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5061B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5061B
TWI795061B TW110141136A TW110141136A TWI795061B TW I795061 B TWI795061 B TW I795061B TW 110141136 A TW110141136 A TW 110141136A TW 110141136 A TW110141136 A TW 110141136A TW I795061 B TWI795061 B TW I7950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1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6876A (zh
Inventor
申吉洙
趙鏞主
朴一容
黃孝眞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6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5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506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02B7/3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measured at different points on the optical axis, e.g. focussing on two or more planes and comparing image dat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朝向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滿足條件表達式11 ≤ TTL/IMG_HT,其中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_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本申請案是有關於一種被配置成折疊光學路徑(optical path)的光學成像系統。
在沿光軸設置多個透鏡的光學系統中,光學系統的總長度一般隨著透鏡數目的增加而增加。舉例而言,包括五個透鏡的光學成像系統較包括三個透鏡的光學成像系統更難小型化。出於此種原因,不可能在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安裝具有長焦距的攝遠光學系統(telephoto optical system)。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的範圍。
在一個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朝向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滿足條件表達式11 ≤ TTL/IMG_HT,其中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_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物側與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之間的第一稜鏡,其中所述第一稜鏡可包括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被配置成接收來自物體的入射光且朝向所述第一透鏡反射所述入射光。
可滿足條件表達式8.0毫米< DPL1 < 12.0毫米,其中DPL1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稜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的以毫米(mm)為單位的距離。
所述第一稜鏡可包括反射表面,且可滿足條件表達式40毫米< PTTL < 70毫米,其中P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稜鏡的所述反射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以毫米(mm)為單位的距離。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refractive power)。
所述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像側表面。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五透鏡與所述成像平面之間的第六透鏡。
所述第六透鏡可具有凹的物側表面。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五透鏡與所述成像平面之間的光學路徑中的第二稜鏡,其中所述第二稜鏡可包括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被配置成接收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光且朝向影像感測器反射所述光。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可為凸的,且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像側表面。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包括:第一照相機模組,包括以上所闡述的所述一個一般態樣的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第二照相機模組;以及第三照相機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被配置成將藉由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的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入射至所述影像感測器上的光轉換成電訊號,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的所述光軸被定向於第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二照相機模組的光軸及所述第三照相機模組的光軸被定向於不同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可具有第一視角及第一焦距,所述第二照相機模組可具有較所述第一視角寬的第二視角及較所述第一焦距短的第二焦距,且所述第三照相機模組可具有較所述第二視角寬的第三視角及較所述第二焦距短的第三焦距。
在另一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朝向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當在所述光軸的方向上觀察時,所述第一透鏡具有非圓形形狀,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具有自最小有效半徑至最大有效半徑變化的有效半徑,所述最小有效半徑是在垂直於所述光軸的第一方向上的短軸有效半徑L1S2es,所述最大有效半徑是在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於所述光軸的第二方向上的長軸有效半徑L1S2el,且滿足條件表達式0.80 < L1S2es/L1S2el < 1.0。
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 ≤ D12/f ≤ 0.05,其中D12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f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5 < L1S2eMax/IMG_HT < 2.20,其中L1S2eMax是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所述最大有效半徑且等於L1S2el,且IMG_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可滿足條件表達式11 ≤ TTL/IMG_HT,其中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_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物側與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之間的第一稜鏡,其中所述第一稜鏡可包括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被配置成接收來自物體的入射光且朝向所述第一透鏡反射所述入射光。
當在所述光軸的方向上觀察時,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形狀,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可具有自最小有效半徑至最大有效半徑變化的有效半徑,所述最小有效半徑是在垂直於所述光軸的第一方向上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s,所述最大有效半徑是在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於所述光軸的第二方向上的長軸有效半徑L1S1el,且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07 < L1S1es/PTTL < 0.12,其中P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稜鏡的所述反射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五透鏡與所述成像平面之間的光學路徑中的第二稜鏡,其中所述第二稜鏡包括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被配置成接收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光且朝向影像感測器反射所述光。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可為凸的,且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像側表面。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包括:第一照相機模組,包括以上所闡述的所述另一一般態樣的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第二照相機模組;以及第三照相機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可被配置成將藉由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的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入射至所述影像感測器上的光轉換成電訊號,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的所述光軸可被定向於第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二照相機模組的光軸及所述第三照相機模組的光軸可被定向於不同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可具有第一視角及第一焦距,所述第二照相機模組可具有較所述第一視角寬的第二視角及較所述第一焦距短的第二焦距,且所述第三照相機模組可具有較所述第二視角寬的第三視角及較所述第二焦距短的第三焦距。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述的操作順序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限於本文中所述操作順序,而是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除必需以特定次序進行的操作以外,亦可有所改變。此外,為提高清晰性及簡潔性,可省略對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功能及構造的說明。
本文中所述特徵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被理解為限於本文中所述實例。相反,提供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僅是為了例示實施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所述方式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
在本文中,關於實例或實施例使用用語「可」(例如,關於實例或實施例可包括或實施什麼)意指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或實施例,而所有實例及實施例並非僅限於此。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反之,當一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包括相關列出項中的任意一項或者相關列出項中的任意兩項或更多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元件,然而該些元件不受該些用語限制。相反,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元件。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所提及的第一元件亦可被稱為第二元件。
在本文中,為易於說明,可使用例如「上方」、「上部的」、「下方」及「下部的」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相對於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定向以外亦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翻轉圖中的裝置,則被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此時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用語「上方」同時囊括視裝置空間定向而定的上方與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例如,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要相應地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闡述各種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規定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由於製造技術及/或容差,圖式中所示形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本文中所述實例不限於圖式中所示的特定形狀,而是包括在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變化。
如將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顯而易見,本文中所述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加以組合。此外,如將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顯而易見,儘管本文中所述實例具有多種配置,然而可能存在其他配置。
第一透鏡是最靠近物體(或對象)的透鏡,且第五透鏡或第六透鏡(若存在)是最靠近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透鏡。
曲率半徑、透鏡及其他元件的厚度、透鏡與其他元件之間的距離、焦距、PTTL、TTL、BFL、IMG_HT、2IMG_HT、L1R1eMax、L1R2eMax、L1S1el、L1S1es、L1S2el、L1S2es、L2S1el、L2S1es、L2S2el及L2S2es以毫米(mm)表達。稍後在本申請案中定義該些量。
透鏡及其他元件的厚度、透鏡與其他元件之間的距離、PTTL、TTL及BFL是沿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光軸量測。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提及透鏡表面的形狀意指所述透鏡表面的近軸區域的形狀。透鏡表面的近軸區域是透鏡表面的環繞所述透鏡表面的光軸的中心部分,其中入射至透鏡表面的光線與光軸成小角度θ,且近似值sin θ ≈ θ、tan θ ≈ θ及cos θ ≈ 1是有效的。
舉例而言,透鏡的物側表面是凸的此一陳述意指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至少近軸區域是凸的,且透鏡的像側表面是凹的此一陳述意指透鏡的像側表面的至少近軸區域是凹的。因此,即使透鏡的物側表面可被闡述為凸的,透鏡的整個物側表面亦可不是凸的,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周邊區域可為凹的。此外,即使透鏡的像側表面可被闡述為凹的,透鏡的整個像側表面亦可不是凹的,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周邊區域可為凸的。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包含多個透鏡的光學系統。舉例而言,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光學系統包括各自具有折射力的多個透鏡。然而,所述光學成像系統不僅限於具有折射力的透鏡。舉例而言,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用於反射入射光的稜鏡及用於調節入射光量的光闌。另外,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用於阻擋紅外光的紅外阻擋濾波器(infrared blocking filter)。另外,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將藉由光學系統入射的對象的影像轉換成電訊號的影像感測器(例如,成像裝置)。另外,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維持兩個透鏡之間的間距的間隙維持構件。
