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3470B - 離心式離合器、其製造方法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離心式離合器、其製造方法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3470B
TWI783470B TW110115847A TW110115847A TWI783470B TW I783470 B TWI783470 B TW I783470B TW 110115847 A TW110115847 A TW 110115847A TW 110115847 A TW110115847 A TW 110115847A TW I783470 B TWI783470 B TW I7834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lutch
axis
centrifugal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6785A (zh
Inventor
伊藤純一
增井康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6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6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3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34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04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 F16D43/14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directly in a direction which has at least a radial component;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themselves be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43/18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directly in a direction which has at least a radial component;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themselves be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riction clutch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04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 F16D43/14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directly in a direction which has at least a radial component;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themselves be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043/145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directly in a direction which has at least a radial component;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themselves being the clutching members the centrifugal masses being pivo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50/00Manufacturing; Assembly
    • F16D2250/0023Shaping by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50/00Manufacturing; Assembly
    • F16D2250/0038Surface trea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22Vibration da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離心式離合器(21)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 (21)之跨騎型車輛(1)。跨騎型車輛(1)具備離心式離合器(21)。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離心式蹄(22)、離合器箱(31)及防振蓋(51)。離合器箱(31)具有第1圓筒部(32)與底部(41)。第1圓筒部(32)可與離心式蹄(22)接觸且可從離心式蹄(22)離開。底部(41)從第1圓筒部(32)延伸。防振蓋(51)具有第2圓筒部(52)與固定部(61)。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接觸。固定部(61)從第2圓筒部(52)延伸。固定部(61)鉚接在底部(41)上。

Description

離心式離合器、其製造方法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 輛
本發明關於離心式離合器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
在日本特開2006-71096號公報中,揭示一種摩托車。以下,將在日本特開2006-71096號公報中所記載的符號,以附上括號的方式來標示。摩托車(100)具備離心式離合器(11)。離心式離合器(11)具備離心式蹄(13)與離合器箱(12)。離合器箱(12)具備圓筒部(12a)與底板部(12b)。離心式蹄(13)與圓筒部(12a)接觸。底板部(12b)覆蓋圓筒部(12a)的其中一端。
離心式離合器(11)具備防振蓋(17)。防振蓋(17)具備側緣部(17a)與底部(17b)。側緣部(17a)具有凸部(22)。凸部(22)與圓筒部(12a)接觸。底部(17b),藉由點焊而被熔融接合在底板部(12b)。此處,點焊是電阻熔接。
離心式離合器(11),例如要求以下的功能。 a)  離合器箱與離心式蹄之間的摩擦特性 b)  離合器箱的振動抑制 c)  離合器箱的防銹性 d)  防振蓋的防銹性
為了提升這些功能,本發明人研究了離合器箱的表面改質和防振蓋的表面改質等。
研究這些改質後的結果,本發明人發現了新的問題。具體而言,當至少將離合器箱的表面和防振蓋的表面的至少任一方改質後的情況,本發明人發現會產生新的問題。此新的問題是電阻熔接有可能不適合用於離合器箱與防振蓋的熔融接合。例如,確保電阻熔接的品質會變困難。例如,電阻熔接中的良品條件的設定容許範圍會變狹窄。又,即便將電阻熔接中的電流、通電時間、負載等設為固定,熔融部有可能會變成不穩定。因此,電阻熔接所使用的電極顯著地磨耗,電極的壽命有可能變短。在電阻熔接所使用的電極容易磨耗的情況,會擔心熔融部進而變成不穩定。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情況而研發出來,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離心式離合器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能夠將離合器箱與防振蓋適當地接合。
本發明,為了達成如此的目的,提供一種請求項1的離心式離合器。 亦即,本發明是一種離心式離合器,具備: 離心式蹄,其繞著第1軸線旋轉,且可藉由離心力而往前述第1軸線的徑向外方移動; 離合器箱,其具有第1圓筒部與底部,該第1圓筒部相對於前述離心式蹄配置在前述第1軸線的前述徑向外方,可與前述離心式蹄接觸,並且,可從前述離心式蹄離開,該底部從前述第1圓筒部往前述第1軸線的徑向內方延伸;及, 防振蓋,其具有第2圓筒部與固定部,該第2圓筒部相對於前述第1圓筒部配置在前述第1軸線的前述徑向外方,且與前述第1圓筒部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該固定部從前述第2圓筒部往前述第1軸線的前述徑向內方延伸,且鉚接(be crimped to)在前述底部上。
離心式離合器具備離心式蹄。離心式蹄繞著第1軸線旋轉。離心式蹄可藉由離心力而往第1軸線的徑向外方移動。離心式離合器具備離合器箱。離合器箱具有第1圓筒部。第1圓筒部相對於離心式蹄配置在第1軸線的徑向外方。第1圓筒部可與離心式蹄接觸。藉此,能夠將離心式蹄與離合器箱之間的動力的傳輸適當地連接。第1圓筒部可從離心式蹄離開。藉此,能夠將離心式蹄與離合器箱之間的動力的傳輸適當地切斷。
離心式離合器具備防振蓋。防振蓋具備第2圓筒部。第2圓筒部相對於第1圓筒部配置在第1軸線的徑向外方。第2圓筒部與第1圓筒部的至少一部分接觸。因此,防振蓋能夠適當地抑制第1圓筒部的振動。
離合器箱具備底部。底部從第1圓筒部往第1軸線的徑向內方延伸。防振蓋具備固定部。固定部從第2圓筒部往第1軸線的徑向內方延伸。固定部鉚接在底部上。藉此,能夠適當地接合離合器箱與防振蓋。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固定部是藉由塑性加工而固定在前述底部上。藉由塑性加工,能夠適當地固定離合器箱與防振蓋。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固定部是藉由衝壓加工而固定在前述底部上。藉由衝壓加工,能夠適當地固定離合器箱與防振蓋。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具備: 軸部,其貫通前述固定部;及, 頭部,其連接至前述軸部,並將前述固定部對前述底部推壓。 藉由軸部和頭部,能夠適當地接合固定部與底部。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軸部往與前述第1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前述底部、前述固定部及前述頭部,依此順序在前述第1軸線的方向上排列,前述固定部與前述底部和前述頭部接觸,並且,前述頭部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1軸線的方向觀察,與前述固定部和前述底部兩者都重疊。 軸部往與第1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底部、固定部及頭部,依此順序在第1軸線的方向上排列。藉此,軸部能夠適當地貫通固定部。進一步,軸部能夠適當地與頭部接合。固定部與底部接觸。固定部與頭部接觸。頭部的至少一部分,從第1軸線的方向觀察,與固定部和底部兩者都重疊。藉此,頭部能夠適當地將固定部對底部推壓。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軸部和前述頭部,與前述底部是一體的。 能夠將離心式離合器21的構造簡單化。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底部的厚度,比前述固定部的厚度大。 軸部和頭部,與底部是一體的。能夠適當地設置軸部和頭部。更詳細而言,由於底部的厚度較大,能夠容易地將軸部和頭部與底部一體化。例如,能夠適當地將軸部和頭部成形。