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0968B -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0968B
TWI770968B TW110115303A TW110115303A TWI770968B TW I770968 B TWI770968 B TW I770968B TW 110115303 A TW110115303 A TW 110115303A TW 110115303 A TW110115303 A TW 110115303A TW I770968 B TWI770968 B TW I7709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version
conversion layer
layer
green light
red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2504A (zh
Inventor
莊清男
林彥妮
劉明達
簡克偉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5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096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0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096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2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250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及包括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其中背光模組包括光源組件、導光元件、紅光轉換層及綠光轉換層。導光元件、紅光轉換層及綠光轉換層配置於光源組件提供的光束的傳遞路徑。紅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各紅光轉換單元包括紅光量子點、包覆紅光量子點的第一保護層及配置於第一保護層的外表面的多個第一疏水端。綠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各綠光轉換單元包括綠光量子點、包覆綠光量子點的第二保護層及配置於第二保護層的外表面的多個第二疏水端。第一保護層及第二保護層的厚度分別大於紅光量子點及綠光量子點的直徑。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以及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以及包括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由於液晶本身不具發光的能力,所以顯示面板必須依賴背光模組提供背光源進而顯示影像。早期的背光源為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通常只能展現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標準色域的70%左右色彩品質。改為白光發光二極體作為背光源後,在色彩部分的改善幅度也有限。
在目前的趨勢中,提升背光源的色彩品質是強化液晶顯像技術的目標之一,而量子點技術剛好符合此需求的基本概念。詳細而言,量子點技術利用藍光發光二極體光源照射直徑不同的綠色量子點和紅色量子點的方式分別激發出紅光和綠光,達到全彩顯示所需要的紅光,綠光和藍光三原色。並且,以高度效率來分解光線,進而達到高色度再現性,大幅提升其色域,讓液晶顯示的色彩更加鮮明。
在現有技術架構中,各國大廠的量子點薄膜採用三明治式的多層複合結構,例如是做成上下兩張阻隔膜(Barrier film)保護量子點,其製作方法是先利用紅色量子點和綠色量子點按照一定比例與膠混合,得到一個量子點塗佈膠。再透過塗佈設備將膠塗佈於兩片阻隔膜中間。當藍光LED照射到量子點薄膜中的量子點粒子會形成面發光體色彩薄膜,最後透過濾光片等成像系統和驅動系統形成影像。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可使量子點轉換層避免產生邊緣失效、簡化製程、節省成本、薄型化以及改善散熱效果。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光源組件、導光元件、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光源組件用以提供光束。導光元件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光源組件配置於導光元件的側面。紅光轉換層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紅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各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包括紅光量子點、第一保護層以及多個第一疏水端。第一保護層包覆紅光量子點。多個第一疏水端配置於第一保護層的外表面。綠光轉換層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綠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各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包括綠光量子點、第二保護層以及多個第二疏水端。第二保護層包覆綠光量子點。多個第二疏水端配置於第二保護層的外表面。其中,第一保護層的厚度大於紅光量子點的直徑,且第二保護層的厚度大於綠光量子點的直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紅光轉換單元以及各綠光轉換單元的直徑皆大於15奈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保護層包括氧化矽、硫化鎘或硒化鋅,且第二保護層包括氧化矽、硫化鎘或硒化鋅。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第一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且多個第二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包括第一膠體,且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分佈於第一膠體。綠光轉換層包括第二膠體,且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分佈於第二膠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膠體包括環氧矽、矽膠或壓克力,且第二膠體包括環氧矽、矽膠或壓克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還包括多個第一擴散粒子,且分佈於第一膠體。綠光轉換層還包括多個第二擴散粒子,且分佈於第二膠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的表面及綠光轉換層的表面皆不具有阻隔膜。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與綠光轉換層具有間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的其中之一配置於導光元件的頂面以及底面的其中之一。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的其中另一者配置於導光元件的頂面以及底面的其中另一者。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還包括反射層,位於導光元件的底面的一側,其中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為點狀分佈於反射層上的圖案化層。
