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8986B - 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8986B
TWI758986B TW109142426A TW109142426A TWI758986B TW I758986 B TWI758986 B TW I758986B TW 109142426 A TW109142426 A TW 109142426A TW 109142426 A TW109142426 A TW 109142426A TW I758986 B TWI758986 B TW I7589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line
gate
board
col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2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3458A (zh
Inventor
申起燮
金昌秀
金義泰
李昭易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3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8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898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於透明顯示面板中,板內閘極區域作為透射區域,而將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透射區域最大化。為此,用於源極電壓應用的線路設置於顯示區域中。因此,用於施加源極電壓的不透明厚線路無須設置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頂部中。因此,能實施於其中的板內閘極區域作為透射區域的透明邊框。此外,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構成不同的層體,而將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最大化,進而將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中的透射區域最大化。

Description

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此面板的透明顯示裝置,且在透明顯示面板中,板內閘極(gate in panel,GIP)的透射區域之面積被最大化。
使用影像來呈現各種資訊的顯示裝置包含液晶顯示器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隨著實施影像的技術演進,透明顯示裝置的需求於近年來已逐漸增加,其中透明顯示裝置中呈現訊息的區域至少有部分為透明的以傳送光來讓裝置前方的使用者能看到顯示裝置後方的物體或背景。
透明顯示裝置於前側方向及後側方向中傳送光。因此,裝置可在顯示裝置的前側及後側方向中呈現資訊,而使得在顯示裝置的前方及後方的前側及後側使用者可分別看見相對於他們的物體或背景。
舉例來說,作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實施的透明顯示裝置可包含透明區域及發光區域,其中透明區域傳送已經入射的光而發光區域會發光。
透明顯示裝置需要提供資料電壓或電力電壓等等的各種線路。一般來說,在考量電阻的情況下,這些線路為非透明且厚的。
具體地,當如上所述之非透明且厚的線路設置於透明顯示裝置的邊框中時,透明區域會因為非透明的線路之存在而減少。因此,便會產生難以將邊框窄化的問題。
當閘極驅動器以板內閘極的形式設置於邊框中時,為了使邊框窄化,會以盡可能緊密的方式佈置構成板內閘極區域的板內閘極電晶體電路及延伸於垂直方向中的訊號線路。
當板內閘極電晶體及訊號線路以盡可能靠近的方式佈置時,可能有助於將邊框窄化,但透射區域便可能會難以固定在供板內閘極設置的區域中。
此外,當用來供應源極電壓的非透明且厚的線路形成於邊框中且覆蓋板內閘極區域的頂部時,透射區域可能無法固定於板內閘極區域中。
因此,本申請的發明人發明出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且在此透明顯示面板中,板內閘極區域可作為透射區域使用並可將透射區域在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面積最大化。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且在此透明顯示面板中,板內閘極區域可作為透射區域使用。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且在此透明顯示面板中,透射區域在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面積可被最大化。
再者,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且在此透明顯示面板中,可在最小化黃化現象(yellowish phenomenon)的同時提升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透射率(transmittance)。
本發明的目的並不限於上述目的。本發明沒有在上文提及的其他目的及優點可經由以下之敘述得知,且能由本發明的實施例更清楚地得知。此外,可以理解到的是,可由請求項中揭露之內容的特徵或結合來實現本發明的目標及優點。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透明顯示面板包含一基板以及一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環繞顯示區域的一非顯示區域。板內閘極電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並設置於基板的非顯示區域中。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包含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以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用於將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區塊彼此電性連接。
在此情況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會分別構成不同的層體。
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可將閘極控制訊號發送至板內閘極區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可將閘極訊號從板內閘極區塊發送到顯示區域。
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的層體可相異於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的層體以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的層體。
此外,堤部層可不形成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進而提升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透射率並減緩黃化現象。此外,相鄰的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可大於一個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的寬度,而使得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可無須以密集的方式佈置。
根據本發明,用於源極電壓應用的線路可設置於顯示區域中。因此,無須將用於源極電壓應用的不透明厚電路放置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頂部中。因此可實施於其中的板內閘極區域作為透射區域的透明邊框。
此外,根據本發明,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可構成不同的層體,而使得這些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為大的。因此,可將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中的透射區域最大化。
具體地,無須將用於源極電壓應用的不透明厚線路放置於邊框區域中。因此,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可更包含沒有設置線路的區域。因此,可將這些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最大化,進而將透射區域最大化。
此外,根據本發明,無須在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形成堤部層,因而能提升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透射率。因為堤部層的材料特性之緣故,可將呈現黃化顏色的黃化現象最小化。
將以關聯於實施本發明之具體細節之說明的方式描述本發明更進一步的具體效果以及上述之效果。
為了簡短及清楚地說明,圖式中的元件並不需要依照真實的比例繪示。不同的圖式中的相同標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並因此執行相似的功能。此外,為了簡短說明,泛用的步驟及元件之細節及描述將被省略。再者,於本發明以下的實施方式中,會闡述多種具體的細節以提供本發明更透徹的理解。然,可以理解的是,可無需使用這些具體的細節來實施本發明。在其他示例中,並不會詳細描述泛用的方法、程序、元件及電路藉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發明的重點。
以下將進一步說明及描述各種實施例的示例。可以理解的是於此的描述並不旨在將請求項限制在所描述的特定實施例。相對來說是旨在涵蓋可包含於由本發明之請求項界定的精神與範圍內之替代方案、修改及相等物。
於此使用的用語僅是為了描述特定的實施例且並不旨在限制本發明。於此,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單數形式的「一」亦包含多數的形式。可以理解的是,用語「包含」、「包涵」及「包括」在本說明書中使用時,代表所陳述的特徵、整數(integer)、作業(operation)、元素及/或元件之存在,但不會排除額外的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整數、作業、元素、元件及/或其部分之存在。於此,用語「及/或」包含相關的列示物之一或多個的任何及所有組合。諸如「至少一」的用語在列出一系列元素時可修改元素的整個系列但不可修改系列中的個別元素。
可以理解的是,雖「第一」、「第二」及「第三」等用語可於此用來描述各種元素、元件、區域、層體及/或部分,但這些元素、元件、區域、層體及/或部分並不以這些用語為限。這些用語係用來辨識元素、元件、區域、層體或部分。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以下描述的第一元素、元件、區域、層體或部分可命名為第二元素、元件、區域、層體或部分。
此外,也可以理解的是,當第一元素或層體被描述為位在第二元素或層體「上」或「之下」時,第一元素可直接地設置於第二元素上或之下,或可在第一及第二元素或層體之間設有第三元素或層體之情況下間接地設置於第二元素上或之下。
可以理解的是,當元素或層體描述為「連接於」或「耦接於」另一個元素或層體時,其可直接地位於、連接於或耦接於其他元素或層體,或者可存在有一或多中間元素或層體。此外,將可以理解的是,當元素或層體被描述為「介於」兩個元素或層體之間,其可為這兩個元素或層體之間的唯一元素或層體,或者也可存在有一或多個中間元素或層體。
此外,於此,當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設置於另一個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上」或「頂部」,前者可直接地接觸後者或是可有再另一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設置於前者及後者之間。於此,當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直接地設置於另一個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上」或「頂部」,前者直接地接觸後者且不會有再另一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設置於前者及後者之間。再者,於此,當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設置於另一個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下」或「之下」,前者可直接地接觸後者或是可有再另一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設置於前者及後者之間。於此,當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直接地設置於另一個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下」或「之下」,前者直接地接觸後者且不會有再另一層體、薄膜、區域、板體或相似物設置於前者及後者之間。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包含技術及科學用語的所有用語具有熟悉本發明概念所屬之技藝者一般理解的意義相同。可進一步理解的是,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它們在相關技術的內容中的意義相符的意義,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不應以理想化或過度表面的方式解釋。
以下,將示例性說明根據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以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圖1為示意性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透明顯示裝置之方塊圖。圖2為示意性繪示構成透明顯示裝置的多個元件之連接關係及佈置關係的平面圖。
然,各個圖1及圖2係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因此,根據本發明的透明顯示裝置100之多個元件的連接關係及佈置關係並不以此為限。
透明顯示裝置100可包含一透明顯示面板110、一時序控制器140、一資料驅動器120及一閘極驅動器130。
透明顯示面板110可包含一顯示區域DA以及一非顯示區域NDA。顯示區域DA包含至少一像素P以顯示影像,而非顯示區域NDA中沒有顯示影像。
非顯示區域NDA可被設置以環繞顯示區域DA。
於非顯示區域NDA中,可設置有閘極驅動器130、一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DDPA及各種線路。非顯示區域NDA可對應於邊框。
透明顯示面板110的透明區域可包含於顯示區域DA以及非顯示區域NDA兩者中。
透明顯示面板110可包含多個像素區域,這些像素區域由延伸於第一方向中的多個閘極線路GL以及延伸於正交於閘極線路GL的第二方向中的多個資料線路DL所界定。
像素區域可以矩陣形式排列。各個像素區域可包含由至少一子像素SP構成的像素P。
閘極驅動器130用板內閘極的形式直接地堆疊於透明顯示面板110上。
多個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可以板內閘極的形式佈置且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的左側及右側部,其中非顯示區域NDA的左側及右側部分別鄰近於顯示區域DA的左及右外周部且顯示區域DA插設於非顯示區域NDA的左側及右側部之間。
資料驅動器120可包含至少一源極驅動器積體電路121(source driver IC)以驅動這些資料線路DL。
舉例來說,對應於各個源極驅動器積體電路121的源極驅動晶片可安裝於一可撓薄膜123上。可撓薄膜123的一端可結合於至少一控制印刷電路板150,而可撓薄膜123的另一端可結合於透明顯示面板110的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DDPA。
時序控制器140可設置於控制印刷電路板150上。此外,電力控制器可更設置於控制印刷電路板150上。
此外,源極印刷電路板可設置於可撓薄膜123及控制印刷電路板150之間,而源極印刷電路板透過連接媒介連接於其,其中連接媒介例如為可撓平坦線纜(flexible flat cable,FFC)或可撓印刷電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
於一示例中,透明顯示裝置100可作為液晶顯示裝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等實施。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以下,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參照圖3及圖4說明可作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實施的透明顯示裝置100之示例。
透明顯示面板可包含一第一基板200及一第二基板270。
第一基板200可作為包含顯示區域DA及非顯示區域NDA的基部基板,其中顯示區域DA中設有像素。
第二基板270可相對於第一基板200且可作為封裝基板。
各個第一基板200及第二基板270可作為塑膠基板或玻璃基板實施。
第一基板200的顯示區域DA包含一發光區域EA以及一透射區域TA。
多個子像素可佈置於發光區域EA中。
各個子像素可為發出紅光的紅色子像素,或可為發出綠光的綠色子像素,或可為發出藍光的藍色子像素,或可為例如發出白光而不是紅光、綠光及藍光的子像素。
各個子像素可包含發光區域EA及電路區域,其中發光區域EA用於發出相應顏色的光,而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發光區域EA以控制發光區域EA的發光。
子像素的發光區域EA可指發出對應各個子像素的顏色之光的區域,或可指存在於各個子像素中的像素電極(如陽極),或可指設置有像素電極的區域。
發光區域EA包含一有機發光件220(或稱為有機發光二極體),且有機發光件220包含作為陽極的一第一電極221、一有機發光層223及作為陰極的一第二電極225。有機發光件220使用供應至第一電極221的電壓以及供應至第二電極225的電壓來發出預設亮度的光。
於此情況中,作為透明電極的第二電極225可延伸過發光區域EA及透射區域TA兩者。
子像素的電路區域指包含驅動薄膜電晶體210的電路區域,其中驅動薄膜電晶體210將電壓或電流供應至各個子像素的像素電極以控制發光區域EA的發光。或者,子像素的電路區域可指供電路區域設置的區域。
驅動薄膜電晶體210包含一閘極電極214、一源極電極217a、一汲極電極217b以及一主動層212。
當電路區域使用薄膜電晶體接收來自閘極線路GL的閘極訊號時,電路區域可基於資料線路DL的資料電壓來將預設的電壓供應至發光區域EA的有機發光件220之第一電極221。
電路區域可垂直且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發光區域EA,但可設置於相對發光側之一側而不會干擾發光。
一封裝層250形成於有機發光件220上,具體來說係有機發光件220的第二電極225上。對應於有機發光件220的一色彩濾波器260可形成於封裝層250上。
色彩濾波器260及對應的子像素可具有相同或相異的顏色。
透射區域TA指傳送入射光的區域,且可為排除電路區域的區域。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射率係依據透射區域TA的面積所決定。
圖3呈現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發光區域EA及透射區域TA對應於一個子像素。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根據本發明的透明顯示裝置之發光區域EA及透射區域TA的佈置方式並不以此為限。
圖4呈現設置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透明顯示面板300中的第一基板301上的多個線路連接墊之連接關係。
第一基板301包含顯示區域DA及環繞顯示區域DA的非顯示區域NDA。非顯示區域NDA可環繞顯示區域DA的頂、底、左及右側。顯示區域DA的垂直或上下方向稱為Y軸方向,而顯示區域DA的水平或左右方向稱為X軸方向。
顯示區域DA可具有長方形的外形而包含長邊及短邊。
於此情況中,長邊比短邊長。
此外,長邊係指平行於作為顯示區域DA的左右方向的X軸方向的邊。
短邊係指平行於作為顯示區域DA的垂直或上下方向的Y軸方向的邊。
可用板內閘極的形式於顯示區域DA的至少一側設置閘極驅動器130。
也就是說,一對的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分別位於顯示區域DA的左側及右側的多個部分中。
舉例來說,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是沿顯示區域DA的短邊設置。一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一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沿顯示區域DA的長邊設置。
在非顯示區域NDA中設置有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一個部分上,可設置在靜電被引入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時會運作的板內閘極靜電排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護電路區域369,藉以將靜電流入量最小化。
至少一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及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可設置於顯示區域DA的相異側,例如至少一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可設置於位在顯示區域DA的長邊之上的非顯示區域NDA之一部分。
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連接於需要用來驅動透明顯示面板300的各種線路,如電力線路及資料線路。
在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及顯示區域DA之間,設有透過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及各種線路彼此連接的一資料線路連接墊311、一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一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一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
具體來說,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以及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可鄰設於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的每一個右側部及左側部。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與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的長度方向中心之間的距離小於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與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的長度方向中心之間的距離。並且,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與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的長度方向中心之間的距離小於每一個右側及左側的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與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的長度方向中心之間的距離。
換句話說,兩側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兩側的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及兩側的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可相對在資料線路連接墊311的中心彼此對稱地佈置。
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及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被佈置以彼此相間隔。
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可作為高位準電壓電力線路連接墊並將高位準電壓電力供應給像素來驅動像素,而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可作為低位準電壓電力線路連接墊並將低位準電壓電力供應給像素以驅動像素。
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可將基準電壓Vref供應給像素。
電性連接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的一基準電壓線路341可設置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顯示區域DA之間,電性連接於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的一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可設置於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及顯示區域DA之間,且電性連接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的一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可設置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顯示區域DA之間。
