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1567B - 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1567B
TWI721567B TW108134332A TW108134332A TWI721567B TW I721567 B TWI721567 B TW I721567B TW 108134332 A TW108134332 A TW 108134332A TW 108134332 A TW108134332 A TW 108134332A TW I721567 B TWI721567 B TW I7215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image sensor
die
wavelength rang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9443A (zh
Inventor
黃正宇
莊君豪
曾建賢
橋本一明
周耕宇
江偉傑
吳紋浩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9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9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1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156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52Protection against radiation, e.g. light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4Impedan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4Impedance arrangements
    • H01L23/66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41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1/00
    • H01L25/043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compri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g. LED,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9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2Wafer-level processe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9Assemblies, i.e. hybrid integr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2Bandpass or bandstop filters with adjustable bandwidth and fixed centre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9MOS based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三維積體晶片(IC)、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 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三維IC包括第一IC晶粒及第二IC晶粒。第一IC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的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IC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的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第一波長範圍。第一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IC晶粒與第二IC晶粒之間,且經配置以反射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

Description

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 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積體晶片、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積體晶片的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具有影像感測器之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用於廣泛範圍的現代電子裝置中。近年來,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測器已開始廣泛使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電荷耦合裝置(charge-coupled device,CCD)影像感測器。與CCD影像感測器相比,CMOS影像感測器由於電力消耗低、尺寸小、資料處理快、資料輸出直接以及製造成本低而愈來愈有利。
本揭露提供一種三維積體晶片。三維積體晶片包括第一積體晶片晶粒、第二積體晶片晶粒以及第一帶通濾波器。第一積體 晶片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之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積體晶片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之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第一波長範圍。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第一積體晶片晶粒與第二積體晶片晶粒之間,且經配置以反射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
本揭露提供一種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包括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以及第一帶通濾波器。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經設置於第一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第一基板具有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第一表面以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經設置於第二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第一波長範圍。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與第二基板之間,且包括第一材料與第二材料的交替層。第一材料具有第一折射率且第二材料具有不同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使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通過且反射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
本揭露提供一種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包括:在第一基板內形成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其中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在第二基板內形成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其中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執行多個沈積製程以在第二基板上方形成第一帶通濾波器,其中第 一帶通濾波器具有第一材料與第二材料的多個交替層,第一材料具有第一折射率且第二材料具有小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以及將第一基板接合至第一帶通濾波器。
100、200、300、500、600、602、604、608、700、702、710: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
102a:第一IC晶粒
102b:第二IC晶粒
102c:第三IC晶粒
102d:第四IC晶粒
104a: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
104b: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
104c:第三影像感測器元件
104d:第四影像感測器元件
106:帶通濾波器
106a:第一帶通濾波器
106b:第二帶通濾波器
106c:第三帶通濾波器
106d:第四帶通濾波器
108:電磁輻射
202:導電互連層
204i:入射光
206p、206r、208p、208r、210p、210r、212r:光
301a、303a:第一側面
301c、303c:第二側面
302a、1002、2802:第一基板
302b、1702:第二基板
303f、1002f、1702f、2802f:前側
304:第一介電層
306:第二介電層
308、708:深溝渠隔離結構
310、902:凹槽
312、312a、312b、312c:彩色濾光片
314:微透鏡
316:反射元件
400、812、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00、2200、2300、2400、2402、2406、2500、2600、2800、2900、3000、3002、3006、3100、3200、3300、3400、3500:截面視圖
402、402a:第一材料
402b:第三材料
404、404a:第二材料
404b:第四材料
501、501a、501b、501c:像素區
502a:第一介電結構
502b:第二介電結構
503:堆疊層間介電層
504:電晶體閘極結構
504d:閘極介電層
504e:閘極電極
504s:側壁間隔物
505:蝕刻終止層
506:導電互連層
507、508:淺溝渠隔離結構
509:第一區域
510:光電二極體
511:第二區域
512:浮動擴散節點
514:背側深溝渠隔離結構
516:深井區
518:單元井區
520:介電平坦化結構
522:柵格結構
606、706:波導
704:上介電層
800:俯視圖
802:第一閘極結構
804:第二閘極結構
806:源極隨耦電晶體
808:列選擇電晶體
810:源極/汲極區域
900:積體晶片結構
904:感測區
906:接合區
908a、908b:影像感測器元件
910:保護層
912:接合墊
914:下介電層
916:介電襯墊
918:介電填充物
920:導電層
922:電晶體裝置
924:基板通孔
1004:第一遮蔽層
1006:蝕刻劑
1008、2204、3304:溝渠
1402:波導開口
1602、3202:線
301b、303b、1002b、1702b、2802b:背側
1704:支撐基板
2002、2202:經圖案化遮蔽層
2004:開口
2404、3004:帶通凹槽
2700、3600:方法
2702、2704、2706、2708、2710、2712、2714、2716、2718、2720、2722、2724、2726、2728、2730、2732、2734、2736、3602、3604、3606、3608、3610、3612、3614、3616、3618、3620、3622、3624、3626、3628、3630、3632、3634:動作
3302:第二經圖案化遮蔽層
A-A':截面線
t1、t2、t3、t4:厚度
當結合附圖閱讀時,自以下詳細描述最佳地理解本揭露之態樣。應注意,根據業界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可出於論述清楚起見,而任意地增加或減小各種特徵之尺寸。
圖1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實施例的方塊圖。
圖2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3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4示出基板間帶通濾波器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5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6A至圖6D示出具有不同基板間帶通濾波器配置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7A至圖7C示出具有併有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不同感測器配置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8A至圖8B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其他實施例。
圖9示出包括具有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之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10至圖26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27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28至圖35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圖36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流程圖。
