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920B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920B
TWI807920B TW111126557A TW111126557A TWI807920B TW I807920 B TWI807920 B TW I807920B TW 111126557 A TW111126557 A TW 111126557A TW 111126557 A TW111126557 A TW 111126557A TW I807920 B TWI807920 B TW I8079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convex
conca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6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1761A (zh
Inventor
李知秀
張東赫
朴一容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200381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30078466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1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1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92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含自物側按次序安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三者各自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且滿足(TTL/(2×IMG HT))×(TTL/f) < 0.64,其中TTL為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IMG HT為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且f為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總焦距。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引用
本發明主張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於2021年11月26日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65683號及2022年3月28日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2-0038122號的優先權權益,所述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所有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以下描述是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最新攜帶型終端包含配備有光學成像系統及多個透鏡的攝影機,以實現視訊呼叫且獲得影像。
隨著攜帶型終端中的攝影機的功能逐漸增加,因此對具有較高解析度的攜帶型終端中的攝影機的需求亦在增加。
最近,具有高像素計數(例如,1,300萬至1億像素,或類似者)的影像感測器已用於攜帶型終端裝置的攝影機中以實施更清晰的影像品質。
然而,隨著影像感測器的大小增加,其光學系統的總長度亦可對應地增加,使得攝影機可自攜帶型終端裝置突出,此可能成問題。
提供此發明內容以按簡化形式引入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的概念的選擇。此發明內容既不意欲識別所主張主題的關鍵特徵或基本特徵,亦非意欲在判定所主張主題的範疇中用作輔助。
在通用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含自物側按次序安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三者各自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且滿足(TTL/(2×IMG HT))×(TTL/f)<0.64,其中TTL為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IMG HT為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且f為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總焦距。
第二透鏡可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在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的至少三個透鏡當中,至少三個透鏡中的第二者的焦距的絕對值可最小。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25<v1-v2<40、15<v1-v4<40以及15<v1-(v6+v7)/2<30中的任一者或任兩者或大於兩者的任何組合,其中v1為第一透鏡的第一阿貝數,v2為第二透鏡的第二阿貝數,v4為第四透鏡的第四阿貝數,v6為第六透鏡的第六阿貝數,且v7為第七透鏡的第七阿貝數。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0<f1/f<1.4,其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3<f2/f<0,其中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1<f3/f<6,其中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0<f7/(10×f)<5,其中f7為第七透鏡的焦距。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3<f8/f<0,其中f8為第八透鏡的焦距。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BFL/f<0.3,其中BFL為光軸上自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70°<FOV×(IMG HT/f)<100°,其中FOV為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0.2<SAG52/TTL<0,其中SAG52為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0.2<SAG62/TTL<0,其中SAG62為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0.3<SAG72/TTL<0,其中SAG72為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0.3<SAG82/TTL<0,其中SAG82為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可滿足5<|Y72/Z72|<100及5<|Y82/Z82|<30中的任一者或兩者,其中Y72為光軸與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之間的豎直高度,Y82為光軸與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之間的豎直高度,Z72為第七透鏡的像側表 面的第一拐點處的Sag值,且Z82為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處的Sag值。
在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第五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七透鏡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八透鏡具有負折射力。
其他特徵及態樣將自以下實施方式、圖式以及申請專利範圍顯而易見。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光學成像系統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第六透鏡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第七透鏡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第八透鏡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濾光片
191、291、391、491、591、691、791、891、991、1091: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2為指示圖1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3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4為指示圖3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6為指示圖5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8為指示圖7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9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0為指示圖9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1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2為指示圖11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13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4為指示圖13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1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6為指示圖15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1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九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8為指示圖17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圖19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20為指示圖19中所示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屬性的曲線。
貫穿圖式及實施方式,相同附圖標號指代相同元件。圖式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且為了清楚、說明以及便利起見,可放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以及描繪。
提供以下詳細描述以輔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修改以及等效物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述的操作的順序僅為實例,且不限於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但除必須按某一次序發生的操作之外,可改變操作的順序,如在理解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此外,出於增加的清晰度及簡潔性起見,可省略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已知的特徵的描述。
本文中所描述的特徵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應解釋為受限於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實情為,僅提供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以示出實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許多可能方式中的在理解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之後將會顯而易見的一些方式。
貫穿本說明書,當諸如層、區或基底的元件描述為「在」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其間可介入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反,當元件描述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另一元件或「直接 耦接至」另一元件時,其間可不介入其他元件。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及/或」包含相關聯的所列項目中的任一者及任兩者或大於兩者的任何組合。
儘管諸如「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的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各種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但此等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不受此等術語限制。實情為,此等術語僅用於將一個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與另一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區分開來。因此,在不脫離實例的教示的情況下,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中所指代的第一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亦可稱為第二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
為易於描述,本文中可使用空間相對術語,諸如「在...上方」、「上部」、「在...下方」以及「下部」來描述如圖式中所繪示的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的定向以外,此類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圖式中的裝置翻轉,則描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將接著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視裝置的空間定向而定,術語「上方」涵蓋上方定向及下方定向兩者。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例如,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術語可相應地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出於描述各種實例的目的且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亦意欲包含複數形式。術語「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指定所陳述的特徵、數值、操作、部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值、操作、部件、元件及/ 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在理解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此外,儘管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具有各種組態,但如在理解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其他組態是可能的。
在示出透鏡的圖式中,放大透鏡的厚度、大小以及形狀以示出實例,且圖式中所示出的透鏡的球面或非球面形狀為實例,且形狀不限於此。
第一透鏡是指最鄰近於物側的透鏡,且第八透鏡是指最鄰近於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透鏡。
此外,在各透鏡中,第一表面是指鄰近於物側的表面(或物側表面),且第二表面是指鄰近於像側的表面(或像側表面)。此外,在實例實施例中,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距離、焦距或類似者的數值的單位為毫米,且視場(field of view;FOV)的單位為度。
此外,在各透鏡的形狀的描述中,一個表面凸出的概念指示表面的近軸區凸出,一個表面凹入的概念指示表面的近軸區凹入,且一個表面平坦的概念指示表面的近軸區平坦。因此,即使當描述透鏡的一個表面凸出時,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凹入。類似地,即使當描述透鏡的一個表面凹入時,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凸出。此外,當描述透鏡的一個表面平坦時,透鏡的邊緣部分可凸出或凹入。
近軸區是指與光軸相鄰的相對狹窄區。
成像平面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虛擬平 面。替代地,成像平面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的一個表面。
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含八個透鏡。
舉例而言,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含自物側按次序安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可沿著光軸以預定距離彼此間隔開。
然而,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可不僅包含七個透鏡,且可視需要更包含其他組件。
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用於將物體的入射影像轉換成電信號的影像感測器。
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用於阻擋紅外線的紅外濾光片(下文中稱為「濾光片」)。濾光片可安置於第八透鏡與影像感測器之間。
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用於調整光量的光闌。
包含於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的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
此外,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非球面表面。此外,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各者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
亦即,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此處,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非球面表面由等式1表示。
[等式1]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12-1
在等式1中,c為透鏡的曲率半徑(曲率半徑的倒數),K為圓錐常數,且Y為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一個點至光軸的距離。此外,常數A至常數P指非球面係數。Z為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一個點與光軸方向上的非球面表面的頂點之間的距離。
