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9918A - 摄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99918A
CN106199918A CN201610786828.3A CN201610786828A CN106199918A CN 106199918 A CN106199918 A CN 106199918A CN 201610786828 A CN201610786828 A CN 201610786828A CN 106199918 A CN106199918 A CN 106199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ick
focal length
thing side
effective fo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868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99918B (zh
Inventor
吕赛锋
闻人建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8682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999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99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9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99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9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采用6片塑料非球面镜片,可以有效改善摄像镜头的像差,尤其有效控制象散,有效修正色差,提升成像品质,降低公差敏感;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

Description

摄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镜头,特别是指由六片镜片组成的高像质的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两种,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不断缩小,对应的光学系统也趋向于高解像力及高品质等性能。
目前,一般的高像素薄型镜头,多采用五片式透镜结构为主,如申请号为“CN201510639966.4”的专利所示。但是由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对小型化摄影镜头的像素及成像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现有的五片式结构已无法满足更高的摄影需求。为了实现更高的成像性能,若考虑增加透镜片数,则会导致光学系统全长变长,不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在增加透镜片数的情况下,需要减小透镜的端厚或壁厚等,则不利于改善镜头的工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具有高像素、成像质量佳且小型化的光学成像透镜系统。
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采用上述摄像镜头的结构,可以有效改善像差,提升镜头的成像品质。尤其,第六透镜主要分担了第四透镜的正光焦度,可有效控制象散;同时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在近轴处采用凹凸结构,保证镜头有足够的后焦距。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f1/f3<-0.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采用这一设计可以合理分配第一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焦距,有效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且能够校正摄像镜头的球差,提升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f/f4<0.5,其中,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采用这一设计有利于保证第四透镜的正光焦度,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CT/TTL≤0.6,其中,∑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 轴上距离。采用这一设计有利于调整透镜厚度,有助于镜片成型,并利于组装,且可以保证摄像镜头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3<SAG31/DT31<0,其中,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采用这一设计可以有效控制透镜中厚和端厚,有利于镜片成型,同时减小组装空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f/f2|≤0.5,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采用这一设计可以有效修正摄像镜头的像差,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f/f123<0.9,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采用这一设计有利于合理配置摄像镜头的焦距,有助于减少球差、象散的产生。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45≤CT2/CT1≤0.7,其中,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采用这一设计有效控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中厚比,有助于提升透镜的成型质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T45/CT5<0.9,其中,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采用这一设计有利于合理分配透镜的中厚和间距,有效控制摄像镜头的总长,保证镜头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f/f6<0.1,其中,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第六透镜设置为正焦距,有利于产生望远效果,且能够缩短后焦距,以进一步缩短摄像镜头的总长。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R9/R10<1.5,其中,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采用这一设计可以通过调整第五透镜的曲率半径可有效修正球差和象散,提升摄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R11+R12)/(R11-R12)<0.5,其中,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采用这一设计调整第六透镜的曲率半径可以有效控制象散,提升摄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TTL/f<1.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采用这一设计合理分配光焦度,可以有效修正像差,降低系统的公差敏感性,同时有利于缩短系统总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采用6片塑料非球面镜片,有效修正色差,提升成像品质,降低公差敏感;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3是实施例一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4是实施例一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5是实施例一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6是实施例二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8是实施例二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9是实施例二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10是实施例二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11是实施例三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三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13是实施例三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14是实施例三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15是实施例三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16是实施例四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