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7903B - 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7903B
TWI767903B TW106107257A TW106107257A TWI767903B TW I767903 B TWI767903 B TW I767903B TW 106107257 A TW106107257 A TW 106107257A TW 106107257 A TW106107257 A TW 106107257A TW I767903 B TWI767903 B TW I7679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zika virus
day
compound
subject
do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7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1515A (zh
Inventor
亞拉格達 巴布
普瑞凡 科頓
桑塔 班提亞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百歐克斯製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百歐克斯製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百歐克斯製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7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790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19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53Mouth and digestive tract, i.e. intraoral and peroral administ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ir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可用於對抗茲卡病毒感染之傳播的方法及組合物,諸如(但不限於)用於治療、預防或抑制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該等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組合物(諸如醫藥組合物)。

Description

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
無。
病毒性疾病導致全球大流行病及每年季節性流行病,諸如流行性感冒。爆發之特徵可在於毒力增強且可能突然發生,從而導致嚴重之發病率及/或死亡率。重要的是,病毒性疾病不限於人類。舉例而言,流行性感冒亦會感染家畜及鳥類,除了增加向人類傳播之風險之外,這亦可能對食物供應有顯著影響。與病毒感染相關之例示性病狀包括例如流行性感冒、天花、腦炎、西尼羅病(West Nile disease)、黃熱病、登革熱(Dengue fever)、肝炎、人類免疫缺乏、脊髓灰質炎及柯薩奇病(Coxsackie)。
本發明提供用於抑制來自茲卡病毒(Zika virus)之病毒核酸聚合酶之方法及組合物。本發明亦提供可用於治療、抑制及/或預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本發明亦提供可用於治療、抑制及/或預防受試者之由茲卡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疾病或病狀之方法及組合物。
該等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的組合物。該方法可視情況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一或多種其他抗病毒劑。
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具體實例進一步描述於本申請案之隨後部分中,包括實施方式、實施例及申請專利範圍。
本發明之另外其他目的及優勢將因本文之揭示內容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變得顯而易見,該揭示內容僅具說明性而不具限制性。因此,其他具體實例將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所認識到而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
茲卡病毒病係由黑斑蚊(Aedes )傳播之病毒所引起。茲卡病毒通常在受感染之患者中引起輕度疾病,諸如皮疹、結膜炎、肌肉及關節疼痛、不適、頭痛及關節痛。此種病毒在整個美洲迅速湧現,從而在許多不同國家中感染數百萬人。雖然彼等受感染者中大多數未表現疾病,但更嚴重之不良事件,包括先天性疾病或嚴重神經系統表現已與最近之茲卡病毒爆發相關。小頭畸形似乎為與妊娠期間之茲卡病毒感染相關之最顯著及嚴重之結果。在先天性小頭畸形之病例中,該病毒已在胎盤、羊水及胎兒腦組織中偵測到且有證據表明茲卡病毒與小頭畸形之間的因果關係。亦已自受感染之患者的羊水、精子或精液、尿液及唾液中分離出茲卡病毒。此等症狀通常持續2天-7天。目前不存在特異性治療或疫苗可供使用。已知該病毒在非洲、美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傳播。
茲卡病毒最初係在1947年經由森林黃熱病之監測網在烏幹達(Uganda)於恆河猴中鑒定出。其隨後在1952年在烏幹達及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於人類中鑒定出。茲卡病毒病之爆發在非洲、美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已有記錄。分別於2013年及2015年在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及巴西(Brazil)發生之大爆發期間,國家衛生當局報告了茲卡病毒病之潛在神經系統及自體免疫併發症。最近在巴西,當地衛生當局已觀測到公眾中與茲卡病毒感染同時發生之格-巴二氏徵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之增加以及在巴西東北部出生時患有小頭畸形之嬰兒的增加。茲卡病毒係經由來自黑斑蚊屬之受感染之蚊蟲(主要為熱帶地區之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之叮咬而向人傳播。此為傳播登革熱、屈公病(chikungunya)及黃熱病之同一種蚊蟲。然而,茲卡病毒之性傳播已在2個病例中有所描述,且在另外1個病例中茲卡病毒存在於精子中。茲卡病毒病爆發係在2007年及2013年(分別為雅浦(Yap)及法屬玻里尼西亞)自太平洋地區、以及在2015年自美洲(巴西及哥倫比亞(Colombia))及非洲(維德角(Cabo Verde))首次報告。此外,美洲超過13個國家已報告散發性茲卡病毒感染,表明茲卡病毒之快速地域擴張。
令人遺憾的是,開發用於治療妊娠女性以預防或治療病毒感染之抗病毒化合物在監管問題上較困難且受到對母親及其發育中之胎兒的健康之正當關注所阻礙。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領域中存在若干個先例用於在妊娠期間進行治療。除妊娠女性之明顯治療目標之外,更容易治療之群組將為受感染之男性,其有可能將該病毒傳播給其性伴侶。
茲卡病毒之結構符合其他黃病毒之結構。其含有具有約25 nm-30 nm之直徑的核衣殼,該核衣殼由含有包膜蛋白E及M之宿主膜衍生之脂質雙層包圍。病毒體具有約40 nm之直徑,其中表面突出物有約5 nm-10 nm之尺寸。表面蛋白排列成二十面體樣對稱。茲卡病毒之繁殖週期符合其他已知黃病毒之繁殖週期。首先,病毒體經由誘導病毒體內吞之包膜蛋白與宿主細胞膜受體連接。隨後,病毒膜與內體膜融合且將病毒之ssRNA基因組釋放至宿主細胞之細胞質中。接著,其被轉譯成多蛋白,該多蛋白隨後被裂解以形成所有結構蛋白及非結構蛋白。複製接著在內質網中稱為細胞質病毒工廠之細胞內區室處進行,從而產生dsRNA基因組。接著轉錄dsRNA基因組,從而產生額外之ssRNA基因組。組裝接著在內質網內進行,且將新病毒體轉運至高爾基體,且接著排出至細胞內空間中,其中該等新病毒體可感染新宿主細胞。
在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係關於可用於治療、抑制及/或預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在另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治療、抑制或及/或預防受試者之與茲卡病毒感染有關之疾病或病狀之方法及組合物。此等與茲卡病毒感染有關之疾病或病狀包括(但不限於)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及關節疼痛、不適、頭痛、神經系統併發症、自體免疫併發症、格-巴二氏徵候群及小頭畸形,尤其兒科小頭畸形。在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可用於降低受試者之體液、組織或細胞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之方法及組合物。在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減少或預防茲卡病毒感染自第一受試者傳播至第二受試者之方法及組合物。在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可用於減少或預防茲卡病毒感染自妊娠女性傳播至產前人類之方法及組合物。該等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組合物(諸如醫藥組合物)。該等方法可視情況包括投予一或多種其他抗病毒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
本發明之化合物為一般稱為免疫黴素(immucillin)之9-去氮腺嘌呤衍生物,其合成描述於例如WO 03/80620及Evans等人, Tetrahedron 2000, 56, 3053及J. Org. Chem. 2001, 66(17), 5723中(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類似結構之合成論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5,985,848號;第6,066,722號;第6,228,741號以及PCT公開案WO 2003/080620及2008/030119中(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免疫黴素衍生物已作為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抑制劑而加以研究(參見Kicska等人, J. Biol. Chem. 2002, 277, 3219-3225;及Kicska等人, J. Biol. Chem. 2002, 277, 3226-3231;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一些免疫黴素亦已作為5'-甲硫基腺苷磷酸化酶(MTAP)抑制劑或5'-甲硫基腺苷核苷酶(MTAN)抑制劑而加以研究。此等機制已牽涉到癌症及細菌感染之治療(參見WO 03/080620,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表現出互變異構特性。因此,本發明之化合物亦涵蓋式I之化合物之互變異構形式、及其混合物。應當進一步瞭解,一些化合物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及/或水合物之形式存在,其各自亦落入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描述內。
式(I)之化合物如下:
Figure 02_image003
(I) 其中A為OH或NH2 ,且B為H或NH2
因此,在式(I)化合物之一些具體實例中,A為NH2
在式(I)化合物之一些具體實例中,B為NH2
在式(I)化合物之一些具體實例中,A為OH。
在式(I)化合物之又一些具體實例中,B為H。
在式(I)化合物之再一些具體實例中,A為NH2 且B為H。
在式(I)化合物之再一些具體實例中,A為OH且B為NH2
在式(I)化合物之再一些具體實例中,A為NH2 且B為NH2
在式(I)化合物之再一些具體實例中,A為OH且B為H。
在式(I)化合物之一個特別較佳具體實例中,A為NH2 且B為H。
式I化合物之合成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且描述於例如PCT/US2011/056421中,該文獻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以用於該教示。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不同形式製備,諸如鹽、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溶劑合物或複合物,且本發明包括涵蓋該等化合物之所有變化形式之組合物及方法。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等化合物係以水合物或鹽之形式製備。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存在。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為約1:1比率之酸與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為大於約1:1比率之酸與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為約2:1比率之酸與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以水合物之形式存在。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以水合物或溶劑合物之形式存在。 縮寫及定義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本發明之化合物(compound(s) of the disclosure)」或「本發明之化合物(compound(s) of the invention)」意謂式I之化合物,且可包括其鹽(包括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互變異構形式、水合物及/或溶劑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為化合物A。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化合物A」意謂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且可包括其鹽(包括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互變異構形式、水合物及/或溶劑合物。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溶劑合物」意謂式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適合溶劑之分子併入晶格中。適合之溶劑在所投予之劑量下為生理學上可耐受的。適合溶劑之實例為乙醇、水及其類似物。當水為溶劑時,該分子係稱為「水合物」。
「醫藥組合物」係指一或多種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其他組分,諸如生理學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或賦形劑之混合物。醫藥組合物之目的在於促成向受試者投予式I化合物,包括鹽、互變異構形式、水合物及/或溶劑合物(包括前述物質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形式)。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意欲包括衍生自無機酸或有機酸之鹽,該等酸包括例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硝酸、過氯酸、磷酸、甲酸、乙酸、乳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丁二酸、酒石酸、乙醇酸、水楊酸、檸檬酸、甲烷磺酸、苯磺酸、苯甲酸、丙二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萘-2-磺酸、及其他酸。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形式亦可包括其中構成鹽之分子之比率不為1:1之形式。舉例而言,鹽可包含每個鹼分子超過一個無機酸或有機酸分子,諸如每個式I化合物分子兩個鹽酸分子。作為另一個實例,鹽可包含每個鹼分子少於一個無機酸或有機酸分子,諸如每個酒石酸分子兩個式I化合物分子。鹽亦可以溶劑合物或水合物之形式存在。
術語「酸」涵蓋所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無機酸或有機酸。無機酸包括礦物酸,諸如氫鹵酸,諸如氫溴酸及鹽酸;硫酸、磷酸及硝酸。有機酸包括所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脂族、脂環族及芳族羧酸、二羧酸、三羧酸、及脂肪酸。較佳之酸為直鏈或分支鏈、飽和或不飽和C1-C20脂族羧酸,其視情況經鹵素或羥基取代;或C6-C12芳族羧酸。此等酸之實例為碳酸、甲酸、反丁烯二酸、乙酸、丙酸、異丙酸、戊酸、α-羥基酸,諸如乙醇酸及乳酸;氯乙酸、苯甲酸、甲烷磺酸、及水楊酸。二羧酸之實例包括乙二酸、蘋果酸、丁二酸、酒石酸及順丁烯二酸。三羧酸之實例為檸檬酸。脂肪酸包括具有4個至24個碳原子之所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飽和或不飽和脂族或芳族羧酸。實例包括丁酸、異丁酸、二級丁酸、月桂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及苯基硬脂酸。其他酸包括葡萄糖酸、葡庚糖酸及乳糖酸。
術語「約」在本文中用於意謂近似、約莫、大約或大致。當術語「約」結合數值範圍使用時,其藉由延伸該數值上方及下方之邊界來修飾彼範圍。一般而言,術語「約」在本文中用於藉由向上或向下(更高或更低)變化20%來修飾高於及低於該值之數值。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有效量」、「足夠量」或「治療有效量」為足以達成有益或所需之結果(包括臨床結果)之化合物的量。因而,有效量可足以例如減少或改善病毒感染或其一或多個症狀之嚴重程度及/或持續時間;預防病毒感染進展;預防與病毒感染相關之一或多個症狀復發、發展或發病;預防或減少病毒之複製或繁殖;預防或減少病毒顆粒之產生及/或釋放;增強或以其他方式改良另一治療之預防作用或治療作用。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避免或實質上減弱不合乎需要之副作用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足夠量」或「治療有效量」在茲卡病毒感染之背景下為足以將茲卡病毒之生命週期之以下步驟中之一或多者減少以下程度之量:病毒顆粒對接至細胞、病毒遺傳資訊引入至細胞中、病毒蛋白之表現、病毒RNA之轉譯、病毒RNA之轉錄、病毒RNA之複製、新病毒RNA之合成、產生新病毒顆粒及病毒顆粒自細胞釋放,該量使其減少至少5%,較佳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至少60%、至少65%、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或100%。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足夠量」或「治療有效量」在茲卡病毒感染之背景下將茲卡病毒之複製、繁殖或傳播減少至少5%,較佳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至少60%、至少65%、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或100%。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足夠量」或「治療有效量」在茲卡病毒感染之背景下使受感染之受試者的存活率增加至少5%,較佳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至少60%、至少65%、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或100%。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足夠量」或「治療有效量」在茲卡病毒感染之背景下將出生時患有兒科小頭畸形之嬰兒比率降低至少5%,較佳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至少60%、至少65%、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或100%。在上述每一種情況下,當指定增加量之減少時,該增加量之減少可相對於未接受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之受試者來確定。
術語「治療」為用於獲得有益或所需結果(包括臨床結果)之方法。有益或所需臨床結果可包括(但不限於)減輕或改善一或多個症狀或病狀、降低疾病程度、使疾病病況穩定(亦即不惡化)、預防疾病傳播、延遲或減緩疾病進展、改善或緩和疾病病況以及緩解(部分或完全),無論是可偵測的還是不可偵測的。「治療」亦可意謂與在未接受治療之情況下之預期存活期相比使存活期延長。
