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9087B - 發光二極體封裝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封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9087B
TWI809087B TW108112585A TW108112585A TWI809087B TW I809087 B TWI809087 B TW I809087B TW 108112585 A TW108112585 A TW 108112585A TW 108112585 A TW108112585 A TW 108112585A TW I809087 B TWI809087 B TW I8090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diode
diode package
wavelength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8484A (zh
Inventor
盧宗宏
廖寶玉
鄭景太
Original Assignee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25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9087B/zh
Priority to CN201910634738.6A priority patent/CN111816744A/zh
Priority to US16/846,059 priority patent/US11545600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038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08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6Materials, e.g. epoxy or silicone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 H01L33/0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within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quantum confinement structure or tunnel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e.g. semiconductor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1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e.g. binder
    • H01L33/50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01L33/504Elements with two or more 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4Encapsulatio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25Processes relating to coat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Control And Other Processes For Unpacking Of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封裝,包括LED晶片、反射層、吸收層以及波長轉換層。反射層包圍晶片、波長轉換層設於晶片上、吸收層設於反射層外或上。當吸收層設於反射層上時,波長轉換層係設於吸收層以及LED晶片上,而當吸收層設於反射層外時,波長轉換層係設於反射層、吸收層以及LED晶片上。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同時具有反射層以及吸收層,由於吸收層與LED晶片的接觸面積甚少亦或是不接觸,因此較不會吸收LED晶片本身發出之光線,且反射層亦能提高發光亮度,據此,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封裝的發光效能良好。此外,當發光二極體封裝做為感測裝置之光源時,吸收層亦能吸收發光二極體封裝發出具有時間差之二次光線,以降低對感測元件造成之干擾,進而提升感測元件之精度。

Description

發光二極體封裝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封裝,尤指一種同時具有反射層以及吸收層,發光效能良好且能減少發光二極體封裝發出二次光線之發光二極體封裝。
LED係為一種以半導體為材料之發光元件,主要發光原理係因半導體中之電子與電洞復合而發出光子。目前,將LED應用於紅外線感測為新興的市場趨勢,而表面黏著型LED具有質量輕、體積小等等優點,故適合應用於小尺寸的感測裝置。
然而,表面黏著型LED相較於小尺寸之感測裝置,例如,安裝於智慧型手機內之感測裝置,其整體封裝尺寸仍然過大,故其應用於小尺寸之感測裝置依然有所限制。另外,表面黏著型LED外若包覆吸收材,雖能夠幫助降低感測環境之雜光,卻降低了表面黏著型LED本身之發光亮度,容易產生感測元件難以感測到待測物位置之問題。
有鑑於習知技術之各項問題,本案申請人提出一種新穎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以作為改善上述缺點之實現方式與依據。
本發明之ㄧ發光二極體封裝,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封裝,至少包括一LED晶片、一反射層、一吸收層以及一波長轉換層。反射層包圍晶片;波長轉換層設於晶片上;吸收層設於反射層外或上,當吸收層設於反射層上時,波長轉換層係設於吸收層以及LED晶片上,而當吸收層設於反射層外時,波長轉換層係設於反射層、吸收層以及LED晶片上。
本發明之另ㄧ發光二極體封裝,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封裝,至少包括:一LED晶片、一反射層、一吸收層以及一波長轉換層。反射層包括一內面以及一底面,內面與底面彼此垂直或具有一夾角;波長轉換層設於晶片上或包圍晶片,當波長轉換層包圍晶片時,反射層與LED晶片之間形成一空間,而當波長轉換層設於晶片時,反射層包圍晶片以及波長轉換層;吸收層包圍反射層。
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同時具有反射層以及吸收層,當發光二極體封裝做為感測裝置之光源時,吸收層能吸收因全內反射、反射或散射而回到波長轉換層之光線,其亦能吸收環境光線,能避免發光二極體封裝直接或間接產生具有時間差之多道光線,因多道光線射向待測物之時間不同,待測物因此亦產生具有時間差之多道光線再入射感測元件,進而產生感測誤差,亦能降低環境光線對感測元件之干擾,如此即提升了感測元件之精度。另外,吸收層與LED晶片的接觸面積甚少亦或是不接觸,較不會吸收LED晶片本身發出之光線而影響發光亮度,另外,反射層亦能提高發光亮度,據此,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封裝的發光效能良好,不會產生因發光亮度過低,感測元件無法感測到待測物位置之問題。
茲為使貴審查委員對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及所達到之功效有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之實施例及配合詳細之說明如後。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實施例,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係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首先,請參閱第1A圖及第1B圖所示,其係分別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及俯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係包括一LED晶片1、一反射層2、一吸收層3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
