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4549B - 按摩機 - Google Patents

按摩機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4549B
TWI764549B TW110103393A TW110103393A TWI764549B TW I764549 B TWI764549 B TW I764549B TW 110103393 A TW110103393 A TW 110103393A TW 110103393 A TW110103393 A TW 110103393A TW I764549 B TWI764549 B TW I7645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treatment
massage mechanism
user
treatment pa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3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2119A (zh
Inventor
石川哲也
清水新策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2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2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4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454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按摩機(1),藉由可切換按摩機構的位置,而能用一台按摩機以廣範圍的部位或頸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等廣範圍的部位作為施療對象進行按摩。 本發明的按摩機(1)具有下部按摩機構,和配備於下部按摩機構的上方之上部按摩機構;下部按摩機構係於前部具備座部(5),供使用者從前方就座而可對包含腰部(W)、臀部(A)的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並且具備開口(7),可對為使用者的下肢(L)的下方側之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上部按摩機構係以可對為下肢(L)的上方側之第3施療部,為背部(B)的第4施療部,以及為肩部(S)和頸部(N)的第5施療部之至少一個以上進行按摩的方式構成。

Description

按摩機
本發明係關於能夠以使用者的足部~小腿肚~腿部之廣範圍的下肢部位作為施療對象進行揉按按摩,且可以使用者的頸部、肩部、背部、腰部、腰側部、臀部等的廣範圍的上側部位作為施療對象來進行推壓按摩之按摩機。
以往,有下肢用按摩機,其具備對從足部朝位於腳踝與膝蓋之間的小腿肚繫接而成的下肢施療部,賦予按摩動作之按摩機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足部係指從腳前端到腳後跟為止。 另一方面,有具備供使用者就座,例如對背部、腰部等賦予按摩動作的按摩機構之椅子型按摩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0398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08264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係可讓足部等下肢有效地接受按摩。又,專利文獻2係可讓背部等有效地接受按摩。 近年來,關於按摩的要求,有各式各樣。有來自使用者之例如:「在就座於椅子等的狀態下,除了足部外,也想要讓從小腿肚的下側經由小腿肚全體至腿部(太腿)為止的廣範圍之下肢部位接受按摩」之要求、或者「讓頸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等廣範圍的上側部位接受按摩」之要求。
再者,也有例如「腳的長度或背的大小等也會依使用者的體型而不同,所以希望配合體型」之要求。也會有來自使用者之例如「在身高矮且身材嬌小的體型之情況,腳的長度比較短,另一方面,在身高高且身材高大的體型之情況,腳的長度比較長,所以希望可對應於腳的長度來作調整」之要求。
又,也有來自使用者之例如「想要以對頸部(後脖子)、肩部、背部中央等各種部位進行按摩的方式進行調整」之要求。而且,也有想要以1台按摩機進行前述複數種要求之期望。 於是,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點而完成者,目的在提供一種按摩機,其係藉由可切換按摩機構的位置,配合使用者的腳長或背的大小,容易切換按摩的位置,而可用一台按摩機以到足部~小腿肚~腿部之廣範圍的下肢部位、或者頸部、肩部、背部、腰部、腰側部、臀部等廣範圍的上側部位作為施療對象進行揉按或推壓按摩。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中係採用以下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按摩機,其特徵為, 具有︰下部按摩機構,和配備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上方之上部按摩機構, 前述下部按摩機構係於前部具備座部,該座部係供使用者從前方就座而可讓包含使用者的腰部,臀部之至少一個以上的「第1施療部」接受按摩;並且具備開口,供插入使用者的下肢之下方側而可讓該下肢的下方側之「第2施療部」接受按摩,前述上部按摩機構,係以可對為下肢的上方側之「第3施療部」,為背部之「第4施療部」,為肩部及頸部之「第5施療部」的至少一個以上進行按摩之方式構成。
較佳為,前述上部按摩機構可以相對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可移動於上下方向之方式構成。 較佳為可具有: 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前部,對從前方就座於前述座部之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 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後部,對從後方插入前述開口之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 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配備於前述上部按摩機構內,對使用者的「第3施療部」進行按摩;及 上下移動機構,使前述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上升及下降。
較佳可為,於前述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的後側具有一對按摩構件,該一對按摩構件作成將使用者的「第3施療部」從前方覆蓋之構成,且對「第3施療部」夾持以進行按摩;前述按摩構件係以向後方延伸之方式配備。 較佳可為,前述按摩構件係以基端成為比使用者的「第3施療部」靠前側之方式配備。
較佳可為,前述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係具有將前述旋轉軸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前述按摩構件的擺動運動之變換部;前述變換部具有:凸座構件,安裝於前述旋轉軸,與該旋轉軸共同旋轉;及環狀嵌合部,設置於前述按摩構件的基端,與前述凸座構件的外側嵌合;前述凸座構件係形成球形;前述環狀嵌合部的內周面係作成沿著球形的前述凸座構件之彎曲面。
較佳可為,於前述環狀嵌合部的內周面,安裝有朝內部突出的銷;於前述凸座構件的外周,設有供前述銷滑動之軌道;前述軌道係相對於前述旋轉軸傾斜而設置。 較佳可為,於前述上部按摩機構的前側,設有對使用者的「第5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
較佳可為,前述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具有朝前方突出之臂構件,前述臂構件係配備於前述按摩構件的基端,且於前端具備有施療件。較佳可為,在前述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中,作成夾住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後,可使前述上部按摩機構朝上方及下方移動之構成。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按摩機,藉由可切換按摩機構的位置,配合使用者的腳長或背部的大小,容易切換按摩的位置,而能用一台按摩機以涵蓋足部~小腿肚~腿部之廣範圍的下肢部位,或者頸部、肩部、背部、腰部、腰側部、臀部等廣範圍的上側部位作為施療對象,進行揉按和推壓按摩。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實施形態。 此外,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係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例,並非以該具體例來限定本發明的構成。又,關於圖式,為了容易觀察,省略構成零件的一部分,或使用假想線等來描繪。 關於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前後及左右等的方向,係如圖式所示。此係與從就座於按摩機1的座部5之使用者(就座於椅子等並將下肢L插入了按摩機1之第2插入凹部7的使用者)觀看的方向一致。在之後的說明中,將圖式中顯示的方向設為說明本發明的按摩機1時之方向。
又,本實施形態中,將涵蓋腰部W~背部B~肩部S~頸部N(後脖子)的部位稱為「上半身」。將該人的「上半身」當中之上半身的上部設為「肩部S」,其肩部的上部設為「頸部N(後脖子)」,上半身的後部設為「背部B(背)」,其背部B下方的部位設為「腰部W」,將腰部W的側邊設為「腰側部D(體側)」。又,將腰部W的下側設為「臀部A」。
將包含此「腰部W」、「腰側部D(體側)」、「臀部A」等至少一個以上的部位設為「第1施療部」。又,將「背部B」設為「第4施療部」。將包含「肩部S」、「頸部N(後脖子)」等至少一個以上的部位設為「第5施療部」。 又,本實施形態中,將涵蓋足部F~小腿肚C~腿部T的部位稱為下肢L。將該人的下肢L當中之膝部K上方的部分設為「腿部T」,將膝下且腳踝(腳腕)上方的部分稱為「小腿肚C」,將腳踝下方(也包含腳踝)且腳後跟H到腳前端E為止的部分設為「足部F」。
將此下肢L的下方側之包含「足部F」、「小腿肚C」等至少一個以上的部位設為「第2施療部」。又,將下肢L的上方側之包含「膝部K」、「腿部T」等至少一個以上的部位設為「第3施療部」。 於本實施形態的下殼體2容納有下部按摩機構。 下部按摩機構具有:「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8」和「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55」。
膝下按摩機構8由於係以對小腿肚C、足部F等的第2施療部夾持的方式施行揉按按摩,故有時亦稱為「膝下按摩機構8」。又,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55由於係以對腰部W、腰側部D(體側)、臀部A等的第1施療部、或者背部B的第4施療部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壓入按摩,故有時亦稱為「座部按摩機構55」。