四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18是实施例四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19是实施例四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20是实施例四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21是实施例五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五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23是实施例五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24是实施例五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25是实施例五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26是实施例六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六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28是实施例六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29是实施例六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30是实施例六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31是实施例七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七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33是实施例七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34是实施例七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35是实施例七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36是实施例八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八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38是实施例八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39是实施例八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40是实施例八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41是实施例九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实施例九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43是实施例九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44是实施例九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45是实施例九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46是实施例十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实施例十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48是实施例十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49是实施例十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50是实施例十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51是实施例十一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实施例十一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53是实施例十一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54是实施例十一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55是实施例十一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56是实施例十二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是实施例十二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58是实施例十二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59是实施例十二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60是实施例十二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61是实施例十三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实施例十三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63是实施例十三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64是实施例十三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65是实施例十三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图66是实施例十四所述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7是实施例十四所述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图;
图68是实施例十四所述摄像镜头的象散图;
图69是实施例十四所述摄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70是实施例十四所述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1:
表1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19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8.59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57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10.63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11.27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112.13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3.82
TTL(mm) 4.60
半视场角:HFOV(°) 37.10
光阑值:Fno 2.05
f1/f3 -0.75
f/f4 0.36
∑CT/TTL 0.59
SAG31/DT31 -0.25
|f/f2| 0.44
f/f123 0.83
CT2/CT1 0.53
T45/CT5 0.82
f/f6 0.03
R9/R10 1.33
(R11-R12)/(R11+R12) 0.38
TTL/f 1.20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2:
表2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3:
表3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9188E-02 1.0127E-02 -1.7784E-02 1.2742E-02 -1.6458E-02 0 0 0
S2 1.0067E-01 -2.7714E-01 4.0442E-01 -5.3089E-01 3.0415E-01 0 0 0
S3 1.1511E-01 -4.5202E-01 7.1599E-01 -8.5415E-01 6.0529E-01 0 0 0
S4 -8.3056E-02 -7.4140E-02 9.4891E-02 -2.3091E-01 2.6485E-01 0 0 0
S5 -6.6305E-02 -1.1581E-02 5.0834E-02 -3.0522E-01 4.7665E-01 -2.8025E-01 0 0
S6 -8.4582E-03 2.2018E-03 1.0337E-02 2.2174E-02 -4.7844E-02 2.1422E-02 0 0
S7 7.8279E-03 -3.9828E-03 -3.2867E-02 7.9996E-02 -6.5092E-02 1.7240E-02 0 0
S8 -2.2647E-01 3.9117E-01 -4.0939E-01 2.6364E-01 -8.6648E-02 1.1068E-02 0 0
S9 -7.7442E-01 6.6723E-01 -2.7426E-01 -2.8825E-02 6.6022E-02 -2.0143E-02 1.9447E-03 0
S10 -4.3025E-01 3.8250E-01 -2.0393E-01 5.8204E-02 -6.8792E-03 -2.2029E-04 8.5137E-05 0
S11 1.0036E-01 -1.8466E-01 1.0490E-01 -2.8718E-02 4.0228E-03 -2.5116E-04 2.3967E-06 1.8158E-07