於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及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彼此為一體成型,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彼此間隔並透過獨立的連接電極彼此電性連接,且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彼此間隔並透過獨立的連接電極彼此電性連接。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可被形成以具有長條狀外形,且可平行顯示區域DA的一個側面延伸,具體來說係沿顯示區域DA的長邊延伸,且可與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為一體成型。
此外,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可與對應於各個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310的這些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為一體成型,以將這些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彼此電性連接。
基準電壓線路341可設置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顯示區域DA之間。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將描述基準電壓線路可作為初始電壓線路的示例。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依據補償電路區域,基準電壓線路341可作為相對初始電壓線路為獨立的線路。
因此,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可於Y方向中間隔於基準電壓線路341,且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大於基準電壓線路341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距離。
基準電壓線路341可被形成以具有長條狀外形,且可平行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延伸。
為了將基準電壓供應至基準電壓線路341,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可透過作為獨立的連接電極之第二連接電極352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可設置於基準電壓線路341及顯示區域DA之間。
因此,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可於Y方向中間隔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且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大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
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可被形成以具有長條狀外形且可平行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延伸。
為了將源極電壓供應至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可透過作為獨立的連接電極之第一連接電極351彼此電性連接。
此外,作為相對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為獨立部分之一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可設置於左側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右側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之間。
具體來說,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可具有孤島(island)的形式而間隔並設置於左側及右側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之間,且間隔並設置於資料線路連接墊311及汲極電壓線路之間。
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可透過第一連接電極351電性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
如此一來,當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透過第一連接電極351電性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時,會放大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整個接觸面積,進而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阻抗分佈保持為均勻的並同時降低其整體阻抗。
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371可設置於基準電壓線路341及顯示區域DA之間。一多工器(multiplexer,MUX)電路區域373可設置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顯示區域DA之間。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可根據透明顯示面板300的設計方式改變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371及多工器電路區域373的位置。
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371可包含構成靜電排放保護電路的多個薄膜電晶體。當靜電從透明顯示面板300產生時,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會運作以將靜電排放到外部。
多工器電路區域373可用以包含構成多工器電路的多個薄膜電晶體。
當使用多工器電路區域373時,驅動積體電路輸出部的一個頻道可將訊號供應給二或更多個資料線路313。這會產生降低驅動積體電路的使用數量之優點。
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371及多工器電路區域373可各自形成為長條狀的外形而平行基準電壓線路341及相似物延伸。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鄰近於顯示區域DA的頂側之頂部,而一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及一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鄰近於顯示區域DA的底側之底部。
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彼此間隔,且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小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
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可具有長條狀外形,且可沿顯示區域DA的一個側面平行延伸,具體來說係沿顯示區域DA的長邊延伸。
為了將汲極電壓供應至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可透過作為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獨立的連接電極彼此電性連接。
因此,藉由如上所述使用連接結構,透過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供應的汲極電壓可透過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被供應至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
在這種情況中,至少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設置於顯示區域DA中以延伸過顯示區域DA進而將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彼此電性連接。
於一示例中,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具有長條狀外形,且可沿顯示區域DA的一個側面平行延伸,具體來說係沿顯示區域DA的長邊延伸。
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寬度可小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寬度,而使得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比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還薄。
為了將源極電壓供應給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透過作為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獨立的連接電極彼此電性連接。
因此,藉由如上所述使用連接結構,透過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供應的源極電壓可透過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被供應至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
於此情況中,至少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設置於顯示區域DA中以延伸過顯示區域DA進而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彼此電性連接。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設置於顯示區域DA之上及之下的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透過延伸過顯示區域DA的至少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彼此電性連接。因此,可實現以下的功效。
首先,可省略位於非顯示區域中位於顯示區域DA的左側及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之不透明的源極電壓線路。因此,可增大邊框的透明區域,進而可將邊框的透明區域最大化。
此外,可省略位於非顯示區域中位於顯示區域DA的左側及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之不透明的源極電壓線路。因此,便不需要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區域來使源極電壓線路能設置於顯示區域DA左側及右側的邊框部。因此,可將邊框薄化。
舉例來說,當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位於顯示區域DA的左側及右側的各個左側部及右側部中時,源極電壓線路會環繞顯示區域DA並沿顯示區域DA的外周緣延伸。於此情況中,因為不透明的源極電壓線路形成於顯示區域DA的外周緣之外的非顯示區域NDA中,所以邊框的透明區域之尺寸會降低,進而使得邊框面積難以降低。
然,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源極電壓線路佈置結構中,源極電壓線路沒有設置於顯示區域DA的頂、底、左及右側,即沒有設置於邊框的四個側部。源極電壓線路反而是僅設置於邊框中位在顯示區域DA上側及下側的頂側部及底側部便已足夠。
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可確保能將邊框中沒有設置不透明的源極電壓線路之透明區域的尺寸最大化。當需要時,可降低邊框的尺寸而可使邊框薄化。
此外,當源極電壓線路環繞顯示區域DA的外周緣時,源極電壓會在顯示區域DA的外周緣附近流動並流動至顯示區域DA中,且接著被供應到顯示區域DA中的像素。因此,考量到電阻的因素,作為電流路徑的源極電壓線路需要為厚的以作為可靠的電流路徑。
然,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通過顯示區域DA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可直接將源極電壓供應至像素。因此,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不被當作電流路徑。
如此一來,當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沒有作為電流路徑時,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便不需要基於電阻的考量而被形成為厚的,而能被形成為盡可能地薄。
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寬度可小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寬度。因此,隨著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寬度減小,在位於顯示區域DA之下的底邊框部中的透明區域的尺寸可增加。當需要時,可作成更薄的邊框。
一光照測試器375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並間隔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同時,光照測試器375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大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與顯示區域DA之間的間隔。
光照測試器375可被形成為長條狀外形而平行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延伸,且可更進一步沿顯示區域DA的左側及右側延伸,進而環繞顯示區域DA的三側。
光照測試器375可在模組製程(module process)之前並在製造出透明顯示面板300之後將光照測試訊號供應給這些資料線路313,且可檢驗出透明顯示面板300的缺陷。
光照測試器375包含多個檢驗切換元件(inspection switching element),這些檢驗切換元件分別連接於這些資料線路313。
因此,從資料線路連接墊311分支出來的這些資料線路313會延伸過顯示區域DA並接著電性連接於光照測試器375。
一光照測試訊號施用器(lighting test signal applicator)376可被形成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及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每一個的部分區域上,藉以將光照測試訊號供應給光照測試器375。
圖5至圖9為平面圖並基於層間堆疊結構呈現圖4中位於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中的多個線路之間的連接關係。
如圖5所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300的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基準電壓線路341、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彼此間隔。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基準電壓線路341、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像素的驅動薄膜電晶體210的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然,如上所述,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及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可為一體成型且沒有彼此獨立。
因此,線路連接墊及線路構成相同的層體。因此,將線路連接墊及線路彼此電性連接的連接電極不應在待彼此相連的線路連接墊及線路之間或是在線路之間與其他線路形成短路。
舉例來說,為了將從資料線路連接墊311分支出來的資料線路313連接到光照測試器375,資料線路313可由一第一資料線路314及一第二資料線路315組成,其中第一資料線路314及第二資料線路31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彼此電性連接。
於此情況中,第一資料線路314、像素的驅動薄膜電晶體210之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第二資料線路315及像素的驅動薄膜電晶體210之閘極電極214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
資料線路313將資料訊號施加至顯示區域DA中的像素。因此,從資料線路連接墊311分支出來的資料線路313之第一資料線路314及第二資料線路315可構成不同的層體而不會與設置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資料線路連接墊311之間的區域中之各種線路連接墊及線路發生斷路。
因此,第二資料線路315可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資料線路連接墊311之間的區域中作為資料線路313。第一資料線路314與第二資料線路31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第一資料線路314可在顯示區域中作為資料線路313。
接著,第二資料線路315可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光照測試器375之間的區域中作為資料線路313。接著,作為資料線路313的第一資料線路314可連接於光照測試器375。
然,第一資料線路314及第二資料線路315可重複且交替地作為資料線路313,而使得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光照測試器375之間的區域中,資料線路313不會在資料線路313重疊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區域中與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形成短路。
在資料線路313沒有重疊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區域中,資料線路313可從第一資料線路314改變成第二資料線路315,而使得資料線路313沒有與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形成短路而是延伸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如此一來,第二資料線路315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沒有構成相同的層體,進而防止第二資料線路315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間產生短路。
此外,如圖11所示,資料線路313從第一資料線路314改變成第二資料線路315可表示第一資料線路314透過至少一接觸孔連接於第二資料線路315而維持第一資料線路314及第二資料線路315之間的電性連接,但第一資料線路314及第二資料線路31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由不同的材料製成。如以下所舉例說明,這樣的原則同樣可適用於其他的線路。
在第二資料線路315延伸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後,第二資料線路可在資料線路313沒有重疊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區域中改變回第一資料線路314。
換言之,第一資料線路314及第二資料線路315可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可透過至少一第二資料線路接觸孔315h彼此電性連接。
在相同的方式中,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可由一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及一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組成,且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及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構成不同的層體並彼此電性連接。
在這樣的情況中,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及閘極電極214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
舉例來說,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延伸到顯示區域DA的底端。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可由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及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組成,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及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彼此電性連接。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延伸過顯示區域DA。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遠端無須接觸獨立的線路。
因為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在顯示區域DA中將基準電壓施加至像素,所以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由構成不同層體的不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組成,而使得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不會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之間的區域中與各種線路連接墊及線路形成短路。
因此,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之間的區域中作為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實施。在顯示區域DA中,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作為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實施,且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及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構成不同的層體。
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4及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5可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可透過至少一接觸孔彼此電性連接。此外,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由一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一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組成,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彼此電性連接。
在此情況中,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及閘極電極214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且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
舉例來說,為了將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連接至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構成不同層體的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會彼此電性連接。
