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1466U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51466U TWM651466U TW112209011U TW112209011U TWM651466U TW M651466 U TWM651466 U TW M651466U TW 112209011 U TW112209011 U TW 112209011U TW 112209011 U TW112209011 U TW 112209011U TW M651466 U TWM651466 U TW M65146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system
- optical imaging
- paraxial region
- refractive pow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沿著光軸自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朝向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表面依次依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之中的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且滿足TTL/(2×IMG HT) < 0.660,其中TTL是沿著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Description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2年12月5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2-0168108號的優先權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全部目的併入本案供參考。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近來,可攜式終端包括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的相機,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多個透鏡以能夠進行視訊通話操作及影像拍攝操作。
另外,隨著在可攜式終端中對相機的使用逐漸增加,對用於可攜式終端的具有高解析度的相機的需求亦已增加。
另外,由於可攜式終端的形狀因數(form factor)已降低,因此期望用於可攜式終端的小型化相機。因此,期望開發一種在纖薄的同時達成高解析度的光學成像系統。
提供此新型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新型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
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物的範圍。
在一個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沿著光學成像系統的光軸自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朝向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表面以上升的數值次序依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之中的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且滿足TTL/(2×IMG HT)<0.660,其中TTL是沿著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可滿足30<v1-v2<45及30<v1-v3<45中的一者或兩者,其中v1是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是第二透鏡的阿貝數,且v3是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第五透鏡至第九透鏡之中的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可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
可滿足30<v1-v6<45、30<v1-v7<45及15<v1-v9<25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其中v1是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6是第六透鏡的阿貝數,v7是第七透鏡的阿貝數,且v9是第九透鏡的阿貝數。
第二透鏡至第七透鏡之中的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可具有小於24的阿貝數。
第三透鏡至第五透鏡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可具有大於1.56的折射率及小於38的阿貝數。
第六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可具有大於1.67的折射率及小於20的阿貝數。
可滿足Fno<1.70,其中Fno是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
可滿足D15/L1S1E<1.200,其中D15是沿著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L1S1E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
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具有正值,且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大於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
可滿足f345/f1>6,其中f345是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且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具有負值,且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的絕對值可小於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焦距。
可滿足4<|f678|/f1<7,其中f678是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且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六透鏡可在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在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七透鏡可在第七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第八透鏡可在第八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九透鏡可在第九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第九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十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在第十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第十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十一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在第十一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十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在另一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沿著光學成像系統的光軸自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朝向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表面以
上升的數值次序依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滿足Nv243,其中Nv24是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之中的具有小於24的阿貝數的透鏡的數目,且滿足TTL/(2×IMG HT)<0.660,其中TTL是沿著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第十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第九透鏡及第十透鏡中的每一者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六透鏡可在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在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在另一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沿著光學成像系統的光軸自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朝向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表面以上升的數值次序依序排列,其中第十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滿足Nv243,其中Nv24是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之中的具有小於24的阿貝數的透鏡的數目,且滿足TTL/(2×IMG HT)<0.660,其中TTL是沿著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
度的一半。
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第九透鏡及第十透鏡中的每一者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六透鏡可在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在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100、200、300、400、500、600:光學成像系統
101、201、301、401、501、601:第一透鏡
102、202、302、402、502、602:第二透鏡
103、203、303、403、503、603:第三透鏡
104、204、304、404、504、604:第四透鏡
105、205、305、405、505、605:第五透鏡
106、206、306、406、506、606:第六透鏡
107、207、307、407、507、607:第七透鏡
108、208、308、408、508、608:第八透鏡
109、209、309、409、509、609:第九透鏡
110、210、310、410、510、610:第十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第十一透鏡
112、212、312、412、512、612:濾光器
113、213、313、413、513、613:成像表面
IS:影像感測器
圖1是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圖2是示出圖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3是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圖4是示出圖3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5是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圖6是示出圖5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7是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圖8是示出圖7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9是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圖10是示出圖9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1是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圖12是示出圖1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在所有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圖式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述的操作順序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限於本文中所述操作順序,而是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除必需以特定次序發生的操作以外,亦可有所改變。此外,為提高清晰性及簡潔性,可省略對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特徵的說明。
本文中所述特徵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述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中所述實例僅是為了示出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用於實施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
比之下,當一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限制。確切而言,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所提及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為易於說明,在本文中可使用例如「位於...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位於...下方(below)」及「下部的(lower)」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定向以外亦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翻轉圖中的裝置,則被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視裝置的空間定向而定,用語「上方」同時囊括上方與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例如,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將相應地加以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闡述各種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指明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圖式中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中,為便於進行說明,透鏡的厚度、大小及形狀可被稍微誇大,且具體而言,在結構圖中示出的透鏡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僅作為實例呈現,但並非僅限於此。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包括十一個透鏡。
