10安裝於第二罩4之閂鎖6之引導臂6a2亦被下壓至下方。另一方面,設置於閂鎖6之擺動臂6a1之軸部6b係沿著設置於基底5之引導槽部5n(參照圖4A)移動。藉此,閂鎖6之按壓部6a3向上方擺動,閂鎖6為開狀態。
如圖13A所示,第一接觸端子15a因第一罩3被下壓,而滑動部15c5在第一罩3的凸輪部3d上滑動。滑動部15c5從第一凸輪部3d1移動至第二凸輪部 3d2,藉此滑動部15c5被推出至IC插槽2之外側,驅動側臂部15c3轉動而第一上側接點15c4向上方且外側位移。藉此,第一上側接點15c4從第一下側接點15d1之上方退避至外側,藉此第一下側接點15d1朝向上方出現,得到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打開狀態(參照圖13C)。
如圖13B所示,第二接觸端子16a設為無負載狀態且蜿蜒部16c為自然長度,藉此第二接點16d1位於上方。圖13D中示出打開狀態下之第二接點16d1與J型引線端子1c之位置關係。如該圖所示般,第二接點16d1與J型引線端子1c離開而不接觸。
在這種打開狀態下,將IC器件1插入至收納凹部2a內。藉此,IC器件1係藉由被載置於掛載器8之設置面8b上而被設置於設置用凹部8a內。
[閂鎖壓住狀態]
圖14A及圖14B中示出閂鎖壓住狀態。該閂鎖壓住狀態係藉由將推動器30從打開狀態減壓並使該推動器30上升而得到。此時,推動器30之位置成為打開狀態與自由狀態之間的位置。
如圖14A所示,當使推動器30上升時,第二罩4藉由第二螺旋彈簧20(參照圖3)之彈性恢復力而向上方移動。此時,第二罩4比第一罩3先上升。這是因為,相對於第一罩3的凸輪部3d滑動之滑動部15c5係與凸輪部3d之卡合部3d3卡合而抑制了第一罩3的上升。
因滑動部15c5卡合於卡合部3d3,故如圖14C所示,第一接觸端子15a之第一上側接點15c4、第一下側接點15d1間保持打開。另外,如圖14C所示,雖第一下側接點15d1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接觸,但僅是於第一下側接點15d1上載置有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狀態,未得到相當於檢查時之接觸狀態。
因鎖銷10伴隨第二罩4之上升而上升,因此閂鎖6以軸部6b(參照圖9)為中心擺動,閂鎖6之按壓部6a3向下方移動而將IC插槽2之上表面(背面)向下方按壓。藉此,掛載器8係抵抗台座螺旋彈簧18(參照圖3)之彈力而向下方移動,藉由與支持板7之上表面7b抵接,向下方之移動停止。
如圖14B及圖14D所示,伴隨上述動作,IC器件1之J型引線端子1c抵接於第二接點16d1,抵抗第二接觸端子16a之蜿蜒部16c之彈力並將第二接點16d1下壓,藉此一邊摩擦(wiping)一邊得到確實的接觸。
如此,在閂鎖壓住狀態下,首先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接觸,另一方面,第一接觸端子15a尚未以第一上側接點15c4與第一下側接點15d1夾入鷗翼型引線端子1b。如此,在第一接觸端子15a與第二接觸端子16a之間實現非同步動作。
[檢查狀態]
圖15A及圖15B中示出檢查狀態。
如圖15A所示,當使推動器30從閂鎖壓住狀態進一步上升時,鎖銷10抵接於第一罩3之長孔部3c之上端3c1(參照圖10B)。藉此,解除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滑動部15c5與凸輪部3d之卡合部3d3之卡合狀態。然後,滑動部15c5因在凸輪部3d之第一凸輪部3d1滑動而移動至IC插槽2之內側,且伴隨於此地第一上側接點15c4往下方移動,藉此,以第一上側接點15c4與第一下側接點15d1夾入鷗翼型引線端子1b(參照圖15C)。藉此,進行第一接觸端子15a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電性連接。
如圖15B所示,第二接觸端子16a為藉由閂鎖6將IC器件1向下方下壓之狀態,因此與J型引線端子1c電性連接。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之連接狀態係從如圖14D所示般之閂鎖壓住狀態繼續。
在上述的檢查狀態下,進行IC器件1之預定之預燒測試等檢查。
[引線解除狀態]
圖16A及圖16B中示出引線解除狀態。
當在檢查狀態下IC器件1之檢查結束時,移行至引線解除狀態。藉由推動器30將第一罩3向下方下壓。引線解除狀態之推動器30之位置係處於檢查狀態與打開狀態之間。
如圖16A所示,若下壓第一罩3,則第一接觸端子15a的滑動部15c5一邊在第一凸輪部3d1上滑動一邊上升。藉此,滑動部15c5被朝向IC插槽2之外側推開,第一上側接點15c4向上方且外方移動。然後,滑動部15c5卡止於卡合部3d3。藉此,如圖16C所示,解除第一接觸端子15a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接觸。
如圖16B所示,第二接觸端子16a成為藉由閂鎖6將IC器件1向下方下壓之狀態,且成為接近J型引線端子1c之狀態。另外,此時第二接觸端子16a可不與J型引線端子1c接觸。
如此,在引線解除狀態下,首先第一接觸端子15a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被解除接觸,另一方面,閂鎖6與IC器件1之上表面接觸而被朝向下方下壓。亦即,第二接觸端子16a仍為接近J型引線端子1c之狀態。如此,在第一接觸端子15a與第二接觸端子16a之間實現了非同步動作。
當使推動器30從引線解除狀態進一步下降時,成為圖13A及圖13B所示之打開狀態。藉此,因閂鎖6之按壓部6a3退避至上方外側,因此能夠取出檢查完畢之IC器件1。
藉由重複以上之一系列動作而連續地進行IC器件1之檢查。