因為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電性連接且顯示區域DA夾設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之間,所以源極電壓連接線路的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可構成不同的層體,而使得源極電壓連接線路不會在介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之間的區域中與各種線路連接墊及線路形成短路。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沒有其他的線路設置於顯示區域DA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之間。因此,從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延伸的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作為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一體成型的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實施,且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並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構成相同的層體。
從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分支出來的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可延伸過顯示區域DA。接著,當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延伸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時,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可重複且交替地作為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而使得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不會在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重疊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區域中與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形成短路。
當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延伸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在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沒有重疊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區域中從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改變成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因此,當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延伸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不會與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形成短路。
也就是說,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透過至少一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接觸孔325h彼此電性連接。
如圖12所示,在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已經延伸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後,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可連接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在此情況中,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透過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彼此電性連接,其中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5透過至少一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接觸孔325h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4。
此外,在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沒有重疊於資料線路313的區域中,透過至少一輔助線路接觸孔327h連接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輔助線路327設置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之下。
輔助線路327及閘極電極214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輔助線路327可連接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背面,進而降低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整體阻抗。
此外,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由一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及一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組成,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及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彼此電性連接。
於此情況中,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像素的驅動薄膜電晶體210、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及像素的驅動薄膜電晶體210之閘極電極214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舉例來說,為了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連接到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及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彼此電性連接。
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將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彼此電性連接,且顯示區域DA夾設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間。因此,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及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構成不同的層體而使得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不會在介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間的區域中與各種線路連接墊及線路形成短路。
因此,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在介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顯示區域DA之間的區域中作為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實施。當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延伸過顯示區域DA時,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作為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實施。換句話說,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從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改變成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
也就是說,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及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構成不同的層體且透過至少一接觸孔彼此電性連接。
接著,如圖12所示,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在介於顯示區域DA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間的區域中可作為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實施,其中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可連接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
於此情況中,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可透過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彼此電性連接,且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5透過至少一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接觸孔335h連接於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4。
此外,透過至少一接觸孔連接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輔助線路327可設置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沒有重疊於資料線路313及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區域中。
輔助線路327及閘極電極214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汲極電壓的輔助線路327可連接於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背面以降低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的整體阻抗。
圖6額外呈現形成於鈍化層218中的鈍化孔。圖7進一步呈現將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彼此連接的第一連接電極351以及將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彼此連接的第二連接電極352。
鈍化層218可形成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30、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基準電壓線路341、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上。鈍化層218可作為有機材料製成的平坦化層,有機材料例如為聚乙炔(polyacetylene,PAC)。
此外,鈍化層218作為絕緣層。因此,對於線路連接墊及線路之間的電性連接來說,鈍化孔(即平坦化孔)可形成於各個線路連接電及各個線路的部分中。
鈍化孔不僅代表接觸孔,也代表一種藉由部分地移除鈍化層218所形成以盡可能確保接觸面積之開孔。各個線路連接墊及各個線路可透過多個連接電極彼此電性連接,且這些連接電極透過鈍化孔彼此連接。
於圖6中,為了使各個層體間的特徵更加清楚,並沒有單獨呈現鈍化層218,但僅著重呈現形成有鈍化孔的區域。
第一鈍化孔218a形成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上。如圖7及圖13所示,第一連接電極351透過第一鈍化孔218a將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彼此電性連接。
換言之,為了避免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之間發生短路,以及避免設置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之間的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之間發生短路,可能會需要電極的跳接結構(jumping connection structure)來將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彼此連接。
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鈍化層218形成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上。第一鈍化孔218a形成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上。
因此,可使用第一連接電極351來形成電極的跳接結構,其中第一連接電極351形成於鈍化層218上,第一連接電極351的一部分透過一個第一鈍化孔218a連接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且第一連接電極351的相對部分透過相對的第一鈍化孔218a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
第一連接電極351以及作為構成有機發光件220的第一電極221之陽極電極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第一連接電極351將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彼此電性連接,且為此,第一連接電極351較佳地具有盡可能大的面積以將電阻最小化並使阻抗分佈的均勻度最大化。
因此,第一連接電極351可被形成以延伸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基準電壓線路341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之上而可具有最大的面積。
然,第一連接電極351沒有延伸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及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的所有區域之上。第一連接電極351沒有延伸於部分的區域之上,如第二連接電極352中將於以下描述的區域或是第一連接電極351及第二連接電極352之間的間隔區域。
此外,為了使第一鈍化孔218a與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接觸面積最大化,第一鈍化孔218a的外形可對應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外形,即第一鈍化孔218a具有長的長條狀外形。
此外,如圖13所示,至少一氣體排放孔355可至少形成於第一連接電極351的部分區域中。
氣體排放孔355用於排放可能會在形成透明顯示面板300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必要之氣體。因此,當在第一連接電極351中形成具有大面積的氣體排放孔355時,可進一步提升透明顯示面板300的可靠度。
形成於第一連接電極351上的堤部層231具有於其中界定出並對應氣體排放孔355的開放區域,以確保氣體排放孔355的流道。各個堤部層231可界定出相鄰的氣體排放孔355之間的邊界。
此外,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可被額外設置並可透過第一連接電極351電性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
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及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並構成相同的層體。然,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具有孤島形式而獨立於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且沒有連接於獨立的線路。
第一鈍化孔218a形成於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上而使得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326透過第一鈍化孔218a連接於第一連接電極351,而增加第一連接電極351的總面積,進而降低總阻抗並使阻抗分佈更加均勻。
於一示例中,鈍化層218形成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上。如圖7及圖13所示,第二連接電極352透過第二鈍化孔218b將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彼此電性連接。
為了避免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與基準電壓線路341及介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之間的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形成短路,需要用於將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彼此連接的電極之跳接結構。
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如圖6所示,鈍化層218形成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上,且第二鈍化孔218b形成於各個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上。
因此,可使用第二連接電極352來形成電極的跳接結構,其中第二連接電極352形成於鈍化層218上,第二連接電極352的一部分透過一個第二鈍化孔218b連接於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且第二連接電極352的相對部分透過相對的第二鈍化孔218b連接於基準電壓線路341。
第二連接電極352及第一連接電極351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但可彼此間隔。因此,第二連接電極352可具有孤島的外形。
因此,第二連接電極352及作為構成像素的有機發光件220之第一電極221的陽極電極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第二連接電極352將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彼此電性連接,且為此,第二連接電極352較佳地具有盡可能大的面積,以將其阻抗最小化並將其阻抗分佈的均勻度最大化。此外,第二鈍化孔218b具有盡可能大的面積以使其接觸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340及基準電壓線路341的面積最大化。
此外,如同於第一連接電極351中,至少一氣體排放孔355可形成於第二連接電極352的部分區域中。
於一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三鈍化孔218c可形成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上。如圖7所示,第三連接電極353可形成於第三鈍化孔218c上。
形成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上的第三鈍化孔218c用於將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及第三連接電極353彼此連接。第三連接電極353透過第三鈍化孔218c電性連接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
為了藉由將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及第三連接電極353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化來降低阻抗,第三鈍化孔218c可具有對應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長條狀外形。
此外,當在透明顯示面板300的底端部形成第三連接電極353時,可能會產生透明顯示面板300的底端部及透明顯示面板300的頂端部的垂直位準之間的差異被移除的效果,其中第一連接電極351及第二連接電極352形成於透明顯示面板300的頂端部。
第三連接電極353、第一連接電極351及第二連接電極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可構成相同的層體但可彼此間隔。因此,第三連接電極353被形成以具有孤島的外形。
因此,第三連接電極353及作為構成像素的有機發光件220之第一電極221的陽極電極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堤部層231可形成於第一連接電極351、第二連接電極352及第三連接電極353上。如圖8所示,堤部層231可形成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的一壩部380以環繞顯示區域DA。壩部380可包含圖案化的至少一壩部380。當壩部380形成於第一基板200上時,壩部380可用於防止用來形成封裝層250的封裝材料流動到外側。
壩部380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且可被設置以環繞設置於非顯示區域NDA中的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光照測試器375。
於一示例中,一第四連接電極354可形成於堤部層231上,且連接於作為像素的第二電極225之陰極電極。第四連接電極354電性連接於源極電壓線路以將源極電壓供應給像素的陰極電極。在此情況中,陰極電極及第四連接電極354可為一體成型。
第四連接電極354的一端電性連接於被施加源極電壓的第一連接電極351,而第四連接電極354的另一端電性連接於第三連接電極353,進而將源極電壓施加給陰極電極。
如圖8、圖9及圖15所示,堤部層231形成於第一連接電極351上。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於第一連接電極351上且係藉由移除堤部層231的部分區域所形成,進而將第一連接電極351暴露於外。因此,第一連接電極351可透過第一堤部孔231a電性連接於第四連接電極354的一端。
當源極電壓被施加到第四連接電極354時,第四連接電極354並沒有直接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第四連接電極354是透過與陽極電極由相同材料製成的第一連接電極351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藉以降低電阻。
如同於基準電壓線路341中,為了使第一連接電極351及第四連接電極354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化,位於第一連接電極351上的堤部層231的第一堤部孔231a可形成為長條狀外形。
此外,可相對基準電壓線路341或是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用相對應的方式形成第一堤部孔231a。
舉例來說,當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於獨立的電路區域(如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371)上時,可能會有堤部孔形成於平坦度不佳的區域中之問題。
此外,當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於遠離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線路(如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上時,透過第一堤部孔231a電性連接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的第四連接電極354的電流路徑會變長。因此,會相應地使阻抗增加。
舉例來說,當連接到作為高阻抗之陰極而不是低阻抗的陽極之第四連接電極354的長度較長時,可能會使整體阻抗較大。
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第一堤部孔231a較佳地形成於基準電壓線路341上或是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上。
當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於基準電壓線路341上時,可移除孔洞的傾斜面以維持高的平坦度,進而相較於堤部孔形成於堤部層231中沒有形成線路的部分中之情況來說,使阻抗變化降低。
此外,當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上時,第四連接電極354及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之間的連接長度會變小,進而降低阻抗。
如圖8及圖9所示,藉由移除堤部層231的部分區域所形成的第二堤部孔231b係形成於電性連接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第三連接電極353上的堤部層231之部分中,進而將第四連接電極354中相對的部分電性連接至第三連接電極353。
