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6332U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6332U
TWM636332U TW111207138U TW111207138U TWM636332U TW M636332 U TWM636332 U TW M636332U TW 111207138 U TW111207138 U TW 111207138U TW 111207138 U TW111207138 U TW 111207138U TW M636332 U TWM636332 U TW M63633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refers
optical imaging
paraxial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7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知秀
張東赫
朴一容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6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6332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新型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光學成像系統包含:自物 側至成像側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其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一個透鏡由玻璃形成,且剩餘透鏡由塑膠形成,且滿足TTL/(2×IMG HT)<0.6,其中TTL是指在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指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新型主張2021年12月8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75111號的優先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所有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以下描述是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近年來,可攜式終端已配備有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的攝影機,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含多個透鏡以進行例如視訊呼叫及捕捉影像。
另外,由於藉由可攜式終端中的攝影機實施的功能已逐漸增加,因此存在對實施於可攜式終端中的高解析度攝影機的需求增加。
特定言之,實施於可攜式終端中的新近攝影機可包含具有高像素量(例如,一千三百萬像素至一億像素)的影像感測器以便實施更清晰影像品質。
另外,由於可攜式終端的外觀尺寸已變得更小,因此實施於可攜式終端中的攝影機亦具有細長外觀尺寸可為有益的。因此,實施高解析度同時具有細長外觀尺寸的光學成像系統亦可為有益 的。
以上資訊僅呈現為背景資訊以輔助對本新型的理解。未進行關於上述中的任一者可適用於關於本發明的先前技術的判定以及聲明。
提供此新型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引入對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的概念的選擇。此新型內容並不意欲識別所主張的主題的關鍵特徵或基本特徵,亦不意欲用作輔助來判定所主張的主題的範疇。
在一通用態樣中,光學成像系統包含:自物側至成像側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其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一個透鏡由玻璃形成,且剩餘透鏡由塑膠形成,且其中滿足TTL/(2×IMG HT)<0.6,其中TTL是指在光軸上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指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可滿足-0.2<SAG52/TTL<0、-0.2<SAG62/TTL<0、-0.3<SAG72/TTL<0以及-0.3<SAG82/TTL<0中的至少一者,其中SAG52是指在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SAG62是指在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SAG72是指在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且SAG82是指在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 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
可滿足40<v1-v2<70、30<v1-v4<70以及20<v1-(v6+v7)/2<50中的至少一者,其中v1是指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是指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4是指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6是指第六透鏡的阿貝數,且v7是指第七透鏡的阿貝數。
第一透鏡可由具有大於70的阿貝數的玻璃形成。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在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阿貝數之中可最大,且第二透鏡及第四透鏡可各自由具有大於1.65的折射率及小於22的阿貝數的玻璃及塑膠中的一者形成。
可滿足0<f1/f<1.4,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1是指第一透鏡的焦距。
可滿足-10<f2/f<-1,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2是指第二透鏡的焦距。
可滿足0<|f3/f|/10<30,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3是指第三透鏡的焦距。
可滿足0.5<|f6/f|<10,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6是指第六透鏡的焦距。
可滿足-3<f8/f<0,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8是指第八透鏡的焦距。
可滿足TTL/f<1.4及BFL/f<0.3,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BFL是指在光軸上自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可滿足D1/f<0.1,其中D1是指在光軸上在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之間的距離。
可滿足FOV×(IMG HT/f)>65°,其中f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OV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
第五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可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可滿足2<|Y52/Z52|<50,其中Y52是指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52是指在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第六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可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滿足3<|Y62/Z62|<50,其中Y62是指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62是指在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第七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可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可滿足5<|Y72/Z72|<120,其中Y72是指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72是指在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第八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可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2<|Y82/Z82|<30,其中Y82是指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82是指在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其他特徵及態樣自以下實施方式、圖式以及申請專利範圍將顯而易見。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光學成像系統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第六透鏡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第七透鏡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第八透鏡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濾光片
191、291、391、491、591、691、791、891、991、1091: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Y82:豎直高度
Z82:垂度值
自結合隨附圖式進行的以下詳細描述將更清楚地理解本新型的以上以及其他態樣、特徵以及優勢,在隨附圖式中: 圖1為示出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2為示出圖1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3為示出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4為示出圖3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5為示出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6為示出圖5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7為示出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8為示出根據圖7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9為示出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0為示出圖9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1為示出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2為示出圖11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3為示出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4為示出圖13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5為示出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6為示出圖15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7為示出根據第九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18為示出圖17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9為示出根據第十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圖。
圖20為示出圖19中所示出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21為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Y82及Z82的圖。
貫穿圖式及實施方式,相同附圖標號指代相同元件。圖式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且出於清楚、圖示以及便利起見,可放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以及描述。
提供以下詳細描述以輔助讀者獲得對本文所描述的方法、設備以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以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修改以及等效物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述的操作的順序僅為實例,且不限於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但除必須按某一次序發生的操作之外,可改變操作的順序,如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此外,為了增加清晰性及簡潔性,可省略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已知的特徵的描述,注意,特徵及其描述的省略亦並不意欲承認其常識。
本文中所描述的特徵可以不同形式體現,且不應解釋為受限於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實情為,僅提供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以示出實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以及/或系統的許多可能方 式中的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將會顯而易見的一些方式。
儘管諸如「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的術語可在本文中用以描述各個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但此等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並非受限於此等術語。實情為,此等術語僅用於區分一個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與另一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脫離實例的教示的情況下,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中所參考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亦可被稱作第二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
