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5988B -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5988B
TWI755988B TW109145647A TW109145647A TWI755988B TW I755988 B TWI755988 B TW I755988B TW 109145647 A TW109145647 A TW 109145647A TW 109145647 A TW109145647 A TW 109145647A TW I755988 B TWI755988 B TW I7559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rod
hinge
belt
shaped member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5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6151A (zh
Inventor
武富義隆
Original Assignee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6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6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5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598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Z軸鉸鏈裝置,其係對同步轉動機構的驅動力傳遞機構進行簡化及改良以降低成本,實現筆記型電腦或行動電話等電子機器的更薄型化。該Z軸鉸鏈裝置包括:一第一鉸鏈桿,安裝於該第一殼體側;一第二鉸鏈桿,安裝於該第二殼體側,藉由連結構件連結該第一鉸鏈桿,使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在平行狀態下可自由轉動;一同步轉動機構,設置於該第一鉸鏈桿與該第二鉸鏈桿之間,且包含捲繞在該第一鉸鏈桿與該第二鉸鏈桿上的帶狀構件;其中,在該第一鉸鏈桿、該第二鉸鏈桿與該同步轉動機構之間,設置有可往任一方向作動的卡合手段。

Description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Z軸鉸鏈裝置,特別關於一種適用於如筆記型電腦等,連結可開闔之電子機器的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的Z軸鉸鏈裝置。
一般而言,在傳統的筆記型電腦或行動電話中,可開闔地連結構成其主體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使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可進行0度到360度開闔操作的習知雙軸鉸鏈裝置,可例如參照日本專利公開第2017-172784號公報、日本專利公開第2019-35474號公報所記載的內容。在該些雙軸鉸鏈裝置中,安裝於第一殼體側的第一鉸鏈桿及安裝於第二殼體側的第二鉸鏈桿,係藉由連結構件相互連結,而可在平行狀態下可自由轉動,且該些裝置具有一同步轉動機構,該同步轉動機構能改變其中一方鉸鏈桿的轉動方向並傳遞至另一方鉸鏈桿。又,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同步轉動機構,都是採用齒輪式的驅動力傳遞機構。
為追求操作及攜帶的便利性,筆記型電腦逐年薄型化。若在筆記型電腦中,使用齒輪式的驅動力傳遞機構作為其雙軸鉸鏈裝置中的同步轉動機構,則分別需要在第一鉸鏈桿側、第二鉸鏈桿側安裝齒輪,且在該些齒輪之間亦需安裝改變轉動傳遞方向用的中間齒輪,結構複雜且降低成本的成效有限。另外,為了安裝中間齒輪,亦需保留設置空間,因此限制了筆記型電腦或行動電話的更薄型化。
有鑒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Z軸鉸鏈裝置,其係對同步轉動機構的驅動力傳遞機構進行改良,簡化結構以降低成本,實現更薄型化的筆記型電腦或行動電話等電子機器。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包括:一第一鉸鏈桿,安裝於該第一殼體側;一第二鉸鏈桿,安裝於該第二殼體側,藉由連結構件連結該第一鉸鏈桿,使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在平行狀態下可自由轉動;一同步轉動機構,設置於該第一鉸鏈桿與該第二鉸鏈桿之間,且包含捲繞在該第一鉸鏈桿與該第二鉸鏈桿上的帶狀構件;其中,在該第一鉸鏈桿、該第二鉸鏈桿與該同步轉動機構之間,設置有可往任一方向作動的卡合手段。
接著,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該帶狀構件包含有一第一帶狀構件及一第二帶狀構件,該第一帶狀構件及該第二帶狀構件係於兩端分別形成有作為卡合手段的卡合孔,其中,該第一帶狀構件的兩端部相對於該第一鉸鏈桿,分別沿第一旋轉方向重疊捲繞1圈以上;該第二帶狀構件的兩端部相對於該第二鉸鏈桿,分別沿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重疊捲繞1圈以上。
接著,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該卡合手段包含卡合突起及該卡合孔,該卡合突起設置在該第一鉸鏈桿、該第二鉸鏈桿、該帶狀構件的任一方上;該卡合孔則設置在任一他方上。
接著,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設置有一張力調節機構,係位於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之間,可調節該帶狀構件的張力。
接著,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該張力調節機構包含槓桿構件或張力調節構件,該槓桿構件或該張力調節構件係位於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之間且安裝在中央連結元件上,可相對於該帶狀構件的寬幅側搖動或滑動。
接著,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該槓桿構件或該張力調節構件設置在該帶狀構件的兩側。
接著,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具有平行地支承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的該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包含該中央連結元件及側部連結元件,該中央連結元件設置在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的各中央部分;該側部連結元件設置在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的各兩側部分;該帶狀構件包含設置在該中央連結元件的兩側的一對構件。
