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7420A -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7420A
CN115347420A CN202210277519.9A CN202210277519A CN115347420A CN 115347420 A CN115347420 A CN 115347420A CN 202210277519 A CN202210277519 A CN 202210277519A CN 115347420 A CN115347420 A CN 115347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signal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direction
signal
pai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75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彰太
玉井畅洋
相本大树
菅原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47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7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7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cross-over of signal conductors
    • H01R13/6469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cross-over of signal conductors on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3Snap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不同的信号传输路列彼此之间的串音良好地减少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信号传输路是在信号传输路(22、24)的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传输路对(22、24),传输路对(22、24)具有直线对(22)和交错对(24)这两种对,该直线对(22)和该交错对(24)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信号传输路形成信号传输路列,该信号传输路列设置多个,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22、24)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22、24)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 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多张信号端子被排列设置而成的叶片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在各叶片,作为由邻接的两个信号端子形成的信号传输路的直线对和交错对交替排列。这里,将形成直线对的信号端子称为“直线对端子”,将形成交错对的信号端子称为“交错对端子”。在专利文献1中,一对直线对端子遍及端子长边方向上的全部范围相互隔着间隔地平行地延伸,一对交错对端子在端子长边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互交叉。直线对端子和交错对端子通过形成于其一端侧的连接部被焊接而安装在电路基板的对应的信号用焊盘。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将直线对端子的连接部与交错对端子的连接部焊接的电路基板上的信号用焊盘的位置(参照专利文献1、图11(b))。信号用焊盘在专利文献1的图11(b)中用白圈示出,形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分布并排列的信号用焊盘列。所有的信号用焊盘列中的信号用焊盘在列方向(与端子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即形成纵横并列的格子状的位置。另外,在邻接的两个信号用焊盘列,在列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信号用焊盘作为与相互不同的种类的成对端子对应的焊盘来设置。
在专利文献1中,将直线对端子与交错对端子的端子列焊接的多个焊盘作为隔着间隔分布并排列的信号用焊盘列用白圈表示。邻接的两列信号用焊盘列在沿着列方向在一个信号用焊盘列邻接的两个直线对端子的连接部彼此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另一个信号用焊盘列的直线对端子的连接部。对于交错对端子的连接部,焊盘也处于相同的关系的位置,在列方向上,一个信号用焊盘列的直线对端子与另一个信号用焊盘列的交错对端子处于同一位置。
这样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直线对端子的连接部和交错对端子的连接部于在同一列交替地定位的状态下焊接在电路基板的信号用焊盘,从而实现在信号传输方向相互为相同方向的对彼此之间产生的串音、即远端串扰(FEXT)的减少。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邻接的两个信号用焊盘列之间,地线(接地)用的焊盘作为隔着间隔分布并排列的地线用焊盘列在专利文献1的图11(b)中用黑圈示出。虽然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示出了该地线用焊盘列的各焊盘能够焊接安装地线板、地线端子的连接部。这样,实现了在信号传输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的对彼此之间产生的串音、即近端串扰(NEXT)的减少。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92402号
对于专利文献1而言,如已叙述的那样,在邻接的两个信号用焊盘列之间将地线用焊盘列设置于电路基板,由此,实现了电连接器中的不同的信号传输路列(成对端子列)彼此之间的近端串扰(NEXT)的减少。但是,地线用焊盘列中的各地线用焊盘在列方向上分布,即在地线用焊盘之间形成有间隔。因此,在与相互不同的信号用焊盘列连接的信号用对端子彼此之间,存在产生不少隔着地线用焊盘间的间隔跨过列之间的近端串扰(NEXT)的余地,在近端串扰的减少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电路基板,在代替焊盘而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形成有焊垫并在电路基板的板厚范围内形成有导通孔的情况下,也存在产生跨过导通孔列之间的近端串扰(NEXT)的余地,这里在近端串扰的减少上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状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减少不同的信号传输路列彼此之间或者导通孔列彼此之间的串音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通过以下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来解决上述的课题。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信号传输路。
在该电连接器中,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传输路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传输路对,上述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上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在沿着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上述信号传输路形成信号传输路列,该信号传输路列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构成为:相对于上述安装面成直角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在第一发明中,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实现远端串扰(FEXT)的减少。并且,在第一发明中,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在着眼于在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中任意特定的一个传输路对(这里设为“特定对”)时,在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中存在两个与上述特定对接近的传输路对。这里,将该两个传输路对分别设为“第一接近对”、“第二接近对”。此时第一接近对与第二接近对在相同的信号传输路列中位于相互邻接的位置,第一接近对相对于特定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一侧错开来定位,第二接近对相对于特定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另一侧错开来定位。第一接近对与第二接近对是相互不同种类的对。即,第一接近对和第二接近对中的一个是与特定对相同种类的对,另一个是与特定对不同种类的对。
若通过各传输路对传输信号,则在不同种类的传输路对彼此之间极性反转,在相同种类的传输路对彼此之间极性不反转。即,对于特定对而言,在与第一接近对及第二接近对的一方之间为极性相互反转的关系,在与另一方之间为极性不相互反转的关系。其结果是,在如第一发明那样特定对中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第一接近对和第二接近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的结构中,当在特定对与第一接近对及第二接近对中信号传输方向相互相反的情况下,来自第一接近对的近端串扰(NEXT)的信号和来自第二接近对的NEXT的信号在存在上述的错开的高度方向范围内以这些信号的波形的波峰相互错开的状态来到特定对。因此,避免来自第一接近对和第二接近对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与其对应地减少特定对中的近端串扰(NEXT)。
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上述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的上述高度方向上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相互邻接的传输路对彼此之间的中央。通过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的上述至少一部分这样定位,从而能够在该部分将针对已叙述的特定对的来自第一接近对和第二接近对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特定对中的NEXT。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一电连接器、和与该第一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
