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3205B -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 Google Patents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3205B
TWI813205B TW111109483A TW111109483A TWI813205B TW I813205 B TWI813205 B TW I813205B TW 111109483 A TW111109483 A TW 111109483A TW 111109483 A TW111109483 A TW 111109483A TW I813205 B TWI813205 B TW I8132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ground
terminal
base
connector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9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5354A (zh
Inventor
新山誠
近藤伸之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5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20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為了增加屏蔽效果,可靠地减少串擾,並增加可靠性。

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連接器本體以及安裝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 體的第一端子,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包括:第一凹部;第一側壁,在長度方向延伸並限定所述第一凹部的兩側;中島,在所述第一凹部內在所述長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凹槽部,形成在所述中島和所述第一側壁之間;所述多個第一端子沿各自的第一凹槽部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第一接地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接地元件露出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安裝面並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和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Description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
常規地,板對板連接器等的連接器已用於將成對的平行的電路板彼此電連接。這樣的兩連接器附接於所述成對的電路板的各自的相對的表面且相互嵌合以實現導通。此外,為了防止信號端子之間的串擾,已提案有接地連接配件設置在信號端子之間的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圖29是示出常規的板對板連接器嵌合前的分解立體圖。
在圖中,811是作為安裝在電路板P的表面上的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810的插座基座,而851是附接於插座基座811的長度方向兩端的插座加强配件,且通過焊接或類似方式連接於與電路板P的接地跡線連結的連接墊。
多個插座信號端子861以形成列地安裝在插座基座811的左右兩側的側壁上。各插座信號端子861採用焊接或類似方式連接於與電路板P的信號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注意的是,插座基座811的左右兩側的側壁的外側由將安裝於長度方向兩端的插座加强配件851相互連結的連結板852覆蓋。
另外,在插座基座8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板狀的接地連接配件856配置在左右兩側並排的插座信號端子861的列之間。接地連接配件856通過焊接或類似方式連接於與電路板P的接地跡線連結的連接墊且也機械地且 電氣地連接於插座加强配件851。
在另一方,在圖中,911是作為安裝在第二電路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910的插頭基座,而951是附接於插頭基座911的長度方向兩端的插頭加强配件且通過焊接或類似方式連接於與第二電路板的接地跡線連結的連接墊。
此外,多個插頭信號端子961以列安裝在插頭基座911的左右兩側的各自的側壁上,且各插頭信號端子961通過焊接或類似方式連接於與第二電路板的信號跡線連結的連接墊。
此外,插頭連接器910以圖中示出的箭頭Q位移並與插座連接器810嵌合。在插座連接器810和插頭連接器910嵌合的狀態下,插座基座811和插頭基座911相互嵌合,且相互對應的插座信號端子861和插頭信號端子961彼此接觸並導通。插座加强配件851和插頭加强配件951接觸並導通,而且此外,接地連接配件856和插頭加强配件951接觸並導通。結果,在相互面對的兩側的插座信號端子861和插頭信號端子961由板狀的接地連接配件856屏蔽且在相互對應的插座信號端子861和插頭信號端子961之間傳輸信號的情况下,防止插座信號端子861和插頭信號端子961之間的串擾。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開號JP2020-021697
然而,在常規的連接器中,因為接地連接配件856僅配置在插座信號端子861和插頭信號端子961的左右兩側的列之間,所以防止在同一列內的插座信號端子861和插頭信號端子961之間的串擾是困難的。
在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解决前述的連接器的問題並提供具有高屏蔽效果且可靠地减少串擾的可靠性高的連接器。
為此,本發明是一第一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連接器本體以及一安裝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第一端子,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包括:一第一凹部;一第一側壁,在長度方向延伸並限定所述第一凹部的兩側;一中島,在所述第一凹部內在所述長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一凹槽部,形成在所述中島和所述第一側壁之間;所述多個第一端子沿各自的第一凹槽部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一第一接地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接地元件露出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安裝面並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和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針對另一第一連接器,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一接地元件的一部分為第一接地端子,以及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一接地端子配置在相互面對的位置並經由一第一接地連結部連結。
針對又一第一連接器,當在平面視圖中觀察時,所述第一連接器還具有連續圍繞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一屏蔽元件,且所述屏蔽元件在位於所述 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外側的多個焊接部位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連接器對包括所述第一連接器以及與所述第一連接器嵌合的一配合連接器。
一第二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連接器本體以及一安裝於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包括:一第二凹槽部;以及一對第二側壁,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並列配置且限定所述第二凹槽部的兩側,其中,所述多個第二端子沿各自的第二側壁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一第二接地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接地元件露出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安裝面並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和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針對另一第二連接器,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二接地元件的一部分是第二接地端子,以及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二接地端子配置在相互面對的位置並經由第二接地連結部連結。
針對又一第二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還包括:一第二嵌合引導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及一第二加强配件,連接於所述第二接地元件,安裝於所述第二嵌合引導部。
一連接器對包括所述第二連接器以及與所述第二連接器嵌合的一配合連接器。
根據本發明的連接器具有高屏蔽效果且可靠地减少串擾以提高可 靠性。
1: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1a、111a:嵌合面
11b、111b:安裝面
12:第一凹部
12a:第一凹槽部
13:第一凸部
13a、22a: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
13b:上面凹部
13c:下面凹部
14:第一側壁
15: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
15a: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內側腔
15b: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外側腔
16: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
16a: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內側腔
16b: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外側腔
18、118:底板
21:第一突出端部
21a:上表面
21b:第一端壁部
21c:第一側壁延長部
21d:內側凹部
22:嵌合凹部
51:第一加强配件
52:第一端壁覆部
52a、53a、152a、153a:上面部
52b:傾斜內覆蓋部
52c:竪直內覆蓋部
52d:缺口部
52e、53d、152e、153d:外覆蓋部
52g、53f、54f、152g、153f:連接脚部
53:第一側壁覆部
53b:傾斜彈性臂部
53c:接觸凸部
54:第一側板部
54d:脚部
61:第一信號端子
62、162、171b:尾部
63、71a、72a:被保持部
64、71b、72b:下側連接部
65:內側連接部
65a、71e、72e、166、171c:內側接觸部
66、71f、72f、165、171a:外側接觸部
67、71d、72d、164、171d、172d:上側連接部
70:第一接地元件
71:第一接地端子
71c、72c:外側連接部
72:第一接地端連接部
73:第一接地連結部
73a、172a、173a:縱軸部
73b、173b:橫軸部
73c、173c:縱橫交叉部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基座
112:第二側壁
113:第二凹槽部
113a:橫軸部收容凹部
113b:縱軸部收容凹部
114:凸部
122:第二突出端部
122c:側面
151:第二加强配件
152:第二端壁覆部
153:第二側壁覆部
161:第二信號端子
170:第二接地元件
171:第二接地端子
172:第二接地端連接部
173:第二接地連結部
X:軸
Y:軸
Z:軸
S、RF、G:記號
圖1A及圖1B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在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其中,圖1A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嵌合面側觀察的立體圖而圖1B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安裝面側觀察的立體圖。
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3A、圖3B、圖3C及圖3D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其中,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側視圖,圖3C是仰視圖,而圖3D是前視圖。