然後,本發明的電子機器係使用上述請求項第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可縮小第一鉸鏈桿和第二鉸鏈桿之間的軸距,提供構造更為簡單的Z軸鉸鏈裝置,由此,可提供一種使電子機器整體更加薄型化的Z軸鉸鏈裝置。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透過具有不同捲繞方向的帶狀構件,可提供一種響應性更高且無游隙的雙軸鉸鏈。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即使對第一鉸鏈桿和第二鉸鏈桿反覆施加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力矩,也能有效防止帶狀構件與該第一鉸鏈桿和該第二鉸鏈桿之間產生游隙。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藉由張力調節機構,可持續賦予帶狀構件安定的張力。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藉由張力調節機構,可賦予帶狀構件大的張力。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可在操作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開闔時,實現不扭曲且更加安定的轉動動作。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電子機器,透過提供軸距更短的Z軸鉸鏈裝置,可實現電子裝置的薄型化及小型化。
1:電子機器(筆記型電腦)
2:第一殼體
3:第二殼體
4:Z軸鉸鏈裝置(雙軸鉸鏈)
5:同步轉動機構(帶狀構件)
11:第一鉸鏈桿
11a:轉動軸部
11b,11c:扁平軸部
11d,11e:兩端部
11m,11n:安裝孔
12:第二鉸鏈桿
12a:轉動軸部
12b,12c:扁平軸部
12d,12e:兩端部
12m,12n:安裝孔
13,14,15,16:捲繞構件
13a,14a:卡合轉動體
13b,14b:間隔物
13c,13e,14c,14e:扁平孔
13f,14f:捲繞面
13t,14t,15t,16t:卡止突起
17:第一安裝構件
17A,17B:安裝元件
17a,17b:安裝孔
18:第二安裝構件
18A,18B:安裝元件
18a,18b:安裝孔
20:連結構件
21,22:中央連結元件
23:側部連結元件
23a:安裝螺絲
23b:孔
23c:內螺紋
23d,23e:軸承孔
24:側部連結元件
24a:安裝螺絲
24b:孔
24c:內螺紋
24d,24e:軸承孔
25:第一帶狀構件
25B,25C:帶狀構件
25a,25b:卡合孔
25c:狹長切口
25d,25e:卡止部
26:第二帶狀構件
26a,26b:卡合孔
26c:狹長切口
27,28:外殼
30:張力調節機構
31:第一張力調節機構
32,33:槓桿構件
32a,33a:安裝螺絲
32b,33b:孔
32c,33c:內螺紋
35:第二張力調節機構
36,37:槓桿構件
36a,37a:安裝螺絲
36b,37b:孔
36c,37c:內螺紋
40,41:中央連結元件
42:帶狀構件
44:第一張力調節機構
45:第一鉸鏈桿
46:第二鉸鏈桿
47:第一安裝構件
47A,47B:安裝元件
48:第二安裝構件
48A,48B:安裝元件
49:第二張力調節機構
50:第二鉸鏈桿
51,52:捲繞構件
53:帶狀構件
54:中央連結元件
54a,54b:引導片
55,56,57,58:彈力調節構件
55a,56a,57a,58a:安裝螺絲
55b,56b,57b,58b:長孔
59:外殼
60:張力調節機構
61:第一鉸鏈桿
P32,P33:按壓位置
P36,P37:按壓位置
P55,P56:按壓位置
〔圖1〕係根據本發明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之一筆記型電腦例,從斜上方視角所見之立體圖;(a)表示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呈0度的閉合狀態;(b)表示180度的開啟狀態;(c)表示360度的開啟狀態。
〔圖2〕係本發明Z軸鉸鏈裝置從斜上方視角所見之立體圖;(a)表示0度的閉合狀態;(b)表示180度的開啟狀態;(c)表示360度的開啟狀態。
〔圖3〕係圖2所示Z軸鉸鏈裝置之立體分解圖;(a)表示Z軸鉸鏈裝置整體的立體分解圖;(b)表示從相反方向所見之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4〕係為說明圖2所示Z軸鉸鏈裝置的內部構造之局部剖面平面圖。
〔圖5〕係圖3所示左右第一鉸鏈軸及第二鉸鏈軸構造之立體圖。
〔圖6〕係圖3所示左右兩組捲繞構件構造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Z軸鉸鏈裝置的第一帶狀構件及第二帶狀構件之展開狀態;(a)表示實施形態1;(b)表示另一實施形態2;(c)表示又一實施形態3。
〔圖8〕係表示圖3所示第一帶狀構件及第二帶狀構件纏繞第一鉸鏈軸及第二鉸鏈軸之纏繞狀態立體圖;(a)表示第一帶狀構件;(b)表示第二帶狀構件。
〔圖9〕係圖3所示第一帶狀構件的張力調節機構構造之說明圖。
〔圖10〕係圖3所示第二帶狀構件的張力調節機構構造之說明圖。
〔圖11〕係本發明Z軸鉸鏈裝置另一實施形態4之示意圖。
〔圖12〕係本發明Z軸鉸鏈裝置的張力調節機構另一實施形態之立體分解圖。
〔圖13〕係為說明圖12所示Z軸鉸鏈裝置的張力調節機構的內部構造之局部剖面平面圖。
以下,將說明本發明之Z軸鉸鏈裝置應用於筆記型電腦中的實施例。但,本發明之Z軸鉸鏈裝置並不限定使用於筆記型電腦,亦適用於具有可透過Z軸鉸鏈裝置可開闔地連結之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的行動電話機、其他膝上型電子機器、通信設備、遊戲機等各種電子機器中。
(實施例1)如圖1(b)所示,電子機器1為一筆記型電腦,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係透過本發明的兩個Z軸鉸鏈裝置4、4相互連結,而可相互開闔。透過手動操作電子機器1,可將其從如圖1(a)所示,配置有鍵盤、觸控版等操作部的第一殼體2,與配置有顯示部3a的第二殼體3面對面呈0度的閉合狀態,經過如圖1(b)所示,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被水平攤開呈180度的開啟狀態,到如圖1(c)所示,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背對背呈360度的開啟狀態。另外,由於圖示的Z軸鉸鏈裝置4、4為相同構造,以下僅針對其中一方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b)所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即是俗稱的雙軸鉸鏈,包括:藉由第一安裝構件17安裝至第一殼體2側的第一鉸鏈桿11、藉由 第二安裝構件18安裝至第二殼體3側的第二鉸鏈桿12、使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同步轉動的同步轉動機構5。同步轉動機構5,藉由後述的帶狀構件(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可改變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其中任一方的轉動方向,並傳遞至另一方,使第一安裝構件17及第二安裝構件18分別往相反的方向同步轉動。
