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1975U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 Google Patents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61975U TWM461975U TW102208645U TW102208645U TWM461975U TW M461975 U TWM461975 U TW M461975U TW 102208645 U TW102208645 U TW 102208645U TW 102208645 U TW102208645 U TW 102208645U TW M461975 U TWM461975 U TW M46197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 shaft
- rotors
- double
- flexible pie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特別是指一種樞軸應用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的組合,在操作配合的作業中,使第一、二軸相對產生同步轉動作用,改善習知帶動操作過程產生滑動、偏移等情形之新型者。
應用因外力可往復轉動自如的樞軸或轉軸,來配裝在電子器物上,例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PDA、數位取像機、電子書等,使其蓋、顯示螢幕或觀景窗可轉動而具有開、閉作用,係已為習知技藝。例如,台灣第97222022號「轉軸結構」、第96217011號「樞軸定位構件」、及第98207366號「樞軸結構」等專利案,係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
為了使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例如,螢幕)及/或機體模組在使用方面具備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應用範圍,習知技藝也已揭露一種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設置雙轉軸,使顯示模組及/或機體模組可產生不同操作模式或轉動角度的結構。例如,台灣第96148572號「超廣角雙轉軸結構」、第99211350號「雙樞軸樞紐器」專利案等,係提供了可行的實施例。
習知技藝也已揭示了一種應用轉輪和連動牽引的線材等組件的配合,來傳遞動力或傳動轉軸運動。但是,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線材或傳動帶的組合結構在配合帶動操作的過程中,會有動能傳遞延遲的現象。它的原因包括線材和轉輪之間的配合係點或線的接觸傳動或有間隙,而容易造成滑動,或帶動操作過程線材在轉輪上(上、下)偏移,使作動產生誤差或不確實的情形;線材具有彈性性質、線材和轉輪組合的固定結構不理想,使線材負載或傳遞動力時產生的牽引拉扯現象變大,相對使它們傳動效果降低,或造成線材從轉輪上脫落的情形。特別是,該線材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原先組裝時的預設力量會因彈性疲乏而減小,相對使傳動機構的同步運動效果降低。
另一個有關上述線材在應用和製造方面的課題是,線材在組裝的作業中,被要求必需形成緊張的狀態;這會造成拉線和組裝時,增加品質管控的困難度,無法達到較佳的產品良率和較短的組裝工時;相對的,也增加了產品的製造成本。
為了改善上述的情形,舊法也已揭露了一種應用複數個齒輪來傳遞動力,使雙轉軸同步轉動的技術結構。但是,就像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雙轉軸上設置複數個齒輪傳動的結構,無法使雙轉軸的間距被儘可能的減小,其反應出整個傳動裝置或結構需要佔據較大的空間或體積。特別是,所述的傳動裝置被應用在筆記型電腦或小型電子器物上,係無法符合輕巧、薄型化的造型設計要求;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資料顯示了在有關轉軸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使用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設計考量該轉軸和相關組件結構,以及上述的應用情形,使其不同於習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型態,而有別於舊法;實質上,也會增加它的應用範圍和組裝方面的簡便性。
依據上述,該轉軸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結構設計和操作技術方面係考量了下列的課題:
- 提供一種同步運動裝置,配裝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容許操作者只轉動顯示模組0°~180°時,使機體模組也相對同步轉動0°~180°,而使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的轉動角度總和達到360°;在使電子器物具備有更多種操作模式(或應用範圍)的條件下,獲得操作簡便之作用。同時,增加該同步運動裝置和轉軸在操作配合方面的同步運動效果和穩定性。
- 設計提供不同於習知技藝的傳動機構和相關配合結構,以解決或克服習知線材產生動能傳遞延遲,或線材和轉輪組合係點或線的接觸傳動,在配合帶動操作的過程產生滑動、上、下偏移,使作動產生誤差或不確實的情形;或線材和轉輪組合的固定結構不理想,使線材負載或傳遞動力時產生的牽引拉扯現象變大,相對使它們傳動效果降低,或造成線材從轉輪上脫落的情形。
- 考量所述的同步運動裝置或傳動機構在結構設計上,撤除舊法應用複數個齒輪傳遞動力的技術結構;以及,使雙轉軸的間距容許被儘可能的減小,來降低整個傳動裝置或結構的空間或體積;並且,符合電子器物輕巧、薄型化的造型設計要求。
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參考資料中均未被具體教示或揭露。
爰是,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係在結構精簡的條件下,使雙轉軸(包括第一軸和第二軸)具備有同步運動之作用。該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包括設置在第一軸的第一轉子(及/或第三轉子)和設置在第二軸的第二轉子(及/或第四轉子);以及,一不可伸縮撓性片配置連接第一轉子(或第三轉子)和第二轉子(或第四轉子)。實質上,第一軸驅動第一轉子(及/或第三轉子)轉動時,不可伸縮撓性片係拉動第二轉子(及/或第四轉子)朝相反第一轉子運動的方向轉動,而使第一、二軸產生同步轉動型態;改善習知動能傳遞延遲、在配合帶動操作的過程產生滑動偏移或作動不確實等情形。
根據本創作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該第一轉子(及/或第三轉子)和第二轉子(及/或第四轉子)包括一基架和設置包覆在基架外部的本體。以及,該不可伸縮撓性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使第一端固定在第一轉子(或第三轉子)之基架,沿本體繞設第一轉子(或第三轉子),和第二端固定在第二轉子(或第四轉子)之基架,沿本體繞設第二轉子(或第四轉子)的型態。因此,所述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配合不可伸縮撓性片形成“面”接觸傳動的結構,使它們產生轉動扭力變化和偏移的情形,係被儘可能的減到最小;而使第一、二軸的轉動獲得一運動平順的作用。並且,在人員的轉動操作力消失時,即停止轉動,形成定位作用。
