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1133B - 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 Google Patents

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1133B
TWI821133B TW112108099A TW112108099A TWI821133B TW I821133 B TWI821133 B TW I821133B TW 112108099 A TW112108099 A TW 112108099A TW 112108099 A TW112108099 A TW 112108099A TW I821133 B TWI821133 B TW I8211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nnecting rod
runner
housing
groo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8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4230A (zh
Inventor
劉華
馬嫚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海思蓋德(蘇州)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海思蓋德(蘇州)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海思蓋德(蘇州)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1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11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4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423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9/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the eyes; Devices for putting-in contact lenses; Devices to correct squinting; Apparatus to guide the blind; Protective devices for the eyes, carried on the body or in the hand
    • A61F9/007Methods or devices for eye surgery
    • A61F9/00781Apparatus for modify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e.g. for glaucoma treatm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包括殼體、轉輪、推針連桿組件、回撤連桿組件、套管及穿刺針,所述殼體遠端的方向設有通孔,所述套管從殼體內穿過通孔並延伸至殼體外側,套管與殼體固定連接,穿刺針從套管中穿過,穿刺針遠離針尖的一側端部與回撤連桿組件固定連接,推針連桿組件的推針從穿刺針的內孔中穿過,轉輪通過轉軸連接在殼體內,在殼體上設有與轉輪對應的開口,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分別活動連接在轉輪的兩側端面上,且隨著轉輪的轉動能帶動推針連桿組件向著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或是帶動回撤連桿組件向著遠離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本發明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結構簡單,體積小巧,操作簡便,能提高醫生手術的效率和手術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青光眼是一組以視神經萎縮及凹陷、視野缺損及視力下降為共同特徵的疾病。青光眼與眼內壓增大有關,通常由於眼睛排水通道不能從眼睛前房充分地去除房水,或由於眼睛中睫狀體引起的房水過多產生,病人常伴有噁心、疼痛等症狀,若不及時處理,將導致視力喪失。對於青光眼的治療,可以通過在前房和低壓區之間創建流體流動路徑來降低眼內壓的手術過濾方法。眼部植入物可被定位在眼睛中以將流體從前房引流至多處位置,諸如特農氏下隙、結膜下隙、鞏膜上靜脈、脈絡膜上隙、施勒姆氏管(Schlemm canal)和鞏膜內隙等位置。眼部植入物一般常選取動物源性/非動物源性高分子,金屬等材料製備而成,一般以管狀或類管狀形式為普遍。根據青光眼眼壓降低的不同機理,通過結膜下隙、鞏膜上靜脈等部位進行房水引流的降壓效果較為明顯。常見的手術路徑是通過角膜微切口,經前房穿透房角區域,通過鞏膜到達結膜下隙;或經前房角到達脈絡膜上腔區域,此類手術需要針對這種植入物提供相應的遞送機構,以將植入物送到眼內相應部位。
公開號為CN105899170B的專利文件公開一種用於治療青光眼的插入器,用於將眼內分流器定位在眼睛內來治療青光眼,該插入器的驅動組件是一種圓柱形構件,通過針凹槽耦合至針且經由柱塞凹槽耦合至柱塞,驅動組 件還包括與針凹槽和柱塞凹槽縱向重疊的滑動凹槽,滑動凹槽用於使滑動組件耦合至驅動組件,通過滑動組件在殼體上的移動來帶動圓柱形構件在縱向方向上的旋轉,使針和柱塞沿軸向移動,該圓柱形構件上設有三段凹槽,結構設計較為複雜,一方面由於圓柱形構件在縱向方向的凹槽旋轉配合過長,使得結構不夠緊湊,導致精確度不高;第二方面該圓柱形構件在工藝上無法一體成型組裝,圓柱形構件需分兩半加工後拼接在一起,也會對推送精度的造成影響;第三方面該結構運動時摩擦面較大,造成推送力的耗散較大,推送效率不高;因而,需要對現有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進行改進。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背景技術中所述的現有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存在的精度不高,無法一體成型,在拼接時會對推送精度造成影響,以及推送時摩擦面較大,造成推送力耗散較大,推送效率不高等問題,提供一種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能夠實現將眼部植入物精准地遞送到結膜下腔位置,從而降低高眼壓患者的眼壓值,結構設計簡單,具有更好的醫生體驗感。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包括殼體、轉輪、推針連桿組件、回撤連桿組件、套管及穿刺針,所述殼體遠端的方向設有通孔,所述套管從殼體內穿過通孔並延伸至殼體外側,套管與殼體固定連接,穿刺針從套管中穿過,穿刺針遠離針尖的一側端部與回撤連桿組件固定連接,推針連桿組件的推針從穿刺針的內孔中穿過,轉輪通過轉軸連接在殼體內,在殼體上設有與轉輪對應的開口,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分別活動連接在轉輪的兩側端面上,且隨著轉輪的轉動能帶動推針連桿組件向著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或是帶動回撤連桿組件向著遠離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推針連桿組件、所述回撤連桿組件分別通過溝槽連桿軸結構活動連接在所述轉輪的兩側端面上,當所述轉輪轉動時,所述溝槽連桿軸結構的連桿軸能以溝槽為活動軌跡進行滑動,從而帶動推針連桿組件向著所述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或是帶動所述回撤連桿組件向著遠離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溝槽包括兩段溝槽,其中一段溝槽為圓弧形溝槽段,另一段溝槽為變半徑溝槽段,變半徑溝槽段的一端與圓弧形溝槽段的一端連通,且從變半徑溝槽段與圓弧形溝槽段的連接部向著變半徑溝槽段的末端方向,變半徑溝槽段與圓弧形溝槽段的圓心的距離逐漸減小。