在该电连接器组装体中,在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信号传输路,上述第一信号传输路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一传输路对,上述第一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交替地配置,上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在沿着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具备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信号传输路,上述第二信号传输路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二传输路对,上述第二传输路对形成直线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上述第二信号传输路形成信号传输路列,该信号传输路列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构成为:相对于上述安装面成直角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在第二发明中,与针对第一发明已叙述的情况相同,避免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接近的两个第二传输路对传来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于邻接的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与其对应地减少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中的近端串扰(NEXT)。
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发明的基础上,上述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的上述高度方向上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相互邻接的第二传输路对彼此之间的中央。通过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的上述至少一部分这样定位,从而能够在该部分将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接近的两个第二传输路对传来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中的NEXT。
<第三发明>
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在电路基板安装有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信号传输路的电连接器。
在该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中,在第三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传输路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传输路对,上述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上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在沿着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上述电路基板具备焊接上述信号传输路的信号电路部,上述信号电路部具有与信号传输路对应地位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焊接上述信号传输路的多个焊垫、和与各焊垫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的板厚内并与该焊垫电导通的多个导通孔,上述多个导通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排列并形成导通孔列,与上述传输路对对应地相互邻接来定位的两个导通孔形成导通孔对,该导通孔列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邻接的两个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相对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如第三发明那样,通过邻接的两个导通孔列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相互错开来定位,从而避免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接近的两个导通孔列传来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于邻接的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与其对应地减少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中的近端串扰(NEXT)。
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上述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导通孔列中的相互邻接的导通孔对彼此之间的中央。通过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这样定位,从而能够将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接近的两个导通孔对传来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中的NEXT。
<第四发明>
第四发明所涉及的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一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以及供第二电连接器安装的电路基板。
在该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中,在第四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信号传输路,上述第一信号传输路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一传输路对,上述第一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上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在沿着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具备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信号传输路,上述第二信号传输路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二传输路对,上述第二传输路对形成直线对,上述电路基板具备焊接上述信号传输路的信号电路部,上述信号电路部具有与第二信号传输路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焊接上述信号传输路的多个焊垫、和与各焊垫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的板厚内并与该焊垫电导通的多个导通孔,上述多个导通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排列并形成导通孔列,与上述第二传输路对对应地相互邻接来定位的两个导通孔形成导通孔对,邻接的两个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相对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如第四发明那样,通过邻接的两个导通孔列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相互错开来定位,从而与已叙述的第三发明相同,避免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接近的两个导通孔列传来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于邻接的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与其对应地减少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中的近端串扰(NEXT)。
也可以构成为:在第四发明的基础上,上述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导通孔列中的相互邻接的导通孔对彼此之间的中央。通过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这样定位,从而能够将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接近的两个导通孔对传来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中的NEXT。
在本发明中,不仅使远端串扰(FEXT)良好地减少,也使近端串扰(NEXT)良好地减少,由此能够良好地减少不同的信号传输路列彼此之间或者导通孔列彼此之间的串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一起示出的立体图,示出了嵌合前的状态。
图2的(A)是以单体表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叶片的立体图,图2的(B)是仅表示图2的(A)的叶片的信号端子对和地线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中的一部分的叶片的仰视图,将一部分放大表示。
图4的(A)是以单体表示图1的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保持体的立体图,图4的(B)是将图4的(A)的端子保持体的各部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对象连接器中的一部分的端子保持体的仰视图,将一部分放大表示。
图6是仅表示供对象连接器安装的电路基板中的一部分的导通孔的仰视图。
图7的(A)是以单体表示变形例中的中继电连接器的中继电路基板的立体图,图7的(B)是表示图7的(A)的中继电路基板的导电图案和地线导通孔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中继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2…对象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3…对象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10…壳体;22、122…直线对(第一信号传输路);23、123…直线端子;24、124…交错对(第一信号传输路);25、125…交错端子;23A、123A…信号连接部;25A、125A…信号连接部;52…信号端子对(第二信号传输路);53…对象直线端子;53C…信号连接部;54…第一对象地线板;54C…第一地线连接部;55…第二对象地线板;55C…第二地线连接部;C…电路基板;VS…信号用导通孔;VG…地线用导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中继电连接器1(以下,称为“中继连接器1”)与作为第二电连接器的对象侧的电连接器2、3(以下,分别称为“对象连接器2”、“对象连接器3”)一起示出的立体图,示出了嵌合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2、3构成传输高速差动信号的连接器组装体。对象连接器2、3是分别配设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各电路基板的面为上下方向、换言之相对于连接器高度方向(Z轴方向)成直角的姿势下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具体而言,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从上方(Z1侧)嵌合对象连接器2,从下方(Z2侧)嵌合连接对象连接器3,由此将对象连接器2、3彼此经由中继连接器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连接器2、3构成为形成完全相同的形状的电连接器。
