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3301B - 鍍覆裝置 - Google Patents

鍍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3301B
TWI803301B TW111116120A TW111116120A TWI803301B TW I803301 B TWI803301 B TW I803301B TW 111116120 A TW111116120 A TW 111116120A TW 111116120 A TW111116120 A TW 111116120A TW I803301 B TWI803301 B TW I8033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forementioned
plating
anode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6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2829A (zh
Inventor
小俣慎司
富田正輝
山本健太郎
増田泰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16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330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3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330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2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282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 Physical Deposition Of Substances That Are Compon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Wiring (AREA)
  • Electroplating Method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抑制因為來自陽極之氣泡造成基板的鍍覆品質惡化之技術。本發明之鍍覆模組400包含:以收容鍍覆液之方式而構成的鍍覆槽10;配置於鍍覆槽10內之陽極13;以保持以與陽極13相對之方式而將被鍍覆面朝向下方的基板Wf之方式而構成的基板固持器20;具有:將鍍覆槽10內劃分成陽極室11與陰極室12之第一膜41;及配置於第一膜41與陽極13之間的第二膜42之膜模組40;及連通鍍覆槽10內之比陽極13下方的第一區域R1、及在第一膜41與第二膜42之間的第二區域R2之管構件31。

Description

鍍覆裝置
本申請案係關於一種鍍覆裝置。
鍍覆裝置之一例習知有杯式的電解鍍覆裝置。杯式之電解鍍覆裝置具備:收容鍍覆液之鍍覆槽;配置於鍍覆槽之陽極;及與陽極相對,在將被鍍覆面朝向下方之狀態下保持基板的基板固持器。電解鍍覆裝置藉由使基板浸漬於鍍覆液,並在基板與陽極之間施加電壓,而使導電膜析出至基板之被鍍覆面。
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杯式之電解鍍覆裝置習知係在鍍覆槽內部設置隔膜。該隔膜將鍍覆槽之內部劃分成配置陽極之陽極室、與配置基板之陰極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949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述之具有隔膜的杯式鍍覆裝置會產生來自陽極之氣泡,其在鍍覆液中上升,附著於隔膜之下表面而滯留。此時,可能因為滯留於隔膜下表面之氣泡導致基板的鍍覆品質惡化。
關於這一點,亦考慮在隔膜與陽極之間增設氣泡難滯留的膜。此時,需要在隔膜與增設的膜之間的區域裝滿鍍覆液。為了在此等膜間之區域注入鍍覆液,而考慮在增設的膜中形成孔等之流路,不過,此時氣泡可能從該流路進入膜間的區域而滯留於隔膜的下表面。
因此,本申請案之一個目的為提供一種可抑制因為來自陽極之氣泡造成基板的鍍覆品質惡化之技術。 (解決問題之手段)
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係包含:鍍覆槽,其係以收容鍍覆液之方式而構成;陽極,其係配置於鍍覆槽內;基板固持器,其係以保持以與前述陽極相對之方式而將被鍍覆面朝向下方的基板之方式而構成;膜模組,其係具有:第一膜,其係將前述鍍覆槽內劃分成陽極室與陰極室;及第二膜,其係配置於前述第一膜與前述陽極之間;及管構件,其係連通前述鍍覆槽內之比前述陽極下方的第一區域、及在前述第一膜與前述第二膜之間的第二區域。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以下說明之圖式中,在相同或相當之構成元件上註記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鍍覆裝置的整體構成>圖1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鍍覆裝置的整體結構的斜視圖。圖2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鍍覆裝置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如圖1、圖2所示,鍍覆裝置1000具備:裝載埠100、搬送機器人110、對準器120、預濕模組200、預浸模組300、鍍覆模組400、洗淨模組500、旋乾機600、搬送裝置700、及控制模組800。
裝載埠100是用來將未圖示在鍍覆裝置1000的FOUP等卡匣所收容的基板搬入,從鍍覆裝置1000將基板搬出至卡匣的模組。在本實施形態中,4台裝載埠100在水平方向並列配置,但裝載埠10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搬送機器人110是用來搬送基板的機器人,構成來在裝載埠100、對準器120、預濕模組200以及旋乾機600之間傳遞基板。搬送機器人110及搬送裝置700是在搬送機器人110與搬送裝置700之間傳遞基板時,可經由圖未顯示的暫置台進行基板傳遞。
對準器120是用來將基板的定向平面或凹口等位置配合特定方向的模組。在本實施形態中,2台對準器120在水平方向並列配置,但對準器12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預濕模組200是以鍍覆處理前的基板的被鍍覆面被純水或脫氣水等處理液弄濕的方式,將形成於基板表面的圖案內部的空氣置換成處理液。預濕模組200構成來實施預濕處理,其為以在鍍覆時將圖案內部的處理液置換成鍍覆液的方式,使鍍覆液容易供給至圖案內部。在本實施形態中,2台預濕模組200在上下方向並列配置,但預濕模組20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
