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4379B - 對象物收取箱 - Google Patents

對象物收取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4379B
TWI754379B TW109132153A TW109132153A TWI754379B TW I754379 B TWI754379 B TW I754379B TW 109132153 A TW109132153 A TW 109132153A TW 109132153 A TW109132153 A TW 109132153A TW I754379 B TWI754379 B TW I7543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port
input
receiving box
storage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2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2283A (zh
Inventor
小西庸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音吉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音吉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音吉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2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2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37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9/00Supports, holders, or containers for household us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G1/00-A47G27/00 or A47G33/00 
    • A47G29/12Mail or newspaper receptacles, e.g. letter-boxes; Openings in doors or the like for delivering mail or newspapers
    • A47G29/122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e.g. signalling devices, lamps, devices for leaving messages

Landscapes

  •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Household Us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對象物收取箱1,其具備投入部14及收存部15,前述投入部14在前板20形成用於投入對象物2的投入口3,前述收存部15設置於投入部14之鉛直下方,承接並收存經由投入口3投入至投入部14後落下之對象物2;投入口3,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並使經由投入部14投入之對象物2以相對於鉛直方向之特定方向傾斜。

Description

對象物收取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象物收取箱,其收存郵件、報紙、配送物等對象物,特別係關於一種具備寬短高長之收存部的對象物收取箱。
在獨棟住宅、或集合住宅、辦公大樓等各種場所設置有用於收存郵件、報紙、配送物等之對象物的對象物收取箱(有時亦稱為信箱、郵箱)。在對象物收取箱中廣為普及者,係投入口往與鉛直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存在,藉由寬度廣且高度方向(鉛直方向)短之收存部承接並收存經由投入口投入之對象物。此對象物收取箱中,對象物基本上以沿著與底面對應之水平面平躺的狀態收存於收存部。
此外,與上述類型之對象物收取箱不同,收存部以寬度短、高度方向長之寬短高長形成,並藉由如此之寬短高長的收存部來收存對象物之對象物收取箱亦為普及。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一種對象物收取箱(郵筒),其在投入口2之下方設置有收存對象物(郵件)之收存部,且此收存部寬短高長地形成。在此種形成有寬短高長的收存部之對象物收取箱中,對象物基本上是以倚靠著內壁等,並往含有鉛直方向成分的方向立起的狀態收存於收存部,而非沿著與底面對應之水平面平躺的狀態。此種形成有寬短高長的收存部之對象物收取箱,優點為能夠在寬方向狹窄之空間設置一個以上的箱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7-45000號公報
然而,形成有寬短高長的收存部之對象物收取箱中,將對象物收存於收存部時之姿勢為隨機,因此有對象物在收存部內不規則地向上堆積,即使收存部有充分的空間收存對象物,仍將造成無法投入更多對象物之狀態的情況。例如,有在收存部之內部,對象物交互地以不同傾斜向上堆積,即使收存部有充分的空間收存對象物,仍將造成無法投入更多對象物之狀態的情況。又例如,在對象物為一定程度堅硬的情況下,有於立起狀態之對象物上進一步堆積立起狀態之對象物,即使收存部有充分的空間收存對象物,仍將造成無法投入更多對象物之狀態的情況。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此種問題而完成者,目的係在形成有寬短高長的收存部之對象物收取箱中,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部之收存空間。
為了解決前述之課題,本發明之對象物收取箱係具備:投入部,於前板形成用於投入對象物之投入口;寬短高長之收存部,設置於投入部之鉛直下方,承接並收存經由投入口投入至投入部後落下之對象物;及姿勢控制手段,使收存於收存部之對象物的姿勢,相對於鉛直上方往特定方向傾斜。
根據如前述構成之本發明,藉由姿勢控制手段的功能,對象物以相對於鉛直上方往特定方向傾斜之狀態收存於寬短高長之收存部。因此,在將複數個對象物收存於收存部之情況下,複數個對象物將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往相同方向傾斜之狀態重疊而堆積。據此,與收存部中對象物的姿勢為隨機的情況相比,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部之收存空間。
1,1A,1B,1C,1D,1E,1X:對象物收取箱
2:對象物
3,3A,3C,3D:投入口(姿勢控制手段)
3F,3G:投入口
5,5A,5C,5D:箱本體
7:前面板
8:右側面板
8X:右側板
11:底面板
11X:底板
12:背面板
14,14A,14C,14D:投入部
15,15A,15C,15D:收存部
18:轉盤鎖
20,20A,20C:前板
21:第1頂點
22:第2頂點
23:第1頂點側之端部
24:第2頂點側之端部
25:荷重感測器(感測器)
33:第1側面
35:第2側面
37:前面
39:背面
47,47E:附屬箱本體
61,61E:收存空間
73:貫通孔
74:左側板
75:右側板
76:頂板
77:背板
K1:區分線
KX:隅部
SX,SF,SG:姿勢控制部件(姿勢控制手段)
NX,NE,NG:傾斜面
〔圖1〕表示第1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2〕圖1(B)之A-A截面圖。
〔圖3〕放大表示投入部之前板的第1頂點之部分的圖。
〔圖4〕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
〔圖5〕將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與對象物同時表示的圖。
〔圖6〕將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與對象物同時表示的圖。
〔圖7〕表示第1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8〕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9〕第1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10〕表示第2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11〕圖10(C)之B-B截面圖。
〔圖12〕投入部的前視圖。
〔圖13〕將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與對象物同時表示的圖。
〔圖14〕表示第2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15〕圖14(A)之C-C截面圖。
〔圖16〕第2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17〕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18〕表示第3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19〕圖18(B)之D-D截面圖。
〔圖20〕將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與對象物同時表示的圖。
〔圖21〕第3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22〕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23〕表示第4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24〕圖23(B)之E-E截面圖。
〔圖25〕為俯視視角之收存部之頂板的圖。
〔圖26〕將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與對象物同時表示的圖。
〔圖27〕第4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28〕圖27之F-F截面圖。
〔圖29〕第4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30〕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31〕表示第5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圖。
〔圖32〕將對象物收取箱之前視圖與對象物同時表示的圖。
〔圖33〕第5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圖34〕對象物收取箱的前視圖。
〈第1實施型態〉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圖1為表示本實施型態之對 象物收取箱1的圖,(A)為前視圖、(B)為右側視圖、(C)為後視圖。圖2為圖1(B)之A-A截面圖。在以下說明中,將對象物收取箱1以通常之使用態樣設置時之鉛直方向簡稱為「鉛直方向」,將鉛直方向中朝向鉛直上方之方向稱為「向上」,朝向鉛直下方之方向稱為「向下」(圖1(A)、(B)、(C))。此外,將面對對象物收取箱1之前面使對象物收取箱1為正面視角時之左右方向簡稱為「左右方向」,將左右方向中朝向右方之方向稱為「向右」,朝向左方之方向稱為「向左」(圖1(A)、(C))。此外,將面對對象物收取箱1之前面使對象物收取箱1為正面視角時之深度方向簡稱為「深度方向」,將深度方向中朝向深處之方向稱為「向後」,朝向近處之方向稱為「向前」(圖1(B))。