在整個說明書中,當諸如層、區或基底的元件描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其間可介入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比之下,當一元件描述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另一元件」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時,其間可不介入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出於描述特定實例之目的,且並不用以限制本新型。如本文中所使用,單數形式「一(a/an)」及「所述(the)」同樣意欲包含複數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及/或」包含相關聯的所列項中的任一者及任兩者或大於兩者的任何組合。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包含」、「包括」以及「具有」指定陳述的特徵、編號、操作、元件、組件以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編號、操作、元件、組件以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另外,本文中可使用諸如第一、第二、A、B、(a)、(b)以及類似的術語來描述組件。此等術語中的每一者不用於限定對 應組件的要素、次序或順序,而是僅用以區分對應組件與其他組件。
在整個說明書中,當諸如層、區或基底的元件描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其間可介入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比之下,當一元件描述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另一元件」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時,其間可不介入其他元件。同樣地,例如「在...之間」及「緊接在...之間」以及「鄰近於」及「緊鄰」的表述亦可理解為如前述內容中所描述。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技術及科學術語的所有術語具有與本新型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義。諸如常用詞典中所定義的術語的術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其在本新型的相關技術及揭露內容的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的含義,且不應以理想化或過度正式意義進行解釋,除非本文中明確地如此定義。
此外,在實例實施例的描述中,當認為此描述將導致對實例實施例的模糊解釋時,將省略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由此已知的結構或功能的詳細描述。
在下文中,將參看隨附圖式詳細地描述實例,且在圖式中的相同附圖標號全篇指代相同元件。
在圖式中,出於方便解釋起見,略微放大透鏡的厚度、大小以及形狀。特定言之,在圖式中所示出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僅為圖示性的。亦即,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不限於 圖式中所示出的彼等形狀。
一或多個實例的態樣可提供可實施高解析度且具有較小總長的光學成像系統。
第一透鏡可指最接近物側安置的透鏡,且第八透鏡可指最接近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安置的透鏡。
另外,每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指其最接近物側(或物側表面)的表面,且每一透鏡的第二表面可指其最接近像側(或像側表面)的表面。另外,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距離、焦距以及類似物的所有數值可以毫米(mm)表示,且視場(field of view;FOV)可以度表示。
此外,在針對每一透鏡的形狀的描述中,透鏡的具有凸面形狀的一個表面可指對應表面的近軸區為凸面,透鏡的具有凹面形狀一個表面可指對應表面的近軸區為凹面,且透鏡的具有平坦形狀的一個表面可指對應表面的近軸區為平坦的。因此,儘管描述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凸面,但透鏡的邊緣部分可為凹面。同樣,儘管描述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凹面,但透鏡的邊緣部分可為凸面。另外,儘管描述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平坦的,但透鏡的邊緣部分可為凸面或凹面。
同時,近軸區域=可指光軸附近的極窄區。
成像平面可指其中由光學成像系統形成焦點的虛擬平面。替代地,成像平面可指影像感測器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含八個透鏡。
在一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含自物側至成像側依序安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 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分別配置成沿著光軸以預定距離彼此間隔開。
然而,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不限於僅包含八個透鏡,且必要時可更包含另一組件及額外或更少透鏡。
在一實例中,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將入射於影像感測器上的對象的影像轉換成電信號的影像感測器。
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阻擋紅外線的紅外濾光片(在下文中稱為濾光片)。濾光片可安置於第八透鏡與影像感測器之間。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調整光的量的孔徑。
同時,第五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包含在像側表面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包含在像側表面上的兩個反曲點。
第五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具有在像側表面上的至少一個反曲點及臨界點。
反曲點可指透鏡的表面自凹面改變為凸面或反之亦然的點。另外,當透鏡在其表面上的任何點處的切線垂直於光軸時,臨界點可指透鏡的位置。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中所包含的多個透鏡中的一些可由玻璃形成,且其他可由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包含第一透鏡的至少一個透鏡可由玻璃形成,且剩餘透鏡可由塑膠形成。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可由具有大於70的阿貝數的玻璃形成。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在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 阿貝數之中可最大。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至第八透鏡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三透鏡至第八透鏡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三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可各自由玻璃形成,且第四透鏡至第八透鏡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四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可各自由玻璃形成,且第五透鏡至第八透鏡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五透鏡至第八透鏡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之中的至少三個透鏡可各自具有大於1.61的折射率。在一實例中,第二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各自大於1.61。替代地,第二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的折射率可各自大於1.61。
在實例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之中的至少兩個透鏡可各自具有大於1.65的折射率以及負折射能力。
在實例中,第二透鏡及第四透鏡可各自由具有大於1.65的折射率及小於22的阿貝數的玻璃或塑膠形成。
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非球面表面。此外,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
亦即,所有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或多個實例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可由下方等式1表達。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14-61
在等式1中,「c」可指透鏡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K」可指圓錐常數,且「Y」可指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何點至光軸的距離。另外,常數「A」至「P」中的每一者可指非球面表面的係數。另外,「Z(SAG)」可指在光軸方向上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何點至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的距離。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式:[條件表式1]0<f1/f<1.4
[條件表式2]40<v1-v2<70
[條件表式3]30<v1-v4<70
[條件表式4]20<v1-(v6+v7)/2<50
[條件表式5]-10<f2/f<-1
[條件表式6]0<|f3/f|/10<30
[條件表式7]0.5<|f6/f|<10
[條件表式8]-3<f8/f<0
[條件表式9]TTL/f<1.4
[條件表式10]BFL/f<0.3
[條件表式11]D1/f<0.1
[條件表式12]TTL/(2×IMG HT)<0.6
[條件表式13]FOV×(IMG HT/f)>65°
[條件表式14]-0.2<SAG52/TTL<0
[條件表式15]-0.2<SAG62/TTL<0
[條件表式16]-0.3<SAG72/TTL<0
[條件表式17]-0.3<SAG82/TTL<0
[條件表式18]2<|Y52/Z52|<50
[條件表式19]3<|Y62/Z62|<50
[條件表式20]5<|Y72/Z72|<120
[條件表式21]2<|Y82/Z82|<30
在條件表式中,f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1可指第一透鏡的焦距,f2可指第二透鏡的焦距,f3可指第三透鏡的焦距,f6可指第六透鏡的焦距,且f8可指第八透鏡的焦距。
v1可指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可指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4可指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6可指第六透鏡的阿貝數,且v7可指第七透鏡的阿貝數。
TTL可指在光軸方向上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BFL可指在光軸方向上自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D1可指在光軸方向上在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之間的距離,IMG HT可指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且FOV可指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
SAG52可指在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sag value),SAG62可指在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 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SAG72可指在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且SAG82可指在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
當透鏡的對應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在光軸方向上比透鏡的對應表面的頂點更接近物側定位時,垂度值可具有負值。
當透鏡的對應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在光軸方向上比透鏡的對應表面的頂點更接近像側定位時,垂度值可具有正值。
Y52可指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Y62可指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Y72可指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Y82可指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
Z52可指在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Z62可指在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Z72可指在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且Z82可指在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描述描述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包含的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另外,第一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一透鏡可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另外,第二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二透鏡可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另外,第三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三透鏡可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另外,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凹面。具體言之,第四透鏡可具有凹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替代地,第四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四透鏡可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替代地,第四透鏡可具有像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四透鏡可具有凹面第一表面及凸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實例中,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另外,第五透鏡可具有像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五透鏡可具有凹面第一表面及凸面第二表面。