預浸模組300構成來實施預浸處理,其為例如以硫酸或鹽酸等處理液蝕刻除去在鍍覆處理前的基板的被鍍覆面所形成的晶種層表面等所存在的電阻大的氧化膜,洗淨或活化鍍覆基底表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上下方向並列配置有2台預浸模組300,但預浸模組30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鍍覆膜組400對基板實施鍍覆處理。在本實施形態中,上下方向3台且水平方向4台並列配置的12台鍍覆膜組400組有2個,設有合計24台的鍍覆膜組400,但鍍覆膜組40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
洗淨模組500構成來為了除去在鍍覆處理後的基板所殘留的鍍覆液等,對基板實施洗淨處理。在本實施形態中,2台洗淨模組500在上下方向並列配置,但洗淨模組50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旋乾機600是用來使洗淨處理後的基板高速旋轉並乾燥的模組。在本實施形態中,2台旋乾機600在上下方向並列配置,但旋乾機600的數量及配置為任意。搬送裝置700是用來在鍍覆裝置1000內的複數個模組間搬送基板的裝置。控制模組800構成來控制鍍覆裝置1000的複數個模組,可由例如具備在其與作業員之間的輸出入介面的一般電腦或專用電腦所構成。
說明鍍覆裝置1000進行一連串的鍍覆處理的一例。首先,將卡匣所收容的基板搬入裝載埠100。然後,搬送機器人110從裝載埠100的卡匣取出基板,搬送基板至對準器120。對準器120將基板的定向平面或凹口等位置配合特定方向。搬送機器人110將在對準器120經配合方向的基板往預濕模組200遞交。
預濕模組200對基板實施預濕處理。搬送裝置700將經實施預濕處理的基板往預浸模組300搬送。預浸模組300對基板實施預浸處理。搬送裝置700將經實施預浸處理的基板往鍍覆膜組400搬送。鍍覆膜組400對基板實施鍍覆。
搬送裝置700將實施過鍍覆處理的基板搬送到洗淨模組500。洗淨模組500對基板實施洗淨處理。搬送裝置700將經實施洗淨處理的基板往旋乾機600搬送。旋乾機600對基板實施乾燥處理。搬送機器人110從旋乾機600接收基板,並將經實施乾燥處理的基板往裝載埠100的卡匣搬送。最後,從裝載埠100搬出收容基板的卡匣。
<鍍覆模組之構成>其次,說明鍍覆模組400之構成。由於本實施形態中之24台鍍覆模組400係相同構成,因此僅說明1台鍍覆模組400。
圖3係示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鍍覆裝置1000中的一個鍍覆模組400之構成圖。本實施形態之鍍覆裝置1000係杯式的鍍覆裝置。本實施形態之鍍覆裝置1000的鍍覆模組400具備:鍍覆槽10、基板固持器20、旋轉機構22、升降機構24、電場調整方塊30、及膜模組40。
鍍覆槽10藉由上方具有開口之有底的容器而構成。具體而言,鍍覆槽10具有:底壁10a;及從該底壁10a之外緣向上方延伸的側壁10b;該側壁10b之上部開口。另外,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者,不過本實施形態之側壁10b的一例為具有圓筒形狀。在鍍覆槽10之內部貯存有鍍覆液Ps。在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外側配置有用於貯存從側壁10b之上端溢流的鍍覆液Ps之溢流槽19。
鍍覆液Ps只要是包含構成鍍覆皮膜之金屬元素的離子之溶液即可,其具體例並非特別限定者。本實施形態中,鍍覆處理之一例為使用銅鍍覆處理,鍍覆液Ps之一例為使用硫酸銅溶液。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鍍覆液Ps內含有指定之鍍覆添加劑。本實施形態該指定之鍍覆添加劑的具體例為使用「非離子系之鍍覆添加劑」。另外,所謂非離子系之鍍覆添加劑,是指在鍍覆液Ps中不顯示離子性之添加劑。
在鍍覆槽10之內部配置有圓板形狀的陽極13。此外,陽極13係以在水平方向延伸之方式而配置。陽極13之具體種類並非特別限定者,亦可係不溶解陽極,亦可係溶解陽極。本實施形態陽極13之一例為使用不溶解陽極。該不溶解陽極之具體種類並非特別限定者,可使用鉑及氧化銥等。另外,亦可在陽極13與後述之膜模組40的第二膜42之間配置陽極遮罩。
在鍍覆槽10內部之後述的陰極室12中配置有離子障礙物14。具體而言,離子障礙物14係設於陰極室12中比膜模組40上方且比基板Wf下方的部位。離子障礙物14係可成為陰極室12中離子移動之阻力的構件,且為了謀求形成於陽極13與基板Wf之間的電場均勻化而設。
離子障礙物14藉由具有以貫穿離子障礙物14之下表面與上表面的方式而設之複數個貫穿孔15的板構件而構成。該複數個貫穿孔15設於離子障礙物14之冲孔區域PA(俯視時係圓形之區域)的部分。離子障礙物14之具體材質並非特別限定者,不過本實施形態之一例為使用聚醚醚酮等的樹脂。
因為鍍覆模組400具有離子障礙物14,所以可謀求形成於基板Wf之鍍覆皮膜(鍍覆層)的膜厚均勻化。
電場調整方塊30藉由環狀之構件而構成。此外,電場調整方塊30配置於陰極室12中比離子障礙物14下方、且比膜模組40上方。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電場調整方塊配置於後述之第一支撐構件43的上表面。
如後述之圖13所示,電場調整方塊30之內周壁的內徑D2成為比離子障礙物14之冲孔區域PA的外徑D1小的值。換言之,電場調整方塊30之內周壁比在離子障礙物14之徑方向而配置於最外側的貫穿孔15,在離子障礙物14之徑方向係位於內側。
電場調整方塊30具有調整陰極室12中之電場的功能。具體而言,電場調整方塊30抑制電場集中於基板Wf之外緣,並以形成於基板Wf之鍍覆皮膜的膜厚均勻之方式調整陰極室12的電場。電場調整方塊30之具體材質並非特別限定者,不過本實施形態中之一例為使用聚醚醚酮等之樹脂。
由於藉由鍍覆模組400具備電場調整方塊30可調整陰極室12中之電場,因此可有效謀求鍍覆皮膜之膜厚的均勻化。
另外,宜預先準備有具有不同內徑D2之複數種電場調整方塊30。此時,從該複數種電場調整方塊30中選擇具有希望之內徑D2的電場調整方塊30,並將該選出之電場調整方塊30配置於鍍覆槽10即可。
上述之離子障礙物14及電場調整方塊30並非本實施形態中必要的構件,鍍覆模組400亦可為不具此等構件之構成。
參照圖3,膜模組40在鍍覆槽10內部配置於陽極13與基板Wf(陰極)之間的部位(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係陽極13與離子障礙物14之間的部位)。在鍍覆槽10內部,將比膜模組40之後述第一膜41下方的區域稱為陽極室11,並將比第一膜41上方的區域稱為陰極室12。前述之陽極13配置於陽極室11。該膜模組40之詳情於後述。