對象物收取箱1,係設置於獨棟住宅、集合住宅、辦公大樓等各種場所,收存郵件、報紙、配送物等之對象物2的箱子,有時亦稱為信箱、郵箱。例如在獨棟住宅,於玄關前設置對象物收取箱1,或者例如在集合住宅或辦公大樓,於專用空間並列地設置複數個對象物收取箱1。對象物收取箱1,投遞至對象物收取箱1,係以收存設置對象物收取箱1之國家或地區(以下稱為「設置地區」)中一般預定尺寸的對象物2為前提,一方面能夠收存報紙、明信片、A4尺寸之信封袋、非極端厚之瓦楞紙(例如:封裝有少數本之雜誌、少數本之單行本、裝飾品等小物之瓦楞紙箱)等,另一方面,並無法將封裝有電動刮鬍刀等電器製品、罐裝果汁等贈品之具有厚度的瓦楞紙箱等,投入投入口3(後述)及收存於對象物收取箱1。
如圖1、2所示,對象物收取箱1,具備外形為長方體並於內部形成空洞4(圖2,以下稱為「箱內部空洞4」)之箱本體5。箱本體5,具備前面板7、右側面板8、左側面板9、頂面板10、底面板11、背面板12。本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的尺寸,考量設置地區(設置對象物收取箱1之國家或地區)之郵件尺寸的相關規格來決定。例如,對象物收取箱1之尺寸,考量能夠投入 並收存設置區域中規格化之指定尺寸的信件包裹的觀點而決定。如圖1所示,箱本體5,為高度及深度充分大於寬度,且寬短高長而左右側面廣的箱型物體。如圖1、2所示,將箱本體5在鉛直方向上以區分線K1分割成兩部分時,於上部形成投入部14,於下部形成收存部15。
收存部15設置於投入部14之下方(鉛直下方),承接並收存經由投入口3以後述方法投入至投入部14後落下之對象物2。如圖1、2所示,收存部15,係形成為正面視角時寬度小且鉛直方向之長度長之寬短高長,且左右側面廣的箱型。亦即,收存部15之外形為寬短高長。如後述可得知,收存部之外形為寬短高長之處在其他實施型態中亦相同。在收存部15之內部,形成可收存對象物2之空間的收存室16。收存部15之寬度、高度、深度藉由以下之方法設定。亦即,在設計對象物收取箱1時,定義對象物收取箱1可收存之最大尺寸之對象物2(以下有時亦稱為「最大對象物」)之尺寸。最大對象物之尺寸,例如設定為在設置地區經規格化之郵件尺寸中,容許投入對象物收取箱1之最大的尺寸。
收存部15之寬度,一方面影響可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的量,另一方面,寬度越大將使對象物收取箱1大型化。據此,收存部15之寬度,以能夠在收存部15一次收存足量之對象物2,並盡可能地減小寬度之觀點來進行設定。例如,收存部15之寬度,以能夠一次收存指定個數之最大對象物,且盡可能地減小寬度來進行設定。藉由決定收存部15之寬度來決定對象物收取箱1及投入部14之寬度。
此外,收存部15之深度,一方面限制可收存之對象物2的深度,另一方面,深度越大將使對象物收取箱1大型化。據此,收存部15之深度,以能夠收存最大對象物,且盡可能地減小深度,而設定為略大於最大對象物之深度的值。再者,藉由決定收存部15之深度來決定對象物收取箱1及投入部14 之深度。
此外,收存部15之高度,以符合在收存預定範圍內的量之複數個對象物2時,對象物2不往上方側延伸超出上限位置J1的條件,且盡可能地減小高度來進行設定。上限位置J1,位於較收存部15之上端(=區分線K1之位置)往下方側留指定邊緣的位置。使其符合前述條件之理由,是為了盡可能地使投入口3遠離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進而使手或用於取出對象物2之某些部件(以下稱為「手等」)難以接觸對象物2,以降低對象物2被竊盜之危險性。此外,盡可能地減小收存部15之高度來進行設定之理由,是為了防止對象物收取箱1之大型化。例如,收存部15之高度,以將指定個數之最大對象物收存於收存部15時,所有對象物2之所有部位都不會往上方側延伸超出上限位置J1,且盡可能地減小來進行設定。
如圖1(C)所示,在對象物收取箱1之箱本體5的背面板12,於與收存部15對應之區域的幾乎全區域設置開閉門17。開閉門17,係以設置於下端部之鉸鏈為中心轉動之門。於開閉門17設置轉盤鎖18,可藉由此轉盤鎖18上鎖。開閉門17,藉由未圖示之機構限制其轉動範圍係以鉸鏈為中心從關閉狀態至90°左右。在開閉門17為關閉並上鎖時,將其解鎖並轉動至最大範圍,則大範圍露出收存部15內部之收存室16,可易於回收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
如圖1(A)所示,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前面板7中屬於投入部14的區域),形成用於將對象物2投入至對象物收取箱1之投入口3。投入口3,作為技術手段之「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再者,投入口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於後述之各實施型態(但,除了第5實施型態)及各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中亦相同。投入口3,為連通對象物收取箱1之箱內部空洞4之貫通孔。投入口3,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更 詳細地,如圖1(A)所示,投入口3,在正面視角,在長方形之投入部14的前板20,從右上的頂點21(以下稱為「第1頂點21」)朝向為第1頂點21之對頂點之左下的頂點22(以下稱為「第2頂點22」),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再者,本實施型態,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頂點中,將右上的頂點作為第1頂點21,但作為第1頂點21之頂點可為任一個頂點,並藉由將其中一個決定為第1頂點21,從而亦決定另一個為第2頂點22。
圖3(A)為放大表示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第1頂點21的部分的圖。如圖3(A)所示,投入口3之第1頂點21側之端部23(以下稱為「第1端部23」),並非相對於投入口3之延伸方向垂直地切開,而係沿著第1頂點21之形狀切割。圖3(B),係與本實施型態不同之實施型態,為放大表示將投入口3之第1端部23相對於投入口3之延伸方向垂直地切開時,第1頂點21之部分的圖。為了方便說明,圖3(B)中,對與本實施型態之元件功能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如圖3(A)及圖3(B)之比較可得知,由於第1端部23沿著第1頂點21之形狀切割,因此可相應地擴大投入口3之大小。如圖1(A)所示,投入口3之第2頂點22側之端部24(以下稱為「第2端部24」),亦沿著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第2頂點22之形狀切割,以圖擴大投入口3之尺寸。
投入口3之寬度(參照圖1(A)),以能夠投入最大對象物,且盡可能地減小寬度,而設定為略大於最大對象物之寬度之大小。例如,最大對象物之尺寸,依據設置地區之規格定義為高度34公分、深度25公分、寬度3公分。此情況下,將投入口3之寬度設定為4~5公分左右。盡可能地減小投入口3之寬度的理由為,投入口3之寬度越小,則增加手等進入投入口3之困難度,可降低對象物2被竊盜之危險性。
投入口3之長度,以能夠投入最大對象物,且盡可能地減小長度,並反映第1端部23及第2端部24之形狀,而設定為略大於最大對象物之高度 的大小。例如,最大對象物之尺寸,依據設置地區之規格定義為高度34公分、深度25公分、寬度3公分。此情況下,將投入口3之長度設定為40公分左右。再者,藉由決定投入口3之長度,從而決定投入部14之高度。亦即,投入部14之寬度,藉由以上述方法決定收存部15的寬度來決定。接著,投入部14之高度,於指定長度之投入口3,以在投入部14之寬度範圍內盡可能較大地傾斜,且其下端盡可能地靠近區分線K1而形成於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情況下,設定為使投入部14之上端位於較投入口3之上端稍微上方的值。
圖4(A)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之前視圖。圖4(B)是為了與圖4(A)比較,表示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方向未傾斜地沿著鉛直方向延伸存在之對象物收取箱1的投入部14的圖。為了方便說明,圖4(B)中,對與本實施型態之元件功能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圖4中,圖4(A)之區分線K1之位置與圖4(B)之區分線K1的位置一致。圖4(B)之投入口3的長度,與圖4(A)所示之本實施型態之投入口3的長度相同。在本實施型態中,投入口3,從投入部14之前板20之第1頂點21,朝向為第1頂點21之對頂點之第2頂點22,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因此,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之寬度範圍內盡可能地使投入口3傾斜,藉此,如圖4(A)及圖4(B)之比較可得知,能夠不縮短投入口3的長度並盡可能地減小投入部14之高度,以圖對象物收取箱1之小型化。
如圖2所示,在收存部15之收存室16的底,設置荷重感測器25。荷重感測器25,將與施加於收存室16的底之荷重相應的荷重訊號輸出至控制單元(未圖示)。控制單元,基於荷重訊號監視施加於收存室16之底的荷重變化,從而監視是否有新的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控制單元,在檢測到有新的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的情況下,將記述有通知使用者(基本上為對象物收取箱1之所有者或管理者)有新的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的文章 之電子郵件,傳送至事先登錄之使用者的電子郵件地址。電子郵件之傳送,可由控制單元單獨執行,亦可由控制單元與其他裝置協力執行。使用者,由在自身攜帶之行動裝置顯示接收之電子郵件等確認電子郵件記述之文章內容,而得知有新的對象物2被收存於對象物收取箱1。由於進行以上處理,每當收存部15收存對象物2時,使用者皆可得知此事。
再者,通知使用者有新的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的方法不限於本實施型態例示之方法。例如,亦可藉由所謂的應用程式推播通知、或利用訊息交換應用程式之訊息傳送等通知。又例如,亦可藉由使設置於對象物收取箱1之指定位置的LED,因應收存部15中是否收存有對象物2而以不同態樣發光,從而通知對象物收取箱1附近之使用者對象物收取箱1中是否收存有對象物2。此外,雖在後述之第2~第5實施型態中,說明未設置荷重感測器25之實施型態,但亦可在各實施型態中設置荷重感測器25,並執行基於感測器檢測值之處理。
接著,說明在對象物收取箱1收存對象物2時對象物2的動作,並一併說明對象物收取箱1之構造性特徵所帶來的效果。圖5之各圖,是將對象物收取箱1之前視圖,與具有相當於最大對象物之尺寸的指定對象物2同時表示之圖。圖5(B)、(C)中,對象物2雖位於箱內部空洞4內,但為方便說明,將位於箱內部空洞4內之對象物2以實線表示。此外,時間上以圖5(A)→圖5(B)→圖5(C)之順序推進。
