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2748A -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2748A
CN113552748A CN202111094217.XA CN202111094217A CN113552748A CN 113552748 A CN113552748 A CN 113552748A CN 202111094217 A CN202111094217 A CN 202111094217A CN 113552748 A CN113552748 A CN 113552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tructures
light incident
incident surface
light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942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52748B (zh
Inventor
刘明达
林宏泽
杨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9421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2748B/zh
Priority to TW110139681A priority patent/TWI7938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2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2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52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2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该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底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位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包括多个具有第一反射面的第一微结构。各第一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第二区域包括多个具有第二反射面的第二微结构。各第二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第三区域包括多个具有第三反射面的第三微结构。各第三反射面的面积相同。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具有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本发明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能提升亮度均匀度。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而且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块提供照明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辉度以及高均匀度的照明光源。
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在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中,有时会在导光板设计有沟状结构(如V沟、R沟等)或其他类型的微结构以调整使光线达到特定的效果(如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等)。但无论何种方式,在侧入式背光模块中都具有缺点,因此需要一种不影响显示画面又能兼顾产品品质的微结构设计方式。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能提升亮度均匀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能提升亮度均匀度以及产品品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背向于出光面的底面。出光面平行于底面,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及底面。底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第一区域配置于底面邻近入光面的一侧。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每一第一微结构具有面对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第一区域内多个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积和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变化。每一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微结构以第一间距间隔设置,第一区域中的所有第一间距的长度由靠进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渐减,第一反射面直接连接于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第一反射面与底面夹有第一底角,第一区域中的每一第一底角的角度皆相同。第二区域配置于底面远离入光面的一侧。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每一第二微结构具有面对入光面的第二反射面。第二区域内多个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积和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变化。每一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微结构以第二间距间隔设置,第二区域中的所有第二间距的长度由靠进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渐减,第二反射面直接连接于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第二反射面与底面夹有第二底角,第二区域中的每一第二底角的角度皆相同。第三区域配置于底面,并位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之间。第三区域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每一第三微结构具有面对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每一第三微结构的第三反射面的面积为相同。多个第三微结构在的顶点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为相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微结构以第三间距间隔设置,第三区域中的所有第三间距的长度由靠进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渐减,第三反射面直接连接于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减,第三反射面与底面夹有第三底角,第三区域中的每一第三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且第一底角、第二底角及第三底角的角度为相同,多个第一微结构、多个第二微结构与多个第三微结构是间隔设置。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以及上述的导光板。至少一发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用于发出光线至入光面。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中,其底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之间,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第三区域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其中,每一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第一反射面与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底角,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每一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积也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第二反射面与底面之间具有第二底角,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也为相同,即多个第一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微结构是以调整幅度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的底面。另一方面,每一第三微结构的第三反射面的面积为相同,第三反射面与底面之间具有第三底角,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减,即多个第三微结构是以调整频度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的底面,并且位于多个第一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微结构之间。整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微结构是以幅度与频度混合配置的方式配置于底面,因此能够改善模具加工不易或成型不易的问题,同时也能改善显示画面上暗区、亮区的问题,所以能提升亮度均匀度。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由于使用上述的导光板,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匀度以及维持产品品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10a:光源模块