於此情況中,第二堤部孔231b被形成為對應於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上的第三鈍化孔218c。因此,雖然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第三連接電極353及第四連接電極354處於堆疊狀態,但它們在相同的位置彼此電性接觸。
此外,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沒有直接連接於陰極電極,而是透過作為低阻抗陽極電極的第三連接電極353連接於陰極電極,進而使阻抗降低。
因為第四連接電極354的連接結構之緣故,源極電壓可被施加至第四連接電極354。因此,源極電壓可被施加至有機發光件220的陰極電極。也就是說,從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320施加的源極電壓可透過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一連接電極351被施加至第四連接電極354。
第四連接電極354可延伸過顯示區域DA的整體,包含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基準電壓線路341、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
舉例來說,如圖14所示,陰極電極可延伸過包含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的顯示區域DA的整體,且可被壩部380環繞。
於一實施例中,如圖16所示,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包含一板內閘極區塊361及一時脈訊號線路區域363。
板內閘極區塊361包含將閘極線路GL區分成多個區塊之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且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多個顯示驅動週期的每一者中驅動這些區塊之每一者。時脈訊號線路區域363可包含至少一時脈訊號線路以控制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節點。
板內閘極區塊361及時脈訊號線路區域363可在遠離顯示區域DA的方向中交替佈置。
具體來說,可在非顯示區域NDA中位於顯示區域DA的左側及右側之左側部及右側部中省略不透明且厚的源極電壓線路。因此,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可藉由省略的面積而佔據更多的區域。
因此,構成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板內閘極區塊361及時脈訊號線路區域363可以不緊密的方式佈置。因此,即使在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仍能確保透明區域。
舉例來說,在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空間狹窄的情況中,板內閘極區塊361及時脈訊號線路區域363需要用非常密集的方式佈置以使空間利用率最大化。因此,會難以在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確保獨立的透明區域。
反之,當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空間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示增加時,具有較大的不透明區域之板內閘極區塊361以及具有較大的透明區域之時脈訊號線路區域363可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以顯目的方式交替佈置。因此,即使在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仍能確保透明區域被最大化。
換句話說,如圖16及圖17所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源極電壓線路在位於顯示區域DA之外的非顯示區域NDA中設置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側區域中被省略。因此,可使透明區域因不透明的源極電壓線路而減小的程度最小化。
因此,光照測試器375可設置於壩部380及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之間,但源極電壓線路可不設置於壩部380及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之間。
透明顯示裝置需要能顯示待呈現的影像資訊,同時與透明玻璃基板具有相同的性質。具有這種特性的透明顯示裝置可構成複雜的透明顯示裝置,在這種複雜的透明顯示裝置中顯示資訊及透明顯示裝置背後的空間狀況會彼此重疊。具代表性的示例包含使用於飛機與汽車中的抬頭式顯示器。
如圖18所示,使用於車輛中的抬頭式顯示器安裝於車輛的擋風罩上以將各種駕駛資訊顯示給駕駛人同時能確保使用者前方的視野。
因此,在抬頭式顯示器中,會需要顯示資訊的高能見度(visibility)。當霧度值為高的時,顯示資訊的能見度便會不佳。因此,使霧度值盡可能的低為重要的。
霧度相關於透過透明顯示裝置觀看的物體的清晰度(clarity)。因此,在具有高透射率但具有高霧度值的透明顯示裝置中,會產生駕駛人看到模糊的物體之問題,而劣化顯示資訊的能見度。在透明顯示裝置中造成霧度可歸因於下列的光學特性。
圖19中的部分(a)呈現單狹縫的長距離繞射圖案,而圖19中的部分(b)呈現單狹縫的繞射效應。
波的繞射是指波前在波遇到障礙物或縫隙時轉彎的現象。在使用單狹縫進行繞射時,已經離開縫隙且具有特定波長的表面波會形成無數的球面波。
因此,基於圖19中的部分(a)所示在狹縫實驗中使用光會產生繞射現象,可將光視為波。隨著光通過狹縫,光會如同表面波一樣發生繞射。然而,無數新的球面波會彼此干涉而產生對比繞射圖案(contrasting diffraction pattern)。
圖19中的部分(b)呈現從距離繞射物一段長距離之處觀看繞射圖案的夫朗和斐(Fraunhoffer)繞射。在將所有光線視為平行光線時會產生夫朗和斐繞射,且無論距離多遠繞射圖案都一樣。
可用以下方式計算在單狹縫中發生夫朗和斐繞射的條件。
當分別通過狹縫的邊緣及中心的兩道光束的路徑之間的差值為r1 - r2時,
Figure 02_image001
。接著,發生偏移干涉的第m個偏移干涉條件為
Figure 02_image003
。因為θ通常遠小於1,所以暗點對應於離中心
Figure 02_image005
或是
Figure 02_image007
之處。
圖20中的部分(a)至圖20中的部分(d)分別呈現微粒、波、光及電子的雙狹縫試驗。
當微粒通過雙狹縫時,微粒撞擊到屏幕的分佈方式會顯得如同圖20中的部分(a)所示般為通過單狹縫的微粒之單個分佈方式之簡單加總。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中,出現於屏幕上的部分之亮紋帶不是對應於屏幕的中心而是對應於狹縫位置。當波通過雙狹縫時,如圖20中的部分(b)所示,最亮的亮紋帶出現於屏幕的中心。這能得知是否發生干涉。因為微粒不會彼此干涉,所以微粒的分佈在它們可用最佳的方式通過狹縫的位置為強的。
於一示例中,當光如圖20中的部分(c)所示通過雙狹縫時會產生干涉圖案,這是因為其微粒特性消失且波通過雙狹縫。電子一般被視為微粒。然,當使用高速加速電子而使電子如圖20中的部分(d)所示通過雙狹縫時,會產生與波的雙狹縫實驗之結果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可以看到在微粒以足夠高的速度通過雙狹縫時,甚至會與波一樣產生相同的干涉。因此,可以看到光因為在光子足夠快時會變成由微粒產生的波而具有波粒二象性。
如此一來,光同時具有波及微粒的特性。因此,當光入射到具有週期性圖案的狹縫時,會發生重疊及偏移,進而產生週期性繞射。因此,可依據透射區域的外形改變因光的波粒二象性所產生的繞射現象,其中透射區域在透明顯示裝置中作為狹縫。
舉例來說,圖21呈現透明顯示裝置中的多個典型之四邊形透射區域的佈置方式。
多個透射區域TAij以矩陣的形式佈置,其中i為列數且j為行數(i及j為正整數)。因此,第一列的透射區域包含透射區域TA11、TA12、TA13…,第二列的透射區域包含透射區域TA21、TA22、TA23…,且第三列的透射區域包含透射區域TA31、TA32、TA33…。相似地,第一行的透射區域為透射區域TA11、TA21、TA31...,第二行的透射區域為透射區域TA12、TA22、TA32…,且第三行的透射區域為TA13、TA23、TA33…。
在這樣的情況中,各個透射區域具有長方形的外形而具有皆為90度的內角。因此,在同一列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21、TA23之垂直邊面對並平行於透射區域TA22的垂直邊。
此外,於同一行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12、TA32之水平邊面對且平行於透射區域TA22的水平邊。也就是說,透射區域TA22的所有邊之每一者面對並平行於各個相鄰的透射區域之對應邊。這樣相同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其他的透射區域。
因為光通過透射區域,所以透射區域可與在上述雙狹縫實驗中的狹縫扮演相同的角色。因此,可依據透射區域的外形及佈置結構來改變光繞射的發生與否以及光繞射的強度。
光的繞射是由構成狹縫的線路之週期性重複特性所產生,且可在構成狹縫的相鄰線路具有彼此平行的週期性時,或是在狹縫被週期性地佈置時,更清楚地產生光的繞射。
因此,如圖21所示,於透明顯示裝置中,當各自具有長方形外形的透射區域以矩陣形式佈置且此矩陣形式具有平行的規律性及週期性時,可清楚地觀察到光的繞射現象。
圖22呈現光在入射到具有圖21所示之透射區域外形及透射區域的佈置結構的透明顯示裝置之中心區域時所產生的光繞射現象。
如圖22所示,可以看見光的繞射現象在供光入射的中心區域附近非常清楚。因為光的繞射現象在透明顯示裝置中變得更明顯,所以會增加霧度。因此,會降低透明顯示裝置的清晰度或能見度。
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像素結構,其具有特定的透射區域外形而可使透射區域中的線路之週期性重複特性所產生的光的繞射最小化。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的像素結構,其包含具有如下所述之新的透射區域外形之透射區域。
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透明顯示面板包含基板。基板具有顯示區域及多個線路區域。顯示區域包含多個發光區域及多個透射區域。線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並延伸過顯示區域。各個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至少部分為曲線形的。
舉例來說,在如圖23所示之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各個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可部分地為曲線形的。具體來說,透射區域TA22具有四個邊,此四個邊朝外凸出並對應於繪示在透射區域內的虛線虛擬長方形的四個邊。同樣的特徵可適用於其他的透射區域。
因此,透射區域TA22中相互面對的邊以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21、TA23可彼此不平行。此外,在相同行中,透射區域TA22中互相面對的邊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12、TA32可彼此不平行。
在圖24中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各個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可部分地為曲線形的。具體來說,透射區域TA22具有六個邊,此六個邊朝外凸出且對應於繪示在透射區域內的虛線虛擬六邊形的六個邊之六個邊。同樣的特徵可適用於其他的透射區域。
因此,透射區域TA22中彼此面對的邊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21、TA23可彼此不平行。此外,在相同的行中,透射區域TA22中彼此面對的邊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12、TA32可彼此不平行。
在圖25中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再另一實施例中,各個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具有圓形的外形。具體來說,透射區域TA22被形成為具有圓形的外形。同樣的特徵可適用於其他的透射區域。
因此,透射區域TA22中彼此面對的邊以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21、TA23可彼此不平行。因此,在相同的行中,透射區域TA22中彼此面對的邊以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12、TA32可彼此不平行。
換言之,圖23至圖25中的透射區域TA22中所有的邊可不平行於相鄰於它們的透射區域的每一者之所有的邊。同樣的特徵可適用於其他的透射區域。
因此,即使在透射區域(各自具有如圖23至圖25所示的外形)以矩陣形式佈置時,仍可避免作為狹縫的透射區域之平行規律性及週期性,進而將光的繞射最小化。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各個透射區域可被形成為橢圓形的外形。因為這種橢圓形的外形,可避免作為上述之狹縫的透射區域的平行規律性及週期性,進而盡可能地將光的繞射最小化。
雖然圖23至圖25示例性地呈現各個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之整體為曲線形的,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即使當透射區域的輪廓僅有部分為曲線形時,也可避免透射區域的平行規律性及週期性,進而將光的繞射最小化。
因此,在包含各自具有至少部分為曲線形的外部輪廓之透射區域的透明顯示面板中,可將光的繞射最小化,進而降低霧度位準。因此,可提升透明顯示裝置的清晰度或能見度。
圖26呈現光在入射到具有圖25所示之圓形透射區域外形及透射區域的佈置結構的透明顯示裝置之中心區域時所產生的光繞射現象。如圖26所示,在供光入射的中心區域附近實質上沒有產生光的繞射。
因此,相較於圖22中光入射到具有傳統四邊形透射區域外形的透明顯示裝置的中心區域所呈現的結果,圖25中的透射區域之佈置結構及圓形外形使透明顯示裝置不產生光的繞射之結果係更加清楚的。
光的繞射被最小化,尤其是在透射區域具有圓形外形的時候。因此,為了將光的繞射干涉最小化,較佳的是將透射區域形成為具有盡可能接近圓形的外形。然,當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至少部分地為曲線形時(如於圓形的透射區域中),透射區域的面積會變小。因此,會難以設計包含發光區域及線路區域的像素。
因此,以下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其能設計出最佳化的透射區域及最佳化的發光區域,同時將光的繞射干涉最小化。
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包含基板。基板包含顯示區域及多個線路區域。顯示區域包含多個發光區域及多個透射區域。線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且延伸過顯示區域。各個透射區域具有多邊形的外形且此多邊形的所有內角皆為鈍角。
舉例來說,如圖27所示,各個透射區域具有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外形。也就是說,此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包含所有具有至少5個邊的多邊形。此多邊形可包含所有的邊具有相同的長度。
具體來說,於圖27中,透射區域具有六邊形外形,具體來說係具有正六邊形外形。此僅為一種示例。如圖27所示,透射區域TA22中彼此面對的邊以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21、TA23可彼此不平行。然,於相同的行中,透射區域TA22中彼此面對的邊以及鄰近於透射區域TA22的各個透射區域TA12、TA32可彼此平行。
因此,當透射區域具有六邊形外形且如圖26所示佈置時,在相同列中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可彼此不平行。因此,可避免透射區域的平行規律性及週期性,而盡可能地將光的繞射最小化。
換言之,相較於在相同的列及/或行相鄰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彼此平行的情況,在相同的列及/或行相鄰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彼此不平行之情況較能使光的繞射最小化。
在圖27中呈現的六邊形透射區域外形中,在相同的行中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各自的長度較小。因此,即使當在相同的行中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彼此平行時,仍可減緩光的繞射現象。
因此,即使當各自具有如圖27所示之外形的透射區域以矩陣形式佈置於透明顯示裝置中,仍可避免作為狹縫的透射區域之平行規律性及週期性,而使得光的繞射被盡可能地最小化。
在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8所示,各個透射區域具有八邊形外形,具體來說是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正八邊形外形。這僅為一種示例。圖28中呈現的八邊形相較於六邊形來說更接近圓形,而使得圖28中的外形所達成的效果相似於具有圓形外形的透射區域最小化光的繞射之效果。
在圖28呈現的八邊形透射區域外形中,相同行中彼此鄰近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各自的長度較小。因此,即使當相同行中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中彼此面對的邊彼此平行時,仍可減緩光的繞射現象。
因此,即使當各自具有如圖28所示之外形的透射區域以矩陣形式佈置於透明顯示裝置中時,仍可避免作為狹縫的透射區域之平行規律性及週期性,而可盡可能地將光的繞射最小化。
也就是說,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外形之透射區域,尤其是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正多邊形外形之透射區域,會具有接近圓形之外形,進而將光的繞射最小化。
此外,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外形之透射區域的面積可大於曲線形或圓形的透射區域之面積。因此,相較於使用曲線形或圓形的透射區域,使用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外形的透射區域的情況會更容易設計像素及線路區域。
因此,包含具有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之透射區域的透明顯示面板可確保最大的透射區域以及較低的霧度位準,並可使像素及線路區域的設計變得更容易。
以下,將基於上述示例性說明的各種透射區域外形實施例中透射區域具有八邊形的實施例,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射區域及發光區域的佈置外形。
如圖29所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包含具有顯示區域及線路區域的基板。顯示區域包含多個發光區域及多個透射區域。線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上同時延伸過顯示區域。於此情況中,透射區域具有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外形。
透明顯示面板可由透射區域及非透射區域NTA組成。透射區域包含供光通過的多個透射區域TA以及光無法通過的一非透射區域NTA。在透射區域中,這些透射區域以矩陣的方式排列,而此矩陣由多列的透射區域及多行的透射區域組成。
於此情況中,佈置於相同列的這些透射區域稱為一個透射區域列。佈置於相同行的這些透射區域稱為一個透射區域行。此外,列方向稱為基板的水平方向且與X軸方向重合。行方向定義為與Y軸方向重合的基板的垂直方向。
非透射區域NTA可包含發光的發光區域以及不發光的非發光區域。發光區域指設置有子像素的發光區域EA之區域。非發光區域可包含各自延伸於基板的垂直方向中的多個線路區域CLA。
於此情況中,這些線路區域為各自延伸於行方向中的行線路區域CLA1、CLA2、CLA3、CLA4 …。這些線路區域包含於行方向中延伸的各種電壓線路及資料線路。此外,連接於各個子像素的發光區域之像素電路區域PCA可設置於非發光區域中。
像素電路區域PCA可設置於發光區域EA之下且可對齊於發光區域EA。像素電路區域PCA部分地重疊於發光區域EA且像素電路區域PCA的非重疊區域可包含於非發光區域中。
此外,線路區域CLA位於非發光區域中。然,當發光區域EA部分地重疊於線路區域CLA時,線路區域CLA中重疊於發光區域EA的部分可作為發光區域。這些透射區域(以TAij表示,其中i為列數,j為行數且i及j為正整數)可以矩陣形式佈置。
圖29中的透明顯示面板為具有RG-BG的子像素佈置結構的一種示例,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第一色子像素可為紅色子像素,其中紅色子像素包含發出紅光的第一色發光區域。第二色子像素可為綠色子像素,其中綠色子像素包含發出綠光的第二色發光區域。第三色子像素可為藍色子像素,其中藍色子像素包含發出藍光的第三色發光區域。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一色子像素Rij_SP包含一第一色發光區域Rij及一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電性連接於第一色發光區域Rij以控制第一色發光區域Rij的發光。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可設置於第一色發光區域Rij之下同時部分地重疊於第一色發光區域Rij。因此,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中至少有部分的區域沒有重疊於第一色發光區域Rij而可暴露於外。
在此情況中,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中暴露於外的部分可相對第一色發光區域Rij有位置上偏移,例如可偏移至第一色發光區域Rij的右側。因此,可更有效地於整個像素佈置結構中佈置發光區域及像素電路區域。
在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中暴露於外的部分區域中,可形成將第一色發光區域Rij及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彼此電性連接的一第一色子像素接觸孔Rij_H。
此外,各個第二色子像素Gij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ij_SP在發光區域、像素電路區域、子像素接觸孔等方面,可與第一色子像素Rij_SP用以上示例性描述的相同方式構造成。故不再贅述。
第一色子像素介於鄰近列的透射區域之間。舉例來說,第一色子像素R11_SP、R12_SP、R13_SP分別設置於第一列中的透射區域TA11、TA12、TA13以及第二列中的透射區域TA21、TA22、TA23之間。因此,第一色發光區域R11、R12、R13可分別設置於第一列中的透射區域TA11、TA12、TA13以及第二列中的透射區域TA21、TA22、TA23之間。
第一色子像素設置於第二色子像素以及第三色子像素之間。因此,第一色發光區域設置於第二色發光區域以及第三色發光區域之間。
此外,第一色子像素設置於佈置在基板的垂直方向中的這些線路區域CLA相鄰的線路區域CLA之間,且沒有重疊於線路區域CLA。第二色子像素及第三色子像素設置於線路區域CLA上且部分地重疊於線路區域CLA。
舉例來說,第二色子像素中與第一色子像素R11_SP、R12_SP、R13_SP位於相同列的第二色子像素G12_SP、G14_SP分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及第四行線路區域CLA4。與第一色子像素R21_SP、R22_SP、R23_SP位於相同列的第二色子像素G21_SP、G23_SP分別至少部分的重疊於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及第三行線路區域CLA3。
第三色子像素中與第一色子像素R11_SP、R12_SP、R13_SP位於同一列的第三色子像素B11_SP、B13_SP分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及第三行線路區域CLA3。與第一色子像素R21_SP、R22_SP、R23_SP位於同一列的第三色子像素B22_SP、B24_SP分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及第四行線路區域CLA4。
也就是說,因為處於第二色子像素G11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21_SP於行方向中彼此間隔且設置於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上的態樣中,所以第二色子像素以及第三色子像素設置於一個行的線路區域上且於行方向中交替地佈置。
此外,因為處於相同列中的第二色子像素G11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12_SP分別設置於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上及鄰近於其的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上的態樣中,所以第二色子像素及第三色子像素在列方向中交替地佈置並分別設置於在列方向中彼此相鄰的多個行線路區域上。
因此,第一色子像素R11_SP、第二色子像素G12_SP、第一色子像素R12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13_SP依序地佈置於第一列中。在相鄰於第一列的第二列中,第一色子像素R21_SP、第三色子像素B22_SP、第一色子像素R22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23_SP依序地被佈置以對應於上述的圖案。
因此,第二色子像素G12_SP、第一色子像素R12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13_SP於第一列中連續地佈置,且佈置於第二列中的第三色子像素B22_SP、第一色子像素R22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23_SP環繞透射區域TA22。當使用這種佈置外形作為基本單元時,多個單元可在顯示區域中以矩陣的形式佈置。