所述透鏡由具有與空氣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不同的折射率的材料製成。舉例而言,所述多個透鏡由塑膠或玻璃製成。
所述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一個表面可具有非球面形狀。所述透鏡的非球面表面由以下方程式1表達。
Figure 02_image001
(1)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表面的曲率且是透鏡表面在所述透鏡表面的光軸處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r是在垂直於透鏡表面的光軸的方向上自透鏡表面上的任何點至透鏡表面的光軸的距離,A至J是非球面常數,且Z(亦稱為垂度(sag))是在平行於透鏡表面的光軸的方向上自透鏡表面上距所述透鏡表面的光軸為距離r處的點至垂直於光軸且與透鏡表面的頂點相交的切向平面的距離。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五或更多個透鏡。舉例而言,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自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其中第一透鏡最靠近物體,第五透鏡最靠近成像平面。作為另一選擇,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自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其中第一透鏡最靠近物體,第六透鏡最靠近成像平面。
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或第六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彼此間隔開。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不接觸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且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不接觸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
第一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側表面。第一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為小於1.6的折射率。第一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焦距。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焦距可被確定在7.0毫米至18.0毫米範圍內。
第二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具有凹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中的任一者或兩者。作為另一選擇,若存在六個透鏡,則第二透鏡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為1.6或大於1.6且小於1.8的折射率。作為另一選擇,若存在六個透鏡,則第二透鏡可具有為1.5或大於1.5且小於1.8的折射率。
第三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物側表面或凸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為1.6或大於1.6且為2.0或小於2.0的折射率。
第四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為1.6或大於1.6且小於1.8的折射率。
第五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具有凹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凹的物側表面或凹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為1.5或大於1.5且小於1.8的折射率。
第六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凸的像側表面。第六透鏡具有預先確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為1.0或大於1.0且為1.6或小於1.6的折射率。
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的一或多者可具有如下形狀:在所述形狀中,透鏡在與光軸相交的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半徑或直徑不同於透鏡在與光軸相交且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有效半徑或直徑。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由塑膠製成的透鏡。舉例而言,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所述五或六個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由塑膠材料製成。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非球面透鏡。舉例而言,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所述五或六個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透鏡。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被配置成在所述光學成像系統中折疊光學路徑的光學元件。舉例而言,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被配置成反射光的稜鏡。所述稜鏡可設置於第一透鏡的物側上。所述稜鏡可由具有相對低的阿貝數(Abbe number)的材料製成。舉例而言,所述稜鏡可由具有為60或小於60的阿貝數的材料製成。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濾波器及影像感測器,且可包括孔徑光闌(aperture stop)。
濾波器設置於影像感測器與最靠近成像平面設置的透鏡之間。濾波器阻擋入射光的一定波長範圍,以改善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解析度。舉例而言,濾波器可阻擋入射光的紅外波長。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間隙維持構件。
間隙維持構件設置於兩個透鏡之間,以維持所述兩個透鏡之間的間距。舉例而言,間隙維持構件可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在間隙維持構件中形成有孔。所述孔可具有擁有長軸及短軸的形狀。舉例而言,所述孔可具有為橢圓形、帶有修圓隅角的矩形或具有長軸及短軸的任何其他形狀的形狀。所述孔在短軸方向上的長度可為所述孔在長軸方向上的長度的0.8倍或大於0.8倍且小於1.0倍。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至9中的任一者或任意二或更多者。 2.8 ≤ f數                                               (條件表達式1) 3.2 < Nd2 + Nd3                                     (條件表達式2) 0毫米< f1 + f2 < 32毫米                       (條件表達式3) 0 ≤ D12/f ≤ 0.05                                (條件表達式4) 0.5 < L1R2eMax/IMG_HT < 2.2              (條件表達式5) 0.8 < L1R2eMax/L1R1eMax < 1.0           (條件表達式6) 0.8 ≤ TTL/f ≤ 1.0                              (條件表達式7) 11 ≤ TTL/IMG_HT                            (條件表達式8) 0.2 ≤ L1R1/f ≤ 0.3                             (條件表達式9)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1至9中,f數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且等於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除以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入射光瞳直徑(entrance pupil diameter),Nd2是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d3是第三透鏡的折射率,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D12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f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L1R1eMax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1R2eMax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IMG_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且L1R1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另外,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0至25中的任一者或任意二或更多者。 0.65 < L1S1es/L1S1el < 1.0                    (條件表達式10) 0.80 < L1S2es/L1S2el < 1.0                    (條件表達式11) 0.85 < L2S1es/L2S1el < 1.0                    (條件表達式12) 0.65 < L2S2es/L2S2el < 1.0                    (條件表達式13) 8.0毫米< DPL1 < 12.0毫米                   (條件表達式14) 40毫米< PTTL < 70毫米                       (條件表達式15) 0.8 < SPY2/SPX2 < 1.0                           (條件表達式16) 1.5 < L1S1el/IMG_HT < 2.2                    (條件表達式17) 0.09 < L1S1el/PTTL < 0.13                     (條件表達式18) 0.07 < L1S1es/PTTL < 0.12                     (條件表達式19) 0.06 < L2S1el/PTTL < 0.11                     (條件表達式20) 0.06 < L2S1es/PTTL < 0.10                     (條件表達式21) 0.02 < AL1/(PTTL) 2 < 0.05                     (條件表達式22) 10° < 2θ < 92°                                        (條件表達式23) 1.0 < 2θ/FOV < 10                                  (條件表達式24) 2 < BFL/2IMG_HT < 5                            (條件表達式25)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10至25中,L1S1es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l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長軸有效半徑(且與條件表達式6中的L1R1eMax相同),L1S2es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短軸有效半徑,L1S2el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長軸有效半徑(且與條件表達式5及6中的L1R2eMax相同),L2S1es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短軸有效半徑,L2S1el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長軸有效半徑,L2S2es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短軸有效半徑,且L2S2el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長軸有效半徑。
DPL1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側上的稜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P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側上的稜鏡的反射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SPY2是間隙維持構件的孔在短軸方向上的長度,且SPX2是間隙維持構件的孔在長軸方向上的長度。
IMG_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AL1是在光軸方向上投影至垂直於光軸方向的平面上的第一透鏡的光學部分的物側表面的面積。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是物側表面的展現出第一透鏡的透鏡特性的部分。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透鏡具有非圓形形狀,且包括兩個弧形側表面及將所述兩個弧形側表面彼此連接的兩個直形側表面。2θ是在第一透鏡的光軸上具有頂點且被直形側表面中的一者對向的角度。
FOV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視角或總視場,BFL是沿光軸自最靠近成像平面的透鏡(即,第五透鏡或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2IMG_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
接下來,將闡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
圖1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的配置圖,且圖2示出圖1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100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及第五透鏡150。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1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1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1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5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100包括稜鏡P、濾波器170及影像感測器180。
光學成像系統1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1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1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180。
濾波器1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1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1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1示出光學成像系統1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2示出光學成像系統1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aspherical surface coefficients)。 表1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9.000            
4 第一透鏡 6.72 4.000 1.537 55.7 5.380 4.909