如以上,作為使第一接觸端子15a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接觸之第一接觸機構,具備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滑動部15c5及設置於第一罩3之凸輪部3d。
作為使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接觸之第二接觸機構,具備將IC器件1之上表面向下方按壓之閂鎖6及因應按壓力而向下方移動之掛載器8。
作為進行非同步動作之非同步機構,具備設置於凸輪部3d之卡合部3d3及相對於卡合部3d3滑動之滑動部15c5,該非同步動作係於第二接觸端子16a的接觸動作之後進行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接觸動作。
<第一實施形態之作用效果>
如以上,根據本實施形態,實現以下之作用效果。
於使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接觸後,在第一接觸端子15a的第一上側接點15c4與第一下側接點15d1之間隔著鷗翼型引線端子1b並接觸。藉此,於使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接觸而確實地確保導通後,能夠使第一接觸端子15a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接觸,因此即使是不同種類的引線端子1b、1c,亦能夠相對於各個引線端子1b、1c而確實地得到導通。
而且,於解除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之接觸之前,使夾入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第一接觸端子15a的第一上側接點15c4退避至上方,解除與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接觸。藉此,於使第二接觸端子16a與J型引線端子1c 接觸之狀態下,能夠首先解除鷗翼型引線端子1b與第一接觸端子15a之接觸狀態,因此能夠盡可能地防止解除接觸狀態時對各端子造成的損傷。
藉由相對於基底5接近或離開之第一罩3及第二罩4來進行由第一接觸端子15a及第二接觸端子16a所致的的接觸動作。藉此,能夠使第一接觸端子15a及第二接觸端子16a的接觸動作與第一罩3及第二罩4的動作連動地進行,能夠實現由簡便的操作所致的檢查。
第二罩4能夠收容於設置在第一罩3之收容凹部3b(參照圖10A)並往復移動。藉此,能夠緻密地構成第一罩3及第二罩4。
藉由閂鎖6按壓IC器件1的背面,藉此檢查時能夠確實地得到第二接觸端子16a的接觸。而且,當設置或取出IC器件1時,藉由使閂鎖6離開IC器件1便能夠使IC器件1的更換作業變得容易。進而,閂鎖6係因應第二罩4之上下之動作而驅動,因此能夠使檢查作業變得簡便。
藉由第二罩4進行閂鎖6的按壓動作,使第二接觸端子16a確實地與J型引線端子1c接觸。由於第二罩4能夠與第一罩3獨立地對基底5進行動作,因此能夠使第一接觸端子15a的接觸動作與第二接觸端子16a的接觸動作非同步。
當第二罩4向下方向動作時,藉由閂鎖6之退避動作解除J型引線端子1c與第二接觸端子16a之接觸。藉此,能夠與第二罩4之動作連動而簡便地進行J型引線端子1c之接觸解除。
於相對於基底5接近或離開之第一罩3設置凸輪部3d,且設置第一接觸端子15a,該第一接觸端子15a係具有動作由凸輪部3d所規定之接點側臂部15c2及驅動側臂部15c3。當驅動側臂部15c3動作時,由接點側臂部15c2所驅動之 第一上側接點15c4係接近第一下側接點15d1。藉此,能夠以第一上側接點15c4與第一下側接點15d1夾入鷗翼型引線端子1b,能夠得到良好的接觸狀態。
藉由使驅動側臂部15c3因應凸輪部3d而動作,能夠使由接點側臂部15c2所驅動之第一上側接點15c4離開第一下側接點15d1。藉此,能夠使第一上側接點15c4平順地從鷗翼型引線端子1b離開。
當使第一接觸端子15a的第一上側接點15c4動作之接點側臂部15c2的滑動部15c5與被設置於凸輪部3d之卡合部3d3接觸時,驅動側臂部15c3的動作被暫時地延遲。藉此實現了非同步動作,該非同步動作係在藉由閂鎖6的按壓動作使J型引線端子1c與第二接觸端子16a接觸後,進行將鷗翼型引線端子1b夾入第一上側接點15c4與第一下側接點15d1之間之接觸動作。
隔著卡合部3d3而設置第一凸輪部3d1與第二凸輪部3d2,以第一凸輪部3d1規定第一上側接點15c4接近或離開第一下側接點15d1之動作,且以第二凸輪部3d2規定第一上側接點15c4維持已離開第一下側接點15d1的狀態之動作。藉此,能夠明確區分第一上側接點15c4的開狀態與閉動作,能夠確實地進行非同步動作。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將卡合部3d3用於凸輪部3d,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即使是省略卡合部3d3而將第一凸輪部3d1與第二凸輪部3d2的連接部平順地連接之形狀,亦可對該連接部進行粗面化以產生比其他凸輪部3d大的摩擦力。藉由設置如此經粗面化之連接部,能夠對滑動部15c5之滑動動作賦予阻力,能夠實現與卡合部3d3相同的非同步動作。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之處在於,於第一接觸端子及第二接觸端子使用了探針銷(probe pin)之處、及使第一接觸端子驅動之機構。因此,以下之說明中,主要對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關於此外之共通事項則省略說明。
如圖17所示,於第一接觸端子15a’與第二接觸端子16a’係設置有探針銷。探針銷係設為柱塞(plunger)型,且圓柱筒內具備壓縮彈簧。能夠相對於圓柱筒出沒之銷係藉由壓縮彈簧而被向上方向彈壓。
