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2326B -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2326B
TWI512326B TW103124084A TW103124084A TWI512326B TW I512326 B TWI512326 B TW I512326B TW 103124084 A TW103124084 A TW 103124084A TW 103124084 A TW103124084 A TW 103124084A TW I512326 B TWI512326 B TW I5123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ing
optical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4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1660A (zh
Inventor
Tsung Han Tsai
Hsin Hsuan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124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2326B/zh
Priority to CN201410352409.XA priority patent/CN105319678B/zh
Priority to US14/464,705 priority patent/US931058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41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2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2326B/zh
Priority to US15/052,778 priority patent/US9733454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於可攜裝置上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以及取像裝置。
藉由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電子產品發展的趨勢主要為朝向小型化,例如數位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網路相機(Web Camera)、行動電話鏡頭(Mobile Phone Camera)等,使用者需求較小型且低成本的光學鏡頭組外,同時也希望能達到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能力,具高解析度、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組。
在小型電子產品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習知上有二鏡片式、三鏡片式、四鏡片式及五鏡片式以上之不同設計,然而以成像品質考量,四鏡片式及五鏡片式光學鏡頭在像差修正、光學傳遞函數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性能上較具優勢。
其中以五鏡片式攝像用光學鏡頭而言,由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設計為凸面,而提高了鏡片表面裸露於環境中造成鏡片損傷的機率,進而導致鏡片損傷所造成成像品質的下滑;同時第四透鏡設計為正透鏡,而無法有效發散整體系統的光束,以擴大鏡片有效面積範圍,且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並無雙非球面設計,無法使高階非球面係數達到最佳效能,而有效修正像散、畸變等週邊像差,特別是無法修正大視角時周邊的像差。
是以,如何研發出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以解決上述缺陷即是本案發明的動機。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主要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設計為凹面係可減少鏡片表面裸露於環境中造成鏡片損傷的機率,進而避免鏡片損傷所導致的成像品質下滑。
本發明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主要將第四透鏡設計為負透鏡係可藉由發散整體系統之光束,以擴大鏡片有效面積範圍,並配合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雙非球面設計,使高階非球面係數達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變等週邊像差,尤其是大視角時周邊的像差可藉此獲得較良好的修正。
緣是,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依據本發明所提供之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小於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且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且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並滿足下列條件:-2.0<R10/f4<0;以及TL/ImgH<2.5。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攝像 用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又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可攜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
再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一第二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三透鏡;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且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並滿足下列條件:-2.0<R10/f4<0;TL/ImgH<2.5;以及1.00<(R1+R2)/(R1-R2)<3.00。
當R10/f4滿足上述條件時,係可藉由發散整體系統之光束,以擴大鏡片有效面積範圍,並配合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雙非球面設計,使高階非球面係數達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變等週邊像差,尤其是大視角時周邊的像差可藉此獲得較良好的修正。
當TL/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維持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小型化。
當(R1+R2)/(R1-R2)滿足上述條件時,使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曲率較合適,使整體系統總長度不至於過長。
10、20‧‧‧可攜裝置
11、21‧‧‧取像裝置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成像面
870、870、870、870、870、870、870、870‧‧‧電子感光元件
f‧‧‧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Fno‧‧‧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光圈值
HFOV‧‧‧攝像用光學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R1‧‧‧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R10‧‧‧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V2‧‧‧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
V4‧‧‧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
V5‧‧‧第五透鏡的色散係數
SF2‧‧‧第二透鏡的形狀因子
SF4‧‧‧第四透鏡的形狀因子
SF5‧‧‧第五透鏡的形狀因子
Y11‧‧‧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之有效半徑
Y52‧‧‧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之有效半徑
Yc52‧‧‧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其切線垂直於光軸之切點,且該切點不位於光軸上,該切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SD‧‧‧光圈至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ImgH‧‧‧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
圖1A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1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2A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3A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4A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5A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6A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6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7A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7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8A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圖8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9係本發明依照圖1A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其切線垂直於光軸之切點,且該切點不位於光軸上,該切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的示意圖。
圖10係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可攜裝置的示意圖。
圖11係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可攜裝置的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依序由物側排列至像側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小於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且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藉此,有利於控制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後焦距。
一第一透鏡,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係可減少鏡片表面裸露於環境中造成鏡片損傷的機率,進而避免鏡片損傷所導致的成像品質下滑。
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據此,藉由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雙非球面設計,使高階非球面係數達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變等週邊像差,尤其是大視角時周邊的像差可藉此獲得較良好的修正。
另外,該第五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藉此,將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於電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而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並滿足下列條件:-2.0<R10/f4<0。當R10/f4滿足上述條件時,係可藉由發散整體系統之光束,以擴大鏡片有效面積範圍。