基板固持器20將作為陰極之基板Wf以基板Wf的被鍍覆面(下表面)與陽極13相對之方式而保持。基板固持器20連接於旋轉機構22。旋轉機構22係用於使基板固持器20旋轉之機構。旋轉機構22連接於升降機構24。升降機構24藉由在上下方向延伸之支柱26而支撐。升降機構24係用於使基板固持器20及旋轉機構22升降之機構。另外,基板Wf及陽極13與通電裝置(無圖示)電性連接。通電裝置在執行鍍覆處理時係用於在基板Wf與陽極13之間通電的裝置。
鍍覆槽10中設有:用於向陽極室11供給鍍覆液Ps之陽極室用供給口16;與用於將鍍覆液Ps從陽極室11排出鍍覆槽10外部之陽極室用排出口17。本實施形態之陽極室用供給口16的一例為配置於鍍覆槽10之底壁10a。陽極室用排出口17之一例為配置於鍍覆槽10的側壁10b。此外,陽極室用排出口17設於鍍覆槽10之2處。另外,陽極室用排出口17之詳情於後述。
從陽極室用排出口17排出之鍍覆液Ps暫時貯存於陽極室用的貯存槽後,再度從陽極室用供給口16供給至陽極室11。
鍍覆槽10中設有陰極室12用之供給、排放口18。供給、排放口18係「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供給口」與「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排放口」合併者。
亦即,向陰極室12供給鍍覆液Ps時,該供給、排放口18發揮「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供給口」之功能,而將鍍覆液Ps從該供給、排放口18供給至陰極室12。另外,從陰極室12排出鍍覆液Ps時,該供給、排放口18發揮「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排放口」之功能,而從該供給、排放口18排出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供給、排放口18中連接有流路切換閥(無圖示)。藉由該流路切換閥切換流路,供給、排放口18選擇性地進行向陰極室12供給鍍覆液Ps、與將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排出鍍覆槽10外部。
圖4係用於詳細說明供給、排放口18之示意圖。具體而言,圖4中圖示有鍍覆槽10之示意的俯視圖,並且在圖4之一部分(A3部分)亦圖示有供給、排放口18之周邊構成的示意前視圖。另外,圖4中省略離子障礙物14、電場調整方塊30、後述之第一支撐構件43及第一密封構件45的圖示。
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供給、排放口18設於鍍覆槽10之側壁10b。此外,供給、排放口18設計成從後述之第一膜41的延伸部位41a至供給、排放口18的高度(H)在20mm以內。亦即,該高度(H)亦可係0mm(此時,供給、排放口18配置於第一膜41之延伸部位41a的正上方),或是亦可係20mm,或是亦可係從比0mm大,且比20mm小之範圍選擇的任意值。
藉由該構成,可將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輕易從陰極室12排出。
另外,供給、排放口18之構成並非限定於上述構成者。舉出其他一例時,鍍覆模組400亦可取代供給、排放口18,而個別地具備「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供給口」、及「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排放口」。
對基板Wf執行鍍覆處理時,首先,旋轉機構22使基板固持器20旋轉,而且升降機構24使基板固持器20移動至下方,而使基板Wf浸漬於鍍覆槽10之鍍覆液Ps(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中。接著,藉由通電裝置在陽極13與基板Wf之間通電。藉此,在基板Wf之被鍍覆面形成鍍覆皮膜。
另外,對基板Wf執行鍍覆處理時,供給、排放口18不發揮「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排放口」之功能。具體而言,當執行鍍覆處理時,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係從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上端溢流而暫時貯存於溢流槽19。鍍覆處理結束後,從陰極室12排出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當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排空時,供給、排放口18變成開閥狀態,而發揮「用於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的排放口」之功能,而從供給、排放口18排出鍍覆液Ps。
再者,如本實施形態之杯式的鍍覆裝置1000中,因為某些原因,會在陽極室11中產生氣泡Bu(該符號記載於後述之圖13)。具體而言,如本實施形態使用不溶解陽極作為陽極13時,在執行鍍覆處理時(通電時),基於以下之反應式而在陽極室11中產生氧(O 2)。此時,該產生之氧即成為氣泡Bu。
2H 2O→O 2+4H ++4e -
如上述,當陽極室11中產生氣泡Bu時,若該氣泡Bu全部滯留於膜模組40的下表面(具體而言,係後述之第二膜42的下表面)時,可能該氣泡Bu會遮斷電場。此時,可能造成基板Wf之鍍覆品質惡化。因此,本實施形態為了應付此種問題而使用以下說明之技術。
圖5係膜模組40之示意分解立體圖。圖6係圖3之A1部分的示意放大剖面圖。本實施形態之膜模組40具備:第一膜41、第二膜42、第一支撐構件43(亦即「用於第一膜之支撐構件」)、第二支撐構件44(亦即「用於第二膜之支撐構件」)、第一密封構件45、第二密封構件46、及第三密封構件47。膜模組40之此等構成構件使用螺栓等緊固構件而固定於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指定部位(亦即,固定膜模組40之被固定部位)。
圖7係第一膜41之示意俯視圖。圖8係第一支撐構件43之示意俯視圖。圖9係第二膜42及第二支撐構件44之示意俯視圖。圖10係示意顯示圖9之B1-B1線剖面的剖面圖。圖11係第一密封構件45之示意俯視圖。圖12係第二密封構件46(或第三密封構件47)之示意俯視圖。圖13係圖3之A2部分的示意放大剖面圖。
