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4453B -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4453B
TWI734453B TW109113934A TW109113934A TWI734453B TW I734453 B TWI734453 B TW I734453B TW 109113934 A TW109113934 A TW 109113934A TW 109113934 A TW109113934 A TW 109113934A TW I734453 B TWI734453 B TW I7344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nd surface
connecting portion
chamber
s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0768A (zh
Inventor
張浩禎
劉惟凡
陳弘叡
馮爵敏
Original Assignee
元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元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元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3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445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4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445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40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076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乃係包含有一第一本體;一子室,凹設於該第一本體;一具撓性之第二本體,可拆卸地覆於該第一本體上;一凹室,係對應該子室的位置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上,且該凹室與該子室彼此間能相互連通地容納外部之液體,當該第二本體的一端受外力驅使而自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上掀開,並朝著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地遠離該第一本體時,藉由該液體表面與該第二本體間接觸所產生的黏滯力,與該液體自身的表面張力,使位於該凹室中的液體隨該第二本體之遠離而被帶離,並使位於該子室中之液體仍留存於該子室內。

Description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本發明係與貯存流體的容器有關,詳而言之,係指一種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以及一種調節容器內液體的分佈之方法。
按,傳統的細胞培養方式主要係多孔微盤(Multi-Well Microplate) 中,在無菌、適當溫度及營養的條件下,以靜態培養(Static Culture) 方式使其生長,約略一段時間後,每一孔洞中的細胞會長成一個群落(Colony),以達到細胞增生之目的。
為了確保細胞係在最佳的環境中生長,通常會多孔微盤浸盈於培養液中,避免孔洞內的培養液會因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而消耗殆盡,以致於造成細胞死亡。
但是,在細胞培養結束後,因多孔微盤仍浸盈於培養液中,在細胞擷取的過程中可能會擾動培養液,使得該些孔洞中的細胞脫離而發生污染之情形,從而影響後續的實驗結果。此外,若直接將培養液抽離,亦可能會擾亂該些孔洞中的細胞,甚致是細胞會隨著培養液而被帶離孔洞,如此一來,將會使得實驗結果不正確而降低其準確性,更甚者將導致實驗失敗,故確有必要改良之。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係在提供一種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主要之技術特徵乃藉由第二本體與第一本體分離時,將容器內的部分液體帶離,據以使液體僅殘留於子室中,並可進一步應用於細胞培養等相關領域。
緣是,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乃係包含有一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身部,及一第一端面,係位於該第一身部之一側;一子室,凹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一具撓性之第二本體,具有一第二身部,係可拆卸地覆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上,及一第二端面,係與該第一端面相向並位於該第二身部之一側;一凹室,係對應該子室的位置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使該凹室與該子室彼此間能相互連通地容納外部之液體;其中,當該第二本體的一端受外力驅使而自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上掀開,並朝著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地遠離該第一本體時,藉由該液體表面與該第二本體間接觸所產生的黏滯力,與該液體自身的表面張力,使位於該凹室中的液體隨該第二本體之遠離而被帶離,並使位於該子室中之液體仍留存於該子室內。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該容器更包括有可彼此分離或結合的一第一連接部與一第二連接部,係分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與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上,當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貼合時,係使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結合,令該第二本體結合於該第一本體上。
其中,該第一連接部為與該第二連接部係分別為可彼此互補嵌合之一環狀之環凹槽與一環狀之凸垣,並且該子室係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內,而該凹室係位於該凸垣於該第二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內。
其中,該第一本體更包括有一餘液儲存室,係與該子室相間隔地凹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並且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該容器更包括更包括:一第三連接部,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並且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一第四連接部,係與該第三連接部彼此間可分離或結合地設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並且位於該凸垣於該第二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其中,當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貼合時,係使該第三連接部與該第四連接部相互結合。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該容器更包括一第三本體,具有一第三身部,及一第三端面,係位於該第三身部之一側;而該第二本體更具有一位於該第二身部另側而與該第二端面相背之第四端面;其中,當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相連接時,係將該第二本體夾設於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三本體之間,並且該第三本體之第三端面係與第二本體之第四端面相向貼接。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該容器更包括有可彼此分離或結合的一第五連接部與一第六連接部,係分設於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上,當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相貼合時,係使該第五連接部與該第六連接部相互結合,令該第三本體結合於該第一本體上。
