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5156B -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5156B
TWI725156B TW106110876A TW106110876A TWI725156B TW I725156 B TWI725156 B TW I725156B TW 106110876 A TW106110876 A TW 106110876A TW 106110876 A TW106110876 A TW 106110876A TW I725156 B TWI725156 B TW I7251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source
base station
sending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0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5697A (zh
Inventor
馮斌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5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515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了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第一終端向基站發送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第二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發送資源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發送資源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的;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D2D數據。這樣,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時,第一終端在半靜態地或動態地申請資源時,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能夠充分根據低成本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發送資源,並且該發送資源不會超出第二終端的能力接收範圍,從而保證兩個終端之間的D2D傳輸。

Description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設備到設備(Device-to-Device,D2D)通信也稱為終端直通技術,是指鄰近的終端可以在近距離範圍內通過直連鏈路(Sidelink,SL)進行數據傳輸的方式。D2D通信的兩個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不需要通過中心節點(即基站)進行轉發。D2D技術的短距離通信特點和直接通信方式使其具有如下優勢:1,終端與終端之間的近距離直接通信方式可以實現較高的數據速率、較低的延遲和較低的功耗;2,利用網絡中廣泛分佈的用戶終端以及D2D通信鏈路的短距離特點,可以實現頻譜資源的有效利用,獲得資源空分複用增益;3,D2D通信的直接通信方式能夠適應如無線個人到個人(Person to Person,P2P)等業務的本地數據共享需求,提供具有靈活適應能力的數據服務;4,D2D通信能夠利用網絡中數量龐大且分佈廣泛的通信終端以拓展網絡的覆蓋範圍。
D2D通信不僅用於公共安全業務,也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商用場景中,用以解決覆蓋延伸、設備省電等現實問題。例如,蜂窩網絡覆蓋之外的終端可以通過作為中繼的終端實現與網絡的數據通信,這樣一定意義上實現了網絡覆蓋的延伸,實現覆蓋增強。並且,例如,採用D2D短距通信可以節省終端的發送功率,有利於延長終端的電池壽命。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D2D技術與傳統的短距離通信技術有所不同。傳統的短距離通信技術如藍牙、無線保真直連(WiFi Direct)、Zigbee等等使用非授權頻帶如工業科學研究醫療(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ISM)頻段進行數據直接傳輸,與蜂窩網絡形成相對獨立的系統。而D2D技術是指與蜂窩系統共享使用授權頻帶資源的終端直通技術。
現有的D2D通信中,D2D傳輸資源可以是通過專用信令半靜態配置的方式下發的,或者可以是由終端動態申請的方式獲取的。然而,現有的方式沒有考慮與終端進行D2D通信的對端終端,從而會導致配置或申請的D2D傳輸資源不能保證D2D通信的成功。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能夠保證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D2D傳輸。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第一終端向基站發送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第二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
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發送資源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發送資源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的;
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由此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向基站發送第二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從而保證基站所分配的資源不會超出第二終端的能力接收範圍,進而能夠保證後續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數據傳輸。
結合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中。
相應地,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發送資源配置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發送資源池配置信息,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並且,在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D2D數據之前,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從所述發送資源池中選擇所述發送資源。
結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媒體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後稱MAC PDU)中。可選地,所述設備屬性信息是由所述MAC PDU中的邏輯信道標識(Logical Channel ID,LCID)進行標識的。
可選地,所述MAC PDU中的緩存狀態報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的特定字段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其中,所述BSR的格式是由LCID進行標識的。
例如,可以定義新的BSR格式,在該新的BSR格式的特定字節攜帶所述設備屬性信息。
可選地,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接收帶寬。
可選地,所述設備屬性信息還可以包括第二終端的發送帶寬、第二終端的接收/發送最大數據塊大小、第二終端的接收/發送天線數目。
可選地,所述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其中,包括:
基站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第二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所述第一終端將使用的發送資源;
所述基站將所述發送資源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結合第二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RRC信令中。