根據本創作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該基架界定有一軸孔,使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可分別組合在第一軸和第二軸。基架也形成有一延伸段,分別固定不可伸縮撓性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該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長度考量係在第一轉子隨第一軸轉動180°(或第二轉子隨第二軸轉動180°)後,仍保持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或第二端)捲繞在第一轉子(或第二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一轉子或本體(或第二轉子或本體)圓周1/2圈。
10‧‧‧第一軸
20‧‧‧第二軸
10a、20a‧‧‧固定端
10b、20b‧‧‧樞接端
11‧‧‧第一轉子
22‧‧‧第二轉子
33‧‧‧第三轉子
44‧‧‧第四轉子
30‧‧‧殼體
50、60‧‧‧不可伸縮撓性片
51、61‧‧‧第一端
52、62‧‧‧第二端
80‧‧‧固定組件
90‧‧‧電子器物
91‧‧‧顯示模組
92‧‧‧機體模組
a‧‧‧基架
b‧‧‧本體
c‧‧‧軸孔
d‧‧‧延伸段
e‧‧‧缺口
第1圖係本創作之結構示意圖;描繪了第一、二軸、第一~四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的組合情形。
第2圖係第1圖之結構分解示意圖。
第2-1圖係本創作之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顯示了第一轉子基架的延伸段、本體缺口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的配合情形。
第3圖係本創作和顯示模組、機體模組組合之結構剖視示意圖;圖中顯示了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位在0°位置,第一、二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配合情形。
第4圖係本創作之一操作實施例平面示意圖;描繪了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轉動到約45°位置,第一、二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配合情形。
第5圖係本創作之另一操作實施例平面示意圖;描繪了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轉動到約135°位置,第一、二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配合情形。
第6圖係本創作之又一操作實施例平面示意圖;描繪了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轉動到180°位置,第一、二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配合情形。
請參閱第1、2及3圖,本創作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包括第一軸和第二軸;概分別以參考編號10、20表示之。該第一軸10、第二軸20係組合設置在一殼體30內;第一、二軸10、20分別具有一固定端10a、20a和一樞接端10b、20b。固定端10a、20a係配合固定座(圖未顯示),使第一、二軸10、20分別固定在電子器物90(例如,行動電話、電腦…等)的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
第1、2圖也顯示了第一軸10的樞接端10b設置有第一轉子11(及/或第三轉子33);第二軸20的樞接端20b設置有第二轉子22(及/或第四轉子44)。第一、二轉子11、22(及/或第三、四轉子33、44)之間配置有不可伸縮撓性片50(及/或60);以及,所述第一、二轉子11、22(及/或第三、四轉子33、44)和不可伸縮撓性片50(及/或60)配合固定組件80組合在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上。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第一~四轉子11、22、33、44包括一基架a和設置包覆在基架a外部的本體b。該基架a界定有一軸孔c,軸孔c的輪廓相同於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的斷面形狀。例如,圖中顯示了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或軸孔c)的形狀係一矩形斷面的型態;使軸孔c樞接第一、二軸10、20的樞接端10b、20b。並且,使第一、三轉子11、33和第一軸10一起轉動;第二、四轉子22、44和第二軸20一起轉動。
請參考第2、3圖,第一轉子11和第二轉子22之間配置了該不可伸縮撓性片50;以及,第三轉子33和第四轉子44之間配置了該不可伸縮撓性片60。詳細來說,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係一(撓性)金屬片或鋼片型態,具有第一端51、61和第二端52、62。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51係繞設固定在第一轉子11的本體b;第二端52係繞設固定在第二轉子22的本體b上。以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61繞設固定在第三轉子33的本體b;第二端62繞設固定在第四轉子44的本體b上。
請參考第2及2-1圖,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基架a在中間區域也形成有一延伸段d,分別固定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的第一端51、61和第二端52、62。具體來說,該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51、61焊接固定在第一、三轉子11、33之基架延伸段d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從一個形成在本體b上的缺口e伸出,沿本體b繞設第一轉子11和第三轉子33。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的第二端52、62係焊接固定在第二轉子22和第四轉子44之基架延伸段d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從形成在本體b上的缺口e伸出,沿本體b繞設第二轉子22和第四轉子44的型態。
