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2528B - 發光裝置陣列 - Google Patents

發光裝置陣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2528B
TWI782528B TW110117223A TW110117223A TWI782528B TW I782528 B TWI782528 B TW I782528B TW 110117223 A TW110117223 A TW 110117223A TW 110117223 A TW110117223 A TW 110117223A TW I782528 B TWI782528 B TW I7825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emitting
light
semiconductor layer
electrica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7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3759A (zh
Inventor
薩米爾 邁茲沃瑞
安德利亞 皮諾斯
Original Assignee
英商普利希半導體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商普利希半導體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商普利希半導體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3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3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52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75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3Wafer bonding; Removal of the growth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 H01L33/0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within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quantum confinement structure or tunnel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ntaining nit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partially in or entirely throug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02B1/116Multilayers includ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02B19/0061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 G02B19/0066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in the form of an LED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16Process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25Processes relating to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crystal structure or orientation, e.g. polycrystalline, amorphous or poro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提供發光裝置陣列。發光裝置陣列包含發光堆疊、第一電接點層、第二電接點之陣列,及抗反射層。發光堆疊具有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定義發光堆疊之相反側。發光堆疊包含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包括朝向發光堆疊之發光表面設置的第一半導體層、朝向接點表面設置的第二半導體層,及安置於第一半導體層和第二半導體層之間的主動層,主動層經配置以產生具有第一波長之光。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彼此平行並且與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對準。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發光堆疊上且經配置成與第一半導體層電接觸。第二電接點之陣列設置於發光堆疊之接點表面上。各第二電接點定義第一半導體層和第二電接點之間的發光裝置。第二電接點之各者與其他第二電接點間隔開以形成發光裝置之二維陣列。抗反射層設置於發光表面上。抗反射層經配置以增加由發光堆疊產生之光的光提取效率。

Description

發光裝置陣列
本揭示關於包含發光裝置之陣列。特別是,本揭示關於包含III族氮化物之發光裝置陣列。
微型發光裝置陣列通常地定義為發光裝置之陣列,諸如發光二極體(LED),具有100 × 100 μm 2或更小之尺寸。微型LED陣列為自發光微型顯示器/投影機,其可適用於各種裝置,諸如智能手錶、頭戴式顯示器、抬頭顯示器、攝像機、取景器、多點激發源,及微型投影機。
一個已知形式的微型LED陣列包含由III族氮化物形成之複數個LED。III族氮化物LED為無機半導體LED,於主動發光區域中含有GaN及其與InN和AlN的合金。III族氮化物LED可用顯著較高電流密度驅動並且發射較習知大面積LED為高之光學功率密度,習知大面積LED例如為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於其中發光層為有機化合物。因而,較高光度(亮度)使微型LED適用於需要或受益於高亮度之應用,光度定義為於給定方向中每單位面積光源發射之光量。舉例而言,受益於高亮度之應用可包括於高亮度環境中之顯示器或投影機。此外,已知相較於其他傳統光源,III族氮化物微型LED具有相對高的發光效率,表示為每瓦之流明(lm/W)。相較於其他光源,III族氮化物微型LED陣列之相對高發光效率降低電力使用並且使微型LED特別適用於可攜式裝置。
US 2016365383中揭示一種微型LED。微型LED包括拋物線台面結構,拋物線台面結構包括經配置以產生光之主動層。台面結構之表面用作為反射器,使得絕大部分之產生的光以小於相對正交之臨界角度之入射角度導向相反出射表面。
本案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改進的發光裝置陣列,其處理與先前技術之發光裝置陣列相關之至少一個問題,或至少提供彼之商業上有用的替代物。
本案發明人已認識到的是導入台面結構至發光裝置中減少於其中產生光之主動層的尺寸。另外,圖案化及形成用於發光裝置之陣列之個別的台面結構需要陣列進行一些必須仔細對準之處理步驟。
根據本揭示之第一態樣,提供發光裝置陣列。發光裝置陣列包含發光堆疊、第一電接點層、第二電接點之陣列,及抗反射層。發光堆疊具有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定義發光堆疊之相反側。發光堆疊包含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包括朝向發光堆疊之發光表面設置之第一半導體層、朝向接點表面設置之第二半導體層,及安置於第一半導體層和第二半導體層之間的主動層,主動層經配置以產生具有第一波長之光。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彼此平行並且與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對準。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發光堆疊上並且經配置成與第一半導體層電接觸。第二電接點之陣列設置於發光堆疊之接點表面上。各第二電接點定義第一半導體層和第二電接點之間的發光裝置。第二電接點之各者與其他第二電接點間隔開以形成發光裝置之二維陣列。抗反射層設置於發光表面上。抗反射層經配置以增加由發光堆疊產生之光的光提取效率。
第一態樣之發光裝置陣列具有包括主動層之發光裝置層。由接點表面上之第二電接點之陣列定義個別的發光裝置。與個別的第二電接點對準之主動層的區域可由各別第二電接點開啟以發射光。第一電接點層有效地形成用於發光裝置之各者之共同第一電接點。
由主動層產生之光於發光堆疊內之所有方向中發射。由於發光堆疊之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平行,於發光表面(或接點表面)上以大於臨界角度之角度入射的光於發光堆疊內全內反射。是以,僅於發光表面上以小於臨界角度之角度入射的光自裝置發射。因此,針對各發光裝置,僅窄範圍角度內之光傳遞通過發光表面。因此,使用(大致上平面的)發光堆疊可提供發光裝置之陣列,其不需要多重對準步驟來形成光提取特徵,諸如台面結構。
於發光表面之介面接受光之反射,即便針對具小於臨界角度之入射角度的光。為自發光表面提取光,設置抗反射層。抗反射層增加發光表面之光提取效率。
由於光之折射發生於發光表面,增加發光表面之光提取效率是重要的。也就是說,當光自發光堆疊傳遞至空氣時,具小於臨界角度之入射角度的光亦會折射。因為III族氮化物之折射率大致上高於空氣之折射率,折射作用以減少發光裝置陣列之發光裝置之間之串擾的出現。
於一些實施例中,發光裝置陣列包含吸收層,吸收層經配置以吸收由主動層產生之第一波長的光;吸收層設置於發光堆疊之至少部分上。吸收層經配置以吸收由主動層產生之漫射光以改進發光裝置陣列的光學性質。吸收層可設置於發光堆疊之各種區域上。
舉例而言,吸收層可設置於發光堆疊之至少一個側壁表面上,延伸於發光表面和接點表面之間。因此,吸收層可經安置以吸收一旦其到達發光堆疊之側壁表面已於發光表面和接點表面之間全內反射之光。於一些實施例中,吸收層可設置於發光堆疊之所有側壁表面上。
