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4162B -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4162B
TWI804162B TW111101961A TW111101961A TWI804162B TW I804162 B TWI804162 B TW I804162B TW 111101961 A TW111101961 A TW 111101961A TW 111101961 A TW111101961 A TW 111101961A TW I804162 B TWI804162 B TW I8041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lens system
refractive power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1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9588A (zh
Inventor
林台淵
趙鏞主
鄭弼鎬
柳在明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金烏工科大學校產學協力團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金烏工科大學校產學協力團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9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9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4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416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自物體側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 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根據實施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視場(FOV)寬於85度並且窄於160度。在根據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中,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大於6.0毫米且小於9.0毫米。一種照相機模組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1年8月30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14397號的優先權的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併入本案供參考用於所有目的。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能夠調節焦點放大的成像透鏡系統。
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包括用於拍照或記錄視訊的照相機模組。舉例而言,照相機模組可安裝於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遊戲機等中。為增加可攜性,可攜式電子裝置通常被製造為薄或小。因此,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的照相機模組可被配置成具有有限類型的成像透鏡系統。舉例而言,照相機模組可包括具有固定焦距的成像透鏡系統。然而,對於具有固定焦距的成像透鏡系統而言,可能難以表現出高光學性質。
上述資訊僅作為背景資訊呈現,以幫助理解本揭露。關於任何上述內容是否可作為先前技術應用於本揭露,尚未做出確定,且未做出斷言。
提供本發明內容是為以簡化的形式介紹將在以下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的一系列概念。本發明內容不旨在辨識所請求保護的標的的關鍵特徵或必要特徵,亦不旨在用於輔助確定所請求保護的標的的範圍。
在一個概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自物體側依序設置,其中視場(field of view,FOV)寬於85度並且窄於160度,並且其中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大於6.0毫米且小於9.0毫米。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
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所述第五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所述第六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5<FOVw/fw<60,其中FOV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視場,且f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焦距。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5<FOVw/TTLw<25,其中TTL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0<D12/D45<17,其中D12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D45是自所述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0<TTLw/TTLt<1.1,其中TTLt是在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遠攝模式下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一種照相機模組可包括:成像透鏡系統;以及影像感測器,具有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所述第一透鏡入射至所述第七透鏡的光的位置中的成像平面。
在另一概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具有負折射力及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六透鏡,具有折射力及凹的物體側表面;以及第七透鏡,具有負折射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自物體側以氣隙依序設置。
所述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所述第五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所述第六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所述第七透鏡可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0.1<ImgHT/fG3<0.2,0.6<R1/ImgHT<0.7,且1.2<VG2/VG3<1.3,其中ImgHT是成像平面的高度,fG3是所述第五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的合成焦距,R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VG2是所述第二透鏡至所述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值,且VG3是所述第五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值。
在另一概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及第三透鏡組,自物體側以此順序設置於光軸上,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及所述第二透鏡組可在廣角模式位置與遠攝模式位置之間在光軸方向上相對於彼此移動,其中視場(FOV)寬於80度。
自所述第一透鏡組的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可小於或等於7.5毫米。
所述第一透鏡組可包括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組可包括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並且所述第三透鏡組可包括第五透鏡至第七透鏡,所述第五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以此順序設置。
一種照相機模組可包括:成像透鏡系統;以及影像感測器,具有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所述第一透鏡組入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的光的位置中的成像平面。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 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100、200、300、400:成像透鏡系統
110、210、310、410:第一透鏡/透鏡
120、220、320、420:第二透鏡/透鏡
130、230、330、430:第三透鏡/透鏡
140、240、340、440:第四透鏡/透鏡
150、250、350、4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第六透鏡
170、270、370、470:第七透鏡
d0S14:距離
G1:第一透鏡組
G2:第二透鏡組
G3:第三透鏡組
IF:濾光器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SagS14:Sag值
圖1是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廣角模式)。
圖2是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遠攝模式)。
圖3是圖1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4是圖2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5是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廣角模式)。
圖6是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遠攝模式)。
圖7是圖5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8是圖6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9是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廣角模式)。
圖10是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遠攝模式)。
圖11是圖9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2是圖10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3是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廣角模式)。
圖14是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方塊圖(遠攝模式)。
圖15是圖13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6是圖14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7是根據實施例的第七透鏡的放大視圖。
在所有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圖式可不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尺寸、比例及繪示。
在下文中,儘管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應注意,實例不限於此。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揭露之後,本文中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變化、修改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除了必須以特定順序發生的操作之外,本文中描述的操作的次序僅為實例,並不限於本文中闡述的次序,而是可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顯而易見地改變。此外,為增加清晰性及簡明性,可省略對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特徵的描述。
