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0937B - 耳扣 - Google Patents

耳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0937B
TWI820937B TW111137037A TW111137037A TWI820937B TW I820937 B TWI820937 B TW I820937B TW 111137037 A TW111137037 A TW 111137037A TW 111137037 A TW111137037 A TW 111137037A TW I820937 B TWI820937 B TW I8209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mechanism
ear
magnet unit
magnet
fix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7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2665A (zh
Inventor
洪慈薇
Original Assignee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7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093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0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09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2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2665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揭露一種耳扣,適於應用於一耳飾。耳飾包括一耳針。耳扣包括一抵靠件、一固定座以及一驅動件。抵靠件包括一穿孔及一第一鎖合機構。固定座設置於抵靠件之一側,且包括一固定結構及一第二鎖合機構。耳針適於穿過抵靠件的穿孔並固定於固定結構。第二鎖合機構與第一鎖合機構可釋放地相互固定。驅動件連接抵靠件與固定座。當耳針穿設於穿孔且第一鎖合機構與第二鎖合機構釋放時,驅動件驅動抵靠件朝遠離於固定座的方向移動。

Description

耳扣
本揭示是關於一種耳扣,特別是關於用於固定耳飾的耳扣。
一般而言,耳針式的耳飾(或稱為耳環)包括前側的裝飾物、連接於裝飾物的耳針、及用於固定耳飾的耳扣。使用者穿戴耳飾時,會將耳針穿過使用者耳朵的耳洞,裝飾物位於耳朵的其中一側(常見為前側)。接著,再將耳扣自耳朵的另一側(例如後側)穿過耳針,並將耳扣往前推動至貼緊耳朵的後側,藉此將耳飾固定至耳朵上。
換言之,習知耳扣需由使用者(穿戴者)自行調整至合適的位置(即貼緊耳朵後側的位置),於使用上較不便利。另外,耳扣常見的材質是金屬或矽膠。然而,金屬製的耳扣更常常因為配戴晃動或擦撞,進而與同為金屬的耳針脫離。矽膠製的耳扣則常因使用時間久而硬化變質,造成孔位無法固定。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揭示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耳扣,其包括一抵靠件、一固定座及一驅動件,藉由驅動件連接抵靠件與固定座的設計,以解決習知耳扣穿戴不便利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揭示提供一種耳扣,適於應用於一耳飾。耳飾包括一耳針。耳扣包括一抵靠件、一固定座以及一驅動件。抵靠件包括一穿孔及一第一鎖合機構。固定座設置於抵靠件之一側且包括一固定結構及一第二鎖合機構。耳針適於穿過抵靠件的穿孔並固定於固定結構。第二鎖合機構與第一鎖合機構可釋放地相互固定。驅動件連接抵靠件與固定座。當耳針穿設於穿孔且第一鎖合機構與第二鎖合機構釋放時,驅動件驅動抵靠件朝向遠離於固定座的方向移動。
承上所述,依據本揭示之耳扣,其包括一抵靠件、一固定座以及一驅動件。驅動件連接抵靠件與固定座。抵靠件包括一穿孔及一第一鎖合機構,固定座包括一固定結構及一第二鎖合機構,第二鎖合機構與第一鎖合機構可釋放地相互固定。耳飾的耳針穿過抵靠件的穿孔後,可設置於固定結構,藉此固定耳針。當第一鎖合機構與第二鎖合機構釋放時,驅動件驅動抵靠件往裝飾物方向移動,進而自動緊貼耳朵的後側,以達到自動定位的功能。另外,自動定位的功能更可避免習知技術以手動的方式調整耳扣,使得耳扣經常與耳針碰撞、摩擦進而造成磨損的問題。換言之,自動定位不但能增加耳扣操作上的便利性,還可增加耳扣的耐用性。
1、1a:耳扣
10、10a:抵靠件
11、11a:穿孔
12、12a:第一鎖合機構
121:第一卡勾
123a:第一磁鐵單元
124a:第二磁鐵單元
13a:內表面
20、20a:固定座
200:座體
201:後側內壁
202:前側內壁
21、21a:固定結構
211:凹部
212、212a:固定磁鐵
22、22a:第二鎖合機構
221:彈臂
222:第二卡勾
223a:第三磁鐵單元
224a:第四磁鐵單元
25a:內表面
30、30a:驅動件
9:耳飾
90:裝飾物
91:耳針
E:耳朵
圖1為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之耳扣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耳扣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3A至圖3C為圖2所示之耳扣配戴時的作動示意圖。
