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825B -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3825B
TWI793825B TW110139681A TW110139681A TWI793825B TW I793825 B TWI793825 B TW I793825B TW 110139681 A TW110139681 A TW 110139681A TW 110139681 A TW110139681 A TW 110139681A TW I793825 B TWI793825 B TW I7938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tructures
light
reflective
region
incide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9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4342A (zh
Inventor
劉明達
林宏澤
楊越峰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82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4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434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底面包括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於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間的第三區域。第一區域包括多個具有第一反射面的第一微結構。各第一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第二區域包括多個具有第二反射面的第二微結構。各第二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第三區域包括多個具有第三反射面的第三微結構。各第三反射面的面積相同。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具有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Description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以及使用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一般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而且由於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不發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組提供照明光源至液晶顯示面板。因此,背光模組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輝度以及高均勻度的照明光源。
背光模組可分為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在目前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有時會在導光板設計有溝狀結構(如V溝、R溝等)或其他類型的微結構以調整使光線達到特定的效果(如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線等)。但無論何種方式,在側入式背光模組中都具有缺點,因此需要一種不影響顯示畫面又能兼顧產品品質的微結構設計方式。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能提升亮度均勻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模組,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以及產品品質。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背向於出光面的底面。出光面平行於底面,入光面連接於出光面及底面。底面包括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第三區域。第一區域配置於底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第一區域包括多個第一微結構。每一第一微結構具有面對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每一第一微結構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第一反射面直接連接於底面,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第一反射面與底面夾有第一底角。第二區域配置於底面遠離入光面的一側。第二區域包括多個第二微結構。每一第二微結構具有面對入光面的第二反射面。每一第二微結構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第二反射面直接連接於底面,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第二反射面與底面夾有第二底角。第三區域配置於底面,並位於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間。第三區域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每一第三微結構具有面對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每一第三微結構的第三反射面的面積為相同。第三反射面直接連接於底面,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減,第三反射面與底面夾有第三底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微結構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多個第二微結構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多個第三微結構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為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微結構的最大高度與多個第三微結構的高度相同,且多個第三微結構的高度與多個第二微結構的最小高度也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微結構的高度、多個第二微結構的高度及多個第三微結構的高度的範圍為大於0且小於等於0.2 m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微結構、多個第二微結構及多個第三微結構為條狀結構,且沿著平行於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沿著垂直於入光面的排列方向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微結構、每一第二微結構及每一第三微結構包括分隔設置的多個條狀子結構,且沿著延伸方向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微結構、多個第二微結構及多個第三微結構為網點結構,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及第三反射面為曲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底角、第二底角及第三底角的角度為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任兩相鄰的第一底角之間的距離、任兩相鄰的第二底角之間的距離及任兩相鄰的第三底角之間的距離為0.001 mm ~ 2 mm。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組包括至少一發光元件以及上述的導光板。至少一發光元件配置於入光面旁,適於發出光線至入光面。