S12 2.5208E-01 -2.9181E-01 1.6435E-01 -5.7191E-02 1.2793E-02 -1.7862E-03 1.4117E-04 -4.8107E-06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2-图5,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4:
表4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51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7.94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22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15.42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56.65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270.59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3.64
TTL(mm) 4.59
半视场角:HFOV(°) 38.00
光阑值:Fno 2.05
f1/f3 -0.86
f/f4 0.24
∑CT/TTL 0.56
SAG31/DT31 -0.24
|f/f2| 0.46
f/f123 0.71
CT2/CT1 0.64
T45/CT5 0.63
f/f6 0.01
R9/R10 1.12
(R11-R12)/(R11+R12) 0.13
TTL/f 1.26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5:
表5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6:
表6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5298E-02 7.5647E-02 -3.1156E-01 6.8790E-01 -8.5458E-01 5.0420E-01 -1.2160E-01 0
S2 1.2128E-01 -3.7641E-01 8.7615E-01 -2.0419E+00 3.1344E+00 -2.8347E+00 1.1443E+00 0
S3 1.5066E-01 -7.6418E-01 1.9021E+00 -3.6934E+00 4.9071E+00 -3.8170E+00 1.4872E+00 0
S4 -1.1273E-01 -2.6190E-01 1.2470E+00 -3.8072E+00 7.0803E+00 -7.1369E+00 3.0396E+00 0
S5 -8.2375E-02 -1.5748E-01 6.2181E-01 -8.2308E-01 5.0430E-01 -3.6594E-01 2.3574E-01 0
S6 8.4416E-03 -1.4920E-01 4.0170E-01 -3.8919E-01 8.1834E-02 5.8671E-02 -1.3028E-02 0
S7 5.8441E-03 6.1438E-02 -2.5649E-01 4.3928E-01 -3.6666E-01 1.3558E-01 -1.6656E-02 0
S8 -3.1924E-01 6.7190E-01 -8.9375E-01 7.4758E-01 -3.5641E-01 8.8777E-02 -9.1345E-03 0
S9 -6.1772E-01 5.9467E-01 -3.4442E-01 5.3137E-02 3.7868E-02 -1.7367E-02 2.0831E-03 0
S10 -3.6372E-01 3.6416E-01 -2.4240E-01 9.1888E-02 -1.9048E-02 1.9934E-03 -8.0755E-05 0
S11 1.2088E-01 -2.4444E-01 1.6839E-01 -6.2068E-02 1.3862E-02 -1.9000E-03 1.4826E-04 -5.0748E-06
S12 2.5695E-01 -3.0257E-01 1.7073E-01 -5.6192E-02 1.1294E-02 -1.3671E-03 9.1835E-05 -2.6410E-06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7-图1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1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 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7:
表7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3.10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164.32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26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12.20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105.35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118.06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3.74
TTL(mm) 4.63
半视场角:HFOV(°) 36.03
光阑值:Fno 2.05
f1/f3 -0.59
f/f4 0.31
∑CT/TTL 0.53
SAG31/DT31 -0.24
|f/f2| 0.02
f/f123 0.68
CT2/CT1 0.63
T45/CT5 0.77
f/f6 0.03
R9/R10 1.20
(R11-R12)/(R11+R12) 0.38
TTL/f 1.24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8:
表8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9:
表9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1774E-02 1.9126E-01 -4.0201E-01 4.0388E-01 -1.7763E-01 0 0 0
S2 7.4722E-02 -2.9725E-01 6.1685E-01 -7.6073E-01 3.6333E-01 0 0 0
S3 -8.0825E-04 -3.9194E-03 -1.5320E-01 1.5196E-01 4.0129E-02 0 0 0
S4 -8.6004E-02 -6.0996E-02 -1.8143E-01 4.2467E-01 -2.4302E-01 0 0 0
S5 -4.0329E-03 -7.7888E-01 2.2175E+00 -3.1909E+00 2.5079E+00 -8.4694E-01 0 0
S6 -5.2521E-03 -1.2657E-01 1.1529E-01 2.4712E-01 -4.0777E-01 1.7191E-01 0 0
S7 -2.5284E-02 1.3462E-01 -2.7046E-01 2.2676E-01 -7.5555E-02 1.6454E-03 0 0
S8 -2.4174E-01 4.9301E-01 -5.6841E-01 3.8446E-01 -1.3144E-01 1.7219E-02 0 0
S9 -4.5053E-01 3.0013E-01 -9.2143E-02 -3.7977E-02 3.9106E-02 -1.0761E-02 1.0000E-03 0
S10 -2.6741E-01 2.1014E-01 -1.1627E-01 3.7195E-02 -6.5753E-03 6.0533E-04 -2.3206E-05 0
S11 9.9032E-02 -1.7637E-01 1.0509E-01 -3.3094E-02 6.2492E-03 -7.1526E-04 4.5999E-05 -1.2816E-06
S12 1.8577E-01 -2.0076E-01 9.8724E-02 -2.7677E-02 4.6577E-03 -4.6294E-04 2.5030E-05 -5.7039E-07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12-图15,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四:
参见附图1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 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10:
表10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27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8.29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40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10.50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11.73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112.13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3.83
TTL(mm) 4.60
半视场角:HFOV(°) 37.10
光阑值:Fno 2.40
f1/f3 -0.79
f/f4 0.37
∑CT/TTL 0.58
SAG31/DT31 -0.24
|f/f2| 0.46
f/f123 0.81