圖4是示出第一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5A、圖5B及圖5C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其中,圖5A是俯視圖,圖5B是沿圖5A的A-A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5C是沿圖5A的B-B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6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
圖7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8A、圖8B、圖8C及圖8D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其中,圖8A是俯視圖,圖8B是側視圖,圖8C是仰視圖,而圖8D是前視圖。
圖9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10A、圖10B及圖10C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其中,圖10A是俯視圖,圖10B是沿圖10A的C-C線作出的剖視圖,而 圖10C是沿圖10A的D-D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11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
圖12A及圖12B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其中,圖12A是俯視圖,而圖12B是沿圖12A的E-E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13A及圖13B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剖視圖,其中,圖13A是沿圖12A的F-F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13B是沿圖12A的G-G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14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嵌合的俯視圖,其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省略。
圖15A及圖15B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嵌合前的立體圖,其中,圖15A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嵌合面側觀察的立體圖而圖15B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安裝面側觀察的立體圖。
圖16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17A、圖17B、圖17C及圖17D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其中,圖17A是俯視圖,圖17B是側視圖,圖17C是仰視圖,而圖17D是前視圖。
圖18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19A、圖19B及圖19C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其中,圖19A是俯視圖,圖19B是沿圖19A中的H-H線作出的剖視圖, 而圖19C是沿圖19A中的I-I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20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
圖21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2A、圖22B、圖22C及圖22D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其中,圖22A是俯視圖,圖22B是側視圖,圖22C是仰視圖,而圖22D是前視圖。
圖23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24A、圖24B及圖24C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其中,圖24A是俯視圖,圖24B是沿圖24A的J-J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24C是沿圖24A的K-K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25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
圖26A及圖26B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其中,圖26A是俯視圖,而圖26B是沿圖26A的L-L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27A及圖27B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剖視圖,其中圖27A是沿圖26A的M-M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27B是沿圖26A的N-N線作出的剖視圖。
圖28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俯視圖,其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省略。
圖29是示出常規的板對板連接器嵌合前的分解立體圖。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實施例。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在第二連接器嵌合前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圖3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圖4是示出第一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5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6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注意的是,圖1A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嵌合面側觀察的立體圖而圖1B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安裝面側觀察的立體圖。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側視圖,圖3C是仰視圖,而圖3D是前視圖。圖5A是俯視圖,圖5B是沿圖5A的A-A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5C是沿圖5A的B-B線作出的剖視圖。
在圖中,第二連接器10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是作為連接器組件的一對連接器中的一個第二連接器。第二連接器101是安裝在作為安裝元件的第二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裝連接器(或所謂的插頭連接器),並與作為配合連接器的第一連接器1嵌合。針對第二連接器101的配合連接器不是必須限定於第一連接器1,而是可為任何種類的連接器,只要它能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以形成連接器組件或連接器對。然而,為了便於解釋,假定第一連接器1用作配合連接器。
第一連接器1也是在本實施例中的連接器且是一對連接器中的另一個。第一連接器1是安裝在第一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裝連接器(或所謂的插座連接器),並與作為配合連接器的第二連接器101嵌合。針對第一 連接器1的配合連接器不是必須限定於第二連接器101,而是可為任何種類的連接器,只要它能與第一連接器1嵌合並形成連接器組件或連接器對。然而,為了便於解釋,假定第二連接器101用作配合連接器。
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優選用於將第一板和第二板電連接,但也能用於將其它元件電連接。例如,第一板和第二板各為在電子設備等中使用的印刷電路板、柔性扁平線纜(FFC)、柔性電路板(FPC)等,但也可為任何種類的板。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用於說明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各部分的動作和構成的諸如上、下、左、右、前和後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且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各部分處於圖中所示的姿勢時這些表述是適合的,就是說,當其姿勢改變時,這些方向應根據所述姿勢的變化來不同地解釋。
第一連接器1具有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作為配合連接器本體的第一連接器本體,由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一體形成。如圖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為大體長方體的大體長方形的厚板狀的形狀,其中,用作大體長方形的凹處的凹部的周圍被圍繞並與第二連接器101的作為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第二基座111嵌合的第一凹部12形成在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側(即嵌合面11a側(Z軸正方向側))。此外,與形成在第二連接器101的嵌合面111a(見圖7)側的後述的第二凹槽部113(見圖7)嵌合的作為中島的第一凸部13形成在第一凹部12內以與第一基座11一體形成。
此外,平行於第一凸部13延伸並限定第一凹部12的兩側的作為配合側壁的第一側壁14形成在與第一基座11一體的第一凸部13的兩側(Y軸正方向側及負方向側)。第一凸部13和第一側壁14從限定第一凹部12的底面的底板18向上(Z軸負方向)突出且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結果,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作為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的作為細長凹部的第一凹槽部12a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
作為配合嵌合引導部的第一配合引導部的第一突出端部21配置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兩端中的每一端上。嵌合凹部22作為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於各第一突出端部21處。嵌合凹部22為大體長方形的凹部,且連接於各第一凹槽部12a的長度方向兩端。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狀態下,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後述的第二突出端部122(見圖7)和第二側壁112(見圖7)插入嵌合凹部22和第一凹槽部12a內。
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從第一凸部13的兩側的側面到第一凹槽部12a的底面形成。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在板厚方向(Z軸方向)上貫通底板18。注意的是,在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中,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的側面上的凹槽狀的部分稱為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內側腔15a,而形成在第一側壁14的與第一凸部13相對的側面上的凹槽狀的部分稱為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外側腔15b。
另外,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從第一凸部13的兩側的側面到第一凹槽部12a的底面形成在彼此相鄰的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之間。在所示出的示 例中,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在板厚方向上貫通底板18。注意的是,在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中,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的側面上的凹槽狀的部分稱為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內側腔16a,而形成在第一側壁14的與第一凸部13相對的側面上的凹槽狀的部分稱為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外側腔16b。