通過這種巧妙的溝槽結構設計,實現連桿軸活動軌跡的設定,結構實用性強,可靠性高,能夠以盡可能少的工作部件實現植入物到眼部的輸送。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推針連桿組件包括推針、推針連桿和連接座,推針的近端與推針連桿的遠端固定連接,推針連桿的近端與連接座固定連接,在連接座上與轉輪相對的一側面上設有連桿軸或是溝槽,所述轉輪對應的端面上設有溝槽或連桿軸。通過這種設置,推針連桿能夠活動連接在轉輪上,並隨著轉輪的轉動而實現對植入物的輸送,並能精確控制植入物的移動距離,提高手術的精確度。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回撤連桿組件包括連接頭、回撤連桿及連接部,連接頭與回撤連桿的遠端固定連接,連接部與回撤連桿近端固定連接,在連接部與轉輪相對的一側面上設有連桿軸或是溝槽,所述轉輪對應的端面上設有溝槽或連桿軸。通過這種設置,回撤連桿組件能夠連接在轉輪上,並隨著轉輪的轉動實現穿刺針的回撤動作,實現植入物推送完成後的收針操作,保障收針過程直線收針,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套管的近端與套管座固定連接,套管座設置在殼體內靠近通孔的位置,套管穿過殼體上的通孔延伸至殼體的外側。通過這種設置,能使套管與殼體的連接更牢固,並便於穿刺針穿過套管,對眼部植入物需要輸送的位置處進行穿刺。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穿刺針的近端設有穿刺針座,穿刺針和穿刺針座固定連接,穿刺針從套管中穿過,穿刺針座與回撤連桿組件的遠端固定連接。通過這種設置,穿刺針能與回撤連桿組件固定連接,便於眼部植入物植入完成後,穿刺針隨著回撤連桿組件共同收縮,實現直線收針,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轉輪的兩側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溝槽和偏心的第二連桿軸,所述推針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一溝槽對應的第三連桿軸,所述回撤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二連桿軸對應的第四溝槽;所述第一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三連桿軸從第一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所述第四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二連桿軸從第四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轉輪的兩側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二溝槽和偏心的第一連桿軸,所述推針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一連桿軸對應的第三溝槽,所述回撤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二溝槽對應的第四連桿軸;所述第三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軸從第三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所述第二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 動時,第四連桿軸從第二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轉輪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在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上分別設有與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對應的第三連桿軸和第四連桿軸,第一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三連桿軸從第一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第二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四連桿軸從第二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轉輪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偏心的第一連桿軸和第二連桿軸,在推針連桿組件的近端部位設有與第一連桿軸對應的第三溝槽,第三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軸從第三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在回撤連桿組件的近端部位設有第四溝槽,第四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二連桿軸從第四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殼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連接,上殼體和下殼體都包括桿部、握持部和圓錐形部,桿部、握持部和圓錐形部固定連接;在殼體的桿部內壁上設有轉輪裝配座,轉輪通過轉軸裝配在轉輪裝配座上;在所述桿部、所述握持部和所述圓錐形部中的至少一個的內壁面上設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用於對所述推針連桿組件和所述回撤連桿組件進行徑向上的限位。通過設置握持部,便於醫生在手術時握持眼部植入物輸送器進行手術,通過設置轉輪裝配座便於轉輪的裝配,並 能使轉輪靈活轉動,通過在殼體內設置限位塊,能進一步對推針連桿和回撤連桿進行徑向限位,防止其發生徑向偏移,提高手術的精度。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轉輪的外周面上設有齒,在殼體上與開口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操作滑套,操作滑套與殼體滑動配合,在操作滑套的內壁上設有與轉輪上的齒嚙合的齒條部。通過設置操作滑套,便於醫生用手推動操作滑套來進行手術,與直接轉動轉輪來進行手術的方案相比,能大幅度提高眼部植入物輸送器操作的靈活性和便利性,使手術過程更省力,效率更高。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殼體的外壁上設有彈片,彈片延伸至殼體的外側,並與操作滑套內壁上的齒條部相配合。通過設置彈片,醫生在推動操作滑套進行手術時,會有明顯的觸感反饋,轉輪每移動一個齒,彈片都會與齒結合,能有效防止在手術時發生誤操作而對轉輪逆向轉動,提高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操作的安全性,而且通過設置彈片,能夠避免醫生在手術時用力過猛,轉輪轉動速度過快,而影響手術質量,進一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作為上述的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上分別設有定位部,在定位部均設有正對的定位孔,在殼體上與定位孔對應的位置設有定位通孔,在定位通孔中設有定位插桿。通過這種設置,能保護所述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內部的回撤連桿組件和推針連桿組件,使其在進行眼部植入手術前不會產生相對位移,保障手術過程中眼部植入物的移動距離精度,確保手術的精確性,提高手術質量。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遠端是指在進行眼部植入手術時,遠離醫生的一端,近端是指在進行眼部植入手術時,離醫生較近的一端,或者可以 解釋為,遠端是指靠近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的眼部的一端,近端則是遠離患者眼部的一端。
