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0229B -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 Google Patents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0229B
TWI730229B TW107117166A TW107117166A TWI730229B TW I730229 B TWI730229 B TW I730229B TW 107117166 A TW107117166 A TW 107117166A TW 107117166 A TW107117166 A TW 107117166A TW I730229 B TWI730229 B TW I7302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lug
flow control
control structure
fluid f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7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2759A (zh
Inventor
白井豊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2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2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22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6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saddle pillars, e.g. adjustable during r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16),包含流體容室結構(18)、接收構件(30)、及插塞(26)。流體容室結構(18)包含第一容室(S1)、第二容室(S2)、及第三容室(S3)。插塞在插塞(26)與接收構件(20)之間界定將第一容室(S1)與第三容室(S3)流體連接的通口(PT)。第一容室(S1)及插塞(26)在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第二容室(S2)及插塞(26)在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小於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

Description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此處所揭示的技術相關於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具有此流體流動控制結構的自行車座桿總成。
騎自行車正成為日益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運輸工具。另外,騎自行車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而言均已成爲非常流行的競賽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娛樂、運輸、或競賽,自行車工業都在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種不同的組件。
已曾被廣泛地重新設計的一個自行車組件便是自行車座桿總成。舉例而言,自行車座桿總成包含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座桿總成的長度可藉著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而被調整。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包含流體容室結構、接收構件、及插塞。流體容室結構包含第一容室、第二容室、及第三容室。接收構件界定中心軸線。插塞在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界定將第一容室與第三容室流體連接的通口。
插塞於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至少部份地面向接收構件。插塞可於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在打開通口的打開位置與關閉通口的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插塞於關閉位置將第一容室與第二容室流體連接,使得插塞將第三容室與第一容室及第二容室流體分離。
第一容室及插塞在通口被關閉的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一壓力接收尺寸。第二容室及插塞在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二壓力接收尺寸。第二壓力接收尺寸小於第一壓力接收尺寸。
以根據第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減小用來移動插塞的操作力。並且,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於關閉狀態中,第二壓力接收尺寸小於第一壓力接收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插塞包含於關閉狀態中將第一容室與第二容室流體連接的流體通道。
以根據第二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設定成使得第一容室的壓力與第二容室的壓力於關閉狀態中成為實質上相同,因為插塞包含流體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插塞在關閉狀態中於接收構件的接觸點接觸接收構件。流體通道的端部在關閉狀態中相對於中心軸線被設置於接觸點的徑向內側。
以根據第三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設定成使得第一容室的壓力與第二容室的壓力於關閉狀態中成為實質上相同,因為插塞包含流體通道,並且流體通道的端部在關閉狀態中被設置於接觸點的徑向內側。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接收構件包含第一推拔狀表面。第一推拔狀表面被建構成於關閉狀態中接觸插塞。
以根據第四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接收構件包含第一推拔狀表面。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推拔狀表面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第二軸向端部被設置成於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比第一軸向端部靠近第一容室。第一推拔狀表面被建構成使得接收構件的直徑從第一軸向端部朝向第二軸向端部減小。
以根據第五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接收構件的直徑從第一軸向端部朝向第二軸向端部減小。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插塞包含第二推拔狀表面。第二推拔狀表面被建構成接觸接收構件。
以根據第六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插塞包含第二推拔狀表面。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第二推拔狀表面的至少一部份具有曲線狀表面。
以根據第七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第二推拔狀表面的至少一部份具有曲線狀表面。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進一步包含分隔構件。分隔構件在插塞與分隔構件之間界定第二容室。
以根據第八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用插塞及分隔構件來界定第二容室。並且,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設定成使得第一容室的壓力與第二容室的壓力於關閉狀態中成為實質上相同。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八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分隔構件包含接收插塞的末端部份的內部空間。
以根據第九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用插塞及分隔構件來界定第二容室。並且,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設定成使得第一容室的壓力與第二容室的壓力於關閉狀態中成為實質上相同。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第二容室被建構成在插塞於軸向方向朝向接收構件移動時膨脹,且被建構成在插塞移動離開接收構件時收縮。
以根據第十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設定成使得第一容室的壓力與第二容室的壓力於關閉狀態中成為實質上相同,即使是第二容室如上所述地膨脹或收縮。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第二壓力接收尺寸對第一壓力接收尺寸的比等於或大於0.8。
以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減小用來移動插塞的操作力。並且,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上述比為等於或大於0.8。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建構成使得第一容室、第二容室、及第三容室包含不可壓縮流體。
以根據第十二方面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減小用來移動插塞的操作力。並且,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可有效地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一種自行車座桿總成包含上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
第二管件被可於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伸縮地接收於第一管件內。第二管件具有遠端部及近端部。自行車座椅可被安裝於遠端部。近端部於軸向方向相反於遠端部。
以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總成,自行車座桿總成可減小用來移動插塞的操作力。並且,自行車座桿總成可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因為自行車座桿總成包含上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總成被建構成使得第三容室被建構成被設置成比第一容室靠近第二管件的遠端部。