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底部具有配置在前述軸部的背側之凹部,並且,與前述凹部的形成同時地,前述軸部從前述底部突出而成形。 能夠便利地將軸部成形。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軸部的外徑,比前述凹部的內徑小。 軸部的外徑,比凹部的內徑小。藉此,例如藉由使材料塑性變形,能夠容易地確保軸部的長度。因此,軸部能夠便利地貫通固定部。另一方面,凹部的內徑,比軸部的外徑大。藉此,能夠容易地使凹部的深度變小。因此,能夠防止底部的強度過度地降低。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凹部的深度,比前述底部的厚度小。 能夠便利地確保底部的強度。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頭部是藉由對前述軸部的前端部施加負載而成形。 能夠利用鉚接便利地將頭部成形。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在前述防振蓋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上之後,成形前述頭部。 頭部能夠便利地使固定部接觸底部。進一步,頭部能夠便利地將固定部對底部推壓。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離合器箱和前述防振蓋的至少任一方,被表面處理。 依據需要,能夠對離合器箱和防振蓋的至少任一方施行表面處理。藉此,能夠便利地提升離心式離合器的功能。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也有前述離合器箱和前述防振蓋的至少任一方沒有被表面處理的情況是較佳的。 藉由沒有對離合器箱和防振蓋的至少任一方施行表面處理,也有能夠便利地提升離心式離合器的功能的情況。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離合器箱,是在前述離合器箱沒有安裝前述防振蓋的狀態下,被表面處理; 在前述離合器箱經表面處理後,將前述防振蓋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上。 藉此,能夠便利地防止離合器箱的變形。其結果,能夠便利地確保離合器箱與防振蓋的相對位置的精度。尤其,能夠便利地確保第1圓筒部與第2圓筒部的相對位置的精度。藉此,能夠便利地抑制第1圓筒部的振動。
針對上述離心式離合器,較佳為:前述防振蓋,在前述防振蓋沒有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上的狀態下,被表面處理; 在前述防振蓋經表面處理後,將前述防振蓋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上。 藉此,能夠便利地防止防振蓋的變形。其結果,能夠便利地確保離合器箱與防振蓋的相對位置的精度。尤其,能夠便利地確保第1圓筒部與第2圓筒部的相對位置的精度。藉此,能夠便利地抑制第1圓筒部的振動。
本發明是跨騎型車輛,其具備上述離心式離合器。
根據本跨騎型車輛,能夠將離合器箱與防振蓋適當地接合。進一步,本發明也考慮到了藉由與上述方法相關聯的技術特徵,來製造上述態樣的離心式離合器之任意的方法。
以下,參照圖面來說明關於本發明的跨騎型車輛1。
一、跨騎型車輛1的概略構成 第1圖是關於實施形態的跨騎型車輛的左側視圖。
第1圖表示跨騎型車輛1的前後方向X、寬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前後方向X、寬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是以騎乘跨騎型車輛1的駕駛員(騎士)作為基準來定義。前後方向X、寬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相互地正交。前後方向X和寬度方向Y為水平。上下方向Z為垂直。
「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對於騎乘跨騎型車輛1的駕駛員而言,各自意味為該駕駛員的「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在本說明書中,只要沒有另外說明,「前方」和「後方」不僅包含與前後方向X平行的方向,也包含靠近前後方向X之方向。靠近前後方向X之方向,例如與前後方向X的夾角為45度以下的方向。同樣地,只要沒有另外說明,「右方」和「左方」不僅包含與寬度方向Y平行的方向,也包含靠近寬度方向Y之方向。只要沒有另外說明,「上方」和「下方」不僅包含與上下方向Z平行的方向,也包含靠近上下方向Z之方向。在各圖中,作為參考,適當地表示前、後、上、下、右、左。
本說明書中,說明配置的各表現,各自具有以下的意義。以下,以寬度方向Y為例進行說明,關於前後方向X和上下方向Z也是同樣的。
「構件Ma配置在比構件Mb更右方/左方」這樣的表現,規定了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寬度方向Y上的位置,但並未規定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前後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本表現的情況,構件Ma,在車輛的側視圖中,可以與構件Mb重疊,也可以不重疊。
當沒有參考觀察方向時,「構件Ma配置在構件Mb的右方/左方」這樣的表現,規定了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寬度方向Y上的位置、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前後方向X上的位置、及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本表現,意味著構件Ma配置在比構件Mb更右方/左方,且構件Ma的至少一部分,在車輛的側視圖中,與構件Mb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構件Ma,在車輛的俯視圖中,配置在構件Mb的右方/左方」這樣的表現,規定了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寬度方向Y上的位置、與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前後方向X上的位置,但並未規定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本表現,意味著構件Ma配置在比構件Mb更右方/左方,構件Ma的前端比構件Mb的後端位於更前方,且構件Ma的後端比構件Mb的前端位於更後方。
「構件Ma,在車輛的前視圖中,配置在構件Mb的右方/左方」這樣的表現,規定了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寬度方向Y上的位置、與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但並未規定構件Ma相對於構件Mb在前後方向X上的位置。本表現,意味著構件Ma配置在比構件Mb更右方/左方,構件Ma的上端比構件Mb的下端位於更上方,且構件Ma的下端比構件Mb的上端位於更下方。
跨騎型車輛1是速克達型車輛。
跨騎型車輛1具備前叉2、前輪3及車把4。前叉2配置在跨騎型車輛1的前部。前輪3被前叉2支撐。車把4被前叉2支撐。車把4配置在比前輪3更高的位置。駕駛員握住車把4。
跨騎型車輛1具備座椅5。座椅5配置在比車把4更後方。駕駛員坐在座椅5上。
跨騎型車輛1具備引擎6、傳動裝置8及後輪9。引擎6配置在座椅5的下方。傳動裝置8配置在引擎6的後方。後輪9被傳動裝置8支撐。
跨騎型車輛1具備未圖示的車體架。車體架支撐前叉2、座椅5、引擎6及傳動裝置8。
引擎6產生動力。傳動裝置8將動力從引擎6傳輸至後輪9。
第2圖是傳動裝置的水平剖面圖。引擎6輸出旋轉動力。具體而言,引擎6具備第1輸出軸7。第1輸出軸7輸出旋轉動力。跨騎型車輛1具備後車軸10。後車軸10,經由齒輪與減速機,將動力傳輸至後輪9。後輪9,例如與後車軸10一體地旋轉。傳動裝置8將旋轉動力從第1輸出軸7傳輸至後車軸10。藉由傳輸至後車軸10的動力,後輪9旋轉。
傳動裝置8具備變速機11。變速機11承接來自第1輸出軸7的旋轉動力。變速機11改變被輸入至變速機11的旋轉動力的旋轉速度。變速機11將旋轉速度已改變的旋轉動力加以輸出。
傳動裝置8具備離心式離合器21。離心式離合器21承接來自變速機11的旋轉動力。離心式離合器21,利用離心力,在連接狀態與脫離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當離心式離合器21處於連接狀態時,離心式離合器21將旋轉動力從變速機11傳輸至後車軸10。當離心式離合器21處於脫離狀態時,離心式離合器21沒有將旋轉動力從變速機11傳輸至後車軸10。
具體地說明第1輸出軸7、變速機11、離心式離合器21及後車軸10的構造。第1輸出軸7例如是曲軸。第1輸出軸7具有軸線A1。軸線A1是通過第1輸出軸7的中心之假想直線。軸線A1例如與寬度方向Y平行。第1輸出軸7繞著軸線A1旋轉。
變速機11連結至第1輸出軸7。第1輸出軸7的旋轉動力,被輸入至變速機11。
變速機11具備第2輸出軸12。第2輸出軸12輸出旋轉動力。第2輸出軸12具有軸線A2。軸線A2是通過第2輸出軸12的中心之假想直線。軸線A2例如與軸線A1平行。軸線A2例如與寬度方向Y平行。第2輸出軸12繞著軸線A2旋轉。
變速機11是無段變速機。無段變速機也稱為連續變速傳動裝置(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VT)。變速機11將變速比連續地改變。變速比也稱為齒輪比。變速比是第1輸出軸7的旋轉速度與第2輸出軸12的旋轉速度的比率。
變速機11具備第1滑輪15、第2滑輪16及帶17。第1滑輪15安裝在第1輸出軸7上。第1滑輪15與第1輸出軸7一體地旋轉。第1滑輪15繞著第1輸出軸7的軸線A1旋轉。第1滑輪15承接第1輸出軸7的旋轉動力。第2輸出軸12,在俯視圖中,配置在第1輸出軸7的後方。第2輸出軸12具有管形狀。第2輸出軸12具有中空部13。中空部13形成在第2輸出軸12的內部。第2滑輪16安裝在第2輸出軸12上。第2滑輪16與第2輸出軸12一體地旋轉。第2滑輪16繞著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旋轉。帶17是環狀帶。帶17捲繞在第1滑輪15與第2滑輪16上。帶17將第1滑輪15與第2滑輪16連結。帶17將第1滑輪15的旋轉動力傳輸至第2滑輪16和第2輸出軸12。
第1滑輪15能夠連續地改變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第2滑輪16也能夠連續地改變第2滑輪16的有效直徑。藉由改變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與第2滑輪16的有效直徑,來改變變速機11的變速比。此處,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是與帶17接觸之第1滑輪15的該部分的直徑。第2滑輪16的有效直徑,是與帶17接觸之第2滑輪16的該部分的直徑。
第2圖以實線來表示當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比較小時的第1滑輪15、第2滑輪16及帶17。第2圖以虛線來表示當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比較大時的第1滑輪15、第2滑輪16及帶17。隨著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變大,第2滑輪16的有效直徑變小。
具體而言,第1滑輪15具備第1固定槽輪15a與第1可動槽輪15b。第1固定槽輪15a與第1可動槽輪15b,在軸線A1的方向上排列。帶17配置在第1固定槽輪15a與第1可動槽輪15b之間。軸線A1的方向上的第1固定槽輪15a與第1可動槽輪15b之間的間隔,朝向軸線A1的徑向外方而擴大。第1固定槽輪15a不能在軸線A1的方向上滑動。第1可動槽輪15b可在軸線A1的方向上滑動。藉由第1可動槽輪15b在軸線A1的方向上移動,來改變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第1固定槽輪15a與第1可動槽輪15b之間的間隔變成越小,第1滑輪15的有效直徑變成越大。
