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8547B - 轉動機構 - Google Patents

轉動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8547B
TWI718547B TW108119278A TW108119278A TWI718547B TW I718547 B TWI718547 B TW I718547B TW 108119278 A TW108119278 A TW 108119278A TW 108119278 A TW108119278 A TW 108119278A TW I718547 B TWI718547 B TW I7185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force
moving
rotation
add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3858A (zh
Inventor
赤間俊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拉姆洛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拉姆洛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拉姆洛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3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3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8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854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2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3/00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6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8Alleged electric or magnetic perpetua mobil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構造簡易,能量損失少,且能有效率地回收轉動動能的轉動機構。 本發明的轉動機構的其中一例具備:以相同的直徑形成之螺旋狀的軌道(1)、配置於軌道(1)內側的柱構件(2)、穿過柱構件(2)的中心而固定的轉動軸(3)、可安裝於軌道(1)的移動體(4)、配置成從柱構件(2)稍微分離的磁鐵構件(5)。

Description

轉動機構
本發明關於轉動機構。更詳細地說,是關於構造簡易,能量損失少,且能有效率地產生轉動動能的轉動機構。
傳統上,利用一種:對構成可轉動運動的物體,輸入流體和電力、燃燒氣體等各種能源,而回收轉動動能和電能的轉動機構。
從這樣的轉動機構回收轉動動能和電能等時,相對於所輸入之能源的量,為了提高可回收之能源的量,在轉動機構中,進行了各種提高能源轉換效率的研究。
舉例來說,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轉動機構中,以偏心狀態將轉子配置於殼體的內部,藉由設於轉子的葉輪,而成為將「從吸入口進入的流體」與「從排出口排出的流體」之間隔絕的構造。
此外,藉由將殼體的入口側與排出口側之間的壓力差施加於葉輪,而使轉子轉動。此外,將磁鐵設於該葉輪,並將線圈與鐵氧體(ferrite)設於殼體。藉此,使「將流體能源轉換成轉動能」的渦輪機、與「將轉動能轉換成電能」的發電機形成一體化。
該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具備轉動機構的發電裝置,是使「將流體能源轉換成轉動能」的轉動機構、與「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發電機構形成一體化。此外,藉由位於外筒構件內部之最外周部分的葉輪產生交流磁場(alternating field),藉此使葉輪之磁荷(magnetic charge)的移動速度最大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08766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轉動機構中,必須以流體的流動作為輸入的能量,因此,不得不形成「流體流動的流路」和「產生壓力差的分隔壁」,使得轉動機構的構造變得複雜。
此外,由於必須使流體進入轉動機構,因此存在「用來設置轉動機構的位置受到限制」的問題。
此外,在將電力消耗和燃燒氣體之原料的消耗作為所輸入之能量的傳統轉動機構中,由於必須合併使用其他的能量產生源,因此就能量轉換效率的觀點來看,難以顯著地提升。
不僅如此,在傳統的轉動機構中,設置與原有驅動源組合的輔助機構,而尋求能更進一步提高轉動運動的效率、和能量轉換效率的設計。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各點所發展的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構造簡易,能量損失少,能有效率地回收轉動動能的轉動機構。 [解決問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轉動機構,具備:第1軌道部,形成螺旋狀,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和移動部,可安裝於該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該第1軌道部移動;和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在使前述第1軌道部朝向第1方向轉動的方向,賦予第1力;及移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含有「與第1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2領域,在使該移動部從前述第1軌道部的一側朝向另一側移動的方向,賦予第2力,藉由前述第1力及前述第2力,反覆「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而使該移動部移動至該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
在此,藉由第1軌道部形成螺旋狀,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能對移動部的第1領域賦予第1力,使第1軌道部整體轉動。亦即,舉例來說,能從使第1軌道部轉動的動作,獲得轉動動能。此外,能轉換第1軌道部的轉動動能,作為移動物體的動力和電力能量而輸出。
再者,這裡所稱的第1力,是指在「從軸心方向觀視第1軌道部」的俯視視角中,第1軌道部之螺旋外形(圓形)的切線方向的力。此外,切線方向的力含有:將具有特定方向的力分解,該經分解的力的方向與切線方向略平行的力。
此外,藉由「第1軌道部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移動部構成能安裝於第1軌道部」,在已將移動部安裝於第1軌道部的狀態下,能使第1軌道部轉動,並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再者,這裡所稱的「能安裝」,並非只是意味著移動部直接接觸於第1軌道部的狀態。舉例來說,也包含以下的狀態:使磁力作用於第1軌道部與移動部之間,即使前述兩者並未直接接觸(中間隔著其他構件、或者設有空間(間隔)),也能將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的外徑牽引至可移動的位置。
此外,藉由「移動部能安裝於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能透過移動部使力到達第1軌道部。亦即,舉例來說,對移動部賦予基於磁力和彈力的力,可將移動部所承受的力傳達至第1軌道部。此外,使力到達移動部,能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
此外,藉由「第1軌道部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移動部能安裝於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基於移動部所承受的力,移動部更進一步將力傳達至第1軌道部,能使第1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以移動部傳達至第1軌道部的力,使轉動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再者,這裡所稱的「以移動部傳達至第1軌道部的力,使第1軌道部轉動」的動作是指:當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時,已安裝於第1軌道部的移動部,與第1軌道部一起移動。再者,這裡所稱的「第1方向」是意味著:欲使第1軌道部,以其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的方向。
在此,藉由「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朝向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方向,賦予第1力」,能使第1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只要是含有「與後述第2領域不同的領域」者,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部的端部、或者中央部,該領域並無限制。
在此,藉由「移動力賦予手段,對移動部中含有「與第1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2領域,朝向使移動部從第1軌道部的一側移動至另一側的方向,賦予第2力」,能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的移動」,是包含:第1軌道部轉動,該第1軌道部中移動部的位置形成相對性變化的情形。此外,「移動部的移動」是包含:移動部本身一邊轉動,一邊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的動作。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中的第2領域」,只要是含有「與第1領域不同的領域」者,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部的端部、或者中央部,該領域並無限制。
此外,藉由以第1力及第2力,反覆「移動部對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能使移動部一邊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一邊使第1軌道部繼續朝第1方向轉動。亦即,分別對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賦予第1力,對第2領域賦予第2力,藉由將不同目的的力作用於移動部的2個領域,能將轉動力傳達至第1軌道部,並且使轉動中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加速地持續進行。
此外,藉由以第1力及第2力,反覆「移動部對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移動部朝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移動,能在移動部到達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端部之前,賦予使第1軌道部持續地朝第1方向轉動的力。
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轉動機構,具備:第1軌道部,形成環狀,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和移動部,能安裝於該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該第1軌道部移動;和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朝向使前述第1軌道部朝其中一側轉動的方向,賦予第1力;及移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含有「與第1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2領域,朝向使該移動部沿著前述第1軌道部朝前述一側之相反方向移動的方向,賦予第2力,前述第1軌道部,朝向與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朝向第2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及/或,前述移動部,沿著該第1軌道部朝向前述一側的移動受到限制,而構成能以前述第1力及前述第2力,反覆「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
在此,藉由「第1軌道部形成環狀,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移動部能安裝於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能使轉動機構的構造形成緊緻的構造。亦即,相較於第1軌道部構成螺旋狀的構造,第1軌道部的體積變小,由於成為使移動部對該第1軌道部形成移動的構造,能使轉動機構更小型化。
此外,藉由第1軌道部朝向「與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第2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及/或,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朝其中一側的移動受到限制,能使第1軌道部容易朝第1方向轉動。亦即,當第1軌道部朝向第2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時,即使已將第2力賦予移動部,而伴隨著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朝向「與其中一側相反的方向」的移動,而產生使第1軌道部朝第2方向轉動的力,也能抑制該轉動。此外,當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朝向其中一側的移動受到限制之際,當力到達移動部時,移動部對第1軌道部不會產生第1力,能抑制沿著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移動的動作。其結果,第1力變得容易發生,容易使第1軌道部朝向第1方向轉動。
此外,在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的場合中,能透過移動部,使基於磁力的力到達第1軌道部。亦即,舉例來說,移動部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一旦接收來自其他磁鐵等的引力或斥力,便可將移動部所接收的力傳達至第1軌道部。此外,使磁力到達磁力部,能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而本發明中所謂的「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並非只是由磁鐵所構成的領域,還包含:由可接收「磁力的引力或斥力的影響」的金屬等所構成的領域。此外,本發明中「磁鐵部」或者「磁鐵」的用語,並不侷限於永久磁鐵,還包含電磁鐵。
此外,在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且依據作用於「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而產生第1力的場合中,產生基於「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的領域,從其他的磁鐵等接收的引力和斥力」的第1力,能藉由該第1力使第1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此外,第1力是基於磁力的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
此外,在第2力是基於「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而產生的場合中,能從對應於移動部本身之質量的重力,而產生第2力。亦即,能利用移動部本身,而產生第2力,可形成簡易的構造。此外,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
此外,在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且依據作用於「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而產生第2力的場合中,能從到達「可接收磁力的領域」的磁力,產生第2力。亦即,僅設置磁力可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鐵構件,便能產生第2力,能形成簡易的構造。此外,磁鐵構件的磁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
