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5817B - 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 Google Patents

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5817B
TWI805817B TW108127205A TW108127205A TWI805817B TW I805817 B TWI805817 B TW I805817B TW 108127205 A TW108127205 A TW 108127205A TW 108127205 A TW108127205 A TW 108127205A TW I805817 B TWI805817 B TW I8058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negative pressure
aforementioned
actuator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7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087A (zh
Inventor
福島克也
石井正志
丹羽弘樹
鈴木明
大賀和人
和久田翔悟
原聰史
林茂樹
水野智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h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h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h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4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58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58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25J15/061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 B25J15/0625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provided with a valve
    • B25J15/0633Air-flow-actuated valv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04Pick-and-place heads or apparatus, e.g. with jaws
    • H05K13/0408Incorporating a pick-up tool
    • H05K13/0409Suck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25J15/061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 B25J15/0625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provided with a valve
    • B25J15/0641Object-actuated valv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Actuator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課題]在以於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之方式而藉由該軸桿來拾取工件的致動器中,更合宜地調整該軸桿的前端部的壓力。 [解決手段]一種適用於致動器的負壓產生構造,具有:插通孔,供軸桿以和其壁面之間空出有間隙的狀態插通;內部空間,形成於該負壓產生構造的內部,並透過形成於該軸桿的連通孔而與該軸桿的中空部連通;及空氣通路,連接於前述內部空間,並在為了於前述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而吸引該內部空間內的空氣時成為空氣的通路。

Description

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發明背景 以往,已知有一種進行如下之動作的致動器:藉由軸桿來拾取工件,並且藉由該軸桿將已拾取的工件放置到預定的位置之一系列的動作(取放)(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在進行像這樣的取放的致動器中,是藉由在已將中空的軸桿的前端部按壓於工件的狀態下來將該軸桿的內部設為負壓,而將工件吸附於該軸桿的前端部來拾取工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11353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述,在進行取放的致動器中,必須為了將工件吸附於軸桿的前端部,而於該前端部產生負壓。於是,在以往,為了將軸桿的內部設成負壓,將用於從該軸桿的內部吸引空氣的空氣管連接於該軸桿。但是,在進行取放時,在致動器中,軸桿是在其軸方向上移動、或繞著其軸旋轉。
因此,當由於重複軸桿的移動及/或旋轉,而對連接於該軸桿的空氣管施加負荷時,恐有在該空氣管產生破損之疑慮。又,為了減少施加在像這樣的空氣管之負荷,有時也讓旋轉接頭(rotary joint)等之旋轉機器介於該軸桿與該空氣管之間。然而,在對軸桿安裝像這樣的旋轉機器的情況下,會因對該旋轉機器施加負荷,而有該旋轉機器破損之疑慮。又,在對軸桿安裝空氣管或旋轉機器的情況下,也有導致軸桿的移動控制及/或旋轉控制的精度降低之疑慮。
