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055B - 傘及用於傘之抗反轉支柱 - Google Patents

傘及用於傘之抗反轉支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055B
TWI728055B TW106105701A TW106105701A TWI728055B TW I728055 B TWI728055 B TW I728055B TW 106105701 A TW106105701 A TW 106105701A TW 106105701 A TW106105701 A TW 106105701A TW I728055 B TWI728055 B TW I7280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b
joint
umbrella
pillar
revers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5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6514A (zh
Inventor
大衛 黑索恩斯維特
安德魯 黑索恩斯維特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雪德萊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雪德萊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雪德萊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6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6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05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22Devices for increasing the resistance of umbrellas to wi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3/00Other umbrell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02Umbrella fra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06Umbrella run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06Umbrella runners
    • A45B25/08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lock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3/00Other umbrellas
    • A45B2023/0031Cantilever umbrellas or sunshades with a support arm
    • A45B2023/0056Cantilever umbrellas or sunshades with a support arm the support arm being formed by lazy-tongs, one support arm being a rib and the other arm being attached to the runner and to the rib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一種傘具有複數個肋部,該等複數個肋部藉由主支柱附接至滑動件。該傘具有由複數個抗反轉支柱形成之抗反轉機構。每一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一個相應主支柱,且可樞轉連接至沿一個相應肋部之長度可自由移動的浮動接頭構件。該抗反轉機構亦包括止動件,該止動件固定附接至該肋部,且限制該浮動接頭構件沿該肋部行進之程度,且經定位以防止該相應肋部響應於所施加力之反轉。

Description

傘及用於傘之抗反轉支柱
本發明係關於傘,且更特定而言係關於經設計來在包括強風等之不利條件中抵抗反轉之傘。
眾所周知,傘為保護使用者免於自然環境影響且特別地免於液體及冰降水或甚至陽光等影響之裝置。傳統傘具有以下部分:桿、傘蓋、肋部、滑動件、彈簧及傘箍。傘桿為金屬或木製軸,其在傘之底部(或在戶外模型情況下為基台)處的手柄與傘之頂部處的傘蓋之間延伸。傘蓋為傘之捕獲雨、風及陽光的織布部分。肋部為給予傘之結構及形狀之物。外部肋部向上固持傘蓋,且內部肋部(有時稱伸展件)充當支撐件且將外部肋部連接至傘桿。滑動件沿桿向上及向下滑動,同時連接至肋部/伸展件,且負責用於傘蓋之打開及閉合。許多傘設計包括:頂部彈簧,以在傘蓋打開時向上固持滑動件;底部彈簧,以在傘蓋閉合時向下固持滑動件;以及有時包括中心球彈簧,以在伸縮模型中延伸傘桿長度。僅作裝飾用地,尖頂飾(finial)(亦稱為傘箍)提供在傘之最頂部上,位於傘蓋上方。
傘肋部在支撐傘蓋織布之折疊構造中起作用。在正常操作條件下,作用於傘蓋織布之力在傘蓋變得完全展開時以及在陣風傾向於使傘蓋翻轉時朝向峰值增大。此等力自傘蓋傳送至傘蓋肋部,且可取決於風向在相對方向上作用於肋部。因此,肋部不得不為足夠強的,以便耐受自兩個主要相對方向中之任一者作用於該等肋部上的力。
以上構造為用於傘之最普通構造,且傘蓋呈現向下的凸狀形狀。此種設計所具有的一個重大問題出現於存在強風或突然陣風之時,該強風或突然陣風抵靠傘蓋之內表面施加一力,從而致使傘蓋自其正常位置至向上位置至向上凸出位置反轉。
已提出解決陣風之問題之傘,其中一個解決方案為位於傘蓋內之孔隙的佈置,其允許空氣流過傘蓋,從而減小傘蓋所經歷之總力。然而,對於提供足夠氣流來大大減小力而言,該等孔隙不夠大,且在大多情況中,傘蓋仍反轉。針對此的另一解決方案已為添加自傘支柱連接至尖端區域之細繩。然而,此解決方案亦遭受缺陷,原因在於此等細繩可在使用期間隨時間變得鬆散或被切斷或纏結等。
因此,本發明之目標為提供作用來防止傘在強風中之反轉的防風傘。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示範性實施例,傘包括細長軸,該細長軸具有第一端部及相對第二端部以及滑動件,該滑動件圍繞細長軸可滑動地安置且可沿軸之長度移動。該傘具有複數個肋部,該等複數個肋部藉由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主支柱附接至滑動件,其中在打開位置中,肋部處於打開延伸位置中,且在閉合位置中,肋部處於閉合折疊位置中。
根據本發明,該傘具有由複數個抗反轉支柱形成之抗反轉機構。每一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一個相應主支柱,且可樞轉連接至沿肋部之長度可自由移動的浮動接頭構件。抗反轉機構亦包括止動件,該止動件固定附接至肋部,且限制浮動接頭構件沿肋部行進之程度,且經定位以防止相應肋部響應於所施加力之反轉。
100、700、800、900、1300:傘
105:耦接構件;鎖定插入件;鎖定構件
107:第一環形脊部(唇部)
108:空間(凹部/通道)
109:第二環形脊部(唇部)
110、1310:軸
111:第一軸區段
112:第一(頂部)端部
210、302、321、412、812、1012、1412、1502:第一端部
113:第二軸區段
114:第二(底部)端部
212:第二端部(遠端)
304、322、414、814、1014、1414、1504:第二端部
115:第三軸區段
119、910、1320:頂部凹口
130:手柄
150、1330:滑動件
152:基座部分
153:頂部部分
154:軸滑動件鎖
155:狹槽
157:彈性鎖定構件;滑動件掣子
159:唇部
200、1600:肋部
220:第一肋部接頭
230、970、1525:第二肋部接頭
234、324、934:開放空間
300、1500:支柱
310:第一支柱接頭
315:接頭連接器
320、1520:第二支柱接頭
323、415、417:指狀物
400:抗反轉機構
410、810、1010:抗反轉支柱
411:第一端部接頭
413:第二端部接頭
500:浮動接頭
510、610、1110、1410:主體
512、532、603、1112、1210:鏜孔
520:連接器
530:浮動接頭止動件
600、1400:尖端
602:中空主體
605:止動件
620:第一翼部區段
625、635:引導邊緣
627、637:尾部邊緣
630:第二翼部區段、彈簧
640:偏置構件、彈簧
800:抗反轉支柱機構
815:浮動凹口
820:第一平行棒
830:第二平行棒
840:第一接頭
841:突出部(指狀物)
843:突出部(指狀物)
845:空間
850:第二接頭
920:壓縮凹口
930:第一肋部
931:延伸部(指狀物)
932:主體
933:臂部
935:第一附接點
936:第二附接點
950:壓縮臂部
960:第一支柱
980:第二支柱
990:第二肋部
1000:抗反轉機構
1011:中心反曲點
1013:第一面
1015:第二面
1019:直立側壁
1020:第一支柱部分
1030:第二支柱部分
