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4790B - 記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記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4790B
TWI754790B TW108101930A TW108101930A TWI754790B TW I754790 B TWI754790 B TW I754790B TW 108101930 A TW108101930 A TW 108101930A TW 108101930 A TW108101930 A TW 108101930A TW I754790 B TWI754790 B TW I7547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element
conductor
variable resistance
axis
resistance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1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1530A (zh
Inventor
佐貫朋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1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1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79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1/00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 H10B61/10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comprising components having two electrodes, e.g. diodes or MIM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2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wo electrod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2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wo electrodes, e.g. diodes
    • H10B63/24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wo electrodes, e.g. diodes of the Ovonic threshold switching ty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80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80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 H10B63/84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arranged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ubstrate, e.g. 3D cel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061Shaping switching materials
    • H10N70/063Shaping switching materials by etching of pre-deposited switching material layers, e.g. lithograph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061Shaping switching materials
    • H10N70/066Shaping switching materials by filling of openings, e.g. damascene meth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Mram Or Spin Memory Techniques (AREA)
  • Hall/M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高性能之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包含第1導電體、第1電阻變化元件、第2導電體、第2電阻變化元件、第3導電體、第1開關元件、及第2開關元件。第1開關元件與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第2導電體連接,並且第2開關元件與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第3導電體連接。或者,第1開關元件與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第2導電體連接,並且第2開關元件與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第2導電體連接。或者,第1開關元件與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第1導電體連接,並且第2開關元件與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第3導電體連接。

Description

記憶裝置
總的來說,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記憶裝置。
已知有使用能夠切換元件之電阻記憶資料之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高性能之記憶裝置。
一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包含第1導電體、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第2導電體、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第3導電體、第1開關元件、及第2開關元件。上述第1導電體沿第1軸延伸。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位於上述第1導電體之上方。上述第2導電體於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上方沿第2軸延伸。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位於上述第2導電體之上方。上述第3導電體於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之上方沿上述第1軸延伸。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上述第2導電體連接,並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上述第3導電體連接。或者,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上述第2導電體連接,並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上述第2導電體連接。或者,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上述第1導電體連接,並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及上述第3導電體連接。
以下,參照圖式記述實施形態。於以下之記述中,有時對具有大致相同之功能及構成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圖式係模式性之圖,厚度與平面尺寸之關係、各層之厚度之比率等有可能與實物不同。又,於圖式相互間亦可能包含相互之尺寸之關係或比率不同之部分。又,關於某實施形態之所有記述只要不明示地或明確地被排除,則亦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之記述。
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某第1要素「連接」於另一第2要素包括第1要素直接或介隔一直或選擇性地成為導電性之要素而連接於第2要素。
(第1實施形態)
圖1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功能區塊。如圖1所示,記憶裝置1包含記憶胞陣列11、輸入輸出電路12、控制電路13、列選擇電路14、行選擇電路15、寫入電路16、及讀出電路17。
記憶胞陣列11包含複數個記憶胞MC、複數條字元線WL及複數條位元線BL。記憶胞MC能夠將資料非揮發地記憶。各記憶胞MC與1條字元線WL及1條位元線BL連接。字元線WL與列(row)建立關聯。位元線BL與行(column)建立關聯。藉由1個列之選擇及1個或複數個行之選擇,特定出1個或複數個記憶胞MC。
輸入輸出電路12例如自記憶體控制器(未圖示)接收各種複數個控制信號CNT、各種指令CMD、位址信號ADD、資料(寫入資料)DAT,例如對記憶體控制器發送資料(讀出資料)DAT。
列選擇電路14自輸入輸出電路12接收位址信號ADD,並使基於所接收到之位址信號ADD之列對應之1條字元線WL為選擇狀態。
行選擇電路15自輸入輸出電路12接收位址信號ADD,並使基於所接收到之位址信號ADD之行對應之複數條位元線BL為選擇狀態。
控制電路13自輸入輸出電路12接收控制信號CNT及指令CMD。控制電路13基於控制信號CNT所指示之控制之詳細內容、及指令CMD之詳細內容,控制記憶裝置1之其他要素、尤其寫入電路16及讀出電路17。具體而言,控制電路13於向記憶胞陣列11寫入資料之期間控制寫入電路16。資料寫入期間之控制包括將用於資料寫入之電壓供給至寫入電路16。又,控制電路13於自記憶胞陣列11讀出資料之期間控制讀出電路17。資料讀出期間之控制包括將用於資料讀出之電壓供給至讀出電路17。
寫入電路16自輸入輸出電路12接收寫入資料DAT,並基於控制電路13之控制及寫入資料DAT,將用於資料寫入之電壓供給至行選擇電路15。
讀出電路17包含感測放大器,基於控制電路13之控制,使用用於資料讀出之電壓,算出記憶胞MC中保持之資料。將算出之資料作為讀出資料DAT供給至輸入輸出電路12。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電路圖。如圖2所示,記憶胞陣列11包含M+1(M為自然數)條字元線WLa(WLa<0>、WLa<1>、…、WLa<M>)及M+1條字元線WLb(WLb<0>、WLb<1>、…、WLb<M>)。又,記憶胞陣列11包含N+1(N為自然數)條位元線BL(BL<0>、BL<1>、…、BL<N>)。
各記憶胞MC(MCa及MCb)具有節點N1及節點N2,於節點N1與1條字元線WL連接,且於節點N2與1條位元線BL連接。更具體而言,記憶胞MCa關於β為0以上且M以下之所有情況、γ為0以上且N以下之所有情況之所有組合,包含記憶胞MCa<β,γ>,記憶胞MCa<β,γ>連接於字元線WLa<β>與位元線BL<γ>之間。同樣地,記憶胞MCb關於β為0以上且M以下之所有情況、γ為0以上且N以下之所有情況之所有組合,包含記憶胞MCb<β,γ>,記憶胞MCb<β,γ>連接於字元線WLb<β>與位元線BL<γ>之間。
各記憶胞MC包含1個電阻變化元件VR(VRa或VRb)及1個開關元件SEL(SELa或SELb)。更具體而言,關於β為0以上且M以下之所有情況、γ為0以上且N以下之所有情況之所有組合,記憶胞MCa<β,γ>包含電阻變化元件VRa<β,γ>及開關元件SELa<β,γ>。關於β為0以上且M以下之所有情況、γ為0以上且N以下之所有情況之所有組合,記憶胞MCb<β,γ>包含電阻變化元件<β,γ>及開關元件SELb<β,γ>。於各記憶胞MC中,電阻變化元件VR與開關元件SEL串聯連接。於各記憶胞MC中,既可為電阻變化元件VR與節點N1連接並且開關元件SEL與節點N2連接(類型A),亦可為開關元件SEL與節點N1連接並且電阻變化元件VR與節點N2連接(類型B)。但,於每個實施形態中,已確定記憶胞MCa及MCb各自為哪一類型。
電阻變化元件VR可於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之間進行切換。電阻變化元件VR可利用該兩個電阻狀態之差異而保持1位元之資料。