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之主題之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此等組件及配置僅為實例且不意欲為限制性的。舉例而言,在以下描述中,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上方或上之形成可包含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之實施例,且亦可包含額外特徵可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形成使得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之實施例。另外,本揭露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附圖標號及/或字母。此重複是出於簡化及清楚的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之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另外,為便於描述,可在本文中使用諸如「在......之下」、「在......下方」、「下部」、「在......上方」、「上部」以及其類似者之空間相對術語來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如圖式中 所說明之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之定向以外,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之不同定向。設備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譯。
近年來,三維積體晶片(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hip,3DIC)已開始在半導體產業中廣泛使用。藉由將多個積體晶片晶粒堆疊於彼此頂部上來製造3DIC。使用垂直地延伸穿過積體晶片晶粒之基板通孔(through-substrate-via,TSV)來電互連堆疊積體晶片晶粒。藉由使積體晶片晶粒垂直地互連,堆疊積體晶片晶粒表現為單一積體晶片裝置。
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可形成於可整合至3DIC中的影像感測器晶粒上。通常,影像感測器晶粒堆疊至具有邏輯及/或記憶體之積體晶片晶粒上。然而,多個影像感測器晶粒亦可堆疊於3DIC中,產生影像感測器元件之垂直堆疊陣列。一般而言,提供至此類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光包括具有不同波長之廣泛範圍之色彩。光穿透半導體材料之深度為波長的函數。因此,當影像感測器晶粒彼此堆疊時,可藉由將對不同色彩敏感之影像感測器置放於3DIC的不同高度處來分離(亦即濾波)不同波長的光譜。
然而,每個影像感測器元件(例如光電二極體)的光譜敏感度跨越一系列波長。因此,為了根據穿透深度有效地分離不同波長的光,將影像感測器晶粒的厚度製造得相對較厚。然而,隨著影像感測器晶粒的厚度增加,橫向相鄰的感測器與垂直相鄰的裝置之間的串擾(cross talk)(例如光譜串擾(spectral cross talk))亦 可能增加。這是因為以一定的角度進入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光可跨越較大厚度行進較大橫向距離,並藉以到達橫向相鄰的感測器。另外,當增加影像感測器晶粒的厚度有效地分離不同波長的光時,也增加晶粒內的影像感測器對更寬波長範圍的光的靈敏度。串擾會因為用於一個像素的光被不當地由另一像素感測到而增加,進而降低由CMOS影像感測器(CMOS image sensor,CIS)積體晶片所捕獲之影像的品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所述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減少相鄰影像感測器元件之間的串擾。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包括具有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之第一基板,所述基板堆疊至具有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之第二基板上。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使通帶內的包括第二波長範圍之電磁輻射通過,同時反射包括第一波長範圍之電磁輻射。藉由反射包括第一波長範圍之電磁輻射,可增加第一基板中電磁輻射的路徑長度。藉由增加第一基板中電磁輻射的路徑長度,可在不減少電磁輻射之吸收率的情況下減小第一基板的厚度從而減少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內的串擾。
圖1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100的一些實施例的方塊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100包括具有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之第一積體晶片(integrated chip,IC)晶粒102a,所述第一 IC晶粒堆疊至具有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之第二IC晶粒102b上。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經配置以將電磁輻射108(例如光子)轉換成電信號(亦即自電磁輻射108產生電子-電洞對)。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108產生電信號,而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經配置以自不同於第一範圍之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108產生電信號。舉例而言,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可經配置以自可見光(亦即,波長在約400奈米與約700奈米之間的範圍內之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而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可經配置以自紅外光(亦即,波長在約700奈米與約1毫米之間的範圍內之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
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與第二IC晶粒102b之間。帶通濾波器106經配置以使通帶內的包括第二波長範圍之電磁輻射108通過,同時反射通帶外的且包括第一波長範圍之電磁輻射108。舉例而言,帶通濾波器106可使紅外光(亦即,波長在約700奈米與約1毫米之間的範圍內之電磁輻射)通過,同時反射不是紅外光的電磁輻射(亦即,波長小於700奈米且大於1毫米之電磁輻射)。
藉由反射波長包括於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108,延長在第一IC晶粒102a內傳導之電磁輻射的路徑,而不影響在第一波長範圍外之電磁輻射的路徑。藉由延長第一IC晶粒102a內之電磁輻射的路徑,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能夠吸收更多輻射,且藉此提高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之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QE)。此外,延長在第一IC晶粒102a內傳導之電磁輻 射的路徑使得第一IC晶粒102a的厚度減小,且藉此減少第一IC晶粒102a中相鄰影像感測器元件之間的串擾。
圖2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200的截面視圖的一些其他實施例。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200包括多個堆疊IC晶粒102a~102d,所述堆疊IC晶粒包括多個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至影像感測器元件104d。多個堆疊IC晶粒102a~102d藉助於一或多個導電互連層202(例如金屬線、通孔、基板通孔或其類似者)電連接。多個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至影像感測器元件104d經配置以反應於電磁輻射的不同波長而產生電信號。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堆疊IC晶粒102a~102d可包括半導體基板(例如矽基板、鍺基板或其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104d可包括光偵測器、光電二極體、電荷耦合裝置或其類似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200包括具有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的第一IC晶粒102a、具有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的第二IC晶粒102b、具有第三影像感測器元件104c的第三IC晶粒102c以及具有第四影像感測器元件104d的第四IC晶粒102d。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可經配置以偵測藍光(例如,波長在約450奈米與約490奈米之間的光)。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可經配置以偵測綠光(例如,波長在約520奈米與約560奈米之間的光)。第三影像感測器元件104c可經配置以偵測紅光(例如,波長在約635奈米與約700奈米之間的光)。第四影像感測器元件104d可經配置以偵測紅外光(例如,波長在約700奈米與約1毫米之間的光)。
多個基板102a~102d由多個帶通濾波器106a~106c分隔開。舉例而言,第一帶通濾波器106a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與第二IC晶粒102b之間,第二帶通濾波器106b配置於第二IC晶粒102b與第三IC晶粒102c之間,第三帶通濾波器106c配置於第三IC晶粒102c與第四IC晶粒102d之間,且第四帶通濾波器106d配置於第四IC晶粒102d下方。
在操作期間,入射光204i照在第一IC晶粒102a的頂部上。入射光204i包括跨越電磁波譜之電磁輻射(例如,波長為約1毫米至約10奈米之電磁輻射)。入射光204i與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相互作用。第一帶通濾波器106a經配置以接收入射光204i,且將波長大於第一值(例如大於約490奈米)的光206p傳遞至第二IC晶粒102b,同時將波長小於第一值的光206r反射回到第一IC晶粒102a(其中反射光206r可進一步由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吸收)。第二帶通濾波器106b經配置以將波長大於第二值(例如約560奈米)的光208p傳遞至第三IC晶粒102c,同時將波長小於第二值的光208r反射回到第二IC晶粒102b(其中反射光208r可進一步由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吸收)。第三帶通濾波器106c經配置以將波長大於第三值(例如約700奈米)的光210p傳遞至第四IC晶粒102d,同時將波長小於第三值的光210r反射回到第三IC晶粒102c(其中反射光210r可進一步由第三影像感測器元件104c吸收)。第四帶通濾波器106d經配置以將波長大於第四值(例如約600奈米)的光212r反射回到第四IC晶粒102d(其中反射光212r可進一步由第四影像感測器元件104d吸收)。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IC晶粒102a~102d可包括具有不同厚度的半導體基板。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IC晶粒102a~102d可包括厚度自第一IC晶粒102a單調遞增至第四IC晶粒102d之半導體基板。舉例而言,第一IC晶粒102a可具有第一半導體基板,其具有第一厚度t 1 ,第二IC晶粒102b可具有第二半導體基板,其具有第二厚度t 2 >t 1 ,第三IC晶粒102c可具有第三半導體基板,其具有第三厚度t 3 >t 2 ,且第四IC晶粒102d可具有第四半導體基板,其具有第四厚度t 4 >t 3
藉由將帶通濾波器106a~106d配置於多個IC晶粒102a~102d之間,能夠減小半導體基板的厚度,同時仍有效地在垂直距離上分離光譜。此外,使用帶通濾波器106a~106d來在垂直方向上分離光譜亦減少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104d的串擾。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感測器104a可對藍光敏感,第二影像感測器104b可對綠光敏感,且第三影像感測器104c可對紅光敏感。在此類實施例中,當第一基板102a足夠厚時,第二影像感測器104b將對藍光不敏感。然而,若第一基板102a足夠厚以防止第二影像感測器104b對藍光敏感,則第一影像感測器102a可對綠光及紅光敏感。因此,難以藉由調整第一基板102a及/或第二基板102b的厚度來改善第一影像感測器104a及第二感測器104b兩者之串擾。由於第一帶通濾波器106a將藍光反射回到第一影像感測器104a,因此藍光的路徑長度增加而綠光及紅光的路徑長度不增加。此使得第二感測器104b即使具有更薄的第一基板102a仍對藍光不敏感。其亦使得第一影像感測器104a對綠光及紅光不敏感,且因此減少第一影像感測器10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 104b兩者之串擾。
圖3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300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300包括由帶通濾波器106分隔開的第一IC晶粒102a及第二IC晶粒102b。第一IC晶粒102a包括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且第二IC晶粒102b包括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IC晶粒102a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以使得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直接在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上方。在其他實施例(未示出)中,第一IC晶粒102a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以使得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自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橫向偏移。