1040:U形凹口(開口)
1060:開口
1050:第一指狀物延伸部/臂部
1052:第二指狀物延伸部/臂部
1070:AIS(抗反轉支柱)接頭
1100:抗反轉滑動接頭
1200:滑動接頭止動件
1510:第一支柱接頭
1527:連接器部分
圖1為手動類型之傘的側立面圖,該傘包括軸及根據本發明且在全開位置中展示之傘肋部總成,其中僅出於例示目的,只展示單個肋部總成;圖2為在半開位置中展示的圖1之傘肋部總成之側立面圖;圖3為在閉合位置中展示的圖1之傘肋部總成之側立面圖;圖4為在全開位置中展示的圖1之具有複數個肋部總成之傘的透視圖;圖5為在完全閉合位置中展示的圖4之傘的透視圖; 圖6為展示本發明之抗反轉特徵的圖1之肋部總成之一部分的放大橫截面視圖;圖7A為圖1之肋部總成之支柱至肋部接頭的透視圖;圖7B為圖7A之支柱至肋部接頭的側立面圖;圖7C為圖7A之支柱至肋部接頭的頂部平面圖;圖7D為圖7A之支柱至肋部接頭的端視圖;圖8A為圖1之肋部總成之浮動接頭的透視圖;圖8B為圖8A之浮動接頭的側立面圖;圖8C為圖8A之浮動接頭的頂部平面圖;圖8D為圖8A之浮動接頭的端視圖;圖9A為圖1之肋部總成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透視圖;圖9B為圖9A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側立面圖;圖9C為圖9A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頂部平面圖;圖9D為圖9A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端視圖;圖10A為肋部尖端之透視圖;圖10B為肋部尖端之頂部平面圖;圖10C為肋部尖端之側立面圖;圖10D為肋部尖端之端視圖;圖11為根據本發明之肋部尖端總成的頂部平面圖;圖12為處於閉合/未壓縮狀態中之尖端總成的橫截面視圖;圖13為處於打開/壓縮狀態中之尖端總成的橫截面視圖;圖14為圖1之傘的軸總成之側立面圖;圖15為作為軸總成之一部分的軸鎖之放大側立面圖;圖16為軸鎖之橫截面視圖;圖17A為其中滑動件處於解鎖位置中之軸總成的側立面圖;圖17B為圖17A之滑動件處於解鎖位置中之橫截面視圖;圖18A為其中滑動件處於鎖定位置中之軸總成的側立面圖;圖18B為其中滑動件處於鎖定位置中之軸總成的橫截面視圖; 圖19為手動類型之傘的側立面圖,該傘包括軸及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且在全開位置中展示之傘肋部總成,其中僅出於例示目的,只展示單個肋部總成;圖20為根據一個實施例之抗反轉支柱的頂部平面圖;圖21為抗反轉支柱之側立面圖;圖22為傘(例如,兩區段可折疊類型)之側立面圖,該傘包括軸及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且在全開位置中展示之傘肋部總成,其中僅出於例示目的,只展示單個肋部總成;圖23為圖22之傘處於全開位置中之透視圖;圖24為圖22之傘處於半開位置中之側立面圖;圖25為圖22之傘處於閉合位置中之側立面圖;圖26為圖22之傘處於全開位置中之透視圖;圖27A為示範性肋部尖端之透視圖;圖27B為肋部尖端之頂部平面圖;圖27C為肋部尖端之側立面圖;圖27D為肋部尖端之端視圖;圖28A為圖22之肋部總成之浮動接頭的透視圖;圖28B為圖28A之浮動接頭的側立面圖;圖28C為圖28A之浮動接頭的頂部平面圖;圖28D為圖28A之浮動接頭的端視圖;圖29A為圖22之肋部總成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透視圖;圖29B為圖29A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側立面圖;圖29C為圖29A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頂部平面圖;圖29D為圖29A之浮動接頭止動件的端視圖;圖30A為圖22之肋部總成之抗反轉支柱的透視圖;圖30B為圖30A之抗反轉支柱的側立面圖;圖30C為圖30A之抗反轉支柱的底部平面視圖;圖30D為圖30A之抗反轉支柱的端視圖;圖31A為圖22之肋部總成之第二肋部接頭的透視圖; 圖31B為圖31A之第二肋部接頭的側立面圖;圖31C為圖31A之第二肋部接頭的頂部平面圖;圖31D為圖31A之第二肋部接頭的端視圖;圖32A為圖22之肋部總成之第一肋部的透視圖;圖32B為圖31A之第一肋部的側立面圖;圖32C為圖31A之第一肋部的頂部平面圖;圖32D為圖31A之第一肋部的端視圖;圖33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且處於第一(全開)位置中之傘的側視圖;圖34為圖33之傘處於第二位置中之側視圖;圖35為圖33之傘處於第三(完全閉合)位置中之側視圖;圖36為圖33之傘處於第一位置中之透視圖;圖37為圖33之傘處於第三(完全閉合)位置中之透視圖;且圖38為一個肋部總成之一部分的特寫側視圖。
如本文所論述,本發明係關於相對於傘之若干部件之改良,該等部件包括但不限於軸構造及其肋部總成。如本文所論述,本發明之特徵可藉由手動類型傘及自動類型傘來實施。此外,其他特徵可藉由其他類型的傘來實施。因此,以下論述及圖式描述實施本發明之教示的示範性實施例。
圖1展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示範性實施例之傘100的側視圖,其中為清晰起見且為簡化本發明之論述,僅展示一個總成。傘100具有通常稱為高爾夫傘之類型,該高爾夫傘公知為尺寸過大的傘,其用來保護高爾夫球手及其推車免於雨水。高爾夫傘之長軸通常不為可折疊的。將瞭解及理解,本文所述的本發明之各種特徵可實施於除高爾夫傘之外的其他類型之傘中。
如圖1及14所示,傘100包括軸110,軸110具有第一(頂部)端部112及相對第二(底部)端部114。軸110自身可由任何數量的不同部件形成以配合來提供軸110,且圖1所例示之軸110為其中使用者手動打開 及閉合傘之手動傘總成之部分,如本文所述。在第一端部112處,蓋或裝飾傘箍(未展示)通常經提供來封閉軸110,且在第二端部114處,手柄130提供用於供使用者抓握。
參考圖14-16,所例示之軸110由複數個不同軸區段形成,該等軸區段配合在一起以形成組裝軸。更確切而言,軸110可由三個相異軸區段形成,即,第一軸區段111、第二軸區段113及第三軸區段115。第一軸區段111在一端處附接至蓋/傘箍,且在其另一端處附接至第二軸區段113之一端。第二軸區段113在其另一端處附接至第三軸區段115之一端。第三軸區段115在其另一端處附接至手柄130。因此,第一軸區段111表示頂部軸區段;第二軸區段113表示中間軸區段;且第三軸區段115表示底部軸區段。個別軸區段111、113、115之尺寸可不同,且詳言之,長度及/或寬度(例如,直徑)中之至少一者可為不同的。在所例示之實施例中,區段111、113、115具有相同寬度,但中間區段113具有比區段111、115更大的長度,該等區段111、115展示為具有相同長度。例如,三個軸區段111、113、115可為由碳製成的14mm軸區段。
軸區段111、113、115藉由耦接構件105連接至彼此。一個耦接構件105附接於兩個鄰近軸區段111、113、115之間。耦接構件105可被認為是軸鎖定構件(鎖定插入件)且可由諸如鋁之金屬材料形成。鎖定構件105可為中空構件(管),其具有沿其外表面形成之第一環形脊部(唇部)107及沿其外表面形成且與第一環形脊部107隔開的第二環形脊部(唇部)109。空間108形成於脊部107、109之間。環形脊部107、109界定用於相應軸區段之止動件。更確切而言,鎖定構件105的處於環形脊部107、109外側的外徑經選擇以使得鎖定構件105可插入相應軸區段111、113、115之中空內部中,以便在其之間形成摩擦配合(機械配合)。因為環形脊部107、109具有比軸區段111、113、115之內徑更大的直徑,所以鎖定構件105不能插入相應軸區段中。替代地,此等環形脊部107、109充當止動件,且防止鎖定構件105進一步插入相應軸區段中。當組裝時,鎖定構件105的處於兩個脊部107、109之間的表面可見。
因此,鎖定構件105提供剛性耦接構件,該等剛性耦接構件 牢牢附接軸區段111、113、115以形成完全組裝之軸。
如上所述,傘之主要部件中之一者為滑動件150。滑動件150為傘之打開及閉合傘100之部分,其中滑動件150沿軸110移動。因此,滑動件150為中空構件,其包圍軸110且可沿軸110移動,且可鎖定至一或多個不同位置中。圖17A、17B、18A及18B更詳細地展示滑動件150。滑動件150由包括大體上圓柱形的基座部分152及軸滑動件鎖154之若干部件或部分形成。滑動件150之頂部部分153經配置來接收及牢牢附接至複數個支柱,如下文所論述,以便實現肋部200之移動。因此,頂部部分153包括圍繞其周向地形成的複數個狹槽155以用於接收支柱。軸滑動件鎖154位於頂部部分153與基座部分152之間。
軸滑動件鎖154經設計來將滑動件150選擇性地鎖定至沿軸110的複數個鎖定位置中之一者中。圖18A及B為滑動件150之橫截面視圖。圖17A及17B展示相對於鎖定構件105處於解鎖(打開)位置之滑動件150,而圖18A及18B展示處於鎖定位置中的滑動件150,在該鎖定位置中,滑動件150相對於軸而鎖定(亦即,相對於鎖定構件105鎖定)在適當位置。
因此,鎖定構件105可成鋁(或其他材料)之機械加工零件之形式,其提供凹部(空間108)以供滑動件150進行連接以鎖定在適當位置。