第2滑輪16具備第2固定槽輪16a與第2可動槽輪16b。第2固定槽輪16a與第2可動槽輪16b,在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帶17配置在第2固定槽輪16a與第2可動槽輪16b之間。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2固定槽輪16a與第2可動槽輪16b之間的間隔,朝向軸線A2的徑向外方而擴大。第2固定槽輪16a不能在軸線A2的方向上滑動。第2可動槽輪16b可在軸線A2的方向上滑動。藉由第2可動槽輪16b在軸線A2的方向上移動,來改變第2滑輪16的有效直徑。第2固定槽輪16a與第2可動槽輪16b之間的間隔變成越小,第2滑輪16的有效直徑變成越大。
此處,軸線A2的徑向,是與軸線A2正交之方向。軸線A2的徑向外方,是與軸線A2正交且遠離軸線A2之方向。從軸線A2往徑向外方,也是與軸線A2正交且遠離軸線A2之方向。軸線A2的徑向內方,是與軸線A2正交且靠近軸線A2之方向。朝向軸線A2的徑向內方,也是與軸線A2正交且靠近軸線A2之方向。
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1個以上(例如3個)的離心式蹄22。離心式蹄22連結至第2輸出軸12。離心式蹄22與第2輸出軸12一體地旋轉。離心式蹄22繞著軸線A2旋轉。離心式蹄22承接第2輸出軸12的旋轉動力。
進一步,離心式蹄22藉由離心力而可在軸線A2的徑向上移動。當離心式蹄22繞著軸線A2旋轉時,離心力作用在離心式蹄22上。隨著離心力變大,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隨著離心力變小,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移動。當離心式蹄22沒有繞著軸線A2旋轉時,離心力沒有作用在離心式蹄上。
軸線A2是本發明中的第1軸線的例子。
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離合器箱31。離合器箱31具有第1圓筒部32。第1圓筒部32,相對於離心式蹄22,配置在軸線A2的徑向外方。第1圓筒部32可接觸到離心式蹄22且可從離心式蹄22離開。
從軸線A2的徑向觀察,第1圓筒部32與離心式蹄22重疊。第1圓筒部32包圍離心式蹄22的周圍。
當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時,離心式蹄22與第1圓筒部32接觸。當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時,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推壓第1圓筒部32。離心式蹄22的旋轉動力,藉由離心式蹄22與第1圓筒部32之間的摩擦力而被傳輸至離合器箱31。藉由離心式蹄22的旋轉動力被傳輸至離合器箱31,離合器箱31繞著軸線A2旋轉。當第1圓筒部32與離心式蹄22以充分的摩擦力進行接觸時,離合器箱31與離心式蹄22一體地旋轉。第1圓筒部32與離心式蹄22以充分的摩擦力進行接觸的狀態,相當於離心式離合器21的連接狀態。當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移動時,離心式蹄22從第1圓筒部32離開。當第1圓筒部32從離心式蹄22離開時,離心式蹄22的旋轉動力沒有被傳輸至離合器箱31。第1圓筒部32從離心式蹄22離開的狀態,相當於離心式離合器21的脫離狀態。
離合器箱31具有底部41。底部41從第1圓筒部3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延伸。
底部41與離心式蹄22,在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底部41與離心式蹄22重疊。底部41例如配置在離心式蹄22的左方。但是,底部41沒有與離心式蹄22接觸。
離合器箱31具備軸套部45。軸套部45被固定在底部41。
後車軸10連結至離合器箱31。後車軸10連接至軸套部45。後車軸10被固定在軸套部45。後車軸10與離合器箱31一體地旋轉。後車軸10繞著軸線A2旋轉。
後車軸10具有軸線A3。軸線A3是通過後車軸10的中心之假想直線。軸線A3例如與寬度方向Y平行。軸線A3例如是與軸線A2同軸。後車軸10貫通第2輸出軸12的中空部13。後車軸10可相對於第2輸出軸12旋轉。
二、離心式蹄22與離合器箱31的構造 第3圖是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到的離心式蹄22的圖。離心式蹄22,相對於第2輸出軸12,配置在軸線A2的徑向外方。3個離心式蹄22,在軸線A2的圓周方向上排列。各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圓周方向延伸。
參照第2圖、第3圖。例示離心式蹄22的支撐構造。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板25。板25安裝在第2輸出軸12上。板25從第2輸出軸12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延伸。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1個以上(例如3個)的支撐銷26。支撐銷26被固定在板25上。支撐銷26從板25往與軸線A2平行的方向延伸。板25和支撐銷26,與第2輸出軸12一體地旋轉。板25和支撐銷26繞著軸線A2旋轉。
支撐銷26支撐離心式蹄22。離心式蹄22可繞著支撐銷26旋轉。藉由離心式蹄22繞著支撐銷26旋轉,離心式蹄22在軸線A2的徑向上擺動。具體而言,離心式蹄22具有基端部22a與前端部22b。基端部22a被支撐銷26支撐。前端部22b從基端部22a往圓周方向延伸。藉由離心式蹄22繞著支撐銷26旋轉,前端部22b在軸線A2的徑向上擺動。
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1個以上(例如3個)的彈簧27。彈簧27連結至離心式蹄22。例如,彈簧27將在軸線A2的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離心式蹄22連結。彈簧27將離心式蹄2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拉引。例如,彈簧27,以使前端部22b從基端部22a往軸線A2的圓周方向延伸的方式,拉引前端部22b。
根據作用在離心式蹄22上的離心力,離心式蹄22繞著支撐銷26旋轉。隨著離心力變大,離心式蹄22抵抗彈簧27的彈力,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隨著離心力變小,離心式蹄22隨著彈簧27的彈力,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移動。
離心式蹄22具備摩擦材料23。摩擦材料23配置在離心式蹄22的外周部。摩擦材料23是樹脂製。摩擦材料23可與第1圓筒部32接觸。
第4A圖是離合器箱31的水平剖面圖。第4B圖是從第4A圖中所示的方向B觀察到的離合器箱31的圖。第1圓筒部32具有外周面33a與內周面33b。內周面33b可與離心式蹄22接觸。內周面33b可與離心式蹄22的摩擦材料23接觸。
第1圓筒部32具有以軸線A2作為中心的圓筒形狀。第1圓筒部32往軸線A2的方向延伸。第1圓筒部32例如往寬度方向Y延伸。第1圓筒部32具有第1端32a與第2端32b。第1圓筒部32的第1端32a,例如是第1圓筒部32的左端。第1圓筒部32的第2端32b,例如是第1圓筒部32的右端。
底部41從第1圓筒部32的第1端32a延伸。底部41具有與軸線A2大約正交之板形狀。底部41具有厚度T41。此處,底部41的厚度T41是軸線A2的方向上的底部41的長度。
底部41具有第1面43a與第2面43b。此處,底部41的第1面43a是從第1圓筒部32的外周面33a翻折之面。底部41的第2面43b是從第1圓筒部32的內周面33b翻折之面。底部41的第1面43a例如是底部41的左面。底部41的第2面43b例如是底部41的右面。
第1圓筒部32的第1端32a被底部41覆蓋。第1圓筒部32的第2端32b開放。因此,離合器箱31具有大約碗形狀。
底部41具有複數個(例如6個)第1開口42。第1開口42在軸線A2的圓周方向上排列。第1開口42形成在軸套部45的周圍。第1開口42具有內徑D42。由於底部41具有第1開口42,離合器箱31是較輕量。進而,藉由氣體通過第1開口42,能夠有效地冷卻離心式離合器21。
三、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構造 參照第2圖。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防振蓋51。防振蓋51抑制離合器箱31的振動。防振蓋51抑制離合器箱31的共振。藉由抑制離合器箱31的振動及/或共振,能夠抑制離合器箱31發生異音。
離合器箱31的振動或共振,是由於離心式蹄22與第1圓筒部32的接觸而產生。尤其,離合器箱31的振動及/或共振,由於滯滑而容易產生。滯滑是交互地發生離心式蹄22相對於第1圓筒部32的滑動、及離心式蹄22與第1圓筒部32的緊貼的現象。例如,當離心式蹄22與第1圓筒部32以不充分的摩擦力進行接觸時,容易發生滯滑。例如,在離心式離合器21從脫離狀態切換成連接狀態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滯滑。例如,在離心式離合器21從連接狀態切換成脫離狀態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滯滑。
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防振蓋51與離合器箱31一體地旋轉。防振蓋51繞著軸線A2旋轉。
防振蓋51具備第2圓筒部52。第2圓筒部52,相對於第1圓筒部32,配置在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的徑向外方。
從軸線A2的徑向觀察,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重疊。從軸線A2的徑向觀察,第2圓筒部52與離心式蹄22重疊。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接觸。
防振蓋51具備固定部61。固定部61從第2圓筒部5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延伸。
固定部61與底部41,在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固定部61例如配置在底部41的左方。固定部61、底部41及離心式蹄22,依此順序在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固定部61與底部41接觸。
第5A圖是防振蓋51的水平剖面圖。第5B圖是從第5A圖中所示的方向B觀察到的防振蓋51的圖。第2圓筒部52具有以軸線A2作為中心的圓筒形狀。第2圓筒部52往軸線A2的方向延伸。第2圓筒部52例如往寬度方向Y延伸。第2圓筒部52具有第1端52a與第2端52b。第2圓筒部52的第1端52a,例如是第2圓筒部52的左端。第2圓筒部52的第2端52b,例如是第2圓筒部52的右端。
第2圓筒部52具有外周面53a與內周面53b。第2圓筒部52的內周面53b,與第1圓筒部32的外周面33a接觸。
固定部61從第2圓筒部52的第1端52a延伸。固定部61具有與軸線A2大約正交之板形狀。固定部61具有厚度T61。固定部61的厚度T61是軸線A2的方向上的固定部61的長度。固定部61的厚度T61比底部41的厚度T41小。換言之,底部41的厚度T41比固定部61的厚度T61大。