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和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統一說明時,它們以第一端子收容腔來說明。多個第一端子收容腔各自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中的每一側以預定間距形成,以形成均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的並列的兩列。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和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在各列中交替配置,形成有四個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和三個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注意的是,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和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的間距和數量能按照需要改變。裝填在第一基座11中並收容在各自的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和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內的作為配合信號端子的第一信號端子61和作為配合接地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71以相同的間距和數量配置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中的每一側。在本實施例中,如果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一接地端子71統一說明,則它們以第一端子來說明。多個第一端子沿各自的第一凹槽部12a配置並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配合端子群列)。
各第一信號端子61是通過對導電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個體的元件,且包括:被保持部63;尾部62,作為板連接部,連接於被保持部63的下端;上側連接部67,連接於被保持部63的上端;外側接觸部66,連接於上側連接部67的下端並與被保持部63相對;下側連接部64,連接於 外側接觸部66的下端;以及內側連接部65,連接於下側連接部64的與外側接觸部66相反的一側的端。
被保持部63是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即在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同時壓入並保持於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外側腔15b的部分。注意的是,第一信號端子61不是必須通過壓入而附接於第一基座11,而是可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一基座11一體化。在此,為了便於說明,將僅說明被保持部63壓入並保持於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外側腔15b的情况。
尾部62彎曲並連接於被保持部63且在左右方向(Y軸方向)上(即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而尾部62的下表面(Z軸負方向側面)通過焊接連接於與第一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
上側連接部67是彎曲約180度以向上(Z軸正方向)突出的部分。向下(Z軸負方向)延伸的外側接觸部66連接於上側連接部67的與被保持部63相反的一側的下端。外側接觸部66的一部分按所需地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的內側突出。
下側連接部64是包含大體U字狀的側面的形狀的連接於外側接觸部66的下端的部分。彎曲約180度的內側接觸部65a連接於內側連接部65的上端以向上並朝向外側接觸部66突出。
第一信號端子61從作為第一基座11的下面(Z軸負方向面)的安裝面11b側壓入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且被保持部63由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外側腔15b的在第一側壁14的內側的側面形成的側壁從兩側挾持,由此第一信號端 子61固定於第一基座11。在這種狀態下,即在第一信號端子61裝填在第一基座11中的狀態下,內側接觸部65a和外側接觸部66位於第一凹槽部12a的左右兩側並相互面對。另外,當從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觀察時,被保持部63的大部分收容在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外側腔15b內,且內側接觸部65a的大部分收容在第一信號端子收容內側腔15a內。此外,尾部62的下表面位於安裝面11b(底板18的下表面)的下方。
第一信號端子61是通過對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元件,且由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從形狀上可以明確的是,相互面對的內側接觸部65a和外側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隔能彈性地變化。即,當第二連接器101所包含的第二信號端子161(見圖7)插入在內側接觸部65a和外側接觸部66之間時,內側接觸部65a和外側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隔彈性地伸長。
如圖4所示,多個第一接地端子71是第一接地元件70的一部分且彼此連接。第一接地元件70包括:多個第一接地端子71;一對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配置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的兩端附近;以及第一接地連結部73,其將多個第一接地端子71和一對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連結。注意的是,第一接地元件70是通過對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元件。
在此,各第一接地端子71具有:被保持部71a;上側連接部71d,連接於被保持部71a的上端;內側接觸部71e,連接於上側連接部71d的下端且面對被保持部71a;下側連接部71b,連接於內側接觸部71e的下端;以及外側連接部 71c,連接於下側連接部71b的與內側接觸部71e相反的側的端。
被保持部71a是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即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同時壓入並保持於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內側腔16a內的部分。注意的是,第一接地端子71不是必須通過壓入附接於第一基座11,而是可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一基座11一體化。在此,為了便於說明,將僅說明被保持部71a壓入並保持於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內側腔16a內的情况。
上側連接部71d是彎曲約180度以向上(Z軸正方向)突出的部分。向下(Z軸負方向)延伸的內側接觸部71e在與被保持部71a相反的側連接於上側連接部71d的下端。內側接觸部71e的一部分按所需要地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的外側突出。
下側連接部71b是包括大體U字狀的側面形狀的連接於內側接觸部71e的下端的部分。外側接觸部71f連接於外側連接部71c的上端、彎曲約180度以向上並朝向內側接觸部71e突出。
第一接地端子71從作為第一基座11的下面的安裝面11b壓入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且被保持部71a通過由從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的側面上的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內側腔16a的兩側壁挾持而固定於第一基座11。結果,不僅第一接地端子71而且包括第一接地連結部73的整個第一接地元件70固定於第一基座11。此外,在第一接地端子71裝填於第一基座11的狀態下,內側接觸部71e和外側接觸部71f位於第一凹槽部12a的左右兩側且相互面對。從形狀上可以明確的是,相互面對的內側接觸部71e和外側接觸部71f之間的間隔能彈性地 變化。即,當第二連接器101所包含的第二接地端子171插入在內側接觸部71e和外側接觸部71f之間時,內側接觸部71e和外側接觸部71f之間的間隔彈性地伸長。另外,當從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觀察時,被保持部71a的大部分收容在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內側腔16a內,而外側接觸部71f的大部分收容在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外側腔16b內。
在此,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中的每一個包括:被保持部72a;上側連接部72d,連接於被保持部72a的上端;內側接觸部72e,連接於上側連接部72d的下端且面向被保持部72a;下側連接部72b,連接於內側接觸部72e的下端;以及外側連接部72c,連接於下側連接部72b的與內側接觸部72e相反的側的端。
被保持部72a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即第一基座11的第一凸部13的厚度方向上)延伸,且是壓入並保持於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兩端中的每一端上的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內的部分。注意的是,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不是必須通過壓入附接於第一基座11,而是可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一基座11一體化。在此,為了便於說明,將僅說明被保持部72a壓入並保持於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內的情况。
上側連接部72d是側面形狀呈倒U字狀的向上突出的彎曲部分。向下(Z軸負方向)延伸的內側接觸部72e在與被保持部72a相反的側連接於上側連接部72d的下端。內側接觸部72e的一部分按所需地向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的外側突出。
下側連接部72b是包括大體U字狀的側面形狀的連接於內側接觸部 72e的下端的部分。外側接觸部72f連接於外側連接部72c的上端、彎曲約180度以向上且朝向內側接觸部72e突出。
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從作為第一基座11的下面的安裝面11b插入並收容於形成於第一凸部13的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和形成於嵌合凹部22的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22a內。此外,如上所述,被保持部72a壓入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內,且被保持部72a通過由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的兩側壁挾持而固定於第一基座11。結果,不僅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而且包括第一接地連結部73的整個第一接地元件70固定於第一基座11。此外,在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裝填於第一基座11的狀態下,內側接觸部72e和外側接觸部72f位於嵌合凹部22的前後兩側並相互面對。內側接觸部72e的一部分從第一凸部13的長度方向端壁面突出到嵌合凹部22內,而外側接觸部72f的一部分從第一突出端部21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內側面突出到嵌合凹部22內。從形狀上可以明確的是,相互面對的內側接觸部72e和外側接觸部72f之間的間隔能彈性地變化。即,當第二連接器101所包含的第二加强配件151插入在內側接觸部72e和外側接觸部72f之間時,內側接觸部72e和外側接觸部72f之間的間隔彈性地伸長。