第一透鏡是指最靠近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的透鏡,而第十一透鏡是指最靠近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表面(或影像感測器或影像側)的透鏡。
另外,對於每一透鏡,第一表面指示最靠近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的一側(或物體側表面),而第二表面指示最靠近光學成像系統的影像側的一側(或影像側表面)。另外,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距離、有效半徑及焦距以及影像高度IMG HT的值以毫米(mm)表示,而視場(fields of view,FOV)以度表示。
另外,在對每一透鏡的形狀的說明中,透鏡的表面是凸的此一陳述意指所述表面在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中為凸的,而透鏡
的表面是凹的此一陳述意指所述表面在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中為凹的。
因此,即使透鏡的表面被闡述為具有凸的形狀,所述表面的邊緣部分亦可具有凹的形狀。相似地,即使透鏡的表面被闡述為具有凹的形狀,所述表面的邊緣部分亦可具有凸的形狀。
成像表面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虛擬表面。作為另外一種選擇,成像表面可為影像感測器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包括至少十一個透鏡。
舉例而言,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包括沿著光學成像系統的光軸自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朝向光學成像系統的影像側以上升的數值次序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沿著光軸彼此間隔開相應的預定距離。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影像感測器,所述影像感測器將物體的聚焦於影像感測器上的影像轉換成電性訊號。
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阻擋紅外線的紅外濾
光器(在下文中被稱為「濾光器」)。濾光器可設置於第十一透鏡與影像感測器之間。
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光圈,所述光圈對入射於影像感測器上的光量進行調節。
構成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可由塑膠材料製成。
另外,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
即,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任一者均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的非球面表面由以下方程式1來表示。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的曲率且等於透鏡表面在透鏡表面的光軸處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且Y是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光軸的距離。另外,常數A至H、J及L至P是非球面係數。此外,Z(亦被稱為垂度(sag))是在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距非球面表面的光軸為距離Y處的點和與光軸垂直且與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相交的切線平面之間的在與光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距離。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
式1至條件表達式12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
TTL/(2×IMG HT)<0.660 (條件表達式1)
Fno<1.70 (條件表達式2)
D15/L1S1E<1.200 (條件表達式3)
30<v1-v2<45 (條件表達式6)
30<v1-v3<45 (條件表達式7)
30<v1-v6<45 (條件表達式8)
30<v1-v7<45 (條件表達式9)
15<v1-v9<25 (條件表達式10)
f345/f1>6 (條件表達式11)
4<|f678|/f1<7 (條件表達式12)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345是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且f678是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
v1是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是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是第三透鏡的阿貝數,v6是第六透鏡的阿貝數,v7是第七透鏡的阿貝數,且v9是第九透鏡的阿貝數。
Nv50是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之中的具有小於50的阿貝數的透鏡的數目,且Nv24是第一透鏡至第十一透鏡之中的具有
小於24的阿貝數的透鏡的數目。
TTL是在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D15是在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L1S1E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
Fno是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
透鏡表面的有效光圈半徑是透鏡表面的光實際穿過的部分的半徑,而不必是透鏡表面的外邊緣的半徑。換言之,透鏡表面的有效光圈半徑是光軸與穿過透鏡表面的邊緣光線(marginal ray of light)之間的在與透鏡表面的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與透鏡的影像側表面可具有不同的有效光圈半徑。
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另外,第一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二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三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
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五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六透鏡可具有朝向影像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七透鏡可具有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均為凹的形狀。另外,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作為另外一種選擇,第七透鏡可具有朝向影像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八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八透鏡可具有第八透鏡的兩個表面均為凸的形狀。另外,第八透鏡的第一
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作為另外一種選擇,第八透鏡可具有朝向影像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八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九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九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九透鏡可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舉例而言,第九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凹的形狀。第九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凸的形狀。
第十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另外,第十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十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十透鏡可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舉例而言,第十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凹的形狀。第十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凸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另外,第十一透鏡可具有第十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均為凹的形狀。另外,第十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作為另外一種選擇,第十一透鏡可具有朝向物體側凸出的彎月形形狀。另外,第十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一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十一透鏡可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凸的形狀。作為另外一種選擇,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凹的形狀。第十一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且可具有在除近軸區域以外的部分中為凸的形狀。
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之中的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此外,第五透鏡至第九透鏡之中的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
另外,在第二透鏡至第七透鏡之中,沿著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可具有小於24的阿貝數。
第二透鏡的折射率與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的平均值可大於
1.61。
第三透鏡至第五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大於1.56的折射率及小於38的阿貝數。
第六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大於1.67的折射率及小於20的阿貝數。
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可大於第一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可大於第一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的兩倍且小於第一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的四倍。
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具有正值。另外,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大於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大於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的兩倍且小於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的六倍。
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可具有負值。另外,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的絕對值可小於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焦距。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的絕對值可大於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焦距的0.2倍且小於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焦距的1倍。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大於80°的視場。在實施例中,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可小於88°。
圖1是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
且圖2是示出圖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參照圖1及圖2,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包括第一透鏡101、第二透鏡102、第三透鏡103、第四透鏡104、第五透鏡105、第六透鏡106、第七透鏡107、第八透鏡108、第九透鏡109、第十透鏡110及第十一透鏡111,且可更包括濾光器112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表面113上。成像表面113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100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113可為影像感測器IS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在第二透鏡102與第三透鏡103之間可設置有光圈(未示出)。
在以下表1中示出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所述透鏡與下一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有效半徑及焦距)。
在實例中,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的總焦距f是7.594毫米,Fno是1.69,IMG HT是7.15毫米,且FOV是84.839°。