固定部61具有第1面63a與第2面63b。此處,固定部61的第1面63a是從第2圓筒部52的外周面53a翻折之面。固定部61的第2面63b是從第2圓筒部52的內周面53b翻折之面。固定部61的第1面63a例如是固定部61的左面。固定部61的第2面63b例如是固定部61的右面。固定部61的第2面63b,與底部41的第1面43a接觸。
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固定部61具有環形狀。固定部61是所謂的內向凸緣。
固定部61具有第2開口62。第2開口62具有以軸線A2作為中心之圓形狀。第2開口62具有內徑D62。第2開口62的內徑D62較大。第2開口62的內徑D62比第1開口42的內徑D42大。
第6A圖是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的水平剖面圖。第6B圖是從第6A圖中所示的方向B1觀察到的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的圖。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2圓筒部52的長度,大約等於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1圓筒部32的長度。
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接觸。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的外周面33a的一部分接觸。
第2圓筒部52僅與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接觸。在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之間,形成有1個以上(例如6個)的間隙60。
進一步,第2圓筒部52推壓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第2圓筒部52僅推壓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
第7圖是從第6A圖中所示的方向B2觀察到的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的圖。為了方便說明,第7圖將第2圓筒部52強調地圖示。因此,第7圖所示的第2圓筒部52,與第5B圖、第5B圖所示的第2圓筒部52的形狀相異。第2圓筒部52是藉由1個以上(例如3個)的第1接觸部55與1個以上(例如3個)的圓弧部56而構成。第1接觸部55與圓弧部56,在第2圓筒部52的圓周方向上交互地連續。第1接觸部55往第2圓筒部52的內方突出。第1接觸部55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彎曲成凸狀。圓弧部56往第2圓筒部52的外方膨脹。圓弧部56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彎曲成凸狀。
各第1接觸部55,以適當的長度從第2圓筒部52的第2端52b形成。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1接觸部55的長度,例如比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2圓筒部52的長度短。或者,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1接觸部55的長度,也可以實質上等於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2圓筒部52的長度。各圓弧部56,從第2圓筒部52的第1端52a延伸至第2圓筒部52的第2端52b。軸線A2的方向上的圓弧部56的長度,例如實質上等於軸線A2的方向上的第2圓筒部52的長度。
圓弧部56具有第1非接觸部57、第2接觸部58及第2非接觸部59。第1非接觸部57、第2接觸部58及第2非接觸部59,依此順序在第2圓筒部52的圓周方向上連續。第1非接觸部57、第2接觸部58及第2非接觸部59,依此順序在2個第1接觸部55之間排列。
第1接觸部55和第2接觸部58,各自與第1圓筒部32接觸。第1接觸部55和第2接觸部58,各自將第1圓筒部32的外周面33a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推壓。第1非接觸部57和第2非接觸部59,各自沒有與第1圓筒部32接觸。第1非接觸部57和第2非接觸部59,各自從第1圓筒部32離開。間隙60,形成在第1非接觸部57與第1圓筒部32之間、及第2非接觸部59與第1圓筒部32之間。
因此,第1圓筒部32是藉由1個以上(例如6個)的接觸部35與1個以上(例如6個)的非接觸部36而構成。接觸部35是與第2圓筒部52接觸之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非接觸部36是沒有與第2圓筒部52接觸之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接觸部35與非接觸部36,在第1圓筒部32的圓周方向上交互地連續。
參照第6A圖、第6B圖。固定部61與底部41層疊。固定部61的第2面63b,與底部41的第1面43a接觸。
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固定部61與底部41重疊。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固定部61與底部41的周邊部重疊。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固定部61沒有與第1開口42重疊。
第8圖是沿著第6B圖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固定部61接合至底部41。固定部61鉚接(crimp)在底部41上。換言之,固定部61被壓接在底部41上。固定部61與底部41緊貼。使用衝壓機等,固定部61被固定在底部41上。固定部61機械性地接合在底部41上。固定部61沒有熔融接合在底部41上。固定部61以非熔接的方式接合在底部41上。
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不能移動。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不能旋轉。因此,防振蓋51相對於離合器箱31不能移動。防振蓋51相對於離合器箱31不能旋轉。
說明將固定部61固定在底部41上的構造。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1個以上(例如6個)的凸部71。凸部71貫通固定部61。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頭部72。頭部72連接至凸部71。頭部72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
凸部71往與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平行的方向延伸。底部41、固定部61及頭部72,依此順序在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頭部72例如配置在固定部61的左方。固定部61,與底部41和頭部72接觸。頭部72的至少一部分,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固定部61和底部41兩者都重疊。
具體而言,凸部71具有軸線A4。軸線A4是通過凸部71的中心之假想直線。軸線A4例如與第6A圖等所示的軸線A2平行。軸線A4例如與寬度方向平行。凸部71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移動。凸部71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在軸線A4的徑向上移動。藉此,凸部71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繞著軸線A2旋轉。凸部71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在軸線A2的徑向上移動。凸部71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在軸線A2的徑向上旋轉。
底部41、固定部61及頭部72,依此順序層疊。頭部72從凸部71往軸線A4的徑向外方延伸。整個頭部72,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底部41重疊。頭部72的至少一部分,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固定部61重疊。固定部61的第1面63a,與頭部72接觸。固定部61的第2面63b,與底部41接觸。底部41與頭部72,各自與固定部61緊貼。底部41與頭部72夾持固定部61。頭部72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移動。頭部72防止固定部61相對於底部41在軸線A2的方向上移動。
凸部71連接至底部41。凸部71連接至底部41的第1面43a。凸部71從底部41的第1面43a突出。凸部71例如從底部41往左方延伸。
凸部71與底部41是一體的。頭部72與凸部71是一體的。亦即,凸部71和頭部72,與底部41是一體的。
第9圖是表示離合器箱31的成形的剖面圖。凸部71是藉由將底部41塑性變形而成形。凸部71是藉由塑性加工而成形。塑性加工例如是衝壓加工。
底部41進一步具有1個以上(例如6個)的凹部73。凹部73配置在凸部71的背側。凹部73形成在底部41的第2面43b。凹部73配置在軸線A4上。
凹部73是藉由將底部41塑性變形而成形。凹部73是藉由塑性加工(例如衝壓加工)而成形。
用於將凸部71和凹部73成形之塑性加工(衝壓加工),例如是半穿孔(half pierce)。半穿孔也稱為半沖裁(half blanking)、半剪(half shear)或半衝孔(half punch)。半穿孔中,與凹部73的形成同時地,凸部71從底部41突出而成形。具體而言,與凹部73形成在底部41的第2面43b同時地,凸部71從底部41的第1面43a隆起。此處,凹部73和凸部71,一同藉由底部41的塑性變形而形成。
凸部71具有基端部71a與前端部71b。凸部71的基端部71a連接至底部41。凸部71的基端部71a與底部41是一體的。
參照第8圖、第9圖。頭部72是藉由將凸部71塑性變形而成形。頭部72是藉由將凸部71的前端部71b塑性變形而成形。頭部72是藉由塑性加工(衝壓加工)而成形。
用於成形頭部72之塑性加工(衝壓加工),例如是打頭(heading)。打頭中,使凸部71的前端部71b皺曲(buckled)。打頭中,對凸部71的前端部71b施加負載。打頭中,對凸部71的前端部71b施加外力。打頭中,將凸部71的前端部71b往軸線A4的方向推壓。打頭中,將凸部71的前端部71b朝向底部41推壓。藉由對凸部71的前端部71b施加負載,前端部71b往軸線A4的徑向擴展。藉由將凸部71的前端部71b壓扁,頭部72成形。藉由塑性加工(衝壓加工),凸部71的前端部71b塑性變形成頭部72。
或者,用於成形頭部72之塑性加工,例如是旋壓成形(spinning)。
凸部71具有長度L71與外徑D71。外徑D71表示於第9圖。長度L71是軸線A4的方向上的凸部71的長度。藉由頭部72的成形,凸部71往軸線A4的方向收縮。成形頭部72後之凸部71的長度L71,比成形頭部72前之凸部71的長度L71小。以下,將成形頭部72前之凸部71的長度L71,特別稱為「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將成形頭部72後之凸部71的長度L71,特別稱為「凸部71的最終長度L71f」。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比凸部71的最終長度L71f長。