本發明具有積極的效果:1)本發明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通過轉輪、推針連桿組件、回撤連桿組件以及連桿軸溝槽機構,巧妙地實現了通過轉輪的單向轉動來完成植入物的輸送和穿刺針的收針操作,能夠大幅度的減小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體積,而且能使推針在手術過程中直線移動,提高手術的質量,並能在眼部植入物輸送完成後,對穿刺針進行直線收針,提高手術的安全性;2)本發明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結構簡單,體積小巧,且操作簡便,能夠提高醫生手術的效率和手術的安全性;3)本發明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轉輪通過轉軸與殼體連接,轉輪和外殼之間的間隙小,結構設計更加緊湊,本發明能通過轉輪的轉動來實現眼部植入物的植入手術,摩擦力極小,基本上不存在推送力的損耗,手術操作更加省力,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
1:殼體
11:桿部
12:握持部
13:圓錐形部
14:通孔
15:開口
16:限位塊
17:轉輪裝配座
2:套管
3:穿刺針
31:刺針座
4:轉輪
41:第一溝槽
411:圓弧形溝槽段
412:變半徑溝槽段
413:過渡段
42:第二溝槽
421:圓弧形溝槽段
422:變半徑溝槽段
43:第一連桿軸
44:第二連桿軸
45:轉軸
46:齒
5:推針連桿組件
51:推針
52:推針連桿
521:折角部
53:連接座
54:第三連桿軸
55:第三溝槽
551:圓弧形溝槽段
552:變半徑溝槽段
553:過渡段
56:定位孔
6:回撤連桿組件
61:連接頭
62:回撤連桿
621:折角部
63:連接部
64:限位座
65:第四連桿軸
66:第四溝槽
661:圓弧形溝槽段
662:變半徑溝槽段
663:過渡段
67:定位孔
7:操作滑套
71:齒條
72:彈片
8:植入物
81:塞子
9:定位插桿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拆分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轉輪的轉動方向)。
圖3為實施例1中,轉輪與回撤連桿相對的側面的溝槽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轉輪的轉動方向)。
圖4為實施例1中,轉輪與推針連桿相對的側面的溝槽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三連桿軸在第一溝槽內的活動軌跡方向)。
圖5為實施例1中,推針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1中,回撤連桿的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二連桿軸在第四溝槽內的活動軌跡方向)。
圖7為實施例1中,下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1的殼體內部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9為圖8中的套管、穿刺針、眼部植入物以及推針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1中轉輪上的第二連桿軸在回撤連桿上的第四溝槽內的開始狀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二連桿軸在第四溝槽內的活動軌跡方向)。
圖11為實施例1中轉輪上的第二連桿軸在回撤連桿上的第四溝槽內的滑動在圓弧形溝槽段的狀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二連桿軸在第四溝槽內的活動軌跡方向)。
圖12為實施例1中轉輪上的第二連桿軸在回撤連桿上的第四溝槽內的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狀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二連桿軸在第四溝槽內的活動軌跡方向)。
圖13為實施例2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拆分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轉輪的轉動方向)。
圖14為實施例2中,轉輪朝向回撤連桿的一側端面的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四連桿軸在第二溝槽內的滑動軌跡方向)。
圖15為實施例2中,轉輪朝向推針連桿的一側端面的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三連桿軸在第一溝槽內的滑動軌跡方向)。
圖16為實施例3中,轉輪與回撤連桿和推針連桿的裝配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轉輪的轉動方向)。
圖17為實施例3中,回撤連桿的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二連桿軸在第四溝槽內的滑動軌跡方向)。
圖18為實施例3中,推針連桿的結構示意圖(箭頭方向為第一連桿軸在第三溝槽內的滑動軌跡方向)。
圖19為實施例4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0為實施例4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操作滑套與轉輪、彈片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12所示的一種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包括殼體1、轉輪4、推針連桿組件5、回撤連桿組件6、套管2及穿刺針3。
殼體1為分體成型件,殼體1的結構可以有多種選擇,例如,如附圖2所示,以殼體從近端向著遠端的方向分為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和下殼體可以通過膠水固定連接或是通過卡扣固定連接,或是螺栓固定連接。另一種方案為,殼體沿著縱向分為兩部分,兩部分之間通過螺紋連接或是卡扣連接或是膠水固定連接等等連接方式。
下面以附圖所示的結構為例進行說明,殼體1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連接,上殼體和下殼體從近端到遠端方向分別為桿部11、握持部12和圓錐形部13,桿部11、握持部12和圓錐形部13固定連接或一體成型,在圓錐形部13設有連接套管2的通孔14。通過設置握持部12,便於醫生 在手術時握持眼部植入物輸送器進行手術,殼體的具體形狀也可以根據操作的便利性進行調整設計。
如圖7所示,在殼體1的桿部內壁面上設有轉輪裝配座17,轉輪4通過轉軸裝配在轉輪裝配座17上,通過設置轉輪裝配座17便於轉輪4的裝配,並能使轉輪4能夠靈活轉動。
在殼體1上與轉輪4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15,使醫生或其他手術操作者通過轉動開口15處的轉輪部位的方式,可以對手術過程進行操作。作為選擇性方案,轉輪的外周可以部分凸起出於開口處設計或是與殼體的開口對齊。
在殼體1的內部,在所述桿部11、所述握持部12和所述圓錐形部13中的至少一個的內壁面上設有限位塊16,所述限位塊16用於對所述推針連桿組件5和所述回撤連桿組件6進行徑向上的限位。通過在殼體1上設置足夠的限位能防止回撤連桿62和推針連桿52在殼體1內徑向上發生偏移,提高手術的精度。
結合圖8和圖9所示,在殼體1的遠端設有套管2,套管2為中空的管狀物,通過膠粘或者注塑或者通過其他夾緊機構固定連接在殼體1的遠端通孔14處。作用是保護穿刺針3針管和在手術過程中在穿刺針3進入結膜下腔時,頂住小梁網組織從而限定穿刺針的插入長度。
作為更優選的實施方案,在套管2的近端設有套管座,套管2與套管座通過膠粘或者注塑等方式固定連接。套管座設置在殼體1內靠近通孔14的位置,套管2與殼體1固定連接,連接方式可以是膠粘、注塑或是卡接等固定連接方式。穿刺針3為空心柱狀結構的針,其材質可以為醫療領域所規定的材質,在穿刺針3的針尖處設有斜口。穿刺針3從套管2的孔中穿過,而且穿刺針3與套管2內壁間隙配合,使穿刺針3能夠在套管2內自由穿過。穿刺針3可以直接 與回撤連桿組件6的遠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穿刺針3通過膠粘或者注塑、或者其他夾緊機構與穿刺針座31固定連接,如圖13所示,穿刺針座31再與回撤連桿組件6固定連接。