100、100a:导光板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30、130a:底面
131:第一微结构
131a:第一条状子结构
1311:第一反射面
1312:第一表面
132:第二微结构
132a:第二条状子结构
1321:第二反射面
1322:第二表面
133:第三微结构
133a:第三条状子结构
1331:第三反射面
1332:第三表面
134:凸起条状结构
140:侧面
150:第一侧表面
160:第二侧表面
200:发光元件
A:排列方向
D1、D2、D3:距离
E:延伸方向
H1、H2、H3:高度
L:光线
R1:第一区域
R2:第二区域
R3:第三区域
θ1:第一底角
θ2:第二底角
θ3:第三底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包括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100及至少一发光元件200。导光板100具有入光面110、出光面120、底面130及侧面140。入光面110连接于出光面120及底面130,侧面140也连接于出光面120及底面130,出光面120与底面130背向且平行设置设置,入光面110与侧面140背向且平行设置设置。至少一发光元件200配置于入光面110旁,用于发出光线L经入光面110进入导光板100。底面130具有多个微结构,例如为条状微结构,但不局限于此。底面130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其中第一区域R1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131,第二区域R2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第三区域R3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133,于本实施例中,底面130是由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所组成。于其他实施例,底面130可更包括留白区(图未绘示),例如,配置在第一区域R1与入光面110之间,且邻接于入光面110。留白区范围内的底面130为平坦面,亦即留白区范围内的底面130不具任何微结构。在上述的设计配置下,可避免因光线L经入光面110进入导光板100后直接被第一区域R1中的第一微结构131直接反射出光,因此有降低在导光板100入光端的荧火虫(Hotspot)现象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更具有第一侧表面150以及第二侧表面160,其中第一侧表面150以及第二侧表面160配置于出光面120与底面130之间,且配置于入光面110与侧面14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还具有第一侧表面150以及第二侧表面160,其中第一侧表面150以及第二侧表面160配置于出光面120与底面130之间,且配置于入光面110与侧面140之间。这些条状的微结构例如是由第一侧表面150沿着平行于入光面110的延伸方向E延伸至第二侧表面160,亦即这些条状的微结构连通第一侧表面150第二侧表面160,且沿着垂直于入光面110的排列方向A排列。在另一实施例,这些条状的微结构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表面150以及第二侧表面160具有间距,其中间距用以作为留白区,避免这些条状的微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表面150以及第二侧表面160而在显示时形成侧边亮线。此外,这些条状的微结构例如是由底面130往导光板100的板体内凹的内凹结构。于另一实施例中,这些条状的微结构也可以是由底面130往导光板100的板体外凸的凸起结构。图1的图中的是以9个微结构示意,图2的图中是以3个第一微结构131、3个第二微结构132及3个第三微结构133示意,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制第一微结构131、第二微结构132及第三微结构133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R1是配置于底面130邻近入光面110的一侧;第二区域R2是配置于底面130远离入光面110的一侧,即第二区域R2是配置于邻近侧面140的一侧;第三区域R3配置于底面130,并位于第一区域R1及第二区域R2之间。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在垂直于入光面110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例为1:1:1,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的长度比例可以依据需求调整,占比越高的区域,则区域内所配置的微结构数量也越多。举例而言,若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的长度比例为2:1:1,则第一微结构131的数量会大于第二微结构132及第三微结构133的数量。于其他实施例,区域内所配置的微结构数量与占比的多寡无关,可视微结构间距以及需求而调整。以下,将详细说明第一微结构131、第二微结构132及第三微结构133的结构特征。
在第一区域R1中,每一第一微结构131具有面对入光面110的第一反射面1311。每一第一微结构131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在其他实施例中,其面积也可以是维持不变,或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先渐减再渐增。以图2的剖面图而言,图上所绘示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长度越长,即表示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积越大。并且,多个第一微结构131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130的方向上的高度H1也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应注意的是,说明书中为方便描述,将3个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皆称为“高度H1”,但实际上3者的高度并不相同。即图2的第一区域R1中,中间的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会大于左边的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而右边的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会大于中间的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此处所指的“高度”是指第一微结构131的顶点与底面130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可视为内凹结构的深度,于其他实施例中,若微结构为凸起结构时,则可视为是凸出于底面130的高度。图2的第一区域R1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31彼此间是分离且不相连接,亦即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31之间是以第一间距d1间隔设置,第一区域R1中的所有第一间距d1的长度由靠进入光面110朝远离入光面110渐减。应注意的是,说明书中为方便描述,将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31之间的距离皆称为「第一间距d1」,但实际上第一区域R1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31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即图2的第一区域R1中,左边的第一微结构131至中间的第一微结构131的第一间距d1会大于中间的第一微结构131至右边的第一微结构131的第一间距d1。另一方面,第一反射面1311直接连接于底面130,且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131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1为相同,第一反射面1311与底面130之间具有第一底角θ1。并且,第一区域R1中的每一第一底角θ1的角度皆为相同,由于第一微结构131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积以及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H1都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但第一底角θ1的角度不变,所以多个第一微结构131的结构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等比例放大。具体而言,第一微结构的高度H1范围例如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2 mm,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底角θ1之间的距离D1例如为0.001 mm ~ 2 mm,但不局限于此。