於本實施形態的上殼體3容納有上部按摩機構。 上部按摩機構具有:「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和「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27」。 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由於係以對包含膝部K之腿部T等的第3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按摩,故有時亦稱為「膝上按摩機構9」。又,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27由於係以對背部B的第4施療部、肩部S、頸部N(後脖子)等的第5施療部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壓入按摩,故有時亦稱為「前部按摩機構27」。
又,關於上部的按摩位置,係為例如將圖1的左圖、圖2所示的位置設為「第1位置」。此「第1位置」係以對應於使用者的下肢L1(腳)的長度比較短時的小腿肚C1之方式,將上殼體3內的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切換成低的位置之位置。 將圖1的右圖、圖3所示的位置設為「第2位置」。此「第2位置」係以對應於使用者的下肢L2(腳)的長度比較長時的小腿肚C2之方式,將上殼體3內的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切換成高的位置之位置。
圖1~圖9係顯示關於本發明的按摩機1的概略之圖。 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以載置於地板Y等且同時進行以下兩種揉按按摩之方式構成,即︰對於涵蓋就座於椅子等之使用者的左右兩邊的下肢L的足部F(腳掌U、腳的側邊、腳背、腳後跟H等)~小腿肚C之廣範圍的「第2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按摩;和對小腿肚C的「第2施療部」或腿部T等的「第3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按摩。又,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可同時進行壓入按摩,以對腳掌U或膝部K等進行指壓。
再者,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可對從就座於座部5之使用者的臀部A~腰部W~腰側部D等「第1施療部」到背部B的「第4施療部」之廣範圍的部位進行按摩,並可對涵蓋肩部S~頸部N(後脖子)的「第5施療部」之廣範圍的部位進行按摩。 亦即,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可藉由改變按摩位置,對使用者的足部F、小腿肚C、腿部T、臀部A、腰部W、腰側部D、背部B、肩部S等的各式各樣部位(施療部),進行按摩。
如圖1~圖9等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中配設有「下肢按摩區」和「座部按摩區」。 在「下肢按摩區」中,於下殼體2的後側,形成有可將使用者的下肢L的下方側從後方插入之第2插入凹部7,在該下肢L中以對下方側的足部F~小腿肚C等「第2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按摩,且於上殼體3的後側,形成有可將下肢L的上方側的腿部T從後方插入之第1插入凹部4,以對該腿部T、膝部K等的「第3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按摩。
在「座部按摩區」中,於下殼體2的前側,對就座於座部5之使用者的臀部A、腰部W、腰側部D等的「第1施療部」或背部B的「第4施療部」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且在上殼體3的前側,對背部B的「第4施療部」、或肩部S、頸部N(後脖子)等「第5施療部」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具有:使用者可就座之下殼體2;和配備於下殼體2之上殼體3。於上殼體3設有可將使用者的腿部T等從後方插入之第1插入凹部4。 於下殼體2的前側,設有:供使用者就座之座部5;及使用者可依靠之靠背部6。於下殼體2的後側,設有可將使用者的下肢L(足部F、小腿肚C等)從後方插入之第2插入凹部7。
於下殼體2收容有膝下按摩機構8(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8),其係以對包含使用者的足部F、小腿肚C等的第2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按摩。於上殼體3收容有膝上按摩機構9(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其係按摩比膝下按摩機構8所按摩的部位還靠上側的施療部(小腿肚C的上側、腿部T等)。膝上按摩機構9(上部按摩機構)係藉由上下移動機構10進行上升及下降。
再者,按摩機1係具有在令上殼體3上升而到達既定位置時、在令上殼體3往下方移動時受到妨礙的狀況發生時,令上下移動機構10停止之安全停止機構(未圖示)。 如圖1~圖6等所示,上殼體3係在側面觀看下於前後方向呈長形的構件,形成為朝後方突出的形狀。上殼體3的內部被設為空間,於該空間內建有膝上按摩機構9。又,上殼體3係以藉由上下移動機構10,可上升及下降的方式被支持。
上殼體3係左端部和左右方向中央和右端部分別朝後方突出的構件。亦即,上殼體3具有朝後方突出之左突設部3L、右突設部3R、和中央突設部3C。此三個突設部3L、3R、3C,係在左右方向隔著一定間隔配置,且在前側(基端側)連結。亦即,上殼體3在俯視下為叉子形狀的構件。
在左突設部3L和右突設部3R和中央突設部3C各自的內部,配備有膝上按摩機構9的第1按摩構件11。亦即,一對第1按摩構件11係於左右方向相互分離而並排設置。又,於中央突設部3C,收容有膝上按摩機構9的第1驅動部12等。 此外,在使用者以手動抬升上殼體3之情況下,上殼體3的左突設部3L和右突設部3R係能夠以手抓握之把持部。藉由該把持部3L、3R,可切換上部的按摩位置。
左突設部3L與中央突設部3C之間的空間,係被設為第1插入凹部4L。又,中央突設部3C與右突設部3R之間的空間,係被設為第1插入凹部4R。亦即,第1插入凹部4L、4R係左右一對相互分離地並排設置於上殼體3。 第1插入凹部4係可供使用者的左右兩邊的小腿肚C或腿部T等插入。此第1插入凹部4係朝後方、上方、下方設成敞開狀。亦即,第1插入凹部4係設成前方封閉的形狀,以覆蓋膝部K的前側、腿部T等之方式形成。
此外,在左右一對第1插入凹部4內,設有具彈性及柔軟性且適度的通氣性之襯料,但並未圖示。又,在上殼體3的上面(較佳為中央突設部3C的上面),可設有令按摩機1驅動或停止之開關(switch)。藉由將開關設在上殼體6的上面,可由使用者觀察並經常目視確認,故辨識性得以提升。
上殼體3亦可以例如藉由擺動支持機構(未圖示),對下殼體2繞著朝向左右方向的軸心,可於前後方向擺動之方式支持。亦即,上殼體3亦可構成為與前後方向的擺動連動地令內建的膝上按摩機構9(上部按摩機構)在前後方向擺動。 如圖1~圖8等所示,膝上按摩機構9係收容於上殼體3,具有:將小腿肚C等的「第2施療部」、或腿部T等的「第3施療部」(下肢L的上側)從側邊夾持之左右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產生旋轉驅動力之第1驅動部12;藉由來自該第1驅動部12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之第1旋轉軸13;和將第1旋轉軸13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1按摩構件11的擺動運動之第1變換部14。
此膝上按摩機構9係直接安裝於上殼體3。具體而言,膝上按摩機構9係安裝於設在上殼體3內的支持構件15,以浮動狀態被支持於上下移動機構10的上方。此膝上按摩機構9(上部按摩機構),係藉由利用上下移動機構10所致之上殼體3的上升及下降,可在上下方向移動。
如圖6、圖7等所示,第1按摩構件11係以長形板材形成,配備於膝上按摩機構9的後側。第1按摩構件11係以可夾持小腿肚C等的「第2施療部」、腿部T等的「第3施療部」之方式於左右分離地配備有一對。第1按摩構件11係對小腿肚C、腿部T等,賦予夾持(推壓)按摩動作。
左外側的第1按摩構件11a係配備於左突設部3L內。又,左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b係配備於中央突設部3C內。左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b和左外側的第1按摩構件11a係以既定間隔相面對之方式配備。 右外側的第1按摩構件11c係配備於右突設部3R內。右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d係配備於中央突設部3C內。右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d和右外側的第1按摩構件11c係以既定間隔相面對之方式配備。又,左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b和右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d係以夾著第1驅動部12之方式配備。
第1按摩構件11係在如圖2等所示的「第1位置」時,基端位於比膝部K1靠前方且前端朝後方突出而配備,對小腿肚C1的上側、膝部K1的前側、腿部T1等賦予按摩動作。 又,第1按摩構件11係在如圖2等所示的「第2位置」時,基端位於比膝部K2靠上方且前端朝後方突出而配備,對腿部T2、膝部K2的上側等賦予按摩動作。
亦可在由左右一對第1按摩構件11夾持的位置(基端側)且在第1旋轉軸13,配備有推壓構件,但是並未圖示。推壓構件係可旋轉自如地安裝於第1旋轉軸13,以將膝部K從前側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按摩。 在推壓構件的外周面設有朝向徑向外側之突起。此突起係由柔性材料形成,避免對膝部K強力壓入。又,推壓構件亦可為偏心旋轉的輥或突起。
將第1按摩構件11和推壓構件設為一組,此組合係以與上殼體3的左右第1插入凹部4對應之方式合計設有兩組。第1按摩構件11係對小腿肚C、腿部T等有效地進行推壓按摩,且推壓構件對膝部K有效地進行推壓按摩亦一體進行。 如圖7等所示,第1驅動部12係收容於上殼體3的中央突設部3C內,使第1旋轉軸13旋轉,以驅動第1按摩構件11。第1驅動部12具有︰輸出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馬達16;和將該旋轉驅動力以既定速度減速並傳送到第1旋轉軸13之齒輪箱(gear case)17。
驅動馬達16係配備在左右兩組第1按摩構件11之間,亦即配備在膝上按摩機構9的中央。該驅動馬達16係以輸出軸朝向前方的方式配備。齒輪箱17係配備於驅動馬達16的前側。第1旋轉軸13係貫通於左右方向地配備於齒輪箱17。又,於齒輪箱17內建有複數個齒輪,將來自驅動馬達16的輸出軸之旋轉驅動力減速並傳送至第1旋轉軸13。
第1旋轉軸13係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殼體3內從左突設部3L到右突設部3R跨設之方式配備。亦即,第1旋轉軸13係藉由左突設部3L內的支持構件23L、和右突設部3R內的支持構件23R旋轉自如地支持。第1旋轉軸13係以長度方向中途部對第1驅動部12的齒輪箱17貫通的狀態配備。第1旋轉軸13係藉由來自第1驅動部12的旋轉驅動力旋轉。