術語「載劑」係指與化合物一起投予之稀釋劑、佐劑、賦形劑、或媒劑。此等醫藥載劑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液體,諸如水及油,包括石油、動物、植物或合成來源之彼等液體,諸如花生油、大豆油、礦物油、芝麻油及其類似物。醫藥載劑亦可為鹽水、阿拉伯樹膠、明膠、澱粉糊、滑石、角蛋白、膠狀二氧化矽、脲及其類似物。此外,可使用助劑、穩定劑、增稠劑、潤滑劑及著色劑。適合之醫藥載劑之其他實例描述於E. W. Martin之「雷明頓藥物科學(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中;該文獻以全文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動物」、「受試者」及「患者」包括動物界之所有成員,包括(但不限於)哺乳動物、動物(例如貓、狗、馬、豬等)及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女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妊娠女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具有生育潛能之女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男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在生理學上能夠生育兒童之男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有性生活。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產前人類(例如胚胎或胎兒,然而,該產前人類可處在受精後之任何發育階段)。
本發明之化合物為一般稱為免疫黴素之9-去氮腺嘌呤衍生物,其合成描述於例如WO 03/80620及Evans等人, Tetrahedron 2000, 56, 3053及J. Org. Chem. 2001, 66(17), 5723中(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類似結構之合成論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5,985,848號;第6,066,722號;第6,228,741號以及PCT公開案WO 2003/080620及2008/030119中(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免疫黴素衍生物已作為PNP抑制劑而加以研究(參見Kicska等人, J. Biol. Chem. 2002, 277, 3219-3225;及Kicska等人, J. Biol. Chem. 2002, 277, 3226-3231;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一些免疫黴素亦已作為5'-甲硫基腺苷磷酸化酶(MTAP)抑制劑或5'-甲硫基腺苷核苷酶(MTAN)抑制劑而加以研究。此等機制已牽涉到癌症及細菌感染之治療(參見WO 03/080620,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表現出互變異構特性。因此,本發明亦涵蓋式I之化合物之互變異構形式、及其混合物。應當進一步瞭解,一些化合物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及/或水合物之形式存在,其各自亦落入本發明之具體實例內。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存在。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為約1:1比率之酸與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為大於約1:1比率之酸與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為約2:1比率之酸與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鹽形式以水合物之形式存在。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以水合物或溶劑合物之形式存在。
當茲卡病毒感染連同另一病毒感染一起存在於受試者中時,該另外之病毒感染可選自以下科之病毒:反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腺病毒科(adenoviridae)、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肝炎病毒科(hepviridae)及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此等科內之特定病毒包括(但不限於)腺病毒、鼻病毒、A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D型肝炎病毒及E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麻疹病毒、埃博拉病毒(Ebola)、柯薩奇病毒、西尼羅病毒、天花病毒、黃熱病病毒、登革熱病毒、流行性感冒(包括人類、禽、及豬)病毒、賴薩病毒(lassa)、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胡寧病毒(junin)、馬秋波病毒(machupo)、瓜納瑞托病毒(guanarito)、漢坦病毒(hantavirus)、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病毒、拉克羅斯病毒(La Crosse)、加利福尼亞腦炎(California encephalitis)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rimean-Congo)、馬爾堡病毒(Marburg)、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病毒、凱氏森林病病毒(Kyasanur Forest)、委內瑞拉馬腦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病毒、東部馬腦炎病毒、西部馬腦炎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龐塔托魯病毒(Punta Toro)、塔卡里伯病毒(Tacaribe)及帕金德病毒(pachinde)。在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該另外之病毒為由黑斑蚊屬之蚊蟲傳播之病毒,諸如(但不限於)登革熱病毒、屈公病病毒及黃熱病病毒。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用於抑制茲卡病毒之複製或感染。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用於抑制病毒蛋白之表現、病毒RNA之轉譯、病毒RNA之轉錄、病毒RNA之複製、新病毒RNA之合成、新病毒顆粒之產生或病毒顆粒自細胞釋放。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用於抑制感染茲卡病毒之細胞之生長。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抑制受試者之茲卡病毒RNA聚合酶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化合物A。
根據巴爾的摩分類系統(Baltimore classification system),RNA聚合酶病毒可分類為諸如(但不限於)以下之群組:雙股病毒、正義單股病毒、及負義單股病毒。正義單股科包括例如冠狀病毒科、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披膜病毒科、黃病毒科、及其類似物。負義單股科包括例如副黏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布尼亞病毒科、正黏病毒科、絲狀病毒科及其類似物。各病毒科可進一步分類為屬、種、及血清型(或亞型)。關於病毒之分類學命名之其他命名法由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之分類準則所闡述。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催化病毒RNA轉錄及複製。由於病毒之轉錄及複製依賴於RNA聚合酶之活性,因此,在最近出現藥物抗性病毒之後,此酶已作為用於開發新抗病毒化合物之標靶而受到關注。病毒在治療時可產生對一種藥物之抗性,因此降低該藥物之功效且需要用另一種抗病毒藥物治療受試者。針對廣譜病毒株表現出同時存在之功效的藥物或治療因此將適用。
此外,本文所述之組合物或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一或多種其他抗病毒劑與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組合。此等抗病毒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賽美維(cytovene)、更昔洛韋(ganciclovir)、磷酸三鈉甲酸鹽、利巴韋林、干擾素、d4T、ddI、AZT、金剛烷胺(amantadine)、金剛乙胺(rimandatine)、及其他抗流行性感冒劑;阿昔洛韋(acyclovir)、及相關藥劑、膦甲酸鈉(foscarnet)及其他抗皰疹病毒劑。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為抗流行性感冒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為神經胺糖酸苷酶抑制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拉尼那韋(laninamivir)、奧司他韋(oseltamivir)、紮那米韋(zanamivir)、及帕拉米韋(peramivir)。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為帕拉米韋。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為拉尼那韋。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為奧司他韋。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其他抗病毒劑為紮那米韋。
與抑制流行性感冒聚合酶有關之化合物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7,388,002號;第7,560,434號;及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440,697號(作為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00129317號公開);及第12/398,866號(作為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90227524號公開),該等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目前,一種流行性感冒聚合酶抑制劑處於臨床試驗中,其稱為T-705(法匹拉韋(favipiravir);6-氟-3-羥基-2-吡口井甲醯胺)。T-705在試管內及活體內針對多種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毒株具有強效且廣譜之抗病毒活性(Kiso等人, PNAS 2010, 107, 882-887;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T-705之特徵在於不同於大部分抗流行性感冒病毒藥物之作用機制。
另一類用作抗病毒劑之化合物為M2抑制劑(參見Pielak, R., Schnell, J.及Chou, J.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 (18), 7379-7384;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此類之例示性成員包括金剛烷胺及金剛乙胺。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組合物進一步包含兩種其他抗病毒劑且本發明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投予兩種其他抗病毒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等其他抗病毒劑為神經胺糖酸苷酶抑制劑及M2抑制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等其他抗病毒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1)拉尼那韋、奧司他韋、紮那米韋、及帕拉米韋;及2)金剛烷胺及金剛乙胺。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等其他抗病毒劑為帕拉米韋及金剛烷胺。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等其他抗病毒劑為帕拉米韋及金剛乙胺。
因此,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組合物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其他抗病毒劑且本發明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投予一或多種其他抗病毒劑。
本發明提供用於抑制茲卡病毒RNA聚合酶之方法,其包括使該聚合酶與有效量之本發明化合物接觸。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罹患茲卡病毒感染之受試者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抑制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預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抑制及/或預防與茲卡病毒感染有關之疾病或病狀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此等與茲卡病毒感染有關之疾病或病狀包括(但不限於)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及關節疼痛、不適、頭痛、神經系統併發症、自體免疫併發症、格-巴二氏徵候群及小頭畸形,尤其兒科小頭畸形。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降低受試者之體液、組織或細胞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的方法,其包括使該體液、組織或細胞與本發明之化合物接觸。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降低受試者之體液、組織或細胞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此等體液包括(但不限於)血液、血漿、血清、羊水、乳汁、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髓液、尿液或唾液(或上述體液之組合)。在上述具體實例中,組織可為胚胎、胎兒、胎盤、肝臟、腎臟、脾臟、腦、睾丸或子宮(或上述組織之組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茲卡病毒之傳播(例如自感染茲卡病毒之受試者向尚未感染之受試者傳播)減少。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減少或預防茲卡病毒感染自第一受試者傳播至第二受試者之方法,其包括向該第一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減少或預防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降低該第一受試者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男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家庭成員或熟人。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性伴侶。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例如不到16歲之受試者)。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產前人類(例如胚胎或胎兒;然而,該產前人類可處在受精後之任何發育階段)。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且該第二受試者為嬰兒、兒童或產前人類。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茲卡病毒感染係經由該第一受試者之體液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而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此等體液包括(但不限於)血液、血漿、血清、羊水、乳汁、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髓液、尿液或唾液。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家庭成員或熟人且茲卡病毒係經由該第一受試者與該第二受試者之相互作用而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性伴侶且茲卡病毒係藉由體液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該體液諸如(但不限於)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血液或唾液(或上述體液之組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且該第二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且茲卡病毒係藉由體液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該體液諸如(但不限於)乳汁、血液或唾液(或上述體液之組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且該第二受試者為產前人類(諸如胚胎或胎兒;然而,該產前人類可處在受精後之任何發育階段)且茲卡病毒係藉由體液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該體液諸如(但不限於)羊水。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該第一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在該第一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後、或在該第一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且在可偵測到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向該第一受試者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減少或預防疑似或實際茲卡病毒感染自第一受試者傳播至第二受試者之方法,其包括向該第二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減少或預防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預防或抑制第二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減少或預防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降低該第二受試者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以使得該第二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若該感染發生的話)不可能由該第二受試者進一步傳播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減少或預防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降低該第二受試者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以使得該第二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若該感染最初發生的話)可在投予或不投予其他治療化合物之情況下由該第二受試者以生理方式消除(例如藉由免疫系統)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男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疑似患有茲卡病毒感染(例如該第一受試者可能已去過其中已記錄茲卡病毒感染之地區)。因此,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茲卡病毒感染為疑似之茲卡病毒感染。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患有茲卡病毒感染(包括在當時當前之診斷方法無法偵測之茲卡病毒感染及活動且可由當前之診斷方法偵測之茲卡病毒感染)。因此,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茲卡病毒感染為實際之茲卡病毒感染。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家庭成員或熟人。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性伴侶。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例如不到16歲之受試者)。