替代地,第五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五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及在近 軸區中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第五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另外,第六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六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及在近軸區中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替代地,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凸面。具體言之,第六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實例中,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六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第六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另外,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凸面。具體言之,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均為凸面。
替代地,第七透鏡可具有像側表面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 具體言之,第七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及在近軸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實例中,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可均為非球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七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
第八透鏡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另外,第八透鏡可具有物側表面為凸面形狀彎月面形狀。具體言之,第八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及在近軸區中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在一實例中,第八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八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第八透鏡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將參考圖1及圖2描述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
根據第一實例,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以及第八透鏡1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 190及包含成像平面1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一實例,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191上。成像平面1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1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1及表2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0-1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0-2
在第一實例中,第一透鏡1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1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1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1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1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1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1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1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六透鏡1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1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17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1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七透鏡1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1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1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1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八透鏡1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1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1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120至第八透鏡1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120至第八透鏡1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1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120及第四透鏡1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110至第八透鏡1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3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110至第八透鏡1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2-4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3-5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4-6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實例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2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3及圖4描述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
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以及第八透鏡2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290及包含成像平面2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291上。成像平面2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在一實例中,成像平面2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4及表5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5-7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5-8
在第二實例中,第一透鏡2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2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2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2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2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2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2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2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2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2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六透鏡2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2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27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2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七透鏡2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2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 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2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2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八透鏡2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2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2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220至第八透鏡2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220至第八透鏡2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2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220及第四透鏡2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210至第八透鏡2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6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210至第八透鏡2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7-9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8-10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9-11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4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5及圖6描述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
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以及第八透鏡3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390及包含成像表面391的影像感測器。
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391上。成像平面3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在一實例中,成像平面3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7及表8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29-12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0-13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0-14
在第三實例中,第一透鏡3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3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3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3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凸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3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 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3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3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3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3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3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六透鏡3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3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37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3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七透鏡3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3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3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380的第一表 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八透鏡3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3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3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320至第八透鏡3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320至第八透鏡3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3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320及第四透鏡3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310至第八透鏡3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9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310至第八透鏡3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2-15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3-16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4-17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6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7及圖8描述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