為達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以及顯示模組。背光模組包括光源組件、導光元件、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光源組件用以提供光束。導光元件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光源組件配置於導光元件的側面。紅光轉換層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紅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各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包括紅光量子點、第一保護層以及多個第一疏水端。第一保護層包覆紅光量子點。多個第一疏水端配置於第一保護層的外表面。綠光轉換層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綠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各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包括綠光量子點、第二保護層以及多個第二疏水端。第二保護層包覆綠光量子點。多個第二疏水端配置於第二保護層的外表面。顯示模組配置於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其中,第一保護層的厚度大於紅光量子點的直徑,且第二保護層的厚度大於綠光量子點的直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紅光轉換單元以及各綠光轉換單元的直徑皆大於15奈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第一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且多個第二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包括第一膠體,且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分佈於第一膠體。綠光轉換層包括第二膠體,且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分佈於第二膠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的表面及綠光轉換層的表面皆不具有阻隔膜。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的其中之一配置於導光元件的頂面以及底面的其中之一。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的其中另一者配置於導光元件的頂面以及底面的其中另一者。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還包括反射層,位於導光元件的底面的一側,其中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為點狀分佈於反射層上的圖案化層。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中,紅、綠光轉換層分別包括多個紅、綠光轉換單元,且各個紅、綠光轉換單元分別包括紅、綠光量子點、可阻絕水氣與空氣的第一、二保護層以及可阻絕水氣的多個第一、二疏水端。因此,光束藉由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轉換波長而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如此一來,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還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而進一步提升保護效果。此外,省略配置阻隔膜還可簡化製程、節省成本以及薄型化,並且能改善散熱效果。更進一步地,導光元件可因而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等製作材料的導光板,而不需使用阻水性較佳的玻璃導光板。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10,包括背光模組100以及顯示模組50。其中,背光模組100用以提供照明光束L2。顯示模組50配置於照明光束L2的傳遞路徑上,用以將照明光束L2轉換為影像光束L3,使得使用者可觀賞到影像畫面。
顯示模組50例如為光學膜片、液晶層及/或透光基板的組合,用以整合背光模組100所提供照明光束L2以形成顯示畫面。本發明並不限定投影裝置10中顯示模組50的種類或形態,其詳細結構及實施方式可以由所屬技術領域的通常知識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
背光模組100包括光源組件110、導光元件120、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光源組件110例如是藍光發光二極體,提供藍色的光束L1。導光元件120配置於光束L1的傳遞路徑上,且導光元件120具有相對的頂面S1、底面S2以及連接頂面S1與底面S2之間的側面S3。光源組件110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側面S3,使光束L1由導光元件120的側面S3進入,並在內部產生反射,最後由頂面S1朝顯示模組50的方向出光。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還可包括反射層150,位於導光元件120的底面S2的一側。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紅光轉換層或綠光轉換層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紅光轉換單元或綠光轉換單元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3。需說明的是,圖2所繪示的內容可同時顯示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的大致結構,但不等同於兩者實際尺寸及整體形狀相同。同理,圖3所繪示的內容可同時顯示紅光轉換單元132以及綠光轉換單元142的大致結構,但不等同於兩者實際尺寸及整體形狀相同。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皆配置於光束L1的傳遞路徑上,且紅光轉換層130與綠光轉換層140具有間隔。換句話說,紅光轉換層130與綠光轉換層140為獨立結構。舉例而言,同時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紅光轉換層130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且為整面塗佈形成,而綠光轉換層140則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底面S2,且為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紅光轉換層130包括多個紅光轉換單元132,各個紅光轉換單元132包括紅光量子點200R、第一保護層210R以及多個第一疏水端220R。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紅光轉換層130包括第一膠體134,且多個紅光轉換單元132分佈於第一膠體134。第一膠體134例如包括環氧矽、矽膠或壓克力。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膠體134外並未有額外配置阻隔膜,因此第一膠體134即為紅光轉換層130的最外層。換句話說,紅光轉換層130的表面不具有阻隔膜。
詳細而言,紅光量子點200R為發光核心,例如是使用硒化鎘(Cadmium selenide,CdSe)作為發光材料,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紅光量子點200R的直徑約為4至6奈米。第一保護層210R包覆紅光量子點200R,用以作為紅光量子點200R的外殼,具有保護紅光量子點200R以阻絕水氣與空氣的功能。