以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總成,即使是自行車座桿總成被如上所述地建構,自行車座桿總成也可減小用來移動插塞的操作力。並且,即使是自行車座桿總成被如上所述的建構,自行車座桿總成也可增進於關閉狀態中的插塞與接收構件之間的密封性能。
以下會參考所附的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份的圖式。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本技術的選擇性實施例。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以下的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而非要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技術。 第一實施例
以下敘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總成10。如圖1所示,自行車座桿(seatpost)總成10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自行車座桿總成10包含第一管件12、第二管件14、及定位結構16(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的例子)。
(第一管件)
如圖1所示,第一管件12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的座管(seat tube)1a。舉例而言,第一管件12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如圖2所示,第一管件12界定第一中心軸線C1。
(第二管件)
如圖2所示,第二管件14被建構成可相對於第一管件12移動。明確地說,第二管件14被建構成被可於伸縮方向D1伸縮地接收於第一管件12內。
第二管件14界定第二中心軸線C2。第二中心軸線C2與第一中心軸線C1實質上同軸。第二中心軸線C2與接收構件20的第三中心軸線C3實質上同軸。接收構件20的細節會在以下被敘述。
伸縮方向D1是由第一中心軸線C1、第二中心軸線C2、及第三中心軸線C3中之至少一者界定。在此實施例中,伸縮方向D1相應於第一中心軸線C1、第二中心軸線C2、及第三中心軸線C3延伸的方向。
如圖2所示,第二管件14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第二管件14的外部直徑小於第一管件12的內部直徑。第二管件14具有遠端部14a及近端部14b。自行車座椅6可被安裝於遠端部14a。近端部14b於伸縮方向D1相反於遠端部14a。
舉例而言,在自行車座桿總成10被安裝於處於豎立位置的自行車車架1的狀態中,遠端部14a為第二管件14的最上方部份。在自行車座桿總成10被安裝於處於豎立位置的自行車車架1的狀態中,近端部14b為第二管件14的最下方部份。
(安裝結構)
如圖2所示,自行車座桿總成10還包含安裝結構15。安裝結構15被建構成將自行車座椅6固定地安裝於第二管件14。舉例而言,自行車座椅6為鞍座(saddle)。安裝結構15被附接於第二管件14的遠端部14a。
(自行車致動結構)
如圖2所示,自行車座桿總成10還包含自行車致動結構11。自行車致動結構11被建構成回應操作裝置2的操作而致動定位結構16。
明確地說,自行車致動結構11經由控制纜線3例如包登(Bowden)纜線而被操作性地耦接於操作裝置2。自行車致動結構11被附接於第一管件12,並且將從操作裝置2經由控制纜線3施加的操作力(例如,拉力)傳輸至第一管件12。
舉例而言,自行車致動結構11在自行車座桿總成10被安裝於處於豎立位置的自行車車架1(見圖1)的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一管件12的下方端部12a。自行車致動結構11可被設置於自行車座桿總成10內部或外部的其他位置處。舉例而言,自行車致動結構可被安裝於第二管件14的遠端部14a。
(操作裝置)
如圖2所示,操作裝置2被建構成操作控制纜線3。舉例而言,操作裝置2被安裝在自行車車把(未顯示)上。
操作裝置2包含操作構件4及底座構件5。操作構件4被建構成可繞樞轉軸線CA1相對於底座構件5從靜置位置P0樞轉至操作位置P1。靜置位置P0及操作位置P1的每一個是根據操作構件4的樞轉軸線CA1而被界定。
控制纜線3是藉著將操作構件4相對於底座構件5從靜置位置P0樞轉至操作位置P1而被拉取。當控制纜線3藉著操作構件4的樞轉而被拉取時,自行車致動結構11致動定位結構16。
在此實施例中,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後」、「左」、「右」、「高」、「低」、「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根據坐在自行車的自行車座椅6上而面向自行車車把(未顯示)的騎車者所決定的該些方向。
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自行車座桿總成10時,應相對於配備有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自行車於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被使用時的該自行車被解讀。
自行車座桿總成10具有極大整體長度L0及極小整體長度L1。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整體長度可在界定極大整體長度L0與極小整體長度L1之間的差異的可調整範圍AR內被調整。
<定位結構的概括敘述>
如圖3至5B所示,定位結構16被建構成將第一管件12與第二管件14相對於彼此定位。定位結構16被建構成經由操作裝置2(見圖2)而被操作。
如圖3、5A、及5B所示,定位結構16包含鎖定狀態及可調整狀態。定位結構16將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狀態在鎖定狀態與可調整狀態之間作改變。
圖3、5A、及5B顯示可調整狀態,而圖4A及4B顯示鎖定狀態。在鎖定狀態中,如圖4A及4B所示,第二管件14相對於第一管件12於伸縮方向D1被定位。明確地說,在鎖定狀態中,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整體長度被保持於經調整的整體長度。在鎖定狀態中,第一管件12與第二管件14相對於彼此於伸縮方向D1被固定地定位。
在可調整狀態中,如圖5A及5B所示,第二管件14的位置可相對於第一管件12於伸縮方向D1被調整。明確地說,在可調整狀態中,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整體長度可藉著將操作構件4操作至操作位置P1(見圖2)而在可調整範圍AR內被連續地調整。亦即,在可調整狀態中,第一管件12與第二管件14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在可調整範圍AR內被連續地調整。
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可調整狀態不限於此實施例。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整體長度可以是在可調整狀態中被步進式地調整。舉例而言,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整體長度可被步進式地調整於多個不同長度的各個長度。
如此,定位結構16將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狀態在鎖定狀態與可調整狀態之間作改變。明確地說,定位結構16將第一管件12及第二管件14的狀態在鎖定狀態與可調整狀態之間作改變。
<定位結構的組態>
如圖3所示,定位結構16包含流體容室結構18、接收構件20、及可移動桿件26(插塞的例子)。定位結構16還包含分隔構件28。定位結構16還包含支撐部份22、內管24、密封栓塞36、及可移動活塞40。
定位結構16被建構成使得不可壓縮流體在第一容室S1與第三容室S3之間移動。並且,定位結構16被建構成使得不可壓縮流體在第一容室S1與第二容室S2之間移動。
(流體容室結構)
如圖3所示,流體容室結構18包含第一容室S1、第二容室S2、及第三容室S3。第一容室S1、第二容室S2、及第三容室S3包含不可壓縮流體。明確地說,不可壓縮流體被充填於第一容室S1、第二容室S2、及第三容室S3的每一個內。
流體容室結構18還包含第四容室S4。第四容室S4包含可壓縮流體。明確地說,可壓縮流體被充填於第四容室S4內。
如圖3所示,第一容室S1被配置於第三容室S3的下方且被配置在第三容室S3的徑向外側。舉例而言,第一容室S1是由可移動桿件26、支撐部份22、內管24、第二管件14、密封栓塞36、及可移動活塞40界定。在此實施例中,不可壓縮流體例如油被充填於第一容室S1內。
如圖4A及4B所示,第二容室S2被建構成在可移動桿件26於伸縮方向D1朝向接收構件20移動時膨脹。如圖5A及5B所示,第二容室S2被建構成在可移動桿件26於伸縮方向D1移動離開接收構件20時收縮。
第二容室S2於伸縮方向D1被配置在第一容室S1與第三容室S3之間。舉例而言,第二容室S2是由可移動桿件26及分隔構件28界定。在此實施例中,不可壓縮流體例如油被充填於第二容室S2內。
如圖3所示,第三容室S3被建構成被設置成比第一容室S1靠近第二管件14的遠端部14a(見圖2)。第三容室S3被配置於第二容室S2的外部,例如被配置在第二容室S2的上方側。舉例而言,第三容室S3是由安裝結構15(見圖2)、內管24、及分隔構件28界定。在此實施例中,不可壓縮流體例如油被充填於第三容室S3內。除了第三至第五流體通道(以下會敘述)之外的空間作用成為第三容室S3的主容室S30。
如圖3所示,第四容室S4被配置在第一容室S1的上方側。第四容室S4被配置在第三容室S3的徑向外側。舉例而言,第四容室S4是由內管24、第二管件14、可移動活塞40、及安裝結構15(見圖2)界定。
在此實施例中,可壓縮流體例如空氣或氣體被充填於第四容室S4內。第四容室S4內的可壓縮流體將可移動活塞40朝向第一容室S1偏壓,例如朝向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偏壓。
(接收構件)
如圖3至5B所示,接收構件20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明確地說,接收構件20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的第二凹入部份22c(稍後會敘述)。更明確地說,接收構件20被設置於第一支撐構件22a(稍後會敘述)的第二凹入部份22c。
舉例而言,接收構件20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如圖4A、4B、5A、及5B所示,接收構件20界定第三中心軸線C3。接收構件20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的第二凹入部份22c,使得第三中心軸線C3實質上與第一管件12的第一中心軸線C1及第二管件14的第二中心軸線C2同軸。
如圖4B所示,接收構件20包含第一中空部份20a及第一推拔狀表面20b。接收構件20還包含接觸點CP。第一中空部份20a沿著第三中心軸線C3被設置。可移動桿件26被設置於第一中空部份20a內。
第一推拔狀表面20b被建構成在通口PT被關閉的關閉狀態(稍後會敘述)中接觸可移動桿件26。第一推拔狀表面20b形成在接收構件20的內周邊部份上。舉例而言,第一推拔狀表面20b形成在第一中空部份20a的內周邊部份上。
如圖4B所示,第一推拔狀表面20b具有第一軸向端部20c及第二軸向端部20d。第一軸向端部20c被設置成於伸縮方向D1比第二軸向端部20d靠近第二容室S2。第二軸向端部20d被設置成於伸縮方向D1比第一軸向端部20c靠近第一容室S1。
第一推拔狀表面20b被建構成使得接收構件20的直徑從第一軸向端部20c朝向第二軸向端部20d減小。明確地說,第一推拔狀表面20b被建構成使得接收構件20(第一中空部份20a)的內部直徑從第一軸向端部20c朝向第二軸向端部20d減小。換句話說,第一推拔狀表面20b的內部直徑從第一軸向端部20c朝向第二軸向端部20d減小。
如圖4B所示,接觸點CP被界定在接收構件20上。明確地說,接觸點CP被界定在接收構件20的第一推拔狀表面20b上。