也就是說,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射區域中,當上述的基本單元定義為一個像素時,單一的透射區域不會在單個像素中被分割成二或個部分,進而有效地抑制霧度的增加。
有鑑於此,可根據圖30及圖31辨認出霧度值基於透射區域的外形及透射區域的分割與否所產生的變化。具體來說,圖30中的部分(a)呈現透射區域具有四邊形外形且三個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的態樣。圖30中的部分(b)呈現透射區域具有四邊形外形且兩個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的態樣。圖30中的部分(c)呈現一個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同時透射區域如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具有圓形外形的態樣。
圖30中的部分(a)至圖30中的部分(c)皆是基於145像素每英寸(pixels per inch,ppi)得到的實驗結果。在圖30的部分(a)中,量測到2.76%的霧度值。在圖30的部分(b)中,量測到2.03%的霧度值。因此,可以看到隨著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的數量從三個減為兩個時霧度值會減小26.4%。
於圖30的部分(c)中,量測到1.33%的霧度值。因此,在圖30的部分(c)中,相較於圖30的部分(b)中的霧度值來說,霧度值減小34.5%。因此,可清楚地看到隨著透射區域的數量從2減少到1且透射區域具有圓形外形,霧度值會更進一步降低。
圖31呈現200 ppi、100 ppi及145 ppi的情況中霧度值分別在態樣(A)、態樣(B)及態樣(C)下產生的曲線,其中態樣(A)為透射區域具有四邊形外形且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的數量為3,態樣(B)為透射區域具有四邊形外形且透射區域對應於一個像素的數量為2,且態樣(C)為提供有圓形的透射區域且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的數量為1。
如圖31中的曲線結果值所示,在設有圓形的透射區域但透射區域對應一個像素的數量為1之態樣C中,對於所有的ppi值來說霧度值都被最小化。
第一色發光區域、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分別對應於第一色子像素、第二色子像素及第三色子像素。因此,發光區域與子像素上述的佈置結構以相同的方式佈置。
如圖29所示,透射區域具有八邊形外形。第一色發光區域具有長方形外形。在此情況中,如圖33所示,第一色發光區域的外形被形成為由堤部層231環繞。具體來說,在第一色發光區域中,堤部層231可被移除而為開放的。
此外,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可具有多邊形外形,如六邊形。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外形可被形成為由堤部層231環繞。具體來說,在各個第二及第三色發光區域中,堤部層231可被移除而為開放的。
一個第一色發光區域的面積可小於一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一個第三色發光區域每一者的面積。具體來說,因為紅色發光區域相對各個藍色及綠色發光區域來說具有較長的壽命,所以紅色發光區域具有較佳的壽命可靠度及發光效率。因此,較佳的是使紅色發光區域的面積小於各個綠色及藍色發光區域的面積。舉例來說,第一色發光區域、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的面積比可約為1:1.8:1.8。
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可設置於相對應的線路區域上,且可至少部分地重疊於其。在此情況中,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可被佈置成相對各個相對應的線路區域為對稱的。因為這樣的佈置結構之緣故,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可具有可使發光面積最為有效的像素佈置結構。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2所示,各個第二色子像素及第三色子像素可包含發光區域,此發光區域更在線路區域的行方向中沿線路區域延伸。
如圖32所示,為了盡可能確保發光區域,佈置於第一線路區域CLA1的行方向中之第三色子像素B11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21_SP例如擴張而使得第三色子像素B11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21_SP之間的間隔變大。
較佳地,佈置於第一線路區域CLA1的行方向中的第三色子像素B11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21_SP可更進一步延伸至使得兩個子像素的遠端彼此鄰靠(abut)的程度。然,考量操作極限(process margin)其遠端可具有預設的分離空間。
具體地,當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第二電極(如陰極)由諸如具有低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的銀的金屬製成時,便不需要獨立的接觸結構來降低陰極的電阻。因此,如圖32所示,各個色的子像素之面積可於線路區域上盡可能地擴張。
圖33及圖34分別呈現圖29中的區域I-I'及區域J-J'之剖面示意圖。圖33為第一色子像素區域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來說,作為平坦化層的鈍化層218設置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_PCA上。有機發光件220的第一電極221(如陽極電極)形成於鈍化層218上。
堤部層231形成於第一電極221上。為了使第一電極221中對應發光區域的部分暴露於外,堤部層231中對應發光區域的部分會被移除而使得堤部層被圖案化。也就是說,堤部層231可作為界定發光區域的邊界,進而決定出發光區域的外形,且也可作為子像素及透射區域之間的界線。
係根據堤部層231被圖案化後變成的外形來決定第一電極221的外形。為了將透射率及發光區域最大化,較佳的是將堤部層形成為具有在形成堤部層231的遮罩製程中允許的最小寬度。
在第一電極221上及之上,有機發光層223被形成以遮蓋堤部層231。第二電極225(如陰極電極)形成於有機發光層223上。因為有機發光層223及第二電極225以重疊的方式堆疊於第一電極221上以形成有機發光件220,所以第一電極221中透過堤部層231中的開放區域暴露於外的區域可作為發光區域。
封裝層250可形成於第二電極225上。一色彩濾波器CF可形成於封裝層250上。色彩濾波器CF與相對應的發光區域可具有相同的顏色。對應於第一色子像素R_SP的第一色彩濾波器R_CF可具有與第一顏色相同的顏色。
當使用色彩濾波器CF時,可減少反射率(reflectance)並增加紅綠藍顏色的色純度(color purity)。色彩濾波器CF可延伸到介於透射區域TA及發光區域EA之間的邊界,且因此可形成於非透射區域NTA中。因此,形成有色彩濾波器CF的區域可界定為發光區域。
作為第二基板270的頂基板可黏合於色彩濾波器CF上。此外,為了防止容易受高溫影響的有機薄膜層損毀,頂基板可使用封裝上色彩濾波器(color-filter on encap,COE)之方式設置於色彩濾波器CF,在此方式中,會在不使用結合製程的情況下在基板上執行低溫色彩濾波器製程。
於一示例中,圖34為介於第一色子像素R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_SP之間的邊界區域的剖面示意圖。
作為平坦化層的鈍化層218設置於像素電路區域PCA上,具體來說是設置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_PCA及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G_PCA上。有機發光件220的第一電極221(如陽極電極)形成於鈍化層218上。
彼此間隔的這些第一電極221分別形成於第一色子像素區域及第二色子像素區域中。堤部層231形成於第一電極221上。為了將第一電極221中對應於發光區域的部分暴露於外,會將堤部層231中對應於發光區域的部分移除且接著將堤部層圖案化。
也就是說,堤部層231可作為介於彼此相鄰的子像素之間的邊界。對應於堤部層231的區域可為非透射區域NTA。位於第一電極221上及之上,有機發光層223被形成以遮蓋堤部層231。第二電極225形成於有機發光層223上。
因為有機發光層223及第二電極225以重疊的方式堆疊於第一電極221上以形成有機發光件220,所以第一電極221中透過堤部層231的開放區域暴露於外的區域可為發光區域。
封裝層250可形成於第二電極225上。色彩濾波器CF可形成於封裝層250上。
對應於第一色子像素R_SP的第一色彩濾波器R_CF可具有第一顏色。對應於第二色子像素G_SP的第二色彩濾波器G_CF可具有第二顏色。也就是說對應於相應的發光區域之顏色的色彩濾波器可設置於各個顏色的發光區域上。
第一色彩濾波器R_CF及第二色彩濾波器G_CF可盡可能地被形成為寬的而使得第一色彩濾波器R_CF及第二色彩濾波器G_CF中至少有部分區域重疊於堤部層231。
於一示例中,第一色子像素R_SP及第二色子像素G_SP彼此相鄰。因此,為了使彼此相鄰且不同顏色的光束之混合最小化,並為了分清楚不同顏色的發光區域之間的邊界,可在第一色彩濾波器R_CF及第二色彩濾波器G_CF之間設置不透明的黑色矩陣。
相似地,不透明的黑色矩陣BM可設置於垂直地佈置於相同的線路區域上的第二色子像素G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_SP之間,而使得不同顏色的光束之混合最小化並將各個發光區域的邊界分清楚。具體來說,不透明的黑色矩陣BM可設置於第二色彩濾波器G_CF及第三色彩濾波器B_CF之間。
舉例來說,如圖29所示,黑色矩陣可設置於位於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上的第二色子像素G12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22_SP之間。因此,黑色矩陣可部分地重疊於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
此外,透射區域TA21、TA22分別設置於部分重疊於黑色矩陣的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之兩側。介於一個透射區域及另一個與其相鄰的透射區域之間的線路區域可部分地重疊於黑色矩陣。即,黑色矩陣可部分地重疊於設置在相鄰的透射區域之間的線路區域。
黑色矩陣可以對應形成邊界之堤部層231的圖案形成,且可比堤部層231還窄,並可相對堤部層231的區域向內設置。
於一示例中,如圖35所示,基板具有環繞顯示區域的非顯示區域。非顯示區域可包含虛設像素圖案區域DPA,虛設像素圖案區域DPA環繞顯示區域中最外側的部分。具體來說,顯示區域包含多個子像素SP。虛設像素圖案區域DPA可包含多個虛設像素或虛設子像素DSP。
虛設像素或虛設子像素DSP被形成以使製程變異(process deviation)及副作用(side effect)最小化,其中副作用例如為可能在透明顯示裝置的製程中發生的負載效應(loading effect)。虛設像素可環繞子像素以作為一種緩衝區域。
如同於子像素中一般,虛設像素可具有有機發光元件以及諸如驅動薄膜電晶體的電路區域。然,訊號並不會施加於虛設像素的各個元件層及電路區域。因此,不會需要將其元件彼此電性連接的獨立之像素接觸孔SP_H。因此,虛設像素圖案區域中的有機發光元件層不會發光。虛設像素中諸如驅動薄膜電晶體的電路區域不會運作。
如圖36所示,環繞顯示區域中最外側的部分之虛設像素圖案區域可包含位於顯示區域之上及之下的頂列方向區域及底列方向區域。如圖36所示,環繞顯示區域中最外側的部分之虛設像素圖案區域可包含位於顯示區域左側及右側的左行方向區域及右行方向區域。靜電可能會透過閘極線路侵入顯示區域左側及右側的板內閘極區域。因此,虛設像素圖案區域的左行方向區域及右行方向區域可比其頂列方向區域及底列方向區域來的厚。
以下,將描述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於此另一實施例中,可藉由將顯示區域中的線路區域之面積最小化而將透射區域的面積最大化,同時可藉由將高位準壓降(high-level voltage drop,VDD drop)或低位準升壓(low-level voltage rise,VSS rise)之發生機率最小化而將亮度不均勻之發生機率最小化。
如圖37及圖38所示,透明顯示面板包含具有顯示區域及顯示線路區域的基板。顯示區域包含多個發光區域及多個透射區域。顯示線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並延伸過顯示區域。交替佈置且相鄰的線路區域分別包含交替佈置且相鄰的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各個線路區域包含至少一資料線路313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
於此情況中,由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組成的層體可相異於由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組成的層體。舉例來說,線路區域CLA延伸於顯示區域的垂直方向中。交替佈置且相鄰的線路分別包含交替佈置且相鄰的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具體來說,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彼此交替佈置且透射區域插設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之間。
包含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線路區域CLA可包含多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Vref)及多個資料線路313(Vdata),其中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相對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以對稱的方式佈置,且資料線路313相對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以對稱的方式佈置。
於此情況中,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設置於至少一資料線路313之上且設置於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之上。換言之,由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組成的層體相異於由至少一資料線路313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組成的層體。因此,在此情況中,相較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構成相同層體的情況來說,這樣可使線路區域的寬度顯著得降低。
具體地,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至少部分地重疊於至少一資料線路313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其中至少二者,且可無須延伸超過最外側的資料線路313之邊界。因此,整個線路區域的寬度可被大幅地降低。
此外,包含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線路區域CLA包含多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Vref)及多個資料線路313(Vdata),其中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相對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對稱地佈置,且資料線路313相對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對稱地佈置。
於此情況中,由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組成的層體相異於由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組成的層體。因此,於此情況中,相較於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構成相同層體的情況,這樣可顯著地降低線路區域的寬度。
具體地,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至少部分地重疊於至少一資料線路313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其中至少二者且可不延伸超過最外側的資料線路313之邊界。因此,整個線路區域的寬度可被大幅地降低。
因此,各個線路區域的寬度可為至少一資料線路313的寬度、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寬度及這些線路之間的間隔之總合。舉例來說,當包含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線路區域為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時,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可包含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兩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以及兩個資料線路313。兩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相對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對稱佈置且設置於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之下。兩個資料線路313相對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對稱佈置且設置於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之下。
緊鄰於第一行線路區域CLA1的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包含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兩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以及兩個資料線路313。兩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相對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對稱佈置並設置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之下。兩個資料線路313相對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對稱佈置並設置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之下。如此一來,第三行線路區域CLA3包含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第四行線路區域CLA4包含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
此外,根據本發明,整個線路區域的寬度可因特定的態樣而被最小化,此特定的態樣為延伸過相同的線路區域中的顯示區域之多個不透明的線路構成不同的層體。因此,線路區域在顯示區域中所佔據的面積便可降低。
當線路區域的面積降低時,對應於各個子像素的像素電路區域之面積會降低。因此,透射區域的面積會增加,而可增加透明顯示裝置的整體透射率。
於一示例中,根據本發明,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寬度可大於各個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寬度。
當由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組成的層體相異於由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組成的層體時,無須降低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寬度以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寬度來降低整個線路區域的寬度。
也就是說,雖然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寬度大於各個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寬度,但不透明線路區域的整體寬度沒有增加。
舉例來說,如圖37所示,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至少部分重疊於設置在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之下的兩個資料線路313及兩個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
於此情況中,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延伸至最外側的資料線路313之外部邊界,進而形成相對較厚的電力線路。
當各個電力線路(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寬度降低而確保透射區域的面積被最大化時,可能會增加高位準壓降或低位準升壓的發生機率。
然,當各個電力線路(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寬度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一樣大時,便可將高位準壓降或低位準升壓的發生機率最小化。因此,便可無須透過增加驅動電壓及功耗便能將透明顯示裝置的亮度不均勻之發生機率最小化。
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當線路區域中的多個線路構成不同的層體但至少部分彼此重疊時,線路區域在顯示區域中的面積可被最小化而可使得像素電路區域的面積最小化。因此,透射區域的面積會增加,進而使透明顯示裝置的整體透射率增加。
此外,各個電力線路(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及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寬度可為大的,進而使高位準壓降或低位準升壓的發生機率最小化,進而使亮度不均發生的機率最小化。
換言之,一般來說,線路區域在顯示區域中的寬度增加,尤其是電力線路的寬度增加,會與透射率的增加之間具有平衡(trade-off)關係。然,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增加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射率之同時增加電力線路區域的寬度是有優點的。
這些發光區域可包含第一色發光區域Rij、第二色發光區域Gij及第三色發光區域Bij。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線路區域。因此,第一色發光區域可介於彼此相鄰的線路區域之間。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可於相對相對應的線路區域對稱地佈置。
具體來說,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發光區域或第三色發光區域。佈置於相同列且分別部分重疊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發光區域之顏色可彼此相異。
於一示例中,第一色子像素Rij_SP可包含第一色發光區域Rij以及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電性連接於第一色發光區域Rij以驅動第一色發光區域Rij發光。第一色發光區域Rij及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ij_PCA可透過第一色子像素接觸孔Rij_H彼此電性連接。
此外,在發光區域、像素電路區域、子像素接觸孔等方面,各個第二色子像素Gij_SP及第三色子像素Bij_SP可與第一色子像素Rij_SP以相同的方式構成。
因此,多個像素電路區域佈置於基板之上且分別電性連接於多個發光區域以驅動這些發光區域。像素電路區域可包含電性連接於第一色發光區域的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第二色發光區域的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以及電性連接於第三色發光區域的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
於此情況中,各個像素電路區域可相對各個線路區域對稱佈置。此外,因為像素電路區域遠離各個線路區域的中心延伸,所以各個像素電路區域可具有較窄的外形。具體來說,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與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相對插設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及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線路區域對稱佈置,或是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與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相對插設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及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線路區域對稱佈置。