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以及第八透鏡4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490及包含成像表面4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491上。成像平面4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在一實例中,成像平面4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10及表11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4-18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5-22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5-24
在第四實例中,第一透鏡4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4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4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4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4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4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五透鏡4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4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 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46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4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六透鏡4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4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47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而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4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七透鏡4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4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4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4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一實例中,第八透鏡4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4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4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420至第八透 鏡4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420至第八透鏡4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4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420及第四透鏡4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410至第八透鏡4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12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410至第八透鏡4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7-62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8-26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8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9及圖10描述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
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以及第八透鏡5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590及包含成像平面5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將影像形成於成像平面591上。成像平面5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在一實例中,成像平面5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13及表14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39-27
表14: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0-28
在第五實例中,第一透鏡5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5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5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5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凸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55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5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五透鏡5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5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5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5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560的第一 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5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57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5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5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5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5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5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58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第八透鏡580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
第一透鏡5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520至第八透鏡5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520至第八透鏡5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520及第四透鏡5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同時,第一透鏡510至第八透鏡5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 如表15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10至第八透鏡5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2-29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3-30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0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11及圖12描述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
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以及第八透鏡6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 69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將影像形成於成像平面691上。成像平面6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6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16及表17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4-31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4-32
在第六實例中,第一透鏡6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6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6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6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凸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65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6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五透鏡6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6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6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6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6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6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67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七透鏡的第一表 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6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6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6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6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6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68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第八透鏡680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
第一透鏡6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620至第八透鏡6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620至第八透鏡6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6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620及第四透鏡6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同時,第一透鏡610至第八透鏡6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18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610至第八透鏡6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具有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6-34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7-35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8-36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2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13及圖14描述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700。
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700可包含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以及第八透鏡7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790及包含成像平面7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7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791上。成像平面7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7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 光的一個表面。
表19及表20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9-37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49-38