現在,使對象物收取箱1為空的狀態(收存部15中完全沒有對象物2之狀態)。接著,由人拿取對象物2,使對象物2為位於對象物收取箱1之外側之圖5(A)所示的位置之狀態(以下稱為「狀態Q1」)。進入狀態Q1後,對象物2經由投入口3投入至對象物收取箱1之箱內部空洞4,則對象物2如圖5(B)所示,藉由自身重量於箱內部空洞4內落下。
落下過程中沒有與對象物2接觸之物體,此外,在箱內部空洞4內對象物2幾乎不受風之影響,再者,對象物2落下之距離非常短。因此,對象物2,幾乎維持隨著投入口3之傾斜而傾斜之狀態,於箱內部空洞4內落下。於箱內部空洞4內落下之對象物2進入收存室16,最終成為其下端部接觸收存室16之底,其上端部則倚靠著右側面板8之內側的狀態(圖5(C)),並以此狀態穩定姿勢。以下,將圖5(C)所示之對象物2的狀態稱為「狀態Q2」。如此,本實施型態中,由於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的投入口3之構造性特徵,對象物2以相對於鉛直上方往特定方向(本實施型態中為向右)傾斜的狀態收存於收存部15。
接著,考慮狀態Q2之對象物2被第三者從投入口3取出之情況。假設第三者能夠將用於取出對象物2之部件(於前端設置有抓取對象物2之拿取部,以下稱為「專用部件」)插入投入口3。此情況下,第三者應會嘗試拿取在對象物2之部位中其專用部件最容易到達並最容易拿取之對象物2的上端部,並於箱內部空洞4內拉升對象物2,進而從投入口3取出對象物2。此情況下,在拉升對象物2之過程中,由於作用於對象物2之重力,對象物2將呈現從拿取部位下垂之姿勢。
如上所述,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中,投入口3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因此,為了通過投入口3將在箱內部空洞4內拉升之對象物2取出,必須依照投入口3之傾斜而傾斜對象物2,在抵抗作用於對象物2之重力並維持此姿勢的同時,從對象物收取箱1之內側向外側取出對象物2。然而,對存在於箱內部空洞4之對象物2經由投入口3施加此種力的作業具有非常高的困難度,難以從投入口3取出對象物2。如此,根據本實施型態,由於投入口3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之構造性特徵,使從投入口3取出收存於對象物收取箱1 之對象物2之作業困難化,進而達成能夠降低竊盜之危險性的效果。
再者,前述例中,雖以嘗試將具有相當於最大對象物之形狀及尺寸之對象物2取出的情況為例,但從投入口3取出之作業的困難度,對與最大對象物尺寸不同之對象物2而言亦相同。此外,在上述例中,雖以在收存部15收存一個對象物2並從投入口3取出此一個對象物2之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在收存部15收存複數個對象物2,並從中取出一個對象物2(基本上為最晚收存,且位於從投入口3最容易接觸到之位置之對象物2)之情況,亦因為相同理由而困難度高。
此外,在狀態Q2中,對象物2,以相對於鉛直上方往與投入口3傾斜的方向同側傾斜之狀態而穩定姿勢。於此,說明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之傾斜、以及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之相對於鉛直上方之傾斜。參照圖5(C),本實施型態中,對象物收取箱1為正面視角時,連結投入口3之下端及上端的線段27(在圖5(C)中以二點鏈線表示),相對於以投入口3之下端為端點往鉛直上方延伸之射線28(在圖5(C)中以箭號表示),以投入口3之下端為中心在順時針90°之範圍內轉動之情況,稱為「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或向右)傾斜之狀態」。另一方面,線段27相對於射線28以投入口3之下端為中心在逆時針90°之範圍內轉動之情況,稱為「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或向左)傾斜之狀態」。據此,本實施型態中,投入口3為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
此外,參照圖5(C),本實施型態中,對象物收取箱1為正面視角時,連結對象物2之側面的下端及上端之線段29(在圖5(C)中以二點鏈線表示),相對於以對象物2之下端為端點往鉛直上方延伸之射線30(在圖5(C)中以箭號表示),以對象物2之下端為中心在順時針90°之範圍內轉動之情況,稱為「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另一方面,線段29相對 於射線30以對象物2之下端為中心在逆時針90°之範圍內轉動之情況,稱為「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之狀態」。據此,在圖5(C)中,對象物2為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
接著,投入口3與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同側傾斜之狀態,係指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且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或者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且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之狀態。
接下來,在狀態Q2(圖5(C))中,對象物2,以相對於鉛直上方與投入口3往同側傾斜之狀態穩定姿勢。此時,由於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與投入口3往同側傾斜,因此對象物2之上端部,並非位於投入口3之下端部(=第2端部24。參照圖1(A))之鉛直下方,而是位於從投入口3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往左右方向分離之位置。例如,在圖5(C)中,由於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的傾斜,因此對象物2之上端部,並非位於投入口3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而是位於從投入口3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往右方分離的位置。
於此,從往含有鉛直方向成分之方向延伸存在之投入口3插入手等以取出對象物2之情況下,應會從投入口3之部位中最靠近收存部15之下端部插入手等以嘗試接觸對象物2之上端部。因此,投入口3之下端部與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之上端部距離越遠,則手等能接觸到對象物2之難易度增加,要取出對象物2將變得困難。又根據本實施型態,由於投入口3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設置之構造性特徵,因此於收存部15收存對象物2時,投入口3之下端部與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的上端部往左右方向分離。因此,能夠在收存室16之有限的空間中,使投入口3之下端部與對象物2之上端部有效地分離,藉此,能夠使取出對象物2困難化,進而降低竊盜之危險性。
特別是,本實施型態中,具有將內部為空洞、且為長方體之箱本 體5分割為兩部分並形成投入部14及收存部15之構造性特徵、以及投入口3在投入部14之前板20,從第1頂點21朝向第2頂點22延伸存在之構造性特徵。又藉由此等構造性特徵,如圖5(C)所示,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時,成為其上端部倚靠著右側面板8之內側的狀態(圖5(C)),並以此狀態穩定姿勢。因此,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時,在對象物收取箱1之寬度(=收存部15之寬度)範圍內,能夠使投入口3之下端部與對象物2之上端部於左右方向最大限度地分離,藉此,能夠更有效地使取出對象物2困難化,進而降低竊盜之危險性。
圖6之各圖,為將對象物收取箱1之前視圖,與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同時表示之圖。前述例中,以將一個具有相當於最大對象物尺寸之對象物2收存於收存部15之情況為例。然而,對象物2被收存於收存部15時,能夠有效地使對象物2之上端部與投入口3之下端部往左右方向分離此點,在其他的情況下亦相同。例如,在收存與最大對象物尺寸不同之對象物2之情況(參照圖6(A))、收存與最大對象物不同具有柔軟度之對象物2之情況(參照圖6(B))、以及將複數個對象物2收存於收存部15之情況(參照圖6(C))下,亦能夠有效地使對象物2之上端部與投入口3之下端部往左右方向分離。
於此,如圖6(C)所示,當將複數個對象物2投入對象物收取箱1,並將複數個對象物2收存於收存部15時,藉由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的投入口3之構造性特徵,將使複數個對象物2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往相同方向(本實施例中為向右)傾斜之狀態重疊而堆積。其原因為當新投入對象物2時,新投入之對象物2會以依照投入口3之傾斜而傾斜的狀態落下,並以與收存部15中已收存之對象物2重疊的狀態而穩定姿勢。於此,假設不具有控制收存部15中對象物2之姿勢的手段,該姿勢完全為隨機決定。此情況下,在將複數個對象物2收存於收存部15時,可能會出現收存室16(收存空間)未被有效 率地使用的狀態。例如,在收存部15之內部,對象物2交互地以不同傾斜向上堆積,即使收存部15有充分的空間收存對象物,仍將造成無法投入更多對象物2之狀態的情況。又例如,在收存部15內,於立起狀態之對象物2上進一步向上堆積立起狀態之對象物2,即使收存部15之空間足以收存對象物2,仍將造成無法投入更多對象物2之狀態的情況。另一方面,根據本實施型態,複數個對象物2藉由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的投入口3之構造性特徵而以上述之態樣收存於收存部15,與收存部15中對象物2的姿勢為隨機的情況相比,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室16。
〈第1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1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在本變形例之說明中,對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賦予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7為表示本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1X的圖,(A)為前視圖、(B)為右側視圖、(C)為後視圖、(D)為圖7(B)之X-X截面圖。如圖1與圖7之比較可得知,本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1X在具有姿勢控制部件SX之處,與第1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不同。在本變形例中,投入口3及姿勢控制部件SX兩者,皆作為技術手段之「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