本發明實施例的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中,其底面包括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第三區域,第三區域位於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間,第一區域包括多個第一微結構,第二區域包括多個第二微結構,第三區域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其中,每一第一微結構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第一反射面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一底角,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每一第二微結構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積也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第二反射面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二底角,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也為相同,即多個第一微結構及多個第二微結構是以調整幅度的方式配置於導光板的底面。另一方面,每一第三微結構的第三反射面的面積為相同,第三反射面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三底角,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減,即多個第三微結構是以調整頻度的方式配置於導光板的底面,並且位於多個第一微結構及多個第二微結構之間。整體而言,本發明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微結構是以幅度與頻度混合配置的方式配置於底面,因此能夠改善模具加工不易或成型不易的問題,同時也能改善顯示畫面上暗區、亮區的問題,所以能提升亮度均勻度。本發明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由於使用上述的導光板,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以及維持產品品質。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包括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100及至少一發光元件200。導光板100具有入光面110、出光面120、底面130及側面140。入光面110連接於出光面120及底面130,側面140也連接於出光面120及底面130,出光面120與底面130背向且平行設置,入光面110與側面140背向且平行設置。至少一發光元件200配置於入光面110旁,適於發出光線L經入光面110進入導光板100。底面130具有多個微結構,例如為條狀微結構,但不以此為限。底面130包括彼此相鄰的第一區域R1、第二區域R2及第三區域R3,其中第一區域R1包括多個第一微結構131,第二區域R2包括多個第二微結構132,第三區域R3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133,於本實施例中,底面130是由第一區域R1、第二區域R2及第三區域R3所組成。於其他實施例,底面130可更包括留白區(圖未繪示),例如,配置在第一區域R1與入光面110之間,且鄰接於入光面110。留白區範圍內的底面130為平坦面,亦即留白區範圍內的底面130不具任何微結構。在上述的設計配置下,可避免因光線L經入光面110進入導光板100後直接被第一區域R1中的第一微結構131直接反射出光,因此有降低在導光板100入光端的螢火蟲(Hotspot)現象的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更具有第一側表面150以及第二側表面160,其中第一側表面150以及第二側表面160配置於出光面120與底面130之間,且配置於入光面110與側面140之間。這些條狀的微結構例如是由第一側表面150沿著平行於入光面110的延伸方向E延伸至第二側表面160,亦即這些條狀的微結構連通第一側表面150與第二側表面160,且沿著垂直於入光面110的排列方向A排列。在另一實施例,這些條狀的微結構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側表面150以及第二側表面160具有間距,其中間距用以作為留白區,避免這些條狀的微結構的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側表面150以及第二側表面160而在顯示時形成側邊亮線。此外,這些條狀的微結構例如是由底面130往導光板100的板體內凹的內凹結構。於另一實施例中,這些條狀的微結構也可以是由底面130往導光板100的板體外凸的凸起結構。圖1的圖中的是以9個微結構示意,圖2的圖中是以3個第一微結構131、3個第二微結構132及3個第三微結構133示意,但本發明並不特別限制第一微結構131、第二微結構132及第三微結構133的數量。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R1是配置於底面130鄰近入光面110的一側;第二區域R2是配置於底面130遠離入光面110的一側,即第二區域R2是配置於底面130鄰近側面140的一側;第三區域R3配置於底面130,並位於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之間。第一區域R1、第二區域R2及第三區域R3在垂直於入光面110的方向上的長度比例為1:1:1,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區域R1、第二區域R2及第三區域R3的長度比例可以依據需求調整,佔比越高的區域,則區域內所配置的微結構數量也越多。舉例而言,若第一區域R1、第二區域R2及第三區域R3的長度比例為2:1:1,則第一微結構131的數量會大於第二微結構132及第三微結構133的數量。於其他實施例,區域內所配置的微結構數量與佔比的多寡無關,可視微結構間距以及需求而調整。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一微結構131、第二微結構132及第三微結構133的結構特徵。