於一些實施例中,吸收層可設置於發光表面上。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吸收層可設置環繞發光表面之周邊。於一些實施例中,吸收層可設置橫越發光表面,其中吸收層包含複數個開口於發光表面上,各開口與第二電接點對準,使得來自各發光裝置之光傳遞通過各別開口。是以,吸收層可設置於各發光裝置之間之區域中的發光表面上以減少相鄰發光裝置之間的串擾。
於一些實施例中,吸收層設置於接點表面上,其中吸收層設置於第二電接點之陣列之相鄰第二電接點之間之接點表面的區域中。藉由設置吸收層於接點表面上,自主動層朝向接點表面發射之光可由吸收層吸收,而不是潛在地反射回發光表面。因此,吸收層可減少相鄰發光裝置之間的串擾。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發光表面上。於一些實施例中,抗反射層設置於第一接點電氣層和發光表面之間。舉例而言,抗反射層可包含多孔半導體層,而共同第一接點層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例如銦錫氧化物(ITO)。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發光表面和抗反射層之間。抗反射層可包含SiO 2,而第一電接點層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例如銦錫氧化物(ITO)。
於一些實施例中,抗反射層包含具有至少30%之區域孔隙率的多孔半導體層。舉例而言,多孔半導體層可包含III族氮化物層。於一些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可由已接受孔隙率處理製程之III族氮化物半導體層所形成。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可由包含n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之第三半導體層所形成。增加III族氮化物半導體層之區域孔隙率可增加III族氮化物半導體層之折射率(相對剛形成之層的折射率),使得多孔半導體層可適合使用作為抗反射層。當然,將認識到的是,區域孔隙率僅為用於評估多孔半導體層之孔隙率的一個可行的方法。例如體積孔隙率之定性孔隙率的其他方法亦可提供適合使用作為抗反射層之多孔半導體層。
於一些實施例中,發光裝置陣列中之各第二電接點的節距不大於5 µm,或2 µm。是以,相鄰第二電接點之中心間隔開不大於5 µm,或2 µm。將認識到的是,因陣列之節距縮減,用於各發光裝置之主動面積的尺寸亦縮減。針對具不大於5 µm,或2 µm之節距的裝置,重要的是儘可能利用最多的主動面積以增加由各發光裝置產生的光量。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接點層包含設置於發光表面上之透明導電氧化物。第一電接點對由主動層產生之第一波長的光可為實質上透明。第一電接點層可設置橫越發光表面作為實質上連續層。因此,使用不需其自身對準步驟,或任何圖案化之製程可提供共同第一電接點給發光裝置陣列。因此,發光裝置陣列可形成作為包含複數個自對準、實質上連續層,及第二電接點之陣列的裝置。
於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用於形成半導體層之電接點的其他方法可形成第一電接點層。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堆疊進一步包含設置於發光堆疊中延伸通過第一半導體層和接點表面之間之主動層的貫孔半導性部分。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接點表面上與貫孔半導性部分電接觸。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接點層可設置作為周邊第一電接點。周邊第一電接點可經配置以環繞所有的第二電接點。周邊第一電接點可設置於發光堆疊之接點表面上,與相應的貫孔半導性部分對準。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接點層可設置為周邊第一電接點,其設置於發光表面上。有效地,周邊電接點可定義發光表面上的開口,其中開口與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對準。是以,周邊電接點安置可提供由透明氧化物形成第一電接點層之另外的選擇。周邊電接點之形成可涉及進一步的對準及圖案化步驟。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接點層及抗反射層可形成於發光表面上以形成梯度折射率介面於發光堆疊之發光表面和週圍環境之間。是以,抗反射層及第一電接點層可經配置以形成具有抗反射及電接點功能兩者之梯度折射率(GRIN)結構。GRIN結構可包含複數個層,其中複數個層之至少一者提供第一電接點層,而至少一個其他層提供抗反射層。形成複數個層以提供梯度折射率於發光表面和週圍環境之間以減少於介面處之反射。於一些實施例中,包括第一電接點層及抗反射層之GRIN結構可包含實質上相同的材料,例如透明導電氧化物。
發光堆疊包含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於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堆疊由複數個大致上平面的III族氮化物層所形成。當組裝成經配置以回應電流之施加而產生光的發光堆疊時,發光堆疊可由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所形成。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堆疊包含第一半導體層、第二半導體層及主動層。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包含n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包含p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於一些實施例中,主動層包含多重量子井層,多重量子井層包含III族氮化物。
於一些實施例中,主動層延伸作為發光裝置陣列之至少兩個相鄰發光裝置之間的連續層。是以,主動層可設置於陣列之發光裝置而無任何主動層之圖案化。也就是說,用於各發光裝置之主動層沒有利用台面結構或其他圖案化來提供發光裝置之陣列。反而,發光堆疊基於第二電接點之陣列的安置而發射光。
根據本揭示之第二態樣,提供形成發光裝置陣列之方法。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形成發光堆疊於基板之基板表面上,發光堆疊具有與基板表面接觸之發光表面以及於發光堆疊之相反側上的接點表面,形成發光堆疊包含形成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包括: 第一半導體層,朝向基板表面設置; 第二半導體層,朝向發光堆疊之接點表面設置;以及 主動層,設置於第一半導體層和第二半導體層之間,主動層經配置以產生具有第一波長之光; 其中發光堆疊之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形成為彼此平行並且與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對準; 形成第二電接點之陣列於發光堆疊之接點表面上,各第二電接點定義介於第一半導體層和第二電接點之間之發光裝置,其中第二電接點之各者與其他第二電接點間隔開以形成發光裝置之二維陣列; 自發光堆疊移除基板以暴露發光堆疊之發光表面; 形成第一電接點層於發光堆疊上,第一電接點層經配置以與第一半導體層電接觸;以及 形成抗反射層於發光表面上,抗反射層經配置以增加由發光堆疊產生之光的光提取效率。
因此,本揭示之第二態樣的方法可提供根據本揭示之第一態樣的發光裝置陣列。是以,本揭示之第二態樣的方法可併入形成選擇性特徵的步驟以及相關優點,如以上針對本揭示之第一態樣所論述者。
根據本揭示之第二態樣的方法包括形成發光堆疊於基板上。是以,於移除基板之前,發光堆疊可單晶地形成於基板上。發光堆疊之單晶形成為自對準製程。也就是說,可形成發光堆疊而無任何圖案化步驟,其減少裝置之複雜度並且亦降低可能包括於裝置間之對準公差。降低對準公差可特別有益於小節距裝置,因相對裝置節距之主動面積的尺寸可增加。
於一些實施例中,形成抗反射層包含形成第三半導體層,第三半導體層包含發光表面上之III族氮化物及至少1 x 10 18cm -3之予體密度;使第三半導體層接受孔隙率處理製程以增加第三半導體層之區域孔隙率至至少30%。藉由自III族氮化物形成抗反射層,抗反射層可沉積為第三半導體層作為形成發光堆疊於基板上之製程的部分。也就是說,第三半導體層可用發光堆疊單晶地形成。
根據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提供發光裝置陣列1。發光裝置陣列1包含發光堆疊10、共同第一接點層40、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抗反射層20,及吸收層50。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1的截面顯示於圖1中。
如圖1中所顯示者,發光堆疊10具有接點表面11及發光表面12。發光表面12及接點表面11為發光堆疊10之(相反)主表面。發光堆疊10亦包括側壁表面16,其自接點表面11延伸至發光表面12。於圖1中顯示之截面顯示於發光裝置陣列之中央區域中之發光裝置陣列1的部分及朝向側壁表面16之發光裝置陣列的部分。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及接點表面11為彼此平行。是以,發光表面12及接點表面11為實質上連續表面,延伸於彼此平行的平面中。發光表面12及接點表面11之平行本質允許發光堆疊10內產生的光於發光表面12和接點表面11之間全內反射,若於發光表面12或接點表面11上之光的入射角度大於臨界角度。
發光堆疊10包含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經配置以提供發光堆疊10內之發光區域。如圖1中所顯示者,發光堆疊10包含第一半導體層13、主動層14,及第二半導體層15。主動層14安置於第一半導體層13和第二半導體層15之間。如圖1之實施例中所顯示的,第一半導體層13、主動層14,及第二半導體層15全部為形成於彼此之上之實質上連續層。是以,發光堆疊之層大致上共平面。