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比固定部61的厚度T61厚(長)。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比底部41的厚度T41薄(短)。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例如比底部41的厚度T41的50%厚(長)。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比凸部71的外徑D71薄(短)。
凸部71的最終長度L71f,與固定部61的厚度T61實質上相等。
頭部72具有外徑D72。外徑D72表示於第8圖。頭部72的外徑D72,比凸部71的外徑D71大。
凹部73具有內徑D73與深度L73。此處,凹部73的深度L73,是軸線A4的方向上的凹部73的長度。
凹部73的內徑D73,比凸部71的外徑D71大。換言之,凸部71的外徑D71,比凹部73的內徑D73小。凹部73的內徑D73,比凹部73的深度L73大。
凹部73的深度L73,比底部41的厚度T41小(短)。凹部73的深度L73,例如比底部41的厚度T41的50%厚(長)。凹部73的深度L73,比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小(短)。
第10圖是防振蓋5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固定部61具有1個以上(例如6個)的孔65。孔65用於供凸部71插入。孔65配置在軸線A4上。
孔65是藉由將固定部61塑性變形而成形。孔65是藉由剪切加工(衝壓加工)而成形。用於形成孔65之剪切加工(衝壓加工),例如是衝孔(穿孔)。
孔65具有內徑D65。孔65的內徑D65,稍微比凸部71的外徑D71大。孔65的內徑D65,比頭部72的外徑D72小。換言之,頭部72的外徑D72,比孔65的內徑D65大。
凸部71配置在孔65中。在形成有凸部71後且在形成頭部72前,凸部71配置在孔65中。在凸部71已配置在孔65中後,形成頭部72。因此,頭部72沒有與凸部71的成形同時地成形。在成形凸部71後,才形成頭部72。
參照第4B圖、第6B圖。頭部72在軸線A2的圓周方向上排列。頭部72配置在底部41的周邊部。頭部72配置在第1開口42的周圍。頭部72,相較於第1開口42,配置在軸線A2的徑向外方。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頭部72例如是圓形。頭部72的外徑D72,相較於第1開口42的內徑D42,十分小。
參照第7圖。凹部73在軸線A2的圓周方向上排列。凹部73配置在底部41的周邊部。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凹部73配置在實質上與頭部72相同的位置。凹部73配置在第1開口42的周圍。凹部73,相較於第1開口42,配置在軸線A2的徑向外方。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凹部73例如是圓形。凹部73的內徑D73,相較於第1開口42的內徑D42,十分小。
雖然省略圖示,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凸部71配置在實質上與頭部72相同的位置。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凸部71配置在實質上與凹部73相同的位置。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凸部71例如是圓形。凸部71的外徑D71,相較於第1開口42的內徑D42,十分小。
參照第5B圖。孔65在軸線A2的圓周方向上排列。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孔65配置在實質上與凸部71相同的位置。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孔65例如是圓形。孔65的內徑D65,相較於第2開口62的內徑D62,十分小。
凸部71是本發明中的軸部的例子。
說明關於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的材質。
離合器箱31例如是金屬製。離合器箱31例如是鋼板製。離合器箱31的材質例如是鐵。
防振蓋51例如是金屬製。防振蓋51例如是鋼板製。防振蓋51的材質例如是鐵。
離合器箱31例如經表面處理。藉由表面處理,離合器箱31的表面被改質。
防振蓋51例如經表面處理。藉由表面處理,防振蓋51被改質。
表面處理例如是氮化處理。表面處理例如包含熱處理。氮化處理中,離合器箱31或防振蓋51,在氮化氣氛中被熱處理。氮化氣氛例如包含氮氣和氨氣中的至少任一種。熱處理是將離合器箱31或防振蓋51加熱。熱處理是將離合器箱31或防振蓋51,例如加熱至400度至700度。
第11圖是示意地表示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剖面圖。具體而言,第11圖表示經表面處理的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藉由氮化處理,離合器箱31具有化合物層31a。藉由氮化處理,防振蓋51具有化合物層51a。化合物層31a,51a各自包含氮化合物。氮化合物是氮與金屬之化合物。
化合物層31a形成在離合器箱31的表面。化合物層51a形成在防振蓋51的表面。化合物層31a,51a各自例如具有大約5μm以上的厚度。化合物層31a,51a各自例如具有大約20μm以下的厚度。此處,離合器箱31的表面,包含:第1圓筒部32的內周面33b、第1圓筒部32的外周面33a、底部41的第1面43a及底部41的第2面43b。防振蓋51的表面,包含:第2圓筒部52的內周面53b、第2圓筒部52的外周面53a、固定部61的第1面63a及固定部61的第2面63b。
化合物層31a,51a各自具有比較大的電阻。表面處理後的離合器箱31的電阻,比表面處理前的離合器箱31的電阻大。表面處理後的防振蓋51的電阻,比表面處理前的防振蓋51的電阻大。
化合物層31a,51a各自具有比較高的硬度。表面處理後的離合器箱31的硬度,比表面處理前的離合器箱31的硬度高。表面處理後的防振蓋51的硬度,比表面處理前的防振蓋51的硬度高。
四、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加工和組裝的步驟 第12圖是表示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加工和組裝的步驟的流程圖。
步驟S1:第1圓筒部32和底部41的成形 成形底部41和第1圓筒部32。具體而言,藉由衝壓加工,將底部41和第1圓筒部32成形。塑性加工(衝壓加工)例如是深衝(深引伸,deep drawing)。例如藉由將平板衝壓加工,成形底部41與第1圓筒部32。底部41與第1圓筒部32是一體的。
步驟S2:凸部71的成形 成形凸部71。具體而言,藉由塑性加工(衝壓加工),將凸部71成形。衝壓加工例如是半穿孔。與凸部71的成形同時地,凹部73形成在底部41。
進一步,形成第1開口42。具體而言,藉由剪切加工(衝壓加工)塑性加工,將第1開口42形成在底部41。衝壓加工例如是衝孔。
在步驟S2中,尚未成形頭部72。
步驟S3:離合器箱31的表面處理 表面處理離合器箱31。在離合器箱31沒有安裝防振蓋51的狀態下,離合器箱31被表面處理。
步驟S4:第2圓筒部52和固定部61的成形 成形第2圓筒部52和固定部61。具體而言,藉由衝壓加工,將第2圓筒部52和固定部61成形。衝壓加工例如是深衝。例如藉由將平板衝壓加工,成形第2圓筒部52和固定部61。第2圓筒部52和固定部61是一體的。
步驟S5:孔65的成形 形成孔65。具體而言,藉由衝壓加工,將孔65形成在固定部61。衝壓加工例如是衝孔。進一步,形成第2開口62。具體而言,藉由穿孔加工,將第2開口62形成在固定部61。
此處,孔65與第2開口62同時形成。藉由一次塑性加工(衝壓加工),形成孔65與第2開口62。
步驟S6:防振蓋51的表面處理 表面處理防振蓋51。在離合器箱31沒有安裝防振蓋51的狀態下,防振蓋51被表面處理。
步驟S7:防振蓋51與離合器箱31的安裝 防振蓋51被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具體而言,防振蓋51被壓接在離合器箱31上。防振蓋51嵌合在離合器箱31的外側。藉此,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接觸。第2圓筒部52推壓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固定部61與底部41接觸。凸部71配置在孔65中。凸部71貫通固定部61。凸部71的前端部71b,從固定部61突出。
步驟S8:頭部72的成形(鉚接) 成形頭部72。具體而言,藉由塑性加工(衝壓加工),將頭部72成形。塑性加工例如是打頭(heading)或旋壓成形(spinning)等。藉由頭部72的成形,固定部61鉚接在底部41上。
此處,說明步驟S1〜S8的時間順序。
較佳是在步驟S1後實行步驟S2。但是,在步驟S1與步驟S2之間的時間順序並未限制。例如,步驟S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步驟S1的至少一部分之前實行。例如,也可以與步驟S1的至少一部分同時地實行步驟S2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也可以在步驟S1的至少一部分之後,才實行步驟S2的至少一部分。
在步驟S1、步驟S2之後,實行步驟S3。
較佳是在步驟S4之後實行步驟S5。但是,在步驟S4與步驟S5之間的時間順序並未限制。例如,步驟S5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步驟S4的至少一部分之前實行。例如,也可以與步驟S4的至少一部分同時地實行步驟S5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也可以在步驟S4的至少一部分之後,才實行步驟S5的至少一部分。
在步驟S4、步驟S5之後,實行步驟S6。
在步驟S1〜步驟S3與步驟S4〜步驟S6之間的時間順序並未限制。例如,步驟S4〜步驟S6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步驟S1〜步驟S3的至少一部分之前實行。例如,步驟S1〜步驟S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與步驟S4〜步驟S6的至少一部分同時地實行。例如,步驟S1〜步驟S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步驟S4〜步驟S6的至少一部分之後實行。
在步驟S1〜步驟S6之後,實行步驟S7。在步驟S7之後,實行步驟S8。
五、效果 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離心式蹄22。離心式蹄22繞著軸線A2旋轉。離心式蹄22藉由離心力而可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離合器箱31。離合器箱31具備第1圓筒部32。第1圓筒部32,相對於離心式蹄22,配置在軸線A2的徑向外方。第1圓筒部32可與離心式蹄22接觸。藉此,能夠將離心式蹄22與離合器箱31之間的動力的傳輸適當地連接。第1圓筒部32可從離心式蹄22脫離。藉此,能夠將離心式蹄22與離合器箱31之間的動力的傳輸適當地切斷。
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防振蓋51。防振蓋51具備第2圓筒部52。第2圓筒部52,相對於第1圓筒部32,配置在軸線A2的徑向外方。第2圓筒部52與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接觸。因此,防振蓋51能夠適當地抑制第1圓筒部32的振動。