5 -57.85 0.393       4.748 4.401
6 第二透鏡 13.11 0.300 1.621 26.0 4.379 4.158
7 3.96 1.237       3.822 3.708
8 第三透鏡 10.57 1.317 1.680 19.2 3.705 3.653
9 -62.18 0.356       3.673 3.628
10 第四透鏡 -5.15 0.303 1.642 23.9 3.595 3.595
11 -25.18 2.028       3.562 3.505
12 第五透鏡 6.60 0.817 1.571 37.4 3.667 3.590
13 17.00 1.020       3.707 3.616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3.648   
15 無窮大 18.304       3.645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2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9.4E- 01 2.7E- 04 3.2E- 05 - 7.2E- 06 7.3E- 07 - 2.3E- 08 - 1.2E- 09 1.2E- 10 - 3.6E- 12 3.7E- 14
5 0.0E+00 2.9E- 03 - 1.4E- 03 2.8E- 04 - 3.1E- 05 1.9E- 06 - 7.0E- 08 1.4E- 09 - 1.3E- 11 4.6E- 14
6 0.0E+00 - 6.3E- 03 5.2E- 04 1.8E- 05 - 9.6E- 06 1.1E- 06 - 7.4E- 08 3.3E- 09 - 9.6E- 11 1.3E- 12
7 0.0E+00 - 1.4E- 02 3.0E- 03 - 5.0E- 04 3.6E- 05 1.1E- 06 - 4.3E- 07 3.5E- 08 - 1.2E- 09 1.5E- 11
8 0.0E+00 - 7.5E- 03 6.7E- 04 5.6E- 05 - 2.8E- 05 4.8E- 06 - 5.3E- 07 4.1E- 08 - 1.9E- 09 4.0E- 11
9 0.0E+00 - 5.2E- 03 - 2.3E- 03 1.5E- 03 - 3.8E- 04 5.3E- 05 - 4.4E- 06 2.1E- 07 - 4.8E- 09 4.0E- 11
10 0.0E+00 3.0E- 03 1.2E- 03 - 4.3E- 04 1.0E- 04 - 1.8E- 05 2.3E- 06 - 1.8E- 07 7.7E- 09 - 1.4E- 10
11 0.0E+00 - 4.7E- 03 4.8E- 03 - 2.1E- 03 5.3E- 04 - 8.3E- 05 8.1E- 06 - 4.9E- 07 1.7E- 08 - 2.4E- 10
12 0.0E+00 - 1.1E- 02 5.1E- 04 - 1.1E- 04 6.4E- 05 - 1.4E- 05 1.5E- 06 - 1.0E- 07 3.8E- 09 - 6.2E- 01
13 0.0E+00 - 6.8E- 03 - 1.2E- 04 1.2E- 04 - 1.2E- 05 3.8E- 07 1.1E- 08 - 1.7E- 09 1.1E- 10 - 3.5E- 12
圖3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二實例的配置圖,且圖4示出圖3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200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及第五透鏡250。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2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2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2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2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2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2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2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2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200更包括稜鏡P、濾波器270及影像感測器280。
光學成像系統2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2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2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280。
濾波器2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2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2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3示出光學成像系統200的光學特性,且下表4示出光學成像系統2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3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9.000            
4 第一透鏡 7.08 4.012 1.537 55.7 5.380 4.763
5 -16.42 0.444       4.748 4.341
6 第二透鏡 25.05 0.300 1.621 26.0 4.379 3.991
7 3.98 1.323       3.822 3.563
8 第三透鏡 11.83 1.945 1.680 19.2 3.705 3.527
9 -25.38 0.470       3.673 3.586
10 第四透鏡 -4.56 0.335 1.642 23.9 3.595 3.557
11 -11.87 0.095       3.562 3.590
12 第五透鏡 -6.69 0.700 1.571 37.4 3.707 3.581
13 -4.87 1.020       3.667 3.562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3.470   
15 無窮大 18.696       3.465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4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1E+00 9.1E- 05 4.1E- 05 - 1.3E- 05 2.3E- 06 - 2.2E- 07 1.2E- 08 - 4.0E- 10 7.0E- 12 - 5.1E- 14
5 0.0E+00 2.5E- 03 - 1.6E- 03 4.3E- 04 - 6.4E- 05 5.7E- 06 - 3.2E- 07 1.1E- 08 - 2.0E- 10 1.6E- 12
6 0.0E+00 - 2.9E- 03 - 2.2E- 03 1.0E- 03 - 2.1E- 04 2.4E- 05 - 1.7E- 06 6.9E- 08 - 1.6E- 09 1.6E- 11
7 0.0E+00 - 8.4E- 03 - 9.2E- 04 9.1E- 04 - 2.6E- 04 4.2E- 05 - 4.2E- 06 2.6E- 07 - 8.9E- 09 1.3E- 10
8 0.0E+00 - 5.7E- 03 - 6.7E- 04 6.5E- 04 - 2.3E- 04 4.7E- 05 - 6.1E- 06 4.6E- 07 - 1.9E- 08 3.3E- 10
9 0.0E+00 - 5.2E- 03 - 9.2E- 04 5.3E- 04 - 1.2E- 04 1.8E- 05 - 2.0E- 06 1.5E- 07 - 6.1E- 09 1.0E- 10
10 0.0E+00 3.0E- 03 - 3.4E- 04 8.0E- 04 - 3.6E- 04 8.0E- 05 - 1.0E- 05 7.5E- 07 - 2.9E- 08 4.8E- 10
11 0.0E+00 4.5E- 03 - 9.7E- 03 6.4E- 03 - 2.1E- 03 3.9E- 04 - 4.3E- 05 2.9E- 06 - 1.0E- 07 1.6E- 09
12 0.0E+00 1.7E- 02 - 1.4E- 02 7.5E- 03 - 2.1E- 03 3.7E- 04 - 3.8E- 05 2.4E- 06 - 8.5E- 08 1.3E- 09
13 0.0E+00 1.2E- 02 - 1.7E- 03 3.1E- 04 1.1E- 05 - 1.7E- 05 3.0E- 06 - 2.4E- 07 9.7E- 09 - 1.5E- 10
圖5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三實例的配置圖,且圖6示出圖5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300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及第五透鏡350。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3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3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3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3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3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3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3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3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300更包括稜鏡P、濾波器370及影像感測器380。
光學成像系統3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3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3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380。
濾波器3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3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3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5示出光學成像系統3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6示出光學成像系統3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5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9.000            
4 第一透鏡 6.94 3.581 1.537 55.7 5.380 4.609
5 -11.99 0.516       4.748 4.326
6 第二透鏡 81.24 0.350 1.621 26.0 4.379 3.879
7 4.14 0.998       3.822 3.516
8 第三透鏡 11.54 2.304 1.680 19.2 3.705 3.467
9 -51.24 0.558       3.673 3.411
10 第四透鏡 -4.73 0.600 1.642 23.9 3.595 3.376
11 -6.66 0.163       3.562 3.366
12 第五透鏡 -4.66 0.700 1.571 37.4 3.707 3.329
13 -5.18 1.020       3.667 3.310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5 無窮大 19.009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6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2E+00 - 6.6E- 05 4.5E- 05 - 8.4E- 06 1.3E- 06 - 1.3E- 07 7.7E- 09 - 2.6E- 10 4.5E- 12 - 3.2E- 14
5 0.0E+00 1.1E- 03 - 5.8E- 04 1.6E- 04 - 2.3E- 05 2.0E- 06 - 1.1E- 07 3.6E- 09 - 6.7E- 11 5.3E- 13
6 0.0E+00 - 5.3E- 03 6.6E- 04 - 3.1E- 05 - 1.2E- 05 2.8E- 06 - 2.7E- 07 1.4E- 08 - 3.7E- 10 4.1E- 12
7 0.0E+00 - 7.8E- 03 - 2.3E- 03 1.7E- 03 - 5.1E- 04 8.4E- 05 - 8.2E- 06 4.7E- 07 - 1.5E- 08 2.0E- 10
8 0.0E+00 - 3.6E- 04 - 7.6E- 03 3.9E- 03 - 1.0E- 03 1.5E- 04 - 1.4E- 05 8.3E- 07 - 2.6E- 08 3.6E- 10
9 0.0E+00 1.3E- 03 - 9.1E- 03 4.7E- 03 - 1.3E- 03 2.0E- 04 - 2.0E- 05 1.2E- 06 - 4.2E- 08 6.1E- 10
10 0.0E+00 2.4E- 03 3.1E- 03 - 2.0E- 03 6.6E- 04 - 1.2E- 04 1.3E- 05 - 7.9E- 07 2.7E- 08 - 3.8E- 10
11 0.0E+00 - 1.3E- 02 1.4E- 02 - 6.7E- 03 1.9E- 03 - 3.3E- 04 3.6E- 05 - 2.4E- 06 8.7E- 08 - 1.3E- 09
12 0.0E+00 1.3E- 02 - 8.1E- 03 4.0E- 03 - 1.1E- 03 1.6E- 04 - 1.3E- 05 6.5E- 07 - 1.5E- 08 1.3E- 10
13 0.0E+00 2.2E- 02 - 1.3E- 02 5.8E- 03 - 1.6E- 03 2.5E- 04 - 2.5E- 05 1.5E- 06 - 5.2E- 08 7.6E- 10
圖7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四實例的配置圖,且圖8示出圖7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400包括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及第五透鏡450。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4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4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42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4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4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4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4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4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4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400包括稜鏡P、濾波器470及影像感測器480。
光學成像系統4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4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4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480。
濾波器4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4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4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7示出光學成像系統4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8示出光學成像系統4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7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9.000            
4 第一透鏡 7.85 4.250 1.537 55.7 4.400 4.377
5 -9.42 0.648       3.989 3.974
6 第二透鏡 -4.04 0.350 1.621 26.0 3.731 3.725
7 -32.62 0.578       3.432 3.432
8 第三透鏡 33.46 1.365 1.680 19.2 3.416 3.416
9 -15.45 0.591       3.514 3.514
10 第四透鏡 -4.29 0.600 1.642 23.9 3.500 3.500
11 -5.65 0.025       3.660 3.645
12 第五透鏡 -6.21 0.700 1.571 37.4 3.515 3.467