本發明是有鑒於如上述的問題而作成的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在以於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之方式而藉由該軸桿來拾取工件的致動器中,更合宜地調整該軸桿的前端部的壓力之技術。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負壓產生構造,是一種適用於致動器的負壓產生構造,前述致動器具備軸桿,前述軸桿是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及/或可繞著軸旋轉的軸桿,且至少在其前端部側具有藉由其內部成為中空而形成的中空部,前述致動器是藉由在該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而於該前端部吸附工件來拾取該工件,前述負壓產生構造具有: 插通孔,供前述軸桿以和其壁面之間空出有間隙的狀態插通; 內部空間,形成於前述負壓產生構造的內部,並透過形成於前述軸桿的連通孔而與該軸桿的前述中空部連通;及 空氣通路,連接於前述內部空間,並在為了於前述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而吸引該內部空間內的空氣時成為空氣的通路。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以在以於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之方式而藉由該軸桿來拾取工件的致動器中,更合宜地調整該軸桿的前端部的壓力。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在本發明之負壓產生構造所適用的致動器中,軸桿是成為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及/或可繞著軸旋轉。又,在軸桿的前端部側,藉由其內部成為中空而形成有中空部。因此,若從軸桿的中空部吸引空氣,即在該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
又,負壓產生構造具有插通孔、內部空間及空氣通路。在插通孔中插通有致動器的軸桿。此時,在插通孔插通有軸桿的狀態下,在該插通孔的壁面與軸桿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即使在已將軸桿插通於插通孔的狀態下,該軸桿仍然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及/或可繞著軸旋轉。
又,在軸桿中形成有連通孔。並且,在插通孔插通有軸桿的狀態下,形成在負壓產生構造的內部之內部空間與軸桿的中空部可透過連通孔來連通。藉此,成為以下之情形:從負壓產生構造的內部空間吸引空氣後,即通過連通孔,也從軸桿的中空部來吸引空氣。並且,在負壓產生構造中,於內部空間連接有空氣通路。在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時,是通過此空氣通路來從內部空間吸引空氣。
如此,藉由採用本發明之負壓產生構造,變得可在不將空氣管或旋轉機器直接安裝於致動器的軸桿的情形下,從該軸桿的中空部吸引空氣,且可以據此在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因此,不會有導致空氣管或旋轉機器的破損、或起因於對軸桿安裝空氣管或旋轉機器之該軸桿的移動控制及/或旋轉控制的精度降低之情形,而變得可調整該軸桿的前端部的壓力。
再者,根據本發明之負壓產生構造,可在插通孔插通有軸桿的狀態下,在該插通孔的壁面與軸桿之間形成間隙。但是,可以藉由構成為此間隙變得相對較小,而抑制在負壓產生構造的內部空間與該負壓產生構造的外部之間的通過該間隙之空氣的流量。從而,即使在插通孔的壁面與軸桿之間空出有間隙,仍然可藉由從內部空間吸引空氣,而在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
又,假設在插通孔的壁面與軸桿之間設置有以彈性體形成的密封構件之情況下,內部空間的氣密性即變高。然而,在設置有像這樣的密封構件之情況下,會成為以下之情形:在軸桿移動及/或旋轉時,在該密封構件與該軸桿之間產生滑動阻力。此滑動阻力可能成為軸桿的移動控制及/或旋轉控制的精度降低之主要原因。相對於此,在本發明中,在插通孔的壁面與軸桿之間並未設置密封構件,而是設成在其等之間形成有間隙之原樣的狀態,藉此即可以抑制密封構件與該軸桿之間的滑動阻力。因此,可以提升軸桿的移動控制及/或旋轉控制的精度。
此外,可以藉由構成為形成在插通孔的壁面與軸桿之間的間隙變得比較小,而藉由該插通孔的壁面來抑制該軸桿在軸方向上移動或繞著軸旋轉時之該軸桿的前端部的振動。
以下,依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具體的實施例。關於在本實施例所記載的構成零件之尺寸、材質、形狀、其相對配置等,只要沒有特別記載,其宗旨就不是用來將發明之技術性的範圍僅限定於其等。
>實施形態> 圖1是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的外觀圖。致動器1具有外形為大致長方體的殼體2,在殼體2上安裝有蓋200。圖2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的內部構造的概略構成圖。在殼體2的內部,容置有軸桿10的一部分。此軸桿10的前端部10A側是形成為成為中空。軸桿10及殼體2的材料,雖然可以使用例如金屬(例如鋁),但也可以使用樹脂等。再者,在以下之說明中,是設定XYZ正交座標系統,並一邊參照此XYZ正交座標系統一邊對各構件之位置進行說明。將為殼體2的最大的面的長邊方向且為軸桿10的中心軸100的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殼體2的最大的面的短邊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和殼體2的最大的面正交的方向設為Y軸方向。Z軸方向也是鉛直方向。再者,在以下,是將圖2中的Z軸方向的上側設為致動器1的上側,並且將圖2中的Z軸方向的下側設為致動器1的下側。又,將圖2中的X軸方向的右側設為致動器1的右側,並且將圖2中的X軸方向的左側設為致動器1的左側。又,將圖2中的Y軸方向的靠前側設為致動器1的靠前側,並且將圖2中的Y軸方向的靠內側設為致動器1的靠內側。殼體2的Z軸方向的尺寸比X軸方向的尺寸更長,X軸方向的尺寸比Y軸方向的尺寸更長。殼體2是在相當於和Y軸方向正交的一個面(圖2中的靠前側的面)的部位開口,並且藉由蓋200來閉塞此開口。蓋200是藉由例如螺絲而固定於殼體2。