請先參閱第1A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之反射層2以及吸收層3係包圍晶片1,且吸收層3係層設於反射層2上。吸收層3之橫向寬度A1與反射層2之橫向寬度B1相同或近似。吸收層3之縱向高度C1與反射層2之縱向高度D1之比較佳係介於1:3與1:10之間,最佳係介於1:6與1:7之間。吸收層3之頂面31與LED晶片1之頂面11在製程容許之範圍內大致上齊平。波長轉換層4係設置於吸收層3以及LED晶片1上,使得吸收層3之頂面31與波長轉換層4之底面41接觸。波長轉換層4之橫向寬度E1等於或近似於LED晶片1之橫向寬度F1加上二倍吸收層3之橫向寬度A1。吸收層3之材料係例如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等等,然而,前述吸收層3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反射層2之材料係例如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氮化鋁等等。反射層2之材料係又係例如添加二氧化鈦之矽氧橡膠等等,然而,前述反射層2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此外,若反射層2可以導電,反射層2與LED晶片1之間會設置一絕緣結構(圖未示)。波長轉換層4之材料係例如添加螢光粉或奈米顆粒(Quantum Dot)之膠料、螢光粉或奈米顆粒膜片等等。螢光粉或奈米顆粒可產生之色光係例如黃綠光、紅光、藍光、紅外光或紫外光。然而,前述波長轉換層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1B圖所示係發光二極體封裝之俯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I1之反射層2(圖未示)以及吸收層3係包圍LED晶片1四周。
請再參閱第2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I1之第一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如圖所示,從LED晶片1發出之第一光線L1,會被反射層2反射至波長轉換層4,並被波長轉換層4吸收而產生出第二光線L2,第二光線L2再朝遠離波長轉換層4之方向射出。而未被波長轉換層4吸收且仍在波長轉換層4內行進之第一光線L1(包括未離開過波長轉換層4之第一光線L1及/或離開但又再次進入波長轉換層4之第一光線L1,圖未示)可被吸收層3所吸收;而波長轉換層4被激發後產生而仍在波長轉換層4內行進之第二光線L2(包括未離開過波長轉換層4之第二光線L2及/或離開但又再次進入波長轉換層4之第二光線L2,圖未示)亦可被吸收層3所吸收。入射發光二極體封裝I1之環境光線L3(包括直接入射吸收層3之環境光線L3及/或入射波長轉換層4之環境光線L3及/或入射LED晶片1之環境光線L3,圖未示)亦可被吸收層3所吸收。第一光線L1係例如為紅光、綠光或藍光,然而,前述紅光、綠光或藍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第二光線L2係例如為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然而,前述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3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示意圖。第4A圖~第4L圖係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製造方法係包括下列步驟:
步驟100:進行安置動作,將多個LED晶片1間隔性安置於暫時載板T上。前述暫時載板例如為玻璃或氮化鎵。步驟100對應至第4A圖。
步驟200:進行第一點膠動作,點膠於暫時載板T上,使得LED 晶片1包覆於一第一膠體G1內。前述第一膠體G1例如為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氮化鋁等等。前述第一膠體G1又例如為添加二氧化鈦之矽氧橡膠等等。步驟200對應至第4B圖。
步驟300:進行第一研磨動作,於第一膠體G1表面進行研磨,例如, 5 至 10 分鐘,使得第一膠體G1其縱向厚度減小。步驟300對應至第4C圖。
步驟400:進行第一移除動作,以移除多個LED晶片1上方之第一膠體G1,露出多個LED晶片1之頂面。步驟400對應至第4D圖。
步驟500:進行第一切割動作,於相鄰之LED晶片1之間進行切割,例如, 20 至 60 分鐘,以於相鄰之LED晶片1之間切割出溝槽G4。步驟500對應至第4E圖。
步驟600:進行第二移除動作,以移除多個LED晶片1上緣外側之第一膠體G1,使得第一膠體G1整體表面齊平。 步驟600對應至第4F圖。
步驟700:進行第二點膠動作,點膠於第一膠體G1上,使得LED 晶片1頂部被包覆於一第二膠體G2內。前述第二膠體G2例如為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等等。步驟700對應至第4G圖。
步驟800:進行第二研磨動作,於第二膠體G2表面進行研磨,例如,5 至 10 分鐘,使得第二膠體G2其縱向厚度減小。步驟800對應至第4H圖。
步驟900:進行第三移除動作,以移除多個LED晶片1頂部之第二膠體G2,露出多個LED晶片1之頂面,且第二膠體G2整體表面與多個LED晶片1之頂面齊平。步驟900對應至第4I圖。
步驟1000:進行第三點膠動作,點膠於多個LED晶片1以及第二膠體G2,使得一第三膠體G3形成於LED晶片以及第二膠體G2上。前述第三膠體G3例如為添加螢光粉或奈米顆粒之膠料、螢光粉或奈米顆粒膜片等等。螢光粉或奈米顆粒可產生之色光係例如黃綠光、紅光、藍光、紅外光或紫外光。步驟1000對應至第4J圖。
步驟1100:進行第二切割動作,於相鄰之LED晶片1之間進行切割,例如, 20 至 60 分鐘,以分開相鄰之LED晶片1。步驟1100對應至第4K圖。
步驟1200:進行第四移除動作,以移除暫時載板T,並形成包括一LED晶片1、一反射層2、一吸收層3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之發光二極體封裝I1。於發光二極體封裝I1中,反射層2以及吸收層3係包圍LED晶片1,且吸收層3係層設於反射層2上。步驟1200對應至第4L圖。
第5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2係包括一LED晶片1、一反射層2、一吸收層3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二實施例其LED晶片1、反射層2、吸收層3以及波長轉換層4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二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添加有顆粒42,未被波長轉換層4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4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4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
第6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三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3係包括一LED晶片1、一反射層2、一吸收層3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三實施例其LED晶片1、反射層2、吸收層3以及波長轉換層4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三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之頂面43設有表面微結構431,前述表面微結構431能減少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3之出光效率。前述表面微結構431之形狀係例如為立體圓錐狀或立體角錐狀等等。