第一膜41係將鍍覆槽10內劃分成配置陽極13之陽極室11;及配置基板Wf之陰極室12的膜。具體而言,第一膜41係以容許鍍覆液Ps中所含之離子種(其含有金屬離子)通過第一膜41,而抑制鍍覆液Ps所含之非離子系的鍍覆添加劑通過第一膜41之方式而構成的膜。具體而言,第一膜41具有複數個微細的孔(微細孔)(省略該微細孔之圖示)。該複數個孔之平均直徑係奈米尺寸(亦即,係1nm以上,999nm以下之尺寸)。藉此,容許包含金屬離子之離子種(其係奈米尺寸)通過第一膜41之複數個微細孔,另外,抑制非離子系之鍍覆添加劑(其比奈米尺寸大)通過第一膜41之複數個微細孔。此種第一膜41例如可使用離子交換膜。舉出第一膜41之具體產品名稱時,例如,舉出CHEMOURS公司製之Nafion膜等。
如本實施形態,藉由鍍覆模組400具備第一膜41,可抑制陰極室12之鍍覆液Ps所含的非離子系之鍍覆添加劑向陽極室11移動。藉此,可謀求減少陰極室12之鍍覆添加劑的消耗量。
如圖7所示,第一膜41具備:延伸部位41a、及傾斜部位41b。延伸部位41a在水平方向延伸。具體而言,延伸部位41a係通過陽極室11之中心,並在水平方向(一例為Y方向)延伸。此外,延伸部位41a係藉由具有指定寬(X方向之長度)之面而構成。
傾斜部位41b係以將延伸部位41a作為起點,在從延伸部位41a離開之方向延伸至一方側(X方向側)及另一方側(-X方向側),並且隨著從延伸部位41a離開而位於上方之方式傾斜。結果,本實施形態之第一膜41在前視時(從Y方向辨識時)具有「V字狀」的外觀形狀。另外,本實施形態之傾斜部位41b的外緣形成圓弧狀。具體而言,傾斜部位41b之外緣形成其外緣之一部分連接於延伸部位41a的兩端(Y方向側之端部及-Y方向側的端部)之圓弧狀。結果,第一膜41俯視時形成概略圓形。
另外,舉出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對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之一例時,該傾斜角度例如可使用2度以上之值,具體而言,可使用2度以上,45度以下之值。
如圖8所示,第一支撐構件43係用於支撐第一膜41之構件,具體而言,第一支撐構件43具備:支撐第一膜41之延伸部位41a的第一部位43a;及支撐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的外緣之第二部位43b。第一部位43a在水平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第一部位43a通過陽極室11之中心,並在水平方向(一例為Y方向)延伸。此外,第二部位43b藉由環狀之構件而構成,並且以隨著從第一部位43a離開而位於上方之方式而傾斜。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一部位43a位於第一膜41的上方,而從上方側支撐第一膜41。
如圖5所示,第一密封構件45係夾在第一膜41與第一支撐構件43之間的密封構件。如此,藉由在第一膜41與第一支撐構件43之間配置有第一密封構件45,第一膜41與第一支撐構件43彼此形成不接觸狀態。
如圖11所示,第一密封構件45具備:延伸密封部位45a、及外緣密封部位45b。延伸密封部位45a在水平方向延伸,並夾在第一膜41之延伸部位41a與第一支撐構件43的第一部位43a之間。外緣密封部位45b夾在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的外緣與第一支撐構件43的第二部位43b之間。
參照圖5及圖6,第二膜42以不接觸第一膜41之樣態,而配置於第一膜41與陽極13之間,亦即配置於比第一膜41下方且比陽極13上方的部位。藉此,鍍覆槽10內(陽極室11內)區分成比陽極13下方的區域;第一膜41與第二膜42之間的區域;及第二膜42與陽極13之間的區域。以下,將比陽極13下方之區域稱為「第一區域R1」,將第一膜41與第二膜42之間的區域稱為「第二區域R2」,並將第二膜42與陽極13之間的區域稱為「第三區域R3」。
參照圖5、圖6、圖9及圖10,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膜42接合於第二支撐構件44。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膜42的一例為接合於第二支撐構件44之下表面。
第二膜42係以容許鍍覆液Ps中所含之離子種(包含金屬離子之離子種)通過第二膜42,而抑制氣泡Bu通過第二膜42之方式而構成的膜。具體而言,第二膜42具有複數個微細孔(省略該微細孔之圖示)。該複數個微細孔之平均直徑係奈米尺寸。藉此,容許包含金屬離子之離子種通過第二膜42的微細孔,另外,抑制氣泡Bu(其係比奈米尺寸大)通過第二膜42之微細孔。
第二膜42應使用與第一膜41不同種類之膜。例如,第二膜42可為材質、表面特性(疏水性、親水性等)、表面粗度、微細孔之尺寸及密度等與第一膜41不同者。一種實施形態為使用抑制鍍覆液Ps中所含之鍍覆添加劑的移動性能優異之膜作為第一膜41,並使用氣泡Bu不易附著之氣泡Bu的流動特性優異之膜作為第二膜42。另外,該第二膜42之微細孔的平均直徑大小亦可比第一膜41之微細孔的平均直徑大。
另外,舉出第二膜42之微細孔的平均直徑大小之一例時,可舉出從數十nm~數百nm之範圍選出的值(舉出其一例時,例如為從10nm~300nm之範圍選出的值)。此外,從氣泡Bu不易附著之觀點而言,第二膜42之表面粗度宜小。此外,從氣泡Bu不易附著之觀點而言,第二膜42之表面係親水性時比疏水性適宜(一般而言,氣泡Bu係疏水性)。舉出第二膜42之具體產品名稱時,例如可舉出Yuasa Membrane Systems Co., Ltd.製之「鍍覆用電解隔膜」等。
本實施形態之鍍覆模組400使用第一膜41及第二膜42的2種離子透過性之膜。依膜之種類而離子透過性、添加劑之透過性、氣泡之附著性等各不相同,鍍覆模組400僅使用1種膜有可能不易發揮希望之功能。因而,本實施形態之鍍覆模組400藉由使用性質不同之2種離子透過性膜,可謀求提高整個鍍覆模組400之功能。
參照圖3、圖9及圖10,第二膜42具備對水平方向傾斜,並且以隨著從陽極室11之中央側朝向陽極室11的外緣側而位於上方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部位42b。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膜42具備:上述之傾斜部位42b;及在水平方向延伸之延伸部位42a。傾斜部位42b在將延伸部位42a作為起點,而從延伸部位42a離開的方向延伸於一方側(X方向側)及另一方側(-X方向側),並且以隨著從延伸部位42a離開而位於上方之方式而傾斜。結果,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膜42前視時(從Y方向辨識時)具有「V字狀」的外觀形狀。
另外,舉出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對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之一例時,該傾斜角度例如可使用2度以上之值,具體而言,可使用2度以上,45度以下之值。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傾斜部位42b的外緣形成圓弧狀。具體而言,傾斜部位42b之外緣形成其外緣之一部分連接於延伸部位42a的兩端(Y方向側之端部及-Y方向側的端部)之圓弧狀。結果,第二膜42俯視時形成概略圓形。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膜42的傾斜部位42b與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概略平行。