圖4為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之耳扣的側視圖。
圖5為圖4所示之耳扣的剖面示意圖。
圖6A為圖5所示之抵靠件的其中一表面的示意圖。
圖6B為圖5所示之固定座的其中一表面的示意圖。
圖7A至圖7C為圖5所示之耳扣配戴時的作動示意圖。
為能更瞭解本揭示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揭示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揭示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揭示的保護範圍。
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第二」是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辭而受到限制。另外,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和明確,圖式中各元件的最大寬度或尺寸,係以誇張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且每個元件的尺寸並未完全為其實際的尺寸,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 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揭示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仍應落在本揭示所揭示之技術內容涵蓋之範圍內。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圖1為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之耳扣的側視圖,圖2為圖1所示之耳扣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圖3A至圖3C為圖2所示之耳扣配戴時的作動示意圖,請先參考圖1、圖2及圖3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耳扣1適合與一耳飾9(或稱為耳環)配合使用。換言之,耳扣1適於應用於耳飾9,用於將耳飾9固定於使用者(即穿戴者)的耳朵E上(如圖3C所示)。其中,耳飾包括一裝飾物90及一耳針91,且耳針91是由裝飾物90向外延伸而成。本實施例之耳扣1包括一抵靠件10、一固定座20以及一驅動件30。其中,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相鄰設置。驅動件30位於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之間,且驅動件30連接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並可驅動抵靠件10往遠離固定座20的方向移動,其細節於後進一步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抵靠件10包括一穿孔11及一第一鎖合機構12。較佳的,穿孔11可位於抵靠件10的中央位置,用於容置耳飾9的耳針91(可參考圖3A所示)。又,第一鎖合機構12設置於抵靠件10朝向固定座20的一表面,於本實施例是指抵靠件10的內表面。又,固定座20的其中一表面朝向抵靠件10。以圖1及圖2為例,固定座20的前側表面朝向抵靠件10並設置於 抵靠件10之一側。較佳的,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的外型及其外徑可相同,使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組合後可形成一個整體的構件。
固定座20包括一固定結構21及一第二鎖合機構22。其中,固定結構21的位置對應於抵靠件10的穿孔11。例如,固定結構21可位於固定座20的中央位置。當使用者穿戴耳飾9時,以耳針91穿過抵靠件10的穿孔11並固定於固定結構21,如圖3A及圖3B所示。換言之,固定結構21用以固定耳飾9的耳針91。另外,固定座20的第二鎖合機構22與抵靠件10的第一鎖合機構12可釋放地相互固定。當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相互固定時,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組合在一起。當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釋放而分離時,抵靠件10可被驅動件30驅動往遠離固定座20的方向移動。相關細節於後進一步說明之。
較佳的,固定結構21包括一凹部211。因此,耳針91的一端可緊配地容置於凹部211,藉此固定耳針91。在本實施例中,凹部211是由二個斜面所形成,且凹部211的中央還具有孔洞(即二個斜面之間的孔洞)。在其他實施例中,凹部211亦可由二個相互連接的斜面所形成,意即,凹部211可不具有孔洞,本揭示並不限制。
較佳的,固定結構21還包括一固定磁鐵212,其設置於固定座20內。具體而言,固定座20還包括一座體200,固定磁 鐵212及第二鎖合機構22可移動地設置於固定座20的座體200內。其中,座體200包括相對的一後側內壁201及一前側內壁202。其中,固定磁鐵212位於固定座20中央位置,使固定磁鐵212的位置對應至凹部211。換言之,固定結構21的位置也對應至於抵靠件10的穿孔11。