第一IC晶粒102a包括具有第一側面301a及第二側面301c之第一基板302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面301a可以是第一基板302a的前側並且第二側面301c可以是第一基板302a的背側。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側面301a可以是背側並且第二側面301c可以是前側。第一基板302a的內表面定義出在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之相對側上之第一基板302a的第一側面301a內延伸的一或多個溝渠。一或多個溝渠用一或多個介電層304至介電層306填充以定義出深溝渠隔離(deep trench isolation;DTI)結構308。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304可包括高k介電材料,且第二介電層306可包括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矽)、氮化物(例如氮化矽)或其類似者。
第二IC晶粒102b包括具有第一側面303a及第二側面303c之第二基板302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面303a可以是 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並且第二側面303c可以是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側面303a可以是背側並且第二側面303c可以是前側。第二基板302b的內表面定義出在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之相對側上之第二基板302b內延伸的一或多個溝渠。用一或多個介電層304~306填充一或多個溝渠以定義出第二基板302b內的一或多個DTI結構30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302b的第一側面303a可具有定義出一或多個凹槽310之成角表面,所述凹槽經配置以減少來自第二基板302b之第一側面303a的輻射的反射。在一些實施例中,定義出一或多個凹槽310的成角表面相對於第二基板302b之第二側面303c可形成在約等於45°與約等於55°之間的範圍內的角度α1。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凹槽310可以週期性模式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元件316可配置於第一基板302a內的DTI結構308上方。反射元件316經配置以增加光的內部反射,以便減少從第一基板302a中射出的反向散射光的量。藉由增加光的內部反射,第一基板302a能夠吸收更多輻射,從而增加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300之量子效率。在各種實施例中,反射元件316可包括諸如鋁(Al)、銠(Rh)、鐵(Fe)或其類似者之金屬。在其他實施例中,反射元件316可包括空氣間隙。
在一些實施例中,彩色濾光片312可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上方。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可對可見光(例如藍光)敏感,而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可對紅外光敏感。彩色濾光片312經配置以透射特定波長的可見光同時阻斷其他波長的可見光。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彩色濾光片312。 微透鏡314可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上方。在操作期間,微透鏡314經配置以聚焦朝向第一IC晶粒102a之入射輻射(例如光)。
圖4示出基板間帶通濾波器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400。
如截面視圖400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包括具有多個堆疊層之多膜結構。多個堆疊層包括數層第一材料402及數層第二材料404。數層第一材料402及數層第二材料404以週期性交替次序堆疊。舉例而言,帶通濾波器106可包括一層第一材料402、第二材料404的上覆層、第一材料402的上覆層等。在一些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具有五層或多於五層第一材料402及四層或多於四層第二材料404。若帶通濾波器具有較少層第一材料402及第二材料404,則帶通濾波器106可能不能充分地過濾入射輻射。
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具有第一折射率,且數層第二材料404具有不同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小於第二折射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可大於3,且第二折射率可小於3。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可在約等於3與約等於4之間的第一範圍內,而第二折射率可在約等於1與約等於2之間的第二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可包括矽,且數層第二材料404可包括二氧化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可具有第一厚度t 1 ,且數層第二材料404可具有第二厚度t 2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厚度t 1 小於第二厚度t 2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厚度t 1 可在約17 奈米與約170奈米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厚度t 2 可在約30奈米與約300奈米之間的範圍內。
圖5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500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500包括由第一帶通濾波器106a分隔開的第一IC晶粒102a及第二IC晶粒102b。第二帶通濾波器106b藉由第二IC晶粒102b與第一IC晶粒102a分隔開。第一帶通濾波器106a包括多層具有第一折射率之第一材料402a以及多層具有第二折射率之第二材料404a的交替層,所述第二折射率小於所述第一折射率。第二帶通濾波器106b包括多層具有第三折射率之第三材料402b以及多層具有第四折射率之第四材料404b的交替層,所述第四折射率小於所述第三折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a可以是與數層第三材料402b相同的材料,且數層第二材料404a可以是與數層第四材料404b相同的材料。在其他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a可以是與數層第三材料402b不同的材料,且數層第二材料404a可以是與數層第四材料404b不同的材料。
第一IC晶粒102a及第二IC晶粒102b分別具有包括光電二極體510的多個像素區501a~501c。第一IC晶粒102a包括第一基板302a及設置於第一基板302a上的第一介電結構502a。第二IC晶粒102b包括第二基板302b及設置於第二基板302b上的第二介電結構502b。
第一介電結構502a及第二介電結構502b分別包括藉由蝕刻終止層505分隔開的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nter-level dielectric, ILD)層503。在各種實施例中,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503可包括氧化物(例如SiO2、SiCO等)、氟矽酸鹽玻璃、磷酸鹽玻璃(例如硼磷酸鹽矽酸鹽玻璃)等中之一或多者。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503包圍電性耦接至電晶體閘極結構504的多個導電互連層506(例如互連電線及通孔)。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可包括銅、鋁、鎢以及碳奈米碳管或其類似者中之一或多者。
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分別包括配置於閘極介電層504d上的閘極電極504e。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物504s配置於閘極電極504e之相對側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應於轉移電晶體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橫向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內的光電二極體510與浮動擴散節點512之間。在此類實施例中,光電二極體510可包括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摻雜)之第一區域509及在第一IC晶粒102a內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摻雜)之鄰接第二區域511,所述第二摻雜類型不同於所述第一摻雜類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經配置以控制電荷自光電二極體510至浮動擴散節點512之轉移。
多個淺溝渠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508亦配置於第一基板302a及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內。多個STI結構508包括配置於溝渠內的一或多種介電材料(例如SiO2)。多個背側深溝渠隔離(back-side deep trench isolation;BDTI)結構514配置於在多個STI結構508上方的第一基板302a及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內的溝渠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隔離井區可配置於STI結構 508與BDTI結構514之間。一或多個隔離井區可包括具有一或多個摻雜類型之深井區516及/或單元井區518,其藉由接面隔離在相鄰像素區501a~501c之間提供進一步隔離。深井區516配置於與STI結構508及/或BDTI結構514橫向對準之位置處的第一IC晶粒102a中。單元井區518配置於垂直位於深井區516與STI結構508之間的位置處的第一IC晶粒102a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平坦化結構520可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上方。介電平坦化結構520具有實質上平面的上部表面。在各種實施例中,介電平坦化結構520可包括一或多種堆疊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堆疊介電材料可包括氧化物(例如SiO2)、氮化物、碳化物或其類似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柵格結構522設置於介電平坦化結構520上方。柵格結構522包括定義出上覆於像素區501a~501c之開口的側壁。在各種實施例中,柵格結構522可包括金屬(例如鋁、鈷、銅、銀、金、鎢等)及/或介電材料(例如SiO2、SiN等)。多個彩色濾光片312a~312c配置於柵格結構522中之開口內。多個彩色濾光片312a~312c分別經配置以透射特定波長之入射輻射。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彩色濾光片312包括經配置以透射波長在第一範圍內的輻射(例如,對應於綠光)之第一彩色濾光片312a、經配置以透射波長在不同於第一範圍之第二範圍內的輻射(例如,對應於紅光)之第二彩色濾光片312b以及經配置以透射波長在不同於第一及第二範圍之第三範圍內的輻射(例如,對應於藍光)之第三彩色濾光片312c。多個微透鏡314配置於多個彩色濾光片312a~312c的上方。多個微透鏡314經配置以聚焦朝向像素區 501a~501c之入射輻射(例如光)。
在各種實施例中,所揭露之帶通濾波器可配置於不同位置處。圖6A至圖6D示出包括不同位置處之帶通濾波器的堆疊積體晶片結構的截面視圖。應瞭解,圖6A至圖6D中所示出的堆疊積體晶片結構為非限制性實施例,且所揭露之帶通濾波器可替代地配置於其他位置處。
圖6A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0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0包括第一IC晶粒102a及第二IC晶粒102b。第一介電結構502a沿第一IC晶粒102a的前側配置。第一介電結構502a包圍沿著第一IC晶粒102a的前側配置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第二介電結構502b亦沿第二IC晶粒102b的前側配置。第二介電結構502b包圍沿著第二IC晶粒102b的前側配置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
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與第二IC晶粒102b之間。帶通濾波器106具有接觸第一介電結構502a(例如,沿第一介電結構502a頂部配置的保護層)的第一側面。帶通濾波器106具有接觸第二IC晶粒102b的第二側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完全配置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下方。