此外,在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且第2力是依據「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或者「作用於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的至少其中一個產生的場合中,能從「對應於移動部本身之質量的重力」、「到達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或者重力與磁力的雙方,產生第2力。亦即,可利用移動部本身、或者僅設置磁力可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鐵構件,便能產生第2力,能形成簡易的構造。此外,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和磁鐵構件的磁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不僅如此,能採用磁力與重力雙方,更有效率地產生第2力。
此時,舉例來說,當僅以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構成第2力,而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的移動緩慢時,可加上基於磁力的力而增大第2力,能加速移動部的移動。此外,當僅以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構成第2力,而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不形成移動時,可加上基於磁力的力而增大第2力,促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
此外,在第1力是基於「作用於移動部的彈力」而產生的場合中,舉例來說,是將彈性體連結於移動部,而由彈性體所產生的彈力,產生第1力。亦即,能利用彈性體產生第1力,可形成簡易的構造。此外,作用於移動部的彈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
此外,在第2力是基於「作用於移動部的彈力」而產生的場合中,舉例來說,是將彈性體連結於移動部,而由彈性體所產生的彈力,產生第2力。亦即,能利用彈性體產生第2力,可形成簡易的構造。此外,作用於移動部的彈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
此外,在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且第1力是依據「作用於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或者「作用於移動部的彈力」的至少其中一個產生的場合中,能從「到達移動部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由彈性體所產生的彈力」、或者磁力與彈力的雙方,產生第1力。此外,能以該第1力,使第1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
此外,在第2力是依據「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或者「作用於移動部的彈力」的至少其中一個產生的場合中,能從「對應於移動部本身之質量的重力」、「到達移動部的彈力」、或者重力與彈力的雙方,產生第2力。亦即,能利用移動部本身、或者僅將彈性體連結於移動部而產生第2力,可形成簡易的構造。此外,移動部本身的重力、和到達移動部的彈力,由於並未如同電力和燃燒氣體等產生消耗,因此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效率。不僅如此,能採用彈力與重力雙方,更有效率地產生第2力。
此時,舉例來說,當僅以移動部本身的重力構成第2力,而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的移動緩慢時,可加上基於彈力的力而增大第2力,能加速移動部的移動。此外,當僅以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構成第2力,而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不形成移動時,可加上基於彈力的力而增大第2力,促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
此外,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及移動力賦予手段,是由磁力可到達「可接收磁力之領域」的磁力手段所構成,而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的磁力手段、移動力賦予手段的磁力手段,其磁力產生源的至少一部分為共通的磁鐵構件的場合中,能由相同的磁鐵構件產生第1力與第2力雙方。藉此,只需使磁鐵構件的磁力到達「安裝於第1軌道部的移動部」,便能一邊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一邊使第1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不僅如此,由於形成「僅配置用來產生第1力與第2力的磁鐵構件」的構造,因此轉動機構能成為簡易的構造,更容易形成小型化。
此外,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為略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略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採在第1面及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的場合中,利用從柱狀磁鐵構件的第1面或第2面所產生的磁力,能使磁力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的領域。藉此,能以1個磁鐵構件,使磁力到達一定的範圍。
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是由具有彎曲形狀的磁鐵構件所構成的場合中,配合第1軌道部的彎曲狀態等,使磁鐵構件接近或遠離,而變得容易配置。其結果,容易增強「到達移動部的磁力」。此外,容易調整「到達移動部之磁力的強度」。
此外,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為略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略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採在第1面及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而柱狀磁鐵構件,其具有與「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之領域中,具有接觸於第1軌道部之領域的磁極、或者接近第1軌道部側之領域的磁極」吸引之磁極的第1面或第2面,以面向第1軌道部的方向配置,且其長度方向配合第1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方向形成傾斜的場合中,柱狀磁鐵部的斥力,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之中,離第1軌道部較遠側的領域」,可依據該斥力,對移動部賦予第1力。
此外,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為略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略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採在第1面及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而柱狀磁鐵構件,其具有與「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之領域中,具有接觸於第1軌道部之領域的磁極、或者接近第1軌道部側之領域的磁極」吸引之磁極的第1面或第2面,以面向軌道部的方向配置,且其長度方向配合第1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方向形成傾斜,而且位在第1軌道部另一側端部方向的其中一個端部,朝「接近第1軌道部的方向」傾倒的場合中,柱狀磁鐵部的引力,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之中,接觸於第1軌道部的領域、或者接近第1軌道部側的領域」,可依據該引力,對移動部賦予第2力。此外,可藉由柱狀磁鐵部的引力及斥力,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從其中一側朝另一側移動,同時使第1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1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在此,第1軌道部的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為90度以上,即使無法將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作為移動力賦予手段使用時,也能由柱狀磁鐵構件,對移動部賦予第1力與第2力。
此外,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為略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略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採在第1面及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而柱狀磁鐵構件,其具有與「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之領域中,具有接觸於第1軌道部之領域的磁極、或者接近第1軌道部側之領域的磁極」相斥之磁極的第1面或第2面,以面向第1軌道部的方向配置的場合中,柱狀磁鐵部的斥力,能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之中,接觸於第1軌道部的領域、或者接近第1軌道部側的領域」。此外,柱狀磁鐵部的引力,能到達「移動部中可接收磁力的領域之中,離第1軌道部較遠側的領域」。
此外,在配置有複數個柱狀磁鐵構件的場合中,能在配置有柱狀磁鐵構件的各個位置,使強力的磁力到達沿著第1軌道動的移動部。其結果,能提高第1軌道部的轉動效率。
此外,在移動體本身是由磁鐵所構成,並且第1軌道部是由磁鐵可吸附的磁性體所構成的場合中,能透過磁力將移動部安裝於第1軌道部。此外,能使磁力到達移動部整體,而產生第1力和第2力。不僅如此,由於以磁鐵構成移動部,因此能簡化構造。這裡所稱的磁性體是意味著:舉例來說,不侷限於磁鐵可吸附的金屬,只要是磁鐵可吸附,也包含金屬之外的固體、液體和氣體。
此外,在第1軌道部構成具有磁鐵,並且移動部是由可吸附於磁鐵的磁性體所構成的場合中,能透過磁力將移動部安裝於第1軌道部。此外,能使磁力到達移動部整體,而產生第1力和第2力。
此外,在移動部是由磁鐵所構成,而且第1軌道部構成具有磁鐵的場合中,能透過磁力將移動部安裝於第1軌道部。此外,能使磁力到達移動部整體,而產生第1力和第2力。
此外,在移動部是由「可嵌合於第1軌道部的安裝部」及「連結於安裝部的磁鐵部」構成的場合中,可將磁鐵部配置在與安裝部不同的位置。亦即,舉例來說,能以環狀的構件形成安裝部,使第1軌道部通過其內側,並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此外,能以繩子等構件將磁鐵部連結於安裝部,使磁力到達該磁鐵部的位置,而產生第1力和第2力。
此外,在設有複數個移動部的場合中,將作用於各移動部的第1力結合,相較於一個移動部的場合,能更進一步使第1軌道部強力地朝第1方向轉動。
此外,在移動部具有「可沿著第1軌道部轉動並移動的車輪部」的場合中,容易降低產生於第1軌道部與移動部之間的摩擦力,能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滑順。這裡所稱的車輪部是指:譬如,可載置於第1軌道部,且車輪部能在第1軌道上一邊轉動一邊行進的樣態。此外,譬如存有以下的樣態:與安裝於簾幕(curtain)軌道之吊滑輪(hanging pulley)型的動輪(runner)相同,採用可安裝於軌道而轉動的車輪。
此外,在具備用來限制「移動部從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朝向其中一側之移動」的第1移動限制手段的場合中,更容易對第1軌道部賦予第1力,能提高第1軌道部轉動之動作的效率。亦即,倘若移動部容易朝第1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端部的方向移動,當磁力和彈力到達移動部時,將導致只有移動部朝向「沿著第1軌道部中的螺旋傾斜上升」的方向移動(第1軌道部未移動,僅移動部移動)。其結果,不容易產生:使移動部與第1軌道部成為一體地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有鑑於此,藉由利用第1移動限制手段,限制移動部從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端部朝向其中一側端部的移動,能基於到達移動部的磁力和彈力,容易產生第1力。
這裡所稱的第1移動限制手段,譬如為以下所述的樣態。(1)使第1軌道部之移動部移動路徑的形狀形成:僅限於移動部從其中一側朝另一側的方向,移動部可平滑地移動,而限制移動部從另一側朝向其中一側之移動的棘輪機構的齒輪形狀、和波浪形狀的樣態。(2)此外,同樣地,在第1軌道部之移動部移動路徑,設置細微豎毛(piloerection)的樣態。(3)此外,只要是以車輪部負擔移動部的移動,便採用:車輪部在第1軌道部上,只能從其中一側朝另一側之方向(朝向第1軌道部之另一側端部的方向)的轉動,而限制逆向轉動的車輪部的樣態。
此外,在第1軌道部朝向「與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第2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的場合中,可容易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亦即,當已將第2力賦予移動部時,即使伴隨著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朝向「與其中一側相反的方向」的移動,而產生使第1軌道部朝第2方向轉動的力,也能抑制該轉動。其結果,第1力變得容易發生,容易使第1軌道部朝向第1方向轉動。
此外,在具有「固定於第1軌道部,並構成可與第1軌道部一起轉動」的配重(Weight)部的場合中,配重部與第1軌道部一起轉動,能利用由配重部的重量所產生的離心力,輔助第1軌道的轉動動作。
此外,在第1軌道部的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成為0度以上~未滿90度的範圍内的場合中,容易利用「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利」作為移動力賦予手段。亦即,可以從依據「第1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角度」將作用於移動部的重力(或者,依據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將重力分解的力)分解的力,產生具有與「第1軌道部中,從其中一側朝向另一側(軌道之傾斜方向的方向)」相同方向的力。
此外,在第1軌道部的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成為90度以上的場合中,能以下述的方向配置第1軌道部:在垂直方向中,第1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端部與另一側端部成為相同的高度(形成的角度為90度)的方向;或者其中一側端部的位置較另一側端部的位置更低(形成的角度超過90度)的方向。藉此,可以提高配置轉動機構之配置位置的自由度。
此外,在具備配置於第1軌道部的內側,且形成與「第1軌道部的螺旋」相反方向的螺旋狀,而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與第1軌道部一起朝相同方向轉動之第2軌道部的場合中,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並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藉此能使第2軌道部朝相同的方向轉動。這裡所稱與「第1軌道部的螺旋」相反方向的螺旋狀,譬如是意味著:當從正面觀視第1軌道部及第2軌道部時,倘若第1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成為從左往右上升的方向,第2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便成為從右往左上升的方向。不僅如此,第1軌道部與第2軌道部之螺旋的方向只要形成反向即可,也可此採用「螺旋的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樣態」。