延伸部位42a通過陽極室11之中心,並在水平方向(一例為Y方向)延伸。此外,延伸部位42a藉由具有指定寬(X方向之長度)之面而構成。延伸部位42a接合於第二支撐構件44之後述第一部位44a的下表面。
另外,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下表面宜比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的下表面平滑。換言之,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下表面之表面粗度(Ra)宜比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的下表面之表面粗度(Ra)小。藉由該構成,可使氣泡Bu沿著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下表面有效移動。藉此,可有效抑制因為氣泡Bu造成基板Wf之鍍覆品質惡化。
第二支撐構件44係用於支撐第二膜42之構件。具體而言,第二支撐構件44具備:支撐第二膜42之延伸部位42a的第一部位44a;及支撐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外緣之第二部位44b。第一部位44a在水平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第一部位44a通過陽極室11之中心,並在水平方向(一例為Y方向)延伸。第二部位44b藉由環狀之構件而構成,並且以隨著從第一部位44a離開而位於上方之方式傾斜。
如圖5及圖12所示,第二密封構件46係以夾在第一膜41與第二支撐構件44之間的方式而配置之密封構件。第三密封構件47係以夾在第二支撐構件44與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被固定部位之間的方式而配置之密封構件。
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密封構件46及第三密封構件47之形狀相同。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第二密封構件46及第三密封構件47俯視時整體具有圓環狀之形狀。第二密封構件46夾在第一膜41之傾斜部位41b的外緣與第二支撐構件44的第二部位44b之間。此外,第三密封構件47夾在第二支撐構件44之第二部位44b與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被固定部位之間。
採用如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時,由於具備如前述之第二膜42,因此如圖13所示,即使陽極室11中產生氣泡Bu時,係利用浮力使該氣泡Bu沿著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移動,而可移動至第二膜42的外緣。藉此,可抑制在陽極室11中產生之氣泡Bu全部滯留在第一膜41及第二膜42之下表面。結果,可抑制因為全部滯留於第一膜41及第二膜42之下表面的氣泡Bu造成基板Wf之鍍覆品質惡化。
圖14係圖13之A4部分的示意放大圖。參照圖13及圖14,在鍍覆槽10之側壁10b上設有收容溝50。收容溝50係以沿著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外緣之方式而形成於鍍覆槽10的側壁10b。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收容溝50係以沿著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外緣之方式而形成於側壁10b之周方向的全周。
該收容溝50係以暫時收容移動至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外緣之氣泡Bu的方式而構成,並且係以第三區域R3之鍍覆液Ps及第二區域R2的鍍覆液Ps在收容溝50中匯合的方式而構成。
具體而言,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收容溝50係以上側溝壁50a位於比第二膜42上方,與上側溝壁50a相對之下側溝壁50b位於比第二膜42下方的方式而形成。藉此,收容溝50可有效收容沿著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而移動至該傾斜部位42b之外緣的氣泡Bu,並且可將第三區域R3及第二區域R2之鍍覆液Ps輕易在收容溝50中匯合。
另外,上側溝壁50a與下側溝壁50b之間隔(亦即,溝寬W1)並非特別限定者,不過,本實施形態之一例為從2mm以上,30mm以下之範圍所選出的值。
參照圖13,收容溝50與後述之陽極室用排出口17藉由連通路51而連通。具體而言,連通路51連通收容溝50之上端與陽極室用排出口17的上游端。
陽極室用排出口17經由設於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連通路51而與收容溝50連通。陽極室用排出口17係以將第三區域R3之鍍覆液Ps、及第二區域R2的鍍覆液Ps與收容於收容溝50之氣泡Bu一起吸入,並排出鍍覆槽10之外部的方式而構成。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陽極室用排出口17係經由設於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連通路51而與位於收容溝50最上方之部分連通。此外,在第二支撐構件44之第二部位44b的一部分設有沿著第二膜42之上表面而流動的第二區域R2之鍍覆液Ps用於流入連通路51的溝44d(或亦可係孔)。第三區域R3之鍍覆液Ps與第二區域R2的鍍覆液Ps沿著第二膜42流動後,匯合而流入連通路51,接著,從陽極室用排出口17排出。另外,本實施形態之陽極室用排出口17合計設有2個。
採用本實施形態時,係使移動至第二膜42之傾斜部位42b的外緣之氣泡Bu暫時收容於收容溝50,可將該收容之氣泡Bu與第三區域R3及第二區域R2之鍍覆液Ps一起從陽極室用排出口17排出鍍覆槽10外部。藉此,可有效抑制氣泡Bu滯留於第二膜42之下表面。
此外,採用本實施形態時,藉由在收容溝50中暫時收容氣泡Bu,可在該收容溝50中結合複數個小氣泡Bu而形成大氣泡Bu。藉此,可使氣泡Bu輕易從陽極室用排出口17排出。