開關元件SEL具有2個端子,於2端子間於第1方向上施加未達第1閾值之電壓之情形時,該開關元件SEL為高電阻狀態、例如非電性導通狀態(斷開狀態)。另一方面,於2端子間於第1方向上施加第1閾值以上之電壓之情形時,該開關元件SEL為低電阻狀態、例如電性導通狀態(接通狀態)。進而,開關元件SEL亦於與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上具有與此種基於在第1方向上施加之電壓之大小之高電阻狀態及低電阻狀態之間之切換功能相同之功能。藉由開關元件SEL之接通或斷開,能夠控制有無向與該開關元件SEL連接之電阻變化元件VR之電流之供給、即該電阻變化元件VR之選擇或非選擇。
圖3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平面構造、即沿著xy面之構造。xy面包括x軸及y軸,x軸與y軸正交。進而,z軸與xy面正交。
如圖3所示,設置有複數個導電體21。導電體21沿y軸延伸,且沿著x軸排列,例如沿著x軸等間隔地排列。各導電體21作為1條位元線BL發揮功能。
於導電體21之沿著z軸之上方設置有複數個導電體22。導電體22沿x軸延伸,且沿著y軸排列,例如沿著y軸等間隔地排列。各導電體22作為1條字元線WLb發揮功能。導電體22之間隔例如與導電體21之間隔相等。
於各導電體21與1個各導電體22之間設置有1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電阻變化元件23能夠只與該電阻變化元件23固有之1個導電體21與1個導電體22電性連接。藉由此種電阻變化元件23之配置,電阻變化元件23沿著x軸及y軸呈矩陣狀排列,沿著x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等間隔地排列,沿著y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等間隔地排列。例如,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隔(2個中心間之距離)為D。D例如可為基於記憶裝置1之製造製程中之限制規定之能夠配置電阻變化元件23之最小大小。
各電阻變化元件23於xy面上(於平面上)具有實質上為圓之形狀。電阻變化元件23可作為電阻變化元件VRb發揮功能,包含沿著z軸積層之複數個層。複數個層分別為導電體、絕緣體及鐵磁性體中之任一個。關於電阻變化元件23之進一步之詳情,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圖4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另一部分之平面構造,且表示圖3之構造之沿著z軸之下方之構造。
於導電體21之沿著z軸之下方設置有複數個導電體32。導電體32沿x軸延伸,且沿著y軸排列,例如沿著y軸等間隔地排列。各導電體32作為1條字元線WLa發揮功能。導電體32之間隔例如與導電體21之間隔相等。各導電體32例如具有與1個導電體22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沿著xy面之形狀),且位於對應之導電體22之沿著z軸之正下方。
於各導電體21與1個導電體32之間設置有1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電阻變化元件33能夠只與該電阻變化元件33固有之1個導電體21與1個導電體32電性連接。各電阻變化元件33具有與1個電阻變化元件23實質上相同之形狀,且位於對應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沿著z軸之正下方,可作為電阻變化元件VRa發揮功能,包含沿著z軸積層之複數個層。複數個層分別為導電體、絕緣體及鐵磁性體中之任一個。關於電阻變化元件33之進一步之詳情,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圖5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5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A-V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B-VB線之構造。
如圖5所示,於矽等半導體之基板31之上表面上設置有複數個導電體32。於導電體32所處之層之上一個層中設置有電阻變化元件33。
於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之上一個層中設置有複數個開關元件34。開關元件34沿y軸延伸,且沿著x軸排列。各開關元件34於底面與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開關元件34作為開關元件SELa發揮功能。
開關元件34例如為2端子間開關元件,2端子中之第1端子相當於開關元件34之上表面及底面之一者,2端子中之第2端子係開關元件34之上表面及底面之另一者。於開關元件34之2端子間施加未達第1閾值之電壓之情形時,開關元件34為“高電阻”狀態,例如為非電性導通狀態。於開關元件34之2端子間施加第1閾值以上之電壓之情形時,開關元件34為“低電阻”狀態,例如為電性導通狀態。開關元件34亦可不管電壓為哪種極性均具有該功能。開關元件34亦可包含選自由Te、Se及S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以上之硫屬元素。或者,開關元件34亦可包含含有上述硫屬元素之化合物即硫屬化物。開關元件34亦可進而包含選自由B、Al、Ga、In、C、Si、Ge、Sn、As、P及Sb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以上之元素。於第2實施形態及之後之任一實施形態中,開關元件34均可為如此處記述之2端子間開關元件。
開關元件34亦可於其上表面及底面之一者或兩者包含其他層、例如導電體。
各電阻變化元件33與開關元件34之該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上方之部分構成1個記憶胞MCa。即,如圖6所示,藉由對與某個選擇對象之電阻變化元件33電性連接之1個導電體32及1個導電體21施加電壓,而僅對開關元件34之選擇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上方之部分施加第1電壓V1。藉由施加第1電壓V1,而第1電流I1流經開關元件34之該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上方之部分。另一方面,對於開關元件34之其他部分僅施加較第1電壓V1低之第2電壓V2,因此,僅流通較第1電流I1小之電流I2。利用該情況,藉由以第1閾值以上之大小之電流僅流動至選擇對象之電阻變化元件33之方式選擇第1電壓V1,能夠使各開關元件34僅於選擇對象之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上方之部分接通。即,能夠僅將1個電阻變化元件33電性連接於對應之1個導電體32及1個導電體21。
返回至圖5。於開關元件34所處之層之上一個層中設置有複數個導電體21。各導電體21位於1個開關元件34之上表面上,例如具有與1個開關元件34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
於導電體21所處之層之上一個層中設置有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位於1個導電體21之上表面上。
於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之上一個層中設置有複數個開關元件24。開關元件24沿x軸延伸,且沿著y軸排列。各開關元件24於底面與沿著x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開關元件24作為開關元件SELb發揮功能。開關元件24例如為2端子間開關元件,2端子中之第1端子相當於開關元件24之上表面及底面之一者,2端子中之第2端子係開關元件24之上表面及底面之另一者。於開關元件24之2端子間施加未達第2閾值之電壓之情形時,開關元件24為“高電阻”狀態,例如為非電性導通狀態。於開關元件24之2端子間施加第2閾值以上之電壓之情形時,開關元件24為“低電阻”狀態,例如為電性導通狀態。開關元件24亦可不管電壓為哪種極性均具有該功能。開關元件24亦可包含選自由Te、Se及S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以上之硫屬元素。或者,開關元件24亦可包含含有上述硫屬元素之化合物即硫屬化物。開關元件24亦可進而包含選自由B、Al、Ga、In、C、Si、Ge、Sn、As、P及Sb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以上之元素。於第2實施形態及之後之任一實施形態中,開關元件24均可為如此處記述之2端子間開關元件。
開關元件24亦可於其上表面及底面之一者或兩者包含其他層、例如導電體。
各電阻變化元件23與開關元件24之該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方之部分構成1個記憶胞MCb。即,基於參照圖6對開關元件34記述之原理相同之原理,藉由以第2閾值以上之大小之電流僅流動至選擇對象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方式僅對選擇對象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方之部分施加電壓,能夠使各開關元件24僅於選擇對象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方之部分接通。
於開關元件24所處之層之上一個層中設置有複數個導電體22。各導電體22位於1個開關元件24之上表面上,例如具有與1個開關元件24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
於基板31之上方之區域中導電體32、電阻變化元件33、開關元件34、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開關元件24及導電體22所處之區域以外之區域,設置有絕緣體37。
根據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為類型A(參照圖2),記憶胞MCb為類型B。
圖7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之構造之例。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包含含有2個鐵磁性體之MTJ(Magnetic Tunneling Junction,磁性穿隧接面)。
基於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包含MTJ之例,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包含鐵磁性體41、絕緣性之非磁性體42及鐵磁性體43。鐵磁性體41位於電阻變化元件23之最下方,非磁性體42位於鐵磁性體41之上表面上,鐵磁性體43位於非磁性體42之上表面上。鐵磁性體41於記憶裝置1之通常之動作中,其磁化方向不變,另一方面,鐵磁性體43之磁化方向可變。鐵磁性體41及43例如具有沿著貫穿鐵磁性體41、非磁性體42及鐵磁性體43之界面之方向之易磁化軸。鐵磁性體41、非磁性體42及鐵磁性體43之組呈現出磁阻效應。具體而言,若鐵磁性體41及43之磁化方向平行,則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呈現最小之電阻值。另一方面,若鐵磁性體41及43之磁化方向為反平行,則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呈現最大之電阻值。可將2個呈現不同電阻值之狀態分別分配給2值資料。
若自鐵磁性體43朝向鐵磁性體41流通某個大小之寫入電流IWAP ,則鐵磁性體41之磁化方向變為與鐵磁性體43之磁化方向反平行。另一方面,若自鐵磁性體41朝向鐵磁性體43流通某個大小之寫入電流IWP ,則鐵磁性體41之磁化方向變為與鐵磁性體43之磁化方向平行。
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各自亦可包含其他鐵磁性體及(或)其他導電體。
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亦可具有圖8之構造。如圖8所示,鐵磁性體43位於鐵磁性體41之下方。
圖9~圖14依次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1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步驟。圖9~圖14各自於部分(a)中表示與圖5之部分(a)相同之位置之剖面,於部分(b)中表示與圖5之部分(b)相同之位置之剖面。