在本揭露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10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10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102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102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102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103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103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103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104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04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104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105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05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105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106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106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106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107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七透鏡107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八透鏡108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八透鏡108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109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九透鏡109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109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透鏡1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十透鏡110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110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111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111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九透鏡109至第十一透鏡111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
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
第一透鏡101至第十一透鏡111中的每一者的每一表面具有如以下表2中所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01至第十一透鏡111中的每一者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均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以上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具有圖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3是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且圖4是示出圖3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參照圖3及圖4,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包括第一透鏡201、第二透鏡202、第三透鏡203、第四透鏡204、第五透鏡205、第六透鏡206、第七透鏡207、第八透鏡208、第九透鏡209、第十透鏡210及第十一透鏡211,且可更包括濾光器212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表面213上。成像表面213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200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213可為影像感測器IS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在第二透鏡202與第三透鏡203之間可設置有光圈(未示出)。
在以下表3中示出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所述透鏡與下一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有效半徑及焦距)。
在實例中,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的焦距f是7.5771毫米,Fno是1.69,IMG HT是7.15毫米,且FOV是84.95°。
在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0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20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20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202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202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202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203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203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203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204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204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204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205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205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205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206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206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206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207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七透鏡207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八透鏡208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八透鏡208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八透鏡208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209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九透鏡209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209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透鏡2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十透鏡210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210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211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211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九透鏡209至第十一透鏡211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
第一透鏡201至第十一透鏡211中的每一者的每一表面具有如以下表4中所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201至第十一透鏡211中的每一者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均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以上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具有下圖4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5是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且圖6是示出圖5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參照圖5及圖6,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包括第一透鏡301、第二透鏡302、第三透鏡303、第四透鏡304、第五透鏡305、第六透鏡306、第七透鏡307、第八透鏡308、第九透鏡309、第十透鏡310及第十一透鏡311,且可更包括濾光器312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表面313上。成像表面313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300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313可為影像感測器IS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在第二透鏡302與第三透鏡303之間可設置有光圈(未示出)。
在以下表5中示出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所述透鏡與下一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有效半徑及焦距)。
在實例中,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的總焦距f是7.6112毫米,Fno是1.69,IMG HT是7.15毫米,且FOV是84.702°。
在本揭露第三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0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30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30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302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302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302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303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303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303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304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304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304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305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305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305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306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306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306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307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七透鏡307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八透鏡308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八透鏡308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309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九透鏡309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309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透鏡3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十透鏡310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310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311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311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九透鏡309至第十一透鏡311中的一者或者任
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
第一透鏡301至第十一透鏡311中的每一者的每一表面具有如以下表6中所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301至第十一透鏡311中的每一者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均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以上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具有圖6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7是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且圖8是示出圖7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參照圖7及圖8,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包括第一透鏡401、第二透鏡402、第三透鏡403、第四透鏡404、第五透鏡405、第六透鏡406、第七透鏡407、第八透鏡408、第九透鏡409、第十透鏡410及第十一透鏡411,且可更包括濾光器412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表面413上。成像表面413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400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413可為影像感測器IS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在第二透鏡402與第三透鏡403之間可設置有光圈(未示出)。