第一接地連結部73具有:帶板狀的縱軸部73a,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直線地延伸;以及多對(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為三對)橫軸部73b,其沿縱軸部73a的長度方向在多個部位(在該示例中為三個部位)從縱軸部73a的兩側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橫軸部73b從縱軸部73a的兩側延伸的部分是作為用於縱軸部73a和橫軸部73b的連接部的縱橫交叉部73c,且縱橫 交叉部73c在平面視圖(從上下方向觀察)中為兩個T字背靠背結合形成的十字狀。
針對本實施例,縱軸部73a的長度方向兩端朝向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的被保持部72a的下端彎曲並連接。另外,在左右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的橫軸部73b使其末端朝向第一接地端子71的被保持部71a的下端彎曲並連接。在這種方式下,第一接地元件70的所有的第一接地端子71、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和第一接地連結部73機械地且電氣地連接。
此外,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是在第一凸部13的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兩端的第一凸部13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中央形成的、在長度方向上和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在底板18(見圖3C)的下表面開口且在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和長度方向端壁面的開口的狹縫狀的凹槽。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13a連接於形成於嵌合凹部22的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22a。注意的是,在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針對長度方向在與第一接地端子71的對應範圍形成有向下凹入的上面凹部13b。第一凸部13的安裝面11b側,針對長度方向在與上面凹部13b對應的範圍形成有向下凹入的下面凹部13c。如圖3C所示,當從下方觀察時,下面凹部13c的一半以上由位於其下方的第一接地連結部73覆蓋。
如圖4所示,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第一側壁延長部21c,作為配合嵌合引導側壁,從第一側壁14的長度方向兩端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一端壁部21b,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第一端壁部21b的兩端連接於第一側壁延長部21c。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中,第一端壁部21b和連 接於第一端壁部21b的兩端的第一側壁延長部21c形成連續的大體U字狀的側壁並限定大體長方形的嵌合凹部22的三側。第一接地元件收容凹部22a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一端壁部21b的內側面。
作為配合加强配件的第一加强配件51附接於第一基座11。根據本實施例,第一加强配件51是對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元件,設置有:一對第一端壁覆部52,位於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兩端(X軸方向(見圖3A)),覆蓋第一突出端部21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外側;第一側壁覆部53,連接於各第一端壁覆部52的左右兩端,覆蓋第一側壁延長部21c的外側;以及作為第一連結部的第一側板部54,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用作將第一側壁覆部53彼此連結的一對連結部。在平面視圖(從上下方向觀察)中,第一加强配件51用作連續圍繞第一基座11的屏蔽元件。
第一端壁覆部52包括:上面部52a,其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並覆蓋第一端壁部21b的上表面21a的過半;傾斜內覆蓋部52b,作為引導部,從上面部52a的第一端壁部21b處的內側端緣向下斜地延伸;竪直內覆蓋部52c,其從傾斜內覆蓋部52b的下端向下延伸;外覆蓋部52e,其從上面部52a的第一端壁部21b處的外側端緣向下延伸;以及連接脚部52g,處於外覆蓋部52e的下端處。注意的是,缺口部52d形成在傾斜內覆蓋部52b和竪直內覆蓋部52c的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附近。
第一側壁覆部53包括:上面部53a,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並覆蓋第一側壁延長部21c的上表面;傾斜彈性臂部53b,其作為配合加强 配件端子,從上面部53a的第一側壁延長部21c處的內側端緣向下斜地延伸;接觸凸部53c,其在傾斜彈性臂部53b的下端附近朝向嵌合凹部22的中央膨出;外覆蓋部53d,其從上面部53a的第一側壁延長部21c處的外側端緣向下延伸;以及連接脚部53f,處於外覆蓋部53d的下端處。
第一加强配件51中的傾斜內覆蓋部52b、竪直內覆蓋部52c、外覆蓋部52e以及外覆蓋部53d等從作為第一基座11的上面(Z軸正方向面)的嵌合面11a側插入或壓入形成在第一端壁部21b的表面等上的凹部,並附接於第一基座11。注意的是,第一加强配件51不是必須通過插入或壓入附接於第一基座11,而是可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一基座11一體化。在此,為了便於說明,將僅說明第一加强配件51通過插入或壓入附接於第一基座11的情况。
在第一加强配件51附接於第一基座11的狀態下,第一端壁覆部52的連接脚部52g的下表面位於安裝面11b(底板18的下表面)下方並與第一信號端子61的尾部62的下表面大體齊平。另外,在第一側壁覆部53的傾斜彈性臂部53b的至少一部分以與第一側壁延長部21c的內側凹部21d的底面間隔開的狀態下收容於內側凹部21d內,其中,接觸凸部53c能夠在第一側壁延長部21c的方向上彈性位移,且連接脚部53f的下表面位於安裝面11b下方且與第一信號端子61的尾部62的下表面大體齊平。注意的是,一般地,術語“齊平”用在建築現場,且意味著兩材料完成為它們具有相同的表面,或在兩表面之間無臺階且它們是平坦的等。然而,在這種情况下,“齊平”在連接脚部52g的下表面和/或連接脚部53f的下表面和尾部62的下表面不是必須優選平坦的但處於它們能焊接的 第一板的連接墊的高度範圍內的意義下使用。
另外,第一側板部54是在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Z軸方向)和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平坦的帶狀的板,第一側板部54的長度方向兩端中的每一端連接於第一側壁覆部53的外覆蓋部53d。此外,在各第一側板部54的長度方向上,脚部54d從與各第一接地端子收容外側腔16b對應的位置向下延伸,且脚部54d的下端成為連接脚部54f。在第一加强配件51附接於第一基座11的狀態下,第一側板部54覆蓋第一側壁14的外側面的至少一部分,且連接脚部54f的下表面位於安裝面11b的下方且與第一信號端子61的尾部62的下表面大體齊平。
如上所述,因為第一突出端部21的表面的過半由第一加强配件51覆蓋,所以第一突出端部21的强度增加,且即使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作業中力或衝擊施加於第一突出端部21,也能可靠地防止第一突出端部21受損或變形。另外,位於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兩端中的每一端的第一端壁覆部52和第一側壁覆部53由第一側板部54連接,這使得第一加强配件51的整體强度高,有效地加强了第一基座11。
在作為第一連接器1(見圖1)的仰視圖的圖6中,第一信號端子61(見圖3C)、第一接地元件70(見圖4)及第一加强配件51(見圖4)的在安裝面11b上露出的經由焊接連接於與第一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焊接墊(即焊接部位)由斜線(陰影線)標示。如圖4所示,針對第一信號端子61,僅有的焊接部位是尾部62的下表面,且尾部62的下表面焊接的連接墊連接於傳輸電信號的導電跡線(即信號線)。另外,針對第一接地元件70,焊接部位為位於第一基 座11的寬度方向中央的第一接地連結部73的縱橫交叉部73c的下表面、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的下側連接部72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以及位於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第一接地端子71的下側連接部71b的下表面。第一接地元件70焊接的連接墊連接於與接地電位點連接的導電跡線(即接地線(參考電位接線))。此外,針對第一加强配件51,焊接部位為第一端壁覆部52的連接脚部52g的下表面、第一側壁覆部53的連接脚部53f的下表面以及第一側板部54的連接脚部54f的下表面。第一加强配件51焊接的連接墊連接於接地線(參考電位接線)。
注意的是,針對第一接地元件70,如果需要,則焊接部位能夠是比圖6中的示例示出的部分大的部分。例如,第一接地連結部73的整個下表面能作為焊接部位,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的下側連接部72b的整個下表面能作為焊接部位,且第一接地端子71的下側連接部71b的整個下表面能作為焊接部位。通過擴大焊接部位,從第一接地元件70的各部到接地線的通電路徑長度能縮短,進一步提高第一接地元件70的屏蔽性能,並進一步降低串擾。注意的是,如果第一信號端子61傳輸的電氣信號頻率低,則能省略第一接地端子71的下側連接部71b的下表面上的焊接部位。
在這種方式下,針對第一連接器1,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一接地端子71配置在各端子群列內的彼此相鄰的第一信號端子61之間。另外,第一加强配件51的連接於接地線的傾斜彈性臂部53b配置在位於各端子群列的兩端的第一信號端子61的外側。此外,第一接地連結部73的連接於接地線的縱軸部73a配置在第一端子群列內的第一信號端子61與相對的第二端子群列內的第一信號 端子61之間。此外,第一加强配件51的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一側板部54配置在端子群列的外側。這有效地屏蔽各第一信號端子61,因為各第一信號端子61均在所有側由連接於接地線的導電元件包圍,這有效地防止了第一信號端子61之間的串擾。
接著,將說明第二連接器101的構成。
圖7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圖8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圖9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圖10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11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注意的是,圖8A是俯視圖,圖8B是側視圖,圖8C是仰視圖,而圖8D是前視圖。圖10A是俯視圖,圖10B是沿圖10A的C-C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10C是沿圖10A的D-D線作出的剖視圖。
第二連接器101作為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具有作為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第二基座111,第二基座111是由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一體形成的連接器本體。如圖所示,第二基座111具有為大體長方體的大體長方形的厚板狀的形狀。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凹槽部113、限定第二凹槽部113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的兩側的且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作為細長的凸部的第二側壁112、以及限定第二凹槽部113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兩側的且在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的將第二側壁112的長度方向兩端連結的用作嵌合引導部的第二突出端部122一體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嵌入第一連接器1的側(即嵌合面111a側(Z軸負方向側))。
第二側壁112沿第二凹槽部113的兩側且沿第二基座111的兩側並列形成。第二信號端子161作為端子配置在各第二側壁112上。此外,針對各第二側壁112,第二接地端子171作為接地端子配置在在相互相鄰的第二信號端子161之間。第二信號端子16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以與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一接地端子71對應的間距和數量配置。在本實施例中,如果第二信號端子16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統一說明,則它們將以第二端子來說明。換句話說,多個第二端子沿各自的第二側壁112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另外,第二凹槽部113的安裝在第二板上的側(即安裝面111b側(Z軸正方向側))由底板118封閉。
