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9729B -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設備 - Google Patents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9729B TWI809729B TW111106599A TW111106599A TWI809729B TW I809729 B TWI809729 B TW I809729B TW 111106599 A TW111106599 A TW 111106599A TW 111106599 A TW111106599 A TW 111106599A TW I809729 B TWI809729 B TW I80972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toner
- shape
- powder
- edge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e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And Other Processes For Unpacking Of Material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粉末容器(32)包括容器本體(33),用以儲存粉末(G)。容器本體包括螺旋形(302)的內邊緣表面(311),並繞縱軸(R)旋轉,以透過螺旋形將粉末朝一個方向輸送。內邊緣表面在垂直於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於預定位置上為具有圓角(310)的實質多邊形或為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該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縱向方向於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縱軸旋轉實質多邊形或旋轉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所獲得的形狀。
Description
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般有關於一種粉末容器及一種影像形成設備。
當透過直接吹氣成型法來成型碳粉容器時,已知一種調整壁厚並成型具有薄壁的碳粉容器的技術(例如,參見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開第2017-173501號)。
碳粉容器通常為瓶狀,其中螺旋凹槽形成在圓柱體中。在這類成型具有薄壁的碳粉容器中,當相對於未形成凹槽的圓周方向,對平行(水平)於碳粉容器(瓶)的軸方向的線性部分垂直施力時,彎曲的表面部分可以朝內壁凹陷並塑性變形。
另外,當碳粉容器中裝滿碳粉並且瓶子兩端的夾持部都被固定時,整個瓶子可能會彎曲並大幅變形,從而導致薄化碳粉容器時,在強度和可操作性方面出現劣勢。
當彎曲的碳粉瓶附接於影像形成設備中而旋轉時,彎曲的碳粉瓶會週期性地撞擊瓶子周圍的組件(如引導組件)。因此,可能會出現故障,諸如由撞擊所引起的異常噪音、因撞擊由振動所引起的條形影像、剩餘碳粉量增加、以及驅動力矩增加等。
鑒於前述情況,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粉末容器(如碳粉容器),即使在粉末容器變薄時也能夠減少彎曲程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粉末容器,包括用於儲存粉末的容器本體。容器本體包括螺旋形的內邊緣表面,並圍繞縱軸旋轉,以透過螺旋形將粉末朝一個方向輸送。內邊緣表面沿垂直於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在預定位置上為具有圓角的實質多邊形或為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縱向方向於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縱軸旋轉具有圓角的實質多邊形或旋轉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所獲得的形狀。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粉末容器,包括用於儲存粉末的容器本體。容器本體包括螺旋形的內邊緣表面,並圍繞縱軸旋轉,以透過螺旋形將粉末朝一個方向輸送。內邊緣表面沿平行於縱軸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不包括一條平行於該縱軸的直線。
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粉末容器,包括用於儲存粉末的容器本體。容器本體包括螺旋形的內邊緣表面,並圍繞縱軸旋轉,以透過螺旋形將粉末朝一個方向輸送。內邊緣表面沿垂直於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在預定位置上為具有圓角的實質多邊形或為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縱向方向於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縱軸旋轉具有圓角的實質多邊形或旋轉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所獲得的形狀。內邊緣表面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不包括一條平行於該縱軸的直線。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形成設備,包括:根據上述任一實施例的粉末容器;影像承載器;影像形成裝置;以及粉末供應裝置。粉末容器儲存成像用的粉末。影像承載器於其上承載影像。影像形成裝置使用從粉末容器輸送的粉末在影像承載器上形成影像。粉末供應裝置將粉末從粉末容器輸送至影像形成裝置。
根據本發明,粉末容器可以設置為即使當粉末容器變薄時,亦可以減少彎曲程度。
本文所用術語的目的僅在於描述特定實施例,而不在於加以限制本發明。如本文所用術語,單數形式「一」和「該」可旨在包含複數形式,如非上下文另有清楚指示。
在描述圖式中顯示的實施例時,為了清楚起見,使用特定術語。然而,本說明書的揭露並不限於如此選擇的特定術語,且應理解的是,每個特定元件都包括具有相似功能、以類似方式操作,並實現相似結果的所有技術均等物。
下文將參照包含示例的本發明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所有實施例、示例等中,具有相同組件、相同功能的組成元件(組件、組成部分)在經描述一次後,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除非有混淆的可能性,否則接下來會省略其描述。為簡化圖式和說明書並為方便起見,可以在不另行通知的情況下,從圖式中省略不需要說明的元件。在圖式中,Y、M、C和K是組成組件的後綴詞,分別對應於黃色、洋紅色、青色和黑色,並視情況省略。
圖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作為影像形成設備之電子攝影串聯式彩色影印機(以下簡稱「影印機500」)的整體配置的示意圖。
影印機500包括:主體(以下稱為「影印機單元100」);進紙台(以下稱為「進紙器200」);以及文件讀取器(以下簡稱「掃描器單元400」),設置在影印機單元100上方。
作為粉末容器安裝座的碳粉容器安裝座70設置在影印機單元100的上部中。四個可拆卸(可更換的)的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作為粉末容器(也統稱為「碳粉容器32」)分別裝有黃色、洋紅色、青色和黑色碳粉,並設置在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中。中間轉印單元85設置在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下方。
中間轉印單元85包括:中間轉印帶48(作為中間轉印器);四個主轉印偏壓滾輪49Y、49M、49C和49K;一個次轉印備用滾輪82;複數個張力滾輪;以及一個中間轉印帶清潔器。中間轉印帶48由上述多個滾輪拉伸和支撐,並隨著多個滾輪中的次轉印備用滾輪82旋轉,在依圖2中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上旋轉。
在影印機單元100中,四個影像形成單元46Y、46M、46C和46K(又統稱為「影像形成單元46」)作為影像形成裝置,對應於並排的黃色、品紅色、青色和黑色,面向中間轉印帶48,以分別形成黃色、洋紅色、青色和黑色碳粉影像。四個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亦統稱為「碳粉供應裝置60」)作為四個粉末供應裝置分別設置在四個對應的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下方。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將裝在相應的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中的碳粉(以粉末狀提供)分別提供至相應的影像形成單元46Y、46M、46C和46K的顯影裝置50(見圖2中的顯影裝置50Y)。
如圖2所示,影印機單元100還包括曝光裝置47,作為四個影像形成單元46下方的潛像形成裝置。曝光裝置47基於由掃描器單元400讀取的影像資料,照射和掃描下述光導體41Y、41M、41C和41K的表面,並在光導體41Y、41M、41C和41K的表面上形成潛像。影像資料可以由掃描器單元400讀取,也可以從諸如連接到影印機500的個人電腦的外部裝置輸入。
儘管在圖1所示的配置中曝光裝置47採用使用雷射二極體的雷射束掃描,但其它配置,如使用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配置仍可以使用。
圖3是黃色影像形成單元46Y的端面軸向示意圖。
影像形成單元46Y包括滾輪形的光導體41Y,作為潛像承載器。在影像形成單元46Y中,在光導體41Y周圍設有:作為充電裝置的充電滾輪44Y、顯影裝置50Y、用於清潔光導體41Y的光導體清潔裝置42Y、以及放電器。在光導體41Y上執行一系列影像形成過程,包括充電過程、曝光過程、顯影過程、轉印過程和充電過程 ,並在光導體41Y的表面上形成黃色影像。
請注意,除了其中使用的碳粉顏色之外,其他三個影像形成單元46M、46C和46K均具有與黃色影像形成單元46Y相似的配置,並在光導體41M、41C和41K上個別形成不同顏色的碳粉影像。因此,下文僅描述影像形成單元46Y,省略其他三個影像形成單元46M,46C和46K的描述。
光導體41Y由驅動馬達驅動,以在圖3中順時鐘旋轉。光導體41Y的表面在面向充電滾輪44Y的位置由充電滾輪44Y均勻地充電(充電過程)。當光導體41Y到達位置以接收從曝光裝置47發射的雷射束L時,用雷射束L掃描光導體41Y,從而在其上方形成黃色的靜電潛像(曝光過程)。然後,光導體41Y到達顯影裝置50Y對面的位置,其中靜電潛像用黃色碳粉顯影成黃色碳粉影像(顯影過程)。
中間轉印單元85的四個主轉印偏壓滾輪49Y、49M、49C和49K與相應的光導體41Y、41M、41C和41K分別將中間轉印帶48夾住,在其間形成主轉印間隙。主轉印偏壓滾輪49Y、49M、49C和49K施加主轉印偏壓,其極性與碳粉的電荷極性相反。
當在顯影過程中已在其上形成碳粉影像的光導體41Y的表面透過中間轉印帶48到達與主轉印偏壓滾輪49Y相反的位置時,碳粉影像從光導體41Y轉印到中間轉印帶48的主轉印間隙(主轉印過程)上。在主轉印過程之後,光導體41Y上可能會有少量的碳粉未轉印。在將碳粉影像傳送到主轉印間隙處的中間轉印帶48之後,光導體41Y的表面到達面向光導體清潔裝置42Y的位置。殘留在光導體41Y上的未轉印碳粉在面向光導體清潔裝置42Y的位置由光導體清潔裝置42Y的清潔刀片42a機械式地收集(清潔過程)。最後,光導體41Y的表面到達面向放電器的位置,在該處,光導體41Y上的殘餘電位被移除。如此一來,在光導體41Y上執行的一系列影像形成過程就完成了。
這樣的一系列影像形成過程也能在類似於黃色的影像形成單元46Y的其他影像形成單元46(M、C和K)中執行。亦即,設置在影像形成單元46M、46C和46K下方的曝光裝置47分別基於影像資料,用雷射束L照射影像形成單元46M、46C和46K的光導體41M、41C和41K。具體而言,曝光裝置47包括發射雷射束L的光源、多個光學元件、以及由馬達旋轉的多邊形鏡。曝光裝置47在用多邊形鏡偏轉雷射束L的同時,透過多個光學元件將雷射束L導向各自的光導體41M、41C和41K。接著,碳粉影像從各自的光導體41M、41C和41K轉印到中間轉印帶48上,並在其上互相疊加。
在沿由圖2中所示之箭頭指示的方向旋轉時,中間轉印帶48依次通過主轉印偏壓滾輪49Y、49M、49C和49K各自的主轉印間隙。因此,黃色、洋紅色、青色和黑色碳粉影像會先從各自的光導體41Y、41M、41C和41K轉印到中間轉印帶48上,並互相疊加成多色碳粉。
承載多色碳粉影像的中間轉印帶48到達與次轉印滾輪89相對的位置,次轉印滾輪89設置在次轉印備用滾輪82的對面。在此位置,次轉印備用滾輪82和次轉印滾輪89在其間夾住中間轉印帶48,以形成次轉印間隙。在中間轉印帶48上形成的彩色碳粉影像會例如透過對次轉印備用滾輪82施加轉印偏壓,轉印到被輸送至次轉印間隙之諸如轉印紙的記錄介質P上。此時,尚未轉印到記錄介質P的未轉印碳粉仍留在中間轉印帶48上。已通過次轉印間隙的中間轉印帶4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裝置的位置,並且收集在中間轉印帶48的表面上未轉印的碳粉。因此,在中間轉印帶48上執行的一系列轉印過程便會結束。
接下來,本文將描述記錄介質P的運動。
輸送到次轉印間隙的記錄介質P透過例如進紙滾輪27和定位滾輪對28,從設置在影印機單元100下方的進紙器200的進紙盤26輸送。具體而言,複數個記錄介質P堆疊和儲存在進紙盤26中。進紙滾輪27受驅動以在圖2中逆時針旋轉時,最上面的記錄介質P朝由定位滾輪對28的兩個滾輪形成的滾輪間隙輸送。
定位滾輪對28暫時停止旋轉,用夾在定位滾輪對28之間的滾輪間隙中的記錄介質P的前緣來停止記錄介質P。定位滾輪對28根據中間轉印帶48上的彩色碳粉影像到達次轉印間隙的時機來旋轉地驅動。因此,記錄介質P朝次轉印間隙輸送。因而,多色碳粉影像轉印至記錄介質P上。
記錄介質P被輸送至固定裝置86的位置,其中彩色碳粉影像在次轉印間隙處已轉印至該記錄介質P上。在固定裝置86中,轉印至記錄介質P表面的彩色碳粉影像透過固定帶和壓力滾輪的熱和壓力固定至記錄介質P上。已通過固定裝置86的記錄介質P透過排出滾輪對29的滾輪排出至影印機500的外部。透過排出滾輪對29排出至影印機500外部的記錄介質P作為輸出影像依序堆疊在堆疊單元30上。因此,在影印機500中執行的影像形成過程順序便完成。
接下來,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影像形成單元46Y中的顯影裝置50Y的配置和操作。儘管黃色影像形成單元46Y在本文中描述為一個代表,但用於其他顏色的影像形成單元46在配置和操作方面與影像形成單元46Y相似。