第7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四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4係包括一LED晶片1、一反射層2、一吸收層3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四實施例其LED晶片1、反射層2、吸收層3以及波長轉換層4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四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添加有顆粒42,未被波長轉換層4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4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4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並且,第四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之頂面43設有表面微結構431,前述表面微結構43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4之出光效率。
請參閱第8A圖及第8B圖所示,其係分別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五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及俯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5係包括一LED晶片5、一反射層6、一吸收層7以及一波長轉換層8。
請先參閱第8A圖所示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5之反射層6係包圍晶片5,且吸收層7係又包圍反射層6。反射層6之橫向寬度B2係例如為50um。吸收層7之縱向高度C2與反射層6之縱向高度D2之相同或近似。反射層6之頂面61、吸收層7之頂面71與LED晶片5之頂面51在製程容許之範圍內大致上齊平。波長轉換層8係設置於反射層6、吸收層7以及LED晶片5上,且波長轉換層8之橫向寬度E2等於或近似於LED晶片5之橫向寬度F2加上二倍反射層6之橫向寬度B2以及二倍吸收層7之橫向寬度A2。吸收層7之材料係例如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等等,然而,前述吸收層7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反射層6之材料係例如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氮化鋁等等。反射層6之材料係又例如添加二氧化鈦之矽氧橡膠等等,然而,前述反射層6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此外,若反射層6可以導電,反射層6與LED晶片5之間會設置一絕緣結構(圖未示)。波長轉換層8之材料係例如添加螢光粉或奈米顆粒之膠料、螢光粉或奈米顆粒膜片等等。螢光粉或奈米顆粒可產生之色光係例如黃綠光、紅光、藍光、紅外光或紫外光。然而,前述波長轉換層8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8B圖係繪示發光二極體封裝之俯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I5之反射層6係包圍LED晶片5四周,吸收層7係又包圍反射層6四周,使得朝遠離LED晶片5中心之方向依序為LED晶片5、反射層6以及吸收層7。
第9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五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如圖中所繪示,從LED晶片5發出之第一光線L1,會被反射層6反射至波長轉換層8,並被波長轉換層8吸收而產生出第二光線L2,第二光線L2再朝遠離波長轉換層8之方向射出。而未被波長轉換層8吸收且仍在波長轉換層8內行進之第一光線L1(包括未離開過波長轉換層8之第一光線L1及/或離開但又再次進入波長轉換層8之第一光線L1,圖未示)可被吸收層7所吸收;而波長轉換層8被激發後產生而仍在波長轉換層8內行進之第二光線L2(包括未離開過波長轉換層8之第二光線L2及/或離開但又再次進入波長轉換層8之第二光線L2,圖未示) 亦會可吸收層7所吸收。此外,入射發光二極體封裝I5之環境光線L3(包括直接入射吸收層7之環境光線L3及/或入射波長轉換層8之環境光線L3及/或入射LED晶片5之環境光線L3,圖未示)亦可被吸收層7所吸收。第一光線L1係例如為紅光、綠光或藍光,然而,前述紅光、綠光或藍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第二光線L2係例如為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然而,前述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10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六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6係包括一LED晶片5、一反射層6、一吸收層7以及一波長轉換層8。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六實施例其LED晶片5、反射層6、吸收層7以及波長轉換層8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五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五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六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添加有顆粒81,未被波長轉換層8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81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81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
第11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七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7係包括一LED晶片5、一反射層6、一吸收層7以及一波長轉換層8。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七實施例其LED晶片5、反射層6、吸收層7以及波長轉換層8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五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五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七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之頂面82設有表面微結構821,前述表面微結構82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7之出光效率。前述表面微結構821之形狀係例如為立體圓錐狀或立體角錐狀等等。