如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1具有形成板状的后述的多个叶片20(也参照图2的(A))、将多个叶片20在其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排列并支承的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的壳体10、以及后述的两个金属板制的连结部件30。
壳体10形成将叶片2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以下,称为“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壳体10具有支承叶片20的上侧部分的上侧壳体11、和支承叶片20的下侧部分的下侧壳体12。如后述的那样,上侧壳体11与下侧壳体12经由连结部件30连结。
上侧壳体11具有从上方观察形成四边框状并包围多个叶片20的周壁11A、和用于使多个叶片20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定位的多个中间壁(未图示)。周壁11A具有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11B、和在相对于连接器长度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将上述两个侧壁11B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11C。中间壁在被周壁11A包围的空间内形成具有相对于连接器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板状并将两个侧壁11B的内壁面彼此连结,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排列形成。
在邻接的中间壁彼此之间或者中间壁与端壁11C之间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形成的狭缝状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叶片20的上侧部分的叶片容纳空间(未图示)。另外,在侧壁11B的下部,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形成多个在其壁厚方向(Y轴方向)上贯通侧壁11B的上侧卡止孔部11B-1。上侧卡止孔部11B-1能够与连结部件30的后述的上侧卡止片卡止。
周壁11A比中间壁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被向该上方延伸的部分包围的空间、即向上方开口并且与上述叶片容纳空间连通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收对象连接器2的上侧接收部11D。当在叶片容纳空间内容纳有叶片20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叶片20的上端侧部分从叶片容纳空间的上端开口突出,并位于上侧接收部11D内。
下侧壳体12形成与已叙述的上侧壳体11相同的形状,以相对于上侧壳体11为上下对称的姿势设置,在狭缝状的叶片容纳空间(未图示)容纳叶片20的下侧部分。对在下侧壳体12与上侧壳体11的各部对应的部分标注在上侧壳体11中的附图标记上加上“1”后的附图标记,另外,对于下侧壳体12的各部名称,通过将上侧壳体11的各部名称中“上侧”换称为“下侧”而省略下侧壳体12的说明。
连结部件30将金属板部件穿孔并且局部屈曲而制成。连结部件30将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来延伸,以其板厚方向与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叶片20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在连结部件30的上端侧,在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与上侧壳体11的上侧卡止孔部11B-1对应的位置,将连结部件30的一部分切开而形成有进入至上侧卡止孔部11B-1并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卡止的上侧卡止片(未图示)。在连结部件30的下端侧,与上侧卡止片(未图示)相同,设置有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卡止孔部12B-1卡止的下侧卡止片(未图示)。
图2的(A)是以单体表示叶片20的立体图,图2的(B)是仅表示设置于图2的(A)的叶片20的后述的信号端子对22、24和地线端子26的主视图。如图2的(A)所示,叶片20具有形成板状的树脂制的基材21、排列保持于基材21的多个形成作为第一信号传输路的第一传输路对的信号端子对22、24、与信号端子对22、24形成同列并排列保持于基材21的多个地线端子26、以及安装于基材21的两侧的板面(在YZ方向上扩展的面)的金属板制的第一地线板27和第二地线板28(以下,在无需区分两者的情况下,统称为“地线板27、28”)。在图2的(A)中示出了安装于基材21的X1侧的板面的第一地线板27。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安装于基材21的X2侧的板面的第二地线板28。
在基材21,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端缘的靠近中央位置突出形成有两个被支承突起部21A。被支承突起部21A被形成于上侧壳体11的侧壁11B和下侧壳体12的侧壁12B的各自的内壁面的阶梯部(未图示)在上下方向上支承。在基材21,在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与地线端子26相同的位置,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从基材21的两侧的板面突出形成有用于保持地线板27、28的保持突起部21B。在图2的(A)中,示出了保持第一地线板27的保持突起部21B。
如图2的(B)所示,将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穿孔并且局部屈曲而制成信号端子对22、24和地线端子26,整体形状形成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带片状。信号端子对22、24具有直线对22和交错对24这两种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直线对22和交错对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配置,并且在直线对22与交错对24之间的位置、和直线对22与交错对24的排列范围的双方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地线端子26。即,如图2的(B)所示,从Y1侧按顺序反复配置有地线端子26、交错对24、地线端子26以及直线对22,地线端子26位于端子列的两端侧。
直线对2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整个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延伸的一对直线端子23。如图2的(B)所示,在沿着直线端子23的板厚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一对直线端子23形成相互左右对称并且上下对称的形状。直线端子23在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2、3的后述的对象直线端子53的连接的信号连接部23A。
交错对24具有一对交错端子25。在沿着交错端子25的板厚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一对交错端子25通过以位于上下方向上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而位于重叠的位置。一对交错端子25在该重叠的位置以在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在该板厚方向上屈曲,不相互接触地交叉。如图2的(B)所示,在沿着交错端子25的板厚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一对交错端子25形成相互左右对称并且上下对称的形状。交错端子25在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2、3的后述的对象直线端子53的连接的信号连接部25A。
如图2的(B)所示,地线端子2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得比直线端子23和交错端子25的宽度宽。地线端子26在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2、3的后述的第一对象地线板54的连接的地线连接部26A。
直线对22、交错对24、地线端子26在以图2的(B)的顺序排列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保持于基材21。在将直线对22、交错对24、地线端子26保持于基材21的状态下,如图2的(A)所示,信号连接部23A、25A以及地线连接部26A从基材21的X1侧的板面露出,并能够在其露出面与对象连接器2、3的对象直线端子53或者第一对象地线板54接触。
地线板27、28以覆盖基材21的板面的几乎整个区域的方式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安装于基材2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地线板27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比基材21稍短,其结果是,如图2的(A)所示,上侧和下侧的信号连接部23A、25A和地线连接部26A从基材21的X1侧的板面露出。另一方面,第二地线板28为在上下方向上与基材21几乎相同的长度、换言之形成得比第一地线板27长,第二地线板28的上端和下端位于与基材21的上端及下端几乎相同的位置。在地线板27、28,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与地线端子26相同的位置,屈曲形成有在叶片20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上朝向地线端子26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突条部27A、28A,并能够在该突条部27A、28A的突出顶部与地线端子26的板面接触来电导通。在图2的(A)示出了第一地线板27的突条部27A,在图1中示出了第二地线板28的突条部28A。
对于在中继连接器1排列于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多个叶片20而言,邻接的叶片20彼此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错开来定位。图3针对三个叶片20放大表示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中间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各叶片20,邻接的信号端子对22、24彼此隔着间距P的距离来配置。这里,间距P是直线对22中的直线端子23彼此的中央位置、与和其邻接的交错对24中的交错端子25彼此的中央位置的距离。