第1變換部14具有:第1旋轉凸座部18,安裝於第1旋轉軸13,與該第1旋轉軸13共同旋轉;第1環狀嵌合部19,設置於第1按摩構件11的基端側,以相對旋轉自如的狀態與第1旋轉凸座部18的外側嵌合;和第1限制部20,限制第1按摩構件11與第1旋轉軸13的偕同旋轉。 第1旋轉凸座部18係形成球形。於第1旋轉凸座部18的外周,設有溝狀軌道24。軌道24係以繞著第1旋轉凸座部18的外周之方式形成。
安裝於第1環狀嵌合部19內側的銷構件26係在軌道24滑動。軌道24係相對於第1旋轉軸13的軸心傾斜而設置。藉此,第1旋轉凸座部18係相對於第1旋轉軸13的軸心傾斜旋轉。 此第1旋轉凸座部18(軌道24)的傾斜,係在配備於上殼體3內的一對第1按摩構件11之間,相對逆向地(例如,俯視下呈V字狀)相互傾斜。此外,關於第1旋轉凸座部18(軌道24)的傾斜,係可適當地變更。
第1環狀嵌合部19其內周面係設為順沿球狀的第1旋轉凸座部18之彎曲面25(圖8的一點虛線)。第1環狀嵌合部19其內周面係設為與第1旋轉凸座部18的外周相同曲率的面狀。 在第1環狀嵌合部19的內周面,安裝有朝向內部突出的銷構件26。本實施形態中,第1環狀嵌合部19成為分割體,以銷構件26嵌入其內部的方式安裝(圖8的兩點虛線)。
銷構件26係在當第1旋轉凸座部18藉第1旋轉軸13旋轉時,在軌道24內滑動,且第1環狀嵌合部19在第1旋轉凸座部18的圓周滑動。藉此,第1旋轉軸13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擺動運動,第1按摩構件11在左右方向擺動。如此,藉由外側是與第1環狀嵌合部19嵌合之第1旋轉凸座部18的旋轉(傾斜旋轉),第1按摩構件11會進行擺動運動。
第1限制部20係配備於第1環狀嵌合部19的基端側。第1限制部20具有:第1限制銷21,設置於第1環狀嵌合部19(第1按摩構件11的基端);和第1限制溝22,設置於上殼體3內,供第1限制銷21滑動自如地嵌入。 第1限制銷21為圓柱狀構件。第1限制銷21係從第1環狀嵌合部19朝上方突設,且朝下方向突設。第1限制溝22係形成圓筒狀。第1限制溝22係以對應於第1限制銷21的方式,分別設在上殼體3內的上側與下側。
如圖6、圖7所示,第1限制銷21係在第1限制溝22內於大致上下方向繞著軸心旋轉。藉此,限制第1環狀嵌合部19相對於第1旋轉凸座部18共同旋轉。 此外,作為膝上按摩機構9,可採用各式各樣的裝置構成。又,膝上按摩機構9亦可以繞著朝向左右方向之第1旋轉軸13的軸心可擺動之方式支持。
如圖1~圖8等所示,於膝上按摩機構9(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的前側,設有對使用者的背部B的「第4施療部」、肩部S及頸部N(後脖子)等的「第5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27(前部按摩機構27)。此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可以說是設在上部按摩機構的前側。
前部按摩機構27具有:從上殼體3朝前方突出之前部臂構件28;和設於該前部臂構件28的前端之前部施療件29。 前部臂構件28係安裝於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的基端。前部臂構件28係從設在上殼體3的孔部30朝向前方且斜上方突出而設置。前部臂構件28係在當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之往左右方向擺動。
前部施療件29係形成球狀,朝前方且斜上方呈突出狀設置於前部臂構件28的前端。前部施療件29係當前部臂構件28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著該擺動而往左右方向擺動。 此前部施療件29係在「第1位置」時,配備於和使用者的背部B(第4施療部)接觸之位置。又,前部施療件29係在「第2位置」時,配備於和肩部S、頸部N等(第5施療部)接觸的位置。前部施療件29係沿著背部B、肩部S、頸部N等滑順地移動。
前部按摩機構27係以在「座部按摩區」,藉由前部臂構件28與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一起擺動,使前部施療件29對使用者的背部B、肩部S、頸部N等,從後方朝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此外,關於前部臂構件28與前部施療件29,可設成例如:以對於背部B、肩部S、頸部N等的壓入不會變過強之方式釋放負荷V,稍微減弱壓入以抑制背部B、肩部S、頸部N等之疼痛。亦即,可構成為當施加了既定以上的負荷時,會釋放負荷,且當負荷消失時藉斥力復原,並設成防止前部臂構件28等的損傷。
又,本實施形態中,前部臂構件28係安裝於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11的基端,惟關於其安裝位置等,可適當地變更。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膝上按摩機構9(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亦可具備能夠調整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的寬度之寬度調整機構。雖未顯示出圖,但寬度調整機構係構成為事先設置在例如第1按摩構件11的基端,第1旋轉凸座部18可朝左右方向移動於第1旋轉軸13上。藉由該第1旋轉凸座部18在第1旋轉軸13上往左右方向移動,第1按摩構件11會在左右方向移動。藉此,可任意調整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的寬度。藉由具備此種寬度調整機構,可因應小腿肚C、腿部T為細或粗之下肢L形狀(大小)。又,由於足部F的形狀(大小)也有因人而異的差別,所以亦可在後述的膝下按摩機構8(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8)之第2按摩構件39具備寬度調整機構。
如圖1~圖8等所示,於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配備有上下移動機構10,該上下移動機構10係使上殼體3及膝上按摩機構9(上部按摩機構)沿著使用者的背部B移動於上下方向。上下移動機構10係設在下殼體2的後方,以相對於該下殼體2令上殼體3於上下方向進出自如的方式移動。
具體而言,上下移動機構10具有:升降驅動部,產生令膝上按摩機構9等朝上下方向移動之驅動力;升降軸31,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設置;及升降手段32,設置在上殼體3的下方,使膝上按摩機構9等朝上下方向移動。 升降驅動部(未圖示)係令升降軸31旋轉,輸出令膝上按摩機構9(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等朝上下方向移動的驅動力,將該驅動力傳送到升降手段32。升降驅動部具有例如輸出驅動力(旋轉驅動力)的升降馬達、和將該旋轉驅動力以既定的速度減速並傳送到升降軸31之齒輪箱。升降馬達的輸出軸係插入齒輪箱內。升降軸31以貫通的狀態具備於齒輪箱。
升降軸31係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且架設於從構成升降手段32的左滑動件34L到右滑動件34R的方式配備。此升降軸31係以對齒輪箱貫通的狀態配備。來自升降馬達的旋轉驅動力係透過齒輪箱傳送到升降軸31。 升降手段32係分別配備於下殼體2內部的左端及右端。升降手段32具有:剖面呈凹狀且於上下方向連續之導軌33;可於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嵌合於導軌33之滑動件34;齒朝向前方向而配備之齒條35;以及在齒條35上旋轉而移動於上下方向之小齒輪36。
導軌33係安裝於下殼體2的側邊。導軌33係形成凹狀的構件,將滑動件34引導於上下方向。又,導軌33係支持滑動件34之支持構件。 本實施形態中,導軌33的長度比滑動件34短。導軌33係由安裝於下殼體2左端的左導軌33L、和安裝於下殼體2右端的右導軌33R所構成。
滑動件34係從上殼體3的下端朝下方突設之柱狀構件。本實施形態中,滑動件34的長度係比導軌33還長。 長形的滑動件34係藉由沿著導軌33引導,而在上下方向滑動。滑動件34係由上殼體3下端的左側豎立設置於下方之左滑動件34L、和由上殼體3下端的右側豎立設置於下方之右滑動件34R所構成。
齒條(rack gear)35係在上下方向呈長形地形成於滑動件34的前面。亦即,齒條35係為縱向長形的齒。齒條35係與滑動件34一樣長,涵蓋滑動件34前面的上下而形成。齒條35係由形成於左滑動件34L的前面之齒條35L、和形成於右滑動件34R的前面之齒條35b所構成。
小齒輪36係配備於滑動件34的前側,而與設於該滑動件34的齒條35嚙合。小齒輪36L係安裝於升降軸31的左端部,而與齒條35L嚙合。又,小齒輪36L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裝入左導軌33L的前側所設置的凹陷部。 小齒輪36R係安裝於升降軸31的右端部,而與齒條35R嚙合。又,小齒輪36R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裝入右導軌33R的前側所設置的凹陷部。
此外,為了防止滑動件34、小齒輪36等從導軌33脫落,安裝有將該導軌33從外側覆蓋之覆蓋構件37。又,關於上下移動機構10,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所例示之構成。 又,於上下移動機構10,係具備有:對升降軸31的旋轉角度進行檢測之軸角度檢測部(未圖示);對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的上升或下降的界限位置進行檢測之位置檢測部(未圖示);以及依據軸角度檢測部及/或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令上殼體3的上升或下降停止之停止部(未圖示)。
軸角度檢測部可安裝於升降軸31。此外,作為軸角度檢測部,可採用例如旋轉編碼器(rotary encoder)等。 令上殼體3於上下方向移動時,一旦升降軸31的旋轉角度成為預定的旋轉角度,則藉由軸角度檢測部檢測上殼體3的位置,根據該檢測結果,停止部停止升降軸31的旋轉,在預定的位置停止上殼體3在上下方向的移動。
位置檢測部可安裝於例如導軌33。此外,作為位置檢測部,係可採用例如極限開關(limit switch)等。 當小齒輪36行走於齒條35上而到達可到達的最上端或最下端時,當藉由位置檢測部檢測到上殼體3的位置時,則停止部依據該檢測結果停止升降軸31的旋轉,以停止上殼體3的上升或下降。
在此,說明關於上下移動機構10的動作。 當來自升降馬達的旋轉驅動力輸入齒輪箱時,便在齒輪箱內被傳送到升降軸31。當升降軸31藉由所傳送到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時,則該升降軸31之左右端部的小齒輪36L、36R會行走於齒條35L、35R上。亦即,藉由小齒輪36和齒條35,使升降軸31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上下方向的運動。
左右的滑動件34L、34R係被左右的導軌33L、33R引導而上升或下降。例如,藉由左右的滑動件34L、34R的上升,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會朝上方移動。又,藉由左右的滑動件34L、34R的下降,上殼體3會朝下方移動。 一旦小齒輪36到達齒條35的最下端,位置檢測部便檢測最下端的位置。停止部係根據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停止接近下殼體2之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的下降。亦即,移行到圖1的左圖、圖2,圖4等所示之「第1位置」。