須加以說明的是,第2-1圖也顯示了基架a在中間區域形成延伸段d的結構型態,容許作業人員不需限定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的第一端51、61和第二端52、62固定在延伸段d後,從本體缺口e伸出捲繞本體b的方向;這有助於人員組裝之便利性。
因此,所述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配合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係形成“面”接觸傳動的結構,使它們產生轉動扭力變化和(上、下)偏移的情形,係被儘可能的減到最小;而使第一、二軸10、20的轉動獲得一運動平順的作用。並且,在人員的轉動操作力消失時,即停止轉動,形成定位作用。
請參閱第2、3圖,不可伸縮撓性片50配置在第一、二轉子11、22上的方向相反於不可伸縮撓性片60配置在第三、四轉子33、44上的方向。例如,第3圖顯示了不可伸縮撓性片50從第一轉子11(圖中)左邊繞設到第二轉子22右邊的方向,相反於不可伸縮撓性片60從第三轉子33右邊繞設到第四轉子44左邊的方向。所述的配置型態會使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產生不同方向轉動的型態。
請參考第3、4圖,假設顯示模組91係閉合在機體模組92上;其夾角角度定義為0°。當操作者打開顯示模組91,使第一軸10帶動第一轉子11(或第三轉子33)朝圖中順時針轉動時,不可伸縮撓性片50係拉動第二轉子22迫使第二軸20朝相反(即,逆時針方向)第一轉子11運動的方向轉動。所述的操作運動也包括:
- 第二軸20因第一軸10的驅動,而逆時針轉動,同時迫使第四轉子44也逆時針轉動,相對使不可伸縮撓性片60配合第三轉子33(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使第一、二軸10、20產生同步轉動型態。
- 第三轉子33配合第一軸10逆時針轉動,經不可伸縮撓性片60拉動第四轉子44,帶動第二軸20逆時針轉動,而使第一、二軸10、20產生同步轉動型態。
因此,第5圖顯示了當操作者打開顯示模組91使第一軸10順時針轉動到圖中約135°的位置時,第一~四轉子11、22、33、44配合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的傳動,也使第二軸20和機體模組92同步逆時針轉動到135°的位置;即,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共轉動了270°的範圍。第6圖特別描繪了操作顯示模組91順時針轉動到圖中180°的位置時,機體模組92同步逆時針轉動到180°的位置;即,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共轉動了360°的範圍。
也就是說,所述的同步運動裝置改良讓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91轉動一角度或範圍,可獲得該轉動角度或範圍的二倍行程;而具備了操作快捷的作用。
在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該不可伸縮撓性片50的長度考量係在第一轉子11隨第一軸10轉動180°(或第二轉子22隨第二軸20轉動180°)後,仍保持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51(或第二端52)捲繞在第一轉子11(或第二轉子22)上的長度大於第一轉子本體b(或第二轉子本體b)圓周1/2圈。
可了解的是,該不可伸縮撓性片60的長度考量係在第三轉子33隨第一軸10轉動180°(或第四轉子44隨第二軸20轉動180°)後,仍保持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61(或第二端62)捲繞在第三轉子33(或第四轉子44)上的長度大於第三轉子本體b(或第四轉子本體b)圓周1/2圈。
須加以說明的是,不可伸縮撓性片50(或60)緊繞設置在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的傳動配合結構,產生轉動扭力變化的情形,係被儘可能的減到最小,使第一、二軸10、20的轉動獲得一運動平順的作用。並且,在人員的轉動操作力消失時,即停止轉動,形成定位作用。
代表性的來說,這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在具備有操作轉動和定位作用的條件下,相較於舊法而言,係具有下列的考量條件和優點:
- 該轉軸(包括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和相關組件結構(例如,第一轉子11和第二轉子22繞設不可伸縮撓性片50;第三轉子33和第四轉子44繞設不可伸縮撓性片60的配合等)組合構成一同步運動機制,係已被重行設計考量;而明顯不同於習知結構的型態,係撤除了舊法應用複數個齒輪傳遞動力的技術結構;明顯改變了它的操作、使用型態,而有別於舊法。
- 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配合不可伸縮撓性片50(或60)緊繞設置的傳動結構,以提供一種同步運動裝置,配裝在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之間;容許操作者只操作顯示模組91轉動0°~180°時,機體模組92也相對同步轉動0°~180°,而使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的轉動角度總和達到360°的範圍。也就是說,所述的同步運動裝置改良讓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91轉動一角度或範圍,可獲得該轉動角度或範圍的二倍行程。在使電子器物90具備有更多種操作模式(或應用範圍)的條件下,獲得操作簡便之作用。
- 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配合不可伸縮撓性片50(或60)緊繞設置的傳動結構,所提供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使雙轉軸(即,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的間距容許被儘可能的減小,來降低整個傳動裝置或結構的空間或體積;並且,符合電子器物輕巧、薄型化的造型設計要求。
- 該第一~四轉子11、22、33、44的基架a在中間區域形成延伸段d的結構型態,容許作業人員不需限定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51、61和第二端52、62固定在延伸段d後,從本體缺口e伸出捲繞本體b的方向;而有助於人員組裝之便利性。
- 特別的是,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配合不可伸縮撓性片50、60係形成“面”接觸傳動的結構,使它們傳遞轉動的力量分布更平均,而降低其單位負載力,像習知產生轉動扭力變化和(上、下)偏移的情形,係被儘可能的減到最小;而使第一、二軸10、20的轉動獲得運動平順的作用。不僅不同於習知技藝的傳動機構和相關配合結構,並且像習知線材產生動能傳遞延遲,或線材和轉輪組合係點或線的接觸傳動,在配合帶動操作的過程產生滑動、偏移,使作動產生誤差或不確實的情形;或線材和轉輪組合的固定結構不理想,使線材負載或傳遞動力時產生的牽引拉扯現象變大,相對使它們傳動效果降低,或造成線材從轉輪上脫落等情形,都獲得明顯的改善。