透過操作Z軸鉸鏈裝置4,可使其從如圖2(a)所示,第一安裝構件17及第二安裝構件18面對面呈0度的閉合狀態,經過如圖2(b)所示,第一安裝構件17及第二安裝構件18被水平攤開呈180度的開啟狀態,到如圖2(c)所示,第一安裝構件17及第二安裝構件18背對背呈360度的開啟狀態。第一安裝構件17具有固定第一鉸鏈桿11一端的安裝元件17A及固定第一鉸鏈桿11另一端的安裝元件17B;第二安裝構件18具有固定第二鉸鏈桿12一端的安裝元件18A及固定第二鉸鏈桿12另一端的安裝元件18B。如圖3所示,連結構件20係由一對的中央連結元件21、22及側部連結元件23、24所構成,透過連結構件20連結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使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在平行狀態下可自由轉動。並且,安裝元件17A、17B及安裝元件18A、18B上,分別設置有安裝孔17a、17b及安裝孔18a、18b。另外,圖3中,標號11m、11n及12m、12n為安裝孔,如圖5所示,使第一鉸鏈桿11與第二鉸鏈桿12的各兩端部11d、11e及12d、12e插入並卡合。
如圖3所示,將安裝螺絲23a插入孔23b並鎖合於側部連結元件23的內螺紋23c,可使外殼27固定於側部連結元件23,由此,外殼27可定位側部連結元件23、中央連結元件21,並與其組裝為一體;將安裝螺絲24a插入孔24b並鎖合於側部連結元件24的內螺紋24c,則可使外殼28固定於側部連結元件24,由此,外殼28可定位側部連結元件24、中央連結元件22,並與其組裝為一體。另外,圖3中,標號23d、23e及24d、24n為軸承孔,軸承於第一鉸鏈桿11與第二鉸鏈桿12的各兩端部11d、11e及12d、12e。
為了說明Z軸鉸鏈裝置4的內部構造,圖4繪製為Z軸鉸鏈裝置4取下上側外殼27、28的狀態。請參考圖4中的虛線,透過中央連結元件21、22,連結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使其在以預定間隔相互平行的狀態下可自由 轉動;透過側部連結元件23、24,連結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的兩端部,使其在相互平行的狀態下可自由轉動。
如圖5所示,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係以相同方式形成的獨立元件。在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的中央形成一圓柱狀的轉動軸部11a、12a,並在該轉動軸部11a、12a的兩側,形成直徑較小的扁平軸部11b、11c、12b、12c。該扁平軸部11b、11c、12b、12c可嵌入轉動體並約束其轉動,即是俗稱的雙D型切割加工。
如圖3所示,捲繞構件13、14、15、16係以同一形狀構成,相對於被中央連結元件21、22平行定位的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捲繞構件對稱地組裝在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軸線方向的兩側。因此,以下將詳細說明捲繞構件13及第一鉸鏈桿11之間的關係,而有關捲繞構件14、15、16及第二鉸鏈桿12的重覆說明就不再贅述。
如圖6所示,捲繞構件13是由一對具有第一帶狀構件25的捲繞面13f的圓環狀間隔物13b、13b,夾著外周形成有4個卡合突起13t、13t、13t、13t的卡合轉動體13a所構成。卡合轉動體13a及間隔物13b、13b的中心,分別形成有適合第一鉸鏈桿11的扁平軸部11b的扁平孔13c、13e,由此,第一鉸鏈桿11的扁平軸部11b可嵌入捲繞構件13中,並與其一體地轉動。
在實施形態1中,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長方向的外徑為1.4mm,而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例如為厚度0.04mm的不鏽鋼薄片,其中一方(第一鉸鏈桿11側)大致呈S字形,另一方(第二鉸鏈桿12)則大致呈類似反S字形的形狀捲繞在捲繞構件13、14上。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中,剖面圓形的轉動軸部11a、12a的外徑為1.8mm,扁平軸部11b、11c、12b、12c部份的長徑為1.4mm,短徑為1mm。而捲繞構件13、14、15、16扣除突起部份的外徑則為2.7mm。該些元件的尺寸並不限定於以上數值,但是,如上所述,因本發明的第一鉸鏈桿11、第二鉸鏈桿12、捲繞構件13、14、15、16的直徑小、且帶狀構件又係以極薄的材料構成,有助於Z軸鉸鏈裝置的小型化,以及安裝有此Z軸鉸鏈裝置的電子機器的薄型化。如圖8所示,第一帶狀構件25的兩端部具有卡合孔25a、25b,該些卡合孔25a、25b之間更有一沿轉動方向連續的空隙25c; 第二帶狀構件26的兩端部具有卡合孔26a、26b,該些卡合孔26a、26b之間更有一沿轉動方向連續的狹長切口26c。
如圖3所示,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在其兩端部以不同的捲繞方向捲繞在安裝於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的捲繞構件13、14、15、16上。第一帶狀構件25的一端,卡合孔25a卡合到捲繞構件13的卡合突起13t,從中心往外朝逆時針方向疊繞2.5圈,捲繞在捲繞構件13上;第一帶狀構件25的另一端,卡合孔25b卡合到捲繞構件14的卡合突起14t,同樣地從中心往外朝逆時針方向疊繞2.5圈,捲繞在捲繞構件14上。由此,隨著Z軸鉸鏈裝置4開啟至360度,即使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從圖4的位置分別轉動±90度,第一帶狀構件25的兩端被壓定在第一帶狀構件25的疊繞部份上,故不會從卡合突起13t、14t脫落。
第二帶狀構件26的一端,卡合孔26a卡合到捲繞構件16的卡合突起16t,從中心往外朝順時針方向疊繞2.5圈,捲繞在捲繞構件16上;第二帶狀構件26的另一端,卡合孔26b卡合到捲繞構件15的卡合突起15t,同樣地從中心往外朝順時針方向疊繞2.5圈,捲繞在捲繞構件15上。由此,隨著Z軸鉸鏈裝置4開啟至360度,即使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從圖4的位置分別轉動±90度,第二帶狀構件26的兩端被壓定在第二帶狀構件26的疊繞部份上,故不會從卡合突起15t、16t脫落。反過來說,第一帶狀構件25與第二帶狀構件26捲繞在捲繞構件13、14、15、16上的圈數優選為1.5圈以上。