在第七實例中,第一透鏡7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7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7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7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7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7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五透鏡7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7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76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7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7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7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77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7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7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 另外,第七透鏡7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7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其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7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7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7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71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720至第八透鏡7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二透鏡720至第八透鏡7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7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720及第四透鏡7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同時,第一透鏡710至第八透鏡7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21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710至第八透鏡7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1-39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2-40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3-41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4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15及圖16描述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800。
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800可包含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第七透鏡870以及第八透鏡8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890及包含成像平面8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8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891上。成像平面8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8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22及表23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3-42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4-43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4-44
在第八實例中,第一透鏡8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8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8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8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8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8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五透鏡8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8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86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8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8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8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87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8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8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8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8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八個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8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880可具有 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8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810及第二透鏡820可由玻璃形成,且第三透鏡830至第八透鏡880可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三透鏡830至第八透鏡8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8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二透鏡820可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玻璃形成。第四透鏡840及第七透鏡87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810至第八透鏡8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24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810至第八透鏡8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具有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6-45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7-46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8-47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6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將在下文中參考圖17及圖18描述根據第九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900。
根據第九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900可包含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第七透鏡970以及第八透鏡9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990及包含成像平面9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九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9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991上。成像平面9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9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25及表26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8-48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9-49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59-63
在第九實例中,第一透鏡9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9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93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9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以及凹面第一表面及凸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9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9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五透鏡950可具有 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9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96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9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9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9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97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9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9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9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9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9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9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9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 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910至第三透鏡930可各自由玻璃形成,且第四透鏡940至第八透鏡980可各自由塑膠形成。另外,第四透鏡940至第八透鏡9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9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第二透鏡920可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三透鏡93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第四透鏡940及第七透鏡97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910至第八透鏡9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27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910至第八透鏡9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1-51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2-53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3-54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18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參考圖19及圖20描述根據第十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
根據第十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可包含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1060、第七透鏡1070以及第八透鏡1080,且可更包含濾光片1090及包含成像平面1091的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十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0可將影像聚焦於成像平面1091上。成像平面1091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於其上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1091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其上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表28及表29示出每一透鏡的特性(例如,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或焦距)。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3-55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4-57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4-58
在第十實例中,第一透鏡10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二透鏡102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三透鏡10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四透鏡10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具有凸面第一表面及凹面第二表面。