第12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八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8係包括一LED晶片5、一反射層6、一吸收層7以及一波長轉換層8。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八實施例其LED晶片5、反射層6、吸收層7以及波長轉換層8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五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五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八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添加有顆粒81,未被波長轉換層8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81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81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並且,第八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之頂面82設有表面微結構821,前述表面微結構82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8之出光效率。
請參閱第13A圖及第13B圖所示,其係分別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九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及俯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9係包括一LED晶片10、一反射層20、一吸收層30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0。
請先參閱第13A圖所示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9之波長轉換層40係LED晶片10上,且波長轉換層40之橫向寬度E3等於或近似於LED晶片10之橫向寬度F3。反射層20係包圍LED晶片10以及波長轉換層40,且吸收層30係又包圍反射層20。反射層20之橫向寬度B3係例如為50um。吸收層30之縱向高度C3與反射層20之縱向高度D3之相同或近似。反射層20以及吸收層30之頂面301與波長轉換層40之頂面401在製程容許之範圍內大致上齊平。吸收層30之材料係例如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等等,然而,前述吸收層30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反射層20之材料係例如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氮化鋁等等。反射層20之材料係又例如添加二氧化鈦之矽氧橡膠等等,然而,前述反射層20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此外,若反射層20可以導電,反射層20與LED晶片10之間會設置一絕緣結構(圖未示)。波長轉換層40之材料係例如添加螢光粉或奈米顆粒之膠料、螢光粉或奈米顆粒膜片等等。螢光粉或奈米顆粒可產生之色光係例如黃綠光、紅光、藍光、紅外光或紫外光。然而,前述波長轉換層40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請再一併參閱第13B圖所示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俯視示意圖,如圖中所繪示,發光二極體封裝I9之反射層20係包圍LED晶片10(圖未示)以及波長轉換層40四周,吸收層30係又包圍反射層20四周,使得朝遠離LED晶片10中心之方向依序為LED晶片10(圖中未示)以及波長轉換層40、反射層20以及吸收層30。
第14圖係繪示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九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如圖所示,從LED晶片10發出之第一光線L1,會被反射層20加以反射至波長轉換層40,並激發出第二光線L2,第二光線L2再朝遠離波長轉換層40之方向射出。而入射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環境光線L3則會被吸收層30所吸收。第一光線L1係例如為紅光、綠光或藍光,然而,前述紅光、綠光或藍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第二光線L2係例如為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然而,前述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15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0係包括一LED晶片10、一反射層20、一吸收層30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0。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實施例其LED晶片10、反射層20、吸收層30以及波長轉換層40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九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九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0添加有顆粒402,未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40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40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
第16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係包括一LED晶片10、一反射層20、一吸收層30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0。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一實施例其LED晶片10、反射層20、吸收層30以及波長轉換層40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九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九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一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0之頂面401設有表面微結構4011,前述表面微結構401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11之出光效率。前述表面微結構4011之形狀係例如為立體圓錐狀或立體角錐狀等等。
請再參閱第17圖所示,其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2係包括一LED晶片10、一反射層20、一吸收層30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0。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二實施例其LED晶片10、反射層20、吸收層30以及波長轉換層40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九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九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二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0添加有顆粒402,未被波長轉換層40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40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402能增加第一光線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並且,第十二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0之頂面401設有表面微結構4011,前述表面微結構401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12之出光效率。