如圖2所示,顯影裝置50Y包括:例如,作為顯影劑承載器的顯影滾輪51Y、作為顯影劑調節板的刮刀52Y、兩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以及碳粉濃度感測器56Y。顯影滾輪51Y面對光導體41Y,而刮刀52Y面對顯影滾輪51Y。兩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設置在兩個顯影劑內置間隔的內部,即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53Y和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中。顯影滾輪51Y包括靜置磁鐵滾輪(或多個磁鐵)、在磁鐵滾輪周圍旋轉的套筒等。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53Y和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包括雙間隔顯影劑G,其包含載體(載體顆粒)和碳粉(碳粉顆粒)。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透過其上側的開口與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Y連通。碳粉濃度感測器56Y偵測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中顯影劑內的碳粉濃度。
在顯影裝置50Y的內部,顯影劑G由兩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攪拌,並在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53Y與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之間循環。當由顯影劑輸送螺桿55Y運輸的同時,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53Y中的顯影劑G被顯影滾輪51Y內部的磁鐵滾輪產生的磁場吸引,並被載至顯影滾輪51Y的套筒表面。承載在顯影滾輪51Y上的顯影劑G隨著顯影滾輪51Y的套筒在圖3中逆時針旋轉沿顯影滾輪51Y的圓周移動,如圖3中的箭頭所示。此時,顯影劑G中的碳粉顆粒透過與載體顆粒的摩擦而帶電,以在極性方面具有與載體顆粒極性相反的電位。然後,碳粉顆粒被靜電吸引到載體顆粒上,並與載體顆粒一起被顯影滾輪51Y上產生的磁場載到顯影滾輪51Y上。
承載在顯影滾輪51Y上的顯影劑G根據圖3中的箭頭所示輸送到刮刀52Y面向顯影滾輪51Y的位置。當顯影滾輪51Y上的顯影劑G通過該部分時,顯影劑G會調節至適當的量,然後顯影劑G輸送到一個顯影區域,該區域位於面向光導體41Y的位置。在顯影區域中,顯影劑G中的碳粉因顯影滾輪51Y與光導體41Y之間產生的顯影電場的影響而黏附到形成在光導體41Y上的潛像上。隨著套筒旋轉,已通過顯影區域而留在顯影滾輪51Y表面上的顯影劑G到達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53Y的上部,然後從顯影滾輪51Y落下。
含在顯影裝置50Y中顯影劑G內的碳粉濃度會在預定範圍內調節。具體而言,下述的碳粉供應裝置60Y根據顯影裝置50Y中的碳粉消耗量,將碳粉從碳粉容器32Y供應至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顯影劑輸送螺桿55Y將供應給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的碳粉與顯影劑G一起攪拌,並在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53Y與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之間循環碳粉。
接下來,下文進一步描述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
圖4是顯示碳粉容器32Y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Y的示意圖。圖5是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附接到碳粉容器安裝座70的立體圖。
含在附接到影印機單元100的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中的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內的彩色碳粉根據在顯影裝置50Y、50M、50C和50K中的碳粉消耗量,分別供應到影像形成單元46Y、46M、46C和46K的相應顯影裝置50Y、50M、50C和50K中。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分別將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中的相應顏色碳粉供應至相應的顯影裝置50Y、50M、50C和50K。四個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除了成像過程中使用的碳粉顏色外,其配置基本相同。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除了成像過程中使用的碳粉顏色外,其配置基本相同。因此,下文描述黃色的碳粉供應裝置60Y和碳粉容器32Y作為代表,為了簡單起見,下文可以省略用於其他三種顏色的碳粉供應裝置60M、60C和60K以及碳粉容器32M、32C和32K的描述。
碳粉供應裝置60Y包括:碳粉容器安裝座70、作為輸送管的輸送噴嘴611Y、作為輸送器的輸送螺桿614Y、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Y、以及驅動單元91Y。
當碳粉容器32Y透過附接操作沿圖4中箭頭Q所示的附接方向移動時,其中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Y推入影印機單元100的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中,碳粉供應裝置60Y的輸送噴嘴611Y在附接操作期間從碳粉容器32Y的前端側插入。透過此動作,碳粉容器32Y的內部與輸送噴嘴611Y連通。下文將描述用於與此附接操作一起進行連通的配置的詳細資訊。在圖4中,箭頭Q1表示從碳粉容器安裝座70取下碳粉容器32Y的拆卸方向。
舉例來說,碳粉容器32Y基本上是圓柱形的碳粉瓶,為碳粉容器的一種形式。碳粉容器32Y包括:容器前端蓋34Y,由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不旋轉地夾持;以及容器本體33Y(作為粉末儲存組件),與容器齒輪301Y模製在一起。容器本體33Y被夾持以相對於容器前端蓋34Y可旋轉的。
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主要包括:容器蓋接收器73、容器接收器72、以及插入埠部件71,如圖5所示。容器蓋接收器73夾持容器前端蓋34Y和碳粉容器32Y的容器本體33Y。
容器接收器72是用於支撐碳粉容器32Y的容器本體33Y的部件。插入埠部件71形成一插入埠,碳粉容器32Y在附接操作中插入其中。
當影印機500的前蓋(圖1所繪的平面的前側上)開啟時,碳粉容器安裝座70的插入埠部件71露出。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從碳粉容器安裝座70的附接和拆卸操作均從影印機500的正面執行,而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的長軸則保持水平。在附接和拆卸操作中,每個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是每個碳粉容器32附接在碳粉容器安裝座70上或與其拆卸的方向。請注意,圖4中所示的安裝蓋608Y是碳粉容器安裝座70的容器蓋接收器73的一部分。
容器接收器72的縱向長度約等於容器本體33Y的縱向長度。容器蓋接收器73沿容器接收器72的縱向方向(附接方向)設置在容器接收器72的一端,碳粉容器32Y的前端放置在該端上。插入埠部件71沿容器接收器72的縱向方向設置在容器接收器72的另一端。四個碳粉容器32中的每一個都在容器接收器72上可滑動的。因此,在碳粉容器32Y的附接操作中,容器前端蓋34Y通過插入埠部件71在容器接收器72上滑動一定距離,然後附接到容器蓋接收器73。
在容器前端蓋34Y附接至容器蓋接收器73的狀態下,旋轉驅動力透過碳粉供應裝置60的主體側容器驅動齒輪601Y,從圖8中所示之包含驅動馬達和驅動齒輪的驅動單元91Y,輸入至容器本體33Y的容器齒輪301Y(請見圖10)。因此,容器本體33Y受驅動以沿圖4中所示之箭頭A所指方向(下文稱「旋轉方向A」)旋轉。容器本體33Y包括螺旋肋302Y,作為輸送組件,其在容器本體33Y的內表面上形成為螺旋形。當容器本體33Y旋轉時,螺旋肋302Y將容器本體33Y中的碳粉沿容器本體33Y的縱向方向從一端輸送到另一端(例如從圖4中的左端到右端)。因此,碳粉從另一端的容器前端蓋34Y供應到輸送噴嘴611Y中。
輸送螺桿614Y設置在輸送噴嘴611Y中。當旋轉驅動力從驅動單元91Y輸入到輸送螺桿齒輪605Y時,輸送螺桿614Y旋轉並輸送供應至輸送噴嘴611Y中的碳粉。輸送噴嘴611Y的下游端沿輸送碳粉的輸送方向連接到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Y。由輸送螺桿614Y輸送的碳粉隨自身重量沿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Y下降,並供應到顯影裝置50Y(或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54Y)中。
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中的每一個當使用壽命到期時會更換,也就是每個碳粉容器32中的所有碳粉幾乎都被消耗掉時。夾持部303Y設置在碳粉容器32Y的一端,沿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與容器前端蓋34Y相對。操作員可以在與附接方向Q相反的拆卸方向Q1上抓住並拉出夾持部303Y,以從影印機500中取出碳粉容器32Y進行更換。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碳粉供應裝置60Y中,供應給顯影裝置50Y的碳粉量由輸送螺桿614Y的旋轉速度控制。因此,在從輸送噴嘴611沿碳粉供應方向的下游區域上,要供應給顯影裝置50Y的碳粉量不受限制,並且碳粉透過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直接輸送到顯影裝置50Y。或者,如本實施例,在輸送噴嘴611Y插入碳粉容器32Y中的碳粉供應裝置60Y中,可以設置諸如碳粉漏斗的臨時碳粉儲備器。
接下來,進一步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以及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如上所述,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除了其中包含的碳粉顏色外,配置大致相同,而四個碳粉供應裝置60Y、60M、60C和60K除其中包含的碳粉顏色外,配置大致相同。因此,在以下描述中可以省略表示碳粉顏色的後綴詞Y、M、C和K。
圖1是碳粉容器32附接前的碳粉供應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的前端部分的剖面圖。圖9是與碳粉容器32附接的碳粉供應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的前端部分的剖面圖。圖6是碳粉容器32的立體圖。圖7是碳粉容器32附接前的碳粉供應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的前端部分的立體圖。圖8是與碳粉容器32附接的碳粉供應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的前端部分的立體圖。
碳粉供應裝置60包括輸送噴嘴611和噴嘴擋門612。輸送噴嘴611包含輸送螺桿614。噴嘴擋門612作為用於開啟及關閉粉末接收口的組件。噴嘴擋門612在碳粉容器32未附接的情況下(圖1和圖7的狀態),關閉作為形成在輸送噴嘴611中的粉末接收口的噴嘴開口610。噴嘴擋門612在碳粉容器32附接的情況下(圖8和圖9的狀態),開啟噴嘴開口610。在碳粉容器32前端表面的中心區域(換言之,碳粉容器32的另一端)中,設置一個噴嘴接收口331,作為噴嘴插入埠,用於在碳粉容器32附接狀態下接收輸送噴嘴611的插入。作為容器開關組件的容器擋門332設置以在碳粉容器32未附接的狀態下關閉噴嘴接收口331。
碳粉容器安裝座70包括容器接收器72,當碳粉容器32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時,碳粉容器32在容器接收器72上滑動和移動。如圖5所示,容器接收器72在寬度方向W分成四個部分,該寬度方向垂直於碳粉容器的縱向方向(附接/拆卸方向)。作為容器放置部的凹槽部74沿容器本體33的縱向方向形成,以從插入埠部件71延伸至容器蓋接收器73。個別顏色的碳粉容器32Y、32M、32C和32K可以配置成在凹槽部74的縱向方向上滑動。
如圖20所示,容器蓋接收器73包括安裝蓋608Y、608M、608C和608K,對應於個別顏色。在安裝蓋608的中心,輸送噴嘴611設置以從容器設置部615的下游端表面615b ,朝碳粉容器32的附接方向沿拆卸方向突出到容器蓋接收器73中。
當從附接方向檢視時,容器設置部615形成在輸送噴嘴611的基座。下文描述的容器口33a在碳粉容器32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的狀態下,裝配到容器設置部615中。容器設置部615包括:內邊緣表面615a(第二蓋內邊緣);以及下游端表面615b ,其在碳粉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位於內邊緣表面615a下游。內邊緣表面615a和碳粉容器32的容器口33a的外邊緣表面可滑動地互相裝配。該裝配相對於碳粉供應裝置60,將碳粉容器32放置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旋轉軸的平面方向上。當碳粉容器32旋轉時,碳粉容器32的容器口33a的外邊緣表面作用為旋轉軸部,而容器設置部615作用為軸承。此時,碳粉容器32的容器口33a的外邊緣表面可滑動地接觸容器設置部615,且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供應裝置60所在的位置如圖9中之α所示。如圖1所示,容器設置部615包括內邊緣表面615a,其當設置碳粉容器32時,裝配至碳粉容器32的容器口33a的外邊緣表面。因此,容器本體33可以驅動以在被容器設置部615夾持的狀態下旋轉。
下文描述碳粉容器32。