圖6B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2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2包括嵌入有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帶通濾波器106,以使得帶通濾波器106位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側壁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具有實質上等 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高度的高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具有小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高度的高度。
圖6C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4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4包括嵌入第一介電結構502a內的波導606,所述波導606位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側壁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波導606可具有實質上等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高度的高度。波導606包括折射率與第一介電結構502a之材料不同(例如較低)的介電材料,以便使用內部反射來導引波導606內之電磁輻射。
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第二IC晶粒102b與第一介電結構502a及波導606之間。帶通濾波器106具有接觸第一介電結構502a(例如,沿第一介電結構502a頂部配置的保護層)及波導606的第一側面。帶通濾波器106具有接觸第二IC晶粒102b的第二側面。
圖6D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8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608包括嵌入第一介電結構502a內的帶通濾波器106,所述帶通濾波器位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側壁之間。帶通濾波器106包括材料402及材料404的多個嵌套層(nested layer)。材料402及材料404的多個嵌套層垂直地且橫向地接觸相對側面上的材料之相鄰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相比於沿水平表面,材料402及材料404的多個嵌套層沿垂直表面(例如側壁)可具有更大厚度。
在各種實施例中,所揭露之帶通濾波器可配置於前側照明式(front-side illuminated,FSI)影像感測器晶粒與背側照明式(back-side illuminated,BSI)影像感測器晶粒的不同組合之間。圖7A至圖7C示出包括不同類型之影像感測器晶粒的堆疊積體晶片結構的截面視圖。應瞭解,圖7A至圖7C中所示出的堆疊積體晶片結構為非限制性實施例。
圖7A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的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700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基板間帶通濾波器配置於BSI影像感測器晶粒之間。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700包括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之第一IC晶粒102a。第一IC晶粒102a包括前側及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背側。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前側配置。第二IC晶粒102b包括前側及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背側。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前側配置。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的前側與第二IC晶粒102b的背側之間。
圖7B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的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702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基板間帶通濾波器配置於FSI影像感測器晶粒與BSI影像感測器晶粒之間。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702包括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之第一IC晶粒102a。第一IC晶粒102a包括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前側及背側。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前側配置。第二IC晶粒102b包括前側及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背側。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前側配置。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的背側與第二IC晶粒102b的背側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介電層704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上方,且波導706嵌入有所述上介電層704。波導706包括折射率與上介電層704之材料不同(例如較低)的介電材料。波導706具有面向第一IC晶粒102a的底部表面及背對第一IC晶粒102a的頂部表面。底部表面具有小於頂部表面的寬度。
圖7C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的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710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基板間帶通濾波器配置於FSI影像感測器晶粒之間。
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710包括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之第一IC晶粒102a。第一IC晶粒102a包括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前側及背側。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前側配置。第一IC晶粒102a包括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前側及背側。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前側配置。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的背側與第二IC晶粒102b的前側之間。
圖8A至圖8B示出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其他實施例。
圖8A示出像素區501的俯視圖800。圖8B示出沿圖8A之截面線A-A'的截面視圖812。如截面視圖812中所示,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包括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之第一IC晶粒102a。第一閘極結構802及第二閘極結構804配置於第一IC晶粒102a上。第一閘極結構802與配置於光電二極體510與浮動擴散節點512之間的轉移電晶體相關聯。第二閘極結構804與配置於浮動擴散節點512與源極/汲極區域810之間的重設電晶體相關聯。
如俯視圖800中所示,STI結構508圍繞像素區501延伸 作為連續結構。像素區501包括第一閘極結構802、第二閘極結構804、源極隨耦電晶體806以及列選擇電晶體808。第一閘極結構802配置於光電二極體510與浮動擴散節點512之間。第一閘極結構802經配置以將光電二極體510中積聚之電荷轉移至浮動擴散節點512。第二閘極結構804經配置以清除儲存於浮動擴散節點512處之電荷。浮動擴散節點512閘控源極隨耦電晶體806,所述源極隨耦電晶體將電源(未示出)選擇性地耦接至列選擇電晶體808。列選擇電晶體808選擇性地耦接至源極隨耦電晶體806。源極隨耦電晶體806經配置以非破壞性地讀取及放大儲存於浮動擴散節點512中之電荷,且列選擇電晶體808經配置以選擇像素區501以用於讀出。
帶通濾波器106配置於光電二極體510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設置於第一閘極結構802、第二閘極結構804、源極隨耦電晶體806以及列選擇電晶體808之外的位置處。在其他實施例(未示出)中,帶通濾波器可覆蓋整個像素區501。
圖9示出包括具有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之積體晶片結構900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積體晶片結構900包括第一IC晶粒102a、堆疊至第一IC晶粒102a上之第二IC晶粒102b以及堆疊至第二IC晶粒102b上之第三IC晶粒102c。第一IC晶粒102a包括第一基板302a及第一介電結構502a。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908a陣列配置於感測區904中的第一基板302a內。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908a陣列包括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保護層910沿第一基板302a的背側配置。微透鏡314陣列配置於保護層910上方。接合區906橫向包 圍感測區904並且包括接合墊912,所述接合墊經配置以將積體晶片結構900電性耦接至外部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合墊912配置於第一基板302a中的凹槽902內。在此類實施例中,凹槽902可藉由第一基板302a的側壁及下介電層914定義出。介電襯墊916及介電填充物918可填充凹槽902。導電層920自接合墊912延伸至第一IC晶粒102a上方。
第二IC晶粒102b包括第二基板302b及第二介電結構502b。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908b陣列配置於感測區904中的第二基板302b內。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908b陣列包括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經配置以在與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不同的波長下感測電磁輻射。
第三IC晶粒102c包括多個電晶體裝置922。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晶體裝置922經配置以對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908a陣列及/或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908b陣列所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處理。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結構502a內的互連層藉由基板通孔(TSV)924耦接至第二介電結構502b內的互連層。在一些實施例中,TSV 924可延伸穿過帶通濾波器106。在其他實施例(未示出)中,TSV 924可具有與帶通濾波器106的最外側壁分隔一或多個非零距離之最外側壁。
圖10至圖26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000~2600。儘管參考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描述圖10至圖26中示出的截面視圖1000~2600,但應瞭解,圖10至圖26中所示出的結構不限於形成方法而是可單獨分離方法。
如圖10之截面視圖1000中所示,根據第一遮蔽層1004在第一基板1002上對前側1002f進行第一蝕刻製程。第一基板1002可以是任何類型之半導體(例如矽、SiGe、SOI等),以及與其相關聯的任何其他類型之半導體及/或磊晶層。第一蝕刻製程藉由將第一基板1002的未遮蔽區域暴露於一或多種蝕刻劑1006來執行,所述製程移除未遮蔽區域中之第一基板1002的部分以定義出第一基板1002內的溝渠1008。
如圖11的截面視圖1100中所示,一或多個介電層304至介電層306形成於溝渠1008內。隨後進行平坦化製程以定義出第一基板1002的前側1002f內的深溝渠隔離(DTI)結構308。一或多個介電層304至介電層306可包括第一介電層304及數層第二介電層30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304可包括高k介電層,高k介電層包括氧化鉿(HfO2)、氧化鈦(TiO2)、鉿氧化鋯(HfZrO)、氧化鉭(Ta2O3)、鉿氧化矽(HfSiO4)、氧化鋯(ZrO2)、鋯氧化矽(ZrSiO2)或其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306可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矽)、TEOS或其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304及第二介電層306可藉由物理氣相沈積技術(例如PVD、CVD、PE-CVD、ALD或其類似者)沈積。