CT2/CT1 0.56
T45/CT5 0.83
f/f6 0.03
R9/R10 1.33
(R11-R12)/(R11+R12) 0.38
TTL/f 1.20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11:
表11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301
S1 非球面 1.4177 0.6063 1.54,65.1 -0.6881
S2 非球面 3.0691 0.2142 -33.4852
S3 非球面 3.5830 0.3423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16.4447 0.2328 -99.0000
S5 非球面 -3.2969 0.4215 1.66,32.7 13.4624
S6 非球面 -41.6959 0.0954 0.0000
S7 非球面 -34.7354 0.5689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5.8803 0.3255 11.8371
S9 非球面 1.4365 0.3941 1.64,36.9 -2.3620
S10 非球面 1.0767 0.1765 -5.3924
S11 非球面 -72.3655 0.3500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2.8628 0.1126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500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12:
表12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2.1379E-02 7.4567E-03 -2.1319E-02 1.7996E-02 -2.2731E-02 0 0 0
S2 9.9115E-02 -2.7995E-01 3.8818E-01 -5.4599E-01 3.6396E-01 0 0 0
S3 1.3143E-01 -5.7302E-01 1.0427E+00 -1.3502E+00 9.5978E-01 0 0 0
S4 -1.0042E-01 -5.8394E-02 5.4157E-03 -6.9320E-02 1.6526E-01 0 0 0
S5 -6.4350E-02 -9.2813E-02 3.6082E-01 -8.6452E-01 1.0288E+00 -5.3073E-01 0 0
S6 3.2534E-03 -7.0520E-02 1.8090E-01 -1.6598E-01 5.1480E-02 1.3047E-03 0 0
S7 9.6376E-03 -1.9420E-02 -1.7278E-04 4.8325E-02 -5.0613E-02 1.4549E-02 0 0
S8 -2.3435E-01 4.1926E-01 -4.4992E-01 2.9485E-01 -9.8794E-02 1.2903E-02 0 0
S9 -7.2414E-01 5.7035E-01 -1.3899E-01 -1.6035E-01 1.4294E-01 -4.3562E-02 4.7614E-03 0
S10 -4.1686E-01 3.7825E-01 -2.1219E-01 6.7243E-02 -1.0678E-02 5.5403E-04 2.2185E-05 0
S11 1.0531E-01 -1.9721E-01 1.1863E-01 -3.6045E-02 6.1768E-03 -6.0155E-04 3.1399E-05 -7.3743E-07
S12 2.4659E-01 -2.8868E-01 1.6447E-01 -5.7633E-02 1.2923E-02 -1.8050E-03 1.4285E-04 -4.8917E-06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17-图2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五:
参见附图2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 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13:
表13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51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8.82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12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8.90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12.51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118.07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4.03
TTL(mm) 4.90
半视场角:HFOV(°) 35.82
光阑值:Fno 2.05
f1/f3 -0.88
f/f4 0.45
∑CT/TTL 0.59
SAG31/DT31 -0.24
|f/f2| 0.46
f/f123 0.76
CT2/CT1 0.55
T45/CT5 0.81
f/f6 0.03
R9/R10 1.33
(R11-R12)/(R11+R12) 0.38
TTL/f 1.22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14:
表14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3383
S1 非球面 1.5111 0.6492 1.54,65.1 -0.6237
S2 非球面 3.3128 0.2094 -33.4852
S3 非球面 3.7257 0.3583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15.7515 0.2306 -99.0000
S5 非球面 -3.5618 0.4762 1.66,32.7 13.0599
S6 非球面 81.5745 0.1202 0.0000
S7 非球面 173.0639 0.6320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6.1580 0.3405 11.9771
S9 非球面 1.5125 0.4223 1.64,36.9 -2.3166
S10 非球面 1.1336 0.1958 -5.2067
S11 非球面 -76.1898 0.3500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4.5995 0.1263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791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15:
表15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6897E-02 8.3307E-03 -1.3637E-02 1.4375E-02 -1.3397E-02 0 0 0
S2 7.8723E-02 -2.0177E-01 2.7803E-01 -3.2399E-01 1.6043E-01 0 0 0
S3 1.1006E-01 -4.2793E-01 7.0180E-01 -7.4898E-01 4.1172E-01 0 0 0
S4 -8.8238E-02 -6.8249E-02 1.5805E-01 -2.4573E-01 1.6750E-01 0 0 0
S5 -5.8905E-02 -7.2364E-02 2.1829E-01 -2.9250E-01 1.2463E-01 2.6649E-03 0 0
S6 6.6532E-03 -7.4863E-02 1.6497E-01 -1.4535E-01 4.6310E-02 5.6711E-04 0 0
S7 9.4526E-03 -7.7908E-03 -2.1681E-02 5.8043E-02 -4.5742E-02 1.1306E-02 0 0
S8 -2.1570E-01 3.7926E-01 -3.9859E-01 2.5323E-01 -8.1876E-02 1.0279E-02 0 0
S9 -6.4501E-01 5.2344E-01 -1.7658E-01 -9.0871E-02 1.0221E-01 -3.2736E-02 3.6468E-03 0
S10 -3.6899E-01 3.4777E-01 -2.0712E-01 7.0808E-02 -1.3066E-02 1.1435E-03 -3.1746E-05 0
S11 1.0387E-01 -1.8084E-01 1.0799E-01 -3.4129E-02 6.4806E-03 -7.5761E-04 5.1432E-05 -1.5894E-06
S12 2.1718E-01 -2.4324E-01 1.2832E-01 -4.0174E-02 7.8250E-03 -9.3495E-04 6.3265E-05 -1.8771E-06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21-图25,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六:
参见附图2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16:
表16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91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7.73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19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11.01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90.33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118.07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3.79