在本發明中,有關將各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組裝到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組裝方法,可採用將各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捲繞至其中一方的鉸鏈桿(例如第一鉸鏈桿11)後,再捲繞至另一方鉸鏈桿(例如第二鉸鏈桿12)的方式;亦可採用預先捲繞各帶狀構件的兩端部,再將各捲繞部份沿軸方向組裝並繞緊於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方式;或以上方式的組合。
又,實施形態1係使用標號為25、26的兩條帶狀構件。但,若帶狀構件的材質較厚且具有剛性,如圖11的實施形態4所示,帶狀構件42被設置於中央連結元件40、41之間,並考慮捲繞構件的外徑,則可僅用一條帶狀構件。當然, 在本實施形態1中,亦可使用三、四條帶狀構件。此外,雖然實施形態1中,在帶狀構件的中央部形成有一狹長切口,但在圖7(b)的實施形態2中,可省略該狹長切口,或可形成有複數個尺寸可卡合於卡合突起的卡止孔。另外,圖11中,標號45為第一鉸鏈桿;標號46為第二鉸鏈桿;標號47為第一安裝構件;標號48為第二安裝構件;標號47A及47B為安裝元件;標號48A及48B同為安裝元件。
又,雖然實施形態1係以使用雙軸鉸鏈為例進行說明,但是,亦可使用三軸、四軸等,具有兩根鉸鏈桿以上的多軸鉸鏈來實現實施形態1。
又,實施形態1中,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交叉並捲繞在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上,但,其亦可不交叉地捲繞在鉸鏈桿上,此時,可從第一鉸鏈桿11傳遞同一轉動方向的轉動驅動力至第二鉸鏈桿12。
接著,關於帶狀構件與鉸鏈桿的卡合手段,在實施形態1中係由在與鉸鏈桿卡合的捲繞構件的外周設置突起,以及在帶狀構件側設置卡合孔所構成。圖7(b)中,亦可使用省略狹長切口的帶狀構件25B;而在帶狀構件具有一定厚度時,則可如圖7(c)所示,彎折帶狀構件25C的兩端側作為卡止部25d、25e。另外,雖未圖示,其亦可為能使設於捲繞構件側的卡止部插入並卡合的卡合槽,或是切口。又,實施形態1中,設置了4個卡止突起在捲繞構件的外周上,其卡止突起的數量亦可為1~3個,亦或以放射狀設置5個以上等複數個。
承上,帶狀構件與捲繞構件之間具有如上述的卡合手段,由此,即使重複施加正反方向的轉動驅動力於與鉸鏈桿共同轉動的捲繞構件上,也能透過前述的卡合手段,確實防止帶狀構件鬆弛、隨時間劣化,並大大有助於動作時的安定性。
如上所述,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其係由第一鉸鏈桿11、第二鉸鏈桿12、第一帶狀構件25、第二帶狀構件26所構成。該第一鉸鏈桿11被安裝於第一殼體2側,該第二鉸鏈桿12被安裝於第一殼體3側,兩者透過中央連結元件21、22及側部連結元件23、24,相互連結且在平行狀態下可自由轉動,該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可聯動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並在聯動時的拉伸方向上具有剛性,能使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分別向相反方向轉動,其中,第一鉸鏈桿11與第二鉸鏈桿12其中任一方的轉動會傳遞至另一方。接 著,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透過捲繞構件13、14、15、16設置有卡合突起13t、14t、15t、16t,然後,在第一帶狀構件25上,沿相對於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捲繞方向,設置用於與卡合突起13t、14t卡合以定位第一帶狀構件25的卡合孔25a、25b;在第二帶狀構件26上,沿相對於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捲繞方向,設置用於與卡合突起15t、16t卡合以定位第二帶狀構件26的卡合孔26a、26b。由此,可提供一種Z軸鉸鏈裝置4,其可用於將第一鉸鏈桿11與第二鉸鏈桿12其中任一方的轉動,高響應地傳遞至另一方的結構或機構,且不影響整體的薄型化和小型化。
另外,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中,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係於兩端分別形成有作為卡合手段的卡合孔25a、25b、26a、26b,其中,第一帶狀構件25的兩端部在捲繞構件13、14上,分別沿第一旋轉方向重疊捲繞1圈以上;第二帶狀構件26的兩端部在捲繞構件15、16上,分別沿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重疊捲繞1圈以上。由此,卡合突起13t、14t、15t、16t插入位於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端部的卡合孔25a、25b、26a、26b,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的端部被其疊繞部分從外側繞緊並壓定,從而固定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的端部,因此,不需要另外設置如螺絲、銷、或凹槽等,用以壓定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端部,增大迴轉半徑的結構。又,在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捲繞於捲繞構件13、14、15、16的狀態下,仍可輕鬆地將其相對於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進行組裝。