故,本創作係提供了一有效的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空間型態係不同於習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之優點,係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份符合新型專利之要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創作專利範圍所涵蓋。
10‧‧‧第一軸
20‧‧‧第二軸
10a、20a‧‧‧固定端
10b、20b‧‧‧樞接端
11‧‧‧第一轉子
22‧‧‧第二轉子
33‧‧‧第三轉子
44‧‧‧第四轉子
50、60‧‧‧不可伸縮撓性片
51、61‧‧‧第一端
52、62‧‧‧第二端
80‧‧‧固定組件
a‧‧‧基架
b‧‧‧本體
c‧‧‧軸孔
d‧‧‧延伸段
e‧‧‧缺口
Claims (24)
- 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包括:
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分別具有一基架,和設置包覆在基架外部的本體;並且,該基架界定有軸孔;以及
不可伸縮撓性片配置連接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不可伸縮撓性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係繞設在第一轉子的本體;第二端係繞設在第二轉子的本體上,而使第一、二轉子同步運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轉子的軸孔係樞接一第一軸;該第二轉子的軸孔係樞接一第二軸;以及
第一軸和第二軸分別具有一固定端和一樞接端;實質上,第一軸驅動第一轉子轉動時,不可伸縮撓性片係拉動第二轉子朝相反第一轉子運動的方向轉動,而使第一、二軸產生同步轉動型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軸的樞接端又設置有第三轉子;第二軸的樞接端又設置有第四轉子;
第三轉子和第四轉子分別具有一基架,和設置包覆在基架外部的本體;並且,該基架界定有軸孔;以及
該第三轉子和第四轉子之間也配置連接有不可伸縮撓性片;所述的不可伸縮撓性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係繞設在第三轉子的本體,第二端係繞設在第四轉子的本體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四轉子和不可伸縮撓性片係配合固定組件組合在第一軸和第二軸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二轉子的軸孔輪廓相同於第一、二軸樞接端的斷面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二軸樞接端和第一、二轉子的軸孔形狀係一矩形斷面的型態,使第一、二轉子分別和第一、二軸一起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三、四轉子的軸孔輪廓相同於第一、二軸樞接端的斷面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二軸樞接端和第三、四轉子的軸孔形狀係一矩形斷面的型態,使第三、四轉子分別和第一、二軸一起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配置連接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係一撓性金屬片和鋼片型態之其中之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配置連接第三轉子和第四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係一撓性鋼片型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二轉子的基架在中間區域也形成有一延伸段,分別固定不可伸縮撓性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一轉子之基架延伸段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從一個形成在第一轉子本體上的缺口伸出,沿本體繞設第一轉子;以及
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二端係焊接固定在第二轉子之基架延伸段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從形成在第二轉子本體上的缺口伸出,沿本體繞設第二轉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三、四轉子的基架在中間區域也形成有一延伸段,分別固定該設置在第三、四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設置連接第三、四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係焊接固定在第三轉子之基架延伸段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從一個形成在第三轉子本體上的缺口伸出,沿本體繞設第三轉子;以及
該設置連接第三、四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二端係焊接固定在第四轉子之基架延伸段上,使不可伸縮撓性片從形成在第四轉子本體上的缺口伸出,沿本體繞設第四轉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設置連接第一、二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係和第一、二轉子的本體形成面接觸傳動的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設置連接第三、四轉子的不可伸縮撓性片係和第三、四轉子的本體形成面接觸傳動的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不可伸縮撓性片配置在第一、二轉子上的方向相反於不可伸縮撓性片配置在第三、四轉子上的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配置在第一、二轉子上的不可伸縮撓性片從第一轉子左邊繞設到第二轉子右邊的方向;以及
該配置在第三、四轉子上的不可伸縮撓性片從第三轉子右邊繞設到第四轉子左邊的方向,使第一軸和第二軸產生不同方向轉動的型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長度係在第一轉子轉動180°後,仍保持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捲繞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一轉子本體圓周1/2圈;以及