閂鎖6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動作,藉由將IC器件1之上表面向下方按壓來進行J型引線端子1c與第二接觸端子16a’之接觸。亦即,J型引線端子1c之下部按壓第二接觸端子16a’之上部,藉此進行確實的接觸。
第一端子用閂鎖22係能夠轉動地被固定於第一罩3。第一端子用閂鎖22係設為與圖9所示的閂鎖6相同之形狀。設置於第一端子用閂鎖22之擺動臂22a之軸部(未圖示。相當於圖9之軸部6b)插入至形成於基底5之第一端子用引導槽部。第一端子用槽部雖未圖示,但以相當於圖4A所示之引導槽部5n的形狀形成於引導槽部5n之下方。
第一端子用閂鎖22係因應第一罩3之動作而與閂鎖6同樣地擺動,藉由將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上表面向下方按壓而夾入該第一端子用閂鎖22與第一接觸端子15a’之間,藉此確實地進行接觸。亦即,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下部與第一接觸端子15a’之上部接觸而進行導通。
由於第一罩3與第二罩4係抵接於推動器30之上表面的高度不同,因此能夠使第一端子用閂鎖22及閂鎖6之動作時機不同。藉此,能夠使鷗翼 型引線端子1b被第一端子用閂鎖22相對於第一接觸端子15a’夾入的時機與第二接觸端子16a’接觸J型引線端子1c之時機不同,實現非同步動作。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接觸端子之接觸方式是單面的。另外,關於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將省略其說明。
如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一接觸端子15a”係具備從一個基部分支之兩個獨立的第一上側接觸部15e1、第二上側接觸部15e2。因此,第一接觸端子15a”不具備第一實施形態中使用圖5說明之下部接觸部15d。
一個第一上側接觸部15e1係從上方接觸IC器件1之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一部分(圖18中為左側根部)。另一個第二上側接觸部15e2係從上方接觸鷗翼型引線端子1b之另一部分(圖18中為右側之傾斜部)。如此,可使兩個第一上側接觸部15e1、第二上側接觸部15e2從相同方向(亦即上方向)接觸一個鷗翼型引線端子1b。
另外,使第一端子用閂鎖22及閂鎖6之動作時機不同之方法不限定於上述方法,只要是使第一罩3與第二罩4之動作時機不同之方法,也可使用其他方法。
1:IC器件(檢查器件)
1b:鷗翼型引線端子(第一引線端子)
2:IC插槽(檢查用插槽)
2a:收納凹部
3:第一罩
3d:凸輪部(第一接觸機構)
3d1:第一凸輪部
3d2:第二凸輪部
4:第二罩
5:基底
6:閂鎖(第二接觸機構)
6a1:擺動臂
6a2:引導臂
6a3:按壓部
7:支持板
8:掛載器(第二接觸機構)
8a:設置用凹部
8b:設置面
10:鎖銷
15a:第一接觸端子
15c3:驅動側臂部
15c4:第一上側接點(另一面側接觸部)
15c5:滑動部(第一接觸機構、非同步機構)
15d1:第一下側接點(一面側接觸部)
30:推動器

Claims (14)

  1. 一種檢查用插槽,具備: 第一接觸端子,係與檢查器件之第一引線端子接觸; 第二接觸端子,係與種類不同於前述第一引線端子的前述檢查器件之第二引線端子接觸; 第一接觸機構,係使前述第一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接觸; 第二接觸機構,係使前述第二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二引線端子接觸;以及 非同步機構,係進行非同步動作,前述非同步動作係於由前述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之後進行由前述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動作。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非同步機構係於解除由前述第二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之前,解除由前述第一接觸機構所致的接觸。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具備: 基底,係設置於收容有前述檢查器件之設置側; 第一罩,係以相對於前述基底接近或離開之方式設置;以及 第二罩,係以與前述第一罩獨立地相對於前述基底接近或離開之方式設置; 前述第一接觸機構及前述第二接觸機構係因應前述第一罩及前述第二罩之動作而驅動。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第一罩係具備收容前述第二罩之第二罩收容部。
  5.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具備:閂鎖,係在按壓位置與離開位置之間往復移動,前述按壓位置是將前述檢查器件中之與設置面為相反側的背面向前述設置面之方向按壓的位置,前述離開位置是離開前述檢查器件之位置; 前述閂鎖係因應前述第一罩及/或前述第二罩之動作,於前述檢查器件之檢查時位於前述按壓位置,於前述檢查器件之設置時及取出時位於前述離開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閂鎖係藉由前述第二罩而動作; 前述第二接觸機構係藉由前述閂鎖位於前述按壓位置而進行接觸動作。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閂鎖係藉由前述閂鎖位於前述離開位置而解除前述第二引線端子與前述第二接觸端子之接觸。