軸滑動件鎖154經設計來鎖定及接合軸鎖定構件105。軸滑動件鎖154為沿軸移動之推動/拉動滑動件。更確切而言,軸滑動件鎖154具有彈性鎖定構件(滑動件掣子)157,該彈性鎖定構件接合及安置於在環形脊部107、109之間形成的空間108內。彈性鎖定構件157可包含環形形狀鎖定構件157,其具有向內指向唇部,該唇部在其與空間108對齊時安置於空間108內。鎖定構件157之彈性(撓曲)允許鎖定構件157向外撓曲,從而允許與空間108之脫離。當鎖定構件157(且詳言之,其唇部159)自軸鎖定構件105脫離時,滑動件150可沿軸110自由移動。
在使用中,當滑動件150達到其再也無法垂直向上移動之某一點時,且然後壓力經引導至滑動件掣子157,滑動件掣子157將其自身鎖定至鎖定插入件105。此設計之一個優點在於,通常人們需要來以某種方式型鍛或減小軸之直徑,以便允許滑動件接合鎖定機構,否則人們將不得不 將材料添加至軸本身之外側以製作鎖定位置。然而,將材料添加至軸不雅觀且亦使傘之折疊直徑較大。
圖17A及17B展示處於解鎖位置中的滑動件150,在該解鎖位置中滑動件150沿軸自由移動之。在此解鎖位置中,滑動件掣子157不與空間(凹部/通道)108主動接合,而在圖18A及18B中,滑動件掣子157與空間(凹部)108主動接合,進而將滑動件150鎖定至軸。如在本文中所提及的,當滑動件150經推動時,其達到其中其在垂直方向上再也無法移動之某一點(諸如圖17A及17B所示之點)。在垂直方向上抵靠滑動件之力之持續施加致使力施加於滑動件掣子157,且此導致滑動件掣子157朝向鎖定插入件105在徑向向內方向上之變形。
滑動件掣子157可藉由克服保持力自鎖定凹部108脫離,此意謂著,當使用者向滑動件150施加足夠的力時,滑動件掣子157自鎖定凹部108脫離,且滑動件150自由地移動。
如本文所述的,鎖定構件105因此沿軸110定位以將滑動件150鎖定至所要位置中,該等所要位置諸如本文所例示之全開位置及完全閉合位置。
將瞭解,滑動件150僅僅為例示性的,且不為本發明之範疇之限制,因為其他滑動件構造可與本發明之傘一起使用。
為了將滑動件150在任一方向(向上及向下)上沿軸110移動,使用者僅施加足夠的力以致使鎖定構件157自鎖定狹槽(空間108)脫離。
傘100亦包括頂部凹口119,該頂部凹口119為環形形狀構件,其附接至軸110並包圍軸110。頂部凹口119經配置來接收肋部200,且因此用作用於此類肋部之附接點。肋部藉由裝配至頂部凹口119中而附接至軸110,且可然後藉由金屬絲或其他手段固持。頂部凹口119可為薄的圓形耐綸或塑膠零件,其具有圍繞邊緣之齒部。
如將藉由以下描述瞭解的,每一肋部200耦接至頂部凹口119及滑動件150兩者,且此基於滑動件150之移動方向而導致肋部200及附接的傘蓋(未展示)之打開及閉合。肋部200與滑動件150之間的連接由支柱300(主支柱)促成。支柱300為細長結構,其具有第一端部302及相對第 二端部304,其中第一端部302可樞轉附接至滑動件150,且第二端部304可樞轉附接至肋部200。支柱300與滑動件150之間及支柱300與肋部200之間的樞軸連接可藉由諸如柳釘或銷釘等之緊固件來達成。更確切而言,第一支柱接頭310在第一端部302處形成於支柱300與滑動件150之間,且第二支柱接頭320在第二端部304處形成於支柱300與肋部200之間。
如圖6所示,第一支柱接頭310可成凸形端部接頭之形式,其經配置來可樞轉附接至滑動件150,以便允許支柱300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樞轉。
第二支柱接頭320成雙接頭之形式,且最佳展示於圖6及7A-D。第二支柱接頭320亦可被認為係支柱至肋部接頭,且包括:第一端部321,其附接至支柱300之遠端;以及第二端部322,其包括一對隔開的指狀物323,該對指狀物323平行於彼此並在其間界定開放空間324且在其中形成對準開口以允許緊固件或類似物之通過,以便將接文頭耦接至另一結構(肋部),如下所論述。如圖7A-D所示,第二支柱接頭320亦包括接頭連接器315,接頭連接器315可成翅片之形式,其自接頭310之主體向外突出(亦即,連接器315垂直於連接器315之主體而形成)。接頭連接器315具有在其中形成之開口以便允許緊固件從中通過,以允許另一結構可樞轉附接至接頭連接器315。
支柱300可由任何數量的不同材料形成,包括金屬(例如,鋅合金)。
如圖式所示,肋部200為細長結構,其耦接至傘之其他部件,以提供由打開及閉合的複數個肋部200限定之肋部總成。
每一肋部200為具有第一端部(近端)210及相對第二端部(遠端)212之細長可撓性結構。第一端部210可樞轉附接至頂部凹口119,且更確切而言,第一肋部接頭220可提供在第一端部210處且經設計來允許肋部200相對於頂部凹口119樞轉。在所例示之實施例中,第一肋部接頭220可成凸形端部接頭之形式,其可具有與作為支柱總成之部分的第一肋部接頭310相似或相同之構造。
如最佳展示於圖6中,肋部200亦包括沿肋部200之長度安 置的第二肋部接頭230。第二肋部接頭230可在肋部200之特定位置處固定附接至肋部200。第二肋部接頭230可因此成中空結構之形式,其接收肋部200且固定附接至肋部200,以便在使用期間,第二肋部接頭230不移動而是留在固定位置處。第二肋部接頭230具有成自其徑向向外延伸的翅片(突出部)之形式的連接器部分232。連接器部分232可因此垂直於第二肋部接頭230之主體形成。連接器部分232包括穿過其中形成之開口。
參考圖6及7A-D,連接器部分232經大小設計且經配置來安置於開放空間234內,其中開放空間234在第二支柱接頭320之該對隔開的指狀物323之間界定。當插入開放空間234中時,形成於連接器部分232中之開口與指狀物323中之開口軸向對準,以便允許緊固件(諸如銷釘或柳釘或金屬絲等)之通過,藉以第二支柱接頭320可樞轉附接至肋部200(且因此,支柱300可樞轉附接至肋部200)。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態樣,抗反轉機構(特徵)400經提供且經配置來對抗在選擇操作條件期間且詳言之在多風條件或其他不利條件期間施加於傘之反轉力。由傘之使用者所熟知,若突然的一陣風朝向傘內側向上被引導,則由風所施加之壓力將使傘蓋反轉,從而致使肋部反方向地作用,進而迫使其向外。當反轉發生時,傘蓋通常呈現為凹狀形狀,且類似地,肋部經迫使沿非預期方向樞轉,從而可導致一或多個肋部斷裂。這使傘不可用。本發明之傘具有抗反轉機構400,該抗反轉機構400由在下文中個別地論述之若干部件組成。
如圖6及圖8A-C所示,抗反轉機構400包含抗反轉支柱410,抗反轉支柱410具有耦接至支柱300之第一端部412及耦接至肋部200之相對第二端部414。更確切而言,第一端部412耦接至第二支柱接頭320,且第二端部414耦接至肋部200。抗反轉支柱410在第一端部412處具有第一端部接頭411且在第二端部414處具有第二端部接頭413。所例示之第一端部接頭411及第二端部接頭413成凹形端部接頭之形式,且詳言之,第一端部接頭411由一對間隔開的指狀物415界定,該對間隔開的指狀物415具有在其間形成之開放空間,且第二端部接頭413亦由一對間隔開的指狀物417限定,該對間隔開的指狀物417具有在其間形成之開放空間。接頭 連接器315(凸形接頭)接收至第一端部接頭411之指狀物415(凹形接頭)之間的開放空間中,進而以其中抗反轉支柱410可相對於支柱300樞轉之方式將抗反轉支柱410耦接至支柱300。
第一端部接頭411及第二端部接頭413可機械固定至細長支柱主體,或者端部接頭411、413可在現有支柱材料之上模製。
抗反轉支柱410可由任何數量的不同材料形成,該等材料包括金屬及合成材料。在一個示範性實施例中,抗反轉支柱410包含6mm碳纖維棒。
抗反轉機構400亦包括浮動接頭500,浮動接頭500滑動耦接至肋部200,且經配置來與第二端部接頭413配合。圖8A-D例示浮動接頭500。浮動接頭500具有主體510,主體510包括鏜孔512,鏜孔512在主體510中形成且表示自主體510之一端通過至其另一端之貫穿孔。浮動接頭500亦包括成自主體510徑向向外延伸之翅片形式的接頭連接器520。連接器520可垂直於主體510形成。連接器520具有在其中形成之開口。因此,連接器520表示凸形接頭。
抗反轉支柱410藉由將連接器510插入第二端部接頭413之隔開的指狀物417之間而耦接至肋部200。如在另一接頭中,緊固件或類似物可用來將連接器510耦接至指狀物417。
肋部200接收在鏜孔512內並穿過鏜孔512,且鏜孔512之大小(直徑)及肋部200之大小(直徑)經選擇以使得浮動接頭500可在沿肋部200長度之縱向方向上自由移動。此舉允許浮動接頭500可在傘打開及閉合時沿肋部200向上(朝向頂部凹口119)及向下(朝向肋部尖端)自由行進。
將瞭解,在另一實施例中,浮動接頭可為包括凸形連接器520之凸形部分;然而,經定位在肋部200內部,以使得浮動接頭在肋部200(例如,鋁擠出肋部或成形鋼肋部)之中空內側內自由移動。肋部200可因此具有在其中形成之線性狹槽,其中連接器520穿過該線性狹槽。浮動接頭之操作以其他方式為相同的。因此,在此替代實施例中,浮動接頭之「浮動作用」在肋部200中內部地發生,而不是在所例示之實施例中之肋部200的外側上發生。
參考圖6及9A-D,抗反轉機構400亦包括固定附接至肋部200之浮動接頭止動件530。浮動接頭止動件530安置於浮動接頭500與第二肋部接頭230之間,且保留在沿肋部200之固定位置處。止動件530包括鏜孔532,鏜孔532穿過止動件延伸並接收肋部200。止動件530利用傳統技術固定至肋部200,以便將止動件530固定在沿肋部200長度之特定目標位置處。止動件530可藉由機械或包覆模製來固定,這在此情況下為較佳方法。止動件530經構造以使得其將浮動接頭500之移動限制在朝向頂部凹口119之方向上。