此外,在第2軌道部被配置於第1軌道部的內側,形成與「第1軌道部的螺旋」方向相反的螺旋狀,並且構成移動部可在「該其中一側的端部與第1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之間、或「該另一側的端部與第1軌道部之其中一側的端部」之間移動,而移動部可安裝於第2軌道部的場合中,從其中一側沿著第1軌道部朝向另一側移動的移動部,能移動至第2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此外,位在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端部的移動部,同樣能移動至第1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端部。
此外,在藉由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第2軌道部轉動,並使移動部移動至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端部的場合中,依據使第1軌道部轉動的動作,使移動部到達第2軌道部的另一側,並再度移動至第1軌道部,可使移動部在第1軌道部與第2軌道部之間循環。其結果,可以使第1軌道部及第2軌道部持續地轉動。
此外,在「循環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朝向使該第2軌道部朝第1方向、或者「與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第2方向」轉動的方向,對移動部中的第3領域,賦予第3力」的場合中,能使第2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2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再者,這裡所稱的「第2軌道部的轉動」,由於第1軌道部與第2軌道部連結,因此包含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此外,所謂的「移動部中的第3領域」,只要是含有「與後述第2領域不同的領域」者,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部的端部、或者中央部,該領域並無限制。此外,第3領域,也可以與上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或者第2領域重複。
在此,藉由「循環用移動力賦予手段,對移動部中含有「與第3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4領域,朝向使移動部從第2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移動至另一側的方向,賦予第4力」,能使移動部沿著第2軌道部移動。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的移動」,是包含:第2軌道部轉動,該第2軌道部中移動部的位置形成相對性變化的情形。此外,「移動部的移動」是包含:移動部本身一邊轉動,一邊沿著第2軌道部移動的動作。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中的第4領域」,只要是含有「與第3領域不同的領域」者,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部的端部、或者中央部,該領域並無限制。此外,第4領域,也可以與上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或者第2領域重複。
此外,藉由以第3力及第4力,反覆「移動部對第2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2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能使移動部一邊沿著第2軌道部移動,一邊使第2軌道部繼續朝第1方向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2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再者,這裡所稱的「第2軌道部的轉動」,是包含第1軌道部的轉動。
此外,藉由以第3力及第4力,反覆「移動部對第2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2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移動部朝第2軌道部的另一側端部移動,能在移動部到達第2軌道部的另一側端部之前,賦予使第2軌道部持續地朝第1方向轉動的力。
在以下的場合中,藉由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並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能使第2軌道部朝向相同的方向、或者與第1軌道部反向的方向轉動:具備「與第1軌道部具有特定間隔地配置,形成特定的螺旋狀,並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轉動」的第2軌道部、及「將第1軌道部的轉動傳達至第2軌道部,而使第2軌道部轉動」的轉動力傳達手段,當特定的螺旋狀形成與「第1軌道部的螺旋」反向時,第2軌道部構成可朝向與第1軌道部相同的方向轉動,或者,當特定的螺旋狀形成與「第1軌道部的螺旋」相同方向時,第2軌道部構成可朝向與前述第1軌道部相反的方向轉動。此外,由於第2軌道部與第1軌道部具有特定的間隔而配置,因此第2軌道部的尺寸(大小)和形狀的自由度變廣。不僅如此,配置「用來使磁力和彈力到達沿著第2軌道部移動之移動部」的構造體之位置的自由度變廣。
此外,在藉由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第2軌道部轉動,並使移動部移動至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端部的場合中,依據使第1軌道部轉動的動作,使移動部到達第2軌道部的另一側,並再度移動至第1軌道部,可使移動部在第1軌道部與第2軌道部之間循環。其結果,可以使第1軌道部及第2軌道部持續地轉動。
此外,在「循環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朝向使該第2軌道部朝第1方向、或者「與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第2方向」轉動的方向,對移動部中的第3領域,賦予第3力」的場合中,能使第2軌道部轉動。或者,能使轉動中的第2軌道部的轉動運動更快。再者,這裡所稱的「第2軌道部的轉動」,由於第1軌道部與第2軌道部連結,因此包含使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此外,所謂的「移動部中的第3領域」,只要是含有「與後述第2領域不同的領域」者,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部的端部、或者中央部,該領域並無限制。此外,第3領域,也可以與上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或者第2領域重複。
在此,藉由「循環用移動力賦予手段,對移動部中含有「與第3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4領域,朝向使移動部從第2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移動至另一側的方向,賦予第4力」,能使移動部沿著第2軌道部移動。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的移動」,是包含:第2軌道部轉動,該第2軌道部中移動部的位置形成相對性變化的情形。此外,「移動部的移動」是包含:移動部本身一邊轉動,一邊沿著第2軌道部移動的動作。再者,這裡所稱的「移動部中的第4領域」,只要是含有「與第3領域不同的領域」者,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部的端部、或者中央部,該領域並無限制。此外,第4領域,也可以與上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或者第2領域重複。
此外,在具備「用來限制移動部朝第1軌道部之安裝角度」的按壓手段的場合中,可在已安裝於第1軌道部的狀態下將移動部固定,容易抑制「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的移動停止」的狀態。亦即,舉例來說,當磁力到達移動部而使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移動時,倘若移動部被磁鐵構件的磁力完全吸引,恐有導致移動部變得無法移動的疑慮。因此,藉由設置按壓手段,來限制移動部朝第1軌道部的安裝角度,能維持移動部的傾斜,而不會形成:移動部被磁鐵構件的磁力完全吸引的方向。其結果,能擔保移動部沿著第1軌道部的移動。
此外,在具備「直接或者間接連接於第1軌道部,將第1軌道部的轉動動作轉換成動力」的動力轉換部的場合中,可將藉由第1軌道部的轉動所獲得的轉動動能,譬如作為使其他物體移動的動力而回收。
此外,在具備「直接或者間接連接於第1軌道部,將第1軌道部的轉動動作轉換成電力」的電力轉換部的場合中,可將藉由第1軌道部的轉動所獲得的轉動動能,作為電能而回收。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轉動機構成為:構造簡易,能量損失少,且能有效率地回收轉動動能。
以下,參考圖面,說明用來實施發明的形態(以下稱為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轉動機構A具備:以相同的直徑形成之螺旋狀的軌道1、配置於軌道1內側的柱構件2、穿過柱構件2的中心而固定的轉動軸3、可安裝於軌道1的移動體4、配置成從柱構件2稍微分離的磁鐵構件5(請參考第1圖(a))。
這裡所稱的軌道1,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1軌道部。此外,這裡所稱的移動體4,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移動部,磁鐵構件5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此外,磁鐵構件5,也對應於後述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對移動體4作用重力的移動力賦予手段。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以第6圖(a)作為基準,將在第6圖(a)所見的右側稱為「右側」或者「右方」,並將在第6圖(a)所見的左側稱為「左側」或者「左方」。此外,以第6圖(a)作為基準,將在第6圖(a)所見的上側稱為「後側」或者「後方」,並將在第6圖(a)所見的下側稱為「前側」或者「前方」。第6圖(a)是顯示:針對第1圖所示的轉動機構A,沿著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方向,在從其上方所見的狀態下,作用於移動體之力的概念圖。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在第6圖(a)所見「與前後方向略正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向」。除此之外,將在第6圖(a)所見之略平行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方向,稱為「水平方向」。此外,以第1圖(a)作為基準,將「沿著軌道1之螺旋形狀的方向」,稱為「螺旋傾斜方向」。
此外,當相對於垂直方向,將柱構件2及轉動軸3傾斜配置時,因為該傾斜角度,有時在垂直方向中,軌道1之傾斜下方的領域,較連接於該處之傾斜上方的領域,成為更上側。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移動體4(或者構成移動體4的磁鐵)之中,將安裝於軌道1側(接近軌道1側)的端部稱為「(移動體4的)前端」,並將其相反側(遠離軌道1側)的端部稱為「(移動體4的)末端」。舉例來說,第7圖中移動體4的S極側,成為前端,N極側則成為末端。
軌道1,是成為移動體4之移動通路的構件。此外,是透過「從後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而接收了第1力(磁力)」的移動體4,承接轉動的力,而朝其中一側的方向(請參考第1圖(b)中,以符號R表示的箭號)轉動的構件。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為了從軌道1獲得轉動動能,而使軌道1轉動的方向」,稱為「理想方向」。除此之外,將朝向「軌道1轉動之其中一側方向」的轉動,稱為「朝理想方向的轉動」,將朝向「軌道1轉動之另一側方向」的轉動,稱為「與理想方向相反的轉動」。此外,這裡所稱的「理想方向」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1方向」,「與理想方向相反之方向(逆向、反向)的方向」則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2方向」。
此外,藉由軌道1的轉動而產生的轉動動能,可傳達至「安裝於轉動軸3的端部,且圖面中未顯示的馬達」,而產生電能。亦即,軌道1,是用來產生轉動動能的構件。
此外,軌道1形成「沿著轉動軸3之長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狀」,該螺旋狀成為相同的直徑(請參考第1圖(a))。此外,軌道1是由強磁材料(ferromagnetic material)的鐵所形成。
雖然在第1圖中,顯示了形成較窄寬度之軌道1的形狀,但是軌道1的形狀,也可以採用寬度較寬,且捲附於柱構件2之外周面的構造(請參考第2圖及第3圖(a))。此外,就其他的構造而言,軌道1也可以是鐵絲狀(Wiriness)且寬度細的形狀。因此,在第1圖以外的圖面中,有時對於形狀不同的軌道,標示圖號1來加以表示。
柱構件2,是較「軌道1之長度方向的長度」更長之略圓柱狀的構件,供軌道1的其中一端側和另一端固定(圖示省略),是用來支承軌道1的構件(請參考第1圖(a))。此外,在軌道1中柱構件2所固定的其中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以外的部分,並未抵接於柱構件2的外周面,而成為:與柱構件2之間具有間隙的構造。此外,轉動軸3設成固定於柱構件2的內部。
根據如以上所述的構造,軌道1、柱構件2及轉動軸3,形成一體轉動的結構體。亦即,藉由作用「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軌道1、柱構件2及轉動軸3能一體地轉動。
此外,柱構件2及轉動軸3,從垂直方向以特定的角度(譬如,與垂直方向形成的角度為10度)傾斜配置(請參考第1圖及第2圖,在第2圖中,柱構件2及轉動軸3,與垂直方向形成的角度以θ3表示。)該角度可以變更,對於已變更了角度的構造,在稍後詳細說明。
此外,藉由柱構件2及轉動軸3從垂直方向以特定角度傾斜配置,在軌道1中存在:以朝向軌道傾斜方向之下方的方向,於垂直方向上從下方朝向上方的領域(以下稱為「上升領域」)。
此外,移動體4,是由可透過磁力而安裝於軌道1,且球狀的磁鐵所構成。雖然在第1圖(a)及第1圖(b)中,為了標示上的方便,以1個球狀的磁鐵來表示移動體4,但移動體4也可以是由複數個磁鐵所形成。此外,移動體4的形狀,並不侷限於球狀,舉例來說,也能採用以棒狀或者矩形的磁鐵所形成者。在第1圖以外的圖面中,有時對於「移動體4的形狀」或者「移動體4所具有之磁鐵的形狀」不同者,標示圖號4來加以表示。
此外,移動體4構成:可沿著軌道1移動至螺旋之傾斜方向的下方、或者傾斜方向的上方。此外,移動體4構成:可沿著轉動的軌道1,從軌道1的上端朝向下端移動。
在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為了使軌道1轉動,而必要之移動體4的移動」,是組合「軌道1的轉動」、與「移動體4朝向軌道1之傾斜下方的移動」而實現。
亦即,舉例來說,所謂移動體4的移動,主要是移動體4在「轉動的軌道1的外周面」上移動的動作。此外,此時亦可執行移動體4自體轉動的動作。
如第1圖(a)所示,略長方體的磁鐵構件5,配置成從柱構件2稍微分離。磁鐵構件5,是對移動體4作用下述磁力的構件:將移動體4的末端朝磁鐵構件5的方向吸引,並且將移動體4的前端朝向磁鐵構件5側之相反方向拉離之方向的磁力。該磁鐵構件5構成後述的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
此外,該磁鐵構件5亦可作為移動力賦予手段運作。磁鐵構件5之長度方向的長度,形成與柱構件2之長度方向的長度幾乎相同的長度。
此外,磁鐵構件5構成:在其中一面5a與另一面5b具有不同的磁極(請參考第1圖(a))。在本實施形態中,面5a具有S極,面5b具有N極。
此外,磁鐵構件5配置成:其長度方向,與柱構件2及轉動軸3的長度方向形成略平行。
在本文中,軌道1並不一定要成為由柱構件2所支承的構造,軌道1只需構成可以轉動即可。舉例來說,軌道1亦可採用:由剛性高的材料所形成,即使沒有柱構件2,也能僅以軌道1維持形狀(請參考第3圖(b))的樣態。但是,藉由使柱構件2與軌道1成為一體轉動,能使軌道1的轉動形成安定化,基於耐久性提高的這一點,最好軌道1是由柱構件2所支承。
此外,軌道1的其中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並非必須固定於柱構件2,舉例來說,也可以是軌道1的其中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固定於轉動軸3的構造。更詳細地說,只要是成為「能將軌道1的轉動力傳達至轉動軸3」的構造便足夠,只要軌道1之轉動的動作、及轉動軸3之轉動的動作直接或者間接地連動即可。