相應地,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所述第一終端將使用的發送資源,包括: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發送資源池,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進一步地,所述基站將所述發送資源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可包括:所述基站將所述發送資源池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資源池中的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所述D2D數據。
結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MAC PDU中。
可選地,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是由所述MAC PDU中的LCID進行標識的。
可選地,所述MAC PDU中的BSR的特定字段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其中,所述BSR的格式是由LCID進行標識的。
例如,可以定義新的BSR格式,在該新的BSR格式的特定字節攜帶所述設備屬性信息。
可選地,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接收帶寬。
可選地,所述設備屬性信息還可以包括第二終端的發送帶寬、第二終端的接收/發送最大數據塊大小、第二終端的接收/發送天線數目。
可選地,所述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包括發送單元和接收單元,該終端能夠實現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中由第一終端實現的數據傳輸的各個過程。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包括發送器、接收器和處理器,該終端能夠實現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中由第一終端實現的數據傳輸的各個過程。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第一終端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中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包括接收單元、確定單元和發送單元,該基站能夠實現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中由基站實現的數據傳輸的各個過程。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包括發送器、接收器和處理器,該基站能夠實現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中由基站實現的數據傳輸的各個過程。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基站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中數據傳輸的方法。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全球移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寬帶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LTE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統、LTE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等。
還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Station,B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還可以是LTE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未來5G網絡中的基站設備等,本發明對此並不限定。基站也可以稱為網絡設備、網絡側裝置等。
還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可以經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RAN)與一個或多個核心網(Core Network)進行通信,終端可稱為接入終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設備、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終端設備可以是蜂窩電話、無繩電話、會話啟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字處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等。
D2D通信與蜂窩系統共享使用授權頻帶的資源,形成統一的混合蜂窩與D2D網絡。如圖1所示為混合網絡的示意圖。在該混合網絡的場景中,終端可以以兩種不同的模式通信。其一,蜂窩通信模式:終端通過基站進行通信;其二,D2D模式:終端使用D2D鏈路直接通信。可理解,在該混合網絡中,部分終端以蜂窩通信模式通過基站進行信息轉發和通信,部分終端以終端直通模式進行數據的直接傳輸。
獲取D2D的傳輸資源的方式可以通過專用信令半靜態配置的方式或者終端動態申請的方式。如圖2(a)所示為採用專用信令半靜態配置的方式,圖2(b)所示為終端動態申請的方式。
在圖2(a)中,在終端100處於連接態(connected mode)的情況下,當終端100在sidelink上有數據發送或者有興趣發送數據時,向基站200發送sidelinkUEinformation消息,該消息中可以攜帶感興趣的頻點信息等。當基站200收到終端100的消息之後,會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連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過程為終端100分配一套傳輸資源池和相應的傳輸資源配置。進一步地,終端100可以在這套資源池中選擇一份資源進行數據發送。
在圖2(b)中,在終端100處於連接態(connected mode)的情況下,當終端100在sidelink上有數據發送時,發送專用調度請求(Dedicated-Scheduling Request,D-SR)或者隨機接入-調度請求(Random Access-Scheduling Request,RA-SR)過程,基站200通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或者增強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nhanced PDCCH,ePDCCH)分配上行授權。終端100收到上行授權之後,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攜帶直連鏈路緩存狀態報告(SideLink-Buffer Status Reports,SL-BSR),基站200根據終端上報的SL-BSR通過PDCCH或ePDCCH分配SL上數據發送的授權。
但是,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在LTE系統中支持機器類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版本13(Release 13,R13)中立項了針對MTC的物理層增強項目。一台MTC終端(也稱為MTC設備)可能具有多種機器與機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特性之中的部分特性,如低移動性、傳輸數據量小、對通信時延不敏感、要求極低功耗等特徵。這裡的M2M通信也屬於是D2D通信。其中,為了降低MTC終端的成本,定義了一種新的終端類型,稱為低成本終端,其上行和下行均只支持1.4MHz射頻帶寬或者更低的系統帶寬,例如200KHz。然而,上述如圖2(a)和圖2(b)所示的D2D通信中,當發送方終端有sidelink數據待發送時,如果沒有發送資源,便向基站200申請資源。可是如果接收方終端是低成本終端,則基站200所分配的資源有可能超出接收端的接收範圍。從而會導致發送方終端與接收方終端之間的sidelink數據傳輸失敗。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一個示意性流程圖。圖3中示出了第一終端10、第二終端20和基站30。如圖4所示,第一終端10與基站30之間可以通過蜂窩鏈路進行通信,並且第一終端10處於網絡連接態。第一終端10與第二終端20可以通過直連鏈路(也稱為D2D鏈路)進行通信。
其中,第二終端20可以是低成本(low cost)終端。這裡的低成本終端可以是低成本智能終端,或者可以是低成本物聯網終端等,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定。
一般地,低成本終端的傳輸帶寬比普通終端的傳輸帶寬要窄。