在殼體2內容置有:旋轉馬達20,使軸桿10繞著其中心軸100旋轉;直線運動馬達30,使軸桿10在沿著其中心軸100的方向(亦即Z軸方向)上相對於殼體2而相對地直線運動;及氣體控制機構60。又,在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下端面202,安裝有供軸桿10插通的軸桿殼體50。在殼體2上,是以從下端面202朝向殼體2的內部凹入的方式而形成有凹部202B,且可將軸桿殼體50的一部分插入此凹部202B。在此凹部202B的Z軸方向的上端部,於Z軸方向上形成有貫穿孔2A,且可在此貫穿孔2A及軸桿殼體50中插通軸桿10。軸桿10的Z軸方向的下側的前端部10A是從軸桿殼體50往外部突出。軸桿10是設置在殼體2的X軸方向的中心以及Y軸方向的中心。亦即,將軸桿10設置成使殼體2中的通過X軸方向的中心及Y軸方向的中心而朝Z軸方向延伸的中心軸、與軸桿10的中心軸100重疊。軸桿10是藉由直線運動馬達30而在Z軸方向上直線運動,並且藉由旋轉馬達20而繞著中心軸100旋轉。
軸桿10之與前端部10A相反側的端部(Z軸方向的上側的端部)即基端部10B側是容置在殼體2內,並且連接於旋轉馬達20的輸出軸21。此旋轉馬達20是將軸桿10支撐成可旋轉。旋轉馬達20的輸出軸21的中心軸是和軸桿10的中心軸100一致。旋轉馬達20除了輸出軸21之外,還具有:定子22、在定子22的內部旋轉的轉子23、及檢測輸出軸21的旋轉角度的旋轉編碼器24。藉由轉子23相對於定子22而旋轉,輸出軸21及軸桿10也相對於定子22而連動地旋轉。
直線運動馬達30具有:固定於殼體2的定子31、以及相對於定子31而相對地在Z軸方向上移動的動子32。直線運動馬達30為例如線性馬達(linear motor)。在定子31中設置有複數個線圈31A,在動子32中設置有複數個永久磁鐵32A。線圈31A是在Z軸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來配置,並且將U、V、W相之3個線圈31A設成一組而設置有複數組。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使三相電樞電流流動於這些U、V、W相的線圈31A,藉此產生以直線運動的方式移動的移動磁場,並使動子32相對於定子31以直線運動的方式移動。在直線運動馬達30中設置有檢測動子32相對於定子22的相對位置之線性編碼器38。再者,也可以取代於上述構成,而將永久磁鐵設置於定子31,並將複數個線圈設置於動子32。
直線運動馬達30的動子32與旋轉馬達20的定子22是透過直線運動工作台33而連結。直線運動工作台33可伴隨於直線運動馬達30的動子32的移動而移動。直線運動工作台33的移動是藉由直線運動引導裝置34而於Z軸方向上受到引導。直線運動引導裝置34具有:固定於殼體2的軌道34A、及組裝於軌道34A的滑塊34B。軌道34A是在Z軸方向上延伸,滑塊34B是構成為可沿著軌道34A而在Z軸方向上移動。
直線運動工作台33是固定於滑塊34B,並且可以和滑塊34B一起在Z軸方向上移動。直線運動工作台33是透過2個連結臂35而和直線運動馬達30的動子32連結。2個連結臂35是連結動子32的Z軸方向的兩端部、以及直線運動工作台33的Z軸方向的兩端部。又,直線運動工作台33在比兩端部更中央側上,透過2個連結臂36而和旋轉馬達20的定子31連結。再者,將Z軸方向上側的連結臂36稱為第一臂36A,並且將Z軸方向下側的連結臂36稱為第二臂36B。又,在不區別第一臂36A與第二臂36B的情況下,是簡稱為連結臂36。因為直線運動工作台33與旋轉馬達20的定子22是透過該連結臂36而和旋轉馬達20的定子22連結,所以伴隨於直線運動工作台33的移動,旋轉馬達20的定子22也會移動。又,連結臂36是截面為四角形。在各連結臂36中的朝向Z軸方向的上側的面,固定有應變計37。再者,將固定於第一臂36A的應變計37稱為第一應變計37A,將固定於第二臂36B的應變計37稱為第二應變計37B。在不區別第一應變計37A與第二應變計37B的情況下,是簡稱為應變計37。再者,雖然本實施形態的2個應變計37是分別設置在連結臂36之朝向Z軸方向的上側的面,但是亦可取代於此,而各自設置在連結臂36之朝向Z軸方向的下側的面。
氣體控制機構60是用於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正壓或負壓之機構。亦即,氣體控制機構60是在工件W的拾取時,藉由吸引軸桿10內的空氣,而在該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負壓。藉此可將工件W吸附於軸桿10的前端部10A。又,藉由將空氣送入至軸桿10內,而在該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正壓。藉此即可容易地使工件W從軸桿10的前端部10A脫離。
氣體控制機構60具有:正壓的空氣流通的正壓通路61A(參照一點鏈線)、負壓的空氣流通的負壓通路61B(參照二點鏈線)、及正壓的空氣及負壓的空氣所共用的共用通路61C(參照虛線)。正壓通路61A的一端是連接於已設置在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上端面201之正壓用連接器62A,正壓通路61A的另一端是連接於正壓用的電磁閥(以下,稱為正壓電磁閥63A)。正壓電磁閥63A是藉由後述的控制器7而進行開閉。再者,正壓通路61A的一端側的部分是藉由管件610所構成,另一端側的部分是藉由開設於塊體600的孔所構成。正壓用連接器62A是貫穿於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上端面201,且對於正壓用連接器62A可從外部連接管件,前述管件是連接到吐出氣體的泵等。