如圖7之各圖所示,姿勢控制部件SX,在寬短高長之收存部15之內部的收存室16中,設置於由底板11X(底面板11)之內側與右側板8X(右側面板8中,與收存部15對應之區域)之內側所形成之隅部KX。右側板8X,是以在收存部15之側板之中,位於與投入口3朝向鉛直上方傾斜的方向(本實施型態中為「向右」)相同方向之側板的觀點來決定。在姿勢控制部件SX,形成相對於鉛直上方往與投入口3之傾斜同側(本實施型態中為「右側」)傾斜之傾斜面NX。傾斜面NX,關於深度方向,往收存室16之深度方向最大幅度地延伸存在。此外,傾斜面NX,從比底板11X內側之中央部靠右側之部位,朝向比 右側板8X內側之中央部靠下側之部位,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並延伸存在。
姿勢控制部件SX,藉由傾斜面NX的功能,幫助收存於收存部15之對象物2的姿勢,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右(特定方向)傾斜。亦即,當因某些特殊原因使箱內部空洞4內落下之對象物2的下端部與傾斜面NX接觸時,傾斜面NX會使對象物2之下端部朝向左方滑行,並促使對象物2之姿勢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右(特定方向)傾斜。
再者,姿勢控制部件SX配置之位置、或姿勢控制部件SX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變形例所例示者。再者,以下說明所使用之圖8的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對與本變形例具有相同功能之元件,賦予與本變形例相同之符號。此外,圖8之各圖中,為了使圖式容易閱讀,將存在於對象物收取箱1X之內部的姿勢控制部件SX以實線表示。例如,如圖8(A)所示,姿勢控制部件SX,亦可在底板11X之內側,設置於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而構成。又例如,如圖8(B)所示,姿勢控制部件SX,亦可在右側板8X之內側,設置於比隅部KX更靠鉛直上方之位置而構成。又例如,如圖8(C)所示,傾斜面NX,亦可從隅部KX對面之隅部TX,朝向右側板8X內側之指定位置,以相對於鉛直上方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而構成。
〈第1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1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圖9之各圖,為第1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1的前視圖。圖9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對與第1實施型態之元件具有相同功能之元件,賦予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
如圖9(A)所示,在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情況下,投入口3,亦能夠以其上方側之端部位於前板2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其下方側之端部位於前板20之左邊附近而形成。此外,如圖9(B)所示,在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情況下,投入口3,亦能夠以其上方之端 部位於前板20之右邊附近,且其下端側之端部位於前板2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而形成。
此外,如圖9(C)所示,在投入口3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情況下,投入口3,亦能夠以其上方側之端部位於從前板20之右邊稍微向左偏離之位置,且其下端側之端部位於從前板20之左邊稍微向右偏離之位置而形成。
此外,如圖9(D)所示,投入口3,亦能夠以從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左上頂點朝向右下頂點延伸存在的狀態形成。此外,投入口3之第1端部23及第2端部24,個別沿著第1頂點21及第2頂點22之形狀切割,但亦可不設置此種切割而構成。
此外,如圖9(E)所示,亦能夠以投入口3上端之邊緣(在圖9(E)中相當於投入口3之上邊)沿著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上邊,且投入口3下端之邊緣(在圖9(E)中相當於投入口3之下邊)沿著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下邊,來形成投入口3。此外,如圖9(F)所示,亦能夠以投入口3上端之邊緣(在圖9(F)中相當於投入口3之右邊)沿著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右邊,且投入口3下端之邊緣(在圖9(F)中相當於投入口3之左邊)沿著投入部14之前板20的左邊,來形成投入口3。
〈第2實施型態〉
接著,說明第2實施型態。本實施型態之說明中,對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賦予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10為表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A的圖,(A)為左側視圖,(B)為前視圖,(C)為右側視圖,(D)為後視圖。圖11為圖10(C)之B-B截面圖。在本實施型態之說明中,鉛直方向、左右方向、及深度方向遵循第1實施型態。
如圖10、11所示,對象物收取箱1A,具備於內部形成箱內部空 洞4A(圖11)之箱本體5A。箱本體5A,具備前面板7A、右側面板8A、左側面上部板9AU、左側面下部板9AD、底面板11A、背面板12A。箱本體5A中以區分線K2作為分界,於箱本體5A之上部形成投入部14A,並於下部形成收存部15A。箱本體5A之立體形狀,係將第1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之投入部14的投入口3往右斜下些許移動後,將投入口3上方的部分沿著投入口3截切,再以板子(左側面上部板9AU)將其開口封住而成之形狀。
收存部15A,係頂面開口之寬短高長的箱狀立體物。收存部15A之功能、構造及尺寸之設定方法與第1實施型態之收存部15相同。於收存部15A之背板設置開閉門17A,並於此開閉門17A設置轉盤鎖18A。於收存部15A之內部形成收存室16A(參照圖11)。
投入部14A,係於內部形成空洞,底面開口之五面體狀的立體物。如圖10(C)所示,投入部14A具有四角形的第1側面33(在形成於右側面板8A之面中屬於與投入部14A對應之區域的面),前述第1側面33,係與收存部15A之一邊的側面32(在形成於右側面板8A之面中屬於與收存部15A對應之區域的面)連接,並往鉛直方向延伸存在。此外,如圖10(A)所示,投入部14A具有四角形的第2側面35(形成於左側面上部板9AU之面),前述第2側面35,係與收存部15A之另一邊的側面34(形成於左側面下部板9AD之面)連接,並隨著朝鉛直上方移動,接近第1側面33而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並延伸存在。如圖10(B)所示,投入部14A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前面37,前述前面37係與收存部15A之前面36(在形成於前面板7A之面中屬於與收存部15A對應之區域的面)連接。如圖10(D)所示,投入部14A具有直角三角形的背面39,前述背面39係與收存部15A之背面38(在形成於背面板12A之面中屬於與收存部15A對應之區域的面)連接。
在第1實施型態中包含於投入部14之內部空間,且比投入部14A 靠上方的空間40(參照圖10(B)、(D)),在本實施型態中,不包含於投入部14A之內部空間。然而,在第1實施型態之投入部14的內部空間中相當於空間40之區域,係對於對象物2之投入不產生影響的死空間。因此,在本實施型態之投入部14A中,並不會因投入部14A之內部空間不包含空間40而影響對象物2之投入。根據此點,本實施型態可謂著眼於第1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之死空間,藉由削除此部分以實現小型化。
如圖10(B)所示,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前面板7A中屬於投入部14A之區域的部分),形成投入口3A。投入口3A,作為技術手段之「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投入口3A之寬度、長度以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的觀點來進行設定。
投入口3A,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以相對於鉛直上方與第2側面35往同側傾斜之狀態而延伸存在。詳細而言,投入口3A相對於鉛直上方之傾斜如第1實施型態所進行之說明,本實施型態之投入口3A,為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的狀態。此外,第2側面35相對於鉛直上方之傾斜係以下所述。
亦即,參照圖11,在本實施型態中,對象物收取箱1A為正面視角時,在形成第2側面35之左側面上部板9AU的側面連結其下端及上端的線段41(圖11中以二點鏈線表示),相對於以左側面上部板9AU之下端為端點朝向鉛直上方延伸之射線42(圖11中以箭號表示),以左側面上部板9AU之下端為中心在順時針90°的範圍內轉動的情況,稱為「第2側面35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在逆時針90°之範圍內轉動之情況,則稱為「第2側面35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之狀態」。本實施型態之第2側面35,為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
在本實施型態中,投入口3A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且第 2側面35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因此,投入口3A,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相對於鉛直上方與第2側面35往同側傾斜。由於此構成,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能夠使指定長度之投入口3A盡可能地沿著與第2側面35對應之邊43(圖10(B)),效率良好地配置於投入部14A之前板20A。圖12之各圖,為表示以與本實施型態不同之態樣來設置投入口3A之情況下之投入部14A的前視圖。但,在圖12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對與本實施型態之元件功能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假設投入口3A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應會以圖12(A)所示之態樣於投入部14A之前板20A形成投入口3A,此情況,與本實施型態相比,前板20A之面積將變大,且對象物收取箱1A將隨之大型化。