此外,軌道1、柱構件2及轉動軸3並非必須成為一體轉動的構造,只要是成為「軌道1轉動,而產生轉動動能」的構造便足夠。舉例來說,只要是軌道1與轉動軸3可自由轉動地安裝於柱構件2的構造即可。更詳細地說,只要構成「軌道1可轉動,並可將其轉動的動能傳達至其他機構」,就不一定要設置柱構件2及轉動軸3。
此外,在軌道1及柱構件2之間並不一定要形成間隙,也可形成:使軌道1抵接於柱構件2的外周面地捲附而成為一體化的構造(請參考第2圖及第3圖(a))。但是,藉由預先在軌道1與柱構件2之間形成間隙,當已吸附於軌道1的移動體4,沿著轉動的軌道1移動至軌道1的下端時,移動體4變得難以接觸於柱構件2,能抑制移動體4與柱構件2之間的摩擦。其結果,能提高軌道1之轉動運動的效率。
此外,從提高軌道1之轉動運的觀點來看,亦可將柱構件2中軌道1之間的領域20(請參考第1圖(a))的外周面局部地刨除,而成為移動體4與柱構件2的外周面不易形成接觸的構造。在本構造的場合中,當移動體4沿著轉動的軌道1,從軌道1的上端朝向下端移動時,不容易產生因「移動體4與柱構件2的外周面之間的接觸」所造成的摩擦,能提高軌道1之轉動運動的效率。
不僅如此,從提高軌道1之轉動運動的效率的觀點來看,也能採用:將油的成分、和洗劑等作為潤滑劑而塗裝於軌道1和移動體4,減少軌道1與移動體4間之摩擦的構造。如此一來,減少「對軌道1轉動之動作造成妨礙」的摩擦力,能提高軌道1之轉動運動的效率。
此外,並不一定要將馬達安裝於轉動軸3的端部。舉例來說,也可以是以下的機構:將可自由轉動的皮帶(belt)安裝於轉動軸3,將馬達連接於該皮帶,而促使馬達轉動。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以下的構造:不設轉動軸3,在軌道1上的任一個位置,設置突起和鉤等,將軌道1的轉動動能傳達至其他的齒輪機構等。亦即,傳達軌道1的轉動動能,也可以是以下的構造:透過可能的既有傳達機構(譬如,組合凸輪、軸、皮帶等構件所構成的機構),轉換成使「配置於其他位置的馬達」轉動的電能的構造。
此外,馬達產生的電能,可以直接作為電力使用,亦可蓄積於蓄電池等。
此外,軌道1產生的轉動動能,並不一定要藉由馬達轉換成電能。舉例來說,也可以是以下的構造:將轉動軸3連接於既有的曲軸機構和、活塞機構,將轉動動能轉換成使其他物體移動的驅動能使用。更詳細地說,只要軌道1的轉動動能能以任何形式取出,該取出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
此外,軌道1之螺旋的形狀並不一定要形成相同的直徑,只要是依據後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及「移動力賦予手段」的力而形成軌道1的轉動構造,其形狀便沒有限制。舉例來說,除了相同直徑的螺旋形狀(請參考第1圖(a)及第3圖(a))之外,也可以是包含螺旋之直徑尺寸(大小)不同的軌道(請參考第3圖(c))。除此之外,雖然圖面中未顯示,但也能採用:捲附於葫蘆(gourd)型之柱構件的外周面,軌道1所形成之圓周的直徑,成為大小不同的形狀,使「從磁鐵構件5接收之磁力的力」形成強弱的構造。甚至,考慮了到達軌道的磁力,而考慮使磁鐵構件5具有曲面地形成彎曲的形狀。
此外,以下的情形也並非必要:軌道1是由強磁材料的鐵所形成,移動體4是由磁鐵所形成。移動體4,只要是可沿著轉動的軌道1移動,且具有可從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接收磁力的磁力部的話便足夠。
根據上述的觀點,舉例來說,也可以是以下的組合:軌道1由磁鐵所形成,移動體4則由強磁材料(譬如包含:鐵、鈷(cobalt)、鎳、其他以溫度變化表示強磁性的物質等)所形成。
此外,也可以採用譬如:以磁鐵形成軌道1,並以鐵之類的強磁材料形成移動體4的構造。在該場合中,也能將移動體4安裝於軌道1,並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移動。除此之外,也可以是軌道1與移動體4的雙方由磁鐵部構成的構造。
不僅如此,也能形成:以氣球(balloon)形成移動體4,並使含有磁性體的液體或氣體進入氣球內部的構造。舉例來說,能藉由以含有磁鐵的構件形成軌道1,而使氣球吸附於軌道1。
此外,也考慮採用「在內部形成有貫穿孔」的管,來取代軌道1。藉由使含有磁性體的液體或氣體預先流動於該管的內部,譬如當移動體4由磁鐵構件形成時,能使管與移動體4吸附。
此外,關於上述,也能採用:在軌道10的局部形成略ㄈ字型的溝部10a,並將嵌合於該溝部10a而轉動的滾子部40a,設於移動體40的構造(請參考第4圖(a))。此 外,移動體40具有磁鐵部40b。
在該場合中,移動體40對軌道10的組裝無須利用磁力。此外,由於移動體40藉由滾子部40a的轉動而移動,因此能沿著軌道10滑順地移動。此外,在該場合中,溝部10a的形成位置、和滾子部40a的形成位置並無限制,可適當地選擇。
在上述的移動體40中,雖然顯示了移動體40安裝於軌道10下部的構造,但是軌道10的方向、與移動體40的安裝方式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能使軌道10的角度傾斜,並將移動體40的滾子部40a安裝於軌道10的溝部10a。更詳細地說,只要移動體40可以移動,溝部10a也能形成朝上方開口的構造。
此外,譬如也可以形成:將輪胎41a設於移動體41,將軌道11的上表面作為移動通路而移動之車型的移動體41(請參考第4圖(b))。此時,移動體41,將輪胎41a設在「配置有磁鐵部41b的基台」,藉由輪胎41a轉動,能使移動體41沿著軌道11移動。
除此之外,作為軌道及移動體的構造,舉例來說,也考慮透過環狀的環部42而安裝於軌道1的構造(請參考第31圖)。在該環狀的環部42,安裝有磁鐵部41b,而成為磁鐵構件5的磁力可到達的構造。如此一來,形成軌道1及移動體41的材料可適當地選擇。
在此,對於上述的滾子部40a及輪胎41a,根據「提高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之效率」的觀點,也能 採用以下的構造: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滑順地轉動,並抑制朝其反向(逆向)的轉動(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上方之方向的轉動)。藉此,不容易產生所謂「軌道1朝向傾斜方向之上方移動」之後述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能使移動體41的移動難以產生。
此外,同樣根據「提高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之效率」的觀點,也考慮如第9圖(b)所示,在軌道1的局部設置波形的形狀。在未設置第9圖(a)所示之波形形狀的軌道1中,移動體4,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上方及下方之任一個方向的移動變得容易。
在第9圖(b)所示的軌道1中,雖然移動體4容易沿著軌道1的波形而朝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但是當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上方時,移動體4必須越過波形與波形之間的凹凸而移動,使得朝向該方向的移動受到抑制。其結果,不容易產生所謂「軌道1朝向傾斜方向之上方移動」之後述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能使移動體4的移動難以產生。
除此之外,根據「提高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之效率」的觀點,也考慮形成以下的構造:雖然軌道1朝向理想方向轉動,但朝向與理想方向之相反方向(逆向)的轉動則受到抑制。藉此,軌道1容易朝理想方向轉動,能提其轉動的效率。
此外,雖然圖面中未顯示,但根據「提高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之效率」的觀點,也考慮以下的構 造:在「安裝於軌道1之移動體4的外周面」設置齒輪狀的凹凸,並且,在軌道1設置與「移動體4之齒輪狀的凸部」嵌合的凹部。該構造,譬如是將自行車之鏈條狀的構造設於軌道1的形狀。此外,此外,移動體4,藉由自身的轉動並同時沿著軌道1移動,使齒輪狀的凸部、與軌道1之鏈條狀構造的凹部形成嵌合,藉此,可藉由移動體4一邊沿著軌道1轉動並一邊移動,而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在本發明中,也能採用這樣的構造。
此外,雖然在第1圖(a)及第1圖(b)中,為了說明上的方便,相對於1個軌道,僅圖示1個移動體4,但是也考慮在軌道安裝複數個移動體的樣態。舉例來說,也能採用:移動體4彼此保持間隔,沿著軌道1安裝複數個移動體4的構造。
藉此,每個移動體4可接收用來使軌道1轉動的力,而促使軌道1轉動。舉例來說,倘若移動體4為複數個,便能依據該複數個移動體所接收的力,提高使軌道1轉動的力。其結果,來自各移動體4的力傳達至軌道1,更強力地使軌道1轉動。
在此,移動體4並不需要由1個球狀的磁鐵所形成。如以上所述,在第1圖(a)及第1圖(b)中,不過是為了標示上的方便,而以1個球狀的磁鐵來表示移動體4,但移動體4只要在局部具有「由磁鐵所構成的領域」的話便足夠。舉例來說,也能採用由複數個球狀磁鐵構成1個移動體4的構造(請參考第8圖)。此外,也能採用矩形的磁鐵構成移動體4,而非球狀的磁鐵(請參考第7圖)。
此外,磁鐵構件5之長度方向的長度,並不一定要形成與柱構件2之長度方向的長度幾乎相同的長度,只要是符合以下的說明,磁鐵構件5的長度便無限制:在移動體4的移動範圍内,且能使磁力到達「期待力能到達之範圍」地促使軌道1轉動的長度。但是,根據「在長度方向的廣大範圍使磁力到達軌道1,並能使軌道1的轉動動作穩定化」的觀點,磁鐵構件5之長度方向的長度,最好是形成與柱構件2之長度方向的長度幾乎相同的長度。
此外,磁鐵構件5的形狀也並不一定要形成柱狀,舉例來說,也可以形成具有緩緩彎曲之形狀的構造。舉例來說,亦可形成具有將「面向軌道1的面」作為內周,將「與前述面相反的面」作為外周之彎曲面的形狀。藉此產生:容易使磁力到達所期望之位置的優點。不僅如此,呈現緩緩地彎曲的形狀的磁鐵構件,可適當地將其角度傾斜,而配置於軌道1的周圍。
此外,對於磁鐵構件5的長度及配置,譬如也考慮以下的樣態:將稍長的磁鐵構件5,配置在略平行於「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方向(請參考第18圖(a))。此外,譬如也可以採用以下的構造:相對於1個軌道1及柱構件2,沿著其長度方向,配置長度短的複數個磁鐵構件5(請參考第18圖(b))。第18圖(a)及第18圖(b)所示的磁鐵構件5,雖然配置在與軌道1的傾斜方平行的方向,但是各磁鐵構件5的方向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可以使軌道1的傾斜方向與磁鐵構件5的方向不同而配置。
此外,磁鐵構件5並不一定要配置成:其長度方向,與柱構件2及轉動軸3的長度方向形成略平行。舉例來說,也能配置成:相對於柱構件2及轉動軸3的長度方向,在角度與前述長度方向不同的方向,使磁鐵構件5的長度方向傾斜地配置。藉由將磁鐵構件5傾斜地配置,使到達移動體4之磁力的作用方式改變,能更進一步提高軌道1的轉動效率、或相反地降低轉動的速度,能控制軌道1的轉動速度。如此一來,磁鐵構件5的配置,只要能產生使軌道1轉動的力,便無特別的限制,可適當地設定。
磁鐵構件5亦可構成:構成磁鐵構件5的磁鐵,並不一定要由「具有相同磁力的磁鐵」或者「相同磁力之磁鐵的集合體」所構成,可以局部地使磁力的強度不同。藉此,使到達移動體4之磁力的作用方式改變,能更進一步提高軌道1的轉動效率、或相反地降低轉動的速度,能控制軌道1的轉動速度。
此外,磁鐵構件5不一定要配置在從柱構件2稍微分離的位置,且不必固定其位置。根據「控制軌道1的轉動速度、或控制軌道1的轉動的開始和停止」的觀點,亦可將「可變更磁鐵構件5之配置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和「可變更磁鐵構件5之方向的角度調整機構」,與磁鐵構件5一起設置。
甚至,也能採用以下的構造:在磁鐵構件5與軌道1之間,配置可對磁力賦予變化之磁鐵和強磁材料等的其他構件。藉由上述的配置,可變更「磁鐵構件5到達軌道1(移動體4)之磁力的強度、磁力的方向、磁力所及的範圍」,能控制軌道1的轉動速度、和轉動開始及靜止等。藉由設置用來控制該軌道1的轉動速度、和轉動的開始及靜止等的機構,能使轉動機構的保養變得容易。此外,當利用本發明的轉動機構作為「用來輔助其他能量產生機構的機構」時,能藉由轉動機構增強或減弱輔助的力、或者停止輔助。
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亦可採用「將配重部安裝於上述軌道1」的構造,作為增強「轉動機構之轉動」的構造。該配重部,構成能與軌道1一體地轉動,當軌道1轉動時,加上「作用於配重部的離心力」,能更進一步增強轉動機構之轉動的動作。
此外,磁鐵構件5不一定要如同第1圖(a)和第6圖所示,配置在軌道1的外側。只要磁力到達軌道1,且軌道1構成可轉動的話,也可配置於軌道1的內側。
[基於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及移動力賦予手段的力] 接著,參考第5圖、第6圖及第7圖,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的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及移動力賦予手段。
首先,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而反覆地執行2個基本動作。第1個基本動作,是軌道1及移動體4一體地朝向理想方向稍微轉動的動作(以下,稱為「理想轉動動作」)。此外,第2個基本動作,是移動體4沿著軌道1的傾斜方向,從軌道1的其中一側朝另一側(朝向軌道傾斜方向的下方)稍微移動的動作(以下,稱為「軌道行進動作」)。
亦即,藉由反覆執行「理想轉動動作」與「軌道行進動作」,軌道1能朝理想方向轉動,並使其轉動動作持續。此外,藉由該軌道1朝向理想方向之轉動的動作、與軌道行進動作,移動體4,在軌道1上的相對位置改變,從軌道1的其中一側移動至另一側,最終可到達軌道1的另一端。
這裡所稱「藉由反覆執行理想轉動動作、與軌道行進動作,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包含以下的任一種內容。(1)靜止中的軌道1開始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動作。(2)維持「朝理想方向轉動中的軌道1之轉動」的動作。(3)使「朝理想方向轉動中的軌道1之轉動」更進一步加速的動作。(4)使「朝理想方向轉動中的軌道1之轉動」減速的動作。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不僅是「開始軌道1的轉動」或者「使轉動持續」的動作,還包含譬如:為了從「透過其他驅動源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狀態,更進一步提高轉動的效率,而對轉動形成輔助的動作。甚至,還包含:調整磁鐵構件5的配置位置和方向,而變更到達軌道1之磁力的強度和方向、磁力所及的範圍,進而使轉動加速、或者減速的動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理想轉動動作是藉由以下的方式執行:以磁鐵構件5使磁力到達移動體4的磁鐵部,促使軌道1及移動體4一體地朝理想方向稍微轉動。
[磁鐵構件5的引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 在本案中,理想轉動動作及軌道行進動作,大致可分為以下2種類:「引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及「斥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在以下的說明中,首先,說明在「磁鐵構件5使引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下之理想轉動動作及軌道行進動作。
雖然是考慮了「藉由磁鐵構件5的配置、和設置複數個磁鐵構件5的構造,而使引力及斥力雙方作用於1個移動體4之末端」的場合,但是本實施形態也包含:作用於移動體4之磁力的主力,是起因於「引力」或「斥力」,前述主力之外的磁力也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構造。
如第5圖所示,基於「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之磁力」的力F(θ2),作用於移動體4。所謂的力F(θ2),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是基於「磁鐵構件5吸引移動體4之末端的力Fd」的力。
更詳細地說,從磁鐵構件5作用於移動體4末端的引力Fd中,柱構件2(軌道1)之切線方向成分的力為F(θ2)。此外,F(θ2),是可藉由移動體4的移動,而變更該力之大小的力。柱構件2(軌道1)的切線方向,在第6圖(a)中以符號T1 表示,在第6圖(b)中以符號T2 表示。
此外,基於「移動體4本身之重力」的力mg’,作用於移動體4。力mg’,是第5圖中看起來為垂直成分的力。以下,第5圖中的水平成分及垂直成分,是從第5圖中所見的成分,與實際上的水平及垂直不同。
在第5圖中,雖採用基於「移動體4本身之重力」的力mg’的標誌,但是第5圖中,標示了mg’的力之箭號的方向,正確來說並不是相當於垂直下方的方向,而是朝向「沿著柱構件2的長度方向之下方」的方向。如同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柱構件2及轉動軸3是傾斜配置成:與垂直方向之間的角度成為θ3(請參考第2圖)。
亦即,如第2圖所示,相對於移動體4本身的重力mg,朝向「沿著柱構件2的長度方向之下方」的方向,成為mgcosθ3。該mgcosθ3,相當於第5圖中的力mg’。