TTL(mm) 4.70
半视场角:HFOV(°) 37.13
光阑值:Fno 2.05
f1/f3 -0.95
f/f4 0.34
∑CT/TTL 0.51
SAG31/DT31 -0.25
|f/f2| 0.49
f/f123 0.66
CT2/CT1 0.67
T45/CT5 0.81
f/f6 0.03
R9/R10 1.20
(R11-R12)/(R11+R12) 0.38
TTL/f 1.24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 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17:
表17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667
S1 非球面 1.5493 0.5198 1.54,65.1 -0.7314
S2 非球面 3.2356 0.1861 -33.4852
S3 非球面 4.2951 0.3506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275.8621 0.1894 -99.0000
S5 非球面 -3.5456 0.2479 1.66,32.7 12.4318
S6 非球面 140.1649 0.3384 0.0000
S7 非球面 455.8516 0.3889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7.4824 0.4380 16.5227
S9 非球面 1.4769 0.5419 1.64,36.9 -1.6668
S10 非球面 1.2339 0.2822 -3.8501
S11 非球面 -76.1898 0.3585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4.5995 0.0691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791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18:
表18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8378E-02 5.6296E-03 -1.8187E-02 1.9709E-02 -2.1408E-02 0 0 0
S2 8.4450E-02 -2.2555E-01 2.9975E-01 -3.4094E-01 1.8061E-01 0 0 0
S3 5.8940E-02 -2.8280E-01 3.8823E-01 -3.6985E-01 2.3898E-01 0 0 0
S4 -8.5371E-02 -1.6147E-01 1.8978E-01 -8.6583E-02 1.5485E-02 0 0 0
S5 -5.5505E-02 -2.1246E-01 1.5759E-01 5.6805E-01 -1.0292E+00 5.1516E-01 0 0
S6 9.5459E-03 -1.6938E-01 2.4139E-01 -5.0490E-02 -1.2179E-01 7.8945E-02 0 0
S7 -2.5659E-02 1.4081E-01 -2.7613E-01 2.4743E-01 -1.0708E-01 1.6658E-02 0 0
S8 -2.3148E-01 4.5543E-01 -5.1015E-01 3.3653E-01 -1.1318E-01 1.4705E-02 0 0
S9 -4.4068E-01 3.1599E-01 -1.3493E-01 2.2184E-03 2.0618E-02 -6.6466E-03 6.4574E-04 0
S10 -2.5875E-01 2.0918E-01 -1.1817E-01 3.9082E-02 -7.2916E-03 7.2527E-04 -3.0412E-05 0
S11 9.9770E-02 -1.7832E-01 1.0666E-01 -3.3720E-02 6.3935E-03 -7.3502E-04 4.7513E-05 -1.3325E-06
S12 1.8807E-01 -2.0228E-01 9.9644E-02 -2.7959E-02 4.7031E-03 -4.6644E-04 2.5099E-05 -5.6729E-07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27-图3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七:
参见附图3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19:
表19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21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8.54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83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11.21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11.44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112.13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3.80
TTL(mm) 4.60
半视场角:HFOV(°) 37.31
光阑值:Fno 1.97
f1/f3 -0.72
f/f4 0.34
∑CT/TTL 0.60
SAG31/DT31 -0.25
|f/f2| 0.44
f/f123 0.84
CT2/CT1 0.51
T45/CT5 0.78
f/f6 0.03
R9/R10 1.33
(R11-R12)/(R11+R12) 0.38
TTL/f 1.21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 ∑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20:
表20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3414
S1 非球面 1.4285 0.6623 1.54,65.1 -0.6455
S2 非球面 3.1493 0.2180 -33.4852
S3 非球面 3.6858 0.3387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16.8107 0.2339 -99.0000
S5 非球面 -3.3702 0.4504 1.66,32.7 13.1792
S6 非球面 -27.0800 0.0738 0.0000
S7 非球面 -24.3764 0.5610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5.7870 0.2979 11.7022
S9 非球面 1.4365 0.3808 1.64,36.9 -2.4759
S10 非球面 1.0767 0.1624 -5.9054
S11 非球面 -72.3655 0.3500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2.8628 0.1108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500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21:
表21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32-图35,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八:
参见附图3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22:
表22
名称 数值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mm) 4.84
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mm) 8.17
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mm) -5.68
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mm) 31.55
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mm) 44.19
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mm) 286.73
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mm) 4.01
TTL(mm) 4.90
半视场角:HFOV(°) 37.04
光阑值:Fno 2.25
f1/f3 -0.85
f/f4 0.13
∑CT/TTL 0.54
SAG31/DT31 -0.24
|f/f2| 0.49
f/f123 0.75
CT2/CT1 0.67
T45/CT5 0.61
f/f6 0.01
R9/R10 1.12
(R11-R12)/(R11+R12) 0.13
TTL/f 1.22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23:
表23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566
S1 非球面 1.5099 0.5125 1.54,65.1 -0.6961
S2 非球面 3.0936 0.2457 -33.4623
S3 非球面 3.5499 0.3451 1.55,65.0 -80.7875
S4 非球面 16.6042 0.2182 -99.0000