如圖9所示,於基板31上堆積導電體32A(未圖示)。導電體32A包含與導電體32相同之材料。藉由導電體32A利用微影程序及RIE(reactive ion etching,反應式離子蝕刻)等圖案化而形成導電體32。
將導電體32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導電體32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積層體33A(未圖示)。積層體33A包含與電阻變化元件33中包含之複數個層各自之材料相同之材料之複數個層,包含按照與電阻變化元件33中包含之層相同之順序積層之複數個層。若基於圖7之例,則積層體33A自下方起依序包含鐵磁性體、絕緣體及鐵磁性體。
於積層體33A之上表面上堆積遮罩材50。遮罩材50於要形成電阻變化元件33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藉由使用遮罩材50之IBE(ion beam etching,離子束蝕刻)對積層體33A進行蝕刻,藉此形成電阻變化元件33。
如圖10所示,將遮罩材50去除,並將電阻變化元件33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
如圖11所示,於電阻變化元件33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層34A,並於層34A之上表面上堆積導電體21A。層34A包含與開關元件34相同之材料,導電體21A包含與導電體21相同之材料。於導電體21A之上表面上形成遮罩材51。遮罩材51於要形成開關元件34及導電體21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
如圖12所示,藉由經由遮罩材51進行之RIE等蝕刻,將層34A及導電體21A連續地局部去除。經過蝕刻後,自層34A形成開關元件34,自導電體21A形成導電體21。
如圖13所示,將遮罩材51去除,並使開關元件34與導電體21之積層體之間之區域被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導電體21與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積層體23A(未圖示)。積層體23A包含與電阻變化元件23中包含之複數個層之各材料相同之材料之複數個層,包含按照與電阻變化元件23中包含之層相同之順序積層之複數個層。若基於圖7之例,則積層體23A自下方起依序包含鐵磁性體、絕緣體及鐵磁性體。於積層體23A之上表面上堆積遮罩材(未圖示)。遮罩材於要形成電阻變化元件23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藉由使用遮罩材之IBE(ion beam etching)對積層體23A進行蝕刻,藉此形成電阻變化元件33。
繼而,將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電阻變化元件23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層24A,於層24A之上表面上堆積導電體22A。層24A包含與開關元件24相同之材料,導電體22A包含與導電體22相同之材料。於導電體22A之上表面上形成遮罩材52。遮罩材52於要形成開關元件24及導電體22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
如圖14所示,藉由經由遮罩材52進行之RIE等蝕刻,將導電體22A及層24A連續地局部去除。經過蝕刻後,自層24A形成開關元件24,自導電體22A形成導電體22。
如圖15所示,將遮罩材52去除,並將開關元件24與導電體22之積層體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其結果,可獲得圖5之構造。
根據第1實施形態,如以下所記述般,可實現具有由圖案化引起之特性劣化得到抑制並且可容易地圖案化之開關元件34及開關元件24之記憶裝置1。
考慮藉由圖15之構造而實現圖2所示之電路之記憶胞陣列11。如圖15所示,開關元件SELa藉由開關元件134實現,各開關元件134位於1個導電體32與1個電阻變化元件33之間。與不同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分別連接之複數個開關元件134相互獨立。同樣地,開關元件SELb藉由開關元件124實現,各開關元件124位於1個導電體21與1個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不同之記憶胞MC各自之複數個開關元件124相互獨立。
開關元件134如圖16所示,可藉由在經由用於積層體33A向電阻變化元件33圖案化之遮罩材54之蝕刻之後,繼而進行用於層134A向開關元件134圖案化之蝕刻而形成。積層體33A之圖案化藉由IBE進行。其原因在於積層體33A之RIE可能使電阻變化元件33之磁特性劣化。由於積層體33A之圖案化藉由IBE進行,故而設想接下來之層134A之蝕刻亦藉由IBE進行。
然而,層134A之IBE會使開關元件134之特性劣化。進而,要求圖16之步驟中之IBE形成高縱橫比之構造。即,為了成為窄間距而使遮罩材54之圖案之間隔較窄,另一方面,被蝕刻之層134A及積層體33A較厚。此種高縱橫比之構造之形成對IBE而言係困難之程序,難以形成開關元件134及電阻變化元件33。同樣地,開關元件124可藉由繼電阻變化元件23之後之蝕刻而形成,於形成開關元件124及電阻變化元件23時會產生與形成開關元件134及電阻變化元件33時相同之問題。
根據第1實施形態,開關元件34以與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連接之方式沿著y軸延伸,且不同於圖15之構造,不針對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a中之每一個而獨立。因此,可避免開關元件34之形成通過以形成高縱橫比之構造為目標之IBE進行,開關元件34能夠較圖15之構造之形成更容易地形成。又,開關元件34位於導電體21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之間,例如位於導電體21所處之層之下一個層。因此,可藉由繼導電體21之圖案化之後之圖案化而形成。由此,由於導電體21之圖案化無須藉由IBE進行,故而開關元件34之圖案化亦無須藉由IBE進行。因此,可抑制藉由IBE將開關元件34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34之特性劣化。
另一方面,開關元件34即便不如圖15之構造般針對每個記憶胞MCa獨立,亦能夠以選擇1個記憶胞MCa之方式動作。由此,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如上所述容易形成開關元件3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34之特性劣化。
同樣地,開關元件24以與沿著x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連接之方式沿著x軸延伸,且不同於圖15之構造,不針對沿著x軸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b中之每一個而獨立。因此,根據與開關元件34之形成相同之理由,開關元件24能夠較圖15之構造之形成更容易地形成。又,開關元件24位於導電體22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之間,例如位於導電體22所處之層之下一個層。因此,可藉由繼導電體22之圖案化之後之圖案化而形成。由此,由於導電體22之圖案化無須藉由IBE進行,故而開關元件24之圖案化亦無須藉由IBE進行。因此,可抑制藉由IBE將開關元件24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24之特性劣化。由此,與開關元件34同樣地,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容易形成開關元件2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24之特性劣化。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2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24之z軸上之位置及形狀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17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17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A-V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B-VB線之構造。
如圖17所示,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24沿y軸延伸,且沿著x軸排列。各開關元件24位於1個導電體21之上表面上。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底面與1個開關元件24之上表面連接。
根據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A(參照圖2)。
圖18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1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圖18之步驟接續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9之步驟。如圖18所示,將遮罩材50去除之後,於電阻變化元件33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層34A(未圖示),於層34A之上表面上堆積導電體21A(未圖示),並於導電體21A之上表面上堆積層24A(未圖示)。
於層24A之上表面上形成遮罩材56。遮罩材56於要形成開關元件34、導電體21及開關元件24之積層體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藉由經由遮罩材56進行之RIE等蝕刻,將層34A、導電體21A及層24A連續地局部去除。經過蝕刻後,自層34A形成開關元件34,自導電體21A形成導電體21,自層24A形成開關元件24。
如圖17所示,將遮罩材56去除,並將開關元件34、導電體21及開關元件24之積層體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藉由與電阻變化元件33之形成同樣之程序,於各開關元件24之上表面上形成電阻變化元件23。將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藉由與圖13及圖14之步驟同樣之步驟,於各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22。將導電體22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其結果,可獲得圖17之構造。
根據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34沿y軸延伸,並且位於導電體21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之間。由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抑制藉由IBE將開關元件34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34之特性劣化。