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且該第二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茲卡病毒感染係經由該第一受試者之體液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而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此等體液包括(但不限於)血液、血漿、血清、羊水、乳汁、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髓液、尿液或唾液。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性伴侶且茲卡病毒係藉由體液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該體液諸如(但不限於)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血液或唾液(或上述體液之組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一受試者為女性且該第二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且茲卡病毒係藉由體液自該第一受試者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該體液諸如(但不限於)乳汁、血液或唾液(或上述體液之組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家庭成員或熟人且茲卡病毒係經由該第一受試者與該第二受試者之相互作用而傳播至該第二受試者。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該第一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在該第一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後、或在該第一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且在可偵測到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向該第二受試者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減少或預防茲卡病毒感染自妊娠女性傳播至產前人類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減少或預防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降低該女性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產前人類為胚胎或胎兒(然而,該產前人類可處在受精後之任何發育階段)。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茲卡病毒係藉由體液自妊娠女性傳播至產前人類,該體液諸如(但不限於)羊水、血液、血漿或血清。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該妊娠女性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在該妊娠女性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後、或在該妊娠女性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且在可偵測到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向該妊娠女性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精之前、在受精之後且在胚胎發生之前、或在胚胎發生之後向妊娠女性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有患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的受試者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係至少部分地藉由治療、預防或抑制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降低該受試者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以使得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若該感染最初發生的話)不可能由該受試者進一步傳播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係至少部分地藉由降低該受試者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以使得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若該感染最初發生的話)可在投予或不投予其他治療化合物之情況下由該受試者以生理方式消除(例如藉由免疫系統)來獲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男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女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因去過其中已記錄茲卡病毒感染之地區而有風險。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因與已去過其中已記錄茲卡病毒感染之地區之人接觸而有風險。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因與患有茲卡病毒感染(包括不可偵測之茲卡病毒感染)之人接觸而有風險。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因與有患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例如由於去過其中已記錄茲卡病毒感染之地區)之人接觸而有風險。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患有茲卡病毒感染或有患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之人的家庭成員或熟人。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患有茲卡病毒感染或有患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之人的性伴侶。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例如不到16歲之受試者),其照護者或父母患有茲卡病毒感染或有患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該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前,向該受試者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該受試者已處於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中之前,向該受試者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該受試者已處於感染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中之後,向該受試者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病毒感染包括茲卡病毒及一或多種其他病毒之感染。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其他病毒感染為選自以下科之病毒的感染:反轉錄病毒科、腺病毒科、正黏病毒科、副黏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布尼亞病毒科、黃病毒科、絲狀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痘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肝炎病毒科及冠狀病毒科。此等科內之特定病毒包括(但不限於)腺病毒、鼻病毒、A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D型肝炎病毒及E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麻疹病毒、埃博拉病毒、柯薩奇病毒、西尼羅病毒、天花病毒、黃熱病病毒、登革熱病毒、流行性感冒(包括人類、禽、及豬)病毒、賴薩病毒、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胡寧病毒、馬秋波病毒、瓜納瑞托病毒、漢坦病毒、裂谷熱病毒、拉克羅斯病毒、加利福尼亞腦炎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馬爾堡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凱氏森林病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東部馬腦炎病毒、西部馬腦炎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龐塔托魯病毒、塔卡里伯病毒及帕金德病毒。在一個特定具體實例中,該另外之病毒為由黑斑蚊屬之蚊蟲傳播之病毒,諸如(但不限於)登革熱病毒、屈公病病毒及黃熱病病毒。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視情況鑒定有需要之受試者;(ii)視情況提供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及(iii)投予有效量之該化合物或該組合物。該投藥可用於抑制茲卡病毒RNA聚合酶、治療罹患茲卡病毒感染或疑似有茲卡病毒感染之風險的受試者、預防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抑制受試者之茲卡病毒感染、或治療、抑制或預防與茲卡病毒感染有關之疾病或病狀及/或降低受試者之體液、組織或細胞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包括投予有效量(諸如本文所述)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包括投予每日有效量(諸如本文所述)之本發明之化合物。適合之有效量更詳細描述於本文中。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包括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單次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該劑量可含有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該劑量可以單次投藥(q.d.)投予或該劑量可以同一天中之多次投藥(諸如(但不限於)每日兩次或每日三次)投予。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包括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多於一次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該劑量可含有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每次劑量可以單次投藥(q.d.)投予或該劑量可以同一天中之多次投藥投予(諸如(但不限於)每日兩次或每日三次)。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之每次劑量中本發明化合物之量不需要相同。舉例而言,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治療過程包括投予至少一次速效劑量及至少一次維持劑量,其中該速效劑量與該維持劑量相比含有更大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諸如(但不限於)為維持劑量之2倍至10倍)。給藥更詳細描述於本文中。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及/或藥物用於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中之用途。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治療功效由抑制病毒RNA聚合酶所產生。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治療功效由抑制來自一或多個病毒科之病毒聚合酶所產生。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方法在活體內進行。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方法在試管內進行。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方法在活體外進行。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哺乳動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人類。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禽類。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豬類或豬。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男性人類。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女性人類。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妊娠女性人類。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具有生育潛能之女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在生理學上能夠生育兒童之男性人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有性生活。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嬰兒或兒童。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受試者為產前人類(例如胚胎或胎兒,然而,該產前人類可處在受精後之任何發育階段)。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血液。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血漿。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血清。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精子或精液。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陰道分泌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腦脊髓液。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尿液。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唾液。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乳汁。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羊水。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係靜脈內、腹膜內、非經腸、肌內或經口投予。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係靜脈內投予。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係腹膜內投予。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係非經腸投予。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係肌內投予。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係經口投予。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等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之組合物,諸如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不同形式製備,諸如鹽、水合物、溶劑合物、互變異構體或複合物,且本發明包括涵蓋該等化合物之所有變化形式之方法。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調配成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例如酸加成鹽及其複合物。此等鹽之製備可藉由改變藥劑之物理特徵而不妨礙其生理作用來促成藥理學用途。物理特性之適用改變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降低熔點以促成經黏膜投藥及增加溶解度以促成投予較高濃度之藥物。
在本文所述之方法之較佳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為化合物A。
本發明之方法可在試管內及活體內系統中進行,包括例如分離或培養之細胞或組織、非細胞試管內分析系統及動物(例如兩棲動物、鳥類、魚類、哺乳動物、有袋類動物、人類、家畜,諸如(但不限於)貓、狗、猴、小鼠或大鼠;或商業動物,諸如(但不限於)牛或豬)。 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調配成醫藥組合物而以適用於活體內投予之生物學上相容之形式向受試者投予。本發明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的混合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須在與該組合物之其他成分相容及對其接受者無害之意義上為可接受的。本文所用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可選自各種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該等材料用作用於醫藥調配物之材料且作為鎮痛劑、緩衝劑、黏合劑、崩解劑、稀釋劑、乳化劑、賦形劑、增量劑、滑動劑、增溶劑、穩定劑、助懸劑、張力劑、媒劑及增黏劑併入。亦可添加醫藥添加劑,諸如抗氧化劑、芳香劑、著色劑、風味改良劑、防腐劑、及甜味劑。可接受之醫藥載劑之實例包括羧甲基纖維素、結晶纖維素、甘油、阿拉伯樹膠、乳糖、硬脂酸鎂、甲基纖維素、粉末、鹽水、藻酸鈉、蔗糖、澱粉、滑石及水等。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意謂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之監管機構批准或列於美國藥典(U.S. Pharmacopeia)或用於動物,且更詳言之人類之其他公認之藥典中。
常常,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對活性化合物具有化學惰性且在使用條件下無毒。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之實例可包括例如水或鹽水溶液;聚合物,諸如聚乙二醇;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油、脂肪酸、或醇。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載劑為鹽水或水。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載劑為鹽水。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載劑為水。
界面活性劑,諸如(但不限於)清潔劑亦適用於調配物中。界面活性劑之特定實例包括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烯醇、乙酸乙烯酯及乙烯基吡咯啶酮之共聚物、聚乙二醇、苯甲醇、甘露糖醇、甘油、山梨醇或去水山梨醇之聚氧乙烯化酯;卵磷脂或羧甲基纖維素鈉;或丙烯酸衍生物,諸如甲基丙烯酸酯及其他衍生物、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諸如鹼性硬脂酸鹽,詳言之硬脂酸鈉、硬脂酸鉀或硬脂酸銨;硬脂酸鈣或硬脂酸三乙醇胺;烷基硫酸鹽,詳言之月桂基硫酸鈉及十六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二辛基磺基丁二酸鈉;或脂肪酸,詳言之衍生自椰子油之彼等脂肪酸;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諸如式N+ R'R''R'''R''''Y- 之水溶性四級銨鹽,其中R基團為相同或不同之視情況羥基化之烴基且Y- 為強酸之陰離子,諸如鹵離子、硫酸根及磺酸根陰離子;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銨為可使用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一;式N+ R'R''R'''之胺鹽,其中R基團為相同或不同之視情況羥基化之烴基;十八胺鹽酸鹽為可使用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一;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諸如去水山梨醇之視情況聚氧乙烯化之酯,詳言之聚山梨醇酯80、或聚氧乙烯化烷基醚;聚乙二醇硬脂酸酯、蓖麻油之聚氧乙烯化衍生物、聚甘油酯、聚氧乙烯化脂肪醇、聚氧乙烯化脂肪酸或環氧乙烷及環氧丙烷之共聚物、兩性界面活性劑,諸如甜菜鹼之經取代之月桂基化合物。