於圖1之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13包含III族氮化物。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13包含GaN。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13包含III族氮化物,其經n型摻雜劑摻雜。舉例而言,第一半導體層13可包含n型摻雜的GaN。任何適合的n型摻雜劑可用以摻雜第一半導體層n型,例如Si,或Ge。
主動層14經配置以產生具有第一波長之光。是以,主動層14經配置以提供發光堆疊10之光產生區域。於一些實施例中,主動層可包含複數個量子井層。因此,主動層14可經配置以產生第一波長之光,第一波長為至少400 nm之波長。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波長之光可具有不大於650 nm,或不大於500 nm之波長。是以,第一實施例之主動層14可經配置以產生實質上可見光。
主動層14可包含一或更多用於產生光子之量子井。量子井可由具有不同能階之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所形成。於一些實施例中,包括In之III族氮化物合金可用以形成量子井。用於LED之多重量子井主動層包含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悉之III族氮化物。於一些實施例中,可提供包含GaN和InGaNan之交替層的主動層14。
第二半導體層15可為p型摻雜的。是以,第二半導體層15可包含p型摻雜劑,例如Mg。舉例而言,於圖1之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包含GaN,其為摻雜Mg之p型。
可由任何適合的用於形成III族氮化物之製程來形成第一半導體層13、主動層14,及第二半導體層15。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使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製程、分子束磊晶(MBE)製程,或任何其他適合的方法可形成發光堆疊10之層。於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圖1之實施例,可於單一沉積製程中形成發光堆疊1之層作為單晶結構。發光堆疊10之層可形成於基板(未顯示)上。發光裝置堆疊10可形成於基板上,具第一半導體層13首先形成,接著為形成主動層14及接續地第二半導體層15。其他電子層亦可包括於發光裝置堆疊中(未顯示)。舉例而言,電子阻擋層或第三半導體層(如下論述)亦可形成作為用於形成發光堆疊10之製程的部分。
如圖1中所顯示者,抗反射層20形成於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上。抗反射層20經配置以減少第一波長之光於發光裝置陣列和周圍空氣之間之介面處於發光表面12的反射。使用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悉之任何適合的抗反射層可提供抗反射層20。舉例而言,於圖1之實施例中,抗反射層20包含具有折射率不大於第二半導體層15之折射率且大於空氣之折射率的材料。於正交發光表面12之方向中,抗反射亦具有大約第一波長之厚度之四分之一的厚度。
於圖1之實施例中,抗反射層20包含多孔半導體層。以下更詳細論述多孔半導體層。設置抗反射層20於發光表面12以增加以小於臨界角度(θ c)之入射角度入射於發光表面12上之光的光提取效率。
如圖1中所顯示者,發光裝置陣列1包含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接點表面11上。各第二電接點30定義介於第一半導體層13和各別第二電接點30之間之發光裝置。如圖1中所顯示者,第二電接點30彼此間隔開以形成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因此,因各第二電接點30定義發光裝置,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定義發光裝置陣列中之發光裝置的安置。各第二電接點30允許獨立於其他發光裝置而控制各別發光裝置。施加電壓至第二電接點提供局部的電場於第三電接點和第一半導體層13之間,其造成主動層14產生光。
主動層14中光的產生局限於與第二電接點30重疊之主動層的區域中。是以,主動層14包含複數個光產生區域。各光產生區域與各別第二電接點。於平行發光表面12的平面中各光產生區域大致上具類似的截面積,如同各別第二電接點30。
主動層14之各光產生區域產生於所有方向中發射之光。由各光產生區域產生之光的部分將於正交主動層14之方向中朝向發光表面12傳遞。如圖2中所顯示者,以與法線夾角小於臨界角度之角度(θ 1< θ c)入射至發光表面12上之光將至少部分地傳遞通過發光表面12。舉例而言,於正交主動層14之方向中由主動層14產生之光將大致上傳遞通過發光表面12。以大於或等於臨界角度θ C之角度入射於發光表面12上之光將於發光堆疊10內全內反射。是以,以與法線夾角為至少臨界角度之角度入射於發光表面12上之光將不會傳遞通過發光表面12。因此,於發光裝置陣列1中使用全內反射及臨界角度以限制自發光裝置發射之光為發射角度的子集。
第二電接點30可包含用於形成對第二半導體層15之歐姆接點之任何適合的材料。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接點30可包含一或更多金屬層,例如金、鎳,或鈦。第二電接點30可安置於接點表面11上作為二維陣列。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接點30可安置作為方形填充(square-packed)陣列,或作為六角填充(hexagonally-packed)陣列。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接點30規則地彼此間隔開以定義發光裝置之陣列。第二電接點30彼此間隔開以允許獨立於彼此而控制個別的發光裝置。
於此揭示之實施例中,第二電接點30各自間隔開以提供具有節距之發光裝置之陣列。於此揭示中之發光裝置陣列1之節距意指相鄰第二電接點30之中心對中心間距。另外,節距意指用於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中相鄰第二電接點間之中心對中心間距的最小值。也就是說,例如於方形填充陣列中,節距意指於列和/或行中相鄰第二電接點間之中心對中心間距,而不是沿對角線方向。於一些實施例中,於發光裝置陣列中之各第二電接點的節距可為不大於5 µm,或不大於2 µm。因此,各第二電接點之節距可定義微發光裝置之陣列,其中各微發光裝置之節距為不大於5 µm或2 µm。
針對給定的發光裝置節距,發光裝置節距之第一部分可能被第二電接點30佔用。發光裝置節距之第二部分可專指相鄰第二電接點30間之間距。於一些實施例中,待設置於相鄰第二電接點間之間距可為至少500 nm。隨發光裝置節距之尺寸增加,設置於相鄰第二電接點30間之間距的量可能不會顯著地變化。因此,隨裝置尺寸增加,用於裝置間距而不是第二電接點之發光裝置節距之製造可減少。
如圖1中所顯示者,共同第一接點層40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於圖1之實施例中,設置共同第一接點層40覆蓋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及抗反射層20。是以,抗反射層20設置於發光堆疊10和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間。於一些實施例中,可設置抗反射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呈相反安置(即,共同第一接點層40設置於發光堆疊10和抗反射層20之間)。
於圖1之實施例中,共同第一接點層40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透明導電氧化物經配置以大致上對第一波長為透明,及亦經由抗反射層20形成對第一半導體層13之歐姆接點。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針對第一波長之光,透明導電氧化物可具有至少90 %之透射率。
如圖1中所顯示者,共同第一接點層40設置作為橫越發光表面12之實質上連續層。共同第一接點層40提供第一接點給發光裝置陣列1之發光裝置之各者。是以,於對準處理步驟中,第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1有效地提供共同第一接點層給發光裝置陣列之裝置。
如圖2中所顯示者,當來自主動層之光自發光堆疊行進通過發光表面12至周圍環境,光經折射。當自裝置輸出時,光之折射造成相對法線之發射角度(圖2中之θ 2)增加。此折射進一步減少相鄰發光裝置間之串擾出現。觀察發光裝置陣列1的人(如,圖2中所指示者)以相對窄的視角接收來自各發光裝置之光。以接近臨界角度之入射角度所產生之光經折射,使得觀看者可能不會觀察到這個光。是以,發光裝置間之串擾的存在被降低或消除。
第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1亦包含吸收層50。吸收層50經配置以吸收由主動層14產生之第一波長的光。吸收層50可設置於發光堆疊10上以覆蓋發光堆疊之第一波長之光之發射為非所欲者的區域。吸收層50亦提供用於吸收發光堆疊10內為全內反射之光的方式。
於圖1之實施例中,吸收層50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至少一個側壁表面16上。吸收層50可設置為於側壁表面16上之實質上連續層。如圖1中所顯示者,吸收層之第一部分51覆蓋發光堆疊10之實質上整個側壁表面16。
吸收層50亦可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其他表面上,例如繞發光表面12之周邊。如圖1中所顯示者,吸收層之第二部分52繞發光表面12之周邊設置以定義發光表面12的邊緣區域。吸收層之第二部分52設置於發光表面12之周邊上可幫助減少至消除肇因於發光堆疊10之側壁表面存在之不想要的光學效應。
吸收層50可包含經配置以吸收第一波長之光之任何適合的材料。於圖1之實施例中,其中主動層14經配置以發射具有介於440 nm和500 nm間之第一波長之光,吸收層50可包含諸如Ni或Ti之金屬層。圖3a顯示於GaN基板上包含50 nm之Ti層之吸收層(於圖3b中顯示之圖示)的吸收率作圖。圖3顯示針對於GaN基板上之50 nm之Ni層的吸收率圖表。是以,將認識到的是,金屬薄膜(如,具有小於500 nm之厚度)可用以提供合適的吸收層。