在第一區域R1中,每一第一微結構131具有面對入光面110的第一反射面1311。每一第一微結構131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在其他實施例中,其面積也可以是維持不變,或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先漸減再漸增。以圖2的剖面圖而言,圖上所繪示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長度越長,即表示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積越大。並且,多個第一微結構131在垂直於底面130的方向上的高度H1也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為方便描述,將3個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皆稱為「高度H1」,但實際上3者的高度並不相同。即圖2的第一區域R1中,中間的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會大於左邊的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而右邊的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會大於中間的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此處所指的「高度」是指第一微結構131的頂點與底面130之間的距離,在本實施例中可視為內凹結構的深度,於其他實施例中,若微結構為凸起結構時,則可視為是凸出於底面130的高度。圖2的第一區域R1中,多個第一微結構131彼此間是分離且不相連接,亦即任兩相鄰的第一微結構131之間是以第一間距d1間隔設置,第一區域R1中的所有第一間距d1的長度由靠進入光面110朝遠離入光面110漸減。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為方便描述,將任兩相鄰的第一微結構131之間的距離皆稱為「第一間距d1」,但實際上第一區域R1中任兩相鄰的第一微結構131之間的距離並不相同。即圖2的第一區域R1中,左邊的第一微結構131至中間的第一微結構131的第一間距d1會大於中間的第一微結構131至右邊的第一微結構131的第一間距d1。另一方面,第一反射面1311直接連接於底面130,且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131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1為相同,第一反射面1311與底面130之間具有第一底角θ1。並且,第一區域R1中的每一第一底角θ1的角度皆為相同,由於第一微結構131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積以及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H1都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但第一底角θ1的角度不變,所以多個第一微結構131的結構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等比例放大。具體而言,第一微結構的高度H1範圍例如為大於0且小於等於0.2 mm,任兩相鄰的第一底角θ1之間的距離D1例如為0.001 mm ~ 2 mm,但不以此為限。
類似地,在第二區域R2中,每一第二微結構132具有面對入光面110的第二反射面1321。每一第二微結構132的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在其他實施例中,其面積也可以是維持不變,或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先漸增再漸減。並且,多個第二微結構132在垂直於底面130的方向上的高度H2也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為方便描述,將3個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皆稱為「高度H2」,但實際上三者的高度並不相同。即圖2的第二區域R2中,中間的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會大於左邊的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而右邊的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會大於中間的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圖2的第二區域R2中,多個第二微結構132彼此間是分離且不相連接,亦即任兩相鄰的第二微結構132之間是以第二間距d2間隔設置,第二區域R2中的所有第二間距d2的長度由靠進入光面110朝遠離入光面110漸減。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為方便描述,將任兩相鄰的第二微結構132之間的距離皆稱為「第二間距d2」,但實際上第二區域R2中任兩相鄰的第二微結構132之間的距離並不相同。即圖2的第二區域R2中,左邊的第二微結構132至中間的第二微結構132的第二間距d2會大於中間的第二微結構132至右邊的第二微結構132的第二間距d2。另一方面,第二反射面1321直接連接於底面130,且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132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2為相同,第二反射面1321與底面130之間具有第二底角θ2。並且,第二區域R2中的每一第二底角θ2的角度皆為相同,由於第二微結構132的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積以及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H2都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但第二底角θ2的角度不變,所以多個第二微結構132的結構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等比例放大。具體而言,第二微結構的高度H2範圍例如為大於0且小於等於0.2 mm,任兩相鄰的第二底角θ2之間的距離D2例如為0.001 mm ~ 2 mm,但不以此為限。
當第一反射面1311及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積越大時,光線L傳遞至第一反射面1311及第二反射面1321的機率就越高,因此越遠離入光面110的光線L就越容易被折射出導光板100。藉由這種設計方式,可以提升導光板100遠離發光元件200的一側的出光亮度。
在第三區域R3中,每一第三微結構133具有面對入光面110的第三反射面1331。每一第三微結構133的第三反射面1331的面積為相同。並且,多個第三微結構133在垂直於底面130的方向上的高度H3也是相同。圖2的第三區域R3中,多個第三微結構133彼此間是分離且不相連接,亦即任兩相鄰的第三微結構133之間是以第三間距d3間隔設置,第三區域R3中的所有第三間距d3的長度由靠進入光面110朝遠離入光面110漸減。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為方便描述,將任兩相鄰的第三微結構133之間的距離皆稱為「第三間距d3」,但實際上第三區域R3中任兩相鄰的第三微結構133之間的距離並不相同。即圖2的第三區域R3中,左邊的第三微結構133至中間的第三微結構133的第三間距d3會大於中間的第三微結構133至右邊的第三微結構133的第三間距d3。另一方面,第三反射面1331直接連接於底面130,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110入光面的方向漸減,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之間具有第三底角θ3,第三區域R3中的每一第三底角θ3的角度皆為相同。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為方便描述,將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皆稱為「距離D3」,但實際上第三區域R3中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並不相同。即圖2的第三區域R3中,左邊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至中間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的距離會大於中間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至右邊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的距離。