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並滿足下列條件:TL/ImgH<2.5;較佳為:TL/ImgH<2.0。當TL/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維持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小型化。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系統的像散。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進一步有助於修正系統的像散與高階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三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分配第一透鏡之屈折力,有助於降低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敏感度。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系統的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並滿足下列條件:35度<HFOV<55度。藉此,使該攝像用光學鏡頭可具有適當之較大視場角。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有助於縮短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總長度。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系統的像散與高階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 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並滿足下列條件:0<CT4/CT5<0.60。藉此,可使厚度的配置合適,以避免透鏡過薄或過厚而產生成型不良的製作問題,有助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組裝與空間配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二透鏡的形狀因子為SF2,該第四透鏡的形狀因子為SF4,該第五透鏡的形狀因子為SF5,並滿足下列條件:SF2=(R3+R4)/(R3-R4);SF4=(R7+R8)/(R7-R8);SF5=(R9+R10)/(R9-R10);0<|1/SF2|+|1/SF4|+|1/SF5|<0.90。藉此,可維持歪曲及球面收差良好的條件,並使鏡片可以維持在容易成形的外型上,降低製造時之困難度。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至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並滿足下列關係式:0.85<SD/TD<1.2。藉此,有利於該攝像用光學鏡頭在遠心特性與廣視場角特性中取得平衡。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中具最強曲率的透鏡表面為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此曲率為純量,無正負之分)。藉此,有助於修正系統的像散與高階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其切線垂直於光軸之切點,且該切點不位於光軸上,該切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52,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並滿足下列條件:-0.5<Yc52/R1<0。藉此,可使有效範圍相對較大,可加強周邊像差的修正。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並滿足下列條件:0<T12/T23<0.80。藉此,第二透鏡的配置較為合適,可有效修正系統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並滿足下列條件:-7.0<Log(R1/f4)<7.0。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曲率,並提供合適的負屈折力。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供被攝物成像。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藉此,取像裝置可具有大視角的優勢,並維持小型化的特性。較佳地,該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可攜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可有效發揮小型化的優勢。較佳地,該可攜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請參考圖10、圖11,該取像裝置11、21可搭載於可攜裝置,其包含,但不限於:智慧型手機10、平板電腦20。前揭可攜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之取像裝置11、21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取像裝置11、21的運用範圍。
本發明另外提供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依序由物側排列至像側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該攝像用光 學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除了可減少鏡片表面裸露於環境中造成鏡片損傷的機率,進而避免鏡片損傷所導致的成像品質下滑之外,更可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並同時可提供系統所需的屈折力,有助於縮短系統的總長度。
一第二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可有效加強周邊現場的光線校正能力,提升系統的周邊現場影像解析度。
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藉此,藉由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雙非球面設計,使高階非球面係數達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變等週邊像差,尤其是大視角時周邊的像差可藉此獲得較良好的修正。另外,藉由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將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於電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而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並滿足下列條件:-2.0<R10/f4<0;較佳為:-0.80<R10/f4<0,當R10/f4滿足上述條件時,係可藉由發散整體系統之光束,以擴大鏡片有效面積範圍。
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並滿足下列條件:TL/ImgH<2.5。當TL/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維持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小型化。
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 半徑為R2,並滿足下列條件:1.00<(R1+R2)/(R1-R2)<3.00;較佳為:1.00<(R1+R2)/(R1-R2)<2.00。藉此,使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曲率較合適,使整體系統總長度不至於過長。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有效對於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作補正。該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皆非黏合透鏡。由於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攝像用光學鏡頭的五片透鏡為非黏合透鏡,可有效避免黏合透鏡所產生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更可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2,該第四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4,該第五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5,並滿足下列條件:0.5<(V2+V4)/V5<1.0。藉此,使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色差得以校正。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並滿足下列條件:0<(T12+T45)/(T23+T34)<0.5。藉此,可進一步縮短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總長度,以促進鏡頭的小型化。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攝像用光學鏡頭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較該第二透鏡更靠近物側。藉此,該光圈可配置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該攝像用光學鏡頭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當然,該光圈亦可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可使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並滿足下列條件:0<f3/f1<1.5。藉此,可有效控制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三透鏡屈折力大小的相對配置,以避免產生過多的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並滿足下列條件:(CT1+CT2+CT4)/(CT3+CT5)<0.70。藉此,有助於鏡片在塑膠射出成型時的成型性與均質性,且可避免透鏡過厚或過薄而影響機構組裝,以使該攝像用光學鏡頭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系統的像散與高階像差。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之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之有效半徑為Y52,並滿足下列條件:0<Y11/Y52<0.60。藉此,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入射瞳與出射瞳大小較為合適,可有效控制系統內雜散光的數量,以提高成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 可以增加該攝像用光學鏡頭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明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總長度。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若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區域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為透鏡於近光軸處之屈折力或焦距。