13 -6.90 1.020       3.432 3.358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5 無窮大 19.474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8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2E+00 - 6.6E- 05 4.5E- 05 - 8.4E- 06 1.3E- 06 - 1.3E- 07 7.7E- 09 - 2.6E- 10 4.5E- 12 - 3.2E- 14
5 0.0E+00 1.1E- 03 - 5.8E- 04 1.6E- 04 - 2.3E- 05 2.0E- 06 - 1.1E- 07 3.6E- 09 - 6.7E- 11 5.3E- 13
6 0.0E+00 - 5.3E- 03 6.6E- 04 - 3.1E- 05 - 1.2E- 05 2.8E- 06 - 2.7E- 07 1.4E- 08 - 3.7E- 10 4.1E- 12
7 0.0E+00 - 7.8E- 03 - 2.3E- 03 1.7E- 03 - 5.1E- 04 8.4E- 05 - 8.2E- 06 4.7E- 07 - 1.5E- 08 2.0E- 10
8 0.0E+00 - 3.6E- 04 - 7.6E- 03 3.9E- 03 - 1.0E- 03 1.5E- 04 - 1.4E- 05 8.3E- 07 - 2.6E- 08 3.6E- 10
9 0.0E+00 1.3E- 03 - 9.1E- 03 4.7E- 03 - 1.3E- 03 2.0E- 04 - 2.0E- 05 1.2E- 06 - 4.2E- 08 6.1E- 10
10 0.0E+00 2.4E- 03 3.1E- 03 - 2.0E- 03 6.6E- 04 - 1.2E- 04 1.3E- 05 - 7.9E- 07 2.7E- 08 - 3.8E- 10
11 0.0E+00 - 1.3E- 02 1.4E- 02 - 6.7E- 03 1.9E- 03 - 3.3E- 04 3.6E- 05 - 2.4E- 06 8.7E- 08 - 1.3E- 09
12 0.0E+00 1.3E- 02 - 8.1E- 03 4.0E- 03 - 1.1E- 03 1.6E- 04 - 1.3E- 05 6.5E- 07 - 1.5E- 08 1.3E- 10
13 0.0E+00 2.2E- 02 - 1.3E- 02 5.8E- 03 - 1.6E- 03 2.5E- 04 - 2.5E- 05 1.5E- 06 - 5.2E- 08 7.6E- 10
圖9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五實例的配置圖,且圖10示出圖9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500包括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及第五透鏡550。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5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5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52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5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5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5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5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5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5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500更包括稜鏡P、濾波器570及影像感測器580。
光學成像系統5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5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5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580。
濾波器5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5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5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9示出光學成像系統5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10示出光學成像系統5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9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11.000            
4 第一透鏡 13.49 4.250 1.537 55.7 6.850 6.465
5 -13.00 1.439       6.614 6.277
6 第二透鏡 -6.29 0.600 1.621 26.0 6.017 5.851
7 -80.4985 0.546       5.628644211 5.536
8 第三透鏡 36.0447 2.486 1.680 19.2 5.575668112 5.474
9 -21.7129 0.918       5.47 5.462
10 第四透鏡 -6.53 1.185 1.642 23.9 5.433 5.416
11 -9.96 0.025       5.674 5.607
12 第五透鏡 -12.00 0.702 1.571 37.4 5.479 5.382
13 -11.90 1.020       5.267 5.159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5 無窮大 32.901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10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2E+00 - 6.6E- 05 4.5E- 05 - 8.4E- 06 1.3E- 06 - 1.3E- 07 7.7E- 09 - 2.6E- 10 4.5E- 12 - 3.2E- 14
5 0.0E+00 1.1E- 03 - 5.8E- 04 1.6E- 04 - 2.3E- 05 2.0E- 06 - 1.1E- 07 3.6E- 09 - 6.7E- 11 5.3E- 13
6 0.0E+00 - 5.3E- 03 6.6E- 04 - 3.1E- 05 - 1.2E- 05 2.8E- 06 - 2.7E- 07 1.4E- 08 - 3.7E- 10 4.1E- 12
7 0.0E+00 - 7.8E- 03 - 2.3E- 03 1.7E- 03 - 5.1E- 04 8.4E- 05 - 8.2E- 06 4.7E- 07 - 1.5E- 08 2.0E- 10
8 0.0E+00 - 3.6E- 04 - 7.6E- 03 3.9E- 03 - 1.0E- 03 1.5E- 04 - 1.4E- 05 8.3E- 07 - 2.6E- 08 3.6E- 10
9 0.0E+00 1.3E- 03 - 9.1E- 03 4.7E- 03 - 1.3E- 03 2.0E- 04 - 2.0E- 05 1.2E- 06 - 4.2E- 08 6.1E- 10
10 0.0E+00 2.4E- 03 3.1E- 03 - 2.0E- 03 6.6E- 04 - 1.2E- 04 1.3E- 05 - 7.9E- 07 2.7E- 08 - 3.8E- 10
11 0.0E+00 - 1.3E- 02 1.4E- 02 - 6.7E- 03 1.9E- 03 - 3.3E- 04 3.6E- 05 - 2.4E- 06 8.7E- 08 - 1.3E- 09
12 0.0E+00 1.3E- 02 - 8.1E- 03 4.0E- 03 - 1.1E- 03 1.6E- 04 - 1.3E- 05 6.5E- 07 - 1.5E- 08 1.3E- 10
13 0.0E+00 2.2E- 02 - 1.3E- 02 5.8E- 03 - 1.6E- 03 2.5E- 04 - 2.5E- 05 1.5E- 06 - 5.2E- 08 7.6E- 10
圖11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六實例的配置圖,且圖12示出圖11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600包括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及第五透鏡650。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6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6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6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6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6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6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6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6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6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600更包括稜鏡P、濾波器670及影像感測器680。
光學成像系統6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6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6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680。
濾波器6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6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6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11示出光學成像系統6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12示出光學成像系統6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11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11.000            
4 第一透鏡 11.08 3.368 1.537 55.7 7.497 6.784
5 -33.62 0.978       7.376 6.627
6 第二透鏡 26.46 0.450 1.621 26.0 6.787 6.160
7 6.14 1.809       5.958 5.685
8 第三透鏡 16.81 3.000 1.680 19.2 5.899 5.594
9 -44.57 0.745       5.600 5.570
10 第四透鏡 -7.01 0.675 1.642 23.9 5.546 5.547
11 -21.52 0.094       5.647 5.591
12 第五透鏡 -11.49 0.871 1.571 37.4 5.635 5.572
13 -7.50 1.020       5.591 5.525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5 無窮大 34.086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12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2E+00 - 6.6E- 05 4.5E- 05 - 8.4E- 06 1.3E- 06 - 1.3E- 07 7.7E- 09 - 2.6E- 10 4.5E- 12 - 3.2E- 14
5 0.0E+00 1.1E- 03 - 5.8E- 04 1.6E- 04 - 2.3E- 05 2.0E- 06 - 1.1E- 07 3.6E- 09 - 6.7E- 11 5.3E- 13
6 0.0E+00 - 5.3E- 03 6.6E- 04 - 3.1E- 05 - 1.2E- 05 2.8E- 06 - 2.7E- 07 1.4E- 08 - 3.7E- 10 4.1E- 12
7 0.0E+00 - 7.8E- 03 - 2.3E- 03 1.7E- 03 - 5.1E- 04 8.4E- 05 - 8.2E- 06 4.7E- 07 - 1.5E- 08 2.0E- 10
8 0.0E+00 - 3.6E- 04 - 7.6E- 03 3.9E- 03 - 1.0E- 03 1.5E- 04 - 1.4E- 05 8.3E- 07 - 2.6E- 08 3.6E- 10
9 0.0E+00 1.3E- 03 - 9.1E- 03 4.7E- 03 - 1.3E- 03 2.0E- 04 - 2.0E- 05 1.2E- 06 - 4.2E- 08 6.1E- 10
10 0.0E+00 2.4E- 03 3.1E- 03 - 2.0E- 03 6.6E- 04 - 1.2E- 04 1.3E- 05 - 7.9E- 07 2.7E- 08 - 3.8E- 10
11 0.0E+00 - 1.3E- 02 1.4E- 02 - 6.7E- 03 1.9E- 03 - 3.3E- 04 3.6E- 05 - 2.4E- 06 8.7E- 08 - 1.3E- 09
12 0.0E+00 1.3E- 02 - 8.1E- 03 4.0E- 03 - 1.1E- 03 1.6E- 04 - 1.3E- 05 6.5E- 07 - 1.5E- 08 1.3E- 10
13 0.0E+00 2.2E- 02 - 1.3E- 02 5.8E- 03 - 1.6E- 03 2.5E- 04 - 2.5E- 05 1.5E- 06 - 5.2E- 08 7.6E- 10
圖13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七實例的配置圖,且圖14示出圖13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700包括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及第五透鏡750。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7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7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7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7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7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7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7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7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7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700包括稜鏡P、濾波器770及影像感測器780。
光學成像系統7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7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7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780。
濾波器7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7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7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13示出光學成像系統7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14示出光學成像系統7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13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11.000            
4 第一透鏡 10.54 5.751 1.537 55.7 7.717 7.038
5 -18.00 0.506       7.164 6.560
6 第二透鏡 150.16 0.450 1.621 26.0 6.442 6.060
7 6.32 1.506       5.684 5.504
8 第三透鏡 17.33 2.863 1.680 19.2 5.586 5.433
9 -71.51 0.840       5.370 5.344
10 第四透鏡 -7.17 0.500 1.642 23.9 5.322 5.312
11 -9.79 0.216       5.343 5.311
12 第五透鏡 -6.93 0.964 1.571 37.4 5.297 5.258