本文中描述的特徵可以不同的形式實施,並且不應被解 釋為限於本文中描述的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中描述的實例僅僅是為例示實施本文中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許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所述方式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反之,當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and/or)」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項以及任意二或更多項的任意組合;同樣,「...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項以及任意二或更多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所述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所述些用語限制。確切而言,所述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在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提及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上方」、「上部」、「下 方」、「下部」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如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囊括除圖中所繪示的定向以外,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翻轉圖中的裝置,則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此時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用語「上方」端視裝置的空間定向而同時囊括上方及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要相應地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闡述各種實例,而並不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指明所陳述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由於製造技術及/或容差,圖式中所示形狀可能出現變型。因此,本文中所述實例不限於圖式中所示的具體形狀,而是包括在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變化。
在本文中,應注意,關於實例(例如關於實例可包括或實施什麼)使用用語「可」指存在至少一個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實例,而所有實例不限於此。
如在理解本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本文中所述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此外,儘管本文中所述實例具有各種 配置,然而如在理解本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可存在其他配置。
本揭露的態樣是提供一種可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並且具有高光學特性(例如,焦點放大調節)的成像透鏡系統。
在本說明書中,第一透鏡指的是最靠近物體(或對象)的透鏡,且第七透鏡指的是最靠近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透鏡。在本說明書中,半徑的曲率、厚度、TTL(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2ImgHT(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ImgHT(2ImgHT的1/2)及透鏡的焦距可以毫米(mm)表示。
透鏡的厚度、透鏡之間的間隔及TTL是沿透鏡的光軸的距離。此外,在對每個透鏡的形狀的解釋中,一個表面上的凸的形狀可指所述表面的近軸區是凸的,並且一個表面上的凹的形狀可指所述表面的近軸區是凹的。因此,即使當透鏡的一個表面被描述為具有凸的形狀時,透鏡的邊緣(周邊)部分亦可為凹的。類似地,即使當透鏡的一個表面被描述為具有凹的形狀時,透鏡的邊緣(周邊)部分亦可為凸的。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包括七個透鏡。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自物體側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
根據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安裝於薄型可攜式終端上。舉例而言,自成像透鏡系統的最前面的透鏡(或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可大於6.0毫米並 且小於9.0毫米。
根據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具有大致寬的視場。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的視場(FOV)可寬於85度且窄於160度。
本揭露可以不同於上述實施例的形式來配置。
舉例而言,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包括自物體側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包括多個具有負折射力的透鏡。舉例而言,在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七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
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凸側表面的透鏡及具有凹側表面的透鏡。舉例而言,在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四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且第六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作為另一實例,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實現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變焦(Zoom))。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包括自物體側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及第三透鏡組,並且可被配置成藉由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的位置變化來實現焦點調節及焦點放大。
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具有不同尺寸的焦距及視場。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可具有窄於95度的視場。根據前者的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可小於根據後者的成像透鏡系統的焦 距。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中,每個透鏡組可包括一或多個透鏡。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組可被配置成包括一個透鏡,第二透鏡組可被配置成包括三個透鏡,且第三透鏡組可被配置成包括三個透鏡。
在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一透鏡組至第三透鏡組可具有預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組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組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三透鏡組可具有正折射力或負折射力。
成像透鏡系統可藉由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的移動來改變視場。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可藉由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移動第一透鏡組並且朝向物體側移動第二透鏡組來實施窄於95度的視場。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可藉由朝向物體側移動第一透鏡組並且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移動第二透鏡組來實施寬於120度的視場。
作為另一實例,根據另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包括自物體側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特定的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25<FOVw/fw<60 15<FOVw/TTLw<25 2.0<D12/D45<17 1.0<TTLw/TTLt<1.1 -0.1<ImgHT/fG3<0.2 0.6<R1/ImgHT<0.7 1.2<VG2/VG3<1.3 0.5<d0S14/ImgHT<0.85 0.9<SagS14/T7<1.3 -0.7<G1m/G2m<-0.4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中,FOVw是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視場(作為參考,FOVt是遠攝模式下的視場),fw是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焦距,且ft是成像透鏡系統的遠攝模式下的焦距,D12是自第一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D45是自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TTLw是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TTL(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t是成像透鏡系統的遠攝模式下的TTL(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ImgHT是影像平面的高度,fG3是第五透鏡至第七透鏡的合成焦距,R1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VG2是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值,VG3是第五透鏡至第七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值,d0S14是自相對於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第一微分值變為0的點至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頂點的距離,SagS14是相對於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第一微分值變為0的點處的Sag值,T7是第七透鏡在光軸中心的厚度,G1m是當自廣角模式改變至遠攝模式時第一透鏡組移動的距離,G2m是當自廣角模式改變至遠攝模式時第二透鏡組移動的距離。作為參考,T7、d0S14 及SagS14可指圖17所示的部分。
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R1/ImgHT<0.90 0.7<SagS14/T7<1.8
必要時,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一或多個具有以下特性的透鏡。舉例而言,根據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根據以下特徵的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中的至少一者。作為另一實例,根據另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根據以下特徵的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中的二或更多者。然而,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或另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未必包括根據以下特徵的透鏡。
以下,將描述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特性。