此外,該力mg’分解為:朝軌道1的傾斜方向分解的力F1;及朝「與軌道1的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分解的力F2(請參考第5圖)。此外,將「力F1朝水平方向分解的力」,以力F1x表示。此外,將「力F2朝水平方向分解的力」,以力F2x表示。此外,軌道1的傾斜方向與水平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為θ1。
在本文中,由於力mg’成為基準,因此力F2x為恆定(Constant)大小的力。對該為恆定力的F2x,加上變動的力F(θ2),而作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發揮作用。此外,力F(θ2)及力F2x,當俯視觀看時,具有「軌道1之螺旋的圓弧上的切線方向」的方向(請參考第6圖(a)及第6圖(b))。作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也包含後述之F5y2x的力。
此外,力F1成為:使移動體4朝向軌道傾斜方向之下方移動的力。
此外,力F2,由於是略與軌道1的傾斜方向正交之方向的力,因此成為按壓軌道1的力。亦即,力F2分解的力F2x,作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發揮作用。
在移動體4,除了移動體4的末端被磁鐵構件5的磁力所吸引的力Fd之外,還作用了:移動體4的前端被磁鐵構件5的磁力所推開的力(斥力)。更詳細地說,如第7圖(a)所示,移動體4之末端側的N極,被磁鐵構件5之面5a的S極吸引(符號F4),移動體4之前端側的S極,從磁鐵構件5之面5a的S極接收斥力F3。
藉由使基於該磁鐵構件5之磁力的力F3及力F4作用於移動體4,而在「移動體4的前端向下、末端向上,而使移動體4整體產生轉動」的方向上產生力。在第7圖(a)~第7圖(c)中,為了容易理解移動體4的動作,而顯示由棒狀磁鐵所構成的移動體4。
藉由作用於該移動體4的前端及末端之磁鐵構件5的磁力,移動體4朝第7圖(a)中的逆時針方向(在第7圖(a)中,以虛線表示轉動的範圍)傾斜移動。在第7圖(a)及第7圖(b)中,雖然為了說明上的方便而標示了力F4的符號,但是該力F4是相當於上述力Fd的力。亦即,依據移動體4的末端被磁鐵構件5所吸引的力F4(Fd),而產生上述的力F(θ2)。
此外,由「移動體4的前端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斥力F3」,而產生力F3分解的力F5。除此之外,從力F5產生朝「朝向沿著柱構件2之長度方向的下方」的方向分解的力F5y。該力F5y,是具有與上述第5圖所示的力mg’相同的方向的力。亦即,基於「移動體4的前端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力」而產生力F5y,成為添加於力mg’的力。
此外,倘若移動體4,由於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力,導致如第7圖(c)所示成為完全水平的方向,將難以產生使軌道1轉動的力。有鑑於此,採用第32圖說明用來避免「移動體4成為完全水平方向」的構造。
在第32圖(a)所示的構造中,將按壓板70配置於柱構件2的附近,而成為按壓板70抵接於移動體4之中央部分的構造。藉此,當移動體4已從磁鐵構件5(或者磁鐵構件5’)接收磁力時,不必過度地傾斜,可將其姿勢維持成一定範圍的傾斜。亦即,移動體4可沿著軌道1移動,可使軌道1轉動。
此外,作為其他的構造,也能採用如第32圖(b)所示,將按壓板70配置於移動體4的末端附近,而控制移動體4之傾斜的構造。除此之外,也能將按壓板70配置於第32圖(c)及第32圖(d)所示的位置。
如此一來,可採用按壓板70,避免移動體4因「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磁力」,導致其方向成為完全水平的方向(請參考第32圖(e)),而擔保軌道1的轉動。這裡所稱的按壓板70,是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之按壓手段的一個例子。
在本文中,為了控制移動體4的方向,並不一定要採用按壓板70,也可以是以下的構造:調整磁鐵構件5到達移動體4的磁力,而控制移動體4的方向。此外,舉例來說,亦可設置線狀的構件來取代按壓板70,只要是能控制移動體4的傾斜,按壓板70的材質和形狀便無限制。
此外,只要移動體4可沿著軌道1移動,並能使軌道1轉動的話,對於移動體4,可由按壓板70所按壓的領域並無特殊的限制。舉例來說,可以是移動體4的中央部分(請參考第32圖(a))、移動體4的端部(請參考第32圖(b)及第32圖(d))、移動體4之末端附近的領域(請參考第32圖(c)),可按壓的領域並不侷限於此。
接著,對於上述添加於力mg’的力F5y,採用第5圖進行說明。該力F5y分解為:朝軌道1之傾斜方向分解的力F5y1;及朝「與軌道1的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分解的力F5y2。此外,將「力F5y1朝水平方向分解的力」,以力F5y1x表示。此外,將「力F5y2朝水平方向分解的力」,以力F5y2x表示。
此外,力F5y1成為:使移動體4朝向軌道傾斜方向之下方移動的力。力F5y1,成為添加於力F1的力。
此外,力F5y2,由於是略與軌道1的傾斜方向正交之方向的力,因此成為按壓軌道1的力。亦即,力F5y2分解的力F5y2x,作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發揮作用。力F5y2x,成為添加於力F2x的力。
根據以上的內容,說明理想轉動動作與軌道行進動作的流程。首先,如第6圖(a)所示,在軌道1及移動體4的理想轉動動作中,是在軌道1上的地點15,朝向軌道1之切線方向T1 的另一側方向(第6圖(a)所見,朝右斜下方的方向),力F(θ2)、力F2x、力F5y2x作用於軌道1。而符號θ2所表示的角度,是「連結軌道1的轉動中心31、與移動體4」的線、與「連結轉動中心31與磁鐵構件5的面5a間之最短距離」的線所形成的角度。
此外,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為了說明上的方便,以符號Fd(相當於力F4),表示移動體4的末端被磁鐵構件5所吸引的力。亦即,力F(θ2)也可以作為Fdsinθ2表示。
藉由對軌道1作用力F(θ2)、力F2x、力F5y2x,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符號R所表示的方向)稍微轉動。此時,移動體4與軌道1一體地移動。
亦即,一旦軌道1及移動體4執行理想轉動動作,相對於磁鐵構件5,移動體4將從地點15(請參考第6圖(a))朝地點16移動(請參考第6圖(b))。此外,伴隨著軌道1及移動體4的轉動,角度θ2變小。藉此,使力F(θ2)之力的大小變小。亦即,「使軌道1及移動體4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變小。
此外,力F1與力F5y1作用於移動體4的前端,移動體4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該動作為軌道行進動作。移動體4,朝軌道1之傾斜下方移動的同時,執行與軌道1一起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動作,藉由產生前述兩個動作,而持續移動體4的移動、及軌道1朝理想方向的轉動動作。
如此一來,藉由磁鐵構件5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及末端的磁力,不僅產生作用於移動體4的力mg’,還產生力F(θ2)、力F5y1、力F5y2x。藉由這些力,分別使「在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方向上按壓軌道1」的力、及「沿著軌道1,移動體4朝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的力增強。亦即,藉由磁鐵構件5到達移動體4之磁力的作用,更強力地使軌道1轉動。
在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中,移動體4的前端是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第1領域的一例,移動體4的末端是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中第2領域的一例。該第1領域及第2領域,因為移動體4的形狀和軌道1的形狀、移動體4所具有之磁鐵部的配置、磁鐵構件5的形狀和配置等,有時成為不同於「移動體4的前端和末端」的部位,在本案的發明中,包含這些不同的樣態作為發明的變形例。
此外,在上述的內容中,雖說明了在「磁鐵構件5使引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下之理想轉動動 作及軌道行進動作,但是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並不侷限於此。亦即,也能以「磁鐵構件5’使斥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執行理想轉動動作及軌道行進動作(請參考第8圖(a)及第8圖(b))。
上述「磁鐵構件5使引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與以下所說明之「磁鐵構件5’使斥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以下的點。
在該磁鐵構件5’使「斥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樣態中,(1)使軌道1及移動體4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亦即力F(θ2),是依據「移動體4被磁鐵構件5’的磁力所推開的斥力」而產生的這一點。此外,(2)從「移動體4的前端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力」,產生相當於「上述的力F5y」之力的這一點。
在此,磁鐵構件5’的配置位置,只要能使斥力到達移動體4的末端,便無特別的限制。舉例來說,也可以隔著移動體4,將磁鐵構件5’配置在磁鐵構件5之相反側的位置,使磁力Fd’到達移動體4(請參考第6圖(a))。
除此之外,作為磁鐵構件5’之配置位置的其他例子,也能如第8圖(a)及第8圖(b)所示,配置在柱構件2的前側且左側。不論哪一個樣態,皆能利用磁鐵構件5’的配置,使引力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並使斥力到達末端,而產生相當於力F(θ2)、力F5y1、力F5y2x的力。
更詳細地說,如第8圖(c)所示,藉由基於磁鐵構件5’之磁力的力F3及力F4作用於移動體4,而在「移 動體4的前端向下、末端向上,而使移動體4整體產生轉動」的方向上產生力。
藉由作用於該移動體4的前端及末端之磁鐵構件5’的磁力,移動體4朝第8圖(c)中的逆時針方向傾斜移動。在第8圖(b)及第8圖(c)中,雖然為了說明上的方便而標示了力F4的符號,但是該力F4是相當於上述力Fd的力。亦即,依據從磁鐵構件5’朝移動體4的末端作用的斥力F4(Fd),而產生上述的力F(θ2)。
此外,由「移動體4的前端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引力F3」,而產生力F3分解的力F5。除此之外,從力F5產生朝「朝向沿著柱構件2之長度方向的下方」的方向分解的力F5y。該力F5y,是具有與上述第5圖所示的力mg’相同的方向的力。亦即,基於「移動體4的前端從磁鐵構件5’所接收的力」而產生力F5y,成為添加於力mg’的力。如此一來,在引力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且斥力到達末端的樣態中,產生添加於力mg’的力。
然後,「在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方向上按壓軌道1」的力、及「沿著軌道1,移動體4朝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的力變強,藉由磁力的作用,能使軌道1轉動(或者,使已靜止的軌道1轉動)。
[第2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於和「已於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內容」重複的構 件,標示相同的圖號(符號),且除了必要的場合之外,省略其詳細的說明。第10圖(a),是從側面觀視轉動機構B的概略圖。此外,第11圖,是俯視觀看轉動機構B的概略圖。此外,第12圖,是在柱構件的下部,從起始點側觀看終點側的概略圖。除此之外,第13圖,是仰視觀看轉動機構B的概略圖。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轉動機構B,具有薄板狀的軌道1、圓柱形的柱構件2、由複數個球狀磁鐵所構成的移動體4(請參考第10圖(a))。此外,磁鐵構件5配置於軌道1及柱構件2的下側。在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中,是將「軌道1的軸心配置成略與水平方向平行」作為特徵。
亦即,在本發明中,不僅如同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將「軌道1的軸心配置成從垂直方向稍微傾斜」的構造,還包含將「軌道1的軸心配置成略與水平方向平行」的構造。
在有關轉動機構B的說明中,是以第10圖(a)作為基準,將圖面右側稱為「起始點」,並將圖面左側稱為「終點」。此外,以第10圖(a)作為基準,將圖面上側稱為「上方或者上側」,並將圖面下側稱為「下方或者下側」。此外,以第11圖作為基準,將圖面右側稱為「右方或者右側」,並將圖面左側稱為「左方或者左側」。
此外,第11圖中的圖面上側,相當於第10圖(a)所示的「終點」,第11圖中的圖面下側,相當於第10圖(a)所示的「起始點」。此外,第11圖中的圖面前方側,相 當於第10圖(a)所示的「上方或者上側」,第11圖中的圖面後方側,相當於第10圖(a)所示的「下方或者下側」。除此之外,對於第12圖及第13圖,也是依循第10圖(a)及第11圖來稱呼各個方向。
在轉動機構B中,由強磁材料的金屬所形成之薄板狀的軌道1,構成沿著柱構件2的外周面捲附。此外,軌道1及柱構件2,將圖面中未顯示的轉動軸作為軸,而構成朝其中一側或者另一側的方向轉動。
此外,對於軌道1的轉動方向,在第10圖(a)中,將「軌道1從第10圖(a)的圖面上方朝向圖面下方移動之方向」的轉動(朝其中一側方向的轉動),稱為「朝理想方向的轉動」。
此外,雖然移動體4是由複數個球狀磁鐵所構成,但是其中,移動體4的前端,也就是指安裝於軌道1之外周面的那一側,具有N極。此外,移動體4的末端具有S極。
更詳細地說,構成移動體4的各個球狀磁鐵的上側成為N極,而下側成為S極,這些磁鐵透過磁力而上下彼此吸附,藉此形成移動體4。
此外,磁鐵構件5構成柱狀體,其上表面(面向軌道1的面)具有S極。此外,磁鐵構件5的下表面(與「面向軌道1的面」相反的面)具有N極。
此外,磁鐵構件5,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中,其長度方向的方向,相對於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方 向,傾斜地配置。更詳細地說,在上下方向中,形成「磁鐵構件5的終點側靠近軌道1,磁鐵構件5的起始點側遠離軌道1」的方向(請參考第10圖(a))。此外,在左右方向中,磁鐵構件5形成傾斜,而成為「磁鐵構件5的終點側位於軌道1的左側,磁鐵構件5的起始點側位於軌道1的右側」的方向(請參考第11圖)。
對於轉動機構B中「移動體4沿著軌道1的移動」、和「軌道1轉動的動作」進行說明。移動體4的前端(N極)是透過磁力而安裝於軌道1,藉由該前端對軌道1的吸附力,移動體4沿著轉動之軌道1的傾斜方向,從起始點側移動至終點側。
來自磁鐵構件5之上表面(S極)的斥力Fd0,作用於移動體4的末端(S極),移動體4的末端被壓向右側且起始點側(請參考第13圖)。此外,從該斥力Fd0,產生朝軌道1之切線方向(右側方向)分解的Fd0x(請參考第12圖及第13圖)。
該Fd0x成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移動體4與軌道1一起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亦即,力Fd0x成為產生上述理想轉動動作的力。
來自磁鐵構件之上表面(S極)的引力F6,作用於移動體4的前端(N極),移動體4的前端被吸引至左側且終點側(請參考第12圖及第13圖)。此外,該引力F6成為: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的傾斜方向移動的力。亦即,力F6成為產生上述軌道行進動作的力。
換言之,在第2實施形態中,由磁鐵構件5產生的磁力,成為將移動體4的末端推開的斥力Fd0,該Fd0朝軌道1之切線方向分解的力Fd0x,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稍微轉動。
此外,一旦軌道1朝理想方向稍微轉動,由磁鐵構件5產生的磁力,將以引力F6吸引移動體4的前端,引力F6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的傾斜方向稍微移動。反覆該「軌道1的轉動」與「移動體4沿著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移動」,依據移動體4所接收的力,使軌道1轉動。
如此一來,在第2實施形態中,也能藉由使磁鐵構件5的磁力,到達「安裝成可沿著軌道1移動的移動體4」,而使軌道1轉動。在該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主要是以磁鐵構件5的磁力,負擔「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的傾斜方向移動」的軌道行進動作。