13 -7.71 1.020       5.307 5.227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5 無窮大 30.872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14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2E+00 - 6.6E- 05 4.5E- 05 - 8.4E- 06 1.3E- 06 - 1.3E- 07 7.7E- 09 - 2.6E- 10 4.5E- 12 - 3.2E- 14
5 0.0E+00 1.1E- 03 - 5.8E- 04 1.6E- 04 - 2.3E- 05 2.0E- 06 - 1.1E- 07 3.6E- 09 - 6.7E- 11 5.3E- 13
6 0.0E+00 - 5.3E- 03 6.6E- 04 - 3.1E- 05 - 1.2E- 05 2.8E- 06 - 2.7E- 07 1.4E- 08 - 3.7E- 10 4.1E- 12
7 0.0E+00 - 7.8E- 03 - 2.3E- 03 1.7E- 03 - 5.1E- 04 8.4E- 05 - 8.2E- 06 4.7E- 07 - 1.5E- 08 2.0E- 10
8 0.0E+00 - 3.6E- 04 - 7.6E- 03 3.9E- 03 - 1.0E- 03 1.5E- 04 - 1.4E- 05 8.3E- 07 - 2.6E- 08 3.6E- 10
9 0.0E+00 1.3E- 03 - 9.1E- 03 4.7E- 03 - 1.3E- 03 2.0E- 04 - 2.0E- 05 1.2E- 06 - 4.2E- 08 6.1E- 10
10 0.0E+00 2.4E- 03 3.1E- 03 - 2.0E- 03 6.6E- 04 - 1.2E- 04 1.3E- 05 - 7.9E- 07 2.7E- 08 - 3.8E- 10
11 0.0E+00 - 1.3E- 02 1.4E- 02 - 6.7E- 03 1.9E- 03 - 3.3E- 04 3.6E- 05 - 2.4E- 06 8.7E- 08 - 1.3E- 09
12 0.0E+00 1.3E- 02 - 8.1E- 03 4.0E- 03 - 1.1E- 03 1.6E- 04 - 1.3E- 05 6.5E- 07 - 1.5E- 08 1.3E- 10
13 0.0E+00 2.2E- 02 - 1.3E- 02 5.8E- 03 - 1.6E- 03 2.5E- 04 - 2.5E- 05 1.5E- 06 - 5.2E- 08 7.6E- 10
圖15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八實例的配置圖,且圖16示出圖15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800包括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及第五透鏡850。
第一透鏡8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8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8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82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8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8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8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8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8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8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800更包括稜鏡P、濾波器870及影像感測器880。
光學成像系統8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8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8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880。
濾波器8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8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8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15示出光學成像系統8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16示出光學成像系統8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15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11.000            
4 第一透鏡 12.72 6.400 1.537 55.7 7.000 6.752
5 -13.52 1.073       6.365 6.164
6 第二透鏡 -6.21 0.450 1.621 26.0 5.843 5.717
7 -85.65 0.879       5.349 5.308
8 第三透鏡 35.52 3.220 1.680 19.2 5.312 5.267
9 -22.75 0.984       5.461 5.457
10 第四透鏡 -6.53 0.500 1.642 23.9 5.400 5.408
11 -8.96 1.438       5.605 5.595
12 第五透鏡 -13.22 0.993 1.571 37.4 5.182 5.050
13 -14.69 1.020       4.998 4.847
14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5 無窮大 28.749            
16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16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1.2E+00 - 6.6E- 05 4.5E- 05 - 8.4E- 06 1.3E- 06 - 1.3E- 07 7.7E- 09 - 2.6E- 10 4.5E- 12 - 3.2E- 14
5 0.0E+00 1.1E- 03 - 5.8E- 04 1.6E- 04 - 2.3E- 05 2.0E- 06 - 1.1E- 07 3.6E- 09 - 6.7E- 11 5.3E- 13
6 0.0E+00 - 5.3E- 03 6.6E- 04 - 3.1E- 05 - 1.2E- 05 2.8E- 06 - 2.7E- 07 1.4E- 08 - 3.7E- 10 4.1E- 12
7 0.0E+00 - 7.8E- 03 - 2.3E- 03 1.7E- 03 - 5.1E- 04 8.4E- 05 - 8.2E- 06 4.7E- 07 - 1.5E- 08 2.0E- 10
8 0.0E+00 - 3.6E- 04 - 7.6E- 03 3.9E- 03 - 1.0E- 03 1.5E- 04 - 1.4E- 05 8.3E- 07 - 2.6E- 08 3.6E- 10
9 0.0E+00 1.3E- 03 - 9.1E- 03 4.7E- 03 - 1.3E- 03 2.0E- 04 - 2.0E- 05 1.2E- 06 - 4.2E- 08 6.1E- 10
10 0.0E+00 2.4E- 03 3.1E- 03 - 2.0E- 03 6.6E- 04 - 1.2E- 04 1.3E- 05 - 7.9E- 07 2.7E- 08 - 3.8E- 10
11 0.0E+00 - 1.3E- 02 1.4E- 02 - 6.7E- 03 1.9E- 03 - 3.3E- 04 3.6E- 05 - 2.4E- 06 8.7E- 08 - 1.3E- 09
12 0.0E+00 1.3E- 02 - 8.1E- 03 4.0E- 03 - 1.1E- 03 1.6E- 04 - 1.3E- 05 6.5E- 07 - 1.5E- 08 1.3E- 10
13 0.0E+00 2.2E- 02 - 1.3E- 02 5.8E- 03 - 1.6E- 03 2.5E- 04 - 2.5E- 05 1.5E- 06 - 5.2E- 08 7.6E- 10
圖17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九實例的配置圖,且圖18示出圖17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900包括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及第六透鏡960。
第一透鏡9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9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92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9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93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93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94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94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9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9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六透鏡96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96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900包括稜鏡P、濾波器970及影像感測器980。
光學成像系統900包括稜鏡P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9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稜鏡P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稜鏡P設置於第一透鏡9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980。
濾波器9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9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9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17示出光學成像系統9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18示出光學成像系統900的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17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稜鏡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8.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11.000            
4 第一透鏡 8.01 2.630 1.537 55.7 4.700 4.577
5 62.72 0.153       4.430 4.313
6 第二透鏡 58.22 2.352 1.537 55.7 4.385 4.270
7 -9.30 0.611       4.049 3.967
8 第三透鏡 -4.04 0.450 1.621 26.0 3.788 3.738
9 -50.44 0.590       3.445 3.430
10 第四透鏡 23.92 1.640 1.680 19.2 3.429 3.414
11 -15.78 0.534       3.531 3.527
12 第五透鏡 -4.42 0.600 1.642 23.9 3.500 3.500
13 -6.62 0.071       3.646 3.624
14 第六透鏡 -8.26 0.700 1.571 37.4 3.524 3.468
15 -7.94 1.020       3.427 3.338
16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7    28.749            
18 成像平面    0.000            
表18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 8.9E- 01 1.5E- 04 7.2E- 05 - 1.7E- 05 2.6E- 06 - 2.5E- 07 1.5E- 08 - 5.5E- 10 1.1E- 11 - 9.7E- 14
5 0.0E+00 - 2.4E- 05 2.6E- 05 - 1.4E- 05 3.8E- 06 - 5.6E- 07 4.7E- 08 - 2.2E- 09 5.5E- 11 - 5.4E- 13
6 0.0E+00 - 2.5E- 05 - 1.8E- 07 6.0E- 06 - 2.0E- 06 3.1E- 07 - 2.7E- 08 1.3E- 09 - 3.7E- 11 4.4E- 13
7 0.0E+00 - 4.1E- 03 2.5E- 03 - 6.1E- 04 8.4E- 05 - 6.7E- 06 3.0E- 07 - 5.5E- 09 - 4.2E- 11 2.3E- 12
8 0.0E+00 7.8E- 03 1.0E- 03 - 2.3E- 04 - 3.9E- 05 1.8E- 05 - 2.6E- 06 1.8E- 07 - 6.7E- 09 1.0E- 10
9 0.0E+00 1.2E- 02 - 5.9E- 03 2.2E- 03 - 4.8E- 04 5.8E- 05 - 3.4E- 06 2.9E- 08 5.7E- 09 - 1.9E- 10
10 0.0E+00 6.0E- 04 - 3.7E- 03 1.2E- 03 - 1.4E- 04 - 1.1E- 05 4.8E- 06 - 5.2E- 07 2.6E- 08 - 5.1E- 10
11 0.0E+00 - 9.5E- 03 1.7E- 03 - 3.0E- 04 9.1E- 05 - 2.3E- 05 3.3E- 06 - 2.5E- 07 9.4E- 09 - 1.4E- 10
12 0.0E+00 - 7.5E- 03 6.0E- 03 - 1.8E- 03 3.8E- 04 - 5.7E- 05 5.9E- 06 - 3.9E- 07 1.5E- 08 - 2.3E- 10
13 0.0E+00 1.8E- 03 - 7.2E- 04 5.7E- 04 - 2.3E- 04 4.7E- 05 - 5.4E- 06 3.6E- 07 - 1.3E- 08 1.9E- 10
14 0.0E+00 4.2E- 03 - 3.3E- 03 1.9E- 03 - 5.2E- 04 8.2E- 05 - 7.8E- 06 4.4E- 07 - 1.4E- 08 1.9E- 10
15 0.0E+00 2.8E- 03 4.2E- 04 4.5E- 05 1.8E- 05 - 1.4E- 05 2.7E- 06 - 2.5E- 07 1.1E- 08 - 2.0E- 10
圖19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十實例的配置圖,且圖20示出圖19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1000包括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及第五透鏡1050。
第一透鏡10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10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0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102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03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10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04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0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0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0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1000更包括第一稜鏡P1、濾波器1070、第二稜鏡P2及影像感測器1080。
光學成像系統1000包括第一稜鏡P1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10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第一稜鏡P1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第一稜鏡P1設置於第一透鏡10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第二稜鏡P2。
光學成像系統1000包括第二稜鏡P2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10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另一工具。第二稜鏡P2折疊第二光軸C2以形成第三光軸C3。第三光軸C3實質上垂直於第二光軸C2。第二稜鏡P2設置於第五透鏡1050與影像感測器1080之間,且將由第一稜鏡P1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1080。