舉例來說,第二色發光區域G12可相對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對稱佈置。此外,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1_PCA及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G12_PCA可相對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彼此相對佈置。
具體來說,因為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1_PCA在左側方向中遠離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的中心延伸,所以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1_PCA具有變得較窄的外形。因為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在右側方向中遠離第二行線路區域CLA2的中心延伸,所以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G12_PCA可具有變得較窄的外形。
如此一來,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2_PCA及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B13_PCA可相對第三行線路區域CLA3彼此對稱佈置。
此外,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可重疊於第一色發光區域及第二色發光區域中至少部分的區域,且可重疊於第一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中至少部分的區域。
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可重疊於第一色發光區域及第二色發光區域中至少部分的區域。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可重疊於第一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中至少部分的區域。
像素電路區域的佈置形式是基於發光區域及透射區域的佈置形式所設計。發光區域因為區域遠離相對應的線路區域之中心延伸而變得更窄。因此,像素電路區域設置於發光區域中而不重疊於透射區域,進而不降低顯示區域的透射率。
因此,根據本發明,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交替地佈置於顯示區域中的相鄰線路區域中。連接於對應各個顏色的各個發光區域之各個像素電路區域具有對稱結構。因此,可實現一種新的像素佈置結構,其能將邊框的透明區域之面積最大化並在不降低顯示區域的透射率之情況下將霧度值最小化。
於一示例中,像素電路區域可包含驅動薄膜電晶體、電容器及多個開關薄膜電晶體。也就是說,各個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及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可包含驅動薄膜電晶體、電容器及多個開關薄膜電晶體。
於一示例中,包含於連接於第一色子像素的像素電路區域中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子像素的第二色發光區域或是第三色子像素的第三色發光區域。
具體來說,包含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可至少部分重疊於作為第二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之第一電極,或是作為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之第一電極。
舉例來說,如圖37所示,連接於第一色子像素R11_SP的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1_PCA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子像素G12_SP的第二色發光區域G12,其中第二色子像素G12_SP設置於第一色子像素R11_SP的右側。具體來說,包含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1_PCA中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發光區域G12的第一電極221。
相似地,連接於第一色子像素R12_SP的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2_PCA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三色子像素B13_SP的第三色發光區域B13,其中第三色子像素B13_SP設置於第一色子像素R12_SP的右側。具體來說,包含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2_PCA中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三色發光區域B13的第一電極221。
此外,連接於第二色子像素的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發光區域。具體來說,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可至少部分重疊於作為第二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之第一電極221。
相似地,連接於第三色子像素的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三色發光區域。具體來說,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可至少部分重疊於作為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之第一電極221。
此外,這些像素電路區域可相對一個線路區域彼此對稱佈置。在此情況中,包含驅動發光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之一個像素電路區域可設置於線路區域的一側,其中發光區域部分重疊於線路區域。相關顏色相異於那一個像素電路區域的另一個像素電路區域包含驅動發光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DR並可設置於線路區域的另一側,其中發光區域介於相應的線路區域及鄰近於其的線路區域之間。
也就是說,驅動至少部分重疊於線路區域之發光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可設置於線路區域的一側,而驅動介於線路區域及鄰近於其的線路區域之間的發光區域之驅動薄膜電晶體可設置於線路區域的另一側。
舉例來說,線路區域CLA2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發光區域G12。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R11_PCA及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G12_PCA可於線路區域CLA2的一側彼此對稱佈置。
因此,驅動至少部分重疊於線路區域CLA2的發光區域G12之驅動薄膜電晶體可設置於線路區域CLA2的一側。驅動介於線路區域CLA2及鄰近於其的線路區域CLA1之間的發光區域R11之驅動薄膜電晶體可設置於線路區域CLA2的另一側。
圖38呈現圖37中的區域O-O'及區域P-P'之剖面示意圖。
如圖38所示,一緩衝層201可形成於第一基板200的整個表面上。於緩衝層201上,可形成有包含主動層212、源極電極217a、汲極電極217b與閘極電極214的驅動薄膜電晶體210以及包含第一電容器電極204及第二電容器電極206的電容器Cst。
一閘極絕緣層213可形成於主動層212以及閘極電極214與第一電容器電極204之間。第一中間絕緣層215可形成於閘極電極214及第一電容器電極204上。第二電容器電極206可形成於第一中間絕緣層215上。第二中間絕緣層216可形成於第二電容器電極206上。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可形成於第二中間絕緣層216上。
此外,在第二中間絕緣層216上,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可被形成以構成相同的層體。於此情況中,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可與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由相同的材料製成。資料線路313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可彼此間隔。
鈍化層218及第一平坦化層219a可形成於資料線路313、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源極電極217a及汲極電極217b上。在形成第一平坦化層219a時,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或是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形成於第一平坦化層219a上。
如圖38所示,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形成於第一平坦化層219a上。具體來說,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至少部分重疊於這些資料線路313及這些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
在這種情況中,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寬度W1 可遠大於資料線路313的寬度W3 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寬度W2 之每一者,進而使低位準升壓(源極電壓上升)發生的機率降低。此外,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的寬度(未繪示)可遠大於資料線路313的寬度W3 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寬度W2 之每一者,進而使高位準壓降(汲極電壓下降)發生的機率降低。於此情況中,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寬度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寬度可為相同的。
可改變一個線路區域的寬度而使得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可延伸至設置於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外側之資料線路313的外側邊界。因此,當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與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及資料線路313構成相同的層體時,線路區域的寬度可為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寬度、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寬度及資料線路313的寬度之加總。然,根據本發明,線路區域的寬度可減少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寬度,因此可降低整個線路區域的寬度。
此外,可改變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的寬度而使得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延伸至設置於基準電壓連接線路343的外側之資料線路313的外側邊界,進而將透射率因電力線路之寬度增加而降低的程度最小化並同時增加電力線路的寬度。
第二平坦化層219b可形成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上。包含第一電極221、有機發光層223及第二電極225的有機發光件220可設置於第二平坦化層219b上。
於此情況中,堤部層231形成於第一電極221及有機發光層223之間。堤部層231可作為界定出發光區域的區域之邊界且可作為子像素以及透射區域之間的邊界。堤部層231可具有於其中界定出且於位置上對應子像素區域的堤部孔,進而部分暴露第一電極221。
有機發光層223形成於堤部層231的頂面以及第一電極221中透過堤部孔暴露的部分上。供有機發光層223與第一電極221接觸的區域可對應於子像素區域,具體來說係對應於發光區域EA。
第二電極225形成於整個第一基板200之上並形成於有機發光層223上。封裝層250、黏著層251、色彩濾波器CF及第二基板270可形成於第二電極225上。
以下,將描述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此透明顯示面板可使用板內閘極區域作為透射區域以使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透射區域最大化。
如圖39所示,透明顯示面板包含基板以及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基板包含顯示區域及環繞顯示區域的非顯示區域。板內閘極電路區域設置於基板的非顯示區域中。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包含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以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將板內閘極區塊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彼此電性連接。
板內閘極區塊361將閘極訊號供應給顯示區域的像素電路,其中閘極訊號例如為掃描訊號及發光(EM)訊號。
具體來說,板內閘極區塊361可包含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以將閘極線路GL分割成多個區塊,並分別以多個顯示驅動週期驅動這些區塊。舉例來說,板內閘極區塊可包含板內閘極電晶體電路,如移位暫存器(shift register)。
於一示例中,時序控制器提供時序訊號及控制訊號而使得板內閘極區塊及資料驅動器可在適當的時序產生控制訊號。
時序控制器可根據時序訊號產生及供應用於控制板內閘極區塊及資料驅動器的運作時序之訊號,其中時序訊號例如為垂直同步訊號、水平同步訊號、時脈訊號及資料致能訊號。
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包含至少一訊號線路,此至少一訊號線路透過閘極墊部將從時序控制器施加的閘極控制訊號傳送給板內閘極區塊361。至少一訊號線路可包含延伸於顯示區域的垂直方向中的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
於此情況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作為控制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節點之時脈訊號線路區域實施。
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及構成顯示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之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且可構成相同的層體。
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可包含一訊號線路,此訊號線路將板內閘極區塊361的閘極訊號傳遞給顯示區域。這種訊號線路可包含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367a、367b、367c,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367a、367b、367c延伸於顯示區域的水平方向中,此水平方向即為正交於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之長度方向的方向。
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可包含一閘極線路GL。舉例來說,如圖40所示,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可包含一訊號線路,此訊號線路電性連接於獨立的閘極線路GL1、GL2、GL3。
首先,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如同於上述其他實施例中般,用於施加源極電壓的線路設置於顯示區域中。因此,用於施加源極電壓的不透明厚線路不需要設置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頂部中。因此,可實施板內閘極區域作為透射區域使用的透明邊框。
具體來說,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中同時顯示區域插設於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之間。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可將第一源極電壓線路321及第二源極電壓線路322彼此電性連接。
此外,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中同時顯示區域插設於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之間。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可將第一汲極電壓線路331及第二汲極電壓線路332彼此電性連接。
也就是說,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323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333延伸過顯示區域。因此,遮蓋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厚連接線路(尤其是源極電壓連接線路)可從邊框被移除,而可使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作為透射區域。
此外,被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佔據的區域可更進一步盡可能地擴張到源極電壓線路於邊框中被省略之面積。因此,構成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的板內閘極區塊361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無須以密集的方式佈置。因此,可盡可能地確保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的透射區域。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可構成不同的層體以盡可能地確保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的透射區域。具體來說,板 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係沿基板之深度方向分別構成不同的層體,其中基板之深度方向垂直於顯示區域的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
為了盡可能確保板內閘極電路區域360中的透射區域,如板內閘極區塊361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之元件可無須盡可能緊密地佈置。因此,當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構成不同的層體時,可更進一步確保透射區域。
具體來說,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形成於不同的層體中。因此,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至少部分地彼此重疊。
如此一來,可存在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至少部分地彼此重疊的區域。因此,相較於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構成相同層體的態樣,這樣可使透射區域更大。
於一示例中,板內閘極區塊361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交替地彼此佈置。
多個板內閘極區塊361可包含一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一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及一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及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彼此間隔。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設置 於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與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之間以及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與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之間。
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可為施加第一掃描訊號的第一掃描訊號線路。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可為施加發光(EM)訊號的發光電路。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可為施加第二掃描訊號的第二掃描訊號電路。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區塊361可分別構成不同的層體並可至少部分彼此重疊。
舉例來說,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可包含一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a、一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b以及一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c。
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a可將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及顯示區域DA彼此連接。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b可將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及顯示區域DA彼此連接。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c可將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及顯示區域DA彼此連接。
此外,於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0所示,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a及顯示區域DA可透過第一閘極線路GL1彼此電性連接。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b及顯示區域DA可透過第二閘極線路GL2彼此電性連接。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c及顯示區域DA可透過第三 閘極線路GL3彼此電性連接。
具體來說,如圖39所示,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a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及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
此外,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b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
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區塊361設置於不同的層體中,且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至少部分重疊於板內閘極區塊361。因此,相較於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及板內閘極區塊361構成相同層體(及形成於相同的層體中)之態樣,這樣可確保更大的透射區域。
介於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及板內閘極區塊361之間,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366可被設置以將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及板內閘極區塊361彼此電性連接。
於此情況中,供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366形成的層體可相異於供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形成的層體以及供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形成的層體。