舉例而言,接觸點CP被界定在可移動桿件26(例如,插塞部份)的第二推拔狀表面26d(以下會敘述)接觸接收構件20的第一推拔狀表面20b的接觸線上。
所述的接觸線於相對於第三中心軸線C3的圓周方向形成在第一推拔狀表面20b上。舉例而言,所述的接觸線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接觸線可為區域性的(zonal)。
(可移動桿件)
如圖3所示,可移動桿件26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可移動桿件26在可移動桿件26與接收構件20之間界定將第一容室S1與第三容室S3流體連接的通口PT。
通口PT被設置在可移動桿件26與接收構件20之間。明確地說,通口PT在可移動桿件26與接收構件20間隔開時被設置在可移動桿件26與接收構件20之間。
舉例而言,如圖5A及5B所示,通口PT在可移動桿件26位於打開位置時被打開。通口PT被打開的狀態被定義成為打開狀態。如圖4B所示,通口PT在可移動桿件26位於關閉位置時被關閉。通口PT被關閉的狀態被定義成為關閉狀態。
如圖5B及4B所示,可移動桿件26可於伸縮方向D1在打開通口PT的打開位置與關閉通口PT的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可移動桿件26於關閉位置將第一容室S1與第二容室S2流體連接,使得可移動桿件26於關閉位置將第三容室S3與第一容室S1及第二容室S2流體分離。
如圖4A及4B所示,可移動桿件26可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支撐部份22及第一管件12移動。明確地說,可移動桿件26經由偏壓元件34而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支撐部份22及第一管件12移動。偏壓元件34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桿件26朝向關閉位置偏壓。
舉例而言,可移動桿件26的位置可相對於支撐部份22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被連續地調整。當操作構件4位於靜置位置P0時,可移動桿件26藉著偏壓元件34的偏壓力而位於關閉位置。
當操作構件4被操作至位於操作位置P1時,自行車致動結構11將從操作裝置2所施加的操作力傳輸至定位結構16。藉此,可移動桿件26抵抗偏壓元件34的偏壓力而相對於支撐部份22從關閉位置P10移動至打開位置P11。
如圖4B所示,可移動桿件26被配置於接收構件20成為於關閉狀態接觸接收構件20的第一推拔狀表面20b。如圖5B所示,可移動桿件26被配置於接收構件20成為於打開狀態與接收構件20的第一推拔狀表面20b間隔開。
如圖4A及5A所示,可移動桿件26包含軸部份26a、插塞部份26b、及收縮部份26c。可移動桿件26還包含第二推拔狀表面26d。
軸部份26a與收縮部份26c成整體地形成。軸部份26a於伸縮方向D1延伸。軸部份26a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內。明確地說,軸部份26a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的中空部份(以下會敘述)內。
插塞部份26b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插塞部份26b的外部直徑大於軸部份26a的外部直徑。插塞部份26b的外部直徑大於收縮部份26c的外部直徑。
如圖4B及5B所示,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被配置成於伸縮方向D1比插塞部份26b的基端部份靠近第二容室S2。插塞部份26b的基端部份被配置成於伸縮方向D1比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靠近第一容室S1。
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被設置於分隔構件28內。明確地說,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被設置於分隔構件28的第一凹入部份28a(以下會敘述)內。插塞部份26b的基端部份與收縮部份26c成整體地形成。
如圖4B及5B所示,插塞部份26b於伸縮方向D1至少部份地面向接收構件20。明確地說,插塞部份26b的基端部份於伸縮方向D1面向接收構件20。
如圖4B所示,插塞部份26b在關閉狀態中於接收構件20的接觸點CP接觸接收構件20。舉例而言,插塞部份26b於接觸點CP接觸接收構件20的第一推拔狀表面20b。
如圖4B及5B所示,插塞部份26b包含第二推拔狀表面26d。第二推拔狀表面26d被建構成接觸接收構件20。明確地說,第二推拔狀表面26d被建構成在關閉狀態中接觸接收構件20的第一推拔狀表面20b。通口PT在第二推拔狀表面26d接觸第一推拔狀表面20b時被關閉。
舉例而言,第二推拔狀表面26d形成在插塞部份26b的基端部份上。明確地說,第二推拔狀表面26d形成在基端部份的外周邊表面上。
第二推拔狀表面26d被建構成使得插塞部份26b的基端部份的外部直徑從第二容室S2側朝向第一容室S1側減小。換句話說,第二推拔狀表面26d的外部直徑從插塞部份26b朝向收縮部份26c減小。
第二推拔狀表面26d的至少一部份具有曲線狀表面。舉例而言,第二推拔狀表面26d具有球形表面。明確地說,第二推拔狀表面26d形成為實質上曲線狀的形狀,例如實質上球形的形狀。
插塞部份26b包含在關閉狀態中將第一容室S1與第二容室S2流體連接的第二中空部份26e(流體通道的例子)。
如圖4A及5A所示,第二中空部份26e從第二容室S2(或第一容室S1)延伸至第一容室S1(或第二容室S2)。第二中空部份26e的一個端部被建構成與第二容室S2連通。第二中空部份26e的另一個端部被建構成與第一容室S1連通。第二中空部份26e的該另一個端部(流體通道的端部)在關閉狀態中相對於第三中心軸線C3被設置於接觸點CP的徑向內側。
如圖4B及5B所示,第二中空部份26e包含第一流體通道FP1及第二流體通道FP2。第一流體通道FP1與第二容室S2連通。舉例而言,第一流體通道FP1於伸縮方向D1延伸。第一流體通道FP1的上方部份被連接於第二容室S2。
第二流體通道FP2與第一容室S1連通。舉例而言,第二流體通道FP2從第一流體通道FP1的下方部份朝向第一容室S1延伸。
如圖4B所示,第二流體通道FP2的下方部份在關閉狀態中相對於第三中心軸線C3被設置於接觸點CP的徑向內側。並且,第二流體通道FP2的下方部份在關閉狀態中被設置於接觸點CP的下方。第二流體通道FP2的下方部份被連接於形成在收縮部份26c與支撐部份22之間的第一容室S1。
如圖4B所示,可移動桿件26及第一容室S1在通口PT被關閉的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換句話說,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是由可移動桿件26及接收構件20界定。明確地說,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相應於接觸線的直徑。
可移動桿件26及第二容室S2在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明確地說,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相應於插塞部份26b於第二容室S2內的外部直徑。
舉例而言,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相應於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的外部直徑。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可以由分隔構件28(第一凹入部份28a)的內部直徑界定。
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小於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舉例而言,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對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的比等於或大於0.8。
較佳地,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對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的比等於或大於0.9。更佳地,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對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的比等於或大於0.93。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被設定為5.322(mm(毫米))。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被設定為5.0(mm(毫米))。所述的比被設定為0.94。
(分隔構件)
如圖4A及5A所示,分隔構件28在可移動桿件26與分隔構件28之間界定第二容室S2。明確地說,分隔構件28與可移動桿件26一起形成第二容室S2。分隔構件28被設置於內管24內。分隔構件28被附接於支撐部份22。
分隔構件28包含內部空間SI以接收可移動桿件26的末端部份。明確地說,分隔構件28包含內部空間SI以接收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內部空間SI提供第二容室S2。
如圖5B所示,分隔構件28包含第一凹入部份28a、第一安裝部份28b、及凸緣部分28c。
第一凹入部份28a被建構成接收可移動桿件26的末端部份,例如接收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第二容室S2是藉著將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設置於第一凹入部份28a內(例如設置於內部空間SI內)而形成。
舉例而言,第一凹入部份28a形成為實質上有底圓筒形的形狀。第一凹入部份28a包含第三中空部份28d。第三中空部份28d提供內部空間SI。第三中空部份28d是由第一凹入部份28a的內周邊表面及底部表面形成。
插塞部份26b(例如插塞部份26b的末端部份)被設置於第三中空部份28d內。末端部份被設置成與第三中空部份28d的底部表面有間隔。末端部份與第三中空部份28d之間的內部空間SI形成第二容室S2。
如圖5B所示,第一安裝部份28b被安裝於支撐部份22。明確地說,第一安裝部份28b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第一安裝部份28b的外周邊部份被螺合於支撐部份22內,例如被螺合於支撐部份22的第一支撐構件22a內。
第一安裝部份28b包含第四中空部份28e。第四中空部份28e是由第一安裝部份28b的內周邊表面形成。
可移動桿件26(例如插塞部份26b)被設置於第四中空部份28e內。第四中空部份28e與插塞部份26b被配置成相對於第三中心軸線C3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明確地說,第四中空部份28e的內周邊表面與插塞部份26b的外周邊表面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
第四中空部份28e的內周邊表面與插塞部份26b的外周邊表面之間的空間被使用成為第三流體通道FP3。第三流體通道FP3與第四流體通道FP4(以下會敘述)及第五流體通道FP5(以下會敘述)連通。第三流體通道FP3被包含在第三容室S3內。
如圖5B所示,凸緣部份28c被設置在第一凹入部份28a與第一安裝部份28b之間。凸緣部份28c係與第一凹入部份28a及第一安裝部份28b成整體地形成。凸緣部份28c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