第二信號端子161是通過對導電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元件且具有:內側接觸部166;尾部162,作為板連接部,連接於內側接觸部166的下端;上側連接部164,連接於內側接觸部166的上端;以及外側接觸部165,連接於上側連接部164的下端且面向內側接觸部166。
第二信號端子161可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化。即,第二基座111通過採用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充填內部預設有第二信號端子161的模具的腔體來成形。結果,第二信號端子161至少部分地埋設於第二基座111內並一體附接於第二基座111。注意的是,第二信號端子161不是必須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化,而是可通過壓入等附接於第二基座111。在此,為了便於說明,將僅說明第二基座111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一體化的情况。
外側接觸部165至少部分地露出在第二側壁112的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面向的表面上。此外,上側連接部164露出在第二側壁112的上表面(Z軸負方向)且與該表面大體齊平。此外,內側接觸部166露出在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內側面向的表面上並與該表面大體齊平。尾部162從第二側壁112的面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表面的下端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且尾部162的下表面(Z軸正方向側面)通過焊接連接於與第二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此外,如圖10C所示,構成第二信號端子161的細長帶板材從尾部162的末端(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端)延伸至第二側壁112中的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內側面向的表面、以約90度彎曲,且隨後,從內側接觸部166的上端向內側接觸部166的上端延伸、在內側接觸部166以約90度彎曲,且隨後上側連接部164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彎曲約90度,且隨後從外側接觸部165的上端朝向下端延伸、彎曲。換句話說,當從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觀察時,第二信號端子161具有從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進入內側且隨後向上卷並隨後回卷而捲繞形成的捲繞形狀。
如圖9所示,多個第二接地端子171是第二接地元件170的部分且彼此連接。第二接地元件170包括:多個第二接地端子171;一對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配置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見圖7))的兩端附近;以及第二接地連結部173,其將多個第二接地端子171和一對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連結。注意的是,第二接地元件170是通過對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元件,此外,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一體連接於第二加强配件151。
各第二接地端子171包括:外側接觸部171a;上側連接部171d,連接於外側接觸部171a的上端;內側接觸部171c,連接於上側連接部171d的下端並面對外側接觸部171a;以及尾部171b,作為板連接部,連接於外側接觸部171a的下端。
外側接觸部171a至少部分地露出在第二側壁112的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面向的表面上。此外,上側連接部171d露出在第二側壁112的上表面(Z軸負方向(見圖7))上並與該表面大體齊平。此外,內側接觸部171c露出在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內側面向的表面上且與表面大體齊平。尾部171b從向第二側壁112的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面向的表面的下端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且尾部171b的下表面(Z軸正方向側面)通過焊接連接於與第二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如圖10B所示,構成第二接地端子171細長的帶板材從尾部171b的末端(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端)延伸至第二側壁112的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面向的表面、彎曲約90度、從外側接觸部171a的下端向上端延伸、在外側接觸部171a的上端彎曲約90度。上側連接部171d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內側延伸、彎曲約90度、從內側接觸部171c的上端向下端延伸,內側接觸部171c的下端彎曲約90度而連接於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橫軸部173b的末端。換句話說,當從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觀察時,第二端子171具有從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向內側行進且隨後向上卷且向前卷而捲繞形成的捲繞形狀。換句話說,第二端子171具有與第二信號端子161不同的捲繞形狀的捲繞方向。
另外,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中的每一個具有縱軸部172a以及彎曲並連接於縱軸部172a的末端的上側連接部172d。縱軸部172a為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直線地延伸的帶板狀的元件。另外,上側連接部172d為從縱軸部172a的末端向上(Z軸負方向)延伸的帶板狀的元件,且上側連接部172d的末端(即上端)彎曲並連接於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端壁覆部152的上面部152a。
第二接地連結部173具有:帶板狀的縱軸部173a,其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直線地延伸;以及多對(在該示例中為三對)橫軸部173b,其沿縱軸部173a的長度方向在多個部位(在該示例中為三個部位)從側縱軸部173a的兩側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延伸。橫軸部173b從縱軸部173a的兩側延伸的部分是用於縱軸部173a和橫軸部173b的連接部的縱橫交叉部173c,且縱橫交叉部173c在平面視圖(從上下方向觀察)中具有十字狀。
注意的是,通過縱橫交叉部173c,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縱軸部172a的基端連接於位於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兩端中的每一端的縱橫交叉部173c。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縱軸部172a形成為寬於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縱軸部173a。另外,在左右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的橫軸部173b使其末端朝向第二接地端子171的內側接觸部171c的下端彎曲並連接。在這種方式下,第二接地元件170的所有的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以及第二接地連結部173機械地且電氣地連接。
在第二基座111的第二凹槽部11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凸部114形成在與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縱軸部173a和縱橫交叉部173c對應的部位,且整個 縱軸部173a和縱橫交叉部173c以及橫軸部173b的一部分由凸部114覆蓋。這允許構成第二基座111的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在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過程中順暢地流動。此外,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狀態下,凸部114收容於形成於第一基座11的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的上面凹部13b內。另外,橫軸收容凹部113a和縱軸部收容凹部113b形成在第二凹槽部113上,其中,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橫軸部173b的一部分收容在橫軸收容凹部113a內且橫軸部173b的上表面露出,而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縱軸部172a的大部分收容於縱軸部收容凹部113b且縱軸部172a的上表面露出。
作為安裝於第二基座111的加强配件的第二加强配件151附接於第二基座111。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加强配件151是通過對金屬板實施衝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形成的元件,是一體連接於第二接地元件170的元件,位於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兩端,且各第二加强配件151具有:第二端壁覆部152,其覆蓋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的過半;以及第二側壁覆部153,其連接於第二端壁覆部152的側端並覆蓋側面122c的過半。
第二端壁覆部152包括:上面部152a,其在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並覆蓋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外覆蓋部152e,其從上面部152a的第二突出端部122處的外側端緣向下延伸;接合突起152f,其從外覆蓋部152e的側緣突出;以及連接脚部152g,在外覆蓋部152e的下端處。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上側連接部172d的上端彎曲並連接於上面部152a的第二突出端部122處的內側端緣的中央部。
第二側壁覆部153包括:上面部153a,其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並覆蓋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的側緣附近;外覆蓋部153d,其從第二側壁覆部153的上面部153a處的側緣向下延伸;以及連接脚部153f,處於外覆蓋部153d的下端處。
第二加强配件151連同第二接地元件170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化。換句話說,第二基座111通過採用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充填內部預設有第二加强配件151和第二接地元件170的模具的腔體來成形。結果,第二加强配件151和第二接地元件170的至少一部分埋設於第二基座111以一體附接於第二基座111。注意的是,第二加强配件151和第二接地元件170不是必須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化,但可通過壓入等附接於第二基座111。在此,為了便於說明,將僅說明第二基座111通過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一體化的情况。
在第二加强配件151附接於第二基座111的狀態下,第二端壁覆部152的連接脚部152g的下表面位於安裝面111b(即底板118的下表面(Z軸正方向面))的下方且與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尾部162的下表面大體齊平。另外,第二側壁覆部153的連接脚部153f的下表面位於與安裝面111b齊平或在安裝面111b的下方且與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尾部162的下表面大體齊平。