如以上論述的,抗反射層20可包含多孔半導體層。現將參照圖5a、5b、6a及6b論述多孔半導體層。
圖5a顯示沒有抗反射層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之發光堆疊10的示意性圖示。是以,發光表面12為包含n型摻雜的GaN之第一半導體層13和空氣間之介面。如圖5a中所顯示者,自主動層14入射至發光表面12上之光,或許部分地傳遞通過發光表面12如果入射角度小於臨界角度(即,一些光可能反射),或許全內反射如果入射角度大於臨界角度。
圖5b顯示於第一半導體層13和空氣間之介面處針對不同波長之光之反射率的作圖。圖5b顯示針對以a)正交發光表面12之角度、b)與法線夾角為20度之角度,及c)與法線夾角為24度之角度入射至發光表面上之光的反射率。由圖5b將認識到的是,針對正交地入射至發光表面或接近正交之角度入射之光,發光堆疊10和空氣間之介面可為高度反射的。針對波長約450 nm之光,當入射角度接近臨界角度時,反射率由恰低於0.2增加至1.0。針對n型摻雜的GaN,臨界角度為約24度。高於24度之入射角度將造成光之全內反射。
圖6a顯示具抗反射層20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之發光堆疊10的示意性圖示。抗反射層20包含n型摻雜的GaN,其已接受孔隙率處理製程以增加GaN之區域孔隙率至至少30%。以下更仔細論述孔隙率處理製程。於圖6a之示意性圖示中,GaN之區域孔隙率為約70%。
圖6b顯示針對圖6a之包括多孔半導體層之結構之發光堆疊和空氣間之反射率的圖表。如圖6b中所顯示者,針對於大致上正交發光表面12之方向中入射於發光表面12之光,針對400nm至700nm範圍內所有波長的反射率為小於0.1。當入射角度增加至20度,反射率維持小於0.1。因此,抗反射層20可用以顯著的降低於入射角度的光反射,其將自發光裝置陣列以適於觀看者觀察之發射角度發射。如圖6b中所顯示者,當入射角度增加至24度,介面處的反射率顯著地增加至高於0.8。當然,由伴隨圖2之資訊將認識到的是,由於發生於發光表面12處的折射,較廣的入射角度不太可能造成可觀察到之光的發射。因此,高於20°入射角度之反射不會影響由發光裝置陣列1之可觀察到之光的輸出。
如圖6a中所顯示者,抗反射層20之厚度經選擇以提供四分之一波長抗反射層20。是以,選擇抗反射層之厚度為λ 0/4 n p,其中n p為抗反射層20於λ 0之折射率。於由多孔半導體層提供抗反射層20之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之折射率n p可取決於多孔半導體層之孔隙率。大致上,當多孔半導體層之孔隙率增加時,多孔半導體層之折射率可能降低。舉例而言,於一些實施例中,其中多孔半導體層包含GaN,可於如下表1中見到區域孔隙率和折射率間之以下關係。
孔隙率
Figure 02_image001
 @ 450nm
0% 2.44
10.0% 2.34
20.0% 2.23
30.0% 2.12
40.0% 2.00
50.0% 1.87
60.0% 1.73
70.0% 1.58
80.0% 1.41
90.0% 1.22
表1
是以,多孔半導體層之厚度用作抗反射層20將取決於第一波長之波長以及半導體層之孔隙率。於一些實施例中,可選擇具有至少60%之區域孔隙率和/或不大於80%之區域孔隙率的多孔半導體層,使得折射率為約x-y。於圖6a中顯示的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具有70%之區域孔隙率。
於一些實施例中,可由多孔半導體子層之堆疊提供抗反射層20。多孔半導體子層之堆疊可具有不同孔隙率,使得通過抗反射層20之折射率變化。藉由使半導體子層接受孔隙率處理製程,由相應的第三半導體子層形成各多孔半導體子層。透過控制各別第三半導體子層之摻雜密度可控制半導體子層之(區域)孔隙率,如以下更詳細論述者。可選擇各多孔半導體子層之孔隙率以提供具所欲折射率之各多孔半導體子層。再者,可選擇各多孔半導體子層(於正交發光表面12之方向中)之厚度,及多孔半導體子層之數目以提供具所欲光學性質之抗反射層20。
藉由以多孔半導體層形成抗反射層20,可形成多孔半導體層之前驅物材料作為形成發光堆疊10之製程的部分。是以,形成發光裝置陣列1之方法可包括形成第三半導體層於發光表面12上之步驟。第三半導體層包含III族氮化物及具有至少1 x 10 18cm -3之予體密度。是以,第三半導體層為相對高度地經摻雜III族氮化物半導體。第三半導體層可經摻雜以較第一半導體層具有較高的摻雜濃度,使得後續的孔隙率處理製程選擇性地影響第三半導體層而不是第一半導體層13以提供抗反射層20和第一半導體層13間之清楚分界。舉例而言,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13具有至少1 x 10 17cm -3且不大於1 x 10 18cm -3之n型摻雜密度,及形成具至少1 x 10 18cm -3,較佳至少5 x 10 18cm -3之n型摻雜密度的第三半導體層。
於圖1之實施例中,抗反射層20經配置以用於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存在,其於圖1中由透明導電氧化物層提供。圖7顯示具兩層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之發光堆疊10的圖示。舉例而言,根據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兩層可為抗反射層20及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之共同第一接點層40。
接下來,將針對其中有兩層存在發光表面上(諸如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實施例論述抗反射層20之設計。如圖7中所顯示者,第一半導體層13之第三折射率為n 3、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之第一層(如,抗反射層20)的第二折射率為n 2,及設置於第一層上之第二層(如,透明導電氧化物層)的第一折射率為n 1。第一層(如,抗反射層20)於正交發光表面12之方向中具有厚度t 2。第二層(如,透明導電氧化物層)於正交發光表面12之方向中具有厚度t 1
鑒於圖7中顯示之安置,可定義以下參數,其中λ為由主動層14所發射之光的波長:
Figure 02_image003
因此,針對正交入射至發光表面之波長λ之光,塗佈於發光表面12上之兩層的反射率(R)可計算為:
Figure 02_image005
使用以上方程式,抗反射層20可經配置以減少於發光表面12發光堆疊10和週圍環境(即,空氣)間之介面處之第一波長之光的反射。
現將參照圖8至13描述抗反射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一些可行的實例。於圖8中,顯示具抗反射層20及包含ITO之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發光堆疊10的圖示。於圖8之實例中,ITO層具有210 nm之厚度t 1及於455 nm為2.03之折射率n 1。根據以上提出之計算,由具有100 nm之厚度t 2之70 %區域孔隙率多孔半導體層(於450 nm之n 2= 1.58)提供抗反射層20。針對波長λ = 455 nm之光,此抗反射層20提供約0之反射率R。於圖9中顯示於圖8中顯示之結構之反射率的圖表。
如以上所論述者,抗反射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兩者可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於第一實施例中,設置抗反射層20直接地接觸發光堆疊12之發光表面12,使得抗反射層20設置於發光堆疊10和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間。於一些實施例中,可設置共同第一接點層40及抗反射層20呈相反安置。舉例而言,如於圖10中所顯示者,設置共同第一接點層40直接地接觸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抗反射層20設置於第一接點層40上。是以,第一接點層40設置於發光堆疊10和抗反射層20之間。
於圖10之實例中,ITO層具有250 nm之厚度t 2及於455 nm為2.03之折射率n 2。根據以上提出之計算,由具有65 nm之厚度t 1之SiO 2層(於455 nm之n 1= 1.47)提供抗反射層20。針對波長λ = 455 nm之光,此抗反射層20提供約0之反射率R。於圖11中顯示於圖10中顯示之結構之反射率的圖表。
於一些實施例中,抗反射層20可包含複數個抗反射子層22、24、26。於圖12中顯示此抗反射層20之實例。如圖12中所顯示者,抗反射層20包含第一抗反射子層22、第二抗反射子層24,及第三抗反射子層26。自發光表面12順序地安置抗反射子層。複數個抗反射子層22、24、26提供具梯度折射率之抗反射層20。是以,抗反射層20之折射率為梯度,使得其於正交發光表面12之方向中降低。藉由變化抗反射子層之孔隙率達成折射率降低。於圖12之實施例中,折射率自2.23 (20 %孔隙率)降低至1.58 (70 %孔隙率)。由於複數個抗反射子層22、24、26,折射率呈逐步方式降低。於其他實施例中,藉由無段式變化抗反射層20之孔隙率可提供梯度折射率。亦可提供其他可行的折射率變化,例如增加折射率、改變折射率之值或增加及降低的任何組合。
於圖12之實施例中,ITO層具有210 nm之厚度t 1及於455 nm為2.03之折射率n 1。第一抗反射子層22為具有20 %之區域孔隙率(n = 2.23)及50 nm之厚度的多孔半導體層。第二抗反射子層24為具有40 %之區域孔隙率(n = 2.00)及50 nm之厚度的多孔半導體層、第三抗反射子層26為具有70 %之區域孔隙率(n = 2.23)及60 nm之厚度的多孔半導體層。針對波長λ = 455 nm之光,此抗反射層20提供約0之反射率R。於圖13中顯示於圖12中顯示之結構之反射率的圖表。
由圖8及圖10之實例將認識到的是,抗反射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相對位置可交換。由圖12之實例亦將認識到的是,具有梯度折射率之層可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以提供所欲的光學性質。依循這些概念,圖14顯示其中抗反射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形成具有抗反射及電接點功能兩者之梯度折射率(GRIN)結構28的實例。於圖14之實例中,GRIN結構28包含複數個層。複數個層之至少一者提供共同第一接點層40,而至少一個其他層提供抗反射層20。於GRIN結構28中,複數個層之各者包含相同透明導電氧化物,例如ITO。形成複數個層以提供梯度折射率,類似於圖12之實例。是以,形成複數個層以提供變化的折射率,其於正交發光表面之方向中朝1減少。