类似地,在第二区域R2中,每一第二微结构132具有面对入光面110的第二反射面1321。每一第二微结构132的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在其他实施例中,其面积也可以是维持不变,或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先渐增再渐减。并且,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130的方向上的高度H2也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应注意的是,说明书中为方便描述,将3个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皆称为“高度H2”,但实际上三者的高度并不相同。即图2的第二区域R2中,中间的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会大于左边的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而右边的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会大于中间的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图2的第二区域R2中,多个第二微结构132彼此间是分离且不相连接,亦即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微结构132之间是以第二间距d2间隔设置,第二区域R2中的所有第二间距d2的长度由靠进入光面110朝远离入光面110渐减。应注意的是,说明书中为方便描述,将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微结构132之间的距离皆称为「第二间距d2」,但实际上第二区域R2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微结构132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即图2的第二区域R2中,左边的第二微结构132至中间的第二微结构132的第二间距d2会大于中间的第二微结构132至右边的第二微结构132的第二间距d2。另一方面,第二反射面1321直接连接于底面130,且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132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2为相同,第二反射面1321与底面130之间具有第二底角θ2。并且,第二区域R2中的每一第二底角θ2的角度皆为相同,由于第二微结构132的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积以及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H2都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但第二底角θ2的角度不变,所以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的结构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等比例放大。具体而言,第二微结构的高度H2范围例如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2 mm,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底角θ2之间的距离D2例如为0.001 mm ~ 2 mm,但不局限于此。
当第一反射面1311及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积越大时,光线L传递至第一反射面1311及第二反射面1321的机率就越高,因此越远离入光面110的光线L就越容易被折射出导光板100。借由这种设计方式,可以提升导光板100远离发光元件200的一侧的出光亮度。
在第三区域R3中,每一第三微结构133具有面对入光面110的第三反射面1331。每一第三微结构133的第三反射面1331的面积为相同。并且,多个第三微结构133的顶点在垂直于底面130的方向上的高度H3也是相同。图2的第三区域R3中,多个第三微结构133彼此间是分离且不相连接,亦即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微结构133之间是以第三间距d3间隔设置,第三区域R3中的所有第三间距d3的长度由靠进入光面110朝远离入光面110渐减。应注意的是,说明书中为方便描述,将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微结构133之间的距离皆称为「第三间距d3」,但实际上第三区域R3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微结构133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即图2的第三区域R3中,左边的第三微结构133至中间的第三微结构133的第三间距d3会大于中间的第三微结构133至右边的第三微结构133的第三间距d3。另一方面,第三反射面1331直接连接于底面130,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3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110入光面的方向渐减,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之间具有第三底角θ3,第三区域R3中的每一第三底角θ3的角度皆为相同。应注意的是,说明书中为方便描述,将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皆称为“距离D3”,但实际上第三区域R3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即图2的第三区域R3中,左边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至中间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的距离会大于中间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至右边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的距离。除此之外,第三区域R3中的每一第三底角θ3的角度皆为相同,亦即,每一第三微结构133的尺寸大小皆为相同(由于每一第三微结构133的高度H3也是相同)。具体而言,第三微结构133的高度H3范围例如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2 mm,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底角θ3之间的距离D3例如为0.001 mm ~ 2 mm,但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角θ1、第二底角θ2及第三底角θ3的角度例如为相同。此外,高度H1、H2都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且第一区域R1邻近于入光面110,而第二区域R2相对远离于入光面110。因此平均而言,高度H1平均会小于高度H2。以图2的实施例为例,多个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H1中的最大高度会与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H2中的最小高度相同,即第一区域R1中右边的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会与第二区域R2中左边的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能是多个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H1中的最大高度小于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H2中的最小高度。由于第三区域R3位于第一区域R1及第二区域R2之间,且多个第三微结构133的高度H3也是相同,因此具体来说,多个第一微结构131的高度H1中的最大高度与多个第三微结构133的高度H3相同,且多个第三微结构133的高度H3与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的高度H2中的最小高度也相同。
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31之间的第一间距d1的长度例如是大于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微结构133之间的第三间距d3的长度,且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微结构133之间的第三间距d3的长度例如是大于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微结构132之间的第二间距d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131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1例如与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132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2相同。于另一实施例,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131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1例如是大于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132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2。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3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减,同时距离D3也小于或等于距离D1,且距离D3大于或等于距离D2。
整体来说,导光板100的底面130上的微结构的高度以及其反射面的面积,具有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的趋势。
至少一发光元件20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但不局限于此。发光元件200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光源组件,例如灯管,本发明并不限制光源种类。本实施例是以三个发光元件200为例,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制多个发光元件200的数量。