另外,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中,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兩端的卡合孔25a、25b、26a、26b之間,設置有一沿捲繞方向的狹長切口25c、26c,在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透過捲繞構件13、14、15、16,捲繞至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上時,該狹長切口被已貫穿有卡合孔25a、25b、26a、26b的卡合突起13t、14t、15t、16t所貫穿。由此,帶狀構件不會被卡合突起13t、14t、15t、16t所影響,卡合突起13t、14t、15t、16t貫穿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的狹長切口25c、26c,卡合孔25a、25b、26a、26b的邊緣則被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的疊繞部份壓定,由此,不僅讓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的轉動變得更加平滑,也能讓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 狀構件26緊貼於捲繞構件13、14、15、16的捲繞面(如圖6所示,13f、14f),從而抑制迴轉半徑擴大。此外,藉由在第一帶狀構件25的兩端部設置卡合孔25a、25b,並將卡合孔25a、25b卡合於卡合突起13t、14t,又以複數圈捲繞第一帶狀構件25,使得第一帶狀構件25一旦安裝完成,便時刻被施加皮帶張力,故第一帶狀構件25不會脫落。
(張力調節機構)不過,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中,若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鬆弛,則無法將第一鉸鏈桿11與第二鉸鏈桿12其中任一方的轉動,高響應地傳遞至另一方,而使Z軸鉸鏈裝置的開闔動作產生鬆動。因此,本發明在Z軸鉸鏈裝置4中,設置了一張力調節機構30,其係由對第一帶狀構件25施加張力的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對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張力的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所構成。
如圖9所示,在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中,第一帶狀構件25的上下配置有一對槓桿構件32、33。如圖3所示,安裝螺絲32a、33a插入該一對槓桿構件32、33的孔32b、33b,並鎖合於中央連結元件21的內螺紋32c、33c,使該一對槓桿構件32、33被固定於中央連結元件21。此時,係以安裝螺絲32a、33a為支點,轉動該一對槓桿構件32、33按壓安裝位置P32、P33,施加張力於第一帶狀構件25,並將該一對槓桿構件32、33固定於中央連結元件21。
如圖10所示,在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中,第二帶狀構件26的上下配置有一對槓桿構件36、37。如圖3所示,安裝螺絲36a、37a插入該一對槓桿構件36、37的孔36b、37b,並鎖合於中央連結元件22的內螺紋36c、37c,使該一對槓桿構件36、37分別從一點鎖線的位置朝逆時針方向回動,按壓按壓位置P36、P37,施加張力於第二帶狀構件26,並將該一對槓桿構件36、37固定於中央連結元件22。
然而,如圖4的Z軸鉸鏈裝置4所示,在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安裝有側部連結元件23的狀態下,側部連結元件23會妨礙安裝螺絲32a、33a,使其無法鎖合;又,在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安裝有側部連結元件24的狀態下,側部連結元件24會妨礙安裝螺絲35a、36a,使其無法鎖合。因此,有關Z 軸鉸鏈裝置4的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的安裝方法及對其附加張力的方法,請同時參照圖3、圖4與以下實行步驟的說明。
首先,將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安裝至固定在組裝模具(未圖示)上的中央連結元件21、22,使其保持平行,由此,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可平行在一預定相位位置,且被定位在縱向方向上的一預定位置。於此狀態下,將捲繞有第一帶狀構件25的捲繞構件13、14插入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安裝;再將捲繞有第二帶狀構件26的捲繞構件15、16插入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安裝。
接著,將槓桿構件32、33對準中央連結元件21的內螺紋32c、33c,用安裝螺絲32a、33a鎖合,由此,使槓桿構件32、33安裝在中央連結元件21上,吸收第一帶狀構件25的鬆弛;將槓桿構件36、37對準中央連結元件22的內螺紋36c、37c,用安裝螺絲36a、37a鎖合,由此,使槓桿構件36、37安裝在中央連結元件22上,對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張力。
然後,將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插入側部連結元件23後,將外殼27從上方疊上側部連結元件23,安裝螺絲23a穿過孔23b,鎖合於內螺紋23c,由此,外殼27可包覆捲繞有第一帶狀構件25的捲繞構件13、14以及槓桿構件32、33;將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插入側部連結元件24後,將外殼28從上方疊上側部連結元件24,安裝螺絲24a穿過孔24b,鎖合於內螺紋24c,由此,外殼28可包覆捲繞有第二帶狀構件26的捲繞構件15、16以及槓桿構件36、37。
然後,如圖4所示,將安裝元件17A、17B、18A、18B壓入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兩端部11d、11e、12d、12e安裝。
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如圖9所示,在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中,於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之間,在第一帶狀構件25被拉伸的兩面的轉動方向上錯開位置地按壓,對第一帶狀構件25施加張力。另外,如圖10所示,在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中,於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之間,在第二帶狀構件26被拉伸的兩面的轉動方向上錯開位置地按壓,對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張力。由此,因分別設置了按壓第一帶狀構件25的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和按壓第二帶狀構件26的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即使其各自的按壓力道小,仍能對第一帶狀構件 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大的張力;且,因在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被拉伸的兩面的轉動方向上錯開位置地按壓,賦予其張力,即使其兩面各自受到的按壓力道小,仍能對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大的張力。