經由變化透明導電氧化物之孔隙率可變化透明導電氧化物的折射率。用於變化諸如ITO之透明導電氧化物的孔隙率之一個已知方法為使用電子束蒸鍍之斜角沉積。藉由變化沉積表面相對蒸氣流沉積的角度,可控制由剛沉積材料拋射的陰影量,從而控制剛形成的層的孔隙率。針對ITO斜角沉積之進一步解釋至少可見於Jong Kyu Kim等人於Advanced Materials, 0000, 00, 1-5之「Light-Extraction Enhancement of GaInN Light Emitting Diodes by Graded-Refractive-Index Indium Tin Oxide Anti-Reflection Contact」。
於圖14之實例中,GRIN結構28包含6個不同的層。各層包含具有不同折射率之ITO。6層的折射率可自發光表面處之約2.2變化至具自由空間之介面處的約1.2。舉例而言,可選擇6個不同的層之折射率為2.2、2.0、1.8、1.5、1.3及1.2。當然,取決於由主動區域14發射之光的第一波長,可變化GRIN結構28之厚度及折射率。
接下來,將描述形成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1的方法。方法包含形成發光堆疊10於基板之基板表面上。基板可為適用於形成III族氮化物之任何基板。舉例而言,基板可包含Si晶圓,或藍寶石晶圓。
形成發光堆疊10使得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朝向基板表面定向。發光堆疊10之接點表面11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相反側上。是以,接點表面11定向遠離基板表面(相對發光表面12)。
形成發光堆疊10包含形成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於基板表面上。發光堆疊10之層包括第一半導體層13、主動層14,及第二半導體層15。順序地形成第一半導體層13、主動層14及第二半導體層15使得主動層14設置於第一半導體層13和第二半導體層15之間。如以上論述的,使用如上論述之MOCVD製程或MBE製程可形成第一半導體層13、第二半導體層15及主動層14。如上相關第一實施例及圖1所論述的,形成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及接點表面11使得其彼此平行並且與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對準。
接續發光堆疊10之形成,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形成於發光堆疊10之接點表面11上。各第二電接點30定義第一半導體層13和第二電接點30間之發光裝置。第二電接點30之各者與其他第二電接點30間隔開以形成發光裝置之二維陣列。可如以上更仔細論述的形成第二電接點30。
接續第二電接點30之形成,可自發光堆疊移除基板。接續基板之移除,可接著形成共同第一接點層40於發光堆疊10上。舉例而言,於第一實施例中,可形成共同第一接點層40作為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之上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共同第一接點層40經配置以與發光堆疊10之第一半導體層13電接觸。
抗反射層20亦形成於發光表面12上。於一些實施例中,接續基板之移除,抗反射層20可形成發光表面12上。於形成共同第一接點層40之前,抗反射層20可形成於發光表面12上。於其他實施例中,例如於圖10中所顯示者,抗反射層20可形成於共同第一接點層40上。於一些實施例中,抗反射層20可包含多孔半導體層。於其他實施例中,抗反射層可包含SiO 2,或ITO,或具適合折射率之任何其他材料。
於一些實施例中,抗反射層包含多孔半導體層。於形成光堆疊10之前,藉由形成第三半導體層於基板之基板表面上可形成此抗反射層20。第三半導體層可包含III族氮化物,例如GaN,其經n型摻雜劑摻雜。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半導體層由與第一半導體層13相同之III族氮化物形成,其中第三半導體層之摻雜密度相對第一半導體層13變化。如以上所描述的,發光堆疊10接著形成於第三半導體層之暴露的表面上。接續作為形成發光裝置陣列1之方法之部分之基板的移除,第三半導體層可接著接受孔隙率處理製程以形成抗反射層20為多孔半導體層。是以,將認識到的是,抗反射層20之形成可整合至用於形成III族氮化物層之製程中,而III族氮化物層形成發光堆疊10。是以,抗反射層20之形成可整合作為用於形成發光裝置陣列1之III族氮化物層之無對準製程的部分。
如以上所論述的,可由多孔半導體層提供抗反射層20。藉由使第三半導體層接受孔隙率處理製程可形成多孔半導體層。接續發光堆疊10之形成,可執行孔隙率處理製程。孔隙率處理製程經配置以增加第三半導體層之孔隙率(區域孔隙率)。用於增加III族氮化物層之孔隙率的方法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悉的。舉例而言,Xiuling Li, Young Woon-Kim等人於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 8, no. 6, 11 February 2002之「 In-plane bandgap control in porous GaN through electroless wet chemical etching」描述用於增加n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層之孔隙率的數種製程。
舉例而言,孔隙率處理製程可包含使第三半導體層(及發光堆疊10之層)接受電化學處理製程。電化學處理製程可包含將第三半導體層浸沒於草酸浴中。使草酸浴及第三半導體層間進行電氣連接。電流通過草酸浴及第三半導體層之電接點以電化學地形成孔於第三半導體層內。於一些實施例中,草酸浴包含濃度介於0.03M和0.3M間之草酸溶液。於其他實施例中,草酸浴可經其他電解質取代,諸如KOH或HCl。施加至電化學製程之電偏壓程度將取決於使用的電化學溶液及浴和第三半導體層/發光堆疊10的相對尺寸。孔隙率處理之進一步實例描述於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0, 3, 399-402及US 2017/0237234中。
孔隙率處理製程造成存在第三半導體層中之孔隙的形成,或尺寸增加。可由區域孔隙率定性第三半導體層之孔隙率。區域孔隙率為存在於通過材料(即,通過第三半導體層)之截面中之孔隙的面積分數。於一些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具有至少30 %之區域孔隙率。於一些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具有至少40 %之區域孔隙率。於一些實施例中,多孔半導體層14’具有不大於80 %之區域孔隙率。藉由提供多孔半導體層此區域孔隙率,第三半導具有適用於形成抗反射層20之折射率。
於一些實施例中,方法亦可進一步包含形成吸收層50於發光堆疊10之至少部分上。吸收層50可形成於發光堆疊之側壁表面上。
因此,將認識到的是,如上描述之方法可用以提供根據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陣列1。
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的發光裝置陣列2。
根據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的發光裝置陣列2包含發光堆疊10、抗反射層20、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這些特徵類似於以上相關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特徵。於圖15中顯示根據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2之截面的實例。
如於圖15中所顯示者,發光裝置陣列2包含吸收層50。吸收層50包含第一部分51,其以類似於針對第一實施例描述之方式覆蓋發光堆疊10之實質上整個側壁表面16。亦可以類似第一實施例之方式設置吸收層之第二部分52繞發光表面12之周邊。
於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中,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設置於接點表面11上。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設置於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之相鄰第二電接點之間之接點表面11的區域中。如於圖15中所顯示者,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可與第二電接點30間隔開以防止第二電接點30間之短路。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提供額外的吸收區域給主動層中產生的光。可設置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以吸收以小於臨界角度之角度已自發光表面12反射之光或是已於主動層14中產生之直接地入射於接點表面11上之光。藉由吸收此漫射光,漫射光朝向發光表面12反射及可能發射的可能性降低,從而進一步減少相鄰發光裝置1間任何串擾出現。
以類似於吸收層50之第一及第二部分之方式,可形成吸收層50之第三部分53。使用任何適合的專利技術,諸如微影術,可形成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吸收層之第三部分可形成於第二電接點30之形成之前或第二電接點30之形成之後。於一些實施例中,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有效地定義包含複數個開口之柵格,於其中設置第二電接點30。因為形成此柵格可能需要額外的專利步驟,於一些實施例中,可不設置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