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如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條件表達式1]0<f1/f<1.4;[條件表達式2]25<v1-v2<40;[條件表達式3]15<v1-v4<40;[條件表達式4]15<v1-(v6+v7)/2<30;[條件表達式5]-3<f2/f<0;[條件表達式6]1<f3/f<6;[條件表達式7]0<f7/(10×f)<5;[條件表達式8]-3<f8/f<0;[條件表達式9]BFL/f<0.3;[條件表達式10]70°<FOV×(IMG HT/f)<100°;[條件表達式11]-0.2<SAG52/TTL<0;[條件表達式12]-0.2<SAG62/TTL<0;[條件表達式13]-0.3<SAG72/TTL<0;[條件表達式14]-0.3<SAG82/TTL<0; [條件表達式15]5<|Y72/Z72|<100;[條件表達式16]5<|Y82/Z82|<30;以及[條件表達式17](TTL/(2×IMG HT))×(TTL/f)<0.64。
在條件表達式中,f為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f7為第七透鏡的焦距,且f8為第八透鏡的焦距。
v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為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6為第六透鏡的阿貝數,且v7為第七透鏡的阿貝數。
TTL為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BFL為光軸上自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IMG HT為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且FOV為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
SAG52為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SAG62為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SAG72為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且SAG82為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當SAG值具有負值時,組態指示對應透鏡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比對應透鏡表面的頂點更鄰近於物側安置。
當SAG值具有正值時,組態指示對應透鏡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比對應透鏡表面的頂點更鄰近於像側安置。
Y72為光軸與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之間的豎直高度,且Y82為光軸與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之間的 豎直高度。
Z72為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處的Sag值,且Z82為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處的Sag值。
將描述包含於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的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此外,第一透鏡可具有朝向物件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此外,第二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此外,第三透鏡可具有朝向物件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此外,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替代地,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凸出。更詳細地,第四透 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此外,第五透鏡可具有朝向物件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替代地,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像側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或負折射力。此外,第六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六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可具有在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的至少一個拐點。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六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
第七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此外,第七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凸出。更詳細地,第七透鏡的第一 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此外,第八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出的彎月形狀。更詳細地,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第八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凹入。更詳細地,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八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八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各者可由具有與鄰近透鏡的光學屬性不同的光學屬性的塑膠材料形成。
同時,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當中的至少三個透鏡可具有大於1.61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1。此外,第二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1。
將參考圖1及圖2描述根據第一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
第一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以及第八透鏡1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1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一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在成像平面1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1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1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1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17-2
在第一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100的總焦距f可為7.46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5.4°,SAG52可為-0.399毫米,SAG62可為-0.896毫米,SAG72可為-1.473毫米,且SAG82可為-1.750毫米。
在第一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1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1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1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1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1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1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1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14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四透鏡14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14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五透鏡1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1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1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16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六透鏡1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六透鏡1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1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1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1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
第七透鏡17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170的第一表 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1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1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1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七透鏡1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18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八透鏡1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1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1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1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八透鏡1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2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至第八透鏡1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19-3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0-4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1-5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2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3及圖4描述根據第二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
第二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以及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以及第八透鏡2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2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二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在成像平面2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2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2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3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1-6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2-8
在第二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200的總焦距f可為7.43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5.6°,SAG52可為-0.464毫米,SAG62可為-0.936毫米,SAG72可為-1.547毫米,且SAG82可為-1.750毫米。
在第二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2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2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2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2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2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2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2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2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24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四透鏡24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24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五透鏡2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2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2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26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六透鏡2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六透鏡2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2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2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2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27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27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2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2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2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七透鏡2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28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八透鏡2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2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2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2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八透鏡2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210至第八透鏡2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4中 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210至第八透鏡2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4-9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5-10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4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5及圖6描述根據第三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
第三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 第四透鏡340以及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以及第八透鏡3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3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三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在成像平面3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3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3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5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6-11
在第三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300的總焦距f可為7.41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5.8°,SAG52可為-0.484毫米,SAG62可為-0.925毫米,SAG72可為-1.469毫米,且SAG82可為-1.839毫米。