又,根據第2實施形態,開關元件24以與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連接之方式沿y軸延伸,且不同於圖15之構造,不針對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b中之每一個而獨立。又,開關元件24位於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與導電體21所處之層之間,由此,可藉由繼導電體21之圖案化之後之圖案化而形成。由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抑制藉由IBE將開關元件24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24之特性劣化。因此,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容易形成開關元件24及3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24及34之特性劣化。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3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34之z軸上之位置及形狀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19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19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A-V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B-VB線之構造。
如圖19所示,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34沿x軸延伸,且沿著y軸排列。各開關元件34位於1個導電體32之上表面上。沿著x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與1個開關元件34之上表面連接。
根據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B(參照圖2)。
圖20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1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如圖20所示,於基板31上堆積導電體32A(未圖示)及層34A(未圖示)。於層34A之上表面上形成遮罩材57。遮罩材57於要形成導電體32及開關元件34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藉由經由遮罩材57進行之RIE等蝕刻,將層34A及導電體32A連續地局部去除。經過蝕刻後,自層34A形成開關元件34,自導電體32A形成導電體32。
繼而,將遮罩材57去除,並將導電體32及開關元件34之積層體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
繼而,如圖19所示,藉由與參照圖9所記述之步驟相同之步驟,於各開關元件34之上表面上形成電阻變化元件33。繼而,將電阻變化元件33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之後之步驟與參照圖11~圖14所記述之步驟相同。經過與圖11~圖14相同之步驟後,可獲得圖19之構造。
根據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沿x軸延伸,並且位於導電體22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之間。由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抑制藉由IBE將開關元件24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24之特性劣化。
又,根據第3實施形態,開關元件34以與沿著x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連接之方式沿x軸延伸,且不同於圖15之構造,不針對沿著x軸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a中之每一個而獨立。又,開關元件34位於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與導電體32所處之層之間。由此,可藉由繼導電體32之圖案化之後之圖案化而形成。由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抑制藉由IBE將開關元件34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34之特性劣化。因此,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容易形成開關元件24及3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24及34之特性劣化。
(第4實施形態)
第4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4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24之形狀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21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21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A-V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B-VB線之構造。
如圖21所示,與第1實施形態之圖5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34沿著xy面擴展,至少超出沿著x軸排列之2個以上之電阻變化元件33及沿著y軸排列之2個以上之電阻變化元件33之組之區域而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同樣地,開關元件24沿著xy面擴展,至少超出沿著x軸排列之2個以上之電阻變化元件23及沿著y軸排列之2個以上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組之區域而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
根據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為類型A(參照圖2),記憶胞MCb為類型B。
圖22及圖23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1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步驟。圖22之步驟接續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11之中途之步驟。如圖22所示,當導電體21被圖案化時停止經由遮罩材51進行之蝕刻。
如圖23所示,將遮罩材51去除,並將導電體21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導電體21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層24A,於層24A之上表面上堆積導電體22A,並於導電體22A之上表面上形成遮罩材52。藉由經由遮罩材52進行之RIE等蝕刻,將導電體22A局部去除,自導電體22A形成導電體22。該蝕刻與圖22同樣地,當導電體22被圖案化時停止。然後,將遮罩材52去除,並將導電體22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其結果,可獲得圖21之構造。
根據第4實施形態,開關元件24沿著xy面擴展,並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開關元件34沿著xy面擴展,並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即,開關元件24及34不經過將開關元件24及34相互分離之程序,由此,可抑制藉由用於分離之蝕刻(例如IBE)進行圖案化時會產生之開關元件24及34之特性劣化。
另一方面,開關元件24及34如參照圖6所記述般,即便不如圖15之構造般針對每個記憶胞MC而獨立,亦能夠以選擇1個記憶胞MC之方式動作。由此,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如上所述容易形成開關元件24及3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24及34之特性劣化。
(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5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34之形狀、及開關元件24之z軸上之位置及形狀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24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24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A-V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B-VB線之構造。
如圖24所示,與第2實施形態之圖17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又,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底面連接。
根據第5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A(參照圖2)。
第5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可藉由以下程序而形成。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首先,進行第1實施形態之圖9~圖11之步驟,繼而,進行第4實施形態之圖22之步驟。於第5實施形態中,圖22之步驟後繼於圖25之步驟。圖25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1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如圖25所示,將遮罩材51去除,並將導電體21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導電體21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堆積層24A(未圖示),於層24A之上表面上堆積積層體23A(未圖示)。繼而,於積層體23A之上表面上堆積遮罩材59。遮罩材59於要形成電阻變化元件23之預定區域之上方殘留,於其他部分開口。藉由使用遮罩材59之IBE對積層體23A進行蝕刻,藉此形成電阻變化元件23。當電阻變化元件23被圖案化時停止經由遮罩材59進行之蝕刻。
將遮罩材59去除,並將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22,並將導電體22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其結果,可獲得圖24之構造。
根據第5實施形態,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底面連接,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由此,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如上所述容易形成開關元件24及3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24及34之特性劣化。
(第6實施形態)
第6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6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34之z軸上之位置及形狀、以及開關元件24之形狀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26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26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A-V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3及圖4之VB-VB線之構造。
如圖26所示,與第3實施形態之圖19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又,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
根據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B(參照圖2)。