圖3所示的方法包括:
步驟S101,第一終端10向基站30發送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
可理解,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可以指示該第二終端20為低成本終端。該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可以包括第二終端20的接收帶寬。
可理解,第一終端10處於連接態。當第一終端10需要向第二終端20發送直連鏈路(sidelink,SL)數據時,第一終端10可以執行步驟S101。其中,SL數據也可以稱為D2D數據。
這裡,可以將第一終端10稱為發送終端或發送端終端,可以將第二終端20稱為接收終端或接收端終端。
其中,該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20的接收/發送帶寬。
可選地,設備屬性信息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二終端20的接收/發送最大數據塊大小。設備屬性信息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二終端20能夠同時接收的數據塊大小。
可選地,設備屬性信息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二終端20的接收/發送天線數目等。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該資源配置請求可以攜帶在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中。或者可以理解為,以RRC信令的形式發送該資源配置請求。例如,該RRC信令可以是sidelinkUEinformation信令,且該sidelinkUEinformation信令包括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如圖5中的步驟S201所示。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該資源配置請求可以攜帶在媒體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後稱MAC PDU)中。一般地,MAC PDU包括緩存狀態報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如圖6中的步驟S301所示。
可選地,可以在MAC PDU中攜帶特定的MAC控制單元(Control Element,CE),並由該MAC CE攜帶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
作為一例,MAC PDU中的BSR可以採用現有的BSR格式。並且可以通過所述MAC PDU中的邏輯信道標識(Logical Channel ID,LCID)進行標識的。例如,LCID為“010”可以表示第二終端20的帶寬為100kb,LCID為“011”可以表示第二終端20的帶寬為300kb,等等。應注意,這裡對LCID的比特位數不作限定。例如,可以為3比特或5比特等。
這樣,可以根據LCID確定設備屬性信息。
作為另一例,可以定義新的BSR格式,並在該新定義的BSR格式中的特定字段攜帶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
該新定義的BSR格式可以稱為低成本BSR。舉例來說,可以在現有的BSR格式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字節,作為該新定義的BSR。並且該增加的一個字節可以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如圖7所示,在現有的BSR格式的最後增加一個字節,且利用該增加的字節的前4比特用於指示該低成本終端,後4比特作為預留(Reserved,R)比特。也就是說,在現有的邏輯信道組(Logical Channel Group,LCG)ID為1至N的緩存之後,增加了指示低成本終端的字節。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對於新定義的BSR格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如圖7所示是在現有的BSR格式的最後增加一個字節,或者,也可以在現有的BSR格式的最前面增加一個字節等等。
其中,該新定義的BSR格式可以由邏輯信道標識(Logical Channel ID,LCID)來指示。
舉例來說,如下表一所示,可以通過索引“01011”指示使用的BSR格式為低成本BSR。 表一
Figure 106110876-A0304-0001
這樣,可以根據LCID(例如為01011)確定傳輸的BSR的格式為圖7所示的低成本BSR,進一步地,可以在該低成本BSR的最後一個字節讀取設備屬性信息。
步驟S102,基站30根據資源配置請求,確定第一終端10將使用的發送資源。
具體地,基站30可以根據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第一終端10可以使用的,用於與第二終端進行D2D傳輸的發送資源。
具體地,設備屬性信息包括第二終端20的接收帶寬,基站30可以為第一終端10分配直連鏈路上的發送資源,並且該發送資源的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配置不能超過接收帶寬。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若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MAC PDU中,該步驟S102可以為圖6中的步驟S302。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若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RRC信令中,基站30可以確定第一終端10可以使用的發送資源池,該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如圖5中的步驟S202所示。也就是說,基站30為第一終端10所配置的是一套資源池。
步驟S103,基站30向第一終端10發送所述發送資源配置信息。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若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MAC PDU中,該步驟S103可以為圖6中的步驟S303。其中,基站30可以通過PDCCH或ePDCCH向第一終端10發送該發送資源配置信息。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若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RRC信令中,該步驟S103可以為圖5中的步驟S203。其中,基站30可以通過RRC連接重配置過程進行發送。
步驟S104,第一終端10使用該發送資源,向第二終端20發送D2D數據。
其中,D2D數據也稱為SL數據,可以包括多個數據塊。
具體地,第一終端10可以確定發送的數據塊的大小,並通過與第二終端20之間的D2D鏈路,向第二終端20發送該數據塊。
舉例來說,第一終端10可以根據發送資源的PRB配置,確定發送的數據塊的大小。舉例來說,第一終端10可以根據發送資源的PRB配置以及第二終端20的最大接收數據塊大小,確定發送的數據塊的大小。
可理解,第一終端10所確定的數據塊的大小應小於第二終端20的最大接收數據塊大小。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若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MAC PDU中,該步驟S104可以為圖6中的步驟S304。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若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RRC信令中,該步驟S104可以圖5中的步驟S204和步驟S205。
步驟S204,第一終端10確定發送資源。
具體地,第一終端10可以根據步驟S203中的發送資源池配置信息,從發送資源池中選擇發送資源。
步驟S205,第一終端10使用在步驟S204中所選擇的發送資源,向第二終端20發送D2D數據。
這樣,本發明實施例中,在半靜態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發送端終端可以在專用信令(RRC信令)中包括接收端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能夠由基站30根據設備屬性信息,進行發送資源配置,從而能夠保證發送端終端與接收端終端之間的D2D傳輸。
在發送端終端申請動態資源時,可以在MAC PDU中包括接收端終端的設備屬性信息,能夠由基站30根據設備屬性信息,進行發送資源配置,從而能夠保證發送端終端與接收端終端之間的D2D傳輸。