離合器箱31具備底部41。底部41從第1圓筒部3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延伸。防振蓋51具備固定部61。固定部61從第2圓筒部52往軸線A2的徑向內方延伸。固定部61鉚接在底部41上。藉此,能夠適當地固定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具體而言,沒有藉由熔融接合(熔接),便能夠將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適當地接合。
固定部61藉由塑性加工而固定在底部41。藉此,能夠將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適當地接合。
固定部61藉由衝壓加工而固定在底部41。藉此,能夠將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適當地接合。
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凸部71與頭部72。凸部71貫通固定部61。頭部72連接至凸部71。頭部72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藉此,能夠將固定部61與底部41適當地固定。
凸部71往與軸線A2平行的方向延伸。底部41、固定部61及頭部72,依此順序在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藉此,凸部71能夠適當地貫通固定部61。進一步,凸部71能夠與頭部72適當地連接。固定部61與底部41接觸。固定部61與頭部72接觸。頭部72的至少一部分,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固定部61和底部41兩者都重疊。藉此,頭部72能夠便利地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
凸部71和頭部72,與底部41是一體的。藉此,能夠將離心式離合器21的構造簡單化。
底部41的厚度T41,比固定部61的厚度T61大。藉此,即便凸部71和頭部72與底部41是一體的,也能夠適當地將凸部71和頭部72成形。具體而言,即便凸部71與底部41是一體的,凸部71能夠具有用於貫通固定部61的充分的長度L71。即便頭部72與底部41是一體的,能夠將頭部72配置在頭部72可適當地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的位置。
底部41具有配置在凸部71的背側之凹部73。與凹部73的形成同時地,凸部71從底部41突出而成形。藉此,能夠便利地將凸部71成形。
凸部71的外徑D71比凹部73的內徑D73小。藉此,能夠容易地確保凸部71的長度L71。具體而言,能夠容易地使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比固定部61的厚度T61大。因此,凸部71能夠便利地貫通固定部61。另一方面,凹部73的內徑D73比凸部71的外徑D71大。藉此,能夠容易地使凹部73的深度L73變小。因此,能夠防止底部41的強度過度地降低。
凹部73的深度L73比底部41的厚度T41小。藉此,能夠便利地確保底部41的強度。
頭部72是藉由對凸部71的前端部71b施加負載而成形。藉此,能夠便利地成形頭部72。
頭部72是藉由將凸部71的前端部71b壓扁而成形。藉此,能夠便利地成形頭部72。
在防振蓋51安裝於離合器箱31上之後,成形頭部72。藉此,頭部72能夠便利地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
離合器箱31經表面處理。藉此,能夠便利地提升離合器箱31的功能。例如,能夠提升離合器箱31與離心式蹄22之間的摩擦的特性。換言之,能夠提升離合器箱31與離心式蹄22之間的摩擦的親和性。例如,能夠提升離合器箱31的防銹性。
尤其,離合器箱31經氮化處理。藉此,能夠有效地提升離合器箱31與離心式蹄22之間的摩擦的特性。換言之,能夠有效地提升離合器箱31與離心式蹄22之間的摩擦的親和性。進一步,能夠有效地提升離合器箱31的防銹性。
防振蓋51經表面處理。藉此,能夠便利地提升防振蓋51的功能。例如,能夠提升防振蓋51的防銹性。
尤其,防振蓋51經氮化處理。藉此,能夠有效地提升防振蓋51的防銹性。
在離合器箱31沒有安裝防振蓋51的狀態下,離合器箱31被表面處理(步驟S3)。在離合器箱31被表面處理後,防振蓋51被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步驟S7)。因此,在離合器箱31被表面處理後且在防振蓋51被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之前,能夠精度良好地控制離合器箱31的尺寸。藉此,能夠便利地確保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相對位置的精度。換言之,當將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定位。尤其,能夠便利地確保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的相對位置的精度。換言之,當將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的定位。例如,當防振蓋51已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適當地使第1圓筒部32的接觸部35接觸第2圓筒部52。例如,當防振蓋51已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適當地將第1圓筒部32的非接觸部36從第2圓筒部52脫離。例如,當防振蓋51已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在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之間適當地形成間隙60。其結果,能夠便利地抑制第1圓筒部32的振動。
尤其,表面處理包含熱處理。因此,在表面處理中,離合器箱31有可能變形。在防振蓋51安裝於離合器箱31上的狀態下,矯正離合器箱31的變形是困難的。所以,假設在防振蓋51安裝於離合器箱31上的狀態下,表面處理離合器箱31的情況,確保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相對位置的精度會變困難。而且,假設如果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相對位置的精度降低,則抑制第1圓筒部32的振動變困難。
根據上述理由,固定部61與底部41之間的固定,是在離合器箱31的表面處理後才實行。此處,表面處理後的離合器箱31,可能不適合熔接。然而,固定部61與底部41之間的固定,不採用熔接。換言之,不將固定部61與底部41熔融接合。以非熔接的方式將固定部61與底部41接合。藉此,能夠容易地固定固定部61與底部41。如此,在離合器箱31經表面處理的情況,本實施形態的離心式離合器21尤其具有高實用性。
尤其,當離合器箱31的表面處理是氮化處理的情況,離合器箱31的電阻較高。因此,氮化處理後的離合器箱31,不適合熔接。例如,為了熔接固定部61與底部41,需要比較高的電壓。所以,在離合器箱31經氮化處理的情況,本實施形態的離心式離合器21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
在防振蓋51沒有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的狀態下,防振蓋51被表面處理(步驟S6)。在防振蓋51被表面處理後,防振蓋51被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步驟S7)。因此,在防振蓋51被表面處理後且在防振蓋51被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之前,能夠精度良好地控制防振蓋51的尺寸。藉此,能夠便利地確保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相對位置的精度。換言之,當將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定位。尤其,能夠便利地確保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的相對位置的精度。換言之,當將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的定位。例如,當防振蓋51已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適當地使第2圓筒部52的第1接觸部55和第2接觸部58接觸第1圓筒部32。例如,當防振蓋51已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適當地將第2圓筒部52的第1非接觸部57和第2非接觸部59從第1圓筒部32脫離。例如,當防振蓋51已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能夠在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之間適當地形成間隙60。其結果,第2圓筒部52能夠便利地抑制第1圓筒部32的振動。
尤其,表面處理包含熱處理。因此,在表面處理中,防振蓋51有可能變形。在防振蓋51安裝於離合器箱31上的狀態下,矯正防振蓋51的變形是困難的。所以,假設在防振蓋51安裝於離合器箱31上的狀態下,表面處理防振蓋51的情況,確保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相對位置的精度會變困難。而且,假設如果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的相對位置的精度降低,則防振蓋51抑制第1圓筒部32的振動變困難。
根據上述理由,固定部61與底部41之間的固定,是在防振蓋51的表面處理後才實行。此處,表面處理後的防振蓋51,可能不適合熔接。然而,固定部61與底部41之間的固定,不採用熔接。換言之,不將固定部61與底部41熔融接合。以非熔接的方式將固定部61與底部41接合。藉此,能夠容易地固定固定部61與底部41。如此,在防振蓋51經表面處理的情況,本實施形態的離心式離合器21尤其具有高實用性。
尤其,當防振蓋51的表面處理是氮化處理的情況,防振蓋51的電阻較高。因此,氮化處理後的防振蓋51,不適合熔接。例如,為了熔接固定部61與底部41,需要比較高的電壓。所以,在防振蓋51經氮化處理的情況,本實施形態的離心式離合器21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
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比固定部61的厚度T61大。藉此,當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時(步驟S7),凸部71的前端部71b從固定部61突出。因此,能夠便利地形成頭部72。
凸部71的最終長度L71f,與固定部61的厚度T61實質上相等。藉此,頭部72能夠便利地與固定部61接觸。底部41也能夠便利地與固定部61接觸。
頭部72的外徑D72,比孔65的內徑D65大。藉此,頭部72能夠便利地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
凹部73的深度L73,比凸部71的初始長度L71i小。藉此,能夠便利地確保底部41的強度。
凹部73的內徑D73,比凹部73的深度L73大。藉此,能夠容易地使凹部73的深度L73變小。因此,能夠便利地確保底部41的強度。
凸部71的成形(步驟S2)之後,進行離合器箱31的表面處理。亦即,在表面處理離合器箱31之前,成形凸部71。因此,能夠容易地成形凸部71。具體而言,使尚未表面處理的底部41塑性變形。因此,能夠容易地使底部41塑性變形。