其中,該第五連接部為與該第六連接部係分別為可彼此互補嵌合之一凸部與一凹部。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該容器更包括一凹陷部,係鄰近該第二本體的端緣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其中,當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接時,使該第一身部與該第二身部的相向端面之間存在有一餘隙,並與外部連通。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係揭露一種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方法,其係使用本發明所揭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使液體充盈於該凹室與該子室內,並施加一外力使該第二本體的一端自該第一本體上分離,並朝著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地遠離該第一本體,藉由該液體表面與該第二本體間接觸所產生的黏滯力,以及該液體自身的表面張力,使位於該凹室中的液體隨該第二本體之遠離而被帶離,並使位於該子室中之液體仍留存於該子室內。
請參閱圖1至圖3,於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揭用以調節液體60分佈之容器,其包含一第一本體10、一子室20、一第二本體30、一凹室40及一第三本體50。
該第一本體10具有一第一身部11,係呈平板狀;一第一端面12,係位於該第一身部11之一側;一第一連接部13,係設於該第一端面12上;及一餘液儲存室14,係凹設於該第一本體10的第一端面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13為一環狀之環凹槽。
該子室20凹設於該第一本體10的第一端面12,其中,該子室20的數量可依據使用者需求來配置,而在本實施例中,該子室20的數量為一組4*15陣列所構成之數量,該些子室20係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10上所圍繞的範圍內,並且該環凹槽並不與該些子室20相連通。
該第二本體30係具撓性之材質所構成,並具有一第二身部31,係可拆卸地覆於該第一本體10的第一端面12上;一第二端面32,係與該第一端面12相向並位於該第二身部31之一側;一第二連接部33,係與該第一連接部13彼此間可分離或結合地設於該第二本體30的第二端面32上;一第四端面34,位於與該第二端面32相背之該第二身部31另側;一凹陷部35,係鄰近該第二本體30的端緣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30的第二端面3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連接部33為一環狀之凸垣。
該凹室40係對應該子室20的位置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30的第二端面32,並位於該凸垣於該第二本體30上所圍繞的範圍內。其中,該凹室40的形狀可為但不限於呈橢圓形或長條形。
該容器更包括:一第三連接部15,設於該第一本體10的第一端面12,並且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10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一第四連接部36,係與該第三連接部15彼此間可分離或結合地設於該第二本體30的第二端面32,並且位於該凸垣於該第二本體30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以及一第三本體50,具有一第三身部51,及一第三端面52,係位於該第三身部51之一側,用以將該第二本體30夾設於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三本體50之間,並使該第三本體50之第三端面52係與第二本體30之第四端面34相向貼接。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連接部15為與該第四連接部36係分別為可彼此互補嵌合之一凸部與一凹部。其中,該凸部可為但不限於一字形、T字形或十字形的突起結構,而該凹部可為但不限於一字形、T字形或十字形的凹陷結構。
再者,該餘液儲存室14係不連通於該些子室20,而係分別與該環凹槽及該凹部連通,並且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10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
此外,該容器還包括有可彼此分離或結合的一第五連接部16與一第六連接部53,係分設於該第三本體50與該第一本體10上。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五連接部16為與該第六連接部53係分別為可彼此互補嵌合之一凸部與一凹部。
據此,當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二本體30相貼合時,該第二本體30得以封閉該子室20,詳細來說,由於該凹室40與該子室20彼此間係相互對應配置,而於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二本體30相貼合後,二者間能相互連通,並使該凹室40與該子室20間共同構成有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納外部之液體60。同時,該凹陷部35並不與該第一本體10的第一端面12相接觸,而使該第一身部11與該第二身部31的相向端面之間存在有一餘隙351,並與外部連通,藉此便於使用者握持該第二本體30,以利後續作動之進行。
另外,在該第一本體10貼合於該第二本體30上時,該第一連接部13與該第二連接部33之間相互結合,意即使該凸垣及該環凹槽係相接合,藉此使該凹室40與該子室20所構成之空間不與外界連通。同時,該第三連接部15與該第四連接部36之間亦相互結合,令該第二本體30穩固地結合於該第一本體10上。
接著,當該第三本體50與該第一本體10相連接時,係將該第二本體30夾設於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三本體50之間,並且該第三本體50之第三端面52係與第二本體30之第四端面34相向貼接。同時,使該第五連接部16與該第六連接部53相互結合,令該第三本體50結合於該第一本體10上。在本實施例中,該凸部與該凹部之間還能以點對點超音波熔接的方式連接,而使該凸部之至少一部分係結合於該凹部之凹面上,得以將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三本體50間暫時性地相互固定。
此外,將該第三本體50自該第一本體10上卸除係相當簡便的,舉例來說,可利用工具(例如:鑷子)伸入該凸部與該凹部之間的餘隙351中,再以該凹部之凹面為支點,並使該凸部之端面為著力點,而略微施力扳撬,即可順勢破壞該凸部與該凹部間的熔接關係,就能輕易的將前述接合結構撬開,達到快速簡易拆卸之效用。