由此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向基站30發送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從而保證基站30所分配的資源不會超出第二終端20的能力接收範圍,進而能夠保證後續第一終端10與第二終端20之間的數據傳輸。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圖8所示的終端為第一終端10,包括發送單元110和接收單元120。
發送單元110用於向基站30發送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
接收單元120用於接收所述基站30發送的發送資源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發送資源是所述基站30根據所述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的。
發送單元110還用於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20發送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可選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RRC信令中。該第一終端10還可以包括選擇單元。接收單元120具體用於接收所述基站30發送的發送資源池配置信息,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
可選地,第一終端10還包括選擇單元(圖中未示),用於從所述發送資源池中選擇所述發送資源。
可選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MAC PDU中。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發送單元110可以由發送器實現,接收單元120可以由接收器實現,選擇單元可以由處理器實現。如圖9所示,第一終端10可以包括處理器701、接收器702、發送器703和存儲器704。其中,存儲器7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701執行的代碼等。處理器701用於執行存儲器704所存儲的代碼。例如,處理器701可以用於確定待發送的數據塊的大小。
第一終端10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7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7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另一個示意性結構圖。圖10的系統芯片80包括輸入接口810、輸出接口820、至少一個處理器830、存儲器840,所述輸入接口810、輸出接口820、所述處理器830以及存儲器840之間通過總線850相連,所述處理器8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840中的代碼,當所述代碼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830實現圖3中由第一終端10執行的方法。
圖8所示的第一終端10或圖9所示的第一終端10或圖10所示的系統芯片80能夠實現前述圖3至圖6的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終端10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基站的一個結構框圖。圖11所示的基站30包括接收單元910、確定單元920和發送單元930。
接收單元910,用於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第二終端20的設備屬性信息。
確定單元920,用於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所述第一終端10將使用的發送資源。
發送單元930,用於將所述發送資源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10,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10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20發送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接收單元910可以由接收器實現,確定單元920可以由處理器實現,發送單元930可以由發送器實現。如圖12所示,基站30可以包括處理器1001、接收器1002、發送器1003和存儲器1004。其中,存儲器10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1001執行的代碼等。處理器1001用於執行存儲器1004所存儲的代碼。
基站30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10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10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另一個示意性結構圖。圖13的系統芯片1100包括輸入接口1110、輸出接口1120、至少一個處理器1130、存儲器1140,所述輸入接口1110、輸出接口1120、所述處理器1130以及存儲器1140之間通過總線1150相連,所述處理器11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1140中的代碼,當所述代碼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1130實現圖3中由基站30執行的方法。
圖11所示的基站30或圖12所示的基站30或圖13所示的系統芯片1100能夠實現前述圖3的方法實施例中由基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可以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處理器可以是一種集成電路芯片,具有信號的處理能力。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處理器可以是通用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成可編程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編程邏輯器件、分立門或者晶體管邏輯器件、分立硬件組件。可以實現或者執行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公開的各方法、步驟及邏輯框圖。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法的步驟可以直接體現為硬件譯碼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譯碼處理器中的硬件及軟件模塊組合執行完成。軟件模塊可以位於隨機存儲器,閃存、唯讀存儲器,可編程唯讀存儲器或者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存儲器、寄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存儲介質中。該存儲介質位於存儲器,處理器讀取存儲器中的信息,結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驟。
可以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存儲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儲器或非易失性存儲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儲器兩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儲器可以是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編程唯讀存儲器(Programmable ROM,PROM)、抹除式可編程唯讀存儲器(Erasable PROM,EPROM)、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唯讀存儲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閃存。易失性存儲器可以是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緩存。