  8.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第一接觸端子係具備: 一面側接觸部,係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一面側接觸; 另一面側接觸部,係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另一面側接觸;以及 臂部,係以夾入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方式使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接近前述一面側接觸部; 前述第一罩係具備:凸輪部,係供前述臂部接觸並且規定前述臂部的動作; 前述第一接觸機構係伴隨前述第一罩對前述基底之動作,藉由因應前述凸輪部而動作之前述臂部來進行接觸動作。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臂部係以如下方式驅動:使已夾入前述第一引線端子之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離開前述一面側接觸部而解除接觸; 前述第一接觸機構係伴隨前述第一罩對前述基底之動作,藉由因應前述凸輪部而動作之前述臂部來解除接觸。
  10.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一面側接觸部及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之任一個設為導電體,另一個設為樹脂。
  11. 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凸輪部係具備:動作阻力部,係使與前述凸輪部接觸而動作之前述臂部的動作阻力增大; 前述非同步機構係藉由前述臂部與前述動作阻力部接觸而進行前述非同步動作。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凸輪部係具備: 第一凸輪部,係隔著前述動作阻力部來規定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接近或離開前述一面側接觸部之動作;以及 第二凸輪部,係規定前述另一面側接觸部維持已離開前述一面側接觸部的狀態之動作。
  13. 如請求項6或7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具備:第一端子用閂鎖,係因應前述第一罩之動作,以使前述第一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接觸之方式按壓; 前述第一端子用閂鎖係作為前述第一接觸機構使前述第一接觸端子與前述第一引線端子接觸。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檢查用插槽,其中前述第一端子用閂鎖係因應前述第一罩之動作來解除前述第一引線端子與前述第一接觸端子之接觸。
TW109104985A 2020-02-17 2020-02-17 檢查用插槽 TWI8215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985A TWI821525B (zh) 2020-02-17 2020-02-17 檢查用插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985A TWI821525B (zh) 2020-02-17 2020-02-17 檢查用插槽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781A TW202132781A (zh) 2021-09-01
TWI821525B true TWI821525B (zh) 2023-11-11

Family

ID=78777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985A TWI821525B (zh) 2020-02-17 2020-02-17 檢查用插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15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6167B (zh) * 2022-03-16 2023-03-11 四方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可精確定位的測試座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7145A (en) * 1994-03-11 1996-09-17 Fujitsu Limited Mounting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by which deformation of leads is prevented
TW200407546A (en) * 2002-09-17 2004-05-16 Semibank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sting socket
US20040262725A1 (en) * 2003-06-27 2004-12-30 Intel Corporation Hybrid package with non-insertable and insertable conductive features, complementary receptacl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assembly, and operation therefor