具體來說,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366與構成顯示區域DA的驅動薄膜電晶體之閘極電極可由相同的材料製成。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366與構成顯示區域DA的驅動薄膜電晶體之閘極電極可形成於相同的層體。
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366可延伸於顯示區域DA的水平方向中,並平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延伸。
至少一第一測試線路375a可設置於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的外側。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375b可設置於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及顯示區域DA之間。
舉例來說,第一測試線路375a可作為光照測試線路,光照測試線路在製造出透明顯示面板之後的模組製程之前,藉由將光照測試訊號供應給多個資料線路來檢驗透明顯示密板中的缺陷。
第二測試線路375b可作為能監控閘極輸出是否適當地輸出之閘極輸出測試線路。
於第二測試線路375b中的至少部分區域上,可形成有堤部層231。堤部層231可無須存在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
根據本發明,無須為了施加源極電壓而將不透明的厚線路放置於邊框區域中,而使得堤部層231沒有形成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
當堤部層231沒有形成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時,可提升板內閘極區域中的透射率。
此外,因為堤部層231的材料特性之緣故,可將顯示黃化色彩的黃化現象最小化。
然,堤部層231可遮蓋第二測試線路375b的部分區域。當堤部層231形成於顯示區域DA中時,這可因操作極限而 為刻意的。此外,堤部層231可被形成以遮蓋第二測試線路375b的部分區域。
因此,堤部層231可至少遮蓋第二測試線路375b的部分區域。然,堤部層231可無須形成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之板內閘極區塊可具有至少40%或更大的透射區域TA。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可具有至少50%或更大的透射區域TA。因此,邊框可具有特定百分比或更大的透射區域。因此,可實現透明邊框。
於此情況中,板內閘極區塊361中的透射區域TA可指沒有設置板內閘極區塊361a、361b、361c的區域。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透射區域TA可存在於板內閘極區塊361a、361b、361c中。
然,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透過板內閘極區塊361a、361b、361c的佈置方式確保最大的透射區域TA,而使得各個板內閘極區塊361a、361b、361c僅界定出單個區塊。
於一示例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中的透射區域TA可指沒有設置多個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之區域。
圖41至圖43分別為圖39中的區域R-R'、S-S'、T-T'之剖面示意圖。
具體來說,圖41呈現第一板內閘極區塊及第一板內 閘極輸出訊號線路之間的連接方式。圖42呈現第二板內閘極區塊及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之間的連接方式。圖43呈現第三板內閘極區塊及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之間的連接方式。
緩衝層201可形成於第一基板200上。於緩衝層201上,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及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可被佈置且可彼此間隔並可形成於非顯示區域中。
此外,閘極絕緣層213、第一中間絕緣層215及第二中間絕緣層216可以它們的次序依序堆疊於緩衝層201上。閘極絕緣層213、第一中間絕緣層215及第二中間絕緣層216可分別設置於包含於第一板內閘極區塊361a、第二板內閘極區塊361b及第三板內閘極區塊361c中的多個電晶體之間。
至少一第一測試線路375a、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及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375b可形成於第二中間絕緣層216上。
第一測試線路375a、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及第二測試線路375b與顯示區域DA的源極電極跟汲極電極可用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可形成於相同的層體中。
包含一或多個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的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可設置於板內閘極區塊361a、361b之間,以及板內閘極區塊361b、361c之間。
構成一個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的這些板 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中相鄰的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之間的間隔d可大於一個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之寬度W4
當鄰近的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d大於一個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之寬度W4時,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可無須以密集的方式彼此佈置。因此,可進一步確保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中的透射區域。
第一平坦化層219a可形成於第一測試線路375a、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第二測試線路375b以及板內閘極區塊361a、361b、361c上。因此,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367a、367b、367c可形成於第一平坦化層219a上。
第二平坦化層219b可形成於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367a、367b、367c上。也就是說,第一平坦化層219a可設置於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365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之間。第二平坦化層219b可設置於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367上。因此,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365a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367a、367b、367c可構成不同的層體。
於第二平坦化層219b上,可設置有包含第一電極221、有機發光層223及第二電極225的有機發光件220。
於此情況中,在考量操作極限的情況下,在顯示區域DA的邊界區域中,堤部層231、有機發光層223及第二電極225可至少遮蓋第二測試線路375b的部分區域。
在第二電極225上,可形成有封裝層250。諸如光學 黏著劑(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的黏著層251可形成於封裝層250上。在黏著層251上,可結合有作為頂基板的第二基板270。
本發明可提供以下的態樣及實施方式。
本發明第一態樣提供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其包含一基板以及一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環繞顯示區域的一非顯示區域。板內閘極電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並設置於基板的非顯示區域中。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包含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以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用於將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區塊彼此電性連接。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分別構成不同的層體。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將一閘極控制訊號發送到板內閘極區塊,且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將閘極訊號從板內閘極區塊發送到顯示區域。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的層體相異於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的層體以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的層體。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層設置於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之間,且第二平坦化層設置於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上。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 路區域包含延伸於顯示區域的一垂直方向中的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包含延伸於顯示區域的一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平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的一長度方向延伸。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區塊及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彼此交替地佈置。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區塊包含一第一板內閘極區塊、一第二板內閘極區塊以及一第三板內閘極區塊。第一板內閘極區塊、第二板內閘極區塊及第三板內閘極區塊彼此相間隔且佈置。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設置於第一板內閘極區塊及第二板內閘極區塊之間,以及第二板內閘極區塊以及第三板內閘極區塊之間。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第一板內閘極區塊施加一第一掃描訊號。第二板內閘極區塊施加一發光訊號,且第三板內閘極區塊施加一第二掃描訊號。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至少一第一測試線路設置於第一板內閘極區塊之外。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設置於第三板內閘極區塊及顯示區域之間。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第一測試線路作為一光照測試線路實施,且第二測試線路作為一閘極輸出測試線路實施。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一堤部層至少設置於 第二測試線路的部分區域上。堤部層不存在於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包含一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一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一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將第一板內閘極區塊及顯示區域彼此連接。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將第二板內閘極區塊及顯示區域彼此連接。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將第三板內閘極區及顯示區域彼此連接。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顯示區域透過一第一閘極線路彼此電性連接。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顯示區域透過一第二閘極線路彼此電性連接。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顯示區域透過一第三閘極線路彼此電性連接。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的數量為多個。相鄰的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大於板內閘極訊號線路其中一者的寬度。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區塊的透光區域之面積相對板內閘極區塊之整體面積的百分比至少為40%。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的透光區域之面積相對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之整體面積的百分比至少為50%。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顯示區域包含多個發 光區域及多個透射區域。多個線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並延伸過顯示區域。這些線路區域其中至少一者包含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各個線路區域包含至少一資料線路以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源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層體不同於資料線路及基準電壓連接線路的層體。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至少部分重疊於至少一資料線路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其中至少兩者。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一第一驅動薄膜電晶體設置於這些線路區域的其中一者的一側並用以驅動一第一發光區域。第一發光區域設置於這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之一側並至少部分重疊於這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一第二驅動薄膜電晶體設置於這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之另一側並用以驅動一第二發光區域。第二發光區域設置於這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以及這些線路區域中鄰近於該其中一者的另一者之間。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交替佈置且相鄰的線路區域分別包含交替佈置且相鄰的一源極電壓與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彼此交替佈置且透射區域插設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之間。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發光區域包含一第一色發光區域、一第二色發光區域及一第三色發光區域。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設置於線路區域中相對應的一者上。 第一色發光區域設置於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之間。各個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發光區域或是第三色發光區域。佈置於相同列並分別至少部分重疊於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兩個發光區域之顏色彼此相異。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多個像素電路區域設置於基板之上並分別電性連接於發光區域以驅動發光區域。像素電路區域包含一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一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以及一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第一色發光區域。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第二色發光區域。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第三色發光區域。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與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相對插設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及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一個線路區域對稱佈置,或是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與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相對插設於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及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一個線路區域對稱佈置。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至少部分重疊於設置在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右側的第二色發光區域或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發光區域包含一第一 色發光區域、一第二色發光區域及一第三色發光區域。各個第二色發光區域及第三色發光區域設置於線路區域中相對應的一者上。第一色發光區域設置於第二色發光區域以及第三色發光區域之間。對應於各個發光區域的顏色的多個色彩濾波器之每一者設置於各個發光區域之上。其中一黑色矩陣設置於相鄰的色彩濾波器之間。
於第一態樣的一種實施例中,黑色矩陣至少部分重疊於介在彼此相鄰的兩個透射區域之間的一個線路區域。
本發明的第二態樣提供一種包含以上界定出的透明顯示面板之透明顯示裝置。資料驅動器將資料電壓供應至透明顯示面板,閘極驅動器將掃描訊號供應至透明顯示面板,且時序控制器控制閘極驅動器及資料驅動器。
如上所述,本發明參照附圖進行描述。然,本發明並不以本說明書中揭露的實施例及附圖為限。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疇的情況下熟悉本技藝者可進行各種修改。此外,雖然本發明的特徵所產生的功效已經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之描述中詳細描述,但顯而易見的是,應可認知到本發明的特徵所產生的可預測之功效。
100:透明顯示裝置
110:透明顯示面板
120:資料驅動器
121:源極驅動器積體電路
123:可撓薄膜
130:閘極驅動器
140:時序控制器
150:控制印刷電路板
200:第一基板
201:緩衝層
204:第一電容器電極
206:第二電容器電極
210:驅動薄膜電晶體
212:主動層
213:閘極絕緣層
214:閘極電極
215:第一中間絕緣層
216:第二中間絕緣層
217a:源極電極
217b:汲極電極
218:鈍化層
218a:第一鈍化孔
218b:第二鈍化孔
218c:第三鈍化孔
219a:第一平坦化層
219b:第二平坦化層
220:有機發光件
221:第一電極
223:有機發光層
225:第二電極
231:堤部層
231a:第一堤部孔
231b:第二堤部孔
250:封裝層
251:黏著層
260:色彩濾波器
270:第二基板
300:透明顯示面板
301:第一基板
310: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
311:資料線路連接墊
313:資料線路
314:第一資料線路
315:第二資料線路
315h:第二資料線路接觸孔
320:源極電壓線路連接墊
321:第一源極電壓線路
322:第二源極電壓線路
323:源極電壓連接線路
324:第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
325: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
325h:第二源極電壓連接線路接觸孔
326:源極電壓輔助線路連接墊
327:輔助線路
327h:輔助線路接觸孔
330:汲極電壓線路連接墊
331:第一汲極電壓線路
332:第二汲極電壓線路
333:汲極電壓連接線路
334:第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
335: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
335h:第二汲極電壓連接線路接觸孔
340:基準電壓線路連接墊
341:基準電壓線路
343:基準電壓連接線路
344:第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
345:第二基準電壓連接線路
351:第一連接電極
352:第二連接電極
353:第三連接電極
354:第四連接電極
355:氣體排放孔
360:板內閘極電路區域
361:板內閘極區塊
361a:第一板內閘極區塊
361b:第二板內閘極區塊
361c:第三板內閘極區塊
363:時脈訊號線路區域
365: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
365a: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
366: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
367: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
367a、367b、367c: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
369:板內閘極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
371:靜電排放保護電路區域
373:多工器電路區域
375:光照測試器
375a:第一測試線路
375b:第二測試線路
376:光照測試訊號施用器
380:壩部
DA:顯示區域
NDA:非顯示區域
P:像素
DDPA:資料驅動積體電路墊
DPA:虛設像素圖案區域
GL、GL1、GL2、GL3:閘極線路
DL:資料線路
SP:子像素
EA:發光區域
TA:透射區域
CLA:線路區域
PCA:像素電路區域
Rij_SP:第一色子像素
Rij:發光區域
Rij_PCA: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
Rij_H:第一色子像素接觸孔
Gij_SP:第二色子像素
Gij:發光區域
Gij_PCA: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
Bij_SP:第三色子像素
Bij:發光區域
Bij_PCA: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
CF:色彩濾波器
R_CF:第一色彩濾波器
G_CF:第二色彩濾波器
B_CF:第三色彩濾波器
NTA:非透射區域
R_PCA: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
G_PCA: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
BM:黑色矩陣
SP_H:像素接觸孔
DR:驅動薄膜電晶體
Cst:電容器
W1、W2、W3、W4:寬度
d:間隔
DSP:虛設子像素