另外,如图3所示,地线端子26配置于该地线端子26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与和该地线端子26邻接的信号端子对22、24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为作为一个间距P的一半的0.5P(半个间距)的位置。换言之,直线端子23、交错端子25以及地线端子26隔着0.5P(半个间距)的间隔,即等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叶片20中的信号端子对22、24的排列称为“信号传输路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信号传输路列中,直线对22与交错对24交替地配置,由此,实现了远端串扰(FEXT)的减少。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邻接的任意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22、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22、24彼此之间的中央位置。即,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22、24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22、24错开0.5P(半个间距)来定位。
例如,在图3所示的上图、中图、下图的三个信号传输路列中,在将“一方的信号传输路列”作为中图的信号传输路列并将“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作为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时,中图的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22、24相对于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22、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Y2侧错开0.5P(半个间距)来定位。
例如,在着眼于作为在图3所示的中图的信号传输路列中任意特定的一个信号端子对的直线对22(这里,称为“特定对S”)时,在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中,存在两个与特定对S接近的信号端子对22、24。这里,将该两个信号端子对22、24分别称为“第一接近对T1”、“第二接近对T2”。在图3中,特定对S、第一接近对T1、第二接近对T2分别用点划线包围来表示。
如图3所示,第一接近对T1与第二接近对T2在相同的信号传输路列(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上相互邻接来定位,第一接近对T1相对于特定对S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向Y1侧错开0.5P(半个间距)来定位,第二接近对T2相对于特定对S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Y2侧错开0.5P(半个间距)来定位。即,特定对S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近对T1与第二接近对T2之间的中央。因此,特定对S与第一接近对T1的距离、和特定对S与第二接近对T2的距离相等。
第一接近对T1是直线对22,第二接近对T2是交错对24。即,第一接近对T1是与特定对S相同种类的对,第二接近对T2是与特定对S不同种类的对。若通过各信号端子对22、24传输信号,则在不同种类的信号端子对22、24彼此之间极性反转,在相同种类的信号端子对22、22彼此之间极性不反转。即,在特定对S,在与第二接近对T2之间为极性相互反转的关系,在与第一接近对T1之间为极性不相互反转的关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特定对S和第一接近对T1及第二接近对T2中信号传输方向相互相反的情况下,来自第一接近对T1的近端串扰(NEXT)的信号和来自第二接近对T2的NEXT的信号在这些信号的波形的波峰相互错开的状态下来到特定对S。因此,避免来自第一接近对T1和第二接近对T2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与其对应地减少特定对S中的近端串扰(NEX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定对S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近对T1与第二接近对T2之间的中央,特定对S与第一接近对T1的距离、和特定对S与第二接近对T2的距离相等,因此能够将针对特定对S的来自第一接近对T1和第二接近对T2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特定对S中的NEXT。
接下来,对对象连接器2、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对象连接器2、3是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对象连接器3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象连接器2的说明标注与对象连接器3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如图1所示,对象连接器3具有由适合于中继连接器1的下侧壳体12的下侧接收部(未图示)的立方体外形形成的壳体40、排列保持于壳体40的多个端子保持体50、以及后述的两个金属板制的固定部件60。
壳体40是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形成将端子保持体5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壳体4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形成的上侧壳体41和下侧壳体42。上侧壳体41与下侧壳体42经由固定部件60连结。壳体40容纳并保持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保持体50。
上侧壳体41具有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四边框状的周壁41A、和在被周壁41A包围的空间内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中间壁41D。周壁41A具有在连接器长度(X轴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41B、和在作为在相对于连接器长度方向直角的短边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两个侧壁41B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41C。多个中间壁41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两个侧壁41B的内壁面彼此连结。在侧壁41B,在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隔着规定间隔的多个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槽状的上侧连结槽部(未图示)。
下侧壳体42保持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端子保持体50。在下侧壳体42的两个侧壁42A,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与上侧壳体41的上侧连结槽部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并与上侧连结槽部连通的槽状的下侧连结槽部(未图示)。
将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板部件穿孔并且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固定部件60。固定部件60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在端子保持体50的排列范围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两端侧位置。固定部件60在具有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侧板部(未图示)在与上侧壳体41的上侧连结槽部及下侧壳体42的下侧连结槽部相同的位置具有压入部(未图示),通过将该压入部从下方向上侧连结槽部与下侧连结槽部双方压入,从而保持于壳体40。另外,在固定部件60的下部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屈曲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延伸的固定部61,能够通过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部。
图4的(A)是以单体表示对象连接器3的端子保持体50的立体图,图4的(B)是将图4的(A)的端子保持体50的各部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如图4的(A)、(B)所示,端子保持体50具有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的保持部件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并被保持部件51保持的多个金属板制的形成作为第二信号传输路的第二传输路对的信号端子对52、以及安装于保持部件51的两侧的板面(在YZ方向上扩展的面)的作为地线部件的金属板制的第一对象地线板54和第二对象地线板55(以下,在无需区分两者的情况下,统称为“对象地线板54、55”)。
保持部件51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延伸的板状。在保持部件51形成有用于保持对象地线板54、55的保持突起部和保持孔部51B。保持突起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对象地线板54、55的后述的被保持孔部54A-1、55A-1相同的位置从保持部件51的两侧的板面突出而形成。在图4的(B)中示出了用于保持第一对象地线板54的保持突起部51A。保持孔部51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对象地线板54、55的后述的被保持突起部54A-2、55A-2相同的位置沿着X轴方向贯通保持部件51而形成。
多个信号端子对52是与作为设置于作为第一电连接器的中继连接器1的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信号端子对22、24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而配置。如图4的(B)所示,各信号端子对52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延伸的形成直线对的一对对象直线端子53。对象直线端子53具有通过一体模制成型保持于保持部件51的直线状的被保持部53A、从被保持部53A向上方延伸的信号弹性臂部53B、以及从被保持部53A向下方延伸的信号连接部53C。
如图4的(B)所示,信号弹性臂部53B以比被保持部53A宽的端子宽度尺寸(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能够在其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位移。在信号弹性臂部53B的上端部,以向X2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有用于与设置于中继连接器1的信号端子对22、24的信号连接部23A接触的信号接触部53B-1。如图4的(B)所示,信号连接部53C以与被保持部53A相同的端子宽度尺寸形成为直线状。信号连接部53C与电路基板的信号电路部焊接。
第一对象地线板54安装于保持部件51的X1侧的板面,并具有沿着该板面延伸的第一基部54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从第一基部54A向上方延伸的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从第一基部54A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地线连接部54C。