接下來,將描述發光裝置陣列3之第三實施例。於圖16中顯示發光裝置陣列3之第三實施例之截面圖示。如於圖16中所顯示者,發光裝置陣列3包含發光堆疊10、抗反射層20、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共同第一接點層40,及吸收層50。類似於第二實施例,吸收層50包含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及第三部分53。
於發光裝置陣列3之第三實施例中,吸收層50亦包含第四部分54。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作為大致上連續層,包含複數個開口通過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的厚度。通過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的各開口與第二電接點對準,使得沿大致上正交發光表面之方向行進之來自各發光裝置之光可行進通過各別開口。如於圖16中所顯示者,於發光表面12上之吸收層的第四部分54大致上對準設置於接點表面11上之吸收層的第三部分53。是以,由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提供的開口可類似於由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之柵格針對第二電接點30所提供的開口。於一些實施例中,由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形成之柵格可與由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形成之柵格相同。也就是說,於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相同遮罩圖案來形成吸收層50之第三及第四部分53、54。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不同圖案來形成吸收層之第三部分53及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
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以定義通過其可發射光之複數個開口。於由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覆蓋之區域中,光不自發光表面12發射。是以,可設置吸收層之第四部分54以進一步降低和/或消除相鄰發光裝置間之串擾。
如以上論述的,本揭示之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具有類似於針對第一實施例的那些所描述的吸收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將認識到的是,於本揭示之其他實施例中,可設置其他吸收層20及其他第一電接點層。舉例而言,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認識到的是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可與以上相關圖7至14所論述之任何吸收層20及共同第一接點層40組合。
接下來,將參照圖17a、17b、9c、17d及17e描述發光裝置陣列4之第四實施例。於本揭示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使用透明導電氧化物來提供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發光表面12上之共同第一接點層40。根據本揭示之第四實施例,使用位於發光堆疊10之接點表面側之電接點亦可提供共同第一接點層40。此製程允許用於發光裝置陣列4之第一及第二電接點兩者位於相同表面(即,接點表面11)上,使得發光裝置陣列4可更易於連接至控制電子設備。舉例而言,使用適合的接合技術,第四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4可接合至背板電子陣列。
圖17a至17e顯用於形成於發光堆疊10之接點表面11上之共同第一電接點的製程。為簡便之故,未顯示發光裝置陣列4之其他層,但將認識到的是,藉由以上相關本揭示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所描述之任何方法可形成彼等。
如於圖17a中所顯示者,提供發光堆疊10。以類似於以上描述之實施例的方式,可形成發光堆疊10於基板上。發光堆疊10包含第一半導體層13、主動層14,及第二半導體層15。為形成接點表面11和第一半導體層13間之電連接,設置貫孔半導性部分61於發光堆疊10中,其延伸通過第一半導體層13和接點表面11間之主動層14。接著設置第一電接點部分41於接點表面11上,其與貫孔半導性部分61對準,以做成對第一半導體層13之電連接。於圖17e中顯示此貫孔半導性部分61之實例。
如於圖17b及17c中所顯示者,藉由自接點表面通過第一半導體層13選擇性移除發光堆疊10之部分可形成貫孔半導性部分。接續發光堆疊10之形成且較佳在移除基板(未顯示)之前,可執行選擇性移除製程。選擇性移除製程可包括使用遮罩層62之接點表面11的圖案化。遮罩層可定義一或更多開口,一或更多開口定義待選擇性移除之發光堆疊10的區域。遮罩層62可包含適合使用作為用於選擇性移除製程之遮罩的任何材料。舉例而言,於圖17a-17e之實施例中,遮罩層62包含SiO 2。遮罩層可由任何適合的方法形成,例如化學氣相沉積。使用任何適合的技術,例如微影術,可圖案化遮罩層。
接續遮罩層62之形成,發光堆疊10可接受選擇性移除製程,例如蝕刻,以形成貫孔半導性部分61待形成於其中之孔洞。於圖17b中顯示此孔洞的實例。
貫孔半導性部分61可接著形成於孔洞內,例如於圖17c中所顯示者。於圖17c之實施例中,貫孔半導性部分61包含與第一半導體層13相同的材料,其於圖17c中為n型摻雜的GaN。是以,貫孔半導性部分61再生長於第一半導體層13上以提供n型摻雜的半導區域於接點表面11上。
接續貫孔半導性部分61之形成,移除遮罩層62及形成第二電接點30於接點表面11上。如於圖17d中所顯示者,第二電接點30形成於由第二半導體層15提供之接點表面11的區域上,且不於貫孔半導性部分61上。
第一電接點41形成於貫孔半導性部分61上以提供對第一半導體層13之接點。於圖17e中顯示第一電接點的實例。是以,根據第四實施例,第一及第二電接點41、30可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相同表面(接點表面11)上。第一電接點41可包含用於形成對(n型)貫孔半導性部分61之歐姆接點之任何適合的材料。
接續第一電接點61之形成,接點表面11可接受離子植入製程。離子植入製程可影響第一和第二電接點41、30間之第二半導體層15之暴露的區域。離子植入製程可破壞這些區域中之發光堆疊10的結晶結構以改進貫孔半導性部分61和發光裝置間之電性絕緣。是以,例如於圖17e中所顯示之發光堆疊10可包含貫孔半導性部分61和發光裝置間之經離子植入的區域63。是以,經離子植入的區域區域63可有效地包圍發光裝置堆疊10中之貫孔半導性部分61。
因此,第四實施例提供具第一及第二電接點41、30設置於接點表面11上之發光裝置陣列4。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認識到的是,於圖17a-17e中顯示的實施例僅為針對第一及第二電接點41、30之一個可行的安置。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認識到的是,取決於裝置尺寸、裝置安置等等,可調整接點之佈局。
作為實例,圖18提供根據此揭示之實施例之共同第一電接點及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之一個可行的安置之進一步實例。如於圖18中所顯示者,設置共同第一電接點作為周邊第一電接點42。周邊第一電接點42環繞所有第二電接點30。周邊第一電接點可設置於發光堆疊10之接點表面11上,與相應的貫孔半導性部分61對準。於一些實施例中,周邊第一電接點42可設置於發光表面12上,作為透明電接點之替代方案。周邊第一電接點42可特別用於其中於陣列中各維度之發光裝置之數目不大於1000的實施例中。是以,針對具有不大於1000 x 1000發光裝置之發光裝置陣列,發光裝置陣列之表面積係使得周邊接點可輸送充足的電流至陣列中所有的發光裝置。特別是,針對其中節距不大於5 µm之陣列,將認識到的是,此具有不大於1000發光裝置之陣列具有不大於約5 mm之發光表面。於一些實施例中,其中發光陣列具有具1 µm之像素節距之約400 x 600發光裝置,可提供約0.4 mm x 0.6 mm之發光裝置陣列。
於圖18之圖示中,顯示周邊第一電接點42繞周邊延伸作為連續環路。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周邊第一電接點42可不為連續環路。舉例而言,c型周邊第一電接點42可為適合的。有效地,周邊電接點42定義發光表面12上之開口,其中開口與第二電接點30之陣列對準。
於圖18中,顯示第二電接點30為環形接點。當然,用於第二電接點之其他形狀亦可為適合的。
因此,根據此揭示之實施例,提供發光裝置陣列及形成發光裝置陣列之方法。使用最少圖案化步驟可形成此揭示之發光裝置陣列,從而減少或消除形成發光裝置陣列期間之對準步驟。減少,或消除對準步驟對於小節距裝置(如,具有不大於5 µm之節距的裝置)特別有優勢,因其增加可用於形成發光裝置之面積。
藉由使用接點表面上之第二電接點之陣列來定義各發光裝置亦增加用於各裝置之發光面積。是以,本揭示之實施例尋求增加用於各發光裝置,相對整體發光裝置節距,之主動區域的尺寸。
儘管於此已詳細描述本揭示之實施例,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是,可對其進行變化而不背離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發明的範疇。
1:發光裝置陣列 2:發光裝置陣列 3:發光裝置陣列 4:發光裝置陣列 10:發光堆疊 11:接點表面 12:發光表面 13:第一半導體層 14:主動層 15:第二半導體層 16:側壁表面 20:抗反射層 22:子層 24:子層 26:子層 28:GRIN結構 30:第二電接點 40:共同第一接點層 41:第一電接點部分 42:周邊第一電接點 50:吸收層 51:第一部分 52:第二部分 53:第三部分 54:第四部分 61:貫孔半導性部分 62:遮罩層 63:經離子植入的區域 n 1:折射率 n 2:折射率 n 3:折射率 t 1:厚度 t 2:厚度 θ 1:角度 θ 2:角度 θ C:臨界角度