將瞭解,當傘處於打開位置時,浮動接頭500沿肋部200前進直至其接觸浮動接頭止動件530為止。與浮動接頭止動件530組合之浮動接頭500防止肋部200在處於強風之力下時反轉。反轉得以防止,因為肋部無法向上彎曲,此歸咎於浮動接頭止動件530之阻擋作用。
圖10A-D及11-13例示肋部200之尖端600的細節。尖端600包含附接至肋部200之遠端的結構。尖端600由中空主體602界定,中空主體602具有鏜孔603,鏜孔603接收肋部200之遠端且緊固於該遠端。尖端600大體具上有三角翼形狀且由第一翼部區段620及第二翼部區段630界定,第一翼部區段620及第二翼部區段630自主體610向外及向後延伸。翼部區段620、630中之每一者分別具有成角度的引導邊緣625、635且分別具有成角度的尾部邊緣627、637。此外,如圖10D所示,翼部區段620、630相對於彼此成角度,原因在於,該等翼部區段不完全置放於同一平面內。尖端600經構造及設計以使得其成角度以在傘蓋處於打開位置時匹配傘蓋之角度。
圖11-13例示尖端600之另一特徵,其中主體602之鏜孔603包括諸如彈簧之偏置構件640。彈簧640安置於肋部200之遠端與止動件605之間,該止動件605形成於主體602中。止動件605表示鏜孔603之端部。鏜孔603經設計來允許肋部200之遠端之移動,以便允許肋部200及傘就此方面而言來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移動。因此,彈簧630將基於其中肋部200對其作用之方式儲存及釋放能量。圖12展示處於閉合/未壓縮狀態中之尖端總成,而圖13展示處於打開/壓縮狀態中之尖端總成。 在圖13中,在傘歸因於尖端之內彈簧640的壓縮狀態而打開時,傘蓋與尖端之間的關係。
在替代實施例中,尖端可包含具有突出部分之凸形單元(結構),該突出部分接收在形成於肋部(例如,鋁擠出肋部或成形鋼肋部)之遠端中之開口(例如鏜孔)內。因此,藉由將尖端之突出部分插入肋部之開口(鏜孔)中形成耦接。如在以上實施例中,諸如彈簧之偏置構件可安置在形成於肋部中之開口(鏜孔)內且與尖端之突出部分接觸,該突出部分同樣地安置於肋部之開口(鏜孔)內。
圖2展示傘100,且詳言之展示處於半開位置中之單個肋部總成,而圖4展示傘,且詳言之展示處於完全閉合位置中之單個肋部總成。
圖4展示具有處於全開位置中之複數個肋部總成的傘100,而圖5展示具有處於完全閉合位置中之複數個肋部總成的傘100。
雖然傘中之每一部分為其操作所必需,但滑動件150為打開及閉合該傘之部分。當滑動件150一直向下時,支柱300抵靠軸被平坦地折疊,且傘為「閉合的」,其中防水材料及肋部纏繞包圍該軸。為了打開傘,使用者將滑動件150一直滑動至頂部。支柱300進行延伸,從而將其所附接之肋部200升高並將材料(傘蓋)緊緊展布於肋部200之上。
圖19-21例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傘700。傘700類似於傘100,且因此,相同元件被同樣地編號。傘700包括軸110及沿軸110滑動地行進之滑動件150。如在先前實施例中,肋部200與滑動件150之間的連接藉由支柱300促成。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支柱300與肋部200之間無抗反轉支柱400。替代地,圖19-21之傘700包括不同抗反轉支柱機構800。
在此實施例中,抗反轉支柱機構800包括抗反轉支柱810,抗反轉支柱810具有第一端部812及相對第二端部814。第一端部812操作地耦接至浮動凹口815,該浮動凹口815圍繞軸110移動地安置。更確切而言,浮動凹口815滑動地耦接至軸110且沿軸110向上及向下行進,很像滑動件150。浮動凹口815位於滑動件150與頂部凹口119之間。
浮動凹口815就其構造而言可類似於頂部凹口119,且可成附接至軸110並包圍軸110之環形形狀構件之形式。浮動凹口815經配置 來接收抗反轉支柱810並因此用作用於此類支柱之附接點。支柱810藉由裝配至浮動凹口815中而附接至軸110,且可然後藉由金屬絲或其他手段固持。浮動凹口815可為薄的圓形耐綸或塑膠零件,其具有圍繞邊緣之齒部。
抗反轉支柱810之第一端部812操作地耦接至浮動凹口815,且抗反轉支柱810之第二端部814操作地耦接至肋部200。
圖19-21展示支柱810之細節。抗反轉支柱810由第一平行棒820及第二平行棒830形成。第一平行棒820及第二平行棒830之第一末端在第一端部812處耦接至第一接頭840,且第一平行棒820及第二平行棒830之第二端部在第二端部814處耦接至第二接頭850。第一接頭840可為凸形接頭及凹形接頭中之一者,且第二接頭850可為凸形接頭及凹形接頭中之一者。例如,第一接頭840可成凸形接頭(成對棒凸形接頭)之形式,且第二接頭850可成凹形接頭(成對棒凹形接頭)之形式。凸形接頭(例如,接頭840)由單個突出部(指狀物)841界定,而凹形接頭(例如,接頭850)由一對隔開的突出部(指狀物)843界定,其中空間845界定於突出部843之間。
第一接頭840經配置來可樞轉附接至浮動凹口815,且第二接頭850經配置來可樞轉附接至肋部200。相對於接頭840之間的耦接,第一接頭840之突出部841接收在形成於浮動凹口815中的互補空間(狹槽)中。
第二接頭850操作地耦接至浮動接頭,諸如浮動接頭500。如前所論述,浮動接頭500滑動地耦接至肋部200且經配置來與第二接頭850配合。圖8A-D例示浮動接頭500。浮動接頭500由主體510界定,主體510包括鏜孔512,鏜孔512在主體510中形成且表示自主體510之一端通過至其另一端之貫穿孔。浮動接頭500亦包括成自主體510徑向向外延伸之翅片形式的接頭連接器520(圖8A)。連接器520可垂直於主體510形成。連接器520具有在其中形成之開口。因此,連接器520表示凸形接頭。
抗反轉支柱810藉由將連接器520插入形成於第二端部接頭413之隔開的指狀物(突出部)843之間的空間845中而耦接至肋部200。如在另一接頭中,緊固件或類似物可用來將連接器520耦接至指狀物843。
肋部200接收在鏜孔512內並穿過鏜孔512(圖8A),且鏜 孔512之大小(直徑)及肋部200之大小(直徑)經選擇以使得浮動接頭500可在沿肋部200長度之縱向方向上自由移動。此舉允許浮動接頭500可在傘打開及閉合時沿肋部200向上(朝向頂部凹口119)及向下(朝向肋部尖端)自由行進。
支柱300在形成於抗反轉支柱810之第一平行棒820與第二平行棒830之間形成的開放空間內經過。棒820、830之間的此開放空間自第一接頭840延伸至第二接頭850且自完全閉合位置至完全折疊位置在傘之所有位置中容納支柱300。
如在第一實施例中,傘700之肋部200包括浮動接頭止動件530,該浮動接頭止動件530固定附接至肋部200。浮動接頭止動件530安置於浮動接頭500與第二肋部接頭230之間,且保留在沿肋部200之固定位置處。止動件530包括鏜孔532,鏜孔532穿過止動件530延伸並接收肋部200。止動件530利用傳統技術固定至肋部200,以便將止動件530固定在沿肋部200長度之特定目標位置處。止動件530可藉由機械或包覆模製來固定,這在此情況下為較佳方法。止動件530經構造以使得其將浮動接頭500之移動限制在朝向頂部凹口119之方向上。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止動件530防止肋部200在壓力下之反轉。
因此,與其中抗反轉機構位於可樞轉支柱與肋部之間的第一實施例相對,傘700中之抗反轉機構在浮動凹口815與浮動接頭500之間形成,且用來將該浮動凹口連接至該浮動接頭。
亦將理解,本文所述之凸形/凹形類型連接可逆轉,原因在於,在本文中作為含有凸形連接器所述之部分可替代地含有凹形連接器,且相反地,在本文中作為含有凹形連接器所述之部分可替代地含有凸形連接器。例如,浮動接頭500展示為具有凸形連接器520;然而,浮動接頭500可替代地經形成以具有一對隔開的指狀物(凸緣),該對隔開的指狀物之間界定空間(凹形連接器)。因此,抗反轉支柱之遠端將經形成以具有凸形接頭,如與所示凹形接頭相對。耦接為相同的,原因在於,凸形接頭插入形成於凹形接頭中的空間中。類似地,其他接頭之性質,諸如支柱與固定接頭(例如,接頭230)之間的連接可反轉。
本發明之滑動件鎖定特徵亦提供超過習知設計的若干優點。詳言之,鎖定插入件在軸節段之間提供連接特徵,其允許一種藉由不添加額外鎖定特徵將滑動件鎖定在適當位置之方法,該額外鎖定特徵將非所要地增大滑動件之直徑。
圖22-32D例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傘900。傘900類似於其他傘,且因此,系統元件被同樣地編號。傘900包括軸110及沿軸110滑動地行進之滑動件150。沿軸110的亦存在沿軸110滑動行進之頂部凹口910。頂部凹口910安置於滑動件150上方,且存在固定凹口,亦即,壓縮凹口920,其安置在軸110之頂端處。因此,頂部凹口910位於壓縮凹口920與滑動件150之間。
壓縮凹口920在第一肋部930之第一端部處可樞轉連接至第一肋部930。第一肋部930之第二端部可樞轉連接至壓縮臂部950之第二端部。壓縮臂部950之第一端部可樞轉連接至頂部凹口910。圖32A-D例示第一肋部930。第一肋部930為細長結構,其具有不對稱性質。第一肋部930之第一端部具有成單個成角度延伸部(指狀物)931之形式的凸形特徵,該單個成角度延伸部自第一肋部930之主體932向外突出。如所示,主體932具有大體U形構造。貫穿孔穿過延伸部931形成。延伸部931經配置來與可壓縮凹口920配合(例如,緊固件可延伸穿過延伸部931之貫穿孔以一起耦接至兩者)。在相對第二端部處,第一肋部930具有成一對間隔開的臂部933之形式的凹形特徵,該對間隔開的臂部933平行於彼此。如圖32C之頂部平面圖所示,開放空間934形成於兩個臂部933之間。