特別是在本實施型態中,如圖10(B)所示,投入口3A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以與第2側面35相對於鉛直方向的傾斜度相同之傾斜度傾斜的狀態延伸存在。由於此構成,投入部14A之外表產生整體感,且外觀良好。
此外,如圖10(B)所示,投入口3A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從與第2側面35對應之邊43(圖10(B))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沿著邊43延伸存在。藉由此構成,能夠抑制投入部14A之前板20A之大小的大型化,並同時於投入部14A之前板20A效率良好地配置指定長度之投入口3A。例如,如圖12(B)所示,投入口3A之上端部非設置於與邊43之端部對應的位置之情況,或者投入口3A之下端部非設置於與邊43之端部對應的位置之情況,與本實施型態相比,投入部14A之前板20A將大型化。
圖13之各圖,為將對象物收取箱1A之前視圖,與收存於收存部15A之對象物2同時表示的圖。圖13之各圖中,雖對象物2位於對象物收取箱1A之內部,但為了方便說明,以實線表示對象物2。
圖13(A)表示收存一個具有相當於最大對象物形狀及尺寸之對象物2之情形,圖13(B)表示收存與最大對象物尺寸相異之對象物2之情形, 圖13(C)表示收存一個具有柔軟度之對象物2之情形,圖13(D)表示收存複數個對象物2之情形。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A,就投入、落下並收存對象物2的部分而言,構造與第1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相同。據此,本實施型態中,在經由投入口3A將對象物2投入至箱內部空洞4A之情況下,對象物2以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態樣於箱內部空洞4A內落下,並以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態樣收存於收存部15A(參照圖13之各圖)。因此,基於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的理由,難以從投入口3A取出收存於收存部15A之對象物2。此外,基於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的理由,藉由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的投入口3A之構造性特徵,與收存部15A中對象物2的姿勢為隨機的情況相比,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部15A之收存室16A。
〈第2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2實施型態之變形例。圖14為表示本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1B的圖,(A)表示上部開閉門45及下部開閉門46為關閉狀態之前視圖,(B)表示上部開閉門45及下部開閉門46為開啟狀態之前視圖。圖15為圖14(A)之C-C截面圖。如圖14所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B,具有第2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A、及鄰接此箱本體5A而設置之附屬箱本體47。
如圖14、15所示,附屬箱本體47,具備下部附屬箱部48及上部附屬箱部49。下部附屬箱部48,係鄰接收存部15A之左方而設置之收存箱。下部附屬箱部48,與收存部15A之深度相同、高度相同。箱本體5A之左側面下部板9AD(參照圖10(A)、圖11),作為下部附屬箱部48之右側板發揮功能。下部附屬箱48,具有左側板50、頂板51、底板52及背板53,並於內部形成長方體之收存空間54。在下部附屬箱部48之前面設置有下部開閉門46,若將此下部開閉門46開啟,會露出下部附屬箱部48之內部的收存空間54,能夠於此收存空間54收納物體。下部開閉門46,以設置於下部附屬箱48前面之下端的 鉸鏈為中心轉動,並能夠藉由轉盤鎖55上鎖。
上部附屬箱部49,係在投入部14A之左方,鄰接投入部14A而設置的收存箱。上部附屬箱部49,與投入部14A之深度相同、高度相同。箱本體5A之投入部14A的左側面上部板9AU(參照圖10(A)、圖11),作為上部附屬箱部49之右側板發揮功能。上部附屬箱部49,具有左側板57、頂板58、底板59(與下部附屬箱部48之頂板51為相同部件)及背板60,並於內部形成長方體之收存空間61。
於此,由於第2側面35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而延伸存在,因此在位於收存部15A之鉛直上方之第2側面35的側方,形成三維之空間40(參照圖10(B)、(D)及圖14(B))。此空間40,如上所述,在第1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中為死空間之區域。在本變形例中,如圖14(B)所示,此空間40被包含於上部附屬箱部49之收存空間61。由於此構成,能夠有效地活用因第2側面35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而延伸存在所產生之空間40,在抑制對象物收取箱1B整體之大型化的同時,有效地使上部附屬箱部49之收存空間61大型化。
如圖14所示,在上部附屬箱部49的前面設置有上部開閉門45,若將此上部開閉門45開啟,會露出上部附屬箱部49之內部的收存空間61,能夠於此收存空間61收納物體。上部開閉門45,以設置於上部附屬箱部49之前面之上端的鉸鏈為中心轉動,並能夠藉由轉盤鎖62上鎖。
如圖14(A)所示,附屬箱本體47,鄰接於箱本體5A(投入部14A及收存部15A)而設置,其中,係使投入部14A之第2側面35、及連接於第2側面35之收存部15A之側面34所成之連續的面(圖14(A)中以虛線圍起之部分的面)為一邊之側面(右側的側面)。由於此構成,包含箱本體5A、及附屬箱本體47而構成之對象物收取箱1B整體產生整體感、統一感,且外觀良好。
〈第2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2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圖16之各圖,為表示將投入口3A以與第2實施型態不同之態樣設置之情況下之對象物收取箱1A的前視圖。投入口3A,亦能夠以上述圖12(B)、(C)所示之態樣設置。此外,投入口3A,在投入部14A之前板20A,能夠在偏離與第2側面35對應之邊43的位置,以與第2側面相對於鉛直方向之傾斜度相同的傾斜度傾斜的狀態形成(圖16(A)),亦能夠以不同傾斜度傾斜的狀態形成(圖16(B)、(C))。此外,亦可如第1實施型態,將投入口3A之端部因應投入部14A之隅部的形狀來進行切割。
此外,如圖16(D)所示,亦可將投入口3A之上端部沿著前板20A中對應之隅部的形狀進行切割,並將投入口3A之下端部沿著前板20A中對應之隅部的形狀進行切割。圖16(D)中,使投入口3A上端之邊緣沿著投入部14A之前板20A的右邊,且投入口3A下端之邊緣沿著投入部14A之前板20A的下邊,而形成投入口3。
此外,如圖17(A)~(D)所示,亦可於收存部15A之內部設置姿勢控制部件SX而構成(在圖17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將存在於對象物收取箱1A之內部的姿勢控制部件SX以實線表示)。再者,關於姿勢控制部件SX之形狀、配置位置,圖17(A)對應圖7、圖17(B)對應圖8(A)、圖17(C)對應圖8(B)、圖17(D)對應圖8(C)。
〈第3實施型態〉
接著,說明第3實施型態。在以下第3實施型態之說明中,對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賦予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18為表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C的圖,(A)為前視圖,(B)為右側視圖,(C)為後視圖。圖19為圖18(B)之D-D截面圖。以下之說明中,鉛直方向、左右方向及深度方向遵循第1實施型態。
如圖18、19所示,對象物收取箱1C,具備外形為平行六面體,並於內部形成箱內部空洞4C之箱本體5C。箱本體5C,具備前面板7C、右側面板8C、左側面板9C、頂面板10C、底面板11C、背面板12C。在背面板12C,於與收存部15C對應之區域設置開閉門。箱本體5C,正面視角時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平行六面體之箱本體5C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係意指以下的狀態。
亦即,首先在將箱本體5C載置於水平面時,將任一相對於水平面垂直立起的面(在本實施型態中,前面與背面相當於此,而左右之側面不相當於此)作為前面。接著,在面對前面而箱本體5C為正面視角,並關注前面之左右的邊中任一邊時,關注之邊相對於以關注之邊的下端作為端點朝向鉛直上方延伸之射線,位於以邊的下端為支點順時針0~90°的範圍內的情況下,平行六面體之箱本體5C為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另一方面,關注之邊相對於前述射線,位於以下端為支點逆時針0~90°之範圍內(往左側傾斜)之情況下,平行六面體之箱本體5C為朝向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之狀態。
本實施型態中,參照圖18(A),在關注箱本體5C之前面的左邊64時,此左邊64,相對於從左邊64之下端朝向鉛直上方延伸的射線66(圖18(A)中以箭號表示),位於以下端為支點順時針0~90度之範圍內。因此,平行六面體之箱本體5C為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
如圖18、19所示,將箱本體5C在鉛直方向上以區分線K3分割成兩部分時,於上部形成投入部14C,並於下部形成寬短高長之收存部15C。在收存部15C之內部,形成可收存對象物2的空間之收存室16C。收存部15C之尺寸(深度、高度、寬度)以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觀點來進行設定。
在投入部14C之前板20C(在前面板7C中屬於投入部14C區域的部分)形成投入口3C。投入口3C,作為技術手段之「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 能。投入口3C,在投入部14C之前板20C,以相對於鉛直上方與箱本體5C往同側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亦即,如上所述,箱本體5C為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且投入口3C亦為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之狀態。特別是本實施型態中,投入口3C,在投入部14C之前板20C,以與箱本體5C為正面視角時箱本體5C的傾斜度相同的傾斜度傾斜的狀態延伸存在。換言之,投入口3C相對於鉛直上方之傾斜角度,與箱本體5C相對於鉛直上方之傾斜角度相同。由於此構成,投入部14C之外表產生整體感,且外觀良好。