凸緣部份28c的外部直徑大於第一安裝部份28b的外部直徑。藉此,凸緣部份28c抵靠於支撐部份22,例如抵靠於支撐部份22的第一支撐構件22a。
凸緣部份28c包含第五中空部份28f。第五中空部份28f是由凸緣部份28c的內周邊表面形成。
可移動桿件26(例如插塞部份26b)被設置於第五中空部份28f內。第五中空部份28f與插塞部份26b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明確地說,第五中空部份28f的內周邊表面與插塞部份26b的外周邊表面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
凸緣部份28c還包含至少一個第一孔部份28g。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一孔部份28g從第五中空部份28f朝向徑向外側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舉例而言,多個第一孔部份28g的每一個於圓周方向被間隔地配置。所述的多個第一孔部份28g的每一個從第五中空部份28f朝向徑向外側延伸。
所述的多個第一孔部份28g的每一個被使用成為第四流體通道FP4。第四流體通道FP4與第三容室S3的主容室S30連通。第四流體通道FP4與第三流體通道FP3連通。第四流體通道FP4被包含於第三容室S3內。
(支撐部份)
如圖2所示,支撐部份22被固定於第一管件12。明確地說,支撐部份22的下方端部被固定於第一管件12。支撐部份22可與第一管件12成整體地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二管件14移動。
支撐部份22經由密封栓塞36而被設置於第一管件12內且於伸縮方向D1延伸。支撐部份22的上方部份被設置於內管24內。
如圖4A及5A所示,支撐部份22包含第一支撐構件22a及第二支撐構件22b。第一支撐構件22a被附接於第二支撐構件22b。舉例而言,第一支撐構件22a被螺合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內周邊表面。
第一支撐構件22a包含第二凹入部份22c、第二安裝部份22d、及連接部份22e。第二凹入部份22c被建構成接收接收構件20。第二凹入部份22c的底部部份被建構成接收接收構件20。換句話說,接收構件20被設置在第二凹入部份22c的底部部份上。
如圖4A及5A所示,定位構件23於伸縮方向D1被設置在接收構件20與分隔構件28之間。定位構件23被建構成將分隔構件28相對於接收構件20定位。舉例而言,定位構件23被夾在分隔構件28與接收構件20之間。
定位構件23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定位構件23包含第六中空部份23a。第六中空部份23a是由定位構件23的內周邊表面形成。
可移動桿件26(例如插塞部份26b)被設置於第六中空部份23a內。第六中空部份23a與插塞部份26b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明確地說,第六中空部份23a的內周邊表面與插塞部份26b的外周邊表面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
第六中空部份23a的內周邊表面與插塞部份26b的外周邊表面之間的空間被使用成為第五流體通道FP5。第五流體通道FP5與第三流體通道FP3及通口PT連通。第五流體通道FP5被包含於第三容室S3內。
如圖4A及5A所示,第二安裝部份22d被安裝於第二支撐構件22b。明確地說,第二安裝部份22d的外周邊部份被螺合於第二支撐構件22b內,例如被螺合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內周邊表面。
第二安裝部份22d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第二安裝部份22d包含第七中空部份22f。可移動桿件26(例如軸部份26a)被設置於第七中空部份22f內。
第二安裝部份22d被建構成固持偏壓元件34的一個端部。明確地說,偏壓元件34的一個端部被附接於第二安裝部份22d。偏壓元件34的另一個端部經由鎖定構件35例如C形環而被附接於可移動桿件26。
連接部份22e被建構成將第二凹入部份22c與第二安裝部份22d互相連接。連接部份22e於伸縮方向D1被設置在第二凹入部份22c與第二安裝部份22d之間。連接部份22e與第二凹入部份22c及第二安裝部份22d成整體地形成。
如圖4A及5A所示,連接部份22e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連接部份22e包含第八中空部份22g。第八中空部份22g被連接於第二凹入部份22c的底部部份。
可移動桿件26(例如收縮部份26c)被設置於第八中空部份22g內。第八中空部份22g與收縮部份26c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明確地說,第八中空部份22g的內周邊表面與收縮部份26c的外周邊表面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
第八中空部份22g的內周邊表面與收縮部份26c的外周邊表面之間的空間被使用成為第六流體通道FP6。第六流體通道FP6與通口PT及第二流體通道FP2連通。第六流體通道FP6被包含於第一容室S1內。
如圖4A及5A所示,連接部份22e包含至少一個第二孔部份22h。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二孔部份22h從第八中空部份22g朝向徑向外側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舉例而言,多個第二孔部份22h的每一個相對於第三中心軸線C3於圓周方向被間隔地配置。所述的多個第二孔部份22h的每一個從第八中空部份22g朝向徑向外側延伸。
所述的多個第二孔部份22h的每一個被使用成為第七流體通道FP7。第七流體通道FP7與第六流體通道FP6連通。第七流體通道FP7與第八流體通道FP8(以下會敘述)連通。第七流體通道FP7被包含於第一容室S1內。
第二支撐構件22b被固定於第一管件12。明確地說,第二支撐構件22b的下方端部被固定於第一管件12。第二支撐構件22b與第一管件12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明確地說,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外周邊表面與第一管件12的內周邊表面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
第二支撐構件22b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第一支撐構件22a的第二安裝部份22d被螺合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內周邊表面。可移動桿件26(例如軸部份26a)被設置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內周邊表面內。
(內管)
如圖2所示,內管24被固定於第二管件14。舉例而言,內管24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內管24被設置於第二管件14的內部空間內且於伸縮方向D1延伸。
內管24的上方端部被固定於第二管件14。內管24可與第二管件14成整體地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管件12移動。
如圖4A及5A所示,內管24的外部直徑大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外部直徑,例如大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下方部份的外部直徑。在內管24被設置在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徑向外側的情況中,第八流體通道FP8形成在內管24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
第八流體通道FP8與第七流體通道FP7連通,例如與支撐部份22的第二孔部份22h連通。第八流體通道FP8與第九流體通道FP9連通,例如與密封栓塞36的至少一個第三孔部份36b連通。第八流體通道FP8被包含於第一容室S1內。
內管24與第二管件14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明確地說,內管24的外周邊表面與第二管件14的內周邊表面被配置成於徑向方向彼此間隔開。
如圖4A及5A所示,可移動活塞40被設置於內管24與第二管件14之間的空間內。密封栓塞36被附接於內管24及第二管件14的下方端部。如圖2所示,安裝結構15被附接於內管24及第二管件14的上方端部。
因而,內管24的外周邊表面與第二管件14的內周邊表面之間的空間藉著可移動活塞40而被分段。第一分段空間(例如經分段的上方空間)相應於第四容室S4。
第二分段空間(例如經分段的下方空間)被包含於第一容室S1內。第二分段空間作用成為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
(密封栓塞)
如圖4A及5A所示,密封栓塞36被建構成將不可壓縮流體密封於第一至第三容室S1、S2、S3內。密封栓塞36被設置於支撐部份22與第一管件12之間的空間內。明確地說,第一管件12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密封栓塞36被設置於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外周邊表面與第一管件12的內周邊表面之間的空間內。
密封栓塞36經由第七密封構件47(以下會敘述)而被固定於第二管件14的下方端部。密封栓塞36的外周邊表面被附接於第二管件14的內周邊表面。
明確地說,第二管件14的內周邊部份被螺合於密封栓塞36的外周邊部份。密封栓塞36被建構成接收內 管24。明確地說,密封栓塞36藉著例如壓入配合手段而被附接於內管24。
密封栓塞36包含第十中空部份36a。第二支撐構件22b經由第八密封構件48(以下會敘述)而被設置於第十中空部份36a內。
密封栓塞36可沿著第二支撐構件22b於伸縮方向D1移動。密封栓塞36可與第二管件14及內管24成整體地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管件12移動。
密封栓塞36還包含至少一個第三孔部份36b。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三孔部份36b從第八流體通道FP8朝向徑向外側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舉例而言,多個第三孔部份36b的每一個相對於伸縮方向D1於圓周方向被間隔地配置。所述的多個第三孔部份36b的每一個從第八流體通道FP8朝向徑向外側延伸。
所述的多個第三孔部份36b的每一個被使用成為第九流體通道FP9。第九流體通道FP9與第八流體通道FP8連通。第九流體通道FP9與由內管24、第二管件14、密封栓塞36、與可移動活塞40之間的內部空間所形成的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連通。第九流體通道FP9被包含於第一容室S1內。
(可移動活塞)
可移動活塞40被建構成可在第二管件14與內管24之間於伸縮方向D1移動。可移動活塞40被建構成可在第一容室S1與第四容室S4之間於伸縮方向D1移動。
如圖4A及5A所示,可移動活塞40於徑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二管件14與內管24之間。可移動活塞40被設置在第一容室S1與第四容室S4之間,且可在第一容室S1與第四容室S4之間移動,以改變第一容室S1與第四容室S4之間的體積比。
明確地說,可移動活塞40形成為實質上圓筒形的形狀。可移動活塞40於徑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二管件14的內周邊表面與內管24的外周邊表面之間的空間內。