通過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說明,許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tatic RAM,S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ynchronous DRAM,SDRAM)、雙倍數據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強型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連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內存總線隨機存取存儲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應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統和方法的存儲器旨在包括但不限於這些和任意其它適合類型的存儲器。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件、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件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10‧‧‧第一終端 20‧‧‧第二終端 30‧‧‧基站 100‧‧‧終端 110‧‧‧發送單元 120‧‧‧接收單元 200‧‧‧基站 S101、S102、S103、S104‧‧‧步驟 S201、S202、S203、S204、S205‧‧‧步驟 S301、S302、S303、S304‧‧‧步驟 701‧‧‧處理器 702‧‧‧接收器 703‧‧‧發送器 704‧‧‧存儲器 705‧‧‧總線系統 80‧‧‧系統芯片 810‧‧‧輸入接口 820‧‧‧輸出接口 830‧‧‧處理器 840‧‧‧存儲器 850‧‧‧總線 910‧‧‧接收單元 920‧‧‧確定單元 930‧‧‧發送單元 1001‧‧‧處理器 1002‧‧‧接收器 1003‧‧‧發送器 1004‧‧‧存儲器 1005‧‧‧總線系統 1100‧‧‧系統芯片 1110‧‧‧輸入接口 1120‧‧‧輸出接口 1130‧‧‧處理器 1140‧‧‧存儲器 1150‧‧‧總線
圖1是混合網絡的一個場景示意圖。
圖2(a)和(b)是現有技術中資源配置的方法的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應用場景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的BSR格式的一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終端的一個結構框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終端的另一個結構框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一個示意性結構圖。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基站的一個結構框圖。
圖12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基站的另一個結構框圖。
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另一個示意性結構圖。
10‧‧‧第一終端
20‧‧‧第二終端
30‧‧‧基站
S101、S102、S103、S104‧‧‧步驟

Claims (32)

  1. 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其包括:一第一終端向一基站發送一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一第二終端的一設備屬性信息,所述設備屬性信息至少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接收帶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發送資源其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發送資源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的,所述發送資源的物理資源塊配置低於或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接收帶寬;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中。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發送資源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發送資源池其配置信息,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D2D數據之前,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從所述發送資源池中選擇所述發送資源。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一媒體接入控制協議數據單元(MAC PDU)中。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設備屬性信息是由所述MAC PDU中的邏輯信道標識(LCID)進行標識的。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AC PDU中的緩存狀態報告(BSR)的特定字段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其中,所述BSR的格式是由LCID進行標識的。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
  9. 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其包括:一基站接收一第一終端發送的一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一第二終端的一設備屬性信息,所述設備屬性信息至少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接收帶寬;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所述第一終端將使用的一發送資源,所述發送資源的物理資源塊配置低於或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接收帶寬;所述基站將所述發送資源其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一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中。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所述第一終端將使用的所述發送資源,包括: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一發送資源池,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將所述發送資源其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包括:所述基站將所述發送資源池其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資源池中的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所述D2D數據。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一媒體接入控制協議數據單元(MAC PDU)中。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設備屬性信息由所述MAC PDU中的邏輯信道標識(LCID)進行標識的。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AC PDU中的緩存狀態報告(BSR)的特定字段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其中,所述BSR的格式是由LCID進行標識的。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5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
