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9297B -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9297B
TWI799297B TW111123107A TW111123107A TWI799297B TW I799297 B TWI799297 B TW I799297B TW 111123107 A TW111123107 A TW 111123107A TW 111123107 A TW111123107 A TW 111123107A TW I799297 B TWI799297 B TW I7992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eramic
powder
ceramic heat
composite met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3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0955A (zh
Inventor
范良芳
蕭銘健
陳堂綱
謝振中
Original Assignee
千如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千如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千如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3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929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9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92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0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0955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包括一第一散熱面與一第二散熱面,其中,該第一散熱面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一陶瓷外散熱頂部,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的該第一散熱面;及一複合金屬散熱層,一複合金屬燒結於該陶瓷散熱基部的該第二散熱面;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與該陶瓷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

Description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散熱鰭片技術領域,特別係指一種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高功率電子零件在運作之過程所產生熱,需藉由傳導、對流及輻射方式將熱排出,以降低電子產品的運轉溫度,進而維持系統運轉的穩定度與可靠度。
電子元件常用的散熱方式為散熱片,散熱片為一種固定於電子元件表面之導熱性材料,藉以將電子元件產生之熱傳導至周圍環境,其構造多為底板和鰭片所組成,底板部份直接與電子元件接觸,主要作用為均熱,使熱快速傳導及擴散;鰭片部份之作用為散熱,藉由表面積之增加來傳遞經由底板所擴散之熱,並由空氣對流將熱自鰭片表面散至周圍環境。
當鰭片表面積越大,其散熱效果越佳。但是由於材料本身的材料特性和加工程式,因此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發現瓶頸,當需要增加鰭片的散熱面積時,就需要增加機械加工程式及工時成本提高外,而且以CNC來增加的散熱面積有限。近年來由於半導體技術之快速發展,電子產品朝向輕薄短小,快速與多功能的需求下,其所使用的高功率電子零件發熱量越來越高,使得電子產品的散熱成為一棘手的難題。
為達到散熱效果,昔日的鋁質散熱片散熱效果已不符所需。多孔陶瓷散熱片有輕薄、高熔點、非導體、易大量生產之特性外,並有較高的耐冷熱衝擊性/低熱膨脹係數/輕薄/多孔隙散熱/降低EMI干擾等優點,以為高功率電子產品自然對流散熱的主流之一。
多孔材料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孔隙率,其影響權重超出其他所有影響因素。 TW 第I189036號發明專利揭示了「孔洞結構陶瓷散熱片」。其主要係由散熱層及導熱層構成,該散熱層係利用微觀化學液相變化原理,以乳膠狀漿料不均勻分散,形成陶瓷粉的微胞結構並與次微米粉體結合,再燒結成具中空結晶體的孔洞化結構散熱層。該散熱層孔隙率在5%-40%之間,粉體粒徑在0.125-0.49 μm之間,其與熱源接觸面具有一層導熱層,藉導熱層吸收熱源熱量,再藉由散熱層中空結晶體的孔洞化結構的高表面積,以空氣為散熱媒介,來提高散熱片的散熱能力。
為更進一步提高散熱片的散熱能力,TW 第I299975號發明專利揭示了「複合多層式多孔洞結構陶瓷散熱器」,如第 1 圖所示。複合多層式多孔洞結構陶瓷散熱器(2)其主要包含有陶瓷材料之散熱層(21)、金屬材料之吸熱層(22)及介於散熱層(21)與吸熱層(22)間之導接層(23);該散熱層(21)具有散熱基部(211)及外散熱頂部(213)。由於導接層(23)係使用錫膏以銲錫方式將散熱基部(211)與 吸熱層(22) 銲接或使用導熱膠、導熱膏或其他導熱黏劑將散熱基部(211)與吸熱層(22)黏接,因此,在散熱器之整體製程相當不方便外,散熱器於XY平面之熱均勻度亦不甚佳。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包括一第一散熱面與一第二散熱面,其中,該第一散熱面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一陶瓷外散熱頂部,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的該第一散熱面;及一金屬散熱層,燒結一複合金屬於該散熱基部的該第二散熱面;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與該陶瓷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製造方法,包括:備置陶瓷散熱鰭片原料;成型一陶瓷散熱鰭片;燒結陶瓷散熱鰭片;塗佈一複合金屬於該陶瓷散熱鰭片;及燒結該複合金屬於該陶瓷散熱鰭片。
如前所述,本發明披露了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之陶瓷外散熱頂部與陶瓷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並燒結一複合金屬於該散熱基部的一第二散熱面。因此,該散熱鰭片之整體製程相當方便外,亦可大大提升散熱器於XY平面之熱均勻度。
以下將對本發明的實施例給出詳細的說明。儘管本發明透過這些實施方式進行闡述和說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僅僅只局限於這些實施方式。相反地,本發明涵蓋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的發明精神和發明範圍內的所有替代物、變體和等同物。在以下對本發明的詳細描述中,為了提供一個針對本發明的完全的理解,闡明了大量的具體細節。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沒有這些具體細節,本發明同樣可以實施。在另外的一些實例中,對於大家熟知的方案、流程、元件和電路未作詳細描述,以便於凸顯本發明的主旨。
第2圖係根據本發明第1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1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100 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101),包括一第一散熱面(1011)與一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第一散熱面(1011)與該第二散熱面(1012)平行;一陶瓷外散熱頂部 ( 1021),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一散熱面(1011);及一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一複合金屬燒結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1)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係一體成型。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1)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兩者係呈水平,且該陶瓷散熱基部(101) 包括但不限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100之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係與熱源(未示出)貼合,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1),藉對流將熱源帶離排出以降低熱源之溫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外散熱頂部(1021)與該散熱基部(101)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910℃燒結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Graphene),且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