如上所述,碳粉容器32主要包括:儲存碳粉的容器本體33;以及容器前端蓋34。圖10是顯示碳粉容器32處於從圖6中所示狀態移除容器前端蓋34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1是碳粉容器32處於在從圖10狀態中將作為管插入組件的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本體33移除的狀態下的立體圖。圖12是碳粉容器32和噴嘴接收器330處於在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本體33移除的狀態下的剖面圖。圖13是碳粉容器32處於在從圖12的狀態中(如圖10中所示,碳粉容器32處於容器前端蓋34移除的狀態)將噴嘴接收器330附接至容器本體33的狀態下的剖面圖。
如圖10和圖11所示,容器本體33具有實質多邊形的圓柱形(亦即,在垂直於旋轉軸R的剖面中實質多邊形),並配置以圍繞實質多邊形的圓柱形的中心軸旋轉,作為旋轉軸R。在本文中,「實質多邊形」包括多邊形或正多邊形,並意味著下文描述的功效會以特定的形狀配置表現。作為實質多邊形圓柱的中心軸的旋轉軸R根據本實施例係為一條縱軸。作為根據本實施例的粉末容器之碳粉容器32的容器本體33配置以繞著旋轉軸R旋轉,該旋轉軸R即為該縱軸。
接下來,平行於旋轉軸R的方向稱為「縱向方向」或「旋轉軸方向」。碳粉容器32沿旋轉軸方向在其上形成有噴嘴接收口331的一端(其上設置容器前端蓋34的一端)稱為「容器前端」。
碳粉容器32在其上設置有夾持部303的一端(碳粉容器32的前端的相反端)稱為「容器後端」。請注意,上述描述的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及附接和拆卸方向為旋轉軸方向。在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60的狀態下,該旋轉軸方向為水平方向。
相較於容器齒輪301,較靠近容器後端(換言之,附接方向Q的上游)的容器本體33部分(即大直徑部分)在外直徑方面大於容器本體33的前端,且根據本實施例的螺旋肋302設置在大直徑部分的內邊緣表面上。由於容器本體33如圖10中所示沿方向A旋轉,因此螺旋肋302沿軸方向將從一端(容器後端)至另一端(容器前端)的輸送力提供給容器本體33中的碳粉。請注意,下文將詳細描述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和外邊緣表面的具體形狀、形成在內邊緣表面和外邊緣表面上的螺旋肋302等部分。
容器本體33前端的內壁包括鏟部304,以在容器本體33沿圖10和圖11中的方向A旋轉時,提升(鏟起)螺旋肋302輸送到碳粉容器32前端的碳粉。如圖13所示,鏟部304包括凸部304h和汲取壁面304f。凸部304h是在容器本體33中提升的部分(提升部),以在形成螺旋的同時,朝容器本體33的旋轉中心形成山脊。當從碳粉容器32的旋轉方向檢視時,汲取壁面304f是向下游的壁面,該壁面是從凸部304h(脊)到容器本體33邊緣表面的內壁表面之連續接觸部分的壁面。當汲取壁面304f朝下時,已進入面對鏟部304的內部空間的碳粉因螺旋肋302的輸送力根據容器本體33的旋轉由汲取壁面304f向上鏟起。因此,碳粉可以在插入的輸送噴嘴611上方取出。
如圖1和圖10中所示,形成為螺旋形的鏟部螺旋肋304a亦形成在鏟部304的內邊緣表面上,以用與螺旋肋302相同的方法輸送內部的碳粉。
相較於容器本體33中的鏟部304,容器齒輪301設置在較靠近碳粉容器32前端的位置。容器前端蓋34具有齒輪曝露開口34a,以在容器前端蓋34附接至容器本體33的情況下,曝露容器齒輪301的一部分(圖10中的背側上)。當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60時,從齒輪曝露開口34a曝露的容器齒輪301與碳粉供應裝置60的主體上的主體側容器驅動齒輪601接合。
相較於容器本體33中的容器齒輪301,圓柱容器口33a設置在較靠近碳粉容器32前端的位置。噴嘴接收器330的接收器固定部337壓配至容器口33a,以將噴嘴接收器330固定至容器本體33。固定噴嘴接收器330的方法不受限於壓配。或者,例如,噴嘴接收器330可以黏著或螺旋固定至容器本體33。
在將碳粉從容器口33a補充到容器本體33中之後,噴嘴接收器330固定到容器本體33的容器口33a。
蓋鉤擋器306設置在容器本體33的容器口33a的一端,較靠近容器齒輪301。容器前端蓋34從碳粉容器32的前側(如圖10中的下左側)附接至圖10中所示狀態下的碳粉容器32(容器本體33)。因此,容器本體33在縱向方向穿透容器前端蓋34。設置在容器前端蓋34周圍之三個位置的蓋鉤341會勾在對應的蓋鉤擋器306上。蓋鉤擋器306形成於容器口33a的整個外圓周上方。隨著蓋鉤341勾至蓋鉤擋器306,容器本體33可以相對於容器前端蓋34旋轉。
如圖7中所示,滑動導件361形成在碳粉容器32的容器前端蓋34下部的兩側表面上。一對滑動導件361支撐容器接收器72上放在凹槽上的碳粉容器32,以在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容器安裝座70時沿附接或拆卸方向可滑動的。
如圖7中所示,容器鎖定部339形成在容器前端蓋34的外邊緣表面34b上,容器鎖定部339用於在相對於碳粉供應裝置60沿軸方向定位碳粉容器32。當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60時,容器鎖定部339中的每一個與安裝蓋608上對應的供應裝置側鎖件78接合。
接下來,下文描述固定至容器本體33的噴嘴接收器330。
圖14是當從碳粉容器32的前側檢視時噴嘴接收器330的立體圖。圖15是當從碳粉容器32的後側檢視時噴嘴接收器330的立體圖。圖16是當從上方檢視時噴嘴接收器330處於圖13中所示之狀態下的上剖面圖。圖17是噴嘴接收器330處於圖13(圖13中的後側)中所示之狀態下的橫向剖面圖。圖18是噴嘴接收器330的分解立體圖。
噴嘴接收器330包括:容器擋門支撐件340,作為支撐件;容器擋門332;容器密封件333,作為密封組件;容器擋門彈簧336,作為偏置組件;以及接收器固定部337。容器擋門支撐件340包括:擋門後端支撐件335,作為後端部;一對擋門側支撐件335a,作為側邊部;擋門支撐件開口335b,作為側開口;以及接收器固定部337。舉例來說,容器擋門彈簧336為螺旋彈簧。
容器擋門支撐件340的擋門側支撐件335a和擋門支撐件開口335b沿碳粉容器32的旋轉方向佈置以彼此相鄰。兩個彼此面對的擋門側支撐件335a形成圓柱形的一部分。圓柱形在擋門支撐件開口335b的部分(兩處)被大部分地切除。這樣的形狀允許引導容器擋門332在形成在圓柱形內部的柱狀空間S1(參見圖16)中沿軸方向移動。
固定至容器本體33的噴嘴接收器330隨著容器本體33旋轉而與容器本體33一起旋轉。此時,噴嘴接收器330的擋門側支撐件335a繞著碳粉供應裝置60的輸送噴嘴611旋轉。因此,擋門側支撐件335a通過靠近噴嘴開口610且位於噴嘴開口610上方的空間,該噴嘴開口610位於輸送噴嘴611的上部中。如果碳粉暫時積累在噴嘴開口610上方,則擋門側支撐件335a穿過並打散積累的碳粉。這種配置可以減少影印機500閒置時積累碳粉,從而防止影印機500重新啟動時碳粉輸送不順。另一方面,當擋門側支撐件335a位於在輸送噴嘴611的側面且噴嘴開口610面向擋門支撐件開口335b時,碳粉從容器本體33供應到輸送噴嘴611中,如圖9中所示之箭頭β所指方向。
容器擋門332包括:圓柱形端部332c(作為關閉部)、滑動部332d、導桿332e、以及一對擋門固定鉤332a。圓柱形端部332c是設置在碳粉容器32前端上的部件,以緊密接觸容器封件333的圓柱形開口(噴嘴接收口331)。
滑動部332d是圓柱形部分,其形成比圓柱形端部332c更靠近容器的後端側、具有比圓柱形端部332c稍大的外半徑、並在一對擋門側支撐件335a的內邊緣表面上滑動。
導桿332e是一根柱子,從圓柱形端部332c的圓柱體內部朝碳粉容器32的後端豎立,而且也是一根桿,用於插入容器擋門彈簧336的螺旋中,以使容器擋門彈簧336不會彎曲變形。
導桿滑動部332g是形成在柱形導桿332e兩側的一對平坦表面,從柱形導桿332e的中間穿過導桿332e的中心軸。導桿滑動部分332g在更靠近碳粉容器32後端的位置分叉,以形成一對懸臂332f。
該對擋門固定鉤332a中的每一個都設置在懸臂332f的一端,與導桿332e的根端相對。該對擋門固定鉤332a是一對爪子,以防止容器擋門332從容器擋門支撐件340上滑落。
如圖16和圖17所示,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前端部接觸容器擋門332的內壁面,而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後端部則接觸擋門後端支撐件335的壁面。由於容器擋門彈簧336處於壓縮狀態,所以容器擋門332在遠離擋門後端支撐件335的方向(圖16和圖17中的右方向,以及碳粉容器32前端的方向)上偏置。然而,容器擋門332後端的擋門固定鉤332a勾在擋門後端支撐件335的外壁上。因此,相較於圖16和圖17所示之狀態,更能防止容器擋門332遠離擋門後端支撐件335。
透過擋門後端支撐件335上擋門固定鉤332a的鉤和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偏置力來進行定位。具體而言,防止碳粉從容器擋門332外洩的圓柱形端部332c以及容器密封件333定位在相對於容器擋門支撐件340的軸方向上。因此,圓柱形端部332c和容器封件333定位為彼此緊密接觸,從而防止碳粉外洩。
接收器固定部337具有管狀,其中外邊緣表面和內邊緣表面的直徑朝碳粉容器32的後端逐漸減少。當從碳粉容器32的前端檢視時,直徑朝碳粉容器32的後端減少。如圖17中所示,外邊緣表面具有兩個外直徑部,換句話說,從碳粉容器的前端依序有外邊緣表面AA和BB。內邊緣表面具有五個內直徑部,換句話說,從碳粉容器的前端依序有內邊緣表面CC、DD、EE、FF和GG。外邊緣表面AA和外邊緣表面BB之間外邊緣表面的邊界透過錐形表面連在一起。第四內邊緣表面(內直徑部)FF與第五內邊緣表面(內直徑部)GG之間的內邊緣表面的邊界亦透過錐形表面連在一起。內邊緣表面(內直徑部)FF和與內邊緣表面(內直徑部)FF連在一起的錐形表面對應於下述的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內邊緣表面(內直徑部)FF的脊和錐形表面對應於下述的五邊形剖面的側邊。
如圖16至圖18中所示,該對擋門側支撐件335a在比接收器固定部337更靠近碳粉容器32後端的區域中彼此面對。該對擋門側支撐件335a具有沿軸方向切開的剖面的形狀,並從接收器固定部337突出。碳粉容器32後側上的兩個擋門側支撐件335a的端部耦接至杯狀的擋門後端支撐件335。擋門後端支撐件335在底部的中間具有個橢圓孔。由於兩個擋門側支撐件335a彼此面對,柱狀空間S1由擋門側支撐件335a的圓柱內表面和從其延伸的虛擬圓柱表面界定。接收器固定部337具有從末端起算的第五內邊緣表面(內直徑部)GG,作為圓柱內邊緣表面,其內徑與柱狀空間S1的直徑大小相同。容器擋門332的滑動部332d在柱狀空間S1中和內邊緣表面GG上可滑動地移動。接收器固定部337的第三內邊緣表面EE是一個虛擬圓周表面,通過以45度分佈的等距間隔佈置的噴嘴擋門接觸肋337a的縱向頂部。具有四邊形剖面(圖16和圖17中的剖面圖的剖面)的圓柱形(圓形和管狀)容器密封件333佈置成對應於內邊緣表面的內邊緣表面EE。容器密封件333用黏著劑、雙面膠等固定至垂直表面,該垂直表面從內圓周表面的第三內邊緣表面EE連接至第五內邊緣表面FF。在容器密封件333附接側的相反側(圖16和圖17中的右側)上的外露表面形成圓柱形接收器固定部337(容器口)的圓柱形開口的內底。
如圖16和圖17中所示,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防夾空間)形成以對應於接收器固定部337的內邊緣表面FF和與內邊緣表面FF連在一起的錐形表面。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為環狀密封空間,其由三個不同組件圍繞,亦即,接收器固定部337的內邊緣表面(第四內邊緣表面FF和與第四內邊緣表面FF連在一起的錐形表面)、在容器密封件333的黏著側上的垂直表面、以及由從容器擋門332的圓柱形端部332c到滑動部332d的外邊緣表面圍繞的環狀空間。該環狀空間的剖面(圖16和圖17剖面圖的剖面)為五邊形。由接收器固定部分337的內邊緣表面和容器封件333的端面形成的角度以及由容器擋門332的外邊緣表面和容器密封件333的端面形成的角度均為90度。
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的功能如下所述。當容器擋門332從關閉噴嘴接收口331的狀態下,沿朝碳粉容器32後端的方向移動時,容器密封件333的內邊緣表面在容器擋門332的圓柱形端部332c上滑動。因此,容器密封件333的內邊緣表面被容器擋門332拉出並彈性變形,以朝碳粉容器32的後端移動。
此時,在沒有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且從內邊緣表面的第三內邊緣表面EE延伸的垂直表面(容器密封件333的附接表面)與第五內邊緣表面GG連在一起並垂直的狀況下,可能要擔心會發生以下情況。亦即,容器密封件333的彈性變形部分可能夾在與容器擋門332一起滑動的接收器固定部337的內邊緣表面和容器擋門332的外邊緣表面之間,而且卡在兩者之間。當容器密封件333卡在接收器固定部337和容器擋門332滑動的部分(即圓柱形端部332c與內邊緣表面GG之間)中時,容器擋門332會相對於接收器固定部337卡住,且無法開啟或關閉噴嘴接收口331。
另一方面,根據本實施例的噴嘴接收器330包括在其內邊緣部中的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由於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內邊緣表面EE的內直徑和與其連接的錐形表面)的內直徑小於容器密封件333的外直徑,因此整個容器密封件333無法進入密封防輸送空間337b。另外,對於容器密封件333被容器擋門332拉動並彈性變形的區域具有限制,而且該容器密封件會在到達內邊緣表面GG並捲入之前,透過自身的彈性恢復原狀。這樣的動作可以防止噴嘴接收口331因容器擋門332相對於接收器固定部337卡住而無法開啟和關閉。
如圖16至圖18中所示,複數個噴嘴擋門接觸肋337a在相鄰於容器密封件333的外邊緣的位置形成在接收器固定部337的內邊緣表面上,以徑向延伸。如圖16和圖17中所示,在容器密封件333固定至接收器固定部337的狀態下,容器前側上之容器密封件333的垂直表面從靠近容器前端的噴嘴擋門接觸肋337a前端部沿旋轉軸方向稍微突出。
如圖9中所示,當碳粉容器32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時,噴嘴擋門彈簧613偏置碳粉供應裝置60的噴嘴擋門612的噴嘴擋門凸緣612a,而且噴嘴擋門凸緣612a壓縮容器密封件333的突出部分。噴嘴擋門凸緣612a進一步前進以接觸噴嘴擋門接觸肋337a的前端部,並覆蓋靠近容器前端的容器密封件333前端面,以阻擋內部接觸碳粉容器32的外部。因此在安裝時,可以確保在噴嘴接收口331中的輸送噴嘴611周圍的密封,從而防止碳粉外洩。
由於噴嘴擋門凸緣612a的後側(與用來接收噴嘴擋門彈簧613的噴嘴擋門彈簧接收面612f相對)被噴嘴擋門彈簧613偏置,而接觸噴嘴擋門接觸肋337a,所以確定了噴嘴擋門612在軸方向相對於碳粉容器32的位置。因此,確定了容器密封件333的前端面和前開口305的前端面(見圖10)在軸方向相對於噴嘴擋門612的位置。前開口305為圓柱形接收器固定部337內部的空間,接收器固定部337設置在容器口33a中。