請參閱第18A圖及第18B圖所示,其係分別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及俯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3係包括一LED晶片50、一反射層60、一吸收層70以及一波長轉換層80。
請先參閱第18A圖所示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3之波長轉換層80係LED晶片50上,且波長轉換層80之橫向寬度E4以由波長轉換層80之頂部往底部之方向漸減。LED晶片50之橫向寬度F4亦以LED晶片50之頂部往底部之方向漸減,波長轉換層80之底部橫向寬度E4等於或近似於LED晶片之頂部橫向寬度F4。反射層60係包圍LED晶片50以及波長轉換層80,且反射層60之內面601與反射層60之底面602具有一夾角X,夾角X之大小係較佳例如為介60度至70度之間,而吸收層70係又包圍反射層60。反射層60之頂部橫向寬度B4係例如為50um。吸收層70之縱向高度C4與反射層之縱向高度D4之相同。反射層60之頂面603、吸收層70之頂面701與波長轉換層80之頂面801在製程容許之範圍內大致上齊平。吸收層70之材料係例如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等等,然而,前述吸收層70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反射層60之材料係例如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氮化鋁等等。反射層60之材料係又例如添加二氧化鈦之矽氧橡膠等等,然而,前述反射層60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此外,若反射層60可以導電,反射層60與LED晶片50之間會設置一絕緣結構(圖未示)。波長轉換層80之材料係例如添加螢光粉或奈米顆粒之膠料、螢光粉或奈米顆粒膜片等等。螢光粉或奈米顆粒可產生之色光係例如黃綠光、紅光、藍光、紅外光或紫外光。然而,前述波長轉換層80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18B圖係繪示發光二極體封裝之俯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I13之反射層60係包圍LED晶片50以及波長轉換層80四周,吸收層70係又包圍反射層60四周,使得朝遠離LED晶片50中心之方向依序為LED晶片50以及波長轉換層80、反射層60以及吸收層70。
請參閱第19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如圖所示,從LED晶片50發出之第一光線L1,會被反射層60加以反射至波長轉換層80,並激發出第二光線L2,第二光線L2再朝遠離波長轉換層80之方向射出。而入射發光二極體封裝I13之環境光線L3則會被吸收層70所吸收。第一光線L1係例如為紅光、綠光或藍光,然而,前述紅光、綠光或藍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第二光線L2係例如為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然而,前述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20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四實施例其LED晶片50、反射層60、吸收層70以及波長轉換層80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十三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十三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四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0添加有顆粒802,未被波長轉換層80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80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80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
第21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五實施例其LED晶片50、反射層60、吸收層70以及波長轉換層80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十三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十三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五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0之頂面801設有表面微結構8011,前述表面微結構801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15之出光效率。前述表面微結構8011之形狀係例如為立體圓錐狀或立體角錐狀等等。
第22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6之第十六實施例其LED晶片50、反射層60、吸收層70以及波長轉換層80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十三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十三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六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80添加有顆粒802,未被波長轉換層80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80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80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並且,第十六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之頂面設有表面微結構8011,前述表面微結構801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16之出光效率。
請參閱第23A圖及第23B圖所示,其係分別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及俯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7係包括一LED晶片15、一反射層25、一吸收層35以及一波長轉換層45。
請先參閱第23A圖所示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I17之波長轉換層45包覆LED晶片15,且波長轉換層45之橫向寬度E5以由波長轉換層45之頂部往底部之方向漸減。波長轉換層45之橫向寬度E5大於LED晶片15之底部橫向寬度F5。反射層25係包圍波長轉換層45,且反射層25之內面251與反射層25之底面252具有一夾角Y,夾角Y之大小係較佳例如為介於60度至70度之間。反射層25與LED晶片15之間形成一空間S,吸收層35係又包圍反射層25。反射層25之頂部橫向寬度B5係例如為50um。吸收層之縱向高度C5與反射層之縱向高度D5之相同。反射層25之頂面253、吸收層35之頂面351與波長轉換層45之頂面451在製程容許之範圍內大致上齊平。吸收層35之材料係例如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等等,然而,前述吸收層35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反射層之材料係例如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氮化鋁等等。反射層20之材料係又例如添加二氧化鈦之矽氧橡膠等等,然而,前述反射層25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波長轉換層45之材料係例如添加螢光粉或奈米顆粒之膠料、螢光粉或奈米顆粒膜片等等。螢光粉或奈米顆粒可產生之色光係例如黃綠光、紅光、藍光、紅外光或紫外光。然而,前述波長轉換層之材料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請再一併參閱第23B圖所示之發光二極體封裝之俯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發光二極體封裝I17之波長轉換層45係包覆LED晶片15,反射層25係包圍波長轉換層45四周,吸收層35係又包圍反射層25四周,使得朝遠離LED晶片15中心之方向依序為LED晶片15、波長轉換層45、反射層25以及吸收層35。