除此之外,第三區域R3中的每一第三底角θ3的角度皆為相同,亦即,每一第三微結構133的尺寸大小皆為相同(由於每一第三微結構133的高度H3也是相同)。具體而言,第三微結構133的高度H3範圍例如為大於0且小於等於0.2 mm,任兩相鄰的第三底角θ3之間的距離D3例如為0.001 mm ~ 2 mm,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底角θ1、第二底角θ2及第三底角θ3的角度例如為相同。此外,高度H1、H2都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且第一區域R1鄰近於入光面110,而第二區域R2相對遠離於入光面110。因此平均而言,高度H1平均會小於高度H2。以圖2的實施例為例,多個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H1中的最大高度會與多個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H2中的最小高度相同,即第一區域R1中右邊的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會與第二區域R2中左邊的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相同。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能是多個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H1中的最大高度小於多個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H2中的最小高度。由於第三區域R3位於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之間,且多個第三微結構133的高度H3也是相同,因此具體來說,多個第一微結構131的高度H1中的最大高度與多個第三微結構133的高度H3相同,且多個第三微結構133的高度H3與多個第二微結構132的高度H2中的最小高度也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任兩相鄰的第一微結構131之間的第一間距 d1的長度例如是大於任兩相鄰的第三微結構133之間的第三間距 d3的長度,且任兩相鄰的第三微結構133之間的第三間距 d3的長度例如是大於任兩相鄰的第二微結構132之間的第二間距 d2的長度。
在本實施中,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131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1例如與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132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2相同。於另一實施例,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131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1例如是大於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132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2。而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3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減,同時距離D3也小於或等於距離D1,且距離D3大於或等於距離D2。
整體來說,導光板100的底面130上的微結構的高度以及其反射面的面積,具有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的趨勢。
至少一發光元件200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但不以此為限。發光元件200也可以是其他種類的光源組件,例如燈管,本發明並不限制光源種類。本實施例是以三個發光元件200為例,但本發明並不特別限制多個發光元件200的數量。
本實施例的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100中,每一第一微結構131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而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131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1為相同;每一第二微結構132的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積也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增,而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132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2也為相同,即多個第一微結構131及多個第二微結構132是以調整幅度的方式配置於導光板100的底面130。另一方面,每一第三微結構133的第三反射面1331的面積為相同,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1331與底面130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D3是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漸減,即多個第三微結構133是以調整頻度的方式配置於導光板100的底面130,並且位於多個第一微結構131及多個第二微結構132之間。在上述的設計配置下,無論是第一區域R1、第二區域R2或第三區域R3,在越遠離入光面110的位置則越容易使光線L出光,達到調整出光均勻度的效果。整體而言,本發明實施例的導光板100的微結構是以幅度與頻度混合配置的方式配置於底面130,由於第三區域R3的多個第三微結構133的尺寸大小相同不變,僅改變任兩相鄰的第三底角θ3之間的距離D3,因此第三區域R3可作為配置微結構的尺寸大小的緩衝區域,相較於單獨使用微結構調整幅度的導光板會有的邊緣微結構尺寸過小或者過大的問題,本實施例的微結構尺寸大小差異不會太大,能夠改善模具加工不易或成型不易的問題。而相較於單獨使用微結構調整頻度方式的導光板,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0也能改善顯示畫面上暗區、亮區的問題,所以能提升亮度均勻度。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由於使用上述的導光板100,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以及維持產品品質。