負壓通路61B的一端是連接於已設置在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上端面201之負壓用連接器62B,負壓通路61B的另一端是連接於負壓用的電磁閥(以下,稱為負壓電磁閥63B)。負壓電磁閥63B是藉由後述的控制器7而進行開閉。再者,負壓通路61B的一端側的部分是藉由管件620所構成,另一端側的部分是藉由開設於塊體600的孔所構成。負壓用連接器62B是貫穿於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上端面201,且對於負壓用連接器62B可從外部連接管件,前述管件是連接到吸引氣體的泵等。
共用通路61C是藉由開設於塊體600的孔所構成。共用通路61C的一端是分歧成2個並連接於正壓電磁閥63A及負壓電磁閥63B,共用通路61C的另一端是連接於形成在殼體2的貫穿孔即氣體流通路202A。氣體流通路202A是連通到軸桿殼體50。因為可藉由打開負壓電磁閥63B並且關閉正壓電磁閥63A,而使負壓通路61B與共用通路61C連通,所以可在共用通路61C內產生負壓。如此一來,即可透過氣體流通路202A從軸桿殼體50內吸引空氣。另一方面,因為可藉由打開正壓電磁閥63A並且關閉負壓電磁閥63B,而使正壓通路61A與共用通路61C連通,所以可在共用通路61C內產生正壓。如此一來,即可透過氣體流通路202A將空氣供給到軸桿殼體50內。在共用通路61C中,設置有檢測共用通路61C內的空氣的壓力之壓力感測器64、以及檢測共用通路61C內的空氣的流量之流量感測器65。
再者,在圖2所示的致動器1中,雖然正壓通路61A及負壓通路61B的一部分是由管件所構成,另一部分是藉由開設於塊體600的孔所構成,但是並非限定於此,也可以藉由管件來構成全部的通路,也可以藉由開設於塊體600的孔來構成全部的通路。針對共用通路61C也是同樣的,也可以全部以管件來構成,也可以併用管件來構成。再者,管件610及管件620的材料亦可為樹脂等之具有柔軟性的材料,或亦可為金屬等之不具有柔軟性的材料。又,亦可供給大氣壓,而取代使用正壓通路61A來將正壓供給至軸桿殼體50。
又,在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上端面201設置有成為用於冷卻旋轉馬達20的空氣之入口的連接器(以下,稱為入口連接器91A)以及成為來自殼體2的空氣之出口的連接器(以下,稱為出口連接器91B)。入口連接器91A及出口連接器91B是各自貫穿於殼體2的上端面201以使空氣可流通。對於入口連接器91A可從殼體2的外部連接管件,前述管件是連接到吐出氣體的泵等,對於出口連接器91B可從殼體2的外部連接管件,前述管件是將從殼體2流出的氣體排出。在殼體2的內部,設置有用於冷卻旋轉馬達20的空氣所流通之金屬製的導管(以下,稱為冷卻導管92),此冷卻導管92的一端是連接於入口連接器91A。冷卻導管92是形成為從入口連接器91A於Z軸方向上延伸到殼體2的下端面202附近,並且在該下端面202附近彎曲而使另一端側朝向旋轉馬達20。如此,變得可藉由從Z軸方向的下側將空氣供給至殼體2內,而進行有效率的冷卻。又,冷卻導管92是在該定子31的內部貫穿成可從直線運動馬達30的線圈31A奪取熱。可將線圈31A設置在冷卻導管92的周圍,以從設置在定子31的線圈31A奪取更多的熱。
在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上端面201,連接有包含供給電力的電線或訊號線的連接器41。又,在殼體2中設置有控制器7。將從連接器41拉進殼體2的電線或訊號線連接到控制器7。控制器7具備有CPU(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OM(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EPROM(可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且這些是藉由匯流排而相互連接。在EPROM中保存有各種程式、各種表格等。CPU將保存在EPROM的程式載入RAM的作業區域並執行,並通過此程式的執行,來控制旋轉馬達20、直線運動馬達30、正壓電磁閥63A、負壓電磁閥63B等。藉此,CPU即實現符合預定之目的的功能。又,可將壓力感測器64、流量感測器65、應變計37、旋轉編碼器24、線性編碼器38的輸出訊號輸入至控制器7。
圖3是顯示軸桿殼體50與軸桿10的前端部10A的概略構成的截面圖。軸桿殼體50具有殼體本體51、2個環52、過濾器53、及過濾器擋件54。在殼體本體51上形成有供軸桿10插通的貫穿孔51A。貫穿孔51A是在Z軸方向上貫穿殼體本體51,該貫穿孔51A的Z軸方向的上端是連通到形成在殼體2的貫穿孔2A。貫穿孔51A的直徑是比軸桿10的外徑更大。因此,在貫穿孔51A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設置有間隙。在貫穿孔51A的兩端部,設置有將孔的直徑擴大的擴徑部51B。在2個擴徑部51B中各自嵌入有環52。環52是形成為筒狀,且環52的內徑是比軸桿10的外徑稍大。因此,在環52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也形成有間隙。從而,軸桿10可在環52的內部於Z軸方向上移動,且軸桿10可在環52的內部繞著中心軸100而旋轉。但是,形成在環52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比形成在貫穿孔51A之除了擴徑部51B以外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更小。在此,形成在環52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的大小為例如20μm以下。再者,將Z軸方向上側的環52稱為第一環52A,並且將Z軸方向下側的環52視為第二環52B。在不區別第一環52A與第二環52B的情況下,是簡稱為環52。環52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金屬或樹脂。