在第三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3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3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3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3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3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3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3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3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34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鏡34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34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五透鏡3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3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3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36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36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六透鏡3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3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3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3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37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37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3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3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3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七透鏡3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 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38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八透鏡38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八透鏡38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3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3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八透鏡3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310至第八透鏡3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6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310至第八透鏡3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8-12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29-13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0-14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6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7及圖8描述根據第四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
第四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以及第八透鏡4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4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四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在成像平面4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4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4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7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0-15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1-16
在第四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400的總焦距f可為7.35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6.2°,SAG52可為-0.488毫米,SAG62可為-0.927毫米,SAG72可為-1.477毫米,且SAG82可為-1.850毫米。
在第四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4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4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4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4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4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4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4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4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4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44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四透鏡44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44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五透鏡4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4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4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46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4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六透鏡4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4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4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4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 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47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47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4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4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4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七透鏡4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48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八透鏡4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4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4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4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八透鏡4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410至第八透鏡4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8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10至第八透鏡4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2-17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3-18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4-19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8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9及圖10描述根據第五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
第五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以及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以及第八透鏡5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5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五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在成像平面5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5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5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9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4-20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5-21
在第五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500的總焦距f可為7.24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7.2°,SAG52可為-0.277毫米,SAG62可為-0.794毫米,SAG72可為-1.130毫米,且SAG82可為-1.546毫米。
在第五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5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5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5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5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5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5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5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5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5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54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四透鏡54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54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五透鏡5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550的第一表 面可凹入,且第五透鏡550的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六透鏡56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六透鏡56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六透鏡56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5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5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六透鏡5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57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七透鏡5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5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5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七透鏡5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
第八透鏡580可具有負折射力,且第八透鏡5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5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5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八透鏡5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510至第八透鏡5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10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10至第八透鏡580的物側 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7-22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8-23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0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11及圖12描述根據第六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
第六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以及第八透鏡6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6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六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在成像平面6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6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 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6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11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39-24
在第六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600的總焦距f可為7.23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7.2°,SAG52可為-0.322毫米,SAG62可為-0.770毫米,SAG72可為-1.098毫米,且SAG82可為-1.702毫米。
在第六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6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6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6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6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620的第一表 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6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6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6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6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64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四透鏡6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五透鏡6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65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五透鏡650的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六透鏡66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66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六透鏡66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6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6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6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67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七透鏡6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6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6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七透鏡6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