在上述的微結構的幅度與頻度混合配置方式的設計概念下,本發明實施例的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100也可以有其他變化實施例。舉例而言,導光板100的底面130例如還可以包括第四區域及第五區域(圖未示)。第二區域R2位於第一區域R1及第五區域之間,第四區域位於第二區域R2及第五區域之間。第四區域的微結構的設計方式與第三區域R3的多個第三微結構133的設計方式相同,而第五區域的微結構的設計方式則與第一區域R1的多個第一微結構131以及第二區域R2的的多個第二微結構132的設計方式相同。即整體上底面130的微結構從靠近入光面110處朝遠離入光面110的方向是依序呈現調幅、調頻、調幅、調頻、調幅的方式,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微結構131例如還包括第一表面1312。第一表面1312兩端直接連接於第一反射面1311及底面130,且遠離入光面110並朝向側面140。第一表面1312例如主要非用以反射光線L的功能。每一第二微結構132例如還包括第二表面1322。第二表面1322兩端直接連接於第二反射面1321及底面130,且遠離入光面100並朝向側面140。第二表面1322例如主要非用以反射光線L的功能。每一第三微結構133例如還包括第三表面1332。第三表面1332兩端直接連接於第三反射面1331及底面130,且遠離入光面110並朝向側面140。第三表面1332例如主要非用以反射光線L的功能。每一第一表面1312、每一第二表面1322以及每一第三表面1332與底面130所夾的角度相同。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微結構131、第二微結構132及第三微結構133也可以是網點結構,第一反射面1311、第二反射面1321及第三反射面1331則為曲面。或者,本實施例的第一微結構131、第二微結構132及第三微結構133為條狀結構,但第一反射面1311、第二反射面1321及第三反射面1331設計為曲面。
圖3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為方便說明,其中導光板的底面是朝上繪示。請參考圖3,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a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0結構及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a中,導光板100a的底面130a更包括由底面130a往導光板100a的板體外凸的多個凸起條狀結構134。這些凸起條狀結構134例如沿著排列方向A延伸並沿著延伸方向E排列,並將每一條狀的微結構切割為多個分隔設置的多個條狀子結構,例如每一第一微結構131切割為多個分隔設置的第一條狀子結構131a,每一第二微結構132切割為多個分隔設置的第二條狀子結構132a,以及每一第三微結構133切割為多個分隔設置的第三條狀子結構133a。因此,多個第一條狀子結構131a是沿著第一微結構131的延伸方向E排列,多個第二條狀子結構132a是沿著第二微結構132的延伸方向E排列,多個第三條狀子結構133a是沿著第三微結構133的延伸方向E排列,且同樣是屬於微結構的一種變化實施例。上述配置的成型方式在於,於對應導光板底面的導光板模仁上,以弧形或多邊形刀具沿著排列方向A切割,由於導光板模仁上切割過的痕跡為條狀凹槽,因此在製作導光板的過程中經轉印出來後,即成為上述的凸起條狀結構134。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每一第一微結構131、每一第二微結構132及每一第三微結構133被多個凸起條狀結構134切割為多段,因此與凸起條狀結構134平行的每一排微結構(以圖3為例,包括3個第一條狀子結構131a、3個第二條狀子結構132a及3個第三條狀子結構133a)可以再個別調整微結構的數量與比例。例如第一排為各3個第一條狀子結構131a、第二條狀子結構132a及第三條狀子結構133a,而第二排為4個第一條狀子結構131a、1個第二條狀子結構132a及4個第三條狀子結構133a等,能夠更細部的去分區調整出光區域的效果,不需要大面積的改動。
除了上述的製作方式之外,也可以直接將第一條狀子結構131a、第二條狀子結構132a及第三條狀子結構133a成型,不須經過切割過程,在此情形下,相鄰的兩排微結構之間即為平面,而不具有凸起條狀結構134,同樣能達到上述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中,每一第一微結構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而任兩相鄰的第一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每一第二微結構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積也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而任兩相鄰的第二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也為相同,即多個第一微結構及多個第二微結構是以調整幅度的方式配置於導光板的底面。另一方面,每一第三微結構的第三反射面的面積為相同,任兩相鄰的第三反射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遠離入光面的方向漸減,即多個第三微結構是以調整頻度的方式配置於導光板的底面,並且位於多個第一微結構及多個第二微結構之間。在上述的設計配置下,無論是第一區域、第二區域或第三區域,在越遠離入光面的位置則越容易使光線出光,達到調整出光均勻度的效果。整體而言,本發明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微結構是以幅度與頻度混合配置的方式配置於底面,由於第三區域的多個第三微結構的尺寸大小相同不變,僅改變任兩相鄰的第三底角之間的距離,因此第三區域可作為配置微結構的尺寸大小的緩衝區域,相較於單獨使用微結構調整幅度的導光板會有的邊緣微結構尺寸過小或者過大的問題,本實施例的微結構尺寸大小差異不會太大,能夠改善模具加工不易或成型不易的問題。而相較於單獨使用微結構調整頻度方式的導光板,本實施例的導光板也能改善顯示畫面上暗區、亮區的問題,所以能提升亮度均勻度。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由於使用上述的導光板,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以及維持產品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10a:光源模組 100、100a:導光板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30、130a:底面 131:第一微結構 131a:第一條狀子結構 1311:第一反射面 1312:第一表面 132:第二微結構 132a:第二條狀子結構 1321:第二反射面 1322:第二表面 133:第三微結構 133a:第三條狀子結構 1331:第三反射面 1332:第三表面 134:凸起條狀結構 140:側面 150:第一側表面 160:第二側表面 200:發光元件 A:排列方向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d3:第三間距 D1、D2、D3:距離 E:延伸方向 H1、H2、H3:高度 L:光線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R3:第三區域 θ1:第一底角 θ2:第二底角 θ3:第三底角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10:光源模組
100:導光板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30:底面
131:第一微結構
1311:第一反射面
1312:第一表面
132:第二微結構
1321:第二反射面
1322:第二表面
133:第三微結構
1331:第三反射面
1332:第三表面
140:側面
200:發光元件
A:排列方向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d3:第三間距
D1、D2、D3:距離
H1、H2、H3:高度
L:光線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R3:第三區域
θ1:第一底角
θ2:第二底角
θ3:第三底角

Claims (10)