如圖12的截面視圖1200中所示,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形成於第一基板1002之像素區501a、501b內。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經配置以反應於波長在第一範圍內的電磁輻射而產生電信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可包括藉由將一或多個摻雜物植入第一基板1002的前側1002f中所形成的光電二極體。舉例而言,可藉由選擇性地執行第一植入製程(例 如,根據遮蔽層)以形成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第一區域,且隨後執行第二植入製程以形成鄰接第一區域並且具有不同於第一摻雜類型之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第二區域來形成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
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第一基板1002的前側1002f形成於像素區501a至像素區501b內。在各種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可對應於轉移電晶體、源極隨耦電晶體、列選擇電晶體及/或重設電晶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閘極介電膜及閘極電極膜沈積於第一基板1002的前側1002f上來形成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隨後圖案化閘極介電膜及閘極電極膜以形成閘極介電層504d及閘極電極504e。側壁間隔物504s可形成於閘極電極504e的外側壁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間隔物層(例如氮化物、氧化物等)沈積至第一基板1002的前側1002f上並且選擇性地蝕刻間隔物層以形成側壁間隔物504s。
如圖13的截面視圖1300中所示,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形成於沿第一基板1002的前側1002f形成的第一介電結構502a內。第一介電結構502a包括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而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包括導電線及導通孔的交替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互連層506中之一或多者可使用金屬鑲嵌製程(例如單金屬鑲嵌製程或雙金屬鑲嵌製程)形成。金屬鑲嵌製程是藉由在第一基板1002上方形成ILD層,蝕刻ILD層以形成介層窗孔及/或金屬溝渠,以及用導電材料填充介層窗孔及/或金屬溝渠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ILD層可藉由物理氣相沈積技術(例如PVD、CVD、PE-CVD、ALD等)沈積,且導電材料可使用沈積製程及/或 鍍覆製程(例如電鍍、無電鍍覆等)形成。在各種實施例中,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可包括鎢、銅或鋁銅,或其類似者。
如圖14的截面視圖1400中所示,對第一介電結構502a執行第二蝕刻製程。第二蝕刻製程定義出延伸穿過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波導開口1402。在一些實施例中,波導開口1402配置於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正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第二遮蔽層(未示出)選擇性地蝕刻第一介電結構502a。
如圖15的截面視圖1500中所示,波導706形成於波導開口140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用介電波導材料填充波導開口1402並且隨後執行平坦化製程以自第一介電結構502a上方移除介電波導材料來形成波導706。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波導材料可包括氧化物、氮化物或其類似者。
如圖16的截面視圖1600中所示,薄化第一基板1002以形成第一基板302a。薄化第一基板1002使得可更易於將輻射傳遞至第一基板302a內的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在各種實施例中,可藉由沿線1602蝕刻及/或機械研磨第一基板1002之背側1002b來薄化第一基板1002。
如圖17的截面視圖1700中所示,第二基板1702的背側1702b接合至支撐基板1704。第二基板1702可以是任何類型之半導體(例如矽、SiGe、SOI等),以及與其相關聯的任何其他類型之半導體及/或磊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基板1704可包括矽基板。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1702可在接合之後薄化以形成第二基板302b。薄化第二基板1702使得可更易於將輻射傳遞至隨後形成於第二基板302b內的影像感測元件。在各種實施例中,可 藉由蝕刻及/或機械研磨第二基板1702的前側1702f來薄化第二基板1702。
如圖18的截面視圖1800中所示,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形成於第二基板302b之像素區501a、501b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可包括藉由將一或多個摻雜物植入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303f所形成的光電二極體。舉例而言,可藉由選擇性地執行第一植入製程(例如,根據遮蔽層)以形成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第一區域,並且隨後執行第二植入製程以形成鄰接第一區域且具有不同於第一摻雜類型之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第二區域來形成光電二極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浮動擴散節點(未示出)亦可使用第一植入製程或第二植入製程中之一者來形成。
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303f形成於像素區501a至像素區501b內。在各種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可對應於轉移電晶體、源極隨耦電晶體、列選擇電晶體及/或重設電晶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閘極介電膜及閘極電極膜沈積於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303f上來形成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隨後圖案化閘極介電膜及閘極電極膜以形成閘極介電層504d及閘極電極504e。側壁間隔物504s可形成於閘極電極504e的外側壁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間隔物層(例如氮化物、氧化物等)沈積至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303f上並且選擇性地蝕刻間隔物層以形成側壁間隔物504s。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淺溝渠隔離(STI)結構507可形成於像素區501a、501b的相對側上之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 303f內。可藉由選擇性地蝕刻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303f以形成淺溝渠並且隨後在淺溝渠內形成一或多種介電材料來形成STI結構508。在一些實施例中,STI結構508可在形成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及/或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104b之前形成。
如圖19的截面視圖1900中所示,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形成於沿第二基板302b的前側303f形成的第二介電結構502b內。第二介電結構502b包括多個堆疊ILD層,而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包括導電線及導通孔的交替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互連層506中之一或多者可使用金屬鑲嵌製程(例如單金屬鑲嵌製程或雙金屬鑲嵌製程)來形成。
如圖20的截面視圖2000中所示,經圖案化遮蔽層2002沿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303b形成。經圖案化遮蔽層2002包括定義出開口2004的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沿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303b沈積感光材料(例如正型光阻或負型光阻)層形成經圖案化遮蔽層2002。感光材料層根據光罩選擇性地暴露於電磁輻射。電磁輻射調整感光材料內之暴露區域的溶解度以定義出可溶區域。感光材料隨後經顯影以藉由移除可溶區域定義出感光材料內的開口2004。
如圖21的截面視圖2100中所示,根據經圖案化遮蔽層(圖20的2002)對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303b執行第三蝕刻製程。藉由在適當位置用經圖案化遮蔽層2002將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303b暴露於一或多種蝕刻劑來執行第三蝕刻製程。一或多種蝕刻劑移除第二基板302b的部分以定義出配置於多個突出部分之間的多個凹槽310,所述多個突出部分自第二基板302b向外延伸。在 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蝕刻製程可包括乾式蝕刻製程。舉例而言,第三蝕刻製程可包括耦合式電漿蝕刻製程,諸如電感耦合式電漿(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蝕刻製程或電容耦合式電漿(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CCP)蝕刻製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蝕刻製程可包括濕式蝕刻製程。
如圖22的截面視圖2200中所示,根據經圖案化遮蔽層2202對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303b執行第四蝕刻製程。第四蝕刻製程藉由將第二基板302b的未遮蔽區域暴露於一或多種蝕刻劑來執行,所述製程移除未遮蔽區域中之第二基板302b的部分以定義出第二基板302b內的溝渠2204。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渠2204包括使得溝渠2204的寬度隨著自第二基板302b的背側303b的距離增加而分別減少之楔形側壁。
如圖23的截面視圖2300中所示,一或多個介電層304至介電層306形成於溝渠2204內。隨後執行平坦化製程以定義出背側深溝渠隔離(BDTI)結構514。一或多種介電材料可包括第一介電層304及第二介電層30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304可包括高k介電層,高k介電層包括氧化鉿(HfO2)、氧化鈦(TiO2)、鉿氧化鋯(HfZrO)、氧化鉭(Ta2O3)、鉿氧化矽(HfSiO4)、氧化鋯(ZrO2)、鋯氧化矽(ZrSiO2)等。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304可藉由物理氣相沈積技術(例如PVD、CVD、PE-CVD、ALD等)沈積。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306可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矽)、TEOS等。
如圖24A的截面視圖2400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形成於第二介電層306上方。帶通濾波器106藉由沈積多層材料402 及材料404來形成於第二介電層306上方。多層材料402及材料404包括第一材料402的交替層及數層第二材料404。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可包括第一折射率以及數層第二材料404包括不同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可包括矽,並且數層第二材料404可包括氧化矽。
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如圖24B中所示般形成。如圖24B的截面視圖2402中所示,選擇性地蝕刻第二介電結構502b以形成由第二介電結構502b的側壁定義出的帶通凹槽2404。如圖24B的截面視圖2406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可形成於帶通凹槽2404內。
如圖25的截面視圖2500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接合至第一IC晶粒102a的第一基板302a。在一些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藉助於熔化接合製程接合至第一基板302a。在一些此類實施例(未示出)中,額外介電層可在熔化接合製程之前沿第一基板302a的背側形成。
如圖26的截面視圖2600中所示,彩色濾光片312形成於第一IC晶粒102a上方,並且微透鏡314隨後形成於彩色濾光片上方。彩色濾光片312由使得可透射具有特定波長範圍的輻射(例如光)同時阻斷波長在特定範圍外的光的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微透鏡材料沈積於彩色濾光片312上方(例如,藉由旋塗方法或沈積製程)形成微透鏡314。在微透鏡材料上方將具有彎曲上部表面的微透鏡模板(未示出)圖案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微透鏡模板可包括使用分佈曝光劑量進行曝光(例如,針對負型光阻,曲率底部處暴露較多光並且曲率頂部處暴露較少光)、經 顯影以及烘烤以形成圓化形狀的光阻材料。接著可藉由根據微透鏡模板來選擇性地蝕刻微透鏡材料以形成微透鏡314。