圖1顯示根據本揭示之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的截面圖示;
圖2顯示圖1中顯示之發光裝置陣列之註釋的截面圖示;
圖3顯示GaN上鈦之50 nm之吸收率的圖表;
圖4顯示GaN上鎳之50 nm之吸收率的圖表;
圖5a顯示沒有抗反射層之發光堆疊的圖示;
圖5b顯示針對不同入射角度於發光堆疊和空氣之間之發光介面處之反射率的圖表;
圖6a顯示發光堆疊及抗反射層的圖示;
圖6b顯示於不同入射角度6a之發光堆疊及抗反射層之反射率的圖表;
圖7顯示具有兩層形成於發光表面上之發光堆疊的圖示;
圖8顯示具抗反射層及透明導電氧化物共同接點層之發光堆疊的圖示;
圖9顯示於圖8中顯示之結構之反射率的圖表;
圖10顯示具SiO 2抗反射層及透明導電氧化物共同接點層之發光堆疊的圖示;
圖11顯示於圖10中顯示之結構之反射率的圖表;
圖12顯示具包含複數個子層之抗反射層及透明導電氧化物共同接點層之發光堆疊的圖示;
圖13顯示於圖12中顯示之結構之反射率的圖表;
圖14顯示具經安置以提供梯度折射率介面之抗反射層及透明導電氧化物共同接點層之發光堆疊的圖示;
圖15顯示根據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的截面圖示;
圖16顯示根據本揭示之第三實施例之發光裝置陣列的截面圖示;
圖17a、17b、17c、17d,及17e顯示根據本揭示之第四實施例之用於形成發光裝置陣列之流程的截面圖示;
圖18顯示發光裝置陣列之接點表面的平面視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發光裝置陣列
10:發光堆疊
11:接點表面
12:發光表面
13:第一半導體層
14:主動層
15:第二半導體層
16:側壁表面
20:抗反射層
30:第二電接點
40:共同第一接點層
50:吸收層
51:第一部分
52:第二部分

Claims (25)

  1. 一種發光裝置陣列,包含:一發光堆疊,具有一發光表面及一接點表面,該發光表面及該接點表面定義該發光堆疊之相反側,該發光堆疊包含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該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包括朝向該發光堆疊之該發光表面設置之一第一半導體層、朝向該接點表面設置之一第二半導體層,及安置於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之一主動層,該主動層經配置以產生具有一第一波長之光,其中該發光表面及該接點表面彼此平行並且與該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對準;一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該發光堆疊上並且經配置成與該第一半導體層電接觸;一第二電接點之陣列,設置於該發光堆疊之該接點表面上,各第二電接點定義該第一半導體層和該第二電接點之間之一發光裝置,其中各第二電接點與其他第二電接點間隔開以形成該等發光裝置之一二維陣列;以及一抗反射層,設置於該發光表面上,該抗反射層經配置以增加由該發光裝置層產生之光之一光提取效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進一步包含一吸收層,經配置以吸收由該主動層產生之該第一波長的光;該吸收層設置於該發光堆疊之至少一部分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吸 收層設置於該發光堆疊之至少一個側壁表面上,延伸於該發光表面和該接點表面之間。
  4.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3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吸收層設置於該發光表面上,其中該吸收層包含複數個開口於該發光表面上,各開口與一第二電接點對準使得來自各發光裝置之光透過一各別開口而傳遞。
  5.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3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吸收層設置於該第二電接點之陣列之相鄰第二電接點之間之該接點表面的區域中。
  6.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抗反射層包含一多孔半導體層,該多孔半導體層具有至少30%之一區域孔隙率。
  7.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抗反射層包含複數個多孔半導體子層,其中該複數個多孔半導體子層之至少二者的一區域孔隙率不同。
  8.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於該發光裝置陣列中之各第二電接點之一節距不大於5μm。
  9.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第一電接點層包含設置於該發光表面上之一透明導 電氧化物。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抗反射層安置於該第一電接點層和該發光表面之間。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第一電接點層安置於該抗反射層和該發光表面之間。
  12.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抗反射層及該第一電接點層經配置以形成具有抗反射及電接點功能兩者之一梯度折射率(GRIN)結構。
  13.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發光堆疊進一步包含:一貫孔半導性部分,設置於該發光堆疊中延伸通過該第一半導體層和該接點表面之間之該主動層,以及該第一電接點層設置於接點表面上與該貫孔半導性部分電接觸。
  14.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包含一n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和/或該第二半導體層包含一p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和/或該主動層包含多重量子井層,該多重量子井層包含III族氮化物。
  15.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發光裝置陣列, 其中該主動層延伸作為該發光裝置陣列之至少兩個相鄰發光裝置之間之一連續層。
  16. 一種形成一發光裝置陣列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形成一發光堆疊於一基板之一基板表面上,該發光堆疊具有一發光表面及一接點表面,該發光表面朝向該基板表面定向及該接點表面於該發光堆疊之一相反側上,形成該發光堆疊之步驟包含形成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之步驟,該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包括:一第一半導體層,朝向該基板表面設置;一第二半導體層,朝向該發光堆疊之一接點表面設置;以及一主動層,設置於該第一半導體層和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該主動層經配置以產生具有一第一波長之光;其中該發光堆疊之該發光表面及該接點表面形成為彼此平行並且與該複數個III族氮化物層對準;形成第二電接點之一陣列於該發光堆疊之該接點表面上,各第二電接點定義該第一半導體層和該第二電接點之間之一發光裝置,其中該等第二電接點之各者與其他第二電接點間隔開,以形成該發光裝置之一二維陣列;自該發光堆疊移除該基板;形成一第一電接點層於該發光堆疊上,該第一接點層 經配置成與該第一半導體層電接觸;以及形成一抗反射層於該發光表面上,該抗反射層經配置以增加由該發光裝置層產生之光的一光提取效率。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形成一吸收層於該發光堆疊之至少一部分上,該吸收經配置以吸收由該主動層產生之該第一波長的光。
  18. 如請求項16至17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抗反射層之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形成包含一III族氮化物及至少1 x 1018cm-3之一予體密度之一第三半導體層於該發光表面上;以及使該第三半導體層接受一孔隙率處理製程以增加該第三半導體層之一區域孔隙率至至少30%。
  19. 如請求項16至17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於該發光裝置陣列中之各第二電接點之一節距不大於5μm。
  20. 如請求項16至17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電接點層之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形成一透明導電氧化物於該發光表面上。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抗反射層形成於該發光表面上,接續形成該第一電接點層於該抗反射層上。
  2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電接點層形成於該發光表面上,接續形成該抗反射層於該第 一電接點層上。
  23. 如請求項16至17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電接點層之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形成一貫孔半導性部分於該發光堆疊中,延伸通過該第一半導體層和該接點表面之間之該主動層,以及形成一第一電接點層於該貫孔半導性部分上之該接點表面上。