  17. 一種終端,包括:一發送單元,用於向一基站發送一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一第二終端的一設備屬性信息,所述設備屬性信息至少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接收帶寬;以及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發送資源其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發送資源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設備屬性信息確定的,所述發送資源的物理資源塊配置低於或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接收帶寬;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使用所述接收單元接收到的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中。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接收單元,具有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發送資源池其配置信息,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終端,其中,還包括一選擇單元,用於:從所述發送資源池中選擇所述發送資源。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一媒體接入控制協議數據單元(MAC PDU)中。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設備屬性信息是由所述MAC PDU中的邏輯信道標識(LCID)進行標識的。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MAC PDU中的緩存狀態報告(BSR)的特定字段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其中,所述BSR的格式是由LCID進行標識的。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23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
  25. 一種基站,其中,包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第一終端發送的一資源配置請求,所述資源配置請求包括一第二終端的一設備屬性信息,所述設備屬性信息至少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接收帶寬;一確定單元,用於根據所述接收單元接收的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所述第一終端將使用的一發送資源,所述發送資源的物理資源塊配置低於或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接收帶寬;以及一發送單元,用於將所述確定單元確定的所述發送資源其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一設備到設備(D2D)數據。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述的基站,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中。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確定單元,具體用於:根據所述資源配置請求,確定一發送資源池,所述發送資源池包括所述發送資源。
  2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將所述發送資源池其配置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一終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使用所述資源池中的所述發送資源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所述D2D數據。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資源配置請求攜帶在媒體接入控制協議數據單元(MAC PDU)中。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設備屬性信息是由所述MAC PDU中的邏輯信道標識(LCID)進行標識的。
  3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MAC PDU中的緩存狀態報告(BSR)的特定字段包括所述設備屬性信息,其中,所述BSR的格式是由LCID進行標識的。
  3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1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為低成本終端。
TW106110876A 2016-03-30 2017-03-30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TWI725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77917 WO2017166141A1 (zh) 2016-03-30 2016-03-30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WOPCT/CN2016/077917 2016-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697A TW201735697A (zh) 2017-10-01
TWI725156B true TWI725156B (zh) 2021-04-21

Family

ID=59963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0876A TWI725156B (zh) 2016-03-30 2017-03-30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9217B2 (zh)
EP (1) EP3386258B1 (zh)
JP (1) JP6708744B2 (zh)
KR (1) KR20180127311A (zh)
CN (1) CN108464048A (zh)
TW (1) TWI725156B (zh)
WO (1) WO2017166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6377A1 (en) * 2017-02-08 2018-08-16 Nokia Technologies Oy Up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for narrowban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WO2019028694A1 (zh) * 2017-08-09 2019-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第一设备及第二设备
WO2019157673A1 (zh) 2018-02-13 2019-08-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567855A (zh) * 2018-08-20 2021-03-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12887106B (zh) * 2018-09-30 2022-11-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WO2020087468A1 (zh) 2018-11-01 2020-05-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9587260B (zh) * 2018-12-18 2022-03-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获取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11278165B (zh) * 2019-01-11 2022-01-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1756481B (zh) * 2019-03-28 2023-07-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传数据的发送方法及数据重传资源的发送方法
US11895621B2 (en) * 2019-06-17 202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operation
US11678327B2 (en) 2019-08-15 2023-06-13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KR20220047772A (ko) * 2019-08-15 2022-04-19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피어 단말기들 간의 사이드링크 능력 정보 송신 및 보안
US11844085B2 (en) * 2019-08-23 2023-12-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ed grant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10855408B (zh) * 2019-11-06 2023-02-03 东阳市人民医院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尿常规检测系统