圖27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27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儘管在下文中將所揭露的方法(例如方法2700及方法3600)說明及描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但應瞭解,不應以限制性意義解釋所說明的此類動作或事件之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中所說明及/或所描述的動作或事件之外,一些動作可與其他動作或事件以不同次序及/或同時出現。另外,可能並不需要所有所說明的動作來實施本文中的描述的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例。此外,本文中所描繪的動作中的一或多者可以一或多個單獨動作及/或階段進行。
在2702處,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一IC晶粒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可根據動作2704~2714來形成。
在2704處,隔離結構沿第一基板的前側形成。圖10至圖11示出對應於動作270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000至截面視圖1100。
在2706處,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一基板內。圖12示出對應於動作270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200。
在2708處,電晶體閘極結構沿第一基板的前側形成。圖12示出對應於動作2708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200。
在2710處,多個互連層沿第一基板的前側形成於第一介電結構內。圖13示出對應於動作2710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 1300。
在2712處,波導結構形成於第一介電結構內。圖14至圖15示出對應於動作2712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400至截面視圖1500。
在2714處,減小第一基板的厚度。圖16示出對應於動作271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600。
在2716處,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二IC晶粒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可根據動作2718~2728來形成。
在2718處,減小第二基板的厚度。圖17示出對應於動作2718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700。
在2720處,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二基板內。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2720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800。
在2722處,電晶體閘極結構沿第二基板的前側形成。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2722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800。
在2724處,多個互連層沿第二基板的前側形成於第二介電結構內。圖19示出對應於動作272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900。
在2726處,選擇性地蝕刻第二基板的背側以定義出一或多個凹槽。圖20至圖21示出對應於動作272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000、2100。
在2728處,隔離結構沿第二基板的背側形成。圖22至圖23示出對應於動作2728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200至截面視圖2300。
在2730處,帶通濾波器形成至第二基板的背側上。圖24A至圖24B示出對應於動作2730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400及截面視圖2402。
在2732處,帶通濾波器接合至第一IC晶粒的第一基板。圖25示出對應於動作2732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500。
在2734處,彩色濾光片形成於第一IC晶粒上方。圖26示出對應於動作273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600。
在2736處,微透鏡形成於彩色濾光片上方。圖26示出對應於動作273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600。
圖28至圖35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800至截面視圖3500。儘管參考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描述圖28至圖35中示出的截面視圖2800至截面視圖3500,但應瞭解,圖28至圖35中示出的結構不限於形成方法而是可單獨分離方法。
如圖28的截面視圖2800中所示,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形成於第一基板2802之像素區501a、501b內。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經配置以反應於波長在第一範圍內的電磁輻射而產生電信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可包括藉由將一或多個摻雜物植入第一基板2802的前側2802f中所形成的光電二極體。
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沿第一基板2802的前側2802f形成於像素區501a至像素區501b內。在各種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電晶體閘極結構504可對應於轉移電晶體、源極隨耦電晶 體、列選擇電晶體及/或重設電晶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淺溝渠隔離(STI)結構508可形成於像素區501a至像素區501b的相對側上之第一基板2802的前側2802f內。
如圖29的截面視圖2900中所示,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形成於沿第一基板2802的前側2802f形成的第一介電結構502a內。第一介電結構502a包括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而多個導電互連層506包括導電線及導通孔的交替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互連層506中之一或多者可使用金屬鑲嵌製程(例如單金屬鑲嵌製程或雙金屬鑲嵌製程)形成。
如圖30A的截面視圖3000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形成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上方。帶通濾波器106是藉由沈積多層材料402及材料404而形成於第一介電結構502a上方。多層材料402及材料404包括第一材料402以及第二材料404的交替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數層第一材料402可包括第一折射率以及數層第二材料404可包括不同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
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如圖30B中所示來形成。如圖30B的截面視圖3002中所示,選擇性地蝕刻第一介電結構502a以形成由第一介電結構502a的側壁定義出的帶通凹槽3004。如圖30B的截面視圖3006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可形成於帶通凹槽3004內。
如圖31的截面視圖3100中所示,帶通濾波器106接合至第二IC晶粒102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IC晶粒102b可如圖17至圖23的截面視圖1700~2300中所示來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帶通濾波器106可藉助於熔化接合製程接合至第二IC晶粒 102b。
如圖32的截面視圖3200中所示,薄化第一基板2802以形成第一基板302a。薄化第一基板2802使得可更易於將輻射傳遞至第一基板302a內的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104a。在各種實施例中,可藉由沿線3202蝕刻及/或機械研磨第一基板2802的背側2802b來薄化第一基板2802。
如圖33的截面視圖3300中所示,根據第二經圖案化遮蔽層3302對第一基板302a的背側301b執行蝕刻製程。蝕刻製程藉由將第一基板302a的未被遮蔽區域暴露於一或多種蝕刻劑來執行,所述製程移除未被遮蔽區域中之第一基板302a的部分以定義出第一基板302a內的溝渠3304。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渠3304包括使得溝渠3304的寬度隨著自第一基板302a的背側301b的距離增加而分別減少之楔形側壁。
如圖34的截面視圖3400中所示,一或多個介電層304至介電層306形成於溝渠3304內。隨後執行平坦化製程以定義出背側深溝渠隔離結構514。一或多種介電材料可包括第一介電層304及第二介電層30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304可包括高k介電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306可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矽)、TEOS等。
如圖35的截面視圖3500中所示,彩色濾光片312形成於第一IC晶粒102a上方,且微透鏡314隨後形成於彩色濾光片上方。
圖36示出形成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的方法36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在3602處,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一IC晶粒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可根據動作3604~3608形成。
在3604處,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一基板內。圖28示出對應於動作360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800。
在3606處,電晶體閘極結構沿第一基板的前側形成。圖28示出對應於動作360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800。
在3608處,多個互連層沿第一基板的前側形成於第一介電結構內。圖29示出對應於動作3608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900。
在3610處,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二IC晶粒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可根據動作3612~3622來形成。
在3612處,減小第二基板的厚度。圖17示出對應於動作3612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700。
在3614處,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形成於第二基板內。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361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800。
在3616處,電晶體閘極結構沿第二基板的前側形成。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361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800。
在3618處,多個互連層沿第二基板的前側形成於第二介電結構內。圖19示出對應於動作3618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1900。
在3620處,選擇性地蝕刻第二基板的背側以定義出一或多個凹槽。圖20至圖21示出對應於動作3620之一些實施例的截 面視圖2000、2100。
在3622處,隔離結構沿第二基板的背側形成。圖22至圖23示出對應於動作3622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2200、2300。
在3624處,帶通濾波器形成至第一基板的前側上。圖30A至圖30B示出對應於動作362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3300及截面視圖3002。
在3626處,帶通濾波器接合至第二IC晶粒。圖31示出對應於動作362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3100。
在3628處,減小第一基板的厚度。圖32示出對應於動作3626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3200。
在3630處,隔離結構沿第一基板的背側形成。圖33至圖34示出對應於動作3630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3300至截面視圖3400。
在3632處,彩色濾光片形成於第一IC晶粒上方。圖35示出對應於動作3632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3500。