當向受試者投予時,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可無菌。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當靜脈內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時,水為載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當靜脈內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時,該載劑為鹽水溶液。亦可使用右旋糖水溶液及甘油溶液作為液體載劑,尤其對於可注射溶液而言。適合之醫藥載劑亦可包括賦形劑,諸如澱粉、葡萄糖、乳糖、蔗糖、明膠、麥芽、稻米、麵粉、白堊、矽膠、硬脂酸鈉、單硬脂酸甘油酯、滑石、氯化鈉、脫脂乳粉、甘油、丙烯、二醇、聚乙二醇300、水、乙醇、聚山梨醇酯20及其類似物。必要時,本發明組合物亦可含有較少量之濕潤劑或乳化劑,或pH值緩衝劑。
本發明之醫藥調配物係藉由醫藥技術中熟知之方法來製備。舉例而言,使本發明之化合物與載劑及/或稀釋劑締合成懸浮液或溶液。視情況,亦添加一或多種配合成分(例如緩衝劑、調味劑、表面活性劑及其類似物)。載劑之選擇係由該等化合物之溶解度及化學性質、所選之投藥途徑及標準醫藥實踐決定。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調配物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及水。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調配物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鹽水。
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係藉由已知程序向受試者,諸如人類或動物受試者投予,該等已知程序包括(但不限於)經口投予、舌下或經頰投予、非經腸投予、經皮投予、經由吸入或鼻內、經陰道、經直腸及肌內投予。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藉由筋膜上、囊內、顱內、皮內、鞘內、肌內、眶內、腹膜內、脊柱內、胸骨內、血管內、靜脈內、主質內、皮下或舌下注射、或經由導管非經腸投予。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經由肌內傳遞向受試者投予。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經由腹膜內傳遞向受試者投予。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經由靜脈內傳遞向受試者投予。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經口投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藉由快速注射投藥,例如靜脈內或肌內快速注射投藥來投予。
對於經口投藥,本發明之化合物之調配物可以膠囊、錠劑、散劑、顆粒劑、或懸浮液或溶液之形式呈現。膠囊調配物可為明膠、軟凝膠或固體。錠劑及膠囊調配物可進一步含有一或多種佐劑、黏合劑、稀釋劑、崩解劑、賦形劑、填充劑、或潤滑劑,其各自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此等物質之實例包括碳水化合物,諸如乳糖或蔗糖;無水磷酸氫鈣;玉米澱粉;甘露糖醇;木糖醇;纖維素或其衍生物;微晶纖維素;明膠;硬脂酸鹽;二氧化矽;滑石;羥基乙酸澱粉鈉;阿拉伯樹膠;調味劑;防腐劑;緩衝劑;崩解劑;及著色劑。經口投予之組合物可含有一或多種視情況選用之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甜味劑,諸如果糖、阿斯巴甜糖或糖精;調味劑,諸如胡椒薄荷、冬青油或櫻桃;著色劑;及防腐劑,以提供醫藥學上可口之製劑。
對於非經腸投藥(亦即經由除消化道以外之途徑,藉由注射投藥),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無菌水溶液組合,該無菌水溶液與受試者之血液等滲。該調配物係藉由將固體活性成分溶解於水中以產生水溶液,接著使該溶液無菌來製備,該水含有生理學上相容之物質,諸如氯化鈉、甘胺酸及其類似物,且具有與生理條件相容之經緩衝之pH值。該調配物可存在於單位劑量或多劑量容器中,諸如密封之安瓿或小瓶。該調配物可藉由任何注射方式傳遞至受試者體內,該方式包括(但不限於)筋膜上、囊內、顱內、皮內、鞘內、肌內、眶內、腹膜內、脊柱內、胸骨內、血管內、靜脈內、主質內、皮下,或舌下或經由導管注射。
非經腸投藥包括水性及非水性基溶液。其實例包括例如水、鹽水、糖水溶液或糖醇水溶液、醇(諸如乙醇、異丙醇、二醇)、醚、油、甘油酯、脂肪酸、及脂肪酸酯。在一些具體實例中,使用水進行非經腸投藥。在一些具體實例中,使用鹽水進行非經腸投藥。用於非經腸注射之油包括動物油、植物油、合成油或基於石油之油。用於溶液之糖的實例包括蔗糖、乳糖、右旋糖、甘露糖及其類似物。油之實例包括礦物油、凡士林、大豆、玉米、棉籽、花生及其類似物。脂肪酸及酯之實例包括油酸、肉豆蔻酸、硬脂酸、異硬脂酸及其酯。
對於經皮投藥,本發明之化合物與皮膚滲透增強劑組合,該等皮膚滲透增強劑諸如丙二醇、聚乙二醇、異丙醇、乙醇、油酸、N-甲基吡咯啶酮及其類似物,其增加皮膚對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滲透性且容許該等化合物透過皮膚且進入血流中。該等化合物/增強劑組合物亦可進一步與聚合物質組合,諸如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乙烯/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吡咯啶酮及其類似物,以提供呈凝膠形式之組合物,將其溶解於溶劑,諸如二氯甲烷中,蒸發至所需之黏度且接著塗覆至背襯材料以提供貼片。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呈單位劑型,諸如錠劑、膠囊或單劑量小瓶。適合之單位劑量(亦即有效量)可在針對需要投予所選之化合物之各病狀適當設計之臨床試驗期間確定且當然將視所需之臨床終點而變化。
本發明亦提供用於治療及預防受試者之病症(諸如病毒性病症)之製品。該等製品包括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視情況進一步含有至少一種其他抗病毒化合物,如本文所述。該等製品可經包裝而具有關於該等醫藥組合物能夠治療及/或預防之各種病症的指示。舉例而言,該等製品可包括能夠治療或預防某種病症之單位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及該單位劑量能夠治療或預防某種病症,例如茲卡病毒感染之指示。 劑量及投藥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有效量向受試者投予(或與受試者之細胞接觸)。該量容易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基於已知程序來確定,該等程序包括活體內建立之滴定曲線之分析以及本文所揭示之方法及分析。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降低受試者體內茲卡病毒之含量及/或限制或預防受試者體內病毒顆粒之含量增加。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降低受試者之體液中茲卡病毒之病毒力價。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抑制受試者體內茲卡病毒病毒聚合酶(諸如病毒RNA聚合酶)之活性。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5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4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3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2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1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5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2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2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1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1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01毫克/公斤/天至約2.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5毫克/公斤/天至約1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5毫克/公斤/天至約5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該有效量在以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5毫克/公斤/天至約3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5毫克/公斤/天至約1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有效量在約5毫克/公斤/天至約20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10毫克/公斤/天至約19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15毫克/公斤/天至約19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20毫克/公斤/天至約18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25毫克/公斤/天至約18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30毫克/公斤/天至約17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35毫克/公斤/天至約17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40毫克/公斤/天至約16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45毫克/公斤/天至約16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50毫克/公斤/天至約15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55毫克/公斤/天至約15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60毫克/公斤/天至約14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65毫克/公斤/天至約14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70毫克/公斤/天至約13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75毫克/公斤/天至約13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80毫克/公斤/天至約12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85毫克/公斤/天至約12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90毫克/公斤/天至約11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95毫克/公斤/天至約11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100毫克/公斤/天至約10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5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5毫克/公斤/天至約3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1毫克/公斤/天至約2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2毫克/公斤/天至約2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3毫克/公斤/天至約1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4毫克/公斤/天至約1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2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1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10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6.5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9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在約1毫克/公斤/天至約14毫克/公斤/天之範圍內。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100毫克/公斤/天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9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8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7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6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5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4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3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70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2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1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5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2.5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投予少於1毫克/公斤/天。在上述具體實例中,投予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量大於0.01毫克/公斤/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有效量為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5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為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4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為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3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為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2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為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10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為約0.1毫克/公斤/天至約5毫克/公斤/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該有效量為2.5毫克/公斤/天、5毫克/公斤/天或10毫克/公斤/天。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高於10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高於50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高於100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2小時至24小時達成高於5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2小時至24小時達成高於75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2小時至24小時達成高於10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2小時至24小時達成高於20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1毫克/公斤/天至20毫克/公斤/天之量之本發明化合物至少四天之後達成高於25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最小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1毫克/公斤/天至20毫克/公斤/天之量之本發明化合物至少四天之後達成高於5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最小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1毫克/公斤/天至20毫克/公斤/天之量之本發明化合物至少四天之後達成高於75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最小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1毫克/公斤/天至20毫克/公斤/天之量之本發明化合物至少四天之後達成高於100 ng/ml之本發明化合物之最小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0.5 μg/mL至約15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 μg/mL至約2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2 μg/mL至約25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3 μg/mL至約3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4 μg/mL至約4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5 μg/mL至約5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5 μg/mL至約1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0 μg/mL至約15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5 μg/mL至約2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範圍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20 μg/mL至約25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25 μg/mL至約3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30 μg/mL至約4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40 μg/mL至約5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50 μg/mL至約6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60 μg/mL至約7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70 μg/mL至約8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 μg/mL至約5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 μg/mL至約4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 μg/mL至約3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有效量為足以在投予之後1小時至4小時達成約1 μg/mL至約20 μg/mL範圍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血漿含量的量。