濾波器10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10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10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19示出光學成像系統10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20示出光學成像系統1000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19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第一稜鏡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2 無窮大 6.000 1.519 64.2      
3 無窮大 9.000            
4 第一透鏡 7.12 6.000 1.536 23.9 4.400 4.338
5 -10.60 1.027       3.542 3.494
6 第二透鏡 -4.37 0.450 1.621 55.7 3.135 3.035
7 43.64 0.029       2.898 2.767
8 第三透鏡 5.19 1.199 1.621 26.0 2.872 2.730
9 4.39 1.524       2.620 2.481
10 第四透鏡 -6.18 1.731 1.621 26.0 3.500 2.471
11 -4.33 1.120       3.013 2.788
12 第五透鏡 -7.13 2.211 1.571 26.0 3.082 2.685
13 -8.89 1.020       3.417 2.905
14 光闌 無窮大 0.000            
15 第二稜鏡 無窮大 3.200 1.519 64.2      
16 無窮大 3.200 1.519 64.2      
17 無窮大 1.500            
18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519 64.2      
19 無窮大 7.511            
20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20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9.50E-01 -3.27E-05 1.81E-04 -3.65E-05 4.25E-06 -2.97E-07 1.19E-08 -2.39E-10 1.02E-12 2.44E-14
5 0.00E+00 -3.82E-03 4.37E-03 -1.70E-03 3.86E-04 -5.58E-05 5.23E-06 -3.07E-07 1.02E-08 -1.49E-10
6 0.00E+00 7.44E-04 1.35E-02 -7.88E-03 2.44E-03 -4.67E-04 5.74E-05 -4.41E-06 1.94E-07 -3.73E-09
7 0.00E+00 -3.49E-03 2.35E-02 -1.99E-02 8.98E-03 -2.46E-03 4.20E-04 -4.35E-05 2.50E-06 -6.10E-08
8 0.00E+00 -2.25E-02 3.41E-02 -2.84E-02 1.34E-02 -3.83E-03 6.71E-04 -7.05E-05 4.07E-06 -9.93E-08
9 0.00E+00 -3.01E-02 3.48E-02 -2.91E-02 1.51E-02 -4.91E-03 9.93E-04 -1.21E-04 8.17E-06 -2.33E-07
10 0.00E+00 3.24E-03 -4.19E-03 8.80E-04 -5.91E-05 -1.01E-05 2.94E-06 -3.13E-07 1.60E-08 -3.22E-10
11 0.00E+00 1.57E-02 -7.16E-03 1.94E-03 -4.34E-04 9.15E-05 -1.51E-05 1.61E-06 -9.57E-08 2.39E-09
12 0.00E+00 1.31E-02 -6.03E-03 8.79E-04 1.42E-04 -8.15E-05 1.53E-05 -1.54E-06 8.37E-08 -1.91E-09
13 0.00E+00 1.95E-03 -1.66E-03 4.82E-04 -8.88E-05 1.10E-05 -8.85E-07 4.15E-08 -8.33E-10 -6.42E-13
圖21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十一實例的配置圖,且圖22示出圖21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光學成像系統1100包括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第四透鏡1140及第五透鏡1150。
第一透鏡111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111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1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112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13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1130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14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14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1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150具有凹的物側表面及凸的像側表面。
光學成像系統1100更包括第一稜鏡P1、濾波器1170、第二稜鏡P2及影像感測器1180。
光學成像系統1100包括第一稜鏡P1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11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工具。第一稜鏡P1折疊第一光軸C1以形成第二光軸C2。第二光軸C2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光軸C1。第一稜鏡P1設置於第一透鏡1110的物側上,且將自物體(對象)反射的光反射至第二稜鏡P2。
光學成像系統1100包括第二稜鏡P2作為用於在光學成像系統1100中折疊光的光學路徑的另一工具。第二稜鏡P2折疊第二光軸C2以形成第三光軸C3。第三光軸C3實質上垂直於第二光軸C2。第二稜鏡P2設置於第五透鏡1150與影像感測器1180之間,且將由第一稜鏡P1反射的光反射至影像感測器1180。
濾波器1170設置於影像感測器1180前方,且阻擋入射光中所包含的紅外線。影像感測器1180包括多個光學感測器,且被配置成將光學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下表21示出光學成像系統1100的元件的光學特性,且下表22示出光學成像系統1100的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21
表面編號 元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0 物體 無窮大 無窮大            
1 第一稜鏡    6.000 1.519 64.2      
2    6.000 1.519 64.2      
3    9.000            
4 第一透鏡 5.74 3.685 1.530 23.9 4.500 4.070
5 -12.21 0.516       4.490 3.707
6 第二透鏡 20.70 0.450 1.620 55.7 3.414 3.160
7 3.61 1.603       2.895 2.755
8 第三透鏡 87.90 1.987 1.679 26.0 2.861 2.698
9 76.43 0.311       2.848 2.761
10 第四透鏡 -6.50 0.643 1.640 26.0 2.746 2.757
11 -4.79 0.157       2.840 2.768
12 第五透鏡 -3.79 0.600 1.570 26.0 2.807 2.732
13 -5.12 1.020       2.892 2.764
14 光闌 無窮大 0.000            
15 第二稜鏡 無窮大 3.200 1.519 64.2      
16 無窮大 3.200 1.519 64.2      
17 無窮大 2.000            
18 濾波器 無窮大 0.110            
19 無窮大 9.626            
20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0            
表22
表面編號 k A B C D E F G H J
4 -1.13E+00 -1.46E-03 8.62E-04 -2.16E-04 3.25E-05 -3.03E-06 1.76E-07 -6.20E-09 1.21E-10 -9.98E-13
5 0.00E+00 2.25E-03 -7.70E-04 1.64E-04 -2.28E-05 2.10E-06 -1.23E-07 4.38E-09 -8.64E-11 7.20E-13
6 0.00E+00 -3.14E-03 1.40E-03 -8.96E-04 2.28E-04 -3.06E-05 2.42E-06 -1.13E-07 2.87E-09 -3.06E-11
7 0.00E+00 -1.32E-02 9.70E-03 -5.40E-03 1.61E-03 -2.79E-04 2.91E-05 -1.79E-06 5.98E-08 -8.41E-10
8 0.00E+00 -1.49E-03 -7.66E-03 3.86E-03 -8.58E-04 1.03E-04 -7.28E-06 3.13E-07 -8.56E-09 1.28E-10
9 0.00E+00 3.89E-03 -1.49E-02 6.20E-03 -9.94E-04 2.29E-05 1.36E-05 -1.90E-06 1.04E-07 -2.11E-09
10 0.00E+00 2.49E-03 5.96E-03 -4.74E-03 1.72E-03 -3.38E-04 3.83E-05 -2.49E-06 8.63E-08 -1.23E-09
11 0.00E+00 -2.29E-02 1.97E-02 -7.86E-03 1.90E-03 -2.94E-04 2.87E-05 -1.71E-06 5.64E-08 -7.81E-10
12 0.00E+00 2.31E-02 -3.01E-02 1.82E-02 -5.60E-03 9.96E-04 -1.06E-04 6.69E-06 -2.30E-07 3.33E-09
13 0.00E+00 3.84E-02 -3.11E-02 1.59E-02 -4.74E-03 8.62E-04 -9.69E-05 6.56E-06 -2.45E-07 3.87E-09
下表23示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的光學特性。在表23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f3是第三透鏡的焦距,f4是第四透鏡的焦距,f5是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6是第六透鏡的焦距。f、BFL、TTL及PTTL已在上文定義。 表23
實例 f f1 f2 f3 f4 f5 f6 BFL TTL PTTL
第一實例 30.19 11.46 -9.26 13.40 -10.15 18.35    19.434 30.186 45.185
第二實例 29.80 9.81 -7.66 12.13 -11.77 27.40    19.826 29.450 44.450
第三實例 31.46 8.77 -7.04 14.07 -28.97 -160.44    20.139 29.909 44.909
第四實例 29.80 8.73 -7.48 15.74 -33.80 -172.20    20.604 29.711 44.711
第五實例 46.50 13.07 -11.03 20.30 -34.20 710.10    34.031 46.182 65.182
第六實例 46.50 15.95 -12.98 18.33 -16.51 35.04    35.216 47.207 66.206
第七實例 47.75 13.33 -10.64 20.80 -45.20 -222.71    32.002 45.598 64.598
第八實例 47.00 13.35 -10.81 20.87 -40.91 -306.79    29.879 45.816 64.816
第九實例 29.50 16.82 15.13 -7.11 14.23 -23.25 200.05 29.879 40.210 59.21
第十實例 29.50 9.01 -6.37 -109.62 17.12 -116.17    16.541 31.541 46.832
第十一實例 29.50 7.93 -7.14 -928.06 24.73 -30.49    19.156 29.108 44.108
下表24及下表25示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的條件表達式1至9的值。如可自表24及表25看出,除第六實例不滿足條件表達式7(0.8 ≤ TTL/f ≤ 1.0)且第十一實例不滿足條件表達式9(0.2 ≤ L1R1/f ≤ 0.3)以外,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滿足條件表達式1及2至9中的所有者。 表24
條件表達式 第一實例 第二實例 第三實例 第四實例 第五實例 第六實例
f數 2.9600 2.9600 3.2900 3.3800 3.4400 3.3900
Nd2+Nd3 3.3001 3.3001 3.3001 3.3001 3.3001 3.3001
f1+f2 2.2086 2.1510 1.7275 1.2541 2.0377 2.97
D12/f 0.0130 0.0149 0.0164 0.0218 0.0310 0.0210
L1R2eMax/IMG_HT 1.8129 1.8129 1.8129 1.5231 1.6535 1.844
L1R2eMax/L1R1eMax 0.8826 0.8826 0.8826 0.9066 0.9655 0.9838
TTL/f 1.0000 0.9882 0.9507 0.9970 0.9932 1.0152
TTL/IMG_HT 11.526 11.245 11.420 11.345 11.546 11.802
L1R1/f 0.2225 0.2377 0.2205 0.2635 0.2900 0.2382
表25
條件表達式 第七實例 第八實例 第九實例 第十實例 第十一實例
f數 3.2300 3.3500 3.1300 3.3500 3.2700
Nd2+Nd3 3.3001 3.3001 3.1572 3.2412 3.2990
f1+f2 2.6851 2.5450 31.9476 2.6300 0.7200
D12/f 0.0106 0.0228 0.0052 0.0348 0.0175
L1R2eMax/IMG_HT 1.791 1.5913 1.6915 1.3524 1.7144
L1R2eMax/L1R1eMax 0.9284 0.9093 0.9425 0.8050 0.9978
TTL/f 0.9549 0.9549 1.3631 1.0692 0.9867
TTL/IMG_HT 11.400 11.454 15.3532 12.0432 11.1142
L1R1/f 0.2208 0.2707 0.2714 0.2414 0.1947
下表26示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的其他光學特性。 表26
實例 IMG_HT FOV AL1
第一實例 2.619 9.92 24.167 88.140
第二實例 2.619 10.00 27.713 86.767
第三實例 2.619 9.40 31.050 85.143
第四實例 2.619 10.00 5.849 60.794
第五實例 4 9.80 19.297 145.075
第六實例 4 9.70 25.194 170.451
第七實例 4 9.50 24.208 181.312
第八實例 4 9.70 15.310 152.709
第九實例 2.619 10.10 45.573 56.343
第十實例 2.619 10.10 9.650 60.699
第十一實例 2.619 10.10 25.264 61.391
下表27及下表28示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的條件表達式10至14、16至23及25的值。 表27
實例 L1S1es/L1S1el L1S2es/L1S2el L2S1es/L2S1el L2S2es/L2S2el DPL1 SPY2/SPX2 L1S1el/IMG_HT
第一實例 0.912 0.927 0.950 0.970 9.000 0.950 2.054
第二實例 0.885 0.914 0.911 0.932 9.000 0.911 2.054
第三實例 0.857 0.911 0.886 0.920 9.000 0.886 2.054
第四實例 0.995 0.996 0.998 0.700 9.000 0.998 1.680
第五實例 0.944 0.949 0.972 0.984 11.000 0.972 1.713
第六實例 0.905 0.898 0.908 0.954 11.000 0.908 1.874
第七實例 0.912 0.916 0.941 0.968 11.000 0.941 1.929
第八實例 0.965 0.968 0.978 0.992 11.000 0.978 1.750
第九實例 0.974 0.974 0.974 0.980 9.000 0.986 1.795
第十實例 0.986 0.986 0.968 0.955 9.000 0.968 1.680
第十一實例 0.904 0.826 0.926 0.951 9.000 0.926 1.718
表28
元件 L1S1el/PTTL L1S1es/PTTL L2S1el/PTTL L2S1es/PTTL AL1/(PTTL) 2 2θ/ FOV BFL/2IMG_HT