  1. 一種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背向於該出光面的一底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該底面包括:一第一區域,配置於該底面鄰近該入光面的一側,該第一區域包括多個第一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一微結構具有面對該入光面的一第一反射面,每一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該第一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該第一反射面直接連接於該底面,任兩相鄰的該第一反射面與該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該第一反射面與該底面夾有一第一底角,該第一區域中的每一該第一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一第二區域,配置於該底面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該第二區域包括多個第二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二微結構具有面對該入光面的一第二反射面,每一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該第二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該第二反射面直接連接於該底面,任兩相鄰的該第二反射面與該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該第二反射面與該底面夾有一第二底角,該第二區域中的每一該第二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以及一第三區域,配置於該底面,並位於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間,該第三區域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三微結構具有面對該入光面的一第三反射面,每一該些第三微結構的該第三反射面的面積為相同,該第三反射面直接連接於該底面,任兩相鄰的該第三反射面與該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減,該第三反射面與該底面夾有一第三底角,該第三區域中的每一該第三底角的角度皆相同。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在垂直於該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該些第二微結構在垂直於該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該些第三微結構在垂直於該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為相同。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的最大高度與該些第三微結構的高度相同,且該些第三微結構的高度與該些第二微結構的最小高度也相同。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的高度、該些第二微結構的高度及該些第三微結構的高度的範圍為大於0且小於等於0.2mm。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該些第二微結構及該些第三微結構為條狀結構,且沿著平行於該入光面的一延伸方向延伸,沿著垂直於該入光面的一排列方向排列。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第一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二微結構及每一該些第三微結構包括分隔設置的多個條狀子結構,且沿著該延伸方向排列。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該些第二微結構及該些第三微結構為網點結構,該第一反射面、該第二反射面及該第三反射面為曲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底角、該第二底角及該第三底角的角度為相同。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其中任兩相鄰的該第一底角之間的距離、任兩相鄰的該第二底角之間的距離及任兩相鄰的該第三底角之間的距離為0.001mm~2mm。
  10.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背向於該出光面的一底面,該出光面平行於該底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該底面包括:一第一區域,配置於該底面鄰近該入光面的一側,該第一區域包括多個第一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一微結構具有面對該入光面的一第一反射面,每一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該第一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該第一反射面直接連接於該底面,任兩相鄰的該第一反射面與該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該第一反射面與該底面夾有一第一底角,該第一區域中的每一該第一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一第二區域,配置於該底面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該第二區域包括多個第二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二微結構具有面對該入光面的一第二反射面,每一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該第二反射面的面積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增,該第二反射面直接連接於該底面,任兩相鄰的該第二反射面與該底面的連接處之間的距離為相同,該第二反射面與該底面夾有一第二底角,該第二區域中的每一該第二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以及一第三區域,配置於該底面,並位於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間,該第三區域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每一該些第三微結構具有面對該入光面的一第三反射面,每一該些第三微結構的該第三反射面的面積為相同,該第三反射面直接連接於該底面,任兩相鄰的該第三反射面與該底面的連接 處之間的距離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漸減,該第三反射面與該底面夾有一第三底角,該第三區域中的每一該第三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以及至少一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入光面旁,適於發出光線至該入光面。
TW110139681A 2021-09-17 2021-10-26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I793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217.X 2021-09-17
CN202111094217.XA CN113552748B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3825B true TWI793825B (zh) 2023-02-21