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中,投入口3C,在投入部14C之前板20C,從投入部14C之前板20C的左邊65(圖18(A))之一端朝向另一端,沿著此左邊65延伸存在。左邊65,係箱本體5C為正面視角時,位於與箱本體5C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右側)的方向(=向右)相反的方向(=向左)的邊。如此,在本實施型態中,箱本體5C為正面視角時,沿著位於與箱本體5C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邊,並從該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而形成投入口3C。藉此,產生以下之效果。
圖20之各圖,為將投入至對象物收取箱1C之對象物2於箱內部空洞4C內落下直到姿勢穩定的情形,與對象物收取箱1C之前視圖同時表示的圖。在圖20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亦將位於箱內部空洞4C內之對象物2以實線表示。圖20(A)表示經由投入口3C剛被投入箱內部空洞4C內之對象物2,圖20(B)、(C)、(D)表示隨著時間經過對象物2移動變化的情形。
經由投入部14C投入至對象物收取箱1C之對象物2,與第1實施型態同樣地,幾乎維持隨著投入口3C之傾斜而傾斜的狀態,於箱內部空洞4C內落下(圖20(A)→圖20(B))。接著,對象物2之下端部最終接觸收存室16C的底(圖20(B)→圖20(C))。然後,對象物2,受到因對象物2之傾斜而作用的重力之影響,其上端部朝向右側面板8C傾斜,同時其下端部朝向左側 面板9C滑行。其結果,對象物2成為其下端接觸左側面板9C之內側、其上端接觸右側面板8C之內側,且倚靠著右側面板8C之狀態(圖20(D)),並以此狀態穩定姿勢。
在收存部15C之收存室16C內穩定姿勢時,如圖20(D)所示,對象物2之上端部,並非位於投入口3C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而是位於從投入口3C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往右側分離之位置。特別是,投入口3C之下端部與對象物2之上端部,為在箱本體5C之寬度範圍內於左右方向最大限度地分離的狀態。成為此種狀態之原因,係由於下述之構造性特徵:投入口3C在投入部14C之前板20C,從位於與箱本體5C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之方向相反的方向之邊(本實施型態中為左邊65)之一端朝向另一端,沿著此種邊延伸存在。
在投入口3C往含有鉛直方向成分的方向延伸存在的情況下,藉由使投入口3C之下端部與收存於收存部15C之對象物2之上端部分離,使取出對象物2困難化,進而降低竊盜之危險性,已如第1實施型態中所說明。此外,藉由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的投入口3C之構造性特徵,基於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的理由,與收存部15C中對象物2之姿勢為隨機的情況相比,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部15C之收存室16C。
〈第3實施型態之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3實施型態之變形例。圖21之各圖,為與第3實施型態不同態樣之對象物收取箱1C的前視圖。圖21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對與第3實施型態之元件具有相同功能之元件,賦予與第3實施型態相同的符號。
在第3實施型態中,投入口3C在投入部14C之前面,沿著位於與箱本體5C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之方向相反的方向之邊而形成。然而,投入口3C亦可不沿著此種邊而設置。例如,亦可如圖21(A)所示,投入口3C在投入部14C之前板20C,形成於前板20C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又例如,亦可如 圖21(B)所示,投入口3C,以從投入部14C之一頂點朝向為該一頂點之對頂點的另一頂點延伸存在的狀態而形成。此外,本實施型態中,箱本體5C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然而,亦可如圖21(C)所示,箱本體5C相對於鉛直上方往左側傾斜。此外,亦可如第1實施型態,將投入口3C之端部因應投入部14C之隅部的形狀來切割。
此外,如圖22(A)~(D)所示,亦可於收存部15A之內部設置姿勢控制部件SX而構成(圖22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將存在於對象物收取箱1C之內部的姿勢控制部件SX以實線表示)。再者,關於姿勢控制部件SX之形狀、配置位置,圖22(A)對應圖7、圖22(B)對應圖8(A)、圖22(C)對應圖8(B)、圖22(D)對應圖8(C)。
〈第4實施型態〉
接著,說明第4實施型態。在以下之第4實施型態的說明中,對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賦予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23為表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D的圖,(A)為前視圖、(B)為右側視圖、(C)為後視圖。圖24為圖23(B)之E-E截面圖。以下之說明中,鉛直方向、左右方向及深度方向遵循第1實施型態。
如圖23、24所示,對象物收取箱1D,具備於上部形成投入部14D,並於下部形成收存部15D之箱本體5D。收存部15D,係外形為寬短高長的平行六面體,且正面視角時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傾斜。收存部15D,具備前板67、右側板68、左側板69、頂板70、底板71及背板72。收存部15D,於其內部形成收存室16D(空洞),並於其頂板70形成往深度方向延伸存在之貫通孔73(圖24、25)。
圖25,為俯視視角之移除投入部14D狀態之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圖。如圖25所示,貫通孔73,沿著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左邊SL而形 成。貫通孔73沿著左邊SL形成,而非右邊SR之原因,係如以下所決定。亦即,貫通孔73,沿著位於對象物收取箱1D為正面視角時與箱本體5D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之方向(以下稱為「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之邊而形成。在本實施型態中,「對象物收取箱1D為正面視角時,箱本體5D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右側)」之方向為「向右」(因此,傾斜方向為「向右」)。與此向右相反之方向為向左,而位於向左之邊為左邊SL。因此,貫通孔73沿著左邊SL而形成。
收存部15D之功能及尺寸(寬度、高度及深度)之設定方法與第1實施型態之收存部15相同。
投入部14D,係具有左側板74、右側板75、頂板76及背板77,且前面及底面開口之平行六面體。投入部14D之前面的開口為投入口3D。投入口3D,作為技術手段之「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投入部14D,以左側板74及右側板75相對於鉛直上方與收存部15D往同側(本實施型態中為右側)傾斜之狀態,使底面之開口與形成於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貫通孔73連通,而設置於收存部15D之鉛直上方。
特別是,在本實施型態中,構成投入部14D之左側板74及右側板75,相對於鉛直方向以與收存部15D之傾斜度相同的傾斜度傾斜。由於此構成,對象物收取箱1D為正面視角時,收存部15D之整體傾斜與投入部14D之整體傾斜一致,使整體對象物收取箱1D產生整體感、統一感,且外觀良好。
圖26之各圖,為將投入至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D之對象物2於對象物收取箱1D內落下直到姿勢穩定的情形,與對象物收取箱1D之前視圖同時表示的圖。圖26之各圖中,對象物2位於箱內部空洞4內,但為了方便說明,將位於箱本體5D內之對象物2以實線表示。圖26(A)表示經由投入口3D剛被投入投入部14D之對象物2,圖26(B)、(C)、(D)表示隨著時間經過對象物2移動變化之情形。
經由投入部14D投入至對象物收取箱1D之對象物2,起初受到投入部14D內壁的引導,沿著投入部14D之內壁落下(圖26(A)→圖26(B))。其後,對象物2之上端從投入部14D中脫離,便維持隨著投入部14D之傾斜而傾斜的狀態落下(圖26(B)→圖26(C))。再後來,對象物2之下端接觸收存部15D之收存室16D的底,對象物2便受到因對象物2之傾斜而作用的重力之影響,其上端部朝向收存部15D之右側板68傾斜,最終成為倚靠著右側板68之內側的狀態(圖26(D)),並以此狀態穩定姿勢。
在收存部15D之收存室16D內穩定姿勢時,如圖26(D)所示,對象物2之上端部,並非位於投入口3D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而是位於從投入口3D之下端部的鉛直下方往右側分離之位置。特別是,由於投入口3D之下端部位於頂板70之左邊SL附近的位置,而對象物2之上端部則位於頂板70之右邊SR附近的位置,因此投入口3D之下端部與對象物2之上端部,為在收存部15D之寬度範圍內於左右方向最大限度地分離的狀態。成為此種狀態之原因,係由於下述之構造性特徵:與投入部4D底面之開口連通之貫通孔73,沿著位於與傾斜方向(本實施型態中為向右)相反之方向(本實施型態中為向左)之邊(本實施型態中為左邊SL)而形成。
在投入口3D往含有鉛直方向成分的方向延伸存在的情況下,藉由使投入口3D之下端部與收存於收存部15D之對象物2的上端部分離,使取出對象物2困難化,進而降低竊盜之危險性,已如第1實施型態中所說明。此外,藉由作為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的投入口3D之構造性特徵,基於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的理由,與收存部15D中對象物2之姿勢為隨機之情況相比,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部15D之收存室16D。
〈第4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4實施型態之變形例。圖27為本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1E 的前視圖。圖28為圖27之F-F截面圖。如圖27所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E,具有第4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D、及鄰接此箱本體5D而設置之附屬箱本體47E。