下文將參照圖1、圖9和圖19A至圖19D,描述容器擋門332和輸送噴嘴611的操作。在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60之前,如圖1所示,容器擋門332朝容器擋門332關閉噴嘴接收口331的關閉位置被容器擋門彈簧336偏置。圖19A顯示這種狀態下容器擋門332和輸送噴嘴611的外觀。當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60時,如圖19B中所示,輸送噴嘴611插入噴嘴接收口331中。當碳粉容器32進一步推入碳粉供應裝置60中時,作為容器擋門332端面的圓柱形端部332c的端面332h沿插入方向接觸輸送噴嘴611的前端面611a。當碳粉容器32在這種狀態下進一步推入時,容器擋門332被推入,如圖19C中所示,且輸送噴嘴611從噴嘴接收口331插入噴嘴接收器330中,如圖19D中所示。因此,輸送噴嘴611插入並附接至容器本體33中,如圖9中所示。此時,如圖19D中所示,噴嘴開口610與容器本體33的內部連通。
接下來,當容器本體33旋轉時,已被鏟部304鏟起之輸送噴嘴611上方的碳粉會掉落,並從噴嘴開口610進入輸送噴嘴611中。引入輸送噴嘴611中的碳粉透過輸送螺桿614的旋轉通過輸送噴嘴611朝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輸送,接著從向下輸送碳粉通道64下降並供應給顯影裝置50。
在上述實施例中,碳粉容器32作為粉末容器舉例說明,該碳粉容器32包括:容器本體33,設有螺旋肋302和容器前端蓋34;以及容器前端蓋34,可旋轉地附接至容器本體33。然而,粉末容器不受限於此配置,並可以是例如在粉末容器內部的容器本體,設置有諸如螺桿的輸送組件。
接著,描述包含在碳粉容器32中的識別(ID)標籤(ID晶片)700的夾持機構。
圖21是固定在碳粉供應裝置60的連接器800和碳粉容器32前端的立體圖。如圖21中所示,碳粉容器32包括:容器本體33;以及容器前端蓋34,附接至容器本體33以將容器口33a露出,該容器口33a設有噴嘴接收口331,作為形成在容器本體33中的碳粉排出口。而且,碳粉容器32包括:ID標籤700;以及ID標籤夾持機構345。ID標籤700作為資訊儲存裝置,附接至容器前端蓋34的前端。ID標籤夾持機構345夾住ID標籤700。
根據本實施例的ID標籤700的通訊系統是一個接觸系統。因此,連接器800設置在碳粉供應裝置60的主體側上面對容器前端蓋34的前端面的位置。
圖22是碳粉容器32前端和連接器800的立體圖,顯示ID標籤夾持機構345遭拆卸的狀態。如圖22中所示,ID標籤700具有用於定位的ID標籤孔701。當碳粉容器32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時,連接器800的定位銷801插入ID標籤孔701中。
ID標籤夾持機構345包括:夾持部343、以及夾持組件344。夾持部343具有托架358,其夾持ID標籤700。夾持組件344作為蓋子,其夾持ID標籤700以在圖22中的X-Z方向上可移動的,並可拆卸地裝配到夾持部343。當沿旋轉軸從容器前端檢視碳粉容器32時,ID標籤700和ID標籤夾持機構345設置在容器前端蓋34右側斜上方的空間中。這是因為當碳粉容器32與另一個不同顏色的碳粉容器32一起設置時,ID標籤夾持機構345藉由利用右側斜上方的空間設置在容器前端蓋34上,該空間為死角。這樣的配置可以提供小巧的碳粉供應裝置,其中圓柱形碳粉容器32彼此可以佈置為更靠近。請注意,容器齒輪301和主體側的主體側容器驅動齒輪601均設置在容器前端蓋34斜上方和左側的空間中。為了防止相鄰的碳粉供應系統彼此干擾,ID標籤700、ID標籤夾持機構345和主體側端子804均佈置成避免干擾到碳粉供應裝置60主體上的主體側容器驅動齒輪601。
圖23是碳粉容器32前端和連接器800處於ID標籤700暫時固定至夾持組件344的狀態的立體圖。如圖23中所示,夾持部343形成在容器前端蓋34前端的ID標籤附接表面357上,並包括由四個矩形柱組成的托架358,該些矩形柱支撐板面,而ID標籤700的背面未接線。夾持組件344包括:框架352(見圖22)、以及夾持組件凸出部353。框架352是裝配至夾持部343的一個框架,以從外部圍繞托架358,並防止ID標籤700脫落。夾持組件凸出部353是從框架352的內壁表面突出的部分,以覆蓋ID標籤700表面上沒有端子的區域。夾持組件344的框架352具有為矩形外觀形狀的ID標籤可以放置在框架352內部的尺寸。當ID標籤700設置在框架352內部時,ID標籤可以被夾持在X-Z方向上可移動一定程度。
下文將更詳細地進一步描述ID標籤夾持機構345。
夾持組件344的框架352形成為長於圖22中沿Y軸方向之托架358的長度,換句話說,即ID標籤附接表面357的高度。因此,當ID標籤700安裝在托架358上時,ID標籤700不會固定至容器前端蓋34。而且,在沿X-Z方向與圍繞ID標籤700外部的框架352有間隙的狀態下安裝ID標籤700。此外,由於ID標籤700相對於夾持組件344的夾持組件凸出部353具有狹小的間隙,因此ID標籤700不會固定到容器前端蓋34,但也沒有從其上卸除。當碳粉容器32稍微動搖時,ID標籤700在夾持組件344中被夾持至ID標籤700能嘎嘎作響地移動的程度。
當組裝ID標籤700後,如圖23中所示,ID標籤700鉤在夾持組件344的內壁肋351(見圖22)上,並以暫時固定的狀態組裝至夾持部分343的托架358。此時,包含四個矩形柱子的托架358的外部作為夾持組件344的導件,而已組裝到托架358的ID標籤700與內壁肋351分離,並放置在靠近容器前端的四個托架358的前端面上。
接下來,將詳細描述夾持組件344的附接情況。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中,夾持組件344不是透過如熱填隙的處理或用緊固部件緊固等方式來固定到容器前端蓋34上,而是透過使用爪形部件裝配來固定。
如圖22中所示,夾持組件344分別包括:夾持組件上爪355、夾持組件下爪354、和夾持組件右側爪356,位於持夾組件上部350上;夾持組件下部348;以及夾持組件右側部349。
在容器前端蓋34上的ID標籤附接表面357周圍,三個鉤部分形成在面對夾持組件上爪355、夾持組件下爪354和夾持組件右側爪356三個爪的位置。更具體而言,附接面上鉤部359a形成在ID標籤附接表面357周圍面對夾持組件上爪355的位置。而且,附接面下鉤部359b形成在ID標籤附接表面357周圍面對夾持組件下爪354的位置,而附接面側鉤部360形成在面對夾持組件右側爪356的位置。
當夾持組件344設置在容器前端蓋34上時,夾持組件344的三個爪355、354和356會與容器前端蓋34上的三個鉤部359a、359b和360接合及固定。在三個鉤部中,附接面上鉤部359a和附接面下鉤部359b均具有孔狀,而附接面側鉤部360具有爪狀。
夾持組件上爪355和夾持組件下爪354藉由利用夾持組件上爪355和夾持組件下爪354兩個爪的尖端斜度和爪的彈性,來設置在具有孔狀的附接面上鉤部359a和附接面下鉤部359b上。此外,夾持組件右側爪356藉由利用夾持組件右側爪356的尖端斜度和附接面側鉤部360的傾斜面360a,來設置在具有爪狀的附接面側鉤部360上。
在這樣的配置中,如圖23中所示,ID標籤700暫時設置在夾持組件344的框架352內部,而且夾持組件344沿容器前端蓋34上的托架358移動。因此,形成在夾持組件344上的爪355、354和356會與形成在容器前端蓋34上的鉤部359a、359b和360接合。夾持組件344透過將爪355、354和356與鉤部359a、359b和360接合,可以固定至容器前端蓋34。
在參照圖21至圖23描述的示例中,夾持組件344的兩個上下點和一個右點便是爪355、354和356和鉤部359a、359b和360的裝配點。夾持組件344的裝配點不受限於上下側與右側的組合,並可以只是夾持組件344的上下側、只是左右側,或是上、下、左和右側。裝配點及其數量不受限於本實施例。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已描述使用爪組件的裝配方法。然而,根據情況,夾持組件344可以透過熱填隙或用緊固部件緊固等處理方式來固定至容器前端蓋34。此外,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即希望能更牢固地附接ID標籤的夾持組件344的情況,或者在回收ID標籤時,具有可以重修而不從容器前端蓋34上卸除的夾具的情況。
接著,將參照圖24A、圖24B、圖24C、圖25、圖26、圖27A、圖27B、圖28A和圖28B,描述根據本實施例包含在碳粉容器32中作為資訊儲存裝置的ID標籤700。
在下列描述中,「實質矩形金屬板」定義以不僅包括矩形金屬板,也包括實質矩形金屬板。因此,「實質矩形金屬板」亦包括具有所有角或部分角都為倒角或圓角的矩形金屬板。
圖24A、圖24B和圖24C是ID標籤700的三個視圖。圖24A是從連接器800側檢視的ID標籤700的前視圖。圖24B是從垂直於附接方向(換言之,圖21中的對角右上方)的方向檢視的ID標籤700的側視圖。圖24C是從其上設置容器前端蓋34的一側檢視ID標籤700的後視圖。
圖25是ID標籤700、夾持組件344和連接器800的立體圖,顯示ID標籤700、夾持組件344和連接器800的相對位置。在圖25中,為了簡單起見,將省略圖22和圖23中所示的夾持組件上爪355和夾持組件下爪354。
圖26是與連接器800接合的ID標籤700的立體圖。圖27A和圖27B是顯示ID標籤700的電路和連接器800的電路的電路圖。
圖28A是由連接器800夾持的ID標籤700的前視圖。圖28B是繞著用於定位的ID標籤孔701旋轉的ID標籤700的前視圖。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ID標籤700中,僅一個ID標籤孔形成在板702上。ID標籤孔701設置在複數個金屬墊710a、710b和710c之間,該些金屬墊亦統稱為金屬墊710,由矩形金屬板組成。
如圖21中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佈置為使得矩形ID標籤700的長邊傾斜,而不平行於垂直方向。因此,在ID標籤700設置在碳粉容器32中的狀態下,ID標籤700的縱向方向不與垂直方向重合。然而,在以下描述中,為了方便起見,平行於ID標籤700長邊的方向(即圖24A、圖24B和圖24C中的Z′軸方向)稱為晶片垂直方向,而平行於ID標籤700短邊的方向(即圖24A、圖24B和圖24C中的X′軸方向)稱為晶片水平方向。該些稱呼同樣適用於相對於碳粉供應裝置60斜置的連接器800。
如圖24A中所示,根據本實施例作為資訊儲存裝置的ID標籤700在沿晶片垂直方向於板702重心的垂直上方的位置具有ID標籤孔701。由金屬端子製成之用於接地(地面)的接地端子703設置在ID標籤孔701的內徑部分和邊緣上。如圖24A中所示,根據本實施例在板702表面上的接地端子703形成為使得兩個接地端子突出部705相對於接地端子703的環形部分沿晶片垂直方向延伸。
一個矩形金屬墊710,即圖24A中的第一金屬墊710a,沿晶片垂直方向設置在ID標籤孔701上方的位置。兩個金屬墊710,即圖24A中的第二金屬墊710b和第三金屬墊710c,亦沿晶片垂直方向設置在ID標籤孔701下方的位置。
如圖24C中所示,由如環氧樹脂等樹脂材料製成的半圓形保護組件720設置在板702的背面上,以覆蓋和保護資訊儲存單元。由於保護組件720中包括資訊儲存單元,諸如積體電路(IC),所以保護組件720是尺寸最大且最重的組件,並設置在ID標籤700的背面上。ID標籤孔701沿晶片垂直方向設置在保護組件720上方。
因此,如上所述,獲得了ID標籤孔701沿晶片垂直方向位於ID標籤700重心的垂直上方的位置關係。舉例來說,ID標籤孔701的佈置取決於板702的形狀及保護組件720背面的配置和佈置。
具體而言,如圖28A中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ID標籤700形成為使得ID標籤孔701的中心沿晶片垂直方向位於ID標籤700的重心上方一段距離Za。
如圖25中所示,連接器800具有連接器本體805,其為由樹脂製成的中空盒。作為定位突出件的定位銷801設置在連接器本體805上,以在水平方向直立。定位銷801是一個中空的圓柱,且其尖端具有錐形。定位銷801設有接地主體側端子802。接地主體側端子802是板狀(或線型)金屬組件。接地主體側端子802的一部分收納在定位銷801的中空部分中,定位銷801與連接器本體805成型為單一元件。接地主體側端子802的彎曲部分從形成在中空圓柱的邊緣表面的一部分中的狹縫狀開口露出,並從定位銷801的中空圓柱的外邊緣表面突出。一個主體側端子804在晶片垂直方向設置在定位銷801(或接地主體側端子802)的垂直上方。兩個主體側端子804沿晶片垂直方向設置在定位銷801的垂直下方的位置。主體側端子804是板狀(或線型)金屬組件。
另外,一對肋沿晶片水平方向在位於定位銷801兩側上的位置形成在連接器本體805下方。該些肋設置為使得肋尖內側上的錐形表面彼此線對稱。此外,作為一對調節組件的防振動組件803沿晶片垂直方向在ID標籤孔701的中心下方位置設置在ID標籤700的側向端面上。
夾持組件344固定至碳粉容器32的容器前端蓋34,並在碳粉容器32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60的狀態下,定位在連接器800與ID標籤700之間。夾持組件344夾持ID標籤700為可移動的(具有一定程度靈活度)。
如圖25中所示,夾持組件344包括夾持組件凸出部353,其位於夾持組件下部348、夾持組件左側部342、以及夾持組件右側部349中的每一個上。所述三個夾持組件凸出部353分別設置在夾持組件下部348、夾持組件左側部342和夾持組件右側部349上,防止ID標籤700從夾持組件344朝連接器800脫落。
此外,夾持組件開口部347形成在靠近連接器800之夾持組件344端部(包含夾持組件凸出部353的壁面)。夾持組件開口部347具有夾持組件344較靠近連接器800端部的大部分被開口的形狀,該端部包括面向連接器800上的四個端子(即三個主體側端子804和一個接地主體側端子802)的區域。夾持組件344的夾持組件開口部347具有朝對應於連接器800的防振動組件803的部分開口的形狀。當碳粉容器32附接時,定位銷801通過夾持組件開口部347的開口位置,然後防振動組件803亦通過夾持組件開口部347的開口位置,並進入夾持組件344。
面對ID標籤700背側(具有保護組件720)的四個托架358為容器前端蓋34的部件,也是從夾持部分343朝連接器800延伸的組件。四個托架358配置以壓住矩形板702的四個角附近,且其形狀能夠避免干擾到固定在ID標籤700上的保護組件720和與連接器800連接時進入的防振動組件803。
另一方面,當定位銷801插入ID標籤700的ID標籤孔701中時,ID標籤700被定位銷801的接地主體側端子802和主體側端子804推向碳粉容器32的後端。此時,由於四個托架358支撐板702的背面,因此可以保持端子之間的接觸狀態。
圖26是連接器800和ID標籤700處於在碳粉容器32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影印機500的主體)的狀態下,在碳粉供應裝置60一側上完成連接器800和ID標籤700的定位的情況的立體圖。圖26中所示的狀態是主體側的端子(即主體側端子804和接地主體側端子802)連接到ID標籤700側上的端子(即金屬墊710和接地端子703)的狀態。在圖26中,省略了連接器800與ID標籤700之間的夾持組件344和三個金屬墊710,以方便理解。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中,容器口33a突出超過容器前端蓋34。當處於非附接狀態的碳粉容器32沿圖20或圖25中的箭頭Q方向移動並附接到碳粉供應裝置60上時,首先,容器口33a的外邊緣表面和容器設置部615彼此裝配。因此,確定了碳粉容器32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對於碳粉供應裝置60的位置。接下來,碳粉容器32進一步朝圖20或圖25中箭頭Q所示之方向移動。因此,便開始ID標籤700與連接器800之間的連接。