在殼體本體51的Z軸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朝X軸方向的左右兩方向伸出的伸出部511。在伸出部511上形成有安裝面511A,前述安裝面511A是和殼體2的下端面202平行的面,且是將軸桿殼體50安裝至殼體2的下端面202時,和該下端面202相接的面。安裝面511A是和中心軸100正交的面。又,將軸桿殼體50安裝於殼體2時,為軸桿殼體50的一部分且比安裝面511A更在Z軸方向的上側的部分512是形成為嵌入至形成在殼體2的凹部202B。
如上述,在貫穿孔51A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設置有間隙。其結果,在殼體本體51的內部,形成有內部空間500,前述內部空間500是被貫穿孔51A的內表面、軸桿10的外表面、第一環52A的下端面、第二環52B的上端面所包圍的空間。又,在軸桿殼體50中形成有控制通路501,前述控制通路501是連通形成在殼體2的下端面202之氣體流通路202A的開口部與內部空間500,而成為空氣的通路。控制通路501具有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通路501A、在Z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通路501B、過濾器部501C,前述過濾器部501C是連接第一通路501A及第二通路501B的空間且為供過濾器53配置的空間。第一通路501A的一端是連接於內部空間500,另一端是連接於過濾器部501C。第二通路501B的一端是開口於安裝面511A,且將位置定位成連接於氣體流通路202A的開口部。
又,第二通路501B的另一端是連接於過濾器部501C。在過濾器部501C中設置有形成為圓筒狀的過濾器53。過濾器部501C是以中心軸與第一通路501A一致的方式形成為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圓柱形狀的空間。過濾器部501C的內徑與過濾器53的外徑是大致相等。過濾器53是在X軸方向上插入至過濾器部501C。在過濾器部501C插入過濾器53後,藉由過濾器擋件54將成為過濾器53的插入口之過濾器部501C的端部閉塞。第二通路501B的另一端是從過濾器53的外周面側連接於過濾器部501C。又,第一通路501A的另一端是和過濾器53的中心側相通。因此,流通於第一通路501A與第二通路501B之間的空氣會通過過濾器53。從而,例如,已於前端部10A產生負壓時,即使將異物和空氣一起朝內部空間500吸入,仍然可藉由過濾器53來捕集此異物。在第二通路501B的一端,形成有溝501D以保持密封劑。
在伸出部511的X軸方向的兩端部附近,形成有2個螺栓孔51G,前述螺栓孔51G是在使用螺栓將該軸桿殼體50固定於殼體2時,使該螺栓插通的螺栓孔。螺栓孔51G是在Z軸方向上貫穿伸出部511而開口於安裝面511A。
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側,形成有中空部11,以使軸桿10成為中空。中空部11的一端是在前端部10A開口。又,在中空部11的另一端,形成有在X軸方向上連通內部空間500與中空部11的連通孔12。連通孔12是形成為在藉由直線運動馬達30而讓軸桿10在Z軸方向上移動時之行程(stroke)的整個範圍中,使內部空間500與中空部11連通。從而,軸桿10的前端部10A與氣體控制機構60是透過中空部11、連通孔12、內部空間500、控制通路501、氣體流通路202A而連通。再者,連通孔12亦可除了形成於X軸方向上之外也形成於Y軸方向上。
根據像這樣的構成,當驅動直線運動馬達30使軸桿10在Z軸方向上移動時,無論軸桿10位於Z軸方向的哪個位置,連通孔12都隨時連通內部空間500與中空部11。又,當驅動旋轉馬達20使軸桿10繞著中心軸100旋轉時,無論軸桿10的旋轉角度在繞著中心軸100的哪個角度,連通孔12都隨時連通內部空間500與中空部11。從而,因為無論軸桿10為何種狀態,都可維持中空部11與內部空間500的連通狀態,所以形成為中空部11是隨時連通到氣體控制機構60之情形。因此,無論軸桿10的位置如何,若在氣體控制機構60中關閉正壓電磁閥63A,並且打開負壓電磁閥63B後,即形成為透過氣體流通路202A、控制通路501、內部空間500及連通孔12來吸引中空部11內的空氣之情形。其結果,可以在中空部11產生負壓。亦即,由於可以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負壓,因此可以將工件W吸附於軸桿10的前端部10A。再者,如上述,在環52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也形成有間隙。但是,此間隙比形成內部空間500的間隙(亦即,形成在貫穿孔51A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更小。因此,即使藉由在氣體控制機構60中關閉正壓電磁閥63A,並且打開負壓電磁閥63B,而從內部空間500內吸引空氣,仍然可以抑制流通於環52的內表面與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之空氣的流量。藉此,可以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可以拾取工件W的負壓。另一方面,無論軸桿10的位置如何,若在氣體控制機構60中打開正壓電磁閥63A,並且關閉負壓電磁閥63B後,即可以在中空部11產生正壓。亦即,由於可以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正壓,因此可以使工件W迅速地從軸桿10的前端部10A脫離。