尤其,離合器箱31的表面處理為氮化處理的情況,藉由離合器箱31的處理,離合器箱31硬化。因此,在表面處理後的用以成形凸部71之外力,比在表面處理前的用以成形凸部71之外力大。藉此,在表面處理前成形凸部71,比在表面處理後成形凸部71容易。所以,在氮化處理離合器箱31的情況,本實施形態的離心式離合器21尤其具有高實用性。
孔65與第2開口62同時形成。藉由一次塑性加工(衝壓加工),形成孔65與第2開口62。藉此,能夠便利地防止孔65與第2開口62的相對位置發生偏差。進一步,能夠減少塑性加工的步驟數。
第2圓筒部52推壓第1圓筒部32的一部分。藉此,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以適當的摩擦力接觸。藉由第1圓筒部32與第2圓筒部52之間的摩擦力,能夠有效地抑制第1圓筒部32的振動。
跨騎型車輛1具備上述離心式離合器21。根據跨騎型車輛1,能夠適當地接合離合器箱31與防振蓋51。
本發明並未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如下述般地變化實施。
(1) 實施形態中,凸部71和頭部72,與底部41是一體的。但是,並未限定於此,凸部71和頭部72,也可以與底部41為不同形體。
第13圖是說明經變化的實施形態中的底部41與固定部61之間的鉚接的剖面圖。再者,關於與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記相同符號並省略詳細的說明。
跨騎型車輛1具備1個以上(例如6個)的鉚釘81。鉚釘81,與底部41為不同形體。鉚釘81,也與固定部61為不同形體。固定部61藉由鉚釘81而鉚接在底部41上。
鉚釘81具有凸緣部82、軸部83及頭部84。軸部83連接至凸緣部82。頭部84連接至軸部83。軸部83也稱為桿身。軸部83貫通固定部61。進一步,軸部83貫通底部41。頭部84將固定部61對底部41推壓。
具體而言,軸部83往與軸線A2平行的方向延伸。凸緣部82、底部41、固定部61及頭部84,依此順序在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固定部61,與底部41和頭部84接觸。頭部84的至少一部分,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固定部61和底部41兩者都重疊。
進一步,凸緣部82與底部41接觸。凸緣部82,與底部41的第2面43b接觸。底部41的第1面43a,與固定部61的第2面63b接觸。固定部61的第1面63a,與頭部84接觸。頭部84的至少一部分,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凸緣部82重疊。
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之後,成形頭部84。頭部84是藉由對軸部83的前端部施加負載而成形。
(2) 實施形態中,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凸部71與頭部72。但是,並未限定於此。離心式離合器21也可以省略凸部71與頭部72。
第14圖是說明經變化的實施形態中的底部41與固定部61之間的鉚接的剖面圖。再者,關於與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記相同符號並省略詳細的說明。
固定部61鉚接在底部41上。具體而言,固定部61藉由塑性加工(衝壓加工)而鉚接在底部上。衝壓加工例如是機械性壓鉚(mechanical clinching)。機械性壓鉚中,使底部41和固定部61雙方塑性變形。
藉由使底部41塑性變形,在底部41成形凸部91。藉由使固定部61塑性變形,在固定部61形成凹部93。而且,使凸部91與凹部93凹凸結合。
此處,凸部91與凹部93可同時成形。可藉由一次塑性加工(衝壓加工)同時成形凸部91與凹部93。例如,可在將底部41與固定部61層疊的狀態下,對底部41和固定部61雙方進行衝壓加工。
再者,取代在底部41成形凸部91且在固定部61形成凹部93,也可以在底部41形成凹部93且在固定部61形成凸部91。
(3) 實施形態中,凸部71的數量為6個。頭部72的數量為6個。但是,不限定於此。凸部71的數量可為1個至5個、及7個以上。頭部72的數量可為1個至5個、及7個以上。
(4) 實施形態中,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孔65大約為圓形。但是,不限定於此。孔65也可以是細長孔。從軸線A2的方向觀察,孔65例如是橢圓形。孔65例如也可以是切口。孔65例如可開放於第2開口62。孔65例如可與第2開口62連接。
(5) 實施形態中,表面處理是氮化處理。但是,不限定於此。表面處理例如也可以是軟氮化處理(soft nitriding treatment)。表面處理例如可以是鍍鋅。
(6) 實施形態中,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雙方都被表面處理。但是,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之中的至少任一方被表面處理。例如,也可以是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雙方都沒有被表面處理。例如也可以省略步驟S3和步驟S6之中的至少任一步驟。
(7) 實施形態中,例示離合器箱31和防振蓋51分別為金屬製。但是,不限定於此。離合器箱31例如可為合成樹脂製。防振蓋51例如可為合成樹脂製。
(8) 實施形態中,底部41具有第1開口42。進一步,離合器箱31也可具有第1開口42以外之孔。為了方便說明,將第1開口42以外之離合器箱31的孔,稱為第1追加孔。第1追加孔例如是定位孔。定位孔,例如是在製造步驟中用以將離合器箱31定位而使用。定位孔,例如在將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的步驟(步驟S7)中使用。底部41具有第1追加孔的情況,第1追加孔例如與第1開口42同樣地形成。第1追加孔例如是在步驟S2中形成。
(9) 實施形態中,固定部61具有孔65與第2開口62。進一步,防振蓋51也可具有孔65與第2開口62以外之孔。為了方便說明,將孔65與第2開口62以外之防振蓋51的孔,稱為第2追加孔。第2追加孔例如是定位孔。定位孔,例如是在製造步驟中用以將防振蓋51定位而使用。定位孔,例如在將防振蓋51安裝在離合器箱31上的步驟(步驟S7)中使用。固定部61具有第2追加孔的情況,第2追加孔例如與孔65和第2開口62同樣地形成。第2追加孔例如是在步驟S5中形成。
(10) 實施形態中,離心式蹄22的一部分(具體而言,離心式蹄22的前端部22b),可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但是,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離心式蹄22全體可往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
(11) 實施形態中,離心式離合器21連結至變速機11。但是,不限定於此。離心式離合器21也可以與變速機11以外之跨騎型車輛1的零件連結。實施形態中,離心式蹄22繞著變速機11的第2輸出軸12的軸線A2旋轉。但是,不限定於此。離心式蹄22也可以繞著其他的軸構件的軸線旋轉。離心式蹄22也可以繞著第2輸出軸12以外之跨騎型車輛1的軸構件的軸線旋轉。實施形態中,離心式離合器21連結至後車軸10。但是,不限定於此。離心式離合器21也可以與後車軸10以外之跨騎型車輛1的零件連結。
(12) 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作為跨騎型車輛1的速克達型車輛。但是,不限定於此。例如,可以將跨騎型車輛1變更為街車型、運動型、越野型、全地形用車輛(ALL-TERRAIN VEHICLE)等的其他種類的車輛。
(13) 上述實施形態中,跨騎型車輛1具備的前輪3的數量為1個。但是,不限定於此。跨騎型車輛1具備的前輪3的數量可為2個。上述實施形態中,跨騎型車輛1具備的後輪9的數量為1個。但是,不限定於此。跨騎型車輛1具備的後輪9的數量可為2個。
(14) 上述實施形態中,跨騎型車輛1具備作為動力源的引擎6(內燃機)。但是,不限定於此。例如,跨騎型車輛1,除了引擎6之外,還可具備電動馬達來作為動力源。例如,跨騎型車輛1,也可以具備作為動力源的電動馬達來取代引擎6。
(15)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和在上述(1)至(14)中說明的各變化的實施形態,也可以進一步將各構成置換成其他的變化的實施形態、或加以組合等,適當地進行變更。
1:跨騎型車輛 2:前叉 3:前輪 4:車把 5:座椅 6:引擎 7:第1輸出軸 8:傳動裝置 9:後輪 10:後車軸 11:變速機 12:第2輸出軸 13:中空部 15:第1滑輪 15a:第1固定槽輪 15b:第1可動槽輪 16:第2滑輪 16a:第2固定槽輪 16b:第2可動槽輪 17:帶 21:離心式離合器 22:離心式蹄 22a:基端部 22b:前端部 23:摩擦材料 25:板 26:支撐銷 27:彈簧 31:離合器箱 31a:化合物層 32:第1圓筒部 32a:第1端 32b:第2端 33a:外周面 33b:內周面 35:接觸部 36:非接觸部 41:底部 42:第1開口 43a:第1面 43b:第2面 45:軸套部 51:防振蓋 51a:化合物層 52:第2圓筒部 52a:第1端 52b:第2端 53a:外周面 53b:內周面 55:第1接觸部 56:圓弧部 57:第1非接觸部 58:第2接觸部 59:第2非接觸部 60:間隙 61:固定部 62:第2開口 63a:第1面 63b:第2面 65:孔 71:凸部(軸部) 71a:基端部 71b:前端部 72:頭部 73:凹部 81:鉚釘 82:凸緣部 83:軸部 84:頭部 91:凸部 93:凹部 A1,A2,A3,A4:軸線 D42,D62,D65,D73:內徑 D71,D72:外徑 L71:長度 L71i:凸部71的初始長度 L71f:凸部71的最終長度 L73:深度 T41,T61:厚度
為了說明本發明,圖示出目前認為是合適的數個形態,但是應理解為本發明並未被限定於如圖所示的構成和手段。 第1圖是關於實施形態的跨騎型車輛的左側視圖。 第2圖是傳動裝置的水平剖面圖。 第3圖是從第2輸出軸的軸線方向觀察到的離心式蹄的圖。 第4A圖是離合器箱的水平剖面圖。 第4B圖是從第4A圖中所示的方向B觀察到的離合器箱的圖。 第5A圖是防振蓋的水平剖面圖。 第5B圖是從第5A圖中所示的方向B觀察到的防振蓋的圖。 第6A圖是離合器箱和防振蓋的水平剖面圖。 第6B圖是從第6A圖中所示的方向B1觀察到的離合器箱和防振蓋的圖。 第7圖是從第6A圖中所示的方向B2觀察到的離合器箱和防振蓋的圖。 第8圖是沿著第6B圖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第9圖是表示離合器箱的成形的剖面圖。 第10圖是防振蓋的剖面圖。 第11圖是示意地表示離合器箱與防振蓋(包含表面處理)的剖面圖。 第12圖是表示離合器箱與防振蓋的加工和組裝的步驟的流程圖。 第13圖是說明經變化的實施形態中的底部與固定部之間的鉚接的剖面圖。 第14圖是說明經變化的實施形態中的底部與固定部之間的鉚接的剖面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21:離心式離合器
31:離合器箱
32:第1圓筒部
41:底部
43a:第1面
43b:第2面
51:防振蓋
52:第2圓筒部
61:固定部
71:凸部(軸部)
72:頭部
73:凹部
A4:軸線
D72:外徑
D73:內徑
L71:長度
L71f:凸部71的最終長度
L73:深度

Claims (15)