穿刺針3能穿過套管2的中空孔,延伸至套管2的遠端外側,穿刺針3的斜口完全露出套管2一段距離,從而控制穿刺針3穿入眼內結膜下的深度。穿刺針3及穿刺針座31被限位在上下殼組成的內部空間,且只能回撤,不能朝向遠端移動。
植入物8可選為柔性材質的管狀物,植入物8的管狀內腔形成房水流出通道。植入物8沿軸向具有一定的拱形,在進行手術前,植入物8被放置在穿刺針3內腔中,且被推針遠端限位,植入物8的外壁與穿刺針3的內壁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摩擦力,可以使植入物8在穿刺針3孔內的位置穩定。
推針連桿組件5包括推針51、推針連桿52和連接座53,推針51的近端與推針連桿52的遠端固定連接,推針連桿52的近端與連接座53固定連接,在連接座53上與轉輪4相對的一側面上設有第三連桿軸54或是第三溝槽55,如圖18所示,推針連桿通過溝槽連桿軸機構與轉輪4活動連接。為了縮小推針連桿52與回撤連桿62之間的間距,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內部結構更加緊湊,在推針連桿52與連接座53的連接部位設有折角部521,通過設置折角,使連接座53能夠連接在轉輪4的側面上,而推針連桿52則能設置在轉輪4的遠端。
推針51通過膠粘或者注塑,或者其他夾緊機構連接在推針連桿的遠端。且推針51的遠端從穿刺針3的中空孔中穿過,隨著推針連桿組件5的移動,推針51能夠向著穿刺針3的遠端移動,並推動裝在穿刺針3內的植入物8進入患者眼部的穿刺部位,並隨著推針51的移動,將植入物8推送至患者的眼內結膜下腔,植入物8的管狀內腔形成房水流出通道,將眼內的房水排出,達到治療的目的。
回撤連桿組件6包括連接頭61、回撤連桿62及連接部63,連接頭61與回撤連桿62的遠端固定連接,連接部63與回撤連桿62近端固定連接,在連接部63與轉輪4相對的一側面上設有第四連桿軸65或是第四溝槽66,回撤連桿62通過溝槽連桿軸機構與轉輪4活動連接。為了縮小推針連桿52與回撤連桿62之間的間距,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內部結構更加緊湊,在回撤連桿62與連接部63之間的連接部位設有折角部621,通過設置折角,使連接部63能夠連接在轉輪4的側面上,而回撤連桿62則能設置在轉輪的遠端。在回撤連桿上設有限位座64,推針連桿52從限位座64中穿過,從而使兩者形成整體結構,可以理解,在其他應用場景中,推針連桿52上也可設置限位座,使得回撤連桿穿過推針連桿上的限位座後,與推針連桿形成整體結構。這種整體結構的設計使空間利用率高,內部結構更加緊湊。
作為更優選的實施方案,在推針連桿52和回撤連桿62上分別設有定位部,在定位部均設有正對的定位孔56和67,在殼體1上與定位孔對應的位置設有定位通孔,在定位通孔中設有定位插桿9。通過這種設置,能保護所述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內部的回撤連桿組件6和推針連桿組件5,使其在進行眼部植入手術前不會產生相對位移,保障手術過程中眼部植入物的移動距離精度,確保手術的精確性,提高手術質量。
上述的方案中,推針連桿組件5和回撤連桿組件6與轉輪4的連接方式,既可以是將溝槽設置在轉輪的側面上,而在推針連桿52和回撤連桿62上設置連桿軸,也可以是將溝槽設置在推針連桿52或回撤連桿62的近端,而在轉輪4的兩個側面上分別設置偏心的連桿軸,或者是在轉輪4的一側設置溝槽,另一側設置連桿軸,在推針連桿52和回撤連桿62的近端,其中一個設置連桿軸,另一個設置溝槽。因而可能有多種排列組合的實施方案。
作為第一種實施例,在推針連桿52的近端設有第三連桿軸54,在回撤連桿62的近端設有第四溝槽66,在轉輪4上,在與推針連桿52相對的一側端面上設有第一溝槽41,在轉輪4上與回撤連桿62相對的一側端面上設有偏心的第二連桿軸44。
如圖4所示,設置在轉輪4上的第一溝槽41包括變半徑溝槽段412和圓弧形溝槽段411,該圓弧形溝槽段411的圓心與轉輪4的圓心重合,兩段溝槽段相連通,變半徑溝槽段412可以選用多種形狀的溝槽段,例如可以採用漸開線形的溝槽段。在轉輪4向著遠端轉動時,如圖4中箭頭方向所示,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從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向著圓弧形溝槽段411的端部的方向滑動,在變半徑溝槽段412中,第三連桿軸54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逐漸增大,然後進入圓弧形溝槽段411,連桿軸54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保持不變。
如圖6所示,設置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包括圓弧形溝槽段661和變半徑溝槽段662,兩段溝槽段相連通。變半徑溝槽段662可以選用多種形狀的溝槽段,例如可以選擇為近似漸開線形狀的弧形溝槽。在轉輪4向著遠端轉動時,如圖6的箭頭方向所示,轉輪4上的第二連桿軸44從第四溝槽66的圓弧形溝槽段661的端部向著變半徑溝槽段662的端部的方向滑動,在圓弧形溝槽段661中,第二連桿軸44與圓弧形溝槽段661的圓心的距離保持不變,然後進入變半徑溝槽段662,第二連桿軸44與圓弧形溝槽段661的圓心的距離逐漸縮小。
本實施例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在使用時,可以通過轉動轉輪4來完成眼部植入物的輸送操作以及穿刺針的收針操作,高精度的完成眼部植入手術。
具體過程為,在初始狀態下,推針連桿組件5上的第三連桿軸54位於轉輪4對應端面上的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轉輪4另一側端面上的偏心的第二連桿軸44位於回撤連桿62遠端的第四溝槽66的圓弧形溝槽段661的端部。而且推針連桿組件5和回撤連桿組件6的定位部的定位孔56和67正好相對,並與殼體1上的定位通孔正對,定位插桿9從外向內依次穿過殼體上的定位通孔、以及推針連桿組件5和回撤連桿組件6上的定位孔56和67,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處於鎖定狀態。
植入物8會預先裝入穿刺針3的內孔中,抵住推針連桿組件5的推針51,植入物8的遠端有塞子81進行限位,防止植入物8掉落。在進行植入前,拔掉定位插桿9和塞子81,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解鎖,然後使用穿刺針3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穿刺,因為穿刺針3漏出套管2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套管2能對穿刺針3的穿刺深度進行限制,穿刺完成後開始植入操作。
第一階段時如圖2箭頭方向所示,向著遠端的方向轉動轉輪4,如圖4所示的箭頭方向所示,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從轉輪4上的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向著圓弧形溝槽段411的方向滑動,在此過程中,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逐漸加大,而推針連桿52在殼體1內被徑向限位,從而導致推針連桿52只能向著殼體1遠端的方向移動,帶動推針51向著遠端方向移動,推動植入物8通過穿刺針3到達患者的眼內結膜下腔;與此同時,如圖10-圖12中的箭頭方向所示,在轉輪4的另一側面上的第二連桿軸44則是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的圓弧形溝槽段661滑動,由於接觸的圓弧半徑不變,第二連桿軸44和第四溝槽66在軸向上沒有作用力,故回撤連桿組件6不會在軸向上移動。
當繼續同向轉動轉輪4進入第二階段時,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進入第一溝槽41的圓弧形溝槽段411,因為圓弧形溝槽段411與轉輪4中 心的距離不變,因而轉動轉輪4時推針連桿52不再移動;與此同時,如圖11-圖12所示,轉輪4上的第二連桿軸44進入回撤連桿62上的第四溝槽66的變半徑溝槽段662內,因為第二連桿軸44從圓弧形溝槽段661到變半徑溝槽段662的端部的方向移動時,距離圓弧形溝槽段661的圓心的距離在不斷縮小,因而能帶動回撤連桿62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因為在殼體1內設置了限位塊16,因而能限制回撤連桿62的徑向移動,使其只能沿著殼體1的軸向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帶動穿刺針3移動至套管2內,完成收針操作。