如圖32B之側視圖所示,延伸部931沿第一方向向下成角度,且兩個臂部933沿第二方向向上成角度。沿著兩個臂部933,存在兩個附接點,亦即,第一附接點935及第二附接點936。壓縮臂部950之第二端部在第一附接點935處可樞轉附接至第一肋部930(例如,如藉由使用緊固件或類似物來附接)。
如在圖23及30C中最佳所示,形成於臂部933之間的空間934允許第一支柱960穿過其中。第一支柱960之第一端部可樞轉連接至滑動件150。第一支柱960之第二端部可樞轉連接至第二肋部接頭970。第二 支柱980之第一端部在第二附接點936處可樞轉地連接至第一肋部930(例如,如藉由使用緊固件或類似物來附接)。第二支柱980之第二端部可樞轉連接至第二肋部接頭970。
圖31A-D例示第二肋部接頭970。第二肋部接頭970由大體上為U形的主體971形成。如圖式所示,第二肋部接頭970沿其長度具有輕微曲率。主體971具有第一附接點972及第二附接點973。第一附接點972位於主體971之兩端中間,而第二附接點973位於主體971之一端處。第一支柱960利用緊固件或類似物可樞轉附接至第二附接點973。第二支柱980在其端部處可樞轉地附接至第一附接972。主體971之與含有第二附接點973之端部相對的端部包括引導至中空內部空間中之成形開口974。所例示開口974及中空內部空間具有D形。
第二肋部接頭970亦在其第一端部處附接至第二肋部990。更確切而言,第二肋部990之第一端部經由開口974插入中空內部空間中。第二肋部990之第二端部附接至尖端,諸如本文所述之尖端1400。一個示範性尖端1400闡述於圖27A-D中。尖端1400包括主體1410,主體1410具有打開的第一端部1412及閉合的翅片狀第二端部1414。
第一支柱960之長度大於第一肋部930及壓縮臂部950之長度。
正如先前實施例的情況一樣,傘800包括抗反轉機構1000。抗反轉機構1000以類似於本文所述之抗反轉機構的方式操作。
抗反轉機構1000包括抗反轉支柱1010;抗反轉滑動接頭1100及滑動接頭止動件1200。
如在圖30A-D中最佳所示,抗反轉支柱1010為細長結構,其具有第一端部1012及相對第二端部1014。圖30A-D最佳地例示抗反轉支柱1010之形狀及構造。在某些方面,抗反轉支柱1010類似於骨骼。如圖式所示,抗反轉支柱1010為非對稱的,而是替代地具有中心反曲點1011,該中心反曲點1011界定:第一支柱部分1020,其延伸至第一端部1012且在第一端部1012處終止;以及第二支柱部分1030,其延伸至第二端部1014且在第二端部1014處終止。如將在本文中更詳細描述的,根據端視圖(圖 30D),歸因於併入第一支柱部分1020及第二支柱部分1030中之每一者中的曲率,抗反轉支柱1010大體上具有H形狀。
如自圖30B之側視圖所觀察,抗反轉支柱1010由第一面1013及相對第二面1015界定。如可在圖式中所見及將在下文更詳細描述的,第一支柱部分1020沿第一面1013具有凹狀形狀且沿第二面1015具有凸狀形狀,且相反地,第二支柱部分1030沿第一面1013具有凸狀形狀且沿第二面1015具有凹狀形狀。
如在圖30C之平面視圖中可見,第一端部1012及第二端部1014中之每一者具有形成在其中之U形凹口(開口)1040。U形凹口1040之形成界定間隔開且平行於彼此之第一指狀物延伸部1050及第二指狀物延伸部1052。第一指狀物延伸部1050及第二指狀物延伸部1052之自由端部具有在其中形成之軸向地對準開口1060以用於接收緊固件或類似物,以便將抗反轉支柱1010耦接至另一結構,如本文所述。
如在圖30A之透視圖中最佳所示,第一支柱部分1020及第二支柱部分1030中之每一者之凹狀區段界定槽1018,該槽1018由一對相對直立側壁1019界定。歸因於抗反轉支柱1010之形狀,沿第一支柱部分1020之第一面1013形成之槽深度及沿第二支柱部分1030之第二面1015形成之槽深度在朝向中心反曲點1011之方向上逐漸減小。在中心反曲點1011處,第一面1013及第二面1015中之每一者在一端之凹狀形狀槽與另一端之凸狀形狀表面之間轉變。
直立側壁1019之輪廓在第一支柱部分1020中與其在第二支柱部分1030中相同。換言之,直立的側壁1019之高度在兩個支柱部分1020、1030中為相同的,但面向相對方向,如本文所述。
第一支柱部分1020附接至第二支柱980。更確切而言,AIS(抗反轉支柱)接頭1070沿第二支柱980之位置提供,且經配置來配合至第一支柱部分1020。特別而言,AIS接頭1070可具有突出部或凸緣(標記部分),該突出部或凸緣插入臂部1050、1052之間的空間1040內。緊固件穿過開口1060且穿過AIS接頭1070之突出部中的開口以將兩者可樞轉地耦接在一起。AIS接頭1070可位於第二支柱980之端部之間的中間位置處且 保留在所選固定位置處。如下所述,第一支柱部分1020之槽1018經大小設計及成形以在傘折疊及呈現閉合位置時接收第二支柱980。
抗反轉機構1000亦包括浮動(滑動)接頭1100,浮動接頭1100滑動耦接至第二肋部990,且經配置來與抗反轉支柱1010之第二支柱部分1030配合。圖28A-D例示浮動接頭1100,該浮動接頭1100經配置以使得其可沿第二肋部990滑動行進。浮動接頭1100具有主體1110,主體1110包括鏜孔1112,鏜孔1112在主體1110中形成且表示自主體1110之一端通過至其另一端之貫穿孔。浮動接頭1100亦包括成一對隔開的翅片形式之接頭連接器1120,該對隔開的翅片自主體1110徑向向外延伸。連接器1120可垂直於主體1110形成。連接器1120具有在其中形成之開口。因此,連接器1120表示凸形接頭且位於鏜孔1112下方,以便不對其進行干擾。
抗反轉支柱1010之第二部分1030藉由將接頭連接器(兩個翅片)1120內部地插入第二支柱部分1030之臂部1050、1052之間而配合至滑動接頭1100以使得穿過其中形成之開口軸向對準。然後,緊固件或類似物穿過孔以允許其之間的附接。
如圖24所示,當抗反轉支柱1010以本文所述之方式附接至周圍部件時,第二支柱部分1030之凸狀第一面1013及第一支柱部分1020之凹狀第一面1013面向第二肋部990。類似地,第二支柱部分1030之凹狀第二面1015及第一支柱部分1020之凸狀第二面1015面向第二支柱980。
因此,抗反轉支柱1010藉由耦接至滑動接頭1100而耦接至第二肋部990。
將瞭解,在另一實施例中,浮動接頭可為包括凸形連接器(部件1120)之凸形部分;然而,其經定位在第二肋部990內部,以使得浮動接頭在第二肋部990(例如,鋁擠出肋部或成形鋼肋部)之中空內側內自由移動。肋部990可因此具有在其中形成之線性狹槽,其中連接器1120穿過該線性狹槽。浮動接頭之操作在其他方面為相同的。因此,在此替代實施例中,浮動接頭之「浮動作用」在第二肋部990中內部地發生,與所例示之實施例中之第二肋部990的外側上發生的情況相對。
參考圖22及29A-D,抗反轉機構1000亦包括浮動接頭止動 件1200,該浮動接頭止動件1200在所選固定位置處固定附接至第二肋部990。浮動接頭止動件1200安置於浮動接頭1100與第二肋部接頭970之間,且保留在沿肋部200之固定位置處。止動件1200包括鏜孔1210,鏜孔1210穿過止動件1200延伸並接收第二肋部990。止動件1200利用傳統技術固定至第二肋部990,以便將止動件1200固定在沿第二肋部990長度之特定目標位置處。止動件1200可藉由機械或包覆模製來固定,這在此情況下為較佳方法。止動件1200經構造以使得其將浮動接頭1100之移動限制在朝向第二肋部接頭970之方向上。
將瞭解,當傘處於打開位置時,浮動接頭1100沿第二肋部990前行直至其接觸浮動接頭止動件1200為止。與浮動接頭止動件1200組合之浮動接頭1100防止第二肋部990在處於強風之力下時反轉。反轉得以防止,因為肋部無法向上彎曲,此歸因於浮動接頭止動件1200之阻擋作用。
如本文所述,抗反轉支柱1010之形狀經設計來有助於傘折疊至小佔有面積(亦即,薄輪廓)中,如圖25所示。更確切而言,且如在圖25中最佳所示,抗反轉支柱1010經設計以使得當傘900折疊至其完全折疊位置時,抗反轉支柱1010挨靠於第二肋部990與第二支柱980之間,從而在折疊時允許達成更緊湊之總成。如圖25所示,第二支柱部分1030之槽1018以巢套方式接收第二肋部990之遠端部分(尖端1400與接頭止動件1200之間的部分),且類似地,第一支柱部分1020之槽部分1018以巢套方式接收第二支柱980。第二肋部990及第二支柱980之此巢套減小傘900在圖25之完全折疊位置中的總佔有面積。
圖33-38展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傘1300。傘1300類似於本文揭示之其他傘,且特別地包括如本文所述之浮動接頭佈置及如本文所述之骨狀元件。
傘1300包括軸1310,軸1310具有手柄1312。傘1300亦包括安置於軸1310一端的頂部凹口1320及可滑動的滑動件1330。為簡單起見,圖33-35展示一個肋部總成。
頂部凹口1320經配置來接收肋部1400,且因此用作此類肋部之附接點。肋部1400藉由裝配至頂部凹口1320中而附接至軸1310,且 可然後藉由金屬絲或其他手段固持。頂部凹口1320可為薄的圓形耐綸或塑膠零件,其具有圍繞邊緣之齒部。