即使是如第2實施形態般「將軌道1的軸心配置成略與水平方向平行」的樣態,也能藉由使磁鐵構件5的磁力到達軌道1及移動體4,促使軌道1轉動,而從軌道1獲得轉動動能。此外,移動體4,沿著轉動的軌道1的軌道傾斜方向,朝向軌道1的終點側移動。
在此,即使在第2實施形態中,只要能使軌道1轉動,構成磁鐵構件5之磁鐵的磁力和形狀、配置位置、方向便無特殊的限制。
此外,譬如根據提高軌道1之轉動效率的觀點,也能設置複數個磁鐵構件5,而調整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和末端的磁力。舉例來說,在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中,可藉由在磁鐵構件5之外,設置「引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磁鐵構件」並形成吸引,而更進一步將輔助的力,加入「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Fd0x」。如此一來,為了使磁力有效地作用於移動體4的前端或者末端,也能採用配置複數個磁鐵構件的樣態。
即使是「使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更傾斜(譬如,終點側向上,而起始點側向下)」的樣態,也能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藉由使磁鐵構件5的磁力到達軌道1及移動體4,並反覆「理想轉動動作」及「軌道行進動作」,而促使軌道1轉動。舉例來說,如第10圖(b)所示,是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與垂直方向形成的角為100度的構造。
即使是第10圖(b)所示的軌道1,也能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藉由使磁鐵構件5的磁力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及末端,一邊促使軌道1轉動,並一邊促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的傾斜方向移動至終點側。
截至目前所說明的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僅是本發明的其中一種事例。在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中,如同0度(第14圖(a))、10度(第14圖(b))、70度(第14圖(c))所示,可取得各種的範圍。
此外,舉例來說,只要是「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與「垂直方向」形成的角度為90度的構造,便可形成:排列2個軌道1及柱構件2的轉動機構,將軌道1的端部間予以連結,而可在2個轉動機構之間往復移動的構造。不僅如此,也能以轉動機構配置成「構成4個邊」的矩形,在4個轉動機構中,使移動體形成巡迴的構造。更進一步說,也可以配置必要數量的轉動機構,而在俯視視角中形成各種形狀(包含譬如:多角形和圓形、橢圓)。亦即,只要是移動體4可透過複數個轉動機構形成循環,而促使軌道1轉動的話便足夠。
[第3實施形態] 在截至目前為止的說明中,雖然說明了利用1個軌道1及柱構件2的結構體,使磁力到達移動體4而令軌道1轉動的動作,在以下的說明中,則針對使移動體4形成循環,而持續地執行軌道1之轉動運動的樣態。此外,由於使軌道1轉動的基本動作相同,故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說明有關「移動體4的循環」的部分。
顯示第3實施形態,作為使移動體4循環的構造。如第15圖所示,第3實施形態是由以下的2個轉動機構所構成:使移動體4從上方朝向下方移動之下降用的轉動機構C1;及使移動體4從轉動機構C1移動,從下方朝向上方移動之上升用的轉動機構C2(請參考第15圖)。
該轉動機構C1,是以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轉動機構A)作為基礎所製作,此外,轉動機構C2,是以第2實施形態(轉動機構B)作為基礎所製作,雙方構成:藉由磁鐵構件(圖示省略)的磁力到達移動體4,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移動的同時,各軌道1形成轉動。
亦即,在轉動機構C1中,利用「從磁鐵構件到達移動體4的磁力」與「作用於移動體4的重力」,使軌道1轉動並使移動體4朝下方移動。此外,在轉動機構C2中,利用「從磁鐵構件到達移動體4的磁力」,使軌道1轉動並使移動體4朝上方移動。
這裡所稱「轉動機構C2中,移動體4從磁鐵構件接收磁力的領域」,是對應於本案申請專利範圍之第3領域及第4領域的一個例子。此外,藉由磁鐵構件的磁力,舉例來說,存在以下的場合:有時第3領域成為移動體4的前端,且第4領域成為移動體4的末端;和有時第3領域成為移動體4的末端,且第4領域成為移動體4的前端。不僅如此,該第3領域及第4領域,因為移動體4的形狀和軌道1的形狀、移動體4所具有之磁鐵部的配置、磁鐵構件的形狀和配置等,有時成為不同於「移動體4的前端和末端」的部位,在本案的發明中,包含這些不同的樣態作為發明的變形例。
此外,轉動機構C1的軌道1,是將符號R1所示的方向作為理想方向而轉動。此外,轉動機構C2的軌道1,是將符號R2所示的方向作為理想方向而轉動。此外,轉動機構C1之軌道1的轉動,是透過正時皮帶30而傳達至轉動機構C2,移動體4接收磁鐵構件的磁力,而輔助「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的轉動」。
在此,不需要形成透過正時皮帶30使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的轉動連動的構造。舉例來說,可組合已知的齒輪等可傳達轉動力的構件,使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的轉動連動。
此外,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的轉動並不一定要形成連動,只要構成移動體4可移動兩者之間,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亦可各自獨立轉動。但是,藉由使2個轉動機構的轉動連動,能有效率地獲得轉動動能,移動體4的循環也變得滑順,因此,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的轉動最好形成連動。
此外,轉動機構C1的軌道1、與轉動機構C2的軌道1,上端彼此、以及下端彼此連接,移動體4構成可移動。
舉例來說,從轉動機構C1的軌道1的下端到轉動機構C2的軌道1的下端形成傾斜,使已到達了轉動機構C1之下端的移動體4,利用在該處產生的動能而傾斜下降,移動至轉動機構C2之軌道1的下端。
同樣地,從轉動機構C2的軌道1的上端到轉動機構C1的軌道1的上端形成傾斜,使已到達了轉動機構C2之上端的移動體4,利用在該處產生的動能而傾斜下降,移動至轉動機構C1之軌道1的上端。藉由形成這樣的構造,移動體4可移動於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的軌道間。
在此,2個轉動機構的端部彼此並不一定要傾斜地形成連接,只要移動體4能以任何的手段移動至相鄰的轉動機構便足夠。舉例來說,也可以是透過其他的驅動力來搬送移動體4的構造。
此外,在移動體4於上述的轉動機構C1及轉動機構C2之間的移動中,當移動體4通過轉動機構之間的領域時,產生「轉動力不會作用於軌道」的時間。因此,藉由利用複數個巡迴於轉動機構的移動體4,即使成為缺乏「軌道從1個移動體4接收力」的狀態,也能藉由從其他的移動體4到達軌道的力,繼續地使轉動機構轉動。
除此之外,說明「移動體移動於2個轉動機構的軌道之間的機構」的其他事例。這裡所說明的轉動機構,是與上述「轉動機構C1及轉動機構C2」不同的轉動機構。舉例來說,如第16圖(a)所示,設置循環於轉動機構C1與轉動機構C2之間的搬送帶31,並以一定的間隔配置「具有磁鐵構件32的搬送部33」。轉動機構C1及C2朝向符號X所示的方向轉動。
該搬送帶31從不同的驅動源獲得動力,而朝圖面中箭號X的方向轉動。此外,搬送帶31所設置的搬送部33,保持「沿著轉動機構C2的軌道1上升的移動體4」,並將其搬送至轉動機構C1的軌道1。被搬送至轉動機構C1的移動體4,被轉移至轉動機構C1的軌道1,並進入軌道1的通路(路徑)。
在本構造中,轉動機構C2之軌道1的上部側是由較薄的金屬形成,轉動機構C1之軌道1的上部側是由厚的金屬形成,藉由對磁力賦予差異,能在各位置接收、收授移動體4。
除此之外,作為其他的例子,也能以第16圖(b)所示的構造,作為移動體4在各轉動機構之上端處的移動手段。第16圖(b)所示的構造,移動體4的保持方法不同,保持臂34保持移動體4。
已到達轉動機構C2之軌道1的上部側的移動體4,是將保持臂34插入「構成移動體4的磁鐵之間的收縮部」而受到保持。然後,保持臂34伴隨著搬送帶31的動作,將移動體4搬送至轉動機構C1。移動體4,再度在轉動機構C1之軌道1的上部側轉移至軌道1,並進入軌道1的通路(路徑)。如此一來,可設置搬送帶31而促使移動體4移動。
此外,除了上述第16圖(a)及第16圖(b)所示的構造之外,也可以採用以下的構造:在「使移動體4上升的轉動機構C2之軌道1的上部側」與「轉動機構C1的軌道1的上部」之間設置高低差,並以軌道連結於2個軌道1之間。在本構造中,利用高低差,移動體沿著「連結2個軌道1之間的軌道」下降,能使移動體4進入轉動機構C1之軌道1的上部側。如此一來,2個轉動機構之間,能以各種的構造促使移動體4移動。
在該第3實施形態中,轉動機構C1及轉動機構C2各自的軌道1,透過「移動體4所接收之磁鐵構件的磁力」,而朝理想方向轉動。此外,移動體4,在轉動機構C1從上方移動至下方,在轉動機構C2從下方移動至上方,並且移動於各著轉動機構間。因此,能使各轉動機構持續地轉動。
此外,在上述的第3實施形態中,雖然敘述了在移動體的「上升」中利用了磁力的樣態,但是在負責移動體「上升」的轉動機構中,並不一定要使磁力到達移動體。舉例來說,在上述的轉動機構C1中,只要該軌道的轉動力夠強大,移動體也能不採用磁力地沿著「與其連動而轉動的轉動機構C2」,上升並移動於其軌道。
此外,此時只要轉動機構C2之軌道的傾斜角度夠急遽,在轉動機構C2的軌道上,移動體有可能藉由本身的重力而沿著軌道下降,因此考慮設置用來阻止該狀況的阻力(drag)構件。阻力構件,譬如是配置在「軌道的附近、且不會妨礙轉動機構C2之轉動的位置」之長型的板構件等。不僅如此,只要轉動機構C2之軌道的傾斜角度夠平緩,也能不設置上述的阻力構件,且不使磁力到達移動體的狀態下,沿著轉動機構C2的軌道上升並移動。如此一來,也能採用在移動體的「上升」中不使用磁力的構造。
[第4實施形態] 顯示第4實施形態,作為使移動體4循環的構造。如第17圖(a)所示,第4實施形態是由以下所構成的轉動機構C3:外周徑大的軌道1a、配置於軌道1a內側之外周徑小的軌道1b。
此外,軌道1a之軌道的傾斜方向、與軌道1b之軌道的傾斜方向構成相反。更詳細地說,觀看第17圖(a),軌道1a具有從右上方朝向左下方下降之軌道的傾斜角度,軌道1b具有從左上方朝向右下方下降之軌道的傾斜方向。
轉動機構C3形成以下的構造:軌道1a及軌道1b的各下端、及各上端分別形成連結,整體朝向相同的理想方向轉動。此外,移動體(圖示省略)透過軌道1a從上方移動至下方。此外,移動體透過軌道1b從下方移動至上方。
此外,轉動機構C3具有:磁力到達「位於軌道1a之移動體」的磁鐵構件5a、磁力到達「位於軌道1b之移動體」的磁鐵構件5b。各磁鐵構件,磁力到達移動體,軌道1依據該磁力朝理想方向轉動,移動體沿著軌道1移動。
也能如同該第4實施形態,使下降用軌道與上升用軌道形成一體的構造。在第4實施形態中,雖然省略了移動體的記載,但是與先前的實施形態相同,可配置複數個移動體並形成循環。只要是這樣的第4實施形態,便能將軌道匯集成一體,能形成緊緻的構造。
此外,並非需要如同轉動機構C3般,設置2個磁鐵構件5a與磁鐵構件5b,只要軌道1a及軌道1b的轉動力強而能使移動體循環於各軌道,也能省略其中任一個磁鐵構件。
[第5實施形態] 除此之外,顯示第5實施形態,作為使移動體4循環的構造。如第17圖(b)所示,第5實施形態,在捲附著軌道1的柱構件2的側邊,設有搬送機構35。移動體4,接收磁鐵構件(圖示省略)的磁力,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R轉動。
搬送機構35,具有搬送體36與上升起重機37。搬送體36及上升起重機37,皆透過圖面中未顯示的驅動力,將移動體4從軌道1的下端,再度搬送至軌道1的上端。如此一來,也考慮透過其他的驅動力,使移動體4再度進入軌道1之上端的樣態。
雖然該第5實施形態,構成透過其他的驅動力使移動體4循環的樣態,但是這樣的構造,也能抽出軌道1的轉動動能。此外,藉由以輕的構件形成移動體4,能降低搬送機構35所消耗的能量,提高總合性的能量效率。
此外,關於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也考慮以繩狀的構件連結複數個移動體4的構造,來取代搬送機構35。如此一來,藉由以繩條的構件連結複數個移動體4,能以「沿著軌道1下降的移動體」,承擔使「已到達軌道1之下端的移動體4」上升的動作。如此一來,可不採用搬送機構35地促使移動體4循環。
[第6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在第6實施形態中,與先前說明的構造不同,「軌道1並非螺旋狀,而是形成環狀」這點的差異最大。以下,說明其細部構造。
如第19圖(a)所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的轉動機構D,在圓柱形的柱構件2捲附有「環狀之薄板狀的軌道1」所構成,軌道1是由金屬所形成,且能安裝由磁鐵所構成的移動體4。
此外,軌道1及柱構件2,構成僅能朝理想方向R轉動,並限制朝向與理想方向相反之方向的轉動。此外,配置有磁力到達「安裝於柱構件2之移動體4」的磁鐵構件(請參考第20圖)。
亦即,在轉動機構D中,移動體4從磁鐵構件接收磁力,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但由於軌道1不會朝其相反方向轉動,因此能反覆執行:移動體4沿著軌道1的移動(從第19圖(a))所見,從右上朝向左下的移動)、及軌道1朝理想方向的轉動。
在此,並不一定要形成:限制軌道1及柱構件2朝向與理想方向相反之方向的轉動的構造。當移動體4容易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且移動體4朝軌道1的理想方向轉動時,只要構成「軌道1與移動體4一體地移動」便足夠。
舉例來說,如第19圖(b)所示,也考慮將「朝其中一側方向傾斜的波狀部39」設於軌道1的構造。在該軌道1中,移動體4可在符號F所示的方向上,越過波狀部39而平滑地移動。另外,一旦移動體4欲朝符號G所示的方向移動,移動將被波狀部39的曲面所阻止。其結果,移動體4成為:在符號G所示的方向上,無法僅移動移動體4,在磁力到達移動體4的場合中,與軌道1一體地移動(轉動)。
此外,在移動體為上述之車型的移動體41(請參考第4圖(a))的場合中,雖然其輪胎41a不會在理想方向上轉動,但也能考慮在「與理想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的構造。如此一來,當執行「移動體41僅朝軌道1的傾斜方向移動,並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動作時,輪胎41a不會轉動,容易與軌道1成為一體地移動。雖然考慮以上的構造,但也能組合複數個上述的內容,更進一步提高軌道1的轉動效率。不僅如此,在構成「車型的移動體41僅朝理想方向的相反方向轉動」的場合中,亦可採用:軌道1自在地朝理想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轉動的構造。
接著,更進一步說明第6實施形態中力的作用方法。從柱構件2稍微分離地配置磁鐵構件5(請參考第20圖(a))。在移動體4的末端產生:來自磁鐵構件5的引力Fd、及基於該引力Fd的力F1。
此外,從作用於移動體4之末端的力F1,產生沿著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力F(θ2),並將該力F(θ2)作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發揮作用(請參考第20圖(a)及第20圖(b))。
此外,來自磁鐵構件5的斥力F3作用於移動體4的前端(請參考第21圖及第22圖(a)),引力F4(Fd)作用於移動體4的末端。此外,從作用於移動體4之前端的斥力F3,產生沿著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力F2(請參考第22圖(a))。
該力F2的分力F2y1(請參考第22圖(b))成為:使移動體4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的力。移動體4作用力F2y1,而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稍微移動。在此之後,上述的力F(θ2)再度變強,軌道1與移動體4一體地朝理想方向轉動。藉由反覆該動作,環狀的軌道1形成轉動,能從該動作中獲得轉動動能。
此外,即使在第6實施形態中,也能使斥力到達移動體4的末端,而促使軌道1轉動。如第23圖所示,配置磁鐵構件5,對移動體4的末端作用斥力F1。從該斥力F1產生分力F(θ2),該力F(θ2)作為「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發揮作用。
此外,磁鐵構件5的引力F2作用於移動體4的前端。從力F2產生:促使移動體4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之下方移動的力F2y1。如此一來,即使是磁鐵構件5的斥力到達移動體4之末端的構造,也能使環狀的軌道1轉動。
在本案中,雖然於上述的第6實施形態中描述了「磁力到達移動體4而轉動軌道1」的構造,但也能採用:對移動體4賦予彈力,取代磁力,促使軌道1轉動的構造。
在該場合中,利用彈簧構件等的彈性體牽引移動體4的末端,作用牽引力Fd。產生基於該牽引力Fd的 力F(θ2)(請參考第20圖(b))。此外,移動體4的前端也以彈簧構件等的彈性體牽引,從該牽引力F3產生沿著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力F2(第22圖(a))。