TW202314342A TW202314342A (zh) 2023-04-01

Family

ID=78134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9681A TWI793825B (zh) 2021-09-17 2021-10-26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2748B (zh)
TW (1) TWI79382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1599A (ja) * 2003-06-17 2005-01-13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機器
CN101329423A (zh) * 2007-06-21 2008-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JP2013161582A (ja) * 2012-02-02 2013-08-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導光板
JP2013191514A (ja) * 2012-03-15 2013-09-26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
JP2014186913A (ja) * 2013-03-25 2014-10-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TWM613530U (zh) * 2021-01-21 2021-06-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6520B2 (ja) * 2003-05-14 2009-09-30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導光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フロントライト照明装置
KR100844763B1 (ko) * 2006-07-04 2008-07-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
US8120726B2 (en) * 2008-06-23 2012-02-21 Sony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KR101060679B1 (ko) * 2010-11-30 2011-08-31 (주)아이에스티 코리아 고휘도 음각 도광판이 설치된 백라이트 유닛
TWI432676B (zh) * 2011-11-17 2014-04-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發光模組
CN106802447A (zh) * 2013-08-20 2017-06-06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207704062U (zh) * 2017-10-17 2018-08-0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1599A (ja) * 2003-06-17 2005-01-13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機器
CN101329423A (zh) * 2007-06-21 2008-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JP2013161582A (ja) * 2012-02-02 2013-08-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導光板
JP2013191514A (ja) * 2012-03-15 2013-09-26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
JP2014186913A (ja) * 2013-03-25 2014-10-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TWM613530U (zh) * 2021-01-21 2021-06-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2748A (zh) 2021-10-26
TW202314342A (zh) 2023-04-01
CN113552748B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256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424206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US764137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TWI735826B (zh) 背光模組
US8118467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TWI550311B (zh) 導光板及面光源裝置
JP2006148132A (ja) 側発光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光源として使用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採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130061796A (ko) 광학 어셈블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2784377B1 (en) Optical lens,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213843580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70031086A1 (en) Quantum dot enhancement film,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459433A (zh) 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
US20110007523A1 (en) Backlight Module
TWI454799B (zh) 背光模組
TWI793825B (zh)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JP2010212083A (ja)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375705B (zh) 光源模组
US11009647B2 (en) Back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TWM619355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JP2008282688A (ja) 平面発光装置
US11852859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7385880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520099B2 (en) Backlight module
TWI746003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M652174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