如圖6A所示,在關閉狀態中,通口PT被關閉。在關閉狀態中,不可壓縮流體不能在第一及第二容室S1及S2與第三容室S3之間移動,並且實質上於第一容室S1及第二容室S2內穩定。並且,可移動活塞40也實質上穩定。
在此狀態中,可移動桿件26的例如插塞部份26b(例如第二推拔狀表面26d)抵靠於接收構件20(例如第一推拔狀表面20b)。在操作構件4從靜置位置P0被樞轉至操作位置P1時,可移動桿件26經由自行車致動結構11而向上移動。
藉此,可移動桿件26的插塞部份26b移動離開接收構件20,因而通口PT被設定於打開狀態。當通口PT被設定於打開狀態時,可移動活塞40可以移動。
如圖6B所示,在打開狀態中,通口PT被打開。於打開狀態中,在第一管件12及第二管件14與密封栓塞36成整體地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支撐部份22及分隔構件28移動時,不可壓縮流體在第一及第二容室S1及S2與第三容室S3之間移動。
屆時,可移動活塞40藉著不可壓縮流體的移動而於伸縮方向D1移動。
舉例而言,可移動活塞40在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一容室S1移動至第三容室S3時向下移動。在此情況中,第四容室S4膨脹,第一容室S1收縮,並且第三容室S3膨脹。藉此,自行車座椅6向上移動。
舉例而言,可移動活塞40在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三容室S3移動至第一容室S1時向上移動。在此情況中,第四容室S4收縮,第一容室S1膨脹,並且第三容室S3收縮。藉此,自行車座椅6向下移動。
在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16包含第二容室S2。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及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被界定於定位結構16。第二壓力接收尺寸R2小於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並且第二壓接收尺寸R2對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1的比如以上所述地被設定。
此組態使可移動桿件26可容易地向上移動及從接收構件20分離。換句話說,此組態使通口PT的狀態可容易地從關閉狀態被改變至打開狀態。
(密封構件)
如圖3所示,定位結構16包含多個密封構件。舉例而言,所述的多個密封構件包含第一至第十密封構件41至50。
第一密封構件41被附接於第一管件12的內周邊部份。第二密封構件42被附接於第二管件14的外周邊部份。第一密封構件41及第二密封構件42密封第一管件12與第二管件14之間的間隙。
第三密封構件43及第四密封構件44被附接於支撐部份22的第一支撐構件22a的外周邊部份。第三密封構件43密封內管24與支撐部份22的第一支撐構件22a之間的間隙。第四密封構件44密封支撐部份22的第一支撐構件22a與支撐部份22的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的間隙。
第五密封構件45被附接於可移動桿件26的外周邊部份,例如被附接於插塞部份26b的外周邊部份。第五密封構件45密封插塞部份26b與第一凹入部份28a之間的間隙。
第六密封構件46被附接於可移動桿件26的外周邊部份,例如被附接於軸部份26a的外周邊部份。第六密封構件46密封軸部份26a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的間隙。
第七密封構件47被附接於密封栓塞36的外周邊部份。第七密封構件47密封第二管件14與密封栓塞36之間的間隙。
第八密封構件48被附接於密封栓塞36的第十中空部份36a。第八密封構件48密封第二支撐構件22b與密封栓塞36之間的間隙。
第九密封構件49被附接於可移動活塞40的外周邊部份。第九密封構件49密封可移動活塞40與第二管件14之間的間隙。
第十密封構件50被附接於可移動活塞40的內周邊部份。第十密封構件50密封可移動活塞40與內管24之間的間隙。
<定位結構的操作>
(打開狀態)
在打開狀態中,自行車座椅6藉著定位結構16而相對於第一管件12及支撐部份22(例如第二支撐構件22b)向上移動。
如圖6B所示,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一容室S1經由通口PT而移動至第三容室S3。第一容室S1與第二容室S2彼此連通。
明確地說,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藉著依第九流體通道FP9、第八流體通道FP8、第七流體通道FP7、第六流體通道FP6、通口PT、第五流體通道FP5、第三流體通道FP3、及第四流體通道FP4的順序通過各流體通道,而移動至第三容室S3的主容室S30。
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藉著不可壓縮流體從內部流出而收縮,並且第三容室S3的主容室S30藉著不可壓縮流體流入內部而膨脹。藉此,自行車座椅6向上移動。
當自行車座椅6在打開狀態中被向下推壓時,如圖6B所示,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三容室S3經由通口PT而移動至第一容室S1。第一容室S1與第二容室S2彼此連通。
明確地說,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三容室S3的主容室S30,藉著依第四流體通道FP4、第三流體通道FP3、第五流體通道FP5、通口PT、第六流體通道FP6、第七流體通道FP7、第八流體通道FP8、及第九流體通道FP9的順序通過各流體通道,而移動至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
第三容室S3的主容室S30藉著不可壓縮流體從內部流出而收縮,並且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藉著不可壓縮流體流入內部而膨脹。藉此,自行車座椅6向下移動。
(關閉狀態)
在關閉狀態中,自行車座椅6被固持於自行車使用者設定的經調整的高度位置。在此情況中,因為通口PT藉著定位結構16而被關閉,所以不可壓縮流體不在第一容室S1與第三容室S3之間移動。如圖6A所示,第一容室S1與第二容室S2彼此連通。
藉此,在第四容室S4內的可壓縮流體將可移動活塞40朝向第一容室S1偏壓的狀態中,第一容室S1及第二容室S2內的不可壓縮流體實質上穩定。換句話說,自行車座椅6被固持於經調整的高度位置。 第二實施例
如圖7所示,以下敘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總成210。除了定位結構216外,自行車座桿總成210具有與自行車座桿總成10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第二實施例的組態可解決如下所述的課題。在自行車座椅6於關閉狀態中被手動向上拉時,第三容室S3會膨脹、第一容室S1會膨脹、且第四容室S4會收縮。換句話說,會有自行車座椅6縱使是在關閉狀態中也向上移動的問題。
(定位結構)
定位結構216還包含逆流阻塞結構217。
可移動活塞40被建構成可在第一容室S1與第四容室S4之間於伸縮方向D1移動。
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於關閉狀態中阻塞可移動活塞40與可移動桿件26之間的流體通道。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於關閉狀態中阻塞可移動活塞40與通口PT之間的流體通道。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於打開狀態中打開可移動活塞40與可移動桿件26之間的流體通道。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於打開狀態中打開可移動活塞40與通口PT之間的流體通道。
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可在打開狀態中於伸縮方向D1與第二管件14一起移動。明確地說,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可在打開狀態中於伸縮方向D1與第二管件14及內管24一起移動。另外,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可於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二管件14移動。
如圖8所示,逆流阻塞結構217被設置於第一容室S1內。明確地說,逆流阻塞結構217沿著通口PT與可移動活塞40之間的流體通道被設置在可移動桿件26與可移動活塞40之間。
舉例而言,逆流阻塞結構217被設置在第七流體通道FP7與第九流體通道FP9之間。明確地說,逆流阻塞結構217被設置在第八流體通道FP8與第九流體通道FP9之間。
如圖9所示,逆流阻塞結構217包含閥部份218。閥部份218於關閉狀態中作用成為止回閥(check valve)。閥部份218包含閥體219及密封栓塞36。
閥體219為「總結(Summary)」(以下會敘述)中的「第一阻塞部份」的例子。連接構件239(以下會敘述)及第三凹入部份238a(以下會敘述)為「總結」中的「第二阻塞部份」的例子。
閥體219在閥體219於第二軸向方向D12抵靠於密封栓塞36的狀態中阻塞流體通道。
第一軸向方向D11及第二軸向方向D12是由第一中心軸線C1、第二中心軸線C2、及第三中心軸線C3中之至少一者界定。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方向D11相應於在伸縮方向D1上向上的方向。第二軸向方向D12相應於在伸縮方向D1上向下的方向。
閥體219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換句話說,閥體219實質上為環狀構件。閥體219繞第二支撐構件22b被設置。
閥體219被附接於被固定於第一管件12的第二支撐構件22b。閥體219被可滑動地附接於第二支撐構件22b。明確地說,閥體219被可滑動地附接於第二支撐構件22b,使得滑動阻力產生在閥體219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
閥體219可於伸縮方向D1(第一及第二軸向方向D11及D12)相對於密封栓塞36移動。明確地說,閥體219被容納在密封栓塞36內。舉例而言,閥體219被設置於閥儲存空間VS(以下會敘述)內。閥體219可於伸縮方向D1在閥儲存空間VS內相對於密封栓塞36移動。
如圖9所示,閥體219包含本體構件219a及密封體219b。
本體構件219a經由密封體219b而被附接於第二支撐構件22b,使得滑動阻力產生在密封體219b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
本體構件219a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本體構件219a包含環狀凹入部份219c。環狀凹入部份219c面向第二支撐構件22b。
本體構件219a被設置於閥儲存空間VS內。本體構件219a可於伸縮方向D1在閥儲存空間VS(以下會敘述)內相對於密封栓塞36及第二支撐構件22b移動。
密封體219b被設置在本體構件219a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明確地說,密封體219b被設置於環狀凹入部份219c內且接觸第二支撐構件22b。滑動阻力由於密封體219b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的摩擦力而產生在密封體219b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
閥體219的外部直徑小於閥儲存空間VS的內部直徑,例如小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內部直徑。