  1. 一種離心式離合器(21),具備:離心式蹄(22),其繞著第1軸線(A2)旋轉,且可藉由離心力而往前述第1軸線(A2)的徑向外方移動;離合器箱(31),其具有第1圓筒部(32)與底部(41),該第1圓筒部(32)相對於前述離心式蹄(22)配置在前述第1軸線(A2)的前述徑向外方,可與前述離心式蹄(22)接觸,並且,可從前述離心式蹄(22)離開,該底部(41)從前述第1圓筒部(32)往前述第1軸線(A2)的徑向內方延伸;及,防振蓋(51),其具有第2圓筒部(52)與固定部(61),該第2圓筒部(52)的至少一部分相對於前述第1圓筒部(32)配置在前述第1軸線(A2)的前述徑向外方,且與前述第1圓筒部(32)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該固定部(61)從前述第2圓筒部(52)往前述第1軸線(A2)的前述徑向內方延伸,且鉚接在前述底部(41)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固定部(61)藉由塑性加工而固定在前述底部(41)上,藉此獲得該離心式離合器(21)。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具備:軸部(71,83),其貫通前述固定部(61);及,頭部(72,84),其連接至前述軸部(71,83),並將前述固定部(61)對前述底部(41)推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軸部(71,83)往與前述第1軸線(A2)平行的方向延伸,前述底部(41)、前述固定部(61)及前述頭部(72,84),依此順序在前述第1軸線(A2)的方向上排列,前述固定部(61)與前述底部(41)和前述頭部(72,84)接觸,並且,前述頭部(72,84)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1軸線(A2)的方向觀察,與前述固定部(61)和前述底部(41)兩者都重疊。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軸部(71)和前述頭部(72),與前述底部(41)是一體的。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底部(41)的厚度(T41),比前述固定部(61)的厚度(T61)大。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底部(41)具有配置在前述軸部(71)的背側之凹部(73),並且,與前述凹部(73)的形成同時地,前述軸部(71)從前述底部(41)突出而成形,藉此獲得前述軸部(71)。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軸部(71)的外徑(D71),比前述凹部(73)的內徑(D73)小。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凹部(73)的深度(L73),比前述底部(41)的厚度(T41)小。
  10.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 前述頭部(72,84)是藉由對前述軸部(71,83)的前端部(71b)施加負載而成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在前述防振蓋(51)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31)上之後,成形前述頭部(72,84),藉此,前述頭部(72,84)成形。
  12. 如請求項1或2任一項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離合器箱(31)和前述防振蓋(51)的至少任一方,被表面處理。
  1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其中,前述離合器箱(31),是在前述離合器箱(31)沒有安裝前述防振蓋(51)的狀態下,藉由被表面處理而成形;在前述離合器箱(31)經表面處理後,將前述防振蓋(51)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31)上,藉此獲得前述離心式離合器(21);及/或,前述防振蓋(51),在前述防振蓋(51)沒有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31)上的狀態下,藉由被表面處理而成形;在前述防振蓋(51)經表面處理後,將前述防振蓋(51)安裝在前述離合器箱(31)上,藉此獲得前述離心式離合器(21)。
  14. 一種跨騎型車輛(1),其具備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21)。
  15. 一種離心式離合器的製造方法,針對製造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心式離合器之方法,前述固 定部(61)是藉由塑性加工而固定在底部(41)上。
TW110115847A 2020-05-29 2021-05-03 離心式離合器、其製造方法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 TWI783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4785A JP2021188686A (ja) 2020-05-29 2020-05-29 遠心クラッチおよび遠心クラッチ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2020-094785 2020-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6785A TW202146785A (zh) 2021-12-16
TWI783470B true TWI783470B (zh) 2022-11-11

Family

ID=7597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847A TWI783470B (zh) 2020-05-29 2021-05-03 離心式離合器、其製造方法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16260B1 (zh)
JP (1) JP2021188686A (zh)
PH (1) PH12021050245A1 (zh)
TW (1) TWI78347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2285A (en) * 1970-08-19 1973-08-14 Daikin Seisakusho Kido Motomiy Centrifugal clutch
JPH0861383A (ja) * 1994-08-26 1996-03-08 Suzuki Motor Corp 摩擦係合装置のハウジング制振構造
JP2006071096A (ja) * 2004-08-03 2006-03-16 Yamaha Motor Co Ltd 遠心クラッチ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WO2016132636A1 (ja) * 2015-02-16 2016-08-2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遠心クラッチ、及びハウジングカバ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2015B2 (ja) * 1994-08-26 2002-09-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摩擦係合装置のハウジング制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2285A (en) * 1970-08-19 1973-08-14 Daikin Seisakusho Kido Motomiy Centrifugal clutch
JPH0861383A (ja) * 1994-08-26 1996-03-08 Suzuki Motor Corp 摩擦係合装置のハウジング制振構造
JP2006071096A (ja) * 2004-08-03 2006-03-16 Yamaha Motor Co Ltd 遠心クラッチ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WO2016132636A1 (ja) * 2015-02-16 2016-08-2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遠心クラッチ、及びハウジング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6260B1 (en) 2023-10-04
EP3916260A1 (en) 2021-12-01
TW202146785A (zh) 2021-12-16
JP2021188686A (ja) 2021-12-13
PH12021050245A1 (en) 2022-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75931B2 (en) Flexplates and method for capacitor discharge welding of flexplates
US8182351B2 (en) Universal joint assembly for an automotive driveline system
US8142293B2 (en) Universal joint assembly for an automotive driveline system
JP6293560B2 (ja) 遠心クラッチ
CN102656383B (zh) 外片支架
WO2016199639A1 (ja) 遠心クラッチ
CN102401020B (zh) 用于离合器轮毂的铸入花键套筒
WO2012169024A1 (ja) かしめ締結部品、かしめ締結部品の締結方法、かしめ締結部品の製造方法
TWI783470B (zh) 離心式離合器、其製造方法及具備離心式離合器之跨騎型車輛
WO2015092834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8546584A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ナックル
US8763255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wheel rolling bearing device, and wheel rolling bearing device
WO2012105308A1 (ja) エンジン、及び当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鞍乗型車両
CN103269823B (zh) 一体化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405523B2 (ja) 伝動装置
JP2006071096A (ja) 遠心クラッチ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2009097716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5090844B2 (ja) 駆動力伝達用プーリの製造方法
JP4117741B2 (ja) カムシャフトのエンドピースおよびカムシャフト
JP2000329214A (ja) 組立カムシャフ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80051693A1 (en) Sliding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664727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部材接合構造
JP2021067298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製造方法
JP6425354B2 (ja) ホイール構造、及びホイール構造の製造方法
JP2022147982A (ja)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