CN110995819B (zh) * 2019-11-28 2023-02-10 东阳市人民医院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麻醉药品分发控制系统
US11800347B2 (en) * 2020-04-10 2023-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UE) capability and assist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over sidelinks
WO2022021220A1 (zh) * 2020-07-30 2022-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30123622A1 (en) * 2021-10-20 2023-04-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nfiguring component carrier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18303048A (zh) * 2021-12-07 2024-07-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未许可频谱上的网络辅助的侧链路通信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5155A (zh) * 2013-04-01 2014-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设备发现信息、发送设备发现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5101218A1 (zh) * 2014-01-02 2015-07-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50215903A1 (en) * 2014-01-29 2015-07-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esource selection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or communication
WO2015112259A1 (en) * 2014-01-21 2015-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meters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CN104854916A (zh) * 2013-01-17 2015-08-19 英特尔Ip公司 采用直接无线电信号进行设备到设备发现
CN104869526A (zh) * 2015-04-10 2015-08-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及其资源分配方法、设备
TW201541900A (zh) * 2014-03-21 2015-11-01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用於裝置對裝置通訊的排程請求程序技術
WO2015167747A1 (en) * 2014-05-02 2015-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US20160007383A1 (en) * 2013-03-07 2016-01-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related to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13590A1 (ja) * 2014-07-25 2016-01-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WO2016015664A1 (zh) * 2014-07-31 2016-02-04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WO2016022001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d2d discovery specific logical channel grou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19620A1 (zh) * 2014-08-08 2016-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对设备到设备资源池测量及上报的方法、设备、存储介质
CN105357711A (zh) * 2014-08-20 2016-0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d2d通信设备发现的过载控制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38820A1 (en) 2008-05-15 2009-11-1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viding coordination of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KR101660983B1 (ko) * 2009-04-13 2016-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상에서 단말의 mac 계층에 의해 무선 자원을 구성하는 방법
CN102413546A (zh) * 2011-12-01 2012-04-1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核心网设备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US9345016B2 (en) * 2012-03-22 2016-05-17 Lg Electronics Inc. Channel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US9807800B2 (en) * 2012-10-08 2017-10-31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EP2992626A4 (en) * 2013-05-01 2016-1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2D COMMUNICATION
WO2015020356A1 (ko) * 2013-08-09 2015-02-1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에서 버퍼상태보고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5474684B (zh) * 2013-08-09 2019-05-17 株式会社Kt 终端之间直接通信中缓冲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KR102098119B1 (ko) * 2013-09-02 2020-04-0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경로 전환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11892B (zh) 2014-01-29 2020-03-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654584B2 (en) * 2014-03-20 2017-05-16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soft buffer size in MTC devices
WO2015152797A1 (en) * 2014-04-01 2015-10-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and using device-to-device frequency-related capability and configuration preferences
CN105007606A (zh) * 2014-04-24 2015-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选择重选参数确定方法、基站、终端及通信系统
KR20150134908A (ko) * 2014-05-23 2015-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저비용(low-cost)단말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5208626A (zh) * 2014-06-13 2015-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的通信方法、接入设备、用户设备