如图4的(B)所示,在第一基部54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交替地形成有被保持孔部54A-1和被保持突起部54A-2。被保持孔部54A-1是贯通为四边状的孔部,形成于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之间对应的位置。被保持突起部54A-2在被保持孔部54A-1的两侧位置朝向X2侧突出为四边形状。被保持孔部54A-1和被保持突起部54A-2在分别与保持部件51的保持突起部51A及保持孔部51B卡合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保持。
如图4的(A)、(B)所示,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从第一基部54A的上缘向上方延伸,以与对象直线端子53的信号弹性臂部53B相同的长度形成。相互邻接并且成对的两个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一对信号弹性臂部53B的两侧。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能够在其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位移。在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的上端部,以向X2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有用于与中继连接器1的叶片20的地线端子26接触的两个第一地线接触部54B-1。如图4的(A)所示,第一地线接触部54B-1与一对对象直线端子53的信号接触部53B-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同列而定位。
如图4的(B)所示,第一地线连接部54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第一地线弹性臂部54B相同的位置从第一基部54A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突出。第一地线连接部54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信号端子对52的两个信号连接部52C的两侧(也参照图5)。第一地线连接部54C与电路基板的地线电路部焊接。
第二对象地线板55安装于保持部件51的X2侧的板面,并具有沿着该板面延伸的第二基部5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从第二基部55A向上方延伸的两个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从第二基部55A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地线连接部55C。
如图4的(B)所示,在第二基部5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交替地形成有被保持孔部55A-1和被保持突起部55A-2。被保持孔部55A-1是贯通为圆形状的孔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的中央位置对应的位置排列形成于上下方向上的两个位置。被保持突起部55A-2在被保持孔部55A-1的两侧位置朝向X1侧突出为四边形状。被保持孔部55A-1和被保持突起部55A-2在分别与保持部件51的保持突起部(未图示)及保持孔部51B卡合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保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对象地线板54、55保持于保持部件51的状态下,第一对象地线板54的被保持突起部54A-2与第二对象地线板55的被保持突起部55A-2直接接触而能够电导通。
如图4的(B)所示,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从第二基部55A的上缘向上方延伸。相互邻接并且成对的两个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构成为:与下端部彼此相比上端部彼此相互接近而定位,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位置通过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结部55D而连结。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能够在其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位移。在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的上端部,以向X1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有用于与中继连接器1的叶片20的第二地线板28接触的两个第二地线接触部55B-1。该两个第二地线接触部55B-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处于与一对信号弹性臂部53B的信号接触部53B-1相同的位置,如图4的(A)所示,与两个信号接触部53B-1对置。
如图4的(B)所示,第二地线连接部55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一对第二地线弹性臂部55B的两侧对应的位置从第二基部55A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突出。第二地线连接部55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信号端子对52的两个信号连接部53C的两侧,并且位于与第一对象地线板54的第一地线连接部54C相同的位置(也参照图5)。第二地线连接部55C与电路基板的地线电路部焊接。
对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端子保持体50而言,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邻接的端子保持体50彼此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错开来定位。图5针对三个端子保持体50放大表示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中间部。在图5中,分别用虚线表示安装有焊接球B的信号连接部53C、第一地线连接部54C、第二地线连接部55C。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各端子保持体50,邻接的信号端子对52彼此隔着间距P的距离而配置。这里,间距P是一个信号端子对52中的对象直线端子53彼此的中央位置、与和其邻接的信号端子对52中的对象直线端子53彼此的中央位置的距离。
另外,如图5所示,对象地线板54、55的地线连接部54C、55C配置于该地线连接部54C、55C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与和该地线连接部54C、55C邻接的信号端子对52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为一个间距P的一半亦即0.5P(半个间距)的位置。换言之,对象直线端子53和地线连接部54C、55C隔着0.5P(半个间距)的间隔、即等间隔地排列。对于端子保持体50,也与已叙述的中继连接器1的叶片20相同,将各端子保持体50中的信号端子对52的排列称为“信号传输路列”。
如图5所示,在各端子保持体5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在两个信号端子对52彼此之间,一个第一地线连接部54C和一个第二地线连接部55C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换言之、在端子保持体5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并列定位。另外,第一地线连接部54C和第二地线连接部55C相对于排列有信号端子对52的直线(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形成线对称而定位。因此,如图5所示,在上述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地线连接部54C、55C的两端位置间的宽度范围WG超过信号连接部53C的宽度范围WS。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地线连接部54C、55C的宽度范围WG超过信号连接部53C的宽度范围WS,因此与以往那样的、信号端子与地线端子形成相互相同的形状、并且仅一个地线端子的地线连接部位于邻接的信号端子的信号连接部彼此之间的情况比较,地线连接部的宽度范围形成得比信号连接部的宽度范围大。其结果是,能够使在夹着地线连接部邻接的信号连接部彼此之间环绕地线连接部那样的串音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连接器3的各信号传输路列中的多个信号端子对52与在中继连接器1中交替排列的两种信号端子对22、24、即、直线对22和交错对24连接,由此,实现了远端串扰(FEXT)的减少。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邻接的任意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5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52彼此之间的中央位置。即,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52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52错开0.5P(半个间距)而定位。
例如,在图5所示的上图、中图、下图的三个信号传输路列中,在将“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作为中图的信号传输路列并将“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作为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时,中图的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52相对于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的信号端子对5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Y2侧错开0.5P(半个间距)而定位。
如图5所示,在着眼于在中图的信号传输路列中任意特定的一个信号端子对52(这里,称为“特定对Q”)时,在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中,存在两个与特定对Q接近的信号端子对52。这里,将该两个信号端子对52分别称为“第一接近对R1”、“第二接近对R2”。在图5中,特定对Q、第一接近对R1、第二接近对R2分别用点划线包围来表示。
如图5所示,第一接近对R1和第二接近对R2在相同的信号传输路列(上图的信号传输路列)上相互邻接而定位,第一接近对R1相对于特定对Q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向Y1侧错开0.5P(半个间距)而定位,第二接近对R2相对于特定对Q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Y2侧错开0.5P(半个间距)而定位。即,特定对Q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近对R1与第二接近对R2之间的中央。因此,特定对Q与第一接近对R1的距离、和特定对Q与第二接近对R2的距离相等。
特定对Q与中继连接器1的直线对22及交错对24的任意一种对连接。另外,在第一接近对R1被连接于和连接特定对Q的对为相同种类的对的情况下,第二接近对R2被连接于和连接特定对Q的对为不同种类的对。因此,对于特定对Q而言,在与第二接近对R2之间为极性相互反转的关系,在与第一接近对R1之间为极性不相互反转的关系。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特定对Q和第一接近对R1及第二接近对R2中信号传输方向相互相反的情况下,来自第一接近对R1的近端串扰(NEXT)的信号与来自第二接近对R2的NEXT的信号在这些信号的波形的波峰相互错开的状态下来到特定对Q。因此,避免来自第一接近对R1和第二接近对R2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与其对应地减少特定对Q中的近端串扰(NEX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定对Q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近对R1与第二接近对R2之间的中央,特定对Q与第一接近对R1的距离和特定对Q与第二接近对R2的距离相等,因此能够将针对特定对Q的来自第一接近对R1和第二接近对R2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特定对Q中的NEXT。