圖1為示意性繪示透明顯示裝置的系統之方塊圖。 圖2為示意性繪示構成透明顯示裝置的多個元件之連接關係及佈置關係的平面圖。 圖3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的像素之發光區域及透射區域的剖面示意圖。 圖4呈現設置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透明顯示面板中的第一基板上的多個線路連接墊之連接關係。 圖5至圖9為平面圖並基於層間堆疊結構呈現圖4中位於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中的多個線路之間的連接關係。 圖10為圖7中的區域A-A'之局部放大平面圖。 圖11為圖10中的區域B-B'之局部放大平面圖。 圖12為圖10中的區域C-C'之局部放大平面圖。 圖13為圖8中的區域D-D'之局部放大平面圖。 圖14為圖9中的區域E-E'之局部放大平面圖。 圖15為圖9中的區域F-F'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6為圖9中的區域G-G'的局部放大平面圖。 圖17為圖16中的區域H-H'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8呈現透明顯示裝置作為抬頭顯示器(head-up-display)使用的實施例。 圖19中的部分(a)呈現單狹縫的長距離繞射圖案,而圖19中的部分(b)呈現單狹縫的繞射效應。 圖20中的部分(a)至圖20中的部分(d)分別呈現微粒、波、光及電子的雙狹縫試驗。 圖21呈現透明顯示裝置中的多個典型之四邊形透射區域的佈置方式。 圖22呈現光在入射到具有圖21所示之透射區域外形的透明顯示裝置之中心區域時所產生的光繞射現象。 圖23至圖25呈現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且在這些實施例中,透明顯示裝置中的透射區域具有曲線的外形。 圖26呈現光在入射到具有圖25所示之圓形透射區域外形的透明顯示裝置之中心區域時所產生的光繞射現象。 圖27及圖28呈現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且在這些實施例中,透明顯示裝置中的透射區域具有所有內角皆為鈍角的多邊形外形。
圖29呈現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裝置之多個透射區域及多個發光區域的佈置態樣。
圖30中的部分(a)至圖30中的部分(c)呈現基於透射區域外形之霧度值(haze value)量測。
圖31呈現基於透射區域外形並基於不同的ppi之霧度值量測。
圖32呈現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裝置之多個透射區域及多個發光區域的佈置態樣。
圖33及圖34分別呈現圖29中的區域I-I'及區域J-J'之剖面示意圖。
圖35及圖36呈現環繞顯示區域最外側的部分之虛設像素圖案區域。
圖37具體呈現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區域中的線路區域及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佈置關係。
圖38呈現圖37中的區域O-O'及區域P-P'之剖面示意圖。
圖39呈現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上視圖,並相關於圖9中的區域Q-Q'。
圖40呈現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板內閘極電路區域的上視圖。
圖41至圖43分別為圖39中的區域R-R'、S-S'、T-T'之剖面示意圖。
231:堤部層
360:板內閘極電路區域
361:板內閘極區塊
361a:第一板內閘極區塊
361b:第二板內閘極區塊
361c:第三板內閘極區塊
365: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
365a: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
366: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
367: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
367a、367b、367c: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
375a:第一測試線路
375b:第二測試線路
DA:顯示區域
TA:透射區域

Claims (24)

  1. 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包含:一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環繞該顯示區域的一非顯示區域;以及一板內閘極電路區域,設置於該基板之上並設置於該基板的該非顯示區域中,其中該板內閘極電路區域包含:至少一板內閘極區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以及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用於將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該板內閘極區塊彼此電性連接,並且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沿該基板之一深度方向分別構成不同的層體,其中該基板的該深度方向垂直於該顯示區域的一水平方向以及一垂直方向。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及該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至少彼此部分重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將一閘極控制訊號發送到該板內閘極區塊,並且 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將該閘極控制訊號從該板內閘極區塊發送到該顯示區域。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的層體相異於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的層體以及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的層體。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設置於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之下。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一第一平坦化層設置於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及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之間,並且其中一第二平坦化層設置於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上。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包含延伸於該顯示區域的該垂直方向中的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包含延伸於該顯示區域的該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並且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連接線路沿平行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的一長度方向延伸。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區塊及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彼此交替地佈置, 其中該板內閘極區塊包含一第一板內閘極區塊、一第二板內閘極區塊以及一第三板內閘極區塊,其中該第一板內閘極區塊、該第二板內閘極區塊及該第三板內閘極區塊彼此相間隔且佈置,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設置於該第一板內閘極區塊及該第二板內閘極區塊之間,以及該第二板內閘極區塊以及該第三板內閘極區塊之間,並且其中該第一板內閘極區塊施加一第一掃描訊號,其中該第二板內閘極區塊施加一發光訊號,且其中該第三板內閘極區塊施加一第二掃描訊號。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至少一第一測試線路設置於該第一板內閘極區塊之外,其中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設置於該第三板內閘極區塊及該顯示區域之間,並且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測試線路作為一光照測試線路實施,該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作為一閘極輸出測試線路實施。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測試線路及該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與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形成於相同的層體上。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一堤部層至少設置於該至少一第二測試線路的部分區域上,並且其中該堤部層不存在於該板內閘極電路區域上。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區域包含一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一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一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其中該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將該第一板內閘極區塊及該顯示區域彼此連接,其中該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將該第二板內閘極區塊及該顯示區域彼此連接,並且其中該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將該第三板內閘極區及該顯示區域彼此連接。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該顯示區域透過一第一閘極線路彼此電性連接,其中該第二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該顯示區域透過一第二閘極線路彼此電性連接,並且其中該第三板內閘極輸出訊號線路及該顯示區域透過一第三閘極線路彼此電性連接。
  14.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至少一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的數量為多個,相鄰的該些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之間的間隔大於該些板內閘極訊號線路其中一者的寬度。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板內閘極區塊的透光區域之面積相對該板內閘極區塊之整體面積的百分比至少為40%,並且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的透光區域之面積相對該板內閘極輸入訊號線路區域之整體面積的百分比至少為50%。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區域包含多個發光區域及多個透射區域,其中多個線路區域設置於該基板之上並延伸過該顯示區域,並且其中該些線路區域其中至少一者包含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各個該線路區域包含至少一資料線路以及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其中該源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層體不同於該至少一資料線路及該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的層體,並且其中該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至少部分重疊於該至少一資料線路及該至少一基準電壓連接線路其中至少兩者。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一第一驅動薄膜電晶體設置於該些線路區域的其中一者的一側並用以驅動一第一發光區域,該第一發光區域設置於該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之一側並至少部分重疊於該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並且 其中一第二驅動薄膜電晶體設置於該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之另一側並用以驅動一第二發光區域,該第二發光區域設置於該些線路區域的該其中一者以及該些線路區域中鄰近於該其中一者的另一者之間。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交替佈置且相鄰的該些線路區域分別包含交替佈置且相鄰的一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一汲極電壓連接線路;其中該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該汲極電壓連接線路彼此交替佈置且該透射區域插設於該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該汲極電壓連接線路之間。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發光區域包含一第一色發光區域、一第二色發光區域及一第三色發光區域,其中各個該第二色發光區域及該第三色發光區域設置於該些線路區域中相對應的一者上,其中該第一色發光區域設置於該第二色發光區域及該第三色發光區域之間,其中各個該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該汲極電壓連接線路至少部分重疊於該第二色發光區域或是該第三色發光區域,並且其中佈置於相同列並分別至少部分重疊於該源極電壓連接線路與該汲極電壓連接線路的兩個該些發光區域之顏色彼此相異。
  21.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多個像素電路區域設置於該基板之上並分別電性連接於該些發光區域以驅動該些發光區域,其中該些像素電路區域包含一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一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以及一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色發光區域,該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該第二色發光區域,該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電性連接於該第三色發光區域,並且其中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與該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相對插設於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及該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一個該線路區域對稱佈置,或是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與該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相對插設於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及該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之間的一個該線路區域對稱佈置。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至少部分重疊於設置在該第一色像素電路區域右側的該第二色發光區域或該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其中該第二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至少部分重疊於該第二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並且其中該第三色像素電路區域的驅動薄膜電晶體至少部分重疊於該第三色發光區域的像素電極。
  23.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發光區域包含一第一色發光區域、一第二色發光區域及一第三色發光區域,其中各個該第二色發光區域及該第三色發光區域設置於該些線路區域中相對應的一者上,其中該第一色發光區域設置於該第二色發光區域以及該第三色發光區域之間,其中對應於各個該發光區域的顏色的多個色彩濾波器之每一者設置於各個該發光區域之上,其中一黑色矩陣設置於相鄰的該些色彩濾波器之間,並且其中該黑色矩陣至少部分重疊於介在彼此相鄰的兩個該些透射區域之間的一個該線路區域。
  24.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面板,其中各個該透射區域的外部輪廓至少部分為曲線形的。
TW109142426A 2019-12-13 2020-12-02 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TWI7589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66513 2019-12-13
KR1020190166513A KR20210075441A (ko) 2019-12-13 2019-12-13 투명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458A TW202123458A (zh) 2021-06-16
TWI758986B true TWI758986B (zh) 2022-03-21

Family

ID=7631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2426A TWI758986B (zh) 2019-12-13 2020-12-02 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7324B2 (zh)
KR (1) KR20210075441A (zh)
CN (1) CN112992925A (zh)
TW (1) TWI7589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56909A (ko) * 2020-06-18 2021-12-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30116914A (ko) 2020-12-07 2023-08-04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핵 생성 억제 코팅 및 하부 금속 코팅을 사용한 전도성 증착 층의 패턴화
KR20230032605A (ko) * 2021-08-31 2023-03-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30089294A (ko) * 2021-12-13 2023-06-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30094563A (ko) * 2021-12-21 2023-06-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TWI813359B (zh) * 2022-06-29 2023-08-21 晶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電路基板結構、led測試封裝方法及led畫素封裝體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75534A1 (en) * 2013-06-25 2014-12-25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50070616A1 (en) * 2012-04-20 2015-03-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US20170194604A1 (en) * 2015-12-31 2017-07-06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repai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190066604A1 (en) * 2017-08-31 2019-02-28 Lg Display Co., Ltd.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14942B1 (ko) * 2013-12-20 2021-02-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및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95166B1 (ko) * 2013-12-26 2020-12-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탑 에미션 방식의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탑 에미션 방식의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20210053612A (ko) * 2019-11-04 2021-05-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10057993A (ko) * 2019-11-13 2021-05-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10074704A (ko) * 2019-12-12 2021-06-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70616A1 (en) * 2012-04-20 2015-03-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US20140375534A1 (en) * 2013-06-25 2014-12-25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70194604A1 (en) * 2015-12-31 2017-07-06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repai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190066604A1 (en) * 2017-08-31 2019-02-28 Lg Display Co., Ltd.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458A (zh) 2021-06-16
US20210183986A1 (en) 2021-06-17
CN112992925A (zh) 2021-06-18
KR20210075441A (ko) 2021-06-23
US11737324B2 (en)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8986B (zh) 透明顯示面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
CN112992924B (zh) 透明显示面板
JP7422869B2 (ja) アレイ基板、表示パネル、スプライシング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駆動方法
CN112799256B (zh) 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透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装置
KR10103346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CN11152492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381850B1 (ko) 표시장치
US20200292898A1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8122498B (zh) 显示装置
US11980067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699059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080024427A1 (en) Electronic ink display panel
TWI795688B (zh) 透明顯示面板
CN111552131A (zh) 显示装置
CN110119051B (zh) 显示设备
KR2008000045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11665920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having an electrode contact of auxiliary electrode connected to a portion of second electrode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317766B2 (en) Electrode layout for a display
KR20060103652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166898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US20210217779A1 (en) Substrate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2160756A (ja) 配線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KR20080002511A (ko) 전자책, 전자책의 제조 방법 및 구동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