第一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一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一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一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第一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一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高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7。作為另一實例,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70並且小於1.90。第一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40。作為另一實例,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並且小於40。
第二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二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二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二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較第一透鏡大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9。作為另一實例,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90並且小於2.0。第二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20。作為另一實例,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10並且小於20。
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三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第三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較第一透鏡低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作為另一實例,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並且小於1.6。第三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作為另一實例,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並且小於70。
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四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四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第四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較第一透鏡低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低於1.6。作為另一實例,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並且小於1.6。第四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作為另一實例,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並且小於70。
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五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五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第五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第五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較第三透鏡大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作為另一實例,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並且小於1.7。第五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作為另一實例,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並且小於30。
第六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第六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六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第六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第六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低於1.6。作為另一實例,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並且小於1.6。第六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作為另一實例,第六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並且小於70。
第七透鏡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七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七透鏡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球面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七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球面的或非球面的。第七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第七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較第三透鏡大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作為另一實例,第七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並且小於1.7。第七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作為另一實例,第七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並且小於30。第七透鏡可包括獨特的形 狀。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被配置成使得光軸上的中心部分的形狀不同於周邊部分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凸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凹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凹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凸的。此外,第七透鏡可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其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
如上所述,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當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包括非球面表面時,對應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可由以下方程式1表示。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19-1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r是自非球面表面上的任一點至光軸的距離,a0至a7是非球面表面常數,且Z(或SAG)是自非球面表面上的任一點至非球面表面的頂點在光軸方向上的高度。
根據上述實施例或上述形式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光闌及濾光器。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上的光闌或者包括在第二透鏡組中的光闌。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最後透鏡(第七透鏡或第三透鏡組)與成像平面之間的濾光器。光闌可被配置成調節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入射的光的量,並且濾光器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 作為參考,本文中描述的濾光器被配置成阻擋紅外線,但被濾光器阻擋的波長的光不限於紅外線。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特定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
首先,將參照圖1及圖2描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
成像透鏡系統100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及第七透鏡170。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2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3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4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5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16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17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此外,第七透鏡170可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其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詳言之,第七透鏡170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凸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凹的。此外,第七透鏡170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凹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凸的。
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可被分成多個透鏡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可構成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120至第四透鏡140可構成第二透鏡組G2,且第五透鏡150至第七透鏡170可構成第三透鏡組G3。
成像透鏡系統100中的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中的至少一者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舉例而言,構成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透鏡110、120、130及140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被配置成實現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兩者來實現焦點放大調節。作為參考,當執行成像透鏡系統100的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時,第三透鏡組G3可不移動,但為達成成像透鏡系統100的解析度,第三透鏡組G3可移動相當小的量。
成像透鏡系統100可更包括光闌及濾光器(未示出)以及成像平面IP。舉例而言,光闌可設置於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且濾光器可設置於第七透鏡1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然而,成像透鏡系統100未必包括光闌及濾光器。舉例而言,必要時,可省略光闌或濾光器。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第一透鏡110入射至第七透鏡170的光的位置中。舉例而言,成 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設置於影像感測器IS內部的光學元件上。