如將藉由以下描述瞭解的,每一肋部1600耦接至頂部凹口1320及滑動件1330兩者,且此基於滑動件1330之移動方向而導致肋部1600及所附接傘蓋(未展示)之打開及閉合。肋部1600與滑動件1330之間的連接由支柱1500(主支柱)製成。支柱1500為細長結構,其具有第一端部1502及相對第二端部1504,其中第一端部1502可樞轉附接至滑動件1330,且第二端部1504可樞轉附接至肋部1600。支柱1500與滑動件1330之間及支柱1500與肋部1600之間的樞軸連接可藉由諸如柳釘或銷釘等之緊固件來達成。更確切而言,第一支柱接頭1510在第一端部1502處形成於支柱1500與滑動件1330之間,且第二支柱接頭1520在第二端部1504處形成於支柱1500與肋部1600之間。
第一支柱接頭1510可成凸形端部接頭之形式,其經配置來可樞轉附接至滑動件1330,以便允許支柱1500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樞轉。
第二支柱接頭1520成雙接頭之形式,且具有在圖6及7A-D中展示為接頭320之構造。第二支柱接頭320亦可被認為係支柱至肋部接頭,且包括:第一端部,其附接至支柱1500之遠端;以及第二端部,其包括一對隔開的指狀物,該對指狀物平行於彼此並在其之間界定開放空間且在其中形成對準開口以允許緊固件或類似物之通過,以便將接頭耦接至另一結構(肋部),如下所論述。第二支柱接頭1520之額外細節相對於第二支柱接頭320展示於圖7A-D中,第二支柱接頭320可具有與接頭1520相同之構造。
支柱1500可由任何數量的不同材料形成,該等材料包括金屬(例如,鋅合金)。
如圖式所示,肋部1600為細長結構,其耦接至傘之其他部件,以提供由打開及閉合的複數個肋部1400限定之肋部總成。
每一肋部1600為具有第一端部(近端)及相對第二端部(遠端)之細長可撓性結構。第一端部可樞轉附接至頂部凹口1320,且更確切而言, 第一肋部接頭可提供在第一端部處且經設計來允許肋部1600相對於頂部凹口1320樞轉。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肋部接頭可成凸形端部接頭之形式,其可具有與作為支柱總成之部分的第一肋部接頭相似或相同之構造。
肋部1600亦包括第二肋部接頭1525(其可與接頭230相同),該第二肋部接頭1525沿肋部1600長度安置。第二肋部接頭1525可在肋部1600之特定位置處固定附接至肋部1600。第二肋部接頭1525可因此成中空結構之形式,其接收肋部1600且固定附接至肋部1600,以便在使用期間,第二肋部接頭1525不移動而是保留在固定位置處。第二肋部接頭1525具有成自其徑向向外延伸的翅片(突出部)之形式的連接器部分1527(圖38)。連接器部分1527可因此垂直於第二肋部接頭1525之主體形成。連接器部分1527包括穿過其中形成之開口。
連接器部分1527經大小設計且經配置來安置於開放空間內,其中該開放空間在第二支柱接頭1520之該對隔開的指狀物之間界定。當插入開放空間中時,形成於連接器部分1527中之開口與指狀物中之開口軸向對準,以便允許緊固件(諸如銷釘或柳釘或金屬絲等)之通過,藉以第二支柱接頭1520可樞轉附接至肋部1600(且因此,支柱1500可樞轉附接至肋部1600)。
正如本文所述之先前實施例的情況一樣,傘1300具有抗反轉機構。抗反轉機構包括抗反轉支柱1010;抗反轉滑動接頭1100及滑動接頭止動件530。
傘1300中所用抗反轉支柱1010已在上文非常詳細地得以描述且展示於包括圖30A-D的若干圖式中。正如先前實施例的情況一樣,抗反轉支柱1010之一端可樞轉地耦接至支柱1500,而另一端藉由滑動接頭1100可樞轉地耦接至肋部1600。如先前提及的且根據一些方面,抗反轉支柱1010類似於骨骼。如圖式所示,抗反轉支柱1010為非對稱的,而是替代地具有中心反曲點1011,該中心反曲點1011界定:第一支柱部分1020,其延伸至第一端部且在第一端部處終止;以及第二支柱部分1030,其延伸至第二端部且在第二端部處終止。如將在本文中更詳細描述的,根據端視圖(圖30D),歸因於併入第一支柱部分1020及第二支柱部分1030中之每一 者中的曲率,抗反轉支柱1010大體上具有H形狀。
第一支柱部分1020附接至支柱1500。
抗反轉機構亦包括浮動(滑動)接頭1100,浮動接頭1100滑動耦接至肋部1600且經配置來與抗反轉支柱1010之第二支柱部分1030配合。圖28A-D例示浮動接頭1100,且抗反轉支柱1010之第二部分1030與滑動接頭1100之間的連接描述於此。
抗反轉機構亦包括固定附接至肋部1600之浮動接頭止動件530。浮動接頭止動件530安置於浮動接頭1100與第二肋部接頭1525之間,且保留在沿肋部1600之固定位置處。止動件530包括鏜孔532,鏜孔532穿過止動件530延伸並接收肋部200。止動件530利用傳統技術固定至肋部200,以便將止動件530固定在沿肋部200長度之特定目標位置處。止動件530可藉由機械或包覆模製來固定,這在此情況下為較佳方法。止動件530經構造以使得其將浮動接頭1100之移動限制在朝向頂部凹口1320之方向上。
將瞭解,當傘處於打開位置時,浮動接頭1100沿肋部1600前行直至其接觸浮動接頭止動件530為止。與浮動接頭止動件530組合之浮動接頭1100防止肋部1600在處於強風之力下時反轉。反轉得以防止,因為肋部無法向上彎曲,此歸因於浮動接頭止動件530之阻擋作用。
傘1300亦包括尖端600或1400,尖端600或1400描述於本文中且例示於圖10A-D及11-13及圖27A-D中。
抗反轉支柱1010經設計以使得當傘1300折疊至其完全折疊位置時,抗反轉支柱1010挨靠於肋部1600與支柱1500之間,從而在折疊時允許更緊湊的總成。第一支柱部分1020之槽以巢套方式接收肋部1400之遠端部分(尖端1400與接頭止動件530之間的部分),且類似地,第二支柱部分1030之槽部分以巢套方式接收支柱1500。肋部1400及支柱1500之此巢套減小傘1300在圖35之完全折疊位置中的總佔有面積。
雖然本發明已結合其某些實施例來描述,但本發明能夠以其他形式及使用其他材料及結構來實踐。因此,本發明由在此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中之敘述來定義。
111:第一軸區段
113:第二軸區段
115:第三軸區段
119:頂部凹口
130:手柄
150:滑動件
230:第二肋部接頭
300:支柱
310:第一支柱接頭
320:第二支柱接頭
410:抗反轉支柱
500:浮動接頭
530:浮動接頭止動件
600:尖端

Claims (23)

  1. 一種傘,其包含:一細長軸,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第二端部;一滑動件,其繞著該細長軸可滑動地安置,且可沿該軸之一長度移動;以及複數個肋部,其藉由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主支柱而附接至該滑動件,其中在該打開位置,該等肋部處於一打開延伸位置,並且在該閉合位置,該等肋部處於一閉合折疊位置;一抗反轉機構,其包含複數個抗反轉支柱,其中每一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一個相應主支柱,且可樞轉地連接至沿該肋部之一長度可自由移動的一浮動接頭構件,該抗反轉機構亦包括一止動件,該止動件固定地附接至該肋部,且限制該浮動接頭構件沿該肋部行進之程度,且經定位以防止該肋部響應於一所施加力之反轉;其中該抗反轉支柱具有一第一面、一相對第二面、一第一端部部分及一第二端部部分,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一面形成之一第一槽,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一面形成之一凸狀表面,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二面形成之一第二槽,且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二面形成之一凸狀表面;其中在該傘之該閉合位置,該等複數個肋部中之一者接收在該第一槽內,且該等複數個主支柱中之一者接收在該第二槽內,以形成一巢套佈置,該巢套佈置增加該傘之緊湊性。
  2.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每一主支柱在一近端處可樞轉地附接至該滑動件,且在一遠端處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肋部。
  3.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浮動接頭包含:一主體,其具有形成在該主體中之一鏜孔,該鏜孔接收該肋部;以及一接頭連接器,其可樞轉地附接至該抗反轉支柱。
  4.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抗反轉支柱在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第二端部兩者處具有一凹形類型端部接頭,該一個主支柱具有一凸形類型接頭連接器,該凸形類型接頭連接器在該第一端部處與該凹形類型端部接頭 配合,且該浮動接頭構件包括一凸形類型接頭連接器,該凸形類型接頭連接器在該第二端部處與該凹形類型端部接頭配合。
  5.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一浮動凹口,該浮動凹口繞著該軸安置且經配置來沿該軸向上及向下行進。
  6. 如請求項5之傘,其中該浮動凹口安置在該等肋部可樞轉地附接之一頂部凹口與該滑動件之間。