如上所述,因為第二突出端部122的表面的過半由第二加强配件151覆蓋,所以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强度增加,且即使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作業過程中力或衝擊施加於第二突出端部122,也能可靠地防止第二突 出端部122受損或變形。另外,位於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兩端中的每一端的第二端壁覆部152由第二接地元件170連接,這使得第二加强配件151的整體强度高,有效地加强了第二基座111。
在作為第二連接器101(見圖7)的仰視圖的圖11中,第二信號端子161(見圖7)、第二接地元件170(見圖9)以及第二加强配件151(見圖7)的露出在安裝面111b上並經由焊接連接於與第二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焊接墊(即焊接部位)的部分由斜線(陰影線)示出。如圖9所示,針對第二信號端子161,僅有的焊接部位是尾部162的下表面,且尾部162的下表面焊接的連接墊連接於傳輸電信號的導電跡線(即信號線)。另外,針對第二接地元件170,焊接部位是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橫軸部173b的下表面、位於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的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縱軸部172a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以及位於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第二接地端子171的尾部171b的下表面。第二接地元件170焊接的連接墊連接於與接地電位點連接的導電跡線(即接地線(參考電位接線))。此外,針對第二加强配件151,焊接部位是第二端壁覆部152的連接脚部152g的下表面和第二側壁覆部153的連接脚部153f的下表面。第二加强配件151焊接的連接墊連接於接地線(參考電位接線)。
注意的是,針對第二接地元件170,如果需要,焊接部位能採用比圖11中的示例所述的部分更大的部分。例如,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整個下表面能為焊接部位,且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縱軸部172a的整個下表面能為焊接部位。通過擴大焊接部位,從第二接地元件170的各部到接地線的通電路徑 長度能縮短,進一步提高第二接地元件170的屏蔽性能,並進一步降低串擾。
在這種方式下,針對第二連接器101,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二接地端子171配置在各端子群列內的彼此相鄰的第二信號端子161之間。另外,第二加强配件151的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二側壁覆部153配置在位於各端子群列的兩端的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外側。此外,第二接地連結部173的連接於接地線的縱軸部173a配置在第一端子群列內的第二信號端子161和第二端子群列內的第二信號端子161之間。這有效地屏蔽各第二信號端子161,因為各第二信號端子161在四側上由連接於接地線的導電元件包圍,這有效地防止第二信號端子161之間的串擾。
隨後,將說明具有上述構成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動作。
圖12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13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剖視圖。圖14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嵌合的俯視圖,其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省略。圖12A是俯視圖,而圖12B是沿圖12A的E-E線作出的剖視圖。圖13A是沿圖12A的F-F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13B是沿圖12A的G-G線作出的剖視圖。
在此,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信號端子61、第一接地元件70和第一加强配件51的由圖6的斜線(陰影線)所示的焊接部位通過焊接連接於與第一板(未示出)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且由此表面安裝在第一板上。同樣地,第 二連接器101的第二信號端子161、第二接地元件170和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由圖11的斜線所示的焊接部位通過焊接連接於與第二板(未示出)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且由此表面安裝在第二板上。
首先,當操作者使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和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面對時,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側壁112的位置與第一連接器1的對應的第一凹槽部12a的位置重合,而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與第一連接器1的對應的嵌合凹部22的位置重合,由此完成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之間的對位。
在這種狀態下,當第一連接器1和/或第二連接器101在接近對方的方向(即在嵌合方向(Z軸方向))上移動時,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側壁112和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凹槽部12a和嵌合凹部22內。結果,如圖1A、圖1B、圖12A和圖12B所示,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之間的嵌合完成時,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二信號端子161處於導通狀態,第一接地端子7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處於導通狀態,且第一加强配件51和第二加强配件151處於導通狀態。
具體地,如圖1A和圖13B所示,當對應的第二信號端子161插入各自的第一信號端子61的內側接觸部65a和外側接觸部66之間時,第一信號端子61的內側接觸部65a和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內側接觸部166彼此接觸,且第一信號端子61的外側接觸部66和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外側接觸部165彼此接觸。結果,因為第一信號端子61和對應的第二信號端子161在兩個部位彼此接觸,即, 處於所謂的多個接觸點狀態,所以,即使一個接觸點因震動或振動斷開,也能維持導通狀態。
同樣地,如圖1B和圖13A所示,對應的第二接地端子171插入在各自的第一接地端子71的內側接觸部71e和外側接觸部71f之間,第一接地端子71的內側接觸部71e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的內側接觸部171c接觸而第一接地端子71的外側接觸部71f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的外側接觸部171a接觸。結果,因為第一接地端子71和對應的第二接地端子171在兩個部位彼此接觸,即,處於所謂的多個接觸點狀態,所以,即使一個接觸點因震動或振動斷開,也能維持導通狀態。
此外,如圖4、圖9所示,各第一加强配件51的傾斜彈性臂部53b的接觸凸部53c接合並接觸對應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側壁覆部153的外覆蓋部153d。結果,即使第一加强配件51和對應的第二加强配件151遭受震動或振動,能夠彈性地位移的接觸凸部53c也會維持與外覆蓋部153d接觸,從而能維持導通狀態。
此外,如圖4、圖9、圖12B所示,對應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端壁覆部152插入在各自的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的內側接觸部72e和外側接觸部72f之間。由此,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的內側接觸部72e接觸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的與第二端壁覆部152的上面部152a連接的上側連接部172d,而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的外側接觸部72f接觸第二端壁覆部152的外覆蓋部152e。結果,第一接地元件70與相互連接的第二接地元件170和第二加强配件151在兩個部位 彼此接觸,即,處於所謂的多個接觸點狀態,從而,即使一個接觸點因震動或振動斷開,也能維持導通狀態。
在這種方式下,第一接地元件70、第一加强配件51、第二接地元件170和第二加强配件151相互接觸並導通,使它們處於等電位,由此提高屏蔽性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能用作用於將傳輸各種電流乃至電氣信號的導電跡線連接的連接器組件,然而在此,針對第一信號端子61、第一接地端子71、第二信號端子161、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一加强配件51的傾斜彈性臂部53b以及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側壁覆部153的外覆蓋部153d,記號S、RF和G標示在圖14中。這些記號標示連接於通常的信號線並傳輸通常的頻率(例如低於10GHz的頻率)的信號的通常的信號端子(S)、連接於高頻信號線並傳輸高頻率(例如10GHz以上的頻率)的諸如RF信號的高頻信號端子(RF)和連接於作為參考電位接線的接地線的接地端子(G)。
在這種情况下,在平面視圖中,用作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地端子7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以及第一加强配件51的傾斜彈性臂部53b和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側壁覆部153的外覆蓋部153d位於用作高頻信號端子(RF)的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二信號端子161的X軸方向的兩側,另外,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和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以及第一側板部54的第一加强配件51位於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二信號端子161的Y軸方向的兩側,從而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二信號端子161在四側由連接於接地線的導電元件連續地圍繞。即, 偽波導(pseudo-waveguide)圍繞用作高頻信號端子(RF)的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二信號端子161形成。由此,高頻信號的傳輸不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噪聲的影響且不會對外部造成噪聲的影響。
此外,在平面視圖中,位於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的右側及左側的高頻信號端子(RF)以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作為對稱軸來線對稱配置且隔著介於中間的沿所述中心線延伸的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和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相互面對。在這種方式下,通過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和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介於相互面向的高頻信號端子(RF)之間,相互面向的高頻信號端子(RF)更少可能地相互干擾,降低串擾。
此外,在平面視圖,位於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的前側及後側的高頻信號端子(RF)以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作為對稱軸來線對稱配置且隔著介於中間的多個第一接地端子7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相互面對。在這種方式下,通過使連接於接地線的接地端子(G)介於相互面向的高頻信號端子(RF)之間,相互面向的高頻信號端子(RF)更少可能地相互干擾,降低串擾。