第八透鏡680可具有負折射力,且第八透鏡6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680的第一表面 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6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第八透鏡6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610至第八透鏡6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12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610至第八透鏡6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1-25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2-26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2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13及圖14描述根據第七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700。
第七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700可包含光學系統, 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以及第八透鏡7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7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七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700可在成像平面7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7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7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13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3-27
在第七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700的總焦距f可為7.23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7.2°,SAG52可為-0.297毫米,SAG62可為-0.758毫米,SAG72可為-1.071毫 米,且SAG82可為-1.716毫米。
在第七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7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7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7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7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7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7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7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7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7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74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四透鏡74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四透鏡74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五透鏡7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75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五透鏡750的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六透鏡76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六透鏡76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六透鏡76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7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7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7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77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七透鏡7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7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7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 外,第七透鏡7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780可具有負折射力,且第八透鏡7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7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7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此外,第八透鏡7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710至第八透鏡7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14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710至第八透鏡7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5-28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6-29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7-30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4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15及圖16描述根據第八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800。
第八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8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以及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第七透鏡870以及第八透鏡8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8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八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800可在成像平面8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8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8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15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7-31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8-32
在第八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800的總焦距f可為7.24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7.2°,SAG52可為-0.465毫米,SAG62可為-0.907毫米,SAG72可為-1.555毫米,且SAG82可為-1.713毫米。
在第八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8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8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8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8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8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8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8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8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8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84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四透鏡8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五透鏡8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8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8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86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8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六透鏡8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8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8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 外,第六透鏡8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87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87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8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8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8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七透鏡8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88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八透鏡8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8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8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8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八透鏡8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810至第七透鏡87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16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810至第七透鏡87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49-33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0-34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1-35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6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17及圖18描述根據第九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900。
第九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9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第七透鏡970以及第八透鏡9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990及影像感測器IS。
第九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900可在成像平面9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9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9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17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表17]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2-36
在第九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900的總焦距f可為7.24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7.2°,SAG52可為-0.464毫米,SAG62可為-0.903毫米,SAG72可為-1.562毫米,且SAG82可為-1.769毫米。
在第九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91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9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9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9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9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9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9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9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9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940可具有負折射力,且第四透鏡9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五透鏡9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9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9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96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96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六透鏡96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9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9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六透鏡9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97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97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9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9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9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七透鏡9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98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八透鏡9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9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9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9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此外,第八透鏡9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910至第八透鏡9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18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910至第八透鏡9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4-37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5-38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8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參考圖19及圖20描述根據第十實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