其次,例如,一旦小齒輪36到達齒條35的上下方向中央時,軸角度檢測部檢測出已到達預定的位置。停止部係依據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停止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在上下方向的移動。 再者,一旦小齒輪36到達齒條35的最上端時,位置檢測部便檢測最上端的位置。停止部係依據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停止遠離下殼體2之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的上升。亦即,移行至圖1的右圖、圖3、圖5等所示之「第2位置」。
藉由此種構成及動作,上下移動機構10係將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以可在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支持。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亦可具備有安全停止機構(未圖示),該安全停止機構係在令上殼體3朝上下方向移動時發生了受到妨礙的狀況(例如,上殼體3變得無法下降那樣的負荷)時,使上下移動機構10立即停止。
安全停止機構係檢測上殼體3的上下移動受到阻礙的狀況,依據該檢測結果,令上下移動機構10停止。作為該安全停止機構的檢測部,亦可採用例如極限開關等。又,在安全停止機構中,亦可具備當發生了劇烈的衝撃時,緩和該衝撃,並防止極限開關的損傷之裝置。 此外,「上殼體3的上下移動受到阻礙的狀況」是指例如:發生在下降的上殼體3與下殼體2之間存在有異物(例如,因使用者以外(小孩等)的手之存在而發生夾入)之類之從外部施加超過既定的負荷(朝上方推壓之負荷)的狀況、或者令上殼體3朝上方移動時受到阻礙的狀況(例如,上殼體3變得無法上升那樣的負荷)等。
又,安全停止機構亦可檢測下降之上殼體3與下殼體2的距離。亦即,安全停止機構亦可作成能夠掌握上殼體3與下殼體2的距離之構成。再者,安全停止機構亦可作成當發生上殼體3在擺動時被阻擋的狀況時,令擺動支持機構停止。 藉由上述的安全停止機構,可防止夾入小孩等之手等,並可避免施加於上殼體3及膝上按摩機構9(上部按摩機構)的負荷。
在此,針對構成本發明的按摩機1之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等)在上下方向的移動、亦即「第1位置」及「第2位置」,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 此外,關於下殼體2、膝下按摩機構8(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8)、座部按摩機構55(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55)等的構成,將於後說明。
首先,針對在「第1位置」之上殼體3的狀態,依據圖1的左圖、圖2、圖4等進行說明。此外,「第1位置」係為,上殼體3在低的位置,例如可對應於體型小的使用者的下肢L1。 例如,在圖1的左圖、圖2、圖4等所示的「第1位置」時,上殼體3係以在下殼體2的正上方,本體在大致水平方向且前端側朝後方突出之方式配備。
此外,於上殼體3設有第1插入凹部4,該第1插入凹部4係成為後方、上方、下方敞開的狀態。又,於下殼體2設有第2插入凹部7,該第2插入凹部7係成為後方敞開的狀態。使用者係將下肢L1的小腿肚C1插入上殼體3的第1插入凹部4,並將足部F1插入下殼體2的第2插入凹部7。
詳言之,如圖2所示,小腿肚C1係藉由上殼體3從前方被覆蓋,且藉由膝上按摩機構9的第1按摩構件11而被夾持。第1按摩構件11係以在「第1位置」對於被插入第1插入凹部4內的小腿肚C1,從外側壓入之方式賦予夾持、推壓按摩動作。 此外,第1按摩構件11所推壓之長度方向的位置,係依使用者的小腿肚C1的大小而異。又,膝上按摩機構9係藉由上下移動機構10而停止(固定)。
另一方面,足部F1係藉由膝下按摩機構8的第2按摩構件39而被夾持。第2按摩構件39係以在「第1位置」,對於從被插入第2插入凹部7內的腳前端E至腳後跟H為止的足部F1從外側壓入之方式賦予夾持、推壓按摩動作。 在「第1位置」亦即在令上殼體3下降之情況下,當使用者就座於座部5,靠在靠背部6時,前部按摩機構27係以前部施療件29對背部B從後方朝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又,座部按摩機構55係以後方按摩部56的後部施療件61對背部B、腰部W等,從後方朝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側邊按摩部57的側部施療件64係對腰側部D(體側)等,進行從外側朝向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下方按摩部58的下部施療件67係以對臀部A等從下方朝上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其次,就「第2位置」之上殼體3的狀態,依據圖1的右圖、圖3進行說明。此外,「第2位置」係例如上殼體3在高的位置,可對應於體型大之使用者的下肢L2。 例如,在圖1的右圖、圖3所示的「第2位置」時,上殼體3係配備成藉由上下移動機構10,從下殼體2朝上方僅移動既定的高度,並在該位置,於大致水平方向且前端側朝後方突出。此外,上殼體3的第1插入凹部4,係成為後方、上方、下方敞開的狀態。使用者係將下肢L2的腿部T2插入上殼體3的第1插入凹部4,並且將足部F2、小腿肚C2插入殼體2的第2插入凹部7。
詳言之,如圖3所示,腿部T2係藉由上殼體3從前方覆蓋,且藉由膝上按摩機構9的第1按摩構件11而被夾持。第1按摩構件11係以在「第2位置」對被插入第1插入凹部4內的腿部T2,從外側壓入之方式賦予夾持、推壓按摩動作。 此外,第1按摩構件11所推壓之長度方向的位置係依使用者的腿部T2的大小而異。又,膝上按摩機構9係藉由上下移動機構10而停止(固定)。
另一方面,足部F2、小腿肚C2係藉由膝下按摩機構8的第2按摩構件39而被夾持。第2按摩構件39係以在「第2位置」,對於從被插入第2插入凹部7內的腳前端E至腳後跟H為止的足部F2、小腿肚C2,從外側壓入之方式賦予夾持、推壓按摩動作。 在「第2位置」亦即在使上殼體3上升的情況下,使用者就座於座部5,靠在靠背部6時,前部按摩機構27係以前部施療件29對肩部S、頸部N(後脖子)等,從後方朝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參照圖6)。
又,座部按摩機構55係以後方按摩部56的後部施療件61對背部B、腰部W等,從後方朝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側邊按摩部57的側部施療件64對腰側部D(體側)等,進行從外側朝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下方按摩部58的下部施療件67對臀部A等以從下方朝上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如上述,藉由使上殼體3上升或下降,可將膝上按摩機構9移動到任意的位置(例如,「第1位置」或「第2位置」),所以可容易切換上部的按摩位置。 此外,關於按摩位置,「第1位置」、「第2位置」等乃係舉例,並不限定於此等位置。
亦即,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在例如圖1的左圖、圖2等所示之「第1位置」時,在「下肢按摩區」,可將體型小(腳短)的使用者的左右腿部T1嵌入左右的第1插入凹部4,並且將足部F1~小腿肚C1嵌入左右的第2插入凹部7,使其等接受按摩。 又,在圖4所示的「第1位置」時,於「座部按摩區」,就座於座部5且靠在靠背部6,可讓涵蓋背部B~臀部A的範圍接受按摩。
又,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在例如圖1的右圖、圖3等所示的「第2位置」時,將體型大(腳長)的使用者的左右腿部T2嵌入左右的第1插入凹部4,並且將足部F2~小腿肚C2嵌入左右的第2插入凹部7,使其等接受按摩。 又,在圖5、圖6等所示的「第2位置」時,於「座部按摩區」,就座於座部5且靠在靠背部6,可讓涵蓋肩部S、頸部N(後脖子)~背部B~臀部A的範圍接受按摩。
此外,較佳為,令上殼體3(膝上按摩機構9)上升時,插入下殼體2的第2插入凹部7之足部F將會浮起,所以亦可具備藉由一對第2按摩構件39將足部F壓入並加以固定之構成。藉此,不會有足部F浮起的情況。 在膝下按摩機構8中,亦可作成夾持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後,可令膝上按摩機構9朝上方及下方移動之構成。
亦即,透過以第2按摩構件39夾持使用者的腳,即便使第1按摩構件11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也可有效地避免下肢L2浮起等的不良情況。 又,關於上殼體3的上升與下降,亦可作成在上下移動機構10具備可令上殼體3自動地進行上升與下降之機構(詳情將於後闡述)。藉此,不論下肢L(腳)的長度(尤其,膝下)是短還是長的情況,都可容易因應各個使用者的下肢L(腳)的長度。又,不論體型是大還是小的情況,再者想要對所期望的部位進行按摩的情況,都可容易因應。
又,例如,亦可採用以往復於「第1位置」~「第2位置」之間的方式,反覆進行上殼體3的上升與下降,將小腿肚C到腿部T之間,或者肩部S、頸部N(後脖子)~背部B連續地進行按摩之構成。藉此,除了足部F外,可對小腿肚C到腿部T為止,或者對肩部S、頸部N(後脖子)~背部B為止的範圍,賦予按摩動作。
又,在利用第2按摩構件39夾持著使用者的足部F之狀態下,令第1按摩構件11從「第2位置」移動(下降)到「第1位置」時,藉由推壓按摩構件43的施療件46,可對腳掌U進行有效的穴位壓入按摩。 此外,在對腳掌U的穴位壓入刺激過強時,與第1按摩構件11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移動(下降)的情況連動地,採用將推壓按摩構件43的施療件46朝下方縮入等的處理是非常理想的。
以下,針對下殼體2、膝下按摩機構8的構成,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 如圖1~圖5等所示,下殼體2從前側觀看時,係形成為相對於上下方向於左右方向呈較長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之框體。此下殼體2係可載置於地板Y。於下殼體2的側面,設有使用者可把持之把手部68。於下殼體2內的底部,配備有控制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之控制部69。控制部69係控制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上下移動機構10、下部按摩機構(膝下按摩機構8、座部按摩機構55),加熱裝置54等。
又,一對第2插入凹部7(開口)係左右分離地並排設置於下殼體2。第2插入凹部7係形成於下殼體2的後方側,朝向後方及上方形成敞開狀。亦即,於左右一對第2插入凹部7,成為上下方向呈長形的開口,可將左右的下肢L(小腿肚C~足部F、第2施療部)嵌入(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係可從後方側嵌入)。此外,於第2插入凹部7的內部,設有襯料(liner material)(未圖示)。
支持構件38a、38b係在下殼體2的內部,將膝下按摩機構8以從底面浮起的狀態支持。支持構件38a係將安裝在下殼體2的內部的左右兩端,且配備於膝下按摩機構8之第2旋轉軸40的左右兩端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持。支持構件38b係安裝於下殼體2的內部中央,且支持第2旋轉軸40所貫通之第2驅動部41的齒輪箱48。