第一保護層210R的材料例如包括氧化矽(例如:二氧化矽(Silicon dioxide,SiO2))、硫化鎘(Cadmium sulfide,CdS)或硒化鋅(Zinc selenide,ZnSe)等,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保護層210R的厚度大於紅光量子點200R的直徑。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第一保護層210R的配置,紅光量子點200R與第一保護層210R組合(或紅光轉換單元132)的直徑可達大於15奈米。在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的直徑可達20奈米,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多個第一疏水端220R配置於第一保護層210R的外表面。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疏水端220R例如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因此,可進一步提升紅光轉換單元132的疏水效果,從而保護位於內部的紅光量子點200R。
同理,綠光轉換層140包括多個綠光轉換單元142,各個綠光轉換單元142包括綠光量子點200G、第二保護層210G以及多個第二疏水端220G。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綠光轉換層140包括第二膠體144,且多個綠光轉換單元142分佈於第二膠體144。第二膠體144例如包括環氧矽、矽膠或壓克力。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膠體144外並未有額外配置阻隔膜,因此第二膠體144即為綠光轉換層140的最外層。換句話說,綠光轉換層140的表面不具有阻隔膜。此外,綠光量子點200G的直徑約為2至4奈米。第二保護層210G包覆綠光量子點200G,用以作為綠光量子點200G的外殼,具有保護綠光量子點200G以阻絕水氣與空氣的功能。並且,第二保護層210G的厚度大於綠光量子點200G的直徑。其中,綠光量子點200G、第二保護層210G以及多個第二疏水端220G的實施方式類似於紅光量子點200R、第一保護層210R以及多個第一疏水端220R的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贅述。
因此,當光束L1傳遞至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以及底面S2時,可藉由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轉換波長。並且,由於紅光量子點200R以及綠光量子點200G外分別有可阻絕水氣與空氣的第一保護層210R以及第二保護層210G,以及可阻絕水氣的第一疏水端220R以及第二疏水端220G,使得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的表面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如此一來,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還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而進一步提升保護效果。此外,省略配置阻隔膜還可簡化製程、節省成本以及薄型化,並且能改善散熱效果。更進一步地,導光元件120可因而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製作材料的導光板,而不需使用阻水性較佳的玻璃導光板。
請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紅光轉換層130還包括多個第一擴散粒子136,分佈於第一膠體134中。綠光轉換層140還包括多個第二擴散粒子146,分佈於第二膠體144中。如此一來,可進一步使傳遞至第一膠體134或第二膠體144內的光束L1獲得擴散作用,從而均勻化背光模組100所提供的照明光束L2。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圖4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A類似於圖1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A的紅光轉換層130A為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且改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底面S2。而綠光轉換層140A則為整面塗佈形成,且改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因此,當光束L1傳遞至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以及底面S2時,可藉由紅光轉換層130A以及綠光轉換層140A轉換波長。並且,紅光轉換層130A以及綠光轉換層140A的表面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簡化製程、節省成本、薄型化以及改善散熱效果。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圖5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B類似於圖4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B的紅光轉換層130A(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改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而綠光轉換層140A(整面塗佈形成)改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底面S2。因此,當光束L1傳遞至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以及底面S2時,可藉由紅光轉換層130A以及綠光轉換層140A轉換波長。並且,紅光轉換層130A以及綠光轉換層140A的表面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簡化製程、節省成本、薄型化以及改善散熱效果。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6。圖6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C類似於圖1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C的紅光轉換層130(整面塗佈形成)改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底面S2。而綠光轉換層140(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則改配置於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因此,當光束L1傳遞至導光元件120的頂面S1以及底面S2時,可藉由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轉換波長。並且,紅光轉換層130以及綠光轉換層140的表面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簡化製程、節省成本、薄型化以及改善散熱效果。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圖7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D類似於圖1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D的紅光轉換層130B以及綠光轉換層140B改配置於反射層150,且紅光轉換層130B以及綠光轉換層140B為點狀分佈於反射層150上的圖案化層。具體而言,點狀的紅光轉換層130B以及點狀綠光轉換層140B可交錯分布。