閥體219的軸向長度小於閥儲存空間VS的軸向長度。明確地說,閥體219的軸向長度小於連接構件239(以下會敘述)的下端部份與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之間於伸縮方向D1的軸向長度。
藉此,如圖9所示,在閥體219抵靠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的情況中,第十流體通道FP10與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連通。
第十流體通道FP10可經由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而與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連通。在此情況中,第十流體通道FP10不與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連通,因為第十流體通道FP10由於閥體219的抵靠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而被阻塞。
並且,如圖10A及10B所示,在閥體219抵靠於連接構件239的下端部份的情況中,第十流體通道FP10形成在閥體219與第三凹入部份238a之間。舉例而言,在閥體219抵靠於連接構件239的下端部份的情況中,第十流體通道FP10與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以下會敘述)及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以下會敘述)連通。
如圖9所示,密封栓塞36被附接於第二管件14。密封栓塞36包含主體238及連接構件239。並且,密封栓塞36包含閥儲存空間VS。閥儲存空間VS是由主體238及連接構件239形成。
主體238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被附接於第二管件14。主體238經由連接構件239而被安裝於內管24。主體238包含第三凹入部份238a及第四凹入部份238b。
第三凹入部份238a於伸縮方向D1(例如於第二軸向方向D12)凹入。第三凹入部份238a形成為實質上有底圓筒形的形狀。
第三凹入部份238a包含環狀凸緣部份238c。環狀凸緣部份238c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形成在環狀凸緣部份238c的內周邊表面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
閥體219被設置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閥部份218(閥體219)被建構成抵靠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第四孔部份238d形成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部份。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形成在第二支撐構件22b與第四孔部份238d之間。
第四凹入部份238b形成為實質上有底圓筒形的形狀。第四凹入部份238b的內部直徑大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內部直徑。第三凹入部份238a形成在第四凹入部份238b的底部部份上。連接構件239被設置於第四凹入部份238b。
如圖9所示,連接構件239被建構成將主體238連接於內管24。連接構件239形成為實質上環狀的形狀。
連接構件239被附接於主體238。並且,連接構件239被安裝於內管24。明確地說,連接構件239經由密封構件240而被附接於主體238的第四凹入部份238b。
連接構件239的下端部份於伸縮方向D1(例如於第二軸向方向D12)部份地抵靠於第四凹入部份238b的底部表面。
連接構件239的下端表面的一部份於第二軸向方向D12抵靠於第四凹入部份238b的底部表面。連接構件239的下端表面的其他部份被配置成於第二軸向方向D12與閥部份218間隔開。下端表面的其他部份被建構成可抵靠於閥部份218(閥體219)。
在此狀態中,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形成在連接構件239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明確地說,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形成在連接構件239的內表面與第二支撐構件22b的外表面之間。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與第八流體通道FP8及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連通。
連接構件239被設置於主體238的第四凹入部份238b。連接構件239與主體238一起形成閥儲存空間VS。明確地說,連接構件239與主體238的第三凹入部份238a一起形成閥儲存空間VS。
閥儲存空間VS形成在連接構件239與第三凹入部份238a之間。明確地說,閥儲存空間VS形成在連接構件239的下端表面與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內周邊表面之間。閥儲存空間VS形成實質上環狀的凹入空間。
閥儲存空間VS與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連通。閥儲存空間VS與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連通。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與第九流體通道FP9連通。
連接構件239包含至少一個溝槽部份239a(「總結」中的「間隙」的例子)。所述的至少一個溝槽部份239a從連接構件239的內周邊部份在徑向外側延伸。
所述的至少一個溝槽部份239a被設置用來在閥體219於第一軸向方向D11抵靠於密封栓塞36的狀態中使不可壓縮流體在閥體219與密封栓塞36之間通過。
在此實施例中,舉例而言,多個溝槽部份239a的每一個於伸縮方向D1形成在連接構件239的端部部份上。所述的多個溝槽部份239a的每一個於圓周方向被間隔地配置。所述的多個溝槽部份239a的每一個從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在徑向外側延伸。
所述的多個溝槽部份239a的每一個的底部部份面向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部份。明確地說,所述的多個溝槽部份239a的每一個的底部表面被設置成與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間隔開。
所述的多個溝槽部份239a的每一個被使用成為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與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及閥儲存空間VS連通。如圖10A及10B所示,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在閥體219抵靠於連接構件239的下端表面的狀態中形成在溝槽部份239a與閥體219之間。
<定位結構的操作>
(打開狀態)
在打開狀態中,自行車座椅6藉著定位結構216而相對於第一管件12及支撐部份22(例如第二支撐構件22b)向上移動。
不可壓縮流體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從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經由通口PT而移動至第三容室S3(見圖8及10A)。
明確地說,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移動至第三容室S3。屆時,如圖8及10A所示,不可壓縮流體依第九流體通道FP9、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第十流體通道FP10、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第八流體通道FP8、第七流體通道FP7、第六流體通道FP6、及通口PT的順序通過各流體通道。
閥體219被不可壓縮流體的流動向上推壓而抵靠於連接構件239的端面。換句話說,逆流阻塞結構217被打開,並且不可壓縮流體可通過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及第十流體通道FP10。
在自行車座椅6於打開狀態中被向下推的情況中,閥體219藉著閥體219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的滑動阻力而相對於密封栓塞36向上移動。
在此情況中,不可壓縮流體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從第三容室S3經由通口PT而移動至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見圖8及圖10B)。
明確地說,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三容室S3移動至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屆時,如圖8及10B所示,不可壓縮流體依通口PT、第六流體通道FP6、第七流體通道FP7、第八流體通道FP8、第十二流體通道FP12、第十三流體通道FP13、第十流體通道FP10、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及第九流體通道FP9的順序通過各流體通道。
閥體219藉著閥體219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的滑動阻力而被固持在第二支撐構件22b上。換句話說,逆流阻塞結構217被打開,並且不可壓縮流體可通過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及第十流體通道FP10。
(關閉狀態)
在自行車座椅6於關閉狀態中被向上拉時,閥體219藉著閥體219與第二支撐構件22b之間的滑動阻力而相對於密封栓塞36向下移動。
明確地說,於通口PT與閥體219之間的空間內的壓力增大。明確地說,於各流體通道FP6、FP7、FP8、FP12、FP13及第二容室S2的空間內的壓力增大。屆時,如圖9所示,閥體219被上述空間的不可壓縮流體向下推壓而抵靠於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
換句話說,第十流體通道FP10藉著閥體219與第三凹入部份238a的底部表面的抵靠而被部份地關閉。明確地說,閥體219防止不可壓縮流體從第一容室S1的主容室S10經由第九流體通道FP9及第十一流體通道FP11朝向第十流體通道FP10流動。
藉此,第一容室S1內的不可壓縮流體藉著逆流阻塞結構217而實質上穩定,即使是自行車座椅6於關閉狀態中被手動地向上拉。以此,上述的課題藉著逆流阻塞結構217而被解決。 第二實施例的變化
定位結構216可被如下地解讀成為第二實施例的變化。
(A)在第二實施例中,是以連接構件239及第三凹入部份238a為第二阻塞部份的例子作為例子來進行說明。
第二阻塞部份可由溝槽部份239a及第三凹入部份238a建構。並且,第二阻塞部份可由溝槽部份239a及環狀凸緣部份238c建構。
(B)在第二實施例中,是以密封栓塞36包含第三凹入部份238a作為例子來進行說明。
第三凹入部份238a可以與密封栓塞36分開地被設置。在此情況中,第三凹入部份238a可以與連接構件239成整體地形成。並且,第三凹入部份238a可以與連接構件239分開地形成。第三凹入部份238a可被附接於密封栓塞36及/或內管24。