第十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可包含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以及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1060、第七透鏡1070以及第八透鏡10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1090及影像感 測器IS。
第十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可在成像平面1091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1091可指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1091可指在其上接收光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
表19中列出各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焦距)。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6-39
在第十實例實施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的總焦距f可為7.24毫米,MG HT可為7.145毫米,FOV可為87.2°,SAG52可為-0.460毫米,SAG62可為-0.904毫米,SAG72可為-1.550毫米,且SAG82可為-1.762毫米。
在第十實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10可具有正折射力, 第一透鏡101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一透鏡10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二透鏡102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102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二透鏡102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三透鏡103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103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三透鏡10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四透鏡104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鏡10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凸出。
第五透鏡105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105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五透鏡10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第六透鏡106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六透鏡106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六透鏡106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10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106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六透鏡106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七透鏡1070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七透鏡1070的第一表面可凸出,且第七透鏡107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10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107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七透鏡107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八透鏡1080可具有負折射力,且第八透鏡10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第八透鏡10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
此外,至少一個拐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10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1080的第一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凸出,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凹入。第八透鏡1080的第二表面可在近軸區中凹入,且可在除近軸區以外的一部分中凸出。
第一透鏡1010至第八透鏡1080的各表面可具有如表20中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010至第八透鏡10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可為非球面。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8-40
Figure 111126557-A0305-02-0059-41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20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根據前述實例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可在實施高解析度的同時具有減小的大小。
雖然本發明包含特定實例,但在理解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此等實例中作出形式及細節的各種改變。應僅以描述性意義而非出於限制性目的來考慮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應將對各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描述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類似特徵或態樣。若以不同次序執行所描述技術及/或若所描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以不同方式組合及/或藉由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合適的結果。因此,本發明的範疇並非由實施方式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界定,且應將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範疇內的所有變化解釋為包含於本發明中。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第八透鏡 190:濾光片 191: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Claims (16)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自物側按次序安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凸出的物側表面以及凹入的像側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力,且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三者各自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其中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共八個透鏡,滿足(TTL/(2×IMG HT))×(TTL/f)<0.64,其中TTL為光軸上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IMG HT為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且f為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的總焦距,且其中滿足25<v1-v2<40以及15<v1-(v6+v7)/2<30,其中v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第一阿貝數,v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第二阿貝數,v6為所述第六透鏡的第六阿貝數,且v7為所述第七透鏡的第七阿貝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以及其中,在具有1.61或大於1.61的折射率的所述至少三個透鏡當中,所述至少三個透鏡中的第二者的焦距的絕對值最小。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15<v1-v4<40,其中v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第四阿 貝數。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f1/f<1.4,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3<f2/f<0,其中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1<f3/f<6,其中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f7/(10×f)<5,其中f7為所述第七透鏡的焦距。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3<f8/f<0,其中f8為所述第八透鏡的焦距。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BFL/f<0.3,其中BFL為所述光軸上自所述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70°<FOV×(IMG HT/f)<100°,其中FOV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2<SAG52/TTL<0,其中SAG52為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2<SAG62/TTL<0,其中SAG62為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3<SAG72/TTL<0,其中SAG72為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3<SAG82/TTL<0,其中SAG82為所述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上的SAG值。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5<|Y72/Z72|<100及5<|Y82/Z82|<30中的任一者或兩者,其中Y72為所述光軸與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之間的豎直高度,Y82為所述光軸與所述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之間的豎直高度,Z72為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處的Sag值,且Z82為所述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拐點處的Sag值。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折射力,所述第七透鏡具有正折射力,且所述第八透鏡具有負折射力。
TW111126557A 2021-11-26 2022-07-15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7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10165683 2021-11-26
KR10-2021-0165683 2021-11-26
KR1020220038122A KR20230078466A (ko) 2021-11-26 2022-03-28 촬상 광학계
KR10-2022-0038122 2022-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1761A TW202321761A (zh) 2023-06-01
TWI807920B true TWI807920B (zh) 2023-07-01

Family

ID=864467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7608U TWM636349U (zh) 2021-11-26 2022-07-15 光學成像系統
TW111126557A TWI807920B (zh) 2021-11-26 2022-07-15 光學成像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7608U TWM636349U (zh) 2021-11-26 2022-07-15 光學成像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68467A1 (zh)
CN (1) CN116184621A (zh)
TW (2) TWM63634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68467A1 (en) * 2021-11-26 2023-06-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17389016B (zh) * 2023-12-13 2024-03-26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1036A (zh) * 2019-12-13 2020-04-24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77640A (zh) * 2019-12-04 2020-04-28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3204096A (zh) * 2021-04-28 2021-08-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13267879A (zh) * 2021-05-27 2021-08-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2021156966A (ja) * 2020-03-25 2021-10-07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レンズ
TWM636349U (zh) * 2021-11-26 2023-01-1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7640A (zh) * 2019-12-04 2020-04-28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61036A (zh) * 2019-12-13 2020-04-24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JP2021156966A (ja) * 2020-03-25 2021-10-07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レンズ
CN113204096A (zh) * 2021-04-28 2021-08-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13267879A (zh) * 2021-05-27 2021-08-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M636349U (zh) * 2021-11-26 2023-01-1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6349U (zh) 2023-01-11
CN116184621A (zh) 2023-05-30
US20230168467A1 (en) 2023-06-01
TW202340785A (zh) 2023-10-16
TW202321761A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7920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1935066A (zh) 光學成像系統與行動終端
TWI776385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3959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3734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42241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2412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524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6971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7937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1003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0709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2736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22424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I834077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202326212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6332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51488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47458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51466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51461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07413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14019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38425A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M651386U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的可攜式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