一般而言,耳飾9的耳針91為金屬材質,並具有磁性。當耳針91穿過抵靠件10的穿孔11並靠近於固定結構21的凹部211時,固定磁鐵212可受耳針91的磁性吸引而往耳針91的方向移動,意即往前側內壁202移動,可參考圖3B所示。固定磁鐵212可利用磁吸的方式固定耳針91,以增加固定耳針91的穩定性,避免耳針91因晃動或擦撞而脫落。本實施例之固定結構21包括凹部211及固定磁鐵212。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結構21可具有凹部211或固定磁鐵212的其中之一,本揭示並不限制。本實施例之固定磁鐵212除了可固定耳針91以外,亦可同時使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相互釋放。
如前述,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可釋放地相互固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鎖合機構12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勾121,本實施例是以二個第一卡勾121為例說明。第二鎖合機構22包括連接固定磁鐵212的至少一彈臂221及至少一第二卡勾222。本實施例之第二鎖合機構22是以二個彈臂221及二個第二卡勾222為例說明。其中,彈臂221的一端連接於固定磁鐵212,另一端連接於第二卡勾222。本實施例之二個彈臂221可以形成 V字型的結構。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固定時,固定磁鐵212及彈臂221連接固定磁鐵212處靠近於後側內壁201,而二端的第二卡勾222則靠近於前側內壁202。第二卡勾222與第一卡勾121的數量與位置相互對應,使第一卡勾121可卡合至第二卡勾222。又,藉由第一卡勾121可卡合至第二卡勾222,使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相互固定。此時,抵靠件10鄰近於固定座20並與固定座20相互組合。在本實施例中,將抵靠件10鄰近於固定座20的位置稱為收縮位置,如圖2及圖3A所示。換言之,抵靠件10藉由第一鎖合機構12固定於第二鎖合機構22而鎖合於收縮位置。
如圖3A所示,當耳針91穿過抵靠件10的穿孔11並靠近於固定座20的固定結構21時,固定磁鐵212往耳針91的方向移動。意即,固定磁鐵212自後側內壁201往前側內壁202移動。又,固定磁鐵212的移動可帶動彈臂221產生形變,如圖3B所示。又,第二卡勾222可因彈臂221形變而向二側擴張,並與第一卡勾121分離,進而使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釋放。
如圖3C所示,當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釋放時,驅動件30可驅動抵靠件10朝向遠離於固定座20的方向移動。意即,抵靠件10自固定座20沿著耳針91往裝飾物90(即使用者之耳朵E後側)的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將抵靠件10遠離固定座20的位置稱為伸張位置,如圖3C所示。本實 施例之驅動件30包括一彈性機構,例如為一彈簧。驅動件30(即彈性機構)的相反二端分別抵靠於抵靠件10及固定座20。當抵靠件10位於鄰近固定座20的收縮位置時,驅動件30被壓縮而儲存彈力。當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釋放時,驅動件30對抵靠件10施以彈力,使抵靠件10移動至伸張位置。換言之,藉由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可釋放地相互固定、以及驅動件30連接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的連接關係,使抵靠件10可在鄰近固定座20的收縮位置(如圖3A)與遠離固定座20的伸張位置(如圖3C)間移動。在其他實施例中,驅動件30亦可以為氣囊、或其他具有收縮及擴張狀態的元件,本揭示並不限制。
依據本實施例之耳扣1的結構,使用者僅須將耳針91穿過抵靠件10的穿孔11,並使耳針91靠近於固定結構21。接著,藉由第一鎖合機構12與第二鎖合機構22可釋放地相互固定以及驅動件30連接抵靠件10與固定座20的連接關係,使抵靠件10可自行沿著耳針91而往裝飾物90的方向(即遠離固定座20的方向)移動,進而自動緊貼使用者之耳朵E的後側,以達到自動定位的功能。
由於抵靠件10用以緊貼使用者的耳朵E。較佳的,抵靠件10可包括一矽膠材質。固定座20則可包括一塑膠材質。另外,為使第一鎖合機構12及第二鎖合機構22具有一定的強度,較佳的,第一鎖合機構12及第二鎖合機構22可以為金屬材質。因此, 抵靠件10可以矽膠包射金屬(即第一鎖合機構12)的方式製成。相較於習知僅以單一矽膠製成的耳扣,矽膠包射金屬的抵靠件10可避免因使用時間久而硬化變質,以增加耳扣的耐用性。又,固定座20可具有塑膠外殼,並以金屬埋設磁鐵的方式同時製成第一卡勾121與固定磁鐵212。