此外,針對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的第一列的第一端附近的高頻信號端子(RF)和第二列的第二端附近的高頻信號端子(RF),即,在平面視圖中,在將位於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對角附近的高頻信號端子(RF)連接的直線的假想的對角線上設置第一接地元件70和第二接地 元件170。在這種方式下,因為第一接地元件70和第二接地元件170介於位於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對角附近的高頻信號端子(RF)之間,所以串擾减少。
另外,包括第一接地端子71、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和第一接地連結部73的第一接地元件70是在第一連接器1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元件。如圖6所示,在大範圍存在的多個離散的焊接部位通過焊接連接於與作為第一板的接地線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還有地,第一接地端子71和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接觸並導通第二接地端子171和第二加强配件151(連接於與作為第二板的接地線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從而到接地線的通電路徑長度對於第一接地元件70的所有部分是短的。結果,因為第一接地元件70能發揮高屏蔽性能,所以高頻信號端子(RF)更少可能地相互干擾,且串擾减少。
此外,包括用作接地端子的傾斜彈性臂部53b的第一加强配件51包括第一端壁覆部52、第一側壁覆部53及第一側板部54且是在第一連接器1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元件。如圖6所示,在大範圍存在的多個離散的焊接部位通過焊接連接於與作為第一板的接地線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另外,傾斜彈性臂部53b接觸並導通與作為第二板的接地線的導電跡線連結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從而第一加强配件51在其所有的部分具有短的到接地線的通電路徑長度。結果,因為第一加强配件51能發揮高屏蔽性能,所以高頻信號端子(RF)更少可能地相互干擾,且串擾减少。
此外,包括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第二接地連 結部173的第二接地元件170和第二加强配件151為在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元件。如圖11所示,在大範圍存在的多個離散的焊接部位通過焊接連接於與作為第二板的接地線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還有地,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二接地端連接部172以及第二加强配件151接觸並導通與作為第一板的接地線的導電跡線連結的第一接地端子71、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以及第一加强配件51,從而到接地線的通電路徑長度對於第二接地元件170的所有的部分是短的。結果,因為第二接地元件170能發揮高屏蔽性能,所以高頻信號端子(RF)更少可能地相互干擾,且串擾减少。
注意的是,本發明不是必須局限於該示例,且與各自的第一信號端子61、第一接地端子71、第一接地元件70、第一加强配件51、第二信號端子161、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二接地元件170以及第二加强配件151連接的導電跡線的種類能合適地變化。還有地,第一信號端子61、第一接地端子71、第二信號端子16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的數量也能變化。
由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具有第一基座11以及作為第一端子的安裝於第一基座11的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一接地端子71,且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此外,第一基座11包括:第一凹部12,其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嵌合;第一側壁14,其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並限定第一凹部12的兩側;第一凸部13,在第一凹部12內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一凹槽部12a,形成在第一凸部13和第一側壁14之間。多個第一端子沿各自的第一凹槽部12a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第一接地元件70的 至少一部分;第一接地元件70露出在第一基座11的安裝面11b且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和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另外,第二連接器101具有第二基座111以及作為第二端子的安裝於第二基座111的第二信號端子161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二連接器101與第一連接器1嵌合。此外,第二基座111包括:第二凹槽部113,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一對第二側壁112,並列配置並限定第二凹槽部113的兩側。多個第二端子沿各自的第二側壁112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第二接地元件17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接地元件170露出在第二基座111的安裝面111b並在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和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這增加了針對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屏蔽效果,可靠地降低串擾,並提高可靠性。
此外,端子群列中的每一個所包含的第一接地元件70的一部分是第一接地端子71,且各自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各自的第一接地端子71配置在相互面對的位置並經由第一接地連結部73連結。此外,第一連接器1包括在平面視圖中連續地圍繞第一基座11的第一加强配件51且第一加强配件51在位於第一基座11的外側的多個焊接部位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此外,端子群列中的每一個所包含的第二接地元件170的一部分是第二接地端子171,且各自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二接地端子171配置在相互面對的位置並經由第二接地連結部173 連結。此外,第二基座111包括:第二突出端部122,其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兩端;以及嵌合凹部22,供形成於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21插入。連接於第二接地元件170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安裝在第二突出端部122上。
接著,下面將說明第二實施例。注意的是,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構造的部分通過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其說明。此外,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動作和效果的說明也將省略。
圖15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嵌合前的立體圖。圖16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圖17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圖18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圖19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20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注意的是,圖15A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嵌合面側觀察的立體圖,而圖15B是從第一連接器的安裝面側觀察的立體圖。圖17A是俯視圖,圖17B是側視圖,圖17C是仰視圖,而圖17D是前視圖。圖19A是俯視圖,圖19B是沿圖19A中的H-H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19C是沿圖19A中的I-I線作出的剖視圖。
針對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端子配列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不同。即,針對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一接地端子71配置在各列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的並列的兩列中形成的各自的端子群列中的相互相鄰的第一信號端子61之間,但是,針對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僅在與位於各端子群列的兩端處的第一信號端子61的內側相鄰的位置配置 第一接地端子71且在其它位置不配置第一接地端子71。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在各端子群列的各端配置其中一個第一信號端子61,且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相鄰該第一信號端子61的內側配置第一接地端子71;然而,在其它位置,三個第一信號端子61配置在該列中。
以同樣的方式,針對第一連接器1,端子收容腔配列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不同。即,收容第一信號端子61的第一信號端子收容腔15和收容第一接地端子71的第一接地端子收容腔16與第一信號端子61和第一接地端子71一樣地配置。
另外,本實施例的第一接地元件70在第一連接器1的長度方向上一分為二,如圖18所示。具體地,第一接地連結部73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上一分為二且配置在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見圖15))的兩端的第一接地端連接部72不彼此連接。
詳細地,在各第一接地連結部73中,在平面視圖中,在第一實施例中為十字狀的縱橫交叉部73c在此為T字狀。縱軸部73a僅從縱橫交叉部73c向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外側延伸但不向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內側延伸。
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1的其它點的構成與前述的第一實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說明。
接著,將說明第二連接器101的構成。
圖21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2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四面視圖。圖23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 解圖。圖24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25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焊接部位的仰視圖。注意的是,圖22A是俯視圖,圖22B是側視圖,圖22C是仰視圖,而圖22D是前視圖。圖24圖24A是俯視圖,圖24B是沿圖24A的J-J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24C是沿圖24A的K-K線作出的剖視圖。
針對第二連接器101的本實施例,與第一連接器1的情况一樣,端子配列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101不同。即,針對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101,連接於接地線的第二接地端子171配置在各列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的並列的兩列形成的各端子群列內的相互相鄰的第二信號端子161之間,但是,針對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101,僅在與位於各端子群列的兩端處的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內側相鄰位置配置第二接地端子171而在其它位置不配置第二接地端子171。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在各端子群列的各端配置其中一個第二信號端子161,且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上相鄰該第二信號端子161的內側配置第二接地端子171;然而,在其它位置,三個第二信號端子161配置在該列。