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實施兩種成像模式。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圖1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一成像模式(或廣角模式)。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圖2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二成像模式(或遠攝模式)。自第一成像模式至第二成像模式的改變及自第二成像模式至第一成像模式的改變可藉由改變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位置來執行。舉例而言,在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中,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改變第一透鏡組G1並將第二透鏡組G2改變至物體側來實施。作為另一實例,在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中,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將第一透鏡組G1移動至物體側並且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移動第二透鏡組G2來實施。
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每一成像模式的特性。
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具有120度或大於120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具有14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二成像模式,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短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在第一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 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具有窄於95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具有9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一成像模式,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1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長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在第二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1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100表現出不同的像差特性,如圖3及圖4所示。表1至表3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3-2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4-3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4-4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4-5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5-6
在表3中,rN指的是第七透鏡的有效直徑。
將參照圖5及圖6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
成像透鏡系統200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及第七透鏡270。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2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23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24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25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26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27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此外,第七透鏡270可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其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詳言之,第七透鏡270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凸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凹的。此外,第七透鏡270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凹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凸的。
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可被分成多個透鏡組。舉 例而言,第一透鏡210可構成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220至第四透鏡240可構成第二透鏡組G2,且第五透鏡250至第七透鏡270可構成第三透鏡組G3。
成像透鏡系統200中的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中的至少一者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舉例而言,構成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透鏡210、220、230及240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被配置成實現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兩者來實現焦點放大調節。作為參考,當執行成像透鏡系統200的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時,第三透鏡組G3可不移動,但為達成成像透鏡系統200的解析度,第三透鏡組G3可移動相當小的量。
成像透鏡系統200可更包括光闌及濾光器(未示出)以及成像平面IP。舉例而言,光闌可設置於第二透鏡220與第三透鏡230之間,且濾光器可設置於第七透鏡2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然而,成像透鏡系統200未必包括光闌及濾光器。舉例而言,必要時,可省略光闌或濾光器。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第一透鏡210入射至第七透鏡270的光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 者形成於設置於影像感測器IS內部的光學元件上。
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實施兩種成像模式。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圖5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一成像模式(或廣角模式)。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圖6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二成像模式(或遠攝模式)。自第一成像模式至第二成像模式的改變及自第二成像模式至第一成像模式的改變可藉由改變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位置來執行。舉例而言,在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中,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改變第一透鏡組G1並將第二透鏡組G2改變至物體側來實施。作為另一實例,在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中,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將第一透鏡組G1移動至物體側並且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移動第二透鏡組G2來實施。
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每一成像模式的特性。
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具有120度或大於120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具有14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二成像模式,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短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在第一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 節。
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具有窄於95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具有9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一成像模式,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2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長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在第二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200表現出不同的像差特性,如圖7及圖8所示。表4至表6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8-7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9-8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9-9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29-11
在表6中,rN指的是第七透鏡的有效直徑。
將參照圖9及圖10描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
成像透鏡系統300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及第七透鏡370。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32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3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34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35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36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37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此外,第七透鏡370可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其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詳言之,第七透鏡370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凸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凹的。此外,第七透鏡370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凹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凸的。
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可被分成多個透鏡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310可構成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320至第四透鏡340可構成第二透鏡組G2,且第五透鏡350至第七透鏡370 可構成第三透鏡組G3。