圖27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1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步驟。如圖27所示,藉由與參照圖9所記述之步驟相同之步驟,形成導電體32,並且將導電體32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於導電體32及其等之間之絕緣體37之上表面上形成積層體33A(未圖示),於積層體33A之上表面上堆積遮罩材50。藉由使用遮罩材50之IBE(ion beam etching)對積層體33A進行蝕刻,藉此形成電阻變化元件33。當電阻變化元件33被圖案化時停止經由遮罩材50進行之蝕刻。
將遮罩材50去除,並將電阻變化元件33之間之區域利用絕緣體37之部分填埋。繼而,藉由與參照第4實施形態之圖22及圖23所記述之步驟相同之步驟,形成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開關元件24及導電體22。其結果,可獲得圖26之構造。
根據第6實施形態,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由此,可實現圖3之電路,且如上所述容易形成開關元件24及34,並且可抑制開關元件24及34之特性劣化。
(第7實施形態)
第7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7實施形態於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之xy面上之配置、導電體22及導電體32之形狀及xy面上之配置、以及開關元件24及34之xy面上之配置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28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平面構造。如圖28所示,電阻變化元件23呈錯位狀排列。即,沿著x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構成1個列,沿著y軸排列之2個列包含第1列與第2列,第1列中之各電阻變化元件23之x軸上之座標與第2列中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x軸上之座標均不同。由此,於沿著y軸排列之2個列中,電阻變化元件23不沿著y軸排列。另一方面,沿著y軸排列之3個列依次包含第1列、第2列及第3列,第1列中之某個電阻變化元件23與第3列中之另一電阻變化元件23沿著y軸排列。
各電阻變化元件23與該電阻變化元件23所屬之列之相鄰列之最近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距離例如為D。由此,沿著y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距及沿著x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間距均為√2×D。
各導電體21與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於xy面上重疊,如下文詳細敍述般,沿著沿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延伸。
各導電體22與沿著y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2個列於xy面上重疊,且沿著沿y軸排列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2個列延伸。
圖29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另一部分之平面構造,且表示圖28之構造之沿著z軸之下方之構造。如圖29所示,電阻變化元件33呈錯位狀排列。各電阻變化元件33具有與1個電阻變化元件23實質上相同之形狀,且位於對應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沿著z軸之正下方。
各導電體32與沿著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於xy面上重疊,如下文詳細敍述般,沿著沿y軸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延伸。各導電體32例如具有與1個導電體22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且位於對應之導電體22之沿著z軸之正下方。
圖30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0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28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0所示,與第1實施形態之圖5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於各導電體32之上表面連接有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33。各開關元件34與沿著y軸排列之1行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且位於1個導電體21之z軸上之下方,例如具有與對應之1個導電體21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各導電體21於上表面與沿著y軸排列之1行電阻變化元件23連接。各開關元件24與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且位於1個導電體22之z軸上之下方,例如具有與對應之1個導電體22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
根據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為類型A(參照圖2),記憶胞MCb為類型B。
圖30之構造可藉由與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電阻變化元件33、開關元件34、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開關元件24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0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7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34沿y軸延伸,並且位於導電體21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之間,開關元件24沿x軸延伸,並且位於導電體22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之間。由此,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又,根據第7實施形態,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第7實施形態能夠於某單位面積中包含較第1實施形態中之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多之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能夠具有較第1實施形態之積體度高之積體度。進而,藉由錯位狀之排列,各導電體22可遍及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方具有較大之平面形狀,各導電體32可遍及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下方具有較大之平面形狀。由此,導電體22及導電體32於平面上之寬度能較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之最小間距D大。因此,與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x軸及y軸上之間距為D之情形相比,能夠更容易地形成導電體22及導電體32。
(第8實施形態)
第8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相似,與第7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組合有關。以下,主要記述與第7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31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1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1所示,與第2實施形態之圖17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各開關元件24位於1個導電體21之上表面上,例如具有與對應之1個導電體21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且與沿著y軸排列之1行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
根據第8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A(參照圖2)。
圖31之構造可藉由與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電阻變化元件33、開關元件34、導電體21、開關元件24、電阻變化元件23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1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8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沿y軸延伸,並且位於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與導電體21所處之層之間,開關元件34沿y軸延伸,並且位於導電體21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之間。由此,可獲得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即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8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第9實施形態)
第9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相似,與第7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之組合有關。以下,主要記述與第7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32表示第9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2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2所示,與第3實施形態之圖19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各開關元件34位於1個導電體32之上表面上,例如具有與對應之1個導電體32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且與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
根據第9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B(參照圖2)。