如圖1~圖9等所示,膝下按摩機構8係以在「下肢按摩區」,對使用者的下肢L的下方側(小腿肚C、足部F等)的「第2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之「揉按按摩」。 此膝下按摩機構8係以夾持「第2施療部」之方式於左右分離而配備,具有:左右一對第2按摩構件39,對該「第2施療部」賦予揉按按摩動作;第2旋轉軸40,以軸心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備,且以將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貫通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第2驅動部41,使該第2旋轉軸40旋轉驅動;及第2變換部42,設置於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將第2旋轉軸40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2按摩構件39的擺動運動。
又,此按摩機1亦具有推壓按摩構件43,其亦對腳心等的腳掌U進行指壓之類的振動及推壓按摩。 第2按摩構件39具有:從基端側朝前方設成突出狀之水平按摩構件44(前方延設部);和從基端側朝上方設成突出狀之垂直按摩構件45(上方延設部)。
本實施形態中,第2按摩構件39係以沿著從小腿肚C連結到足部F之下肢L的下方側(第2施療部)之方式,從側面觀看下形成大致L字狀(靴狀)。此第2按摩構件39係配備於第2插入凹部7內。 水平按摩構件44係在下殼體2內於左右配備有一對,以從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於大致水平方向且朝前方突出之方式配備。水平按摩構件44係設成從側邊覆蓋足部F的形狀,前端側覆蓋腳前端E,後端側覆蓋腳後跟H。水平按摩構件44係以對插入第2插入凹部7內的足部F,從外側及內側壓入之方式賦予夾持按摩動作。
垂直按摩構件45係在下殼體2內於左右配備有一對,以從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於大致垂直方向且朝上方立起之方式配備。垂直按摩構件45係作成從側邊覆蓋小腿肚C之形狀。垂直按摩構件45係以對插入第2插入凹部7內的小腿肚C,從外側及內側壓入之方式賦予夾持按摩動作。
於本實施形態之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彎曲部位),設有將第2旋轉軸40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2按摩構件39的擺動運動之第2變換部42。亦即,本實施形態的水平按摩構件44與垂直按摩構件45係中間隔介第2變換部42而連結。 第2按摩構件39具有: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對下肢L朝外方壓入;及外側的第2按摩構件39b,與其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相對,對下肢L朝內方壓入。
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具有:水平按摩構件44a,以接觸足部F的內側(大拇指側)之方式配備,對足部F的內側朝外方壓入;及垂直按摩構件45a,以接觸小腿肚C的內側之方式配備,對小腿肚C的內側朝外方壓入。 外側的第2按摩構件39b具有:水平按摩構件44b,以接觸足部F的外側(小指側)之方式配備,對足部F的外側朝內方壓入;及垂直按摩構件45b,以接觸小腿肚C的外側之方式配備,對小腿肚C的外側朝內方壓入。
藉由交替地重複一對水平按摩構件44a、44b的接近分離、與一對垂直按摩構件45a、45b的接近分離,以對一對第2按摩構件39a、39b、足部F到小腿肚C的下肢L(第2施療部)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之「揉按按摩」。又,推壓按摩構件43由於係與水平按摩構件44a一起作動,所以施療件46會以一定間隔對腳掌U進行壓入推壓按摩。
如圖7所示,第2旋轉軸40係以軸心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備有一個。第2旋轉軸40係以將左右一對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貫通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第2旋轉軸40係隔介軸承(bearing)(未圖示)藉由支持構件38a、38b支持。 第2旋轉軸40從側面觀看下配備於「座部按摩區」與「下肢按摩區」之間。亦即,第2旋轉軸40的前方設為「座部按摩區」,第2旋轉軸40的後方設為「座部按摩區」。
於水平按摩構件44,設置有對腳心等腳掌U,賦予推壓按摩動作之推壓按摩構件43。此推壓按摩構件43係以與插入第2插入凹部7之足部F的腳掌U對應之方式,形成為從一側朝向另一側延伸之臂狀。 於推壓按摩構件43的前端,安裝有球狀的施療件46。施療件46係對腳掌U賦予例如以大拇指等強力壓入之推壓按摩動作。
推壓按摩構件43係與水平按摩構件44從側邊夾持足部F之按摩動作連動,反覆進行使施療件46接近腳掌U,一邊朝上方壓入一邊推壓,然後從腳掌U分離的動作。 如圖7、圖9等所示,第2驅動部41係輸出旋轉驅動力,令第2旋轉軸40旋轉。此旋轉驅動力係藉第2變換部42將第2旋轉軸40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擺動動作,使由水平按摩構件44與垂直按摩構件45所構成的第2按摩構件39進行按摩動作。
第2驅動部41具有:產生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馬達47;及將該旋轉驅動力減速到既定的速度,傳送到旋轉軸40之齒輪箱48。此第2驅動部41係支持於支持構件38b。 驅動馬達47係配備於下殼體2內的大致中央。亦即,驅動馬達47係配備於左右的內側第2按摩構件39a之間(下殼體2內的大致中央)。本實施形態中,具備有一個驅動馬達47。在驅動馬達47的下方,配備有齒輪箱48。
於齒輪箱48插入驅動馬達47的輸出軸,且容納有複數個齒輪。又,第2旋轉軸40係於左右方向貫通齒輪箱48。亦即,一旦驅動馬達47的旋轉驅動力被輸入齒輪箱48時,便減速到既定的速度並傳送到第2旋轉軸40。 第2變換部42係將第2旋轉軸40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2按摩構件39的擺動運動(接近分離動作)。本實施形態中,第2變換部42係配備於形成大致L字形狀(靴狀)之第2按摩構件39的彎曲部位(基端)。
第2變換部42具有:安裝於第2旋轉軸40,且與該第2旋轉軸40一體旋轉之第2旋轉凸座部49;設置於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且與第2旋轉凸座部49的外側嵌合之第2環狀嵌合部50;及限制第2按摩構件39與第2旋轉軸40的偕同旋轉之第2限制部51。 於第2旋轉凸座部49的外周面設有凸輪面52。本實施形態的凸輪面52係相對於第2旋轉軸40傾斜。亦即,第2旋轉凸座部49係相對於第2旋轉軸40的軸心傾斜旋轉。
此第2旋轉凸座部49(凸輪面52)的傾斜,係在配備於下殼體2內的一對第2按摩構件39a、39b間,相對逆向地(例如,在前視圖中呈V字狀)彼此傾斜。此外,關於第2旋轉凸座部49(凸輪面52)的傾斜,係可適當地變更。 第2環狀嵌合部50係形成於第2按摩構件39的基端側,以相對旋轉自如的狀態與第2旋轉凸座部49的外側嵌合。本實施形態中,第2環狀嵌合部50係隔介軸承70與第2旋轉凸座部49的外側嵌合。第2按摩構件39係藉由外側與第2環狀嵌合部50嵌合之第2旋轉凸座部49的傾斜旋轉,進行擺動運動。
第2限制部51係限制第2環狀嵌合部50相對於第2旋轉凸座部49共同旋轉。第2限制部51係設置於第2環狀嵌合部50的前方。第2限制部51具有:限制銷53,從第2環狀嵌合部50朝前方突設;和第2限制溝,設置於下殼體2內,供第2限制銷53於左右方向滑動自如地嵌入。
具有以上構成之第2變換部42,係藉由將第2旋轉軸40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2按摩構件39的擺動運動,使左右一對水平按摩構件44對足部F賦予夾持按摩,並且藉由左右一對垂直按摩構件45倒下而對小腿肚C賦予夾持按摩。此外,此時,推壓按摩構件43係與水平按摩構件44的動作一起擺動,對腳掌U賦予朝上方進行指壓之推壓按摩動作。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具備有加熱裝置54,將下殼體2內加熱,對下肢L(第2施療部)進行溫熱按摩。作為加熱裝置54,係可列舉將下殼體2內的空氣加熱之溫熱加熱器(例如,PTC加熱器等)。藉由被溫熱加熱器溫熱的暖風在下殼體2的內部擴散,由於可將第2按摩構件39的附近加熱,故對足部F等進行溫熱按摩。
本實施形態中,於下殼體2的前側(「下肢按摩區」之前),配設有可供使用者就座的區域之「座部按摩區」。亦即,於下殼體2的前部設有座部5。此座部5為大致平面,具有可供使用者就座之寬幅。 在座部5的後部設有靠背部6。此靠背部6具有可供使用者倚靠之寬幅。又,靠背部6係朝後方傾斜。亦即,本實施形態的下殼體2係作成具有座部5和靠背部6之椅子形狀。
下殼體2具有:座部按摩機構55,對使用者的背部B的第4施療部、腰部W、腰側部D(體側)、臀部A等的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及第2驅動部41,令該座部按摩機構55驅動。此外,本實施形態的第2驅動部41係使座部按摩機構55和膝下按摩機構8一起驅動。
座部按摩機構55(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55),係對「座部按摩區」中使用者的背部B、腰部W、腰側部D(體側)、臀部A中的任一個以上的部位,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本實施形態的座部按摩機構55具有︰後方按摩部56,以對背部B、腰部W等,從後方朝向前方壓入之方式進行按摩;側邊按摩部57,以對腰側部D從外側朝向內側壓入之方式進行按摩;及下方按摩部58,以對臀部A從下方朝上方壓入之方式進行按摩。
後方按摩部56係從靠背部6上部所設置的孔部59朝前方突出而設置。後方按摩部56具有︰安裝於第2按摩構件39的緣部之後部臂構件60;及設置於該後部臂構件60前端之後部施療件61。 如圖7、圖9等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後部臂構件60係安裝於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詳言之,後部臂構件60係朝向前方且斜上方呈突出狀,安裝於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45a。
後部臂構件60係從設置於靠背部6上部的孔部59朝前方突出而設置。後部臂構件60係在當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45a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著往左右方向擺動。 後部施療件61係形成球形,朝前方且斜上方呈突出狀,設置於後部臂構件60的前端。後部施療件61係在當後部臂構件60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該擺動往左右方向擺動。此後部施療件61係配置在與倚靠在靠背部6之使用者的背部B或腰部W等接觸的位置。後部施療件61係沿著背部B或腰部W等滑順地移動。