藉由上述構件之組成,本發明之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方法的具體實施步驟: 步驟A:   使液體60充盈於該凹室40與該子室20內,如圖3所示。 步驟B:   將該第三本體50卸除,如圖4所示。 步驟C:   施加一外力使該第二本體30的一端受自該第一本體10的第一端面12上分離,並朝著該第二本體30的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地遠離該第一本體10。 如圖5所示,在步驟B的施行期間,藉由該液體60與該第二本體30間之接觸,以該液體60與該第二本體30間的黏滯力F1,以及該液體60自身的表面張力F2,來克服該液體60的重力W,使位於該凹室40中的液體60隨該第二本體30之遠離而被帶離且流入該餘液儲存室14中,並使位於該子室20之液體60仍留存於該子室20內。其中,該液體60的表面張力F2係介於56.5 dyne/cm~88.9 dyne/cm之間,該液體60的黏度係介於1.10 cP~5.62 cP之間,且該子室20的高度與該凹室40的高度比例係介於12:1~3:5之間。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隨該第二本體30而被帶離的液體60還可以利用於該第一本體10上所設之一流出口來排除。 步驟D:   該第二本體30完全自該第一本體10上卸除,使該子室20內殘留有部分之液體60,而該餘液儲存室14與其相連通之該環凹槽與該凹部則得以儲存自該凹室40所帶離的液體60,如圖6及圖7所示。
本發明係可應用於培養細胞之取用,其操作步驟如下,首先,該容器之該子室20中係容納有已培養成熟之細胞70,如圖3之局部放大部分所示;接著,利用前揭所述之該方法的實施步驟,使原本藉由該凹室40所充盈的液體60而相互連通的該些子室20,改變為各自獨立且不相連通的狀態(如圖5所示),同時能達到不幹擾容置於該子室20中的細胞70,以維持其所容納之細胞70培養數量及狀態。
以下將藉由若干實例並搭配圖式更進一步證實本發明所揭裝置及方法之功效如後。
試驗例1. 液體為0.1 %的甲基纖維素溶液
首先,以 0.1%的甲基纖維素配出 4x10^4 beads/ml (FluoSpheres™ F21010, 15 um, Invitrogen),取 1 ul置入該些子室20中,再蓋上該第二本體30後,靜置 10 mins待其沉降。意即在試驗例1中係以被螢光標記的微珠取代細胞70進行實驗。
接著,將0.1 %的甲基纖維素溶液灌入該容器之容置空間中,其中,0.1 %的甲基纖維素溶液的黏度為1.78 cP。而后,於該第二本體30容器容器自該第一本體10容器容器上剝離的前、後分別觀察該容器中四個預定區域內的微珠數量變化,並重複上述步驟以分別進行3組試驗,其試驗結果如表1、圖8A、圖8B、圖9A、圖9B、圖10A及圖10B所示,發現微珠數量並無明顯的改變,且表1所揭之微珠數量些微的變動可能是被遮蔽所造成,故能在該第二本體30容器容器移除後仍有效地保持該子室20容器容器中的微珠數量及狀態。
試驗例2. 液體為0.3%的甲基纖維素溶液
與前述試驗例1進行相同的試驗步驟,而其差異在於灌入該容器之容置空間中的是0.3%的甲基纖維素溶液,其黏度為5.62 cP,且其3組試驗結果如表1、圖11A、圖11B、圖12A、圖12B、圖13A及圖13B所示,同樣能有效地保持該子室2013中的微珠培養數量及狀態。
表1. 第二本體30剝離對容器內微珠數量的影響
  容器內的四個觀察區域之微珠數量
第二本體30剝離前 第二本體30剝離後
試驗例1 第1組試驗 77/96/87/88 77/94/88/88
第2組試驗 60/40/46/26 57/40/44/26
第3組試驗 68/64/75/73 68/64/75/73
試驗例2 第1組試驗 27/29/25/22 27/29/24/22
第2組試驗 22/17/23/9 21/17/22/9
第3組試驗 20/9/14/8 19/9/14/9
試驗例3. 液體為胰蛋白酶溶液
首先,CHO-K1 cell 以 CMFDA (CellTracker™ C7025, Invitrogen)進行染色 (1:20),配成 4x10^4 cell/ml,取 1 ul 置入該些子室2013中,再蓋上該第二本體3020,送入攝氏37度,5% CO2 培養箱24 hrs。接著,將胰蛋白酶溶液(Trypsin)灌入該容器之容置空間中,其中,胰蛋白酶溶液的黏度為1.1 cP。而后,於該第二本體30容器容器字該第一本體10容器容器上剝離的前、後分別觀察該容器內四個預定區域內的細胞數量變化,並重複上述步驟分別進行3組試驗,其試驗結果如表2、圖14A、圖14B、圖15A、圖15B、圖16A及圖16B所示,發現細胞數量並無明顯的改變,且表2所揭之細胞數量些微的變動可能是被遮蔽所造成,故能在該第二本體30移除後仍有效地保持該子室20中的細胞數量及狀態。此外,如圖14C、圖15C、及圖16C所示,其係於該第二本體30剝離後,再將該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70吸除,作為陽性對照組。
試驗例4. 液體為0.3%的F-12K培養基溶液
與前述試驗例3進行相同的試驗步驟,而其差異在於灌入該容器之容置空間中的是F-12K培養基溶液(F12k Growth Medium),其黏度為1.1 cP,且其3組試驗結果如表2、圖17A、圖17B、圖17C、圖18A、圖18B、圖18C、圖19A、圖19B及圖19C所示,同樣能有效地保持該子室20中的細胞數量及狀態。
表2. 第二本體30剝離對容器內細胞數量的影響
  容器內的四個觀察區域之細胞數量
第二本體剝離前 第二本體剝離後
試驗例3 第1組試驗 42/27/36/36 42/27/36/36
第2組試驗 34/48/49/39 34/47/49/39
第3組試驗 33/45/38/38 33/45/38/38
試驗例4 第1組試驗 45/26/37/35 45/26/37/35
第2組試驗 34/36/20/36 34/36/20/36
第3組試驗 40/26/41/29 40/26/41/29
10:第一本體 11:第一身部 12:第一端面 13:第一連接部 14:餘液儲存室 15:第三連接部 16:第五連接部 20:子室 30:第二本體 31:第二身部 32:第二端面 33:第二連接部 34:第四端面 35:凹陷部 351:餘隙 36:第四連接部 40:凹室 50:第三本體 51:第三身部 52:第三端面 53:第六連接部 60:液體 F1:黏滯力 F2:表面張力 W:重力 70:細胞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揭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之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就圖1之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就圖1之3-3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接續圖3卸除第三本體後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接續圖4之作動圖,其係顯示第二本體於第一本體上卸除之過程。 圖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接續圖5之立體示意圖,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已自第一本體上卸除之態樣。 圖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就圖6之7-7剖面圖。 圖8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1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8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1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9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1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9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1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0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1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0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