由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之膏狀體之複合金屬,塗佈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經高溫燒結後以形成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在一實施例中,該複合金屬中之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5。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由於該複合金屬與該散熱基部(101)皆具有玻璃粉末成分,因此,可以用較低溫度將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外,並可提高複合金屬與該第二散熱面(1012) 間之附著力(adhesion)。如此一來,該複合金屬中高導熱之銅或鋁成分,可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1),將熱源之熱藉對流方式帶離排出至空氣中。
在一實施例中,包含銅(Cu)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50~900 oC。在另一實施例中,包含鋁(Al)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00~800 oC
配合散熱鰭片之散熱需求,陶瓷外散熱頂部(102)可有不同的形態。第3圖係根據本發明第2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2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200 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101),包括一第一散熱面(1011)與一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第一散熱面(1011)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1012);一陶瓷外散熱頂部(1022),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一散熱面(1011);及一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一複合金屬燒結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2)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係一體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2)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兩者係呈垂直。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散熱基部(101) 不限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100之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係與熱源(未示出)貼合,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2),藉對流將熱源帶離排出以降低熱源之溫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外散熱頂部(1022)與該散熱基部(101)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910℃燒結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Graphene),且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
由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之膏狀體之複合金屬,塗佈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經高溫燒結後以形成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在一實施例中,該複合金屬中之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5。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由於該複合金屬與該散熱基部(101)皆具有玻璃粉末成分,因此,可以用較低溫度將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外,並可提高複合金屬與該第二散熱面(1012) 間之附著力(adhesion)。如此一來,該複合金屬中高導熱之銅或鋁成分,可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2),將熱源之熱藉對流方式帶離排出至空氣中。
在一實施例中,包含銅(Cu)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50~900 oC。在另一實施例中,包含鋁(Al)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00~800 oC
第4圖係根據本發明第3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3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300 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101),包括一第一散熱面(1011)與一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第一散熱面(1011)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1012);一陶瓷外散熱頂部(1023),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一散熱面(1011);及一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一複合金屬燒結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3)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係一體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3)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兩者係呈垂直。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散熱基部(101) 不限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100之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係與熱源(未示出)貼合,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3),藉對流將熱源帶離排出以降低熱源之溫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外散熱頂部(1023)與該散熱基部(101)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910℃燒結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Graphene),且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
由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之膏狀體之複合金屬,塗佈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經高溫燒結後以形成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在一實施例中,該複合金屬中之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5。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由於該複合金屬與該散熱基部(101)皆具有玻璃粉末成分,因此,可以用較低溫度將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外,並可提高複合金屬與該第二散熱面(1012) 間之附著力(adhesion)。如此一來,該複合金屬中高導熱之銅或鋁成分,可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3),將熱源之熱藉對流方式帶離排出至空氣中。