後方按摩部56係在「座部按摩區」的靠背部6,藉由後部臂構件60和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45a(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一起擺動,以後部施療件61對於使用者的背部B、腰部W等,從後方朝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此外,關於後部臂構件60和後部施療件61,可設成例如:以對於背部B、腰部W等的壓入不會變過強之方式釋放負荷,稍微減弱壓入以抑制背部B、腰部W等之疼痛。亦即,可構成為當施加了既定以上的負荷時,會釋放負荷,且當負荷消失時藉斥力(repulsive force)復原,並設成防止後部臂構件60等的損傷。
又,本實施形態中,後部臂構件60係安裝於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45a前緣的上部側,惟關於其安裝位置等,可適當地變更。 側邊按摩部57係從設置於座部5側邊的孔部62往前方突出而設置。側邊按摩部57具有:安裝於第2按摩構件39的緣部之側部臂構件63;以及設置於該側部臂構件63的前端之側部施療件64。
本實施形態的側部臂構件63係安裝於外側的第2按摩構件39b。詳言之,側部臂構件63係朝前方且斜上方呈突出狀,安裝於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b之上緣側。側部臂構件63係在當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b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著往左右方向擺動。
側部施療件64係在側部臂構件63的前端,朝前方設成突出狀。側部施療件64係從側面觀看下形成矩形。又,側部施療件64係配備在與倚靠在靠背部6之使用者的腰側部D(體側)接觸的位置。側部施療件64係沿著腰側部D順暢地移動。 左右一對的側邊按摩部57的間隔係與使用者的腰部W的寬度大致相同。亦即,就座於座部5的使用者係以進入左右一對的側邊按摩部57之間的方式,倚靠在靠背部6。
側邊按摩部57係在「座部按摩區」的靠背部6,藉由側部臂構件63與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b(外側的第2外側按摩構件39b)一起擺動,矩形的側部施療件64對於使用者的腰側部D,進行從外側向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關於此側部施療件64,亦可具備反覆膨脹和收縮之氣囊(air bag)。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側部臂構件63係安裝於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b的上緣側,惟關於該安裝位置等,可適當地變更。 下方按摩部58係從設置於座部5的前部之孔部65往上方突出而設置。下方按摩部58具有:安裝於第2按摩構件39的緣部之下部臂構件66;和設置於該下部臂構件66的前端之下部施療件67。
如圖7、圖9等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下部臂構件66係安裝於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詳言之,下部臂構件66係朝上方且斜前方呈突出狀,安裝於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a的前端。 下部臂構件66係從設置於座部5前部的孔部65往上方突出而設置。下部臂構件66係當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a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著往左右方向擺動。
下部施療件67係形成球形,朝上方且斜前方呈突出狀,設置於下部臂構件66的前端。下部施療件67係當下部臂構件66往左右方向擺動時,會伴隨著往左右方向擺動。此下部施療件67係配備於與就座於座部5之使用者的臀部A等接觸的位置。下部施療件67係沿著臀部A等滑順地移動。
下方按摩部58係在「座部按摩區」的座部5,藉由下部臂構件66與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a(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一起擺動,以下部施療件67對使用者的臀部A等,從下方朝上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此外,關於下部臂構件66和下部施療件67,可設成例如:以對於臀部A等的壓入不會變過強之方式釋放負荷,稍微減弱壓入以抑制背部B、腰部W等之疼痛。亦即,可構成為當施加了既定以上的負荷時,會釋放負荷,且當負荷消失時藉斥力復原,並設成防止下部臂構件66等的損傷。
又,本實施形態中,下部臂構件66係安裝於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a的前緣(前端側),惟關於其安裝位置等,可適當地變更。 [作動態樣1] 以下,就本發明的按摩機1之作動態樣的第1例(對於足部F、小腿肚C、腿部T等的按摩)進行說明。亦即,就下部按摩機構的膝下按摩機構8、上部按摩機構的膝上按摩機構9、上下移動機構10的作動態樣進行說明。
使用者就座於一般的椅子等,將下肢L從後方插入該椅子的前方所載置之按摩機1的「下肢按摩區」的開口。具體而言,將下肢L的下方側(小腿肚C、足部F)從後方插入下殼體2的第2插入凹部7。又,將下肢L的上方側(膝部K、腿部T)從後方插入上殼體3的第1插入凹部4。
接著,使用者操作按摩機1的開關,令上下移動機構10起動。如圖2所示,例如,在體型小的使用者之情況,使上殼體3下降且使其移動到「第1位置」。亦即,上下移動機構10係藉由利用左右的導軌33L、33R將左右的滑動件34L、34R引導到下方,使上殼體3下降且使其移動到「第1位置」。使上殼體3對應於體型小的使用者的下肢L1(腿部T1等)。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例如在體型大的使用者之情況,使上殼體3上升且使其移動到「第2位置」。亦即,上下移動機構10係藉由利用左右的導軌33L、33R,將左右的滑動件34L、34R引導到上方,使上殼體3上升並使其移動到「第2位置」。使上殼體3對應於體型大的使用者的下肢L2(腿部T2等)。
在此,使用者係操作按摩機1的開關,使膝上按摩機構9及膝下按摩機構8起動。 在膝上按摩機構9(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9)中,第1驅動部12的驅動馬達16係將旋轉驅動力輸入齒輪箱17。在齒輪箱17中,將旋轉驅動力減速到既定的速度,並傳送到第1旋轉軸13。
第1旋轉軸13一旋轉,第1變換部14便將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1按摩構件11的擺動運動。亦即,藉由第1旋轉軸13的旋轉,會使第1旋轉凸座部18旋轉。藉由具有彎曲面25之第1環狀嵌合部19的銷構件26在形成於球狀第1旋轉凸座部18的軌道24滑動,第1按摩構件11會進行左右方向的擺動運動。
一對第1按摩構件11彼此接近,將腿部T等的第3施療部以從側邊壓入之方式夾持。亦即,第1按摩構件11的基端會接近,然後,前端(後端)會接近。 第1按摩構件11係以從腿部T的前側(膝部K側)朝向後側(根部側)壓入之方式按摩。又,旋轉自如地安裝於第1旋轉軸13的推壓構件(突起)係以藉由旋轉而將膝部K從前側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按摩。
在膝下按摩機構8(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8)中,第2驅動部41的驅動馬達47係將旋轉驅動力輸入齒輪箱48。在齒輪箱48中,將旋轉驅動力減速到既定的速度,並傳送到第2旋轉軸40。 第2旋轉軸40一旋轉,第2變換部42便將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2按摩構件39的擺動運動(水平按摩構件44及垂直按摩構件45的接近分離動作)。
藉由第2旋轉軸40的旋轉,一對水平按摩構件44a、44b係以從前端朝後端彼此接近,且從腳前端E(腳尖)對腳後跟H(足部F)從側邊壓入之方式夾持。另一方面,一對垂直按摩構件45a、45b係以從下端朝上端彼此接近,且將小腿肚C從側邊壓入之方式夾持。 以上,藉由一對水平按摩構件44a、44b的接近分離動作,以按腳前端E(腳尖)~腳背~腳後跟H的順序連續地壓入足部F之方式夾持,並且藉由一對垂直按摩構件45a、45b的接近分離動作,將小腿肚C以從下方朝上方壓入之方式夾持,再者藉由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的接近分離動作,以從腿部T的前側(膝部K側)向後側(根部側)壓入的方式反覆按摩,可將下肢L的血流朝足部F~小腿肚C~腿部T往上推。
亦即,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可賦予使下肢L整體的肌肉鬆弛等,以促進下肢L酸疼的消除或血液循環之有效的按摩感。 [作動態樣2] 以下,就本發明的按摩機1的作動態樣的第2例(對於臀部A、腰部W、肩部S等的按摩)進行說明。亦即,就下部按摩機構的座部按摩機構55、上部按摩機構的前部按摩機構27、上下移動機構10的作動態樣進行說明。
使用者操作按摩機1的開關,使上下移動機構10起動。如圖4所示,例如,在體型小的使用者之情況,或者,在想對背部B的第4施療部進行重點按摩之情況,使上殼體3下降並使其移動到「第1位置」。 亦即,上下移動機構10係藉由利用左右的導軌33L、33R,將左右的滑動件34L、34R引導到下方,使上殼體3下降並使其移動到「第1位置」。使上殼體3對應於使用者的背部B。
另一方面,如圖5、圖6等所示,例如在體型大的使用者之情況,或者在想要對肩部S、頸部N(後脖子)的第5施療部進行重點按摩之情況,使上殼體3上升並使其移動到「第2位置」。 亦即,上下移動機構10係藉由利用左右的導軌33L、33R,將左右的滑動件34L、34R引導到上方,使上殼體3上升並使其移動到「第2位置」。使上殼體3對應於使用者的肩部S、頸部N等。
在此,使用者係就座於「座部按摩區」的座部5,使背部B傾斜且倚靠於靠背部6。使用者係操作按摩機1的開關,使座部按摩機構55及前部按摩機構27起動。 在前部按摩機構27(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27)中,第1驅動部12的驅動馬達16係將旋轉驅動力輸入齒輪箱17。在齒輪箱17中,將旋轉驅動力減速到既定的速度,並傳送到第1旋轉軸13。
第1旋轉軸13一旋轉,第1變換部14便將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1按摩構件11的擺動運動。亦即,藉由第1旋轉軸13的旋轉,第1旋轉凸座部18會旋轉。藉由具有彎曲面25之第1環狀嵌合部19的銷構件26在形成於球狀第1旋轉凸座部18的軌道24滑動,第1按摩構件11會進行左右方向的擺動運動。
設置於第1按摩構件11基端的前部按摩機構27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前部臂構件28和右側的前部臂構件28係在左右方向擺動。左右一對的前部施療件29係彼此在大致水平方向反覆進行接近分離動作。 此時,在上殼體3位於「第1位置」(低的位置)的情況,左右一對的前部施療件29係以對使用者的背部B的第4施療部,從後方朝前方進行指壓的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參照圖4)。
又,在上殼體3位於「第2位置」(高的位置)的情況,左右一對的前部施療件29係以對使用者的肩部S、頸部N等的第5施療部,從後方向前方進行指壓的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參照圖6)。 在座部按摩機構55(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55)中,第2驅動部41的驅動馬達47係將旋轉驅動力輸入齒輪箱48。在齒輪箱48中,將旋轉驅動力減速到既定的速度,並傳送到第2旋轉軸40。