本实施例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100中,每一第一微结构131的第一反射面1311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131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1为相同;每一第二微结构132的第二反射面1321的面积也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增,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1321与底面13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D2也为相同,即多个第一微结构131及多个第二微结构132是以调整幅度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100的底面130。另一方面,每一第三微结构133的第三反射面1331的面积为相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1331与底面130之间的距离D3是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渐减,即多个第三微结构133是以调整频度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100的底面130,并且位于多个第一微结构131及多个第二微结构132之间。在上述的设计配置下,无论是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或第三区域R3,在越远离入光面110的位置则越容易使光线L出光,达到调整出光均匀度的效果。整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100的微结构是以幅度与频度混合配置的方式配置于底面130,由于第三区域R3的多个第三微结构133的尺寸大小相同不变,仅改变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底角θ3之间的距离D3,因此第三区域R3可作为配置微结构的尺寸大小的缓冲区域,相较于单独使用微结构调整幅度的导光板会有的边缘微结构尺寸过小或者过大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微结构尺寸大小差异不会太大,能够改善模具加工不易或成型不易的问题。而相较于单独使用微结构调整频度方式的导光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0也能改善显示画面上暗区、亮区的问题,所以能提升亮度均匀度。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由于使用上述的导光板100,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匀度以及维持产品品质。
在上述的微结构的幅度与频度混合配置方式的设计概念下,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100也可以有其他变化实施例。举例而言,导光板100的底面130例如还可以包括第四区域及第五区域(图未示)。第二区域R2位于第一区域R1及第五区域之间,第四区域位于第二区域R2及第五区域之间。第四区域的微结构的设计方式与第三区域R3的多个第三微结构133的设计方式相同,而第五区域的微结构的设计方式则与第一区域R1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31以及第二区域R2的的多个第二微结构132的设计方式相同。即整体上底面130的微结构从靠近入光面110处朝远离入光面110的方向是依序呈现调幅、调频、调幅、调频、调幅的方式,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微结构131例如还包括第一表面1312。第一表面1312两端直接连接于第一反射面1311及底面130,且远离入光面110并朝向侧面140。第一表面1312例如主要非用以反射光线L的功能。每一第二微结构132例如还包括第二表面1322。第二表面1322两端直接连接于第二反射面1321及底面130,且远离入光面100并朝向侧面140。第二表面1322例如主要非用以反射光线L的功能。每一第三微结构133例如还包括第三表面1332。第三表面1332两端直接连接于第三反射面1331及底面130之间,且远离入光面110并朝向侧面140。第三表面1332例如主要非用以反射光线L的功能。每一第一表面1312、每一第二表面1322以及每一第三表面1332与底面130所夹的角度相同。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131、第二微结构132及第三微结构133也可以是网点结构,第一反射面1311、第二反射面1321及第三反射面1331则为曲面。或者,本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131、第二微结构132及第三微结构133为条状结构,但第一反射面1311、第二反射面1321及第三反射面1331设计为曲面。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为方便说明,其中导光板的底面是朝上绘示。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a与上述的光源模块10结构及优点相似,差异仅在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a中,导光板100a的底面130a更包括由底面130a往导光板100a的板体外凸的多个凸起条状结构134。这些凸起条状结构134例如沿着排列方向A延伸并沿着延伸方向E排列,并将每一条状的微结构切割为多个分隔设置的多个条状子结构,例如每一第一微结构131切割为多个分隔设置的第一条状子结构131a,每一第二微结构132切割为多个分隔设置的第二条状子结构132a,以及每一第三微结构133切割为多个分隔设置的第三条状子结构133a。因此,多个第一条状子结构131a是沿着第一微结构131的延伸方向E排列,多个第二条状子结构132a是沿着第二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E排列,多个第三条状子结构133a是沿着第三微结构133的延伸方向E排列,且同样是属于微结构的一种变化实施例。上述配置的成型方式在于,于对应导光板底面的导光板模仁上,以弧形或多边形刀具沿着排列方向A切割,由于导光板模仁上切割过的痕迹为条状凹槽,因此在制作导光板的过程中经转印出来后,即成为上述的凸起条状结构134。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一第一微结构131、每一第二微结构132及每一第三微结构133被多个凸起条状结构134切割为多段,因此与凸起条状结构134平行的每一排微结构(以图3为例,包括3个第一条状子结构131a、3个第二条状子结构132a及3个第三条状子结构133a)可以再个别调整微结构的数量与比例。例如第一排为各3个第一条状子结构131a、第二条状子结构132a及第三条状子结构133a,而第二排为4个第一条状子结构131a、1个第二条状子结构132a及4个第三条状子结构133a等,能够更细部的去分区调整出光区域的效果,不需要大面积的改动。
除了上述的制作方式之外,也可以直接将第一条状子结构131a、第二条状子结构132a及第三条状子结构133a成型,不须经过切割过程,在此情形下,相邻的两排微结构之间即为平面,而不具有凸起条状结构134,同样能达到上述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中,每一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一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每一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积也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二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第二底角之间的距离也为相同,即多个第一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微结构是以调整幅度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的底面。另一方面,每一第三微结构的第三反射面的面积为相同,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反射面与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是从靠近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减,即多个第三微结构是以调整频度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的底面,并且位于多个第一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微结构之间。在上述的设计配置下,无论是第一区域、第二区域或第三区域,在越远离入光面的位置则越容易使光线出光,达到调整出光均匀度的效果。整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微结构是以幅度与频度混合配置的方式配置于底面,由于第三区域的多个第三微结构的尺寸大小相同不变,仅改变任何两个相邻的第三底角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三区域可作为配置微结构的尺寸大小的缓冲区域,相较于单独使用微结构调整幅度的导光板会有的边缘微结构尺寸过小或者过大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微结构尺寸大小差异不会太大,能够改善模具加工不易或成型不易的问题。而相较于单独使用微结构调整频度方式的导光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也能改善显示画面上暗区、亮区的问题,所以能提升亮度均匀度。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由于使用上述的导光板,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匀度以及维持产品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到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8)

1.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背向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出光面平行于所述底面,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及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于所述底面邻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对所述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面的面积和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变化,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以第一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间距的长度由靠进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渐减,所述第一反射面直接连接于所述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夹有第一底角,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每一所述第一底角的角度皆相同;