1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2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1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2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2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2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2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2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3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2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3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2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微珠數量。 圖14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4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4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將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5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5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5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將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6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6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6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將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7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7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7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1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將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8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8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8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2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將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9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尚未卸除時,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9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第二本體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圖19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試驗例3的第3組試驗的局部顯微相片,其係顯示將容器內右上方觀察區域內的細胞吸除後,各個觀察區域內的細胞數量。
11:第一身部
12:第一端面
13:第一連接部
15:第三連接部
16:第五連接部
20:子室
31:第二身部
33:第二連接部
36:第四連接部
40:凹室
60:液體
F1:黏滯力
F2:表面張力
W:重力
70:細胞

Claims (9)

  1. 一種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包括:一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身部,及一第一端面,係位於該第一身部之一側;一子室,凹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一具撓性之第二本體,具有一第二身部,係可拆卸地覆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上,及一第二端面,係與該第一端面相向並位於該第二身部之一側;一第一連接部與一第二連接部,係可彼此結合或彼此分離地分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與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上,當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貼合時,係使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結合,令該第二本體結合於該第一本體上;一凹室,係對應該子室的位置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使該凹室與該子室彼此間能相互連通地容納外部之液體;其中,當該第二本體的一端受外力驅使而自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上掀開,並朝著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地遠離該第一本體時,藉由該液體表面與該第二本體間接觸所產生的黏滯力,與該液體自身的表面張力,使位於該凹室中的液體隨該第二本體之遠離而被帶離,並使位於該子室中之液體仍留存於該子室內。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中,該第一連接部為與該第二連接部係分別為可彼此互補嵌合之一環狀之環凹槽與一環狀之凸垣,並且該子室係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內,而該凹室係位於該凸垣於該第二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內。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中,該第一本體更包括有一餘液儲存室,係與該子室相間隔地凹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並且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更包括:一第三連接部,設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端面,並且位於該環凹槽於該第一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一第四連接部,係與該第三連接部彼此間可分離或結合地設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並且位於該凸垣於該第二本體上所圍繞的範圍之外的位置上;其中,當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貼合時,係使該第三連接部與該第四連接部相互結合。