該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長度係在第二轉子轉動180°後,仍保持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二端捲繞在第二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二轉子本體圓周1/2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配置在第三、四轉子上的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長度係在第三轉子轉動180°後,仍保持所述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一端捲繞在第三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三轉子本體圓周1/2圈;以及
該配置在第三、四轉子上的不可伸縮撓性片的長度係在第四轉子轉動180°後,仍保持所述不可伸縮撓性片第二端捲繞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四轉子本體圓周1/2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軸、第二軸係組合設置在一殼體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二軸固定端係配合固定座,分別固定在電子器物之一顯示模組和一機體模組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第一軸轉動0°~180°的範圍,相對使第二軸同步朝相反方向轉動0°~180°的範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其中該顯示模組使第一軸轉動0°~180°的範圍,相對使第二軸和機體模組同步朝相反方向轉動0°~180°的範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08645U TWM461975U (zh) | 2013-05-09 | 2013-05-09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08645U TWM461975U (zh) | 2013-05-09 | 2013-05-09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61975U true TWM461975U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9629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08645U TWM461975U (zh) | 2013-05-09 | 2013-05-09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6197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46217B (zh) * | 2020-10-20 | 2021-11-1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可撓螢幕的轉軸結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
TWI755988B (zh) * | 2019-12-25 | 2022-02-21 |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
-
2013
- 2013-05-09 TW TW102208645U patent/TWM46197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5988B (zh) * | 2019-12-25 | 2022-02-21 |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 Z軸鉸鏈裝置及使用此z軸鉸鏈裝置之電子機器 |
TWI746217B (zh) * | 2020-10-20 | 2021-11-1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可撓螢幕的轉軸結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5373B (zh) |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 |
TWM458068U (zh)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 | |
WO2021007750A1 (zh)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36557A1 (zh) | 电子设备及折叠组件 | |
TWM478991U (zh) | 用於雙轉軸之平行度固定裝置 | |
US9309705B2 (en) | Dual-shaft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fixing device | |
US8959719B2 (en) | Dual-shaft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 |
JP5818583B2 (ja) | 表示装置 | |
TW201603689A (zh) | 雙轉軸同步傳動裝置 | |
US20140251044A1 (en) |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 |
TWM498254U (zh) | 多節式轉軸改良結構 | |
CN211550435U (zh) | 同步转动机构、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TWI742811B (zh)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
CN112449036B (zh) |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 |
CN110848242A (zh) | 柔性屏铰链及电子设备 | |
CN115022430B (zh)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 |
TWI487466B (zh) | 樞紐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 |
TWM461973U (zh) | 轉軸傳動結構 | |
TWM461975U (zh)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 |
WO2023185965A1 (zh) | 电子设备 | |
TWM461974U (zh) | 雙轉軸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 | |
CN102819289B (zh) | 具有可旋转多媒体单元的电子装置 | |
CN206282174U (zh) | 电子设备 | |
TWM493243U (zh) | 雙轉軸同步傳動裝置 | |
TWM483332U (zh) | 用於轉軸之傳動結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