至此,完成將植入物8輸送到眼內特定位置的過程,對醫生等操作者來說,其只需要對轉輪4進行操作即可完成植入物輸送過程,簡便易行。
作為該實施例的更優選的實施方案,在轉輪4上的與推針連桿組件5對應的第一溝槽41中,變半徑溝槽段412與圓弧形溝槽段411之間設有過渡段413,過渡段413可以選擇為圓弧形的過渡段;設置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中,圓弧形溝槽段661與變半徑溝槽段662之間設有過渡段663,過渡段663可以選擇為圓弧形的過渡段。通過在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與圓弧形溝槽段411之間設置過渡段413,在從前述的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過渡時,推針連桿52上的連桿軸54在結束變半徑溝槽段422的移動後,進入過渡段413時,會出現明顯的推力反饋,使用者會感知推送植入物已經結束,能夠對手術的過程有清楚的感知,便於進行後續的收針操作。同理,通過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溝槽中,圓弧形溝槽段661與變半徑溝槽段662之間設置過渡段663,在從前述的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過渡時,轉輪4上的連桿軸45在結束回撤連桿62上的圓弧形溝槽段661的移動後,進入過渡段663時,會出現明顯的推力反饋,使用者會感知推送植入物已經結束,能夠根據手術的狀態,決定是否通過回撤連桿組件6使穿刺針3收縮至套管2內,結束眼部植入手術。
作為該實施例的另外一種變化,可以在轉輪4上與推針連桿52相對的端面上設置連桿軸54,在與回撤連桿62相對的端面上設置溝槽,與之對應的,在推針連桿52上設置溝槽,而在回撤連桿62上設置連桿軸65。這種方案的工作原理與上述的工作原理相似,達到的技術效果也相同,在此不做贅述。
實施例2
如圖13-15所示,作為第二種實施例,在轉輪4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第一溝槽41和第二溝槽42,在推針連桿組件5和回撤連桿組件6上都設有與溝槽對應的第三連桿軸54和第四連桿軸65。
在轉輪4上與推針連桿組件5上的第三連桿軸54對應的第一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412,和圓弧形溝槽411,圓弧形溝槽段411的圓心與轉輪4的圓心重合;變半徑溝槽段412與圓弧形溝槽段411相連通,在轉輪4向著遠端轉動時,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從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向著圓弧形溝槽段411的端部的方向滑動,在變半徑溝槽段412中,第三連桿軸54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逐漸增大,然後進入圓弧形溝槽段411,第三連桿軸54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保持不變。
在轉輪4上與回撤連桿組件6的第四連桿軸65對應的第二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421和變半徑溝槽段422,變半徑溝槽段422的形狀可以有多種選擇,例如可以選擇為近似漸開線形狀的弧形溝槽,圓弧形溝槽段421與變半徑溝槽段422相連通,在轉輪4向著遠端轉動時,回撤連桿組件6上的第四連桿軸65從第二溝槽42圓弧形溝槽段421的端部向著變半徑溝槽段422的端部的方向滑動,在圓弧形溝槽段421中,第四連桿軸65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保持不變,然後進入變半徑溝槽段422,第四連桿軸65與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逐漸減小。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在使用時,可以通過轉動轉輪4來完成眼部植入物的輸送操作以及穿刺針的收針操作,高精度的完成眼部植入手術,具體過程為,在初始狀態下,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位於轉輪4對應端面上的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回撤連桿62上的第四連桿軸65位於轉輪4對應端面上的第二溝槽42的圓弧形溝槽段421的端部。而且推針連桿組件5和回撤連桿組件6的定位部的定位孔56和67正好相對,並與殼體1上的定位通孔正對,定位插桿9從外向內依次穿過殼體上的定位通孔、以及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上的定位孔56和67,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處於鎖定狀態。
植入物8會預先裝入穿刺針3的內孔中,抵住推針連桿組件5的推針51,植入物8的遠端有塞子81進行限位,防止植入物8掉落。在進行植入前,拔掉定位插桿9和塞子81,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解鎖,然後使用穿刺針3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穿刺,因為穿刺針3漏出套管2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套管2能對穿刺針3的穿刺深度進行限制,穿刺完成後,向著遠端的方向轉動轉輪4,在轉輪4轉動時,第一階段,如圖15的箭頭方向所示,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從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向著圓弧形溝槽段411的方向滑動,在此過程中,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與轉輪4中心的距離逐漸加大,而推針連桿52在殼體1內被徑向限位,從而導致推針連桿52只能向著殼體1遠端的方向移動,帶動推針51向著遠端方向移動,推動眼部植入物通過穿刺針3到達患者的眼內結膜下腔。與此同時,如圖14的箭頭方向所示,回撤連桿62上的第四連桿軸65在轉輪4的另一側端面上的第二溝槽42的圓弧形溝槽段421內滑動,第四連桿軸65與轉輪4中心的距離不變,因而回撤連桿62不會移動。
繼續同向轉動轉輪4進入第二階段,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45進入轉輪4上的第一溝槽41的圓弧形溝槽段411,因為圓弧形溝槽段411與轉 輪4中心的距離不變,因而轉動轉輪4時推針連桿52不再移動;與此同時,回撤連桿62上的第四連桿軸65進入的第二溝槽42的變半徑溝槽段422內,因為第四連桿軸65從圓弧形溝槽段421到變半徑溝槽段422的端部的方向移動時,距離轉輪4的轉軸45的距離在不斷縮小,因而能帶動回撤連桿62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因為在殼體1內設置了限位塊16,因而能限制回撤連桿62的徑向移動,使其只能沿著殼體1的軸向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帶動穿刺針3移動至套管2內,完成收針操作。
至此,完成將植入物8輸送到眼內特定位置的過程。