另外,如圖13所示,連通路51亦可以其剖面積愈朝向下游側而愈小之方式構成。採用該構成時,由於氣泡Bu容易暫時滯留於收容溝50,因此可在收容溝50中使複數個小氣泡Bu有效結合而形成大氣泡Bu。藉此,可從陽極室用排出口17有效排出氣泡Bu。
再者,如本實施形態膜模組40包含第一膜41與第二膜42時,如何在第二區域R2中注入鍍覆液成為課題。以下,說明這一點。
如圖3所示,鍍覆模組400具備連通鍍覆槽10內之比陽極13下方的第一區域R1、及第一膜41與第二膜42之間的第二區域R2之2條管構件31。具體而言,管構件31分別具有:在第一區域R1開口之第一端部31a;在第二區域R2開口之第二端部31b;及連結第一端部31a與第二端部31b之連結構件31c。
管構件31係除了第一端部31a之開口與第二端部31b的開口之外並未再形成開口的筒狀構件。第一端部31a為了使貯存於陽極室11之鍍覆液可進入管構件31內,係從鍍覆槽10之底壁10a的上表面隔開距離而配置於第一區域R1。第二端部31b為了使通過管構件31內之鍍覆液可注入第二區域R2,係從第一膜41之下表面隔開距離而配置於第二區域R2。
圖15係示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管構件的設置樣態之俯視圖。圖15係僅顯示鍍覆槽10之側壁10b、管構件31、及陽極13,而省略此等以外之構件的圖示。如圖3及圖15所示,管構件31沿著陽極13之外周部相互隔開180°之間隔而配置。管構件31之連結構件31c貫穿陽極13及第二膜42直線狀在上下方向伸展,而連結第一端部31a與第二端部31b。
藉由設置管構件31可在第一膜41與第二膜42之間的第二區域R2中注入鍍覆液,並抑制氣泡進入第二區域R2。亦即,為了進行鍍覆處理,第二區域R2中必須注入鍍覆液。關於這一點,亦考慮例如藉由在第二膜42中形成孔等之流路,而從第三區域R3向第二區域R2注入鍍覆液。但是,該樣態可能因為陽極13產生之氣泡從第三區域R3經由第二膜42的流路而進入第二區域R2。進入第二區域R2之氣泡會附著於第一膜41之下表面而滯留。因而,可能因滯留於第一膜41下表面之氣泡造成基板的鍍覆品質惡化。
相對而言,本實施形態之管構件31係連通來自陽極13之氣泡不易存在的第一區域R1、與第二區域R2。因此,隨著從陽極室用供給口16供給鍍覆液,而第一區域R1之不含氣泡的鍍覆液通過管構件31而注入第二區域R2。結果,由於可以不含氣泡之鍍覆液裝滿第二區域R2,因此可抑制因為來自陽極13之氣泡造成基板的鍍覆品質惡化。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係顯示相互隔開180°的間隔來設置2條管構件31之例,不過,管構件31之數量及配置位置不拘。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係顯示設置連結構件31c貫穿陽極13的管構件31之例,不過不限定於此。
圖16係示意顯示修改例之管構件的配置樣態之俯視圖。圖16係僅顯示鍍覆槽10之側壁10b、管構件31、及陽極13,而省略此等以外之構件的圖示。如圖16所示,管構件31之連結構件31c亦可以通過圓板形狀之陽極13的側壁13b與鍍覆槽10的側壁10b之間而連結第一端部31a與第二端部31b的方式而構成。採用本修改例時,由於不需要貫穿陽極13來設置管構件31,因此可輕易進行鍍覆模組400之組合。
圖17係示意顯示修改例之管構件的配置樣態之俯視圖。圖17係僅顯示鍍覆槽10之側壁10b、管構件31、及陽極13,而省略此等以外之構件的圖示。如圖17所示,陽極13不限定於圓板形狀。具體而言,陽極13亦可具有:對應於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形狀之第一側壁13c;與第一側壁13c相比,從鍍覆槽10之側壁10b離開的距離較長的第二側壁13d。
該修改例之第一側壁13c係對應於鍍覆槽10之圓筒形狀的側壁10b之圓形的側壁,而第二側壁13d係直線狀之側壁。管構件31之連結構件31c亦可以通過陽極13之第二側壁13d與鍍覆槽10的側壁10b之間而連結第一端部31a與第二端部31b之方式而構成。採用本修改例時,由於不需要設置管構件31來貫穿陽極13,因此可輕易進行鍍覆模組400之組合。再者,採用本修改例時,不增大鍍覆槽10之側壁10b的尺寸,即可增大陽極13之面積來促進鍍覆處理。
此外,管構件31只要是連通第一區域R1與第二區域R2之管狀的構件,亦可修改成圖16及圖17所示之修改例的其他例。亦即,管構件31只要具有:在第一區域R1開口之第一端部31a;在第二區域R2開口之第二端部31b;及連結第一端部31a與第二端部31b之連結構件31c即可;連結構件31c例如亦可通過鍍覆槽10之內部,亦可通過外部。
以上,係就本發明幾個實施形態作說明,不過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者,而並非限定本發明者。本發明在不脫離其旨趣下可變更及改良,並且本發明中當然包含其等效物。此外,在可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的範圍、或是可達到效果之至少一部分的範圍內,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之各構成元件可任意組合或省略。
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係包含:鍍覆槽,其係以收容鍍覆液之方式而構成;陽極,其係配置於鍍覆槽內;基板固持器,其係以保持以與前述陽極相對之方式而將被鍍覆面朝向下方的基板之方式而構成;膜模組,其係具有:第一膜,其係將前述鍍覆槽內劃分成陽極室與陰極室;及第二膜,其係配置於前述第一膜與前述陽極之間;及管構件,其係連通前述鍍覆槽內之比前述陽極下方的第一區域、及在前述第一膜與前述第二膜之間的第二區域。
再者,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管構件具有:第一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一區域開口;第二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二區域開口;及連結構件,其係貫穿前述陽極而連結前述第一端部與前述第二端部。
再者,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管構件具有:第一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一區域開口;第二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二區域開口;及連結構件,其係通過前述陽極之側壁與前述鍍覆槽的側壁之間而連結前述第一端部與前述第二端部。