  24. 如請求項16至17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半導體層之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形成一n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和/或形成該第二半導體層之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形成一p型摻雜的III族氮化物;和/或形成該主動層之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形成包含III族氮化物之多重量子井層。
  25. 如請求項16至17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主動層形成作為一連續層,延伸於該發光裝置陣列之至少兩個相鄰發光裝置之間。
TW110117223A 2020-05-22 2021-05-13 發光裝置陣列 TWI782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2007719.4A GB2599065B (en) 2020-05-22 2020-05-22 Light emitting device array
GB2007719.4 2020-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3759A TW202213759A (zh) 2022-04-01
TWI782528B true TWI782528B (zh) 2022-11-01

Family

ID=71406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7223A TWI782528B (zh) 2020-05-22 2021-05-13 發光裝置陣列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7421A1 (zh)
EP (1) EP4154316B1 (zh)
JP (1) JP7488369B2 (zh)
KR (1) KR20230015424A (zh)
CN (1) CN115668505A (zh)
GB (1) GB2599065B (zh)
TW (1) TWI782528B (zh)
WO (1) WO20212339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44412A1 (fr) * 2022-12-21 2024-06-28 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et aux énergies alternatives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MICRO-LED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7749A (en) * 2008-05-09 2009-11-16 Univ Nat Sun Yat Sen Method of increasing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GaN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4617121A (zh) * 2015-01-04 2015-05-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提高有源矩阵微型led显示器光学性能的方法
US10516081B1 (en) * 2017-04-20 2019-12-24 Apple Inc. High efficiency hexagon LED for micro LED appl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57713A1 (en) 2003-08-08 2005-02-25 Vichel Inc. Nitride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high brightnes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108973A (ja) 2006-10-26 2008-05-08 Rohm Co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
WO2010123809A2 (en) * 2009-04-20 2010-10-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Non-radiatively pumped wavelength converter
EP4109570A1 (en) * 2011-09-16 2022-12-28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US8794501B2 (en) 2011-11-18 2014-08-05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 light emitting diode
GB201215632D0 (en) 2012-09-03 2012-10-17 Infiniled Ltd Optical device
JP2015103590A (ja) 2013-11-22 2015-06-0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KR102425935B1 (ko) 2014-09-30 2022-07-27 예일 유니버시티 GaN 수직 마이크로캐비티 표면 방출 레이저(VCSEL)를 위한 방법
GB201420452D0 (en) 2014-11-18 2014-12-31 Mled Ltd Integrated colour led micro-display
JP2018006535A (ja) * 2016-06-30 2018-01-11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KR102650659B1 (ko) * 2018-09-13 2024-03-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7749A (en) * 2008-05-09 2009-11-16 Univ Nat Sun Yat Sen Method of increasing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GaN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4617121A (zh) * 2015-01-04 2015-05-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提高有源矩阵微型led显示器光学性能的方法
US10516081B1 (en) * 2017-04-20 2019-12-24 Apple Inc. High efficiency hexagon LED for micro LED appl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526534A (ja) 2023-06-21
EP4154316A1 (en) 2023-03-29
WO2021233917A1 (en) 2021-11-25
EP4154316B1 (en) 2024-06-19
US20230187421A1 (en) 2023-06-15
TW202213759A (zh) 2022-04-01
GB2599065A (en) 2022-03-30
GB2599065B (en) 2023-05-10
KR20230015424A (ko) 2023-01-31
GB202007719D0 (en) 2020-07-08
JP7488369B2 (ja) 2024-05-21
CN115668505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47989B2 (en) Rod type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674639B2 (en) GaN based LED with etched exposed surface for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8735185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869160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smooth surface for reflective electrode
US8405103B2 (en) Photonic crystal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10249789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8232568B2 (en) High brightness LED utilizing a roughened active layer and conformal cladding
KR20100095134A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2040979A1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223421A1 (en) Monolithic led array and a precursor thereto
TWI782528B (zh) 發光裝置陣列
WO2017161936A1 (zh) 一种半导体外延晶片及其制备方法
KR20130044909A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Zhou et al. High-Efficiency Top-Emitting III-Nitride LEDs
CN116195079A (zh) 光电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的方法
KR20150109143A (ko) 버퍼 구조물을 구비하는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