在任何上述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為化合物A。在任何上述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為呈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形式的化合物A。在任何上述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為呈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溶劑合物或前述物質之組合形式之化合物A。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根據治療過程分一或多次劑量投予有效量(其中劑量係指在一天內投予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每日一次投予(每天1次/投藥)。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每日兩次投予(每天2次/投藥;例如,每天兩次投予有效量之一半)。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每日三次投予(每天3次/投藥;例如,每天兩次投予有效量之三分之一)。當將劑量分成每天多次投藥時,在每次投予時該劑量可平分或該劑量可不平分。任何既定劑量可以單一劑型或多於一個劑型(例如錠劑)傳遞。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治療過程期間僅投予一次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且不投予另外之劑量。因此,在本文所述之方法中,該等方法可包括在整個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單次劑量之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當在整個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單次劑量時,該治療過程少於4週,諸如1週、2週或3週。當在整個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單次劑量時,該劑量可每日一次投予或該劑量可分成投藥當天之多次投藥(諸如每日兩次或每日三次)。當將劑量分成每天多次投藥時,在每次投予時該劑量可平分或該劑量可不平分。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肌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靜脈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非經腸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經口投藥來傳遞。該劑量可以單一劑型或多於一個劑型(例如錠劑)傳遞。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多於一次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因此,在本文所述之方法中,該等方法可包括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多次劑量之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在2天至2年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在2天至2個月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在2天至4週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在2天至3週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在2天至2週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在2天至1週之範圍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可在治療過程期間每天傳遞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治療過程期間並非每天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例如在治療過程期間可每隔一天或每三天投予有效量)。此外,有效量對於在治療過程期間之每一次投藥而言不需要相同。在一個具體實例中,治療過程可包括投予作為速效劑量之至少一次劑量及作為維持劑量之至少一次劑量,其中該速效劑量與該維持劑量相比含有更大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諸如(但不限於)為維持劑量之2倍至10倍)。在一個具體實例中,最初以單次投藥或多於一次投藥投予高劑量(速效劑量),繼而在其餘治療過程中投予較低之劑量(維持劑量)。舉例而言,對於持續10天之治療過程,可在投藥第一天投予200毫克/公斤/天之高劑量,繼而在治療過程之其餘九天期間投予50毫克/公斤/天之較低劑量。作為另一個實例,對於持續10天之治療過程,可在投藥第一天投予100毫克/公斤/天之高劑量,繼而在治療過程之其餘九天期間投予25毫克/公斤/天之較低劑量。作為另一個實例,對於持續25天之治療過程,可在投藥之頭三天投予100毫克/公斤/天之高劑量,繼而在治療過程之其餘二十二天期間投予25毫克/公斤/天之較低劑量。對於任何既定投藥,該劑量可每日一次投予或該劑量可分成投藥當天之多次投藥(諸如每日兩次或每日三次)。當將劑量分成每天多次投藥時,在每次投予時該劑量可平分或該劑量可不平分。舉例而言,對於持續10天之治療過程,可在投藥第一天投予200毫克/公斤/天之高劑量且該劑量每日兩次投予(在當天兩次分開投予100 mg/kg),繼而在治療過程之其餘九天期間投予50毫克/公斤/天之較低劑量且該劑量每日兩次投予(每天兩次分開投予25.0 mg/kg)。舉例而言,對於持續10天之治療過程,可在投藥第一天投予100毫克/公斤/天之高劑量且該劑量每日兩次投予(在當天兩次分開投予50 mg/kg),繼而在治療過程之其餘九天期間投予25毫克/公斤/天之較低劑量且該劑量每日兩次投予(每天兩次分開投予12.5 mg/kg)。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肌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靜脈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非經腸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經口投藥來傳遞。該劑量可以單一劑型或多於一個劑型(例如錠劑)傳遞。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的任何時間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且在可偵測到活動性茲卡病毒感染(亦即藉由實驗室診斷或其他方法)之前的任何時間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患有活動性茲卡病毒感染(亦即藉由實驗室診斷或其他方法)期間之任何時間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且在茲卡病毒感染具活動性時(亦即可藉由實驗室診斷或其他方法來偵測茲卡病毒)的任何時間投予該劑量。活動性茲卡病毒感染可在受試者之任何體液或組織中偵測,諸如(但不限於)血液、血漿或血清、乳汁、羊水、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髓液、尿液、唾液及其類似物以及組織(包括(但不限於)腦以及男性及女性生殖組織)。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為血液。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體液不為血液。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1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2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3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4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5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6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7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8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9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10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20天投予該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已感染茲卡病毒之後超過30天投予該劑量。茲卡病毒感染可用標準實驗室測試及/或由醫學專業人員診斷來確認。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肌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靜脈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非經腸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經口投藥來傳遞。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受試者感染茲卡病毒之前投予該劑量(亦即預防性投藥)。舉例而言,若受試者正計劃前往其中已報告茲卡病毒感染之地區或認為他/她可能暴露於茲卡病毒,則該受試者可在前往該地區之前接受本發明之化合物的治療過程。此外,受試者可為並非最初暴露於來自非人類媒介來源(例如黑斑蚊屬之蚊蟲)之茲卡病毒感染的人。舉例而言,已暴露於茲卡病毒或有暴露於茲卡病毒風險(例如因前往其中已報告茲卡病毒感染之地區)之人的配偶或伴侶亦可接受本發明之化合物的治療過程。
在一個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為如本文所述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之一次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一個實例,受試者可在前往該地區之前、到達該地區時或在該地區期間服用一次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肌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靜脈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非經腸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經口投藥來傳遞。
在一個具體實例中,該治療過程可為如本文所述在治療過程期間投予之多於一次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一個實例,受試者可視情況在前往該地區之前根據治療過程服用一定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諸如(但不限於)在前往該地區前1天至7天每天一次劑量);在該地區期間根據治療過程服用一定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諸如(但不限於)在該地區期間每天一次劑量)且視情況根據治療過程服用一定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諸如(但不限於)在自該地區旅行返回之後1天至7天每天一次劑量)。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前往該地區之前、在自該地區返回時或在前往該地區之前以及在自該地區返回時,該受試者服用一定劑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之此種預防使用不僅有益於保護接受本發明化合物投藥之受試者,而且亦有益於保護與該受試者接觸之個體(例如家庭成員及同事)。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肌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靜脈內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非經腸投藥來傳遞。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劑量係藉由經口投藥來傳遞。該劑量可以單一劑型或多於一個劑型(例如錠劑)傳遞。
在本文中之任何具體實例中,該劑量可包含單獨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處於醫藥組合物中之本發明之化合物。
欲用於組合物中之精確劑量亦將視投藥途徑及感染或病症之嚴重程度而定,且應當根據專業人員之判斷及各患者之情況來決定。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用於經口、肌內、靜脈內或腹膜內投藥之有效量為約5毫克/公斤/天至約50毫克/公斤/天、約50毫克/公斤/天至約80毫克/公斤/天、約80毫克/公斤/天至約150毫克/公斤/天、約150毫克/公斤/天至約250毫克/公斤/天、約250毫克/公斤/天至約350毫克/公斤/天或約350毫克/公斤/天至約450毫克/公斤/天(或每平方公尺之體表面積表示之等效劑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用於經口、肌內、靜脈內或腹膜內投藥之有效量為約5 mg至約2000 mg,而不針對患者之體重或體表面積調整。其他有效劑量可自由試管內或動物模型測試系統獲得之劑量反應曲線外推。此等動物模型及系統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
熟習此項技術者僅使用常規實驗就將認識到或能夠確定本文所述之本發明之特定具體實例之許多等效方案。此等等效方案意欲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進一步藉由以下非限制性實施例來描述本發明。實施例 實施例1:鼠類茲卡病毒小鼠模型之表徵
將AG129小鼠模型用於該研究中且其先前已用於茲卡病毒之病毒聚合酶抑制劑之研究中。AG129小鼠缺乏α/β(I型)及γ(II型)干擾素受體。AG129小鼠易患茲卡病毒感染且表現出相關疾病體徵,包括在感染後期時出現之結膜炎、神經系統受累及疾病、可量測之病毒血症、後肢麻痹及死亡以及拱背、嗜睡及興奮。由於茲卡病毒感染所致之死亡一般在病毒攻擊之後8天與20天至30天之間發生,視病毒攻擊之劑量而定。
在小鼠中對茲卡病毒之馬來西亞毒株(P6-740)進行滴定(數據未示)且將103 pfu/小鼠之病毒攻擊劑量鑒定為在皮下注射之後在AG129小鼠中引起100%之死亡率的適合劑量(第1A圖)。在後續實驗中使用該攻擊劑量。在受感染之小鼠中觀測到各種疾病體徵,包括結膜炎、四肢無力/麻痺、興奮、拱背及俯臥(第1B圖)。受感染之小鼠通常表現出一或多個症狀,但疾病體徵因小鼠而異。體重變化在即將死亡之前快速下降(第1C圖)且與上文所述之疾病體徵相符。
在感染後之各個時間,藉由qRT-PCR確定各種組織中病毒RNA積聚之含量,如方法部分中所述。病毒RNA含量達到峰值且自血清、肝臟、腎臟及子宮中清除,而病毒以相對高力價在脾臟、腦及睾丸中持續至病毒接種後13天(dpi)(第1D圖)。在5 dpi及7 dpi時在血清中存在高力價,此可用作用於抗病毒研究中之死前參數。尿液中之病毒RNA力價偶而出現,儘管遲至13 dpi才偵測到病毒(第1D圖)。腦中之高力價與在臨死前觀測到之神經系統疾病體徵相一致。神經系統體徵包括活動過多(在受到干擾時或隨機圍繞籠舍快速及不協調跑動)、呼吸用力增加、震顫或癲癇發作及拱背。 實施例2:試管內結果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及利巴韋林。以直至100 μg/ml之濃度範圍投予該等化合物。在即將測試之前,在MEM中製備化合物。藉由顯微鏡檢查受感染細胞之細胞病變效應、中性紅(NR)染料吸收增加(比色測定)、及病毒產量降低來確定對病毒複製之抑制。如上分析接受化合物處理之未受感染之細胞以用於細胞毒性對照。在Vero76、Huh7及RD細胞中確定EC50 、EC90 及SI(選擇性指數)值,如藉由中性紅吸收染料分析及病毒產量降低分析所分析。呈現來自3次或多於3次之獨立實驗的結果(標準偏差未示)。在該試管內研究中使用三種茲卡病毒毒株:馬來西亞毒株P 6-740、烏幹達毒株MR-766及波多黎各毒株PRVABC-59。將細胞維持在標準條件下。
結果示於表1中。發現化合物A一致地以低μM範圍內之50%有效濃度(EC50 )值及有利之選擇性指數(SI)值減少RD、Huh-7及Vero76細胞系中由茲卡病毒之烏幹達、馬來西亞及波多黎各分離株所誘導之病毒CPE(表1)。在所使用之三種茲卡病毒毒株之間功效亦相似,該等毒株代表非洲、亞洲及目前傳播之美洲毒株。藉由VYR測試確認化合物A之功效。90%有效濃度(EC90 )值或將病毒力價降低1倍log10 所需之濃度略微較高,但類似於EC50 (表1)。化合物A之VYR曲線對於所測試之三種不同之細胞系而言相類似(第1E圖至第1G圖)。
利巴韋林在細胞培養物中亦具有活性,其中結果可變,視使用何種細胞系而定(表1)。病毒產量降低分析進一步證實該細胞系依賴性可變性。當在Vero76細胞中進行分析時,利巴韋林在VYR研究中無活性(第1E圖),儘管在CPE減少分析中觀測到一定活性。此為意想不到的,因為利巴韋林在此種細胞系中針對YFV及西尼羅病毒(WNV)具有廣譜活性。包括Huh-7及RD之人類細胞系確認利巴韋林之抗病毒活性(分別為第1F圖及第1G圖)。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1
a 使用CPE減少分析確定50%有效濃度、或將病毒細胞病變效應減少50%所需之濃度。b 90%有效濃度、或將來自在5 dpi收集之細胞之病毒減少1倍log10 50%細胞培養感染劑量(CCID50%)所需之濃度。c 藉由將細胞毒性濃度(未示)除以EC90 來獲得90%選擇性指數,該細胞毒性濃度係藉由在不存在病毒之情況下用化合物之連續稀釋液處理細胞對照組且記錄發生對細胞之50%抑制時之劑量而獲得。 實施例3:在鼠類茲卡病毒模型中化合物A及利巴韋林之功效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及利巴韋林。以150毫克/公斤/天及300毫克/公斤/天(各自於0.05 ml體積之鹽水中)肌內投予化合物A且以75毫克/公斤/天及50毫克/公斤/天(各自於0.1 ml體積之鹽水中)腹膜內投予利巴韋林。藉由兩次各肌內/腹膜內注射日劑量之一半來完成日劑量之肌內或腹膜內投予。在用茲卡病毒感染之前4小時向小鼠投予第一次劑量之化合物A及利巴韋林且在感染後繼續處理8天。
在該實驗中,經由皮下注射於0.1 ml體積中以每隻小鼠100倍CCID50 (103 pfu)之攻擊劑量投予茲卡病毒(馬來西亞,毒株P 6-740)。處理組示於下表2中。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2
在病毒攻擊後28天監測小鼠之存活率。在第0天及每隔一天獲取個別小鼠之體重變化直至實驗結束。每天針對疾病體徵觀測小鼠,該等體徵包括結膜炎、拱背,及四肢無力或麻痺。
第2圖展示與安慰劑(組9)相比,接受150毫克/公斤/天(組3)及300毫克/公斤/天(組1)化合物A投藥之AG129小鼠之存活率百分比。如第2圖中所示,在安慰劑組中無小鼠存活超過感染後第21天,而接受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處理之7/8隻小鼠存活至感染後第28天。存活率之增加具有統計顯著性(p<0.0001)。雖然接受15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處理之小鼠到感染後第27天時皆死亡,但化合物A以統計顯著性方式延遲受感染小鼠之死亡率曲線(p≤0.001)。此外,在感染後28天在組1中之存活小鼠中未觀測到發病。在感染後第28天未觀測到假處理組(組2及組6)中小鼠之發病或死亡。
第3A圖展示與安慰劑組(組9)、化合物A 300毫克/公斤/天假處理組(組2)、假處理安慰劑組(組6)及正常對照組(組8)相比,接受150毫克/公斤/天(組3)及300毫克/公斤/天(組1)化合物A投藥之AG129小鼠的體重變化百分比。如第3A圖中所示,用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進行之處理(存在茲卡病毒感染,組1;及假處理對照組,組2)使得體重變化類似於在正常對照組(組8)及假處理小鼠(組6)中所觀測到之體重變化。接受15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投藥之小鼠(組3)自感染後約第15天開始顯示出適度之體重減輕。安慰劑組小鼠(組9)自感染後約第11天開始顯示出急劇之體重減輕。第3B圖展示在感染後第7天與第13天之間(此時對於任一組均觀測到最小之死亡率)的體重變化(以公克為單位)。用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存在茲卡病毒感染,組1;及假處理對照組,組2)及15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組1)進行之處理使得體重變化類似於在正常對照組(組8)及假處理小鼠(組6)中所觀測到之體重變化。安慰劑組小鼠(組9)顯示出增加之體重減輕,反映了第3A圖中所示之結果。