第一實例 0.115 0.105 0.094 0.089 0.040 2.436 3.710
第二實例 0.117 0.104 0.095 0.087 0.041 2.771 3.785
第三實例 0.116 0.099 0.094 0.084 0.040 3.303 3.845
第四實例 0.095 0.095 0.081 0.081 0.028 0.585 3.934
第五實例 0.104 0.098 0.091 0.088 0.033 1.969 4.254
第六實例 0.112 0.101 0.101 0.092 0.038 2.597 4.402
第七實例 0.118 0.107 0.098 0.092 0.042 2.548 4.000
第八實例 0.106 0.103 0.089 0.087 0.035 1.578 3.735
第九實例 0.079 0.077 0.074 0.072 0.027 4.512 3.645
第十實例 0.096 0.094 0.068 0.066 0.029 0.955 2.713
第十一實例 0.104 0.094 0.079 0.073 0.033 2.501 3.213
圖23是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光學成像系統中的第一透鏡的實例的平面圖,且圖24是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中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隙維持構件的實例的平面圖。
參照圖23,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透鏡L1具有非圓形形狀,且包括兩個弧形側表面及彼此平行且將所述兩個弧形側表面彼此連接的兩個直形側表面。圖23示出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第一透鏡L1可為上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中的任一者的第一透鏡。
第一透鏡L1包括展現出第一透鏡L1的透鏡特性的光學部分以及不展現出第一透鏡L1的透鏡特性且在遠離光軸C2的方向上自光學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光學部分具有兩個弧形邊緣以及彼此平行且將所述兩個弧形邊緣彼此連接的兩個直形邊緣。凸緣部分包括自光學部分的所述兩個弧形邊緣中的一者延伸的一個凸緣部分以及自光學部分的所述兩個弧形邊緣中的另一者延伸的另一凸緣部分。
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在與光軸C2相交且平行於光學部分的直形邊緣的第一方向及與光軸C2相交且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長度或有效半徑。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半徑L1S1el(下文中稱為長軸有效半徑L1S1el)大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有效半徑L1S1es(下文中稱為短軸有效半徑L1S1es)。長軸有效半徑L1S1el是自光軸C2至光學部分的弧形邊緣中的一者量測,且短軸有效半徑L1S1es是自光軸C2至光學部分的直形邊緣中的一者量測。在上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十一實例中的任一者中,短軸有效半徑L1S1es平行於第一光軸C1。
長軸有效半徑L1S1el是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大有效半徑L1R1eMax,且短軸有效半徑L1S1es是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小有效半徑。
光學部分的直形邊緣可被限制至預先確定的尺寸。舉例而言,在第一透鏡L1的光軸C2處具有頂點且被光學部分的直形邊緣中的一者對向的角度2θ可具有在10°至92°範圍內的值。
在光軸方向上投影至垂直於光軸方向的平面上的第一透鏡L1的光學部分的物側表面的面積是AL1。
儘管圖23中未示出,然而第一透鏡L1的光學部分的像側表面具有長軸有效半徑L1S2el及短軸有效半徑L1S2es,長軸有效半徑L1S2el是第一透鏡L1的像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大有效半徑L1R2eMax,短軸有效半徑L1S2es是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小有效半徑。長軸有效半徑L1S2el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長軸有效半徑L1S1el,且短軸有效半徑L1S2es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s。
儘管圖23中僅示出第一透鏡L1,然而第二透鏡至第五透鏡或第六透鏡中的一或多者可具有與第一透鏡L1的非圓形形狀相同或相似的非圓形形狀。舉例而言,僅第二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形狀,且第三透鏡至第五透鏡或第六透鏡可具有圓形形狀。作為另一選擇,第二透鏡至第五透鏡或第六透鏡中的所有者可具有非圓形形狀。第二透鏡至第五透鏡可為上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至第八實例、第十實例及第十一實例中的任一者的第二透鏡至第五透鏡。作為另一選擇,第二透鏡至第六透鏡可為上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九實例的第二透鏡至第六透鏡。
當第二透鏡具有與第一透鏡L1的非圓形形狀相同或相似的非圓形形狀時,第二透鏡的光學部分的物側表面具有長軸有效半徑L2S1el及短軸有效半徑L2S1es,長軸有效半徑L2S1el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大有效半徑,短軸有效半徑L2S1es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小有效半徑。長軸有效半徑L2S1el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長軸有效半徑L1S1el,且短軸有效半徑L2S1es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s。
此外,第二透鏡的光學部分的像側表面具有長軸有效半徑L2S2el及短軸有效半徑L2S2es,長軸有效半徑L2S2el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大有效半徑,短軸有效半徑L2S2es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最小有效半徑。長軸有效半徑L2S2el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長軸有效半徑L1S1el,且短軸有效半徑L2S2es平行於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s。
參照圖24,圖23中的第一透鏡L1與第二透鏡(未示出)之間設置有間隙維持構件SP,以維持第一透鏡L1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距,且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間隙維持構件SP具有非圓形形狀。在圖24中所示的實例中,間隙維持構件具有實質上矩形的形狀,且包括兩個弧形外側表面及將所述兩個弧形外側表面彼此連接的兩個直形外側表面。所述兩個直形外側表面可彼此平行。然而,此僅為實例,且間隙維持構件SP可具有不同的非圓形形狀。
間隙維持構件SP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SPX1大於間隙維持構件SP在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長度SPY1。間隙維持構件SP的長度SPX1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長軸有效半徑L1S1el,且間隙維持構件SP的長度SPY1平行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s。
在間隙維持構件SP中形成有孔。所述孔具有擁有長軸及短軸的形狀。舉例而言,所述孔可具有為橢圓形、帶有修圓隅角的矩形或具有長軸及短軸的任何其他形狀的形狀。所述孔的形狀及尺寸可與圖23中的第一透鏡L1的光學部分的形狀及尺寸實質上相同或相似。所述孔包括兩個弧形側及將所述兩個弧形側彼此連接的兩個直形側。所述兩個直形側可彼此平行。
所述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SPX2大於所述孔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SPY2。所述孔的長度SPX2平行於間隙維持構件SP的長度SPX1與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長軸有效半徑L1S1el二者,且所述孔的長度SPY2平行於間隙維持構件SP的長度SPY1與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短軸有效半徑L1S1es二者。
圖25至圖28是配備有多個光學成像系統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實例的後視圖。
參照圖25至圖28,可攜式電子裝置10配備有具有長焦距的面向後的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且包括圖23中的第一透鏡L1及圖24中的間隙維持構件SP,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可為本申請案中闡述的光學成像系統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及1100中的任一者。
參照圖25,除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以外,可攜式電子終端10可進一步配備有面向後的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具有較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的長焦距短的第一短焦距。
參照圖26,除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及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以外,可攜式電子終端10可進一步配備有面向後的第二廣角光學成像系統40,第二廣角光學成像系統40具有較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的長焦距短且不同於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的第一短焦距的第二短焦距。
參照圖27,除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及第二廣角光學成像系統40以外,可攜式電子終端10可進一步配備有面向後的第三廣角光學成像系統50,第三廣角光學成像系統50具有較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的長焦距短、不同於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的第一短焦距且不同於第二廣角光學成像系統40的第二短焦距的第三短焦距。
參照圖28,攝遠光學成像系統20、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30及第二廣角光學成像系統40所設置於的位置不同於其在圖28中所設置於的位置。
除圖25至圖28中的面向後的光學成像系統20、30、40及50以外,可攜式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配備有面向前的光學成像系統(未示出)。
上述實例闡述如何實施可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的具有長焦距的光學成像系統,即攝遠光學成像系統。
儘管本揭露包括具體實例,然而將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顯而易見,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對該些實例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欲被視為僅為闡述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欲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執行為具有不同的次序,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詳細說明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及其等效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欲被理解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2θ:角度 10: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攜式電子終端 20:光學成像系統/攝遠光學成像系統 30:光學成像系統/第一廣角光學成像系統 40:光學成像系統/第二廣角光學成像系統 50:光學成像系統/第三廣角光學成像系統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L1: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第五透鏡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濾波器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影像感測器 960:第六透鏡 C1:第一光軸 C2:光軸/第二光軸 C3:第三光軸 IMG_HT: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L1S1el:有效半徑/長軸有效半徑 L1S1es:有效半徑/短軸有效半徑 P:稜鏡 P1:第一稜鏡 P2:第二稜鏡 SP:間隙維持構件 SPX1、SPX2、SPY1、SPY2:長度
圖1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的配置圖。
圖2示出圖1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aberration curve)。
圖3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二實例的配置圖。
圖4示出圖3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5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三實例的配置圖。
圖6示出圖5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7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四實例的配置圖。
圖8示出圖7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9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五實例的配置圖。
圖10示出圖9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1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六實例的配置圖。
圖12示出圖11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3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七實例的配置圖。
圖14示出圖13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5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八實例的配置圖。
圖16示出圖15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7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九實例的配置圖。
圖18示出圖17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9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十實例的配置圖。
圖20示出圖19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21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十一實例的配置圖。
圖22示出圖21中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23是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光學成像系統中的第一透鏡的實例的平面圖。
圖24是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中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隙維持構件的實例的平面圖。
圖25至圖28是配備有多個光學成像系統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視圖。