(C)在第二實施例中,是以連接構件239包含至少一個溝槽部份239a作為例子來進行說明。
閥體219(本體構件219a)可包含至少一個溝槽部份239a。在此情況中,只有閥體219(本體構件219a)、或是閥體219(本體構件219a)及連接構件239兩者,可包含溝槽部份239a。
<總結>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例如定位結構216,也可如下地被敘述。
(1)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進一步包含:
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於通口(PT)被關閉的關閉狀態中阻塞可移動活塞(40)與通口(PT)之間的流體通道,且被建構成於通口(PT)被打開的打開狀態中打開可移動活塞(40)與通口(PT)之間的流體通道;其中
流體容室結構(18)還包含第四容室(S4);
可移動活塞(40)被建構成可在第一容室(S1)與第四容室(S4)之間於接收構件(20)的中心軸線(C3)延伸的軸向方向(D1)移動。
(2)根據(1)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逆流阻塞結構(217)包含閥部份(218),此閥部份(218)作用成為止回閥。
(3)根據(1)或(2)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閥部份(218)包含第一阻塞部份(219),此第一阻塞部份(219)被附接於第三管件(22b),此第三管件(22b)被固定於第一管件(12)。
(4)根據(1)至(3)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被可滑動地附接於第三管件(22b)。
(5)根據(4)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被可滑動地附接於第三管件(22b),使得滑動阻力產生在第一阻塞部份(219)與第三管件(22b)之間。
(6)根據(4)或(5)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包含本體構件(219a)及環狀構件,本體構件(219a)經由環狀構件而被附接於第三管件(22b),使得滑動阻力產生在環狀構件與第三管件(22b)之間。
(7)根據(1)至(6)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逆流阻塞結構(217)被建構成可在通口(PT)被打開的打開狀態中與第二管件(14)一起於軸向方向(D1)移動。
(8)根據(7)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逆流阻塞結構(217)還包含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此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被附接於第二管件(14)。
(9)根據(8)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被進一步直接地或間接地設置於密封栓塞(36)。
(10)根據(1)至(9)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可於軸向方向相對於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移動。
(11)根據(1)至(10)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間隙(239a)被設置用來在第一阻塞部份(219)於第一軸向方向(D11)抵靠於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的狀態中使不可壓縮流體在第一阻塞部份(219)與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之間通過。
(12)根據(11)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間隙(239a)於第一軸向方向(D11)被設置在鞍座側。
(13)根據(11)或(12)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及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中的任一者包含用來形成間隙(239a)的凹入部份。
(14)根據(11)至(13)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在第一阻塞部份(219)於第二軸向方向(D12)抵靠於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的狀態中阻塞流體通道,第二軸向方向(D12)相反於第一軸向方向(D11)。
(15)根據(1)至(14)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被容納於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內,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為密封栓塞(36)。
(16)根據(1)至(15)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二阻塞部份(239,238a)的至少一部份與密封栓塞(36)成整體地形成。
(17)根據(1)至(16)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216)被建構成使得第一阻塞部份(219)為實質上環狀的構件。 術語的概括解讀
在瞭解本發明的範圍時,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以上所述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並且,術語「零件」、「區段」、「部份」、「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並且,在此處被用來敘述以上各實施例時,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後」、「上方」、「向下」、「直立」、「水平」、「下方」、及「橫向」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本技術時應相對於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被解讀。
此處被用來敘述裝置的組件、區段、或部件的術語「被建構(configured)」意指有其他未主張或未提及的用以執行所想要的功能的裝置的組件、區段、構件、或部件存在。
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
雖然只選擇選定的實施例來舉例說明本技術,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在不背離如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中所界定的技術範圍下,可實施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改變。顯示成為互相直接連接或接觸的組件可有設置在其間的中間結構。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反之亦然。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可被採用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有的有利點不須同時呈現在一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獨特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也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技術的分開敘述,包含由此種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及/或功能概念。因此,以上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用,而非以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技術為目的。
1‧‧‧自行車車架1a‧‧‧座管2‧‧‧操作裝置3‧‧‧控制纜線4‧‧‧操作構件5‧‧‧底座構件6‧‧‧自行車座椅10‧‧‧自行車座桿總成11‧‧‧自行車致動結構12‧‧‧第一管件12a‧‧‧下方端部14‧‧‧第二管件14a‧‧‧遠端部14b‧‧‧近端部15‧‧‧安裝結構16‧‧‧定位結構18‧‧‧流體容室結構20‧‧‧接收構件20a‧‧‧第一中空部份20b‧‧‧第一推拔狀表面20c‧‧‧第一軸向端部20d‧‧‧第二軸向端部22‧‧‧支撐部份22a‧‧‧第一支撐構件22b‧‧‧第二支撐構件,第三管件22c‧‧‧第二凹入部份22d‧‧‧第二安裝部份22e‧‧‧連接部份22f‧‧‧第七中空部份22g‧‧‧第八中空部份22h‧‧‧第二孔部份23‧‧‧定位構件23a‧‧‧第六中空部份24‧‧‧內管26‧‧‧可移動桿件,插塞26a‧‧‧軸部份26b‧‧‧插塞部份26c‧‧‧收縮部份26d‧‧‧第二推拔狀表面26e‧‧‧第二中空部份28‧‧‧分隔構件28a‧‧‧第一凹入部份28b‧‧‧第一安裝部份28c‧‧‧凸緣部份28d‧‧‧第三中空部份28e‧‧‧第四中空部份28f‧‧‧第五中空部份28g‧‧‧第一孔部份34‧‧‧偏壓元件35‧‧‧鎖定構件36‧‧‧密封栓塞36a‧‧‧第十中空部份36b‧‧‧第三孔部份40‧‧‧可移動活塞41‧‧‧第一密封構件42‧‧‧第二密封構件43‧‧‧第三密封構件44‧‧‧第四密封構件45‧‧‧第五密封構件46‧‧‧第六密封構件47‧‧‧第七密封構件48‧‧‧第八密封構件49‧‧‧第九密封構件50‧‧‧第十密封構件210‧‧‧自行車座桿總成216‧‧‧定位結構217‧‧‧逆流阻塞結構218‧‧‧閥部份219‧‧‧閥體,第一阻塞部份219a‧‧‧本體構件219b‧‧‧密封體219c‧‧‧環狀凹入部份238‧‧‧主體238a‧‧‧第三凹入部份,第二阻塞部份238b‧‧‧第四凹入部份238c‧‧‧環狀凸緣部份238d‧‧‧第四孔部份239‧‧‧連接構件,第二阻塞部份239a‧‧‧溝槽部份,間隙240‧‧‧密封構件AR‧‧‧可調整範圍C1‧‧‧第一中心軸線C2‧‧‧第二中心軸線C3‧‧‧第三中心軸線CA1‧‧‧樞轉軸線CP‧‧‧接觸點D1‧‧‧伸縮方向D11‧‧‧第一軸向方向D12‧‧‧第二軸向方向FP1‧‧‧第一流體通道FP2‧‧‧第二流體通道FP3‧‧‧第三流體通道FP4‧‧‧第四流體通道FP5‧‧‧第五流體通道FP6‧‧‧第六流體通道FP7‧‧‧第七流體通道FP8‧‧‧第八流體通道FP9‧‧‧第九流體通道FP10‧‧‧第十流體通道FP11‧‧‧第十一流體通道FP12‧‧‧第十二流體通道FP13‧‧‧第十三流體通道L0‧‧‧極大整體長度L1‧‧‧極小整體長度P0‧‧‧靜置位置P1‧‧‧操作位置P10‧‧‧關閉位置P11‧‧‧打開位置PT‧‧‧通口R1‧‧‧第一壓力接收尺寸R2‧‧‧第二壓力接收尺寸S1‧‧‧第一容室S10‧‧‧主容室S2‧‧‧第二容室S3‧‧‧第三容室S30‧‧‧主容室S4‧‧‧第四容室SI‧‧‧內部空間VS‧‧‧閥儲存空間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總成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總成的剖面圖。
圖3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總成的部份剖面圖(通口被打開的打開狀態)。
圖4A為圖3的放大剖面圖(通口被關閉的關閉狀態)。
圖4B為圖4A的更放大的剖面圖。
圖5A為圖3的放大剖面圖(打開狀態)。