圖32之構造可藉由與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開關元件34、電阻變化元件33、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開關元件24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2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9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沿x軸延伸,並且位於導電體22所處之層與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之間,開關元件34沿x軸延伸,並且位於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與導電體32所處之層之間。由此,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即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9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第10實施形態)
第10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相似。
圖33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3於部分(a)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3所示,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導電體21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各開關元件34位於1個導電體32之上表面上,例如具有與對應之1個導電體32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且與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
各開關元件24位於1個導電體21之上表面上,例如具有與對應之1個導電體21之平面形狀實質上相同之平面形狀,且與沿著y軸排列之1行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
根據第10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為類型B(參照圖2),記憶胞MCb為類型A。
圖33之構造可藉由與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及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及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開關元件34、電阻變化元件33、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開關元件24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3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更具體而言,以能夠獲得圖33所示之構造及配置之開關元件34及導電體32之方式進行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將層34A及導電體32A圖案化之程序。以能夠獲得圖33所示之配置之電阻變化元件33之方式進行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將積層體33A圖案化之程序。以能夠獲得圖33所示之配置之電阻變化元件23之方式進行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將積層體23A圖案化之程序。以能夠獲得圖33所示之構造之開關元件24及導電體21之方式進行第2實施形態之將層24A及導電體21A圖案化之程序。
根據第10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等同樣地,開關元件24沿y軸延伸,並且位於電阻變化元件23所處之層與導電體21所處之層之間,與第3實施形態等同樣地,開關元件34沿x軸延伸,並且位於電阻變化元件33所處之層與導電體32所處之層之間。由此,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10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第11實施形態)
第11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11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24之形狀及開關元件34之形狀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7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34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4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4所示,與第1實施形態之圖5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又,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又,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
根據第1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為類型A(參照圖2),記憶胞MCb為類型B。
圖34之構造可藉由與第4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4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電阻變化元件33、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4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11實施形態,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及34沿著xy面擴展。因此,可獲得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11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第12實施形態)
第12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12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34之形狀、及開關元件24之z軸上之位置以及形狀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7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35表示第12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5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5所示,與第2實施形態之圖17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導電體21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又,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
根據第12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A(參照圖2)。
圖35之構造可藉由與第5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5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電阻變化元件33、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5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12實施形態,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及34沿著xy面擴展。因此,可獲得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12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第13實施形態)
第13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第13實施形態於開關元件24之z軸上之位置及形狀、以及開關元件34之z軸上之位置及形狀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不同。以下,主要記述與第7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36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6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6所示,與第3實施形態之圖19同樣地,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導電體21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上表面連接。又,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
根據第1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及MCb之兩者均為類型B(參照圖2)。
圖36之構造可藉由與第6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6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電阻變化元件33、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6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13實施形態,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及34沿著xy面擴展。因此,可獲得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13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第14實施形態)
第14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方面與第7實施形態相似。
圖37表示第1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圖37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A-XXXA線之構造,於部分(b)中表示沿著圖28及圖29之XXXB-XXXB線之構造。
如圖37所示,朝離開基板31之方向,導電體32之層、開關元件3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33之層、導電體21之層、開關元件24之層、電阻變化元件23之層及導電體22之層依序排列。
開關元件2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23各自之底面連接。又,開關元件34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沿著xy面擴展,且與沿著xy面排列之複數個電阻變化元件33各自之底面連接。
根據第1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記憶胞MCa為類型B(參照圖2),記憶胞MCb為類型A。
圖37之構造可藉由與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及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同樣之程序而形成,可藉由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及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或者,可藉由第10實施形態之製造程序之一部分中之若干個材料之圖案化之變更而形成。具體而言,以導電體32、開關元件34、電阻變化元件33、導電體21、電阻變化元件23、開關元件24以及導電體22之形狀及(或)配置成為圖37所示之形狀及(或)配置之方式變更圖案化。