在將碳粉容器32定位在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上,並確定容器前端蓋34在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之後,ID標籤700定位在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上。具體而言,在確定容器前端蓋34在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後,ID標籤700的ID標籤孔701裝配到連接器800的定位銷801上,以便由定位銷801的末端錐形固定。該裝配同時確定ID標籤700在晶片垂直方向和晶片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亦即,ID標籤700定位在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上。
此外,如圖28A中所示,連接器800的防振動組件803進入沿晶片水平方向位於板702的左側和右側上及沿晶片垂直方向位於ID標籤孔701中心下方的下邊緣部分。此時,即使ID標籤700的方位如圖28B中所示位移,則其中一個肋形防振動組件803的末端錐形表面會接觸其中一個下邊緣部分。因此,比ID標籤孔701較低的部分會朝與已接觸下邊緣部分的錐形表面相對的一側旋轉。然後,ID標籤700的旋轉會在下邊緣部分均勻地接觸兩個錐形表面的位置停止。因此,ID標籤700的方位在旋轉方向上的偏差,即圖28B中所示之雙向箭頭方向上的旋轉,會被校正(如圖28A中所示的狀態)。因此,ID標籤700的定位隨即完成。
此時,ID標籤700的接地端子703的一部分,即為對應於ID標籤孔701內徑的部分,會與圖26中所示之定位銷801的接地主體側端子802接觸,且ID標籤700接地(電性連接)。而且,執行完接地後,如圖27A中所示,ID標籤700的三塊金屬墊710(即金屬墊710a、710b和710c)也會分別與連接器800的三個主體側端子804接觸。因此,資訊可以在ID標籤700與包含連接器800的碳粉供應裝置60上的控制器(如影印機500的控制器90)之間傳輸。
<示例1>
接下來,將參照圖29至圖33,描述根據本發明示例1的碳粉容器32。圖29是根據圖1、圖6等圖式以誇大方式示意性所示之示例1的碳粉容器32的外部立體圖。
圖29中所示之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的特徵在於,圖1、圖6中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配置等會更加清楚。鏟部304、噴嘴接收口331、夾持部303等部件的配置均與圖1至圖28中所示實施例的配置相同(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因此,在示例1和以下描述中,主要是描述容器本體33的具體配置。
如圖29中所示,當容器本體33朝箭頭A所示的方向旋轉時,從一端(容器後端)到另一端(容器前端)的輸送力沿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透過螺旋肋302的作用施加到儲存在容器本體33中的碳粉上。
圖30的(a)部分是圖29的碳粉容器32的側視圖。圖30的(b)部分是從圖30的(a)部分中所示之碳粉容器32的噴嘴接收口331檢視的容器本體33的前視圖。圖30的(c)部分是沿圖30的(b)部分之B-B線所截取的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圖30的(d)部分是在圖30的(a)部分之預定位置沿C-C線所截取的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圖31A是圖30的(c)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圖31B是圖30的(d)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放大剖面圖。圖32A是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示意性地顯示容器本體33在圖29的碳粉容器的預定位置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圖32B是容器本體33的剖面示意圖,顯示容器本體33沿旋轉軸方向從圖32A中的預定位置略微位移的位置的剖面形狀是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八邊形所獲得的形狀。圖33是顯示圖29的碳粉容器32的實質八邊形剖面形狀如何從圖32A的位角狀態變成圖32B的位角狀態的示意圖。
如圖30的(b)部分中所示,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當從旋轉軸方向檢視時,具有實質圓形的外部形狀。圖31B中的虛線(點狀線)顯示實質八邊形的側邊315。
在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中,如圖31B中所示,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是實質八邊形,其中角310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實質多邊形中是圓角。角310是連接實質八邊形的兩個側邊315的頂端部分附近的剖面形狀,且角310是圓角。
在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中,當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螺旋形的螺紋數為三或更多時,如螺旋形之螺旋肋302的螺紋數為八。而且,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實質多邊形的側邊數為八,對應於實質八邊形。
如圖31A中所示,在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中,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穿過旋轉軸R的剖面形成如角313具有相對大的圓形狀的凸部,並形成如角314具有相對大的圓形狀的凹部。換句話說,如角313的圓角形成相對大的凸部,而如角314的圓角具有相對大的凹部。因此,如圖31B中所示,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形成具有圓角310的實質八邊形。
如圖31A和圖31B中所示,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包括容器本體33,具有面對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且從內邊緣表面311延伸出實質恆定的壁厚t。實質恆定的壁厚t在螺旋肋302的成型部(下文亦稱「螺旋成型部」)也是一樣的,該螺旋肋302形成以具有專屬於內邊緣表面311和外邊緣表面312的形狀。在本文中,所述實質恆定的壁厚包含恆定的壁厚,也包含在獲得下列描述功效的範圍內於設計和製造上可允許的公差(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
即使當將包含螺旋成型部的碳粉容器32削薄時,從獲得減少容器本體33撓度的功效的角度看來,壁厚t較佳為0.5毫米或以上和3.0毫米或以下,而更佳為0.8毫米或以上和2.0毫米或以下(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
以下,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的容器本體33(以下也簡稱為「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33」)包括彼此面對的內邊緣表面311和外邊緣表面312,其間具有如上所述之實質恆定的壁厚t。因此,內邊緣表面311和外邊緣表面312的形狀類似,其間具有實質恆定的壁厚t。因此,下文描述內邊緣表面311作為代表(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
在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33中,如圖32A中所示,內邊緣表面311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Pa於圖32A中所示之位角狀態下,為具有圓角的實質八邊形。如圖32B中所示,內邊緣表面311從預定位置Pa的實質八邊形剖面形狀沿旋轉軸方向,在於螺旋肋302的一個螺距316內位移預定量的位置Pb上的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八邊形所獲得的形狀。
如圖33中最前側上示意性所示,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Pa為實質八邊形。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的剖面形狀在位置Pb為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八邊形所獲得的形狀,在該位置Pb處,位於預定位置Pa的實質八邊形剖面形狀沿旋轉軸方向略微位移至圖33的背側(在螺旋肋302的一個螺距316內位移預定量)。連接具有不同角度之實質八邊形的側邊315的頂點的脊線部分(在圖33中由粗實線表示)具有一個形成螺旋肋302的特定形狀。
換句話說,當內邊緣表面311的實質八邊形剖面的位置在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上不同時,實質八邊形剖面的角度是不同的。連接具有不同角度的實質八邊形剖面的頂點的脊線部分形成螺旋肋302。
換句話說,如圖32A、圖32B和圖33中所示,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具有一個區域,其中內邊緣表面311沿旋轉軸方向於螺旋肋302的一個螺距316內,在從預定位置Pa位移預定量的位置Pb上的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八邊形所獲得的形狀(以下簡稱「第一特徵配置」)。
而且,如圖31A中所示,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特徵在於,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如下所述)(以下簡稱「第二特徵配置」)。
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具有凸部311a,其中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凸出為弧形狀。內邊緣表面311面對的外邊緣表面312亦具有凸部312a。因此,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
在圖31A中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上,凸出為弧形狀的凸部311a(或凸部312a)和凹陷為弧形狀的凹部311b(或凹部312b)在縱向方向上交替連續形成。因此,在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中,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直線。
圖34A是根據示例1之碳粉容器32的主要部分的前視圖。圖34B是根據比較示例之碳粉容器1032的主要部分的前視圖。
如圖34B所示,根據比較示例之碳粉容器1032的容器本體1033的外邊緣表面312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PL。
因此,假設在圓柱形上形成螺旋槽之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1032成型為薄壁厚度的情況,當垂直於平行於碳粉容器1032的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直線PL的負載L施加到未形成凹槽的圓周方向上時,彎曲表面部分可能朝內壁凹陷並塑性變形。
另一方面,在根據示例1之容器本體33的外邊緣表面312中,如圖34A中所示,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的外邊緣表面312 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直線PL(或者相較於比較示例可以大幅減少)。
根據具有這種特定形狀的比較示例,當沿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檢視時,沒有平行於碳粉容器1032的旋轉軸R的中心方向的直線PL,而且沿平行於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的外邊緣表面312為曲面,從而便於分散負載。據此,容器本體33的變形量減少,且即使當施加與比較示例中相似的負載時,也不會發生塑膠變形。因此,即使碳粉容器32已削薄,碳粉容器32的彎曲程度亦可以減少(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
圖35的(a1)部分是顯示從旋轉軸R的方向檢視時根據示例1之碳粉容器32的外部形狀的示意圖。圖35的(a2)部分是顯示根據示例1之碳粉容器32沿垂直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的示意圖。圖35的(b1)部分是顯示從旋轉軸R的方向檢視時比較示例之碳粉容器1032的外部形狀的示意圖。圖35的(b2)部分是顯示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1032沿垂直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的示意圖。
如圖35的(b1)和(a1)部分中所示,當從旋轉軸R方向檢視時,比較示例和示例1均具有實質圓形的外部形狀。
另一方面,如圖35的(b2)部分中所示,在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1032為實質圓形的同時,沿垂直於旋轉軸R縱向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為實質八邊形,具有如圖35的(a2)中所示在根據示例1之碳粉容器32中的圓角。
圖36A是根據示例1之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顯示形成在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中的切寬318。圖36B是根據比較示例之容器本體1033的剖面圖,顯示形成在容器本體1033的內邊緣表面311中的切寬318。切寬318係指沿旋轉軸R的徑向方向具有高度差的區域。
從圖36A和圖36B可以看出,根據示例1的切寬形成為寬於比較示例的切寬。