請參閱第24圖所示之光線路徑示意圖,如圖中所繪示,從LED晶片15發出之第一光線L1,會直被反射層25加以反射至波長轉換層45,波長轉換層45被第一光線L1激發而產生第二光線L2,第二光線L2再朝遠離波長轉換層45之方向射出。或者,從LED晶片15發出之第一光線L1會在反射層25與LED晶片15之間之空間S中多次反射,激發出多道第二光線L2,多道第二光線L2再朝遠離波長轉換層45之方向射出。而入射發光二極體封裝I17之環境光線L3則會被吸收層35所吸收。第一光線L1係例如為紅光、綠光或藍光,然而,前述紅光、綠光或藍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第二光線L2係例如為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然而,前述紅外光、紅光、綠光、藍光或波長更長於第一光線L1之光僅為舉例而非限制。
第25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八實施例其LED晶片15、反射層25、吸收層35以及波長轉換層45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十七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十七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八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5添加有顆粒452,未被波長轉換層45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45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45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
第26圖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九實施例其LED晶片15、反射層25、吸收層35以及波長轉換層45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十七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十七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十九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5之頂面451設有表面微結構4511,前述表面微結構451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19之出光效率。前述表面微結構4511之形狀係例如為立體圓錐狀或立體角錐狀等等。
請再參閱第27圖所示,其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二十實施例其LED晶片15、反射層25、吸收層35以及波長轉換層45之構造相對位置與第十七實施例相同,而與前述第十七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二十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5添加有顆粒452,未被波長轉換層45吸收之第一光線L1碰撞前述顆粒452後產生散射,再激發出第二光線L2,因此,顆粒452能增加第一光線L1激發出第二光線L2之機率。並且,第二十實施例之波長轉換層45之頂面451設有表面微結構4511,前述表面微結構4511能減少全內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封裝I20之出光效率。
在此需特別說明,前述第一至第二十實施例中,LED晶片之結構係例如由下而上分別係為基板;一設於基板上之n型半導體層;一設於n型半導體層上之發光層;一設於發光層上之p型半導體層;一設於p型半導體層上之電流擴散層;一設於電流擴散層上之p型電極;及一設於n型半導體層上n型電極。
請再參閱第28圖所示,其係繪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應用於感測裝置示意圖。發光二極體封裝發出之第二光線L2,入射至待測物Z後,被待測物Z加以反射至感測元件W,據此,感測元件W便能偵測出待測物Z之待測性質。感測裝置9係例如為安裝於手機、光學滑鼠等等設備內之小尺寸感測裝置9。
綜上所述,本發明至少具有下述之優點:
1.提升了感測元件之精度: 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同時具有反射層以及吸收層,當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做為感測裝置之光源時,吸收層能吸收因全內反射、反射或散射而回到波長轉換層之光線,其亦能吸收環境光線,能避免發光二極體封裝直接或間接產生具有時間差之多道光線,因多道光線入射待測物之時間不同,待測物因此亦產生具有時間差之多道光線再入射感測元件,進而產生感測誤差,亦能降低環境光線對感測元件之干擾,如此即提升了感測元件之精度。
2.發光效能良好,不會產生感測元件無法感測到待測物位置之問題:
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同時具有反射層以及吸收層,而吸收層與LED晶片的接觸面積甚少亦或是不接觸,較不會吸收LED晶片本身發出的第一光線而影響發光亮度,另外,反射層亦能提高發光亮度,據此,當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做為感測裝置之光源時,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的發光效能良好,不會產生因發光亮度過低,感測元件無法感測到待測物位置之問題。
3. 能有效地被應用於小尺寸的感測裝置: 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整體尺寸係介於0.4mm~1.4mm x  0.4mm~1.4 mm x  0.1mm~0.25mm之間,其整體封裝尺寸適用於小尺寸之感測裝置,故能夠有效地被應用於小尺寸之感測裝置中。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LED晶片41:底面 2:反射層42:顆粒 3:吸收層43:頂面 4:波長轉換層45:波長轉換層 5:LED:晶片50:LED晶片 6:反射層51:頂面 7:吸收層60:反射層 8:波長轉換層70:吸收層 9:感測裝置80:波長轉換層 10:LED晶片81:顆粒 11:頂面82:頂面 15:LED晶片100步驟 20:LED晶片200步驟 25:LED晶片251:內面 30:LED晶片252:底面 31:頂面253:頂面 35:吸收層300:步驟 40:波長轉換層351:頂面 400:步驟1200步驟 401:頂面4011表面微結構 402:顆粒4511表面微結構 431:表面微結構L3:環境光線 451:頂面S:空間 452:顆粒W:感測元件 500:步驟X:角度 600:步驟Y:角度 601:內面A1~A2:橫向寬度 602:底面B1~B4:橫向寬度 603:頂面C1~C4:縱向高度 700:步驟D1~D4:橫向寬度 701:頂面E1~E4 :橫向寬度 800:步驟Z:待測物 801:頂面I1~I20:發光二極體封裝 802:顆粒T:暫時載板 821:表面微結構G1:第一膠體 900:步驟G2:第二膠體 1000:步驟G3:第三膠體 1100:步驟G4:溝槽 L1:第一光線F1~F4:橫向寬度 L2:第二光線