S5 非球面 -3.5949 0.2780 1.66,32.7 12.9540
S6 非球面 -74.4911 0.2668 0.0000
S7 非球面 -30.4269 0.5430 1.67,37.6 -44.8084
S8 非球面 -12.5497 0.3546 29.6750
S9 非球面 1.4821 0.5767 1.64,36.9 -1.7589
S10 非球面 1.3266 0.2496 -4.6958
S11 非球面 -44.7917 0.3876 1.53,60.0 -36.8126
S12 非球面 -34.7769 0.1179 61.5633
S13 球面 无穷 0.2222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820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24:
表24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37-图4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九:
参见附图4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25:
表25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26:
表26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928
S1 非球面 1.5112 0.6405 1.54,65.1 -0.6239
S2 非球面 3.3212 0.2005 -33.4852
S3 非球面 3.7430 0.3457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15.8422 0.2288 -99.0000
S5 非球面 -3.5471 0.3847 1.66,32.7 13.0625
S6 非球面 81.5745 0.1167 0.0000
S7 非球面 173.0639 0.5731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6.1338 0.3280 11.9677
S9 非球面 1.5125 0.4038 1.64,36.9 -2.3061
S10 非球面 1.3836 0.2010 -5.2433
S11 非球面 -76.1898 0.3667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4.5995 0.1338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791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27:
表27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42-图45,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十:
参见附图4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28:
表28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29:
表29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429
S1 非球面 1.5108 0.4987 1.54,65.1 -0.6032
S2 非球面 3.7376 0.0864 -33.4852
S3 非球面 5.1861 0.3109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500.0000 0.2221 -99.0000
S5 非球面 -3.1255 0.3795 1.66,32.7 11.0594
S6 非球面 81.5745 0.2198 0.0000
S7 非球面 173.0639 0.4233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5.8059 0.3659 10.8744
S9 非球面 1.5125 0.5782 1.64,36.9 -1.9695
S10 非球面 1.3836 0.1916 -3.8752
S11 非球面 -76.1898 0.3500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4.5995 0.1129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791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30:
表30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47-图5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十一:
参见附图5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31:
表31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32:
表32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960
S1 非球面 1.4221 0.4931 1.54,65.1 -0.6942
S2 非球面 2.9043 0.2216 -32.8514
S3 非球面 3.3488 0.3260 1.55,65.0 -85.8992
S4 非球面 15.1123 0.2219 -99.0000
S5 非球面 -3.4344 0.3047 1.66,32.7 12.8412
S6 非球面 -32.4177 0.1654 0.0012
S7 非球面 -16.7269 0.5440 1.67,37.6 23.8919
S8 非球面 -8.0892 0.3149 19.7326
S9 非球面 1.4005 0.5426 1.64,36.9 -1.7706
S10 非球面 1.2536 0.2379 -4.3816
S11 非球面 -42.3264 0.3638 1.53,60.0 -54.8424
S12 非球面 -32.8628 0.2406 -99.0000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3500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33:
表33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6527E-02 5.2588E-02 -1.8295E-01 3.1153E-01 -2.5577E-01 1.8639E-02 3.6577E-02 0
S2 1.2072E-01 -3.5988E-01 7.4780E-01 -1.5784E+00 2.2684E+00 -1.9852E+00 7.9872E-01 0
S3 1.6094E-01 -8.1692E-01 1.9852E+00 -3.6790E+00 4.6611E+00 -3.4231E+00 1.2546E+00 0
S4 -1.1513E-01 -3.0616E-01 1.4806E+00 -4.6308E+00 8.8106E+00 -8.9015E+00 3.7149E+00 0
S5 -7.7003E-02 -2.4120E-01 9.6838E-01 -1.9723E+00 2.9861E+00 -3.0860E+00 1.3837E+00 0
S6 6.3998E-03 -1.2057E-01 3.1581E-01 -3.0526E-01 1.1870E-01 -5.0677E-02 3.6081E-02 0
S7 -1.1344E-02 1.5091E-01 -4.1236E-01 5.4834E-01 -3.7203E-01 1.0644E-01 -6.6032E-03 0
S8 -3.4559E-01 7.4073E-01 -9.7306E-01 8.0138E-01 -3.8354E-01 9.8242E-02 -1.0648E-02 0
S9 -6.0257E-01 5.9434E-01 -3.6936E-01 9.6707E-02 7.0692E-03 -7.7903E-03 9.9002E-04 0
S10 -3.3057E-01 3.1437E-01 -1.9948E-01 7.1953E-02 -1.4141E-02 1.3925E-03 -5.1784E-05 0
S11 1.2016E-01 -2.4168E-01 1.6572E-01 -6.0634E-02 1.3369E-02 -1.7940E-03 1.3564E-04 -4.4441E-06
S12 2.4698E-01 -2.8602E-01 1.5908E-01 -5.1384E-02 1.0108E-02 -1.1959E-03 7.8404E-05 -2.1960E-06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47-图5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十二:
参见附图5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34:
表34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35:
表35
面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 厚度 材料 圆锥系数
OBJ 球面 无穷 无穷
STO 球面 无穷 -0.2657
S1 非球面 1.5093 0.5083 1.54,65.1 -0.6231
S2 非球面 3.6124 0.0896 -33.4852
S3 非球面 4.9389 0.3285 1.55,65.0 -84.8093
S4 非球面 -500.0000 0.2309 -99.0000
S5 非球面 -3.1554 0.3519 1.66,32.7 10.8522
S6 非球面 -499.7861 0.2816 0.0000
S7 非球面 -193.7654 0.3648 1.67,37.6 0.0000