第2旋轉軸40一旋轉,第2變換部42便將旋轉驅動力變換成第2按摩構件39的擺動運動(水平按摩構件44及垂直按摩構件45的接近分離動作)。藉由第2旋轉軸40的旋轉,一對垂直按摩構件45a、45b係彼此反覆接近分離動作。 此時,設置於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45a(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39a)之後方按摩部56,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後部臂構件60與右側的後部臂構件60係在左右方向擺動。
左右一對後部施療件61係彼此在大致水平方向反覆進行接近分離動作。左右一對後部施療件61係以對背部B、腰部W等,從後方朝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參照圖4)。 另一方面,設置於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45b(外側的第2按摩構件39b)之側邊按摩部57,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側部臂構件63與右側的側部臂構件63係在左右方向擺動。
左右一對側部施療件64係彼此在大致水平方向反覆進行接近分離動作。左右一對側部施療件64係對腰側部D(體側)等,進行從外側向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參照圖4)。 又,藉由第2旋轉軸40的旋轉,一對水平按摩構件44a、44b係相互反覆進行接近分離動作。此時,設在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44a(第2內側按摩構件39a)之下方按摩部58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下部臂構件66與右側的下部臂構件66係在左右方向擺動。
左右一對下部施療件67係相互在大致水平方向反覆進行接近分離動作。左右一對下部施療件67係以對臀部A等,從下方朝上方進行指壓的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參照圖4)。 以上,藉由一對垂直按摩構件45a、45b的接近分離動作,後方按摩部56的後部施療件61係以對使用者的背部B、腰部W等,從後方朝前方進行指壓的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且側邊按摩部57的側部施療件64對使用者的腰側部D,進行從外側向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同時藉由一對水平按摩構件44a、44b的接近分離動作,下方按摩部58的下部施療件67係以對使用者的臀部A等,從下方朝上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進一步藉由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的接近分離動作,前部按摩機構27的前部施療件29係以對使用者的背部B、肩部S、頸部N等,從後方向前方進行指壓之方式進行一邊推壓一邊摩擦的按摩,藉由反覆進行以上動作,可讓背部B、腰側部D(體側)、臀部A等放鬆,賦予使肌肉鬆弛等,以促進身體酸疼的消除或血液循環之有效的按摩感。
根據本發明的按摩機1,藉由可切換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的位置,配合使用者的腳長或背部B的大小,容易切換按摩的位置,而能用一台按摩機以涵蓋足部F~小腿肚C~腿部T之廣範圍的下肢L,或者頸部N(後脖子)、肩部S、背部B、腰部W、腰側部D、臀部A等廣範圍的身體上側部位作為施療對象,進行揉按和推壓按摩。
此外,本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全部的點係為例示,不應被認為用於限制。 尤其,此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中,未明示的事項,例如作動條件、操作條件、構成物的尺寸、重量等,並未脫離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實施的範圍,只要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則會採用可容易假定之事項。
例如,設置於按摩機1之第1按摩構件11的長度、左右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第1旋轉凸座部18的軌道24)相對於第1旋轉軸13之傾斜角度、左右一對第1按摩構件11的分離距離等,係可對應於施療範圍而適當地變更。 又,關於前部施療件29,雖作成隔介前部臂構件28,安裝於第1按摩構件11之構成,惟亦可作成直接安裝於第1按摩構件11之構成。又,關於前部施療件29及前部臂構件28的個數、根數或形狀等,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所例示者。
亦即,關於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的構成,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所例示者。 又,第2按摩構件39的長度、左右一對第2按摩構件39相對於第2旋轉軸40之傾斜角度、左右一對第2按摩構件39的分離距離等,係可對應於施療範圍而適當地變更。
又,關於後部施療件61、側部施療件64、下部施療件67,係作成隔介後部臂構件60、側部臂構件63、下部臂構件66,安裝於第2按摩構件39之構成,惟亦可作成直接安裝於第2按摩構件39之構成。又,關於施療件61、64、67及臂構件60、63、66的個數、根數或形狀等,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所例示者。
本實施形態中,關於第2按摩構件39,雖作成側面觀看下呈大致L字形狀(靴狀)一體形成的構件(將水平按摩構件44與垂直按摩構件45繫接的構件),惟亦可將各自作成在側面觀看下呈大致L字形狀獨立配置之構成(將水平按摩構件44與垂直按摩構件45分開配置之構成)。
亦即,關於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上下移動機構10、下部按摩機構(膝下按摩機構8、座部按摩機構55)等,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所例示之構成。例如,關於膝下按摩機構8等的基本的裝置構成,可參考日本特開2019-18046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9-000159號公報等所揭示之構成等。
又,關於按摩機1,亦可被伸縮自如的袋體所覆蓋。亦即,上部按摩機構(膝上按摩機構9、前部按摩機構27)、上下移動機構10,下部按摩機構(膝下按摩機構8、座部按摩機構55)等,係可被伸縮自如的袋體一體地覆蓋。
1:按摩機 2:下殼體 3:上殼體 3L:左突設部(把持部) 3R:右突設部(把持部) 3C:中央突設部 4:第1插入凹部 4L:第1插入凹部(左側) 4R:第1插入凹部(右側) 5:座部 6:靠背部 7:第2插入凹部(開口) 8:膝下按摩機構(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 9:膝上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 10:上下移動機構 11:第1按摩構件 11a:左外側的第1按摩構件 11b:左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 11c:右外側的第1按摩構件 11d:右內側的第1按摩構件 12:第1驅動部 13:第1旋轉軸 14:第1變換部 15:支持構件(上殼體) 16:驅動馬達 17:齒輪箱 18:第1旋轉凸座部 19:第1環狀嵌合部 20:第1限制部 21:第1限制銷 22:第1限制溝 23L:支持構件(左突設部) 23R:支持構件(右突設部) 24:軌道 25:彎曲面 26:銷構件 27:前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 28:前部臂構件 29:前部施療件 30:孔部(上殼體) 31:升降軸 32:升降手段 33:導軌 33L:左導軌 33R:右導軌 34:滑動件 34L:左滑動件 34R:右滑動件 35:齒條 35L:齒條 35R:齒條 36:小齒輪 36L:小齒輪 36R:小齒輪 37:覆蓋構件 38a:支持構件 38b:支持構件 39:第2按摩構件 39a:內側的第2按摩構件 39b:外側的第2按摩構件 40:第2旋轉軸 41:第2驅動部 42:第2變換部 43:推壓按摩構件 44:水平按摩構件 44a: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 44b: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 45:垂直按摩構件 45a: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 45b: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 46:施療件 47:驅動馬達 48:齒輪箱 49:第2旋轉凸座部 50:第2環狀嵌合部 51:第2限制部 52:凸輪面 53:第2限制銷 54:加熱裝置 55:座部按摩機構(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 56:後方按摩部 57:側邊按摩部 58:下方按摩部 59:孔部(靠背部上部) 60:後部臂構件 61:後部施療件 62:孔部(座部側邊) 63:側部臂構件 64:側部施療件 65:孔部(座部前部) 66:下部臂構件 67:下部施療件 68:控制部 69:把手部 70:軸承 S:肩部 N:頸部(後脖子) B:背部 W:腰部 D:腰側部(體側) A:臀部 L:下肢 T:腿部 K:膝部 C:小腿肚 F:足部 H:腳後跟 U:腳掌 E:腳前端 Y:地板
圖1係本發明之按摩機的側視圖,顯示上部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之上下方向的移動狀態之圖。 圖2係顯示使上殼體下降,以將上部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切換到「第1位置」(低的位置)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3係顯示使上殼體上升,以將上部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切換到「第2位置」(高的位置)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按摩機之前方立體圖,且顯示使上殼體下降以將上部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切換到「第1位置」(低的位置)的狀態之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按摩機之前方立體圖,且顯示使上殼體上升以將上部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切換到「第2位置」(高的位置)的狀態之圖。 圖6係顯示使上殼體上升並切換到「第2位置」時之上部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的概略之後方立體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的按摩機之內部構造的概略之前方立體圖(第2位置)。 圖8係顯示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的按摩構件及其周邊(變換部等)的構成的概略之後方立體圖。 圖9係顯示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的按摩構件及其周邊(變換部等)的構成的概略之後方立體圖。