  7.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每一肋部包括由一中空主體界定之一遠端尖端,該中空主體具有形成在其中之一鏜孔,該鏜孔含有該肋部之一遠端及一彈簧,該彈簧安置於該肋部之該遠端與該鏜孔之一端之間以用於將一力施加於該傘蓋。
  8.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主支柱藉由一支柱至肋部接頭可樞轉地連接至該肋部,該支柱至肋部接頭充當一雙接頭,原因在於,該支柱至肋部接頭將該主支柱結合至該肋部,且亦將該主支柱結合至該抗反轉支柱。
  9.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主支柱之一遠端包括一遠端接頭,該遠端接頭具有與該肋部上之一固定凸形接頭配合之一凹形部分及與作為該抗反轉支柱之一部分的一凹形端部接頭配合之一凸形部分。
  10.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在具有一第一狹槽形成於其間的一第一對彎曲的指狀物終止,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在具有一第二狹槽形成於其間的一第二對彎曲的指狀物終止,其中一第一接頭連接器接收在該第一狹槽內以用於將該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肋部,且一第二接頭連接器接收在該第二狹槽內以用於將該抗反轉可樞轉地附接至該一個相應支柱。
  11. 一種傘,其包含:一細長軸,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第二端部;一滑動件,其繞著該細長軸可滑動地安置,且可沿該軸之一長度移動;以及複數個肋部,其藉由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支柱附接至該滑動件,其中在該打開位置,該等肋部處於一打開延伸位置,並且在該閉合位置,該等肋部處於一閉合折疊位置; 一抗反轉機構,其包含複數個抗反轉支柱,其中每一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一個相應支柱且可樞轉地連接至該肋部;其中該抗反轉支柱具有一第一面、一相對第二面、一第一端部部分及一第二端部部分,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一面形成之一第一槽,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二面形成之一第二槽,以使得在該傘之該閉合位置,該等複數個肋部中之一者接收在該第一槽內,且該等複數個支柱中之一者接收在該第二槽內以形成一巢套佈置,該巢套佈置增加該傘之緊湊性。
  12.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等複數個肋部包括複數個第一肋部及複數個第二肋部,且該等複數個支柱包括複數個第一支柱及複數個第二支柱,其中一單個肋部連桿總成包含:一個第一肋部,其可樞轉地耦接至在該軸之一端處形成之一第一凹口;一個第二肋部,其在一遠端處具有一尖端以用於耦接至一傘蓋;一個第一支柱,其可樞轉地耦接至該滑動件;一肋部接頭,其可樞轉地耦接至該第一支柱且耦接至該第二肋部;一個第二支柱,其可樞轉地耦接至該第一肋部之一端且耦接至該肋部接頭;以及一壓縮臂部,其在一端處可樞轉地耦接至該第一肋部且在一相對端部處耦接至一頂部凹口;其中該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該第二支柱。
  13. 如請求項12之傘,其中該第一肋部之一端具有在一端處形成之一狹槽,該第一支柱穿過該狹槽。
  14.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一面形成之一凸狀表面,且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二面形成之一凸狀表面。
  15.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抗反轉支柱之一第一端部可樞轉地連接至一浮動接頭構件,該浮動接頭構件沿該肋部之一長度可自由移動,該抗反轉機構亦包括一止動件,該止動件固定地附接至該肋部,且限制該浮動接頭構件沿該肋部行進之程度,且經定位以防止該肋部響應於一所施加力之反轉。
  16.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一個支柱在其一第一端部處可樞轉地附接至該滑動件且藉由一第一肋部接頭在其一第二端部處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肋部,該抗反轉在其一第一端部處可樞轉地附接至該第一肋部接頭且在其一第二端部處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肋部。
  17.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第一面之該槽在一反曲點處轉變為一凸狀部分,且該第二面之該槽在該反曲點處轉變為一凸狀部分。
  18.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第一槽之一深度經選擇以便該等肋部中之一者被接收及捕獲於其中,且該第二槽之一深度經選擇以便該等支柱中之一者被接收及捕獲於其中。
  19.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抗反轉支柱之該第一端部部分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向外延伸的一第一接頭部分,且該抗反轉支柱之該第二端部部分包括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對的一第二方向向外延伸的一第二接頭部分。
  20.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在具有一第一狹槽形成於其間的一第一對彎曲的指狀物終止,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在具有一第二狹槽形成於其間的一第二對彎曲的指狀物終止,其中一第一接頭連接器接收在該第一狹槽內以用於將該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肋部,且一第二接頭連接器接收在該第二狹槽內以用於將該抗反轉可樞轉地附接至該一個相應支柱。
  21. 如請求項11之傘,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在一第一方向上彎曲,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在一相對第二方向上彎曲。
  22. 一種用於與一傘之一抗反轉機構一起使用的一抗反轉支柱,其包含:一支柱主體,其具有一第一面、一相對第二面、一第一端部部分及一第二端部部分,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一面形成之一第一槽,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一面形成之一凸狀的第一表面,且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二面形成之一第二槽,且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沿該第二面在一縱長方向上形成之一凸狀彎曲的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形成於其中的一第一開口狹槽且界定用以接收一第一接頭結構之一第一對相對立之彎曲的指狀物,以及該第二端部部分具有形成於其中的一第二開口狹槽且界定用以接收一第二接頭結構之一第二對相對立之彎曲的指狀物。
  23. 一種傘,其包含:一細長軸,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第二端部;一滑動件,其繞著該細長軸可滑動地安置,且可沿該軸之一長度移動;以及複數個肋部,其藉由在打開位置與閉合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主支柱而附接至該滑動件,其中在該打開位置,該等肋部處於一打開延伸位置,並且在該閉合位置,該等肋部處於一閉合折疊位置;一抗反轉機構,其包含複數個抗反轉支柱,其中每一抗反轉支柱可樞轉地耦接至一個相應主支柱,且可樞轉地連接至該肋部;其中該抗反轉支柱具有一第一端部部分及一第二端部部分,該第一端部部分及該第二端部部分中的每一者係由彼此隔開且平行的第一和第二指狀物延伸部所界定;其中在該傘之該閉合位置,該等複數個肋部中之一者與該第一端部部分巢套,且該等複數個主支柱中之一者與該第二端部部分巢套,以形成一巢套佈置,該巢套佈置增加該傘之緊湊性;其中該主支柱藉由一支柱至肋部接頭可樞轉地連接至該肋部,該支柱至肋部接頭充當一雙接頭,其中該支柱至肋部接頭將該主支柱結合至該肋部,且亦將該主支柱結合至該抗反轉支柱。
TW106105701A 2016-08-19 2017-02-21 傘及用於傘之抗反轉支柱 TWI728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77042P 2016-08-19 2016-08-19