成像透鏡系統300中的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中的至少一者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舉例而言,構成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透鏡310、320、330及340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被配置成實現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兩者來實現焦點放大調節。作為參考,當執行成像透鏡系統300的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時,第三透鏡組G3可不移動,但為達成成像透鏡系統300的解析度,第三透鏡組G3可移動相當小的量。
成像透鏡系統300可更包括光闌及濾光器(未示出)以及成像平面IP。舉例而言,光闌可設置於第二透鏡320與第三透鏡330之間,且濾光器可設置於第七透鏡3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然而,成像透鏡系統300未必包括光闌及濾光器。舉例而言,必要時,可省略光闌或濾光器。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其中形成經由第一透鏡310入射至第七透鏡370的光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設置於影像感測器IS內部的光學元件上。
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實施兩種成像模式。 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圖9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一成像模式(或廣角模式)。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圖10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二成像模式(或遠攝模式)。自第一成像模式至第二成像模式的改變及自第二成像模式至第一成像模式的改變可藉由改變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位置來執行。舉例而言,在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中,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改變第一透鏡組G1並將第二透鏡組G2改變至物體側來實施。作為另一實例,在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中,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將第一透鏡組G1移動至物體側並且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移動第二透鏡組G2來實施。
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每一成像模式的特性。
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具有120度或大於120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具有14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二成像模式,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短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在第一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具有窄於95度 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具有9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一成像模式,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3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長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在第二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3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300表現出不同的像差特性,如圖11及圖12所示。表7至表9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3-12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4-13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4-14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4-15
在表9中,rN指的是第七透鏡的有效直徑。
將參照圖13及圖14描述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 統。
成像透鏡系統400包括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及第七透鏡470。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42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43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44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45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460具有正折射力,並且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470具有負折射力,並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此外,第七透鏡470可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其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詳言之,第七透鏡470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凸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凹的。此外,第七透鏡470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中心部分中可為凹的,而在周邊部分中可為凸的。
第一透鏡410至第七透鏡470可被分成多個透鏡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10可構成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420至第四透鏡440可構成第二透鏡組G2,且第五透鏡450至第七透鏡470可構成第三透鏡組G3。
成像透鏡系統400中的第一透鏡410至第七透鏡470中 的至少一者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舉例而言,構成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透鏡410、420、430及440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被配置成實現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兩者來實現焦點放大調節。作為參考,當執行成像透鏡系統400的焦點調節(AF)及焦點放大調節(變焦)時,第三透鏡組G3可不移動,但為達成成像透鏡系統400的解析度,第三透鏡組G3可移動相當小的量。
成像透鏡系統400可更包括光闌(未示出)、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舉例而言,光闌可設置於第二透鏡420與第三透鏡430之間,且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七透鏡4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然而,成像透鏡系統400未必包括光闌及濾光器IF。舉例而言,必要時,可省略光闌或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第一透鏡410入射至第七透鏡470的光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設置於影像感測器IS內部的光學元件上。
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實施兩種成像模式。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圖13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一成像模式(或廣角模式)。作為另一實例,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 圖14所示的形式實施第二成像模式(或遠攝模式)。自第一成像模式至第二成像模式的改變及自第二成像模式至第一成像模式的改變可藉由改變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的位置來執行。舉例而言,在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中,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改變第一透鏡組G1並將第二透鏡組G2改變至物體側來實施。作為另一實例,在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中,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將第一透鏡組G1移動至物體側並且在成像平面的方向上移動第二透鏡組G2來實施。
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每一成像模式的特性。
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具有120度或大於120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具有14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二成像模式,根據第一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短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在第一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具有窄於95度的視場。舉例而言,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具有90度的視場。相較於第一成像模式,根據第二成像模式的成像 透鏡系統400通常可對位於相對長距離的對象進行成像。
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在第二成像模式的狀態下執行焦點調節。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4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稍微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執行焦點調節。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400表現出不同的像差特性,如圖15及圖16所示。表10至表12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8-16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9-17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39-18
在表12中,rN指的是第七透鏡的有效直徑。
表13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特性值。
表13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40-19
本文中描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具有以下特性。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為2.4毫米至3.2毫米,成像透鏡系統的TTL為7.0毫米至7.8毫米,第一透鏡的焦距為-5.0毫米至-3.8毫米,第二透鏡的焦距為-200毫米至-20毫米,第三透鏡的焦距為1.8毫米至3.0毫米,第四透鏡的焦距為12毫米至30毫米,第五透鏡的焦距為-50毫米至-10毫米,第六透鏡的焦距為2.0毫米至4.6毫米,且第七透鏡的焦距為-4.6毫米至-2.0毫米。
表14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條件表達式值。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40-20