圖37的(a)和(b)分別顯示關於在根據示例1之碳粉容器32的容器本體33和根據比較示例之碳粉容器1032的容器本體1033上進行的靜態結構分析的模擬測試結果。在示例1和比較示例中,使用相同的聚乙烯(PE)作為成型材料,並且容器本體33和容器本體1033在相同的成型條件下透過直接吹氣成型法來製造。然而,在示例1中,壁厚成型為0.98毫米,而在比較示例中,壁厚成型為1.50毫米。
在示例1和比較示例中,已固定住夾持部303,而且在鏟部304位於自由端側的懸臂狀態下,將與要容納的碳粉最大重量相對應的相同負載施加至鏟部304的端部,並持續預定時間。然後,測量圖37中所示之在容器本體33和1033的縱向方向上的相同部分P1、P2和P3的撓度。
在示例1中,在測量位置P1的最大撓度為4.1566毫米,而在比較示例中則為19.568毫米。在示例1中,在測量位置P2的撓度為1.8474毫米,而在比較示例中則為8.6968毫米。在示例1中,在測量位置P3的撓度為0.46184毫米,而在比較示例中則為2.1742毫米。從與靜態結構分析相關的模擬試驗結果中,能發現示例1優於比較示例,並且在具有比比較示例更薄的壁的碳粉容器中可以保持強度並減少撓度。
此外,示例1在撓度方面優於比較示例,因為在圖36中所示之旋轉軸R的徑向方向上的切寬318比比較實施例更寬,並且強度可以用比比較示例更薄的壁來提高或保持(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
如上所述,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33由聚乙烯(PE)製成,並透過直接吹氣成型法製成。舉例來說,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亦可以應用於使用諸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其他材料或諸如二軸延伸吹氣成型的其他吹氣成型方式製造的產品。
圖38是顯示使用根據本發明示例1的碳粉容器32和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1032對碳粉輸送性能進行模擬試驗的結果的圖表。
如圖31中所示,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製造為使得容器本體33的剖面形狀為實質八邊形,螺旋螺距316為195毫米,且螺旋高度317為2.46毫米。另一方面,在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1032中,如圖39中所示,容器本體1033的剖面形狀為圓形,螺旋螺距316為25毫米,螺旋高度317為5.0毫米。
示例1和比較示例中的測試條件均相同,亦即,在距容器本體33和1033中的每一個的下部150毫米的範圍內容納60,000個預定碳粉粒徑為1.0毫米的碳粉顆粒,並且進行總共7秒的模擬測試,其中碳粉容器32和1032中的每一個的運動停止1秒、旋轉5秒、然後停止1秒。碳粉容器32和1032的碳粉輸送性能基於從模擬範圍排出的碳粉顆粒量來確定。
在圖38的圖表中,由一條點狀線所示之比較示例(直線)表示由虛線所示之碳粉排出量曲線的一條近似直線作為比較示例。就碳粉輸送性能的模擬試驗結果來看,發現示例1的碳粉輸送和供應性能約為比較示例的2.23倍。
圖39是顯示形成在比較示例的容器本體1033中的螺旋螺距316和螺旋高度317的示意圖。示例1中的螺旋螺距316和螺旋高度317如圖31A中所示。
螺旋高度317是指在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上凸部形狀或凹部形狀的高度差。
如果螺旋高度317過高,則碳粉容器的加工精度會下降。在這方面,螺旋高度317較佳為2.0毫米至10毫米,而更佳為2.0毫米或更長和5.0毫米或更短(同樣適用於下述的每個示例)。
<示例2>
接下來,將參照圖40至圖42,描述本發明示例2的碳粉容器32。圖40是根據圖1、圖6等圖式,以誇大方式示意性地顯示示例2的碳粉容器32的外部立體圖。
與示例1雷同,如圖40所示,當根據示例2之碳粉容器32的容器本體33沿圖40中的箭頭A所示的方向旋轉時,從一端(容器後端)到另一端(容器前端)的輸送力沿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透過螺旋肋302的作用施加到儲存在容器本體33中的碳粉上。
下文描述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著重於與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32的差異。未特別描述之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的細節與示例1中的相似,即使不同也是如此(同樣適用於下述的示例3)。
圖41的(a)部分是根據示例2之碳粉容器32的側視圖。圖41的(b)部分是從圖41的(a)部分中所示之碳粉容器32的噴嘴接收口331檢視的容器本體33的前視圖。圖41的(c)部分是沿圖41的(b)部分之B-B線所截取的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圖41的(d)部分是沿圖41的(a)部分之C-C線所截取的容器本體33在預定位置的剖面圖。圖42A是圖41的(c)部分中之容器本體3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圖42B是圖41的(d)部分中所示的容器本體33的放大剖面圖。
如圖41的(b)部分中所示,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當從旋轉軸的方向檢視時,具有實質圓形的外部形狀。圖42B中的虛線(點狀線)代表實質十邊形的側邊315。
示例2的碳粉容器32與根據圖29至圖31中所示之示例1的碳粉容器32(具圓角310的實質八邊形)主要區別在於:示例2的碳粉容器32具有凹陷側邊315的實質十邊形。
在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中,為螺旋形的螺旋肋302的螺紋數為10。根據本實施例的實質多邊形的側邊數為10,對應於實質十邊形。
如圖42B中所示,在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中,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是實質十邊形,其中每個側邊315都凹陷。
如圖42A中所示,在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中,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剖面通過旋轉軸R形成如角313具有相對大之圓形狀的凸部,並形成如角314具有相對小之圓形狀的凹部。換句話說,如角313之圓形狀具有相對大的凸部,而如角314之圓形狀具有相對小的凹部。因此,如圖42B中所示,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在預定位置形成實質十邊形,其中每個側邊315的中間部分是凹陷的。
在圖42A和圖42B 中,示例2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具有實質十邊形,而非實質八邊形。內邊緣表面311的特徵在於,內邊緣表面311沿沿旋轉軸方向於螺旋肋302的一個螺距316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的剖面形狀具有一區域,該區域具有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十邊形所獲得的形狀(對應示例2的第一特徵配置)。
如圖42A中所示,示例2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如下所述)(對應於示例2的第二特徵配置)。
根據示例2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具有凸部311a,其中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凸出為弧形狀。內邊緣表面311面對的外邊緣表面312亦具有凸部312a。因此,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
在圖42A中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上,凸出為弧形狀的凸部311a(或凸部312a)和凹陷為弧形狀的凹部311b(或凹部312b)會在縱向方向交替連續形成。因此,在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中,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直線。
作為使用示例2的碳粉容器32執行與類似於參照圖37所述之靜態結構分析相關的模擬測試的結果,在示例2中也獲得了與示例1類似的結果。亦即,示例2優於比較示例,並可以從結果發現在比比較示例更薄的碳粉容器中,可以維持強度並減少彎曲程度。
另外,作為使用示例2的碳粉容器32,用參照圖38所述之相同方法執行碳粉輸送性能的模擬測試的結果,在示例2中也獲得了與示例1相同的結果。亦即,可以從結果發現,相較於比較示例,示例2具有足夠的碳粉輸送和供應性能。
<示例3>
接下來,將參照圖43至圖45B,描述本發明示例3的碳粉容器32。圖43是根據圖1、圖6等圖式,以誇大方式示意性地顯示示例3的碳粉容器32的外部立體圖。
如圖43中所示,當根據示例3之碳粉容器32的容器本體33沿圖43中的箭頭A所示的方向旋轉時,從一端(容器後端)到另一端(容器前端)的輸送力在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透過螺旋肋302的作用施加到儲存在容器本體33中的碳粉上。
下文描述根據示例3的碳粉容器32,著重於與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的差異。未特別描述之根據示例3所述的碳粉容器32的細節與示例1和示例2中的相似,即使不同也是如此。
圖44的(a)部分是圖43的碳粉容器32的側視圖。圖44的(b)部分是從圖44的(a)部分中所示之碳粉容器32的噴嘴接收口331檢視的容器本體33的前視圖。圖44的(c)部分是沿圖44的(b)部分之B-B線所截取的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圖44的(d)部分是在圖44的(a)部分之預定位置沿C-C線所截取的容器本體33的剖面圖。圖45A是圖44的(c)部分中之容器本體3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圖45B是圖44的(d)部分中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放大剖面圖。
如圖44的(b)部分中所示,根據示例3的碳粉容器32當從旋轉軸的方向檢視時,具有實質圓形的外部形狀。圖45B中的虛線(點狀線)代表實質十邊形的側邊315。
根據示例3的碳粉容器32只有下列幾點與圖40到圖42中所示之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32(具有側邊315凹陷的實質十邊形)不同。
如圖45A中所示,在根據示例3的碳粉容器32中,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剖面通過旋轉軸R形成如角313具有相對小的圓形狀的凸部,並形成如角314具有相對大的圓形狀的凹部。換句話說,如角313的圓形狀具有相對小的凸部,而如角314的圓形狀具有相對大的凹部。因此,如圖45B中所示,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的方向的剖面在預定位置形成實質十邊形,其中每個側邊315的中間部分是凹陷的。這種差異表現為圖40中所示之示例2的碳粉容器32與圖43中所示之示例3的碳粉容器32之間的外觀差異。
根據示例3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具有實質十邊形,類似於示例2,而不是圖32A和圖32B中的實質八邊形。因此,內邊緣表面311的特徵在於,內邊緣表面311沿旋轉軸方向於螺旋肋302的一個螺距316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的剖面形狀具有一區域,該區域具有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十邊形所獲得的形狀(對應於示例3的第一特徵配置)。
如圖45A中所示,示例3的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對應於實施例3的第二特徵配置)。
根據示例3之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具有凸部311a,其中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凸出為弧形狀。內邊緣表面311面對的外邊緣表面312亦具有凸部312a。因此,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直線。
在圖45A中所示之容器本體33的內邊緣表面311(或外邊緣表面312)上,凸出為弧形狀的凸部311a(或凸部312a)和凹陷為弧形狀的凹部311b(或凹部312b)在縱向方向交替連續形成。因此,在根據示例3的碳粉容器32中,沿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旋轉軸R的剖面沒有具有一條平行於旋轉軸R的縱向方向的直線。
作為使用示例3的碳粉容器32執行與類似於參照圖37所述之靜態結構分析相關的模擬測試的結果,在示例3中也獲得了與示例1類似的結果。亦即,示例3優於比較示例,並可以從結果發現在比比較示例更薄的碳粉容器中,可以維持強度並減少彎曲程度。
另外,作為使用示例3的碳粉容器32,用參照圖38所述的相同方法執行碳粉輸送性能的模擬測試的結果,在示例3中也獲得了與示例1相同的結果。亦即,可以從結果發現相較於比較示例,示例3具有足夠的碳粉輸送和供應性能。
在上述的示例1到示例3中,已描述一種具體情況,其中容器本體的內邊緣表面的剖面形狀為實質多邊形之中的實質八邊形或是實質十邊形。然而,剖面形狀無疑不限於實質八邊形或實質十邊形。進行上述模擬試驗(靜態結構分析和碳粉輸送性能)以從三邊形(三條條紋的螺旋形)到二十邊形(二十個螺紋的螺旋形)加以研究多邊形形狀。
因此根據研究結果,就碳粉輸送性能、強度、碳粉容器的易加工性等方面來看,較佳為三到十二邊形,更佳為五到十邊形,最合適為八邊形。
與上述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設備有關之上述實施例和示例1至示例3均為說明性實施例,且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因以下方面的獨特配置而表現出功效。而且可以說,根據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已大致描述出本發明的技術內容。