根據第14實施形態,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開關元件24及34沿著xy面擴展。因此,可獲得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又,根據第14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於平面上呈錯位狀排列。因此,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相同之優點。
(變化例)
於第7~第12實施形態中,導電體22遍及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方而延伸,導電體32遍及沿著y軸排列之2列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下方而延伸,導電體21沿著沿y軸排列之1行電阻變化元件23及33延伸。亦可代替此,使導電體21遍及沿著x軸排列之2行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下方且沿著x軸排列之2行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上方而延伸,導電體22遍及沿著x軸排列之1列電阻變化元件23之上方而延伸,導電體32遍及沿著x軸排列之1列電阻變化元件33之下方而延伸。
電阻變化元件VR亦可包含相變元件、鐵電體元件或其他元件。相變元件用於PCRAM(phase change random access memory,相變隨機存取記憶體),包含硫屬化物等,因藉由寫入電流產生之熱而成為結晶狀態或非晶質狀態,由此呈現不同之電阻值。電阻變化元件VR亦可包含含有金屬氧化物或鈣鈦礦氧化物且用於ReRAM(resistive RAM(random-access memory),阻變式隨機存取記憶體)之元件。於此種電阻變化元件VR之情形時,電阻變化元件VR之電阻值藉由施加寫入脈衝之不同之寬度(脈衝之施加期間)或不同之振幅(電流值/電壓值)、寫入脈衝之不同之極性(施加方向)而變化。
已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示例而提出,並不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多種形態實施,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中,且同樣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相關申請]
本申請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2018-173092號(申請日:2018年9月14日)為基礎申請之優先權。本申請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而包含基礎申請之全部內容。
1:記憶裝置11:記憶胞陣列12:輸入輸出電路13:控制電路14:列選擇電路15:行選擇電路16:寫入電路17:讀出電路21:導電體(BL)21A:導電體22:第2導電體(WLb)22A:導電體23:電阻變化元件(VRb)24:開關元件24A:層31:基板32:第3導電體(WLa)33:電阻變化元件(VRb)33A:積層體34:開關元件34A:層37:絕緣體41:鐵磁性體42:非磁性體43:鐵磁性體50:遮罩材51:遮罩材52:遮罩材54:遮罩材56:遮罩材57:遮罩材59:遮罩材124:開關元件134:開關元件134A:層ADD:位址信號BL:位元線BL<0>、BL<1>、…、BL<N>:位元線CMD:指令CNT:控制信號DAT:資料I1:第1電流I2:電流IWAP:寫入電流IWP:寫入電流MC:記憶胞MCa:記憶胞MCa<0,0>、MCa<0,1>、MCa<0,N>:記憶胞MCa<1,0>、MCa<1,1>、MCa<1,N>:記憶胞MCa<M,0>、MCa<M,1>、MCa<M,N>:記憶胞MCb:記憶胞MCb<0,0>、MCb<0,1>、MCb<0,N>:記憶胞MCb<1,0>、MCb<1,1>、MCb<1,N>:記憶胞MCb<M,0>、MCb<M,1>、MCb<M,N>:記憶胞N1:節點N2:節點SEL:開關元件SELa:開關元件SELb:開關元件V1:第1電壓V2:第1電壓VR:電阻變化元件VRa:電阻變化元件VRb:電阻變化元件WL:字元線WLa:字元線WLa<0>、WLa<1>、…、WLa<M>:字元線WLb:字元線WLb<0>、WLb<1>、…、WLb<M>:字元線x:軸y:軸z:軸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功能區塊之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電路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平面構造之圖。 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另一部分之平面構造之圖。 圖5(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開關元件之動作之原理之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阻變化元件之構造之例之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阻變化元件之構造之另一例之圖。 圖9(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10(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繼圖9後之步驟之圖。 圖11(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繼圖10後之步驟之圖。 圖12(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繼圖11後之步驟之圖。 圖13(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繼圖12後之步驟之圖。 圖14(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繼圖13後之步驟之圖。 圖15(a)、(b)係表示比較用記憶裝置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16(a)、(b)係表示比較用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17(a)、(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18(a)、(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19(a)、(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20(a)、(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21(a)、(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22(a)、(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23(a)、(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繼圖22後之步驟之圖。 圖24(a)、(b)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25(a)、(b)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26(a)、(b)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27(a)、(b)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記憶裝置之一部分製造程序之一步驟之圖。 圖28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平面構造之圖。 圖29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另一部分之平面構造之圖。 圖30(a)、(b)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1(a)、(b)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2(a)、(b)係表示第9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3(a)、(b)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4(a)、(b)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5(a)、(b)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6(a)、(b)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圖37(a)、(b)係表示第1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一部分之剖面構造之圖。
21:導電體(BL)
22:第2導電體(WLb)
23:電阻變化元件(VRb)
24:開關元件
31:基板
32:第3導電體(WLa)
33:電阻變化元件(VRb)
34:開關元件
37:絕緣體
BL:位元線
MCa:記憶胞
MCb:記憶胞
SELa:開關元件
SELb:開關元件
VRa:電阻變化元件
VRb:電阻變化元件
WLa:字元線
WLb:字元線
x:軸
y:軸
z:軸

Claims (14)

  1. 一種記憶裝置,其具備:第1導電體,其沿第1軸延伸;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其等位於上述第1導電體之上方;第2導電體,其於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上方沿第2軸延伸;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其等位於上述第2導電體之上方;第3導電體,其於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之上方沿上述第1軸延伸;第1開關元件;及第2開關元件;且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及上述第2導電體連接,並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及述第3導電體連接,或者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及上述第2導電體連接,並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及上述第2導電體連接,或者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及上述第1導電體連接,並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及上述第3導電體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遍及包含上述第1軸及上述第2軸之第1 面而排列,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遍及上述第1面而排列,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連接。
  3. 如請求項1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2導電體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3導電體之底面連接。