所述第二区域配置于所述底面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对所述入光面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面积和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变化,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以第二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有所述第二间距的长度由靠进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渐减,所述第二反射面直接连接于所述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夹有第二底角,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每一所述第二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以及
所述第三区域配置于所述底面,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所述第三区域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对所述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三反射面的面积为相同,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为相同,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以第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有所述第三间距的长度由靠进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渐减,所述第三反射面直接连接于所述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减,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底面夹有第三底角,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每一所述第三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且所述第一底角、所述第二底角及所述第三底角的角度为相同,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与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是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最大高度与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的高度相同,且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的高度与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最小高度也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高度、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高度及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的高度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2 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及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为条状结构,且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排列方向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个、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及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包括分隔设置的多个条状子结构,且沿着所述延伸方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及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为网点结构,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及所述第三反射面为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底角之间的距离、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底角之间的距离及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底角之间的距离为0.001 mm ~ 2 mm。
8.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以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背向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及所述底面,所述出光面平行于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于所述底面邻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对所述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面的面积和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变化,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以第一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间距的长度由靠进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渐减,所述第一反射面直接连接于所述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夹有第一底角,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每一所述第一底角的角度皆相同;
所述第二区域配置于所述底面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对所述入光面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面积和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变化,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面积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增,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以第二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有所述第二间距的长度由靠进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渐减,所述第二反射面直接连接于所述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相同,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夹有第二底角,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每一所述第二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以及
所述第三区域配置于所述底面,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所述第三区域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对所述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三反射面的面积为相同,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的顶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为相同,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以第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有所述第三间距的长度由靠进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渐减,所述第三反射面直接连接于所述底面,任何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渐减,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底面夹有第三底角,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每一所述第三底角的角度皆相同,且所述第一底角、所述第二底角及所述第三底角的角度为相同,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与所述多个第三微结构是间隔设置;以及