第1A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B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B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C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D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E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F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G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H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I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J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K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4L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一實施例之製造方法之步驟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三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四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8A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五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8B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9 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五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六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1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七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2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八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3A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九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3B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九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14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九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
第15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6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7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8A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18B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三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19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
第20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21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22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23A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23B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七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24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線路徑示意圖;
第25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26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第27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及
第28圖係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封裝應用於感測裝置示意圖。
1:LED晶片
2:反射層
3:吸收層
4:波長轉換層
L1:第一光線
L2:第二光線
I1:發光二極體封裝

Claims (10)

  1. 一種發光二極體封裝,至少包括:一LED晶片,具有一外側面;一反射層,包圍該外側面;一波長轉換層,設於該LED晶片上,且未環繞該外側面;以及一吸收層,藉由以下二種配置其中一環繞該外側面,(1)該吸收層設於該反射層與該波長轉換層之間;(2)該吸收層與該LED晶片的頂面大體上齊平。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該吸收層之材料包含石墨粉、鱗片石墨粉、人造石墨粉、膨脹石墨粉、蠕蟲狀石墨粉、土狀石墨粉或石墨化合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當該吸收層設於該反射層與該波長轉換層之間時,該吸收層與該反射層之一縱向高度比係介於1:3與1:10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該波長轉換層設有一表面微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該表面微結構之形狀包含立體圓錐狀或立體角錐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該反射層之材料包含銀、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鈮、氧化鋁、氧化矽、氟化鎂或氮化鋁。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於配置2中,該反射層、該吸收層與該LED晶片的頂面大體上齊平。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該波長轉換層具有一橫向寬度等於該LED晶片的橫向寬度加上兩倍之該反射層的橫向寬度以及二倍之該吸收層的橫向寬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其中該波長轉換層與該吸收層的最外側面大體上齊平。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封裝,其中該波長轉換層包含螢光粉或奈米顆粒。
TW108112585A 2019-04-11 2019-04-11 發光二極體封裝 TWI8090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585A TWI809087B (zh) 2019-04-11 2019-04-11 發光二極體封裝