該力F2的分力F2y1(請參考第22圖(b))成為:使移動體4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移動的力。移動體4作用力F2y1,而朝向軌道1之傾斜方向的下方稍微移動。在此之後,上述的力F(θ2)再度變強,軌道1與移動體4一體地朝理想方向轉動。藉由反覆該動作,環狀的軌道1形成轉動,能從該動作中獲得轉動動能。
如此一來,在第6實施形態中,能對移動體4賦予彈力來取代磁力,使軌道1轉動。此外,除了第6實施形態中的磁力,也能採用:更進一步加入彈簧構件等的彈力,更強力地使軌道1轉動的構造。
說明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在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中,對於實施形態6所示「設有環狀之軌道1的柱構件2」,是將軌道1及柱構件2的軸心配置成略水平方向的構造。
在該第7實施形態的轉動機構E中形成:移動體4透過磁力而垂掛於環狀之軌道1的下部的狀態(請參考第24圖(a))。此外,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朝向與理想方向相反之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
此外,磁鐵構件5配置於柱構件2的下部。磁鐵構件5,使引力Fd到達移動體4的末端,並使斥力Fd’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請參考第24圖(b))。
然後,力Fd產生朝向軌道1之切線方向的力F1,力F1成為:使軌道1與移動體4一起朝理想方向(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請參考第25圖)。此外,從力Fd’產生力F2。該力F2成為: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朝順時針方向移動的力(請參考第25圖)。如此一來,即使在轉動機構E中,磁鐵構件5的磁力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與末端,也能使軌道1轉動。
此外,即使在第7實施形態中,也能使斥力到達移動體4的末端,而促使軌道1轉動。如第26圖(a)及第26圖(b)所示,磁鐵構件5使斥力Fd’到達移動體4的末端,並使引力Fd到達移動體4的前端。基於這些力,產生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F1、及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朝順時針方向移動的力F2。
在此,即使在上述的第7實施形態中,在移動體為上述之車型的移動體41(請參考第4圖(a))的場合中,雖然其輪胎41a不會在理想方向上轉動,但也能考慮在「與理想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的構造。如此一來,當執行「移動體41僅朝軌道1的朝理想方向之相反方向轉動,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動作時,輪胎41a不會轉動,容易與軌道1成為一體地移動。不僅如此,在構成「車型的移動體41僅朝理想方向的相反方向轉動」的場合中,亦可採用:軌道1自在地朝理想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轉動的構造。
在本案中,雖然於上述的第7實施形態中描述了「磁力到達移動體4而轉動軌道1」的構造,但也能採用:對移動體4賦予彈力,取代磁力,促使軌道1轉動的構造。
在該場合中,利用彈簧構件等的彈性體牽引移動體4的末端,作用牽引力Fd,此外,移動體4的前端也利用彈簧構件等的彈性體牽引,作用牽引力Fd’(請參考第24圖(b))。
然後,力Fd產生朝向軌道1之切線方向的力F1,力F1成為:使軌道1與移動體4一起朝理想方向(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請參考第25圖)。此外,從力Fd’產生力F2。該力F2成為: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朝順時針方向移動的力(請參考第25圖)。
如此一來,在第7實施形態中,能對移動體4賦予彈力來取代磁力,使軌道1轉動。此外,除了第7實施形態中的磁力,也能採用:更進一步加入彈簧構件等的彈力,更強力地使軌道1轉動的構造。
[第8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彈力到達移動體4,使軌道1轉動的構造。如第27圖(a)所示,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移動體4安裝於軌道1。移動體4,亦可透過磁力安裝於軌道1,只要可以沿著軌道1移動,其安裝構造並不侷限於磁力。
在移動體4的前端安裝有彈簧50的其中一端,彈簧50的另一端可自由移動地安裝於嵌裝部60。此外,在移動體4的末端也安裝有彈簧51的其中一端,彈簧51的另一端可自由移動地安裝於嵌裝部61。
彈簧50及彈簧51的另一端,在各嵌裝部,配合「移動體4沿著軌道1移動」的動作,而使各個另一端移動。
在此,對移動體4賦予彈力的構件,並不一定要侷限於彈簧。舉例來說,也能利用具有伸縮性的橡膠構件來取代彈簧。
到達移動體4末端之彈簧51的牽引力F1,作為「使移動體4與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力」發揮作用。此外,到達移動體4前端之彈簧50的牽引力F2,作為「使移動體4沿著軌道1移動至軌道傾斜方向之下方的力」發揮作用。
該彈簧50及彈簧51,藉由反覆地對移動體4的前端及末端賦予彈力,能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此外,移動體4能沿著軌道1移動至下方。此外,配合該移動體4的動作,彈簧50及彈簧51也在各嵌裝部中移動至下方。
此外,如第27圖(b)所示,也可以形成:除了彈簧構件之外,設置磁鐵構件5,使磁力到達移動體4,組合彈力與磁力的構造。藉此,能提高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的效率。
此外,在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中,將彈簧的彈力,作為按壓移動體4的力使用,能使軌道1轉動。如第28圖(a)及第28圖(b)所示,移動體4的末端,連結於彈簧50的其中一端,並朝力F1的方向被按壓。此外,移動體4的前端,連結於彈簧51的其中一端,並朝力F2的方向被按壓。
如此一來,可利用「各彈簧將移動體4壓出的力」,產生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之方向的力F1、及使移動體4移動至軌道1之傾斜方向下方的力F2。
除此之外,如第29圖所示,也能採用從柱構件2的右側安裝2的彈簧構件50、51的構造。此外,同樣地,亦可從柱構件2的左側安裝2個彈簧構件。
此外,在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中,也能採用:對2個柱構件2,以彈簧連結移動體4,並採用嵌裝部60,使移動體循環的構造(請參考第30圖)。如以上所述,在本發明中,可以使彈力到達移動體4,而促使軌道1朝理想方向轉動。
在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用語及表現方式,僅是說明上的表現,並非用來作任何的限制,也沒有用來排除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描述的特徵及與該部分同義的用語和表現方式的意圖。此外,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内,當然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變形樣態。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的轉動機構成為:構造簡易,能量損失少,且能有效率地產生轉動動能。
1:軌道 2:柱構件 3:轉動軸 4:移動體 5:磁鐵構件(MAGNET ASSEMBLY) 10:軌道 10a:溝部 11:軌道 30:正時皮帶 31:搬送帶 32:磁鐵構件 33:搬送部 34:保持臂 35:搬送機構 36:搬送體 37:上升起重機 39:波狀部 40:移動體 40a:滾子部 41:移動體 41a:輪胎 42:環型部 50:彈簧 51:彈簧 61:嵌裝部 70:按壓板
第1圖:(a)是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概略圖,(b)為第1圖(a)的局部放大圖。 第2圖:是用來說明柱構件對垂直方向之傾斜的圖。 第3圖:是顯示軌道或者柱構件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4圖:是顯示軌道或者移動體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5圖:是顯示作用於移動體的力的概念圖。 第6圖:是顯示作用於移動體的力的概念圖。 第7圖:是顯示作用於移動體的力的概念圖。 第8圖:是顯示斥力(repulsive force)施加於移動體的末端時之力的概念圖。 第9圖:是顯示軌道形狀之變化的一例。 第10圖:(a)是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概略圖,(b)是顯示軌道及柱構件的軸心、與垂直方向形成的角為100度之構造的概略圖。 第11圖:為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呈俯視狀態的圖。 第12圖:針對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顯示從柱構件的底面觀看斜上方之狀態的圖。 第13圖:針對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顯示從底面觀看柱構件之上方狀態的圖。 第14圖:是顯示軌道及柱構件的傾斜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15圖:為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概略圖。 第16圖:是顯示使「移動體在2個軌道之間移動」的機構之一例的圖。 第17圖:(a)是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概略圖,(b)為顯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概略圖。 第18圖:是顯示軌道的長度和配置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19圖:為顯示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的圖。 第20圖:是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作用於移動體之末端的力的概念圖。 第21圖:是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作用於移動體之前端的力的概念圖。 第22圖:是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作用於移動體之前端及末端的力的概念圖。 第23圖:是顯示斥力施加於移動體的末端時之力的概念圖。 第24圖:為顯示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的圖。 第25圖:是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作用於移動體之前端及末端的力的概念圖。 第26圖:是顯示斥力施加於移動體的末端時之力的概念圖。 第27圖:為顯示本發明第8實施形態的圖。 第28圖:是顯示與第8實施形態不同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29圖:是顯示另一個與第8實施形態不同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30圖:是顯示第8實施形態中使移動體循環之構造的一例的圖。 第31圖:是顯示移動體朝軌道的安裝構造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第32圖:是顯示按壓部件對移動體之變化的一例的圖。
A:轉動機構
R:理想方向
1:軌道
2:柱構件
3:轉動軸
4:移動體
5:磁鐵構件
5a:面
5b:面
20:領域

Claims (27)

  1. 一種轉動機構,具備:第1軌道部,形成螺旋狀,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和移動部,能安裝於該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該第1軌道部移動;和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在使前述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方向,賦予第1力;及移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含有與第1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2領域,在使該移動部從前述第1軌道部的其中一側朝向另一側移動的方向,賦予第2力,以前述第1力及前述第2力,反覆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1軌道部朝前述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該移動部朝該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移動。
  2. 一種轉動機構,具備:第1軌道部,形成螺旋狀,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轉動;和移動部,能安裝於該第1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該第1軌道部移動;和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的第1領域,在使前述第1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方向,賦予第1力; 及移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含有與第1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2領域,在使該移動部沿著前述第1軌道部朝向前述其中一側的相反側移動的方向,賦予第2力,前述第1軌道部,朝向與前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的第2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及/或,前述移動部,沿著該第1軌道部朝前述其中一側的移動受到限制,並構成能以前述第1力及前述第2力,反覆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1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1軌道部朝前述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前述第1力,是基於作用於接收前述磁力的領域的磁力而產生,前述第2力,是基於作用於前述移動部的重力、或者作用於接收前述磁力的領域之磁力的至少其中一個而產生。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第1力,是基於作用於前述移動部的彈力而產生,前述第2力,是基於作用於前述移動部的重力、或者作用於該移動部的彈力之至少其中一個而產生。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移動部,構成具有至少一部分可接收磁力的領域,前述第1力,是基於作用於接收前述磁力的領域的磁力、或者作用於前述移動部的彈力之至少其中一個而產生,前述第2力,是基於作用於前述移動部的重力、作用於接收前述磁力的領域的磁力、或者作用於該移動部的彈力中,至少其中一個而產生。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及前述移動力賦予手段,是由磁力到達可接收前述磁力之領域的磁力手段所構成,前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的磁力手段、前述移動力賦予手段的磁力手段,其磁力產生源的至少一部分為共通的磁鐵構件。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是由:大致為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大致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在該第1面及該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
  8.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是由:具有彎曲形狀的磁鐵構件構成。