在3634處,微透鏡形成於彩色濾光片上方。圖35示出對應於動作3634之一些實施例的截面視圖3500。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包括基板間帶通濾波器之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所述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減少相鄰影像感測器元件之間的串擾。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三維積體晶片。三維積體晶片包括:第一積體晶片(IC)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之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的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IC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之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的 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所述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所述第一波長範圍;以及第一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IC晶粒與第二IC晶粒之間並且經配置以反射第一波長範圍內之電磁輻射。在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更包括藉由第二IC晶粒與第一IC晶粒分隔開的第二帶通濾波器,第二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反射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包括具有第一折射率的第一材料層及具有第二折射率的第二材料層,所述第二折射率小於所述第一折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一矽層、第一二氧化矽層以及第二矽層,第一二氧化矽層自接觸第一矽層之第一表面連續延伸至接觸第二矽層之第二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IC晶粒包括第一基板及具有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的第一介電結構,所述多個堆疊ILD層包圍多個導電互連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介電結構與第二IC晶粒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更包括介電波導,其橫向配置於第一介電結構的側壁之間並且垂直地延伸穿過在上覆於第一帶通濾波器之位置處的多個堆疊ILD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介電結構的側壁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使通帶內的包括第二波長範圍之電磁輻射通過。在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更包括配置於第一IC晶粒上方的波導,所述波導具有面向第一IC晶粒的底部表面及背對第一IC晶粒的頂部表面,相比於頂部表面,底部表面具有更小的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IC晶粒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具有背對第二IC晶粒的實質上平面的第一上部表面,且第二IC晶粒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第一IC晶粒的第二上 部表面,所述第二上部表面具有在第二上部表面內定義出一或多個凹槽的傾斜側壁。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包括: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設置於第一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第一基板具有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第一表面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設置於第二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所述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所述第一波長範圍;以及第一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與第二基板之間,且包括具有第一折射率之第一材料與具有第二折射率之第二材料的交替層,所述第二折射率不同於所述第一折射率,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使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通過且反射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在一些實施例中,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更包括藉由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分隔開的第二帶通濾波器,第二帶通濾波器包括具有第三折射率之第三材料與具有第四折射率之第四材料的交替層,所述第四折射率小於所述第三折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具有與第二帶通濾波器不同數目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更包括:第三基板,藉由第二帶通濾波器與第二基板分隔開;以及第三影像感測器元件,設置於第三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三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所述第三波長範圍不同於所述第一波長範圍及所述第二波長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更包括:第一介電結構,沿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配置且包括包圍第一多個導電互連層的第一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以及第 二介電結構,沿第二基板的表面配置且包括包圍第二多個導電互連層的第二多個堆疊ILD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帶通濾波器配置於第一介電結構的側壁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更包括延伸穿過第二基板且將第一多個導電互連層電性耦接至第二多個導電互連層的基板通孔(TSV),所述TSV延伸穿過第一帶通濾波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厚度且第二基板具有大於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在又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基板內形成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所述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在第二基板內形成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所述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執行多個沈積製程以在第二基板上方形成第一帶通濾波器,所述第一帶通濾波器具有第一材料與第二材料的多個交替層,第一材料具有第一折射率且第二材料具有小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以及將第一基板接合至第一帶通濾波器。
前文概述若干實施例之特徵以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之態樣。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其可易於使用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用於實現本文中所引入之實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達成相同優點的其他方法及結構之基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構造並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疇,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疇之情況下在本文中作出改變、替代及更改。
100: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
102a:第一IC晶粒
102b:第二IC晶粒
104a: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
104b: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
106:帶通濾波器
108:電磁輻射

Claims (9)

  1. 一種三維積體晶片,包括:第一積體晶片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之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積體晶片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之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所述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所述第一波長範圍;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與所述第二積體晶片晶粒之間,且經配置以反射所述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以及波導,經配置於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上方,所述波導具有面向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的底部表面以及背對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的頂部表面,相比於所述頂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具有更小的寬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三維積體晶片,更包括:第二帶通濾波器,藉由所述第二積體晶片晶粒與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分隔開,其中所述第二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反射所述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三維積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一介電結構,包括包圍多個導電互連層的多個堆疊層間介電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三維積體晶片,其中所述 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所述第一介電結構與所述第二積體晶片晶粒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三維積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所述第一介電結構的側壁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三維積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使通帶內的包含所述第二波長範圍的電磁輻射通過。
  7. 一種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包括: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經設置於第一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具有經配置以接收入射輻射的第一表面以及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經設置於第二基板內且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所述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所述第一波長範圍;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且包括第一材料與第二材料的交替層,所述第一材料具有第一折射率且所述第二材料具有不同於所述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其中所述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以使所述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通過且反射所述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第一介電結構,沿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配置,且包括包圍第一多個導電互連層的第一多個堆疊層間介電層;第二介電結構,沿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配置,且包括包圍第 二多個導電互連層的第二多個堆疊層間介電層;以及基板通孔,延伸穿過所述第二基板且將所述第一多個導電互連層電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多個導電互連層,其中所述基板通孔延伸穿過所述第一帶通濾波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更包括:第二帶通濾波器,藉由所述第二基板與所述第一基板分隔開,其中所述第二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三材料與第四材料的交替層,所述第三材料具有第三折射率且所述第四材料具有小於所述第三折射率的第四折射率。