因此,當光束L1傳遞至反射層150時,可藉由紅光轉換層130B以及綠光轉換層140B轉換波長。並且,紅光轉換層130B以及綠光轉換層140B的表面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簡化製程、節省成本、薄型化以及改善散熱效果。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中,紅、綠光轉換層分別包括多個紅、綠光轉換單元,且各個紅、綠光轉換單元分別包括紅、綠光量子點、可阻絕水氣與空氣的第一、二保護層以及可阻絕水氣的多個第一、二疏水端。因此,光束藉由紅光轉換層以及綠光轉換層轉換波長而不需額外配置阻隔膜。如此一來,相較於傳統配置阻隔膜的作法,還可避免產生邊緣失效而進一步提升保護效果。此外,省略配置阻隔膜還可簡化製程、節省成本以及薄型化,並且能改善散熱效果。更進一步地,導光元件可因而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等製作材料的導光板,而不需使用阻水性較佳的玻璃導光板。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10A,10B,10C,10D:顯示裝置 50:顯示模組 100,100A,100B,100C,100D:背光模組 110:光源組件 120:導光元件 130,130A,130B:紅光轉換層 132:紅光轉換單元 134:第一膠體 136:第一擴散粒子 140,140A,140B:綠光轉換層 142:綠光轉換單元 144:第二膠體 146:第二擴散粒子 150:反射層 200G:綠光量子點 200R:紅光量子點 210G:第二保護層 210R:第一保護層 220G:第二疏水端 220R:第一疏水端 L1:光束 L2:照明光束 L3:影像光束 S1:頂面 S2:底面 S3:側面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紅光轉換層或綠光轉換層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紅光轉換單元或綠光轉換單元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10:顯示裝置
50:顯示模組
100:背光模組
110:光源組件
120:導光元件
130:紅光轉換層
140:綠光轉換層
150:反射層
L1:光束
L2:照明光束
L3:影像光束
S1:頂面
S2:底面
S3:側面

Claims (16)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光源組件,用以提供一光束;一導光元件,配置於所述光束的傳遞路徑,所述光源組件配置於所述導光元件的一側面;一紅光轉換層,配置於所述光束的傳遞路徑,所述紅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紅光轉換單元以及一第一膠體,所述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分佈於所述第一膠體,各所述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包括:一紅光量子點;一第一保護層,包覆所述紅光量子點;以及多個第一疏水端,配置於所述第一保護層的外表面;以及一綠光轉換層,配置於所述光束的傳遞路徑,所述綠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綠光轉換單元以及一第二膠體,所述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分佈於所述第二膠體,各所述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包括:一綠光量子點;一第二保護層,包覆所述綠光量子點;以及多個第二疏水端,配置於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一保護層的厚度大於所述紅光量子點的直徑,且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厚度大於所述綠光量子點的直徑,所述光源組件為藍光二極體,所述光束為藍光,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圖案化層,第一膠體外不具有阻隔膜,第二 膠體外不具有阻隔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各所述多個紅光轉換單元以及各所述多個綠光轉換單元的直徑皆大於15奈米。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保護層包括氧化矽、硫化鎘或硒化鋅,且所述第二保護層包括氧化矽、硫化鎘或硒化鋅。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多個第一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且所述多個第二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膠體包括環氧矽、矽膠或壓克力,且所述第二膠體包括環氧矽、矽膠或壓克力。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還包括多個第一擴散粒子,分佈於所述第一膠體,所述綠光轉換層還包括多個第二擴散粒子,分佈於所述第二膠體。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與所述綠光轉換層具有間隔。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其中之一配置於所述導光元件的一頂面以及一底面的其中之一,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其中 另一者配置於所述導光元件的所述頂面以及所述底面的其中另一者。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反射層,位於所述導光元件的一底面的一側,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為點狀分佈於所述反射層上的圖案化層。
  1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用以提供一照明光束,所述背光模組包括:一光源組件,用以提供一光束;一導光元件,配置於所述光束的傳遞路徑,所述光源組件配置於所述導光元件的一側面;一紅光轉換層,配置於所述光束的傳遞路徑,所述紅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紅光轉換單元以及一第一膠體,所述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分佈於所述第一膠體,各所述多個紅光轉換單元包括:一紅光量子點;一第一保護層,包覆所述紅光量子點;以及多個第一疏水端,配置於所述第一保護層的外表面;以及一綠光轉換層,配置於所述光束的傳遞路徑,所述綠光轉換層包括多個綠光轉換單元以及一第二膠體,所述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分佈於所述第二膠體,各所述多個綠光轉換單元包括:一綠光量子點;一第二保護層,包覆所述綠光量子點;以及 多個第二疏水端,配置於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外表面;以及一顯示模組,配置於所述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其中所述第一保護層的厚度大於所述紅光量子點的直徑,且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厚度大於所述綠光量子點的直徑,所述光源組件為藍光二極體,所述光束為藍光,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圖案化層,第一膠體外不具有阻隔膜,第二膠體外不具有阻隔膜。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所述多個紅光轉換單元以及各所述多個綠光轉換單元的直徑皆大於15奈米。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且所述多個第二疏水端包括聚矽烷聚合物疏水官能基。