在一實施例中,包含銅(Cu)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50~900 oC。在另一實施例中,包含鋁(Al)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00~800 oC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第4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4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400 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101),包括一第一散熱面(1011)與一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第一散熱面(1011)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1012);一陶瓷外散熱頂部(1024),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一散熱面(1011);及一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一複合金屬燒結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4)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係一體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1024)與該陶瓷散熱基部(101)兩者係呈垂直。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散熱基部(101) 包括但不限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100之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係與熱源(未示出)貼合,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4),藉對流將熱源帶離排出以降低熱源之溫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外散熱頂部(1024)與該散熱基部(101)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910℃燒結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在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Graphene),且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
由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之膏狀體之複合金屬,塗佈於該陶瓷散熱基部(101)的該第二散熱面(1012),經高溫燒結後以形成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在一實施例中,該複合金屬中之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5。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由於該複合金屬與該散熱基部(101)皆具有玻璃粉末成分,因此,可以用較低溫度將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外,並可提高複合金屬與該第二散熱面(1012) 間之附著力(adhesion)。如此一來,該複合金屬中高導熱之銅或鋁成分,可以吸收熱源熱量並經由陶瓷散熱基部(101)與陶瓷外散熱頂部(1024),將熱源之熱藉對流方式帶離排出至空氣中。
在一實施例中,包含銅(Cu)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50~900 oC。在另一實施例中,包含鋁(Al)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00~800 oC
第6圖係根據本發明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之製造方法流程圖600。步驟 601,備置陶瓷散熱鰭片原料。陶瓷散熱鰭片原料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過均勻混合而成。在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Graphene),且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
步驟 602,成型一陶瓷散熱鰭片。該陶瓷散熱鰭片係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包括一第一散熱面與一第二散熱面,其中,該第一散熱面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及一陶瓷外散熱頂部,耦接該散熱基部的該第一散熱面;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與該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燒結成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為高壓擠出再滾壓成型、或沖壓成型、調配成漿料灌注成型、噴霧造粒或濕式造粒。
步驟 603,燒結該陶瓷散熱鰭片。以溫度750~1200℃燒結該陶瓷散熱鰭片。在一實施例中,該外散熱頂部(1021)與該散熱基部(101)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910℃燒結成型。
步驟 604,塗佈一複合金屬於該陶瓷散熱鰭片。該複合金屬由銅粉末或鋁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膏狀體塗佈於該散熱基部的該第二散熱面。在一實施例中,該複合金屬中之銅(Cu) 粉末或鋁(Al) 粉末與玻璃粉末之比例為 0.001~0.25。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 2O 3、二氧化矽SiO 2、三氧化二硼B 2O 3、三氧化二鉍 Bi 2O 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 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步驟 605,燒結該複合金屬於該陶瓷散熱鰭片以形成該複合金屬散熱層(103)。在一實施例中,包含銅(Cu)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50~900 oC。在另一實施例中,包含鋁(Al) 粉末之複合金屬燒結於該第二散熱面(1012)之燒結溫度為700~800 oC
如前所述,本發明披露了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之陶瓷外散熱頂部與陶瓷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並燒結一複合金屬於該散熱基部的一第二散熱面。由於複合金屬與散熱基部皆具有玻璃粉末,因此可以低溫燒結複合金屬與散熱基部外,並可提高複合金屬與散熱基部之該第二散熱面間之附著力。如此一來,散熱鰭片之整體製程相當方便外,亦可大大提升散熱器於XY平面之熱均勻度。
在此使用之措辭和表達都是用於說明而非限制,使用這些措辭和表達並不將在此圖示和描述的特性之任何等同物(或部分等同物)排除在發明範圍之外,在申請專利範內可能存在各種修改。其它的修改、變體和替換物也可能存在。因此,申請專利範旨在涵蓋所有此類等同物。
100 ,200,300,4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101:陶瓷散熱基部 1011:第一散熱面 1012:第二散熱面 1021,1022,1023,1024:陶瓷外散熱頂部 103:複合金屬散熱層 6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之製造流程圖 601,602,603,604,605:步驟 2:複合多層式多孔洞結構陶瓷散熱器(先前技術) 21:散熱層 22:金屬材料之吸熱層 23:導接層 211:散熱基部 213:外散熱頂部
第1圖  先前技術。 第2圖 根據本發明第1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第3圖 根據本發明第2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第4圖 根據本發明第3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第5圖 根據本發明第4個實施例的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第6圖 根據本發明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之製造流程圖。
100: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101:陶瓷散熱基部
1011:第一散熱面
1012:第二散熱面
1021:陶瓷外散熱頂部
103:複合金屬散熱層

Claims (9)

  1. 一種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包括一第一散熱面與一第二散熱面,其中,該第一散熱面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且其中,該陶瓷散熱基部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過均勻混合燒結而成;一陶瓷外散熱頂部,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的該第一散熱面,且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經過均勻混合燒結而成;及一複合金屬散熱層,一複合金屬燒結於該陶瓷散熱基部的該第二散熱面;其中,該複合金屬由一銅粉末或一鋁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且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與該陶瓷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