如圖27所示,附屬箱本體47E,具備下部附屬箱部48E及上部附屬箱部49E。下部附屬箱部48E,係在收存部15D之左方,鄰接收存部15D而設置之收存箱。下部附屬箱部48E,與收存部15D之深度相同、高度相同。收存部15D之右側板68,作為下部附屬箱部48E之左側板發揮功能。於下部附屬箱部48E之前面設置下部開閉門46E。下部開閉門46E,能夠以設置於下端部之鉸鏈為支點在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間轉動。在下部附屬箱部48E之內部形成收存空間54E,當下部開閉門46E為開啟狀態時會露出收存空間54E(圖28)。下部開閉門46E,能夠藉由轉盤鎖55E上鎖。
上部附屬箱部49E,係鄰接投入部14D之右方而設置之收存箱。上部附屬箱部49E,與投入部14D之深度相同、高度相同。如圖27所示,箱本體5D之投入部14D之右側板75,作為上部附屬箱部49E之左側板發揮功能。在上部附屬箱部49E之前面設置上部開閉門45E。上部開閉門45E,能夠以設置於上端部之鉸鏈為支點在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間轉動。在上部附屬箱部49E之內部形成收存空間61E(圖28),當上部開閉門45E為開啟狀態時會露出收存空間61E。上部開閉門45E,能夠藉由轉盤鎖62E上鎖。
箱本體5D,具有形成與收存部15D相比較窄之投入部14D,且投入部14D設置於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左端之構造性特徵。由於此點,如圖27所示,在位於投入部14D之傾斜方向(向右)側的收存部15D之鉛直上方,形成空間80(圖27中以虛線圍起之區域)。接著,在上部附屬箱部49E之收存空間61E中,包含此空間80。由於此構成,能夠有效地活用因上述箱本體5D之構造性特徵而產生之空間80,在抑制對象物收取箱1E整體之大型化的同 時,有效地使上部附屬箱部49E之收存空間61E大型化。
如圖27所示,附屬箱本體47E,係使投入部14D之傾斜方向側(本實施型態中為右側)之右側面81、連接於該側面之收存部的頂面82、及連接於頂面82之收存部15D之傾斜方向側(本實施型態中為右側)之右側面83所成之連續的面(圖27中以二點鏈線圍起之部分的面),為一邊之側面,而鄰接於收存部15D及投入部14D而設置。由於此構成,使包含箱本體5D、及附屬箱本體47E而構成之對象物收取箱1E整體產生整體感、統一感,且外觀良好。
〈第4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4實施型態之其他變形例。圖29之各圖,為表示與第4實施型態相異之構造之對象物收取箱1D的前視圖。在圖29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對與第4實施型態之元件具有相同功能之元件,賦予與第4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如圖29(A)所示,投入部14D,亦可以與收存部15D相對於鉛直方向之傾斜度不同之傾斜度傾斜。此外,如圖29(B)所示,收存部15D,亦可往正面視角之左側傾斜。此情況下,如圖29(B)所示,與投入部14D之底面開口連通之貫通孔,沿著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右邊設置,而投入部14D,則設置於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右端。此外,如圖29(C)所示,亦可將投入部14D設置於收存部15D之頂板70的左右方向之中央部而構成。
此外,如圖30(A)~(D)所示,亦可於收存部15D之內部設置姿勢控制部件SX而構成(圖30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將存在於對象物收取箱1D之內部的姿勢控制部件SX以實線表示)。再者,關於姿勢控制部件SX之形狀、配置位置,圖30(A)對應圖7、圖30(B)對應圖8(A)、圖30(C)對應圖8(B)、圖30(D)對應圖8(C)。
〈第5實施型態〉
接著,說明第5實施型態。以下之第5實施型態的說明中,對與第1實施 型態相同之元件,賦予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31為表示本實施型態之對象物收取箱1F的圖,(A)為前視圖、(B)為右側視圖、(C)為(B)之G-G截面圖。
如圖31所示,對象物收取箱1F,具備於上部形成投入部14F,並於下部形成寬短高長之收存部15F的箱本體5F。如圖31與圖23、24之比較可得知,本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F與第4實施型態之箱本體4D之相異點在於:收存部15F為長方體。收存部15F,具備前板67F、右側板68F、左側板69F、頂板70F、底板71F及背板72F。收存部15F,於其內部形成收存室16F(空洞),並於其頂板70F形成往深度方向延伸存在之貫通孔73F。
投入部14F,係具有左側板74F、右側板75F、頂板76F及背板77F,且前面及底面開口之長方體。投入部14F之前面之開口為投入口3F。本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F與第4實施型態之箱本體4D的相異點在於:投入部14F之左側板74F及右側板75F並非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而係沿著鉛直方向立起。由於投入部14F之左側板74F及右側板75F沿著鉛直方向立起,因此形成於投入部14F之投入口3F往鉛直方向延伸存在。
本實施型態之箱本體5F,在收存部15F之頂板70F,於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形成貫通孔73F,且此貫通孔73F與投入部14F之底面的開口連通。因此,呈現收存部15F之頂面70F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設置有投入部14F之狀態。
如圖31所示,在收存部15F之內部,將姿勢控制部件SF設置於投入口3F之鉛直下方。姿勢控制部件SF本身之形狀,與在第1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說明之姿勢控制部件SX相同(參照圖7)。姿勢控制部件SF,其目的為使收存於收存部15F之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右(特定方向)傾斜。姿勢控制部件SF形成傾斜面NF,前述傾斜面NF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右傾斜,亦 即,往欲使對象物2傾斜的方向傾斜。此傾斜面NF,如圖31所示,位於投入口3F之鉛直下方,經由投入口3F投入之對象物2之下端部,於收存部15F之內部落下,並首先觸及傾斜面NF。
圖32,為表示經由投入口3F投入之對象物2收存於收存部15F之情形的圖。圖32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將位於對象物收取箱1F之內部的對象物2及姿勢控制部件SF以實線表示。經由投入口3F投入至對象物收取箱1F之對象物2,由於投入口3F並未相對於鉛直方向而傾斜,因此其於鉛直方向幾乎無傾斜地落下對象物收取箱1F之內部(參照圖32(A))。隨著對象物2持續落下,最終其下端部觸及姿勢控制部件SF之傾斜面NF(參照圖32(B))。然後,對象物2之下端部受到傾斜面NF之引導往左方滑行,隨之,對象物2整體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右傾斜。其後,成為對象物2之上端部倚靠著收存部15F之右側板68F之內側的狀態(圖32(C)),並以此狀態穩定姿勢。
如上所述,本實施型態中,藉由姿勢控制部件SF之功能,對象物2,以相對於鉛直上方往特定方向(本實施型態中為「向右」)傾斜之狀態收存於收存部15F。因此,與第1實施型態中說明之理由相同地,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收存室16F。
〈第5實施型態之變形例〉
接著,說明第5實施型態之變形例。圖33之各圖,為本變形例之對象物收取箱1F之前視圖。在圖33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對與第5實施型態具有相同功能之部件,賦予與第5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此外,圖33之各圖中,為了方便說明,將存在於對象物收取箱1F之內部的姿勢控制部件SF及對象物2以實線表示。以上所述,於圖34中亦相同。
如圖33(A)所示,亦可使投入部14F連接於收存部15F之頂板70F的左端部,並在位於投入口3F之鉛直下方的隅部KF設置姿勢控制部件 SF而構成。本變形例之姿勢控制部件SF,其目的為使收存於收存部15F之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左(特定方向)傾斜,其傾斜面NF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左傾斜。根據本變形例之構成,如圖33(B)所示,藉由姿勢控制部件SF之功能,能夠使收存於收存部15F之對象物2相對於鉛直上方向左(特定方向)傾斜。
再者,除了第5實施型態及其變形例之構成之外,亦可將投入部14F設置於收存部15F之頂板70F之中央部或左端以外的位置(例如圖34(A)所例示之右端)而構成。無論將投入部14F設置於何處,姿勢控制部件SF皆配置在往鉛直方向延伸存在之投入口3F的鉛直下方,經由投入口3F投入之對象物2的下端部觸及傾斜面NF之位置。此外,如圖34(B)所示之對象物收取箱1G,長方體之箱本體5G,亦可於上部之投入部14G形成往鉛直方向延伸存在之投入口3G,並在下部之收存部15G中,將姿勢控制部件SG設置在投入口3G之鉛直下方,經由投入口3G投入之對象物2的下端部觸及傾斜面NG之位置而構成。
以上,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但,前述各實施型態,僅為表示本發明實施中具體化之一例,不應據此限定解釋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亦即,本發明在不脫離其要旨或其主要特徵下,能夠以各種形式實施。
例如,第1實施型態中,亦可於投入口3設置阻礙插入投入口3之部件(覆蓋投入口3,只能開啟一定量之蓋部件等)等,於投入口3設置使竊盜困難化之部件。以上所述於第2~第5實施型態(包含各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中亦相同。
此外,第1實施型態中,亦可在投入部14與收存部15之間,設置阻礙手等進入收存室16,或者,阻礙對象物2從收存部15往投入部14移動之防止竊盜用部件。以上所述於第2~第5實施型態(包含各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中亦相同。
此外,關於特定部件,具體例示其尺寸。然而,各部件之尺寸並不限定於例示之尺寸,應依照設計方針適當地決定。
此外,在第1實施型態中,開閉門17設置於對象物收取箱1之背面板12,但開閉門17之設置位置、及開閉門17之設置態樣並不限定於例示之態樣。例如,開閉門17亦可設置在右側面板8中與收存部15對應之區域。以上所述於第2~第5實施型態(包含各實施型態之變形例)中亦相同。
1:對象物收取箱
3:投入口(姿勢控制手段)
5:箱本體
7:前面板
8:右側面板
12:背面板
14:投入部
15:收存部
18:轉盤鎖
20:前板
21:第1頂點
22:第2頂點
23:第1頂點側之端部
24:第2頂點側之端部
K1:區分線

Claims (21)