第4圖展示存在於AG129小鼠中之茲卡病毒的量。如方法部分中所述來確定相對病毒含量。與安慰劑(組9)相比,用300毫克/公斤/天或15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分別為組1及組3)進行之處理以統計顯著性方式降低病毒含量。
第5圖展示與安慰劑(組9)相比,接受50毫克/公斤/天(組7)及75毫克/公斤/天(組5)利巴韋林投藥之AG129小鼠的存活率百分比。如第5圖中所示,與安慰劑相比,用任一劑量之利巴韋林進行之處理未提高AG129小鼠之存活率,其中在組5及組7中無小鼠存活超過感染後第20天。
第6圖展示與安慰劑組(組9)、利巴韋林75毫克/公斤/天假處理組(組4)、假處理安慰劑組(組6)及正常對照組(組8)相比,接受50毫克/公斤/天(組7)及75毫克/公斤/天(組5)利巴韋林投藥之AG129小鼠的體重變化百分比。與安慰劑相比,75毫克/公斤/天及50毫克/公斤/天之利巴韋林均未顯示出體重變化百分比之顯著改善。組6(利巴韋林75毫克/公斤/天假處理組)中之小鼠在感染後第19天未顯示出顯著之體重變化。與第5圖及第6圖中之結果相一致,與安慰劑相比,用50毫克/公斤/天(組7)及75毫克/公斤/天(組5)之利巴韋林進行之處理未能降低AG129小鼠之相對病毒含量(參見第7圖)。
此等結果證實化合物A有效治療茲卡病毒感染。 實施例4:在再攻擊之後在鼠類茲卡病毒模型中化合物A之功效
在該實施例中,在感染後第28天對來自實施例3中所述之研究之存活小鼠進行再攻擊。在第28天,處理組中僅有之存活小鼠在組1(7/8隻小鼠)、正常對照組(組8,8/8隻小鼠)及病毒假處理組(組2,8/8隻小鼠;及組6,8/8隻小鼠)中。向所有存活小鼠(除正常對照組以外)投予與初次攻擊相同之茲卡病毒攻擊。
經由皮下注射於0.1 ml體積中以每隻小鼠100倍CCID50 (103 pfu)之攻擊劑量向組1、組2及組6中之小鼠投予茲卡病毒(馬來西亞,毒株P 6-740)。在第28天在再攻擊之前或之後未向組1、組2及組6中之動物投予額外劑量之化合物A。在該實驗中,組2及組6之假感染小鼠用作對照組以分析化合物A處理對免疫系統活化之作用(請注意:組2中之小鼠在第0天與組1中之小鼠接受相同之300毫克/公斤/天劑量之化合物A)。監測小鼠之存活率直至初次感染後第60天。處理組為表2(實施例3)中所示之處理組。
第8A圖展示結果。在用茲卡病毒第二次攻擊之後在組1中之小鼠中未觀測到額外之死亡,其中接受茲卡病毒再攻擊之所有7隻小鼠在第60天均存活。相反,在假處理組(組2及組6,其在第28天首次接受茲卡病毒攻擊)中,未觀測到存活超過第51天(或此等組在第二次攻擊後23天),此結果與先前之結果相一致,該等先前結果顯示在不存在化合物A處理之情況下感染茲卡病毒之AG129小鼠之100%死亡率。所有正常對照小鼠在第60天均存活。在第28天即將用茲卡病毒再攻擊之前自在初次茲卡病毒攻擊後存活之接受化合物A處理之小鼠(組1)及經受假感染之小鼠(組6)採集之血清樣品中測定針對茲卡病毒之中和抗體的抗體力價。結果示於第8B圖中。組1之小鼠在血清中顯示出高力價之茲卡病毒中和抗體(4-5 log10 PRNT50 )。在再攻擊研究中感染之前,最初未感染茲卡病毒之小鼠(組6)在血清中未顯示可偵測含量之茲卡病毒中和抗體。總之,此等結果顯示用化合物A進行治療不會損害從頭抗病毒免疫反應之產生或抑制針對茲卡病毒之抗體產生。
此等結果證實化合物A有效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且在再感染茲卡病毒之情況下有效。 實施例5:在鼠類茲卡病毒模型中化合物A之治療功效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於0.05 ml體積之鹽水中以300毫克/公斤/天肌內投予化合物A。藉由兩次各自肌內注射日劑量之一半來完成日劑量之肌內投予。在用茲卡病毒感染後1天、3天、5天或7天(dpi)向小鼠投予第一次劑量之化合物A且在初始劑量之後繼續處理8天(對於除安慰劑(其中n=10)及正常對照組(其中n=4)之外的各條件,n=8)。經由皮下注射於0.1 ml體積中以每隻小鼠100倍CCID50 (103 pfu)之攻擊劑量投予茲卡病毒(馬來西亞,毒株P 6-740)。結果示於第9圖至第11圖中。
第9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1 dpi、3 dpi、5 dpi及7 dpi接受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處理之小鼠之存活率。與先前結果相一致,在安慰劑組中無小鼠存活超過感染後第18天。在1 dpi投予化合物A使得存活率與安慰劑組相比有統計顯著性改善(p≤0.001)。雖然與在1 dpi投予之化合物A相比,在3 dpi及5 dpi接受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處理之小鼠顯示出死亡率增加,但化合物A以統計顯著性方式延遲受感染小鼠之死亡率曲線且增加存活率(***p≤0.001;及**p≤0.01)。
第10A圖展示與安慰劑及正常對照組相比,在1 dpi、3 dpi、5 dpi及7 dpi接受300毫克/公斤/天投藥之AG129小鼠之體重變化百分比。在1 dpi用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進行之處理直至27 dpi基本上未顯示出體重變化,而正常對照組在27 dpi顯示出體重增加之15%增加。對於在3 dpi、5 dpi及7 dpi用化合物A進行之處理,體重減輕百分比隨化合物A投予之延遲而增加,其中在3 dpi及5 dpi之處理在體重減輕百分比方面顯示出統計顯著性降低。第10B圖展示在感染後第7天與第13天之間(此時對於任一組均觀測到最小之死亡率)的體重變化(以公克為單位)。與接受安慰劑處理之小鼠相比,在1 dpi、3 dpi及5 dpi用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進行之處理引起體重減輕之統計顯著性降低(p≤0.001),此結果與第10A圖中之結果相一致。第10C圖展示在感染後第5天之病毒血症。在感染後第5天(相對於各組中之病毒投予)血清中之病毒RNA含量在任何處理組中均未顯著降低。
第11圖展示在進行處理之情況下對疾病體徵(興奮、俯臥、麻痺、拱背、結膜炎或無體徵)之評定。每天對各小鼠評定疾病體徵且記錄首次觀測到疾病體徵之日期。該圖表代表經觀測具有各疾病體徵之小鼠的數目。各組中僅有約50%之小鼠表現出各疾病體徵。對於在1 dpi投予之化合物A,6隻小鼠未顯示出疾病,而其餘2隻小鼠顯示出如所示之6個疾病體徵。隨著感染後化合物A之投予時間增加,未表現出疾病體徵之小鼠數目減少(在3 dpi有2隻小鼠;在5 dpi有1隻小鼠;且在7 dpi有0隻小鼠)且疾病體徵之總數增加(在3 dpi有13個疾病體徵;在5 dpi有16個疾病體徵;且在7 dpi有23個疾病體徵)。
此等結果證實化合物A在感染茲卡病毒後長達5天內投予時有效且可治療性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 實施例6: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茲卡病毒模型中化合物A之治療功效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該實施例中所用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動物為人工繁殖之印度恆河猴。恆河猴已經報導易受目前在全世界傳播之茲卡病毒譜系感染(Osuna等人, Nat Med, PMID 27694931, 2016年10月,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以用於該教示)。在恆河猴模型中,在病毒投予之後2天-3天觀測到峰值病毒血症,其中雄性動物比雌性動物顯示出略微更大之峰值病毒血症。在該模型系統中,體溫一般與病毒血症負荷量相關。在感染之後,可在受試者之任何體液或組織中偵測到茲卡病毒RNA,諸如(但不限於)血液、血漿或血清、乳汁、羊水、精子、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髓液、尿液、唾液及其類似物以及組織(包括(但不限於)腦、神經組織、以及雄性及雌性生殖組織)。在該模型中,在投予該實施例中之劑量之茲卡病毒毒株情況下,茲卡病毒感染不致死。此外,在恆河猴中,初次茲卡病毒感染已經證實可引出對再感染之保護性免疫。
將動物預篩選為呈猿猴反轉錄病毒、B型皰疹及絲狀病毒血清陰性。將十五隻動物(n=15)用於該實施例中且分成3組(參見表3)。用化合物A處理兩組動物(組1及組2;各自n=5),如表3中所述。對照組(組3;n=5)僅接受調配媒劑。組1至3中之所有動物均接受所述之劑量之茲卡病毒。在該實施例中在初次病毒攻擊期間使用茲卡病毒之波多黎各分離株(PRVABC-59),且將其以105 PFU之劑量皮下投予。對於在初次病毒感染之後的異源攻擊,使用茲卡病毒之泰國分離株(KF993678)(相對於初次茲卡病毒攻擊,在感染後第70天投予)。對於初次病毒感染,在整個研究過程期間藉由對全血以及尿液、唾液及腦脊髓液(CSF)進行採樣以監測茲卡病毒之存在來監測動物。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血液、尿液及唾液之樣品且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CSF之樣品(經由腰椎穿刺)。量測血漿、尿液、唾液及CSF中之茲卡病毒RNA含量。
對於組1,在第0天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其中在用茲卡病毒攻擊之後90分鐘投予第一次100 mg/kg劑量且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100 mg/kg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茲卡病毒攻擊後第1天至第9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2,在第0天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其中在用茲卡病毒攻擊之後90分鐘投予第一次100 mg/kg劑量且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100 mg/kg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對於組3,在茲卡病毒攻擊(+90)當天僅肌內投予媒劑,且接著在茲卡病毒攻擊後第1天至第9天每天兩次投予。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3
化合物A在所有動物中良好耐受。組1至3之血漿病毒血症之結果示於第12A圖及第12B圖中。所有對照動物(組3)到感染後第2天時均產生如在血漿中所偵測的高含量之病毒血症。四隻對照動物到感染後第2天時有病毒血症且一隻動物在感染後第3天有病毒血症;組3中之兩隻動物的病毒複製持續直至第7天為止。組1中之動物直至感染後第28天未產生可偵測之如在血漿中所偵測之病毒血症。組2中之動物顯示出顯著之保護作用,其中該組中只有兩隻動物顯示如在血漿中可偵測之病毒血症,其中一隻動物在感染後第3天至第4天在血漿中表現出可偵測之病毒血症,且另一隻動物在感染後第10天在血漿中表現出可偵測之病毒血症。在組2中之動物之該2個病例中,與對照組(組3)相比,病毒血症之嚴重程度顯著降低,且在一個病例中,病毒血症之發病與對照組(組3)相比顯著延遲。
亦在所有動物之CSF、唾液及尿液中監測茲卡病毒。組1之結果示於第13A圖中,組2之結果示於第13B圖中,且組3之結果示於第13C圖中。第13D圖展示組1至3之數據之彙總,其中陰影條柱指示在感染後各個時間點CSF、唾液及尿液中茲卡病毒RNA呈測試陽性之樣品的數目。組1及組2中之動物在CSF、唾液及尿液中僅顯示出偶而可偵測之茲卡病毒RNA,其中與對照組(組3)相比,病毒脫落減少。
亦在用泰國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異源攻擊之後確定組1至3中動物之血清(在感染後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及CSF(第0天、第3天、第7天及第10天)中病毒RNA之存在。將結果顯示為與如第12A圖(血清)以及第13A圖及第13B圖(CSF)中所示之在用波多黎各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初次感染之後血漿及CSF中病毒RNA之存在相比較。結果顯示在血清(第14A圖)及CSF(第14B圖)中存在之最少病毒RNA之存在,指示在異源攻擊之後在動物中產生強效之周邊免疫反應而極好地控制血漿及中樞神經系統中之茲卡病毒RNA含量。
綜上所述,化合物A在NHP中良好耐受,且針對茲卡病毒感染及後續再攻擊(即使使用茲卡病毒之不同毒株)提供顯著之保護作用。
亦在NHP動物模型中研究化合物A對免疫系統活化之作用。在第0天用PRVABC-59 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初次攻擊之後以及在第70天用茲卡病毒之泰國分離株(KF993678)進行異源攻擊之後研究B細胞活化及記憶T細胞活化。在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血漿樣品以分析B細胞及記憶T細胞活化(用各茲卡病毒分離株感染後之天數)。在用泰國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異源攻擊之後不向動物投予額外劑量之化合物A。第14C圖展示在組1至3中在用波多黎各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初次攻擊及用泰國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異源攻擊之後化合物A對B細胞活化之作用。藉由流動式細胞量測術確定血漿樣品中初始(CD27-)及記憶(CD27+)B細胞之CD38表現(結果表示為幾何平均螢光,GMF,×104 之CD38)。實心圓圈指示茲卡病毒感染呈血漿陽性之動物且空心圓圈指示茲卡病毒感染呈血漿陰性之動物。組1至3中之所有動物在初次攻擊之後及在異源攻擊之後均具有茲卡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反應(組1至3)。如第14C圖中所示,所有動物在異源攻擊之後均顯示出有限之B細胞活化。
第14D圖展示在組1至3中在第0天用PRVABC-59 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初次攻擊及用泰國茲卡病毒分離株進行異源攻擊之後化合物A對記憶T細胞活化之作用。藉由流動式細胞量測術確定CD69+/CD8+ T細胞及CD69+/CD4+效應T細胞之百分比。實心圓圈指示茲卡病毒感染呈血漿陽性之動物且空心圓圈指示茲卡病毒感染呈血漿陰性之動物。如第14D圖中所示,組1至3中之所有動物在異源攻擊之後均顯示出活化之CD8+及CD4+ T細胞反應。
為了評定在用PRVABC-59 茲卡病毒分離株攻擊之後中和抗體之存在,進行空斑減少分析。確定空斑減少百分比及90%空斑減少中和力價(PRNT90 )。處理組之空斑減少百分比之結果示於第14E圖中且處理組之PRNT90 之結果示於第14F圖中。組1-3到第14天時均顯示出針對茲卡病毒之中和抗體的存在,其持續直至第70天為止。組1至3之PRNT90 在第70天基本上相等。
總之,此等結果證實用化合物A進行治療不會損害從頭抗病毒免疫反應之產生。 實施例7: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茲卡病毒模型中化合物A之劑量範圍研究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該實施例中所用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動物係如實施例6中所述。將動物預篩選為呈猿猴反轉錄病毒、B型皰疹及絲狀病毒血清陰性。將二十隻動物(n=20)用於該實施例中且分成5組(參見表4)。用化合物A處理四組動物(組1至4;各自n=4)。對照組(組5;n=4)僅接受調配媒劑。向組1至5中之所有動物投予茲卡病毒波多黎各分離株PRVABC-59。以105 PFU之劑量皮下投予茲卡病毒。在整個研究過程期間藉由對全血進行採樣以監測茲卡病毒之存在來監測動物。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及第21天採集血液之樣品且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在第二次投予化合物A之後約2小時)、第1天及採集用於藥物動力學分析之樣品。量測血漿中之茲卡病毒RNA含量。
對於組1,在第0天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其中在用茲卡病毒攻擊之後90分鐘投予第一次100 mg/kg劑量且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100 mg/kg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1天至第9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2,在第0天以150 mg/kg(分次75 mg/kg劑量,時間安排如組1中)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1天至第9天以19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3,在第0天以100 mg/kg(分次50 mg/kg劑量,時間安排如組1中)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1天至第9天以13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4,在第0天以50 mg/kg(分次25 mg/kg劑量,時間安排如組1中)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1天至第9天以6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5,按與組1至4相同之方案僅肌內投予媒劑。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4
化合物A在所有動物中良好耐受。組1至3之血漿病毒血症之結果示於第15A圖及第15B圖中。所有對照動物(組5)到感染後第2天時均產生如在血漿中所偵測之高含量之病毒血症,其中所有四隻動物在感染後第2天均有病毒血症。組5中所有四隻動物之病毒複製持續直至第7天為止。組1中之動物直至感染後第28天未產生可偵測之如在血漿中所偵測之病毒血症。組2中之動物顯示出幾乎完全之保護作用,其中該組中僅一隻動物在感染後第7天顯示可偵測之輕微之病毒血症。組3中之動物顯示出顯著之保護作用,其中該組中只有兩隻動物顯示如在血漿中可偵測之輕微病毒血症,其中一隻動物在感染後第4天至第5天在血漿中表現出可偵測之病毒血症,且另一隻動物僅在感染後第5天在血漿中表現出可偵測之病毒血症。組4中之動物在感染後第4天至第7天有病毒血症,其中在一半動物中,病毒血症持續直至感染後第10天。在組2及組3中表現出病毒血症之動物之該2個病例中,與對照組(組5)相比,病毒血症之嚴重程度顯著降低,且在一個病例中,病毒血症之發病與對照組(組5)相比顯著延遲。在對照組(組5)中無動物表現出度過感染後第10天之病毒血症。
綜上所述,化合物A在NHP中良好耐受且以對於組1至3所述之劑量及投藥方案針對茲卡病毒感染提供顯著之保護作用。
如實施例6中所述,確定在用PRVABC-59 茲卡病毒分離株攻擊之後中和抗體之存在。結果示於第15C圖中。組1-5到感染後第21天時均顯示出針對茲卡病毒之中和抗體的存在。所有動物在感染後第28天均顯示出中和抗體之存在。此等結果顯示以對於組1至4所述之劑量及投藥方案用化合物A進行治療不會損害從頭抗病毒免疫反應之產生。
亦研究化合物A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血清中之茲卡病毒負荷量有關之劑量反應。第15D圖展示茲卡病毒RNA之最大力價與在處理期對組1-4及對照組(組5)所投予之化合物A之總劑量(mg/kg)的關係。結果顯示在大於334 mg/kg之化合物A之總劑量下(組1至3),與對照組茲卡病毒力價相比,茲卡病毒力價顯著地且以統計顯著性方式(p值<0.0001)降低。在492 mg/kg(組2)及650 mg/kg(組1)之化合物A之總劑量下,茲卡病毒分別在3/4個樣品及4/4個樣品中低於定量限。第15E圖展示茲卡病毒力價之對數與化合物A劑量之對數之關係的邏輯迴歸。在各總劑量處之數字指示低於定量限之樣品數。與第15D圖相一致,投予大於334 mg/kg之總劑量之化合物A顯著降低病毒力價。 實施例8:在人類受試者中化合物A之肌內注射
進行1期雙盲、安慰劑對照、劑量範圍研究以評估在健康人類受試者中藉由肌內注射(IM)投予之化合物A之安全性、耐受性、及藥物動力學。該研究分兩個部分進行。在部分1中,受試者經由肌內投藥接受0.3 mg/kg至10 mg/kg之劑量之化合物A之單次劑量。此外,亦評估利多卡因投藥(以4 mg/kg之劑量與化合物A共同投予)在減輕與注射相關之疼痛方面之作用。在部分2中,受試者經由肌內投藥接受2.5毫克/公斤/天、5毫克/公斤/天或10毫克/公斤/天之劑量之化合物A,持續7天(q.d.)。50名受試者在部分1中接受單次劑量之化合物A(12名受試者接受安慰劑)且23名受試者在部分2中接受多次劑量之化合物A(6名受試者接受安慰劑)。受試者對各種給藥方案之分配示於表5中。完成所有計劃之群組。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5
合格受試者為18歲至50歲任一性別之成人。納入標準為:1)體重≥50 kg(110 lb)且≤100 kg(220 lb);2)身體質量指數(BMI)為19-32 kg/m2 ;3)願意在研究之前及研究期間2天之時間內避免飲酒;4)有性生活之有生育潛能之女性及有性生活之男性在研究期間及在研究之後一段時間內須利用2種高度有效之避孕方法;5)避免含咖啡因之飲料;6)休息時正常之生命體徵;及7)能夠提供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1)受試者為研究點員工或研究點或試驗委託者員工之直系家庭成員;2)在先前90天內參與臨床研究;3)有在研究人員或試驗委託者認為會干擾受試者參與該研究之能力或增加彼受試者參與之風險的任何醫學病狀或病史;4)任何篩選實驗室測試有1級(輕度)或大於1級之異常結果;5)有異常之ECG(定義為任何篩選或基線QTc>450毫秒,PR>200毫秒,或比偶爾更頻繁及/或作為二聯律或高於二聯律之分組之心室及/或心房早期收縮);6)有異常之心血管檢查,包括在仰臥位休息5分鐘後確認之在篩選時血壓升高(收縮壓大於140,舒張壓大於90)、在仰臥位休息5分鐘後心搏過速>100 bpm;7)有猝死或QT延長之家庭或個人病史;8)在研究之前及研究期間7天之時間內使用除乙醯胺苯酚(acetaminophen)及非經口激素避孕之外的處方、非處方(OTC)藥物或草藥補充劑;9)肌肉質量不足以接受肌內注射;10)在前一年內有酒精或藥物濫用史、或當前有證據表明物質依賴或濫用;11)目前為吸菸者或在過去12個月內有吸菸史;12)對任何藥物有嚴重不良反應或嚴重過敏;13)根據研究人員之判斷,存在需要治療之有臨床意義之過敏或有該過敏之病史。除非花粉熱為活動性的,否則允許花粉熱;14)在先前3個月內捐獻或失去大於400 mL之血液;15)B型肝炎表面抗原、C型肝炎抗體、或1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血清學呈陽性;16)妊娠或哺乳之女性;及17)有妊娠女性伴侶之男性受試者。 結果