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101的其它點的構成與前述的第一實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說明。
隨後,將說明具有上述構成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動作。
圖26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27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 剖視圖。圖28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處於嵌合狀態的俯視圖,其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省略。圖26A是俯視圖,而圖26B是沿圖26A的L-L線作出的剖視圖。圖27A是沿圖26A的M-M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27B是沿圖26A的N-N線作出的剖視圖。
與第一實施例一樣,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能用作用於將傳輸各種電流乃至電氣信號的導電跡線連接的連接器組件;然而,在本實施例中,針對第一信號端子61、第一接地端子71、第二信號端子161、第二接地端子171、第一加强配件51的傾斜彈性臂部53b以及外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側壁覆部153的覆蓋部153d,記號S、RF和G標示在圖28中。這些記號標示連接於通常的信號線並傳輸通常的頻率(例如低於10GHz的頻率)的信號的通常的信號端子(S)、連接於高頻信號線並傳輸高頻率(例如10GHz以上的頻率)的諸如RF信號的高頻信號端子(RF)和連接於作為參考電位接線的接地線的接地端子(G)。
在第一實施例所示的示例中,存在有三個接地端子介於位於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的前側及後側的高頻信號端子(RF)之間;而在本實施例的該示例中,存在有兩個接地端子介於高頻信號端子(RF)之間。
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動作及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嵌合狀態的其它點的構成及效果與前述的第一實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說明。
此外,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說明了與合適的示例性實施例有關的特 徵。通過閱覽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本領域技術人員自然可以想到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和精神內的各種其它實施例、修改和變形。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能適用於連接器。
1: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51:第一加强配件
54:第一側板部
61:第一信號端子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基座
151:第二加强配件
161:第二信號端子
171:第二接地端子
X:軸
Y:軸
Z:軸

Claims (8)

  1. 一種第一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連接器本體,以及一安裝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第一端子,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包括:一第一凹部;一第一側壁,在長度方向延伸並限定所述第一凹部的兩側;一中島,在所述第一凹部內在所述長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一凹槽部,形成在所述中島和所述第一側壁之間;以及所述多個第一端子沿各自的第一凹槽部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一第一接地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接地元件露出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安裝面,並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和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第一連接器,其中,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一接地元件的一部分為一第一接地端子,以及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一接地端子配置在相互面對的位置並經由一第一接地連結部連結。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第一連接器,其中,當在平面視圖中觀察時,所述第一連接器還具有連續圍繞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一屏蔽元件,且所述屏蔽元件在位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外側的多 個焊接部位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4. 一種連接器對,包括:如請求項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第一連接器,以及與所述第一連接器嵌合的一配合連接器。
  5. 一種第二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連接器本體,以及一安裝於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包括一第二凹槽部,以及一對第二側壁,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並列配置且限定所述第二凹槽部的兩側,其中,所述多個第二端子沿各自的第二側壁配置以形成並列的一對端子群列,各端子群列包括一第二接地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接地元件露出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安裝面並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和寬度方向外側部的位置通過焊接連接於參考電位接線。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第二連接器,其中,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二接地元件的一部分是一第二接地端子,以及各自的端子群列所包含的第二接地端子配置在相互面對的位置並經由第二接地連結部連結。
  7. 根據請求項5或6所述的第二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還包括:一第二嵌合引導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及一第二加强配件,連接於所述第二接地元件且安裝於所述第二嵌合引導部。
  8. 一種連接器對,包括:如請求項5-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第二連接器,以及與所述第二連接器嵌合的一配合連接器。
TW111109483A 2021-05-07 2022-03-15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TWI813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8898A JP2022172741A (ja) 2021-05-07 2021-05-07 コネクタ
JP2021-078898 2021-05-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354A TW202245354A (zh) 2022-11-16
TWI813205B true TWI813205B (zh) 2023-08-21

Family

ID=83932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9483A TWI813205B (zh) 2021-05-07 2022-03-15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13477A1 (zh)
JP (1) JP2022172741A (zh)
CN (1) CN117242654A (zh)
TW (1) TWI813205B (zh)
WO (1) WO2022234350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601467U (zh) * 2018-12-28 2020-09-11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其對接連接器
WO2020218385A1 (ja) * 2019-04-24 2020-10-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CN212485720U (zh) * 2020-05-07 2021-02-05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8225B2 (ja) * 2011-07-06 2016-04-2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8986027B2 (en) * 2012-10-31 2015-03-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885730B2 (ja) * 2017-01-06 2021-06-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遮蔽シールド板付きコネクタ
JP6680344B2 (ja) * 2018-12-21 2020-04-15 Smk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KR102208671B1 (ko) * 2019-04-05 2021-01-28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차폐 기능을 갖는 소켓커넥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601467U (zh) * 2018-12-28 2020-09-11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其對接連接器
WO2020218385A1 (ja) * 2019-04-24 2020-10-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CN212485720U (zh) * 2020-05-07 2021-02-05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2741A (ja) 2022-11-17
CN117242654A (zh) 2023-12-15
TW202245354A (zh) 2022-11-16
US20240113477A1 (en) 2024-04-04
WO2022234350A1 (en) 2022-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2341B (zh) 連接器組件
TWI823154B (zh) 連接器
TWI756941B (zh) 連接器
TW202029595A (zh)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CN110474206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1934110B (zh) 连接器
US7789678B2 (en) Multipolar connector and portable radio terminal or small-size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multipolar connector
TWI813205B (zh)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JP7038172B2 (ja) コネクタ
CN115347420A (zh)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TWI813204B (zh) 連接器
JP7129462B2 (ja) 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対
JP2002237339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