图6是表示安装对象连接器3的电路基板C中的一部分的导通孔的仰视图。电路基板C具有供对象连接器3的对象直线端子53连接的信号电路部、和供对象地线板54、55连接的地线电路部。信号电路部在电路基板C的安装面上具有作为将对象直线端子53的信号连接部53C焊接的安装面部的多个信号用焊垫(未图示)、和与各信号用焊垫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C的板厚内并与该信号用焊垫电导通的多个信号用导通孔VS。地线电路部在电路基板C的安装面上具有作为将对象地线板54、55的地线连接部54C、55C焊接的安装面部的多个地线用焊垫(未图示)、和与各地线用焊垫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C的板厚内并与该地线用焊垫电导通的多个地线用导通孔VG。
在电路基板C的安装面上,信号用焊垫和地线用焊垫分别形成圆形状,在电路基板C的安装面上以与连接部53C、54C、55C对应的位置关系排列形成。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信号用导通孔VS和地线用导通孔VG(以下,在无需区分两者的情况下,统称为“导通孔VS、VG”)位于分别对应的信号用焊垫和地线用焊垫的中央,形成在电路基板的板厚内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
如图6所示,对于导通孔VS、VG而言,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在与两个信号连接部53C的对对应的两个信号用导通孔VS彼此之间与一个第一地线连接部54C和一个第二地线连接部55C分别对应的地线用导通孔VG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换言之在端子保持体5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并列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邻接的信号用导通孔VS彼此、和邻接的信号用导通孔VS与地线用导通孔VG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间距P的距离而配置。以下,将与一个端子保持体50对应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信号用导通孔VS的排列称为“导通孔列”。另外,在各导通孔列,将与信号端子对52对应的一对信号用导通孔称为“导通孔对”。
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并列的两个地线用导通孔VG相对于排列有信号用导通孔VS的直线(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形成线对称而定位。即,在上述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两个地线用导通孔VG的两端位置间的宽度范围WVG超过信号连接部的宽度范围WVS。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地线用导通孔VG的宽度范围WVG超过信号用导通孔VS的宽度范围WVS,因此与以往那样的、信号用导通孔和地线用导通孔形成相互相同的形状并且仅一个地线用导通孔位于邻接的信号用导通孔彼此之间的情况比较,地线用导通孔的宽度范围形成得比信号用导通孔的宽度范围大。其结果是,能够使在夹着地线用导通孔邻接的信号用导通孔彼此之间环绕地线用导通孔的串音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导通孔列中的多个导通孔对VS与在中继连接器1中交替排列的两种信号端子对22、24、即、直线对22和交错对24对应,由此,实现了远端串扰(FEXT)的减少。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邻接的任意的两个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彼此之间的中央位置。即,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相对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错开0.5P(半个间距)而定位。
例如,在图6所示的上图、中图、下图的三个导通孔列中,将“一个导通孔列”作为中图的导通孔列并将“另一个导通孔列”作为上图的导通孔列时,中图的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相对于上图的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Y2侧错开0.5P(半个间距)而定位。
如图6所示,在着眼于在中图的导通孔列中任意特定的一个导通孔对(这里,称为“特定对M”)时,在上图的导通孔列中存在两个与特定对M接近的导通孔对。这里,将该两个导通孔对分别称为“第一接近对N1”、“第二接近对N2”。在图5中,特定对M、第一接近对N1、第二接近对N2分别用点划线包围来表示。
在电路基板C的导通孔对中,也与基于图3和图5对中继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3说明的情况相同,如图6所示,特定对M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近对N1与第二接近对N2之间的中央,特定对M与第一接近对N1的距离、和特定对M与第二接近对N2的距离相等。
另外,对于特定对M而言,当在与第一接近对N1和第二接近对N2中的一个(例如,第一接近对N1)之间为极性相互反转的关系的情况下,在与另一个(例如,第二接近对N2)之间为极性不相互反转的关系。其结果是,与针对中继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3已叙述的情况相同,避免针对特定对M的来自第一接近对R1与第二接近对R2这两者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重叠,与其对应地减少特定对M中的近端串扰(NEX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定对M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近对N1与第二接近对N2之间的中央,特定对M与第一接近对N1的距离、和特定对M与第二接近对N2的距离相等,因此能够将针对特定对M的来自第一接近对N1和第二接近对N2的NEXT的信号的波形的波峰最大限度地错开,从而能够更良好地减少特定对Q中的NEXT。
对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3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对象连接器2、3分别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焊接来安装。接下来,如图1所示,使对象连接器3为信号接触部53B-1、地线接触部54B-1、55B-1位于上侧那样的姿势,并使中继连接器1位于对象连接器3的上方。
接下来,使中继连接器1向下方移动(参照图1的箭头),从上方将各叶片20分别插入至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的端子保持体50并使其连接。若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的嵌合完成,则设置于各叶片20的信号端子对22、24的信号连接部23A、25A和地线端子26的地线连接部26A以接触压力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信号端子对52的信号接触部53B-1和第一对象地线板54的第一地线接触部54B-1接触并电导通。另外,各叶片20的第二地线板28以接触压力与对象连接器3的第二对象地线板55的第二地线接触部55B-1接触并电导通。此时,对象连接器3的信号接触部53B-1和地线接触部54B-1、55B-1受到来自叶片20的按压力而在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位移。
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在相对于对象连接器3上下反转的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下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从上方嵌合连接(参照图1的箭头)。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的要领与针对对象连接器3已叙述的要领相同。
这样,通过将对象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3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从而将对象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3经由中继连接器1电连接。
在已叙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1,在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叶片20,设置于各叶片20的信号传输路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即直线端子23和交错端子25。但是,本发明中的信号传输路并不限定于是端子的情况,例如,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图7的(A)、(B)所示的那样的形成于中继电路基板的导电图案。
图7的(A)是以单体表示变形例中的中继连接器的中继电路基板的立体图,图7的(B)是表示图7的(A)的中继电路基板的导电图案和地线导通孔的主视图。在该变形例中的中继连接器(未图示)中,在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X轴方向)排列多个图7的(A)所示的中继电路基板120的状态下容纳于壳体(未图示)内。
中继电路基板120具有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的基材121、和形成于基材121的形成作为信号传输路的传输路对的导电图案(后述的导电图案对122、124)、位于导电图案对122、124彼此之间的多个地线导通孔126、以及以覆盖基材121的双方的板面(相对于板厚方向(Z轴方向)成直角的面)的方式形成的地线层127、128(后述的第一地线层127和第二地线层128)。
如图7的(A)所示,在基材121,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端缘的靠近中央位置突出形成有两个被支承突起部121A,借助该被支承突起部121A支承于壳体。另外,在基材121,形成带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导电图案排列形成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参照图7的(B))。多个导电图案具有作为传输路对的导电图案对122、124。导电图案对122、124具有直线对122和交错对124这两种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B)所示,直线对122和交错对1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配置。