在以下表7中示出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所述透鏡與下一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有效半徑及焦距)。
在實例中,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的總焦距f是7.5711毫米,Fno是1.69,IMG HT是7.15毫米,且FOV是85°。
在本揭露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40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40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40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402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402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402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403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403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403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404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404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404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405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405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405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406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六透鏡406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406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407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七透鏡407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八透鏡408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八透鏡408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409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九透鏡409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409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透鏡4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十透鏡410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410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411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411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九透鏡409至第十一透鏡411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
第一透鏡401至第十一透鏡411中的每一者的每一表面具有如以下表8中所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01至第十一透鏡411中的每一者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均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以上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具有圖8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9是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且圖10是示出圖9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參照圖9及圖10,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包括第一透鏡501、第二透鏡502、第三透鏡503、第四透鏡504、第五透鏡505、第六透鏡506、第七透鏡507、第八透鏡508、第九透鏡509、第十透鏡510及第十一透鏡511,且可更包括濾光器512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表面513上。成像表面513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500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513可為影像感測器IS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在第二透鏡502與第三透鏡503之間可設置有光圈(未示出)。
在以下表9中示出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所述透鏡與下一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有效半徑及焦距)。
在實例中,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的總焦距f是7.6078毫米,Fno是1.69,IMG HT是7.15毫米,且FOV是84.726°。
在本揭露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50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50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50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502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502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502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503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503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503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504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504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504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505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505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505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506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六透鏡506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506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507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七透鏡507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七透鏡507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八透鏡508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八透鏡508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八透鏡508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509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九透鏡509的第一表
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509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透鏡5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十透鏡510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510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511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十一透鏡511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九透鏡509至第十一透鏡511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
第一透鏡501至第十一透鏡511中的每一者的每一表面具有如以下表10中所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01至第十一透鏡511中的每一者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均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以上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具有圖10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11是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圖,且圖12是示出圖1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參照圖11及圖12,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包括第一透鏡601、第二透鏡602、第三透鏡603、第四透鏡604、第五透鏡605、第六透鏡606、第七透鏡607、第八透鏡608、第九透鏡609、第十透鏡610及第十一透鏡611,且可更包括濾光器612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表面613上。成像表面613可為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對影像進行聚焦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613可為影像感測器IS的在上面接收光的表面。
在第二透鏡602與第三透鏡603之間可設置有光圈(未示出)。
在以下表11中示出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所述透鏡與下一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有效半徑及焦距)。
在實例中,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的總焦距f是7.5785毫米,Fno是1.69,IMG HT是7.15毫米,且
FOV是84.953°。
在本揭露第六實施例中,第一透鏡60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60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一透鏡60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二透鏡602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602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二透鏡602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三透鏡603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603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三透鏡603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四透鏡604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604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四透鏡604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五透鏡605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605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五透鏡605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六透鏡606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606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而第六透鏡606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
第七透鏡607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七透鏡607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八透鏡608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八透鏡608的第一
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形狀。