再者,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其中前述陽極具有:第一側壁,其係對應於前述鍍覆槽之側壁的形狀;及第二側壁,其係與前述第一側壁相比,從前述鍍覆槽之側壁離開的距離較長;前述管構件具有:第一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一區域開口;第二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二區域開口;及連結構件,其係通過前述陽極之前述第二側壁與前述鍍覆槽的側壁之間而連結前述第一端部與前述第二端部。
再者,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端部從前述鍍覆槽之底壁隔開距離而配置於前述第一區域,前述第二端部從前述第一膜隔開距離而配置於前述第二區域。
再者,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第一膜係以容許鍍覆液中所含之離子種通過,而鍍覆液中所含之鍍覆添加劑不致通過之方式所構成的膜,前述第二膜係以容許鍍覆液中所含之離子種通過,而氣泡不致通過之方式所構成的膜。
再者,本申請案一個實施形態揭示一種鍍覆裝置,其中前述鍍覆槽具有:陽極室用供給口,其係用於向前述陽極室供給鍍覆液;及陽極室用排出口,其係用於將鍍覆液從前述陽極室排出前述鍍覆槽的外部。
10:鍍覆槽 10a:底壁 10b:側壁 11:陽極室 12:陰極室 13:陽極 13b:側壁 13c:第一側壁 13d:第二側壁 14:離子障礙物 15:貫穿孔 16:陽極室用供給口 17:陽極室用排出口 18:供給、排放口 19:溢流槽 20:基板固持器 22:旋轉機構 24:升降機構 26:支柱 30:電場調整方塊 31:管構件 31a:第一端部 31b:第二端部 31c:連結構件 40:膜模組 41:第一膜 41a:延伸部位 41b:傾斜部位 42:第二膜 42a:延伸部位 42b:傾斜部位 43:第一支撐構件 43a:第一部位 43b:第二部位 44:第二支撐構件 44a:第一部位 44b:第二部位 44d:溝 45:第一密封構件 45a:延伸密封部位 45b:外緣密封部位 46:第二密封構件 47:第三密封構件 50:收容溝 50a:上側溝壁 50b:下側溝壁 51:連通路 400:鍍覆模組 1000:鍍覆裝置 Bu:氣泡 D1:外徑 D2:內徑 PA:冲孔區域 Ps:鍍覆液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R3:第三區域 W1:溝寬 Wf:基板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鍍覆裝置的整體構成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鍍覆裝置的整體構成之俯視圖。 圖3係示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鍍覆模組的構成圖。 圖4係用於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供給、排放口的示意圖。 圖5係本實施形態之膜模組的示意分解立體圖。 圖6係圖3之A1部分的示意放大剖面圖。 圖7係本實施形態之第一膜的示意俯視圖。 圖8係本實施形態之第一支撐構件的示意俯視圖。 圖9係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膜及第二支撐構件的示意俯視圖。 圖10係示意顯示圖9之B1-B1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11係本實施形態之第一密封構件的示意俯視圖。 圖12係本實施形態之第二密封構件或第三密封構件的示意俯視圖。 圖13係圖3之A2部分的示意放大剖面圖。 圖14係圖13之A4部分的示意放大圖。 圖15係示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管構件的設置樣態之俯視圖。 圖16係示意顯示修改例之管構件的配置樣態之俯視圖。 圖17係示意顯示修改例之管構件的配置樣態之俯視圖。
10:鍍覆槽
10a:底壁
10b:側壁
11:陽極室
12:陰極室
13:陽極
14:離子障礙物
15:貫穿孔
16:陽極室用供給口
17:陽極室用排出口
18:供給、排放口
19:溢流槽
20:基板固持器
22:旋轉機構
24:升降機構
26:支柱
30:電場調整方塊
31:管構件
31a:第一端部
31b:第二端部
31c:連結構件
40:膜模組
41:第一膜
42:第二膜
400:鍍覆模組
1000:鍍覆裝置
PA:冲孔區域
Ps:鍍覆液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R3:第三區域
Wf:基板

Claims (7)

  1. 一種鍍覆裝置,係包含:鍍覆槽,其係以收容鍍覆液之方式而構成;陽極,其係配置於鍍覆槽內;基板固持器,其係以保持以與前述陽極相對之方式而將被鍍覆面朝向下方的基板之方式而構成;膜模組,其係具有:第一膜,其係將前述鍍覆槽內劃分成陽極室與陰極室;及第二膜,其係配置於前述第一膜與前述陽極之間;及管構件,其係連通前述鍍覆槽內之比前述陽極下方的第一區域、及在前述第一膜與前述第二膜之間的第二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管構件具有:第一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一區域開口;第二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二區域開口;及連結構件,其係貫穿前述陽極而連結前述第一端部與前述第二端部。
  3. 如請求項1之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管構件具有:第一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一區域開口;第二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二區域開口;及連結構件,其係通過前述陽極之側壁與前述鍍覆槽的側壁之間而連結前述第一端部與前述第二端部。
  4. 如請求項1之鍍覆裝置,其中前述陽極具有:第一側壁,其係對應於前述鍍覆槽之側壁的形狀;及第二側壁,其係與前述第一側壁相比,從前述鍍覆槽之側壁離開的距離較長; 前述管構件具有:第一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一區域開口;第二端部,其係在前述第二區域開口;及連結構件,其係通過前述陽極之前述第二側壁與前述鍍覆槽的側壁之間而連結前述第一端部與前述第二端部。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端部從前述鍍覆槽之底壁隔開距離而配置於前述第一區域,前述第二端部從前述第一膜隔開距離而配置於前述第二區域。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鍍覆裝置,其中前述第一膜係以容許鍍覆液中所含之離子種通過,而鍍覆液中所含之鍍覆添加劑不致通過之方式所構成的膜,前述第二膜係以容許鍍覆液中所含之離子種通過,而氣泡不致通過之方式所構成的膜。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鍍覆裝置,其中前述鍍覆槽具有:陽極室用供給口,其係用於向前述陽極室供給鍍覆液;及陽極室用排出口,其係用於將鍍覆液從前述陽極室排出前述鍍覆槽的外部。