作為該實施例的更優選的實施方案,在轉輪4上與推針連桿組件5對應的第一溝槽41中,變半徑溝槽段412與圓弧形溝槽段411之間設有過渡段413,過渡段413可以選擇為圓弧形的過渡段;在轉輪4上與回撤連桿組件6對應的第二溝槽42中,圓弧形溝槽段421與變半徑溝槽段422之間設有過渡段423,過渡段423可以選擇為圓弧形的過渡段。通過在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與圓弧形溝槽段411之間設置過渡段,在從前述的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過渡時,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在結束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移動後,進入過渡段時,會出現明顯的推力反饋,使用者會感知推送植入物已經結束,能夠對手術的過程有清楚的感知,便於進行後續的收針操作。同理,通過在第二溝槽42的圓弧形溝槽段421與變半徑溝槽段422之間設置過渡段423,在從前述的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過渡時,回撤連桿62上的第四連桿軸65在結束圓弧形溝槽段421的移動後,進入過渡段423時,會出現明顯的推力反饋,使用者會感知推送植入物已經結束,能夠根據手術的狀態,決定是否通過回撤連桿組件6使穿刺針3收縮至套管2內,結束眼部植入手術。
實施例3
如圖16-18所示,作為第三種實施方案,與上述各實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的轉輪4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偏心的第一連桿軸43和第二連桿軸44,在推針連桿52和回撤連桿62的近端分別設有第三溝槽55和第四溝槽66。
設置在推針連桿52近端的第三溝槽55包括變半徑溝槽段552和圓弧形溝槽551;變半徑溝槽段552與圓弧形溝槽段551相連通。在轉輪4向著遠端轉動時,轉輪4上的第一連桿軸43從變半徑溝槽段552的端部向著圓弧形溝槽段551的端部的方向滑動,在變半徑溝槽段552中,第一連桿軸43與圓弧形溝槽段551的圓心的距離逐漸增大,然後進入圓弧形溝槽段551,第一連桿軸43與圓弧形溝槽段551的圓心的距離保持不變。
設置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包括圓弧形溝槽段661和變半徑溝槽段662,兩段溝槽段相連通。變半徑溝槽段662可以選用多種形狀的溝槽段,例如可以選擇為近似漸開線形狀的弧形溝槽。在轉輪4向著遠端轉動時,轉輪4上的第二連桿軸44從第四溝槽66的圓弧形溝槽段661的端部向著變半徑溝槽段662的端部的方向滑動,在圓弧形溝槽段661中,第二連桿軸44與圓弧形溝槽段661的圓心的距離保持不變,然後進入變半徑溝槽段662,第二連桿軸44與圓弧形溝槽段661的圓心的距離逐漸縮小。
本實施例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在使用時,如圖16所示,可以通過轉動轉輪4來完成眼部植入物的輸送操作以及穿刺針的收針操作,高精度的完成眼部植入手術。具體過程為,在初始狀態下,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位於轉輪4對應端面上的第一溝槽41的變半徑溝槽段412的端部,回撤連桿62上的第四連桿軸65位於轉輪對應端面上的第二溝槽42的圓弧形溝槽段421的端部。而且推針連桿組件5和回撤連桿組件6的定位部的定位孔56和67正好相對,並與殼體1上的定位通孔正對,定位插桿9從外向內依次穿過殼體上的定位 通孔、以及推針連桿52和回撤連桿62上的定位孔56和67,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處於鎖定狀態。
植入物8會預先裝入穿刺針3的內孔中,抵住推針連桿組件5的推針51,植入物8的遠端有塞子81進行限位,防止植入物8掉落。在進行植入前,拔掉定位插桿9和塞子81,使眼部植入物輸送器解鎖,然後使用穿刺針3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穿刺,因為穿刺針漏出套管2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套管2能對穿刺針3的穿刺深度進行限制,穿刺完成後,向著遠端的方向轉動轉輪4,在轉輪4轉動時,第一階段,如圖18的箭頭方向所示所示,轉輪4上與推針連桿52對應的第一連桿軸43,從推針連桿52近端的第三溝槽55的變半徑溝槽段552的端部向著圓弧形溝槽段551的方向滑動,在此過程中,轉輪4上的第一連桿軸43與第三溝槽55的圓弧形溝槽段551的圓心的距離逐漸加大,而推針連桿52在殼體1內被徑向限位,從而導致推針連桿52只能向著殼體1遠端的方向移動,帶動推針51向著遠端方向移動,推動眼部植入物通過穿刺針3到達患者的眼內結膜下腔。與此同時,如圖17的箭頭方向所示,轉輪4另一側面上的第二連桿軸44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的圓弧形溝槽段661內滑動,因而回撤連桿不會移動。
繼續同向轉動轉輪4進入第二階段,直至轉輪4上的第一連桿軸43進入推針連桿52近端的第三溝槽55的圓弧形溝槽段551,因為圓弧形溝槽段551半徑不變,因而轉動轉輪時推針連桿52不再移動;與此同時,轉輪4另一側面上的第二連桿軸44進入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的變半徑溝槽段662內,因為第二連桿軸44從第四溝槽66的圓弧形溝槽段661到變半徑溝槽段662的端部的方向移動時,距離圓弧形溝槽段661的圓心的距離在不斷縮小,因而能帶動回撤連桿62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因為在殼體1內設置了限位塊16,因而能 限制回撤連桿62的徑向移動,使其只能沿著殼體1的軸向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帶動穿刺針3移動至套管2內,完成收針操作。
至此,完成將植入物8輸送到眼內特定位置的過程。
作為該實施例的更優選的實施方案,在推針連桿52近端的第三溝槽55中,變半徑溝槽段552與圓弧形溝槽段551之間設有過渡段553,過渡段553可以選擇為圓弧形的過渡段;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中,圓弧形溝槽段661與變半徑溝槽段662之間設有過渡段663,過渡段663可以選擇為圓弧形的過渡段。通過在推針連桿52近端的第三溝槽55中,變半徑溝槽段552與圓弧形溝槽段551之間設置過渡段553,在從前述的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過渡時,轉輪4上的第一連桿軸43在結束變半徑溝槽段552的移動後,進入過渡段553時,會出現明顯的推力反饋,使用者會感知推送植入物已經結束,能夠對手術的過程有清楚的感知,便於進行後續的收針操作。同理,通過在回撤連桿62近端的第四溝槽66中,圓弧形溝槽段661與變半徑溝槽段662之間設置過渡段663,在從前述的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過渡時,轉輪4上的第二連桿軸44在結束圓弧形溝槽段661的移動後,進入過渡段663時,會出現明顯的推力反饋,使用者會感知推送植入物8已經結束,能夠根據手術的狀態,決定是否通過回撤連桿組件6使穿刺針3收縮至套管2內,結束眼部植入手術。
實施例4
如圖19和圖20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為了提高便利性,可以在轉輪4的外周面上設置齒46,例如採用齒輪作為轉輪,在殼體1上與開口15對應的位置還設有操作滑套7,操作滑套7內壁上設有與轉輪4上的齒嚙合的齒條部71。操作滑套與殼體滑動配合,具體的設置方式可以有多種,如圖19和20所示,例如可以在殼體的側壁上設置滑槽,操作滑套與滑槽滑動配合,或者可以將滑套設置為環形,套接在殼體上。通過設置操作滑套7,便於 醫生用手推動操作滑套7來進行手術,與直接轉動轉輪4來進行手術的方案相比,能大幅度提高眼部植入物輸送器操作的靈活性和便利性,使手術過程更省力,效率更高。