JP2007304051A (ja) * 2006-05-15 2007-11-22 Nec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用ソケット
US20100097085A1 (en) * 2006-09-19 2010-04-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Socket, module board, and inspection system using the module boar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7145A (en) * 1994-03-11 1996-09-17 Fujitsu Limited Mounting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by which deformation of leads is prevented
TW200407546A (en) * 2002-09-17 2004-05-16 Semibank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sting socket
US20040262725A1 (en) * 2003-06-27 2004-12-30 Intel Corporation Hybrid package with non-insertable and insertable conductive features, complementary receptacl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assembly, and operation therefor
JP2007304051A (ja) * 2006-05-15 2007-11-22 Nec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用ソケット
US20100097085A1 (en) * 2006-09-19 2010-04-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Socket, module board, and inspection system using the module boar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781A (zh) 202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2094B1 (ko) Bga 패키지와 같은 복수 개의 전도성 단자를 구비한전자 부품을 탈착 가능하게 장착하기 위한 소켓
KR100380669B1 (ko) 전기부품을착탈식으로로드하는소켓장치
JP7112004B2 (ja) 検査用ソケット
TWI736589B (zh) 接觸端子及具備其之ic插座
TWI821525B (zh) 檢查用插槽
JP2003178851A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US6293809B1 (e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s
JP2002367746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試験評価用ソケット、および、コンタクト
US76586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frame
WO2002019471A1 (en) Ic test socket
KR100608203B1 (ko) Ic 소켓 및 ic 소켓의 접촉핀
JP2001326043A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4021984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US6767236B2 (e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s
KR100466483B1 (ko) 집적회로패키지용소켓장치
JP2004228042A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3942936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2003203737A (ja) 部材取付構造
JP3842037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4294385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4028011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KR100318621B1 (ko) 대칭 구조를 갖는 접속핀을 이용한 집적회로 검사 소켓
JP4420720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4213399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4229256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