US62/377,042 2016-08-19
US201662423708P 2016-11-17 2016-11-17
US62/423,708 2016-1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6514A TW201806514A (zh) 2018-03-01
TWI728055B true TWI728055B (zh) 2021-05-21

Family

ID=61196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5701A TWI728055B (zh) 2016-08-19 2017-02-21 傘及用於傘之抗反轉支柱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3500128B1 (zh)
JP (1) JP6905581B2 (zh)
KR (1) KR102321539B1 (zh)
CN (1) CN109982599B (zh)
AU (1) AU2017313652B2 (zh)
CA (1) CA3033639A1 (zh)
ES (1) ES2881519T3 (zh)
TW (1) TWI728055B (zh)
WO (1) WO201803469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05824A (en) * 1920-05-13 1922-02-07 S W Evans & Son Umbrella rib and stretcher
CN2381177Y (zh) * 1999-06-24 2000-06-07 亚洲洋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挡风效果的伞具
US20110108074A1 (en) * 2009-11-12 2011-05-12 Ching-Chuan You Windproof umbrella
TW201628524A (zh) * 2015-02-05 2016-08-16 盛雨公司 具有抗反轉機構的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7431A (en) * 1914-05-14 1916-01-11 Herman Julius Raabe Umbrella.
DE390403C (de) * 1922-06-28 1924-02-22 Wilhelm Kopp Schirmgestell
US1964292A (en) * 1933-08-21 1934-06-26 Walter A Livingston Folding umbrella
DE817791C (de) * 1949-10-16 1951-10-18 Willi Neumann Sicherung gegen das Umklappen aufgespannter Schirme mit Stuetzstreben
DE2226384C3 (de) * 1972-05-31 1979-08-30 Bremshey Ag, 5650 Solingen Schirmschieber
DE3035805A1 (de) * 1980-09-23 1982-05-06 Hoechst Ag, 6000 Frankfur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ranulaten kondensierter phosphate
ATE271326T1 (de) * 1996-10-10 2004-08-15 Innoventions Entpr Ltd Zusammenklappbarer regenschirm mit verstärktem dachstangengestell
US6035873A (en) * 1998-07-15 2000-03-14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Multiple-fold umbrella having gradationally convex telescopic shaft
CN2375157Y (zh) * 1999-06-25 2000-04-26 刘福田 抗风伞的结构
JP3370980B2 (ja) * 2000-09-25 2003-01-27 福太洋傘工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の内骨と炭素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の外骨とを有する多段折畳み式の傘骨アセンブリ
CN2659207Y (zh) * 2002-05-17 2004-12-01 福尔顿公司 抗风伞的伞骨结构
US6810890B2 (en) * 2002-09-18 2004-11-02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Obstruction-free golf bag umbrella
DE20304453U1 (de) * 2003-03-19 2003-06-18 Eberhard Goebel Gmbh & Co Schirm
US7281542B2 (en) * 2004-04-28 2007-10-16 Ko Chin-Su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umbrella runner
US20060107981A1 (en) * 2004-11-23 2006-05-25 Ko Chin-Sung Foldable umbrella frame having five ribs (II)
CN2807861Y (zh) * 2005-06-10 2006-08-23 刘福田 扁形伞具之改良结构
US8607808B1 (en) * 2012-06-29 2013-12-17 Ching-Chuan You Light windproof umbrella
US8939163B2 (en) * 2012-07-25 2015-01-27 Aubrey Michael Gray Umbrella anti-inversion apparatus
CN205410035U (zh) * 2014-09-19 2016-08-03 品牌开发商有限公司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05824A (en) * 1920-05-13 1922-02-07 S W Evans & Son Umbrella rib and stretcher
CN2381177Y (zh) * 1999-06-24 2000-06-07 亚洲洋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挡风效果的伞具
US20110108074A1 (en) * 2009-11-12 2011-05-12 Ching-Chuan You Windproof umbrella
TW201628524A (zh) * 2015-02-05 2016-08-16 盛雨公司 具有抗反轉機構的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0128A1 (en) 2019-06-26
KR102321539B1 (ko) 2021-11-03
CA3033639A1 (en) 2018-02-22
JP6905581B2 (ja) 2021-07-21
JP2019524343A (ja) 2019-09-05
CN109982599B (zh) 2021-06-01
WO2018034691A1 (en) 2018-02-22
TW201806514A (zh) 2018-03-01
KR20190051986A (ko) 2019-05-15
AU2017313652A1 (en) 2019-03-21
CN109982599A (zh) 2019-07-05
EP3500128B1 (en) 2021-05-05
AU2017313652B2 (en) 2023-06-29
ES2881519T3 (es) 2021-11-29
EP3500128A4 (en) 2020-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8554B2 (en) Umbrella having an anti-inversion mechanism
US10743627B2 (en) Umbrella having an anti-inversion mechanism
KR102321528B1 (ko) 개선된 샤프트와 리브 조립체를 갖는 우산
US7735498B2 (en) Umbrella with mechanism for automatic opening or closing
TWI728055B (zh) 傘及用於傘之抗反轉支柱
CN116390670A (zh) 具有防反转机构的伞
CN213096543U (zh) 旋转伞
JP2023520008A (ja) 反転防止機構を有する傘
CN112656100A (zh) 具有外部撑杆框架的伞
TW202119969A (zh) 具有防翻轉機構的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