又,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中,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和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分別具有一對槓桿構件32、33、36、37,該些槓桿構件可透過調節角度並固定到中央連結元件21、22上,進而得以調節按壓力道。此,在使用了一對槓桿構件32、33、36、37的單純機構中,即使在厚度相對較薄的外殼27、28內的空間裡,也能確保對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大的按壓行程,賦予其大的張力。
另外,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中,側部連結元件23支承在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一端部;側部連結元件24支承在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的另一端部。然後,在側部連結元件23和側部連結元件24之間,透過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設置中央連結元件21、22;一對的槓桿構件32、33、36、37則被中央連結元件21、22支承。由此,透過中央連結元件21、22,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和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背對背配置,故可從Z軸鉸鏈裝置4的兩外側操作該一對的槓桿構件32、33、36、37。
另外,由於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具有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和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該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可在第一帶狀構件25安裝完成後,調節第一帶狀構件25的張力,該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可在第二帶狀構件26安裝完成後,調節第二帶狀構件26的張力,因此,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沒有鬆弛或產生游隙的問題,故Z軸鉸鏈裝置4擁有良好的開闔操作性。
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中,在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之間,帶狀構件25、26(前者以大致S字形,後者以反S字形)分別捲繞於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當其中一方鉸鏈桿轉動時,將改變其轉動方向並傳遞至另一方鉸鏈桿,同步傳遞轉動驅動力,從而能用少量零件,使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的轉動角度產生聯繫,實現左右對稱的開闔動作。並且,若將原應捲繞呈S字形的帶狀構件,分割為相互平行但分別以相反方向捲繞的第一帶狀構件 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則消除了當帶狀構件以大致S字形捲繞時其中間的扭曲部份,從而實現Z軸鉸鏈裝置4的薄型化。
與現有技術相比,藉由組合卡合突起13t、14t、15t、16t與金屬薄片的捲繞結構,作為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的端部相對於捲繞構件13、14、15和16的固定結構,可縮小第一鉸鏈桿11及第二鉸鏈桿12之間的軸距;藉由使用有一對的槓桿構件32、33、36、37的第一張力調節機構31及第二張力調節機構35,即使在狹小的空間中,仍可對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施加其所需的足夠張力。又,本發明雖未記載實際尺寸,但有了上述的特徵結構,再透過使用直徑1mm的鉸鏈桿11、12,並縮小捲繞構件13、14、15、16的外徑,即可達到將第一帶狀構件25和第二帶狀構件26在捲繞時的外徑收在直徑3mm程度的水準。由此,藉由縮小安裝於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的捲繞構件13、14、15、16的各個外徑,再省略齒輪式驅動機構中的中間齒輪,縮小第一鉸鏈桿11和第二鉸鏈桿12之間的軸距,從而實現Z軸鉸鏈裝置4的構造的簡單化、小型化、及薄型化。然後,透過Z軸鉸鏈裝置4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從而實現第一殼體2和第二殼體3的薄型化,達成電子機器1整體的薄型化。
圖12及圖13係表示相對於帶狀構件的張力調節機構的其他實施形態。請參照圖面,圖12為其重要部分的立體分解圖;圖13為其於組裝狀態下的局部放大剖面圖,記載有第一張力調節機構44,省略第二張力調節機構49的圖示。此實施形態與實施形態1的不同點在於,實施形態1的Z軸鉸鏈裝置4,係由槓桿構件32、33、36、37以安裝螺絲32a、33a、36a、37a為支點旋轉,從而調節第一帶狀構件25及第二帶狀構件26的各張力所構成;而在此實施形態的張力調節機構60中,藉由將安裝螺絲55a、56a及57a、58a插通沿各張力調節構件55、56及57、58軸方向所設的長孔55b、56b及57b、58b,使張力調節構件55、56相對於安裝螺絲55a、56a及57a、58a朝上下方向滑動,從而調節帶狀構件53的張力。又,此實施形態中,在中央連結元件54上設置有引導片54a、54a、54b、54b,該些引導片與張力調節構件55、56的兩側抵接,防止該張力調節構件55、56搖動。透過以上結構,可穩定位於各安裝螺絲55a、56a和各引導片54a、54a、54b、54b之間 的張力調節構件55、56,即使在使用多年後,仍能有效防止帶狀構件53產生鬆弛。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省略。