  9.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是由:大致為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大致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在該第1面及該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該柱狀磁鐵構件,在前述移動部之接收前述磁力的領域中,其第1面或者第2面,配置在面向前述第1軌道部的方向,前述第1面或者前述第2面,具有接觸於前述第1軌道部之領域的磁極、或者具有與「具有靠近該第1軌道部側之領域的磁極」相互吸引的磁極,其長度方向配合前述第1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方向形成傾斜,且位於該第1軌道部之另一側端部的方向的其中一側端部,朝靠近前述第1軌道部的方向傾斜。
  10.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是由:大致為柱狀體,在長度方向中形成大致平行的第1面及第2面,且在該第1面及該第2面具有不同磁極的柱狀磁鐵構件構成,該柱狀磁鐵構件,在前述移動部之接收前述磁力的領域中,其第1面或者第2面,配置在面向前述第1軌道部的方向,前述第1面或前述第2面,具有接觸於前述第1軌道部之領域的磁極、或者具有與「具有靠近該第1軌道部側之領域的磁極」相互排斥的磁極, 其長度方向配合前述第1軌道部之螺旋的傾斜方向形成傾斜,且位於該第1軌道部之另一側端部的方向的其中一側端部,朝靠近前述第1軌道部的方向傾斜。
  11. 如請求項7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柱狀磁鐵構件配置複數個。
  12. 如請求項7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移動部本身是由磁鐵所構成,並且前述第1軌道部是由前述磁鐵可吸附的磁性體所構成,或者前述第1軌道部是具有磁鐵所構成,並且前述移動部是由可吸附於前述磁鐵的磁性體所構成,或者,前述移動部本身是由磁鐵所構成,並且前述第1軌道部是具有磁鐵所構成。
  13. 如請求項7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移動部,是由可嵌合於前述第1軌道部的安裝部、及連結於該安裝部的前述磁鐵部所構成。
  1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移動部設有複數個。
  1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移動部,具有可沿著前述第1軌道部轉動並移動的車輪部。
  16.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限制前述移動部從前述第1軌道部的另一側朝其中一側移動的第1移動限制手段。
  17.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第1軌道部,朝向與前述第1方向相反方向之第2方向的轉動受到限制。
  18.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有:固定於前述第1軌道部,且構成可與該第1軌道部一起轉動的配重部。
  19.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第1軌道部的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成為0度以上~未滿90度的範圍內。
  20.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前述第1軌道部的軸心與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成為90度以上。
  21.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第 2軌道部,該第2軌道部配置於前述第1軌道部的內側,形成與該第1軌道部的螺旋相反方向的螺旋狀,並且構成能使前述移動部移動於:其中一側的端部與前述第1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之間、及其另一側端部與該第1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之間;並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而與該第1軌道部一起朝相同方向轉動,前述移動部,能安裝於該第2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該第2軌道部移動,能藉由使前述第1軌道部朝前述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前述第2軌道部轉動,並使前述移動部朝該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移動。
  22. 如請求項21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循環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的第3領域,朝向使該第2軌道部朝第1方向轉動的方向,賦予第3力;及循環用移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含有與第3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4領域,在使該移動部從前述第2軌道部的其中一側朝向另一側移動的方向,賦予第4力,以前述第3力及前述第4力,反覆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2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2軌道部朝前述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該移動部朝該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移動。
  2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第2軌道部,與前述第1軌道部具有特定間隔所配置,形成特定的螺旋狀,並且構成能以軸心作為中心轉動,且構成能使前述移動部移動於:其中一側的端部與前述第1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之間、及其另一側端部與該第1軌道部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之間,轉動力傳達手段,將前述第1軌道部的轉動傳達至前述第2軌道部,促使該第2軌道部轉動,前述移動部,能安裝於該第2軌道部,且構成能沿著該第2軌道部移動,當前述特定的螺旋狀,形成與前述第1軌道部的螺旋相反方向時,前述第2軌道部構成可與前述第1軌道部朝相同方向轉動,或者,當前述特定的螺旋狀,形成與前述第1軌道部的螺旋相同方向時,前述第2軌道部構成可朝與前述第1軌道部相反的方向轉動,能藉由使前述第1軌道部朝前述第1方向轉動的動作,使前述第2軌道部轉動,並使前述移動部朝該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移動。
  24. 如請求項23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循環用軌道轉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的第3領域,在使該第2軌道部朝向第1方向轉動的方向、或者朝 與前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的第2方向轉動的方向,賦予第3力;及循環用移動力賦予手段,對前述移動部中含有與第3領域不同之領域的第4領域,在使該移動部從前述第2軌道部的其中一側朝向另一側移動的方向,賦予第4力,以前述第3力及前述第4力,反覆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2軌道部的相對性移動、及使第2軌道部朝前述第1方向或前述第2方向轉動的動作,使該移動部朝該第2軌道部之另一側的端部移動。
  2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限制前述移動部對前述第1軌道部之安裝角度的按壓手段。
  26.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直接或者間接地連接於前述第1軌道部,將該第1軌道部轉動的動作轉換成動力的動力轉換部。
  27.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轉動機構,其中具備:直接或者間接地連接於前述第1軌道部,將該第1軌道部轉動的動作轉換成電力的電力轉換部。
TW108119278A 2018-07-06 2019-06-04 轉動機構 TWI718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5771 WO2020008641A1 (ja) 2018-07-06 2018-07-06 回転機構
WOPCT/JP2018/025771 2018-07-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858A TW202013858A (zh) 2020-04-01
TWI718547B true TWI718547B (zh) 2021-02-11

Family

ID=64960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9278A TWI718547B (zh) 2018-07-06 2019-06-04 轉動機構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8419B2 (zh)
JP (1) JP6448169B1 (zh)
CN (1) CN112368932B (zh)
TW (1) TWI718547B (zh)
WO (1) WO202000864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8537A (ja) * 2000-03-04 2001-09-14 Yukimaru Tamaki 鋼球による重力発電システム並びに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る鋼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81368A (ja) * 2000-06-23 2002-03-22 Makoto Hosokawa 重力発電方式
JP2008208766A (ja) * 2007-02-26 2008-09-1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回転機構一体型発電装置
JP2011149341A (ja) * 2010-01-22 2011-08-04 Kenhiko Nonaka 多機能傾斜型発電装置
US20130057101A1 (en) * 2011-02-22 2013-03-07 Creative Energy Solutions, LL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ergy conver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3255A (en) * 1978-09-19 1980-03-27 Mitsuo Hara Magnet engine
JPH10169539A (ja) * 1996-12-10 1998-06-23 Minoru Sugiyama 磁力浮上推進構造を持つ磁性体の重力自然滑落型永久モーター
JPH11173256A (ja) * 1997-08-18 1999-06-29 Takeshi Ohata 引力と磁力で動力を発生して回転する回転装置
JP2001161058A (ja) * 1999-11-29 2001-06-12 Hitoshi Tanaka 磁力式原動機
US8004103B2 (en) * 2008-10-30 2011-08-23 Jeremy Brantingham Power generation
US20110285145A1 (en) * 2010-05-20 2011-11-24 Mr. Gustavo Gonzalez Alternative driver device for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JP2013118762A (ja) * 2011-12-02 2013-06-13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および車輪
US20140054901A1 (en) * 2012-08-22 2014-02-27 John Edward Fay Sisyphean battery
JP5689550B2 (ja) * 2013-04-03 2015-03-2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回転軸部に固定される回転子部材、回転子部材を備える回転子、および回転電機、ならびに、回転子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639810B2 (ja) * 2015-06-10 2020-02-05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非接触発電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8537A (ja) * 2000-03-04 2001-09-14 Yukimaru Tamaki 鋼球による重力発電システム並びに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る鋼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81368A (ja) * 2000-06-23 2002-03-22 Makoto Hosokawa 重力発電方式
JP2008208766A (ja) * 2007-02-26 2008-09-1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回転機構一体型発電装置
JP2011149341A (ja) * 2010-01-22 2011-08-04 Kenhiko Nonaka 多機能傾斜型発電装置
US20130057101A1 (en) * 2011-02-22 2013-03-07 Creative Energy Solutions, LL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08641A1 (ja) 2020-01-09
US20210242812A1 (en) 2021-08-05
CN112368932B (zh) 2021-12-03
CN112368932A (zh) 2021-02-12
TW202013858A (zh) 2020-04-01
JP6448169B1 (ja) 2019-01-09
JPWO2020008641A1 (ja) 2020-07-09
US11588419B2 (en)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04103B2 (en) Power generation
CN101836013B (zh) 动能积蓄器和包括动能积蓄器的能量传输系统
TWI718547B (zh) 轉動機構
CN105190032B (zh) 负压泵及汽缸头盖
RU2651933C2 (ru) Магнитное при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101382963B1 (ko) 곡선 및 지형 높낮이에 적용가능한 모형 자동차 주행장치
WO2002064975A1 (en) Gravity-actuated motor apparatus
EP2421776A1 (en) Magnetic drive assemblies
JP2020010589A (ja) 回転機構
JP4648897B2 (ja) 磁石回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装飾物
KR101246920B1 (ko) 발전장치
JP7481749B2 (ja) 発電機
GB2527102A (en) Gravity oscillating system
JP2018191417A (ja) 振動ダイナモ発電装置
KR101876041B1 (ko) 회전력 전달 장치
EP3472464A1 (en) Gravity oscillating system
KR100748076B1 (ko) 동력발생장치
KR200298993Y1 (ko) 발전식 에너지 발생장치
BR112013032575B1 (pt) bomba hidráulica de fundo de poço
KR20170017063A (ko) 자성체를 이용한 발전장치
KR101976021B1 (ko) 부양 날개를 구비하는 진동형 발전기
CN205634123U (zh) 一种基于机械传动的间歇出料机构
RU81713U1 (ru) Привод грузозахвата крана-штабелера с переменной скоростью
KR20140026950A (ko) 가변 관성모멘트를 갖는 회전체를 이용한 발전장치
CN115143064A (zh) 能量转换机构及能量输出装置