(取放動作) 針對使用致動器1之工件W的取放進行說明。取放是藉由控制器7執行預定的程式而進行。在工件W的拾取時,在軸桿10接觸到工件W以前,正壓電磁閥63A及負壓電磁閥63B是一起設為關閉的狀態。在此情況下,軸桿10的前端部10A的壓力是形成為大氣壓。然後,藉由直線運動馬達30使軸桿10朝Z軸方向下側移動。當軸桿10接觸到工件W時,使直線運動馬達30停止。藉由於使直線運動馬達30停止後打開負壓電磁閥63B,而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負壓,來將工件W吸附於軸桿10的前端部10A。之後,藉由直線運動馬達30使軸桿10朝Z軸方向上側移動。此時,因應於需要而藉由旋轉馬達20使軸桿10旋轉。如此進行,即可以拾取工件W。
接著,在工件W的放置時,藉由直線運動馬達30使已將工件W吸附於前端部10A之狀態的軸桿10朝Z軸方向的下側移動。當工件W接地後,藉由使直線運動馬達30停止,來使軸桿10的移動停止。此外,藉由關閉負壓電磁閥63B並且打開正壓電磁閥63A,而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正壓。之後,藉由直線運動馬達30使軸桿10朝Z軸方向的上側移動,藉此使軸桿10的前端部10A從工件W離開。
在此,在工件W的拾取時,使用應變計37來檢測軸桿10的前端部10A已接觸到工件W的情形。在以下,針對此方法進行說明。再者,在工件W的放置時對工件W已接地之情形也可以同樣地進行來檢測。當軸桿10的前端部10A接觸於工件W且前端部10A按壓工件W後,在軸桿10與工件W之間即產生荷重。亦即,藉由軸桿10將力施加於工件W時的反作用,使軸桿10從工件W承受到力。此軸桿10從工件W接受到之力,是作用在對連結臂36產生應變的方向上。亦即,此時於連結臂36產生應變。此應變可藉由應變計37來檢測。並且,應變計37所檢測的應變是與軸桿10從工件W承受到之力有相關關係。因此,可以依據應變計37的檢測值,來檢測出軸桿10從工件W承受到之力,亦即於軸桿10與工件W之間產生的荷重。應變計的檢測值與荷重的關係可以事先藉由實驗或模擬等來求出。
如此,因為可以依據應變計37的檢測值來檢測於軸桿10與工件W之間產生的荷重,所以亦可在例如已產生荷重的時間點判斷為軸桿10的前端部10A已接觸於工件W,或亦可考慮誤差等之影響,而在已檢測的荷重為預定荷重以上的情況下,判斷為軸桿10的前端部10A已接觸於工件W。再者,預定荷重是判定為軸桿10已接觸於工件W的閾值。又,亦可將預定荷重設定為既可抑制工件W的破損又可更加確實地拾取工件W的荷重。又,預定荷重也可以因應於工件W的種類來變更。
(本實施形態之構成的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具備有軸桿殼體50。在此軸桿殼體50插通有軸桿10的前端部側。並且,在軸桿殼體50的殼體本體51中,在插通有軸桿10的環52的內表面與該軸桿10的外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因此,即使在已將軸桿10插通於環52的狀態下,該軸桿10仍然形成為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及/或可繞著軸旋轉。
又,在軸桿殼體50中,形成在殼體本體51的內部之內部空間500與軸桿10的中空部11透過形成在該軸桿10的連通孔12而連通。此外,致動器1中的與氣體流通路202A連通的控制通路501是與內部空間500連接。因此,可以藉由通過控制通路501來從內部空間500吸引空氣,而通過該內部空間500及連通孔12來從軸桿10的中空部11吸引空氣。
從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變得可在不將旋轉接頭等的旋轉機器或空氣管直接安裝於致動器1的軸桿10的情形下,從該軸桿10的中空部11吸引空氣,且可以據此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產生負壓。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構成中,在軸桿10與環52之間並未設置有彈性體之密封構件。從而,相較於將密封構件設置在其等之間的情況,可以抑制伴隨於軸桿10的移動或旋轉而產生的滑動阻力。藉此,可以提升由直線運動馬達30所進行之軸桿10的移動控制及由旋轉馬達20所進行之軸桿10的旋轉控制的精度。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中,是構成為軸桿10的外表面與環52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變得比較小。因此,可以藉由環52的內表面來抑制軸桿10移動及/或旋轉時之該軸桿10的前端部10A的振動(X-Y平面上的位置偏移)。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軸桿殼體50的構造相當於本發明的「負壓產生構造」。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環52的內孔相當於本發明的「插通孔」,內部空間500相當於本發明的「內部空間」,控制通路501相當於本發明的「空氣通路」。
(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在軸桿10的前端部10A側形成有中空部11。因此,在致動器1中,在殼體2的Z軸方向的下端面202安裝有軸桿殼體50,且將軸桿10的前端部10A側插通於該軸桿殼體50。但是,軸桿殼體50的設置位置並非限定於像這樣的位置。
有例如以下之情況:在致動器中,不僅從殼體的下方突出有軸桿的前端部側,且從該殼體的上方也突出有該軸桿的基端部(和前端部為相反側之端部),並且在該軸桿中從前端部到基端部形成有中空部。在像這樣的情況下,亦可對致動器的殼體,將該軸桿殼體安裝成使軸桿的基端部側插通於軸桿殼體。並且,在此情況下,亦可設成透過軸桿的基端部側的開口部,使該軸桿的中空部與軸桿殼體的內部空間連通。