該實施例的更優選的實施方案是,殼體1的桿部的外壁上設有彈片72,彈片72延伸至殼體1的外側,並與操作滑套7內壁上的齒條部71相配合。通過設置彈片72,醫生在推動操作滑套7進行手術時,轉輪4每移動一個齒,彈片72都會與齒46結合,能有效防止在手術時發生誤操作而對轉輪4逆向轉動,提高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操作的安全性,而且通過設置彈片72,能夠避免醫生在手術時用力過猛,轉輪4轉動速度過快,而影響手術質量,進一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本發明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在使用時,首先將符合手術條件的植入物8裝入無菌的穿刺針3內,然後根據手術條件,對患者眼部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麻醉、除菌等處理,等到要進行手術時,拔去殼體1上的定位插桿9,解除對推針連桿52和回撤連桿62的鎖定,使用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穿刺針3穿刺患者需要植入眼部植入物的部位,通過套管2能限制穿刺針3的穿刺深度,提高手術的精度,穿刺到位後,醫生握持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的握持部,緩慢地向著殼體1的遠端推動轉輪4或是推動操作滑套7,在此過程中,推針連桿52上的第三連桿軸54在轉輪4的作用下向著殼體1的遠端移動,因為在殼體1內設有對推針連桿52限位的限位塊16,所以能避免推針連桿52的徑向位移,使其只能向著殼體1的遠端直線移動,帶動推針51向著穿刺針3移動,推動眼部植入物通過穿刺針3到達患者的眼內結膜下腔。繼續同向轉動轉輪4或是向著遠端推動操作滑套7,回撤連桿62會向著近端方向移動,在移動時,因為回撤連桿62受到殼體1內限位塊16的影響,只能從殼體1的遠端向近端方向直線移動,帶動穿刺針3縮回到套管2內部,完成收針的操作。利用該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將植入物8 輸送到眼內特定位置,植入物8的管狀內腔形成房水流出通道,將眼內的房水排出,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
本發明的眼部植入物輸送器,結構緊湊,設計巧妙,且操作簡便,能夠極大地提高手術的精確性、安全性以及手術效率,降低手術操作難度和手術風險,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各請求項及其等同物限定。
1:殼體
2:套管
3:穿刺針
4:轉輪
9:定位插桿

Claims (15)

  1. 一種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包括殼體、轉輪、推針連桿組件、回撤連桿組件、套管及穿刺針,所述殼體遠端的方向設有通孔,所述套管從殼體內穿過通孔並延伸至殼體外側,套管與殼體固定連接,穿刺針從套管中穿過,穿刺針遠離針尖的一側端部與回撤連桿組件固定連接,推針連桿組件的推針從穿刺針的內孔中穿過,轉輪通過轉軸連接在殼體內,在殼體上設有與轉輪對應的開口,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分別活動連接在轉輪的兩側端面上,且隨著轉輪的轉動能帶動推針連桿組件向著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或是帶動回撤連桿組件向著遠離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推針連桿組件、所述回撤連桿組件分別通過溝槽連桿軸結構活動連接在所述轉輪的兩側端面上,當所述轉輪轉動時,所述溝槽連桿軸結構的連桿軸能以溝槽為活動軌跡進行滑動,從而帶動所述推針連桿組件向著所述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或是帶動所述回撤連桿組件向著遠離殼體遠端的方向移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溝槽包括兩段溝槽,其中一段溝槽為圓弧形溝槽段,另一段溝槽為變半徑溝槽段,變半徑溝槽段的一端與圓弧形溝槽段的一端連通,且從變半徑溝槽段與圓弧形溝槽段的連接部向著變半徑溝槽段的末端方向,變半徑溝槽段與圓弧形溝槽段的圓心的距離逐漸減小。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推針連桿組件包括推針、推針連桿和連接座,推針的近端與推針連桿的遠端固定連接,推針連桿的近端與連接座固定連接,在連接座上與轉輪相對的一側面上設有連桿軸或是溝槽,所述轉輪對應的端面上設有溝槽或連桿軸。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的回撤連桿組件包括連接頭、回撤連桿及連接部,連接頭與回撤連桿的遠端固定連接,連接部與回撤連桿近端固定連接,在連接部與轉輪相對的一側面上設有連桿軸或是溝槽,所述轉輪對應的端面上設有溝槽或連桿軸。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套管的近端與套管座固定連接,套管座設置在殼體內靠近通孔的位置,套管穿過殼體上的通孔延伸至殼體的外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穿刺針的近端設有穿刺針座,穿刺針和穿刺針座固定連接,穿刺針從套管中穿過,穿刺針座與回撤連桿組件的遠端固定連接。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轉輪的兩側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溝槽和偏心的第二連桿軸,所述推針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一溝槽對應的第三連桿軸,所述回撤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二連桿軸對應的第四溝槽;所述第一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三連桿軸從第一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所述第四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二連桿軸從第四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的轉輪的兩側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二溝槽和偏心的第一連桿軸,所述推針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一連桿軸對應的第三溝槽,所述回撤連桿組件的近端設有與第二溝槽對應的第四連桿軸;所述第三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軸從第三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所述第二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四連桿軸從第二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轉輪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在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上分別設有與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對應的第三連桿軸和第四連桿軸,第一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三連桿軸從第一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第二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四連桿軸從第二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轉輪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偏心的第一連桿軸和第二連桿軸,在推針連桿組件的近端部位設有與第一連桿軸對應的第三溝槽,第三溝槽包括變半徑溝槽段和圓弧形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軸從第三溝槽的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在回撤連桿組件的近端部位設有第四溝槽,第四溝槽包括圓弧形溝槽段和變半徑溝槽段,在轉輪向著遠端方向轉動時,第二連桿軸從第四溝槽的圓弧形溝槽段的端部滑動至變半徑溝槽段的端部。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的殼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連接,上殼體和下殼體都包括桿部、握持部和圓錐形部,桿部、握持部和圓錐形部固定連接;在殼體的桿部內壁上設有轉輪裝配座,轉輪通過轉軸裝配在轉輪裝配座上;在所述桿部、所述握持部和所述圓錐形部中的至少一個的內壁面上設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用於對所述推針連桿組件和所述回撤連桿組件進行徑向上的限位。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的轉輪的外周面上設有齒,在殼體上與開口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操作滑套,操作滑套與殼體滑動配合,在操作滑套的內壁上設有與轉輪上的齒嚙合的齒條部。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所述殼體的外壁上設有彈片,彈片延伸至殼體的外側,並與操作滑套內壁上的齒條部相配合。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眼部植入物輸送器,其中在推針連桿組件和回撤連桿組件上分別設有定位部,在定位部均設有正對的定位孔,在殼體上與定位孔對應的位置設有定位通孔,在定位通孔中設有定位插桿。