對於部分2中之各受試者確定化合物A之血漿濃度時間曲線(結果表示為ng/ml之化合物A)。在第1天在投予第一次劑量之前及在投予第一次劑量之化合物A之後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10小時、12小時、16小時及24小時,以及在第7天在投予最後一次劑量之化合物A之前及在投予最後一次劑量之化合物A之後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10小時、12小時、16小時、24小時、36小時、48小時、72小時及96小時採集血液樣品。自血液樣品獲得血漿樣品且確定化合物A之濃度。
第1天之結果示於第16A圖中且第7天之結果示於第16B圖中。結果係顯示為幾何平均值(95% CI)且表示為ng/ml之化合物A。如可在第16A圖及第16B圖中所看到,暴露與劑量成比例且隨著劑量增加呈線性關係。化合物A之血漿濃度在投藥之後1小時至2小時達到最大。
對於部分1及部分2,在任何劑量下未發生重度或嚴重不良事件且未發生有臨床意義之實驗室異常。發現利多卡因與化合物A之共同投藥可改善注射部位疼痛,而不會改變化合物A之血漿PK曲線(數據未示)。 實施例9:陰道內投予茲卡病毒之模型
茲卡病毒感染可經由性接觸傳播。使用陰道途徑之茲卡病毒感染之動物模型來確定基於感染方式之茲卡病毒之病毒血症之差異。該實施例中所用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為如實施例6中所述之人工繁殖之印度恆河猴。經由陰道內投予向雌性動物(n=4)投予105 PFU之劑量的茲卡病毒波多黎各分離株PRVABC-59(與實施例6及實施例7中用於皮下投予之劑量相同)。在整個研究過程期間對動物進行目視監測。採集血液、CSF及CVL樣品以監測茲卡病毒之存在且評定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免疫活化及病毒學參數。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血液樣品以確定茲卡病毒RNA含量、免疫活化(僅至第21天)及病毒學參數,且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在第二次投予化合物A之後約2小時)、第1天及第7天採集血液樣品以用於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分析。在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CSF樣品(經由腰椎穿刺)且在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CVL樣品(經由子宮頸陰道拭子)以確定茲卡病毒RNA含量及病毒學參數。
如下文所示,恆河猴易經由陰道內投予而患茲卡病毒感染。在所投予之劑量下,動物在感染後第7天至第10天有病毒血症,如藉由偵測血液中之茲卡病毒RNA所確定,其中峰值病毒血症在感染後10天之後發生。此外,在感染後28天在兩隻動物之血液中偵測到茲卡病毒RNA(第17圖)。當與皮下投予相同劑量之茲卡病毒(示於實施例6之第12A圖及第12B圖中)相比較時,變得顯而易見的是,皮下投予使得茲卡病毒RNA在血液中更快速出現(病毒血症在感染後第2天至第7天可偵測,其中峰值病毒血症在感染後約第5天發生)。在皮下投予之後,在感染後第7天之後,在血液中茲卡病毒RNA不可偵測,表明在皮下投予之後茲卡病毒更快速清除。進一步比較數據表明與皮下投予(在峰值病毒血症時Log 茲卡病毒RNA複本數/毫升為6至7)相比,在藉由陰道內投予而感染茲卡病毒之動物中,血液中之總茲卡病毒負荷量較低(在峰值病毒血症時Log 茲卡病毒RNA複本數/毫升少於5)。
對於CSF,陰道內投予茲卡病毒使得在感染後第7天開始(1隻動物)在CSF中偵測到茲卡病毒RNA且繼續偵測到直至感染後第28天(所有4隻動物),如第17圖中所示。總茲卡病毒負荷量亦增加直至感染後第21天且在感染後第28天仍升高。當與皮下投予相同劑量之茲卡病毒(示於實施例6之第13C圖及第13D圖中)相比較時,變得顯而易見的是,皮下投予使得茲卡病毒RNA在CSF中更快速出現(茲卡病毒RNA在感染後第7天在三隻動物中可偵測,相比之下,在陰道內投予之情況下,在1隻動物中可偵測)且使得茲卡病毒自CSF中更快速清除(在感染後第28天有2隻動物有可偵測之茲卡病毒,相比之下,在陰道內投予之情況下,有4隻動物有可偵測之茲卡病毒)。此外,數據顯示與陰道內投予(在感染後第28天Log 茲卡病毒RNA複本數/毫升為約5)相比,在較晚之時間點,在藉由皮下投予感染茲卡病毒之動物中,CSF中之總茲卡病毒負荷量較低(在感染後第28天Log 茲卡病毒RNA複本數/毫升為約3)。
綜上所述,與皮下暴露相比,陰道內暴露於茲卡病毒在血液及CSF中產生延遲且較持久之病毒複製。此外,在陰道內暴露之後血液中之總病毒負荷量低於在皮下暴露之情況下所觀測到之總病毒負荷量。在陰道內投予及皮下投予下在CSF中所偵測到之總病毒RNA在峰值含量上相當,但在陰道內暴露之後較晚之時間點,可偵測到較高含量之茲卡病毒RNA。
與血液及CSF相比,陰道內投予亦使得在陰道黏膜中出現較早之病毒複製(第17圖)。數據顯示在CVL中所偵測到之茲卡病毒之含量高於血液中之含量,表明在陰道黏膜中有較高程度之病毒複製。在感染後第21天及第28天病毒RNA在1隻動物中可偵測。
此等結果表明茲卡病毒感染之動力學不同且視受試者暴露於茲卡病毒之方式而變。陰道內暴露,諸如經由與受感染之伴侶發生性交會導致茲卡病毒在血液及CSF中之存在延遲,但病毒複製較持久。此等數據表明與經由皮下暴露(如在由蚊蟲叮咬時所發生)相比,當茲卡病毒暴露經由陰道內暴露發生時,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之治療窗口可較寬。 實施例10: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在延遲投予化合物之情況下茲卡病毒之陰道內投予之模型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將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該實施例中所用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將為如實施例6中所述之人工繁殖之印度恆河猴。將動物預篩選為呈猿猴反轉錄病毒、B型皰疹、及絲狀病毒血清陰性。將十五隻動物(n=15)用於該研究中且分成3組(參見表6)。將在用茲卡病毒進行陰道內感染之後不同時間用化合物A處理兩組動物(組1及組2;各自n=5)。對照組(組3;n=5)將藉由相同之投予途徑接受相同劑量之茲卡病毒且僅接受調配媒劑。將在研究之第0天向組1至3中之所有動物投予茲卡病毒波多黎各分離株PRVABC-59。將陰道內投予105 PFU之劑量之茲卡病毒。將在整個研究過程期間對動物進行目視監測。將採集血液、CSF及CVL樣品以監測茲卡病毒之存在且評定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免疫活化及病毒學參數。將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血液樣品以確定茲卡病毒RNA含量、免疫活化(僅至第21天)及病毒學參數,且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在第二次投予化合物A之後約2小時)、第1天及第7天採集血液樣品以用於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分析。將在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CSF樣品(經由腰椎穿刺)且將在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採集CVL樣品(經由子宮頸陰道拭子)以確定茲卡病毒RNA含量及病毒學參數。亦可根據上述方案之一或根據不同之方案來採集其他體液之樣品,諸如(但不限於)尿液及唾液。
對於組1,將在感染後96小時±1小時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5天至第13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2,將在感染後120小時±1小時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6天至第14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3,將在茲卡病毒感染當天及在感染後第1天-第9天每天兩次僅肌內投予媒劑。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6
該研究之主要終點將為血漿病毒血症之減少。在不存在處理之情況下,在所投予之茲卡病毒之劑量下,血漿病毒血症容易在100%之動物中偵測到。該研究將量測在茲卡病毒攻擊且如表6中所述投予化合物A之後血液中茲卡病毒RNA之減少。亦將評定化合物A(組1-2)在NHP模型中之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反應。亦將使用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及病毒負荷量數據進行抗病毒模型化。亦將藉由流動式細胞量測術來量測各種免疫系統參數(NK細胞子集百分比及其活化度、單核球子集百分比及其活化度、及初始、中樞記憶、效應/效應記憶CD4+及CD8+ T細胞子集百分比及活化度)以及針對茲卡病毒之中和抗體之產生。 實施例11: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之延遲投藥模型
該實驗中所用之藥劑將為化合物A(式I之化合物,其中A為NH2 且B為H,呈鹽酸鹽形式)。該實施例中欲用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動物係如實施例6中所述。將動物預篩選為呈猿猴反轉錄病毒、B型皰疹、及絲狀病毒血清陰性。將二十隻動物(n=20)用於該研究中且分成5組(參見表7)。將在用茲卡病毒進行感染之後不同時間用化合物A處理三組動物(組1至3;各自n=5)。對照組(組4;n=5)將接受相同劑量之茲卡病毒且僅接受調配媒劑。將在研究之第0天向組1至4中之所有動物投予茲卡病毒波多黎各分離株PRVABC-59。將皮下投予105 PFU之劑量之茲卡病毒。將在整個研究過程期間對動物進行目視監測。將採集血液樣品以監測茲卡病毒之存在且評定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免疫活化及病毒學參數。將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及第21天採集血液樣品以確定茲卡病毒RNA含量、免疫活化及病毒學參數,且在給藥前及在第0天(在第二次投予化合物A之後約2小時)、第1天及第7天採集血液樣品以用於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分析。
對於組1,將在感染後24小時±1小時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2天至第10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2,將在感染後48小時±1小時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3天至第11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3,將在感染後72小時±1小時以200 mg/kg(分次100 mg/kg劑量,在第一次劑量之後6小時-8小時傳遞第二次劑量)肌內投予經調配之化合物A,且接著在感染後第4天至第12天以25 mg/kg每天兩次投予。對於組4,將在茲卡病毒感染當天及在感染後第1天-第9天每天兩次僅肌內投予媒劑。
Figure 106107257-A0304-0007
該研究之主要終點將為血漿病毒血症之減少。在不存在處理之情況下,在所投予之茲卡病毒之劑量下,血漿病毒血症容易在100%之動物中偵測到。該研究將量測在茲卡病毒攻擊且如表7中所述投予化合物A之後血液中茲卡病毒RNA之減少。亦將評定化合物A(組1-3)在NHP模型中之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反應。亦將使用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及病毒負荷量數據進行抗病毒模型化。亦將藉由流動式細胞量測術來量測各種免疫系統參數(NK細胞子集百分比及其活化度、單核球子集百分比及其活化度、及初始、中樞記憶、效應/效應記憶CD4+及CD8+ T細胞子集百分比及活化度)以及針對茲卡病毒之中和抗體之產生。方法 病毒
茲卡病毒之MR-766分離株係在1947年4月於烏幹達之茲卡森林中自哨兵恆河猴採集且P 6-740毒株係在1966年7月在馬來西亞自蚊蟲採集。該兩種茲卡病毒毒株係由Robert B. Tesh(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Galveston, TX))友情提供。茲卡病毒PRVABC-59毒株係在2015年12月在波多黎各自人類患者之血液中分離出。該病毒最初由Barbara Johnson(科羅拉多州柯林斯堡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ort Collins, CO))提供。茲卡病毒毒株KF993678係在2103年在加拿大自最近在泰國度假之人類患者之血液中分離出。將病毒毒株在Vero細胞中擴增一次或兩次且MR-766、P 6-740及PRVABC-59分別具有107.7 、106.7 及107.5 50%細胞培養感染劑量(CCID50 )/毫升之力價。在AG129小鼠中滴定馬來西亞P6-740毒株之致死量且將該毒株用於本發明之動物研究。 小鼠模型
對茲卡病毒感染及疾病之小鼠模型進行表徵。用茲卡病毒(P6-740)皮下(s.c.)感染8週至10週之雄性及雌性AG129小鼠。進行病毒之劑量滴定以確定病毒之適合攻擊劑量以用於模型表徵及抗病毒/疫苗研究。
進行模型表徵研究以鑒定各種組織中病毒複製之關鍵時間點。包括一組動物,其中監測存活率及體重以證實與此等參數之一致性。在病毒攻擊後1天、3天、5天、7天、9天、11天及13天對兩隻雄性小鼠及兩隻雌性小鼠進行屍檢。自各動物採集組織,包括血清、脾臟、肝臟、腎臟、腦、睾丸/子宮及尿液。將各組織之一部分在4%多聚甲醛或中性緩衝福馬林(formalin)中固定至少24小時,之後石蠟包埋且切片以用於上文所述之免疫組織化學分析中。自組織提取總RNA且如上文所述對茲卡病毒RNA進行定量。
對於茲卡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療研究,將小鼠隨機分配至各自有10隻動物之組中。在MEM中製備病毒之10-3 稀釋液(104.0 pfu/mL)。用0.1 mL經過稀釋之病毒(約103.0 pfu/動物)皮下攻擊小鼠。所有化合物劑量係基於22 g之平均小鼠體重。在初次投予小鼠之前不到18小時在無菌鹽水中製備化合物且在研究之持續時間內將其儲存在4℃。以300 mg/kg/d或150 mg/kg/d每天兩次(bid)肌內投予化合物A。以75 mg/kg/d或50 mg/kg/d每日兩次腹膜內給予利巴韋林。處理在病毒攻擊之前4小時開始且持續8天。投予處理之技術人員對處理組之身分不知情。每天兩次觀測死亡率,持續28天,且在第0天且接著自病毒感染後1天至19天(dpi)每隔一天記錄各小鼠之體重。若小鼠不能再自己恢復正常或對刺激無反應,則將其人道安樂死。 用於偵測茲卡病毒RNA之即時RT-PCR
將50 mg至100 mg之新鮮分離之組織在1 mL TRI試劑(密蘇里州聖路易斯之西格瑪-奧德里奇公司(Sigma-Aldrich, St. Louis, MO))中用研杵研磨且提取總RNA。對於自液體樣品中提取病毒RNA,根據製造商說明書(加利福尼亞州瓦倫西亞之快而精公司(Qiagen, Valencia, CA))使用QIAamp Viral RNA Mini Spin套組。將提取之RNA用不含核酸酶之水溶離且藉由定量即時RT-PCR,使用由Co-Diagnostics公司(猶他州之邦蒂富爾(Bountiful, UT))所開發之Logix智慧型茲卡病毒測試(Logix Smart Zika Test)來擴增。將含有一組引子及用FAM螢光團及DABCYL猝滅劑標記之快速探針(Rapid Probe)之5 μL主混合物與2-5 μL之RNA及適當體積之水混合以達成10 μl之最終反應體積。首先將RNA在55℃反轉錄10分鐘,繼而藉由加熱至95℃,持續20秒來進行股分離。PCR反應由在95℃下持續1秒及在55℃下持續20秒之40個循環組成。用跨越擴增範圍之合成RNA產生標準曲線且將其用於計算未知樣品之基因組當量數。 流動式細胞量測術
如Osuna等人(Nat Med, PMID 27694931, 2016年10月)中所述進行流動式細胞量測術,該文獻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以用於該教示。 空斑減少分析
如下文所述進行空斑減少分析。簡言之,採集NHP血漿樣品,熱滅活且儲存在-80℃。將NHP血漿及陽性對照茲卡病毒中和血清(具有已知之力價)連續稀釋。將未稀釋及經過稀釋之樣品添加至等體積之2,000 PFU/ml之茲卡病毒(波多黎各PRVABC59)中。將病毒-抗體混合物在37℃培育1小時,之後將100 μl(100 PFU茲卡病毒)添加至接種有Vero細胞之匯合6孔組織培養皿之各孔中。在37℃下1小時病毒吸附之後,用含1%諾布爾瓊脂(noble agar)之補充之最低必需培養基(MEM)覆蓋細胞。在感染後4天時,添加在含1%瓊脂之MEM中含有0.02%(wt/vol)中性紅之額外覆蓋層,且在第二天對空斑進行計數且記錄。按一式三份進行分析且亦併入對照孔。中和抗體力價表示為產生90%空斑減少之血漿的最大稀釋度(PRNT90 )。 統計分析
使用魏氏對數秩(Wilcoxon log-rank)存活率分析來分析存活率數據且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使用龐費洛尼組群比較(Bonferroni group comparison)(Prism 5,GraphPad軟體公司)來進行所有其他統計分析。
無。
第1A圖展示與假感染對照組相比,暴露於攻擊劑量103 pfu/小鼠之茲卡病毒(馬來西亞(Malaysian),毒株P 6-740)之AG129小鼠之存活率。 第1B圖展示暴露於攻擊劑量103 pfu/小鼠之茲卡病毒(馬來西亞,毒株P 6-740)之AG129小鼠的疾病體徵。 第1C圖展示暴露於攻擊劑量103 pfu/小鼠之茲卡病毒(馬來西亞,毒株P 6-740)之AG129小鼠之體重變化。 第1D圖展示在感染之後,暴露於攻擊劑量103 pfu/小鼠之茲卡病毒(馬來西亞,毒株P 6-740)之AG129小鼠的組織中茲卡病毒RNA積聚之時間過程。 第1E圖展示在Vero細胞中由化合物A或利巴韋林(Ribavirin)所引起之病毒產量之降低。 第1F圖展示在Huh-7細胞中由化合物A或利巴韋林所引起之病毒產量之降低。 第1G圖展示在RD細胞中由化合物A或利巴韋林所引起之病毒產量之降低。 第2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150毫克/公斤/天及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存活率的作用(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P<0.001)。 第3A圖展示與安慰劑、正常對照組及假處理小鼠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150毫克/公斤/天及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體重變化百分比的作用。 第3B圖展示與安慰劑、正常對照組及假處理小鼠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150毫克/公斤/天及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在感染後第7天與第13天之間的體重變化(以公克為單位)的作用(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P<0.001,**P<0.01,*P<0.1)。 第4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150毫克/公斤/天及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病毒負荷量的作用(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P<0.001,**P<0.01)。 第5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50毫克/公斤/天及75毫克/公斤/天之利巴韋林對AG129小鼠之存活率之作用。 第6圖展示與安慰劑、正常對照組及假處理小鼠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50毫克/公斤/天及75毫克/公斤/天之利巴韋林對AG129小鼠之體重變化百分比之作用。 第7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茲卡病毒前4小時投予50毫克/公斤/天及75毫克/公斤/天之利巴韋林對AG129小鼠之病毒負荷量的作用。 第8A圖展示與安慰劑、正常對照組及假處理小鼠相比,在初次茲卡病毒攻擊之後28天投予茲卡病毒進行第二次攻擊之後,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存活率的作用。 第8B圖展示在第28天用茲卡病毒再攻擊前來自組1(化合物A處理,300 mg/kg,每日兩次,感染茲卡病毒)及組6(安慰劑,假感染)之小鼠的血清中茲卡病毒中和抗體之力價。 第9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後1天、3天、5天及7天時投予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存活率的作用(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P<0.001,**P<0.01,*P<0.1)。 