  1. 一種對象物收取箱,其特徵係其具備:投入部,係於前板形成用於投入對象物之投入口;寬短高長之收存部,係設置於該投入部之鉛直下方,承接並收存經由該投入口投入至該投入部後落下之該對象物;及姿勢控制手段,使收存於該收存部之該對象物的姿勢,相對於鉛直上方往特定方向傾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該投入口作為該姿勢控制手段發揮功能。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具備作為該姿勢控制手段之姿勢控制部件,該姿勢控制部件設置於該收存部之內部,並形成相對於鉛直上方往與該投入口之傾斜同側傾斜之傾斜面。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具備箱本體,係外形為長方體並於內部形成空洞;該投入部,形成於將該箱本體於鉛直方向上分割成兩部分時之上部;該收存部,形成於將該箱本體於鉛直方向上分割成兩部分時之下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係從該投入部之前板的一個頂點之第1頂點,朝向該第1頂點的對頂點之第2頂點,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之該第1頂點側的端部,沿著該第1頂點之形狀切割;該投入口之該第2頂點側的端部,沿著該第2頂點之形狀切割。
  7.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具備箱本體,係於上部形成該投入部,於下部形成該收存部;該收存部,係頂面開口之箱狀立體物;該投入部,係具有四角形的第1側面、四角形的第2側面、直角三角形的前面、及直角三角形的背面,並於內部形成空洞,且底面開口之五面體狀立體物;該第1側面,係與該收存部之一邊的側面連接,並往鉛直方向延伸存在;該第2側面,係與該收存部之另一邊的側面連接,並隨著朝鉛直上方移動,接近該第1側面而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並延伸存在;該前面,係與該收存部之前面連接;該背面,係與該收存部之背面連接;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以相對於鉛直上方與該第2側面往同側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以與該第2側面相對於鉛直方向之傾斜度相同的傾斜度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從與該第2側面對應之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沿著與該第2側面對應之邊延伸存在。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進一步具備鄰接於該投入部及該收存部而設置之附屬箱本體;該附屬箱本體,於收存空間中包含由於該第2側面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延伸存在,而在位於該收存部之鉛直上方的該第2側面之側方形成之三維空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附屬箱本體,係使該投入部之該第2側面、及連接於該第2側面之該收存部的側面所成之連續的面為一邊的側面,而鄰接於該投入部及該收存部而設置。
  12.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具備箱本體,係外形為平行六面體,正面視角時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或左側之任一側傾斜,並於內部形成空洞;該投入部,形成於將該箱本體於鉛直方向上分割成兩部分時之上部;該收存部,形成於將該箱本體於鉛直方向上分割成兩部分時之下部;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以該箱本體為正面視角時往與該箱本體之傾斜同側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以與該箱本體為正面視角時該箱本體之傾斜度相同的傾斜度傾斜之狀態延伸存在。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從該投入部之前板的左右兩邊中其中一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沿著該邊延伸存在,且該邊,在左右方向中係位於該箱本體為正面視角時,與該箱本體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之方向相反的方向。
  15.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具備箱本體,係於上部形成該投入部,於下部形成該收存部;該收存部,外形為平行六面體,正面視角時朝向鉛直上方往右側或左側之任一側傾斜,且於內部形成空洞,並於頂板形成往深度方向延伸存在的貫通孔;該投入部,係具有左右之側板、頂板及背板,且前面及底面開口之平行六面體,前面之開口為該投入口,且以左右之側板相對於鉛直上方與該收存部往同側傾斜之狀態,使底面之開口與形成於該收存部之頂板的貫通孔連通,而設置於該收存部之鉛直上方。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構成該投入部之左 右之側板,相對於鉛直方向以與該收存部之傾斜度相同的傾斜度傾斜。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貫通孔,在該收存部之頂板,沿著該收存部之頂板的左右兩邊中其中一邊而形成,且該邊,在左右方向中係位於該對象物收取箱為正面視角時,與該箱本體朝向鉛直上方傾斜側之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進一步具備鄰接於該投入部及該收存部而設置之附屬箱本體;該附屬箱本體,於收存空間中包含形成於該投入部之該傾斜方向側的該收存部之鉛直上方的空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附屬箱本體,係使該投入部之該傾斜方向側的側面、連接於該側面之該收存部的頂面、及連接於該頂面之該收存部之該傾斜方向側的側面所成之連續的面,為一邊的側面,而鄰接於該收存部及該投入部而設置。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投入口,在該投入部之前板,往鉛直方向延伸存在;並具備作為該姿勢控制手段之姿勢控制部件,該姿勢控制部件設置於該收存部之內部,形成相對於鉛直上方往該特定方向側傾斜之傾斜面。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對象物收取箱,其中,該姿勢控制部件,在該投入口之鉛直下方,配置於經由該投入口投入之該對象物之下端部觸及該傾斜面之位置。
TW109132153A 2019-09-27 2020-09-17 對象物收取箱 TWI754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38289 WO2021059512A1 (ja) 2019-09-27 2019-09-27 対象物受け箱
JPPCT/JP2019/038289 2019-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2283A TW202112283A (zh) 2021-04-01
TWI754379B true TWI754379B (zh) 2022-02-01

Family

ID=73022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2153A TWI754379B (zh) 2019-09-27 2020-09-17 對象物收取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78455B1 (zh)
TW (1) TWI754379B (zh)
WO (1) WO2021059512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3579A1 (en) * 2010-05-21 2011-11-24 Hannspree, Inc. Display device having detachable decorative member
US20140312106A1 (en) * 2013-04-19 2014-10-23 Jang Packing box having dish structure
TWM493336U (zh) * 2014-01-06 2015-01-11 Liang-Te Chang 節能餐具收納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7438A (ja) * 2003-09-17 2005-04-07 Denrai Kobo:Kk 郵便受け箱等における取出し口開閉扉の開位置保持機構
US20080116253A1 (en) * 2006-11-21 2008-05-22 Kenneth Gantt Security mailbox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3579A1 (en) * 2010-05-21 2011-11-24 Hannspree, Inc. Display device having detachable decorative member
US20140312106A1 (en) * 2013-04-19 2014-10-23 Jang Packing box having dish structure
TWM493336U (zh) * 2014-01-06 2015-01-11 Liang-Te Chang 節能餐具收納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59512A1 (ja) 2021-04-01
JP6778455B1 (ja) 2020-11-04
TW202112283A (zh) 2021-04-01
JPWO2021059512A1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9250B2 (ja) 物品収受装置
TWI754379B (zh) 對象物收取箱
JP6916046B2 (ja) 機能門柱
JP6931949B2 (ja) 対象物受け箱
JP4915586B2 (ja) 郵便受け箱の取付構造
JP7082511B2 (ja) 宅配ボックス
JP7050379B1 (ja) 宅配ボックス
JPH063982Y2 (ja) 開閉ボックス付きドア
JP3218836U (ja) 屋外用宅配ボックス
JPH02252882A (ja) 宅配物受取設備
JP4501179B2 (ja) 郵便受け箱
CN213175267U (zh) 一种防撬保险箱
JP2023020025A (ja) 対象物受け箱
CN215225975U (zh) 一种双向快递格及快递柜
CN207932269U (zh) 一种翻盖式储物箱
CN209746711U (zh) 一种仓储柜
JP4844519B2 (ja) 壁体埋め込み型郵便受け箱
JP6941778B2 (ja) 荷物受取ボックス
JP2008279014A (ja) 郵便受箱
US7051921B1 (en) Security mailbox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zed access to mail
JP2021122343A (ja) 宅配ボックス
JP2004225499A (ja) 郵便物受箱、宅配小荷物受付防犯用ドア
JP2009113850A (ja) 集合ボックス装置
JP2020018636A (ja) 不在時配達荷物受取り装置
JPH0519498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