TW111116120A 2022-04-28 2022-04-28 鍍覆裝置 TWI8033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6120A TWI803301B (zh) 2022-04-28 2022-04-28 鍍覆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6120A TWI803301B (zh) 2022-04-28 2022-04-28 鍍覆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3301B true TWI803301B (zh) 2023-05-21
TW202342829A TW202342829A (zh) 2023-11-01

Family

ID=87424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6120A TWI803301B (zh) 2022-04-28 2022-04-28 鍍覆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330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6599A (ja) * 2000-07-07 2002-05-22 Applied Materials Inc 被覆陽極装置および関連する方法
JP2002275693A (ja) * 2001-03-22 2002-09-25 Tokyo Electron Ltd 電解メッキ装置用セパレート膜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電解メッキ装置
TW202030382A (zh) * 2018-12-28 2020-08-16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滲漏檢查方法、滲漏檢查裝置、鍍覆方法、及鍍覆裝置
CN114262926A (zh) * 2020-10-01 2022-04-01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镀覆装置的气泡除去方法以及镀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6599A (ja) * 2000-07-07 2002-05-22 Applied Materials Inc 被覆陽極装置および関連する方法
JP2002275693A (ja) * 2001-03-22 2002-09-25 Tokyo Electron Ltd 電解メッキ装置用セパレート膜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電解メッキ装置
TW202030382A (zh) * 2018-12-28 2020-08-16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滲漏檢查方法、滲漏檢查裝置、鍍覆方法、及鍍覆裝置
CN114262926A (zh) * 2020-10-01 2022-04-01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镀覆装置的气泡除去方法以及镀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2829A (zh) 202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61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ling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US6699380B1 (en) Modula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system
KR20100052577A (ko) 도금장치
US9670588B2 (en) Anisotropic high resistance ionic current source (AHRICS)
WO2004057060A2 (en) Multi-chemistr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system
US20120255864A1 (en) Electroplating method
US201401243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ling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US20220106701A1 (en) Air bubble removing method of plating apparatus and plating apparatus
TW202129088A (zh) 先進封裝應用的差別對比鍍覆
KR100834174B1 (ko) 전해질을 평탄한 기판 표면에 공급하기 위한 양극조립체와그 방법
TWI803301B (zh) 鍍覆裝置
WO2023073860A1 (ja) めっき装置
JP7161085B1 (ja) めっき装置
TWI789096B (zh) 鍍覆裝置
US20050092601A1 (en) Electrochemical plating cell having a diffusion member
WO2023067649A1 (ja) めっき処理方法
US7195696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of workpiece
US20050092602A1 (en) Electrochemical plating cell having a membrane stack
TW202317815A (zh) 鍍覆處理方法
TWI782379B (zh) 鍍覆裝置
KR102590233B1 (ko) 도금 장치 및 도금 방법
WO2022264353A1 (ja) 抵抗体、及び、めっき装置
CN116897226A (zh) 镀覆装置以及镀覆方法
CN1880517A (zh) 电化学处理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