圖4為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之耳扣的側視圖,圖5為圖4所示之耳扣的剖面示意圖,圖6A為圖5所示之抵靠件的其中一表面的示意圖,圖6B為圖5所示之固定座的其中一表面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圖5、圖6A及圖6B所示。本實施例之耳扣1a包括一抵靠件10a、一固定座20a以及一驅動件30a。又,驅動件30a設置於抵靠件10a與固定座20a之間,並連接抵靠件10a與固定座20a。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於抵靠件10a的第一鎖合機構12a與固定座20a的第二鎖合機構22a,而驅動件30a仍以彈性機構為例。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鎖合機構12a包括至少一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至少一第二磁鐵單元124a。本實施例是以多個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多個第二磁鐵單元124a為例說明。其中,第一磁鐵單元123a與第二磁鐵單元124a彼此間隔地設置於抵靠件10a的一表面,例如抵靠件10a朝向固定座20a的該側表面(於後稱為內表面13a)。較佳的,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第二磁鐵單元124a嵌入抵靠件10a內,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第二磁鐵單元124a的其中一側表面自抵靠件10a的內表面13a露出。又,第一 磁鐵單元123a的極性與第二磁鐵單元124a的極性相反,於此是指自抵靠件10a的內表面13a露出該側的極性相反。
需說明的是,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第二磁鐵單元124a實質上為磁鐵,以不同極性排列而分別稱為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第二磁鐵單元124a。具體而言,一般的磁鐵的相反二側分別N極、S極。其中,第一磁鐵單元123a自抵靠件10a的內表面13a露出的該側例如為N極,則第二磁鐵單元124a自抵靠件10a的內表面13a露出的該側例如為S極。為求圖式簡潔明瞭,圖5及圖6A所示之第一磁鐵單元123a的色塊表示N極(而未顯示第一磁鐵單元123a另一側的S極),而第二磁鐵單元124a的色塊表示S極(而未顯示第二磁鐵單元124a另一側的N極)。
對應的,第二鎖合機構22a包括至少一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至少一第四磁鐵單元224a。本實施例同樣以多個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多個第四磁鐵單元224a為例說明。較佳的,第一磁鐵單元123a、第二磁鐵單元124a、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的數量相同。其中,第三磁鐵單元223a與第四磁鐵單元224a彼此間隔地設置於固定座20a朝向抵靠件10a的表面(於後稱為內表面25a)。同樣的,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較佳嵌入固定座20a內,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的其中一側表面自固定座20a的內表面25a露出。又,第三磁鐵單元223a的極性與第四磁鐵單元224a的極性 相反,於此是指自固定座20a的內表面25a露出該側的極性相反。
同樣的,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實質上為磁鐵,以不同極性排列而分別稱為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磁鐵單元223a自內表面25a露出的該側例如為N極,則第四磁鐵單元224a自內表面25a露出的該側例如為S極。換言之,第一磁鐵單元123a的極性與第三磁鐵單元223a的極性(例如N極)相同,第二磁鐵單元124a的極性與第四磁鐵單元224a的極性(例如S極)相同。同樣為求圖式簡潔明瞭,圖5及圖6B所示之第三磁鐵單元223a的色塊表示N極,而第四磁鐵單元224a的色塊表示S極。
尚未穿戴耳扣1a時,如圖5所示,當第一磁鐵單元123a的位置靠近第四磁鐵單元224a時,第一磁鐵單元123a與第四磁鐵單元224a可產生相吸磁力,同時第二磁鐵單元124a的位置則靠近第三磁鐵單元223a,讓第二磁鐵單元124a與第三磁鐵單元223a也可產生相吸磁力,使第一鎖合機構12a與第二鎖合機構22a相互固定。換言之,藉由異性相吸的原理使第一鎖合機構12a與第二鎖合機構22a相互固定。意即,抵靠件10a與固定座20a相互組合,且抵靠件10a位於鄰近固定座20a的收縮位置。此時,驅動件30a被壓縮而儲存彈力。
另外,本實施例之抵靠件10a同樣包括一穿孔11a,且穿孔11a位於抵靠件10a的中央位置,而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 第二磁鐵單元124a環繞穿孔11a間隔排列。本實施例之固定座20a的固定結構21a可以為固定磁鐵212a。固定磁鐵212a設置於固定座20a的中央位置,以對應至穿孔11a。需說明的是,圖5至圖7C僅顯示固定磁鐵212a及各磁鐵單元自內表面13a、25a露出該側的極性,例如與第二磁鐵單元124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相同的S極。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磁鐵212a自內表面25a露出該側的極性亦可以為N極,其同樣也可以達到吸引並固定金屬材質的耳針91的效果。另外,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四磁鐵單元224a環繞固定磁鐵212a間隔排列,以對應至第一磁鐵單元123a及第二磁鐵單元124a。