在所有圖式中且在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圖式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尺寸、比例及繪示。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70:濾波器
180:影像感測器
C1:第一光軸
C2:光軸/第二光軸
P:稜鏡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包括正的折射力和凸的物側表面;第二透鏡,包括負的折射力、凸的物側表面及凹的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包括折射力;第四透鏡,包括凹的物側表面和凸的像側表面;以及第五透鏡,包括折射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沿光軸從物側向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8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3-1
    TTL/f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3-2
    1.0;其中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f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凸的像側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凸的物側表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凸的像側表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凸的物側表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凹的像側表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3.2<Nd2+Nd3;其中Nd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d3是所述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4-3
    D12/f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4-4
    0.05;其中D12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f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12.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包括正的折射力、凸的物側表面和凹的像側表面; 第二透鏡,包括正的折射力和凸的物側表面;第三透鏡,包括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包括凸的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包括負的折射力;以及第六透鏡,包括折射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六透鏡沿光軸從物側向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1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5-5
    TTL/IMG_HT;其中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且IMG_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凹的物側表面。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凸的像側表面。
  15.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16.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17. 如請求項12的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3.2<Nd2+Nd3; 其中Nd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d3是所述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18. 如請求項12的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毫米<f1+f2<32毫米;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19.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6-6
    D12/f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6-7
    0.05;其中D12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f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20.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8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6-8
    TTL/f
    Figure 110141136-A0305-02-0056-9
    1.0;其中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f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TW110141136A 2019-08-30 2020-08-28 光學成像系統 TWI795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07669 2019-08-30
KR20190107669 2019-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6876A TW202206876A (zh) 2022-02-16
TWI795061B true TWI795061B (zh) 2023-03-01

Family

ID=7468266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614A TWI748620B (zh) 2019-08-30 2020-08-28 光學成像系統
TW110141136A TWI795061B (zh) 2019-08-30 2020-08-28 光學成像系統
TW112103507A TW202323900A (zh) 2019-08-30 2020-08-28 光學成像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614A TWI748620B (zh) 2019-08-30 2020-08-28 光學成像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3507A TW202323900A (zh) 2019-08-30 2020-08-28 光學成像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63688A1 (zh)
KR (2) KR102557897B1 (zh)
CN (3) CN112444952B (zh)
TW (3) TWI7486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4752A (zh) * 2019-06-25 2019-08-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KR102651831B1 (ko) * 2021-04-05 2024-03-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조립체
CN113219628B (zh) * 2021-04-19 2023-12-15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812226B (zh) * 2022-05-18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2495544B1 (ko) 2022-10-17 2023-02-06 최혜선 친환경 김발용 부표시스템
KR102541881B1 (ko) 2023-02-04 2023-06-13 최혜선 간답대의 이탈을 방지하는 김발부표시스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76934U (en) * 2013-11-15 2014-04-21 Glory Science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TWI471633B (zh) * 2012-08-22 2015-02-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US9482846B2 (en) * 2012-02-16 2016-11-01 Lg Innotek Co., Ltd. Imaging lens
CN106199918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8333723A (zh) * 2018-04-28 2018-07-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US10126528B2 (en) * 2014-07-02 2018-11-13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5064B2 (ja) * 2000-12-15 2006-01-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増幅器
JP4285957B2 (ja) * 2002-08-29 2009-06-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4197994B2 (ja) * 2003-06-19 2008-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6267391A (ja) * 2005-03-23 2006-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撮像装置
CN101771816A (zh) * 2008-12-27 2010-07-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成像方法
JP2011123289A (ja) * 2009-12-10 2011-06-23 Olympus Corp 観察用光学系
WO2012077338A1 (ja) * 2010-12-07 2012-06-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95363B2 (ja) * 2011-04-19 2015-10-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US9197816B2 (en) * 2013-10-18 2015-11-24 The Lightco Inc. Zoom rel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9274311B2 (en) * 2014-01-13 2016-03-01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Compact narrow field of view lenses for mobile devices
WO2016081567A1 (en) * 2014-11-19 2016-05-26 Orlo James Fiske Thin optical system and camera
KR101792344B1 (ko) * 2015-10-19 2017-11-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862451B1 (ko) * 2016-01-27 2018-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컨버터 광학계
TWI618944B (zh) * 2016-04-29 2018-03-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4518B (zh) * 2016-05-09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US10802251B2 (en) * 2016-08-23 2020-10-1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963591B1 (ko) * 2016-12-29 2019-04-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TWI629503B (zh) * 2017-06-14 2018-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7439B (zh) * 2017-08-02 2018-06-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
TWI659239B (zh) * 2018-11-14 2019-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82846B2 (en) * 2012-02-16 2016-11-01 Lg Innotek Co., Ltd. Imaging lens
TWI471633B (zh) * 2012-08-22 2015-02-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TWM476934U (en) * 2013-11-15 2014-04-21 Glory Science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10126528B2 (en) * 2014-07-02 2018-11-13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CN106199918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8333723A (zh) * 2018-04-28 2018-07-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09605A (ko) 2023-07-20
CN114839750A (zh) 2022-08-02
KR102557897B1 (ko) 2023-07-24
TW202323900A (zh) 2023-06-16
US20210063688A1 (en) 2021-03-04
CN112444952B (zh) 2023-01-31
TWI748620B (zh) 2021-12-01
TW202109119A (zh) 2021-03-01
CN112444952A (zh) 2021-03-05
CN214097943U (zh) 2021-08-31
TW202206876A (zh) 2022-02-16
KR20210027186A (ko) 202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506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106597652B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I782655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97763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52609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802260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28256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219588A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110794554A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I798133B (zh) 透鏡以及光學成像系統
TWI80426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95309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I78975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9306B (zh) 光學成像系統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75415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994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11454560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M651054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14019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42445U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