本發明提供的攝像用光學鏡頭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可多方面應用於3D(三維)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等電子影像系統中。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A及圖1B,其中圖1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A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光圈10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60以及成像面170,而電子感光元件1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1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與像側表面1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140的物側表面141與像側表面1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50及成像面1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攝像用光學鏡頭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攝像用光學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3.39(毫米);Fno=2.20;以及HFOV=39.5(度)。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120具有一色散係數V2,該第四透鏡140具有一色散係數V4,該第五透鏡150具有一色散係數V5,並滿足下列條件:(V2+V4)/V5=0.84。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並滿足下列條件:T12/T23=0.11。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並滿足下列條件:(T12+T45)/(T23+T34)=0.38。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並滿足下列條件:CT4/CT5=0.23。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並滿足下列條件:(CT1+CT2+CT4)/(CT3+CT5)=0.48。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曲率半徑為R2,並滿足下列條 件:(R1+R2)/(R1-R2)=1.27。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並滿足下列條件:R10/f4=-0.32。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該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並滿足下列條件:f3/f1=0.58。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120的像側表面122曲率半徑為R4,該第四透鏡140的物側表面141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140的像側表面142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五透鏡150的物側表面151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曲率半徑為R10,該第二透鏡120的形狀因子為SF2,該第四透鏡140的形狀因子為SF4,該第五透鏡150的形狀因子為SF5,並滿足下列條件:SF2=(R3+R4)/(R3-R4);SF4=(R7+R8)/(R7-R8);SF5=(R9+R10)/(R9-R10);|1/SF2|+|1/SF4|+|1/SF5|=0.49。
第一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之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之有效半徑為Y52,並滿足下列條件:Y11/Y52=0.44。
請參照圖9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影鏡頭中,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上,其切線垂直於光軸之切點P1,且該切點P1不位於光軸上,該切點P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52,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曲率半徑為R1,並滿足下列條件:Yc52/R1=-0.0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影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曲率半徑為R1,該第二透鏡120的像側表面122曲率半徑為R4,並滿足下列條件:Log(R1/f4)=0.5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影鏡頭中,該光圈100至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至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並滿足下列關係式:SD/TD=0.9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影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可為電子感光元件180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並滿足下列條件:TL/ImgH=1.72。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以及表2。
表1為圖1A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毫米,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2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6則表示各表面第4-16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1及表2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2A及圖2B,其中圖2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2A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光圈20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 鏡240、第五透鏡2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60以及成像面270,而電子感光元件2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2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220的物側表面221與像側表面2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240的物側表面241與像側表面2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250的像側表面2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250及成像面2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3以及表4。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配合表3以及表4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3A及圖3B,其中圖3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3A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光圈30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60以及成像面370,而電子感光元件3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3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320的物側表面321與像側表面3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於近 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340的物側表面341與像側表面3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3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350的像側表面3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350及成像面3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5以及表6。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5以及表6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4A及圖4B,其中圖4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4A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 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60以及成像面470,而電子感光元件4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4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420的物側表面421與像側表面4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4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440的物側表面441與像側表面4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4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450的像側表面4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450及成像面4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7以及表8。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7以及表8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5A及圖5B,其中圖5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5A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70,而電子感光元件5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5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520的物側表面521與像側表面5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5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540的物側表面541與像側表面5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5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550的像側表面5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60為塑膠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550及成像面5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9以及表10。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9以及表10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6A及圖6B,其中圖6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6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 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6A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60以及成像面670,而電子感光元件6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6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620的物側表面621與像側表面6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640的物側表面641與像側表面6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6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650的像側表面6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650及成像面6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1以及表12。