另外,圖13中,標號61和50為第一鉸鏈桿及第二鉸鏈桿;標號51和52為捲繞構件;標號53為帶狀構件。其動作功能與實施形態1相同,故不再贅述。帶狀構件53的張力調節,係調鬆安裝螺絲55a、56a,使張力調節構件55、56朝上下方向滑動,並在按壓位置P55、P56按壓帶狀構件53,對該帶狀構件53進行些微的張力調節。此時,雖圖未繪示,亦可將調節螺絲安裝到外殼59上,如圖13所示,使張力調節構件55、56朝上下方向滑動,並在按壓位置P55、P56按壓帶狀構件53,對該帶狀構件53進行些微的張力調節。
如上述詳細說明,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可實施在設計為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自由開闔地連結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且使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其中任一方的開闔操作傳遞至另一方的筆記型電腦或行動電話、其他各種的電子機器、機械裝置、器具,及屏風、三面鏡等日用品上。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可實施於將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同步轉動180度至360度的應用,亦可實施於將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同步反轉90度至180度,角度範圍更小的應用中。根據本發明的Z軸鉸鏈裝置,不僅可以用於筆記型電腦,也可用於大畫面顯示器、通信設備、遊戲機、折疊操作面板、電子菜單書等電子機器。
4:Z軸鉸鏈裝置(雙軸鉸鏈)
5:同步轉動機構(帶狀構件)
11:第一鉸鏈桿
11m,11n:安裝孔
12:第二鉸鏈桿
12m,12n:安裝孔
13,14,15,16:捲繞構件
13t,14t,15t,16t:卡合突起
17:第一安裝構件
17A,17B:安裝元件
17a,17b:安裝孔
18:第二安裝構件
18A,18B:安裝元件
18a,18b:安裝孔
20:連結構件
21,22:中央連結元件
23:側部連結元件
23a:安裝螺絲
23b:孔
23c:內螺紋
23d,23e:軸承孔
24:側部連結元件
24a:安裝螺絲
24b:孔
24c:內螺紋
24d,24e:軸承孔
25:第一帶狀構件
25a,25b:卡合孔
25c:空隙
26:第二帶狀構件
26a,26b:卡合孔
26c:空隙
27,28:外殼
30:張力調節機構
31:第一張力調節機構
32,33:槓桿構件
32a,33a:安裝螺絲
32b,33b:孔
32c,33c:內螺紋
35:第二張力調節機構
36,37:槓桿構件
36a,37a:安裝螺絲
36b,37b:孔
36c,37c:內螺紋

Claims (7)

  1. 一種Z軸鉸鏈裝置,係連結一可開闔之電子機器的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該Z軸鉸鏈裝置包含:一第一鉸鏈桿,安裝於該第一殼體側;一第二鉸鏈桿,安裝於該第二殼體側,藉由連結構件連結該第一鉸鏈桿,使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在平行狀態下可自由轉動;一同步轉動機構,設置於該第一鉸鏈桿與該第二鉸鏈桿之間,且包含捲繞在該第一鉸鏈桿與該第二鉸鏈桿上的帶狀構件;其中,在該第一鉸鏈桿、該第二鉸鏈桿與該同步轉動機構之間,設置有可往任一方向作動的卡合手段其中,該Z軸鉸鏈裝置設置有一張力調節機構,係位於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之間,可調節該帶狀構件的張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該帶狀構件包含有一第一帶狀構件及一第二帶狀構件,該第一帶狀構件及該第二帶狀構件係於兩端分別形成有作為卡合手段的卡合孔,其中,該第一帶狀構件的兩端部相對於該第一鉸鏈桿,分別沿第一旋轉方向重疊捲繞1圈以上;該第二帶狀構件的兩端部相對於該第二鉸鏈桿,分別沿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重疊捲繞1圈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該卡合手段包含卡合突起及該卡合孔,該卡合突起設置在該第一鉸鏈桿、該第二鉸鏈桿、該帶狀構件的任一方上;該卡合孔則設置在任一他方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該張力調節機構包含槓桿構件或張力調節構件,該槓桿構件或該張力調節構件係位於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之間且安裝在中央連結元件上,可相對於該帶狀構件的寬幅側搖動或滑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該槓桿構件或該張力調節構件設置在該帶狀構件的兩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該連結構件係包含該中央連結元件及側部連結元件,該中央連結元件設置在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的各中央部分;該側部連結元件設置在該第一鉸鏈桿及該第二鉸鏈桿的各兩側部分;該帶狀構件包含設置在該中央連結元件的兩側的一對構件。
  7. 一種電子機器,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Z軸鉸鏈裝置。
TW109145647A 2019-12-25 2020-12-23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TWI7559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4310A JP7423047B2 (ja) 2019-12-25 2019-12-25 2軸ヒンジ装置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9-234310 2019-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6151A TW202126151A (zh) 2021-07-01
TWI755988B true TWI755988B (zh) 2022-02-21

Family

ID=76459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5647A TWI755988B (zh) 2019-12-25 2020-12-23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23047B2 (zh)
CN (1) CN113027901B (zh)
TW (1) TWI7559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93436B1 (ja) 2022-03-11 2023-06-19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