第10A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後1天、3天、5天及7天時投予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體重變化百分比之作用。 第10B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後1天、3天、5天及7天時投予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在感染後第7天與第13天之間的體重變化(以公克為單位)之作用(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P<0.001)。 第10C圖展示與安慰劑相比,在感染後1天、3天、5天及7天時投予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病毒負荷量的作用(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P<0.001)。 第11圖展示在感染後1天、3天、5天及7天時投予300毫克/公斤/天之化合物A對AG129小鼠之疾病體徵之出現的作用。 第12A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在組1及組2(處理組)中肌內投予化合物A以及在組3(對照組)中肌內投予媒劑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血漿中茲卡病毒RNA之存在的作用。 第12B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在組1及組2(處理組)中肌內投予化合物A以及在組3(對照組)中肌內投予媒劑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隨感染後時間推移呈茲卡病毒RNA陽性之血漿樣品之百分比。 第13A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化合物A處理(肌內投予,感染後;組1)對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腦脊髓液、唾液及尿液中茲卡病毒RNA之偵測的作用。 第13B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化合物A處理(肌內投予,感染後;組2)對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腦脊髓液、唾液及尿液中茲卡病毒RNA之偵測的作用。 第13C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對照處理(組3)對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腦脊髓液、唾液及尿液中茲卡病毒RNA之偵測的作用。 第13D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在組1及組2(處理組)中肌內投予化合物A或在組3(對照組)中肌內投予媒劑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隨感染後時間推移呈茲卡病毒RNA陽性之腦脊髓液樣品、唾液樣品及尿液樣品之百分比。 第14A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初次攻擊以及隨後用茲卡病毒毒株KF993678進行異源攻擊之後動物之血漿中茲卡病毒RNA之存在。 第14B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初次攻擊以及隨後用茲卡病毒毒株KF993678進行異源攻擊之後動物之CSF中茲卡病毒RNA之存在。 第14C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初次攻擊及用茲卡病毒毒株KF993678進行異源攻擊之後,隨感染後時間推移B細胞之活化。 第14D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初次攻擊及用茲卡病毒毒株KF993678進行異源攻擊之後,隨感染後時間推移記憶T細胞之活化。 第14E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初次攻擊之後化合物A處理組1及2以及對照組3中隨時間推移之空斑減少百分比。 第14F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初次攻擊之後化合物A處理組1及2以及對照組3中隨時間推移中和抗體之PRNT90 力價。 第15A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化合物A處理(肌內投予,感染後;組1至組4)或媒劑(組5(對照組))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血液樣品中茲卡病毒RNA之偵測的作用。 第15B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在組1至組4(處理組)中肌內投予化合物A或在組5(對照組)中肌內投予媒劑之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隨感染後時間推移呈茲卡病毒RNA陽性之血液樣品的百分比。 第15C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皮下感染之後化合物A處理組1至4及對照組5中隨時間推移中和抗體之PRNT90力價。 第15D圖展示茲卡病毒RNA之最大力價與組1-5中所投予之化合物A之總劑量(mg/kg)的關係。 第15E圖展示茲卡病毒RNA力價之對數與化合物A劑量之對數之關係的邏輯迴歸。 第16A圖展示藉由肌內注射向人類受試者投予之化合物A在第1天化合物A之第一次劑量之後的血漿PK曲線(結果表示為ng/ml化合物A)。 第16B圖展示藉由肌內注射向人類受試者投予之化合物A在第7天化合物A之最後一次劑量之後的血漿PK曲線(結果表示為ng/ml化合物A)。 第17圖展示在用茲卡病毒毒株PRVABC-59進行陰道內感染之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血液、CSF及子宮頸陰道液中茲卡病毒RNA之出現。
Figure 106107257-A0304-11-0002-2

Claims (18)

  1. 一種用於治療、預防或抑制於一受試者中之一茲卡病毒感染或與於該受試者中之該茲卡病毒感染相關聯之一疾病或病狀之醫藥組合物,該醫藥組合物包括一醫藥上可接受載劑以及一有效量之一式(I)之化合物或其一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6107257-A0305-02-0076-1
    其中A為NH2,且B為H,以及其中該有效量被投予:i)作為一速效劑量繼而投予複數維持劑量,其中被投予的該式(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一總劑量大於334mg/kg;ii)作為一單次劑量,其中被投予的該式(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該總劑量大於200mg/kg。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與該茲卡病毒感染相關聯的該疾病或病狀為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及關節疼痛、不適、頭痛、神經系統併發症、自體免疫併發症、格-巴二氏徵候群、小頭畸形或該前述之組合。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速效劑量為200mg/kg及該複數維持劑量為50mg/kg、該速效劑量為150mg/kg及該複數維持劑量為38mg/kg、或該速效劑量為100mg/kg及該複數維持劑量為26mg/kg。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速效劑量及該複數維持劑量係以多次投藥投予。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單次劑量係以多次投藥投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被投予的該式(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該總劑量介於334mg/kg至650mg/kg。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投藥降低該受試者之一體液或組織中一茲卡病毒之一病毒力價。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體液為血液、血漿、血清、腦脊髓液、尿液或唾液。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組織為一胚胎、一胎兒、胎盤、肝臟、腎臟、脾臟、腦、睾丸或子宮。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投藥預防由該受試者至一第二受試者一茲卡病毒的傳播。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受試者為一第一受試者,且該第二受試者為該第一受試者之一性伴侶。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第二受試者為一嬰兒。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第二受試者為一產前人類。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有效量係在該受試者已感染該茲卡病毒之前、在該受試者已感染該茲卡病毒之後、或在受試者已感染該茲卡病毒之後且在該茲卡病毒感染可偵測到之前被投予。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受試者被感染一其他病毒。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其他病毒係由黑斑蚊(Aedes)屬之一蚊蟲所傳播。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醫藥組合物,進一步包括一或多種其他抗病毒劑。
  18. 如請求項1-17中任一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有效量係藉由靜脈內投藥、肌內投藥、非經腸投藥、經口投藥或該前述之組合被投予。
TW106107257A 2016-03-06 2017-03-06 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 TWI767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04317P 2016-03-06 2016-03-06
US62/304,317 2016-03-06
US201662324180P 2016-04-18 2016-04-18
US62/324,180 2016-04-28
US201662368111P 2016-07-28 2016-07-28
US62/368,111 2016-07-28
US201662370697P 2016-08-03 2016-08-03
US62/370,697 2016-08-03
US201662411867P 2016-10-24 2016-10-24
US62/411,867 2016-10-24
US201662414466P 2016-10-28 2016-10-28
US62/414,466 2016-10-28
US201762462852P 2017-02-23 2017-02-23
US62/462,852 2017-0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1515A TW201731515A (zh) 2017-09-16
TWI767903B true TWI767903B (zh) 2022-06-21

Family

ID=59789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7257A TWI767903B (zh) 2016-03-06 2017-03-06 用於治療茲卡病毒感染之方法及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3) US10512649B2 (zh)
EP (1) EP3426659A4 (zh)
JP (1) JP7046015B2 (zh)
AU (1) AU2017229105B2 (zh)
CA (1) CA3016588A1 (zh)
MA (1) MA43812A (zh)
MX (1) MX2018010707A (zh)
TW (1) TWI767903B (zh)
WO (1) WO20171558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6445B2 (ja) * 2019-02-18 2024-01-17 株式会社栄養・病理学研究所 ブタにおけるt細胞の活性化度を評価する方法、ブタにおけるt細胞活性化を評価する剤、ブタt細胞活性化剤をスクリーニングする方法、ブタの病原体感染を検査する方法、及びハイブリドーマ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51230A1 (en) * 2010-10-15 2015-02-19 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hibition of Polymera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5848A (en) 1997-10-14 1999-11-16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Of Yeshiva University Inhibitors of nucleoside metabolism
US6228741B1 (en) 1998-01-13 2001-05-0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trench isolation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7388002B2 (en) 2001-11-14 2008-06-17 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 Nucleosides,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use as inhibitors of RNA viral polymerases
US7098334B2 (en) 2002-03-25 2006-08-29 Industrial Research Limited 4-amino-5H-pyrrolo[3,2-d]pyrimidine inhibitors of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s and nucleosidases
WO2006002231A1 (en) 2004-06-22 2006-01-05 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 Aza nucleosides,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use as inhibitors of rna viral polymerases
SI2057165T1 (sl) 2006-09-07 2011-07-29 Ind Res Ltd Gracefield Res Ct Acikliäśni aminski zaviralci nukleozidnih fosforilaz in hidrolaz
CN101511185A (zh) 2006-09-11 2009-08-19 南方研究所 唑类核苷和作为rna和dna病毒聚合酶抑制剂的用途
TW200942243A (en) 2008-03-05 2009-10-16 Biocryst Pharm Inc Antiviral therapeutic agent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51230A1 (en) * 2010-10-15 2015-02-19 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hibition of Polymeras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網路文獻 CDC, Flaviviridae, 網址:https://www.cdc.gov/vhf/virus-families/flaviviridae.html (Page last reviewed: June 18, 2013) *
網路文獻 CDC, Flaviviridae, 網址:https://www.cdc.gov/vhf/virus-families/flaviviridae.html (Page last reviewed: June 18, 20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46015B2 (ja) 2022-04-01
US10512649B2 (en) 2019-12-24
AU2017229105A1 (en) 2018-10-11
JP2019507195A (ja) 2019-03-14
EP3426659A1 (en) 2019-01-16
WO2017155886A1 (en) 2017-09-14
US20210186976A1 (en) 2021-06-24
US20190083496A1 (en) 2019-03-21
US11975003B2 (en) 2024-05-07
EP3426659A4 (en) 2019-12-25
TW201731515A (zh) 2017-09-16
CA3016588A1 (en) 2017-09-14
US10933066B2 (en) 2021-03-02
US20200085830A1 (en) 2020-03-19
AU2017229105B2 (en) 2021-08-12
MX2018010707A (es) 2019-03-28
MA43812A (fr) 2018-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02698B2 (ja) ポリメラーゼの阻害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組成物
Zhao et al. Analysis of the susceptibility to COVID-19 in pregnancy and recommendations on potential drug screening
WO2022035911A2 (en) Methods of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s by co-administering an fkbp ligand and an antiviral agent
KR101706624B1 (ko) 고병원성 감염성 질환의 예방 및 치료제
Shiraki et al. Antiviral therapy for COVID-19: Derivation of optimal strategy based on past antiviral and favipiravir experiences
CN102215864A (zh) 用于抗流感的疫苗组合物
EP2893936B1 (en) Glutaryl histamine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diseases caused by (+)rna-containing viruses
JP2019510044A (ja) ウイルス感染症の治療用チアゾリド化合物
CN113350330B (zh) 杨梅素类化合物在制备防治新冠肺炎药物中的应用
US20210161933A1 (en) Kit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ebola
US11975003B2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reat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Oxford et al. New millennium antivirals against pandemic and epidemic influenza: the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Wutzler et al.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uenza A and B–overview and case reports
CN113440527B (zh) 萘酚喹或含萘酚喹的组合制剂在抗冠状病毒中的应用
Namasivayam et al. Repurposing drugs targeting epidemic viruses
EP4275683A1 (en) Antiviral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steroid sulfatase inhibitor
KR102590438B1 (ko) Pmca 억제제를 포함하는 코로나바이러스 감염 또는 감염 질환의 예방 또는 소독용 조성물
US20230158054A1 (en) Methods, compositions, and dosing regimens for treatment of sars-cov-2 infections
Yang et al. Norovirus: Clinical Findings and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s
Oxford et al. Specific antiviral therapy of respiratory vir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