EP3229551B1 (en) * 2014-12-04 2019-07-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laying d2d lin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same
WO2016105174A1 (ko) * 2014-12-25 2016-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단말의 릴레이 방법 및 장치
US10660021B2 (en) * 2015-08-12 2020-05-19 Lg Electronics Inc. Sidelink UE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b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E using same
US10477620B2 (en) * 2015-08-20 2019-11-12 Intel IP Corporation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relaying
JP6059783B2 (ja) * 2015-10-05 2017-0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4916A (zh) * 2013-01-17 2015-08-19 英特尔Ip公司 采用直接无线电信号进行设备到设备发现
US20160007383A1 (en) * 2013-03-07 2016-01-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related to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105155A (zh) * 2013-04-01 2014-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设备发现信息、发送设备发现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5101218A1 (zh) * 2014-01-02 2015-07-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5112259A1 (en) * 2014-01-21 2015-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meters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US20150215903A1 (en) * 2014-01-29 2015-07-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esource selection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or communication
TW201541900A (zh) * 2014-03-21 2015-11-01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用於裝置對裝置通訊的排程請求程序技術
WO2015167747A1 (en) * 2014-05-02 2015-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WO2016013590A1 (ja) * 2014-07-25 2016-01-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WO2016015664A1 (zh) * 2014-07-31 2016-02-04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WO2016022001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d2d discovery specific logical channel grou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19620A1 (zh) * 2014-08-08 2016-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对设备到设备资源池测量及上报的方法、设备、存储介质
CN105338639A (zh) * 2014-08-08 2016-0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设备到设备资源池测量及上报的方法及设备
CN105357711A (zh) * 2014-08-20 2016-0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d2d通信设备发现的过载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4869526A (zh) * 2015-04-10 2015-08-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及其资源分配方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08744B2 (ja) 2020-06-10
KR20180127311A (ko) 2018-11-28
JP2019512904A (ja) 2019-05-16
EP3386258A4 (en) 2019-06-19
WO2017166141A1 (zh) 2017-10-05
US20190037621A1 (en) 2019-01-31
US11129217B2 (en) 2021-09-21
EP3386258A1 (en) 2018-10-10
EP3386258B1 (en) 2023-05-03
CN108464048A (zh) 2018-08-28
TW201735697A (zh) 201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5156B (zh)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US1160678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US11665520B2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in D2D communic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06455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TWI725139B (zh)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設備及網絡設備
WO2020087509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TWI718240B (zh) 用於傳輸業務的方法、移動台和網絡設備
WO2019056383A1 (zh) 资源配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214184A1 (zh) 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17166139A1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081824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9061982A1 (zh) 用于资源分配的方法、网络设备和通信设备
TWI754061B (zh) 無線通信方法和設備
TW201904226A (zh) 無線通訊方法和設備
JP6915129B2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
WO2020118520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2313370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KR102342583B1 (ko) 상향링크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동적 스케줄링 요청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21138955A1 (zh) 通知发送时间信息的方法以及装置
WO2022151427A1 (zh) 一种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