即使是設成像這樣的構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藉由從軸桿殼體的內部空間吸引空氣,而通過軸桿的基端部側的開口部來從該軸桿的中空部吸引空氣。並且,可以藉由從軸桿的中空部吸引空氣,而於該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
1:致動器 2:殼體 2A、51A:貫穿孔 7:控制器 10:軸桿 10A:前端部 10B:基端部 11:中空部 12:連通孔 20:旋轉馬達 21:輸出軸 22、31:定子 23:轉子 24:旋轉編碼器 30:直線運動馬達 31A:線圈 32:動子 32A:永久磁鐵 33:直線運動工作台 34:直線運動引導裝置 34A:軌道 34B:滑塊 35、36:連結臂 36A:第一臂 36B:第二臂 37:應變計 37A:第一應變計 37B:第二應變計 38:線性編碼器 41:連接器 50:軸桿殼體 51:殼體本體 51B:擴徑部 51G:螺栓孔 52:環 52A:第一環 52B:第二環 53:過濾器 54:過濾器擋件 60:氣體控制機構 61A:正壓通路 61B:負壓通路 61C:共用通路 62A:正壓用連接器 62B:負壓用連接器 63A:正壓電磁閥 63B:負壓電磁閥 64:壓力感測器 65:流量感測器 91A:入口連接器 91B:出口連接器 92:冷卻導管 100:中心軸 200:蓋 201:上端面 202:下端面 202A:氣體流通路 202B:凹部 500:內部空間 501:控制通路 501A:第一通路 501B:第二通路 501C:過濾器部 501D:溝 511:伸出部 511A:安裝面 512:上側的部分 600:塊體 610、620:管件 W:工件
圖1是實施形態之致動器的外觀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之致動器的內部構造的概略構成圖。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之軸桿殼體與軸桿的前端部的概略構成的截面圖。
10:軸桿
10A:前端部
11:中空部
12:連通孔
50:軸桿殼體
51:殼體本體
51A:貫穿孔
51B:擴徑部
51G:螺栓孔
52:環
52A:第一環
52B:第二環
53:過濾器
54:過濾器擋件
100:中心軸
500:內部空間
501:控制通路
501A:第一通路
501B:第二通路
501C:過濾器部
501D:溝
511:伸出部
511A:安裝面
512:上側的部分

Claims (2)

  1. 一種負壓產生構造,是適用於致動器的負壓產生構造,前述致動器具備有軸桿,前述軸桿是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及/或可繞著軸旋轉的軸桿,且至少在其前端部側具有藉由其內部成為中空而形成的中空部,前述致動器是藉由在該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而於該前端部吸附工件來拾取該工件,前述負壓產生構造具有:貫通孔,供前述軸桿以和其壁面之間空出有間隙的狀態插通;二個環,分別嵌入前述貫通孔的兩端部,其內徑比前述軸桿的外徑還大;內部空間,是在前述貫通孔中的前述二個環之間形成於前述軸桿之周圍的內部空間,並透過形成於前述軸桿的連通孔而與該軸桿的前述中空部連通;及空氣通路,連接於前述內部空間,並在為了於前述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而吸引該內部空間內的空氣時成為空氣的通路,形成於前述二個環各自的內表面與前述軸桿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比前述內部空間的內壁面與前述軸桿之間的間隙還小,且前述內部空間與前述連通孔形成為:在前述軸桿在軸方向上移動時之行程的整個範圍中,前述軸桿的前述中空部與前述內部空間連通。
  2. 一種致動器,具備有軸桿,前述軸桿是 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及/或可繞著軸旋轉的軸桿,且至少在其前端部側具有藉由其內部成為中空而形成的中空部,前述致動器是藉由在該軸桿的前端部產生負壓而於該前端部吸附工件來拾取該工件,前述致動器具有如請求項1之負壓產生構造,在前述負壓產生構造中,在前述貫通孔、及分別嵌入至前述貫通孔的兩端部的前述二個環插通有前述軸桿。
TW108127205A 2018-08-01 2019-07-31 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TWI8058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4904 2018-08-01
JP2018144904A JP7158944B2 (ja) 2018-08-01 2018-08-01 負圧発生構造およ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087A TW202014087A (zh) 2020-04-01
TWI805817B true TWI805817B (zh) 2023-06-21

Family

ID=69231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7205A TWI805817B (zh) 2018-08-01 2019-07-31 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21624A1 (zh)
JP (1) JP7158944B2 (zh)
KR (1) KR102628174B1 (zh)
CN (1) CN112512760A (zh)
DE (1) DE112019003851T5 (zh)
TW (1) TWI805817B (zh)
WO (1) WO202002727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83218A (ja) * 2009-06-05 2010-12-16 Juki Corp 吸着ヘッド