  14.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呈點狀分佈的圖案化層。
  15.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其中之一配置於所述導光元件的一頂面以及一底面的其中之一,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的其中另一者配置於所述導光元件的所述頂面以及所述底面的其中另一者。
  16.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反射層,位於所述導光元件的一底面的一側,所述紅光轉換層以及所述綠光轉換層為點狀分佈於所述反射層上的圖案化層。
TW110115303A 2021-04-28 2021-04-28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TWI7709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5303A TWI770968B (zh) 2021-04-28 2021-04-28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5303A TWI770968B (zh) 2021-04-28 2021-04-28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0968B true TWI770968B (zh) 2022-07-11
TW202242504A TW202242504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439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303A TWI770968B (zh) 2021-04-28 2021-04-28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096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16537A (zh) * 2013-10-29 2015-05-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與應用其之顯示面板
TW201624024A (zh) * 2014-09-30 2016-07-01 Fujifilm Corp 波長轉換構件之製造方法、波長轉換構件、背光單元及液晶顯示裝置
TW201729901A (zh) * 2015-12-02 2017-09-01 奈米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於顯示裝置中基於量子點之色轉換層
TWI643363B (zh) * 2016-10-20 2018-12-0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波長轉換元件、其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TW202000853A (zh) * 2018-06-26 2020-01-01 日商東京應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狀組合物、含量子點之膜、光學膜、發光顯示元件面板及發光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16537A (zh) * 2013-10-29 2015-05-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與應用其之顯示面板
TW201624024A (zh) * 2014-09-30 2016-07-01 Fujifilm Corp 波長轉換構件之製造方法、波長轉換構件、背光單元及液晶顯示裝置
TW201729901A (zh) * 2015-12-02 2017-09-01 奈米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於顯示裝置中基於量子點之色轉換層
TWI643363B (zh) * 2016-10-20 2018-12-0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波長轉換元件、其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TW202000853A (zh) * 2018-06-26 2020-01-01 日商東京應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狀組合物、含量子點之膜、光學膜、發光顯示元件面板及發光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504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8263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US9146419B1 (en) Quantum rod based color pixel backlight for LCD
US11233100B2 (en) Integrated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photodi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113934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858599B (zh) 像素阵列封装结构及显示面板
EP3568727B1 (en) Backligh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ight guide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8860907B2 (en) Back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light-emitting diode used therefor
US11079629B2 (en) LED backlight module
US10690834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754195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130109A (zh) 发光器件和使用发光器件的灯单元
JP7270384B2 (ja) 表示装置
CN107450218B (zh) 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1910885A (zh) 液晶顯示裝置
KR10229892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TWI770968B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CN110473892B (zh) 显示装置
CN113504669A (zh) 混合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15248514A (zh)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WO2023103008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器
US2023036929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I837550B (zh) Led顯示裝置
JP746221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光学調整シート
CN215932315U (zh) 混合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JP3246062U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