第九透鏡609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九透鏡609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九透鏡609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透鏡6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十透鏡610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透鏡610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第十一透鏡611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十一透鏡611的第一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凸的形狀,而第十一透鏡611的第二表面具有在近軸區域中為凹的形狀。
另外,第九透鏡609至第十一透鏡611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形成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一者或兩者上的至少一個拐點。
第一透鏡601至第十一透鏡611中的每一者的每一表面具有如以下表12中所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601至第十一透鏡611中的每一者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均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以上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具有圖1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以下表13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至光學成像系統600中的每一者的條件表達式1至條件表達式12的值。
根據以上所述的根據本揭露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大小可減小同時實施高解析度。
儘管本揭露包括具體實例,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在該些實例中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應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以不同的次序實行,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亦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詳細說明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
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應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0:光學成像系統
101:第一透鏡
102:第二透鏡
103:第三透鏡
104:第四透鏡
105:第五透鏡
106:第六透鏡
107:第七透鏡
108:第八透鏡
109:第九透鏡
110:第十透鏡
111:第十一透鏡
112:濾光器
113:成像表面
IS:影像感測器
Claims (31)
-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沿著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光軸自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表面以上升的數值次序依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四透鏡之中的沿著所述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且滿足TTL/(2×IMG HT)<0.660,其中TTL是沿著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30<v1-v2<45及30<v1-v3<45中的一者或兩者,其中v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且v3是所述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至所述第九透鏡之中的沿著所述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具有小於38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30<v1-v6<45、30<v1-v7<45及15<v1-v9<25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 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其中v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6是所述第六透鏡的阿貝數,v7是所述第七透鏡的阿貝數,且v9是所述第九透鏡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之中的沿著所述光軸依序排列的至少兩個透鏡具有小於24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大於1.56的折射率及小於38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具有大於1.67的折射率及小於20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Fno<1.70,其中Fno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D15/L1S1E<1.200,其中D15是沿著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體側表面至所述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L1S1E是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具有正值,且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合成焦距大於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的絕對值。
-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f345/f1>6,其中f345是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合成焦距,且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所述第七透鏡與所述第八透鏡的合成焦距具有負值,且所述第六透鏡、所述第七透鏡與所述第八透鏡的所述合成焦距的絕對值小於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及所述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焦距。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4<|f678|/f1<7,其中f678是所述第六透鏡、所述第七透鏡與所述第八透鏡的所述合成焦距,且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各自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在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七透鏡在所述第七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八透鏡在所述第八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九透鏡在所述第九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所述第九透鏡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十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在所述第十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所述第十透鏡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十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在所述第十一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十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十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 如請求項24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十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十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 如請求項24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所述第九透鏡及所述第十透鏡中的每一者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各自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24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在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28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所述第九透鏡及所述第十透鏡中的每一者在各自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且在各自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28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第六透鏡的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在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2-0168108 | 2022-12-05 | ||
KR1020220168108A KR20240083710A (ko) | 2022-12-05 | 2022-12-05 | 촬상 광학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51466U true TWM651466U (zh) | 2024-02-11 |
Family
ID=908235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31755A TW202424576A (zh) | 2022-12-05 | 2023-08-23 | 光學成像系統 |
TW112209011U TWM651466U (zh) | 2022-12-05 | 2023-08-23 | 光學成像系統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31755A TW202424576A (zh) | 2022-12-05 | 2023-08-23 | 光學成像系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84083A1 (zh) |
KR (1) | KR20240083710A (zh) |
CN (2) | CN221261366U (zh) |
TW (2) | TW202424576A (zh) |
-
2022
- 2022-12-05 KR KR1020220168108A patent/KR20240083710A/ko unknown
-
2023
- 2023-08-18 US US18/235,452 patent/US2024018408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8-23 TW TW112131755A patent/TW202424576A/zh unknown
- 2023-08-23 TW TW112209011U patent/TWM651466U/zh unknown
- 2023-11-01 CN CN202322945385.6U patent/CN221261366U/zh active Active
- 2023-11-01 CN CN202311438282.9A patent/CN11815133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51331A (zh) | 2024-06-07 |
US20240184083A1 (en) | 2024-06-06 |
TW202424576A (zh) | 2024-06-16 |
KR20240083710A (ko) | 2024-06-12 |
CN221261366U (zh) | 2024-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82412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776385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739599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807920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834077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33200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M642445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769714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807937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42241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32539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31003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466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488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474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CN117310941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TWM658743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461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47458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202326212A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CN117369088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TWM636332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