  9. 一種三維積體晶片,包括:第一積體晶片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之第一影像感測器元件;第二積體晶片晶粒,具有經配置以自第二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產生電信號之第二影像感測器元件,所述第二波長範圍不同於所述第一波長範圍;以及第一帶通濾波器,經配置於所述第一積體晶片晶粒與所述第二積體晶片晶粒之間,且經配置以反射所述第一波長範圍內的電磁輻射,其中所述第一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一矽層;第一二氧化矽層;以及第二矽層,其中所述第一二氧化矽層自接觸所述第一矽層的第一表面連續延伸至接觸所述第二矽層的第二表面。
TW108134332A 2018-09-27 2019-09-24 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TWI721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37321P 2018-09-27 2018-09-27
US62/737,321 2018-09-27
US16/163,908 US10651225B2 (en) 2018-09-27 2018-10-18 Band-pass filter for stacked sensor
US16/163,908 2018-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9443A TW202029443A (zh) 2020-08-01
TWI721567B true TWI721567B (zh) 2021-03-11

Family

ID=69945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4332A TWI721567B (zh) 2018-09-27 2019-09-24 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651225B2 (zh)
KR (1) KR102256261B1 (zh)
CN (1) CN110957332A (zh)
TW (1) TWI7215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90766A (ja) * 2017-04-28 2018-11-29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半導体デバイス、製造方法、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DE102018126421A1 (de) 2018-09-27 2020-04-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Bandpassfilter für gestapelten sensor
US10651225B2 (en) * 2018-09-27 2020-05-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Band-pass filter for stacked sensor
KR102650661B1 (ko) * 2018-10-02 2024-03-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듀얼 이미지 센서
JP2020145351A (ja) * 2019-03-07 2020-09-10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989295A4 (en) * 2019-06-21 2022-08-24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LIGHT DETECTION DEVICE, LIGHT DETECTION SYSTEM,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ABLE BODY
US11515353B2 (en) 2019-09-12 2022-11-29 L3 Cincinnati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chanically stacked multicolor focal plane arrays and detection devices
WO2022131090A1 (ja) * 2020-12-16 2022-06-23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検出装置、光検出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US11658031B2 (en) * 2021-03-04 2023-05-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mplantation mask formation
US11705360B2 (en) * 2021-03-10 2023-07-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mage sensor with dual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US20220293647A1 (en) * 2021-03-10 2022-09-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Dielectric structure overlying image sensor element to increase quantum efficiency
US20220320015A1 (en) * 2021-04-06 2022-10-06 Globalfoundries U.S. Inc. Backside structure for optical attack mitigation
TWI777742B (zh) * 2021-05-18 2022-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辨識裝置
CN113629087B (zh) * 2021-08-06 2023-12-22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Bsi图像传感器装置及制作方法
US20230043634A1 (en) * 2021-08-06 2023-02-0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Photonic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7178367A (zh) * 2021-12-10 2023-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宽带图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822229B (zh) * 2022-08-05 2023-11-1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三維單晶堆疊架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與鐵電儲存電容器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影像感測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1821A (zh) * 2012-07-24 2014-03-16 Sony Corp 攝像元件、電子機器及資訊處理裝置
US9184198B1 (en) * 2013-02-20 2015-11-10 Google Inc. Stacked image sensor with cascaded optical edge pass filters
JP2017208496A (ja) * 2016-05-20 2017-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8008062A1 (ja) * 2016-07-04 2018-01-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蛍光観察装置および蛍光観察内視鏡装置
US20180158856A1 (en) * 2016-12-05 2018-06-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tack-type image sensor including meta-fil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63968B2 (en) * 2015-01-23 2018-12-25 Dartmouth College Multi-junction pixel image sensor with dielectric reflector between photodetection layers
US9609239B2 (en) * 2015-08-20 2017-03-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nfrared image sensor
US10553733B2 (en) * 2016-11-29 2020-02-0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QE approach by double-side, multi absorption structure
US10168459B2 (en) * 2016-11-30 2019-01-01 Viavi Solutions Inc. Silicon-germanium based optical filter
US10608036B2 (en) * 2017-10-17 2020-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al mesh light pipe for transporting light in an image sensor
US10651225B2 (en) * 2018-09-27 2020-05-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Band-pass filter for stacked sens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1821A (zh) * 2012-07-24 2014-03-16 Sony Corp 攝像元件、電子機器及資訊處理裝置
US9184198B1 (en) * 2013-02-20 2015-11-10 Google Inc. Stacked image sensor with cascaded optical edge pass filters
JP2017208496A (ja) * 2016-05-20 2017-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8008062A1 (ja) * 2016-07-04 2018-01-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蛍光観察装置および蛍光観察内視鏡装置
US20180158856A1 (en) * 2016-12-05 2018-06-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tack-type image sensor including meta-fil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58664B2 (en) 2021-10-26
US20200105815A1 (en) 2020-04-02
TW202029443A (zh) 2020-08-01
US20200235159A1 (en) 2020-07-23
CN110957332A (zh) 2020-04-03
KR20200036685A (ko) 2020-04-07
KR102256261B1 (ko) 2021-05-28
US10651225B2 (en)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1567B (zh) 三維積體晶片、堆疊影像感測器裝置以及形成三維積體晶片的方法
TWI767044B (zh) 影像感測器之光電改善機制
US11121166B2 (en) Image sensor device
KR102162408B1 (ko) 양면 다중 흡수 구조물에 의한 qe 접근법
US10276616B2 (en) Image sensor device
US11824073B2 (en) Image sensor device
TWI608600B (zh) 影像感測器及其製作方法
KR20190037186A (ko) 핀형 포토다이오드 이미지 센서에 대한 후방 측 깊은 트렌치 격리(bdti) 구조물
US9691809B2 (en) Backside illuminated image sensor device having an oxide film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oxide film of a backside illuminated image sensor device
US11990493B2 (en) Image sensor device with reflective structure
US20230361147A1 (en) Band-pass filter for stacked sensor
US20230369366A1 (en) Enhanced design for image sensing technology
TWI717795B (zh) 影像感測器及其形成方法
TW202105699A (zh) 影像感測器、用於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04062A (zh) 影像感測器以及用於形成影像感測器的方法
TW202418564A (zh) 光感測器
KR20220141735A (ko) 스케일링된 픽셀 영역을 위한 트렌치 격리 구조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