JP2012202416A (ja) * 2011-03-23 2012-10-22 Ckd Corp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3889163A (zh) * 2014-03-31 2014-06-25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电子元器件的贴装工作头单元
WO2017029750A1 (ja) * 2015-08-20 2017-02-2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3534B1 (zh) 1970-10-15 1976-04-30
JPH05218689A (ja) * 1992-02-04 1993-08-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部品装着装置
JPH09246790A (ja) * 1996-03-08 1997-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01047385A (ja) * 1999-08-05 2001-02-20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気部品装着ヘッド
JP2001271808A (ja) 2000-03-23 2001-10-05 Ckd Corp エアベアリングシリンダ
KR101042233B1 (ko) * 2009-08-07 2011-06-17 주식회사 맥텍 부품이송용 흡착식 픽커
KR101521529B1 (ko) 2010-06-14 2015-05-1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부품 실장기 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부품 실장 방법
JP2012147541A (ja) * 2011-01-11 2012-08-0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機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モーター、ロボット、ロボットハンド。
JP6117281B2 (ja) * 2015-06-23 2017-04-19 Thk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たエアポンプ装置及びエア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17073474A (ja) * 2015-10-08 2017-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JP6521831B2 (ja) * 2015-10-21 2019-05-2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液圧制御装置および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CN108293320B (zh) 2015-11-11 2020-03-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安装轴装置、安装头、表面安装机
CN105649932A (zh) * 2016-01-24 2016-06-08 重庆市喜植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抽取真空装置
JP6518643B2 (ja) * 2016-11-24 2019-05-22 Ckd株式会社 吸着緩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83218A (ja) * 2009-06-05 2010-12-16 Juki Corp 吸着ヘッド
JP2012202416A (ja) * 2011-03-23 2012-10-22 Ckd Corp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3889163A (zh) * 2014-03-31 2014-06-25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电子元器件的贴装工作头单元
WO2017029750A1 (ja) * 2015-08-20 2017-02-2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3851T5 (de) 2021-05-12
JP7158944B2 (ja) 2022-10-24
WO2020027271A1 (ja) 2020-02-06
TW202014087A (zh) 2020-04-01
KR20210038611A (ko) 2021-04-07
KR102628174B1 (ko) 2024-01-23
CN112512760A (zh) 2021-03-16
JP2020019098A (ja) 2020-02-06
US20210221624A1 (en) 2021-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4550B (zh) 致动器
TWI808231B (zh) 致動器
TWI805817B (zh) 負壓產生構造及致動器
CN112868167B (zh) 致动器
TW202020416A (zh) 致動器的荷重檢測器
JP2020065429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802729B (zh) 致動器之感測裝置及致動器之控制系統
TW202032902A (zh) 致動器單元及致動器
TWI796524B (zh) 致動器系統
JP2021019393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