直线对122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延伸的一对直线图案123。在沿着基材121的板厚方向(在图7的(B)中与纸面成直角的X轴方向)观察时,一对直线图案123形成相互左右对称并且上下对称的形状。直线图案123具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的信号连接部123A、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并延伸的多个细条部123B、以及在基材121的板厚内沿着板厚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信号用导通孔(未图示)。
如图7的(B)所示,信号连接部123A位于直线图案123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如图7的(A)所示,从基材21的X1侧的板面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细条部123B在基材121的板厚内形成二层。具体而言,如图7的(B)所示,细条部123B在上下方向上被分为分割的三个部分,具有分别位于上侧范围和下侧范围的长细条部123B-1、和位于中间范围的短细条部123B-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长细条部123B-1形成于在基材121的板厚方向(在图7的(B)中与纸面成直角的X轴方向)上位于X1侧(在图7的(B)中为近前侧)的层,短细条部123B-2形成于位于X2侧(在图7的(B)中为里侧)的层。
信号用导通孔(未图示)在细条部123B的上述的三个部分的每一个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形成圆柱状并在基材121的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信号用导通孔将细条部123B的上述三个部分彼此、另外将细条部123B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与信号连接部123A连结来电连接。其结果是,通过由信号连接部123A、细条部123B以及信号用导通孔形成的一个直线图案123形成一个信号传输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将遍及两个层延伸的信号用导通孔包括在直线图案123中,从而将直线图案123中的信号传输路调整为与交错对124的后述的交错图案125中的信号传输路几乎相同的长度。
交错对124具有一对交错图案125。一对交错图案125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以在基材121的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在该板厚方向上屈曲,如图7的(B)所示,不相互接触而交叉。在沿着基材121的板厚方向(在图7的(B)中与纸面成直角的X轴方向)观察时,一对交错图案125形成相互左右非对称并且上下非对称的形状。交错图案125也与直线图案123相同地具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的信号连接部125A、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并延伸的多个细条部125B、以及在基材121的板厚内沿着板厚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信号用导通孔(未图示)。
在交错图案125,除了细条部125B之外,结构与已叙述的直线图案123共通,因此该共通的部分标注在直线图案123中的对应部分的附图标记上加上“2”而得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交错图案125的细条部125B具有通过信号用导通孔连结的两个长细条部123B-1和一个短细条部123B-2。
如图7的(B)所示,在形成交错对124的一对交错图案125中的长细条部125B-1、即共计四个细条部125B-1中,仅位于Y2侧并且上侧(Z1)侧的一个长细条部125B-1形成得比其他的三个长细条部125B-1稍长。具体而言,上述一个长细条部125B-1以下端部朝向Y1侧倾斜的方式形成延伸倾斜部125B-1A,相比其他的长细条部125B-1长出该倾斜部125B-1A的大小。
一对交错图案125的所有的长细条部125B-1形成于在基材121的板厚方向(在图7的(B)中与纸面成直角的X轴方向)上位于X1侧(在图7的(B)中为近前侧)的层。另一方面,短细条部125B-2形成于位于X2侧(在图7的(B)中为里侧)的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B)所示,与已叙述的倾斜部125B-1A连结的一个短细条部125B-2不倾斜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形成得比后述的另一个短细条部125B-2短。另一方面,另一个短细条部125B-2以沿着基材121的板厚方向(X轴方向)观察随着朝向下方而向Y2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与倾斜部125B-1A交叉。上述另一个短细条部125B-2形成得比倾斜部125B-1A稍长。
在一对交错图案125中,这样,通过长细条部125B-1的倾斜部125B-1A与上述另一个短细条部125B-2交叉,从而避免相互接触。另外,通过在位于X2侧(在图7的(B)中为里侧)的层形成上述一个短细条部125B-2,从而增加信号用导通孔的数量,其结果是,使形成交错对124的两个交错图案125彼此的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为几乎相同的长度。
如图7的(B)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直线对122与交错对124之间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地线用导通孔126。地线用导通孔126形成在基材121的板厚内沿着板厚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将后述的第一地线层127与第二地线层128连结。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地线用导通孔126的数量越多,则使邻接的直线对122与交错对124的串音减少的效果越提高。
地线层127、128形成金属制的层状,以第一地线层127覆盖基材的121的X1侧的板面的方式、另外以第二地线层128覆盖基材的121的X2侧的板面的方式形成。地线层127、128在从基材121的上端到下端的范围内形成,但在地线层127,如图7的(A)所示,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导电图案对122、124的信号连接部123A、125A对应的部分切口,其结果是,信号连接部123A、125A露出。在第一地线层12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未被切口的部分形成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地线部件(未图示)连接的地线连接部127A。另一方面,第二地线层12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在任何部分都不切口,形成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地线部件(未图示)连接的地线连接部128A。
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这样的结构的中继电路基板120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排列多个,邻接的中继电路基板与基于图1~图6已叙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叶片20相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错开半个间距来设置,由此减少近端串扰(NEXT)。
在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将两个电连接器(对象连接器)彼此经由一个中继电连接器(中继连接器)电连接的所谓的三片式连接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所连接的电连接器并不局限于三个。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仅由相互嵌合连接的两个连接器构成的所谓的两片式连接器。在将本发明应用于两片式连接器的情况下,一个连接器为第一连接器,另一个连接器为第二连接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继连接器1,直线端子23、交错端子25、地线端子26以及地线板27、28构成为保持于壳体10的叶片20的一部分。另外,在对象连接器2、3,对象直线端子53和对象地线板54、55构成为保持于壳体40的端子保持体50的一部分。另外,在图7的(A)、(B)所示的变形例中,直线图案123、交错图案125、地线导通孔126以及地线层127、128构成为保持于壳体的中继电路基板120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在中继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将信号传输路和地线部件间接地保持于壳体,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将信号传输路和地线部件直接保持于壳体。
在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在中继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错开0.5间距而定位,但只要能够充分地减少NEXT,则错开的尺寸并不限定于0.5间距,能够适当地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在中继连接器的相互邻接的信号传输路列彼此,传输路对的整体、即遍及上下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部分错开而定位,与其对应地对象连接器中的信号传输路列、电路基板中的焊垫以及导通孔也错开来定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从一个电路基板延伸至另一个电路基板的信号路径在上下方向上的全部范围内错开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仅在信号路径的上下方向上的一部分的范围错开,也能够获得在其一部分的范围内减少近端串扰(NEXT)的效果。例如,也可以将传输路对形成为使中继连接器或者对象连接器的传输路对的上下方向上的一部分屈曲从而该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错开来定位那样的形状。
另外,即使中继连接器或者对象连接器的传输路对彼此不错开,在电路基板中,也可以不将焊垫错开来配置而仅将邻接的导通孔列的对导通孔相互错开来配置。在该情况下,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各导通孔在焊垫的范围内从焊垫的中心错开来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的安装面部是与导通孔连接的焊垫,但安装面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配设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与所谓的图案连接的焊盘。在该情况下,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邻接的信号传输路列彼此相互错开来配置,并且在电路基板作为安装面部的焊盘列也与上述信号传输路列的位置对应地错开来配置。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信号传输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传输路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传输路对,
所述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
在沿着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所述信号传输路形成信号传输路列,