第五透鏡10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五透鏡10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五透鏡10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五透鏡105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六透鏡106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106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六透鏡1060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106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七透鏡107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七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且第七透鏡的第二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凸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七透鏡10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七透鏡10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七透鏡107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可為凹面的第二表面。
第八透鏡108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而第八透鏡的第一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凹面。
另外,至少一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八透鏡108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舉例而言,第八透鏡10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凸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凹面的第一表面。另外,第八透鏡108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凹面且在除近軸區以外的區中為凸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透鏡1010至第四透鏡1040可各自由玻璃形成,且第五透鏡1050至第八透鏡1080可各自由塑膠形成。另外,第五 透鏡1050至第八透鏡1080可各自由具有不同於鄰近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的塑膠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01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第二透鏡1020及第四透鏡1040可各自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玻璃形成,且第三透鏡1030可由具有高色散值的玻璃形成。第七透鏡1070可由具有高折射率及低色散值的塑膠形成。
在一實例中,第一透鏡1010至第八透鏡1080的每一表面可具有如表30中所示出的非球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010至第八透鏡108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全部具有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6-59
Figure 111207138-A0305-02-0067-60
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圖20中所示出的像差特性。
如上文所闡述,根據一或多個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實施高解析度且具有較小總長。
儘管本新型包含具體實例,但在理解本新型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此等實例中對形式及細節進行各種改變。應僅以描述性意義而非出於限制性目的來考慮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描述應被視為可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以不同次序執行所描述技術,及/或若以不同方式組合及/或用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來替換或補充所描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新型的範疇並非由實施方式定義,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定義,且應將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以及其等效物的範疇內的所有變化解釋為包含於本新型中。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第八透鏡
190:濾光片
191: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Claims (17)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自物側至成像側依次配置,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中的至少一個透鏡由玻璃形成,且剩餘透鏡由塑膠形成,且其中滿足TTL/(2×IMG HT)<0.6,其中TTL是指在光軸上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 HT是指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2<SAG52/TTL<0、-0.2<在SAG62/TTL<0、-0.3<SAG72/TTL<0以及-0.3<SAG82/TTL<0中的至少一者,其中SAG52是指在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SAG62是指在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SAG72是指在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且SAG82是指在所述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直徑的末端處獲得的垂度值。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40<v1-v2<70、30<v1-v4<70以及20<v1-(v6+v7)/2<50中的至少一者,其中v1是指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是指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4是指所述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6是指所述第六透鏡的阿貝數,且v7是指所述第七透鏡的阿貝數。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由具有大於70的阿貝數的玻璃形成。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阿貝數在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的所述阿貝數之中最大,且所述第二透鏡及所述第四透鏡各自由具有大於1.65的折射率及小於22的所述阿貝數的玻璃及塑膠中的一者形成。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f1/f<1.4,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1是指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10<f2/f<-1,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2是指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f3/f|/10<30,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3是指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0.5<|f6/f|<10,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6是指所述第六透鏡的焦距。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3<f8/f<0,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8是指所述第八透鏡的焦距。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TTL/f<1.4及BFL/f<0.3,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 BFL是指在所述光軸上自所述第八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D1/f<0.1,其中D1是指在所述光軸上在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之間的距離。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FOV×(IMG HT/f)>65°,其中f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FOV是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視場。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滿足2<|Y52/Z52|<50,其中Y52是指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所述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52是指在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所述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滿足3<|Y62/Z62|<50,其中Y62是指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所述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62是指在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所述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七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滿足5<|Y72/Z72|<120,其中Y72是指所述第七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所述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72是 指在所述第七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所述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八透鏡在其像側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且滿足2<|Y82/Z82|<30,其中Y82是指所述第八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第一反曲點與所述光軸之間的豎直高度,且Z82是指在所述第八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所述第一反曲點處獲得的垂度值。
TW111207138U 2021-12-08 2022-07-05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63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75111A KR20230086465A (ko) 2021-12-08 2021-12-08 촬상 광학계
KR10-2021-0175111 2021-1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6332U true TWM636332U (zh) 2023-01-11

Family

ID=84563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7138U TWM636332U (zh) 2021-12-08 2022-07-05 光學成像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6328A1 (zh)
KR (1) KR20230086465A (zh)
CN (2) CN116243459A (zh)
TW (1) TWM63633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43459A (zh) 2023-06-09
CN218158521U (zh) 2022-12-27
TW202323918A (zh) 2023-06-16
US20230176328A1 (en) 2023-06-08
KR20230086465A (ko)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093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I684806B (zh) 光學成像系統與行動終端
TWI757869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I73959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7920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3734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524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6971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1003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7937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6332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40867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2412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26212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4162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TWI838733B (zh) 光學系統
TWM647458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51386U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651488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403780B (zh) 取像鏡頭
TWM651461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42241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8455U (zh) 成像透鏡系統與電子裝置
TWM634060U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電子裝置
TWM651474U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