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更包括一第三本體,具有一第三身部,及一第三端面,係位於該第三身部之一側;而該第二本體更具有一位於該第二身部另側而與該第二端面相背之第四端面;其中,當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相連接時,係將該第二本體夾設於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三本體之間,並且該第三本體之第三端面係與第二本體之第四端面相向貼接。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更包括有可彼此分離或結合的一第五連接部與一第六連接部,係分設於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上,當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相貼合時,係使該第五連接部與該第六連接部相互結合,令該第三本體結合於該第一本體上。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中,該第五連接部為與該第六連接部係分別為可彼此互補嵌合之一凸部與一凹部。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其更包括一凹陷部,係鄰近該第二本體的端緣而凹設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二端面;其中,當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接時,使該第一身部與該第二身部的相向端面之間存在有一餘隙,並與外部連通。
  9. 一種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方法,其係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使液體充盈於該凹室與該子室內,並施加一外力使該第二本體的一端自該第一本體上分離,並朝著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地遠離該第一本體,藉由該液體表面與該第二本體間接觸所產生的黏滯力,以及該液體自身的表面張力,使位於該凹室中的液體隨該第二本體之遠離而被帶離,並使位於該子室中之液體仍留存於該子室內。
TW109113934A 2020-04-24 2020-04-24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TWI734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3934A TWI734453B (zh) 2020-04-24 2020-04-24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3934A TWI734453B (zh) 2020-04-24 2020-04-24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4453B true TWI734453B (zh) 2021-07-21
TW202140768A TW202140768A (zh) 2021-11-01

Family

ID=77911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934A TWI734453B (zh) 2020-04-24 2020-04-24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445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53592A1 (en) * 2003-12-23 2009-10-08 Kram Brian 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 biological sample with a liquid reagent
US20160113212A1 (en) * 2013-05-29 2016-04-28 Institut National D' Optique V-shaped light distributor system
CN208949264U (zh) * 2018-10-09 2019-06-07 宋秋玲 微生物检验用液体分装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53592A1 (en) * 2003-12-23 2009-10-08 Kram Brian 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 biological sample with a liquid reagent
US20160113212A1 (en) * 2013-05-29 2016-04-28 Institut National D' Optique V-shaped light distributor system
CN208949264U (zh) * 2018-10-09 2019-06-07 宋秋玲 微生物检验用液体分装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768A (zh) 2021-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05693B1 (ko) 관류 매니폴드 조립체
WO2016035407A1 (ja) 培養容器
CN103814125A (zh) 粘附性细胞的培养方法
JP3764959B2 (ja) 細胞培養用容器および細胞培養方法
Satoh et al. A pneumatic pressure-driven multi-throughput microfluidic circulation culture system
Cho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hanging drop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controllable 3D microenvironments
KR102230694B1 (ko) 배양 용기
CN101611133A (zh) 高效装置及培养细胞的方法
US11149242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usion and environment control of microplate lab ware
TWI734453B (zh)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WO2012147878A1 (ja) 細胞培養器
CN113166691B (zh) 夹持件
JP2014128247A (ja) 細胞培養容器、細胞培養用具、及び細胞培養方法
CN108026501A (zh) 细胞保持容器及使用该细胞保持容器的细胞培养方法
CN116601287A (zh) 用于自动化类器官培养的微孔板
WO2021223150A1 (zh) 用以调节液体分布的容器及其方法
TWI696697B (zh) 用以調節液體分佈之容器及其方法
CN112334570A (zh) 用于移送移植片的装置
JP2019017342A (ja) 液体受容空間を具備する脆弱物保持デバイス
JP2019019107A (ja) 液体保持空間を具備する脆弱物保持デバイス
EP4139437A1 (en) Device
US11857970B2 (en) Cell culture vessel
WO2022176867A1 (ja) 移植片を保護するための輸送容器、および輸送容器の使用方法
JPWO2019017463A1 (ja) 脆弱物保持デバイス
US20230383228A1 (en) Barrier Apparatus For Cell Culture And Methods Of Cell Culture Using The Barrier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