所述至少一发光元件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用于发出光线至所述入光面。
CN202111094217.XA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Active CN1135527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217.XA CN113552748B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TW110139681A TWI793825B (zh) 2021-09-17 2021-10-26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217.XA CN113552748B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2748A true CN113552748A (zh) 2021-10-26
CN113552748B CN113552748B (zh) 2021-12-07

Family

ID=78134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4217.XA Active CN113552748B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2748B (zh)
TW (1) TWI79382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1126A (ja) * 2003-05-14 2004-12-02 Shimonishi Giken Kogyo Kk 導光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フロントライト照明装置
US20080007970A1 (en) * 2006-07-04 2008-01-10 Dong Ho Lee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066836A (zh) * 2008-06-23 2011-05-18 索尼公司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器
KR101060679B1 (ko) * 2010-11-30 2011-08-31 (주)아이에스티 코리아 고휘도 음각 도광판이 설치된 백라이트 유닛
TW201321668A (zh) * 2011-11-17 2013-06-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發光模組
CN103424801A (zh) * 2013-08-20 2013-12-04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向性结构的导光板
CN207704062U (zh) * 2017-10-17 2018-08-0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9700B2 (ja) * 2003-06-17 2009-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機器
CN101329423A (zh) * 2007-06-21 2008-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JP2013161582A (ja) * 2012-02-02 2013-08-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導光板
JP5556836B2 (ja) * 2012-03-15 2014-07-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JP2014186913A (ja) * 2013-03-25 2014-10-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TWM613530U (zh) * 2021-01-21 2021-06-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1126A (ja) * 2003-05-14 2004-12-02 Shimonishi Giken Kogyo Kk 導光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フロントライト照明装置
US20080007970A1 (en) * 2006-07-04 2008-01-10 Dong Ho Lee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066836A (zh) * 2008-06-23 2011-05-18 索尼公司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器
KR101060679B1 (ko) * 2010-11-30 2011-08-31 (주)아이에스티 코리아 고휘도 음각 도광판이 설치된 백라이트 유닛
TW201321668A (zh) * 2011-11-17 2013-06-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發光模組
CN103424801A (zh) * 2013-08-20 2013-12-04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向性结构的导光板
CN207704062U (zh) * 2017-10-17 2018-08-0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3825B (zh) 2023-02-21
TW202314342A (zh) 2023-04-01
CN113552748B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1969B2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light guide members and backlight units
US7156548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v-shaped grooves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orporating same
US5796450A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0717236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9234995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including lens arrays and display with illuminating device including lens arrays
US6786613B2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JP2000305073A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4267458A (zh)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器
US8786804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CD unit
CN101413641A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WO201304660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u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in a backlight unit
CN210401732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EP1876480B1 (en)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685099B2 (ja) 面光源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7295261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W-shaped structures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7123086A (ja) 面光源装置
CN209946437U (zh) 解决灯前黑白纹的导光板以及逆棱镜背光模组
CN113552748B (zh) 一种具有分区的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102486277B (zh) 背光源单元和使用它的影像显示装置
CN100437290C (zh) 背光模组
KR20080067894A (ko) 배면에 계단구조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도광판
CN114089464B (zh) 具有渐变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其光源模块
JP2001332112A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10632787A (zh) 面状照明装置
KR20090090030A (ko) 발광다이오드 램프를 이용한 직하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13

Address after: 69 Qunxing 3rd Road,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Coretronic Corp.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TaiWan, China

Address before: No.69 Qunxing 3rd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06

Patentee before: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Taiwan you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TaiWa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