  4. 如請求項1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2導電體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第2導電體之上表面及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底面連接。
  5. 如請求項1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第1導電體之上表面及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3導電體之底面連接。
  6. 如請求項1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沿著上述第1軸及上述第2軸呈矩陣狀排列,且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沿著上述第1軸及上述第2軸呈矩陣狀排列。
  7. 一種記憶裝置,其具備:第1導電體,其沿第1軸延伸;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其等於上述第1導電體之上方呈錯位狀排列;第2導電體,其於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上方沿第2軸延伸;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其等於上述第2導電體之上方呈錯位狀排列;第3導電體,其於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之上方沿上述第1軸延伸;第1開關元件,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連接;及第2開關元件,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2個以上連接。
  8. 如請求項7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包含沿著上述第1軸排列之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第1列、及沿著上述第1軸排列之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第2列,且上述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上述第1列中之1個之上述第1軸上之座標與 上述第1電阻變化元件之上述第2列中之1個之上述第1軸上之座標不同。
  9. 如請求項7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遍及包含上述第1軸及上述第2軸之第1面而排列,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遍及上述第1面而排列,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連接。
  10. 如請求項7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2導電體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3導電體之底面連接。
  11. 如請求項7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2導電體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第2導電體之上表面及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底面連接。
  12. 如請求項7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第1導電體之上表面及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 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上表面及上述第3導電體之底面連接。
  13. 如請求項7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與上述第1導電體之上表面及上述複數個第1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底面連接,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與上述第2導電體之上表面及上述複數個第2電阻變化元件中之上述2個以上各自之底面連接。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關元件當於第1方向上接收第1值以上之大小之電壓時於上述第1方向上流通電流,當於第2方向上接收第2值以上之大小之電壓時於上述第2方向上流通電流,且上述第2開關元件當於上述第1方向上接收第3值以上之大小之電壓時於上述第1方向上流通電流,當於上述第2方向上接收第4值以上之大小之電壓時於上述第2方向上流通電流。
TW108101930A 2018-09-14 2019-01-18 記憶裝置 TWI754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3092A JP2020047663A (ja) 2018-09-14 2018-09-14 記憶装置
JP2018-173092 2018-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1530A TW202011530A (zh) 2020-03-16
TWI754790B true TWI754790B (zh) 2022-02-11

Family

ID=6977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1930A TWI754790B (zh) 2018-09-14 2019-01-18 記憶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91238A1 (zh)
JP (1) JP2020047663A (zh)
CN (1) CN110911554A (zh)
TW (1) TWI75479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2119B (en) * 2001-11-29 2004-04-01 Toshiba Corp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reading circuit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885573B2 (en) * 2002-03-15 2005-04-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ode for use in MRAM devic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WI524477B (zh) * 2013-03-08 2016-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陣列中之電阻式記憶體單元的形成方法、記憶體單元裝置及電阻式開關記憶體陣列
TWI570735B (zh) * 2011-09-14 2017-02-11 半導體組件工業公司 包含具有反熔絲組件之非揮發性記憶體結構之電子器件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2042828A1 (ja) * 2010-09-27 2014-0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メモリ素子、半導体記憶装置、メモリ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読み出し方法
TWI530953B (zh) * 2012-11-15 2016-04-21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三維記憶體及解碼技術
WO2016158430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素子および記憶装置
US10861902B2 (en) * 2017-06-13 2020-1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patter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2119B (en) * 2001-11-29 2004-04-01 Toshiba Corp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reading circuit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885573B2 (en) * 2002-03-15 2005-04-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ode for use in MRAM devic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WI570735B (zh) * 2011-09-14 2017-02-11 半導體組件工業公司 包含具有反熔絲組件之非揮發性記憶體結構之電子器件及其使用方法
TWI524477B (zh) * 2013-03-08 2016-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陣列中之電阻式記憶體單元的形成方法、記憶體單元裝置及電阻式開關記憶體陣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91238A1 (en) 2020-03-19
JP2020047663A (ja) 2020-03-26
TW202011530A (zh) 2020-03-16
CN110911554A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8158B (zh) 具有交叉点存储阵列的存储器件
US9236416B2 (en) High density nonvolatile memory
US7755093B2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129830B2 (en) Three-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having double cross point array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8336224B (zh) 可变电阻存储器件
US11765913B2 (en) Memory devices
CN103715197A (zh) 具有单位单元作为单一器件的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018189B2 (en) Storage apparatus
US20090146131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11502125B2 (en) Magnetoresistive memory device
KR101202199B1 (ko) 3차원 저항 변화 메모리 소자, 이를 포함하는 저항 변화 메모리 소자 어레이 및 전자제품
TWI754790B (zh) 記憶裝置
US11050015B2 (en)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orage device
US2024017256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8803121B2 (en) Resistive memory element and related control method
CN117098403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2410442A (zh) 記憶體選擇器和其形成方法
CN117729837A (zh) 可变电阻元件和包括该可变电阻元件的半导体装置
CN115841836A (zh) 集成电路器件、存储器阵列以及存储器单元操作方法
KR20230023387A (ko) 메모리 소자
CN105405859A (zh) 交叉矩阵列式磁性随机存储器及其读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