  2. 如請求項1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其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
  3. 如請求項1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其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2O3、二氧化矽SiO2、三氧化二硼B2O3、三氧化二鉍Bi2O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4. 如請求項1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其中,該陶瓷粉末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0.001~0.2。
  5. 一種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製造方法,包括:備置陶瓷散熱鰭片原料;成型一陶瓷散熱鰭片;燒結該陶瓷散熱鰭片;塗佈一複合金屬於該陶瓷散熱鰭片;及 燒結該複合金屬於該陶瓷散熱鰭片。
  6. 如請求項5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製造方法,其中,該備置陶瓷散熱鰭片原料係由一陶瓷粉末與一玻璃粉末均勻混合,其中,該陶瓷粉末為氮化鋁AlN、氮化矽SiN、氮化硼BN、碳化矽SiC或石墨烯粉末,且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0.001~0.2。
  7. 如請求項5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製造方法,其中,成型該陶瓷散熱鰭片係包括:一陶瓷散熱基部,包括一第一散熱面與一第二散熱面,其中,該第一散熱面與該第二散熱面平行;及一陶瓷外散熱頂部,耦接該陶瓷散熱基部的該第一散熱面;其中,該陶瓷外散熱頂部與該陶瓷散熱基部係一體成型。
  8. 如請求項6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製造方法,其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2O3、二氧化矽SiO2、三氧化二硼B2O3、三氧化二鉍Bi2O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9. 如請求項5之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製造方法,其中,該複合金屬由一銅粉末或一鋁粉末與一玻璃粉末組成,其中,該銅粉末或該鋁粉末與該玻璃粉末之比例為0.001~0.25,且其中,該玻璃粉末係選自三氧化二鋁Al2O3、二氧化矽SiO2、三氧化二硼B2O3、三氧化二鉍Bi2O3、氧化鋅ZnO、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鍶SrO及氧化鈉Na2O所組成的群組之任一。
TW111123107A 2022-06-21 2022-06-21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TWI7992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3107A TWI799297B (zh) 2022-06-21 2022-06-21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3107A TWI799297B (zh) 2022-06-21 2022-06-21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9297B true TWI799297B (zh) 2023-04-11
TW202400955A TW202400955A (zh) 2024-01-01

Family

ID=86948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107A TWI799297B (zh) 2022-06-21 2022-06-21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929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1622A (en) * 1982-04-19 1985-01-01 Olin Corporation Composites of glass-ceramic to metal seal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9835390B2 (en) * 2013-01-07 2017-12-05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Unitary graphene material-based integrated finned heat sink
CN107764085A (zh) * 2017-11-27 2018-03-06 苏州暖舍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式散热片系统
TW201924926A (zh) * 2017-12-06 2019-07-01 李宜臻 金屬陶瓷積層散熱基板之製造方法、及包含該金屬陶瓷積層散熱基板之電子裝置及發光二極體
WO2020110824A1 (ja) * 2018-11-29 2020-06-04 デンカ株式会社 放熱部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1622A (en) * 1982-04-19 1985-01-01 Olin Corporation Composites of glass-ceramic to metal seal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9835390B2 (en) * 2013-01-07 2017-12-05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Unitary graphene material-based integrated finned heat sink
CN107764085A (zh) * 2017-11-27 2018-03-06 苏州暖舍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式散热片系统
TW201924926A (zh) * 2017-12-06 2019-07-01 李宜臻 金屬陶瓷積層散熱基板之製造方法、及包含該金屬陶瓷積層散熱基板之電子裝置及發光二極體
WO2020110824A1 (ja) * 2018-11-29 2020-06-04 デンカ株式会社 放熱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0955A (zh) 202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44880B (en) Phase change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including polyester resin
TWI609462B (zh) 半導體裝置,陶瓷電路基板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657547B (zh) 功率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US10475723B1 (en) IGBT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7275319B (zh) 一种led芯片平板热管集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29240B (zh) 基于石墨烯材质的大功率led芯片及其cob封装方法
WO2019071742A1 (zh) 一种基于纳米银焊膏双面互连碳化硅mos器件的模块化封装方法
TWI603441B (zh) 功率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TWI799297B (zh)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及其製造方法
JP2002329938A (ja) セラミック回路基板
JP2011096994A (ja) 冷却器、配線基板、および発光体
TWM635920U (zh) 多孔洞陶瓷散熱鰭片
CN203521463U (zh) 一种高导热的led-cob封装基板
CN117320374A (zh) 多孔洞陶瓷散热鳍片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97447U (zh) 具有led的金属基板结构
CN207938645U (zh) 陶瓷白光贴附式led光源
CN113078129A (zh) 一种硅基键合石墨烯(cbg)陶瓷散热器一体化结构
CN208315541U (zh) 导热绝缘板及变流装置
JP2013229535A (ja) 半導体装置
KR101419740B1 (ko) 이중구조로 이루어진 세라믹 방열부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100267U (ja) 多孔化構造セラミック放熱器
TWI299975B (zh)
CN213242534U (zh) 用于功率器件散热封装的AlSiC散热绝缘一体化基板
JP2018142569A (ja) 放熱基板
JP2003188295A (ja) 半導体素子収納パッケージ用放熱板及び光通信モジュールパッケージ用放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