CN201910634738.6A CN111816744A (zh) 2019-04-11 2019-07-15 发光二极管封装
US16/846,059 US11545600B2 (en) 2019-04-11 2020-04-10 LED packag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585A TWI809087B (zh) 2019-04-11 2019-04-11 發光二極體封裝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484A TW202038484A (zh) 2020-10-16
TWI809087B true TWI809087B (zh) 2023-07-21

Family

ID=72748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585A TWI809087B (zh) 2019-04-11 2019-04-11 發光二極體封裝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5600B2 (zh)
CN (1) CN111816744A (zh)
TW (1) TWI8090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72800B (zh) * 2023-03-06 2023-06-23 镭昱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Micro-LED显示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8043A (en) * 2010-09-29 2012-07-0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avelength conver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1238100A (en) * 2011-03-15 2012-09-16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Structure of the LED package
TW201322503A (zh) * 2011-11-17 2013-06-01 Sanken Electric Co Ltd 發光裝置
US20140300267A1 (en) * 2011-11-08 2014-10-09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5056A1 (de) * 2013-05-16 2014-11-20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uchtstoffs, Leuchtstoff und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EP3114899B1 (en) * 2014-03-05 2021-04-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display device us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9859480B2 (en) * 2015-08-20 2018-01-02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2650341B1 (ko) * 2016-11-25 2024-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0886260B2 (en) * 2018-09-07 2021-01-05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JP6974741B2 (ja) * 2018-12-26 2021-12-0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パッケージ及び発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8043A (en) * 2010-09-29 2012-07-0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avelength conver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1238100A (en) * 2011-03-15 2012-09-16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Structure of the LED package
US20140300267A1 (en) * 2011-11-08 2014-10-09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1322503A (zh) * 2011-11-17 2013-06-01 Sanken Electric Co Ltd 發光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28330A1 (en) 2020-10-15
TW202038484A (zh) 2020-10-16
US11545600B2 (en) 2023-01-03
CN111816744A (zh) 2020-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4786B2 (en) LED with scattering features in substrate
TWI677112B (zh) 發光二極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US8222054B2 (en) LED light source and chromaticity adjustment method for LED light source
JP5743548B2 (ja) 照明装置
CN102376839A (zh) 具有光学高密度材料涂层衬底的发光器件
TWI303115B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9518874A5 (zh)
JP7278301B2 (ja) パターン形成された表面を有するスーパーストレートを備える半導体発光デバイス
CN103681994A (zh) 发光装置
US20140151740A1 (en) Micro-Structure Phosphor Coating
TWI580079B (zh)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及發光二極體模組
EP3025380A1 (en) Flip-chip side emitting led
WO2016093325A1 (ja) 発光装置
TWM453969U (zh) 發光裝置
TWI583028B (zh) 具有光形調整結構之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829671B (zh) 發光裝置
TWI809087B (zh) 發光二極體封裝
TWI394298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封裝結構
TW201340388A (zh) 發光二極體晶粒及其製造方法
CN216924057U (zh) 一种深紫外led器件
TWM550478U (zh) 一種具均勻出光之發光裝置
TWM426144U (en) A high brightness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 structure
KR102561725B1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투광 플레이트 바디 및 발광소자 패키지 제조 방법
CN107994110B (zh) 一种led封装结构
CN118117027A (zh) 发光装置、波长转换装置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