S8 非球面 -7.5715 0.3908 10.8744
S9 非球面 1.5125 0.5916 1.64,36.9 -1.7019
S10 非球面 1.3836 0.2134 -3.7076
S11 非球面 -76.1898 0.3500 1.53,60.0 20.0000
S12 非球面 -34.5995 0.0957 -10.6145
S13 球面 无穷 0.2100 1.52,64.2
S14 球面 无穷 0.5791
S15 球面 无穷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36:
表36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2.2638E-02 2.7884E-02 -8.3059E-02 1.3682E-01 -1.0818E-01 0 0 0
S2 9.4342E-02 -2.9384E-01 6.4746E-01 -1.0403E+00 6.0598E-01 0 0 0
S3 7.7473E-02 -3.7810E-01 8.8697E-01 -1.3786E+00 9.1056E-01 0 0 0
S4 -5.5968E-02 -1.7995E-01 2.8867E-01 -3.1073E-01 2.0041E-01 0 0 0
S5 -4.0986E-02 -2.5420E-01 3.7854E-01 1.0135E-01 -5.6169E-01 3.8061E-01 0 0
S6 4.9610E-02 -3.0084E-01 5.4562E-01 -4.9508E-01 2.4161E-01 -4.6977E-02 0 0
S7 1.2578E-03 1.0530E-01 -3.0018E-01 3.3340E-01 -1.6646E-01 2.9260E-02 0 0
S8 -2.8851E-01 5.9749E-01 -7.7227E-01 5.9153E-01 -2.2973E-01 3.5083E-02 0 0
S9 -4.9452E-01 4.5486E-01 -3.0246E-01 8.9659E-02 5.1677E-03 -8.1995E-03 1.2053E-03 0
S10 -3.3053E-01 3.5023E-01 -2.5850E-01 1.1546E-01 -2.9498E-02 3.9645E-03 -2.1721E-04 0
S11 1.7110E-01 -3.3400E-01 2.5346E-01 -1.0476E-01 2.6360E-02 -4.0867E-03 3.6225E-04 -1.4115E-05
S12 3.2510E-01 -4.3487E-01 2.8239E-01 -1.0877E-01 2.5942E-02 -3.7526E-03 3.0123E-04 -1.0295E-05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57-图6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十三:
参见附图61,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37:
表37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38:
表38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39:
表39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2.0120E-02 2.8459E-02 -7.3963E-02 1.1088E-01 -8.0915E-02 0 0 0
S2 3.0724E-02 -9.8675E-02 1.7615E-01 -2.3968E-01 1.2030E-01 0 0 0
S3 2.7156E-02 -1.7220E-01 2.4874E-01 -2.2871E-01 1.5312E-01 0 0 0
S4 -5.1528E-02 -2.8363E-01 2.9939E-01 -2.3279E-02 -8.7497E-02 0 0 0
S5 -6.7019E-02 -2.0910E-01 4.8026E-02 9.6058E-01 -1.4451E+00 6.6028E-01 0 0
S6 2.0506E-03 -1.1767E-01 1.0122E-01 1.8201E-01 -2.9964E-01 1.2753E-01 0 0
S7 -2.0702E-02 1.3106E-01 -3.0194E-01 2.9608E-01 -1.3150E-01 1.7003E-02 0 0
S8 -2.4396E-01 5.1422E-01 -6.1633E-01 4.3893E-01 -1.5973E-01 2.2623E-02 0 0
S9 -5.0477E-01 3.7725E-01 -1.5006E-01 -3.2702E-02 5.3063E-02 -1.6927E-02 1.7710E-03 0
S10 -2.7611E-01 2.4459E-01 -1.5476E-01 5.8880E-02 -1.2937E-02 1.5326E-03 -7.6320E-05 0
S11 1.1483E-01 -1.9839E-01 1.2894E-01 -4.2612E-02 7.6277E-03 -6.5798E-04 1.1238E-05 1.2547E-06
S12 1.7247E-01 -2.1247E-01 1.1173E-01 -3.2329E-02 5.3931E-03 -5.0591E-04 2.3876E-05 -4.0334E-07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62-图65,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实施例十四:
参见附图66,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E3,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E6,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成像面S15位于滤光片E7的像侧,可供安装感光元件。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40:
表40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为实现上述设计参数,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所采用的具体设计见下表41:
表41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见下表42:
表42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S1 1.7682E-02 8.9505E-03 -1.9551E-02 2.8710E-02 -2.8933E-02 0 0 0
S2 1.2154E-02 -5.5042E-02 1.2360E-01 -1.6052E-01 7.5757E-02 0 0 0
S3 1.3032E-02 -1.4002E-01 2.9923E-01 -3.4721E-01 1.8293E-01 0 0 0
S4 -6.1402E-02 -2.2414E-01 3.2415E-01 -2.5159E-01 9.8949E-02 0 0 0
S5 -9.8510E-02 -7.4108E-02 -1.3468E-01 7.6474E-01 -8.4509E-01 3.1438E-01 0 0
S6 -3.2530E-02 9.2911E-02 -4.5348E-01 9.5126E-01 -8.2627E-01 2.6734E-01 0 0
S7 -2.6674E-02 1.8337E-01 -4.5347E-01 5.1324E-01 -2.7978E-01 5.6832E-02 0 0
S8 -2.3332E-01 4.7993E-01 -5.8471E-01 4.4034E-01 -1.7286E-01 2.6703E-02 0 0
S9 -4.7765E-01 3.2523E-01 -1.0560E-01 -4.8179E-02 5.1729E-02 -1.4850E-02 1.4251E-03 0
S10 -2.9994E-01 2.5834E-01 -1.6276E-01 6.2153E-02 -1.3847E-02 1.6943E-03 -8.9030E-05 0
S11 1.0551E-01 -2.1523E-01 1.6677E-01 -7.3441E-02 1.9935E-02 -3.2595E-03 2.9242E-04 -1.1023E-05
S12 1.6701E-01 -2.0784E-01 1.2270E-01 -4.2174E-02 8.8405E-03 -1.1115E-03 7.7044E-05 -2.2671E-06
本实施例所述的摄像镜头,不仅有效修正了色差,提升了成像品质,降低了公差敏感,参见附图67-图70,同时,有效缩短系统长度,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工艺性。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摄像镜头而所举的较佳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1<f1/f3<-0.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0<f/f4<0.5,其中,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0.5≤∑CT/TTL≤0.6,其中,∑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0.3<SAG31/DT31<0,其中,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矢高,DT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列关系式:|f/f2|≤0.5,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列关系式:0.5<f/f123<0.9,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列关系式:0.3≤CT2/CT1≤0.5,其中,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0.5<T45/CT5<0.9,其中,CT5为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0<f/f6<0.1,其中,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1≤R9/R10<1.5,其中,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