TW112108099A 2022-05-06 2023-03-06 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TWI821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8561.5A CN114848290A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眼部植入物输送器
CN202210488561.5 2022-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1133B true TWI821133B (zh) 2023-11-01
TW202344230A TW202344230A (zh) 2023-11-16

Family

ID=82634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8099A TWI821133B (zh) 2022-05-06 2023-03-06 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48290A (zh)
TW (1) TWI821133B (zh)
WO (1) WO20232131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8290A (zh) * 2022-05-06 2022-08-05 海思盖德(苏州)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部植入物输送器
KR20240025104A (ko) * 2022-08-17 2024-02-27 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트 안구 내 튜브형 임플란트의 삽입장치
CN115414179A (zh) * 2022-11-04 2022-12-02 成都米戈思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青光眼引流管植入系统
CN115645145B (zh) * 2022-11-14 2023-02-28 海思盖德(苏州)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眼内植入物输送器和输送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9486A (zh) * 2018-07-23 2021-04-20 科罗拉多大学董事会法人团体 用于药物递送的眼科装置
CN113367885A (zh) * 2020-03-10 2021-09-10 成都普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青光眼引流管及其材料和植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9717B2 (en) * 2002-09-18 2005-05-31 Allerga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y of ocular implants
US20100191224A1 (en) * 2008-12-15 2010-07-29 C.R. Bard, Inc. Magnetic detent mechanism for medical instruments
US10154924B2 (en) * 2013-01-28 2018-12-18 Novartis Ag Schlemm's canal device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fluid flow
CA2930027C (en) * 2013-11-14 2019-10-29 Aquesys, Inc. Intraocular shunt inserter
WO2016011056A1 (en) * 2014-07-14 2016-01-21 Ivantis, Inc. Ocular implant delivery system and method
ES2881488T3 (es) * 2015-03-31 2021-11-29 Sight Sciences Inc Sistemas de administración ocular
CN212214004U (zh) * 2020-05-14 2020-12-25 江苏百视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植入体的多次植入装置
CN213910449U (zh) * 2020-10-26 2021-08-10 杭州鼎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式穿刺器
CN114848289A (zh) * 2022-05-06 2022-08-05 海思盖德(苏州)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部植入物输送器
CN114848290A (zh) * 2022-05-06 2022-08-05 海思盖德(苏州)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部植入物输送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9486A (zh) * 2018-07-23 2021-04-20 科罗拉多大学董事会法人团体 用于药物递送的眼科装置
CN113367885A (zh) * 2020-03-10 2021-09-10 成都普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青光眼引流管及其材料和植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8290A (zh) 2022-08-05
WO2023213116A1 (zh) 2023-11-09
TW202344230A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1133B (zh) 眼部植入物輸送器
WO2023213129A1 (zh) 一种眼部植入物输送器
JP6987818B2 (ja) 眼内シャントインサーター
CA2818560C (en) Intraocular shunt deployment devices
US8663303B2 (en) Methods for deploying an intraocular shunt from a deployment device and into an eye
KR100431454B1 (ko) 망막하 주사기
JP2014525301A (ja) 眼球内注射デバイス
CN216496017U (zh) 一种针头适配器和眼用注射装置
RU2158569C2 (ru) Способ глубокой субтеноновой анестезии
KR20240025104A (ko) 안구 내 튜브형 임플란트의 삽입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