该信号传输路列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
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成直角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传输路对的所述高度方向上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相互邻接的传输路对彼此之间的中央。
3.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一电连接器、和与该第一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信号传输路,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路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一传输路对,
所述第一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
在沿着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备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信号传输路,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路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二传输路对,
所述第二传输路对形成直线对,
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所述第二信号传输路形成信号传输路列,
该信号传输路列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
邻接的两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成直角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信号传输路列的第二传输路对的所述高度方向上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信号传输路列中的相互邻接的第二传输路对彼此之间的中央。
5.一种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在电路基板安装有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信号传输路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传输路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传输路对,
所述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
在沿着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
所述电路基板具备焊接所述信号传输路的信号电路部,
所述信号电路部具有与信号传输路对应地位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焊接所述信号传输路的多个焊垫、和与各焊垫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的板厚内并与该焊垫电导通的多个导通孔,
所述多个导通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并形成导通孔列,与所述传输路对对应地相互邻接来定位的两个导通孔形成导通孔对,
该导通孔列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
邻接的两个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相对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导通孔列中的相互邻接的导通孔对彼此之间的中央。
7.一种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一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以及供第二电连接器安装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备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在该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信号传输路,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路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一传输路对,
所述第一传输路对具有直线对和交错对这两种对,该直线对和该交错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直线对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全部范围内相互隔着间隔来延伸,
在沿着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交错对的位于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以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屈曲,并位于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备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信号传输路,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路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着间隔来定位的第二传输路对,
所述第二传输路对形成直线对,
所述电路基板具备焊接所述信号传输路的信号电路部,
所述信号电路部具有与第二信号传输路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焊接所述信号传输路的多个焊垫、和与各焊垫对应地位于电路基板的板厚内并与该焊垫电导通的多个导通孔,
所述多个导通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并形成导通孔列,与所述第二传输路对对应地相互邻接来定位的两个导通孔形成导通孔对,
邻接的两个导通孔列中的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相对于另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导通孔列的导通孔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另一个导通孔列中的相互邻接的导通孔对彼此之间的中央。
CN202210277519.9A 2021-04-28 2022-03-21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Pending CN1153474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5884 2021-04-28
JP2021075884A JP2022170034A (ja) 2021-04-28 2021-04-28 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7420A true CN115347420A (zh) 2022-11-15

Family

ID=8380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7519.9A Pending CN115347420A (zh) 2021-04-28 2022-03-21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2660A1 (zh)
JP (1) JP2022170034A (zh)
CN (1) CN11534742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5036A (zh) * 2020-11-06 2022-05-10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0034A (ja) 2022-11-10
US20220352660A1 (en) 2022-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3471B2 (ja)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TWI738170B (zh)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JP6179564B2 (ja)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19774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9087551A1 (ja)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4565673B2 (ja) 一体化されたpcb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US680841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nhance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US8047874B2 (en) High-density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transmission
CN212085282U (zh) 端子总成以及电连接器
JP6256426B2 (ja)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1525347B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KR20140100924A (ko) 차동 신호쌍 사이에서 스큐를 감소시킬 수 있는 차동 신호 커넥터
JP741785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7417855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740308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EP1453152B1 (en) Connector in which occurrence of crosstalk is suppressed by a ground contact
CN115347420A (zh)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JP504448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5249929A (zh) 电连接器以及带电路基板电连接器
TWI813205B (zh) 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與連接器對
JP202308785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111294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および端子
JP200512313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H11329546A (ja) コンタクト
JP2002237339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