0<(R11+R12)/(R11-R12)<0.5,其中,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关系式:1<TTL/f<1.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CN201610786828.3A 2016-08-31 2016-08-31 摄像镜头 Active CN1061999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86828.3A CN106199918B (zh) 2016-08-31 2016-08-31 摄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86828.3A CN106199918B (zh) 2016-08-31 2016-08-31 摄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99918A true CN106199918A (zh) 2016-12-07
CN106199918B CN106199918B (zh) 2018-10-16

Family

ID=58086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86828.3A Active CN106199918B (zh) 2016-08-31 2016-08-31 摄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9991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6908A (zh) * 2019-06-30 2019-10-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426817A (zh) * 2019-08-06 2019-11-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812819A (zh) * 2020-09-10 2020-10-23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34707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取景器和相机
TWI795061B (zh) * 2019-08-30 2023-03-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4583A (ja) * 2000-01-13 2001-07-19 Sony Corp 投影レンズおよび映像投影装置
CN1576941A (zh) * 2003-07-23 2005-02-09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和摄像装置
JP2006047331A (ja) * 2004-07-01 2006-02-16 Ricoh Co Ltd 変倍観察光学系、鏡胴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US20080232791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Pentax Corporation Relay finder optical system of an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US7920331B2 (en) * 2008-06-10 2011-04-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Anamorphic converter and image projection system
CN102906616A (zh) * 2010-05-21 2013-01-30 伊斯曼柯达公司 使用应力双折射性能标准设计透镜
CN206039009U (zh) * 2016-08-31 2017-03-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4583A (ja) * 2000-01-13 2001-07-19 Sony Corp 投影レンズおよび映像投影装置
CN1576941A (zh) * 2003-07-23 2005-02-09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和摄像装置
JP2006047331A (ja) * 2004-07-01 2006-02-16 Ricoh Co Ltd 変倍観察光学系、鏡胴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US20080232791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Pentax Corporation Relay finder optical system of an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US7920331B2 (en) * 2008-06-10 2011-04-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Anamorphic converter and image projection system
CN102906616A (zh) * 2010-05-21 2013-01-30 伊斯曼柯达公司 使用应力双折射性能标准设计透镜
CN206039009U (zh) * 2016-08-31 2017-03-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6908A (zh) * 2019-06-30 2019-10-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426817A (zh) * 2019-08-06 2019-11-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95061B (zh) * 2019-08-30 2023-03-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WO2021134707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取景器和相机
CN111812819A (zh) * 2020-09-10 2020-10-23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2052269A1 (zh) * 2020-09-10 2022-03-17 诚瑞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99918B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1743B (zh) 七片式广角镜头
CN105974561B (zh) 广角摄像镜头
CN103502868B (zh) 摄像透镜和设置有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US9664880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CN107490841B (zh) 摄像透镜组
CN106873129B (zh) 摄像透镜组
US9453987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CN106443969B (zh) 超广角摄像镜头
US9261671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CN106338815A (zh) 摄像镜头及装配有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US20140293449A1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CN106199918B (zh) 摄像镜头
CN104635320B (zh) 小型成像透镜系统
CN102749788A (zh) 影像撷取系统
CN10640579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4216096B (zh) 高像素薄型镜头
CN113419330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10949105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20140293454A1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CN10923989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06039009U (zh) 摄像镜头
CN105988187A (zh) 摄像镜头
CN212111955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3984084A (zh) 一种小体积、小畸变、高像素光学系统
CN213023746U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