圖7A至圖7C為圖5所示之耳扣配戴時的作動示意圖。如圖7A所示,當穿戴耳飾9時,先將耳針91穿過抵靠件10a的穿孔11a,固定磁鐵212a便能夠以磁吸的方式固定耳針91。接著,使用者可旋轉固定座20a。當第一磁鐵單元123a被轉到位置對應並靠近第三磁鐵單元223a(及第二磁鐵單元124a的位置對應並靠近第四磁鐵單元224a)時,第一磁鐵單元123a與第三磁鐵單元223a產生相斥磁力,而第二磁鐵單元124a與第四磁鐵單元224a產生相斥磁力,使第一鎖合機構12a與第二鎖合機構22a相互釋放。換言之,藉由同性相斥的原理使第一鎖合機構12a與第二鎖合機構22a相互排斥而釋放,如圖7B至圖7C所示。
當第一鎖合機構12a與第二鎖合機構22a釋放時,驅動件30a可驅動抵靠件10a朝向遠離於固定座20a的方向移動(即 沿著耳針91往裝飾物90的方向移動)。意即,驅動件30a(即彈性機構)可對抵靠件10a施以彈力,使抵靠件10a移動至遠離固定座20a的伸張位置,如圖7C所示。此時,抵靠件10a緊貼耳朵E的後側,以達到自動定位的效果。
綜上所述,依據本揭示之耳扣,其包括一抵靠件、一固定座以及一驅動件。驅動件連接抵靠件與固定座。抵靠件包括一穿孔及一第一鎖合機構,固定座包括一固定結構及一第二鎖合機構,第二鎖合機構與第一鎖合機構可釋放地相互固定。耳飾的耳針穿過抵靠件的穿孔後,可設置於固定結構,藉此固定耳針。當第一鎖合機構與第二鎖合機構釋放時,驅動件驅動抵靠件遠離於固定座而往裝飾物方向移動,進而自動緊貼耳朵的後側,以達到自動定位的功能。另外,自動定位的功能更可避免習知以手動的方式調整耳扣,使得耳扣經常與耳針碰撞、摩擦進而造成磨損的問題。換言之,自動定位不但能增加耳扣操作上的便利性,還可增加耳扣的耐用性。
應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揭示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耳扣
10:抵靠件
11:穿孔
12:第一鎖合機構
121:第一卡勾
20:固定座
200:座體
201:後側內壁
202:前側內壁
21:固定結構
211:凹部
212:固定磁鐵
22:第二鎖合機構
221:彈臂
222:第二卡勾
30:驅動件

Claims (11)

  1. 一種耳扣,適於應用於一耳飾,該耳飾包括一耳針,該耳扣包括:一抵靠件,包括一穿孔及一第一鎖合機構;一固定座,設置於該抵靠件之一側,且包括一固定結構及一第二鎖合機構,該耳針適於穿過該抵靠件的該穿孔並固定於該固定結構,且該第二鎖合機構與該第一鎖合機構可釋放地相互固定;以及一驅動件,連接該抵靠件與該固定座,當該耳針穿設於該穿孔且該第一鎖合機構與該第二鎖合機構釋放時,該驅動件驅動該抵靠件朝向遠離於該固定座的方向移動而與該固定座分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扣,其中該抵靠件適於在鄰近該固定座的一收縮位置與遠離該固定座的一伸張位置間移動,該抵靠件透過該第一鎖合機構固定於該第二鎖合機構而鎖合於該收縮位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扣,其中該固定結構包括一凹部,該耳針固定於該固定結構時,該耳針的一端容置於該凹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扣,其中該固定結構包括一固定磁鐵,該固定磁鐵以磁吸的方式固定該耳針。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耳扣,其中該第一鎖合機構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勾,該第二鎖合機構包括至少一彈臂及至少一第二卡勾,該彈臂的一端連接該固定磁鐵,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卡勾,該第二鎖合機構與該第一鎖合機構利用該第二卡勾卡合至該第一卡勾以相互固定。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耳扣,其中該耳針具有磁性,該固定座還包括一座體,該固定磁鐵及該第二鎖合機構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座體內,當該耳針穿過該抵靠件的該穿孔並靠近於該固定結構時,該固定磁鐵受該耳針的磁性吸引而往該耳針的方向移動,以帶動該彈臂形變使該第一鎖合機構與該第二鎖合機構釋放。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耳扣,其中該座體包括相對的一後側內壁及一前側內壁,該第一鎖合機構與該第二鎖合機構固定時,該固定磁鐵靠近該後側內壁,該第二卡勾靠近該前側內壁。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扣,其中該第一鎖合機構包括至少一第一磁鐵單元及至少一第二磁鐵單元,該第一磁鐵單元的極性與該第二磁鐵單元的極性相反,且彼此間隔地設置於該抵靠件朝向該固定座的一表面,該第二鎖合機構包括至少一第三磁鐵單元及至少一第四磁鐵單元,該第三磁鐵單元的極性與該第四磁鐵單元的極性相反,且彼此間隔地設置於該固定座朝向該抵靠件的該表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耳扣,其中該第一磁鐵單元的極性與該第三磁鐵單元的極性相同,該第二磁鐵單元的極性與該第四磁鐵單元的極性相同,當該第一磁鐵單元靠近該第三磁鐵單元時與該第三磁鐵單元產生相斥磁力,使該第一鎖合機構與該第二鎖合機構相互釋放,當該第一磁鐵單元靠近該第四磁鐵單元時與該第四磁鐵單元產生相吸磁力,使該第一鎖合機構與該第二鎖合機構相互固定。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扣,其中該驅動件包括一彈性機構,該彈性機構的相反二端分別抵靠於該抵靠件及該固定座。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扣,其中該抵靠件包括一矽膠材質,該固定座包括一塑膠材質。