Figure 111101961-A0305-02-0041-21
如上所述,根據本揭露,可提供一種可安裝於小型照相機模組上並且可調節焦點放大的成像透鏡系統。
儘管以上已示出並闡述具體的示例性實施例,但在理解本揭露後將顯而易見,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對該些實例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本文中所述實例僅被視為是說明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要被視為可應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述技術以不同的次序執行,及/或若所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並非由詳細說明來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來界定,且在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化要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0:成像透鏡系統
110:第一透鏡/透鏡
120:第二透鏡/透鏡
130:第三透鏡/透鏡
140:第四透鏡/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G1:第一透鏡組
G2:第二透鏡組
G3:第三透鏡組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Claims (16)

  1.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具有負折射力及在近軸區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折射力;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第五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第七透鏡,具有負折射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所述第五透鏡、所述第六透鏡及所述第七透鏡,自物體側依序設置,其中視場寬於85度並且窄於160度,並且其中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大於6.0毫米且小於9.0毫米。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5<FOVw/fw<60,其中FOV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視場,且f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所述廣角模式下的焦距。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5<FOVw/TTLw<25,其中FOV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的視場,且TTLw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所述廣角模式下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0<D12/D45<17,其中D12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D45是自所述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0<TTLw/TTLt<1.1,其中TTLw是在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廣角模式下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並且TTLt是在所述成 像透鏡系統的遠攝模式下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9. 一種照相機模組,包括: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以及影像感測器,具有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所述第一透鏡入射至所述第七透鏡的光的位置中的所述成像平面。
  10.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具有負折射力及在近軸區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力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具有正折射力及凹的物體側表面;以及第七透鏡,具有負折射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自物體側以氣隙依序設置。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七透鏡具有其中拐點形成於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形狀。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0.1<ImgHT/fG3<0.2,0.6<R1/ImgHT<0.7,且1.2<VG2/VG3<1.3,其中ImgHT是成像平面的高度,fG3是所述第五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的合成焦距,R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VG2是所述第二透鏡至所述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值,且VG3是所述第五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值。
  16. 一種照相機模組,包括: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以及影像感測器,具有設置於其中形成經由所述第一透鏡入射至所述第七透鏡的光的位置中的成像平面。
TW111101961A 2021-08-30 2022-01-18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TWI804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14397 2021-08-30
KR1020210114397A KR20230032046A (ko) 2021-08-30 2021-08-30 촬상 광학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9588A TW202309588A (zh) 2023-03-01
TWI804162B true TWI804162B (zh) 2023-06-01

Family

ID=8255201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5971A TW202334697A (zh) 2021-08-30 2022-01-18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TW111200654U TWM628997U (zh) 2021-08-30 2022-01-18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TW111101961A TWI804162B (zh) 2021-08-30 2022-01-18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5971A TW202334697A (zh) 2021-08-30 2022-01-18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TW111200654U TWM628997U (zh) 2021-08-30 2022-01-18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1059A1 (zh)
KR (1) KR20230032046A (zh)
CN (2) CN217085395U (zh)
TW (3) TW202334697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1738B2 (en) * 2014-02-28 2017-01-10 Optical Logic Inc. Imaging lens
TWI647511B (zh) * 2018-03-07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812805A (zh) * 2019-08-07 2020-10-2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及信息终端
US20210088751A1 (en) * 2014-04-15 2021-03-25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CN112817126A (zh) * 2021-01-26 2021-05-18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031211A (zh) * 2019-12-25 2021-06-2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1738B2 (en) * 2014-02-28 2017-01-10 Optical Logic Inc. Imaging lens
US20210088751A1 (en) * 2014-04-15 2021-03-25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TWI647511B (zh) * 2018-03-07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812805A (zh) * 2019-08-07 2020-10-2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及信息终端
CN113031211A (zh) * 2019-12-25 2021-06-2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817126A (zh) * 2021-01-26 2021-05-18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8997U (zh) 2022-07-01
KR20230032046A (ko) 2023-03-07
CN217085395U (zh) 2022-07-29
TW202334697A (zh) 2023-09-01
TW202309588A (zh) 2023-03-01
US20230071059A1 (en) 2023-03-09
CN115728909A (zh) 2023-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4806B (zh) 光學成像系統與行動終端
TWI789766B (zh) 透鏡攝像系統以及照相機模組
TW202146972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72123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202323896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22352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106997092B (zh) 变焦光学系统
TWI804162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TWI775375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攜帶型終端機
TWI821866B (zh) 成像透鏡系統
CN219475909U (zh) 成像透镜系统
TWI810080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TWI830207B (zh) 成像透鏡系統以及相機模組
TWI838733B (zh) 光學系統
CN220340479U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202326202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26213A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電子裝置
TW20232176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8455U (zh) 成像透鏡系統與電子裝置
TWM651376U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116482840A (zh) 成像透镜系统
TWM643687U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M636332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03215A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202215135A (zh) 照相機模組以及包含其的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