圖5B為圖5A的更放大的剖面圖。
圖6A為圖3的放大剖面圖(關閉狀態),用來說明流體通道。
圖6B為圖3的放大剖面圖(打開狀態),用來說明流體通道。
圖7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總成的剖面圖。
圖8為圖7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總成的部份剖面圖(通口被關閉的關閉狀態)。
圖9為圖8的放大剖面圖(關閉狀態)。
圖10A為圖8的放大剖面圖(通口被打開的打開狀態)。
圖10B為圖8的放大剖面圖(打開狀態)。
12‧‧‧第一管件
14‧‧‧第二管件
16‧‧‧定位結構
20‧‧‧接收構件
22‧‧‧支撐部份
22a‧‧‧第一支撐構件
22b‧‧‧第二支撐構件,第三管件
22c‧‧‧第二凹入部份
22d‧‧‧第二安裝部份
22e‧‧‧連接部份
22f‧‧‧第七中空部份
22g‧‧‧第八中空部份
22h‧‧‧第二孔部份
23‧‧‧定位構件
23a‧‧‧第六中空部份
24‧‧‧內管
26‧‧‧可移動桿件,插塞
26a‧‧‧軸部份
26b‧‧‧插塞部份
26c‧‧‧收縮部份
26e‧‧‧第二中空部份
28‧‧‧分隔構件
34‧‧‧偏壓元件
35‧‧‧鎖定構件
36‧‧‧密封栓塞
36b‧‧‧第三孔部份
40‧‧‧可移動活塞
C1‧‧‧第一中心軸線
C2‧‧‧第二中心軸線
C3‧‧‧第三中心軸線
D1‧‧‧伸縮方向
FP1‧‧‧第一流體通道
FP2‧‧‧第二流體通道
FP5‧‧‧第五流體通道
FP6‧‧‧第六流體通道
FP7‧‧‧第七流體通道
FP8‧‧‧第八流體通道
FP9‧‧‧第九流體通道
S1‧‧‧第一容室
S10‧‧‧主容室
S2‧‧‧第二容室
S3‧‧‧第三容室
S30‧‧‧主容室
S4‧‧‧第四容室
SI‧‧‧內部空間

Claims (14)

  1. 一種流體流動控制結構,用於自行車裝置,該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包含:   流體容室結構,包含第一容室、第二容室、及第三容室;   接收構件,界定中心軸線;及   插塞,在該插塞與該接收構件之間界定將該第一容室與該第三容室流體連接的通口,該插塞於該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至少部份地面向該接收構件且可於該中心軸線的該軸向方向在以下兩者之間移動   打開該通口的打開位置,及   關閉該通口的關閉位置,該插塞於該關閉位置將該第一容室與該第二容室流體連接,使得該插塞將該第三容室與該第一容室及該第二容室流體分離,其中   該第一容室及該插塞在該通口被關閉的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一壓力接收尺寸,且   該第二容室及該插塞在該關閉狀態中界定第二壓力接收尺寸,該第二壓力接收尺寸小於該第一壓力接收尺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插塞包含於該關閉狀態中將該第一容室與該第二容室流體連接的流體通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插塞在該關閉狀態中於該接收構件的接觸點接觸該接收構件,且   該流體通道的端部在該關閉狀態中相對於該中心軸線被設置於該接觸點的徑向內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接收構件包含被建構成於該關閉狀態中接觸該插塞的第一推拔狀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第一推拔狀表面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該第二軸向端部被設置成於該中心軸線的該軸向方向比該第一軸向端部靠近該第一容室,該第一推拔狀表面被建構成使得該接收構件的直徑從該第一軸向端部朝向該第二軸向端部減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插塞包含被建構成接觸該接收構件的第二推拔狀表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第二推拔狀表面的至少一部份具有曲線狀表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進一步包含:   分隔構件,在該插塞與該分隔構件之間界定該第二容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分隔構件包含接收該插塞的末端部份的內部空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第二容室被建構成在該插塞於該軸向方向朝向該接收構件移動時膨脹,且被建構成在該插塞移動離開該接收構件時收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第二壓力接收尺寸對該第一壓力接收尺寸的比等於或大於0.8。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其中   該第一容室、該第二容室、及該第三容室包含不可壓縮流體。
  13. 一種自行車座桿總成,包含: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   第一管件;及   第二管件,被可於該中心軸線的該軸向方向伸縮地接收於該第一管件內,該第二管件具有遠端部及近端部,自行車座椅可被安裝於該遠端部,該近端部於該軸向方向相反於該遠端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自行車座桿總成,其中   該第三容室被建構成被設置成比該第一容室靠近該第二管件的該遠端部。
TW107117166A 2017-05-31 2018-05-21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TWI730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2017111854.3 2017-05-31
DE102017111854.3A DE102017111854A1 (de) 2017-05-31 2017-05-31 Fluidströmungssteuerstruktur für eine Fahrradeinrichtung und eine Fahrradsattelstützenanordnung
DE102017111854.3 2017-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759A TW201902759A (zh) 2019-01-16
TWI730229B true TWI730229B (zh) 2021-06-11

Family

ID=64457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7166A TWI730229B (zh) 2017-05-31 2018-05-21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17111854A1 (zh)
TW (1) TWI730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80212B2 (en) 2018-07-17 2021-11-23 Shimano Inc. Fluid flow control structure for a telescopic apparatus of a human powered veh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8826A (en) * 2011-03-29 2012-10-01 Shimano Kk Fluid flow control structure
CN103991494A (zh) * 2014-04-29 2014-08-20 郑汉水 油气一体升降座杆
WO2016113673A1 (en) * 2015-01-13 2016-07-21 Crank Brothers, Inc. Adjustable height seat post
TW201713539A (zh) * 2015-10-01 2017-04-16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及電動座桿總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8826A (en) * 2011-03-29 2012-10-01 Shimano Kk Fluid flow control structure
CN103991494A (zh) * 2014-04-29 2014-08-20 郑汉水 油气一体升降座杆
WO2016113673A1 (en) * 2015-01-13 2016-07-21 Crank Brothers, Inc. Adjustable height seat post
TW201713539A (zh) * 2015-10-01 2017-04-16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及電動座桿總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111854A1 (de) 2018-12-20
TW201902759A (zh)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9030B (zh)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TWI814867B (zh) 用於人力車輛的伸縮式設備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
TWI650261B (zh) 自行車座桿總成
US10422355B2 (en) Telescopic posi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CA2549972C (en) Piston carrying guide tube
TWI730229B (zh) 用於自行車裝置的流體流動控制結構及自行車座桿總成
TW201700340A (zh) 可調整座墊支柱系統
TWI693175B (zh) 自行車座桿總成
JP6530858B2 (ja) 弁体を有する管継手部材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コイルバネ
WO2008005499B1 (en) Flush valve
CA2636806A1 (en) Flush valve
CA2889454A1 (en) Leveling valve
CN100385137C (zh) 载物支柱
US6695105B2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S6367053B2 (zh)
TW201532885A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JP3984751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S6170238A (ja) 伸縮自在な支柱
JP2023507650A (ja) 二輪車両用油圧式ブレーキ分配器
GB2613727A (en) Multi-stage fluid pressure cylinder
US11097803B2 (en) Shock absorbing and height adjusting structure
EP2762745B1 (en) Spring leg of front fork
US6142184A (en) Spout assembly adapted to be in fluid communication with a faucet
WO2022172601A1 (ja) 緩衝器
JPH0861313A (ja) シリン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