TW111137037A 2022-09-29 2022-09-29 耳扣 TWI8209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7037A TWI820937B (zh) 2022-09-29 2022-09-29 耳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7037A TWI820937B (zh) 2022-09-29 2022-09-29 耳扣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0937B true TWI820937B (zh) 2023-11-01
TW202412665A TW202412665A (zh) 2024-04-01

Family

ID=89722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7037A TWI820937B (zh) 2022-09-29 2022-09-29 耳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093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38358Y (zh) * 2000-08-31 2001-07-11 高文新 锁紧式耳用首饰扣
CN201451687U (zh) * 2009-08-04 2010-05-12 朱益平 用于组合式耳环的搭配节
CN202907997U (zh) * 2012-07-20 2013-05-01 杨健 一种新型耳扣
TWM514235U (zh) * 2015-07-01 2015-12-21 Home Home Co Ltd 耳扣
US11154121B2 (en) * 2020-03-03 2021-10-26 Abraham Weil Dual fastening earrings
US20220160084A1 (en) * 2020-11-24 2022-05-26 AMK Jewelry Concepts, LLC d/b/a Michael Alexis Earring finding for jacket and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38358Y (zh) * 2000-08-31 2001-07-11 高文新 锁紧式耳用首饰扣
CN201451687U (zh) * 2009-08-04 2010-05-12 朱益平 用于组合式耳环的搭配节
CN202907997U (zh) * 2012-07-20 2013-05-01 杨健 一种新型耳扣
TWM514235U (zh) * 2015-07-01 2015-12-21 Home Home Co Ltd 耳扣
US11154121B2 (en) * 2020-03-03 2021-10-26 Abraham Weil Dual fastening earrings
US20220160084A1 (en) * 2020-11-24 2022-05-26 AMK Jewelry Concepts, LLC d/b/a Michael Alexis Earring finding for jacket and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2665A (zh) 2024-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002479A (ja) メガネレンズ用装飾体およびメガネ用装飾体装着具
EP1574146A2 (en) Fastener for clips to be applied onto jewellery and costume jewellery products onto clothing accessories, bags and the like
WO2007000082A1 (fr) Lunettes à faces d’usage courant pour monture optique
JP2008522219A5 (zh)
TWI820937B (zh) 耳扣
CN109068817A (zh) 人身装饰品用卡扣和使用其的人身装饰品
KR100943245B1 (ko) 귀걸이 고정구
JP3113686U (ja) ネックレス用固定具
JP3134460U (ja) 装身具用連結金具
JP2009276534A (ja) メガネレンズ用装飾体およびメガネ用装飾体装着具
JP2019198474A (ja) 装身具の挟着構造
KR101680244B1 (ko) 장신구용 결합장치
JP3119855U (ja) 環状装身具の止着具
JP3247810U (ja) イヤリング
JP3100263U (ja) ネックレス金具の移動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バチカン。
KR200494937Y1 (ko) 귀걸이용 클러치
KR200472032Y1 (ko) 귀고리 핀고정부재 구조
KR200407534Y1 (ko) 고정구 일체형 귀걸이
JP3156140U (ja) ネックレス
KR200261577Y1 (ko) 일반안경과 클립안경의 결합장치
JP3131016U (ja) 装身具用連結金具
CN209931676U (zh) 装饰品
TWI313402B (zh)
JP3203511U7 (zh)
KR200260669Y1 (ko) 귀고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