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11以及表12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7A及圖7B,其中圖7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7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7A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60以及成像面770,而電子感光元件7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7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720的物側表面721與像側表面7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於近 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7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740的物側表面741與像側表面7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7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750的像側表面7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750及成像面7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3以及表14。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13以及表14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8A及圖8B,其中圖8A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8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球 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8A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像用光學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880。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70,而電子感光元件880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870,其中攝像用光學鏡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非黏合透鏡。
該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8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二透鏡8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二透鏡820的物側表面821與像側表面82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三透鏡8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該第四透鏡8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四透鏡840的物側表面841與像側表面842皆具有反曲點。
該第五透鏡8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850的像側表面852具有反曲點。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8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850及成像面870間且不影響攝像用光學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5以及表16。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15以及表16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圖10,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可攜裝置10的示意圖。第九實施例的可攜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可攜裝置10包含取像裝置11,取像裝置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圖1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可攜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實施例的可攜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可攜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21,取像裝置2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70‧‧‧成像面
180‧‧‧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30)

  1. 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小於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且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且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並滿足下列條件:-2.0<R10/f4<0;以及TL/ImgH<2.5。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最大視角 的一半為HFOV,並滿足下列條件:35度<HFOV<55度。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並滿足下列條件:0<CT4/CT5<0.60。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二透鏡的形狀因子為SF2,該第四透鏡的形狀因子為SF4,該第五透鏡的形狀因子為SF5,並滿足下列條件:SF2=(R3+R4)/(R3-R4);SF4=(R7+R8)/(R7-R8);SF5=(R9+R10)/(R9-R10);0<|1/SF2|+|1/SF4|+|1/SF5|<0.90。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至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並滿足下列關係式:0.85<SD/TD<1.2。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中具最強曲率的透鏡表面為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並滿足下 列條件:TL/ImgH<2.0。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其切線垂直於光軸之切點,且該切點不位於光軸上,該切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52,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並滿足下列條件:-0.5<Yc52/R1<0。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並滿足下列條件:0<T12/T23<0.80。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並滿足下列條件:-7.0<Log(R1/f4)<7.0。
  17.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
  18. 一種可攜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7所述的取像裝置。
  19. 一種攝像用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一第二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三透鏡;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以及一第五透鏡,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並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攝像用光學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且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像用光學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並滿足下列條件:-2.0<R10/f4<0;TL/ImgH<2.5;以及1.00<(R1+R2)/(R1-R2)<3.00。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皆非黏合透鏡。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22.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2,該第四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4,該第五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5,並滿足下列條件:0.5<(V2+V4)/V5<1.0。
  23.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並滿足下列條件:1.00<(R1+R2)/(R1-R2)<2.00。
  24.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 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並滿足下列條件:0<(T12+T45)/(T23+T34)<0.5。
  25.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攝像用光學鏡頭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較該第二透鏡更靠近物側。
  26. 如請求項25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並滿足下列條件:-0.80<R10/f4<0。
  27. 如請求項25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並滿足下列條件:0<f3/f1<1.5。
  28. 如請求項25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並滿足下列條件:(CT1+CT2+CT4)/(CT3+CT5)<0.70。
  29.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3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攝像用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之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之有效半徑為Y52,並滿足下列條件:0<Y11/Y52<0.60。
TW103124084A 2014-07-14 2014-07-14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I5123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4084A TWI512326B (zh) 2014-07-14 2014-07-14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CN201410352409.XA CN105319678B (zh) 2014-07-14 2014-07-23 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US14/464,705 US9310587B2 (en) 2014-07-14 2014-08-21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5/052,778 US9733454B2 (en) 2014-07-14 2016-02-24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4084A TWI512326B (zh) 2014-07-14 2014-07-14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660A TW201441660A (zh) 2014-11-01