CN115405614A (zh) * 2022-08-19 2022-11-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61975U (zh) * 2013-05-09 2013-09-11 First Dome Corp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US20170185104A1 (en) * 2015-12-24 2017-06-29 Intel Corporation Orbiting Hin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5827A (ja) 2006-06-20 2008-02-07 Sekai Saisoku Shisaku Center:Kk 平行二軸ヒンジモジュール
JP2008014449A (ja) * 2006-07-07 2008-01-24 Sugatsune Ind Co Ltd 二軸ヒンジ装置
TWM458068U (zh) * 2013-02-08 2013-07-21 First Dome Corp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
CN203322037U (zh) * 2013-05-23 2013-12-04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的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
US8959719B2 (en) 2013-06-21 2015-02-24 First Dome Corporation Dual-shaft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US9715255B2 (en) * 2014-06-27 2017-07-25 Intel Corporation Belt driven hing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205260601U (zh) * 2015-11-16 2016-05-25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新型双轴铰链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61975U (zh) * 2013-05-09 2013-09-11 First Dome Corp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US20170185104A1 (en) * 2015-12-24 2017-06-29 Intel Corporation Orbiting Hin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2979A (ja) 2021-07-15
TW202126151A (zh) 2021-07-01
CN113027901B (zh) 2023-12-26
CN113027901A (zh) 2021-06-25
JP7423047B2 (ja) 202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409422A1 (en) Bendable device, hous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55988B (zh)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EP3876504B1 (en) Rotary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TWI671720B (zh) 開闔裝置及終端裝置
KR101922340B1 (ko) 3축 힌지 및 상기 3축 힌지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US10480227B1 (en) Hinge device with dual shaft
JP6397195B2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
US8769772B2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ember rotatable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positions
TWI667566B (zh) 樞紐裝置以及樞紐裝置的電腦裝置
CN100422578C (zh) 带旋转规制机构的2轴铰链
US9201464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JP2019057131A5 (zh)
CN113660798B (zh) 同步转轴机构、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JP2016003768A (ja)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KR20130067547A (ko) 휴대 장치의 기어 힌지 장치
US20100146736A1 (en) Mobile device and hinge device
US11761476B2 (en) Torque hinge module
EP4145808A1 (en) Rotary shaft k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93632A1 (en) Hinge device of portable terminal with foldable structure
JP2021102979A5 (zh)
JP74455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
EP2557761B1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ember rotatable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positions
US8096021B2 (en) Hinge apparatus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101686141B1 (ko) 이축 슬라이드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CN116498638A (zh) 铰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