1:按摩機
2:下殼體
3:上殼體
4:第1插入凹部
5:座部
6:靠背部
7:第2插入凹部(開口)
8:膝下按摩機構(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
9:膝上按摩機構(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
10:上下移動機構
27:前部按摩機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
28:前部臂構件
29:前部施療件
34:滑動件
55:座部按摩機構(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
56:後方按摩部
57:側邊按摩部
58:下方按摩部
61:後部施療件
64:側部施療件
67:下部施療件
68:控制部

Claims (7)

  1. 一種按摩機,其特徵為,具有:下部按摩機構;和配備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上方之上部按摩機構,前述下部按摩機構係於前部具備座部,該座部係供使用者從前方就座而可讓包含使用者的腰部、臀部之至少一個以上的「第1施療部」接受按摩;並且具備開口,該開口供使用者的下肢之下方側插入而可讓該下肢的下方側之「第2施療部」接受按摩,前述上部按摩機構,係以可對為下肢的上方側之「第3施療部」,為背部之「第4施療部」,為肩部及頸部之「第5施療部」的至少一個以上進行按摩之方式構成,前述上部按摩機構係以相對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可移動於上下方向之方式構成;前述按摩機又具有:第1施療部按摩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前部,對從前方就座於前述座部之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後部,對從後方插入前述開口之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配備於前述上部按摩機構內,對使用者的「第3施療部」進行按摩;及上下移動機構,使前述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上升及下降;於前述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的後側具有一對按摩構 件,其作成將使用者的「第3施療部」從前方覆蓋之構成,且對「第3施療部」夾持以進行按摩,前述按摩構件係以向後方延伸之方式配備;前述按摩構件係以基端成為比使用者的「第3施療部」靠前側之方式配備。
  2. 如請求項1之按摩機,其中於前述上部按摩機構的前側,設有對使用者的「第5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
  3. 如請求項2之按摩機,其中前述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具有朝前方突出之臂構件,前述臂構件係配備於前述按摩構件的基端,且於前端具備有施療件。
  4. 一種按摩機,其特徵為,具有:下部按摩機構;和配備於前述下部按摩機構的上方之上部按摩機構,前述下部按摩機構係於前部具備座部,該座部係供使用者從前方就座而可讓包含使用者的腰部、臀部之至少一個以上的「第1施療部」接受按摩;並且具備開口,該開口供使用者的下肢之下方側插入而可讓該下肢的下方側之「第2施療部」接受按摩,前述上部按摩機構,係以可對為下肢的上方側之「第3施療部」,為背部之「第4施療部」,為肩部及頸部之「第5施療部」的至少一個以上進行按摩之方式構成, 於前述上部按摩機構的前側,設有對使用者的「第5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前述第5施療部按摩機構具有朝前方突出之臂構件,前述臂構件係配備於前述按摩構件的基端,且於前端具備有施療件。
  5. 如請求項1或4之按摩機,其中前述第3施療部按摩機構係具有變換部,其將前述旋轉軸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前述按摩構件的擺動運動,前述變換部具有:凸座構件,安裝於前述旋轉軸,與該旋轉軸共同旋轉;及環狀嵌合部,設置於前述按摩構件的基端,與前述凸座構件的外側嵌合,前述凸座構件係形成球形,前述環狀嵌合部的內周面係作成沿著球形的前述凸座構件之彎曲面。
  6. 如請求項5之按摩機,其中於前述環狀嵌合部的內周面,安裝有朝內部突出的銷,於前述凸座構件的外周,設有供前述銷滑動之軌道,前述軌道係相對於前述旋轉軸傾斜而設置。
  7. 如請求項1或4之按摩機,其中在前述第2施療部按摩機構中,作成夾住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後,可使前述上部按摩機構朝上方及下方移動之構成。
TW110103393A 2020-07-09 2021-01-29 按摩機 TWI7645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8528A JP7418010B2 (ja) 2020-07-09 2020-07-09 マッサージ機
JP2020-118528 2020-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2119A TW202202119A (zh) 2022-01-16
TWI764549B true TWI764549B (zh) 2022-05-11

Family

ID=79553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3393A TWI764549B (zh) 2020-07-09 2021-01-29 按摩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18010B2 (zh)
CN (1) CN115811965A (zh)
TW (1) TWI764549B (zh)
WO (1) WO20220094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9524A1 (ja) 2022-02-03 2023-08-10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レーザ加工装置及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9489A (zh) * 2008-04-11 2011-01-26 发美利株式会社 按摩机构
TW202011922A (zh) * 2018-06-06 2020-04-01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式按摩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9824B2 (ja) 2007-06-01 2012-02-22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1120680A (ja) 2009-12-09 2011-06-23 Daito Denki Kogyo Kk 足揉み装置を備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6427308B2 (ja) 2012-05-31 2018-11-21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7001270B2 (ja) * 2018-08-29 2022-02-03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9489A (zh) * 2008-04-11 2011-01-26 发美利株式会社 按摩机构
TW202011922A (zh) * 2018-06-06 2020-04-01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式按摩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5591A (ja) 2022-01-21
TW202202119A (zh) 2022-01-16
CN115811965A (zh) 2023-03-17
WO2022009454A1 (ja) 2022-01-13
JP7418010B2 (ja) 2024-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37572B1 (ko) 견인 및 마사지 기능을 갖는 의자형 척추 치료기
CN113207281B (zh) 椅子型按摩机
JP6222715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I764549B (zh) 按摩機
JP5951338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364117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204364426U (zh) 一种保健智能按摩椅
JP2014033917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20054629A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I849264B (zh) 椅子型按摩機
JP6556810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56357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396559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248146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222716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503191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113207280B (zh) 下肢用按摩机
JP673145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8047313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781310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450339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593914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587372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8126568A (ja) マッサー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