TWI512326B true TWI512326B (zh) 2015-12-11

Family

ID=52422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4084A TWI512326B (zh) 2014-07-14 2014-07-14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310587B2 (zh)
CN (1) CN105319678B (zh)
TW (1) TWI5123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0794B (zh) * 2020-03-30 2020-1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4087B (zh) * 2014-10-01 2016-03-01 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594002B (zh) * 2015-01-06 2017-08-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589916B (zh) * 2015-01-06 2017-07-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五)
TWI594001B (zh) * 2015-01-06 2017-08-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591397B (zh) * 2015-02-03 2017-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589947B (zh) * 2015-02-03 2017-07-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63443B (zh) * 2015-02-06 2019-06-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US9874721B2 (en) 2015-02-09 2018-01-23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US9817213B2 (en) 2015-04-23 2017-11-14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with five lens components
US10274700B2 (en) 2015-05-21 2019-04-30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CN105425368B (zh) * 2015-08-04 2017-09-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613479B (zh) * 2015-08-28 2018-02-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四)
US9746648B1 (en) * 2016-02-11 2017-08-29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lens system
TWI596373B (zh) 2016-02-16 2017-08-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CN106125255B (zh) * 2016-08-18 2019-08-30 瑞声科技(沭阳)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KR20180067216A (ko) 2016-12-12 2018-06-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983187B1 (ko) 2016-12-20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WO2018188236A1 (zh) 2017-04-12 2018-10-1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光学成像系统
US11073678B2 (en) * 2017-06-23 2021-07-27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09459834B (zh) * 2017-09-06 2021-02-19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US10809491B2 (en) 2018-08-22 2020-10-2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lens assembly
KR102265366B1 (ko) 2018-08-22 2021-06-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렌즈 조립체
TWI795061B (zh) 2019-08-30 2023-03-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11367049A (zh) * 2020-04-09 2020-07-03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大通光的光学成像镜头
TWI736246B (zh) 2020-05-04 2021-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2360A1 (en) * 2007-02-14 2008-08-14 Asia Optical Co., Inc Zoom lens system
TW201250280A (en) * 2012-08-30 2012-1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TW201250332A (en) * 2011-06-01 2012-1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7994B2 (ja) 2003-06-19 2008-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TWI421533B (zh) 2010-01-19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鏡頭
TWI401485B (zh) * 2010-06-10 2013-07-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鏡片組
TWI435137B (zh) 2011-03-09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
CN103460107B (zh) * 2011-03-30 2016-02-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拍摄镜头和图像拍摄设备
WO2012132456A1 (ja) * 2011-03-30 2012-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29980B (zh) 2011-05-11 2014-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鏡頭組
TWI429981B (zh) * 2011-07-19 2014-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
TWI440884B (zh) * 2011-11-07 2014-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系統
TWI438476B (zh) * 2012-01-12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系統
TWI438478B (zh) * 2012-02-08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鏡片系統
TWI460463B (zh) * 2012-05-28 2014-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光學鏡片系統
JP5985904B2 (ja) * 2012-06-29 2016-09-0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487944B (zh) * 2012-12-28 2015-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結像鏡頭
TWI452334B (zh) * 2013-01-15 2014-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組
CN203101713U (zh) 2013-01-30 2013-07-31 歌崧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JP6174344B2 (ja) 2013-03-15 2017-08-0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2360A1 (en) * 2007-02-14 2008-08-14 Asia Optical Co., Inc Zoom lens system
TW201250332A (en) * 2011-06-01 2012-1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TW201250280A (en) * 2012-08-30 2012-1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0794B (zh) * 2020-03-30 2020-1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899172B2 (en) 2020-03-30 2024-02-1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five lenses +−++−, −++−, −−++−, +−+++, +++−+, +−+−+, +−+−−, or −++−+ of refractive powers,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70184A1 (en) 2016-06-16
CN105319678A (zh) 2016-02-10
US9310587B2 (en) 2016-04-12
US9733454B2 (en) 2017-08-15
US20160011398A1 (en) 2016-01-14
TW201441660A (zh) 2014-11-01
CN105319678B (zh) 2017-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2326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I550306B (zh)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19810B (zh) 廣視角光學鏡頭
TWI479191B (zh) 光學結像系統
TWI460463B (zh) 拾像光學鏡片系統
TWI449948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組
TWI463169B (zh) 影像系統鏡片組及取像裝置
TWI480575B (zh) 光學攝影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79187B (zh) 取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TWI457590B (zh) 取像系統鏡片組
TWI439753B (zh) 攝像光學鏡片系統
TWI476435B (zh) 結像鏡頭系統組
TWI474038B (zh) 成像系統鏡片組
TWI448725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
TWI435107B (zh)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
TWI438476B (zh) 取像系統
TWI452334B (zh)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組
TW201227043A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TW201348735A (zh) 影像擷取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TW201606342A (zh)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608266A (zh)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TW201314252A (zh) 廣視角攝像鏡組
TW201435384A (zh) 成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TW201307889A (zh) 影像擷取系統鏡頭組
TW201331620A (zh) 攝像鏡頭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