根據方面A的粉末容器是粉末容器,諸如碳粉容器32,其包括內邊緣表面,例如具有螺旋形(如螺旋肋302)的內邊緣表面311,且繞著縱軸(如旋轉軸R)旋轉,以透過螺旋形朝一個方向輸送儲存的粉末(如顯影劑G或碳粉)。內邊緣表面沿垂直於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為具有圓角(如角310)的實質多邊形或為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如側邊315)凹陷的形狀。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縱向方向於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縱軸旋轉具有圓角的實質多邊形或旋轉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所獲得的形狀。
由於此配置,根據方面A,即使當粉末容器削薄,粉末容器仍可以設置以減少彎曲程度。
根據方面B的粉末容器是粉末容器,如碳粉容器32,其包括內邊緣表面,例如具有螺旋形(如螺旋肋302)的內邊緣表面311,且繞著縱軸(如旋轉軸R)旋轉,以透過螺旋形朝一個方向輸送儲存的粉末,如顯影劑G或碳粉。內邊緣表面沿平行於縱軸的縱向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沒有一條平行於該縱軸的直線。
由於此配置,根據方面B,即使當粉末容器削薄,粉末容器仍可以設置以減少彎曲程度。
根據方面C的粉末容器是粉末容器,如碳粉容器32,其包括內邊緣表面,例如具有螺旋形(如螺旋肋302)的內邊緣表面311,且繞著縱軸(如旋轉軸R)旋轉,以透過螺旋形朝一個方向輸送儲存的粉末,如顯影劑G或碳粉。內邊緣表面沿垂直於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形狀在預定位置為具有圓角(如角310)的實質多邊形或為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縱向方向於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預定位置位移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縱軸旋轉具有圓角的實質多邊形或旋轉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如側邊315)凹陷的形狀所獲得的形狀。內邊緣表面在平行於縱軸的縱向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不包括一條平行於該縱軸的直線。
由於此配置,根據方面C,即使當粉末容器削薄,粉末容器仍可以設置以減少彎曲程度。
根據方面D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A至方面C中的任一者的粉末容器,其中該粉末容器當從垂直於縱向方向的方向檢視時,具有實質圓形的外部形狀。
根據方面E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B或方面D的粉末容器,其中螺旋形的螺紋數為二或更多。
根據方面F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A至方面E中任一者的粉末容器,其中螺旋形的螺紋數為三或更多。
根據方面G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A和方面C至方面F中的任一者的粉末容器,其中實質多邊形的側邊數為三個或更多。
根據方面H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F的粉末容器,其中螺旋形的螺紋數為八至十。
根據方面I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G的粉末容器,其中實質多邊形的側邊數為八至十。
根據方面J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A至方面I中的任一者的粉末容器,其中內邊緣表面具有凸部形狀(如凸部311a),其中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上通過縱軸的剖面凸出為弧形狀。
根據方面K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A至方面I中的任一者的粉末容器,其中內邊緣表面具有凹部形狀(如凹部311b),其中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上通過縱軸的剖面凹陷為弧形狀。
根據方面L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A至方面K中的任一者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面對內邊緣表面的外邊緣表面,如外邊緣表面312,其與內邊緣表面之間具有厚度,如實質恆定的壁厚t。
根據方面M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L的粉末容器,其中螺旋形的成型部的厚度為0.5毫米或以上以及3.0毫米或以下。
根據方面N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L的粉末容器,其中螺旋形的成型部的厚度為0.8毫米或以上以及2.0毫米或以下。
根據方面O的粉末容器是根據方面J或方面K的粉末容器,其中,在沿平行於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縱軸的剖面中,凸部形狀或凹部形狀的高度差為2.0毫米以上和5.0毫米或更小。
根據方面P的影像形成設備是例如影印機500的影像形成設備,包括:粉末容器,如碳粉容器32,其儲存成像用的粉末;影像形成裝置,如影像形成單元46,其使用從粉末容器輸送的粉末在影像承載器(如光導體41)上形成影像;以及粉末供應裝置,如碳粉供應裝置60,從粉末容器將粉末輸送至影像形成裝置。根據方面A至方面O中的任一者的粉末容器用為影像形成設備的粉末容器。
儘管本發明的若干實施例已於上文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例不侷限於上述實施例和示例,並且除非在上述描述中特別限制,否則上述實施例和示例可以在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換和修改。例如,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技術內容和示例可以適當地組合。
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和示例中適當描述的功效僅是從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獲得的功效的列舉示例,並且根據本發明的功效不限於本發明實施例和示例中描述的那些功效。
100:影印機單元
200:進紙器
26:進紙盤
27:進紙滾輪
28:定位滾輪對
29:排出滾輪對
30:堆疊單元
32,32Y,32M,32C,32K:碳粉容器
33,33Y:容器本體
33a:容器口
34,34Y:容器前端蓋
34a:齒輪曝露開口
34b:外邊緣表面
301,301Y:容器齒輪
302:螺旋形、螺旋肋
302Y:螺旋肋
303,303Y:夾持部
304:鏟部
304a:鏟部螺旋肋
304f:汲取壁面
304h:凸部
305:前開口
306:蓋鉤擋器
310:圓角
311:內邊緣表面
311a:凸部
311b:凹部
312:外邊緣表面
312a:凸部
312b:凹部
313:角
314:角
315:側邊
316:螺距
317:螺旋高度
318:切寬
330:噴嘴接收器
331:噴嘴接收口
332:容器擋門
332a:擋門固定鉤
332c:圓柱形端部
332d:滑動部
332e:導桿
332f:懸臂
332g:導桿滑動部
332h:端面
333:容器密封件
335:擋門後端支撐件
335a:擋門側支撐件
335b:擋門支撐件開口
336:容器擋門彈簧
337:接收器固定部
337a:噴嘴擋門接觸肋
337b:密封防輸送空間
339:容器鎖定部
340:容器擋門支撐件
341:蓋鉤
342:夾持組件左側部
343:夾持部
344:夾持組件
345:ID標籤夾持機構
347:夾持組件開口部
348:夾持組件下部
349:夾持組件右側部
350:夾持組件上部
351:內壁肋
352:框架
353:夾持組件凸出部
354:夾持組件下爪
355:夾持組件上爪
356:夾持組件右側爪
357:ID標籤附接表面
358:托架
359a:附接面上鉤部
359b:附接面下鉤部
360:附接面側鉤部
360a:傾斜面
361:滑動導件
400:掃描器單元
41Y,41M,41C,41K:光導體
42Y:光導體清潔裝置
42a:清潔刀片
44Y:充電滾輪
46Y,46M.46C,46K:影像形成單元
47,47Y,47M,47C,47K:曝光裝置
48:中間轉印帶
49Y,49M,49C,49K:主轉印偏壓滾輪
500:影印機
50Y:顯影裝置
51Y:顯影滾輪
52Y:刮刀
53Y:第一顯影劑內置間隔
54Y:第二顯影劑內置間隔
55Y:顯影劑輸送螺桿
56Y:碳粉濃度感測器
60,60Y,60M,60C,60K:碳粉供應裝置
601:主體側容器驅動齒輪
605,605Y:輸送螺桿齒輪
608,608Y:安裝蓋
610:噴嘴開口
611,611Y:輸送噴嘴
611a:前端面
612:噴嘴擋門
612a:噴嘴擋門凸緣
613:噴嘴擋門彈簧
614,614Y:輸送螺桿
615:容器設置部
615a:內邊緣表面
64,64Y:向下輸送碳粉通道
70:碳粉容器安裝座
71:插入埠部件
72:容器接收器
73:容器蓋接收器
74:凹槽部
78:供應裝置側鎖件
700:ID標籤
701:ID標籤孔
702:板
703:接地端子
705:接地端子突出部
710:金屬墊
710a:第一金屬墊
710b:第二金屬墊
710c:第三金屬墊
720:保護組件
82:次轉印備用滾輪
85:中間轉印單元
86:固定裝置
89:次轉印滾輪
800:連接器
801:定位銷
802:接地主體側端子
803:防振動組件
804:主體側端子
805:連接器本體
91,91Y:驅動單元
1032:碳粉容器
1033:容器本體
AA,BB: 外邊緣表面
CC,DD,EE,FF,GG:內邊緣表面
G:顯影劑
L:雷射束
R:旋轉軸
Q:附接方向
Q1:拆卸方向
S1:柱狀空間
t:壁厚
P:記錄介質
Pa:預定位置
Pb:位置
PL:直線
P1,P2,P3:測量位置
W:寬度方向
Za:距離
根據所附圖式的詳細說明,可以更完整地理解本發明內容及其許多優點和特徵,其中:
圖1是碳粉容器附接前根據一實施例的碳粉供應裝置和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圖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設備的整體配置的示意圖;
圖3是顯示圖2中所示之影像形成設備的影像形成單元的配置的示意圖;
圖4是圖2中所示之碳粉容器附接至影像形成設備的碳粉供應裝置的示意圖;
圖5是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的碳粉容器的立體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碳粉容器的立體圖;
圖7是圖6的碳粉容器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前的立體圖;
圖8是圖6的碳粉容器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的立體圖;
圖9是圖6的碳粉容器附接至碳粉供應裝置的剖面圖;
圖10是圖6的碳粉容器已移除容器蓋的立體圖;
圖11是圖6的碳粉容器的立體圖,其中噴嘴接收器已從容器本體移除;
圖12是圖6的碳粉容器在噴嘴接收器從容器本體移除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3是從圖12的狀態看,碳粉容器在噴嘴接收器附接至容器本體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4是從碳粉容器的前端檢視噴嘴接收器的立體圖;
圖15是從碳粉容器的後端檢視噴嘴接收器的立體圖;
圖16是圖13中所示狀態下噴嘴接收器的頂部剖面圖;
圖17是圖13中所示狀態下噴嘴接收器的剖面圖;
圖18是噴嘴接收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19A、圖19B、圖19C和圖19D是從上方檢視的碳粉供應裝置和噴嘴接收器的平面圖,顯示附接操作期間開啟和關閉組件和輸送管的狀態;
圖20是碳粉容器支架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21是固定在碳粉供應裝置和碳粉容器前端的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2是碳粉容器和連接器前端的立體圖,顯示識別(ID)標籤夾持機構遭拆卸的狀態;
圖23是碳粉容器和連接器前端的立體圖,顯示ID標籤暫時由ID標籤夾持機構夾持的狀態;
圖24A、圖24B和圖24C分別是ID標籤的三種視圖,即前視圖、側視圖和後視圖;
圖25是ID標籤、夾持組件和連接器的立體圖,顯示該些組件的相對位置;
圖26是與連接器接合的ID標籤的立體圖;
圖27A和圖27B是顯示ID標籤的電路和連接器的電路的示例的電路圖;
圖28A是由連接器夾持的ID標籤的前視圖;
圖28B是ID標籤繞著用於定位的ID標籤孔旋轉的前視圖;
圖29是根據實施例1的碳粉容器的外部立體圖;
圖30包括:(a)部分,其為圖29的碳粉容器的側視圖;(b)部分,其為(a)部分所示之碳粉容器的前視圖;(c)部分,其為沿(b)部分的B-B線所截取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以及(d)部分,其為沿(a)部分的C-C線所截取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圖31A是圖30的(c)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31B是圖30的(d)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的放大剖面圖;
圖32A是容器本體的剖面圖,示意性地顯示圖29的碳粉容器的容器本體沿垂直於旋轉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位於預定位置的剖面形狀;
圖32B是容器本體的剖面示意圖,顯示容器本體沿旋轉軸方向在從圖32A中的預定位置略微位移的位置上的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旋轉軸R旋轉實質八邊形所獲得的形狀;
圖33是顯示示例1的碳粉容器的實質八邊形剖面形狀如何從圖32A的位角狀態變成圖32B的位角狀態的示意圖;
圖34A是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主要部分的前視圖;圖34B是根據一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前視圖;
圖35包括:(a1)部分,其為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的外部形狀的視圖;(a2)部分,其為(a1)部分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b1)部分,其為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的外部形狀的視圖;以及(b2)部分,其為(b1)部分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圖36A是根據示例1的容器本體的剖面圖,顯示其切割寬度;
圖36B是根據比較示例的容器本體的剖面圖,顯示其切割寬度;
圖37是顯示對根據示例1的碳粉容器和根據示例的碳粉容器進行靜態結構分析的模擬測試結果的示意圖;
圖38是顯示使用示例1的碳粉容器和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對碳粉輸送性能進行模擬試驗的結果的圖表;
圖39是顯示比較示例的碳粉容器的螺旋螺距和螺旋高度的示意圖;
圖40是根據示例2的碳粉容器的外部立體圖;
圖41包括:(a)部分,其為圖40的碳粉容器的側視圖;(b)部分,其為(a)部分所示之碳粉容器的前視圖;(c)部分,其為沿(b)部分的B-B線所截取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以及(d)部分,其為沿(a)部分的C-C線所截取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圖42A是圖41的(c)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42B是圖41的(d)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的放大剖面圖;
圖43是根據示例3的碳粉容器的外部立體圖;
圖44包括:(a)部分,其為圖43的碳粉容器的側視圖;(b)部分,其為(a)部分所示碳粉容器的前視圖;(c)部分,其為沿(b)部分的B-B線所截取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以及(d)部分,其為沿(a)部分的C-C線所截取的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圖45A是圖44的(c)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以及
圖45B是圖44的(d)部分所示之容器本體的放大剖面圖。
隨附圖式旨在描繪本發明之實施例,不應解釋為限制其範圍。除非明確註明,否則隨附圖式不應視為按比例繪製。
100:影印機單元
200:進紙器
400:掃描器單元
500:影印機
26:進紙盤
27:進紙滾輪
28:定位滾輪
29:排出滾輪
30:堆疊單元
32Y,32M,32C,32K:碳粉容器
41Y,41M,41C,41K:光導體
46Y,46M,46C,46K:影像形成單元
47:曝光裝置
48:中間轉印帶
49Y,49M,49C,49K:主轉印偏壓滾輪
60Y,60M,60C,60K:碳粉供應裝置
70:碳粉容器安裝座
82:次轉印備用滾輪
85:中間轉印單元
86:固定裝置
89:次轉印滾輪
P:記錄介質
Claims (14)
- 一種粉末容器(32),包括:一容器本體(33),配置以儲存粉末(G),該容器本體(33)包含螺旋形(302)的一內邊緣表面(311),並配置以繞著縱軸(R)旋轉,以根據該螺旋形朝一個方向輸送該粉末(G),該內邊緣表面沿垂直於該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在一預定位置上為具有圓角(310)的實質多邊形或為該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該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該縱向方向於該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該預定位置位移一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該縱軸旋轉具有該圓角的該實質多邊形或旋轉該實質多邊形的該些側邊凹陷的該形狀所獲得的形狀。
- 一種粉末容器(32),包括:一容器本體(33),配置以儲存粉末(G),該容器本體(33)包含螺旋形(302)的一內邊緣表面(311),並配置以繞著縱軸(R)旋轉,以根據該螺旋形朝一個方向輸送該粉末(G),該內邊緣表面沿垂直於該縱軸的縱向方向的剖面在一預定位置上為具有圓角(310)的實質多邊形或為該實質多邊形的側邊凹陷的形狀,該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個區域,其中沿該縱向方向於該螺旋形的一個螺距內,在從該預定位置位移一預定量的位置上,該剖面形狀為藉由圍繞該縱軸旋轉具有該圓角的該實質多邊形或旋轉該實質多邊形的該些側邊凹陷的該形狀所獲得的形狀,其中,該內邊緣表面沿平行於該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不包括一條平行於該縱軸的直線。
-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當從垂直於該縱向方向的方向檢視時,該容器本體(33)具有實質圓形的外部形狀。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螺旋形的螺紋數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螺旋形的螺紋數為三個或三個以上。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實質多邊形的側邊數為三個或三個以上。
-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螺旋形的螺紋數為八到十。
-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實質多邊形的側邊數為八到十。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凸部形狀(311a),其中沿平行於該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凸出為弧形狀。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內邊緣表面具有一凹部形狀(311b),其中沿平行於該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凹陷為弧形狀。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螺旋形的一成型部分的厚度為0.5毫米或更大以及3.0毫米或更小。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螺旋形的一成型部分的厚度為0.8毫米或更大以及2.0毫米或更小。
- 根據請求項9或10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在沿平行於該縱向方向的方向通過該縱軸的剖面中,該凸部形狀或該凹部形狀的高度差為2.0毫米以上和5.0毫米或更小。
- 一種影像形成設備,包括:根據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的所述粉末容器(32),配置以儲存成像用的粉末;一影像承載器(41),配置以其上承載一影像;一影像形成裝置(46),配置以使用從該粉末容器傳送的該粉末,在該影像承載器(41)上形成一影像;以及一粉末供應裝置(60),配置以將該粉末從該粉末容器傳送至該影像形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61010 | 2021-03-31 | ||
JP2021061010A JP2022157016A (ja) | 2021-03-31 | 2021-03-31 |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7596A TW202307596A (zh) | 2023-02-16 |
TWI809729B true TWI809729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0447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06599A TWI809729B (zh) | 2021-03-31 | 2022-02-23 |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設備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99041B2 (zh) |
EP (1) | EP4123386B1 (zh) |
JP (1) | JP2022157016A (zh) |
TW (1) | TWI809729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98254A (en) * | 1994-08-31 | 1997-01-28 | Ricoh Company, Ltd. | Cartridge for replenishing two-ingredient developer to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plenish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20030133722A1 (en) * | 2002-01-14 | 2003-07-1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detecting a remaining amount of toner with high accuracy |
CN103809413A (zh) * | 2012-11-09 | 2014-05-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66419A (en) * | 1996-09-16 | 1999-02-02 | Meder; Martin G. | Roller bottle |
JPH10171231A (ja) | 1996-12-13 | 1998-06-26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EP2058709A4 (en) * | 2006-08-30 | 2013-10-30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INK CARTRIDGE, ADAPTER FOR INK CARTRIDGE, INK CARTRIDGE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39156B2 (ja) * | 2015-08-31 | 2020-0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6617630B2 (ja) | 2016-03-23 | 2019-12-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6919831B2 (ja) | 2017-05-18 | 2021-08-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21
- 2021-03-31 JP JP2021061010A patent/JP2022157016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2-23 TW TW111106599A patent/TWI809729B/zh active
- 2022-02-23 EP EP22158185.3A patent/EP4123386B1/en active Active
- 2022-03-15 US US17/694,696 patent/US1159904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98254A (en) * | 1994-08-31 | 1997-01-28 | Ricoh Company, Ltd. | Cartridge for replenishing two-ingredient developer to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plenish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20030133722A1 (en) * | 2002-01-14 | 2003-07-1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detecting a remaining amount of toner with high accuracy |
CN103809413A (zh) * | 2012-11-09 | 2014-05-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599041B2 (en) | 2023-03-07 |
JP2022157016A (ja) | 2022-10-14 |
US20220317592A1 (en) | 2022-10-06 |
EP4123386B1 (en) | 2024-02-07 |
EP4123386A1 (en) | 2023-01-25 |
TW202307596A (zh) | 2023-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48850B2 (en) |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405221B2 (en) |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US8238796B2 (en) | Ton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02759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5637423B (zh) | 粉末容器和成像设备 | |
US6978107B2 (en) |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 |
TWI809729B (zh) |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設備 | |
JP2017072717A (ja)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320765B2 (en) |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large diameter and small diameter portions | |
AU2017216477B2 (en) |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1754947B2 (en) |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rotatable container body, a gear, and a held portion | |
US20240231257A9 (en)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